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

首页 - 儿童心理

一个家庭教育跟踪答疑的案例

时间:2008-12-10 05:01:39 A+

一个家庭教育跟踪答疑的案例

一个家庭教育跟踪答疑的案例

网友jing_116提问:
我想知道孩子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的,对于学习课本知识总是不喜欢,我应该怎么办呢?
答:谢谢你关注我的博客。对于你的提的问题,我这么看:
1,慢,也许是一种个性,相对而言的;
2,家长的期望较高,而显得孩子表现不好;
3,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自然缺乏兴趣,动力不足,“要我学”不如“我要学”;
4,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呵护、培养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5,让孩子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或者在孩子有值得赏识的行为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以上的建议,能否给你提供一些思路?

网友jing_116继续提问:
给孩子最多的就是鼓励了,有一点点成绩我都会表扬他,也问过为什么让她学习或者弹琴的时候总是磨蹭呢,他很明白地告诉我,不想做!不喜欢动脑筋,遇到问题就拐弯,轻易就放弃了,而且在不会做或者做不好的时候会生自己的气,两只手或者脚就使劲在一起扭来扭去,甚至会咬自己的手,有点轻微的虐待自己,我总是轻轻地告诉他,短时间学不会没关系,只要喜欢练习,慢慢就学会了。但是这一切似乎收效甚微!让我很是苦恼!多谢老师指教。
答:这么快就回复了,正好都在线上。
1,“你开心吗?”的问题可以确定孩子当时的学习内容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
2,家长或者老师的要求过高,孩子就容易选择放弃,努力的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
3,几乎可以肯定,你孩子的状态是“要我学”,可以尝试一下“以退为进,尊重孩子的选择;
4,鼓励要及时、具体,有针对性,内容与形式要多样化,鼓励只有走进孩子内心,才能够有效;
5,唤醒孩子心中那个积极的“我”,打败消极的“我”。
又补充一些建议与分析,不知道能否帮助到你?

网友jing_116继续提问:难就难在不知道怎样引起他学习的兴趣?看看到处都说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怎样激发呢?搞不懂。
答:任何人天生就有好奇心,人的本性,这是兴趣的原生动力;孩子的兴趣首先是要呵护、引导,其次才是激发;家长的误区在于以自己的兴趣为孩子的兴趣,或者替代孩子设计、选择,设身处地想想,别人要求你做你并不喜欢的事情(他认为有必要,对你好),你会有兴趣吗?再说,什么事情都是相关的,激发有技巧,我说两个故事吧:
1,我有个邻居的孩子,五岁男孩,他妈妈苦于孩子不睡午觉,吃饭也不好,但是喜欢奥特曼(超人),小男孩也很崇拜我的身高,我就说,我是每天都睡午觉,吃很多饭,还很快,小男孩为了成为超人,很快就吃饭多了、快了,每天也睡午觉了,他妈妈都奇怪呢,后来才明白。利用孩子的理想与期望可以转移引导孩子的兴趣、培养好的习惯。
2,一个小朋友写作文说,鲁班小时候玩泥巴,他妈妈夸他真聪明,后来就成为一代天才的工匠,可是我玩泥巴的时候呢,妈妈揪着我的耳朵说,“真没出息!”,孩子后来感慨:看来以后没有鲁班了,因为没有鲁班的妈了……夸孩子,要有针对性,孩子想玩的,感兴趣的内容自有道理,任何体验都是学习。
再说,激发孩子的兴趣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观念,正确的观念营造一种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利用孩子内心的积极“我”,真正发现和识别孩子的兴趣并适当的引导,是省心省力的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玩中学,学中玩”,好心情才有好成绩。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不可以重新来过,家长需要系统学习。
这也是我们开办父母学堂的目的,课程也以游戏体验诸如“角色互换”、讨论为主,辅以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分析,就是为了给家长一个换位体验的感受,获得了解孩子内心的钥匙。
还有问题,欢迎继续提问,谢谢!

网友jing_116继续提问:
谢谢李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孩子的教育问题真的是很难的一门课程,我自己觉得是如此,也许真的是自己没有系统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吧。李老师的儿童教育知识真的是丰富,每一个问题都能信手拈来,轻松解答,佩服之至呢!
对于孩子的攀比心理该怎么引导呢?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尽管别人没有得自己有还是觉得别人的好。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别人没有的他自己也想不起来要。
做事情从来不要求更好,谁,谁都是这样的,老师只要求这样就行了。比如说练琴吧,开始时他自己要学的,想给我做老师,后来有了难度就想放弃了。每次练习的时候都是老师说了,只要预习一下就好了,没说要弹会啊?我可以让她把预习内容学会吗?因为除了预习之外再没有其他作业了。
我的问题是不是有些多了?谢谢李老师!
答:谢谢你的夸奖。你的问题也不多,我还要感谢你的参与呢,让我的博客人气更旺;正好我们最近开办父母学堂,有比较多的时间解答家长疑问,出差或者讲课多的时候,就难以及时回复。
小的时候,总觉得别人的东西好,这是正常的心理(人皆如此),可以加以利用,作为引导的内容:例如,不仅比玩具,吃的,穿的,也比懂的知识,或者掌握的技能。不怕比,就怕孩子不比,家长不能简单地比自己认为该比的内容。合理的引导可以将“攀比”变成前进的动力。
“不要求更好”、“只要求这样就行了”是什么标准,谁定的?适合孩子的现状吗?如何客观地评价与确立标准呢?那就是“跳一跳,够得着”,何况兴趣、毅力与成功体验、事情的难易程度、获得的鼓励方式有关。
关于孩子练琴的事,你说的是现状。现在的状况怎么造成的?原因呢?需要分析。
给你说个故事:天津有个六岁的女孩,妈妈问孩子学钢琴好不好?孩子说,好!——因为妈妈带她去了琴行,那里的大姐姐演示弹奏的曲子那么好听,而且自己也试了一下,心理想“哇,好大的玩具啊,真好玩!”家里并不很有钱,可是别人家孩子练了,我们的孩子也该有啊,咬咬牙,买了。孩子开心的很,很用心地练。可是,好景不长,孩子没有想到练琴很苦,一点儿也不好玩了,老师的要求,家长的要求太高了,考了三级,考五级,家长还要孩子考九级,家长想啊,花了那么多钱,孩子应该有些成绩啊。很快,孩子找妈妈商量,“能不能不练了?”,不行,妈妈的答案很坚决,“当初也是你答应的啊。”孩子没有办法,行为开始改变,再也不轻易答应妈妈的任何要求,不再给妈妈任何承诺;再后来,她把自己的“手筋”挑了,医生不相信是孩子自己干的,问“你不怕痛吗?”——孩子回答:“练琴吧,我痛,不练琴吧,妈妈痛;挑了手筋,以后就都不痛了……”
孩子的行为源于她的感受(行为发生机制比较理论化,就不多说了,我正在写一本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一本书),家长的说法与做法(想法与观念决定)直接导致了孩子不同的感受,我在许多的咨询案例中,首先做的就是为孩子的行为找理由,分析原因。
因为家长的错误,孩子的兴趣就可能转化成为任务和包袱,成为负担,或者成为向家长获取某种好处与报酬的法码。
所以我们就说,“孩子病了,家长吃药”,所以我们就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有原因,而为了孩子好的家长,为什么要以爱的名义,却跟风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而不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方式与方法呢?
理论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能干的孩子,甚至是天才。那么,是什么阻碍了他们成长呢?家长的观念与方法,家长教育角色的错位与缺位!
具体的建议就是,“以退为进”,培养“好人”的标准不放弃,但是,培养“能人”的标准还给孩子,不再勉强孩子做家长认为“该做”的事情,相信孩子“行”,给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可能会有些暂时的退步),重新建立孩子学习的动力与兴趣,一切就好办了。
不知道你是哪个地区的家长,如果是深圳的家长,建议你参加父母学堂的系统学习。
如果不能,你在理解上述说的内容后,要想明白,要与孩子商量。要点是:
1,无条件相信孩子,一定行!
2,孩子必须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父母;
3,家长多想想,驯兽师怎么改变动物的行为的(孩子的智商远远高于那些动物),获得一些启迪,多寻找孩子优点与进步,予以强化。
……
真心为了孩子的家长,可以放弃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完成自己应该的改变,对吗?
因为上午做一个收费咨询的案例,未能及时回复,见谅!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