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实录

首页 - 小学课堂实录

语文课文《小珊迪》教学纪实与评析

时间:2008-11-26 09:50:34 A+

语文课文《小珊迪》教学纪实与评析

语文课文《小珊迪》教学纪实与评析


  一、谈话导入,由己及彼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
  
  师: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上一节语文课,不知道初次见面你们对我的印象如何?你能用( )的王老师,来说说你对我的印象吗?
  生:温柔的王老师。
  生:美丽的王老师。
  师:那我也想了解一下你们,你是否也能这样说说自己?
  生:我是淘气的张明。
  生:我是爱画画的李多。
  师:从刚才的谈话中我看到了快乐的你,幸福的她,淘气的男孩子,爱唱歌的女孩子,这一切都告诉王老师你们生活在幸福中,生活在甜蜜里。可是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很多孤儿没有衣穿,没有饭吃,不得不流落在街头靠卖火柴勉强度日。也许在他们的字典里根本没有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甜蜜,有的只是饥饿、寒冷和无穷无尽的痛苦。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结识他们其中的一个,他的名字叫——小珊迪。(板书)你能同情地唤他一声吗?
  生:小珊迪。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师:这一声充满同情的呼唤一定勾起了你们阅读这篇课文的兴趣。让我们读读课文,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把字读清楚,把句子读通顺。(生自读课文。)
  师:来看一下黑板上的字词。(板书出示:又薄又破 先令 纠缠 上当 露出。)
  师:在刚才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词你们读得不是很准确,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生读字音。)
  师:读了一遍课文之后,你一定了解到了课文中讲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生:可怜的小珊迪。
  师:这一定是小珊迪给你的第一印象。(板书:可怜的)有哪些同学和他有一样的感受?(生纷纷举手。)
  三、再读课文,具体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师:我想你们一定被作者的语言文字所感染了,那好我们一起去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体会到了小珊迪的可怜,把它画下来。把那样的词语圈下来,用浪线表示你波澜起伏的心情。(生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师:下面我们就按次序交流一下,请读出你们找到的句子。
  生:有一个小男孩儿,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又赤脚冻得通红。
  师:她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中,同学们注意语言文字不是无情物,它时时刻刻透露着它特有的感情。这段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了小珊迪的可怜?
  生:又薄又破。
  师:又薄又破。(强调薄破。)
  生:瘦瘦的小脸。
  师:瘦瘦的小脸。(强调瘦瘦的。)
  生:冻得发青。
  师:冻得发青。(强调发青。)
  生:一双赤脚冻得通红。
  师:一双赤脚。(强调赤脚。)
  师:带着这样的感情,你来读一读这段话。(生读课文。)
  师:谢谢你,把我们带到了小珊迪的身边。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啊,他身上——
  生:(接读)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冻得通红。
  师: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他徘徊在街头乞讨着一天的生活,他身上只穿一件——
  课件出示:身上只穿一件( )的单衣,瘦瘦的小脸(),一双赤脚( )。
  生:(填读)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冻得通红。
  师:真是一个可怜的小珊迪。
  师:还有哪句话也像这段话一样深深打动了你?
  生:可怜的小珊迪请求着。
  师:他刚才找到的是一次完整对话中的一句。谁能把这次对话完整地读给我们听?(生读对话部分。)
  师:在这段对话中,有没有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小珊迪的可怜?
  生:请求……乞求……
  师:他找到了两个词语,我们先看第一个“请求”。小珊迪在请求着什么?
  生:他在请求让那两位先生买。
  师:他在请求着一点点生活的希望,他还在请求着什么?
  生:他在请求作者和他的同事来买火柴。
  师:他在请求一点点钱,你能请求着读读吗?
  生:(练读)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啊!
  师:是啊,只要一个便士啊,一个便士啊,少得可怜,不足现在的一角钱。谁再来请求着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还说了一个词,它是什么?
  生:乞求。
  师:小珊迪为什么要乞求?
  生:因为他饿极了。
  生:因为他想吃饭,他饿了。
  师:不仅是他饿了,还有谁饿了?
  生:他弟弟。
  师:是啊,家里还有一个比他更小的弟弟,他在为弟弟乞求,为自己乞求,为这一天这一丁点儿的希望乞求着,你能乞求着读读吗?
  生:(练读)先生,请您现在就买吧,我饿极了!
  师:读得多好啊!大家看这个乞字,通过这个乞字,你看到小珊迪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很可怜的……
  师:他似乎都要——
  生:跪下了。
  师:小珊迪似乎都要跪下了,他就那样拉着那位先生苦苦哀求着说——
  生:先生,请您现在就买吧,我饿极了!
  师:这是一次多么传神的对话啊!为了再现当时的场景,我把中间的提示语去掉。你来做小珊迪,而我来做那位先生,先在下面自己练习练习。
  (师生进行对话练读。)
  师:通过这次对话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生:我看到了一个痛苦的小珊迪。
  师:为了一天的生计奔波怎能不痛苦。
  生:我看到了一个痛苦、饥饿的小珊迪。
  生:我看到了一个希望得到别人同情的小珊迪。(板书:痛苦 饥饿。)
  师:就是这样一个小珊迪,那是多么的可怜,小珊迪这样的饥饿,这样的痛苦,他太需要这钱了。当那位先生给了他1先令的时候,他还会把多余的钱还给那位先生吗?
  生:会!
  师:你们这么断定,那从书中找到相关语句,告诉我那位先生为什么会这么断定地想,小珊迪会把剩下的钱还给他呢?
  生:但是当我想到那孩子的面孔,想到他那流露出的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师:你断定他不是哪种人?
  生:他不是那种占便宜的人。
  师:我知道你心中有种种答案,就带着你的答案来填填那个括号,读出你的断定,读出你的信任。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小便宜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不守信用的人!
  师:所以带着我们的断定,带着我们的信任,我们断定——
  生:他不是那种人!
  四、由文本展开联想,体会小珊迪的可敬
  师:可是小珊迪却真的没有把找回的零钱还给那位先生,没有如约而至,究竟发生了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再去读读课文,如果你找到了答案你就多读几遍。
  生: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师:天哪,在小珊迪的回来的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话是谁告诉我们的?
  生:小利比!
  师:同学们,展开你的想象,一起和老师回到那个故事中去,看看小珊迪在回来的路上究竟遭遇了什么。
  师:那一天,小珊迪握着刚刚找回来的11个便士,高高兴兴地往回跑。他想……
  生:他想把找回来的11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
  师:可是,就在这时,在前方路口,奔来一辆马车,那马车奔得极快,小珊迪还不及躲闪,被马车撞倒了,可是那马车不但……反而……
  生: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从小珊迪身上轧了过去。
  师:反而从小珊迪的身上硬生生地轧了过去,小珊迪挣扎着坐了起来,他忍着疼,忍着痛,他用手四处摸索着,他在找什么呀?
  生:找他的11个便士。
  生:找他的帽子!
  师:是啊,找他那唯一可以遮风避雨的帽子,找那原本属于别人的11个便士。
  生:找他的火柴。
  师:是啊,找那唯一可以给他带来生活的火柴!可是他怎么都找不到了。
  师:太阳快落山了,小珊迪的腿断了,他无法站起来,只能依靠着双手一点点向前爬去,他要爬回家,因为……
  


  生:他还想着他的弟弟!
  生:他还想着要把零钱还给那位先生。
  师:是啊,他还没把那11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火柴丢了,便士丢了,可是小珊迪却没有丢掉自己对别人的承诺!
  师:就这样,他在几个同伴的搀扶下回到了家,迎面扑来了惊惶失措的小利比,小利比喊着:哥哥你怎么啦?突然他看到了哥哥手中的钱,他说哥哥我们拿这钱去找医生吧,说不定他会治好你的!小珊迪说……
  生:虽然我受伤了,但我还要遵守我的承诺,把钱送到那位先生手里。
  师:好孩子,别哭,小珊迪是坚强的!
  师:可是小利比不听啊,他哭着说:“那位先生不会在意的,求你了哥哥!我们去找医生吧!”可是小珊迪仍然坚持着——
  生:我们不能不守信用!
  师:小利比说:“你的伤那么重,说不定你会死的!”小珊迪仍然摇了摇头说——
  生:诚实比生命重要!
  师:说得好!诚实比生命更重要!
  师:通过这一段的情境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小珊迪啊?
  生:遵守承诺!
  生:诚实、守信的人!
  师:是啊,让我们感觉到了小珊迪的可敬!(板书:遵守承诺 诚实守信可敬。)
  师:此时此刻小利比正站在门前,他哭着向我们说出这样的一番话——
  生: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师:那个省略号就是小利比的眼泪啊!
  师:让我们拉着小利比去探望小珊迪吧!推开破旧的门,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沾满了鲜红的被子。
  生:小珊迪脸色苍白,躺在一张破床上。
  生:我看见小珊迪的腿都没有了,已经奄奄一息了。
  生: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
  师:那小珊迪是怎样的情况呢?
  生:小珊迪已经奄奄一息了。
  生:小珊迪脸色苍白。
  师:脸色苍白,还有那一旁泣不成声的小利比!再听一听小珊迪用他那奄奄一息的声音在说着什么。
  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走的时候,被马车撞倒了,我的腿断了,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师:就在这样的时刻,就在小珊迪奄奄一息的时候,他仍然想着什么?
  生:想着自己的弟弟。
  师:想着他唯一的亲人。
  师:除了他的弟弟他还惦记着自己的诚实和承诺。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小珊迪,我们深深地同情着他,作者也深深同情着他。他是可怜的,更是可敬的!面对着这样的小珊迪,作者怀着深深的同情,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师:面对这样可敬的小珊迪,我们的心情与作者是一样的,我们怀着浓浓的感动,握着小珊迪的手对他说——
  生:“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塑造出小珊迪的形象
  师:小珊迪听了我们的话,他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似乎在表示感情,突然他眼中的光消失了,他……
  师:真不忍心用一个死字来结束小珊迪,我们宁可相信他走了,到一个没有饥饿也没有寒冷的地方去了。瞧,连上天都飘下几朵洁白的雪花,似乎在表示对他的悼念,你是否接到了其中一朵呢?举起来给我看看。那就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的启示写在上面。让我们静静地想……(生进行小练笔。)
  师:谁来说说?
  生:小珊迪,虽然你走了,但你的爱心打动了我们,我们会帮你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师:一个永远表达了你所有的心情。
  生:小珊迪我想对你说,你的诚实守信值得我们学习。
  生:小珊迪你是一个坚强勇敢的人,你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也许因为时间的匆忙我们不能写下每一个字,只言片语也好让我看到你的心情,请你高高举起来挥舞一下,就让这纯洁的雪花为小珊迪送行!(下课。)
  评析:
  王立是近一二年里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每一次听王立的课都有因进步给我们的惊喜。《小珊迪》一课我听过两次,两次落泪。这次再看实录,竟还有要落泪的感觉。这的确是情景交融、真情涌动的一节课,堪称精典。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谈到细读文本时有这样一段话: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而在王立的《小珊迪》一课中,我感受到了这样一种建立于细读文本下的重构的课堂状态——情感的交织,心灵的碰撞。
  一、情动而辞发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是“观文者”,须率先阅读,品味体验,入情入景;教师又是“缀文者”,将文中之意,心中之情,化为导语、引言、疑问……于课堂中同学生一起徜徉文字之中,享受文字语言带给我们的精神的愉悦,积累优美之语言,习得学习语言之方法。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字,而语文教师的话语更应该是真情之话语。
  师:从刚才的谈话中我看到了快乐的你,幸福的她,淘气的男孩子,爱唱歌的女孩子,这一切都告诉王老师你们生活在幸福中,生活在甜蜜里。可是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很多孤儿没有衣穿,没有饭吃,不得

     不流落在街头靠卖火柴勉强度日。也许在他们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幸福、甜蜜,有的只是饥饿,寒冷和无穷无尽的痛苦。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结识他们其中的一个,他的名字叫——小珊迪。(板书)你能同情地唤他一声吗?
  王立对课文中的人物深切的同情,使这段话格外令人动容,更深深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对人物、事件的真切感受。
  师:她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中,同学们注意语言文字不是无情物,它时时刻刻透露着它特有的感情。这段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了小珊迪的可怜?
  生:又薄又破。
  师:又薄又破。(强调薄破。)
  生:瘦瘦的小脸。
  师:瘦瘦的小脸。(强调瘦瘦的。)
  生:冻得发青。
  师:冻得发青。(强调发青。)
  生:一双赤脚冻得通红。
  师:一双赤脚。(强调赤脚。)
  我很欣赏这一部分看似重复的话语,孩子们通过这些词语感受到小珊迪的可怜,但读出的词语却是没有温度的,王立在重复的虽然是词语,但强调的却是情感,是词语中的温度。这是最真切的情语,如点滴春雨,不知不觉中令我们动情。
  “他在请求着一点点生活的希望……”
  “他在为弟弟乞求,为自己乞求,为这一天这一丁点的希望乞求着”
  “是啊,找那唯一可以给他带来生活的火柴!”
  “是啊,找他那唯一可以遮风避雨的帽子!”
  每一言,每一语,都是教师真情的流露。仿佛她已经成了小珊迪的一位伙伴,仿佛她就是文章的作者,仿佛她就是那位好心的先生……唯有真情能动人。这节课之所以打动我,打动许多的老师,不是煽情,而是这一句句真情凝成的话语感人肺腑!
  二、触景而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前面说情语是唤醒学生情感的一剂良方,那么景语应是带领学生徜徉于文本之境的语言。通过王立的语言,使学生眼前仿佛再现文本描述的情境,在教室里营造出一个虚拟的还原的场。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这样的环节:
  王立引导学生透过“乞”字想象令人同情的景象——
  师:读得多好啊!大家看这个乞字,这个大写的乞字,你看到小珊迪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很可怜的……(师:他似乎都要——)跪下了。
  以语言描述多年前那场车祸的悲惨的景象——
  师:那一天,小珊迪握着刚刚找回来的11个便士,高高兴兴地往回跑。他想……
  生:他想把找回来的11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
  师:可是,就在这时,在前方路口,奔来一辆马车,那马车奔得极快,小珊迪还不及躲闪,被马车撞倒了,可是那马车不但……,反而……
  激发学生以语言描述小珊迪卧床的令人心酸的景象——
  师:让我们拉着小利比去探望小珊迪吧!推开破旧的门,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沾满了鲜红的被子。
  生:小珊迪脸色苍白,躺在一张破床上。
  生:我看见小珊迪的腿都没有了,已经奄奄一息了。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老师的语言,学生的角色自然地发生着变化,有时是车祸中的小珊迪;有时是小利比;还有时是那位好心的先生……而这一切是那么自然真切,仿佛他们跨越了时空,亲临了现场,目睹了这一人间的惨剧!
  孩子们感动了,泪水盈满双眼;听课的老师也感动了,轻轻拭去眼角的泪珠。正是这一次一次情境的描述,才使得学生们走进文本,收获感动。
  陆机《文赋》说:“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阅读时,文章中人物形象与事件由朦胧到鲜明,感悟跟着人物事件互相前进。初读文章时,其人物事件没有引起感触,没有引起感情的激动,这时的感悟体验是粗浅朦胧的。到了引起感触,有了感情的激动,这时感悟体验鲜明了,此一感悟着上形象,这时文中的人物事件也跟着鲜明起来。王立的这节语文课正是这样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师与生与文本三者之间情感的相互融合、心灵的相互碰撞,的确是一节情景交融,精致和谐的好课!
  
  生:他还想着他的弟弟!
  生:他还想着要把零钱还给那位先生。
  师:是啊,他还没把那11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火柴丢了,便士丢了,可是小珊迪却没有丢掉自己对别人的承诺!
  师:就这样,他在几个同伴的搀扶下回到了家,迎面扑来了惊惶失措的小利比,小利比喊着:哥哥你怎么啦?突然他看到了哥哥手中的钱,他说哥哥我们拿这钱去找医生吧,说不定他会治好你的!小珊迪说……
  生:虽然我受伤了,但我还要遵守我的承诺,把钱送到那位先生手里。
  师:好孩子,别哭,小珊迪是坚强的!
  师:可是小利比不听啊,他哭着说:“那位先生不会在意的,求你了哥哥!我们去找医生吧!”可是小珊迪仍然坚持着——
  生:我们不能不守信用!
  师:小利比说:“你的伤那么重,说不定你会死的!”小珊迪仍然摇了摇头说——
  生:诚实比生命重要!
  师:说得好!诚实比生命更重要!
  师:通过这一段的情境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小珊迪啊?
  生:遵守承诺!
  生:诚实、守信的人!
  师:是啊,让我们感觉到了小珊迪的可敬!(板书:遵守承诺 诚实守信可敬。)
  师:此时此刻小利比正站在门前,他哭着向我们说出这样的一番话——
  生: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师:那个省略号就是小利比的眼泪啊!
  师:让我们拉着小利比去探望小珊迪吧!推开破旧的门,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沾满了鲜红的被子。
  生:小珊迪脸色苍白,躺在一张破床上。
  生:我看见小珊迪的腿都没有了,已经奄奄一息了。
  生: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
  师:那小珊迪是怎样的情况呢?
  生:小珊迪已经奄奄一息了。
  生:小珊迪脸色苍白。
  师:脸色苍白,还有那一旁泣不成声的小利比!再听一听小珊迪用他那奄奄一息的声音在说着什么。
  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走的时候,被马车撞倒了,我的腿断了,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师:就在这样的时刻,就在小珊迪奄奄一息的时候,他仍然想着什么?
  生:想着自己的弟弟。
  师:想着他唯一的亲人。
  师:除了他的弟弟他还惦记着自己的诚实和承诺。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小珊迪,我们深深地同情着他,作者也深深同情着他。他是可怜的,更是可敬的!面对着这样的小珊迪,作者怀着深深的同情,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师:面对这样可敬的小珊迪,我们的心

     情与作者是一样的,我们怀着浓浓的感动,握着小珊迪的手对他说——
  生:“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塑造出小珊迪的形象
  师:小珊迪听了我们的话,他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似乎在表示感情,突然他眼中的光消失了,他……
  师:真不忍心用一个死字来结束小珊迪,我们宁可相信他走了,到一个没有饥饿也没有寒冷的地方去了。瞧,连上天都飘下几朵洁白的雪花,似乎在表示对他的悼念,你是否接到了其中一朵呢?举起来给我看看。那就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的启示写在上面。让我们静静地想……(生进行小练笔。)
  师:谁来说说?
  生:小珊迪,虽然你走了,但你的爱心打动了我们,我们会帮你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师:一个永远表达了你所有的心情。
  生:小珊迪我想对你说,你的诚实守信值得我们学习。
  生:小珊迪你是一个坚强勇敢的人,你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也许因为时间的匆忙我们不能写下每一个字,只言片语也好让我看到你的心情,请你高高举起来挥舞一下,就让这纯洁的雪花为小珊迪送行!(下课。)
  评析:
  王立是近一二年里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每一次听王立的课都有因进步给我们的惊喜。《小珊迪》一课我听过两次,两次落泪。这次再看实录,竟还有要落泪的感觉。这的确是情景交融、真情涌动的一节课,堪称精典。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谈到细读文本时有这样一段话: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而在王立的《小珊迪》一课中,我感受到了这样一种建立于细读文本下的重构的课堂状态——情感的交织,心灵的碰撞。
  一、情动而辞发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是“观文者”,须率先阅读,品味体验,入情入景;教师又是“缀文者”,将文中之意,心中之情,化为导语、引言、疑问……于课堂中同学生一起徜徉文字之中,享受文字语言带给我们的精神的愉悦,积累优美之语言,习得学习语言之方法。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字,而语文教师的话语更应该是真情之话语。
  师:从刚才的谈话中我看到了快乐的你,幸福的她,淘气的男孩子,爱唱歌的女孩子,这一切都告诉王老师你们生活在幸福中,生活在甜蜜里。可是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很多孤儿没有衣穿,没有饭吃,不得不流落在街头靠卖火柴勉强度日。也许在他们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幸福、甜蜜,有的只是饥饿,寒冷和无穷无尽的痛苦。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结识他们其中的一个,他的名字叫——小珊迪。(板书)你能同情地唤他一声吗?
  王立对课文中的人物深切的同情,使这段话格外令人动容,更深深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对人物、事件的真切感受。
  师:她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中,同学们注意语言文字不是无情物,它时时刻刻透露着它特有的感情。这段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了小珊迪的可怜?
  生:又薄又破。
  师:又薄又破。(强调薄破。)
  生:瘦瘦的小脸。
  师:瘦瘦的小脸。(强调瘦瘦的。)
  生:冻得发青。
  师:冻得发青。(强调发青。)
  生:一双赤脚冻得通红。
  师:一双赤脚。(强调赤脚。)
  我很欣赏这一部分看似重复的话语,孩子们通过这些词语感受到小珊迪的可怜,但读出的词语却是没有温度的,王立在重复的虽然是词语,但强调的却是情感,是词语中的温度。这是最真切的情语,如点滴春雨,不知不觉中令我们动情。
  “他在请求着一点点生活的希望……”
  “他在为弟弟乞求,为自己乞求,为这一天这一丁点的希望乞求着”
  “是啊,找那唯一可以给他带来生活的火柴!”
  “是啊,找他那唯一可以遮风避雨的帽子!”
  每一言,每一语,都是教师真情的流露。仿佛她已经成了小珊迪的一位伙伴,仿佛她就是文章的作者,仿佛她就是那位好心的先生……唯有真情能动人。这节课之所以打动我,打动许多的老师,不是煽情,而是这一句句真情凝成的话语感人肺腑!
  二、触景而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前面说情语是唤醒学生情感的一剂良方,那么景语应是带领学生徜徉于文本之境的语言。通过王立的语言,使学生眼前仿佛再现文本描述的情境,在教室里营造出一个虚拟的还原的场。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这样的环节:
  王立引导学生透过“乞”字想象令人同情的景象——
  师:读得多好啊!大家看这个乞字,这个大写的乞字,你看到小珊迪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很可怜的……(师:他似乎都要——)跪下了。
  以语言描述多年前那场车祸的悲惨的景象——
  师:那一天,小珊迪握着刚刚找回来的11个便士,高高兴兴地往回跑。他想……
  生:他想把找回来的11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
  师:可是,就在这时,在前方路口,奔来一辆马车,那马车奔得极快,小珊迪还不及躲闪,被马车撞倒了,可是那马车不但……,反而……
  激发学生以语言描述小珊迪卧床的令人心酸的景象——
  师:让我们拉着小利比去探望小珊迪吧!推开破旧的门,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沾满了鲜红的被子。
  生:小珊迪脸色苍白,躺在一张破床上。
  生:我看见小珊迪的腿都没有了,已经奄奄一息了。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老师的语言,学生的角色自然地发生着变化,有时是车祸中的小珊迪;有时是小利比;还有时是那位好心的先生……而这一切是那么自然真切,仿佛他们跨越了时空,亲临了现场,目睹了这一人间的惨剧!
  孩子们感动了,泪水盈满双眼;听课的老师也感动了,轻轻拭去眼角的泪珠。正是这一次一次情境的描述,才使得学生们走进文本,收获感动。
  陆机《文赋》说:“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阅读时,文章中人物形象与事件由朦胧到鲜明,感悟跟着人物事件互相前进。初读文章时,其人物事件没有引起感触,没有引起感情的激动,这时的感悟体验是粗浅朦胧的。到了引起感触,有了感情的激动,这时感悟体验鲜明了,此一感悟着上形象,这时文中的人物事件也跟着鲜明起来。王立的这节语文课正是这样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师与生与文本三者之间情感的相互融合、心灵的相互碰撞,的确是一节情景交融,精致和谐的好课!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