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心理健康

首页 - 学龄儿童心理健康

关于幼儿心理卫生教育

时间:2008-11-06 00:43:55 A+

关于幼儿心理卫生教育

关于幼儿心理卫生教育

  改革开放的年代,为我们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危机;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离婚率与少年儿罪率逐年升高等,这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但现代社会发展带来更严峻而一直令人疏忽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危机和压力所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精神病发生率在50年代只.3%-2.8%,70年代也仅有3.2%-7.3%,而到了80-90年代却高达12.6%。精神病发生率的速度是惊人的。但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从一个幼小的生命成长为一个具有多方面个性差异的,甚至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并非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的。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幼童时期。

  一、 对幼儿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有助于幼儿的智力正常发展。

  幼儿从母体“呱呱”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随着与社会的多层次接触,幼儿的智商将飞快发展。特别是在3-6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爱动、好问,这是 和的天性。在这段时期,我们应该对他们的这种天性给予保护、鼓励与指导。切忌粗暴对街或压制其行为。因为这段时期幼儿的心理是极其脆弱和纯洁无暇的。 如:幼儿对镜子感到新奇,把它打破看里面的人;刚刚教会的一首儿歌,但一会儿孩子就忘记了等等。对于幼儿的这种行为,有些家长对幼儿加以责骂,甚至体罚,结果只能导致幼儿大脑受到刺激,打击其积极性,甚至有的还会发生夜惊、恐惧等症状,在其本来洁暇的心灵上划上了一道阴影。“粗暴型”父母对幼儿时时处处吆三喝四,对幼儿管头管脚,从不接受孩子目前的行为和操作水平。结果是这类幼儿在智力发展方面比较差,大脑发育较慢且怕羞、胆小怕事。而“温和型”父母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辅以心理教育,提供教育性体验。这类幼儿智力相当发达,处理各方面问题能力较强。

  二、 良好的心理卫生教育对调节幼儿的情绪和树立坚强的意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情绪是人对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是心理变化的主体。如果需要得到了满足,人就会产生肯定性的积极的体验。如:快乐、振奋等,反之会产生忧虑、痛苦等消极的情绪。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幼儿的情绪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譬如:和睦、民主、团结的家庭氛围中的幼儿大都活泼、天真、心情开朗。相反,如果没有母亲的良好哺乳,精心照料和爱抚,幼儿在情感上就会失去归属感和亲切感。导致幼儿情绪抑郁、感情淡漠,有敌意。随着年龄的工,心理发展变得失去平衡。

  由于现代社会的需要,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很多家长很容易对幼儿过于溺爱、娇纵。要什么就给什么,舍不得让孩子受半点苦。这样就养成了幼儿任性、意志力松懈等不良性格。意志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缺乏坚强意志力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必定薄弱。所以,家长对“爱”的尺度上要把握准确。要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每天让幼儿完成少量的学习、劳动任务。譬如:扫地、倒垃圾、取书报,完成作业等。此外,家长还要对孩子完成任务的情况坚持检查、评价,反复指出不良后果和肯定孩子所取得的每一个小进步,从而养成幼儿稳定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力。

  三、 心理卫生教育是促进幼儿人际关系和谐和人格完整的重要保证。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在与他人的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完整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其表现在:1、乐于与人交往,有知心朋友。2、在交际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来源于社会,与社会的各个因素密切有关,特别是人际关系。自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的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与日俱增。独生子女与家长接触的机会远远多于和同年龄儿童相交往的机会,他们缺乏同兄弟姐妹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和交流。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许多所谓“小皇帝”、“小公主”。

  所以,注重对幼儿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特别是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不但是父母,更是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所要正确考虑和探讨的问题。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