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之《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习作例文之《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1、习作例文之《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习作例文之《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课文按先总述爱故乡杨梅分述爱杨梅树爱杨梅果的顺序,通过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等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他最爱的故乡的杨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表达了我对杨梅的喜爱。
第二部分(2):写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
第三部分(36):作者抓住了杨梅果形状、颜色、滋味三方面的特点描述了可爱的杨梅果。
词句赏析: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这是个拟人句,贪婪吮吸写出了杨梅树旺盛的生命力。
2.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这一段话从外皮果肉汁水几个方面写出了杨梅的颜色,说明作者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是做了长期的观察,不只是看,还要亲口尝一尝。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描述得很有条理呢?
从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总一分的写法;从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果的特点来看,作者仍是先总后分;在写果的三个特点时作者都是按照由生到熟的顺序来写,所以使人读起来感到顺序很清楚。
2.从哪些地方可感到作者的描写内容具体呢?
在写果的特点时都是从变化中描述的,写形状特点抓住了小刺的变化;写颜色特点时围绕红的变化;写滋味的特点中紧扣酸甜的变化,使读者感到好像也经历了变化的观察过程;还有在描述果的三个特点时,都写到放进嘴里的情况,使读者感到也是在尝,这些效果都是因为作者描述得非常具体。
2、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从发现、尝试到综合运用(一)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册都独立编排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即为这套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与普通单元相比,习作单元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编排意图和教学价值,需要我们老师准确把握,科学施教。
由上图可以看出,每个习作单元的课文分为两类,一是精读课文,一是习作例文。这两类课文,各有其不同特点与价值担当。
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而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做太多要求。习作例文选取的课文,贴近儿童生活,便于学生仿写。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穿插在这两类课文中间,前者是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与策略进行归纳与梳理,后者则设计一些片段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
最后,在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进行习作练习。
教材解读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语部分,首先是引用了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这句耳熟能详又富含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善于观察之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本单元观察与习作的大门。
第二是点明了本单元需要学习的核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均属状物类散文。《我家的小狗》具体描写了小狗王子的外形特点,以及跟小狗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以杨梅生长过程为序,由整体到部分描写了杨梅树和杨梅果。杨梅果是描写的重点,分别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来下笔,写出了它们的变化。相较于前面的两篇精读课文,例文的内容、语言以及结构等更接近于学生的习作,能给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每篇精读课文都设计了课后习题,每篇习作例文都有精到的旁批。这些课后习题与旁批,均指向对课文表达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感悟、品味,为学生能在自己的观察与习作中迁移运用启思、导航。
3、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要求写我眼中的缤纷世界,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无论是风景还是人文,都要求学生能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用语言去交流去表达。作文前的辅导应该以鼓励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再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有正能量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对世界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
在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如上课之前我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导他们进行具体的观察,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并非没有可供观察的对象,而是我们要区分看见和观察,留心看待每一样事物,从而明白生活有多丰富,观察的内容就有多丰富。
又如对习作例文的把握,我并非是整篇完整地教学,而是将重点放在作者对事物的观察方法、观察的角度上。由于有了课前对身边熟悉事物的观察铺垫,学生不但很快完成了我设计的思考问题,对观察方法的梳理、总结也进行得非常顺利。为加深他们的认识,我又要求学生将精读课文与例文进行比较,引导他们从观察对象、观察方法、观察内容、表达情感几个维度发现异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比较阅读的意识。
此外,实践永远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回想自己观察的事物或经历的场景,在表达交流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有了真实可感的观察对象,教师的指导就更有针对性,学生写起来自然就更轻松,更有收获。
整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概念化内容讲解过多,课堂容量太大,这样反而容易混淆学生的思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有所舍弃。
4、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优秀范文2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优秀范文2篇
优秀范文一:
我的家乡盛产杨梅,马路旁连绵的山坡上,到处都有杨梅树美丽的身影。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捷的脚步来到了家乡。杨梅树在春姑娘母亲般的爱抚下,长出了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孕育着一个个小小的果实。满树狭长的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
时间过得真快, 一眨眼已到了四月。枝头上的杨梅已经有黄豆那么大了。这些杨梅青青的,表面上满是小刺,拿在手上痒痒的,还有点粘呢。如果你把它往鼻前一凑,就会立刻闻到一股刺鼻的酸味,使人直流口水。但你千万记住,这时的杨梅不能多吃,要不会把你的牙给酸掉。
端午节后,杨梅渐渐成熟了,有的像顽皮的小孩,露出半边脸儿;有的则挺立枝头,像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笑吟吟地给地上的行人打招呼;有的像害羞的姑娘,把整个身子全藏在绿叶之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百看不厌。成熟的杨梅放在手上已不怎么痒痒了,而是变得沉沉的,摘一颗,放进嘴里轻轻一咬,甘甜中带点点酸味的汁水会立刻流出来,从嘴甜到心,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杨梅成熟了, 家乡的父老乡亲便成群结队地挑着筐儿,来到各自山上,细心采摘着自己用心血浇灌出的劳动成果。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干脆唱起山歌来。是呀!又是一个杨梅丰收年,怎能不使人兴奋呢?
山上一番好景,山下也不赖。只见马路上排着好长好长的车队。这是从四面八方赶来购杨梅的队伍。看着这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我心里也乐开了花。
想几年之前,家乡被连绵的大山所阻断,泥泞不堪的土路使得人们与外界的交往不多,经济十分落后,人们也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成为了名副其实不毛之镇,当时的生活用一个字:酸来形容毫不为过!如今,杨梅为我家乡开辟了一条致富的大道,带领大家过上甜美幸福的生活。
我爱家乡的杨梅。
优秀范文2:
杨梅,又名龙珠,因味道似梅子而得名,是中国最美味的水果之一。住在北方的朋友们,若是还未品尝过这美味的,请自行到南方补上这一课。
每年秋天一到,大人们便纷纷上山去摘杨梅。爸爸每天去摘杨梅,妈妈则为爷爷奶奶酿杨梅酒。一大筐一大筐的杨梅地往家搬,不论是冰镇了吃,还是酿杨梅酒给爷爷奶奶喝,都是极佳的选择。但杨梅是有限的,一看到家里要做杨梅酒了,杨梅争夺战就开始了。我大吃特吃杨梅,为避免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杨梅被酿成杨梅酒而战。不过,每次都是我输。因为我吃不了多少,而且吃多了牙酸,还很容易上火。若硬撑着,撑不了多久就得去医院打针了。回到家,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杨梅一颗一颗被酿成了杨梅酒。
杨梅,温州著名的好水果,也是我喜爱的水果。有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对杨梅了解了更多。某天,我打完篮球,满身大汉地回到家,我妈从冰箱拿出冰镇杨梅给我喝,说是解渴。刚开始我还不以为然,喝着喝着,渐渐的,竟然不渴了,汗也消了。后来我才知道,杨梅还有止渴解暑的功效。同时,我也想到书里说的望梅止渴的典故。
杨梅不仅可以酿酒,冰镇,还能榨汁。特别是榨汁剩下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杨梅放冷水里烧后再加些糖,这个味道绝对一流。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吃了还想吃。
我爱家乡的杨梅!
5、走月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走月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走月亮,展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词句赏析:
1.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明月、点苍山、大青树、乡间的路等自然景物,写出了月光照亮了洱海边的一切美丽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夜景色的美好创设了一个静谧、美好、祥和的境界。
2.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倒映着圆圆的月亮,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晃的情景。
3.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低垂一词形象地描写出稻子成熟时的样子,把稻子拟人化,让人感觉到它虽然头部低垂,但是充满了活力。整个句子拟人和比喻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月光下的稻田里充满着快乐和幸福、美好和希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和赞美。
4.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句话直接表达了对走月亮的感受。在走月亮的过程中,我回忆起了在这里做过的有趣的事,感受到了阿妈的温暖,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所以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石拱桥、果园、庄稼地和菜地。
2.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在走月亮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月夜景色的迷人,回忆起了曾经做过的有趣的事;在走月亮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亲情、无拘无束的思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充沛。
3.文中不单单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还加入了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走到溪边,我想起了阿妈曾经在这里洗衣裳,我曾经在这里用树叶做小船的情景;走到田埂上,我想到了种庄稼、找兔草、吹蒲公英等情景。这些美好的回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出了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6、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以合理的丰富想象,讲述了一间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帮助他们,老屋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直没有倒下。故事塑造了一个慈祥的、乐于助人的老屋形象。
段落大纲: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很久很久没人住了,认为自己该倒下了。
第二部分(36):小猫请求老屋一个晚上后再倒下,老屋又坚持了一个晚上。
第三部分(710):老母鸡请求老屋再过二十一天,让它孵出小鸡后在倒下,老屋答应了它的请求。
第四部分(1117):小蜘蛛需要在老屋里织网,老屋同意了,后来老屋一直听小蜘蛛讲故事,至今也没有倒下。
词句赏析:
1.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很久很久说明没人住的时间很长了,也充分说明了这是老屋。
2.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有个小小的声音用商量的语气提出自己的请求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令人同情。
3.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破窗户里跳了出来:喵喵,谢谢!
跳了出来说明小猫十分兴奋,因为小猫安心地睡了一个晚上。与后面的喵喵,谢谢!相互照应。
4.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门上的破洞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钻字用得很准确,既写出了小鸡的小巧可爱,也写出了老屋的破旧。
5.小蜘蛛飞快地爬进屋子,在屋檐上织了一张又大又漂亮的网。偶尔有虫子撞到了网上,小蜘蛛马上爬过去把虫子吃掉。
偶尔说明虫子撞到网上的机会很少,但小蜘蛛却很珍惜这个机会。从马上一词可以看出小蜘蛛非常饥饿。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老屋?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2.文章赞扬了老屋什么样的品质?
本文描述了老屋因三次帮他人摆脱了困境而依然站立在那里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屋乐于助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文中对老屋的描写非常细致、传神,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对老屋的动作描写很细致,如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这句话写出老屋的年岁已大,老眼昏花,看东西很困难。其次,对老屋的语言描写也很细致,如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写出老屋坚持得很不容易。
7、朱德的扁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朱德的扁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
第2段:写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储备足够的粮食,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第3段:写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却又找来一根并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第4段:写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词句赏析:
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这句话既写出了井冈山周边环境很危险,也为下文写艰苦挑粮作铺垫。
2.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这是对朱德同志的外貌描写,生动具体,塑造出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形象。
3.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这句话介绍了挑粮的困难路远、山高路陡。从高陡非常等词可以看出路非常难走。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挑粮这么累,大家却争着去,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从中可以体会到战士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
3.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同志的扁担?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因为朱德同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从中可以体会到朱德同志比战士们还累,还辛苦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体贴。
4.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五个字?
朱德同志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他这样做是用一种委婉巧妙地方式,来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5.战士们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朱德同志虽然工作劳苦,但他坚持以身作则。他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所以在新找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既委婉地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也表明了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所以,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6.你认为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同志是一个艰苦朴素、不怕吃苦、忠于革命事业、关爱战士、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
8、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课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依次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植物王国的神奇,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大自然,才会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诗共5节。
第1节:提出植物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这一问题。
第2节: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法借助风力传播。
第3节: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挂住动物的皮毛。
第4节: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靠太阳晒。
第5节:告诉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许多知识。
词句赏析:
1.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用带刺的铠甲来比喻苍耳种子外面带刺的硬皮,带刺的铠甲不仅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还能让种子挂住动物的皮毛,从而使苍耳更广泛地传播种子。
2.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
牛马可以靠脚旅行,鸟可以用翅膀旅行,接着用提问的方式,提出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3.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拟声词啪用得好,我们仿佛听到了豆荚炸开的声音;蹦着跳着与豆粒滚落到地面上的景象多么相似,用词准确而形象。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植物妈妈孩子旅行四海为家分别指什么?
植物妈妈指植物;孩子指植物的种子;旅行指植物传播种子;四海为家指种子成熟后,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
2.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蒲公英妈妈借助风力传播种子,她为种子们准备了降落伞,风一吹,种子就被吹到四面八方了。
3.苍耳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苍耳的种子外皮有刺,能挂住动物的皮毛,被带到各处。
4.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豌豆妈妈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种子就落到了地上。
5.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粗心的小朋友没有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所以他们发现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启示:要从现在做起,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多思考的好习惯。
9、掌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掌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英子由于残疾而自卑、性格忧郁。
第二部分(2、3):写英子上台讲故事,同学们两次为她鼓掌的事情。
第三部分(4、5):写被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充满自信的人。
词句赏析:
1.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极其性格。总是默默一角可以看出英子很自卑。
2.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这几句话交代了英子自卑的原因。因为英子因生病腿脚落下了残疾,她很自卑,她害怕同学们看不起她,笑话她走路的样子,所以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走路的姿势,所以总是早来晚走。
3.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反映了英子的自卑心理:对别人的目光敏感,不想让别人注意自己,是因为内心不自信,怕别人嘲笑自己。照应前文。一齐则说明同学们知道英子有自卑心理,都很关注她的反应,替她担心。
4.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不愿意当众走上讲台,怕同学们嘲笑她,可老师的话又不能不听,因此她很矛盾,拿不定主意。犹豫慢吞吞地 眼圈红红的表现了她内心的紧张、自卑和痛苦。
5.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终于反映了英子下定决心的过程,也表现了她的勇敢、坚强。
6.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骤然 一词说明这掌声是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的,从热烈而持久可以看出同学们鼓掌是发自内心的。
7.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这句话深深地鞠了一躬中反映掌声带给英子很大鼓舞,让她自信起来。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是感谢同学们的热情鼓励。
8.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这段话写出了英子的性格的改变,与前文描述形成对比,这一系列的变化充分说明掌声使英子变得开朗,走出了自卑的阴影。
9.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这是英子的来信,写了她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表现出了英子对同学们给予鼓励的感激。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刚刚站定,同学们就鼓起掌来?
因为小英克服自卑心理,走上了讲台,这是同学们给予英子的第一次掌声,这掌声里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信任和理解,也包含着同学们的关爱。同学们希望英子能走出阴影,走进集体,不再忧郁。
2.掌声再次响起是为什么?
这次掌声是为小英生动地讲述而起,夸赞她出色的表现。
3.课文为什么要用《掌声》作为题目呢?
因为掌声是引起英子的一系列变化的关键。最初,英子生怕别人因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而嘲笑她,当她勇敢地站到讲台上时,得到的是掌声;后来,英子讲的故事又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这让她变得活泼、开朗、充满自信。掌声体现了课文要揭示的主题思想: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10、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蟋蟀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里,它的朋友青头鼓励它抓住机会,在牛反刍的时候逃出来。红头在青头的鼓励下坚持不放弃,终于想办法在牛打喷嚏的时候逃了出来,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旅行。
段落大纲:
全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红头与青头玩捉迷藏游戏,红头悄悄地躲进草堆里,却被一头大黄牛吃草是卷进了嘴里。
第二部分(819):写红头在青头的鼓励和帮助下,经过艰难历程,终于从牛肚子里逃了出来。
第三部分(20、21):写红头感激青头,青头笑着安慰红头。
词句赏析:
1.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非常要好点出两只小蟋蟀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厚。
2.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红头默不作声地躲着,不易被发现,为下文被大黄牛卷进嘴里埋下了伏笔。
3.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被大黄牛卷到大黄牛嘴里了。
从做梦也没有想到突然没有来得等词句中,可以知道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红头根本来及躲开。
4.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写出红头在牛嘴里的紧张。两个救命啊表现出了红头的焦急和害怕。
5.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青头就给摔倒地上了。
句中扫摔两个动词非常生动,前者写出牛尾巴的大与有力,后者写出了蟋蟀的小与轻。
6.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悲哀写出了红头被吞金牛肚子里后以为自己快要死了而自暴自弃的心理。
7.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曾来蹭去。
这是对青头的动作描写,青头很机智,但是,这个动作也是很危险的,可是为了救朋友,青头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了,可见它们之间感情深厚!
8.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高兴一词写出了红头的激动,与前面的焦急、难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谢谢你点明了红头对青头的感激之情。此时,红头深知:没有朋友的帮助,自己是永远无法出来的。
9.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笑眯眯一词写出青头救出红头后的快乐与欣慰。作了一次旅行既与题目遥相呼应,又表现出青头的幽默风趣。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事情的起因:红头在和青头捉迷藏时被大黄牛吞进肚子里,再写事情的经过:青头一边鼓励安慰好朋友一边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利用牛反刍的机会终于想办法在牛打喷嚏的时候逃了出来。
2.红头是怎样跑到牛肚子里的?
青头和红头正在草堆里捉迷藏,红头躲进草堆里,一头大黄牛低下头吃草,红头没来得及跳开意外被大黄牛吃到肚子里。
3.青头是怎样帮助朋友脱险的?
青头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先是让红头躲开大黄牛的牙齿,然后告诉红头牛有四个胃,让红头利用牛反刍的机会再一次回到牛的嘴里,最后它在牛的鼻孔里蹭来蹭去,让牛打喷嚏,这样把红头喷出来。这样红头就得救了。
4.红头从被大黄牛吃草时卷到嘴里到被救出来,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红头刚被卷进牛嘴里时,非常着急、害怕;被吞进牛肚子里后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感到悲哀;最后在青头的鼓励下变得坚强起来,按照青头的嘱咐努力保持清醒;从牛嘴里逃出来以后,非常高兴、激动,十分感激青头。
11、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析笔记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英法联军肆意践踏、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英法联军野蛮行径的无比痛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多和珍贵,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砸、烧以至毁灭的经过。
词句赏析:
1.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两个不可估量和感叹语气的使用,让我们体会到圆明园的价值之高、损失之大,也体会到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2.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园比作星星,将圆明园比作月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园环绕在圆明园周围的布局特点,突出了圆明园的主体地位。
3.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一句话中用有如好像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作者由衷地赞叹。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这一园林是世界园林之奇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昔日的圆明园?
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圆明园的种种景点,突出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2.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课文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突出了它的宏伟壮观、美不胜收以及巨大的价值。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能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化为灰烬。这种反衬的手法更能表达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以及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也更能激起读者同样的感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雨点儿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雨点儿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第2自然段:写了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要到哪里去。
第3自然段:写了小雨点儿的回答。
第4自然段:写了大雨点儿的回答。
第5自然段:写了雨点儿落下的地方发生的变化。
词句赏析:
1.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这一句话交代了童话的主人公,它们来自云彩里。数不清说明下雨时雨点儿非常多,所以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飘落就是飘着降下来,写出了雨点儿轻轻地,柔柔地飘向大地。
2.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这一段话揭示了雨水落到大地上的作用。小雨点儿让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儿让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十分密切。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雨点儿要去什么地方?
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2.大雨点儿要去什么地方?哪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不久,那里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3.为什么大雨点跟小雨点去的地方不一样啊?
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的雨水少,而干旱的地区,沙漠地区那里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更远的地方,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让那里也能长出花草。
13、影子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影子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2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影子常常在我前后,像一条小黑狗。
第2小节:写了影子不离我左右,是我的好朋友。
词句赏析:
1.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前、后交代了影子出现的位置。影子是黑色的,犹豫光的方向不同出现在人的不同位置,就像我们常见的小狗一样,所以作者这里把影子比作了一条小黑狗,既写出了它的颜色,又写出了它的调皮,同时表达了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作者用常常跟着我来说明影子和我的关系密切,生动形象。
2.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左、右同样交代了影子出现的位置。一个陪字赋予了影子人的特性,它是我的好朋友写出了影子与人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影子为什么会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再右?
影子会随着光的移动变幻方向。太阳在前时,影子在后;太阳在后时,影子在前;太阳在左时,影子在右;太阳在右时,影子在左。
14、一块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块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蚂蚁队长对搬运粮食的蚂蚁下令不许偷嘴,自己也不例外。
第二部分(412):面对一块奶酪渣的诱惑,蚂蚁队长以身作则,遵守纪律,让最小的蚂蚁吃掉了那块奶酪渣。
第三部分(13):蚂蚁们干劲更足,终于把奶酪搬回了洞里。
词句赏析:
1.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在搬运粮食之前,蚂蚁队长向大家宣布禁令:严禁偷嘴,否则会受到处罚。只许不许写出了蚂蚁队长的威严和蚂蚁家族的纪律的严明。
2.一只小蚂蚁在队列里嘀咕: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蚂蚁队长说:照样要受处罚。
嘀咕指小声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蚂蚁的好奇心。蚂蚁队长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以身作则,为下文埋下伏笔。
3.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这句话写出了奶酪很大。只好一词用得非常准确,既说明了蚂蚁队长的无可奈何,也强调了奶酪的大。
4.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多强的纪律性啊!
这几个句子作者聚焦奶酪,很香,很诱人,以此反衬出小蚂蚁为集体利益禁受住美味的诱惑,说明他们很有毅力、纪律性很强。
5.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这里是对蚂蚁队长的心理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蚂蚁队长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6.家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
依旧牵挂等词语都能看出小蚂蚁们想要吃奶酪的心思。
7.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齐步走!
这里强调了蚂蚁队长内心的挣扎,如果偷偷吃掉,作为蚂蚁队长,大家也不会正面指责它,但是这样就违反了自己提出的禁令,自己会在蚁族面前失去威严。这里写蚂蚁队长犹豫、挣扎的过程(低嗅看得出蚂蚁队长有多么想吃奶酪渣),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生动。
8.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这里是动作描写,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举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鼓舞了其他蚂蚁。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蚂蚁们为什么争先恐后的搬运粮食?
蚂蚁们听到蚂蚁队长说要和大家一起遵守规则,不搞特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2.蚂蚁队长为什么两次下了同样的命令?他想干什么?
蚂蚁队长第一次下命令是想让蚂蚁们离开,自己吃了这点儿奶酪渣,因为他实在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把这点儿奶酪渣留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从这里可以看出蚂蚁队长具有抵制诱惑的勇气,能够以身作则,也反映了蚂蚁队长关爱弱小的品质。
3.联系全文,谈谈蚂蚁队长面对奶酷渣时的心理活动。
当奶酪渣掉在地上时,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违犯不许偷嘴的禁令。蚂蚁队长心中一时无法抉择,于是心烦地让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独自面对奶酪渣的蚂蚁队长此时偷偷吃掉便不会被发现,但是最后蚂蚁队长决定: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它。
15、小小的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小的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它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表现孩子喜悦的心情
词句赏析: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儿弯弯的形状,弯弯的是个叠音词,比弯更弯些,更可爱些,带有喜爱的意思。小小的指很小,再加上一个尖字道出了船儿和月儿的共同特征(月亮弯弯、小船弯弯、两头尖尖,非常可爱)。
2.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是我的想象。我好像来到了月亮上,所以才会说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是仅仅,只看见是仅仅看见的意思。闪闪的指星星不停现出光亮的状态;蓝蓝的指晴天天空的颜色。我看见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小的船儿指的是什么?
小小的船儿指的是弯弯的月儿。
2.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儿?
因为小船和弯弯的月儿都是两头向上翘,远看月儿真的很像小船。
3.我真的在小小的船里坐吗?
没有。这是我的想象。
4.文中哪些字词用了叠词的形式出现?有什么作用?
弯小闪蓝这些词,用了叠词的形式出现,增加了儿童的语气,是诗歌更富有儿童的情趣。
16、小狗学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狗学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一只不会叫的小狗来到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大家一致认为不会叫是很大的缺陷。于是,小狗向小公鸡和杜鹃学叫,结果却引起了很大的误会。
段落大纲:
全文共5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9):孤零零的小狗不会叫,收到了指责。
第二部分(1024):小狗终于学会了像公鸡那样叫,结果,受到了狐理的取笑。
第三部分(2537):小狗向杜鹃学叫,差点儿被猎人打中,小狗吓得拔腿就跑。
第四部分(3852):小狗三种不同的结局。
词句赏析:
1.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手法,一方面写出这条狗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写出了不同动物的叫声。
2.我不会我是外来的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这句话写出了小狗在面对别人的询问时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样子。
3.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写出了小狗为了学习公鸡的叫非常的勤奋刻苦。
4.狐狸真想哈哈大笑。它在地上打滚,捧着肚子,竭力忍住不笑。小狗感到受了委屈,低着头,含着泪水默默走开了。
这句话是是对小狗动作的描写,说明了小狗在受到嘲笑后难过极了。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5.小狗拔腿就跑。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拔腿就跑写得很生动,写出了小狗的害怕与快速反应。第二句话是对小狗的心理描写,诧异说明小狗觉得猎人很奇怪,竟然一词说明小狗真的没想到。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小动物们对这只不会叫的狗是什么样态度?
文中一共出现三只小动物,分别是:小鸡、杜鹃和狐狸。
它们对小狗的态度是:关心、同情和嘲笑。
2.狐狸为什么要嘲笑小狗?
因为狐狸觉得小狗很傻,竟然不会狗的叫声,还在学公鸡的叫。
3.那只不会叫的狗非常努力学习,为什么依然很难过呢?
小狗跟小公鸡学叫,经过反复的练习,那声音非常逼真、好听、洪亮,却遭到了狐理的嘲笑小狗学习杜鹏叫,也非常专心,但结果却差点儿被猎人打中,小狗虽然一一直在努力学习叫,但依然没有学会像真正的狗那样叫,它那不伦不类的叫声自然会受到误解和嘲笑,所以小狗很难过。
4.故事结尾有什么特色?
首先,课文没有确定的结尾,而是引导读者去想象,其次,课文提供了三个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结尾很含蓄,耐人寻味。
17、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过程,表达了对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和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的有名不光由于它的歌唱,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蟋蟀住宅的选址及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写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词句赏析:
1.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这是文章的开头,非常简练,直接点明蟋蟀有名的原因,其一就是它的住宅。这样写的好处是直奔主题,突出重点。
2.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作者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4.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不耐烦了,与蟋蟀还在继续工作形成对比,突出了蟋蟀工作有耐心、能吃苦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外部朝阳、隐蔽、干燥、平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联系全文想一想: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精心选择住址,把巢穴选在向阳的地方,门口有草丛掩盖;巢穴是它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没有半点儿马虎。等巢穴挖好了,它还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不断地改进巢穴。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巢穴要求多么高,不像其他昆虫那样随便找个巢穴就住下来。
3.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地方,最多有九寸深,且排水优良,可见蟋蟀是很有智慧的。它的巢穴虽小,但是靠它那柔弱的身体建成的,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钳子和后腿,这与要完成的扒土、搬土块、推土、铺土、整修等工程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18、雾在哪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雾在哪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雾把大海、天空、太阳、海岸、城市以及自己依次藏起来,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课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10段。
第1段:写雾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第24段:写雾飞到海上,依次把大海、天空和太阳藏了起来。
第5、6段:写雾把天空和太阳藏了起来。
第7、8段:写雾来到岸边,把海岸和城市藏了起来。
第9段:写之前被雾藏起来的事物都出现了。
第10段:写雾消失了。
词句赏析:
1.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雾比作淘气的孩子,写出了雾的性格特点;也是本文的中心句,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2.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甚至一词说明雾不仅能藏大的,事物,就连小的也能藏。
3.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霎时表示时间很短,说明雾变化很快。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表示雾的浓度很大。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雾先后藏起了什么?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雾先藏起了大海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雾接着藏起了天空和太阳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雾再藏起了海岸和城市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雾最后藏起了自己之前被藏起来的事物都出现了。
2.从雾的变化和活动可以看出,雾有什么特点?
雾有覆盖范围大,变化快,浓度大的特点。
3.雾把大海、天空等东西藏起来到最后把自己藏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怎样自然现象?
太阳出来前,雾笼罩着天地万物;太阳出来后,雾就散了。
19、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的小故事,作者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只聪明的乌鸦口渴了,想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故事。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乌鸦口渴找水喝,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水。
第2自然段:写了乌鸦想出了喝水的办法。
第3自然段:写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词句赏析:
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到处一词说明乌鸦找了好多地方,心里很着急。
2.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这句话告诉我们乌鸦找到有水的瓶子,可喝不着水。此时的乌鸦很着急,如果瓶子里水多,乌鸦就能喝着水了;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3.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疑问句,既引起读者的思考,又说明乌鸦正在思考。
4.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一颗一颗指乌鸦把小石子一颗又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放了许多个小石子,与渐渐相呼应: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去,占了地方,把水挤得就慢慢地往上升了。从这两个词也能感受到乌鸦的努力和耐心。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2.乌鸦是怎样想出办法来的?
乌鸦看见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3.乌鸦想出办法时心情是怎样的?
高兴。
4.乌鸦看见瓶子旁边的小石子,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5.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向乌鸦学习什么?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向乌鸦学习遇到困难不后退,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0、我是什么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我是什么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并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水变成汽、云的不同形态。
第2自然段:水变成雨、冰雹、雪的不同形态。
第3自然段: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
第4自然段:水给人们带来的利弊。
第5自然段:用问句的方式与课题照应,并激励读者找到答案。
词句赏析:
1.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有时候有时候说明了我变化无常,温和和暴躁都是我的特点。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去灾难。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眺舞、唱歌、开大会。
朗读这一段时,如读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时,声音较轻;读在小溪里散步时,声音舒缓。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会这些拟人化的词,写出了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什么?
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晚霞。
2.我在空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会变成了无数雨、冰雹、雪。
3.我对人类做了些什么?
我对人类既作出了贡献,有时也给人类带来灾害。
4.我在温和和暴躁的时候分别做了什么?
我在温和的时候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在暴躁的时候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5.我是怎么变化的?
遇热 升到空中 连成一片 遇冷
我 汽 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 云 雨、冰雹或雪
2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解析笔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1):写人们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23):写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并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413):写伯父鲁迅先生和我笑谈碰壁。
第四部分(1416):写除夕的时候,伯父和爸爸替我们放鞭炮和花筒。
第五部分(1725):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
第六部分(2627):写伯父关心女佣。
词句赏析:
1.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许多、数不清、大大小小、堆满、各色各样等词语表明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极高。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排比句式刻画了我非常难过的心情。
3.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所以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所以我决定端正学习、读书的态度。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表》是前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还有其它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伯父送我书,一方面是鼓励我多读书,多读好书;另一方面是帮助我培养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7.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恍然大悟是指全部明白了,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我自以为明白了伯父的话的意思,其实根本没明白真正的含义。
8.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笑鲁迅说得风趣;笑周晔回答得天真,亲人间格外融洽,气氛活跃。
9.我们都胆小得很,没有一个人敢放,伯父和爸爸就替我们放。
伯父和爸爸替我们放爆竹和花筒说明他们都很喜欢孩子,表明我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10.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这是对鲁迅先生的细节描写(神态),展现了伯父慈祥乐观的一面。
11.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伯父对劳动人们的同情做铺垫。
12.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难以忍受的痛苦。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是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1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短短的两句话,用了九个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感人情景。在旧社会,受伤者是拉黄包车的,救助者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而且在呼呼的北风怒号中吃力地蹲着半跪着,这行为真让人肃然起敬,深受感动。拿、夹、洗、敷、扎这几个动作,表现出救治车夫时两人的认真细心、动作准确利落,表现了两位救助者对车夫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对劳苦大众的热爱,同时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14.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写自己身体对室外严寒的感觉,再次强调天气冷,一方面为了说明车夫生活的艰难,另一方面也可突出鲁迅冒着严寒救护车夫的精神,再一方面为下文写自己的思想活动作铺垫。
15.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心理描写,反问句,既表现了我对黄包车夫的同情,也反映了黄包车夫生活的悲惨。
16.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17.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不叫我干重活儿。
三更半夜、接连不断地咳嗽、不在乎说明伯父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而且病得很重,但并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倒常常劝我、不叫我说明伯父非常关心女佣阿三。女佣的话,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勾画出鲁迅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品格和战斗不息的可贵的精神。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2.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① 趣谈《水浒传》 ② 笑谈碰壁③ 喜放烟花 ④ 救助车夫 ⑤ 关心女佣。
3.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4.联系上下文,从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词中你有什么体会?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两个词用得准确、形象,从中可看出我读书不认真,只注意故事情节,不分析人物的个性。
5.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
6.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联系查找的资料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鲁迅先生一语双关,既幽默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又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比喻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救助车夫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8.课文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同时,他又有着美好的憧憬,向往光明、美好、快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2、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
译文: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词句赏析: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从群儿戏于庭我们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可却发生了意外: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危险至极。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其他孩子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持击是司马光的动作,此时司马光却是沉着地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儿童。水迸说明水往外涌的速度非常快,证明瓮大,水多,与前文足跌没水中相互照应。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司马光是在什么情况下击瓮的?
司马光是在一个孩子跌进水缸,完全被淹没,而其他孩子因恐惧纷纷逃跑的情况下击瓮救人的。
2.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3.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23、树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树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树木名称和树木生活习性的科普类小儿歌,让我们在认识词语的同时也了解几种树木的特点。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句。
第1句:写杨树、榕树、梧桐树叶的特点。
第2句:写枫树、松柏的特点。
第3句:写木棉、桦树的特点。
第4句:写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词句赏析:
1.梧桐树叶像手掌。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梧桐树叶比作人的手掌,十分形象生动。
2.松柏四季披绿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柏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松柏四季常青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章写了多少种树,分别是什么?
一共写了11种树,分别是: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金桂。
2.木棉和桦树的生长环境是什么?
木棉生长在温暖的南方;桦树生长在寒冷的北方。
3.为什么把银杏水杉称作活化石。
因为银杏和水杉都是数万年前就存在的植物,所以被称作活化石。
24、三上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字词解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古诗大意: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诗文简析: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第一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写雨天的山色。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仅是对西施的赞美: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也是对西湖的赞美,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
重难点:
1.诗人在西湖游乐时,西湖的天气是怎样变化的?
诗人在西湖游乐时,起初是阳光明丽的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2.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
激动、兴奋、高兴
3.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
① 二者同在越地(今江浙一带),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阿诺多姿的阴柔之美;② 二者都具有天然美,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出美的风姿;③ 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赋予西湖生命之美,新奇别致。
25、三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对秋风吹梧叶、儿童捉促织、篱笆下的灯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中期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字词解释:
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大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诗文简析: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重难点:
1.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诗人自己,因为他身在异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通过借助景物和回忆往事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怀念情人的情感。
26、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字词解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古诗大意: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诗文简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重难点:
1.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2.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白银盘指的是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青螺指的是洞庭湖中的青山。
27、三上古诗三首山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山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山行》描绘的是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字词解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生:产生、生出。 斜:伸向。 坐:因为。
古诗大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诗文简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重难点:
1.《山行》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前两句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的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2.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停车后,诗人看到了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28、秋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秋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天气转凉、树叶飘落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了蓝、高的天空,大雁飞行的方向和队形变化。
第3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叹。
词句赏析:
1.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基本特征:天气变凉,树叶变黄、飘落。秋天来了,天气悄悄地变凉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句中的一片片是很多片,不止一片的意思,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从树上落下来了。
2.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这一句写出了秋天天空的蓝和高的特点。
3.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这一句交代了大雁南飞的景象,用一会儿一会儿写出了大雁飞行时队形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雁在天空中不停变换队形的样子。
4.啊!秋天来了!
课文最后一句,连用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那些现象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天气凉了,树叶飘落,天空又蓝又高,大雁南飞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2.秋天来了,大雁要往哪儿飞?它们又是怎样飞的呢?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3.用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
例:1)我们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
2)妹妹非常好动,一会儿跑,一会儿跳,没有停歇的时候。
29、青蛙写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青蛙写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作者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了这些标点符号。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下雨了,青蛙要写诗。
第2自然段:写了小蝌蚪要当小逗号。
第3自然段:写了水泡泡要当小句号。
第4自然段:写了一串水珠要当省略号。
第5自然段:写了青蛙写成了诗。
词句赏析:
1.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淅沥沥沙啦啦都是下雨的声音,雨下得很小,景色很美。
2.青蛙的诗写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青蛙的诗终于写成了,但是只有呱一个字。这个字是拟声词,呱呱,呱呱是小青蛙的语言,小青蛙透过这样的语言了能传达很多东西,如对夏天的喜爱和赞美,对朋友们的热情表示感谢,对夏天美景的高度赞扬,对内心喜悦之情的宣扬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青蛙为什么要写诗?
下雨了,雨点落在青蛙的身上,亮亮的,痒痒的;雨点儿落在荷叶上,亮晶晶的,滚来滚去;雨点儿落在池塘里,池塘里的水呀,一圈一圈荡漾开去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青蛙真是太高兴了,不由得想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听到青蛙要写诗啦,谁来帮忙啦?
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3.它们都帮了什么忙?
小蝌蚪逗号;水泡泡句号;一串水珠省略号。
4.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小蝌蚪头大大的,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多像一个可爱的小逗号啊!
水泡泡圆圆的,很像句号;而且它不但圆,还透明,很漂亮!
省略号是六个点,一个水珠不像,一串水珠团结起来就很像了。
5.青蛙的诗里会写什么呢?
答案见词句赏析第二小题,言之有理即可。
30、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写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晴了,发现上学的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
第二部分(69):详细描写水泥道的美,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水泥道、落叶、小雨靴。
第三部分(10、11):再次赞赏水泥道的美。
词句赏析:
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这句话点明了秋风、秋雨时间长,为下文路上铺满金色的梧桐叶埋下伏笔。
第二次出现,照应前文,表现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这句感叹流露出作者对明朗天空的喜爱与赞美。
3.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一片片写出了叶子的数量多,湿漉漉写出了水泥道上有水。这两者是相互关系的,因为很潮湿,所以叶子才会紧紧地粘在水泥道上。
4.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这是个比喻句,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地写出了法国梧桐树的形状像小巴掌,因为是金黄金黄的叶子,从颜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很美。
5.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然而一词表示转折,将不规则凌乱这些与美无关的词语与美联系起来,还用更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强调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的赞叹。
6.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句话将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将我走路比作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哪看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从三个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的具体描写看出的。
2.说一说金色巴掌指什么?用一个词语说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你印象?
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3.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美在哪?
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铺满法国梧桐树叶,不规则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国梧桐树叶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颜色、柔软、发光、绵长,甚至无规则的排列。
4.本文的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首先,点明课文的主要内容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巴掌样子的落叶,给读者带来美好的享受;其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作金色巴掌,生动形象;另外,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一是秋雨后,树叶飘落;二是作者热爱生活,才会有所发现。
31、拍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拍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以拍手歌的形式,为小朋友描绘了大自然中动物们自由生活的情景,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同时揭示了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的道理。
段落大纲:
全文共10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告诉我们动物世界很新奇。
第二部分(第28节):描绘动物们生活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9、10节):告诉我们要保护动物。
词句赏析:
1.你拍一,我拍一,动物世界很新奇。
这是课文的总起句,用打节拍的方式,告诉我们动物世界新奇的这一特点。
2.你拍三,我拍三,雄鹰飞翔云彩间。你拍四,我拍四,天空雁群会写字。
云彩间突出了雄鹰飞得很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雁群在天空飞,排成一字和人字,就像是在写字一样。
3.你拍六,我拍六,黄鹂百灵唱不休。你拍七,我拍七,竹林熊猫在嬉戏。
唱不休、嬉戏表明黄鹂、百灵鸟、熊猫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自由自在,非常快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动物?
孔雀、锦鸡、雄鹰、大雁、猛虎、黄鹂、百灵和熊猫。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32、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及其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词句赏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一句话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后一句突出了叶子排列的形状之美。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也是嫩红的。
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3.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突出了爬山虎脚有力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2.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33、牛和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牛和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的故事。作者借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脉络梳理:
全文共1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们不怕牛却怕鹅。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我被鹅咬住不放,吓得又哭又叫。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写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并告诉我如何赶走鹅。
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词句赏析:
1.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大家都说毫无疑问说得是对的,所以我们都相信也在情理之中,毋庸置疑。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分句,分别说出了牛和鹅对人的态度及其原因。简洁明了,对比鲜明,为下文做了铺垫。
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嘎嘎,它赶上了我,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跑了过来赶上张开等一连串的动作再加上啪嗒啪嗒的跑步声和嘎嘎的叫声更突出了鹅的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
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只不过跟它一样高呢!
拖啄扑打写出了鹅对弱小的我越来越残暴了,它无视我的哭叫,反而更凶,也可以看出我当时的胆怯和无助。
4.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记着,霖哥儿,下次可别怕它们。
金奎叔教育我,不要站在鹅的角度看自己,不要怕鹅。金奎叔的话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是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看自己;二是对方无理欺负自己,自己就要奋力反抗。
5.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可我们平白地去欺负它干吗?
这是作者的感悟,是我从金奎叔治鹅这件事中体会到的:人不能无故受人欺负而不反抗,但同时人也不该欺负弱小。说明作者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2.我们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对牛:一点儿也不害怕;对鹅:害怕,看到它都绕着走。
3.我为什么怕鹅,而金奎叔为什么不怕鹅?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之所以怕鹅,是因为我很相信大家的话,即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我没有去思考;金奎叔不相信大家的话,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我们应该从事实出发,正确地看待问题。
34、鸟的天堂课文解析笔记
鸟的天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赞美了美丽而富有生气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脉络梳理:
全文共14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交代了我们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和当时的环境。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赞美了大榕树的美丽和生机。
第三部分(第1013自然段):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词句赏析:
1.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作者把有规律的划桨声比作一支乐曲,衬托了河面的平静,也烘托了我们出游时愉快的心情。
2.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写出了鸟的数量多。形态上,有大的、小的;颜色上,有花的、黑的,说明鸟的种类多;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的姿态多。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里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特指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没加引号是因为鸟儿在那里生活得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一样,在作者心里,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第5至9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描写大榕树的?
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描写大榕树的。
2.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和真是一株大树中,两个真各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个真的意思是真实,第二个真指的是确实,的确。我从中体会到了榕树的大和作者的惊奇。
3.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作者没有见到鸟,当时心情很失望。
4.大榕树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的原因有哪些?
①大榕树的位置好。大榕树靠近河,这里水草丰茂,为鸟儿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②大榕树长得高大、茂盛。大榕树枝繁叶茂,给鸟儿们创造了良好的、自由的生活环境。③这里的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小鸟,使鸟儿们能无忧无虑地生活。
5.作者为什么要以《鸟的天堂》而不以《大榕树》为题呢?
鸟的天堂其实就是一株大榕树。以《大榕树》为题太平淡,缺少联想,没有意蕴。以《鸟的天堂》为题有两点好处:①既表达了对大榕树的赞美,又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②突出了大榕树是鸟儿快乐生存的家园。
6.作者和他的朋友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见到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所见所闻会不一样呢?
作者和他的朋友去了两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但没有看到鸟儿;原因是在傍晚,鸟儿们已经在树上休息了。第二次看到了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鸟儿,看到了它们在鸟的天堂里自由快乐地生活的情景;原因是在早晨,鸟儿开始一天的活动了。
35、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妈妈午睡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妈妈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妈妈哄我午睡,自己却先睡着了。
第2段: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第3段: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第4段: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词句赏析:
1.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好这个字的意思是非常,熟和香这两个字说明妈妈睡得很沉。
2.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与美丽。
3.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小鸟的歌声,风儿的沙沙声,妈妈都听不到,说明妈妈睡得很熟,也说明妈妈很累。
4.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作者看到妈妈睡得香甜的样子,感觉妈妈在笑,说明了妈妈的和蔼可亲;联想到妈妈是在想故事,说明了妈妈对我的关爱,展现了浓浓的母子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描写妈妈的?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2.哪句话体现了我对妈妈的关心?
文章最后一句。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文中的我是一个爱妈妈、懂事体贴的好孩子。
36、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课文解析 主题归纳:
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即以自然界的5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天地日月了。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
词句简析:
1.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2.天地分上下:分是分开的意思,跟合相对。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3.日月照今古:日月分别指太阳和月亮。这句话是说天地太阳和月亮从远古时候一直照耀到当今,是一种自然现象。
重难点探究:联系生活,理解金木水火土。
金泛指金属,木指的就是树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水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火有利有弊,要合理利用,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土是植物生长的根本。金木水火土是大自然最基本的事物。
课后习题 1.本课语句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朗读时,可以按儿歌的特点适当停顿,句末稍延长,第二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读得略重。
2.认识田字格。
本课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可以用《田字格拍手歌》帮助认记。
田字格拍手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课外延伸 生字在田字格间的书写:
一 一字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书写时,从左到右,要写平稳。
二 二字上横短,写在上半格;下横长,写在下半格,字要居中。
三 三字有三横,中间横最短,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第二横在横
中线上,比第一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上 上字第一笔是丨。竖写在竖中线上,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方,
下横要长一些。
儿歌记一记: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37、花的学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花的学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现得自然深厚。
段落大纲: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第二部分(3、4):想象花朵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做功课的情景。
第三部分(59):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妈妈扬起了双臂。
词句赏析:
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东风以人的动作,他走过荒野吹着口笛,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草地上跳舞、狂欢。
雷云轰响,阵雨降落,花孩子们跑出来,一个,两个,一朵,两朵一群又一群,欣欣然睁开眼,张开脸,展开眉,他们相互簇拥着探出了他们可爱的小脑袋。于是,在绿草地上跳起了欢快的舞。一群一群写出了花的多,无人知道营造了神秘感,突然让我们感受到花出现得没有预兆。
3.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这是一个过渡段,想象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的。
4.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下雨给花孩子们带来的变化。结合前文,花孩子们在学校里上学、做功课,散学前出来还要被罚,雨如孩子们的救星一般,咔嚓一声,剪断了那锁。花孩子们当时的兴奋劲儿可想而知,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那样的喜欢自由,哪怕是花学校里的花孩子也不例外。为下文作铺垫。
5.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冲了出来。
这一段,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孩子放假的情景。这是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激烈,但是在孩子眼中就成了互相碰触、飒飒地响、拍着大手,没有任何的畏惧,更多表达出来的是喜爱。是啊,他们多么渴望这雨水,只有这雨水才能让他们破土、开花,冲出束缚,那么的迫不及待。
6.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连用两个反问,写出了花孩子们想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现出了花孩子们对家、对妈妈的思念。
7.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这一句作者由花孩子们对妈妈的依恋和爱,写到我们对妈妈的依恋和爱,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我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作者将花儿还没开放的时候,想象成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那些花儿也像同学们一样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偶尔会做一些调皮的事情,被老师罚站墙角。作者将花儿和儿童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想象,写出了对花儿和儿童的喜爱之情。
2.花的学校放假时是怎样的情景?
花孩子们会穿着各色的衣裳冲出来。他们急着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投进妈妈的怀抱。
38、狐狸分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狐狸分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写的是狐狸假装好心帮小熊兄弟分奶酪,故意分得不匀,然后自己一口一口不断吃掉奶酪的故事,讽刺了狐狸的狡猾、贪婪。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11段。
第1段:写两只小熊因为一块捡到的奶酪怎么分而争吵。
第25段:写一只狐狸问清原因后帮助两只小熊分奶酪。
第69段:写狐狸分奶酪不匀,最后把奶酪全吃光了。
第10、11段:写两只小熊看到奶酪被狐狸吃光了,很生气。但是狐狸却说自己分得公平。
词句赏析:
1..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狐狸假装才发现奶酪分得不匀的样子,其实他是故意把奶酪掰成大小不一的两半的,然后用狡猾的计策开始吃奶酪。
2.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这是小熊对狐狸做法的嘲讽,意思是你分得一点也不好。这句话可以看出,两只小熊很生气。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哥儿俩为什么拌起嘴来?
小哥儿俩捡到一块奶酪,不知道怎么分,意见不一样,所以拌起嘴来。
2.怎样理解狐狸分奶酪过程中的两次笑?
第一次笑说明狐狸心中有了诡计,他在用笑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二次笑是狐狸诡计得逞之后暗自得意的笑。
3.狐狸怎么分奶酪的?
先把奶酪分成不均匀的两块,再把大块的咬一口,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4.狐狸分奶酪分得公平吗?
不公平。狐狸并不是真心在分奶酪,他是假装好心分奶酪,实际上是他自己把整块奶酪吃光了,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公平的。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39、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揭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引用名言,点明文章的中心。
词句赏析: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句话在全文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呼风唤雨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20世纪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
3.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句中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5.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引用名人名言,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古代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一一变成了现实。如今,人们上天入地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地球变成了联系紧密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文章写了20世纪的众多成就,其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发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发明: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3.现实生活中,哪些发明是千里眼?哪些发明是顺风耳?
例:千里眼:望远镜、视频通话;顺风耳:电话及有声通信设备。
40、寒号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寒号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说明了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鼠目寸光的人,以侥幸心理对待生活,在灾难来临时会付出惨重代价。
段落大纲: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忙着做窝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做窝。
第三部分(第57段):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决心明天就做窝。
第四部分(第8、9段):写寒冬腊月,寒号鸟在北风中受冻,最后冻死了。
词句赏析: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冬天快要到了,从树叶落尽的尽字可以知道。
2.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塞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和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作了鲜明的对比。寒号鸟的话要读出受冻、可怜的语气。
2.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北风比作狮子狂吼,写出了北风的猛烈;把崖缝比作冰窖,突出了崖缝里的寒冷。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喜鹊一共劝告了寒号鸟几次?寒号鸟听了吗?由此看出寒号鸟有什么缺点?
两次,寒号鸟没有听喜鹊的劝告,由此看出寒号鸟懒惰、得过且过的缺点。
2.冬天快到了,喜鹊和寒号鸟分别是怎么做的?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寒号鸟: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3.从喜鹊和寒号鸟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喜鹊勤劳,眼光长远;寒号鸟懒惰,目光短浅。
41、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介绍了祖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二部分(25):按照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
第三部分(6):写西山群岛必将变得更美丽,更加富饶。
词句赏析:
1.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概括地写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这一句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五光十色指颜色多,瑰丽是颜色特别艳丽、好看。用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说明海水的颜色很多,很漂亮。
3.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这一句讲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4.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各种各样说明珊瑚的种类很多。绽开的花朵和分枝的鹿角是说海参的形状像花朵、像鹿角(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珊瑚的特点:颜色鲜艳,样子奇特。
5.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
到处一词写出了海参多,懒洋洋描绘出海参蠕动的样子,用词很准确,写出了海参的悠闲、自在。
6.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文条;有的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了西沙群岛的海里各种鱼的外形特征。
7.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
8.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这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讲西沙群岛的鸟非常多,鸟儿是这里的主宰。
9.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祖祖辈辈说明了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10.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这句话与开头首尾呼应,表明了我们建设西沙群岛的决心。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内容的。先总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分写海水颜色瑰丽,以及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和各种海鸟;最后总写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写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2.本文是按照那句话来写的?
作者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把它圈出来。
课文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5.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因为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6.作者在每个方面中都写到的是什么景物?是怎么写的?
作者描写海水是抓住颜色瑰丽来;写海底是抓住珊瑚、海参、大龙虾的形状和动作来写的和鱼的数量和形状来写的;写岛上是抓住鸟多来写的。作者每写一处都抓住了典型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42、父亲、树林和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父亲、树林和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父亲带我从滹沱河岸上的树林表走过,亲身感受到父亲喜欢树林和爱歌唱的鸟的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2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写父亲一生最喜欢的树林和歌唱的鸟。
第二部分(223):具体写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
词句赏析:
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概括全文,下文具体描写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一生写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时间之长;最点出了喜爱的程度之深。
2.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上上下下 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观察得非常仔细,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十分熟悉,为下文作铺垫。
3.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这句话是我的观察所得。两个没有连用,分别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说明我的观察还不够仔细,对鸟的习性不够了解。
4.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父亲比作直立的树,形象表现出此时一动不动的父亲聚精会神的样子,与我的茫茫然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对鸟的喜爱。
5.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运用对比手法,衬托出父亲对鸟的熟悉。
6.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轻声,还有前文的喃喃都说明父亲说话很轻,生怕惊动了林子里的鸟,体现了父亲对鸟的爱。
7.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从父亲的语言中可以读出父亲对鸟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鸟儿容易受伤,父亲对此深深的担忧。
8.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真高兴说明我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慢慢喜欢上了鸟,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父亲是怎么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的?
父亲通过看无风而动的树叶,闻鸟散发出来的气味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2.父亲为什么对鸟的习性如此了解?
因为父亲爱鸟,对鸟进行了长期观察,所以能够对鸟的习性如此了解。
3.为什么父亲不是猎人,我觉得非常高兴呢?
因为如果父亲是猎人,以父亲对鸟的习性的了解,一定能打倒很多鸟。但是父亲不是猎人,所以他当然不会伤害鸟。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已经暗暗喜欢上鸟,也很爱鸟。
4.为什么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因为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5.文中关于我没有看到鸟飞、没有听到鸟叫、没有找到动着的叶子、更没有闻到鸟味的几处描写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这几处描写是表现我通过自己的观察来验证父亲说的话的反应,我的一无所获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熟悉,表明这是父亲经常的、仔细地观察鸟的经验积累,深切真实地体现出父亲对鸟的热爱。
6.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两句话中的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前面一个是父亲听到鸟的歌唱时说的,表明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后一个是我对父亲的赞扬,赞扬父亲深深地爱鸟情怀。
8.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说你的理由。
(1)父亲喜欢树林和鸟。具体理由见上面的问题概括。
(2)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他知道树林里有很多鸟,知道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知道它们要歌唱了,知道鸟最快活的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3)父亲善于观察。他通过观察无风而动的树叶,通过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很多鸟。
(4)父亲热爱自然。父亲要经过不断的观察和丰富的自身体验,才能如此了解鸟的习性。这说明父亲喜欢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他的眼里,树林和鸟的快活就是他的快活。
43、读不完的大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读不完的大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没有玩具,他在大自然中探索奥秘,获得乐趣的故事。大自然很神奇,像一本说不完,道不尽的大书。这本大书中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只要你细心观察,不论多么渺小的事物,都隐藏着无穷的乐趣。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起全文,写大自然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第二部分(25):具体地描写了大自然中一些好玩的东西:飞鸟、蚂蚁、花草、果树、竹林、棕榈树。
第三部分(6):总结全文,赞叹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读不完的大书,去无穷无尽的奥秘和乐趣。
词句赏析:
1.我五六岁时,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这句话是课文的总起句,说明我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水里的虾蟹游鱼,地上的走兽昆虫、花草树木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
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天、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等等,世界万物都是好玩的,也能引发人深刻的思考和想象。
3.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关于蚂蚁的两件事情:一是蚂蚁搬家,井然有序生动地展现出蚂蚁排着队伍,有序地搬运货物的情景;二是蚂蚁对战,两军对垒指两军相持,排好阵势,即将开战,勇敢忠贞表达了作者对蚂蚁勇于搏斗的精神的赞叹,字里行间露出一个趣字。
4.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趣味是乐趣的意思。暑寒荣枯是多数植物的生长规律。这句话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语句。
5.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草的叶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花儿千姿百态(颜色多、形状多),草也不尽相同(形态各不相同),照应前文的有着不同的趣味,这些乐趣的获得源于仔细的观察。
6.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
雨后春笋是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没几天一样高都说明竹子长得很快。
7.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
棕榈树的特点是高大挺拔,叶子的特点是大,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展现了棕榈叶子的样子。超凡脱俗一词写出了我对棕榈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看不完的画册即写大自然美不胜收,处处是如诗如画。读不完的大书即写大自然蕴涵丰富的知识,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未知。最后半句承接前文,对文题作进一步诠释:大自然是大画册大书,能给人们乐趣,能给人知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各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总(第1自然段)分(第25自然段)总(第6自然段)
2.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
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大自然。
3.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因为大自然中的飞鸟昆虫、花草树木千姿百态,各有特点,就像一本画册给我们美的享受。它又像一本书,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和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它让人看不尽玩不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所以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4.作者是怎么发现这部读不完的大书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从第1自然段发现:寻找、沉思、遐想。(观察自然,留心生活)
5.文章第二段中写到了哪几种动物?它们各给人怎样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小麻雀叫人愉悦;老鹰雄健勇猛;蚂蚁勇敢忠贞。这说明作通过观察野外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乐趣。
6.作者是怎样写自家房子前后的环境的?
作者先略写房子前后的果树开花、结果,以及果子味道的鲜美,再选取屋后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即竹子和棕桐,具体表现竹子长得快、竹叶声动听、棕桐超。凡脱俗、小鱼在棕桐的倒影间游玩的欢快,它们共同营造出自家房子前后环境的美丽,充满了情趣。
44、大自然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自然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地说明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第二部分(24):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水、动物。
词句赏析:
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这是课文的总起句,总写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2.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风拟人化成音乐家,写出了风在树林吹动树叶的样子、声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作者还把树叶比作歌手,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
3.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大小的风的声音特点形象地描摹出来。呢喃细语和 雄伟的乐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温柔拂过的微风多像一首摇篮曲,激动合奏的狂风又像豪迈激昂的进行曲。
3.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淙淙潺潺哗哗三个拟声词对雨水由少到多逐渐汇聚,由缓到急的流动声音的描摹非常生动。
4.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这里作者用了排比手法,将树上、树下、水塘边常听到的声音进行描摹,充分展示了声音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音乐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
课文写了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2.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一句中使用的省略号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省略号表现出声音的连续不断,耐人品味。在句子中,两个省略号更像是乐谱中的符点。
3.作者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每个部分中都写到的怎样声音?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自然的美妙的声音。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主要抓住不同树叶翻动有不一样的声音,微风拂过的轻轻柔柔和狂风吹起的气势雄伟;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写到雨滴滴落敲敲打打的热闹和雨水汇聚由少到多的由低到高的声音的变化;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鸟叫虫鸣蝈蝈唱。这样写,形象生动表现大自然中风水动物这几位音乐家的演奏,让每一位读者不由自主地感慨:大自然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动听啊!
45、搭船的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搭船的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描写了我和母亲去乡下探亲途中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我和母亲乘船到外祖父家去。
第二自然段:写小鸟的外形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我对小鸟的好奇。
第四自然段:小鸟的捕鱼过程。
第五自然段: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
词句赏析:
1.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这句话交代了天气、地点等背景,为下文描写翠鸟作了铺垫。另外,我仔细倾听,留意到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音。仔细倾听,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这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
2.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这一部分作者按顺序观察了静立中的翠鸟,先整体写出翠鸟羽毛的颜色,然后具体写它翅膀边儿和长嘴。彩色说明鸟儿身上的颜色多而艳丽。作者将翠鸟与鹦鹉进行对比,翠鸟比鹦鹉还漂亮,可感受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这几句话是我看到这只彩色的小鸟后产生的疑问和揣测。我对小鸟长时间待在船上感到很纳闷,所以揣测它的行为:是不是要跟着我们去外祖父家呢?表现了孩子的天真。
4.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这一句话描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形。冲进、飞、衔着、站、吞,这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翠鸟捕鱼时敏捷的动作。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同样描写出翠鸟捕鱼动作快,用时短,从侧面更加衬托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5.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课文的结尾,照应克日,同时对上文我的疑问作出了回答:翠鸟搭船是为了捕鱼吃。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喜欢这只翠鸟的?
从翠鸟的外形美丽和捕鱼动作敏捷捕鱼技术高超两个方面来描写我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儿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的?
文章通过两方面描写翠鸟的美丽。第一、翠鸟的颜色鲜艳美丽。第二、它比鹦鹉还漂亮。作者抓住颜色的词语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来描写翠鸟外形的。
3.作者是怎样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的?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来写翠鸟的美丽和使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现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和技术高超。
4.本文为什么以《搭船的鸟》为题,而不以《翠鸟》为题?
在我的眼中,这只小鸟是乘坐我们的船来捕鱼的,所以用《搭船的鸟》作为题目更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翠鸟这个题目更能体现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46、场景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场景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识字文,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中,勾勒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节。
第1节: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海上风景图。
第2节:描写了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
第3节:描写了一幅公园风景图。
第4节:描写了少先队员活动的场景。
词句赏析:
1.一只海鸥,一条帆船。一艘军舰,一处港湾。
海鸥帆船军舰港湾这几个词语让人联想到了大海,这些是海上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我们勾勒出美丽的海景图。
2.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片花园。
鱼塘稻田垂柳花园四个词语让我们看到了富有浓郁乡村气息的田园风光。
3.一道小溪,一座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
一道小溪淙淙地流淌,溪上有一座石桥,石桥边有一丛翠竹,一群飞鸟从蔚蓝的天空飞过,真是一派迷人的江南风光。小溪石桥翠竹飞鸟这四个词语将一幅清幽淡雅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4.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这两句话是对少先队员活动活动场面的描写,也点出了前面那些美丽的风景正式少先队员们所看到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课文描绘了海上风景、乡村田园风光、公园美景和少先队员活动这四个场景。
2.红领巾加上双引号是什么意思?
因为文中的红领巾指的不是佩戴的红领巾,而是指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所以加上了双引号。
3.文中哪些量词能让人感受到所描述的事物数目不止一个?
行、丛、群、队。
47、比尾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比尾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小节,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1部分(1、2小节):通过三问三答告诉我们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
第2部分(3、4小节):通过三问三答告诉我们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
词句赏析:
1.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长短好像一把伞写出了三种尾巴的特点。
2.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这是对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告诉我们猴子、兔子、松鼠尾巴分别具有长短好像一把伞的特点。这里作者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写出了松鼠尾巴大而翘的特点,既生动又形象。
3.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再次提出三个问题,弯扁最好看写出了另外三种尾巴的特点。
4.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这是对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告诉我们公鸡、鸭子、孔雀尾巴分别具有弯扁最好看的特点。弯扁指出了公鸡和鸭子尾巴的形状,一个最字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2.课文第一小节三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以三个问句开篇,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48、《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点拨:
通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这两篇例文的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学习作者有详有略地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主要内容:
《我家的杏熟了》叙述了我家的杏熟了,邻居家的小淘淘几个人来偷杏,奶奶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分杏给他们的事。
《小木船》一文写我由眼前的小木船展开回忆,重温了和陈明友谊破裂及和好如初的经过,告诉我们朋友之间不要斤斤计较,要互相谅解,多进行自我反省,这样才能增进友谊的道理。
词句赏析:
1.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要不,你数数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杏比作天上的星星,生动形象地说明杏多。
2.过了一会儿,奶奶拿了一根长竹竿从屋里出来了挑熟了的杏往下打。
拿走挑打这一系列的动词,将奶奶打杏的过程写得很清楚。
3.说着,他把小木船塞在我手里只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
紧紧地一词写出了我对这份失而复得的友情的珍惜。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家杏树上结的杏又多又好?
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金黄的杏;路过的人总要望望杏树,羡慕地说杏子好;我和奶奶说杏,数杏。
2.《我家的杏熟了》一文两次出现了香甜这个词,意思相同吗?
看他们吃得那样香甜,奶奶的嘴角露出了微笑。一句中香甜意思是又香又甜,津津有味;果子大家吃,才真的香甜呢!一句中的香甜一语双关,既指又香又甜的杏儿,又指快乐、幸福。
3.《小木船》一文的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呢?
作者首先写我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然后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围绕小木船在我和陈明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最后写我珍藏着小木船。
4.《小木船》开头和结尾这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开头一段点题,引起读者兴趣为什么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结尾一段既承接上文,告诉读者陈明确实随家迁到外地了,又呼应了开头一段。
相关文章
-
习作例文之《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笔记
-
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
六年级下习作例文之《阳光的两种用法》课堂解读
-
习作例文之《小站》课堂笔记
-
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优秀范文2篇
-
一年级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六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14《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之三
-
14《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之一
-
实际重点突出――小学五年级作文指导课《记一次游览活动》教例评析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五年级语文下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随堂笔记词语理解
-
树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花的学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牧场之国》课堂笔记课文主题
推荐文章
-
一年级语文下册14课要下雨了生字注音专项训练答案
-
古诗二首课文生字词
-
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生字组词
-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
-
大青树下的小学佳句有哪些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
四年级第26课的生字组词怎么组
-
少年闰土好词好句
-
构饰蹲凤序例率觅耸踏倘绘谐寄眠生字组词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二年级雾在哪里小练笔
-
蚂蚁的壮举
-
走进“梦境家园”
-
合作、分享――小班幼儿教育初探
-
大班社会课教案《越造越好的房子》反思
-
小班美术教案《水果大丰收》反思
-
中班科学教案《塑料制品》反思
-
中班音乐活动《小树叶》反思
-
日用品促销朋友圈文案33句
-
“我十岁了”班级主题朋友圈文案3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