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实录

首页 - 小学课堂实录

将相和》第一课时实录

时间:2008-11-26 09:51:38 A+

将相和》第一课时实录

将相和》第一课时实录

  一、交流资料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将相和》。大家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有突出的表现。先请大家把收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交流一下。
  生1:我从《历史简明》上查到了关于蔺相如的资料:蔺相如,赵惠文王名臣,奉命带和氏璧入秦,当庭力争,使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使赵王未受辱,因功位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出言不逊,扬言必虏之。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忍让,终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随成至交。
  师:你的这段材料选自《历史简明》,含有文言文的内容,我们把文章学完以后,你再来把这段材料介绍给大家,会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么长的课文,用你这几句话就概括了。
  生2:我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收集到关于和氏璧的简历: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和氏璧”,此璧几经坎坷才被发现是一块世上无双的无价之宝。玉璧到了惠文王手里更是被万分珍爱。
  师:你读了课文想了解和氏璧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是?
  生3:我从《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查到和氏璧颜色光泽、纯洁无瑕,夜间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
  师:哎呦,很长时间以来,我只知道和氏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还不知道这块璧有这么奇妙的特点!你今天找到相关材料了。正因为刚才三位同学说的,和氏璧这么好,还含着这样一个故事,所以文中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它,哪个词?
  生:无价之?BR>  师:还可以用书上没有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
  生:还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师:从课文中什么内容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秦王写信给赵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璧”看出来的。
  生4:我收集到一些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资料,由于比较长,我就不读了,下课的时候大家可以找我来了解一下。
  (学生还搜集了时代背景、文章出处、和氏璧如何到赵王手里等资料,可见课前学生检索了大量的资料信息。)
  二、了解课文
  师:下面进行第二项,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生1:三个故事可以分别用三个小标题概括。第一个小故事可以用“完璧归赵”概括;第二个故事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故事用“负荆请罪”概括。
  师:怎么概括出来的?说说看。
  生1:请大家把书翻到64页第十自然段,看“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师:从文中的句子看出来的。)“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渑池是这次会见的地点,所以可将第二个故事概括成“渑池之会”。(师:是根据地点来概括的。)根据“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这句话可将第三个故事概括成“负荆请罪”。
  生3:我也是用同样的三个小标题概括这三个故事的。课后练习中的 “……也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了……”这句话直接说出了三个故事,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方法很快捷,不过最好能通过读具体的课文内容来概括。这样有助于你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自读思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揣摩,也可以勾勾画画。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书上作笔记。
  (学生各自读课文并思考)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想发言的举手示意一下。
  下面,请你围绕刚才思考的问题,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在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
  四、小组汇报
  师:下面请各组的组长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推荐李乐同学代表我们组发言。
  生1:我们组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机智和勇敢。我们在课文第八与第九自然段找出的原因比较多。具体有以下这几处:“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从秦王手中理所当然地要回了和氏璧。(师:要回了和氏璧。)第二处是“他理直气壮地说了秦王一通,然后又用自己的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这种办法来逼迫秦王用十五座城池和他换璧。(师:要撞璧。)第三处是“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这是蔺相如用了“缓兵之计”,拖延时间,为的是让手下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我们组的王若珏同学对这一点理解得比较深,下面

     请他说说。
  生2:我认为这一处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当时,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蔺相如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池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对他说这璧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且我认为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一定是柔和的。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2朗读)
  生3:我和王若珏同学有同感。但我觉得像蔺相如这样的爱国使臣,是不会向秦王低三下四、奉承拍马的。
  师:也就是对王若珏同学朗读的语气不赞同,是吗?
  生3:是的。我觉得应当是柔中带刚的语气。
  师:那你来试试看!(生3朗读)
  生2:我想大家都知道当时秦国最强,赵国实力相对较弱。蔺相如说话的时候,只有用比较柔和的语气,秦王听了才会信以为真,听得比较高兴,才会把和氏璧交给他。
  师:这样,你们两位同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如果我们大家是秦王,你感觉自己更愿意听了谁的话后会把璧交给她。(生2、生3分别读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大家更愿意将璧交给谁呢?
  生齐:王若珏同学。
  生4:在讨论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师: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我们稍后研究。
  生5: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有很多的原因,我们要为第一组补充。这一点在第六自然段,我们组的张元说出来的。
  生6:我认为蔺相如能成功“完璧归赵”,与他所做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他在还没有去秦国之前就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对策:“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他想到了怎样使秦国理屈,使秦国没有动兵的理由。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他对于能够“完璧归赵”显得胸有成竹。
  师:老师对你说的“深谋远虑”这个词特别感兴趣,我将他写在黑板上。
  生7:刚才他们两个组谈到的内容,我们组都谈到了。而且我们还在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李英杰同学谈得比较透彻,我们请他谈一谈。
  生8: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在这句里,“抄小路”很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抄”是走近路的意思。蔺相如之所以叫手下人抄小路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让自己的行动被秦国人发现;二是能尽快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师:我特别欣赏的是你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生9:我想就刚才的内容补充一点:蔺相如叫人化了装也很重要。否则,或许一出门就被秦国人抓住了。
  六、自由发言
  师:下面开始,围绕“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这个问题自由发言。
  生10:我从“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着柱子站定。”看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蔺相如身边就是秦国的大将军,如果蔺相如直接站在秦王身边说这一番话,一定会被抢走璧,到那时,他自己的性命也会不保。而蔺相如往后退了几步,*近柱子站定就不同了。这样既可以保住和氏璧,也可以让秦王信以为真。
  师:你这种读书的方式很好。不仅读了课文中的文字,还联系到文中的插图思考。
  生11:我觉得蔺相如说的一段话很有作用。蔺相如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璧的毛病为“小毛病”,容易使秦王相信毛病很小,不易察觉,才会让蔺相如指给自己看。否则秦王也许想我怎么没看出来,可能会对蔺想如产生怀疑。而且蔺相如对秦王说“指给你看”也容易使秦王不生疑心。
  师:哦,你也是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理解的。
  生12:我从蔺相如举起璧要朝柱子上撞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因为如果蔺相如只说话吓秦王,而不做动作的话,会让秦王认为他是只“纸老虎”。相反,当蔺相如做出要撞的动作时,秦王才会真正被吓住。我觉得蔺相如对秦王说这段话时态度会非常坚决。
  师: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你蔺相如的态度。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12:是“理直气壮”。
  师:试着这样读读这句话。(生12读这句话)
  师: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去体会蔺相如的理直,用声音来表现气壮。因为蔺相如说得越坚决,秦王才会对他要撞璧深信不疑。我们一起通过读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体会)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刚才一位同学提的问题就是: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生13:我想秦王是不会让蔺相如撞柱的。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蔺

     相如正是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才会这样要挟秦王的。
  生14:秦王肯定不会让蔺相如撞柱。因为秦王很喜欢这块价值连城的璧,不会轻易就毁掉它。而且秦王用十五座城换璧,并不是诚心的,只是相骗取和氏璧罢了。如果让蔺相如撞死在秦国,别人就会说秦王因为没有得到和氏璧而逼死赵国的使臣,到时秦王就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生15:我也觉得秦王不会逼蔺相如撞柱。因为从前面内容可以得知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秦王一定不会因为这个人给天下人留下议论的话柄。
  师:你从哪里知道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生15:我从“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个蔺相如”意思就是好像不怎么出名。他们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想到蔺相如的。
  生16:老师,蔺相如在典礼那天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他就不怕秦王杀他吗?
  师:就是,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悄悄溜走算啦!行吗?
  生17:蔺相如根本就不会怕秦王。因为璧已经回到了赵国,自己心中已经无牵无挂。
  生18:我想蔺相如要是不出席典礼,赵国就理屈了,作为使者,蔺相如绝不会溜回赵国。否则,他就有辱赵国的颜面了。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这段话也应当体现他作为赵国使臣的风范,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他大无畏的精神。
  师:那你试着读一读。(生18朗读)
  师:同学们都听出了一国使者的风范了吧!既有那种和氏璧被送回赵国后的了无牵挂,又有对秦王的毫无畏惧之情。嬉笑怒骂,皆在其中。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