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蜡烛
心中的蜡烛
心中的蜡烛
――家长学校中家长观念的转变
7月14日,是家长学校报到的日子。到了下午,学员来得七七八八了。这时候,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一个三岁左右的漂亮小男孩来到了中心,这就是林俊炜。我盯着他的耳朵看了看:空的,任何助听设备也没有。他的听力是正常的?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呢?
原来,林俊炜也是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已经配了助听器。可是由于父母缺乏相关的知识,并没有让他经常佩戴助听设备,理由很简单:他不愿意戴。这是多么荒谬而无知啊!在高成华教授和陈淑云老师的耐心说服下,年轻的爸爸妈妈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参加了学习班。妈妈送孩子进教室里,孩子哭了,妈妈也哭了。妈妈后来说:看到孩子哭了,心里真受不了,当时想把孩子抱走了。
谁也没想到,这个刚来时一点声音也没有的孩子,在一个月后,不但能在别人叫他的时候简单地回应"哎",而且能在提示下叫 "妈妈"。这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声音还不够洪亮,但是对于聋儿康复来说,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是很大的变化了。不单我们老师为之兴奋,年轻的妈妈也看到希望了。
家长学校第三周的一天,我刚走进中心的大门,在院子里就看到了李丹青的妈妈,她红着眼小声地对我说:丹青爸爸来了,不让我们学了。我的心里"格蹬"一下:在教会妈妈怎么样教孩子说话之前,还得先解决爸爸的思想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爸爸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康复培训呢?难道是他不爱丹青吗?
在殷芳老师长达一个小时的请求下,盛怒下的爸爸终于同意先将孩子送进教室里,然后再跟我们谈谈。中午,我们请丹青父母吃饭。原来,问题出在沟通上:爸爸对康复的了解不是很全面,妈妈又不善言辞,再加上孩子的听力很差,助听器基本没什么帮助,所以变化不明显。这就造成了爸爸的误解:既然没学到东西,又何必费钱费时间呢。而妈妈在几周的学习中,内心已深深地知道:家长学校给她和她女儿的帮助是多么重要!家长之间的相互扶持已是她生命中的支柱了。
通过这次谈话,丹青爸爸不但不阻拦妻子参加家长学校,而且还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抽出时间,参加了我们结业典礼的全过程,并主动承担部分工作,更坚定了康复女儿的信心。
结业典礼晚会结束后,陆毅枫的妈妈对我说:施老师,我觉得我心里有一盏蜡烛。
陆毅枫,男孩,六岁。电子耳蜗植入一年多,效果很不理想,能很好地分辨聆氏六音,可清晰度极差。向妈妈了解情况,原来,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孩子耳蜗开机后基本寄宿学校或全托给老师,这次参加学习班也是妈妈好不容易才下了决心的,而且在第一次班会后,枫枫妈妈就跟我说:施老师,中途我要请几次假的。工作上还有许多事需要我的参与才能完成。当时,我也就同意了。
事实上,在一个月的学习中,除了枫枫生病送回广州的一天外,他的妈妈一次也没请过假。而且全力主持班务,配合各种活动,直到结业典礼结束。通过学习,她认识到了家长在康复中的重要性,决定回去后就辞职,全力以赴康复孩子。她的转变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所以当她告诉我说"心中有一盏蜡烛"的时候,我当时很感动,觉得这一个半月的辛苦付出都是很值得的。
是啊,如果说"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那么家长学校就更是如此:树立家长的信心,传播希望的种子,把康复技巧教给家长。只要坚定方向,点燃每个人心中永不熄灭的蜡烛,何愁我们的孩子不能康复!家长学校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之光,而不久的将来,他们又会为康复之路添砖铺瓦,成为康复路上新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