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陀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1、陀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陀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深刻体会。《陀螺》一文作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讲述了作者高洪波在儿时游戏中找到成功的乐趣和秘笈。这篇课文,不仅文笔优美,更是指导孩子成长的法宝。
秉承本单元教学要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体会人物心情,我对此课的第二课时做了如下设计:
课时目标: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试着学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重温陀螺,兴趣引入:
从手转陀螺开始、到线绳发力的木质陀螺、以及机器加工而成的塑料组装陀螺、钢铁一次成型陀螺、亦或是发射器陀螺、或者是指尖陀螺,即便是已经成年的我都对它们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爱不释手,你呢?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
在文中找找:
写陀螺的制作方法的是哪个自然段?
写玩法的是哪段?
谈收获:
说说陀螺的制作方法?
(视频)就陀螺的玩法中,你最欣赏哪种?
(玩陀螺让你感到 ,让你感到 ,人们的心情会随之起伏,我们一起去文章第4自然段感受体会。)
三、读中品味,深入探究:(合作学习)
1、引学懊恼中削陀螺
A读文章第四自然段。
B画反映心情的句子。
(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C圈出重点词语。(堆满乌云 比喻句)
D品味人物心情。
E写下简单批注。
(苦闷、郁闷)
2、总结学法:
读文章画句子圈词语品心情做批注
3、依法分组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第5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6、7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8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9-12自然段 默读文章
(2)分配任务:
第一大组:恍惚中盼陀螺(第5自然段)
第二大组:兴奋中看陀螺(第6、7自然段)
第三大组:沮丧中抽陀螺(第8自然段)
第四大组:胜利中品陀螺(第9-12自然段)
4、逐组汇报:
第一大组:恍惚中盼陀螺(第5自然段)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比喻渴望、期盼)
5、第二大组:兴奋中看陀螺(第6、7自然段)
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哪些词看出兴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第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学文章)
6、第三大组:沮丧中抽陀螺(第8自然段)
(1)这使我士气大减,只是在一旁抽打,不敢向任何人挑战。
(露面却遭到嘲笑-我的表现-嘲笑原因)
(沮丧)
(2)体会心理,情境创编。(鸭蛋、嘲笑者、其他陀螺)
7、胜利中品陀螺
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
(骄傲、自豪、陶醉、幸福)
(随着复杂心理活动的变化,我将其貌不扬的陀螺看走眼了,而看走眼的又何止我一个呢?请同学们完成学习活动单的群文阅读。)
四、拓展延伸,群文阅读:
《挑水肥的人》林清玄
快速阅读文章。
我对挑水肥的人的态度开始是 ,后来是 ;因为挑水肥的人是
的人;从中,我明白: 。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确实啊,不能只根据陀螺的丑陋、挑水肥人臭烘烘的外表来衡量一个人、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因为仅凭外貌是看不出他真实的实力,就像海水不能用斗去度量一样。这是作者在玩陀螺过程中领悟到的。)
板书: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六、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通过学习高洪波的回忆性散文,我们不经意间会发现:玩具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简.韦伯斯特的《长腿叔叔》,从这本被媒体评价为一本百年难得一见的好书中,感受历久弥新、脍炙人口的、充满阳光与奇迹的爱情喜剧。)
2、影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影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 猜谜语,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引出影子。像我不是我,常常跟着我,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和它说说话,就是不开口。
2.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板书:影子)
3.指名读课题,注意读准影字是后鼻音,子 字念轻声。
4.(出示书上插图)看图:这就是影子。看看图,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猜谜语引出课题,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紧扣课题。课题中的 影 字是本课的生字,在读准后鼻音的同时,还要通过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影子, 实现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影子在哪里呢? 听老师读课文,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师范读)
2.影子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出示词卡跟着我陪着我好朋友)指名读这三个词语,注意读准这三个词语中的轻声。
3.你能用这三个词语说一说吗?PPT映示:影子( )、( )就像是我的( )。
4.影子和我们形影不离,就让我们走近它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
在初读环节,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最高效的方法。无论是 听, 还是读, 都应该带着目的去进行。影子在哪里,并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整首儿歌脉络和重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对儿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三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说一说你看见影子了吗? 它在哪里?
2.影子在前,影子在后。(相机出示生字卡片:前后)指名读。(生起立,做动作读词)向前一步读读前字,后退一步读读后字。
3.看图,填一填:影子在小女孩的( )面,影子在小男孩的( )面。
4.想一想:影子为什么会在女孩前面,在男孩后面呢?(背对着太阳站,影子就在身体的前方;迎着太阳站,影子就在身体的后面)
5.(做实验:感受我们动,影子也会动)这就叫跟着。(出示句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指名读,齐读。
6.我们到哪里,影子就跟着我们到哪里,多有趣啊! 我们一起再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借助情境,辨别方位,会用词语前后左右来表达方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方位词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借助图画,利用直观的方式能有效降低理解的难度。边做动作,边理解词语,这一设计正体现了语文学习联系生活的特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四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你还在哪里能找到影子呢?(映示课文第2自然段)指名读。
2.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出示生字:左和右) 指名读,注意左字是平舌音。
3.教学左和右的字形。这两个字上半部分的一丿就表示手。左 字下面是个工。右字的下面是个口,表示口手并用帮助别人。
4.举起左手认认 左字,举起右手读读 右 字。(举手,做动作读词)
5.左和右分别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但是,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变成词语左右时,就表示身边。影子常常陪着我,伴我左右。它真是我的好朋友啊!(出示词语:好朋友)指名读。识记生字友,看一看这个字,你会记吗? (友字就像上下两只紧握的手)和你们的好朋友握握手吧。再读词语好朋友。
6.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识记生字,再也不是各部件间简单的加加减减。要想让学生牢牢记住生字,领会汉字文化,就要从字理层面去探究构字原理(如左右友的字理讲解),理解了自然不易忘记或者混淆。口读、眼观、耳听、心想等多感官识字,调动身体大部分神经细胞参与大脑活动,就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提高记忆效果。
因此,在理解了构字原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动一动,举举左手和右手,既有趣又加强记忆。 左 右 分开讲代表方位, 合起来表示身边,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 小结全文
1.(指板书,认读生字,复述课文)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2.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
借助板书尝试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尝试背诵,这是一种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诵读儿歌、儿童诗,展开想象,学生可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读出自己的感受,品味语言的精妙。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六 辨别方向,用方位词说话
1.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说说: 我的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2.变换句式再说一说:( ) 在我的前(后、左、右)边。
设计意图
理解是前提,积累是基础,然而语文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表达与运用。只能理解而不能运用的词语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语才是积极的语言。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对整节课知识要点的复习巩固。
七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影子、前后、左右、黑狗、它、我、在、好朋友。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2.教学新的偏旁:宝盖头、女字旁和月字旁。在生字中找到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它 好 朋,看清形,读准音。
3.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我 字。① 教学新笔画斜勾,跟老师读,小手书空。② 出示生字我,指名认读,我就是指自己。出示我字的笔顺表,学生自学笔顺。③ 教师范写,提示:起笔短撇低一点,右边的斜勾长一点。学生书写。
(2)指导书写好 字。①(出示图片) 好 字就像一个妈妈怀抱着孩子的样子,左边一个女字旁,右边一个子。② 复习偏旁女字旁,观察:女字旁和女 字有什么不一样? ③ 教师范写好字,长横缩短变成提,左横偏高右横低。④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书写 在 和后 字。①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② 出示笔顺表,自学书空。③ 教师范写:在 字的一撇从横上斜下来,一竖写在撇下面。后字平撇短,竖撇长,一横长长在中间,口字扁扁在下面。④ 学生书写生字在 和后,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识字教学中,认识新偏旁、写好新笔画不容忽视,而在教学中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偏旁代表的意思和新笔画的书写规律。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借助《笔顺表》和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生字的构形特点,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口语交际:商量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口语交际:商量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简析
《商量》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课,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要与人商量。本次口语交际,在一年级下册使用礼貌用语向人求助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侧重提升说和沟通能力,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要求借助课本泡泡图中三种不同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商量的语气,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不同时不勉强他人。
小贴士告诉我们:商量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这既是对学生学习商量的方法指导,也是对口语交际要求的落实。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处于交际的敏感期,经过一年的口语交际训练已经有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学生还小,活泼好动,课堂上要保持旺盛的精力还是需要激发兴趣。其次商量是人际交往中的经常性行为,需要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有趣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从而更好的落实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商量的必要性,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情况要与别人商量解决问题。
2.通过观看讨论商量情境视频,明白与人商量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注意说话的语气,说清事项,说明理由。
3.通过生活情境表演、相互评价等口语交际活动,初步体验与人商量的语气与表达要求,在商量不成功时学会坦然接受并理解。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商量的语气乐于与人交流,在与别人商量时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在与别人商量时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商量
(1)教师上课伊始通过和学生商量课堂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商量。
(2)小结商量含义,板书课题
师:像我这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们,想获得你们的同意,这样的沟通就叫做商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商量这个话题。(板书:商量)商字标拼音,正确认读。
2.结合情境,明确商量的必要性
(1)师生交流,联系生活实际回顾需要商量的事情。
问: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需要商量的事情呢?
(2)教师出示课件,呈现需要商量的情况,总结商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结:看来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自己拿不定主意、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学会与人商量着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商量课堂要求,并结合生活情境,教师请学生说说平时需要商量的经历,由此很自然地小结了商量的含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有效的铺垫。】
01
二、视频导学,明确要求
引入情境:你看明明他就遇到一件事情想找同学商量一下,商量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看材料明白话题内容
问:谁知道明明要商量什么事?(指名同学回答。)
生:明明想跟同学商量调换值日。
2.观看视频,感受商量不成功的原因
视频对话内容:今天是明明的生日,他想放学早点儿回家,于是就去找同学小丽商量调换值日的时间,他是这样对小丽说的:喂,跟我换下值日。奇怪,小丽怎么不理我?
(1)观看视频一,学会礼貌与人打招呼
问:明明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呢?你觉得应该怎么说?(板贴:说)
预设:他没有礼貌。引导学生怎么说才有礼貌?(相机板书:礼貌语 你好,请问,谢谢)
(2)依据视频一中小丽听的表现,总结交际中听的正确方式。
追问:听除了要做到有礼貌,别人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做到什么呢?(板书:边听边想:什么意思,怎么回答)
(3)观看视频二,学会用因为......所以我想......的句式将事情说清楚。
导语:听了大家的建议,明明和小丽都做出了哪些改变呢?
(出示视频内容:明明:小丽,你好,我可不可以跟你调换一下值日?小丽:不可以,我为什么要跟你调换?)
(4)角色扮演,尝试练说
问:想想看明明该怎么样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说?
预设:明明,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想和你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可以吗?
小结:根据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明明是分两部分把想法说清楚的,用因为说明原因,用所以,我想说明请求,这样就把想法说清楚了。(板书:因为所以我想)
引导学生补充商量的语气还有哪些
问:除了行不行,我们还可以说什么话,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和他商量呢?(板书:好吗?行吗......)
【设计意图:教师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调换值日的情境录成视频,让学生通过聆听思考的方式去感知商量的前提是尊重他人,态度温和,如果不讲礼貌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其次再次通过视频总结出将想法表达清楚的方法。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总结商量的诀窍。】
02
三、实践演练,提升完善
1.演练商量调换值日
过渡语:同学们,这回你们给明明提的建议到底可行吗?可别又不成功。那请哪位勇敢的同学帮明明先试试找咱们班的同学去商量商量调换值日这件事。(抽生在班级演练)
2.模拟情境,灵活处理
创设情境:可是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正当明明满心欢喜的时候,班主任刘老师告诉小丽:妈妈打电话说今天下午让小丽早点回家去看望外婆。于是小丽只得告诉明明:明明,不好意思,我今天不能和你调换值日了,我要早点回家看望外婆。
追问: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小结:商量就是这样,别人也许同意,也许不同意,那别人同意了,我们就有礼貌的谢谢他。如果没有同意呢,也不能有抱怨责怪的心态,因为别人没有义务必须满足你的要求。商量不成功,我们可以再找别人商量,办法总比问题多。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交际活动,目的是希望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受明白商量必须把事情说清楚,要好好征询别人的意见,即使不成功,也不勉强,要再想办法。】
03
四、生活情境,练习商量
1.根据板书回顾商量中说和听的要求
出示情境二:
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马上就要开始了,但是爸爸正在看喜欢的足球比赛,你打算怎么跟爸爸商量?
1.同桌之间一个当爸爸,一个当孩子,试着商量演练(学生练习,教师巡视3分钟)
2.指名学生展示
3.师生合作展示,教师设置不同障碍,考察学生应对。
老师视情况充当三种角色:
很宠爱孩子的爸爸,马上让给孩子看
球赛还有10分钟,能不能让老爸先看完,再让给你
看电视对视力不好,小孩子应该多看书
4.学生尝试着商量,其他同学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小结:同学们,刚刚当你与别人商量成功时心情怎么样?(高兴、开心、舒服)那一旦商量不成功时你会埋怨对方吗?为什么?(别人也有难处)。你们真是善解人意的孩子!看来我们在拒绝别人时,也要把原因说清楚,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三种角色原因是生活中同样的情境,我们可能会遇到不同的人,那么孩子们会如何去应对呢?口语交际不就是要求孩子们能实战吗?那么我们就不能让交际来得那么成功,而要让交际情境更现实一点,更生活一点让孩子们真正地、自如地在生活中经历口语交际,灵活运用商量的诀窍。】
04
总结:你们真会学习,收获真不少!同学们,商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沟通方式。在与人商量事情时,要注意说和听,说的时候要注意用礼貌语,要说清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千万别忘了用上商量的语气。而当别人在和我们商量的时候,我们也要有礼貌,还要一边听一边想。你们记住了吗?最后希望大家下来之后就用上我们的商量小妙招去商量你想商量的事情,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商量
4、坐井观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坐井观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个字(沿、际、信);能正确写出八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放开眼光,乐于去探索世界的道理。
二、活动重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的意义,明白放开眼光、乐于探索世界的道理。
三、活动准备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结合图画理解题目坐井观天,引入小鸟和青蛙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新课
1.初读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解决沿、际、信的读法和写法,明白字的意思。
2.细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思考:大家一起想想在小鸟眼中和青蛙眼中,天是什么样子的?(小鸟:无边无际;青蛙:井口大)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在它们眼中天不一样大呢?(结合课本插图,找出原因在位置不同)
(三)拓展
角色扮演游戏:6个学生围城一个圈扮演井,一名学生扮演青蛙坐在井里,一名学生扮演小鸟在井外。游戏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词天很蓝,问井底小朋友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吗,再问小鸟扮演者。通过不同回答,让学生体验坐井观天的局限性,从而得出只有跳出来,才能放开眼光看得更远的道理。
(四)总结与作业
总结:今天学生什么字词,明白了什么道理。作业: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站在井沿天空无边无际
青蛙坐在井底天空井口那么大
位置不同,眼光不同跳出来,放开眼光,看的更远。
六、教学反思
5、小狗学叫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小狗学叫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文本教学解读
《小狗学叫》这一课讲述了小狗的奇特经历,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相似,本文也用了反复的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学生预测提供了思路。基于教学的需要,课文前的提示以及文章最后有意未完整地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结局,使学生在预测时能够从文章的故事内容中找到线索和依据,进而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从而预测故事的结局。故事在文末三种不同的结局呈现构思巧妙,呈现出由帮到扶的阶梯性,为学生预测结局提供了支架。
本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以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结局都是出人意料的,为拓展学生思路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本文结局的预测设计了神探间的较量,神探们通过比较前两篇童话的结局,总结结局与情节之前的关系,来预测《小狗学叫》的结局,较量中,神探们需要不断说明自己预测的依据以及思路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学生在体会预测多样性的同时,感受边读边预测的乐趣。
二、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讨、厌等11个生字,读准吗、担等5个多音字。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后面的内容,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前准备:
神探比拼单
学生自行准备不熟悉的故事书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神探齐聚 热身预测
1.图片出示各大神探:包青天、柯南、迈克狐、黑猫警长等等,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神探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神探作为自己的名字吧!当然也可以给自己取一个响亮的神探名字!
2.前两节课神探带领我们去探寻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大家还记得我们预测故事结局的办法吗?哪个小神探家有秘诀,快来分享一下吧!(预测要有依据)
板块二 识字学词 各显神通
今天各位神探要来比一比谁是最会预测的神探家。
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神探间的较量!
第一关:闯关生字词
小神探们,快来尝试着读一读这些生字词吧!去掉拼音会难倒你们吗?(通过多种方法认读生字,保障文章阅读的流畅性)
第二关:通读故事
将1234小组分为神探1组,5678小组分为神探2组,分别从神探12小组随意挑选同学朗读课文,评选出最会朗读的神探小组。
第三关:预测结局
1.神探1.2小组预测故事的结局,言之有理即可,将预测的结局写在自己神探小组的比拼单上,最终评选出最富想象力的神探小组。
2.根据课文结局提示,神探1.2小组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
3.四人小组讨论预测的结局,神探1.2小组进行比赛,有理有据即可,对方小组可对其进行反驳,反驳也要有依据,各神探小组可根据对方的反驳修正自己小组的结局并再次阐释,最终评选出最有说服力的神探小组。(可以是课文的结局,也可以是自己小组内说过的结局)
4.各神探将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结局补充完整,并讲解,最终评选出最具表达力的神探(个人)。
板块三 神探分享 课外延伸
1.老师分享学生不熟悉的故事书,神探们预测结局。
2.神探们分享各自不熟悉的故事书,小组之间谈论预测结局,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3.老师展示今日神探们的比拼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并为神探们颁发证书。
6、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略读课文,这一课的设计是和前一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紧密相关的。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学生已经通过细读习得了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后续的两篇课文其实是提供给学生实践预测方法的语料。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这篇课文来评测学生对预测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说,这篇课文并不是教学为主,而是评测为主,所以重点是评测方法。
评测涉及到问题的设置,我们推崇的评测是一种过程式评测,既在对课文的略读中同时进行评测的方法。现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所有评测问题都列举如下,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现场反馈,选择相应的问题。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1.在标题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哪些是正确的?
A.长是指胡子的特征;
B.胡萝卜先生的是指长胡子是属于胡萝卜先生的;
C.如果用舞台剧来形容归属关系和胡子特征,你觉得哪个是背景,哪个是焦点?
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因为他长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
2.标题中突出的胡子的长,为什么一开始写的却是胡子的浓密呢?
A.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又浓密又长;
B.平时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很浓密,但在后面的故事里变长了;
C.既然胡萝卜先生每天都刮胡子,胡子要从浓密变长,胡萝卜先生肯定经历了一些事情。
3.在表示因果关系时,表示原因的句子一般放在前面,为什么这里结果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放在最前面呢?
A.强调结果,重点写胡萝卜先生的情绪;
B.强调原因,因为必须每天刮说明胡子长得很快。
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就吃着果酱面包上街去了。因为他近视,就没有发现漏刮了一根胡子。这根胡子长在下巴的右边,胡萝芭先生吃果酱面包的时候,胡子沾到了甜甜的果酱。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
4.有哪些原因导致胡萝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
A.匆匆忙忙刮了胡子;
B.近视。
5.现在你对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吗?
A.指的是这一根漏刮的胡子;
B.这根漏刮的胡子后来变长了;
5.为了让这根胡子迅速变长,作者想了哪些办法?
A.让胡子沾到果酱;
B.强调果酱是甜甜的,含有很多糖分;
C.将胡子比喻为植物,吸收了养分就能快速生长。
6.其中有两个就,就吃着果酱面包上街去了的就是表达什么意思,你的依据是什么?因为他近视,就没有发现漏刮了一根胡子中的就又是什么意思,依据是什么?
A.立刻、马上;
B.表示在某种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于是,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这根胡子就在一点一点地变长。只要回头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就可以知道他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
7.从这段开始,具体描写胡子的长。在这个句子里只要回头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就可以知道他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只要后面跟的是什么,就后面跟的又是什么?
A.只要后面跟的是条件,就后面跟的是结果;
B.满足条件后,结果必然发生。
8.假设下周要期中考试,你的爸爸许诺给你奖励,你试着用只要+条件,就+结果来描述一下他可能会怎么说:
爸爸说:如果期中考试你 ,我就 。
胡萝卜先生还在继续走,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他完全不知道。
9.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A.承前启后,过渡的作用;
B.说明后面发生的事胡萝卜先生都是不知情的;
C.让读者的视线跟着胡子往后走。
在很远的街口,有一个男孩正在放风筝。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
10.男孩所处的街口是在胡萝卜先生的哪个方向?
A.胡萝卜先生前进的方向;
B.胡萝卜先生的身体后面;
C.胡萝卜先生当前所在的街口。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11.小男孩是否知道这绳子是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为什么?
A.知道;
B.不知道。
12.在下划线句的后面,小男孩做了哪些事情?
A.首先确定绳子是否满足要求,包括两个条件,第一个长度满足,第二个是否牢固尚不清楚;
B.然后扯了一扯来确定是否牢固,并确定满足要求;
C.最后剪了一段用来完成自己的事情。
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当他走过鸟太太家的树底下,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
13.鸟太太需求什么东西?
A.需要人来帮她晾衣服;
B.需要一条晾衣绳;
14.成为晾衣绳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A.够长;
B.够牢固;
C.不能太粗。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15.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这句话重复出现了,这让我们想起刚学过的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里也有一句话是反复重复的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在那篇课文中,两句重复的话之间的内容非常相似,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前面呈现的模式预测出故事的发展甚至后面故事的具体内容。你觉得鸟太太会怎么做呢?
16.鸟太太之后,你能设想一个需要胡萝卜先生 胡子的场景吗,完成它。
17.怎样才能结束这个故事呢?
A.胡萝卜先生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发现了长胡子;
B.绳子被需要的人剪光了;
C.果酱吃光了,没有营养胡子就长得慢了。
18.你猜测下胡萝卜先生是想去哪里?
A.上班;
B.访友;
C.眼镜店重新配眼镜。
7、女娲补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得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语言。
4.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2.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2.能抓住重点词语有条理地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对比,体会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等叠词的妙处;能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展开合理的想象;能抓住女娲补天时的动词,学习如何按顺序表达。
3.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自主交流读过的神话故事。
2.板书课题《女娲补天》,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么补天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评价,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品味语言
(一)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用 勾画相关句子。
2.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相机板书:天塌地陷)
(2)你从哪些词语感到了可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书写隆、塌、燃、熊)。
(4)对比读,让学生抓住不同处谈感受,从而体会叠词的效果。
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叠词。
(二)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过渡: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人类之母女娲,又怎么会袖手旁观呢?
1.默读课文,思考: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做了哪些事?
2.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梳理文章脉络。(灭火救人 寻找彩石 炼石补天)
3. 四人小组合作:(1)再读课文;(2)把描写女娲补天过程的句子用~~~~勾画出来,并在句子旁简要批注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出示句子。
预设1: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1)指名读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语,体会女娲寻石的困难。(相机指导书写缺;相机板书: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3)展开想象:女娲可能到过哪些地方寻石?遇到过哪些困难?结果怎么样?
(4)指导朗读。
预设2: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佷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指名朗读,交流感受。
(2)指导书写冶、炼、盆。
(3)圈出描写女娲动作的词,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动作是按照先后顺序写的,抓住这些动词就能将这段故事讲得通顺、有序。
(4)指导朗读。
8、精卫填海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精卫填海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和神话有关。谁来说说你对神话的了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和另外三篇不同,是一则文言文。
二、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练习写字。
(出示自学提示)
1.师:请大家读自读提示,按要求学习。
提示: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2.师:课文读的这么熟练,把单字挑出来你还能读准么?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生字曰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日和曰的区别,曰字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的短横起笔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3.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恰当的停顿。
(1)师:文言文要读好停顿,才能读出韵味来。仔细听桑老师读,你再试着模仿读一读。
(2)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重点强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停顿。
(3)再来练习读文,指名读,男女赛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课文读得有滋有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故事。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4.结合刚才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么?
5.朗读并背诵课文。
(1)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2)自由背诵课文.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1.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篇文言文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很神奇?
2.师讲述: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却不料发生意外,溺水而亡。但她不屈服与命运,化为了一只精卫鸟。我们再来看插图。
3.指导看插图:观察精卫的外形、动作、神态,说说此刻精卫眼中的东海是怎样的?(波浪滔天、十分凶险等)
4.面对波浪滔天,凶险的环境,精卫是怎么做的?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式:
面对狂风巨浪,精卫 。
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 。
面对 ,精卫 。
学生根据句式汇报想象。
师:文中的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引导:衔西山之木石只坚持了一天吗?(抓住常衔,想象精卫填海的时间漫长、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板书:不屈不挠
五、拓展阅读(《学习巩固》13课《夸父逐日》)
1.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特征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开《学习巩固》42页,结合注释理解这篇文言文。思考:1.你觉得哪些地方神奇?2.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2.推荐阅读《山海经》。
9、四年级上册雪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雪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暮江吟》重在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美景;《题西林壁》重在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雪梅》借助雪梅之争,暗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意。教学本课,重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透过诗句走进古诗描绘的意境,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并通过辨析讨论,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课,初读课文
1.导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我们传递着独特的文字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三首》(板书课题),领略诗歌的精彩。
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请会读的同学范读。
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查看书中音节,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设计意图:因为课前有预习过程,部分学生在以往的积累中也读过这三首诗,因此,此环节重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二、交流互动,集中识字
1.课件集中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暮、瑟、缘、降、骚、逊、输。
(1)引导学生自读、指读、赛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降有几个读音?怎样组词语?(学生认读多音字降,并用不同音节组词。)
2.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把诗句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反复再现生字,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字音。
三、自主阅读,学习《暮江吟》
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暮江吟》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自由交流:透过这些文字,透过这些声音,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的景色之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品读诗歌:
(1)自由朗读《暮江吟》,尤其要读准暮和吟,注意吟读yn,不要读成ynɡ。
(2)仔细默读每一句古诗,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想一想:它们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名朗读古诗,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从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江面。
从暮江吟一道残阳九月初三夜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的江边景色。
4.过渡:诗人在去杭州的路上,看到江边的风景,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就让我们再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
5.导学:古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读这首诗。
6.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书中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预设:铺体现了残阳的方位、光的柔和及面积广大而均匀;瑟瑟写出了江水碧绿的颜色,像绿宝石,像无瑕的翡翠。
红:江水红得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水红胜火吗?
一道:夕阳西下,阳光斜射到江面上,全句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句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人。
(3)指导朗读: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7.拓展延伸: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咏夕阳的名句。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预设:
李商隐的《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齐声诵读: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9.过渡: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诗人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10.课件出示后两句,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11.学生汇报交流: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露珠:在新月的映照下,好像珍珠一样晶莹、透明。
12.小结: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产生了美丽的遐思。
13.齐声诵读全诗。
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笔下的景物及其特点,继而进入全诗的意境,体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的同时领悟诗情。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2.学生自主观察每一个生字,遇到识记有困难的生字,提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一同议一议。
3.集中交流,学生将小组识记过程中没有解决的生字提出来,师生一同交流。
预设:吟是形声字,今是声旁,因此,不要写成令。
庐是形声字,广是形旁,与房子相关,因此不要写成疒。
缘右上部分是撇折、横折。
4.课件出示这几个难写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跟随动画进行书空。
5.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这几个难写字的书写,然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6.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动态书写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书写练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布置作业
1.诵读三首古诗,背诵《暮江吟》。
2.查找描写江水的古诗,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接入课
1.教师利用字卡,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并口头组词。
2.学生背诵《暮江吟》。
3.直接入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古诗:《题西林壁》《雪梅》。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开门见山,直接入课,提高课堂实效。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导入:(课件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
2.引出课题: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4.初读,读通读顺。
读古诗先要读得字正腔圆,接下来要有板有眼,最后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5.再读,感受不同。
(1)学生借助注释学习古诗,说一说每一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
(2)苏轼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3)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4)出示课件,借助画面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引发想象: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小结: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
6.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引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们,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吟诵全诗: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7.拓展链接: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得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角度的思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感悟作者的所见和所感。
三、学习《雪梅》
1.自由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地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预设:
(1)降:服输。阁:同搁,放下。逊:不及,比不上。
(2)前两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服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3)后两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芳香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5.讨论交流: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
6.播放视频: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
7.总结: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8.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主题,突出文本主题,并通过朗读深化文本主题。
四、课后拓展,延伸巩固
1.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庐山更多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2.卢梅坡在写完《雪梅》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大家也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10、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3.总结文章拟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简评:目标最后表述为学习目标,每一条目标都要包含有行为主体(默认为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结果。如第一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抓主要事件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另外,目标的提炼要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匹配,与课文内容匹配。】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学习活动,应该是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重点放在让学生运用方法(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老班长的精神品质。这是略读课文,重点在学生如何自主的学,不是教师的教。整个学习过程设计,重点有点偏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金色的鱼钩》,揭示课题。
(2)了解长征历程,理解写作背景。
二、学习课文
(一)扫清字词
1.默读课文。遇到注音的词语,读2遍。
2.出示生字词
hu kē xi kui
和着 青稞面 威胁 碗筷
tng ěr liǎn chān
搪瓷碗 鱼饵 收敛 搀扶
yǎn yē
奄奄一息 抽噎
(1)读一遍生字词
(2)着重指导读音:和(hu)着 抽噎(yē)
(2)理解词语:合不拢眼、支吾、奄奄一息
(二)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
(1)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本文的故事情境,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用自己的话来简述每个部分讲什么?
2.梳理出主要事件。
(1)浏览,圈关键词。
①出示:老班长带着三个年轻的小战士走出草地用了多少天?选择:
A、半个月
B、20天
C、35天以上
②看第3节,圈出不到半个月。
③继续浏览,圈出其它表示时间的词,算出走草地时间。
(2)跳读,圈关键词。
①主要写了4天的事情,看第4节圈出一天。
②跳着读,圈出其它3个类似的关键词。
③4天4件事,分别是:鱼汤充饥;发现秘密;命令喝汤;临终叮嘱。
④默读这4件事。
(三)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1.聚焦主要事件,思考: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画批注。
2. 读第8节。
(1)默读发现秘密(619节)。
(2)听录音读第8节,1遍。
(3)像录音那样读2遍。
读句子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4)课堂训练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 的品质。
3.读第21节。
(1)默读命令喝汤(2022节)。
(2)自由读第21节,1遍。
(3)听录音读21节,1遍。
(4)跟着录音读21节,2遍。
看到老班长的笑,我是怎么也吃不下的再读21节。
我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又笑了再读21节。
(5)课堂训练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①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句话中的意思指的是什么?如果不会,请你再读一读11、18节。
②用波浪线画出与加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③当看到老班长嘴边露出一丝笑意时,我的心里为什么沉重极了?
4.读28节。
(1)默读临终叮嘱(2334节)。
(2)听录音读第28节,1遍。
(3)像录音那样读第28节,2遍。
读句子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临终想的是别人!再次默读28节!
(4)课堂训练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①老班长说的浪费是指 。
②二十多里路说明 ,从中你感受到 。
5.文中还有几个地方体现了班长尽职尽责的品质,如:第3、4、5、13、15都有,这里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作为班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想法设法照顾好三个小同志,确保能走出草地,这就是尽职尽责(还可以结合现在抗击疫情的各个岗位的人是怎样尽职尽责地工作,让疫情得到控制,人民的生命得到安全的保障)。通过这里再提升一下,老班长的形象是不是更高大了,对后面理解金色的鱼钩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6.小结:通过老班长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四)小结文章拟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1.你认为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本身是金色的吗?文中并没有告诉我们,直
到最后一段才写到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并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对此,你怎么理解呢?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为《金色的鱼钩》,能不能改成《老班长》、《无名英雄老班长》或者是《不畏牺牲的老班长》等等,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3.学了这篇文章,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启发?
回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也是小说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虽是小说,但在长征途中却真实发生了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引出推荐阅读。
三、主题推荐阅读
1.《草地夜行》
2.《倔强的小红军》
3.《丰碑》
附板书设计
13 金色的鱼钩
鱼汤充饥 发现秘密
命令喝汤 临终叮嘱
11、灯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灯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理解郝副营长这一人物形象。
3.把自己在灯光下学习时所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2.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策略】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本文作者去对灯光有着特殊的感受,因为在他的经历中,围绕着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在教授本课时我们主要要让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几次出现的多好啊!明确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是,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从而体会郝副营长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灯光之题目:
提问: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初步学习了《灯光》这篇课文,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灯光》。
二、细读课文,理解灯光之内容: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了课文的思维导图,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传阅思维导图,挑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班级的展示。
生:小组范围内传阅思维导图,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参加班级的展示。
师:请一名学生展讲思维导图。
(生展讲,老师记分,其余学生评价,质疑和补充。)
生1:我想评价一下他画的思维导图:思路清晰,线条流畅,我很喜欢他写的心得体会,把本课的中心都罗列出来了。
师:你的评价很精准,说明你看得仔细,听得认真。
生2:我要质疑:请问,课文开头和结尾描写天安门前的灯光是为了什么?
师:你真是一个大胆质疑的孩子,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3:我觉得是看到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路人才会说多好啊,才会引起作者的回忆。
生4:现在我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了,而且还有这么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
师: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其实我在平时的习作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生5:我还有一个问题:文章几次写了多好啊作用是什么?谁能帮我解答?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生5:多好啊出现了3次。第一次: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看到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起我的回忆。第二次: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憧憬着自己也能用上电灯。第三次: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师:你真是我们班同学学习的榜样,回答问题具体全面。
师小结:刚才老师听到了你们精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到了你们思维的碰撞,你们太厉害了。
三、品读体会,感悟灯光之内涵: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灯光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接下来我们继续研读。
教师质疑:结合课文体会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学法指导:
1.学生自己读课文,把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2.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讨论;
3.班级展示。
(1)用有感情的朗诵展示画出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体会。
交流过程:
1.展示的小组学生朗读: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组的学生一个个都是朗读高手,读得如此投入。通过读你还能了解什么?(我们知道了这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热爱读书)(板书:热爱读书)
带着感受集体读一读这段话。(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对读书的热爱)
2.出示,学生齐读。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热爱孩子)
3.生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生1:这句话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郝副营长不怕牺牲的精神。(板书:不怕牺牲)
师:你真了不起,不仅说出了描写方法,而且说出了人物的品质。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展示我们知道了一位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热爱孩子,不怕牺牲的郝副营长。正是因为有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我们才有了今天如此美好的生活。
四、抒写内心,提升灯光 之境界:
教师激趣:为了胜利,为了新中国,为了无数的同胞,为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一位又一位英雄前赴后继英勇就义。
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如今,我们每天晚上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看到这灯光,你会想到什么呢?请你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
1.学生构思,动笔,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展示。
3.学生评价。
五、作业超市,延伸灯光 之外延:
1.讲一讲:把本课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演一演: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表演本篇课文;
3.写一写: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灯光的故事写下来。
(任选一题完成)
六、板书设计:
灯光
热爱读书
郝副营长 热爱生活
热爱孩子
英勇善战
不怕牺牲
12、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六年级的学生对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丰富阅读的广度,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谜、嫦、娥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关它的谜也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嫦、尚、摄是翘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娥蛾峨 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将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词义。本课有许多科技词汇不太好理解,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核酸、厌氧菌、磁场、有机分子等,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读通即可,不需深入讲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出示课件)
预设:要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图片填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宇宙中还会不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读自悟。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读侧栏文字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阅读时我要注意找出来,试着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比较精炼,内容也比较具体,对于训练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尝试。
示例:①从神话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人类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④经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测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发现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像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变化。
⑥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是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⑦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没有磁场和臭氧层,说明生命在火星上难以存在。
⑧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学家从陨石中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总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谜。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写从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问题。介绍了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部分天体不可能存在生命,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结论。人类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会继续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谜。
3.提出质疑,师生交流。
质疑: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这段话是不是多余的?能否删除呢?
预设: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古至今,强调时间之久远,人们一直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感兴趣,可见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用了对比的手法,古代科学不发达,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而如今科学发达了,却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见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谜,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探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初读下来,同学们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了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宇宙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打开眼界,跳出我们的常识圈认为地球非常非常大,而忘了宇宙的存在,其实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非常小的星球,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其他星球看一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弄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科学上的结论,对在第一课时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再说一说。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次讨论时,一些认为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同学刚刚改变了观点,认为地球之外没有生命。老师的观点嘛,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个问题存疑,因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这依然是个谜,等待着大家去不断地探寻。让我们先开始本课的学习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学生讨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过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生命之谜这个问题的。
明确:课文第3自然段中提到: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所以应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学生交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第四,有足够的光和热。
(2)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出示图片也可)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放在后面单独说)
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交流示例:
?水星:因为它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金星:因为它缺氧、缺水,有着浓厚的云层,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温度极高,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为它们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点探究火星。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预设:全文关于火星的内容相当多,信息量也大,而且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探讨相对于其他行星要复杂得多。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自转一圈的时间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接近,昼夜长短相近,都有四季。所以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
两次科学探索:1971年,宇宙飞船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通过近距离观测,证实人们关于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两种猜测是错误的。1975年,宇宙飞船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证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教师出示关于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资料一:为了探索火星,火星轨道上不仅有数量不少的探测器,而且在火星表面也有陆地车在进行登陆勘测。目前火星上有两架陆地探测器,其中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最有实力的,它于2011年11月发射,已经在火星上工作7年多,拍摄回非常多的火星地表图片,而人类也对火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的两项重大发现:一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接近火星地表处一块有30亿年历史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说明火星上曾经可能存在远古生命;二是发现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存在季节性波动现象,或与现代火星生命有关。虽然这些发现不足以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生命,但对未来的火星表面和地下探索任务而言,这些发现无疑是个好兆头。
资料二:2018年7月25日晚间,据BBC(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来自意大利宇航局的团队日前在火星南极附近冰层的地下发现了一个液态水湖。这一发现刊登在《科学》期刊上。这个湖约20公里宽,在一个巨大的极地冰川下,位于火星地表下方约1.5公里处。根据刊登在《科学》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来看,这个湖的温度非常低,预计在零下90华氏度,远低于水的冰点,并且水体充满了盐和其他矿物质混合物。研究人员做出判断它可能是一个冰下湖,一个含水层,或一层被水浸没的沉积物。
④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结合我们刚才阅读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资料,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对于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存在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火星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或最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移居场所的星球。关于火星的研究还在继续,这个谜还在探寻之中。
三、读法探究,写法借鉴
1.浏览课后习题第2题,交流阅读方法。
(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2)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预设:经过前一课《竹节人》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带着不同阅读目的去阅读的方法了。这里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请学生根据课后提供的阅读任务,自己去确定阅读的内容与重点,再进行交流。
明确:完成阅读任务(1),要重点阅读第3、4、7、8自然段,作者先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然后一一罗列科学事实,利用排除法来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
完成阅读任务(2),就要重点阅读介绍火星的几个段落(第58自然段),火星与地球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即使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有生命存在,但是,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将有可能移居火星。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出示说明方法,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主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2)出示例句,学生说说加点的字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些字词能否删掉或替换,为什么?
①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②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③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明确: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所有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说法都要求准确无误。
四、课堂回顾,拓展活动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科学地、有条理地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疑问进行论证,感受到了说明文的语言虽然平实,却准确、严谨,当我们在说明一件事物时也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我们从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茫茫宇宙中蕴藏着的无限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而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人类到底能不能移居火星,都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看来,许多同学都是太空迷,知道的知识比我还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都能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发言,
2.给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活动的素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能力、阅读能力。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火星或其他行星)?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运用课本及课外知识作为论据。
(2)课外观看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如《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
(3)课外阅读关于宇宙的科普书籍,如《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认读嫦娥、磁场、陨石、干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所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交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浩瀚无垠的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其他星球上还有生命存在吗?多少年来这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嫦娥 磁场 陨石 土壤 辐射 沧海一粟
2.齐读、指名读重点生字词。
3.借助资料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生字词)同桌互读,并试着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强调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并对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进行补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
2.师:判断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
明确:生命存在的条件有:
a.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b.必要的水分。c.适当成分的大气。d.足够的光和热。
3.天体具备哪些条件,才可以有生命存在?
4.说说在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中,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为什么?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
1.快速地浏览课文。
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讨论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
明确:第2~9自然段。
师: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两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归纳: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2.分析理解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师: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说说在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中,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为什么?
学生交流: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湿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那么,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五、课堂小结
关于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一直在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这还有待人类去进一步探索。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那么火星上到底是否存在生命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合作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建立五人学习小组,分小组讨论问题并汇报。一、二小组探讨第(1)小题;三、四小组探讨第(2)小题;五、六小组探讨第(3)小题。从第一小题开始依次选取小组代表汇报。
(1)火星与地球有哪些相似之处?科学家对火星有哪些猜测?
(2)科学家采取了什么措施对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结果怎样?
(3)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火星上没有生命?
(4)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三、交流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火星与地球的相似点:1.自转一圈时间相似;2.昼夜长短相近,有四季更替。科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了颜色。
(2)小组代表展示:科学家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运河和植物的说法是错误的。
(3)小组代表展示: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采用摆事实,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层稀薄,温度低,无磁场且大气层中没有臭氧层,无法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同时科学家通过对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得出了两个结果:1.土壤中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2.在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这证明,在飞船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4)教师总结。
四、问题研究与拓展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人类不知道的星系。人们确信: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大家课后可以阅读《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书籍,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教学板书】
宇宙生命之谜
生命存在的条件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和发现
①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②必要的水分
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足够的光热火星的探秘
13、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14、中国美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中国美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中国美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中国美食,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美食。
2、能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灶、焰、烫、煲、烈、熏等字,发现偏旁火和四点底的联系。
3、能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
教学重点:
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美食。
教学难点:
能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灶、焰、烫、煲、烈、熏等字,发现偏旁火和四点底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看短片。
2、看后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3、 师:他们都是美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美食,了解中国美食。板书课题:4、中国美食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记。
1、学生借助课文图片和拼音,自由读课文。(自己读)
2、同学之间互相读:一个人读,另一个人听,如果对方读对了,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如果读得错了,我们就帮帮他。
3、领读:谁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出示第一张幻灯片:11个含有美食的文字(指名读)
凉拌菠菜 、香煎豆腐、红烧茄子 、烤鸭、水煮鱼 、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 、蒸饺、炸酱面 、小米粥、蛋炒饭
重点指导:豆腐的腐读音,单独读读三声,在豆腐里读轻声;蘑菇的菇读音,单独读读一声,在蘑菇里读轻声,一起读读。
4、出示第二张幻灯片:打乱顺序读菜谱名(开火车读)
烤鸭、水煮鱼 、炸酱面 、葱爆羊肉、蛋炒饭、小鸡炖蘑菇 、香煎豆腐、蒸饺、凉拌菠菜 、小米粥、红烧茄子
重点指导多音字:炸酱面的炸(zh)、炸药的炸(zh)
三、谈美食,讲做法
1、学生自由读文,找一找:在菜名和主食名中有哪些制作美食的方法。
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煎、煮、蒸烧、烤、爆等字。
2、播放煎、煮、蒸烧、烤、爆等烹饪方法的视频,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烹饪方法的区别。
3、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美食和烹饪方法:你喜欢什么美食,它是怎么做的?
4、学生说美食,如煮鸡蛋、煎鸡蛋、烤羊肉串、煎牛排、炖鸡蛋、熬米粥。
四、我发现,我知义
1、出示第四张幻灯片(带有火字旁的6个字)
炒 烤 烧 爆 炖 炸
2、我发现这些字的偏旁都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火字旁)。
3、出示第五张幻灯片(带有四点底的字3个)
煎 煮 蒸
4、我发现这些字的偏旁都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四点底)。
师:你们猜猜这些带火字旁和四点底的字都与啥有关?(指名回答)
5、播放视频(火字旁的演变过程),知道这些字都与火有关。
6、学生尝试说其他带火字旁和四点底的字,进一步感受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四、我请客,我点菜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认识了11种美食,这些美食老师把它们列成菜谱,下面,我们模拟去饭店吃饭点菜的场景,做个有趣的游戏,大家想玩不?(生回答字)
(1)师宣布游戏规则:分组比赛,要求能准确说出菜名得1分,做到荤素搭配合理得1分,点菜适量不浪费得1分,得分多的为胜。
(2)开始比赛
(3)宣布比赛结果
四、教师总结
孩子们,我们中国地大物博,美食遍天下,今天我们走进了中国美食,欣赏了很多美食,认识了很多与美食有关的字,分享了很多美食,让我们别忘了在生活中享受美食同时,学习更多的汉字知识,继承勤俭节约的美德,提高我们的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卢氏还有很多的美食,我们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做美食分享美食。
15、找春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找春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取材背景:
教材内容选自人教社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选取本课,首先是由于培智生活语文教材除起始年级启用新版部编教材外,其它年级有纲无本,教材选用弹性空间大;其次因为人教社部编教材历经数次改版,其时代性、语文味较浓;当然还有重要一点就是春学期伊始正值早春,选用此篇可谓应时应景。
教学内容:
《找春天》一课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教材分析:
《找春天》一课作者用生动趣味的文字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从小草、野花、树木、小溪等景物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对象:
本班共有十位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可分为三组,其中A组学生认知能力较好,识字量大,会读课文,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可;B组学生识字量小,读课文困难,只能读简单的句子,其中一位语言表达较好,情感丰富;C组学生两人无语言能力,只能指认简单的字,一人能跟着读词或短语。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的美丽;
2. A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第四至八自然段,B组学生能跟读;
3.A组学生能仿照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描述春天图景;B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叙说;C组学生能指认图片中表示春天特征的景物。
教学准备:希沃白板5课件、相关图片、代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春天正悄悄地走近我们,让我们一起来找春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找春天》。
1.认读生词
师:你瞧,春天春意盎然、百花争艳、花香袭人,看到这些花我仿佛闻到了香味。这些花后面都藏有生字词,我们来找找。
(设计意图:渗透平时所学词语,帮助学生进一步记忆理解运用。课的复习部分运用希沃白板5课件触发功能,让学生点击八朵形异色鲜的花朵,认读藏在花朵后的生字。其目的一是创设春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美丽,二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选择两组词语:一类是表示动作的词,体会小朋友寻找春天时急切、激动之情,如脱掉、冲出、奔向、寻找;第二类是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如小草、野花、树木、小溪。同时两组词语用两种字体颜色区别,利用视觉提示帮助学生进行词语分类,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新授打下基础。)
2.仿说词语
师:这一组词语认读有些难度,谁来挑战。这些词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能力强的学生仿说AABB式词语。
(设计意图:班级学生学习差异大,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适时提高学习难度,让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吃好。师生点击树木图,出现词语: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叮叮咚咚,学生先读一读,后仿照说一说。)
二、学习课文
1.听读课文 感受春天气息
师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第四至八自然段。
师: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
师: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早春时节,春天是若隐若现,需要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设计意图:伴随着春天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生们会不知不觉会进入春的意境中去,同时通过教师动作语言渗透早春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不容易发现,需要仔细地找。)
2.学习课文四至七自然段
(1)呈现文本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师:小朋友们找到了什么?他们在哪里找到春天的?
(2)品词析句
师请学生在电子白板中圈出相应的词。
师通过白板蒙层效果呈现小草、野花、树木、小溪四幅图。
师:课文里是怎样描写小草、野花、树木、小溪的呢?
师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如探伸着头偷看,把小草当做人来写了,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小草比作眉毛,用的是比喻手法,那是春天的( )吧?这是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示肯定的语气。
师指导学生学习描写野花、树木、小溪的句子。
师呈现动画、视频、白板自带的乐器键盘弹奏《泉水叮咚》,让学生感受形象化的比喻、动听的声音。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小草、野花、树木、小溪描写得这样生动可爱呢?
师:四个句子有共同的特点: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的是反问句。
(3)仿说训练
呈现柳树、风筝景物图,出示句式:( ),那是春天( )吧?
(设计意图:通过圈出重点词句,动画或视频展现比喻的事物、音乐渲染气氛、反复朗读等手段体会句子的生动趣味,感受春天的美丽。让A组学生借助画面、句式,试着说一说,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
(1)呈现文本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师: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2)学会找春
师: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找到了春天?
呈现电子板书:看、听、闻、触(用红颜色标出)
师:春天来了,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
师:春天,她在哪里?
(3)游戏活动
师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春天在( )( )。
课堂游戏活动:分类
师请学生在白板上将在柳枝上、在风筝尾巴上、在喜鹊、在桃花和荡秋千、摇啊摇、叫、笑一一对应。
(4)仿说训练
出示春天的图,让学生用春天在( )( )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寻找春天的途径可以看、听、闻、触多种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帮他们记忆理解。利用动画图片、视频与文本相结合的形式感受春天的美丽,从而知道只要细细观察就能找到春天。最后采用白板5课件中的课堂活动知识配对,强化巩固新知。)
三、拓展延伸
观察自然 说说美丽春天
出示学生各自寻找春天的照片,让每位学生说说或指出春天在哪里?
A组学生仿照第四至七或第八自然段说一说。
B组学生能说出春天在哪里。
C组学生跟着老师说表示春天景物的词或指出照片中春天特征的景物即可。
师:春天不仅可以用说一说来赞美,还可以用画一画、唱一唱来表达心中的喜爱。
师呈现本班学生在国画社团活动中画的春景图。
师小结:春天像幅美丽的画,像首动听的歌,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春天吧!
(设计意图: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觉得趣味盎然。课的最后部分我请学生当小作家、小诗人说一说自己找到的春天,并根据学生能力做出不同的要求,或仿照课文第四至七、第八自然段形式表达,或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也可跟着老师说或指。)
四、作业布置
A组:(一)抄写词语。
脱掉 冲出 奔向 寻找 小草 野花 树木 小溪
(二)朗读第四到第八自然段,试着仿说。
BC组:
(一)认读词语。
小草 野花 树木 小溪
16、咏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咏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咏柳》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3.通过描写自己眼中的柳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描写自己眼中的柳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草》 《春晓》 《村居》)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揭题,齐读课题。 (咏鹅是赞美白鹅, 咏柳就是赞美柳树,注意咏的书写, 师范写,生书空)指导学习咏字。
3.了解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 字季真, 晚年自号 四明狂客 。 越州永兴 (今 浙江萧山)人。少年时就以诗文出名。其写景诗,较为清新通俗,除了本课《咏柳》外,还有《回乡偶书》等广为传颂。
4. 课件出示柳树指导学生看图说你看到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1.课件出示古诗《咏柳》 。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如绦 裁和多音字似。
4.师范读。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边听边划分节奏练读。
5.师指名读师生齐读。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非常好!大家已经能正确、流利的诵读了。
三、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呢?(看书下注释、插图,结合自 己想象。 )出示个别词语的意思、动态图。
1.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结合书本注释、文中的插图、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古诗的意思。
2.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 (出示古诗的意思)
3.学习第一句诗。
(1)师:谁来说说,诗中哪两句是直接写柳树的?你从哪儿感悟到了春天柳树 的美?
@:我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还有课文的插图可以看出作者是在 赞美柳树。 意思是一棵高高的柳树, 好像是碧玉妆扮成的一样, 千万柳条好像是 绿色的丝绦一样垂下来。板书:碧玉
@:我从绿丝绦看出, 注解上说绦是带子的意思, 作者把柳条比作了绿色的带子, 很美。板书:绿丝绦
(2)师:你们理解得真好! 关于前两行诗句,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追问: 一树 万条你怎么理解?真的只有一棵树,一万条吗?
万条表示的是有很多条,看上去满眼都是,数也数不清。
(3)师:在古诗中,有许多数量词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比如《望庐山瀑布》
(4)导读:这两行诗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作者抓住了早春柳树的特点,把柳 树当作美丽的姑娘, 那随风摆动的枝条就像是姑娘裙摆上的丝带, 多美啊! 带着 你的感受读一读。
(5)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柳叶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丝带。 4. 学习第二句诗。
(1)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问: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意思是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 细的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把春风比喻成了剪刀,它会裁剪柳叶。写出了春天的动态美。板书:剪刀 师:这两行诗写得很有意思,就像是作者自问自答。自己试着有语气地读一读吧。
(2)师小结:作者把满树的新叶比喻成碧玉 ,把随风飘荡的柳条比喻成绿 丝带 ,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 (板书: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剪刀,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合理的想象,把人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
(3)春风还带给了大自然什么样的变化?(嫩芽,红花)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吗?
6.面对此情此景,让我们带着对春天,对柳树的赞美之情再来读这首诗,做到正 确、流利、有感情。会背的可以背哦。 (生齐诵古诗)
四、总结古诗,拓展写话: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眼中的柳树
1.学生练习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五、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写柳树的方法,去写一写春天的其它事物。
板书设计
碧玉
咏柳 绿丝绦
剪刀
17、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3.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各种材质的碗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日常饮食离不开各种碗,大家见过什么碗呢?
预设:木碗、不锈钢碗、陶瓷碗、玻璃碗
师:是呀,我们生活中有各种精美的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则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粗瓷大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
2.出示课题《一个粗瓷大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师板书:《一个粗瓷大碗》)
3.这个粗瓷大碗还和一个抗日英雄有关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赵一曼资料。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引出粗瓷大碗,导入课文;通过了解赵一曼的相关资料,初步体会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1)标好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读时,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2.集中识字
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生字是否都过关了。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①chn mn lin gāng
陈列 赵一曼 联军 搪瓷缸
②hun ling dn zhēn
归还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2)请一名同学领读,其他同学跟着读。去掉拼音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预设:加一加 部首识字 基本字识字 看图识字 相近字比较 (比一比)
点拨:
① 区分形近字(粱 梁)。
粱:高粱是农作物,因此下面是米。 房梁,以前的房子一般是用木头做的,因此下面是一个木。
② 看图识字。(侦察)
侦察:侦察是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出示课文句子: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③ 区分多音字还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辨析读音:他还在学习中的还读hi,他去图书馆还书中的还读hun。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2.探究活动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交流阅读收获。
预设: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偷偷倒进锅里,又从另一个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赵一曼把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故事脉络: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收到粗瓷大碗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自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2)提问: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预设:引出下文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关注一些关联词,比如,仅仅但表示转折关系,说明这个粗瓷大碗不普通;本段最后一句话,直接点明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这个碗会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因此第1自然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板书:博物馆感人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说说哪件事最让自己感动。
2.探究活动
(1)师:你找到有关时间的词语了吗?
预设: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开饭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后来。(板书: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了 第二天 后来)
(2)师:说说哪件事最让自己感动?
预设1:赵一曼把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给了新战士。
预设2:通讯员好不容易给她找到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让通讯员还回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语句,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句子: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师:早就一词体会赵一曼关心爱护战士的品质。(板书:关爱战士)
(3)出示3、4段: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要求:①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同桌互读。
②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3.全班交流
(1)交流任务
师:指2名学生朗读赵一曼及通讯员的语言描写,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赵一曼关爱战士、以身作则的品质,体会战士们的英勇。
师:这也说明了粗瓷大碗的来历。(板书:碗的来历)
(2)交流活动
预设2:通讯员给赵一曼盛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让学生感动。
①出示第5自然段句子: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师:通讯员为什么会这样想?
预设:说明赵一曼还没有吃过饱饭。
师:这里采用了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了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突出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师:那么为什么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连顿饱饭都没有吃过呢?我们来读一读那段艰苦的岁月。
②出示第6自然段句子: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从艰苦几个月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了解当时生活条件差。
预设2:从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体会赵一曼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预设3:我从得留给伤病员吃体会大家对伤病员的关心。
③出示第7、8自然段句子: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师:你能找一找赵一曼倒饭时的动作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与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
预设1:我从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体会到赵一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预设:我从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体会到他对赵一曼的敬佩之情。
师小结:围绕第7自然段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体会赵一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结合第8自然段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这一神态描写,体会他对赵一曼的敬佩之情。
④提问:你觉得炊事员老李心里会想一些什么?
预设1:赵一曼作为团政委,吃的却跟大家一样,真是我们的好政委。
预设2:我们要紧紧跟随着她,与她同甘共苦,一起抗击敌人。(板书:同甘共苦 不搞特殊)
⑤提问:请学生齐读课文第9-11自然段,说一说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
出示第9-11自然段: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师:从小通讯员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我体会小通讯员的着急。
师提问: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板书:碗消失了)
预设:(成了七班的菜盆)
(板书: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⑥出示第10自然段: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师提问:你觉得赵一曼的碗以后还会丢吗?为什么?
预设:还会丢,她总是先考虑别人。
教小结:联系课文第11自然段我们知道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这也表现了她的豁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安排主要是为了再次训练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想,深入体会文章内涵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主题概括:本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烈士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关心战士胜于关心自己,与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坚持抗日,赞美了赵一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1.向家人讲一讲赵一曼的故事。
2.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
【板书设计】
18、雪孩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雪孩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不出声是默读最显性的特征。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开展训练,培养学生不出声的默读能力呢?下面以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雪孩子》一课为例,谈谈笔者依托教材,循序渐进落实默读要求的三点体会。
一、把握学段要求,准确定位不出声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对于学习默读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要么急于求成,一开始就不允许学生唇读和指读;要么泛泛而谈,只提要求,不重指导。问题的起源,是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默读的速度和质量,缺少对默读方法的具体训练。尤其是学段要求常常被教师忽视,给学生提出的目标不是过低就是过高,这些都必将影响默读指导的效果。笔者认为,对默读目标的准确定位,主要依据有三:
1.要了解学段要求。
现行的默读研究论文中,对于各个学段的默读要求表述不统一,主要是研究者混淆了《语文课程标准》2001 年版与2011 年版的内容,导致自身对默读的认识不全面。
2011 年版的课标对默读的要求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1~2 年级)从原来的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调整为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 从原来的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调整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调整后的内容来看,第一学段中关于默读的要求降低了,留给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充裕了。
2.要看教材分解落实。
《雪孩子》改编自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嵇鸿的同名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后来小白兔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作了一朵白云的故事。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这是本册第一次,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中,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旨在巩固默读的方法,并能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日常阅读中,促进阅读理解。
根据教材对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要求,教师不能在学生初学默读时直接切入到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批注之类的泛泛而谈的指导模式,而要对不出声这种默读方法进行具体点拨,提供可行的操作建议和路径指引,以帮助学生在默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学会默读,学会学习。
3.要依据学情。
儿童阅读心理研究表明,从朗读发展到默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出声朗读阶段,第二是过渡阶段,第三是无声默读阶段。对于初次接触默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要做到三不和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手指,眼到、心到、手到,是有难度的。因此,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要小,允许他们从出声朗读逐步过渡到无声默读,这样才符合低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对《雪孩子》一课学习默读教学目标制订如下:1.简单了解什么是默读,默读有哪些好处,激发学生对默读的兴趣;2.保证默读课
文的时间,初步掌握默读时不出声的要领,试着在阅读课文时运用。
二、用好眼脑手,有效训练不出声
《雪孩子》新课伊始,可让学生放声朗读,读完后教师出示计时结果:读完一篇547 个字的课文,最快3 分多钟,最慢6 分多钟。再出示教师本人阅读
时间:1 分10 秒。这是怎么回事呢?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很长,每次朗读要花很多时间,所以老师用了一种不出声、速度快的读书方法默读。以此激
发学生练习默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不影响他人。
随后,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眼脑手并用的方法,科学有效地训练不出声的技能。
1.轻声带读,训练学生用眼睛看。
默读也叫目读,所以必须学会用眼睛。看文章时,首先要用眼扫一下,这叫作眼动;扫到一定距离停下,这叫眼停。只有在眼停的瞬间,才能看清、看懂眼动时的那部分内容。这样循环往复,就会逐步读完全文。教学环节如下:
初次练习时,可由教师轻声读1~4 自然段小白兔和雪孩子玩的内容,学生不跟着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嘴巴不出声,手指不指着文字。具体要求可借助儿歌落实:手拿书本立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转动眼睛看字体,小嘴闭上不出声。
由于低年级学生默读的速度与朗读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这是与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相适应的,也能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理解用眼睛看着读的含义。
2.尝试默读,训练学生脑内发声。
当我们在默读时,嘴唇几乎是不动的,声带也没在振动,旁人也听不到我们发出的声响那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在发声吗?不是,因为即使声带没有振动,大脑中掌管声音的区域也没闲着,同样在产生脑内人声。所以,我们可以用默读时,大脑在发声,来训练学生自主默读。教学环节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边听老师读,边用小眼睛看课文。那你知道,默读时除了用眼睛看,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嘴唇不能动,不能发出声音。
生:也不能用手指点着读。
师:说得真好!默读的时候,嘴巴不出声,大脑来发声。想不想来试一试?
生:(齐)想!
师:我们来默读课文第5~8 自然段。请同学们用眼睛看课文,用大脑来朗读课文。快试一试吧!
(生练习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生:我好像听到大脑里面有个小人在读书,就跟我自己平常读书一样。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的脑内人声,你已经成功啦!
生:我的嘴巴忍不住要动一下。
生:我想用小手去点,不点就看不清楚。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开始练习默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通过刚才的默读,你知道课文第5~8 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吗?
生: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去救他,非常勇敢。
从以上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虽然努力不出声,但嘴唇还是不断地翕动,仍会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会用小手去点读。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意义。因此,面对学生默读中出现的嘴唇翕动念念有词等现象,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因为,这是学生默读能力生成中的必然现象,教师要耐心引导,逐步纠正其不正确的做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小声轻读过渡到无声视读。
3.自主默读,训练学生动手圈画。
默读中,要眼到,训练学生扩大视觉范围,由一字一字读词组读短语读,最终能一目数行;要心到,目所看,脑所想,去理解吸收。另外,还要辅之以手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动笔画画、圈圈,默读的效果会更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教学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知道了默读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用大脑来发声。接下来还要请出一位好帮手我们的小手。准备好了吗?
生:(拿出笔)准备好了!
师: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以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第9~14 自然段,一遍动手圈一圈、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师巡视指导,等全部学生完成默读、圈画任务后再开始交流)
师:刚才默读课文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做到了不出声,动手圈画,真能干!雪孩子有哪些变化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雪孩子浑身湿淋淋的。
生:雪孩子不见了,化成水了。
生: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
生:最后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师:小朋友很会读书,一共有四处变化,全找到了。数一数,你找对了几处?举手指告诉大家。
(生统计后举手示意。)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观看一个微课,了解一下雪孩子的神奇变化。
(学生观看微课演示,了解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师:原来雪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真是太感人了。我们来朗读描写雪孩子变化的句子吧!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默读方法不再刻板,形式丰富多样,有默读与动手圈画结合,默读与微课演示结合,默读与感情朗读结合。多方实践,对于提升默读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保证默读时间,及时巩固不出声
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学生读完一遍课文以后,都会有一个放下书本向教师示意的动作。很多时候,教师会在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结束读的练习,这样就会让速度较慢的学生慢慢产生一个错觉,觉得读不完是没有关系的。长此以往,班级学生的默读能力就会拉开距离,到了第二、第三学段更加两极分化。为此,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落实。以下三种方法亲测有效:
1.计时器记录默读时间。
默读是不出声的,要判断每一个学生都完成默读任务,确实有困难,特别是二年级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这时候教师可以请计时器来帮忙。在课件中插入简单的计时器,或者倒计时器(如下图一、二所示),让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自己记下默读的时间,教师做好默读时间的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自己跟自己比,这次默读课文与上次默读课文,有没有进步;也可以自己与全班学生比,快了还是慢了。这样把计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
2.板画总结默读成果。
通过轻声带读、尝试默读、自主默读三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默读不出声的方法,知道了默读时不能小声嘟囔着读、不能动嘴唇无声地读、不能用手指点着读。但是仅仅依靠这几个环节,默读训练还是碎片化的,还缺乏对全文的默读印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默读全文,表扬不出声的学生,完成初次默读的评价。再借助简单的板画让学生回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初次学习默读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新本领的兴趣。
3.适时朗读,为默读减压。
二年级学生默读完《雪孩子》整篇课文,速度与朗读大致相当,一般要三五分钟。如果要边默读边思考边圈画,那就需要若干个三五分钟了。因此,笔
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简化教学设计,取消往常细致入微的分析、讲解,留足时间给学生学习默读。为降低学习的难度,我根据课文的篇幅和理解的难易度,将默读和朗读交替进行。如品读雪孩子焦急的语言、急切的动作,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了解雪孩子救小白兔后发生的变化,需要学生凝神静思来圈画默读;雪孩子变成了美丽的白云,可以用朗读来赞美;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个课后思考题,又可以通过默读全文来思考。这样课堂上既有声情并茂的琅琅书声,又有静思默想的宁静,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教师就要准确把握学段要求,调动学生眼脑手各个器官,保证足够的默读时间,科学适度,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不出声的技能,为提高默读能力奠定基础。
19、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释题:
宿:过夜
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1)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 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
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阴
为什么没形成树阴?(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3)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4)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1)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2)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
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3)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4)再看图(后两句动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5)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6)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情景来说明是________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 一径 枝头 儿童 黄蝶 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六)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20、姓氏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姓氏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姓、氏、李等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姓、什、么等生字,认识弓 走、等部首。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了解中国姓氏有多少,有什么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姓氏歌》,了 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难点:知道姓氏的正确读法,了解中国姓氏文化。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达标检测
一、视频导入,活跃课堂
1、出示课件,播放《百家姓》表演视频。(学生专注观看)
2、同学们,你们会背诵《百家姓》吗?有谁愿意来背一背? (学生举手回答) (出示《百家姓》课件)
3、同学们非常棒,我为你们点32个赞。(教师简单讲解 《百家姓》共有多少个单姓和复姓等)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姓氏歌》。(板书课题)
1、背诵《百家姓》。
2、说一说你知道的复姓。
二、课堂游戏,引入课文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 一个同学问你姓什么,另一个同学就回答我姓李(刘、张)....
2、开始做游戏,同桌互相你问我答。
3、同学评一评,哪一回答得最好,并给予奖励。
三、朗读课文,了解中国姓氏
1、出示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画出要求会认的字,自由练读。
2、指导学生正确拼读下列汉字,指导正音。
姓氏李张赵孙周官双
3、播音乐,加动作,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4、同学们,课文读熟了,谁来说一说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姓氏? (学生答:李、张、 胡、吴徐、.....你还知道哪些姓氏呢? (学生自由回答)
5、示课件,学习分解姓氏的姓氏歌。
三横王草头黄弓长张立早章古月胡口天吴
双口吕木土杜言午许双人徐耳东陈干钩于选出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并打V
6、根据提示写姓氏。
三横( )草头( )
7、让同学们用上面学到的姓氏歌,来一次自我介绍。
(我姓李,木 子 李。我姓张,弓 长 张....
8、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弓 长 ( )木 子 ( )
口 天( ) 干 钩( )
四、学习生字
1、课文读熟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有哪位同学能当小老师,来教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生字?请举手。(学生举手, 领读生字)
2、课件出示会写字,找出本课生字中的独体字、左右结构的字,认识全包围结构的字国。
国:图片,全包围结构,部首是口 。写时应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方:图片第三画是横折钩。
3、口头组词,记忆生字。
4、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练写生字。指导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5、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
国:方:6、加一加,变成新字再组词。
女+生= ( )
又+又= ( )
口+玉= ( )
五、回顾课文,课堂小结
1、《姓氏歌》 我们学完了,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领大家一起读一 遍?
2、今天我们知道了许多姓氏,还了解了《百家姓》,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姓氏都是怎么来的吗?大家可以课后去了解一下。
3、课后收集有关姓氏的小故事,然后跟同学讲一讲。
【教学板书】
姓氏歌姓氏歌《百家姓》单姓复姓赵、钱、孙、李东方、上官....
21、我的长生果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我的长生果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说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我的长生果》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一种娓娓交谈的方式,用朴实的话语,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真诚抒写了阅读和写作带给自己的愉悦。字里行间融注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给人思考和启迪。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据标志性的词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的筛选能力。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魅力。
(3)通过删减,调序,改换,勾连等方法,引导生学自主品析,并在一定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情感目标:
(1)联系自己阅读,写作经历和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和收获。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体悟阅读与写作对于个人的成长,社会人生的价值意义,借以激发学生提升心智,丰富生命,完善自我。
二、说重点难点
叶文玲在本文中娓娓讲述了创新写作给她带来的乐趣。编者其意,旨在希望让阅读带给学生一点思想观念上的冲击,一些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故而,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难点:结合自身体验,畅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收获。理解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道理,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三、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已初具赏析和品读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能结合文本谈自身的阅读体验。
四、说教法和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诵读法:三分散文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品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4.练习法:主要是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口语和写作)。
五、说教学设计:
(一)趣味引入,悬念入题。(从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人物轻松导入,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全体进入学习氛围)
(二)自读自悟,整体把握。(《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要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齐读,明确长生果的喻意。
2.个读,理清文章思路(我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
3.轮读,积累优美词句。
4.范读,重点品读1,2节。
(三)批注精读,体会情感。(重点突出,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讨论和圈点勾划:
1.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文中哪些词句(字里行间)体现出我对书的喜爱?请把你的理解或感受批注在旁边。
2.书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信息的归纳整合)
3.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文题的?那把它更换为我爱读书,或阅读对我的帮助好不好,为什么?
4.作者由阅读而获得了怎样的写作体验(创造的乐趣)?你有过同感吗?请你也谈谈。
(四)能动创造,享受乐趣(难点突破,创新精神的培养)
1.联系自己阅读,写作经历和生活实际延伸体验,畅谈学完本文后的感受和收获。(再次体悟作者的感受,提升对阅读,写作及人生的认识)
2.我也能!仿写: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是
3.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4.创造性表达:
①口头创作故事:有一天,我在街头漫步,突然看到**同学(男)穿着一条裙子,
②小作文:《由男子汉穿裙子想到 》
(五)板书设计:
27.我的长生果
读书 博览群书 入情入境 读书笔记
写作 别出心裁 真情实感 呕心沥血
22、望洞庭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望洞庭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23、陶罐和铁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单元目标*
导语: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目标: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关于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写成诗一样的寓言。
伊索寓言:很多是关于动物的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先秦时期,年代久远。
特点:寓言是蕴含着道理的小故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第6课与第5课《守株待兔》有什么异同?
不同之处:
①一篇是文言文,一篇是白话文。(语言的角度)
②一篇短,一篇长。(篇幅的角度)
③一篇写在古代,一篇写在当代。(时间的角度)
④守株待兔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后人归纳成一个成语,一直被运用。
相同之处:
两个寓言故事都包含了一个道理。
(这个部分学生梳理得非常好,大大超过我的预想。部分孩子的思维极其活跃,而且精准。)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课题
指导书写陶、罐:注意左窄右宽及偏旁。
2、交流课文内容,疏通生字词语
(1)陶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陶罐经常受到了铁罐的奚落。【奚落:用尖锐的话说别人的短处,让人难堪。】
陶罐很谦虚,能容忍铁罐。(找到相关的句子)【谦虚】
陶罐心胸很宽广。
(2)铁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铁罐非常骄傲。【骄傲:近义词是傲慢,反义词是谦虚。】
铁罐对陶罐很轻蔑。【轻蔑:轻视】
铁罐很小气。
铁罐觉得陶罐十分懦弱。【懦弱】
(3)讨论:懦弱和谦虚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谦虚是褒义词,懦弱是贬义词。
意思不同,谦虚就是不骄傲,懦弱是胆小,不敢反抗。
(4)补充词语
【覆灭】复里面是一个日,本意是太阳又一次升起。
【废墟】坍塌的建筑物。
(5)读读,记记
奚落 轻蔑 懦弱 覆灭
谦虚 骄傲 傲慢 废墟
三、精读课文
1、朗读1-9自然段(第18页)
2、进一步看出铁罐是个怎样的人?
看不起别人:傲慢、骄傲;自以为是。
3、从哪里能看出铁罐自以为是?
说话时的标点符号:感叹号
对陶罐的称呼:陶罐子,东西;而陶罐称呼铁罐为:铁罐兄弟。
4、分角色朗读
5、归纳对比
陶罐
铁罐
对彼此的称呼
铁罐兄弟
陶罐子
本身的特点
易碎
不易碎
许多年过去了
还在
没见到
6、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铁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腐蚀,而陶罐在土里能长久保存下来。
7、通过这样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要小看别人;不要骄傲。
万物皆有长处、短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朗读1-9段
2、对于陶罐和铁罐,你有没有产生新的想法?
提出疑问:为什么铁罐要这样说陶罐?
对别人的问题进行猜测:可能铁罐羡慕陶罐太漂亮了。
铁罐很暴躁,陶罐比较温柔。
二、精读课文
1、朗读10-17段(第19页)
2、理解:翻来覆去
翻来翻去的意思,说明花了心思找了很久,没有找到。铁罐在地下已经腐蚀了。
3、回顾寓意
每个事物都有长处,短处。不要因为一时的长处而觉得自己了不起,放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说不定不算什么。而别人的短处,放在长远来看可能也不一定是个缺陷。
4、交流新的感受
我有点感动。尽管铁罐奚落陶罐,但是多年后当陶罐找不到铁罐的时候,会很伤心。(小龚)
柔软的东西未必永远柔软,而看似坚硬的东西不一定永远坚硬,可能多年后就消失了。(小于)
陶罐是很宽容的。多年后陶罐还惦记着铁罐,要把它找出来。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
三、阅读链接《北风和太阳》
1、快速阅读故事
2、北风和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要和对方做攀比,还很骄傲。
北风很输不起。(越是骄傲的人越输不起。)
两篇文章都是两个人物,还有一些次要的人物:人们。(写法、内容和角色安排的角度)
北风和铁罐的脾气都比较暴躁。
四、说话训练
课后习题: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指导:省略对话,简单归纳。
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铁罐嘲笑陶罐懦弱,陶罐与他争辩,但铁罐十分暴躁。陶罐想和他和睦相处,但铁罐却要把它碰成碎片。
评:加上结局就更好了。
国王的柜子里有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骄傲的铁罐常常奚落陶罐。有一次,铁罐又奚落陶罐,问他敢不敢碰自己。陶罐易碎,所以不敢碰铁罐。铁罐说陶罐是个懦弱的东西,陶罐想争辩,铁罐却让他住嘴,还想把它撞成碎片。过了好多年,铁罐和陶罐都被埋在了土里。人们发现了陶罐,而铁罐却找不到了。
感受:
1、字词链接课文内容
这篇寓言故事的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但其中的词语却较难理解。因此,朱老师借助对陶罐铁罐的印象这一话题,在语境中进行学习新词。同时,在对词语意思的辨析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角色形象,也有助于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多角度交流感受
朱老师常常引导学生,别人说过的我还可以说,别人没说过的我更要思考。比如本课与前一课《守株待兔》的异同比较;对陶罐与铁罐的印象;对于故事道理的深入理解等,学生在老师的提问和评价的引导下,逐渐拓展角度,涌现了更新鲜、多元的思考。
当然,多元的思考也需要老师提供空间。老师不过多剖析内容,而是以读促讲,再简单提取关键词,呈现在板书中,比如陶罐与铁罐之间彼此称呼的对比,本身特点的对比,多年之后结局的对比等,引导学生横向看,纵向看,读后再读,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和想法,逐渐启蒙学生的辩证思维。听这样的课时,更会觉得学生的回答是宝藏,是惊喜,是我的收获。
24、四个太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个太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前准备:
四个太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猜谜语,下面老师出一个让你们猜,好吗?谜面: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做工。(学生回答)(板书太阳)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猜谜游戏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1)谁来读读这个词?
师:读的真好听,还有谁愿意试试?
(2)太阳的阳读作二声,还能组什么词?
(3)太阳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知道多少关于太阳的知识?引导交流
(4)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知识,听老师读一读看你能知道什么?
2、(教师板书四个)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四个太阳
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这篇课文好吗?(提出自读要求)
(1)谁来告诉老师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呢?(汇报交流:小画家画了四个太阳,分别送给四个季节。春天的太阳是彩色的,夏天的太阳是绿色的,秋天的太阳是金黄色的,冬天的太阳的红色的。)
(2)随机板书: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并贴出对应的四个太阳。
2、要想把课文读得流利,我们一定要认识课文中的这些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读生词。
(出示带拼音的生词)你们想和这些词语宝宝交朋友吗?快快与它们打个招呼吧!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读词语。(学生自己读)
(2)指名读(23个同学)
(3)同桌互读词语
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翘起大拇指,读错了请你教教他。
(4)去掉音节再读,还能读正确吗?(小老师教读,23名同学)
(5)去掉词语只读生字,看看谁的反应快,我们一起比赛读。
(6)自主识字,渗透识字方法。
你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指名回答)
(7)你能给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组词吗?你能用你组的词说一句话吗?(34名同学)
3.过渡:这些字放在课文中,同学们读得怎么样?我想检查一下,用你们的手势告诉老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那我想请4个同学来读一读(评价随机)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读文情况,字音的准确度,同学们边看边认真听,共同正音。指出优点与不足,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中操《种太阳》
四、研读课文。
1、喜欢哪个太阳就读一读哪个自然段(指名回答,当学生说到春天的时候教师引读)
2、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图片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季节?(春天)
是呀,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说到春天您能想到那些词语?(预设: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鸟语花香,百花争艳,百鸟争鸣)
4、引读: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学生接读)
5、因为学生接读
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所以春天的太阳画成彩色的(指板书),谁能用上因为所以说说春天的太阳为什么画成彩色的?(指名回答23人)
6、同桌合作读 (指名汇报23人)
7、好多同学已经记住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谁能尝试着背诵这一段呢?会背的孩子站起来背一背。
五、学写阳
(1)阳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复习双耳旁的写法,学生书空
(2)谁能提醒提醒老师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观察、自由交流
(3)范写阳字
(横撇弯钩,竖,竖,横折,横,横。有6笔。)(阳字型左窄右宽,参照队写双耳旁,横撇弯钩在横中线上部,竖要拖长。日竖在竖中线上运笔,里面的横在横中线上。双耳旁比日长,日比双耳旁宽。)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坐姿)。
(7)同桌评一评写的字。
(8)拓展学习秋字。
六、总结:
其它季节的太阳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25、树和喜鹊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树和喜鹊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窝、孤等9个生字和子字旁、倒八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只、乐。
2、会写快、乐两个生字。积累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一的变调。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和子字旁、倒八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只、乐。会写快、乐两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一的变调。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树和喜鹊两位新朋友,引出课题。
2、补充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树和喜鹊的图片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自由读文,出示读书要求。
(二)各种形式认读词语。
过渡:同学们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相信这些词语也一定难不倒大家,对吗?
1、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自己拼读、小组轮换读。
2、去掉拼音读词语。
男女生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认识偏旁子字旁和倒八。
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3、过渡:聪明的同学们能不能发现有两个词语叽叽喳喳和安安静静和其它词语的区别。
学习并积累AABB式词语。
学生观察词语特点,归纳词语AABB式词语。
说说自己积累的AABB式词语。
引导学生说出叽叽喳喳和安安静静的意思。
读句子: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做动作读句子。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发现AABB式词语的特点,学会积累和运用,通过做动作来帮助孩子理解词语意思,丰富孩子们的词语积累。)
(三)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同桌互读。
2、师生合作玩字卡游戏。
3、交流识字方法。
4、学习多音字只乐。
过渡:同学们,我们每天来到校园和同学老师一起学习、玩耍,你们快乐吗?(快乐)就让我们赶快写写快、乐这两个字吧!
(设计意图:通过玩字卡游戏、交流识字方法的形式,检查和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过渡语直指下一环节的学习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写字教学。快乐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提醒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书写姿势。
4、全班展评。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机会,并在合作交流中互帮互学,教师适时查漏补缺,指导方法。)
(五)读好一的变调。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观察,发现一的读音不同。
2、指名读。分组读。
(六)量词积累。
1、找出词语中的量词。
2、说说自己积累的量词。
3、出示相关句子,男女生读一读。
(七)读儿歌。
1、课件出示儿歌,自由读。
2、分组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拓展想象,练习朗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词语的积累,真正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四、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1、指名分段朗读。
2、师生合作朗读。
3、根据课件提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反复对重点自然段落的阅读以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辅之以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26、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等5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生字。
2. 读准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 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中。
4. 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中。
教学难点: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课前三分钟《滥竽充数》寓言故事。
感谢xx同学为大家带来的寓言故事分享,每一则寓言都是一个小故事,但在这些小故事中,却蕴含着大道理。今天我我们共同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我们又明白了哪些道理。(板书: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教学
1. 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一人,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
(3)读好停顿,根据停顿提示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2.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上学期我们初步了解了文言文具有语言简洁的特点,要想知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要读懂课文,你能说一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板书: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你能简单说一说怎样借助注释吗?
(3)以田中有株为例,株字后的②表示与课下注释第二个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可以用树桩代替株,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替换法,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田中有树桩。
(4)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话说通顺。
(5)出示同桌合作要求从文中选择一句话,用替换法借助注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这个故事?
(7)将原文与解释进行配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我们不仅可以借助注释解释关键字词的意思,还可以加上一些修饰和合理的想象,使这个故事更加的生动和形象。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同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明白道理
你能说说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吗?你身边有这样不劳而获的人吗?
设计意图:小故事大道理,通过寓言的的学习明白做人的做事的道理。
三、迁移运用
完成预习单上二、三项内容,并根据评价标准及时做好自我评价,汇报一下你读懂课文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守株待兔》这则文言文寓言,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寓言故事。
1.自学《掩耳盗铃》填写学习单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南辕北辙》
四人一个小组,2号同学读文,组长讲故事,3号同学说道理,四号同学计时。
3.扩展:本单元日积月累寓言故事,读一读,了解部分文言文原文,课下选择一则,查找其文言文,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以文带文,学以致用,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了课文,明白了道理,又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了其他两则古代寓言故事,课下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古代寓言故事。课程结束之前,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学习单交给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表现依据课程保准对组员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27、三黑和土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黑和土地》是苏金伞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选入了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土改,农民得到自己的土地后无边的幸福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对土地的挚爱情感。
这首诗感情丰沛,初读诗歌,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关键是怎么表达的是教学的重难点。
开篇的前三节将镜头定格在获得土地的农民身上。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就是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只要就,这个关联词本身就带着迫切性,将农民得到土地后兴奋的状态和十足的干劲展现出来。生命前面加了一个修饰词整个,强调了毫不保留,倾其所有,不留余力。投入有放进去,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意思,投入和整个相互照应。然而这还是比较抽象的叙述,作者接下来马上用相同的句式做了一个比喻:活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我们来看看这个复句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像鹅钻进水里
像旱天的鹅钻进水里
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钻进水里
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旱天的体现对土地的渴求,作者认为还不够具体,又加了连头带尾巴的修饰词,对应了整个生命,描绘了钻进的形态,是彻头彻尾地投入,投入的动作就好像旱天的鹅钻进水里,钻字很生动,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的,那种投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感情为虚,最是难写,作者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这样一层层的修饰叠加,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重获土地的兴奋、激动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
接着连用两个恨不得夸张的手法,倍显农民获得珍贵的土地后那种喜悦和珍视的感情。恨不得是巴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的意思。农民急切希望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先也体现了迫不及待。
随后镜头由全景切至特写,聚焦农民三黑。
三黑是中国农民的代表,有着土地之子的名字三黑。为什么叫三黑?可能黑是中国农民的显著特点吧,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接受太阳炙热的吻,黑成了农民的标志颜色。
三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翻着土地是常式句,而作者单独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拎出来,改常式句为变式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相同的句式,再一次强调了三黑翻土的细致认真,不放过任何一寸土地。这样的表达让我想到了最近很流行的民谣歌手宋冬野的《安和桥》的歌词让我再看你一遍,从南到北,从什么到什么这种空间上延伸铺展,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每一寸土地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运用复沓的句子,重章叠唱,读起来很顺口,有节奏感。每一寸每一块都细细打碎体现了三黑的用心,因为爱,所有才细致入微。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土地顺、平、黑的特点。这是在写土地的形。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写的是土地的质感。作者通过把土地比作每日带给自己最放松体验的床,表达了对土地的珍视、热爱。三黑 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按照叙述的逻辑,应该是三黑自己睡上,结果是叫麦籽儿睡上,说明三黑把最好的、最舒服的都留给了麦籽儿,读到这儿,学生说感觉土地是三黑的儿子,得到悉心的照料。
土地是非常神奇的,是孕育生命的温床,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麦籽儿快乐生长的过程,也写出了土地的肥沃,同时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土地的好。这是农民三黑的想象,充满了期待丰收的喜悦。
4-8小节写三黑翻地、耙地的过程,9-15节写三黑劳作累了,田间歇息的所见、所思。他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为什么是白霎霎,而不是白花花呢?白霎霎和后文的痒抓抓都是方言词汇,苏金伞将口语入诗,却无口语的俚俗,有的是朴素自然,如泥土的气息。字典上霎霎是拟声词,多形容风雨声。故白霎霎比白花花好,不仅写出了白,还写出了风吹荞麦花发出的声响。一个霎霎打破了诗歌的寂静,想象三黑坐在田埂上休息,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风吹着成片的荞麦花,发出霎霎的声响,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荞麦花的声音只是前奏曲,蝈蝈儿的声音则是嘹亮的音符。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用了通感的修辞,将听觉和触觉相互交错,突破语言的局限,充满了审美的情绪。
由蝈蝈儿的叫声勾起了三黑童年的回忆,控诉了旧社会地主欺压农民的罪恶。紧接着由蝈蝈儿的叫声引出今昔对比,强调了蝈蝈儿是在自己地里叫,凸显时代变革带给农民生活上的变化,引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因为土地是自己的,所以农民劳动积极性倍增。
最后一节紧承上文对未来的憧憬,翻身的人儿又重新回到了农民的群体,呼应了开头。心里真甜笑嘻嘻连嘴都合不上已经是喜不胜喜,喜上眉梢,这还不够,还写了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色彩。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 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三黑和土地》也具备了这四个要素。作者对土地、农民的深厚感情注入到诗歌的字里行间,每个字都是农民口中的语言,习闻常见的事物,然而却是美妙的诗行,动人的吟唱。诗歌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多角度来体现情感,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复沓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呈现了形、声、色交汇的立体画面。
中学生正处在读诗、写诗的年龄,通过读《三黑和土地》,不仅仅感受作者对农民、土地的热爱之情,还要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出立体的诗歌。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捕捉诗意,用耳朵去倾听诗意,用鼻子去品尝诗味,写出诗歌的温度。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要让零零后的都市学生通过读诗切实体会到对土地的情感,是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乡土情结的相关资料。
乡土文学发轫于《诗经》中的乡土诗歌,给学生补充农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七月》,了解劳动者一年四季的劳动场景,感受充满泥土血汗气的语言。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28、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平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习的延续。)
29、青山不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青山不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3.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概括内容
同学们上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二、学习课文,初知奇迹
快速浏览:老人用15年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句子。
PPT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体会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体现这了不起的奇迹)
三、自读自悟,感悟 奇迹
主要围绕这一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1.批注阅读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全班交流(图、文、影像结合,感悟老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
预设一: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1)理解肆虐、盘踞这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
(这两个词本来是写人的,作者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2)作者引用了县志上记载的一段话,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它有什么作用?
(3)大风肆虐,怪物盘踞。我们通过影像再来直观地感受一下。播放PPT(有配乐)
(4)出示PPT:
读出画面:小组合作,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悟环境之恶劣。
那一次,狂风过后,树木断的断,倒的倒,老人
那一次,久逢干旱,老人
那一次,冰霜来袭,老人
那一次,沙尘暴后,老人
(5)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板书)
(6)同学们,我们抓住怪物盘踞读进去,想开去,老人在恶劣条件下植树造林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预设二:
学生交流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一边交流一边提醒学生归纳板书你体会到一位怎样的老人。
3.练习:走进老人心里。
过渡:就是在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这位瘦小的老人,过着清苦的生活,忍受着老伴、朋友离去的孤寂,痴心不改,执着种树,坚守了15年,创造了这片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PPT:
走进心里:自读自悟,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看着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同伴相继离世,老人想:
目睹与自己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老人想:
城里的女儿三番五次接老人去享清福,老人总是说:
4.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能够结合上下文,读进去,想开去,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来读读刚才找到的这几个句子:
出示PPT: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恶劣的环境挡不住老人前进的脚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清苦的生活摧不垮老人坚定的信念)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情感的孤寂改变不了老人植树造林的初衷,因为)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此时此刻,我们怎么能不由衷地感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老人!
5.欣赏奇迹画面,朗读。
现在,你还仅仅只感悟到这画面的美吗?(树和人一样勇敢)
四、升华文本,感悟精神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图文结合、补充材料等形式升华学生的理解,从而领悟青山不老与另一种东西的含义。)
1.同学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谱中,这位老人马永顺,他的名字格外响亮。出示PPT(配乐):
图片及文字:65岁那年,他住进了深山,专心植树造林。
图片及文字:2000年,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去世了。老人去世后,十几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他的足迹。
图片及文字:伊春市马永顺植树造林基地启动;人们自觉投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来。
2.这些都是一位普通老人,一位山野老农创造的奇迹啊。作者梁衡是如何评价这位老人的?
出示PPT: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理解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抓住了词句并联系上下文,读懂了课文,读出了画面,走进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读懂了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不仅是一个奇迹,更是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收获着一片绿洲,更收获着人生的启迪。
四、运用语言,拓展练笔
过渡: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语想要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说吧,请把你的感动化作优美的文字流淌吧!可以把课文中的语言化做自己的语言,或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方法,给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写一封信。
1.小练笔:《给老人写一封信》
2.全班交流。
30、千人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千人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会写能、桌、味、买4个字。
2. 联系语境、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行文特点。
学习流程:
一、糕字导入,引出千人糕
1. 猜测糕的音和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猜读糕字的音和义。
2. 用糕字组多词,引出课题千人糕。
(1)交流:你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糕?
(2)课件出示各种糕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糕字组词,巩固糕字。(绿豆糕、雪糕、椰汁红豆糕、三色蒸糕、红糖发糕、桂花糕、福寿糕、椰子糕、灯芯糕。)
(3)引出课题千人糕。
3. 提出问题:什么是千人糕?
(1)学生再读课题,思考:看到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千人糕?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制作出来的吗?
(2)导入:是啊,到底什么是千人糕呢?千人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找一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糕字导入,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识字,自主提出问题。借助多张糕点的图片,丰富学生对糕的意义的理解,并通过生字的反复再现,巩固糕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巧识生字,初步解疑
1.初读课文,巧记生字
(1) 借助拼音读课文
(2) 正确认读多音字:好种的应
(3) 在语境中识记、理解生字词,读好难句。
句子1: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粉糖)
句子2: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
(在语境中读准生字字音,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理解、识记:甘蔗、甜菜、糖)
句子3: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读好长句)
(4) 一字组多词:如
糕:蛋糕 雪糕 糕点
粉:面粉 粉丝 粉笔
蔗:甘蔗 蔗糖 蔗农
劳:劳动 勤劳 疲劳
2.读后解疑
从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中初步解疑什么是千人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经验、图文结合、一字组多词等方法理解、积累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解决疑问。
三、默读发现课文行文特点
1. 默读课文:分别画出爸爸和孩子说的话。
2. 再读课文,读中进一步感受本文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的行文特点。
【设计意图】:巩固默读方法,在默读与朗读中发现课文行文特点: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推动事件情节的发展。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在田字格内板书能桌味买四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针对学生指出的易错笔画,进行范写,再次提示书写要点:
能:第三笔是竖,不能写成撇;右边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桌:上窄下宽,第一笔竖与中间部分相连,木占下格。
味: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是未,不要写成末。
买:注意下面头的三点位置及大小的不同之处。
3.学生练写,完成课后写字表中能桌味买四个字的书写。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集体交流:
(1)说一说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好,再仔细看一看他是怎样写的。
(2)看一看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不够好,提出自己的建议。
5.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议和建议,自己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针对难点分析,立足难点思考书写方法,提升写字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课堂小结,课外收集
1.教师总结同学们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品读课文。
2.课外实践: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可以利用上网、查阅书籍或者参观问询的方式了解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普通的米糕也来之不易。
【设计意图】:借助家庭资源展开拓展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米糕的制作经过,为下节课理解千人糕经过千万人的劳动做铺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地读好对话,体会孩子的情感变化。
2. 默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借助插图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适度拓展延伸,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 能够写好具、甘、甜、菜劳 5个字。
学习流程:
一、聚焦第一组对话,发现认知冲突
1. 读课文1-5自然段(第一组对话),发现爸爸和孩子对千人糕的不同态度。
2. 抓住重点词语好奇特别急忙笑了,联系上下文体会孩子情感的变化。
3. 在语境中理解特别的不同含义。
重点句指导:
(1)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这是孩子第一次听爸爸提起千人糕时产生的疑问,说明孩子对千人糕阳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此句,教师通过反馈评价指引学生读,如:你读出了好问。读中感受到你对千人糕很感兴趣。这样读,说明你想弄明白什么是千人糕。非让学生知道有疑问,想弄明白就是好奇。最后让学生读出好奇的语气。
(2)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两个句子是孩子听爸爸解释什么是千人糕和看到米糕后,心里进一步产生的疑向。第一句朗读时语气相对平和,第二句朗读时语气要相对强烈一些。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两个特别。第句中的特别是非常、十分的意思,读出重音,且语速稍慢,第二句中的特别在句中是与众不同的意思,可和第一一个 特别比较着读。
(3)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朗读时要注意提示语笑了,以及句中的语气词嘛。孩子为什么会笑?原来孩子尝了爸爸所说的千人糕后,感觉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以前吃过的米糕而已,太普通了。嘛后面是感叹号,语气要上扬点儿。指导学生要把孩子不以为然的语气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发现孩子和爸爸对千人糕的不同认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情感的变化。
二、聚焦第三组对话,发现孩子态度的转变
1. 品读孩子的话,发现孩子态度的转变。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抓住仔细想了想的确两个词语以及句子最后的感叹号,读出孩子恍然大悟后心服口服的语气。
2.从孩子前后态度的对比中产生新问题:米糕是怎么做成的?爸爸为什么把普通的米糕称为千人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具体的语境理解的确的意思,体会孩子的情感,引发对新问题的探究。
三、学习第二组对话(6-9自然段),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1.学生默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米和糖在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课文中的特殊意义。
(1)了解生产米所需的劳动。
①从标点符号引人:在第八自然段中,有个省略号,想想爸爸还有哪些话没有全部说出来。
②出示种植水稻的图文资料,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防虫、收割等劳动过程。
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想象一边说说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
④提问:种稻子所需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农药等,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又需要许多人的劳动?
⑤提问:了解了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什么?
(2) 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①出示熬糖图片,指导学生现察: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②巩固、理解生字熬。理解熬指的是长时间地煮。
③出示甜菜、甘蔗图,认识两种植物。学生认读由生字菜和蔗拓展的词语菜地、菜市蔗糖、蔗农。
④学生交流: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3)小结。
提问: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你感受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师生从制作工序、参与人员、辛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小结。
3. 品读句子: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米糕做好后还需要许多劳动?圈画出就算还得又
②对照插图,说一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
4.指导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读好爸爸说的话。
①引导学生想象爸爸说话时会是什么样的神情。
②思考:块普普通通的米糕, 需要经过那么多人、那么复杂的劳动才能做成,在朗读第八、九自然段时应该怎么读呢?学生先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运用提取主要信息、图文结合、边默读边思考、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千人糕来之不易。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具、甘、甜、菜、劳,圈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范写,提醒书写要点:
具:里面的三个短横距离均等,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甘:居于田字格的中央,左竖从左上向右下略微倾斜,右竖从右上向左下略微倾斜,形成一种开合呼应关系。
甜: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
菜:艹的横要写得稍长一点儿,下面采的横要紧靠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劳: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宽一点,支撑起整个字的间架。
3.学生自主完成其他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成果,针对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议和讲解再次书写。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书写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交流,自主练写,自主修正。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经过什多人的劳动。
2.引导学生了解一件普通衣服的由来。①出示种棉花、摘棉花、纺纱、织布、服装加工、销售的图片。②借助图片,议一议:一件普通的衣服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3.小结:回家后,可以和大人一起说说制作衣服的劳动过程。让我们记住,这些劳动成果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珍惜这些劳动成果就是尊重这些了不起的劳动者的表现。
4.拓展延伸:我们生活中每一件物品都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例子(我们用的文具等),说一说这些物品要经过哪些劳动。
5.教师总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很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千人糕千人笔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设计意图】:由千人糕向生活中其他劳动成果延伸,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
31、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教学时,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用以往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落实借助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好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说说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课文写了什么梦?千年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说千年梦在今朝圆了?)
3.导学: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中千年梦指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指什么?
4.过渡: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交流检测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检测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九天揽月 火焰 先驱 实践 党中央 实施 不懈 宛若 里程碑
4.理清课文线索: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借助课文提供的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既关注事件,又要关注这件事的意义。
5.全班交流:中国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先从课文中找相关语段,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课件相机出示)
预设:
(1)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人飞上天、空中飞车的传说,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
(2)传说,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他把四十七支火箭安装在椅子背后,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的火箭飞行。)
(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人造卫星的发射。)
(4)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6)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它的月球车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互相拍摄,带有五星红旗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
设计意图:在学习提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飞天梦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此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借助资料,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的资料。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资料,渗透利用查找的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2.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3.出示课件,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4.观看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
5.交流讨论: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预设: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有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中国的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所以,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经历借助查找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恰当、合理地使用资料,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1.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适时插入图片):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舟五号飞行成功仅仅过去不到两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升空;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升空,3日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中华儿女的飞天之梦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2)指名读,齐读。
2.拓展练笔:同学们,请你课后查查资料,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八号、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3.总结:有梦就有希望,有梦就有追求,圆梦的任务将落在你们的肩上,让我们为中华民族更高远的梦想,时刻准备着吧!同学们,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把航天精神发扬光大,刻苦学习,为实现千年的飞天梦而努力。
4.拓展实践:搜集资料,办一张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外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的帮助作用。利用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练笔拓展,深入体会恰当使用课外资料的重要性。在拓展与练笔中,提升自豪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嫦娥四号 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一号 探月成功
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查找相关资料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借助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课文比较长,是略读课文,要培养学生在快速默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所以,开课引导学生抓住梦和圆读懂课文,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梦?怎么圆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因为涉及查找相关资料,所以在课堂学习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摘抄的资料过于冗长,重点不突出,学生在进行汇报时,不会恰当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料。所以,在运用资料解决问题方面,多注重一些方法的指导,从而真正发挥资料的作用。
32、梅花魂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梅花魂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看到梅花,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墙角数枝梅为有暗香来。)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梅花》!但是,我们今天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梅花魂》。(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梅花的魂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师正音。
(2)(出示生词: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爱梅,热爱祖国、思念祖国)
四、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梅花图,赏梅,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梅花,原产中国,耐寒,冬季或早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气味清香。)
3.外祖父喜欢梅花,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2)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兰、王二小等。简略介绍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在和平年代,梅花精神已然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等等。想到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想一想:外祖父只是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之情)
4.师朗诵课文,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和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②读到这些思乡诗词,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④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思考: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我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六、小结。
童年往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往事呢?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33、浪淘沙其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浪淘沙其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34、口语交际:请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口语交际:请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解析
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三上第八单元以美好的品质为人文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受到熏陶。而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也安排了请教这样的主题,看似常见常用,实则用意深刻。无论是请教者的有礼貌,找时机,还是被请教者的耐心帮助,细品之下都极为契合单元主题。
教材安排了三个板块。第一,以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境为载体,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共鸣,从而启发孩子们去思考,同时也示范了该如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教材呈现了请教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 :在别人方便的时侯请教;在请教别人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清楚;不管别人能否帮你解决问题,都要向别人表示感谢。第三,教材中还出现了两个小贴士 :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
理念目标
【教学理念】
统编教材对口语交际部分的编写充重了口语交际的自身规律,更加重视交际的功能,更加注重交际 能力和交际习惯的培养,重在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尊重他人,遵守交际规则。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交际情境、采用多元互动等手段,将情境教学与本课口语交际的训练点相依相映。
【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学会请教别人。
2.请教别人时如何把问题和困难说清楚,表达要有条理,注意有礼貌。
3.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
【教学重点】
请教别人时如何把问题和困难说清楚,表达要有条理,注意有礼貌。
【教学难点】
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制作学习卡片,写上平时有困惑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识请教。
师:同学们,今天有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你的心情怎样?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上这一节课,既高兴又紧张。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能让老师放松一些吗?
小结:同学们,听了你们的话,老师真是信心倍增,看来啊,以后我得多多向你们请教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请教。(板书请教)
【设计意图】
从导入环节入手,先用上课十分紧张这一个正在发生的情境,向学生请教,这样就使得学生无形之中进入到请教的情境之中。再以此为契机引入本课教学。这样的导入将会创建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同时也点燃孩子们的交际热情,调动了他们交际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学习请教。
情境一:问路,请教要有礼貌。
1.视频出示:我们班最近新转来一名插班生,叫小颖,可是她来学校的第一天找不到自己的教室在哪儿。
2.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颖,该如何去向别人问路呢?
(指名孩子练习。)
3.如果小颖向你请教,你该如何帮助她呢?
4.小结:请教别人要做到有礼貌。
【设计意图】
问路是比较简单也比较常见的交际情境,通过这种简单的情境,让孩子展开交际,再由请教中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注意事项礼貌入手,来激发孩子们表达的兴趣。
情境二:做游戏,请教需说清楚。
1.视频出示:元宵节的活动中,同学们正在教室里做猜字谜的游戏。
2.小康遇到了一个很难的字谜,他怎么都猜不出,他应该怎么样请教别人呢?
3.同桌练习,教师相机指导:请教的时候要说清楚问题、要有称呼和礼貌用语,无论别人有没有能够解答你的问题,都要道谢。
【设计意图】
元宵节猜字谜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活动,比较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三年级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领会别人说话的要点。当孩子们把自己代入情境中后,在交际过程中会发现,在请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把话说清楚,说清楚请教的问题,别人才知道你需要请教的是什么,才能帮你解决问题。
在请教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会在得到别人帮助之后道谢,这是孩子们已经养成的习惯。但很多孩子往往忽略了,有时别人尽了力但没办法帮我们解决问题,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也是应该礼貌道谢的。
情境三:师生合作表演,请教要找时机,会追问。
视频出示:第二节是数学课,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小明跟同桌争执了半天,也没有得出正确答案?怎么办呢?
练习请教老师。
师生合作表演:老师在办公室打电话,你会怎么请教?(引导学生发现请教需要在别人方便的时候,请教别人时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追问。)
4.师:如果数学老师不在办公室,你怎么向她请教呢?(引导学生明白,请教不只有当面请教的方式,还可以有打电话、写留言条等。)
5.小结:原来向别人请教还有这么多学问。
【设计意图】
课堂上遇到不会的问题和同学有争执,需要老师判定答案这个情境创设,也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这样熟悉的情境会让孩子更乐于表达。
孩子在尝试请教中,将会进一步了解请教的方法:例如请教的对象不同时,语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再例如被请教的对象有可能出现没时间、不方便等情况,那么学生就会得出结论:请教也需要找合适的时机。
在师生合作表演时,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难题,引导孩子们发现:当我们请教别人时,要在别人方便的时候,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追问,这样才能更加有效解决问题。
三、回归生活,练习请教。
情境四:小组合作,再练请教
视频出示:小明周末回家,又遇到麻烦。邻居小辉借东西不及时归还,前些天借走了足球,到现在都没有还。提醒他吧,怕显得小气,不提醒的话,又担心他一直不还
小明应该向谁请教?怎么请教?
小组讨论,表演。
指名上台表演,评议。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上的其中一个具体事例创设情境 :小辉借东西不还。让孩子思考请教的对象除了老师、同学之外还可以是谁。
通过小组议一议、演一演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到交际中来。在交际的过程中,孩子们还能改进之前交际中的不足,提升交际中的应对能力。
四、小结延伸。
1. 教师小结: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请教别人也大有学问,让我们学会了怎样请教别人,也尝试请教了别人。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别人,也别忘记了请教别人,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说话要有礼貌,要得体。更别忘了我们同时也要真诚地帮助向我们请教的人。
2.齐读顺口溜。
【设计意图】
小结时总结请教的方法,帮助孩子们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方便他们把课堂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链接。同时让孩子们明白请教不是单方面地请求别人的帮助,而是在别人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要乐于助人。这也恰好契合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美好的品质。
【板书设计】
请教
有礼貌 讲清楚 看时机 会追问 多方式
35、绝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绝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有朗读《绝句》,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描写春天的古诗:《春居》和《咏柳》。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绝句》。杜甫,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这首古诗是当年杜甫居住在四川成都草堂时写的。板书课题借机指导书写绝并组词。
二、初读《绝句》
1.自读古诗,字音读准。
2.指名朗读,相机纠正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一、二句,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 黄鹂 、白鹭、翠柳、青天)借机认识:鹂、鹭
1)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用杜甫的诗句配插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白、翠、青
3)你看到了怎样的春天?(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
通过读感受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
2.默读古诗三、四句,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雪、船)
1)哪里的雪?刚下的吗?借机指导书写岭
2)船开往哪里?东吴离杜甫所在地远吗?船出发了吗?借机指导书写泊
3.体会用词准确:千年、万里
出示图片,感受画面(出示课件)
用杜甫的诗句配插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感悟语言之美:含、泊、千秋、万里
2)感受韵律之美 ,再读诗句,体会雪山壮美,清新开阔的画面。
3)你还知道哪些诗句含有表示数量的词语?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有节奏朗读古诗
3.背诵:补充诗句。
五、了解绝句
出示杜甫另外一首绝句,简介古诗格式-----绝句。
六、作业
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色彩明丽,生机勃勃
壮美雪山,清新开阔
36、景阳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景阳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倚、箸等17个生字,读准绰、呵、泊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
2.遇到不懂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影视资料等方法猜出大致的意思。
3.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关键词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前后文对照阅读,体会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好汉豪情初酝酿
1.欣赏歌曲,了解《水浒传》。
(1)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边听边想和哪一部古典名著有关。
(2)简介《水浒传》。
(3)交流:书中刻画了108位英雄好汉,你都知道哪些呢?
2.揭示课题,读准字音。
(1)揭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行者武松,学习课文《景阳冈》。(板书:景阳冈)
(2)正音:冈读gāng,就是指山。
(设计意图:《好汉歌》雄壮激昂的旋律可以快速带动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梁山好汉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板块二
初读故事,连猜带估擒字词
1.跟随录音,初读课文。
2.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霹雳、腰胯、咆哮、擒捉、踉踉跄跄
一双箸、肋下、呵呀、血泊、绰了梢棒
指导一:读准踉肋擒等读错的字。
指导二:通过理解意思、组词等方法辨别多音字呵泊绰的读音。
3.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4.交流难理解的词语,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
方法一:联系上下文。
要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梢棒吊睛白额大虫筛了一碗酒。
方法二:联系生活。
要点:联系生活中看到的请勿人内请勿吸烟等提示语,猜读请勿自误的意思。
方法三:结合古装影视作品。
店家客官榜文等离学生的生活遥远的词语,可结合古装影视作品来理解。
5.小结:在阅读古典作品时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结合古装影视作品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设计意图:本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的意思较难理解,通过指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结合古装影视作品的方法猜测词句的意思,扫除阅读障碍,消除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板块三
再读文章,故事情节巧梳理
1.思考主要内容。
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我们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了主要内容。默读《景阳冈》试着按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提炼关键词语。
课文比较长,还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提炼出关键词。(出示课后习题)
指导一:文中是写谁喝酒?课文哪一小节写了武松喝酒?接下来武松做了哪些事情?用上武松做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
指导二:思考故事主要情节是什么。
小结:喝酒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为下文打虎埋下伏笔。他不听店家劝,走上景阳冈,果真遇到老虎就发生了打虎的故事,这是事情的经过。打死老虎后,武松一步步挨下冈,这是事情的结果。试着把这一过程提炼关键词,列出小标题。
3.练说主要内容。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练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文章篇幅较长,借助课后习题,学习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学生概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也为下文学习武松打虎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
板块四
讲述情节,打虎英雄初现身
1.讲好三招躲闪
(1)默读课文第 6、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武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虎的句子。
(2)学习老虎的三招。
要点:一扑一掀一剪分别是用什么伤人?
(3)学习武松的躲闪。
指导一:大家看猛虎伤人有三招,武松却只用一招应对,哪一招?(躲闪)为什么武松一再躲闪?
指导二: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4)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部分说清老虎的三招和武松的躲闪,还可以加上恰当的表情、语气和动作。
过渡:武松躲闪的同时,也在伺机进攻。他趁那老虎翻身回来的机会,抡起梢棒劈下来,没想到梢棒却断成两截。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没有了武器,打得过老虎吗?
2.讲好赤手空拳。
出示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片段。
(1)圈出动词。
要点:揪一按乱踢按揪提打。(2)研究动作。
指导一:把揪换一换,还可以换成什么动词?那为什么作者要用揪住顶花皮?可见武松非常的机智。
指导二:武松踢、打在老虎的什么部位?(3)感悟形象。
从武松的动作中感受到什么?(英勇无畏、武艺过人)
(4)再看老虎。
在武松的拳打脚踢下,老虎又是怎样的表现?
(5)提出质疑。
既然是要表现武松的智勇双全,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武松一棒把老虎打倒在地上?
(6)练讲情节。
抓住武松的动作和老虎的表现,练讲赤手空拳打老虎的情节。
3.讲好武松打虎。
(1)学生根据表格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见右上表格)
(2)小结:当故事较长时,可以先梳理主要情节和关键词,这样讲述时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武松打虎这个重点部分,抓住武松的动作和老虎的表现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重点品味武松打虎时动词的运用,感悟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最后借助表格,抓住主要情节和关键词梳理打虎的过程,搭建了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板块五
评述人物,多点品味读武松
1交流眼中的武松。
对课文中的武松,有同学是这样评价的: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
2.讨论找到的依据。
(1)你赞同这两种看法吗?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依据、做批注。
(2)讨论、交流。
指导一:读第2自然段,可以发现武松起先不相信景阳冈上有老虎,所以他不听店家劝告偏要上山,直到看到官府榜文后方才相信真有老虎。由此可见武松还真是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指导二:为什么已经知道有老虎了,武松还继续上冈呢?(出示: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体会武松好面子。
指导三:(出示: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从武松的这句话中又看出什么?(武松很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3.小结:以上两种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不够准确和全面。文中的武松显然是一位盖世英雄,但作者在描写时,没有把他神化,而是把他当作我们身边一个真实的人:有点小心眼、好面子这样写,不仅不会削弱武松的英雄形象,反而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
(设计意图:对于武松人物形象的体会,除了通过武松打虎这一重要情节,还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感受武松固执、多疑、爱面子的性格特点。武松既是英雄又是凡人,文章这样写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可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名著的精彩。)
板块六
资料助读,梁山好汉各出彩
1.读课后资料袋,了解更多故事信息。
2.推荐阅读《水浒传》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的多姿多彩。
37、江南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江南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描写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江南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景交互,融为一体,可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基础知识的易错点】
字音:郭(ɡuō)朝(cho)
字形:旗中右半部分不要去掉横撇。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江南的春天都有哪些美景?
【资料补充】南朝的历史 杜牧生平、作品
【语言文字训练点】
运用拟声词表现春雨、夏雨、秋雨的不同情态。
【可以进行的练笔训练点】
写一段话表现春天的美景。
【拓展读写】手抄报:春天的诗
【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
1.自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声律美,熟读成诵。
2.查找南朝的资料。
3.搜集杜牧的诗。
一、拓展积累,课前三分钟
小组古诗展示:背古诗优胜小组展示古诗背诵,计时三分钟能背过多少首。
二、激情创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画卷徐徐打开,把学生带进江南的春天。
师:画面中这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有山有水,人们依水而居,这是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生齐读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三、小组合作检测交流,巩固前置性作业。
小组长已经将晨读时检查本组学生的生字词闯关情况在课前汇报给老师。
1. 检查朗读,读准字音:山郭 南朝
2.根据检查情况,指导学生准确读出读出节奏,欣赏诗歌的声律美: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指名生读 生齐读 男女生比赛读 小组比赛读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朗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孩子感受到古诗的声律美。】
3.理解词义:指名生交流,师做简单提示,然后出示图片,给学生直观印象。
山郭:靠山的外城
酒旗:酒店外挂的旗子(相当于招牌)
四、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展示,深化前置性作业
师:欣赏一首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的意思,进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课件出示学习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在景物中蕴含了诗人什么感情?
【预设:烟雨由于学生没有体验,可能体会不出那种情态,老师适当点拨,用学生熟悉的雾景体会那种朦胧美,帮助学生理解】
先自学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
1.自读古诗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细细地读,静静地想,画出有关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你头脑中形成什么画面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
2.小组内交流。
3.小组交流展示。
【第一小组交流】
莺啼(唱歌),绿、红(绿树红花,万紫千红的景象),烟雨(春雨沙沙地下,又细又密,像烟似雾笼罩着大地)、轻柔的春风吹拂着万物。
【预设:对春风学生可能忽略,老师提醒。】
其他小组补充春天所到的地方:千里(整个江南大地)、水村山郭到处一片春光。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的心情如何?
指导学生朗读前两句,读出欢乐喜悦的感情,声调高昂,声音响亮。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师:除了红花绿树,还有什么?寺庙
多吗?你是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四百八十寺(虚数,指很多)
这是什么时候建了这么多寺庙?交流南朝资料
南朝存在的历史这样短,却建了这么多的寺庙,统治者把精力都放在烧香拜佛上,后两句会有什么感情?指导学生读出惋惜之情(声音低,语速稍慢)。
5.学生朗读诗歌,想象意境,体会感情:既有对春天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有对南朝的惋惜之情,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
6.这首诗既有美景又有惋惜之情,是谁这么有才?
交流杜牧的资料,指名生背诵出他的诗歌:《清明》、《山行》、《赤壁》
7.小练习:填上恰当的拟声词(先让学生举例什么是拟声词)
(1)春雨------地下,他让绿叶更肥,花儿更艳。
(2)夏天的雨-----得下,它冲刷着大地,涤荡了尘埃。
(3)秋雨------地下,它与红叶低语,和果儿亲吻。
【设计意图:通过填拟声词体会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进一步理解烟雨的情态】
8.赛诗会:有人说天上的那一轮明月是唐诗永恒的主题,其实春天也是唐诗中灿烂的篇章,歌咏春天的诗歌也有很多,你能背出哪一首?先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后小组间比赛。
【设计意图:学生在比赛中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激发起对诗歌的热爱】
五、布置前置性作业:
1.学会生字词。
2.预习课文5,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办手抄报《春天的诗》
38、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鸳鸯等六个生字,会写融、燕等 9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整体导读
1.从本册教材封面中获取信息。
出示 PPT:春分、谷雨、惊蛰、清明
2.读到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3.是的,到了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大自然中一切可爱的生灵开始向我们展示出他们美丽的姿态。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就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
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这几篇课文。
3.同学们,当你们读到第一单元的题目时觉得这一单元会向我们展现哪些大自然可爱的生灵呢?
对啊,可能会有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姿态万千的荷花,有趣的小昆虫。除此之外,这一单元更是通过古诗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呢。
【教学意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单元一的内容有整体了解,明确学习内容。】板块二:读一读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引入课题,读正确:
过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来看看《绝句》与《惠崇春江晚景》。
(PPT 出示:两首古诗)
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这两古诗,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正确。
2.整组入手,读出节奏:
古诗文的朗读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着 PPT 上的符号读一读。你可以用小手轻轻的敲击桌面,或者拍着巴掌来帮助你更好地朗读。
3.对比读一读这两首古诗,你发现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学习呢?
有同学发现了,它们都是写春天的。你们猜对了!两位大诗人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教学意图:初读古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
板块三:想一想精读绝句,想象画面
1.解题,学生字
看到《绝句》这个题目是不是很眼熟,对我们二年级时就学过杜甫的绝句。对比着看一看,像这样只有四句的古诗就叫做绝句,而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 诗人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一起读读这首诗,(点红生字,提示学生)把诗句中的生字读准确。
出示:鸳鸯(字)
提示读音。你能借助字形猜猜它么?有的同学从都是鸟字旁猜出它是一种鸟
出示:鸳鸯(图)
让我们来看看这种鸟。真漂亮!鸳指雄鸟,鸯指雌鸟,出双入对。2.自读,理解诗句
我们已经学会了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可以用这种方法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读诗句,想画面
(1)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每一首诗都是一片情。边读边想象画面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特别好的方法,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了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今天我们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想这幅画面是由哪些景物组成。
(点红诗句中的景物词)有的同学看到画面中有:迟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
(带学生想象): 迟日结合注释,就是春日。透过迟日江山你看到了什么? 温暖的阳光下碧水青山 这迟日江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真是太美丽了!看!一个丽 字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感受 春风拂过美丽的花草,你闻到了什么?清香,令人陶醉。
(2)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画一画吧
(边读诗,边出示一个个画面)春天暖暖的阳光,远山似黛 ,江山一片明丽,暖暖的春风带了百花的芬芳,夹杂着春草的清香,令人陶醉。多么美丽的春景啊,带着我们的想象,来读读这两句诗。
小燕子和鸳鸯在做什么?
(出示 PPT:诗中飞、睡点红)有的同学看到了,燕子在蓝天下叽叽喳喳的飞着。时而掠过湖面,时而落在枝头,时而蹦蹦跳跳的衔来食物,时而在飘摇的柳枝间斜飞而过。沙地上两只鸳鸯相互依偎着,在暖融融的沙子上睡着啦, 这是多么美好静谧的画面啊。这一动一静多么富有春的趣味,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把这一动一静的画面表现出来。
诗句和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春意盎然,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3) 那好,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吗?
(4) 是的,春天阳光普照山河秀丽,清风拂面、花草芬芳,泥土湿润,燕子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这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 让我们再完整的读一读这首古诗。
小结:杜甫向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前浣花溪一带美丽的春景,令我们陶醉, 真是一句一景。我们透过这些生动的文字展开想象读懂了诗句,尝试用这种方法读懂《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意图:结合诗句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中所描绘春景的美好。】
板块四:放手自学研读《惠崇》
1.解诗题
有的同学结合注释知道了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惠崇是本课生字, 读一读。
读懂了苏轼把这首诗写在了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上,这样的诗就叫做题画诗。
2. 读诗句,想想画面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想这幅画出现了哪些景物?像刚才那样圈出来。
蒌蒿,它是长在洼地里的一种野草。(出示 PPT:蒌蒿图片,读读)
河豚,是一种有剧毒的鱼,肉嫩鲜美,在开春的时候它逆流而行来到江水中产卵。
3. 交流画面,回扣诗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几名同学结合古诗绘制的图画吧。
(1)交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个同学画的多有趣,你们看鸭子们是多么快乐的嬉戏呀。
(2)交流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预设 1:画出蒌蒿
评价:再看这满地新长出的蒌蒿,他们虽没有桃花的艳丽,但他们也给春天带来了生机。
预设 2:两幅图画,一幅有河豚买一幅没有河豚
同学们,这两幅图画哪一幅更符合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哪幅是苏轼联想的?
引发思考:联系上文中的欲我们可以判断这时可能并没有河豚。那苏轼为什么还要想象这里有河豚呢?老师这有一些资料,相信会对你有些帮助。
PPT 出示:资料
评价:借助资料我们知道了苏轼看到蒌蒿与芦芽很自然的想起了河豚。
4.带着想象,有感情的朗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再来读读这两首诗。
(2)当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河豚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特别热闹,春天已经来了,芦芽嫩嫩的,感受到了一种欢快
(3)把这些感受融入到诗中,我们一起读一读。
【教学意图: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通过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深入理解古诗,并有感情朗读。】
板块五:说一说回扣整体,说出诗中画面
过渡:这两首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戏水的群鸭,飞翔的燕子,闻到了花草的芬芳,听到了春风春雨的簌簌声,昆虫的低喃声,更感受到春天迎面而来的气息。
读着《绝句》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看着《惠崇春江晚景》你眼前又会出现什么?选择其中一首诗完整的说一说。
【教学意图:用语言描绘画面,巩固所学。】
板块六:背一背积累语言
这么美丽的图景,这么美丽的诗歌,让我们大声的朗读出来,能背诵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
【教学意图:背诵古诗,丰富语言积累。】
板块七:写一写燕
1.利用字源字理展示燕的演变,理解字形。
2. 利用动画,了解笔顺。
3. 观察结构。
4. 尝试书写。
【教学意图:指导书写,夯实基础。】
作业:
1.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绝句》
选择其中一首古诗,用诗配画的形式,或者语言描绘诗句意思。
39、琥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琥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解读】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一块琥珀的几个特征出发,推测出几千万年来琥珀形成的过程,告诉读者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故事内容严谨科学,语言生动优美,想象细腻真切,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优秀科学小品文。细读《琥珀》一文,可以发现作为科学小品文在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的两个特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准晌午、 火辣辣、拂拭、每餐、渗出、划动、怒吼等词。
2.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识琥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王字旁其实是玉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琥珀就是一种珍贵的宝石。
2.你见过琥珀吗?(琥珀是松脂的化石)看,这就是琥珀(欣赏图片)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下你看到的琥珀。(晶莹透明 美丽高贵)
二、了解琥珀,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预学单中学生觉得难读的词,你会想到文中哪些事物?
课件出示:晌午 火辣辣 渗出 松脂 拂拭 挣扎 划动 美餐 怒吼 澎湃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词语,通过预习,能不能运用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3.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琥珀?课文出示最后一自然段,你发现了琥珀的样子了么?
4.你获取了哪些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课件出示一段资料,读一读,你又对琥珀有什么了解?(可以查阅资料)
三、深入研读,聚焦重点
1.自由读课文,聚焦课文2--12自然段。
2.琥珀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松树 蜘蛛 苍蝇 大海)事物,再读。
3.运用关键词,讲述琥珀的形成。
4.同桌合作讲述琥珀形成过程。
5.课本资料袋出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获取主要信息。
6.根据树脂---硬树脂---琥珀,再次讲故事。(天然琥珀)
7.课文在讲琥珀的形成,这段文字也在讲琥珀的形成,你觉得哪种表达更好,你比较喜欢哪种表达?你觉得哪好?
8.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9.聚焦推测你从哪句话里推测出松树有松脂?
四、延伸拓展
1.推测当时蜘蛛、苍蝇挣扎的画面,写一写。
2.交流汇报
五、作业布置
1.做一个讲解员,向自己的家人或是朋友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
2.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
六、板书设计
5.琥珀
太阳 松树 联系上下文
查资料
蜘蛛 苍蝇
大海
40、猴王出世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猴王出世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点:
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学生观看后联系自己看过的故事说说感受。
2.导入,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结合视频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体验平时读书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平时生活中多阅读的意识。)
二、出示生字,检查识记情况。
1.出示注音生字,指名认读。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强调呵字读音。
2.出示去音生字,指名认读。
3.抓特点。獐猕猿看偏旁识字意;挈与契相似处;挠与绕饶不同处。
4.齐读。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偏难,可以让学生看音认读,再结合字的特点联系相关字,加深印象。指名认读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方便指导,齐读加强记忆。)
三、默读课文,学习读书方法。
1.默读课文,出示要求:猜测难懂语句的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2.出示部分难懂语句,指导理解方法。
交流预设
①石碣 联系上下文
②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做动作及结合生活经验
③瞑目蹲身 想象画面,做动作
④拱伏无违序齿排班联系上下文,想象视频画面。
⑤每受天真地秀,遂有灵通之意。抓关键字天地日月灵猜测。
⑥实在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整段或全文理解。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多种方法理解语句,克服阅读中的障碍,增强学生阅读原著的自信。)
四、再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石猴是在哪里诞生,怎么诞生的?画出相应的语句。
2.用自己的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板书 仙石 日精月华 产一石卵 石猴
3.出示书上插图,图上画的什么?石猴指向哪里?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和文章中哪些内容相对应?
4.默读第2自然段,看看和你们脑中想象的画面是否一样。
5.石猴在水帘洞中看到了什么?出洞后众猴们做了什么?默读第3、4自然段,画出相应语句。
6.小组交流: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板书 寻找水源 洞内安家 猴王
7.指名复述,师指导故事情节要合理、连贯,意思表达清楚,态度自然、大方。
(设计意图: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语文教师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与思考并存,开启深度阅读模式。本课重难点有效突破。)
五、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对照板书,梳理课文内容。
板书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2.把从书中读到的,或是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中看到的有关《西游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节课的重点部分,体现的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让板书发挥作用,看着板书,学生能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述课外积累的相关故事,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日精月华 寻找水源
仙石石猴猴王
产一石卵 洞内安家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41、繁星一三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繁星一三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三首短诗均出自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赞美是其永恒的主题。该诗集由一百六十四首短诗组成,本课选用了其中的第七十一、第一百三十一、第一百五十九首短诗,并按顺序编排。
《繁星(七一)》紧扣回忆一词展开。第12行点明了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第3、第4、第5行运用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营造出具体的情境,一方面将回忆的场景具象化,另一方面为回忆的内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和母爱的温馨。
《繁星(一三一)》中,诗人由大海联想到星光和花香,并通过比较,说明了大海对于在海边长大的诗人而言,影响深远。首行直抒胸臆,接着用三个反问句体现诗人对于大海的情感,就如同星星有光辉,花儿有香气一样,是自然而然、始终如一的。
《繁星(一五九)》和第一首诗相似,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首行将情感化为一句感叹,接着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小鸟,把母亲的怀抱比作鸟巢,并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心中的风雨,当风雨来临,心底最无助的时候,母亲的怀抱便是自己的倚靠,说明母亲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温暖港湾。
三首现代诗虽然短小,却饱含深情,意蕴丰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能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韵味。
2.展开想象,体悟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释义诗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小诗,《 纸船 》寄母亲(视频播放)
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朗读欣赏。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诗。(板书课题:繁星)
2.同学们齐读课题繁星。老师来解释繁星,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3.我们来看诗集介绍: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希望同学们课后也读一读冰心先生的其它作品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词
1.请同学们翻开书,自学课文生字词,不懂的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小组汇报。
(1)读准字音
漫灭 波涛 繁星 藤萝 膝上 躲到
自由读
我们一起来看这些词的读音:注意读准前鼻音漫、繁 ,后鼻音藤,读准易错音膝。
重点汉字书写
指导藤 膝。
藤上窄下宽,上面的草字头的一横要写长一些。下面的部分是滕,不是腾。
膝左窄右宽,右边的部分,需要注意,上面是个木,撇捺要注意避让穿插,下面不是水。
(2)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们知道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吗?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
思潮:某一时期内在社会上流行的思想倾向;脑海里涌现的念头。
清响:清脆的响声。
(三)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环节一:朗读《繁星》(一五九)
1.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韵脚:发现了里,了解同字成韵。
2.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指导分句朗读,读出分句间的强弱对比,感受现代诗高低起伏的节奏。
环节二:朗读《繁星》(七一)
1.读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特点?预设:发现无韵诗,句式相同,节奏相仿的特点。
2.同样,我们也要读出节奏:指导朗读母亲的膝-上--读出节奏。
环节三:朗读《繁星》(一三一)
1.同学们来比较思考一下:现代诗与古诗之间的异同,发现诗韵。
2.读出节奏:感知光香响ɑnɡ的韵脚,了解同音成韵,关注问号的语气,读出节奏。
3.情境朗读: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接读哪一?排比句式,理解思潮。
过渡:读着读着,你不仅发现了现代诗的节奏,你还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呢?预设:发现现代诗押韵的特点。
预设:我发现现代诗字数不要求相同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冰心先生,了解了她的作品,学习了字词,读通了诗歌。初步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首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9. 繁星
《繁星》(一五九) 了里 同字成韵
《繁星》(七一) 句式相同,节奏相仿
《繁星》(一三一) 光香响ɑnɡ的韵脚
六、创新作业
1.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qī)上。
B.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tāo)的清响。
C.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cho)里。
2.下边句子中的/表示朗读的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B.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C.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冰心先生的三首诗,老师想找同学来有节奏地朗诵三首短诗。
2.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领略了《繁星》蕴含的爱与真,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冰心先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去感受一下自然的美好,母爱的伟大。
(二)有声有色,读出想象
环节一:想象《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1.延长顿逗:老师来示范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
2.弥补想象:指导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仿照朗读。同学们来想象一下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作者在做什么。
预设:作者漫步在月明的园中,走到了藤萝的叶下,趴在母亲的膝上,听母亲讲美妙的故事。
3.同学们,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一种闲适、温馨、充满母爱的感受。)
4.我们来看词语:通过补白想象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
预设:永不漫灭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永不漫灭,对母亲的依恋,对母爱的回忆永不漫灭。
(板书: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5.情景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情景积累背诵。
环节二:想象《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同学们注意,诗中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1)天上的风雨是指什么?
预设: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引导学生朗读重音,分角色朗读,想象风雨景象。
(2)心中的风雨又是指的什么呢?
(预设:困难、挫折、痛苦)
(板书:风雨:狂风暴雨 困难 挫折 痛苦 )作者冰心此时心中的风雨又是指的什么?
预设:课前,已经让同学们搜集资料:
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
2.过渡:现代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你又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
(三)有情有思,读出情感
环节一:悟情《繁星》(一五九)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风雨:感受母亲怀抱中浓浓的母爱。
2.结合作者经历,我们来体会其中的情感:理解心中风雨的内涵,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1)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每次生病就会想起,母亲啊
(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想到这些冰心有些害怕,她会说,母亲啊
(3)1921年,经历人生风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诗集《繁星》,她把对母亲的爱写在这首诗中, 母亲啊
这里的风雨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对母亲怀抱的依恋。
(板书:心情、对母亲的依恋)
环节二:悟情《繁星》(一三一)
1.听!这是海浪声音(体会作者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2.我们来看补充资料,体会大海对作者写作带来的灵感与思考
(1)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海的描写。--《冰心自传》
(2)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往事》
大海是作者写作灵感的源泉,是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眷恋、感激
(板书:对大海的眷恋、感激)
3.我们来共同诵读:伴着海浪声,我们来诵读一下。
环节三:悟情《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1.品悟月明:月是中国人心中的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谁言寸草心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是一种依恋的感觉。
预设:趴在母亲膝上是一种安全、温馨的感觉。
(四)情动辞发,仿写《繁星》
1.接下来,我们仿写诗句,加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出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再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母亲的膝上。( )的( )。
2.朗读仿写,分享自创繁星。
3.朗读成诵,齐背三首《繁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我们学习了冰心先生的诗,并被她浓浓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所打动。
希望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冰心的其他作品。
42、繁星七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繁星七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冰心诗歌的语言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繁星》诗集)有没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呢?
2.让学生简要说说对《繁星》的了解。
《繁星》是一部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唱出了爱的赞歌。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3.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每首诗歌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汇报主要内容。
(1)《繁星(七一)》主要回忆作者儿时和母亲在一起时的情景。
(2)《繁星(一三一)》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繁星(一五九)》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三、品词析句悟情。
(一)学习《繁星(七一)》。
1.出示《繁星(七一)》。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文中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2.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诗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旺盛的菜园,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诗人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盖上,感受着母亲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倾听母亲讲述诗人儿时的趣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生活、对母爱的难以忘怀之情。
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读了这句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童年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它已经根深蒂固地留在诗人的记忆深处,成了诗人无法挥去的眷恋情结。带着我们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二)学习《繁星(一三一)》。
1.生自由读诗歌,说说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哪些具体的诗句让你产生这种感受?
生自由读后汇报。
2.课件出示: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这首诗运用排比和连续的反问,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品味诗句,从诗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诗歌的方法。
学习《繁星(一五九)》。
1.出示《繁星(一五九)》。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学生模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品味诗歌表达的情感。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依赖,母亲的怀抱是永远的避风港湾。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写母亲的诗歌,要写到鸟儿呢?文中两次出现的风雨含义相同吗?
同桌互相讨论后汇报: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女的保护和关爱。第一个风雨是自然界中的风雨,第二个风雨则是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3.抽学生朗诵,全班齐诵,要读出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并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设计意图:学习《繁星(一五九)》,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三、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我们学习了《繁星》里面的三首诗歌,那么你们发现这三首诗歌跟我们之前学过的古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现代诗:写法自由,更能抒发出现代人的情感。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设计意图: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谈收获,再次加深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班级举行一次《繁星》朗诵会。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朗诵会,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增加累积。
【板书设计】
9 短诗三首
繁星(七一) 回忆往事
繁星(一三一) 抒发对大海的热爱
繁星(一五九) 歌颂母爱
43、慈母情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慈母情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大海,深情而广阔,母爱是高山,高大而挺拔,母爱是阳光,明媚而温暖。我说课的题目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我解说的流程是:
一、 总览全局说教材
《慈母情深》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与一篇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都通过具体的事例,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二、依托要素定目标
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有两个:一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二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两个素养一个是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一个指向对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体悟,并学以致用。
依据单元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课的语文素养具体细化就是,一抓住母亲工作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母亲的不易,体会慈母情深,二是汲取作者的表达方式,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自我表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对课程标准、单元核心素养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的理解课文,体悟慈母情深。(难点)
3、体会本文的写法。(重点)
三、立足课标说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我采用以情为经,以言为纬,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紧扣文本语言,引领学生入情、悟情、融情,走进文本,从情节的高空潜入语言的底部去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生中感悟慈母情深。
四、优化环节看流程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板块,具体实施如下:
(一)揭示课题,激发深情。
首先让学生了解作家梁晓声,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因为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以前,与孩子的生活相距较远,出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接下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课题,质疑,慈母的情深在何处?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中的重点词眼,领会看课题,抓文眼学习方法。
(二)整体感知,感悟深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研读课文,品味深情。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中哪些场景让我鼻子一酸,让我们感受到慈母情深呢?请用笔恭恭敬敬地画下来,作简要批注。
2.在学生充分交流过程中,对以下句段进行重点指导感悟:
A.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B.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C.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D.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E、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析,对课题慈母情深的理解就水到渠成,然后让学生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课题,使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再一次产生共鸣。
(四)补白练笔,体验情深
创设写话情境,进行补白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心独白写到练习纸上,可以写自己的悔恨、自责、激动、也可以自己的决心和懂事此处的练笔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达到学语言,用语言之目的。
五、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有机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融在一起,紧扣课题中的慈母情深中的一个深字,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读写结合,适度拓展的方式,体会作者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44、春夏秋冬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春夏秋冬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青草、红花、游鱼等词语,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了解春天的特征。
3.学会留心观察四季中的自然现象,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会写字。
教学难点:了解四季特征及现象,积累相关词语。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 冬 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 红花 游鱼 飞鸟 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 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 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可以说,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复朗读,加强巩固
1.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按照课文顺序读,也可以打乱顺序自己调整读。
2.班内交流读。
方法1:按照词语词组词语词组的顺序。
方法2:调整次序,如:春风春风吹 夏雨夏雨落 秋霜秋霜降 冬雪冬雪飘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
4.教师总结。
教师:同学们,大自然是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体验,就能体会到更多的美。
《春夏秋冬》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导入
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及其相应的自然现象。
二、学习生字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谜底。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会认读的生字
霜:shuāng(霜降、冰霜)
吹:chuī(吹牛、吹气)
落:lu(落叶、落下)
降:jing(降落、下降)
飘:piāo(飘洒、飘雪)
游:yu(游泳、游水)
池:ch(池塘、池水)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会写的生字
春:chūn(春风、春雨)
冬:dōng(冬天、冬至)
风:fēng(风雨、大风)
雪:xuě(大雪、雪人)
花:huā(开花、雪花)
飞:fēi(飞鸟、飞机)
入:r(入口、出入)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吹、落、降、飘、游、池、入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 春、风、冬、雪、花、飞、入,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写。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课文。
(一)认识春、夏、秋、冬。
1、同学们看图说出相应季节。
2、谁能说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现象?
(教师可引导提示,最终说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出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图
师:谁能用三个字形容一下图上的内容?(教师适当的语言和动作提示)
生: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学生齐读、男女生读。
(二)看图学习。
1.出示课本第3页的图
师: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草、花、鱼、鸟?
师:能不能形容一下你发现的草、花、鱼、鸟?比如什么样的草?什么颜色的花?会做什么的鱼、鸟?
生: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学生齐读、分组读。
仔细观察,具体形容草、花、鱼、鸟。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具体来形容一下我们发现的草、花、鱼、鸟?(教师可引导:哪里的草、花怎么样;鱼和鸟在做什么?)
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了解了哪些自然现象
板书设计:
1春夏秋冬
春 春风
夏 夏雨
四季
秋 秋霜
冬 冬雪
45、传统节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传统节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传、统等 15 个生字,会写贴、街等 9 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 10 个词语。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课文。
3.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4.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节日呢?春节、端午、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每年都有
许多的节日,但各国家和地区的节日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吧。
节日源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一些流
传至今的节日习俗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都已经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的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有了很大
的发展,这为节日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逐渐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体育活动、享乐活动等,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有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初读课文
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认读指导:传、舟、赏是翘舌音;乞巧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乞在语流中的变调;巷、祭二字容易误读,可以借助拼音和词语大街小巷祭扫加以巩固。
(2)会写生字,并组词。
贴(贴花) 街(街上) 舟(小舟) 艾(艾草) 敬(敬爱)
转(转眼) 团(团结) 热(热爱) 闹(热闹)
(3)识字方法。
①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宵、饼可以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识记。
②利用熟字识记,贴、赏、宵、郎可以联系站、常、消、朗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祭、乞可以联系察、吃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
③生活识字,巷可借助地名识记,如南锣鼓巷,艾可结合物品识记,如艾灸。
(4)积累词语。
节日 春节 花灯 清明节 先人 龙舟 中秋 转眼 团圆 热闹
4. 初读感知:初读课文后,我大致了解了每个节日的风俗习惯。
随堂测验
1. 比一比,再组词。
街(街道) 团(团结) 扫(打扫) 传(传说) 赏(赏月) 乞(乞讨)
行(行走) 困(困难) 归(归来) 转(转动) 常(经常) 气(生气)
2.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窗花 在墓前祭奠打扫;扫墓。
乞巧 形容时间极短。
祭扫 剪纸的一种,多做窗户上的装饰。
登高 (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转眼 上到高处;重阳节登山叫登高。
团圆 (景象)繁盛活跃。
热闹 旧俗,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
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第 二 课 时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和重阳节的习俗,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
品读释疑
1.展示第一幅图。(出示课件:与春节相关的图片)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1)这句话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
预设:这句话介绍了春节时贴窗花,放鞭炮的习俗。
(2)过春节时,人们还会干些什么 ?
预设: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朗读指导:重读欢笑,要读出人们过春节时无比高兴的心情。
2.展示第二幅图。(出示课件:与元宵节相关的图片)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元宵节。
(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做些什么?
预设:看花灯、吃元宵。
(3)大街小巷人如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街小巷的热闹场景,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又散去。
朗读指导:以热情、愉悦的语气朗读描写人们过元宵节的句子,重读看花灯、人如潮等词语。
3.展示第三幅图。(出示课件:与清明节相关的图片)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清明节。
小结: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习惯在这天扫墓。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2)雨纷纷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雨纷纷 是环境描写,写出了一种凄风苦雨的天气,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氛围。
朗读指导:重读雨纷纷、祭扫等词语,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4.展示第四幅图。(出示课件:赛龙舟的图片)
过端午,赛龙舟,
粽香艾香满堂飘。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节日的习俗?
预设:人们正在赛龙舟。端午节。
(2)这天,人们除了赛龙舟,还会做些什么?
预设:吃粽子、插艾草菖蒲。
朗读指导:以热情和稍微紧张的语气读这部分内容,表现出人们过端午的热闹景象。
5.展示第五幅图。(出示课件:与七夕相关的图片)
七月七,来乞巧,
牛郎织女会鹊桥。
(1)这是什么传统节日?
预设:七夕。
(2)句中提到的美丽传说是什么?
预设: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是个美丽的传说,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体现了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
(3)这句话写了什么?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这句话写了七月七的民俗活动和相关传说。乞巧是中国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资料链接: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庭院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希望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些瓜果乞巧,各地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朗读指导:要读出因牛郎织女相会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6.展示第六幅图。(出示课件:与中秋节相关的图片)
过中秋,吃月饼,
十五圆月当空照。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中秋节。
(2)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
预设:赏月、吃月饼。
朗读指导:要读出一家人团圆时热闹、祥和的气氛。
7.展示第七幅图。(出示课件: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
重阳节,要敬老,
踏秋赏菊去登高。
(1)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重阳节。
(2)为什么说重阳节,要敬老?
预设:因为重阳节在传承中发展,添加了敬老等内涵,重阳节时会举行许多尊老爱老活动。
资料链接:重阳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所以又称为重九节,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也称登高节。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敬老成为重阳节的一大主题。201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朗读指导:要读出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课文主旨
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平实,句式整齐,我们在诵读中可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学习本课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积累了语言,并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课后作业
1.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2. 你知道哪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写一写。
3. 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46、扁鹊治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扁鹊治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以围绕走进故事长廊,感受故事魅力为主题。《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病。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为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最后的非常不高兴,致使延误病情,小病酿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课文以蔡桓公病死来结束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要讳疾忌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设计思路】
1、指导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为关注语言表达,凸显文体征,采用角色驱动、朗读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加深对人物想法的感悟,从而让学生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做人要听取别人正确意见,不要固执己见。全课以破解《扁鹊治病》千古之谜为情境,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体验人物的想法。引导学生体验角色,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蔡、睬、烫、剂等字。理解并积累敷烫、几剂汤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想法。(3)学习课文,明白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艺术和高尚的医德。(2)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新课。
3、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读寓言故事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题)师:扁鹊的扁没有马字旁,也没有单人旁。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生读题目)
师:请听老师读一下课题,扁鹊治病↗。你听出了什么?
预设:对扁鹊的不相信。
师:老师这样读是因为扁鹊犯下了惊天大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了解这个惊天大案吧,读准生字,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纠正学生的读书习惯)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能给大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扁鹊给谁治病?治了几次?结果如何?
预设1:扁鹊给蔡桓公治病。
预设2:治疗了三次。
预设3:蔡桓公死了。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案的最大嫌疑人扁鹊。好吗?
(PPT出示)扁鹊简介:
扁鹊真名叫秦越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直到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师: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医生可以称的上名医?
预设: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师:同学们,望病人的什么?闻病人的什么?问病人的什么?切病人的什么?预设:望病人的脸色、精神面貌;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情况;切病人的脉搏。
师:作为一位名医,怎么会把蔡桓公治死呢?这节课文同学们都是老师请来的侦探,用你们的智慧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好吗?我先做一些准备吧!
板块二:检查预习(2分钟)
(PP出示)指名读:本课词语
蔡桓公 扁鹊 理睬 敷烫 骨髓 肠胃 几剂汤药 敷烫:敷①涂上 ②布置 ③足够。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板块三:学习课文(28分钟)
师:各位小神探,现在我们把第一次看病还原一下,探究探究吧!
1.补引语词指名读第一次:
(PPT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 )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知,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 )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师:各位小神探,名医扁鹊用什么方法诊断扁鹊有病?各位小神探,你觉得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来研读研读第二次和第三次吧!
(学生随机板书)
2. 补蔡桓公的话语,分角色读第二、三次。学生练习,全班展示。(出示PPT)(1)第二次: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说:寡人,无疾
师:蔡桓公的病情怎么会加重呢?蔡桓公在想什么?各位小神探,你找到大王病死的原因了?(学生随机板书)
(2)第三次: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说:
师:蔡桓公的病情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各位小神探,你找到大王病死的原因了?(学生随机板书)
3.师:关于蔡桓公的病请扁鹊是这样解释的。
(出示PPT)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1)指名读
(2)师:左右回去后会怎么向大王说呢?
(3)师:大王听了后会怎么说?
板块四:归纳寓意总结全文(5分钟)(PPT出示)
病情变化
治疗方法
蔡桓公态度
第一次
皮肤
热水敷烫
不高兴
第二次
皮肉
扎针
很不高兴
第三次
肠胃
服汤药
非常不高兴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觉得蔡桓公不治身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随机归纳板书:防微杜渐 讳疾忌医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防微杜渐、讳疾忌医这两个词语。你明白了这则寓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预设:要听取别人的真确意见
预设:做事要防微杜渐,千万不可以讳疾忌医。
各位小神探,扁鹊治病惊天大案可以结案了,这告诉我们,凡事不但要注意细节,还要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伊索寓言》,你又能从中明白怎样的做人道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
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展开介绍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并思考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意义
-
在作者眼里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
-
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之村晚教学设计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
六年级上册13课桥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
纸船和风筝的多音字近义词怎么写
-
四年级下册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
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课堂笔记近反义词
-
用部首查字法查灶焰烫煲烈熏,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
绿色公交车
-
中班美术《鱼,变变变》
-
诗歌仿编:吹泡泡
-
中班社会教案《寻找春天的足迹》反思
-
小班安全活动《不跟陌生人走》反思
-
小班科学教案活动《自然角里的小乌龟》反思
-
幼儿园教案大班语言故事小熊图书馆反思
-
小班安全活动教案危险的地方我不去反思
-
推销医疗设备的朋友圈文案32句
-
逗比娘400个
-
服装贸易公司取名字大全,服装制衣厂取名大全38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