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照优镜”的妙用
时间:2008-11-26 09:39:33
A+
教学案例:“照优镜”的妙用
【案例】
小学生从开始写作文起,写得最多的大概是写人的文章,例如《我熟悉的一个人》《我敬佩的一个人》等。在习作教学中,如果每次都采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心理。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最近,我上了一堂习作课——“我有一面放大镜”,做了些尝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面放大镜,这不是一般的放大镜,是一面特殊的镜子。
(学生们顿时来了精神,个个充满好奇。)
师:这个镜子叫“照优镜”,它专门照同学们的优点。同学们想不想被它照一照呢?
(学生齐答“愿意”。老师拿着放大镜,“照”住了一位调皮的胖乎乎的男生。)
师:就照你了!你知道为何照你吗?自己说说。
生:(被照的男生有些害羞,但又充满欣喜)我有爱心,上次我在路上看见个乞丐,我主动把零花钱送给了他。
生1:他也乐于帮助班上的同学,他曾经在我没有铅笔的时候把他的新铅笔借给我。
生2:他胖乎乎的,很可爱!他总爱笑,看得出,他很乐观。
师:老师没看错,这个同学身上确实有许多优点呢。
(老师用同样的方式“照”了几位学生。然后,让被“照”的学生自述优点,其他学生评价被“照”同学的优点,老师也适时点拨。被“照”学生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师:其实,我们班的同学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有优点。现在,拿上这面“照优镜”,请你去照一照班上的同学吧。记住,边照边要说说他的优点。
(学生举“照优镜”到讲台下照同学,学生情绪高涨。)
师:刚才的一幕多带劲呀!你“照”的是谁?你“照”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说一说,再进行四人小组交流。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并进行交流。)
师:看来,“照优镜”一照,许多平时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就历历在目,生动说明了同学的优点。好,谁上台来说说?
(学生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归纳写作梗概:1.点明“照”的是谁,2.具体叙述“照”出了什么,用事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3.写自己“照”的感想。最后,学生写出习作草稿。)
【反思】
整堂习作指导课气氛融洽,学生兴致高涨,最后,不少学生几乎是一气呵成,一扫平时习作的无奈。我觉得这次习作成功有以下三点原因:
1.椰壳效应。一个幼儿总是不愿意吃饭,家长哄、骂孩子,都不见效。一次,家长出差带回一只别致的椰壳碗,家长用椰壳碗盛饭,结果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椰壳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需求。《我有一面放大镜》其内容无非是写人物的优点和特点,和《记一个熟悉的人》等常规习作内容并无二致。但为何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呢?究其原因,就是运用了“椰壳原理”,把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方式引入课堂,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2.赏识效应。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被认同、被赏识的心理需求,小学生普遍具有渴望被同伴和老师肯定、表扬的强烈愿望。《我有一面放大镜》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为载体,很好地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抢着表现自我,这就激活了思维。同时,它也很好地暗示了评价人的方法:应学会正面欣赏别人,不要挑剔别人。
3.参与效应。这次习作,老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参与活动全过程,从引出素材到呈现素材,从理解素材到表达素材,学生亲身经历,感受颇深,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了血肉,感情也就真挚可信。
小学生从开始写作文起,写得最多的大概是写人的文章,例如《我熟悉的一个人》《我敬佩的一个人》等。在习作教学中,如果每次都采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心理。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最近,我上了一堂习作课——“我有一面放大镜”,做了些尝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面放大镜,这不是一般的放大镜,是一面特殊的镜子。
(学生们顿时来了精神,个个充满好奇。)
师:这个镜子叫“照优镜”,它专门照同学们的优点。同学们想不想被它照一照呢?
(学生齐答“愿意”。老师拿着放大镜,“照”住了一位调皮的胖乎乎的男生。)
师:就照你了!你知道为何照你吗?自己说说。
生:(被照的男生有些害羞,但又充满欣喜)我有爱心,上次我在路上看见个乞丐,我主动把零花钱送给了他。
生1:他也乐于帮助班上的同学,他曾经在我没有铅笔的时候把他的新铅笔借给我。
生2:他胖乎乎的,很可爱!他总爱笑,看得出,他很乐观。
师:老师没看错,这个同学身上确实有许多优点呢。
(老师用同样的方式“照”了几位学生。然后,让被“照”的学生自述优点,其他学生评价被“照”同学的优点,老师也适时点拨。被“照”学生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师:其实,我们班的同学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有优点。现在,拿上这面“照优镜”,请你去照一照班上的同学吧。记住,边照边要说说他的优点。
(学生举“照优镜”到讲台下照同学,学生情绪高涨。)
师:刚才的一幕多带劲呀!你“照”的是谁?你“照”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说一说,再进行四人小组交流。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并进行交流。)
师:看来,“照优镜”一照,许多平时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就历历在目,生动说明了同学的优点。好,谁上台来说说?
(学生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归纳写作梗概:1.点明“照”的是谁,2.具体叙述“照”出了什么,用事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3.写自己“照”的感想。最后,学生写出习作草稿。)
【反思】
整堂习作指导课气氛融洽,学生兴致高涨,最后,不少学生几乎是一气呵成,一扫平时习作的无奈。我觉得这次习作成功有以下三点原因:
1.椰壳效应。一个幼儿总是不愿意吃饭,家长哄、骂孩子,都不见效。一次,家长出差带回一只别致的椰壳碗,家长用椰壳碗盛饭,结果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椰壳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需求。《我有一面放大镜》其内容无非是写人物的优点和特点,和《记一个熟悉的人》等常规习作内容并无二致。但为何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呢?究其原因,就是运用了“椰壳原理”,把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方式引入课堂,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2.赏识效应。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被认同、被赏识的心理需求,小学生普遍具有渴望被同伴和老师肯定、表扬的强烈愿望。《我有一面放大镜》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为载体,很好地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抢着表现自我,这就激活了思维。同时,它也很好地暗示了评价人的方法:应学会正面欣赏别人,不要挑剔别人。
3.参与效应。这次习作,老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参与活动全过程,从引出素材到呈现素材,从理解素材到表达素材,学生亲身经历,感受颇深,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了血肉,感情也就真挚可信。
相关文章
-
人教版第十一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巧借“逼近”促进“生成”
-
人教版第一册《比尾巴》教学案例:“比”出来的精彩
-
小学优秀 教育案例:细微之中见“合作”,互动合作中显“真情”
-
幼师激发幼儿兴趣常用的资料:如何使语言教学“活”起来(原创)
-
幼教动态:学习国外幼教方案 法国的父母如何“望子成龙”
-
幼儿模仿能力的利用教学:“奥特曼”风波
-
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的兴趣的中班科学教案:照镜子
-
小学数学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案 教学设计与反思
-
让学生构建“自己的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案例
-
小学教学 “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案例
-
教育教学案例 孩子饥渴“心”的批评
-
巧妙运用:教学语言漫谈--“有道理”
-
教学反思:谈数学教学中“欲擒故纵式”的运用
-
由“晨出暮归”所引发的教学案例
-
幼儿教学案例分析“爱”的美丽
-
幼教案例欣赏 一辆“长瘤子”的汽车——美术写生创作教学案例
推荐文章
-
教在《掌声》的三个空白处
-
精彩的马戏反思 学习语言是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
老师指导学生写字
-
《汉语拼音a、o、e》教学案例
-
小学教师:《比尾巴》教学案例
-
在自主开放中“比”出来的精彩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学案例: 反问求解 读中感悟
-
由“晨出暮归”所引发的教学案例
-
如何教小孩识字:化静为动巧妙解词
-
《狐狸与乌鸦》教学反思:这是只“聪明”的狐狸吗?
-
小学教学经验分享:珍视“意外” 收获精彩
-
语文教学反思:还需要营造一个“静静思考”的场
-
孕期保健:叶酸虽小别忘补
-
游原山
-
有趣的滑板
-
小蝌蚪_小学生作文:三年级
-
小班教案《水果串串屋》
-
单身俱乐部朋友圈文案39句
-
独一无二的微博昵称超好听女生版16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