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和学生提问能力
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和学生提问能力
吴江市青云中学 沈梦春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设置巧妙的、科学的提问,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此同时,我们在重视教师提问之时,更不能忽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古人称学习为“求知”“做学问”,“求问”二字真是一语种的。自古以来,只有敢问、善问的人,才会有学业上的进步、认识上的充实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自己不俗的业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学生敢问、善问,才是教学的重点,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有疑点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一位善问的教师十分讲究问法。以实问虚、以虚问实;由因问果、由果问因;由此问彼、由彼问此;异中问同、同中问异等。这样问,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旺盛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启蕴藏深厚智慧的大门,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
首先,要精心设计提问,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设计要简明扼要,绝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提问设计要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通过恰当的提问,把学生思维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激发急于探索的激情。如讲授“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这一框时,让学生先体会国家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⑴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是什么?⑵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在学生理解上述两个问题之后,再让学生明确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和法律制度根本上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由此深入地提出问题:⑴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什么?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有没有改变?这样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更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提问设计还要考虑难易适度,且步步深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知识难度,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或较大的问题,应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循循善诱,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攻破难点。如学习“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要明确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实践上比较生疏,理论上比较深奥,所以在讲授这一问题时,可联系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等内容,让学生明确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变革,都必然要经历长期、曲折的过程;再从资本主义存在的活力、社会主义经验不足等方面去分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最后让学生明白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历史趋势不可改变,社会主义必将以强大的生命力取代资本主义。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能影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总趋势,这正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曲折性。这样逐个“攻破”,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其次,提问要讲究因人、因时而宜,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因人施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兼顾各种类型的学生。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提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激励他们刻苦钻研;对中等的学生,提一般性的问题,既帮助他们掌握和巩固基本知识,又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对成绩差的学习应提一些浅易的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和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在以上的提问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引导,拨正思路,以提高提问的全面性和完善性。
提问也要因时而宜,适时提问,这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尤为重要。新课前的复习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温习知识;导入新课时的启发性提问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过程中的分析性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新知识;总结巩固时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巧妙而隐蔽的方法设置“陷阱”以提高学生鉴别、应变的能力。如讲到“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提问中设置“陷阱”——“这里所说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对吗?”这种问法,如果学生不动脑筋,就会掉进“陷阱”。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劳动仅仅是使用天然工具的劳动,并不是真正的人类劳动——生产劳动,从事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教师的这种提问,就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提问过程中忌讳之处:如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重复啰嗦的提问、惩罚性提问、求标准答案式的提问等,这些提问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问”的艺术,既是“教”的艺术,更是“学”的艺术,最终教师的“问”要转化为学生的“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在大多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作为教师则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被片面理解而未能得到真正贯彻落实。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即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敢问、善问”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
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去勇气。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在竞相提问的教学环境中,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提问的人也会大大增加。那么,这样的环境应怎样创设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人是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必
有问,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并证明提出的问题的必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要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来看,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有二“怕”,一怕学生“乱弹琴”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稀奇古怪”的提问而有失“师尊”,导致不敢鼓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问。经过长期的积淀,学生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这就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提问的信心。引入机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好、多。这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树立“我能问”的信心。
再次,要提高学生提问的主动性。转换角色,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并指定其他学生回答甚至帮老师问答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我要问”的优越性逐步体现,并提高他们提问的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授新课之后,安排时间让学生反省,在对新课的学习的基础上勇于提出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解决(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当场加以解决),这既可以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论大小、难易、对错,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和表扬、修改和指正,切不可轻易否定而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宝贵的好奇心。
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让“我善问”的优越感得以充分体现。
二.明确“提问”的入口,促使学生能问。
从理论上说,针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提出问题,但在实践
中没有这个必要,如此诱导提问,不但会失去课文的中心,浪费时间,而且对提高学生“问”的能力也不尽人意。所以,应让学生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
1.在概念中提问。
在概念中提问并能准确解答,会使学生明确概念,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甚至能起到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温故而知新”。我们在讲到“法律”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纪律”的概念,再从对“纪律”这一概念的回顾和理解之中提出问题:“什么是法律?它与纪律有何联系和区别?”让学生明确法律与纪律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明确两者都是为了维护正常生活,要求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都起着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作用。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而纪律是由人们工作、生活的活动单位、社会组织制定的,它对成员有制约作用,以行政手段或组织手段保证实施的。从而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之时,又起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作用。
2.在定义中提问。
让学生在定义中提问,能促使学生去分析思考定,从而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概念,杜绝死记硬背定义的现象。在学习《时代呼唤心理健康》一课时,先让学生联系实际围绕“健康”提出各种问题,然后让学生明确我们所说的“健康”并不是单指身体健康,而且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让学生明确“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把握“健康”的定义,这样就避免了死记硬背现象的出现。
3.在原理中提问。
让学生在原理中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可以淡化教师的说教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自觉性。如讲到《磨砺意志,做生活的强者》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举古今中外一些有成就的人在成长道路上的有关典型事例,并让学生明确他们成长道路的坎坷,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懂得马克思所提出的“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的科学道理。这不仅使学生明白了道理,而且增长了知识,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不正是一举两得吗?
4.在知识中联系处提问。
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如我们学到新科技革命时,让学生联系前两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在比较之中理解新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及作用,并让学生掌握这三次科技革命的联系和区别,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从而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
三.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从叶老的话中不难获得启示:“教”是手段,“不教”才是目的,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做到让学生“善问”,务必要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分解法、联想对比法、归类质疑法等,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问”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所要达到的目标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安排有趣的“课堂前奏”
-
浅析新课导入的艺术
-
关于小学教育中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什么样
-
关于新课程教学导入的艺术
-
教师需要贴近学生实际导入新课
-
关于小学教学引人入胜的前奏
-
创设动态情境促进自主创新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导入创新
-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五法”
-
教学要巧用游戏激活课堂
-
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好课标准
-
关于小学教育的探索 老师不要做导游
-
走,摘果子去
-
生成活动:蜘蛛结网
-
温馨寄语
-
六一到益智类儿童玩具礼品受青睐
-
爱情文案短句干净治愈256句
-
小班语言课教案《神奇糖果雨》反思
-
中班教案《七彩雪花》反思
-
中班语言活动《春天的家》教学设计反思
-
补水面膜朋友圈文案33句
-
《日月诀》第四章攻略
-
如果向同学推荐一本书、一种文具你会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