校本教研模式浅探
时间:2008-11-25 02:37:57
A+
校本教研模式浅探
已往的校本教研模式比较单一,效果甚微。校本教研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应该让参与式、互动式、实战式成为校本教研的理念,单一的校本教研模式向多元的校本模式转化,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一、“一课多上”教研模式
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也是教师教研的最重要场所。在校本教研中课堂是最好的培训场地,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培训内容。只有在主战场上亲身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会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才会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一课多上”教研模式就是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或是由一位教师连续上几次。基本程序是:集体设计一课堂行动一评议反思一修正方案一再次行动。这种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使新课程和我无关,我应该怎样教就怎样教的观念逐渐在每位教师的头脑中消失。同时,通过对比,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这种模式也迫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
二、“问题会诊”教研模式
新课程诞生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遇到很多困惑。针对一个阶段内教师比较关注的、相对集中的问题。学校就把它作为一个活动的主题或研究专题,开展群体合作式的教学研究。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医生”,给问题会诊。第一步围绕这个问题查找相关理论资料、教学案例以便学习讨论,给予补养;第二步针对问题,结合教师已有的经历进行教学论坛,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步吸取他人“药方”和自己已有“药方”对症下药,把方法转化为行动;第四步反思提炼,使每个问题、困惑变成教师的实践智慧,而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确保了新课程的健康发展。
三、“平等对话”教研模式
这种教研模式是一种有利于教师互动参与,自由发挥的教研形式。在教育教学中青年教师会有很多不断出现的个性化问题,这种问题不具有共性,不能作为专题进行讨论。但如果不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受到困扰,并因此束缚他们的发展、进步。只有关注青年教师,给他们营造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他们就会像雨后春笋般成长,同时也会给校本教研带来活力。学校为青年教师定期开设了“与骨干教师的对话”、“与教学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对话”、“与邀请专家对话”等课程。在这种自由发言式的交流中,教师可以畅所欲言;在这种相互启发中,教师开阔了思路;在这种引发思考中,教师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同时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促进了教师个人的反思领悟,提高了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实效。
四、“资源共享”教研模式
教师的成长需要专家的引领,同样也需要同伴的互助。专家是少数人群体,而教师这个群体人数之多,因而保证每个人都得到专家指导是极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得到同伴的互助是极容易的一件事。因此,学校应经常组织骨干教师上引路课、观摩课和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启发,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同时学校也应积极筹措资金派教师到外地学习取经,吸取不同学校的经验,回来后每位学习的教师都要同全校教师进行学习汇报和课堂教学汇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也产生一种引领作用,形成一种可以借鉴的优势,谋求共同发展。
五、“求助专家引领”教研模式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迫切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的引领和学术的支持。而研究人员又恰好专门研究课程与教学,经常处于新课程研究信息的交流中。在经验、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大的优势,是实施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多次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帮助我校一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新的教学方法、转化教学行为、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等,使我校教师头脑中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特别是专家的“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耐人寻味的指导,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启迪,实现了个性化教学,为新课程提出的“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六、“平台交流”教研模式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校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同时为了展示教师风采,让他们感受到和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快乐与收获,构校搭建了多个交流平台。一是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把他们获得的最新的信息和感悟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大量的信息又一次被收录到教师头脑中。这样既给了青年教师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同伴学习的机会,达到双赢的效果。二是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交流平台。每学期举办教学大赛,给更多的发展快的青年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促进他们积极自主发展。三是经验分享平台。以一个专题为载体,讲一讲在新课程中好的做法,讲一讲在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故事,体验新课程带来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