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1、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表达了我既不想长大,又渴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愿望。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1、2自然段):写我觉得自己很大,因为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
第2部分(3、4自然段):写我觉得自己很小,因为有些事情自己还做不了。
第3部分(5、6自然段):写我有时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盼着自己快点长大。
词句赏析:
1.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这句话写了我觉得自己很大的原因: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说明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流露出自豪的感觉。
2.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这句话写了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原因:够不到按钮让我觉得自己还没长大,听到雷声我会感到害怕。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当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当我还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还依赖他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2.我为什么有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是希望一直得到爸爸妈妈等长辈的关爱与照顾,同时,也不希望爸妈老去;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是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事情,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以合理的丰富想象,讲述了一间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帮助他们,老屋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直没有倒下。故事塑造了一个慈祥的、乐于助人的老屋形象。
段落大纲: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很久很久没人住了,认为自己该倒下了。
第二部分(36):小猫请求老屋一个晚上后再倒下,老屋又坚持了一个晚上。
第三部分(710):老母鸡请求老屋再过二十一天,让它孵出小鸡后在倒下,老屋答应了它的请求。
第四部分(1117):小蜘蛛需要在老屋里织网,老屋同意了,后来老屋一直听小蜘蛛讲故事,至今也没有倒下。
词句赏析:
1.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很久很久说明没人住的时间很长了,也充分说明了这是老屋。
2.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有个小小的声音用商量的语气提出自己的请求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令人同情。
3.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破窗户里跳了出来:喵喵,谢谢!
跳了出来说明小猫十分兴奋,因为小猫安心地睡了一个晚上。与后面的喵喵,谢谢!相互照应。
4.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门上的破洞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钻字用得很准确,既写出了小鸡的小巧可爱,也写出了老屋的破旧。
5.小蜘蛛飞快地爬进屋子,在屋檐上织了一张又大又漂亮的网。偶尔有虫子撞到了网上,小蜘蛛马上爬过去把虫子吃掉。
偶尔说明虫子撞到网上的机会很少,但小蜘蛛却很珍惜这个机会。从马上一词可以看出小蜘蛛非常饥饿。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老屋?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2.文章赞扬了老屋什么样的品质?
本文描述了老屋因三次帮他人摆脱了困境而依然站立在那里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屋乐于助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文中对老屋的描写非常细致、传神,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对老屋的动作描写很细致,如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这句话写出老屋的年岁已大,老眼昏花,看东西很困难。其次,对老屋的语言描写也很细致,如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写出老屋坚持得很不容易。
3、在柏林课文解析笔记
在柏林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列车上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老兵对此很不满。
第二部分(3):写老妇人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及老兵此行的目的。
第三部分(4):写车厢里静得可怕。
词句赏析: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尽是几乎强调车厢里没有健壮的男子,给我们留下悬念。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头发灰白是肖像描写,表明老兵年纪已大。战时后备役,意思是公民随时准备根据国家需要应征入伍的兵役。年纪已大却还要服兵役,可见战争的残酷。
3.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指手画脚不假思索表明在两个小姑娘眼里,老妇人的行为很可笑。狠狠扫表明老头对两个小姑娘的行为很不满。
4.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①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②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③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5.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挺了挺身板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明老兵的这段话是再一次揭开痛苦的伤疤,这需要勇气,这需要力量来支撑,所以老兵说话前要挺一挺身板。
6.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老兵的话既交代了老妇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又说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总得体现了老兵的无可奈何,再一次强调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
7.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她的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死去了,口中不断数着的,是她的儿子们。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身体瘦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这描写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4.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5.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益处?
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反思,思考战争的罪恶,被战争的罪恶所震撼,深深感到战争带来的可怕灾难这样结尾含蓄、发人深省。(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6.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老兵是怎样一个人。
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4、一块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块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蚂蚁队长对搬运粮食的蚂蚁下令不许偷嘴,自己也不例外。
第二部分(412):面对一块奶酪渣的诱惑,蚂蚁队长以身作则,遵守纪律,让最小的蚂蚁吃掉了那块奶酪渣。
第三部分(13):蚂蚁们干劲更足,终于把奶酪搬回了洞里。
词句赏析:
1.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在搬运粮食之前,蚂蚁队长向大家宣布禁令:严禁偷嘴,否则会受到处罚。只许不许写出了蚂蚁队长的威严和蚂蚁家族的纪律的严明。
2.一只小蚂蚁在队列里嘀咕: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蚂蚁队长说:照样要受处罚。
嘀咕指小声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蚂蚁的好奇心。蚂蚁队长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以身作则,为下文埋下伏笔。
3.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这句话写出了奶酪很大。只好一词用得非常准确,既说明了蚂蚁队长的无可奈何,也强调了奶酪的大。
4.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多强的纪律性啊!
这几个句子作者聚焦奶酪,很香,很诱人,以此反衬出小蚂蚁为集体利益禁受住美味的诱惑,说明他们很有毅力、纪律性很强。
5.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这里是对蚂蚁队长的心理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蚂蚁队长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6.家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
依旧牵挂等词语都能看出小蚂蚁们想要吃奶酪的心思。
7.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齐步走!
这里强调了蚂蚁队长内心的挣扎,如果偷偷吃掉,作为蚂蚁队长,大家也不会正面指责它,但是这样就违反了自己提出的禁令,自己会在蚁族面前失去威严。这里写蚂蚁队长犹豫、挣扎的过程(低嗅看得出蚂蚁队长有多么想吃奶酪渣),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生动。
8.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这里是动作描写,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举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鼓舞了其他蚂蚁。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蚂蚁们为什么争先恐后的搬运粮食?
蚂蚁们听到蚂蚁队长说要和大家一起遵守规则,不搞特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2.蚂蚁队长为什么两次下了同样的命令?他想干什么?
蚂蚁队长第一次下命令是想让蚂蚁们离开,自己吃了这点儿奶酪渣,因为他实在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把这点儿奶酪渣留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从这里可以看出蚂蚁队长具有抵制诱惑的勇气,能够以身作则,也反映了蚂蚁队长关爱弱小的品质。
3.联系全文,谈谈蚂蚁队长面对奶酷渣时的心理活动。
当奶酪渣掉在地上时,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违犯不许偷嘴的禁令。蚂蚁队长心中一时无法抉择,于是心烦地让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独自面对奶酪渣的蚂蚁队长此时偷偷吃掉便不会被发现,但是最后蚂蚁队长决定: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它。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童话写的是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脉络梳理:
全文共24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豆荚里的五粒豆期待着做点儿事情。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五粒豆被孩子射到了不同的地方。
第三部分(第1321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最后那粒豆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2224自然段):写五粒豆的最终结果。
词句赏析:
1.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豆荚当成一个家庭,小豌豆是家庭里的小成员,以极富诗意的想象,使故事更加人性化。
2.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我有这种预感!
豌豆不愿意永远在豆荚里坐下去,因为害怕这样下去会变得僵硬,豌豆的话表现出了它们想出去看看的强力愿望。
3.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马上就要揭晓了表现出豌豆们想认识新世界的强烈愿望。这段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激发了读者对五粒豌豆命运的兴趣。
3.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母亲从豌豆苗身上看到了希望,她希望豌豆苗快快成长,长成一个小花园,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快乐,所以她将这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和其他豌豆有什么不同?
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意思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其他豌豆都有着好胜的心,希望自己飞得最远,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2.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3.在五粒豌豆中,你觉得最了不起的是哪一粒?
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了不起,它落入长满青苔的狭小的空间里,不抱怨,不沮丧,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让小女孩的病慢慢地好了起来。
3.其余的豌豆曾经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结果如何?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
其余的豌豆都曾想飞得远远的,有的甚至想飞到太阳里去;结果它们的理想都没有实现,其中三粒被鸽子吃掉了,一粒落到了水沟里;从中我们体会到:理想要切合实际,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6、小岛课文解析笔记
小岛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将军上岛后,发现海军士兵种菜的事,表现了将军和海军士兵心系祖国的情怀和守卫祖国的担当。
脉络梳理:
全文共37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小岛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写将军刚上岛时发生的事情:发现菜地,最后决定留下来吃晚饭,并住一晚。
第三部分(第2035自然段):写晚饭时发生的事情:将军看到菜地全貌,之后到饭堂给战士们分蔬菜汤。
第四部分(第36、37自然段):写清晨发生的事情:将军离开后向着小岛行了一个军礼。
词句赏析:
1.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句中三个少字突出了小岛的环境恶劣艰苦。
2.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哽了一下停了一下写出了将军动容的样子,给大家分菜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
3.这种问题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
这句话点出了将军留下来的意图,他的心里始终想着部队的战斗力,时刻牢记保卫祖国的使命。
4.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将军离开小岛后,内心仍沉浸在一种莫大的感动之中,这促使将军想再看一眼那片中国地图。将军行军礼,表达了他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个小岛有什么特点?
(1)小。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2)环境非常恶劣。树少,草少,土也很少。(3)很热。比较凉快的时候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2.为什么战士们要在小岛上种菜呢?
(1)上岛后没有蔬菜吃,有的战士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2)蔬菜运输困难,运往岛上的途中就要烂掉一大半。
3.战士们是怎样在小岛上种菜的?
(1)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2)菜种是战士们从老家带来的。(3)战士们用油布棚将菜地遮挡起来防晒和防盐。
4.从 13至18 自然段的对话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从将军与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从与队长和战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平易近人,很民主,不硬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5.从战士们把菜地拼成中国地图,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战士们心中有祖国,热爱祖国。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守卫祖国的疆土,他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可敬可叹!
7、项链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项链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孩子们用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自己的胸前,而他们印在沙滩上的脚印也成了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课文充满童真,表现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2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大海、沙滩、浪花的美。
第2自然段:写了小娃娃在沙滩上尽情玩耍的快乐场景。
词句赏析:
1.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这一句介绍了大海的特点:大海是蓝色的,而且非常辽阔。
2.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
这一句介绍了沙滩的颜色和特点:沙滩是黄黄的,长长的,踩上去十分松软。
3.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这句话把浪花当作孩子来写,写出了浪花的调皮。雪白雪白写出了浪花的颜色,哗哗地是拟声词,是浪花的声音。
4.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这句话写的是小娃娃在沙滩上捡贝壳的情景。从嘻嘻地笑着迎上去等动作可以感受到小娃娃对大海给的礼物的喜爱之情。
5.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这句话写的小娃娃留给大海的礼物快活的脚印,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小娃娃,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快活一次可以感受到小娃娃的快乐和对大海、沙滩、贝壳的喜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娃娃挂在胸前的彩色项链是用什么穿成的?
小娃娃挂在胸前的彩色项链是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
2.这些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是从哪儿来的?
这些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是浪花冲到沙滩上的。
3.金色的项链大海的项链是什么?是谁给它穿的?
大海的项链是小娃娃快活的脚印,是小娃娃给它穿的。
4.课文为什么以项链为题?
①因为小娃娃的胸前挂着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彩色项链。
②因为大海的胸前挂着小娃娃快活的脚印穿成的金色项链。
8、习作例文之《我家的小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习作例文之《我家的小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小狗王子学狗字的时候叫得真欢和王子竟然敢跟火车赛跑两件事情,展现了王子淘气、可爱的特点。
段落大纲: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抓住外形和性格特点总体介绍了小狗王子。
第二部分(2):写我教王子学狗字。
第三部分(38):写王子喜欢哼哼叫和汪汪叫,还跟火车赛跑。
词句赏析:
1.我教它念狗字的时候,它叫得最欢。它准是在想,这是在说它自己呀!
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还认真揣摩王子的想法:小狗学其他字没有兴趣,只是学习狗字才最认真,最有兴致。
2.我知道王子想去那儿干什么,它喜欢同火车赛跑。每次都是它输,可它从不在乎。
作者为了把小狗淘气、可爱的特点写具体,不急着写小狗怎么和火车赛跑,而是要写出小狗的心里所想输了从不在乎。
课文重难点探究:
作者为什么能把小狗写得这么可爱、有趣呢?
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对小狗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不仅观察了小狗的外形,而且留心小狗行为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还用心去揣摩。
9、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的小故事,作者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只聪明的乌鸦口渴了,想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故事。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乌鸦口渴找水喝,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水。
第2自然段:写了乌鸦想出了喝水的办法。
第3自然段:写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词句赏析:
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到处一词说明乌鸦找了好多地方,心里很着急。
2.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这句话告诉我们乌鸦找到有水的瓶子,可喝不着水。此时的乌鸦很着急,如果瓶子里水多,乌鸦就能喝着水了;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3.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疑问句,既引起读者的思考,又说明乌鸦正在思考。
4.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一颗一颗指乌鸦把小石子一颗又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放了许多个小石子,与渐渐相呼应: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去,占了地方,把水挤得就慢慢地往上升了。从这两个词也能感受到乌鸦的努力和耐心。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2.乌鸦是怎样想出办法来的?
乌鸦看见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3.乌鸦想出办法时心情是怎样的?
高兴。
4.乌鸦看见瓶子旁边的小石子,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5.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向乌鸦学习什么?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向乌鸦学习遇到困难不后退,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10、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诗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草芽说自己是春天。
第2小节:写了荷叶说自己是夏天。
第3小节:写了谷穗说自己是秋天。
第4小节:写了雪人说自己是冬天。
词句赏析: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草,一年四季都有,而尖尖的绿绿的草芽只有春天才有,所以草芽说我是春天。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从荷叶圆圆我们可以体会到荷叶的茂盛和夏天的美好。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子熟了,庄稼也熟了。弯弯写出了成熟的谷穗的样子沉甸甸的,鞠着躬更是赋予了谷穗人的动作(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秋天来了,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雪人是顽皮的,从大肚子一挺这个动作可以看出。雪是冬天的象征,这一句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哪几个?
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2.每个季节代表性的事物分别是什么?
春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草芽,夏天的代表性的事物荷叶,秋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谷穗,冬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雪人。
11、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
译文: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词句赏析: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从群儿戏于庭我们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可却发生了意外: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危险至极。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其他孩子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持击是司马光的动作,此时司马光却是沉着地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儿童。水迸说明水往外涌的速度非常快,证明瓮大,水多,与前文足跌没水中相互照应。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司马光是在什么情况下击瓮的?
司马光是在一个孩子跌进水缸,完全被淹没,而其他孩子因恐惧纷纷逃跑的情况下击瓮救人的。
2.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3.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12、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望天门山》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诗人的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字词解释: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出:突出,出现。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古诗大意: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诗文简析: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重难点:
1.为什么是望而不是看天门山?
望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自由、豪迈、奔放、洒脱、无拘无束、新鲜喜悦等。
4.你认为哪个字表达出了诗人的这份情感?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13、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字词解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古诗大意: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诗文简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重难点:
1.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2.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白银盘指的是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青螺指的是洞庭湖中的青山。
14、三上古诗三首山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山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山行》描绘的是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字词解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生:产生、生出。 斜:伸向。 坐:因为。
古诗大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诗文简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重难点:
1.《山行》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前两句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的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2.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停车后,诗人看到了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15、青蛙写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青蛙写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作者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了这些标点符号。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下雨了,青蛙要写诗。
第2自然段:写了小蝌蚪要当小逗号。
第3自然段:写了水泡泡要当小句号。
第4自然段:写了一串水珠要当省略号。
第5自然段:写了青蛙写成了诗。
词句赏析:
1.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淅沥沥沙啦啦都是下雨的声音,雨下得很小,景色很美。
2.青蛙的诗写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青蛙的诗终于写成了,但是只有呱一个字。这个字是拟声词,呱呱,呱呱是小青蛙的语言,小青蛙透过这样的语言了能传达很多东西,如对夏天的喜爱和赞美,对朋友们的热情表示感谢,对夏天美景的高度赞扬,对内心喜悦之情的宣扬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青蛙为什么要写诗?
下雨了,雨点落在青蛙的身上,亮亮的,痒痒的;雨点儿落在荷叶上,亮晶晶的,滚来滚去;雨点儿落在池塘里,池塘里的水呀,一圈一圈荡漾开去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青蛙真是太高兴了,不由得想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听到青蛙要写诗啦,谁来帮忙啦?
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3.它们都帮了什么忙?
小蝌蚪逗号;水泡泡句号;一串水珠省略号。
4.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小蝌蚪头大大的,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多像一个可爱的小逗号啊!
水泡泡圆圆的,很像句号;而且它不但圆,还透明,很漂亮!
省略号是六个点,一个水珠不像,一串水珠团结起来就很像了。
5.青蛙的诗里会写什么呢?
答案见词句赏析第二小题,言之有理即可。
16、青山不老课文解析笔记
青山不老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段落大纲: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 描述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第二部分 (25):主要写老人改造山林及绿化山沟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取得的业绩。
第三部分 (67): 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词句赏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肆虐、盘踞两个词本来是写人的,作者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3.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这句话的意思是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引用这句话咋挨次说明这个地方的环境很恶劣。
4.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环境的险恶和老头的瘦小形成对比,突出了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5.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6.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绿化造林,十五年如一日,共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些数字强有力地展现了老人为绿化荒山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7.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8.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9.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文中的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将原来狂风肆虐、沙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转化为青山绿水,转化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顽强执著地开辟荒山、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3.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1)山沟环境十分险恶。
(2)生活条件艰苦。
(3)老人年老、瘦小。
(4)同伴、老伴相继离世。
4.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他的精神与青山共存,永垂不朽。
5.篇末点题法:
这篇课文,以作者以看到老人院内的山林景观引入全文,进而描写了老人改造山林的背景状况以及所作的贡献,最后在结尾以作者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要旨。这种写法叫做篇末点题法。
17、盼课文解析笔记
盼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妈妈送我一件雨衣,然后我开始盼望下雨穿雨衣,最终在雨天穿上雨衣的故事.课文围绕一个盼字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表现出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盼望。
段落大纲:
全文共2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妈妈送给我一件雨衣,我迫不及待地穿上试试。
第二部分(3-15):写我盼着下雨,结果真的下雨,妈妈却不让我穿着雨衣出去。
第三部分(16-17):写晚上雨停了,我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
第四部分(18-21):写第二天雨停了,我如愿以偿,高兴地穿着雨衣去上学。
词句赏析: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两句话介绍了雨衣的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4.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走来走去、戴上、抖抖描写了我试穿雨衣时的动作,体现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5.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6.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7.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预报就总是晴呢?
这两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8.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树的动态,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
9.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盼望变天已经盼了很久了,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脚步表现了我希望看到雨滴,盼望雨滴洒落下来,表现了我盼雨的急切心情。
10.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
11.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逗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12.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这几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憧憬,烘托出了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盼。
13.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14.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惊喜,和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
15.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理直气壮一词把我找到穿雨衣的正当理由之后那种兴奋激动和无所顾忌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16.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蕾蕾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她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想象和憧憬。
2.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3.课文中的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焦急激动、兴奋失望高兴
4.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此处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连贯。刚进门的我是想出去的,又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里的省略号运用巧妙,体现了我此时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能去掉。
18、拍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拍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以拍手歌的形式,为小朋友描绘了大自然中动物们自由生活的情景,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同时揭示了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的道理。
段落大纲:
全文共10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告诉我们动物世界很新奇。
第二部分(第28节):描绘动物们生活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9、10节):告诉我们要保护动物。
词句赏析:
1.你拍一,我拍一,动物世界很新奇。
这是课文的总起句,用打节拍的方式,告诉我们动物世界新奇的这一特点。
2.你拍三,我拍三,雄鹰飞翔云彩间。你拍四,我拍四,天空雁群会写字。
云彩间突出了雄鹰飞得很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雁群在天空飞,排成一字和人字,就像是在写字一样。
3.你拍六,我拍六,黄鹂百灵唱不休。你拍七,我拍七,竹林熊猫在嬉戏。
唱不休、嬉戏表明黄鹂、百灵鸟、熊猫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自由自在,非常快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动物?
孔雀、锦鸡、雄鹰、大雁、猛虎、黄鹂、百灵和熊猫。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19、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及其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词句赏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一句话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后一句突出了叶子排列的形状之美。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也是嫩红的。
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3.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突出了爬山虎脚有力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2.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20、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妈妈午睡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妈妈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妈妈哄我午睡,自己却先睡着了。
第2段: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第3段: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第4段: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词句赏析:
1.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好这个字的意思是非常,熟和香这两个字说明妈妈睡得很沉。
2.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与美丽。
3.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小鸟的歌声,风儿的沙沙声,妈妈都听不到,说明妈妈睡得很熟,也说明妈妈很累。
4.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作者看到妈妈睡得香甜的样子,感觉妈妈在笑,说明了妈妈的和蔼可亲;联想到妈妈是在想故事,说明了妈妈对我的关爱,展现了浓浓的母子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描写妈妈的?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2.哪句话体现了我对妈妈的关心?
文章最后一句。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文中的我是一个爱妈妈、懂事体贴的好孩子。
21、精卫填海课文解析笔记
精卫填海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溺水后化为精卫鸟,叼来木石想要填平东海的故事,体现了精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精卫是个什么样的人?
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
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因为大海夺去了精卫年轻的生命,为避免大海再夺去他人的生命,所以精卫要填海。
3.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满吗?
不能,虽然精卫填海的精神可嘉,但神话反映的是上古先民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无法战胜自然、解释自然,所以将愿望付诸神话中,这是神话的本质。精卫填海的最后结局只是精卫鸟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没有点明它填平了大海。
4.学完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卫鸟形象,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22、金色的草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金色的草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和弟弟在窗前草地上玩耍的情景,以及我无意中发现了金色的草地会变颜色,到开始注意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与蒲公英成为朋友的经过。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当蒲公英盛开时,窗前的草地上变成了金色。
第二自然段: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第三自然段: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第四自然段:写我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词句赏析:
1.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
满字说明整片草原里到处都开满了蒲公英,蒲公英挤挤挨挨形成了一片金色的草原,所以这是一片美丽的草地。
2.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这两句话活画出两个活泼儿童以蒲公英为游戏的顽皮、嬉戏场面。其中的一本正经和假装两个关键词语更突出了二者的活泼、顽皮以及我们对草地、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3.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并不引人注目说明蒲公英很普通,这么普通的蒲公英却让我和弟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4.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不是而是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否定草地是金色的,肯定草地是绿色的,用并字让人感觉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
5.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这是我的第二次发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草地的颜色是随着蒲公英的张开和合拢而发生变化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蒲公英的花比作人的手掌,真实形象地写出了草地变色的原因。随着时间的变化,蒲公英的花朵时张时合,草地就有时是金色,有时是绿色。
6.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连用两个感叹号表达了我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结合课文想一想,我可能是如何观察蒲公英花朵的?
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我可能是趴在草地上,用眼睛仔细寻找金色去了哪里,用手去触摸蒲公英花瓣;我可能观察了好几次,在早晨、中午、晚上不同的时间观察。
2.当我再一次观察蒲公英花时,我发现了蒲公英的什么秘密?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3.草地的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蒲公英的秘密与草地颜色变化有什么关系?
因为蒲公英的花瓣并不总是张开的: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了绿色的了。
23、将相和课文解析笔记
将相和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脉络梳理: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渑池会面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词句赏析: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隆重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说的这番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题目将相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是什么原因让将相不和?又是什么原因使将相和好?
因为廉颇认为自己立过大功却位于蔺相如之下,所以不服。廉颇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所以负荆请罪,两人和好。
3.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第一,从结构上看,三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第二,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品质,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因此,由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将相和。
24、灰雀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灰雀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阿列克谢耶夫创作、李声权翻译的一篇短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段落大纲: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非常喜欢公园里的三只灰雀。
第二部分(210):写列宁对男孩循循善诱,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男孩决心改正错误。
第三部分(1113):写第二天,列宁看见了那只灰雀,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词句赏析:
1.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对灰雀样子、动作、声音的描写突出了灰雀的可爱。
2.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都要经常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
3.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找遍体现了列宁的着急和对灰雀的担心。
4.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省略号表示男孩说话断断续续。从男孩吞吞吐吐的言语中,列宁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和男孩有关。
5.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的话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6.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7.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列宁的喜出望外进一步感染了男孩,令男孩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一定会飞回来肯定可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看出男孩也很喜欢灰雀。
8.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一方面表现出列宁见到灰雀后的惊喜;另一方面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护。
9.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列宁从男孩的语言和神态中知道男孩是诚实的,男孩也用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所以他没有问男孩,体现了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列宁为什么说灰雀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让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唱歌,听不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看出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及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2.男孩为什么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
男孩看到列宁着急担心的样子,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他内心很矛盾,害怕受到批评,所以没有勇气说出来。
3.列宁是怎样循循善诱,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从男孩吞吞吐吐的话语中,列宁知道了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他没有问男孩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男孩内心受到触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4.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方式不同在哪?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分别是怎样的人?
列宁是让灰雀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生活,而男孩是将其圈养起来。他们都很喜欢鸟。列宁是个善解人意、尊重男孩的人,小男孩是一个知错就改,诚实守信的孩子。
25、观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观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词句赏析: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2.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
这句话将水浪比作水墙,写出了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拉长变粗写出了白线的变化及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横贯与上文的横卧呼应,突出了潮来时气势之宏伟。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把潮来时的声音夸张成山崩地裂,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充分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的意思,指潮来时的景象。
2.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因为钱塘江大潮有三大特点。一是声音大。潮要来时,远处闷雷滚动,令人震撼;潮来时,如山崩地裂,令人惊心动魄。二是形态变化多。刚开始是一条白线,紧接着如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如万马奔腾,浩浩荡荡。三是速度快。潮头过后,霎时向西奔腾而去。通过以上三点,可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3.你理解人声鼎沸吗?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在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例:大型集会时。
26、二上古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二上古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时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敕勒歌》通过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译文:
《夜宿山寺》: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敕勒歌》: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词句赏析: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这两句以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感受上烘托山寺之高,表达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2.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这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说明山寺之高。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似穹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空比作圆顶大帐篷,表现了草原天高地广、辽阔无边的特点。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景象,突出了牧民殷实丰富,其乐融融的生活,也表现了敕勒川的美丽富饶。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夜宿山寺》中出现了两个高字,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一个高是形容山寺高耸入天。第二个高指声音大。诗人站在楼上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从中我体会到楼很高。
2.辰在字典里是日、月、星的总群,手可摘星辰一句中辰指什么?
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3.站在楼上真的可以摘到星星,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天上的仙人吗?诗人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不会,这是诗人的想象。诗人这样写表达了对高楼的欣赏和赞叹之情。
4.《敕勒歌》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草原牧民怎么的情感?
出现的景物有广阔碧绿的草原、阴山、无边的蓝天、茂盛的青草、肥壮的牛羊等。表达了草原牧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27、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孩子们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2、3):写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情景。
第三部分(4):总写小学的美丽可爱,表达我们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词句赏析: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3.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因为这里的孩子来自的不同的民族,都穿着鲜艳的服装上学,所以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4.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打招呼问好敬礼三个动作表现出孩子们很有礼貌且热爱祖国。
5.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这是第二自然段,作用主要有三:①用声音连接画面,巧妙过渡到下文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②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一个表现;③再次体现了和谐之美。
6.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这几句话具体描写了孩子们读书时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表现,它们都静静地听孩子们读课文,可见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好听。
7.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写下课时的热闹情景,与上课时窗外的安静和孩子们读书时的认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8.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这是课文的中心句,同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直接抒发了我们的自豪、热爱和赞美之情。
9.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和影子绵绵索绕,自然就会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中在写孩子们课上课下的情景时,为什么要写动物的表现呢?
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小学的特别,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所吸引和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三是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2.这所小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民族,穿着鲜艳的服装上学;这里有很多的动物;这里有古老的铜钟和美丽的凤尾竹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孩子们这一天的校园生活的?
课文是按照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28、搭石课文解析笔记
搭石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写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溪是乡亲们的必经之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为了通过小溪,人们在小溪里摆放搭石。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老人摆搭石的情景,反映了老人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写人们走搭石的优美画面,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赞美搭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词句赏析:
1.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句话描写的是调整搭石的老人,刻画了老人细致认真的特点,赞扬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协调有序写出了走搭石的动作美,把嗒嗒的声音比喻成轻快的音乐,写出了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走搭石的画面美。作者通过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他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摆搭石:①人们把精心挑选的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②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直到满意了才离去。(2)走搭石:①一行人紧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②如果有两人同时走到溪边,总会止步,招手礼让;③年轻人在溪边遇到老人,会背老人走搭石。
2.课文为什么以《搭石》作为题目?
课文以《搭石》为题,是因为:(1)作者以搭石为线素,按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的顺序叙述了所见所闻;(2)借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9、搭船的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搭船的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描写了我和母亲去乡下探亲途中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我和母亲乘船到外祖父家去。
第二自然段:写小鸟的外形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我对小鸟的好奇。
第四自然段:小鸟的捕鱼过程。
第五自然段: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
词句赏析:
1.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这句话交代了天气、地点等背景,为下文描写翠鸟作了铺垫。另外,我仔细倾听,留意到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音。仔细倾听,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这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
2.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这一部分作者按顺序观察了静立中的翠鸟,先整体写出翠鸟羽毛的颜色,然后具体写它翅膀边儿和长嘴。彩色说明鸟儿身上的颜色多而艳丽。作者将翠鸟与鹦鹉进行对比,翠鸟比鹦鹉还漂亮,可感受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这几句话是我看到这只彩色的小鸟后产生的疑问和揣测。我对小鸟长时间待在船上感到很纳闷,所以揣测它的行为:是不是要跟着我们去外祖父家呢?表现了孩子的天真。
4.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这一句话描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形。冲进、飞、衔着、站、吞,这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翠鸟捕鱼时敏捷的动作。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同样描写出翠鸟捕鱼动作快,用时短,从侧面更加衬托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5.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课文的结尾,照应克日,同时对上文我的疑问作出了回答:翠鸟搭船是为了捕鱼吃。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喜欢这只翠鸟的?
从翠鸟的外形美丽和捕鱼动作敏捷捕鱼技术高超两个方面来描写我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儿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的?
文章通过两方面描写翠鸟的美丽。第一、翠鸟的颜色鲜艳美丽。第二、它比鹦鹉还漂亮。作者抓住颜色的词语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来描写翠鸟外形的。
3.作者是怎样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的?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来写翠鸟的美丽和使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现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和技术高超。
4.本文为什么以《搭船的鸟》为题,而不以《翠鸟》为题?
在我的眼中,这只小鸟是乘坐我们的船来捕鱼的,所以用《搭船的鸟》作为题目更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翠鸟这个题目更能体现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0、不懂就要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不懂就要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先生提问,最后先生详细地为他们讲解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第二部分(27):写孙中山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第三部分(8、9):写孙中山认为为了弄清楚道理,即使挨打也值得。
词句赏析: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从来不讲说明私塾的先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为下文孙中山的提问作了铺垫。
2.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是没有用的,说明孙中山敢于思考。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壮着胆子说明孙中山是知道提出问题的后果的,但是还是提了出来,体现出他为了求得学问,不怕挨打的精神。
4.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吓呆了写出了同学们的害怕,鸦雀无声写出了课堂的安静。与前面孙中山不懂就问形成对比,突出了孙中山对学习的认真、执着。
5.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一字不漏说明孙中山背得很准确,说明他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背过课文后才提出想知道意思的要求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私塾的老师是怎样教书的?
老师念,学生跟着念,念熟了就背诵下来,老师从来不讲意思。
2.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和先生各有怎样的表现?
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都吓呆了,都不敢出声;先生拿着戒尺,非常严厉地走近他,让孙中山背出刚才要背的那段书,孙中山背了出来,先生才收起戒尺,跟同学讲那段书的意思。
3.孙中山是个怎样的孩子?
孙中山是个聪明的孩子,能快速、流利地背出老师布置的内容。同时他也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冒着挨打的危险,向老师提出不懂的问题。
4.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神州谣》生字组词
-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朱德的扁担好词好句摘抄
-
小狗学叫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
五年级语文下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随堂笔记词语理解
-
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之村晚教学设计
-
一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生字组词
-
四年级下册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生字组词并造句
-
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六年级下骑鹅旅行记节选课文读后感
-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后练习题
-
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快乐
-
大班科学教案:冻冰花
-
2008环保教育专题活动分析
-
外国父母怎么解决孩子任性
-
澡身浴德
-
拯救地球
-
甜蜜的遗憾
-
班主任工作计划样式
-
四六不懂好赖不分的人的句子143句
-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跳圈比赛》反思
-
相亲交友广告文案语句37句
-
内衣吸引顾客的朋友圈文案32句
-
好听的房产公司名称大全5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