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谈数学教学中“欲擒故纵式”的运用
教学反思:谈数学教学中“欲擒故纵式”的运用
最近,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数学课堂生成的部分错误资源利用价值比较高,而大多数教师只在它产生后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看似成为了课堂的“亮点”,其实,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举出反例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从以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错例一般由教师在课堂上独自提供(课前确定的、预备好的)或由学生随机偶然呈现。这样把“教与学”机械地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知识。我们不妨在错例的呈现过程中,把“教学”看做一个不町分割的有机整体,也就是在教学预案中进行预设,使学生头脑中的不良数学思维习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解题思路、学习方法、情感、价值观等文字化、行为化、语言化,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生成相关资源,加以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把数学课堂上生成的正确资源缓一步开发、评价,根据预案中预设的学生错误,引导学生生成出来,进行辨析,再把前面已经生成的正确资源进行发掘,从而盘活正确资源。这种策略可以称为“欲擒故纵式”。
请看“求一个小数的倒数”的教学片段:
在教学“求一个整数、一个分数的倒数”后,教师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们所接触过的数中,你们还想求什么数的倒数?
生1:求一个小数的倒数。
师:好吧,就请写出2.5的倒数。
生2:2.5的倒数是2.5/1。
师:请进行化简。
生2:2.5的倒数是5/2。
师:请坐。
(教师没有及时表扬生2,只是淡淡地请他坐下。这种举动没有引起其他学生的警觉。接下来,教师故意引出学生的常见错误。)
师:你找出什么规律或方法吗?
(教师故意暗示学生观察2.5与它妁倒数5/2来找出规律。)
生3:只要把2.5中的“5”作为它倒数的分母,“2”作为分子。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写出2.6的倒数。
生4:按照生3的方法,2.6的倒数是3/1。
生5:不行。3的倒数才是3/1,因为3x3/1=1,而2.6x3/1≠1。
师:谁还想发表意见?
(教师见生2又举起了手,)
师:还是请你谈谈吧。
生2:求2.6的倒数,只要先把2.6化成假分数5/13,再求出5/13的倒数13/5。也就是2.6的倒数是13/5。
师:多好的方法啊!你的意思是,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按照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去解决。
[反思]
教学求一个小数的倒数是个难点。教师先通过提问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具备求一个小数倒数的倾向,再故意让学生求2.5的倒数。学生很容易通过比较2.5与它的倒数5/2得出错误判断,因此,教师在生2得出2.5的倒数是2.5/1时,没有直接让生2谈思路,而是要求生2把2.5/1进行化简。然后让一部分学生由2.5的倒数是5/2,直观地得出教师预设的学生错误——生3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倒数的概念进行判断、反思,产生思维的火花。这样,一波三折,让学生澄清错误后,指出求法,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生2受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的影响,得出了2.5的倒数。使用他的方法,只要注意化简就行了。让生2一开始就和盘托出求一个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再加以练习,是否表明所有的学生都理解了求一个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建立了这一方面的联系?我认为,不一定!教师只有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预设并生成以生3为代表的学生错误资源,井以此作为教学的基点,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其实,生2也是在对生3的错误资源与同学一起辨析、反思后才想到“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按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求出小数的倒数”的。
试想,如果直接引导生2由2.5的倒数是2.5/1,讲出解题思路,即讲出求一个小数的倒数的方法。一些中下生的思维活动就隐藏起来了,不能暴露出问题(如生3的思路)。他们将似懂非懂地接受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而不知像生5那样用倒数的概念去验证自己的结果。其实,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的。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
看来,生成一点错误也是一种美丽,一种追求。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错误”一般由教师呈现,即使是课堂中即时生成的,也只重视“错误”的结果、性质的判断,或者仅对错误原因进行一些“假设性”分析。例如,教师经常使用下列言语对错误进行分析、矫正:“这样做对吗?”“这样做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些言语都是假设了错误思维过程中的某个时刻的状况,想利用这些看似紧密联系、实际独立存在的某个阶段的思维状况来解决思维的整个过程。这样把错误思维的过程隐蔽起来,忽略了对错误思维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仅仅在“结果”上的分析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不客观的,没有纠正到思维的实质错误,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这样的教学也致使学生只重视订正习题的答案,也就是只重视思维结果的矫正。
见不到学生错误思维的过程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所以应让学生体验错误的全程,从小培养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学生错误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若不呈现出来,就不能对症下药。可以这样说,不出现学生错误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是不自然的教学,是教学中的真空。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案 教学设计与反思
-
张思明教学经验:“烧中段”的数学教育
-
中班数学教案《了不起的“零”》反思
-
中班数学教案《了不起的“0”》反思
-
中班数学教案《学习“6的组成”》反思
-
大班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数字“游糊涂城”》反思
-
让幼儿爱上音乐课:浅谈符号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
例谈《分解质因数》教学中的学生“再创造”
-
巧妙运用:教学语言漫谈--“有道理”
-
《狐狸与乌鸦》教学反思:这是只“聪明”的狐狸吗?
-
小学教学反思:由“未”与“末”引出的
-
语文教学反思:还需要营造一个“静静思考”的场
-
浅谈“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浅谈“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
利用“非正式”数学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数学的教育实践
推荐文章
-
向命运挑战教学反思谈
-
乌鸦喝水课后反思 抓住一点牵动全文
-
老师指导学生写字
-
人教版第一册《比尾巴》教学案例:“比”出来的精彩
-
语文教学论文:解读语文的生命 唤醒生命的语文
-
由“晨出暮归”所引发的教学案例
-
小学教学反思:由“未”与“末”引出的
-
教学案例:“照优镜”的妙用
-
《掌声》教学案例:捕捉教学细节,构建和谐课堂
-
小学教师反思:由两例词语教学案例引发的反思
-
小学教育案例:对生成性教育现象的审视与反思
-
名师经验分享:抓住情感切入点 让课堂真情漫溢
-
我的成长故事
-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教案
-
喜讯与噩耗
-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
小班教案《青蛙音乐会》反思
-
推销礼品的朋友圈文案32句
-
文明礼仪朋友圈文案绘画展36句
-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课堂重点笔记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