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构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正当南平三中素质教育蓬勃发展、文明校园成绩斐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管理日趋科学之际,有幸成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为了抓住机遇,不辱使命,高质量地完成课改实验任务,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新课程体系,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三中人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犹如一股清风吹进校园,翻起阵阵涟漪,展现出一派新气象,为我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所有的这些,归功于课改实验,归功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落实,归功于教研往学校、教师、课堂、实践的真实回归。
一、高屋建瓴,提升办学品味
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展开,虽然上岗前的通识培训、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真解读、对课改特点及实施要领的初步了解,为广大教师参与实验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一部分实验教师感到不适应,出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是估计不足的困难。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课改;如何解决课改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何将课改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普遍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水平、素养与能力;传统意义下的教研工作已显得不适应,亟需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作为补充,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紧紧抓住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一有效途径。
学校建立课改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长陈学煌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把“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作为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学校成立“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陈学煌校长任组长,直接领导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分管校长具体抓好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泛吸收教育报刊、杂志的前沿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零距离接触新课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认真听、评、诊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领导建立学校教科研的导向、激励与保障机制,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持,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发展的教研网络,大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先进的校园文化,及时、准确地把好学校课改脉搏,做好决策工作。
学校每学期初及时制定新学期课改工作思路,在2004年2月10日召开的新学期第一次校务会议和教工大会上,陈校长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课程改革之真,务培养人才之实;求文明建设之真,务养成教育之实;求和谐拼搏之真,务工作创新之实;开展“三查、三看”的自我教育活动:查爱心够不够,看综合反映;查课改真不真,看课堂活力;查工作实不实,看业绩成效;追求携手并进,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双赢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在每周二的校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间隔一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研究与制定本组的校本教研工作安排,建立以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形式,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的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推崇“用目标激励人,用榜样鼓舞人,用正气感召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感情凝聚人”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课改实验保障机制;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和保障,激励实验教师大胆开展课改实验研究与探索;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各自为战的状况,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水平;号召实验教师抓住机遇、敢为人先,提倡创新,鼓励成名成家(成学科名人、课改专家)。
从课改的酝酿准备到开展实验,校领导、各部门、广大教师以极大热情和高度使命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创造性地实施实验工作,有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开局,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两年来,老师见面谈课改,潜心搞课改,从“走进新课程”到“决战新课堂”,“激活思维、开拓创新,激活工作、追求艺术,激活课堂、提高质量”,老师们的课改理念在实验中提升,课改行为在实验中规范,课改绩效在实验中展现,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习能力、评价标准、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宽松健康、和谐融洽、团结进取、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办学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2003年12月5日至10日,省教育厅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评估调研,由省普教室陈小敏主任带领的专家组一行12人深入南平市省级课改实验区(武夷山市、延平区)开展评估调研。在反馈会上,专家们多次对我校课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南平三中课改实验管理和运作机制是一个典型、有借鉴价值,值得学习;南平三中课改办做了大量工作,措施有力;教师全身心投入,成效显著。
二、运筹帷幄,抓实校本培训
要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理念先进,业务扎实,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学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新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以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为主攻方向,立足岗位、积淀底蕴、发展自我”的校本培训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用一致,坚持先校内再校外,超前培训,按需培训,在岗培训,与新课程同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了《南平三中教师培训计划》,构建“自修+反思+研讨”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实现校本培训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教师的培训工作重点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运行机制从主要依靠学校行政行为逐步转变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为教师搭建自我成长的平台,促使研究型教师的快速生成。
学校创设空间,采取切实措施,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的“氧吧”和“加油站”,给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定目标、分任务、压担子,打造“531名师”工程。注重教师队伍梯度建设,执行《关于新进校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对青年教师实行学习制度、坐班制度、导师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单列考评制度和教育诫勉制度,努力锻造一支有着较强的适应及承受能力,具有良好师德、健康人格、娴熟教育艺术和一定教研成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学校加强新课程培训,用新理念夯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手一份),分学科学习《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学习《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及《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福建教育》、《闽北教育研究》等的有关课改文章,及时下载刊印了《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要求》、《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反思与改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人手一份)等若干篇体现课改新理念的文章,供教师们学习研讨。学校将课改培训做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从2002年4月开始我校先后派出邓德东、张彩珍、郑辰等3位教师参加国家级新课程教师培训班学习,李寿滨老师参加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杨丽青老师参加全国初中生物实验教科书培训会,50余位教师参加省级新课程教师培训班学习,陈学煌校长参加“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管理者高级研修班”学习,有3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召开课改典型经验交流曁教师参加全国课改活动报告会,组织教师观看通识培训录像,所有实验教师都参加了区级以上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学校建立校际之间广泛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跨组、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机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网络与专家、同行交流、对话;加强与高等院校、省(市、区)普教室、省(市、区)教师进修学院(校)的联系;邀请国家或省(市、区)级名师、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传经送宝,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用新课程的最新信息和动态贯穿实验全过程,拓展教师课改思路。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前往武夷山、南安、福州、厦门、上海、南京、长沙、广州、扬州、昆明、沈阳、大连、天津、北京等地学习考察。2002年以来,我们在学校资金十分困难,负债办学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挤出有限资金,先后派出五十多位教师到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厦门市有关学校和省课改实验基地校武夷山一中、南安实验中学参观、听课、学习,选派黄婧老师前往上海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全方位跟班学习,派出多批教师到市(区)有关中学听课观摩、学习取经,听取省普教室陈小敏主任课改专题报告,请省教育厅基教处陈宗懋副处长、省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电教馆张大展馆长、福建师大教科院黄宇星院长、市普教室叶剑雄主任、张启东副主任、南平市政协副主席蔡登闳、南平师专外藉教师、南平师专教务处副处长刘皿伟副教授、南平师专基础教育研究所陈飞所长、英语系主任郭翠莲副教授、省特级教师、南平一中黄兆平、蔡伟潭副校长、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李修钦校长、卢荣堃副校长、延平区教育督导室程经华副主任等领导、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课改实验工作。
三、以校为本,创新教研机制
学校依据本校实际切实开展校本教研,制定南平三中“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作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研究小组、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学校物色教学业务过硬、教育思想端正、学术民主、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学骨干担任备课组长,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做到“三公开”、“六备”、“五统一”,即公开备课过程,公开教学资料,公开教学经验;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实验、备作业;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资料,统一教学测评,倡导同伴互助、合作研究、集思广益,采用“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与评价”的运行机制进行校本教研。
由于国情所限,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大班额状况下进行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既面向学生的全体,又照顾到个体差异,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的问题,因此,学校把“‘大班额’背景下的有效课改”作为“校本教研”的总课题,开展“有效课改与提高学生素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坚持“一个月集中交流、研讨一次”的课改学习制度和“以校为本”的中心教研制度(每周由一个学科的两位实验教师作主题发言)及集体备课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有效支持教师发展的专家咨询和沟通机制,课题研究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既有大样本、长周期的课题,又有“短、平、快”的研究项目,既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集体协作攻关。目前,我校承担或参与了12项国家(省)级教育科研课题,语文组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子课题“语文素质与人的发展”研究任务和省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文学鉴赏与人文素养”,学校正积极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初中年级实施实验研究”和省级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承担福建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研究课题子课题“中小学生的评价”研究,物理组承担全国物理教育科研课题“多样化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数学组承担省级课题“自主·指导·合作”科学学习研究,政治组承担两项省级课题“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联系时事政治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研究”、“关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英语、化学、生物等学科也承担了多项省级课题研究任务。在以课题研究为导航的校本教研中,学校通过与教科研部门合作、与专家对话、与研究人员交流,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得到促进。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改“开放周”教学观摩,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开展一次“以校为本”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交流研讨,每学年召开一次由“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对学校校本教研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位教师每学年要进行1~2次教学公开授课,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新进校教师听课不少于30节,要有记录,有评议,通过专题性研讨、沙龙式研讨、“会诊”式研讨、单元教学研讨、个案分析研讨、教研观摩研讨、课堂教学创新评比、教学开放周等各级、各类,分散、集中的研讨活动,注重教研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建立教师个人“以校为本”教研档案,重视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积累和经验总结,在实验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为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近期开展了“课改抓典型、育人闯新路”活动,对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考试与评价改革、多元智能培养等方面涌现出的执行课标好、课改理念强、好用易学的典型样榜进行收集、发掘,通过个人申报、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等形式评出若干典型样榜,并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使大家学有目标、干有样榜,以达到以点带面,分层推进,滚动发展的目的。
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能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开展思考,探索、改进教学活动,使广大教师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使教师在不断“研究”、“创新”中获得新生,使学校真正具有了生命的意义。
四、拓展激活,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主渠道。教师们精心设计,认真撰写学习研究型教案,以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反思、提升、拓展为课堂教学框架,做到教案规范、环节齐全、符合课改实验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意识,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常写常新,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进行自我剖析、反思和完善,并形成习惯,学校对教师撰写情况认真检查,动态交流,纳入评估,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合理安排座位,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努力做到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利用多种途径(图书、网络、实地调查等)广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通过自主探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合作意识增强。
通过近两年的课改实验,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语文科围绕国家“十五”课题“语文素质和人的发展”,以写作教学为重点,着力提高学生写作技能、文学鉴赏能力与人文素养;数学科根据教材设置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英语科采用情境活动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听英语歌曲,说英语绕口令,背英语谚语,来口语对练,在班上形成浓厚的英语氛围,开展英语演讲、英语晚会、英语一角等活动激发兴趣;政治科结合省级教研课题,联系时事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体验式课堂教学;历史科通过“新闻发布会”、“历史小剧”、“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直面历史;地理科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生物科把“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实验教学;音乐科把擂台赛搬进课堂,通过对歌、背唱歌曲、听写音乐曲名、听辨乐器、看图说出剧照的艺术表现形式等方法,改革传统的老师唱、学生跟的课堂教学模式;美术课改变以往单纯强调绘画技巧的课堂设计,注重“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等实践性学习;“快乐·健康·体育”让同学们在玩中掌握技巧,树立终身锻炼意识。
2004年3月22日――3月26日,我校举行以“实践与研讨并重、反思与互助齐行”为主题的“课改教学研讨公开周”活动,共有语、数、英、政、物、史、地、生、体、音、美、计算机、劳技等13个学科54位教师开课,开课教师人数之多,涉及课程面之广开创了我校一个新纪元。听课教师热情高涨,人数众多,达到1000多人次。许多教师是跨年级、跨学科听课,成为我校教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活动吸引了来自教研片内的五中、七中、水南等校教师,许多郊区中学的教师也闻讯冒着风雨严寒赶来听课、学习,武夷山城东中学的领导、老师连夜驱车前来听课、交流。区教育局林进副局长、潘鸿飞股长,市教研室陈秀、潘则銮教研员,区教师进修学校李修钦校长、林昌琴、程贞敏主任,詹华明、陈必勤、林惠屏等教研员也深入课堂与教师共同探讨,60多位家长应邀进课堂,共同感受新课改。为了搞好这次活动,学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部署,教务处、教研室精心筹划,广大教师踊跃参与,非课改年级的教师把这次活动作为进入课改的一次薰陶。学校领导带头听课,陈校长从周一开始一直听课至周五下午。叶副校长一周下来,听课笔记记了两大本。
3月29日上午,学校分学科进行点评,学校领导深入第一线全程参与。开课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活动安排、理念应用、课堂评价、得与失等多方面进行自评、剖析与反思,评课教师则从学科角度和课改层面进行基础性、发展性点评,同时,我们还进行学生评课,家长进课堂听、评课,实施多元、多维、多层次评价,老师们开诚布公,坦诚以见,畅所欲言,争论激辩,气氛十分热烈。
在这次研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老师们在课堂教学、听评课、交流研讨中,更加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生活体验、情感状态和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生生、师生、课堂内外、文本世界与现实生活等的多维互动,成为教师们研讨的重点。课改教学研讨开放周活动使我们感受到课改的大势所趋和渐入人心,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新模式已成为促进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内在活动和迫切需要。
五、总结反思,增强课改实效
一年多来,南平三中作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通过不断完善机构、明确责任、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强化培训、课题引领、以点带面,滚动发展,有效实施校本教研,成效明显:
(一)学校初步构建了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研究机制,措施到位,保障有力,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教师们初步具备了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同伴协作的能力,懂得了如何评价新课程的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如何互相启发,平等交流,如何满足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教师之间初步形成在实践中反思,在尊重中交流,在虚心中吸纳,在领悟中调整,在合作中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老师们自加压力、自觉“充电”,通过自修、电大、函授、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实提高自我,取得明显成效。课改实验教师郑兰玉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青年数学教师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论文《“自主、探究、交流”在数学新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获省一等奖,并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何正娣老师获省首届地理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郑辰老师获省第二届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叶盛水老师撰写的《让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郑辰老师撰写的《用实践打开地理信息世界的大门》均荣获福建省第八届基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应运璋老师撰写的《优化政治课教学,强化能力培养》一文,荣获福建省2003年思想政治课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王淑玲老师获市生物教师课件制作比赛一等奖,李凤辉老师获市地理教师说课一等奖,陈俏、吴翠珍老师获市历史教师说课一等奖,徐标萍老师获市英语教师说课一等奖,衷雪钦老师获市语文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林建华老师获市首届中学政治课教学多媒体课件评比二等奖,黄婧老师在南平市语文课改教学观摩比赛中获一等奖,范国英老师在南平市地理教学观摩比赛中获一等奖,饶丽红老师指导的学生政治小论文获省一等奖,叶盛水、王成萍、陈俏老师被评为南平市课改积极分子,学校被评为市课改先进校,陈俏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课《戊戌变法》被评为市课改优质课,得到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专家考评组的好评。“上下齐努力,课改闯新路——南平三中课改实验工作撷英”一文被中国教育曙光网“课程改革”栏目收录采用,南平电视台《今晚九点半》和《闽北日报》专题报道我校在多元智能培养方面涌现出的典型:在“银河之星”大擂台上勇闯20大关的谢菲菲同学;2004年4月6日的《闽北日报》以“激活思维任驰骋,张扬个性塑自我——南平三中坚持以人为本推进课程改革成效斐然”为题专栏报道学校课改工作。学校的实验成果得到及时推广,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出示范和辐射作用,两年来学校共接待福州、莆田、武夷山、建阳、建瓯及市(区)等学校教师观摩、听课、来访、交流达五百余人次。
但是我们也意识到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全面把握“科研兴校”内涵,转变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教研真正兴起并逐步壮大;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攀登莫畏难的精神;再者,专家引领的渠道尚不够畅通,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形成还不稳固,如何建立有效支撑校本教研持续运转的稳固共同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为了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我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更加艰巨的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之锐气,求真务实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实践,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相关文章
-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
-
“以人为本”幼儿园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
-
幼儿园园长教研管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注入幼儿园的管理中
-
如何管理好幼儿园系列:以社区为依托 主动构建和谐的早期教育服务体系
-
让教师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和研究者
-
学校教育科研制度
-
以社区为依托 主动构建和谐的早期教育服务体系
-
构建以人为本的成长空间
-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提升教师创新意识构建成长新平台
-
基于案例的学习 构建园本教研共同体
-
幼儿园管理经验浅谈: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
师幼互动研究:探索教育因素 建构有效互动2
-
怎样教好幼儿园游戏课程:浅谈幼儿园如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
幼儿园教师成长:立足园本教研搭建教师专业成长之桥
-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
-
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推荐文章
-
潜心科研发展教学
-
关于课堂教学的活动的经验
-
小学教师随笔 抓好“优生工程”,提升办学水平
-
小学教师教学经验: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激发兴趣 学好语文
-
小学教师教学感悟:阅读重在培养
-
师德培养: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
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如何让学生批改作业
-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
-
教学疑问:新课程要不要“双基”
-
关于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
教师教学随笔:一个转身的距离
-
《为了忘却的激情》读后感
-
迪士尼之旅
-
责任的考验
-
恐慌应对“非典”不可取
-
绘画教学中的示范与创造
-
卖茶叶的宣传文字30句
-
卤菜广告经典朋友圈文案31句
-
水漆朋友圈文案36句
-
木纹砖朋友圈文案40句
-
非主流qq群名称42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