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首页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自主合作探究

时间:2008-11-23 04:13:20 A+

语文教师论文 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教师论文 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审视传统的小语教学,那种面面俱到、串讲串问、惟恐学生学不懂,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认为:小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探究发现为手段,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总之,就是在教学中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与发展。

一、“熟读深思子自明”——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教学《夕照》一文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想,把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精彩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如喜欢画画的就可以把这种景象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学习的劲头高涨。他们各抒己见,把认为最精彩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思维活跃,把夕照的迷人景象画得栩栩如生。

再如我在执教研究课《麻雀》一文时,由于有不少老师听课,所以课前我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准备引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可是在教学途中,一位同学向我提出:陈老师,我觉得老麻雀真是太伟大了!您能不能让我们自由组合来演一演这个故事。这真是将我一军,若放手让他们表演,一定完不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引来听课老师的非议;若不让他们表演,又觉得遏制了学生的才能。咋办呢?“一切为了孩子”这一教育的根本宗旨回响在我耳旁。于是我对这位同学说:“可以,我和后面听课的老师希望能领略到你们精彩的表演!”一时间,课不像课了,同学们在教室里忙得个不亦乐乎:有的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编排,有的干脆手舞足蹈演起来了……大约8分钟后,一场场虽不算精彩但却形象逼真的动作及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下课铃响了,预先的设计只完成了一半,这堂既“糟糕”又“成功”的课给我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假若不尊重学生的意愿,按自己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会出现这样的课堂亮点吗?课堂还会如此充满生命活力吗?

实践证明,给学生以学习上的自主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也能在阅读中得以彰显和发展。

二、“青山正补墙头绿”——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而教师本人则隐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实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教师只要把握好讨论时机,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巧设悬念,精要点拨,就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语言中碰撞出闪光的思维火花,从而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或新异的结论。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古诗时,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句的感悟。当小画家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诗意,当翻译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以朗诵的形式朗诵诗句;然后,再让学生推荐汇报结果,班中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而且在课堂上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立体型的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三、“语不惊人死不休”——创设学生深入探究的氛围

一篇篇看似浅近的语文教材,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题、文中重点句子及精彩片断、课文插图、文中空白、课文结尾等内容进行质疑,并且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在学生充分的读、思、议、练的基础上,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沉静片刻,一位学生提出:“有,我很好奇,以前真有这么个笨农夫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便产生了,由此也引发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生甲:我以为没有。你们看,图上那个农夫那么老了,难道他以前没有种过禾苗吗?怎么会到这把年纪还来做这种蠢事!我想,这则寓言只是作者为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编造出来的。

生乙:我认为是有的。因为以前科学不发达,农夫没多少种田的知识,他不懂损伤了根禾苗就不能存活的道理也是有可能的。

生丙:对,可能他以前没有做过,而这一次想早点收成,就尝试了这种方法。

生丁:我认为也是有的,因为老师经常说写作文要从生活中选材,这篇文章这么有趣,一定是真的。

生戊:我反对。谁说有趣的文章就一定是真实的。很多好文章都是作者想象创作的,这则寓言一定也是。

这时候,教师适时调控:同学们都有各自的见解,这很好,至于这则寓言,由于它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我们很难印证它是真是假。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作者之所以写这则寓言,就是想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么,究竟是个什么道理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一下。最终,学生在继续阅读课文、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这则寓言主要是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一味强调快速发展,事情反而会做得不好。这样的学习方式,效果很明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融会贯通,理解也很到位。

总之,在小语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绝不会认为学习语文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将感到是一种无限的快乐,学习兴趣陡增,课堂也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无疑,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