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首页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名师教学论文 敢为真理树一帜

时间:2008-11-23 04:16:24 A+

名师教学论文 敢为真理树一帜

名师教学论文 敢为真理树一帜

走进名师,成为名师是每一位教师的远大理想,而这个理想却如海天相吻的弧线,叫人可望而不可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你想成为名师就可以如愿以偿的,因为名师毕竟寥若晨星。郑百苗老师通过自身孜孜不倦的探索,经年累月的积淀,灵动闪现的感悟,最终成了名师队伍中一份子,实属不易。

与郑百苗老师的相识是在他给我们的新课程讲座上,后来又互相作了介绍与交流。以后亦有数次交流,觉得他是一位既善于理性思维又赋予实践精神的学术性教师。他不仅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还充满自信,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他始终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方向,坚持新课程改革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呈现出了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的显著特色。

最近,郑老师从已发表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中精选48篇编成《走进语文新课标》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当郑老师把这本书送给我后,我感觉这是以部沉甸甸、厚重的书,这‘沉甸甸’三字,不单指它的篇幅,更指它的内涵,它的意义,它所承载的思考力度。从书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不懈的、有益的探求。‘厚重’,确实是《走进课标》的重要特征,48篇文章,23万字,是容量的厚重;近20年的探索积累,智慧、汗水结晶的真知灼见,是质量的厚重;而透过内容篇章,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具有本质意义的厚重是责任之重、科学之重、生命之重。由于本书紧贴语文课程改革的教育实际与发展趋向,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好评。

   这本书给我总的印象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针对性、专业性、时代性强。分析和论述问题切准要害,理论联系实际,条例清晰、层次分明。全书文字质朴、清新、畅顺、隽永,虽不雕饰,却扣人心弦。文章标题亦有大有小,篇幅有长有短,分析有深有浅。无论是教学论文还是课堂分析,都是为时而著,有感而发。没有风花雪月,没有小题大作,更没有无病呻吟。许多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典型说一般,寓激情于理性之中,入情入理。尤其是一些实践与反思,写得淋漓尽致,剔肤见骨,给人有益的启迪。这本文集涉及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诸多领域,分为“探索与解读”、“阅读与写作”、“设计与评论”、“实践与反思”四个板块,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作者近20年来潜心教育教学研究的历程,对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很富有真知灼见,读后颇受教益。我对教育科研亦有着十分浓郁的兴趣,因此备感亲切,时有所思有所感,特以此文记之。

一、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的必备的基本素养。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叙述道:“我兴匆匆地捷足先登,从网上下载《语文课程标准》,读划着、思索着、解析着……课程性质逐渐从朦胧中清晰,课程理念从肤浅中深刻,课程实践从纷乱中有序。渐渐地,我变得热衷于思考了……”由此可见,郑百苗老师具有相当好的教育科研素养,从中也可以看出以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他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其中的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教育科研素质的优劣,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能不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面貌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周一贯老先生在本书的《序》中写到:“带着理念进课堂,伴随反思出课堂,或许这才是我们所企盼的‘教育科研雄风’。”指的就是要培养良好的教科研素质。

在此书中,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印证了“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的必备的基本素养”这一不争事实。可以这样说,高超的教育水平必须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丰富的教育经验必须以一定的实践为基础,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教育经验于教育年龄不一定同步增长,这一点在郑老师的书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大量的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素质,是青年教师从适应、成熟走向创造的“催化剂”,是教师突破自我,克服“高原现象”的“助推器”,是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真正体验到教育工作的价值、乐趣的源泉所在。走教育科研之路是教师成长的一条客观规律。

二、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正在成为学校和教师生活中的大事。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矛盾。而要真正解决这些矛盾或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老经验、老办法是难以奏效的。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推进也好。新课程的实施也好,所改变的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而是在呼唤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催生着教师新的职业生存方式。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热切呼唤。

作者在《生成发展: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种别人的田    荒自己的地》、《培养悟性、展示灵性、显现创造性》、《零距离对话:语文教学的应有情怀》、《阅读期待:让课堂更生精彩》等文中谈到的金明东、贾志敏、孙建锋、钱梦龙、王崧舟、葛银铨等都是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改革实践中认真学习中外教育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继承和改革,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经验,新做法,从而实现了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例如,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读法”,提示了一个相互的真理: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这是王老师在多年的艰辛探索中“以全新的教学观、师生观、生命观,以其独特的教学体系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语文教学以致于整个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三、案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据我所知,郑老师搞科研是从教学案例开始的,而绝大多数名师也均是从写教学案例、下水作文开始的。在这本书中,处处能见到一个个经典的案例,它们有的短小精悍、有的扬扬洒洒,有的理论十足,有的极具人文。所以,郑老师的成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从积累案例开始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反思教学成败得失、积累教学经验的一种新的教科研文体。它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师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读者也愿看。经常撰写教学案例文章,对教师的成长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认识到案例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以后,发现、搜集和撰写案例就成为必然的工作,这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案例,才有可能展开教育研究。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除了自己撰写案例以外,发现和搜集其他教师或研究者撰写的不同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案例也是必须的。这种搜集工作,可以发生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也可以发生在教师阅读教育著述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生在听课评课之际。总之,只要有心,中小学教师搜集案例的渠道将是十分丰富的。而通过他人的案例,得出自己的心得,如同把他人作为自己的“镜子”,能够为个人化的反思提供素材,这种“关注”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很好途径。 在这一点上,郑老师做得非常好。

应该可以说,这本书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教育改革过程的一个真实的记录,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书中,无论是对教育理论的阐述、教材教法的思考,还是对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都是郑老师立足现实、回应社会对教育的热切呼唤的探索成果,洋溢着一种可贵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当属以家之言。

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在本书的《序》中最后写道:“专家教师的阵地永远在‘焕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此言甚善,也对郑百苗老师作了高度的评价。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是一个研究者”正在成为愈来愈多的中小学教师的理念和行为;愿郑百苗老师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能一如既往地以“焕发着生命活力”的心境进行不懈地追求,不断取得新的收获。

最后,谨以友人程建龙的小诗《珍珠》相赠,以为共勉:

珍珠

 阳光下,

 我显得光彩照人。

 人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

 一睹我的尊容。

 

 可我清楚:

 自己出身卑微。

 我原来呀,

 只是一粒普通的沙子,

 偶尔钻进了蚌的身体里,

 历经沧桑,历经磨砺,

 才凝聚成这以身珠光宝气!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