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1、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
译文: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词句赏析: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从群儿戏于庭我们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可却发生了意外: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危险至极。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其他孩子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持击是司马光的动作,此时司马光却是沉着地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儿童。水迸说明水往外涌的速度非常快,证明瓮大,水多,与前文足跌没水中相互照应。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司马光是在什么情况下击瓮的?
司马光是在一个孩子跌进水缸,完全被淹没,而其他孩子因恐惧纷纷逃跑的情况下击瓮救人的。
2.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3.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2、朱德的扁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朱德的扁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
第2段:写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储备足够的粮食,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第3段:写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却又找来一根并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第4段:写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词句赏析:
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这句话既写出了井冈山周边环境很危险,也为下文写艰苦挑粮作铺垫。
2.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这是对朱德同志的外貌描写,生动具体,塑造出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形象。
3.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这句话介绍了挑粮的困难路远、山高路陡。从高陡非常等词可以看出路非常难走。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挑粮这么累,大家却争着去,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从中可以体会到战士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
3.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同志的扁担?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因为朱德同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从中可以体会到朱德同志比战士们还累,还辛苦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体贴。
4.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五个字?
朱德同志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他这样做是用一种委婉巧妙地方式,来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5.战士们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朱德同志虽然工作劳苦,但他坚持以身作则。他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所以在新找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既委婉地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也表明了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所以,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6.你认为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同志是一个艰苦朴素、不怕吃苦、忠于革命事业、关爱战士、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
3、纸船和风筝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纸船和风筝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松鼠和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们吵架了,最后借纸船和风筝又和好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与身边朋友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冷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忍让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山顶和山脚。
第二部分(第26段):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第三部分(第79段):松鼠和小熊吵架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第四部分(第10、11段):松鼠和小熊和好了。
词句赏析:
1.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松鼠也希望和小熊和好,但是也没有勇气表达。为了一点点小事失去了朋友,松鼠心里很难过,也很后悔。
2.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
风筝朝他飞来表示小熊同意和好。松鼠因为重新找回友谊而激动地哭了。
3.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两个再也看不到表明松鼠和小熊吵架了,不交往了,也可以感受到松鼠和小熊的伤心和孤独。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说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呢?
纸船和风筝帮松鼠和小熊传递礼物和祝福,所以说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2.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可是为什么两人还是每天折纸船和扎风筝呢?
他们虽然吵架了,可心里还是把对方当成好朋友,很想和对方和好,但都不好意思主动求和。
3.松鼠为什么把一只只纸船放进了小溪里?
松鼠看到小熊的风筝,十分激动。他也想用这些纸船来告诉小熊自己仍十分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4.文中漂和飘有什么区别?
漂是描写纸船的,纸船在水中漂用漂;飘是描写风筝的,风筝在风中飘是风字旁的飘。它们的读音相同,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
4、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蟋蟀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里,它的朋友青头鼓励它抓住机会,在牛反刍的时候逃出来。红头在青头的鼓励下坚持不放弃,终于想办法在牛打喷嚏的时候逃了出来,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旅行。
段落大纲:
全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红头与青头玩捉迷藏游戏,红头悄悄地躲进草堆里,却被一头大黄牛吃草是卷进了嘴里。
第二部分(819):写红头在青头的鼓励和帮助下,经过艰难历程,终于从牛肚子里逃了出来。
第三部分(20、21):写红头感激青头,青头笑着安慰红头。
词句赏析:
1.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非常要好点出两只小蟋蟀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厚。
2.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红头默不作声地躲着,不易被发现,为下文被大黄牛卷进嘴里埋下了伏笔。
3.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被大黄牛卷到大黄牛嘴里了。
从做梦也没有想到突然没有来得等词句中,可以知道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红头根本来及躲开。
4.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写出红头在牛嘴里的紧张。两个救命啊表现出了红头的焦急和害怕。
5.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青头就给摔倒地上了。
句中扫摔两个动词非常生动,前者写出牛尾巴的大与有力,后者写出了蟋蟀的小与轻。
6.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悲哀写出了红头被吞金牛肚子里后以为自己快要死了而自暴自弃的心理。
7.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曾来蹭去。
这是对青头的动作描写,青头很机智,但是,这个动作也是很危险的,可是为了救朋友,青头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了,可见它们之间感情深厚!
8.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高兴一词写出了红头的激动,与前面的焦急、难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谢谢你点明了红头对青头的感激之情。此时,红头深知:没有朋友的帮助,自己是永远无法出来的。
9.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笑眯眯一词写出青头救出红头后的快乐与欣慰。作了一次旅行既与题目遥相呼应,又表现出青头的幽默风趣。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事情的起因:红头在和青头捉迷藏时被大黄牛吞进肚子里,再写事情的经过:青头一边鼓励安慰好朋友一边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利用牛反刍的机会终于想办法在牛打喷嚏的时候逃了出来。
2.红头是怎样跑到牛肚子里的?
青头和红头正在草堆里捉迷藏,红头躲进草堆里,一头大黄牛低下头吃草,红头没来得及跳开意外被大黄牛吃到肚子里。
3.青头是怎样帮助朋友脱险的?
青头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先是让红头躲开大黄牛的牙齿,然后告诉红头牛有四个胃,让红头利用牛反刍的机会再一次回到牛的嘴里,最后它在牛的鼻孔里蹭来蹭去,让牛打喷嚏,这样把红头喷出来。这样红头就得救了。
4.红头从被大黄牛吃草时卷到嘴里到被救出来,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红头刚被卷进牛嘴里时,非常着急、害怕;被吞进牛肚子里后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感到悲哀;最后在青头的鼓励下变得坚强起来,按照青头的嘱咐努力保持清醒;从牛嘴里逃出来以后,非常高兴、激动,十分感激青头。
5、在柏林课文解析笔记
在柏林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列车上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老兵对此很不满。
第二部分(3):写老妇人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及老兵此行的目的。
第三部分(4):写车厢里静得可怕。
词句赏析: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尽是几乎强调车厢里没有健壮的男子,给我们留下悬念。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头发灰白是肖像描写,表明老兵年纪已大。战时后备役,意思是公民随时准备根据国家需要应征入伍的兵役。年纪已大却还要服兵役,可见战争的残酷。
3.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指手画脚不假思索表明在两个小姑娘眼里,老妇人的行为很可笑。狠狠扫表明老头对两个小姑娘的行为很不满。
4.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①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②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③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5.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挺了挺身板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明老兵的这段话是再一次揭开痛苦的伤疤,这需要勇气,这需要力量来支撑,所以老兵说话前要挺一挺身板。
6.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老兵的话既交代了老妇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又说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总得体现了老兵的无可奈何,再一次强调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
7.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她的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死去了,口中不断数着的,是她的儿子们。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身体瘦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这描写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4.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5.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益处?
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反思,思考战争的罪恶,被战争的罪恶所震撼,深深感到战争带来的可怕灾难这样结尾含蓄、发人深省。(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6.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老兵是怎样一个人。
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6、月迹课文解析笔记
月迹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也表现出对美,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脉络梳理:
全文共2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孩子们看到的镜中之月。
第二部分(第323自然段):写孩子们和奶奶在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24自然段):写我们在沙滩上看月。
词句赏析: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2.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款款地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柔美、优雅。渐渐地慢慢儿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由盈转亏,最后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3.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我们争执是因为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这说明人人都喜欢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从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你如何理解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
月亮只有一个,可在儿童眼里,处处都有月亮。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晴,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
2.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奶奶对生活充满激情,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同时,奶奶也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善于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她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神话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孩子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7、雨点儿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雨点儿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第2自然段:写了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要到哪里去。
第3自然段:写了小雨点儿的回答。
第4自然段:写了大雨点儿的回答。
第5自然段:写了雨点儿落下的地方发生的变化。
词句赏析:
1.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这一句话交代了童话的主人公,它们来自云彩里。数不清说明下雨时雨点儿非常多,所以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飘落就是飘着降下来,写出了雨点儿轻轻地,柔柔地飘向大地。
2.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这一段话揭示了雨水落到大地上的作用。小雨点儿让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儿让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十分密切。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雨点儿要去什么地方?
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2.大雨点儿要去什么地方?哪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不久,那里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3.为什么大雨点跟小雨点去的地方不一样啊?
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的雨水少,而干旱的地区,沙漠地区那里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更远的地方,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让那里也能长出花草。
8、一封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封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女孩露西给爸爸写信的事。露西前后写了两次,第一次信的内容很伤感;第二次在妈妈的感染下,露西在信里告诉爸爸,她们在家生活得很好。两封信都表达了露西对爸爸满满的爱意和浓浓的思念。
段落大纲:
全文共1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露西想给爸爸写一封信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5段):第一次写信,露西给爸爸报告了家里的坏消息后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将信揉成一团。
第三部分(第614段):在妈妈的提醒下,露西重新写信,她给爸爸报告了家里的好消息,并抒发了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词句赏析:
1.妈妈还在厂里,露西早早回到家。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
爸爸不在家,露西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活,可以看出露西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亲爱的爸爸,露西写道,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从这段话中,可以读出露西对爸爸满满的爱与思念。
3.那我们一起重新写吧!说着,妈妈在她身旁坐下来。
这句话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妈妈非常细心,也很疼爱露西。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露西为什么想给爸爸写一封信?
因为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露西想念爸爸。
2.露西为什么把自己写给爸爸的信揉成一团?
因为她认为自己写得不好。
3.露西为什么高兴得叫了起来?
露西之前不知道下个星期天要去看电影,听到妈妈这么说,她很吃惊,很开心,所以高兴得叫了起来。
9、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了飞机能在夜间飞行和蝙蝠有关系。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叙述了科学家经过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现代飞机上安装了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类似的雷达,飞机飞行更加安全。
词句赏析:
1.而且无论怎么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用了关联词而且即使也,既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敏捷,本领的高超,也为下文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实验做了铺垫。
2.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3.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反复看出了科学家不是一次两次做这样的实验,而是很多很多次,工作态度很严谨。终于说明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需要反复做实验,反复研究,非常不容易。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蝙蝠夜间飞行有哪些特点?
一是边飞边捕捉飞蛾和蚊子;二是不与其他事物相撞;三是非常敏捷,能避开极细的电线。
2.蝙蝠和雷达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告诉人们什么?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3.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行,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0、小小的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小的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它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表现孩子喜悦的心情
词句赏析: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儿弯弯的形状,弯弯的是个叠音词,比弯更弯些,更可爱些,带有喜爱的意思。小小的指很小,再加上一个尖字道出了船儿和月儿的共同特征(月亮弯弯、小船弯弯、两头尖尖,非常可爱)。
2.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是我的想象。我好像来到了月亮上,所以才会说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是仅仅,只看见是仅仅看见的意思。闪闪的指星星不停现出光亮的状态;蓝蓝的指晴天天空的颜色。我看见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小的船儿指的是什么?
小小的船儿指的是弯弯的月儿。
2.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儿?
因为小船和弯弯的月儿都是两头向上翘,远看月儿真的很像小船。
3.我真的在小小的船里坐吗?
没有。这是我的想象。
4.文中哪些字词用了叠词的形式出现?有什么作用?
弯小闪蓝这些词,用了叠词的形式出现,增加了儿童的语气,是诗歌更富有儿童的情趣。
11、小狗学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狗学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一只不会叫的小狗来到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大家一致认为不会叫是很大的缺陷。于是,小狗向小公鸡和杜鹃学叫,结果却引起了很大的误会。
段落大纲:
全文共5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9):孤零零的小狗不会叫,收到了指责。
第二部分(1024):小狗终于学会了像公鸡那样叫,结果,受到了狐理的取笑。
第三部分(2537):小狗向杜鹃学叫,差点儿被猎人打中,小狗吓得拔腿就跑。
第四部分(3852):小狗三种不同的结局。
词句赏析:
1.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手法,一方面写出这条狗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写出了不同动物的叫声。
2.我不会我是外来的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这句话写出了小狗在面对别人的询问时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样子。
3.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写出了小狗为了学习公鸡的叫非常的勤奋刻苦。
4.狐狸真想哈哈大笑。它在地上打滚,捧着肚子,竭力忍住不笑。小狗感到受了委屈,低着头,含着泪水默默走开了。
这句话是是对小狗动作的描写,说明了小狗在受到嘲笑后难过极了。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5.小狗拔腿就跑。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拔腿就跑写得很生动,写出了小狗的害怕与快速反应。第二句话是对小狗的心理描写,诧异说明小狗觉得猎人很奇怪,竟然一词说明小狗真的没想到。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小动物们对这只不会叫的狗是什么样态度?
文中一共出现三只小动物,分别是:小鸡、杜鹃和狐狸。
它们对小狗的态度是:关心、同情和嘲笑。
2.狐狸为什么要嘲笑小狗?
因为狐狸觉得小狗很傻,竟然不会狗的叫声,还在学公鸡的叫。
3.那只不会叫的狗非常努力学习,为什么依然很难过呢?
小狗跟小公鸡学叫,经过反复的练习,那声音非常逼真、好听、洪亮,却遭到了狐理的嘲笑小狗学习杜鹏叫,也非常专心,但结果却差点儿被猎人打中,小狗虽然一一直在努力学习叫,但依然没有学会像真正的狗那样叫,它那不伦不类的叫声自然会受到误解和嘲笑,所以小狗很难过。
4.故事结尾有什么特色?
首先,课文没有确定的结尾,而是引导读者去想象,其次,课文提供了三个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结尾很含蓄,耐人寻味。
12、小岛课文解析笔记
小岛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将军上岛后,发现海军士兵种菜的事,表现了将军和海军士兵心系祖国的情怀和守卫祖国的担当。
脉络梳理:
全文共37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小岛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写将军刚上岛时发生的事情:发现菜地,最后决定留下来吃晚饭,并住一晚。
第三部分(第2035自然段):写晚饭时发生的事情:将军看到菜地全貌,之后到饭堂给战士们分蔬菜汤。
第四部分(第36、37自然段):写清晨发生的事情:将军离开后向着小岛行了一个军礼。
词句赏析:
1.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句中三个少字突出了小岛的环境恶劣艰苦。
2.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哽了一下停了一下写出了将军动容的样子,给大家分菜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
3.这种问题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
这句话点出了将军留下来的意图,他的心里始终想着部队的战斗力,时刻牢记保卫祖国的使命。
4.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将军离开小岛后,内心仍沉浸在一种莫大的感动之中,这促使将军想再看一眼那片中国地图。将军行军礼,表达了他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个小岛有什么特点?
(1)小。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2)环境非常恶劣。树少,草少,土也很少。(3)很热。比较凉快的时候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2.为什么战士们要在小岛上种菜呢?
(1)上岛后没有蔬菜吃,有的战士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2)蔬菜运输困难,运往岛上的途中就要烂掉一大半。
3.战士们是怎样在小岛上种菜的?
(1)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2)菜种是战士们从老家带来的。(3)战士们用油布棚将菜地遮挡起来防晒和防盐。
4.从 13至18 自然段的对话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从将军与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从与队长和战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平易近人,很民主,不硬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5.从战士们把菜地拼成中国地图,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战士们心中有祖国,热爱祖国。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守卫祖国的疆土,他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可敬可叹!
13、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过程,表达了对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和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的有名不光由于它的歌唱,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蟋蟀住宅的选址及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写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词句赏析:
1.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这是文章的开头,非常简练,直接点明蟋蟀有名的原因,其一就是它的住宅。这样写的好处是直奔主题,突出重点。
2.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作者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4.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不耐烦了,与蟋蟀还在继续工作形成对比,突出了蟋蟀工作有耐心、能吃苦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外部朝阳、隐蔽、干燥、平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联系全文想一想: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精心选择住址,把巢穴选在向阳的地方,门口有草丛掩盖;巢穴是它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没有半点儿马虎。等巢穴挖好了,它还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不断地改进巢穴。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巢穴要求多么高,不像其他昆虫那样随便找个巢穴就住下来。
3.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地方,最多有九寸深,且排水优良,可见蟋蟀是很有智慧的。它的巢穴虽小,但是靠它那柔弱的身体建成的,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钳子和后腿,这与要完成的扒土、搬土块、推土、铺土、整修等工程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14、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的小故事,作者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只聪明的乌鸦口渴了,想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故事。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乌鸦口渴找水喝,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水。
第2自然段:写了乌鸦想出了喝水的办法。
第3自然段:写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词句赏析:
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到处一词说明乌鸦找了好多地方,心里很着急。
2.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这句话告诉我们乌鸦找到有水的瓶子,可喝不着水。此时的乌鸦很着急,如果瓶子里水多,乌鸦就能喝着水了;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3.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疑问句,既引起读者的思考,又说明乌鸦正在思考。
4.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一颗一颗指乌鸦把小石子一颗又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放了许多个小石子,与渐渐相呼应: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去,占了地方,把水挤得就慢慢地往上升了。从这两个词也能感受到乌鸦的努力和耐心。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2.乌鸦是怎样想出办法来的?
乌鸦看见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3.乌鸦想出办法时心情是怎样的?
高兴。
4.乌鸦看见瓶子旁边的小石子,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5.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向乌鸦学习什么?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向乌鸦学习遇到困难不后退,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15、我要的是葫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邻居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的长势良好。
第2段:写种葫芦的人发现叶子上有蚜虫,但是一点儿也不在意。
第3段:写邻居劝告种葫芦的人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但是种葫芦的人并不在意。
第4段:写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
词句赏析: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长满一词说明叶子非常多,我们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很茂盛。
2.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看到叶子上有了蚜虫,那个人根本不把蚜虫放在心上,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没关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对那个人的心理描写。
3.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前半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后半句表明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其他的他都不放在眼里,都不关系。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2.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因为他不懂蚜虫、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不肯治叶子上的蚜虫,蚜虫吸食了叶子上的汁液,使叶子枯萎,不能给葫芦输送养分,葫芦就慢慢地枯萎了,落了。所以种葫芦的人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3.种葫芦的人的做法错在哪里?
一:他不懂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认为叶子上生了蚜虫,没必要去治;
二:他不听邻居的劝告,自以为是。
16、我是什么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我是什么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并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水变成汽、云的不同形态。
第2自然段:水变成雨、冰雹、雪的不同形态。
第3自然段: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
第4自然段:水给人们带来的利弊。
第5自然段:用问句的方式与课题照应,并激励读者找到答案。
词句赏析:
1.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有时候有时候说明了我变化无常,温和和暴躁都是我的特点。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去灾难。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眺舞、唱歌、开大会。
朗读这一段时,如读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时,声音较轻;读在小溪里散步时,声音舒缓。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会这些拟人化的词,写出了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什么?
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晚霞。
2.我在空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会变成了无数雨、冰雹、雪。
3.我对人类做了些什么?
我对人类既作出了贡献,有时也给人类带来灾害。
4.我在温和和暴躁的时候分别做了什么?
我在温和的时候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在暴躁的时候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5.我是怎么变化的?
遇热 升到空中 连成一片 遇冷
我 汽 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 云 雨、冰雹或雪
17、陀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陀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陀螺为线索,具体叙述了自己用叔叔送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脉络梳理:
全文共13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冰尜儿的制作方法和玩法。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写我用叔叔送我的陀螺取得了胜利,并悟出了人生的道理。
词句赏析:
1.在我的故乡,陀螺不叫陀螺就是冰上的小家伙。
一方面给读者做更多介绍,另一方面使文章用词更具生活乐趣,小家伙一词是拟人的写法,透露出作者对冰尜儿的喜爱之情。
2.一个大陀螺的主人,开始傲慢地向我挑衅不动声色地闪躲。
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摇头晃脑挺着肚皮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了大陀螺得意洋洋、毫不畏惧的样子,而我的陀螺却躲躲闪闪,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用斗是量不出来海水到底有多少的,光凭外貌也无法全面地评判一个人的好坏。个人是否有能力,不能看他长得怎么样,要看他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就像这陀螺一样,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是能战胜大陀螺,那么它就是值得称道
的。这句话启示我们不能以貌取人,要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大家是怎样用陀螺进行比赛的?
比赛的时候,奋力抽陀螺,让陀螺撞向对方,直到一方被撞翻为止。
2.我的陀螺遭到同伴们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它长得不伦不类,该平的地方不平,该尖的地方不尖,看不出一丝一毫与同伴相斗的能力。
3.为什么说我取得赛陀螺的胜利是辉煌的时刻?
一是我喜欢赛陀螺,到处找木头做陀螺,但是没有成功,我对赛陀螺充满着期待。二是叔叔送我的陀螺不那么帅气,我对它取胜不抱希望,但它最终战胜了大陀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我非常激动,认为这是辉煌的时刻。
18、听听,秋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听听,秋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小节。
第一小节:写了秋天落叶的声音。
第二小节:写了蟋蟀的声音。
第三小节:写了秋天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
第四小节:号召我们去感受秋天的声音。
第五小节:写了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
第六小节:写了秋天来去匆匆。
词句赏析:
1.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这是个拟人句,把大树的枝干当作人体的手臂,把树叶飘落的唰唰声想象成人与人告别的话语,形象生动。
2.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这是个拟人句。秋天到了,大雁南飞,秋风吹过田野,给大地带来一片金黄。这都是秋天美丽的景色,叮咛和歌吟是秋的声音。
3.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这是个排比句,说明秋的声音无处不在,我们通过聆听秋的声音,也能感受到秋天所带来的丰收和喜悦。
4.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虽然美好,但是短暂,让我们细心聆听吧,通过美妙的声音感知秋天的丰收和希望。
课文重难点探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我既听到了具体可感的声音,有落叶声,蟋蟀、大雁的声音;我还听到了只可心领神会而不能听见的声音,如第五节中叶子里、小花上、汗水里、谷粒里的声音。
19、田家四季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田家四季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时序歌,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写,以简练的笔墨勾画了四幅田园四季的风景图,重点是在介绍农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歌唱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春天的景色和万物生长的样子。
第2小节:写夏天农忙的情景。
第3小节:写了秋天农忙的情景。
第4小节:写出了冬天忙完农事后农民伯伯轻松愉快的心情。
词句赏析:
1.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选取了春风花草蝴蝶等春天里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中可以看出
春天来了。
2.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谷比作黄金,突出丰收后农民喜悦的心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农民耕作很辛苦?
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2.农民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喜洋洋,笑盈盈?
对农民来说,稻谷丰收了,一年的付出有了收获;农事忙完了,心情愉悦。
20、松鼠课文解析笔记
松鼠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生动地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性格、乖巧的行为和生活习性等,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先总说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再具体描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来说明松鼠驯良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乖巧的行为特征。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以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词句赏析:
1.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这句话概括介绍了松鼠的特征,起统领全文的作用,漂亮是松鼠的外形特征,乖巧驯良是松鼠的性格特征。
2.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
清秀一般用来形容人的面貌美丽而不俗气,现在用来形容松鼠的面容,既表现了松鼠的漂亮,也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先写松鼠尾巴的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4.它们是十分警觉的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反应,说明它们的警觉性很高。
5.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先再然后是表明松鼠搭窝顺序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松鼠搭窝时有条不紊、精心考究。由此可见松鼠的聪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第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松鼠的?
先总写松鼠漂亮、乖巧、驯良的特点,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描写松鼠漂亮的外形。
2.松鼠搭的窝有什么特点?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窝口朝上、狭窄,利用圆锥形的盖来使雨水不落入窝中。
3.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中经常一词说明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经常一词说明松鼠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从中我体会到了作者观察十分仔细,表达十分准确。
4.课文说明了松鼠的哪些特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课文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①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
②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③乖巧是从有人触动大树时反应的警觉,从蹦跳的动作表现出的轻快,从储备食物过冬表现出的聪明以及搭窝时有条不紊、精心考究表现出的聪明等方面来说明的。
21、四上古诗三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四上古诗三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一半绿一半红的江水、像珍珠一样圆润的露珠、弯弯的新月,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雪梅》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雪和梅的特点,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译文: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词句赏析: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所见到的新月初升的夜景。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地上天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氛围。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22、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诗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草芽说自己是春天。
第2小节:写了荷叶说自己是夏天。
第3小节:写了谷穗说自己是秋天。
第4小节:写了雪人说自己是冬天。
词句赏析: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草,一年四季都有,而尖尖的绿绿的草芽只有春天才有,所以草芽说我是春天。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从荷叶圆圆我们可以体会到荷叶的茂盛和夏天的美好。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子熟了,庄稼也熟了。弯弯写出了成熟的谷穗的样子沉甸甸的,鞠着躬更是赋予了谷穗人的动作(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秋天来了,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雪人是顽皮的,从大肚子一挺这个动作可以看出。雪是冬天的象征,这一句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哪几个?
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2.每个季节代表性的事物分别是什么?
春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草芽,夏天的代表性的事物荷叶,秋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谷穗,冬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雪人。
23、树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树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树木名称和树木生活习性的科普类小儿歌,让我们在认识词语的同时也了解几种树木的特点。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句。
第1句:写杨树、榕树、梧桐树叶的特点。
第2句:写枫树、松柏的特点。
第3句:写木棉、桦树的特点。
第4句:写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词句赏析:
1.梧桐树叶像手掌。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梧桐树叶比作人的手掌,十分形象生动。
2.松柏四季披绿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柏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松柏四季常青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章写了多少种树,分别是什么?
一共写了11种树,分别是: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金桂。
2.木棉和桦树的生长环境是什么?
木棉生长在温暖的南方;桦树生长在寒冷的北方。
3.为什么把银杏水杉称作活化石。
因为银杏和水杉都是数万年前就存在的植物,所以被称作活化石。
24、升国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升国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有少先队员升旗的画面引出3个词语和一首儿歌。
三个词语具有意义联系,可以连成一句话: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儿歌短小精悍,描述了少先队员生气的场景,凝练地传达了国旗的知识,生气的庄重,充分地表达了爱国的情感。
词句赏析:
1.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这句话写了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我们的三个字透露出自豪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2.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
前半句话形象地展现了雄壮的国歌声中,国旗慢慢地升起的景象。徐徐说明国旗上升的速度很慢。后半句中,国旗升起来了,迎风飘扬,十分美丽。多么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自豪之情。
3.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
立正是一个很严肃的动作,升国旗,我们立正,表示对国旗的尊重。升国旗时,作为少先队员,还要向国旗敬礼,表示我们尊敬国旗、热爱祖国。
课文重难点探究:
升国旗时,我们应该做什么?
升国旗时,我们应该立正,向国旗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要行少先队队礼。
25、三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对秋风吹梧叶、儿童捉促织、篱笆下的灯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中期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字词解释:
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大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诗文简析: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重难点:
1.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诗人自己,因为他身在异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通过借助景物和回忆往事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怀念情人的情感。
26、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望天门山》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诗人的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字词解释: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出:突出,出现。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古诗大意: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诗文简析: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重难点:
1.为什么是望而不是看天门山?
望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自由、豪迈、奔放、洒脱、无拘无束、新鲜喜悦等。
4.你认为哪个字表达出了诗人的这份情感?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27、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字词解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古诗大意: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诗文简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重难点:
1.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2.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白银盘指的是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青螺指的是洞庭湖中的青山。
28、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采用象形字识字的方法,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8个象形字,揭示了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让我们在理解字义、认识字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
29、日月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日月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小韵文,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由两个或三个汉字组成的,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能让我们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激发我们的识字热情。
词句赏析:
1.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
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造出一种非常有趣的字会意字。从第一句我们学会了明字,日月齐照,大放光明;还学会了男字,男子用力在田间耕作。第二句中末端细小为尖,细微的土为尘。
2.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
一人走一人跟随为从,人多为众;成片的树木为林,更多更茂密的树木为森。从、林是左右结构,由两个汉字组成;众、森为品字结构,由三个汉字组成。
3.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一棵树是不如一片森林的,所有人能够互相同心协力,那么黄土都可以变成黄金。这是一句谚语,告诉我们团结的重要性(团结力量大)。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本课学习的汉字有什么特点?
1)汉字的形状:这些汉字都是由两个或三个汉字组成的。
2)汉字的结构:这些汉字组成了上下结构,如尘;左右结构,如明、双、从、林;品字结构,如众、森。
3)汉字的笔画:笔画发生了变化,如尘上部的小,竖钩变成竖;从、双、林左边的人、又、木,捺要变成点。
4)根据字形理解汉字的意思:新字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如很小的泥土就是灰尘的尘
30、穷人课文解析笔记
穷人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词句赏析: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开门见山,引出主人公桑娜,身份渔夫的妻子,一个破暗含着这个家庭的穷,与课题相照应。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环境描写,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突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
3.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与外面恶劣的天气相对应的是屋内的温暖而舒适。干净的屋子,洁净的食具,看得出主妇的勤劳和能干,而这一切加之还没有熄灭的火自然就是温暖而舒适的补充说明了。
4.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省略号表示略去的是古钟敲击声递增的次数。表明丈夫在大风暴的天气出海打鱼,深夜未归。为着丈夫的安全,桑娜内心十分焦虑。始终一词将这份担忧跃然纸上。
5.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这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点明了他们生活的状况。渔夫的不顾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桑娜的从早到晚得干活,可谓起早摸黑,拼命劳作,其结果呢,只不过是勉强填饱肚子,后一句是对前一句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的补充,填饱肚子的是丈夫自己打得的鱼,饭菜的质量是很差的。数量也是少得不能再少了。再看那些孩子是光着脚的,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这两句句子将桑娜这一家生活的穷苦,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为下文抱回孩子后的矛盾心理埋下了伏笔。
6.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心理描写,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还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并设身处地地为西蒙着想,可见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同情,表明她是一个善良的劳动妇女。
7.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环境描写,寡妇的日子的确不好过,与桑娜家的温暖舒适不同,这里没有炉子里发出的暖暖的火光,显得潮湿又阴冷,充分体现了沙俄时代穷苦人民的穷困与悲惨。
8.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动作描写,裹抱写出了桑娜对孩子的疼爱,她抱孩子时没有丝毫的犹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这个举动是出自一种本能,体现了她心地的善良。
9.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10.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不安形容桑娜心神不安定。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桑娜此时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我们能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11.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渔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撕破了的渔网看出了渔夫曾与风浪的搏斗,经历了种种惊险。
1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家,你在家里做什么呢?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的跳跃。渔夫庆幸自己没有在海上遭遇不幸。他刚从海上惊险境遇回忆中回过神来,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妻子身上。
1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结结巴巴,欲言又止。听到丈夫发问,桑那非常紧张,原想说出抱来两个孩子的事,但又顾虑重重,所以说话吞吞吐吐,在紧急之中用缝缝补补搪塞过去。
14.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15.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7.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从哪里可以看出穷?
(1)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
(2)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3)西蒙的丈夫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1)题目中的穷人不仅仅指桑娜、西蒙两家人,更指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人。
(2)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和西蒙两家的贫穷,这是沙俄时期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自己有五个孩子要养的情况下,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腐朽与堕落。
3.桑娜内心的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因为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二是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但她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不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4.桑娜内心矛盾,但她为什么又这么坚定?
因为她觉得这样做问心无愧,天经地义,她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穷人善良的本能。
31、青蛙写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青蛙写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作者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了这些标点符号。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下雨了,青蛙要写诗。
第2自然段:写了小蝌蚪要当小逗号。
第3自然段:写了水泡泡要当小句号。
第4自然段:写了一串水珠要当省略号。
第5自然段:写了青蛙写成了诗。
词句赏析:
1.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淅沥沥沙啦啦都是下雨的声音,雨下得很小,景色很美。
2.青蛙的诗写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青蛙的诗终于写成了,但是只有呱一个字。这个字是拟声词,呱呱,呱呱是小青蛙的语言,小青蛙透过这样的语言了能传达很多东西,如对夏天的喜爱和赞美,对朋友们的热情表示感谢,对夏天美景的高度赞扬,对内心喜悦之情的宣扬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青蛙为什么要写诗?
下雨了,雨点落在青蛙的身上,亮亮的,痒痒的;雨点儿落在荷叶上,亮晶晶的,滚来滚去;雨点儿落在池塘里,池塘里的水呀,一圈一圈荡漾开去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青蛙真是太高兴了,不由得想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听到青蛙要写诗啦,谁来帮忙啦?
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3.它们都帮了什么忙?
小蝌蚪逗号;水泡泡句号;一串水珠省略号。
4.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小蝌蚪头大大的,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多像一个可爱的小逗号啊!
水泡泡圆圆的,很像句号;而且它不但圆,还透明,很漂亮!
省略号是六个点,一个水珠不像,一串水珠团结起来就很像了。
5.青蛙的诗里会写什么呢?
答案见词句赏析第二小题,言之有理即可。
32、青山不老课文解析笔记
青山不老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段落大纲: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 描述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第二部分 (25):主要写老人改造山林及绿化山沟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取得的业绩。
第三部分 (67): 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词句赏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肆虐、盘踞两个词本来是写人的,作者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3.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这句话的意思是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引用这句话咋挨次说明这个地方的环境很恶劣。
4.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环境的险恶和老头的瘦小形成对比,突出了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5.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6.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绿化造林,十五年如一日,共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些数字强有力地展现了老人为绿化荒山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7.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8.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9.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文中的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将原来狂风肆虐、沙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转化为青山绿水,转化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顽强执著地开辟荒山、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3.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1)山沟环境十分险恶。
(2)生活条件艰苦。
(3)老人年老、瘦小。
(4)同伴、老伴相继离世。
4.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他的精神与青山共存,永垂不朽。
5.篇末点题法:
这篇课文,以作者以看到老人院内的山林景观引入全文,进而描写了老人改造山林的背景状况以及所作的贡献,最后在结尾以作者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要旨。这种写法叫做篇末点题法。
33、桥课文解析笔记
桥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
第二部分(513):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
第三部分(1423):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
第四部分(2427):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词句赏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文章的开头,非常简明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更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为全文作了一个情绪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拟物、比喻并用,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作者对着洪水来势凶猛的慨叹之情,溢于言表。
3.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细节交代了洪水瞬间的变化:翻身下床,却一脚踩在水里,这时候水已经不小了;一米高,至少齐腰深,还得是成人,而且,洪水一定还在涨。怎么能不折回来?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此外,跑折回来写出了人们所面临的绝境!开始时你拥我挤,后来是疯了似的,写出了人们逃生过程中混乱程度不断加剧。这些都是铺垫,为后面老支书的像一座山作对比性铺垫。
4.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只有表唯一,说明人们已经别无出路,木桥是唯一的求生之路,这为下文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埋下伏笔。
5.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拥去写出了人们惊慌逃跑时的混乱场面,表达了人们强烈的求生欲望。
6.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7.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的话有两层含义:①因为桥窄,大家为了顺利逃生就要遵守秩序,不要拥挤;②共产党员要先人后己。
8.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水位不断上升,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
9.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冲 揪 吼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因无私而无畏自然灾害的威望极高的老汉形象。
10.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发抖呻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力和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险情景,也为下文写桥的轰塌作铺垫。
1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环境细节再次交代:老汉和小伙子已经到了危急时刻。这里,作者同样是拟人,但使用了爬而不再是舔,死神在逼近,一点一点地逼近,爬过来了。多么令人心焦的时刻!
12.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写大雨和洪水有什么区别?
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2.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们有哪些表现?
面对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挤做一团。
3.老汉是如何疏散群众,把群众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
老汉让人们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然后依次过桥。
4.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汉是一个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舐犊情深的村党支部书记。
5..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6.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34、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写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晴了,发现上学的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
第二部分(69):详细描写水泥道的美,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水泥道、落叶、小雨靴。
第三部分(10、11):再次赞赏水泥道的美。
词句赏析:
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这句话点明了秋风、秋雨时间长,为下文路上铺满金色的梧桐叶埋下伏笔。
第二次出现,照应前文,表现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这句感叹流露出作者对明朗天空的喜爱与赞美。
3.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一片片写出了叶子的数量多,湿漉漉写出了水泥道上有水。这两者是相互关系的,因为很潮湿,所以叶子才会紧紧地粘在水泥道上。
4.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这是个比喻句,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地写出了法国梧桐树的形状像小巴掌,因为是金黄金黄的叶子,从颜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很美。
5.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然而一词表示转折,将不规则凌乱这些与美无关的词语与美联系起来,还用更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强调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的赞叹。
6.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句话将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将我走路比作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哪看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从三个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的具体描写看出的。
2.说一说金色巴掌指什么?用一个词语说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你印象?
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3.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美在哪?
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铺满法国梧桐树叶,不规则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国梧桐树叶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颜色、柔软、发光、绵长,甚至无规则的排列。
4.本文的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首先,点明课文的主要内容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巴掌样子的落叶,给读者带来美好的享受;其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作金色巴掌,生动形象;另外,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一是秋雨后,树叶飘落;二是作者热爱生活,才会有所发现。
35、爬天都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爬天都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顶的事,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脉络梳理:
全文共10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暑假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写我和老爷爷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写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及爸爸对我们的称赞。
词句赏析:
1.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一个挂字形象、生动地把天都峰的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天都峰,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害怕,更别说攀登了。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
这是对我爬山动作的描写,表现出登山的艰难和我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奋力爬山的结果。从这个词可以看出,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体现了我们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爬山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缺乏自信,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在与老爷爷相遇并交谈后,我受到鼓舞,有了爬向峰顶的勇气;最后我克服重重困难,奋力爬上了天都峰顶,此时的我既兴奋又激动。
2.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天都峰高耸入云,石级笔陡,从也这个字可以体会到表面上似乎双方都对对方有所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3.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
说明有了我和老爷爷的互相鼓励,才使我们有了爬天都峰的勇气和决心,最后爬上了天都峰顶。
4.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从爸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和老爷爷能够爬上天都峰顶的原因:一是我和老爷爷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我们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36、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及其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词句赏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一句话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后一句突出了叶子排列的形状之美。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也是嫩红的。
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3.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突出了爬山虎脚有力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2.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37、牛和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牛和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的故事。作者借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脉络梳理:
全文共1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们不怕牛却怕鹅。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我被鹅咬住不放,吓得又哭又叫。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写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并告诉我如何赶走鹅。
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词句赏析:
1.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大家都说毫无疑问说得是对的,所以我们都相信也在情理之中,毋庸置疑。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分句,分别说出了牛和鹅对人的态度及其原因。简洁明了,对比鲜明,为下文做了铺垫。
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嘎嘎,它赶上了我,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跑了过来赶上张开等一连串的动作再加上啪嗒啪嗒的跑步声和嘎嘎的叫声更突出了鹅的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
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只不过跟它一样高呢!
拖啄扑打写出了鹅对弱小的我越来越残暴了,它无视我的哭叫,反而更凶,也可以看出我当时的胆怯和无助。
4.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记着,霖哥儿,下次可别怕它们。
金奎叔教育我,不要站在鹅的角度看自己,不要怕鹅。金奎叔的话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是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看自己;二是对方无理欺负自己,自己就要奋力反抗。
5.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可我们平白地去欺负它干吗?
这是作者的感悟,是我从金奎叔治鹅这件事中体会到的:人不能无故受人欺负而不反抗,但同时人也不该欺负弱小。说明作者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2.我们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对牛:一点儿也不害怕;对鹅:害怕,看到它都绕着走。
3.我为什么怕鹅,而金奎叔为什么不怕鹅?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之所以怕鹅,是因为我很相信大家的话,即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我没有去思考;金奎叔不相信大家的话,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我们应该从事实出发,正确地看待问题。
38、明天要远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明天要远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诗歌文字简练,立足生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小朋友远足前一天激动得睡不着觉,期待看到多彩的大海。
第2小节:写了小朋友睡不着,期待看到洁白柔软的云朵。
第3小节:写了小朋友睡不着,希望天赶快亮。
词句赏析:
1.翻过来,唉睡不着。
因为明天要远足,所以小朋友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从睡不着可以看出来。句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我们在读唉的时候,要把声音拉长,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小朋友激动、着急的心情了。
2.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那地方指的是要去远足的地方,听老师说,那里的海有多种颜色,真的吗的句式写出了小朋友因怀疑这个说法而急切想去看看的心情。
3.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
洁白柔软写出了云朵的特点,这句话同样写出了小朋友内心的兴奋与期待。他不仅仅想看到洁白柔软的云朵,更想看到到自然其他的美丽景色。
4.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小作者越想越兴奋,所以他睡不着,所以他期待天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朋友特别着急。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
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了。
2.小作者睡不着,想到了什么?
小作者睡不着,想到了老师说的多彩的大海,同学口中洁白柔软的云朵,还有什么时候,才天亮的事。
3.文中的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节小诗,三次唉,每一次重复都加重了情感的力度,这长长的叹息声,充分体现了小朋友对远足的急切、无奈又充满期待的心情,充满了童真。
4.翻过来翻过去是描写什么词?从诗中一次次地出现的这两个词中,你感受了什么?
翻过来翻过去是描写动作的词。从诗中一次次地出现的这两个词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小作者因为要远足,兴奋地睡不着埋在床上滚来滚去的样子,感受到他对远足的期待。
39、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妈妈午睡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妈妈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妈妈哄我午睡,自己却先睡着了。
第2段: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第3段: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第4段: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词句赏析:
1.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好这个字的意思是非常,熟和香这两个字说明妈妈睡得很沉。
2.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与美丽。
3.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小鸟的歌声,风儿的沙沙声,妈妈都听不到,说明妈妈睡得很熟,也说明妈妈很累。
4.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作者看到妈妈睡得香甜的样子,感觉妈妈在笑,说明了妈妈的和蔼可亲;联想到妈妈是在想故事,说明了妈妈对我的关爱,展现了浓浓的母子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描写妈妈的?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2.哪句话体现了我对妈妈的关心?
文章最后一句。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文中的我是一个爱妈妈、懂事体贴的好孩子。
40、玲玲的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玲玲的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玲玲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的画,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玲玲画了一幅画准备参加评奖。
第二部分(第29段):玲玲把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上了一只小花狗,使画更好了。
词句赏析:
1.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从得意端详这两个词可以看出玲玲很喜欢自己的画。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又在催说明爸爸不止一次催玲玲快去睡觉了,可以看出玲玲画画用了很长时间,也暗示了再画一张画已经来不及了。
3.玲玲满意地笑了。
从满意地笑了可以看出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上小花狗之后效果不错。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描写玲玲心情的词语分别有哪些?玲玲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得意是因为对自己的画很满意;伤心是因为把画弄脏了,重新画又来不及了;满意是因为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2.看见玲玲的画弄脏了,爸爸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画,启发玲玲开动脑筋,补救弄脏的画。
3.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爸爸说的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情,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变的;二是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解决的办法。
41、口耳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口耳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是看图识字,让我们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画面展示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5个生字都是我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
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我们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词句简析:
1.站如松,坐如钟。
如就是像,如同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一样端正。
2.行如风,卧如弓。
行走时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睡觉时像弓一样的侧卧。
重难点探究:
1.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许多事情,比如:口能说话、吃饭、唱歌;耳能听音乐、听人说话、听鸟叫、听大自然的声音等;目能看书、看人、看风景;手就更多了,烧菜、打球、拿东西、握手交往、写字、画画、做衣服等;足可以用来走路、踢球、跑步、跳高、跳远、跳舞等。
2.为什么我们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首先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其次,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站如松,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动摇;坐如钟,看起来端庄、稳健;行如风,走路生风,目不斜视,精神奕奕;卧如弓,身体充分放松,有助于解决疲劳。
42、将相和课文解析笔记
将相和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脉络梳理: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渑池会面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词句赏析: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隆重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说的这番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题目将相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是什么原因让将相不和?又是什么原因使将相和好?
因为廉颇认为自己立过大功却位于蔺相如之下,所以不服。廉颇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所以负荆请罪,两人和好。
3.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第一,从结构上看,三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第二,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品质,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因此,由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将相和。
43、黄山奇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黄山奇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生动地介绍了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写出了黄山岩石多奇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的喜爱及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6段。
第1段: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
第2段:写仙桃石的神奇。
第3段:具体描写猴子观海的样子。
第4段:介绍仙人指路的样子。
第5段:介绍金鸡叫天都的样子。
第6段:概括介绍了其他奇石。
词句赏析:
1.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这句话写黄山的位置和景物特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黄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二是讲黄山的地理位置。
2.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文章围绕着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展开描述。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说黄山景色清秀美丽,非常奇妙;后半句讲特别是那些怪石,更有趣,后半句比前半句的意思更进了一层。
3.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这句话将仙桃石将比作大桃子,形象鲜活;用了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石头写活了。
4.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它们指的是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这句话勾起了读者想去黄山看奇石的欲望,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尤其是一词能删去吗?
不能。删去尤其是后,有趣的怪石在黄山风景区的地位就不那么突出了。
2.猴子是怎样观海的?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作者巧借动作,通过想象,将看云海的猴子写得活灵活现,更加突出了它的生动有趣。
3.为什么说是翻滚的云海
因为在地面上站着向上看,天空中的云层只是轻轻地飘动;在高耸入云的黄山峰顶上向下看,云层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
3.金鸡叫天都的奇景是怎么形成的?
当太阳升起,阳光直射在巨石之上,巨石变得闪闪发光,就像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在对着天都峰啼叫。
4.朗读本文时,要用怎样的语气?
朗读本文时,要读出对黄山石的赞叹之情。
44、狐狸分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狐狸分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写的是狐狸假装好心帮小熊兄弟分奶酪,故意分得不匀,然后自己一口一口不断吃掉奶酪的故事,讽刺了狐狸的狡猾、贪婪。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11段。
第1段:写两只小熊因为一块捡到的奶酪怎么分而争吵。
第25段:写一只狐狸问清原因后帮助两只小熊分奶酪。
第69段:写狐狸分奶酪不匀,最后把奶酪全吃光了。
第10、11段:写两只小熊看到奶酪被狐狸吃光了,很生气。但是狐狸却说自己分得公平。
词句赏析:
1..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狐狸假装才发现奶酪分得不匀的样子,其实他是故意把奶酪掰成大小不一的两半的,然后用狡猾的计策开始吃奶酪。
2.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这是小熊对狐狸做法的嘲讽,意思是你分得一点也不好。这句话可以看出,两只小熊很生气。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哥儿俩为什么拌起嘴来?
小哥儿俩捡到一块奶酪,不知道怎么分,意见不一样,所以拌起嘴来。
2.怎样理解狐狸分奶酪过程中的两次笑?
第一次笑说明狐狸心中有了诡计,他在用笑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二次笑是狐狸诡计得逞之后暗自得意的笑。
3.狐狸怎么分奶酪的?
先把奶酪分成不均匀的两块,再把大块的咬一口,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4.狐狸分奶酪分得公平吗?
不公平。狐狸并不是真心在分奶酪,他是假装好心分奶酪,实际上是他自己把整块奶酪吃光了,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公平的。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45、繁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繁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繁星和大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脉络梳理:
全文共3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
第二部分: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写我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词句赏析:
1.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这里强调的是星天。月夜已经很美,但是作者还是爱星天,说明他对星天情有独钟。
2.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4.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得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5.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投入星的怀抱沉睡着,多么舒服,多么温暖,就像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写了三次观星的经历,观星的地点分别是哪里?
第一次:家乡庭院;第二次:南京菜园;第三次:海上舱面。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看星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在南京看星星,那时作者脱离了封建家庭,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
在海上看星星,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那时作者在去法国求学的路上,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得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46、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表达了我既不想长大,又渴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愿望。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1、2自然段):写我觉得自己很大,因为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
第2部分(3、4自然段):写我觉得自己很小,因为有些事情自己还做不了。
第3部分(5、6自然段):写我有时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盼着自己快点长大。
词句赏析:
1.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这句话写了我觉得自己很大的原因: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说明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流露出自豪的感觉。
2.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这句话写了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原因:够不到按钮让我觉得自己还没长大,听到雷声我会感到害怕。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当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当我还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还依赖他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2.我为什么有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是希望一直得到爸爸妈妈等长辈的关爱与照顾,同时,也不希望爸妈老去;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是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事情,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47、草原课文解析笔记
草原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写作者初到草原时高兴的心情和看到的草原美景。
第二部分(25):写草原人民身着盛装热情欢迎和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词句赏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作者连用两个那么写出了草原空气清鲜、天空明朗的特点,所以说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初到草原是喜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地展现了草原的广阔、碧绿和羊群散落其间的美景。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6.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短短几个句子,一百五十里出现了三次,意在表现草原的广阔。洒脱一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到处是草原,不拘束也无羁绊,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自然的和谐无与伦比的美。
7.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听不见一点儿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写出了草原的草原的静谧和空旷。忽飞忽落的小鸟则是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8.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把河比作带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的清澈与弯曲迂回的样子。句末的感叹号强调了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性有了河才会有牲口和人家,为下文做铺垫。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9.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10.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反映了主客双方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双方激动的心情。
11.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主人们拿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这些草原风味食品来招待客人,再一次体现了草原人们的热情好客。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
12.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这几句是场面描写,描述了其乐融融的主客互相敬酒和齐声歌唱的场面,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2.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5.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6.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结句照应全篇。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辽阔,一碧千里,令人陶然欲醉,于是可爱愉快惊叹舒服这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境与情融为一体,结句的天涯碧草恰有概括与遥相呼应之妙;而蒙汉情深话斜阳则与上文所写蒙族牧民纵马疾驰、远道迎客、盛情款待、歌舞迎宾的内容相关联,同样具有照应之效。
其次,结句揭旨传情。作者初入草原,就从心底升腾起热爱之情;待到牧民们远道迎接,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宾主双方亲如一家,真是深情厚谊感人心哪!结句蒙汉情深正是概括揭示。而何忍别话斜阳,一来突出了主客双方不忍离别的内心世界;二来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夕阳西下,恋恋难舍,心中的话儿简直说不完。
然后,结句启迪想象。蒙汉两族人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娓娓而谈,直到夕阳西下。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而且生发了联想:他们究竟在话什么呢?或者感谢主人热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
48、不懂就要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不懂就要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先生提问,最后先生详细地为他们讲解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第二部分(27):写孙中山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第三部分(8、9):写孙中山认为为了弄清楚道理,即使挨打也值得。
词句赏析: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从来不讲说明私塾的先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为下文孙中山的提问作了铺垫。
2.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是没有用的,说明孙中山敢于思考。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壮着胆子说明孙中山是知道提出问题的后果的,但是还是提了出来,体现出他为了求得学问,不怕挨打的精神。
4.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吓呆了写出了同学们的害怕,鸦雀无声写出了课堂的安静。与前面孙中山不懂就问形成对比,突出了孙中山对学习的认真、执着。
5.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一字不漏说明孙中山背得很准确,说明他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背过课文后才提出想知道意思的要求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私塾的老师是怎样教书的?
老师念,学生跟着念,念熟了就背诵下来,老师从来不讲意思。
2.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和先生各有怎样的表现?
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都吓呆了,都不敢出声;先生拿着戒尺,非常严厉地走近他,让孙中山背出刚才要背的那段书,孙中山背了出来,先生才收起戒尺,跟同学讲那段书的意思。
3.孙中山是个怎样的孩子?
孙中山是个聪明的孩子,能快速、流利地背出老师布置的内容。同时他也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冒着挨打的危险,向老师提出不懂的问题。
4.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49、《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点拨:
通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这两篇例文的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学习作者有详有略地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主要内容:
《我家的杏熟了》叙述了我家的杏熟了,邻居家的小淘淘几个人来偷杏,奶奶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分杏给他们的事。
《小木船》一文写我由眼前的小木船展开回忆,重温了和陈明友谊破裂及和好如初的经过,告诉我们朋友之间不要斤斤计较,要互相谅解,多进行自我反省,这样才能增进友谊的道理。
词句赏析:
1.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要不,你数数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杏比作天上的星星,生动形象地说明杏多。
2.过了一会儿,奶奶拿了一根长竹竿从屋里出来了挑熟了的杏往下打。
拿走挑打这一系列的动词,将奶奶打杏的过程写得很清楚。
3.说着,他把小木船塞在我手里只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
紧紧地一词写出了我对这份失而复得的友情的珍惜。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家杏树上结的杏又多又好?
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金黄的杏;路过的人总要望望杏树,羡慕地说杏子好;我和奶奶说杏,数杏。
2.《我家的杏熟了》一文两次出现了香甜这个词,意思相同吗?
看他们吃得那样香甜,奶奶的嘴角露出了微笑。一句中香甜意思是又香又甜,津津有味;果子大家吃,才真的香甜呢!一句中的香甜一语双关,既指又香又甜的杏儿,又指快乐、幸福。
3.《小木船》一文的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呢?
作者首先写我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然后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围绕小木船在我和陈明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最后写我珍藏着小木船。
4.《小木船》开头和结尾这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开头一段点题,引起读者兴趣为什么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结尾一段既承接上文,告诉读者陈明确实随家迁到外地了,又呼应了开头一段。
相关文章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4司马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4司马光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4司马光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
一年级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三上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习作例文之《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对韵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树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牛和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花的学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六年级上册桥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推荐文章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
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这样表达好处在哪里?
-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训练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生字组词造句
-
一年级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一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生字组词
-
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生字组词并造句
-
四季之美常见多音字及近反义词
-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
构饰蹲凤序例率觅耸踏倘绘谐寄眠生字组词
-
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快乐
-
大班艺术活动:美丽的树叶
-
产后瘦身操
-
深深的父爱
-
中班科学教案《动物之最》反思
-
教案小班社会《我会打招呼》反思
-
知识产权代理朋友圈文案34句
-
高等院校宣传朋友圈文案36句
-
门业推广朋友圈文案34句
-
球球大作战名字大全霸气的409个
-
霸气伤感的网名大全385个
-
《娇魂入丹青》邹线分线攻略
-
四年级下11课白桦课堂笔记之文章主题与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