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说课稿课案
1、五年级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首田园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体会诗意,进行想象、补充,构成美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三、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新课
欣赏乡村的风景图片,聆听歌曲,导入《四时田园杂兴》。
读诗题,解题意。
2、读一读
要读好一首诗并不容易,因为读诗与读文有一定的区别,古诗不但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来。初读时要示范,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中间更应该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出农人的勤劳,本事;读出作者对农人的赞美;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通过自由读小组读个人展示读齐读等形式,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古文的节奏、韵律美。
3、细细品读,体味诗情。
课前布置了导学任务,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组长分工安排任务,随后汇报学习情况。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4、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如何想像?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体会儿童的天真。通过想象诗的意蕴丰富起来。
5、读中拓展,提高学生的对古诗词文的修养。
学习诗词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文,要一篇带多篇。由一篇田园诗带出多篇的田园诗来,由一位田园诗人带出多个田园诗人来。在学习完《四时田园杂兴》之后,先由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田园诗,然后补充另一首田园诗《夏时田园杂兴》。在自学的基础上大概说说诗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诵,鼓励学生多收集田园诗来诵读。
四、说反思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读一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律美;说一说,小组合作说说诗的意思;想一想,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想象当时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让学生试着默写古诗。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合作的形式,但是还存在声音偏小的问题,另外学生们的评价很少,这些都是我在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2、下册四年级语文书第一课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田园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体会诗意,进行想象、补充,构成美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三、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新课
欣赏乡村的风景图片,聆听歌曲,导入《四时田园杂兴》。
读诗题,解题意。
2.读一读
要读好一首诗并不容易,因为读诗与读文有一定的区别,古诗不但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来。初读时要示范,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中间更应该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出农人的勤劳,本事;读出作者对农人的赞美;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通过自由读--小组读--个人展示读--齐读等形式,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古文的节奏、韵律美。
3.细细品读,体味诗情。
课前布置了导学任务,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组长分工安排任务,随后汇报学习情况。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4.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如何想像?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体会儿童的天真。通过想象诗的意蕴丰富起来。
5.读中拓展,提高学生的对古诗词文的修养。
学习诗词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文,要一篇带多篇。由一篇田园诗带出多篇的田园诗来,由一位田园诗人带出多个田园诗人来。在学习完《四时田园杂兴》之后,先由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田园诗,然后补充另一首田园诗《夏时田园杂兴》。在自学的基础上大概说说诗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诵,鼓励学生多收集田园诗来诵读。
四、说反思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读一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律美;说一说,小组合作说说诗的意思;想一想,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想象当时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让学生试着默写古诗。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合作的形式,但是还存在声音偏小的问题,另外学生们的评价很少,这些都是我在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3、一年级下姓氏歌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年级下姓氏歌教学说课稿课案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湖北周青名师工作室的刘婧,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姓氏歌》一课的教学构想,以及我对识字教学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一、解析教材,明确目标
二、板块教学,重在得法
三、加强实践,提升素养
一、解析教材,明确目标
《姓氏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个识字单元的第二课,它是根据《百家姓》改编而成的韵文识字儿歌,将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全文共两小节,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中国姓氏。整首儿歌节奏轻快,有问有答,有分有合,读起来富有韵律美,十分适合学生朗读,也易于学生理解和背诵。
同时从单元整体来看,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
那么,如何有效地借助文本进行识字教学呢?基于以上的教材解读,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识字方法,认识12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写双、方两个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并初步了解姓氏文化,激发对中国姓氏文化的兴趣。其中第一、二点是教学重点,第三点是教学难点,也就是能熟练运用加一加、说偏旁、找朋友等方法介绍姓氏。
二、板块教学,重在得法
为了达成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板块展开教学:
(一)趣味朗读,打开语文素养之门
(二)多法识字,巩固语文素养之基
(三)指导写字,绽放语文素养之花
(一)趣味朗读,打开语文素养之门
我深知,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抓好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从小培养朗读兴趣,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姓氏歌》是一篇韵语识字的儿歌,也特别适合学生朗读,所以本着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我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然后指名读,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读后评议,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再让学生根据文中不同的句式,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那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读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这部分时,我就安排师生、男女生、同桌间互相问答着读一读,在一问一答中,增添读的趣味性。在读古月胡、口天吴这部分时,我就让学生拍着手读一读,增加朗读时的韵律感。在读第二节时,提示学生关注姓氏之间的停顿,以及单姓与复姓的节奏变化,姓氏之间不要粘连,读出节奏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同时教师联系历史或故事中的著名人物,如:诸葛亮、司马光等,帮助学生认识复姓。另外,提示学生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姓氏。这样,根据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本课的韵律和节奏,也积累了姓氏文化知识。
(二)多法识字,巩固语文素养之基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集中持续的时间短,所以我尝试这样做:
1、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在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自己的姓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姓氏,接着播放一则《百家姓》儿歌的短视频,让学生发现姓氏的丰富性,从而引出课题《姓氏歌》,并播放《姓氏歌》的短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2、多法识字,授之以渔。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字字都有差别,但汉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又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所以,在识字教学方面,我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根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帮助学生归纳了三种介绍姓氏的方法:加一加、说偏旁、找朋友。首先结合读文,让学生读一读,圈一圈文中出现的姓氏,并从韵文木子李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姓氏采用的是加一加的方法介绍的;从双人徐,引导学生发现,这采用的是说偏旁的方法介绍姓氏的;从课后练习照样子做问答游戏发现方采用的是找朋友或者说是组词的方法介绍姓氏的。总结出方法后,然后出示生字条,让学生说说生字条中有哪些字可以用到这些方法,并在识字过程中,认识新的偏旁:弓字旁、走字旁和金字旁。这样就达到了让学生借助介绍姓氏的方法进行识字的目的。识字完成后,再进行语言实践训练:①在加一加、说偏旁和找朋友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介绍自己的姓氏;②同桌用的问答的形式进行合作演练;③创设交朋友的情景,用上适当的方法介绍自己、同学或者家人的姓氏。这样,通过这些语言实践,让学生逐步将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能力。
(三)指导写字,绽放语文素养之花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本环节我采用认真观察、动画演示、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的形式指导学生写好双、方两个字。教师范写时,提示学生注意:双字左边的又捺要变成点;方字笔顺最重要,第三笔一定是横折钩,写这笔时,横要短,并向右下方稍微倾斜,第二笔横和最后一笔撇要写舒展。这样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最后再留够时间让学生描红并自由练写,学生书写时,注意提示学生的坐姿。
三、加强实践,提升素养
以上的朗读、识字和写字教学都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把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能力,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所以在教学的最后,我先向学生介绍关于我国姓氏的一些趣味小知识,包括字数最多的姓、笔画最少的姓以及最古老的姓,来激发学生对中国姓氏文化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①给自己设计一张名片,并和同学相互交流,认识同学的姓氏;②用介绍姓氏的方法结交新朋友;③出示《百家姓》的一小节,用所学方法进行拓展识字。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核心,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供一些形式新颖,贴近教材,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实践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形成。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4、小练笔:根据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古诗内容改写成短文
小练笔:根据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古诗内容改写成短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改写
太阳升了起来,又一个白天开始了,村庄里的成年男女们头戴草帽,纷纷来到田间给庄稼除杂草,他们虽都忙得满头大汗,但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太阳缓缓地落下了山坡,月亮则从另一边升了上来。人们放下农具,回到屋子里,借着油灯的光芒,熟练地将麻搓成一根根线。看着一天的收获,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孩子们虽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但看着大人们干活,也非常渴望能帮忙。瞧,几个孩童正在桑树荫下种瓜呢!他们模仿大人的样子挖坑、洒种子,再将坑用脚将土填平,一不小心用力太大把土都踢飞起来了。接着,他们端来一盆一盆水往土里浇,顽皮的孩子还会将水往空中一洒,大喊:下雨喽,下雨喽!灿烂的笑容在孩子们脸上绽放,爽朗的笑声在桑树边上回荡。
5、五下语文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生字组词
五下语文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生字组词
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此诗又名《四时田园杂兴(夏日其七)》。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系列的诗篇。这个系列的诗文,一共有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共五类。我们在四年级下学期所学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夏日》系列的第一首。两首诗同样都是描写夏日乡野生活的。
昼(白昼)(昼夜)
耘(耕耘)(耘田)
桑(桑树)(桑叶)
晓(知晓)(晓得)
诗文解读
我们所学的范成大的诗,记录的都是乡野生活。那么为什么范成大这么喜欢写乡野主题的诗呢,原因在于他的过往生活。
范成大小时后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作为兄弟姐们中的大哥,他要兼顾读书和照顾家人。穷苦的生活让他对农民的感情非常深厚,当官之后他也不忘农民。经常为农民谏言,争取为农民谋取更好的生活。
小时候的生活让他特别喜欢乡野生活,所以他年轻时候的愿望就是等退休了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归园田居。而他读到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自己起了个雅号,叫此山居士。在真正退休的时候,他在苏州建了石湖别墅,现址是苏州市内的石湖景区的范成大祠。至此,他将自己的雅号改成石湖居士。
6、五年级下自相矛盾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自相矛盾教学说课稿课案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是一篇精读课文,同时也是一篇寓言故事,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本节课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语言的寓意,同时希望能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对于文言文,学生虽然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我希望通过注释、插图及故事表演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3. 学生认知障碍点:因为文言文在教学及生活中都较少出现,学生认知起来也较为困难,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其中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通过播放广告视频,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出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勾、竖钩、撇。盾的部首是厂)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提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2.讲解生字词。
3.指名读,教师指导正音。
4.听范读,划分节奏。
5.全班齐读,再次感受文言文魅力。
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回顾学习文言文方法。
2.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4.小组讨论答疑。
5.分别指导朗读(读出夸耀的语气)。
6.分角色对话,试着背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习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2.推荐阅读《韩非子》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莫能陷)盾矛(无不陷)
实事求是
7、五年级下稚子弄冰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稚子弄冰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激趣导入
1、我们来玩一个看图猜古诗的游戏,(ppt出示《小儿垂钓》古诗插图)这是哪首诗?能背背它吗?(指名一生背)。我们一起来读。
2、小孩子在(钓鱼),可是诗中没有说小孩子,哪个词是小孩子的意思?(稚子)。
请跟老师一起写稚子(板书稚子)。稚子就是小孩子。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是(板书弄冰)。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同学们认为弄冰是什么意思呢?(玩冰)
如果让你写小孩子玩冰,你会怎样写?你觉得这个小孩子会怎样玩冰?(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2、现在就来看看诗中的这个小孩子是怎样玩冰的。自己读一读。
读完了你脑子里有没有想象出画面来呢?如果你是一名导演你打算拍一个《稚子弄冰》的微电影,你会怎么拍?第一个画面是什么?哪位导演说说?
稚子金盆脱晓冰 : 冬天的早晨,天刚刚亮,一个小孩急急忙忙地来到院子里,他看到铜盆里结满了厚厚的冰,他就(教师做剜冰的动作),孩子是怎样从盆里剜出冰的?剜冰时的表情和动作是什么样的呢?(想象表情、动作、过程等)。
彩丝穿取当银铮:他不但剜出了冰,而且他还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锣来敲。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天真顽皮)
这里有个词,同学们比较生疏:银铮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是锣吗?不是,它只是像锣,同学们见过锣吗?(幻灯片出示锣的照片)。
敲成玉磬穿林响:声音像玉磬般穿过树林,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罄: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出示罄的甲骨文,右下方是一个手,手拿着什么(棍子)敲,敲什么(罄)。左上方是绳子,挂的。现在看,这就是罄(幻灯片出示罄的图片),这就是古代的罄,和罄字很像啊。
看罄字的变化(出示金体,现代体),越变越复杂,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师指着罄字让学生观察)罄能不能发声?乐器肯定能发声。这个声音怎么来的?人用棍子在石头上敲出来的,看懂了吗,请你再学习单上写一写这个字。
忽作玻璃碎地声:孩子越敲越起劲,只顾高兴,没想到把冰敲碎了。
此时此刻你觉得孩子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吧。
3、多么天真的小孩,多么有趣的画面啊,现在谁愿意把稚子弄冰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呢,我们再来体会其中的乐趣。(学生复述诗的内容)。
三、品读古诗,读出韵味
1、唉,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不小心把这首诗的顺序给打乱了,谁能给老师重新排一排?
敲成玉磬穿林响 稚子金盆脱晓冰 忽作玻璃碎地声 彩丝穿取当银铮
2、我先请同学们把这四行诗读一读,谁来读第一句?(一生读)强调罄的读音qng,跟老师读玉罄,一起读这行诗。第二行谁来读?(一生读),读!第三、四行,两声分别读,其它同学跟读。
3、我们再读一读,这次老师提高要求了:这次要读出节奏。
谁来读?读的怎么样?我们还可以读得更有感情一些,谁再来读?越来越放得开了,就要这样,谁再来读?咱俩一起读一读,就像这位同学一样,把它读得要很有节奏。
四、走近诗人, 感悟童趣
1、刚才当导演,我们拍完了《稚子弄冰》这个微电影,那么现在换一个角度,我们来当观众。看完我们拍的这部电影,你觉得你会有什么感觉?(被孩子天真的举动逗笑)
2、这个小孩很天真,那被谁看到了(杨万里)。杨万里讨厌这个孩子吗?(不会)那是什么?(喜欢)喜欢他的什么?(天真)嗯,于是他就把这个情形写了下来。说是喜欢,不如说是欣赏。(板书:欣赏)
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师再请同学们看几首杨万里的诗:
《舟过安仁》《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桑花坑道中》
读完后,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喜欢写乡村的景象)可见杨万里可能就住在乡下,他很喜欢这种生活。
3、老师带领同学们来认识认识杨万里,播放杨万里简介视频: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据说他写的诗有 两万多首,是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流传至今的就有 四千多首。
正是因为他的诗浅显易懂、富有生活情趣,我们才一读就懂。
五、课堂练笔,延伸兴趣
1、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这个小孩子的形象更加鲜活起来,就像在我们身边一样。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分享展示所写故事。
同学们,清代的袁枚,他有一次在游园的时候写了一首这样的诗:
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想说的是什么?他羡慕少年的天真年轻,活力。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也想说:师生一起再读一遍诗,儿童真好呀。你们正处在人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代,希望能在充分享受童趣,享受纯真的同时,为自己的童年插上努力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在童年的天空!
8、五年级下习作:写读后感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习作:写读后感教学说课稿课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3.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
教学步骤:
一、精彩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二、例文引路
(一)例文评析: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一一读《傅雷家书》有感
(二)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三)佳作欣赏:叹为观止《红楼梦》
三、写作指导
(一)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二)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课文摘要):
1、适当引述。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
2、感受力求深入。读完原文后,或许你会产生很丰富的感触,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3、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三)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四)确定阅读材料,拟好题目。
某篇课文、某部名著或指定的某材料,是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确定后,要根据阅读的材料和感悟来拟题。题目可以直接写《》读后感,也可以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是概括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副标题是读《》有感;分两行,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金钱重于亲情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注意标题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五)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四、真题练兵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白天处理国事,晚上还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很晚才睡。太子觉得父亲太辛苦,就对刘秀说:您做这么多事情,不劳累吗?刘秀回答道: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就不觉得疲劳。我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啊。这就是乐此不疲这个典故的由来。由于刘秀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真题解说: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力求用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有关光武帝刘秀的历史记载,文字不多,内容却包含不少。如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都是动笔之前读的好材料。而下文道出的故事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则明确地提出了几个方面很好的感点。基于此,阅读这则材料以后的作文就有了十足的底气了。当然,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也不要套作,只要对上述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从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就行了。值得指出的是,联系实际时现实针对性要强,议论和抒情要言出心声,力避空喊口号。总之,写好这篇读后感,首先要进行独具匠心的构思,剪辑材料,选准感点,其次要注意有先声夺人的开头,有理有据的主体和意犹未尽的结尾。
五、写作实践
一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9、五年级下我爱你,汉字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我爱你,汉字教学说课稿课案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一些关于汉字历史和现状的知识,增强对汉字的自豪感,树立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2.能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收集资料,或者能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重点
能了解一些关于汉字历史和现状的知识,增强对汉字的自豪感,树立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教学难点
能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收集资料,或者能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谈话激趣: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汉字,应该增进对汉字的了解,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活动建议中选择一项内容开展活动,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明确活动任务,选择研究内容
1.阅读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2.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搜集哪方面的资料
3.学生按选定的研究内容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究具体目标。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
(1)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开展简单的研究。
(2)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开展简单的研究,试着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4.参考阅读材料,打开活动思路。
(1)学生阅读教材第48~52页的阅读材料,边读边思考:材料介绍了汉字哪些方面的历史通过什么方式呈现了汉字书法艺术为什么要调查用字不规范的情况研究报告应该怎么写
(2)学生交流:读完这些材料后,你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5.教师提示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可选择的内容很多,可以就之前汉字真有趣活动中感兴趣的内容、不明白的问题继续开展研究,如形声字的演变过程、字谜的由来等;也可以结合这一部分的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确定研究内容,如研究某一种字体的特点或汉字书法的历史等;还可以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查找同学的作业本、学校的公告栏及街头招牌中用字不规范的地方。
6.学生小组讨论,确定活动内容。
三、学习开展研究的基本方法,制订活动计划
1.学生根据研究内容自由结组,教师相机协调每组人数。
2.教师指导学确本次活动的和方法。
(1)学习《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①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这份研究报告包含哪些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活动
②学生讨论,派代表汇报。(出示课件1)
课件
这份研究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等内容。可以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活动。
③教师小结:结合《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我们大致了解了开展本次活动的基本步骤--首先要确定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要根据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或作调查,再次要对搜集到的资料或调查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最后要形成关于这个问题的结论。(板书: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形成结论)
(2)教师提示:研究结论应在认真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不能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
3.引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出示课件2)
课件2
(1)学生结合上节课活动的经验和各组的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商讨确定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参与人员及分工等。
(2)引导学生想好活动过程中操作的细节。例如,调查同学作业本上用字不规范的情况之前,要想好调查哪些人、哪些学科的作业本,作业本上的哪些字属于不规范字,调查的结果可以怎样记录下来,遇到同学不同意调查的情况可以如何应对等。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活动的过程,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本次学习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学生掌握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四、各小组展开搜集、调查
1.研究活动例进行指导。(出示课件3)
课件
(1)学生回顾上节课活动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
(2)教师引导,打开思路:汉字历史和汉字书法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搜集资料;选择好搜集资料的方向后,可以从权威的网站和专业的书刊中查找有关内容。
(3)小组围绕研究主题搜集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巩固搜集资料的方法。
2.以调查社会活动为例进行指导。(主要活动方式为实践调查)(出示课件4)
课件4
(1)教师给出不规范用字的范例,让学生明确哪些属于不规范用字。
(2)了解调查的具体环境,安排好时间、路线,确定好记录方式。
(3)引导学生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
(4)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做好相应的预案,避免发生事故。学生可以结伴开展调查,或者在教师、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调查。
五、整理研究或调查成果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搜集或调查到的情况。
2.学生按照研究报告的框架,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和调查到的情况
3.(1)整理资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出示课件5)
课件5
①要注意筛选。对于内容上有冲突的资料,要以专业书籍或正规网站为准。
②要注意归类。对于同一类型的资料,根据需要进行归类,如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问题的几个不同方面等。
③搜集的资料不够丰富,调查的情况过于课件5
简单的,要进一步搜集资料或展开调查,为写研究报告作准备。
(2)学生根据提示整理资料。
设计意图:按照撰写研究报告的思路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在梳理内容的同时渗透研究报告的写法。
六、撰写研究报告
1.结合《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讨论研究报告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出示课件6)
课件6
(1)研究报告的内容:研究报告反映的是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四个方面。
(2)研究报告的呈现方式:①研究报告在罗列方法、结论时,可以梳理出若干个点,也可以根据需要插入表格、图示,令读者一目了然;②研究报告的语言有点像说明文,最后的结论和开始提出的问题要相互呼应;③研究报告的四部分中,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资料整理部分不一定每篇研究报告都有,可视情况而定。
设计意图: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当作范文,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并掌握这一类研究报告的写法。
2.明确研究报告各个部分的写作要求。(出示课件7)
课件7
(1)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要描述清楚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意义等。
(2)第二部分研究方法,描述自己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方法。
课件7
(3)第三部分资料整理,要把自己经过筛选、梳理后的资料恰当地呈现出来。
(4)第四部分研究结论,要描述清楚自已经过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3.学生根据小组搜集到的资料或调查的情况,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七、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1.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1)学生讨论交流展示研究报告的形式。
学生1:可以布置一个展览,展出研究报告,以及重要的文献资料、调查记录,或者活动时期的一些照片。
学生2:举办一场汇报会,小组或个人就某一问题研究的结论进行汇报。
(2)学生确定展示形式,先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报告,然后全班交流。听众可以对展示的内容作补充或发表不同的意见;展示者注意及时解答听众的疑问。
(3)展示完成后,学生从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语言等方面开展自评、互评,并继续完善研究报告,推选出优秀的研究报告张贴在班级宣传栏。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展示,能增强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习其他同学研究报告的写法。
2.总结、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学生回顾这一单元开展活动的过程,交流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这一段时间,大家围绕汉字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对汉字的文化和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增进了对汉字的情感,还实践运用了搜集资料的方法,树立了认真、规范书写汉字的意识,并且学会了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3)在班级内评选优秀信息员优秀研究员互助好搭档等,激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动成为学习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喜爱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增强学生对汉字的了解。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我爱你,汉字
10、五年级下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说课稿课案
: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尼、艄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尼、斯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纵横交叉、手忙脚乱、祷告、雇定等词语。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小艇的写作方法,并以此为依据理清课文层次。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4)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2.教学重点: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3.教学难点:
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三、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几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初步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正确认知比喻等修辞手法;在与同学交流讨论时,能大胆发表自己和见解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文描绘的是威尼斯的风土人情,这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学习课文时,还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小组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阅读思考交流评议的教学模式,所谓阅读思考就是独立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读自悟;交流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评议就是对别人发言进行评价,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目标。
2.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反复品读、感受、理解、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然后组织学生广泛交流、展示、评价和积累,最后小结延伸,让课内外相结合。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积累阅读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威尼斯的有关资料,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思考交流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威尼斯的小艇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初读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了条件。
3.学习课文,了解小艇。
(1)了解小艇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交流,了解这里的大街指的是河道,汽车指的是小艇。感受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
(2)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艇外形的词句,分析描写小艇的三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结合插图了解小艇的样子。启发学生在以后写作的时候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做到仔细观察,也要学习这些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合理想象,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做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3)了解坐在船舱里的感觉。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段,感受坐在这种船舱里的舒服(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新鲜(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兴奋(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
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坐在小艇里可以可以还可以的句式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4)了解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
放手学生用读读、画画、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自主交流中引导学生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总领全段,下面几句话围绕中心句具体叙述。感受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操纵自如、挤过、穿过、急转弯等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指导学生了解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反衬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安排说话练习:假如你坐在小艇上,你想对船夫说些什么?使学生说听读写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通过教师总结使学生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如此高超,除了和熟练有关,和小艇奇特的样子也是分不开的。
(5)了解小艇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课文介绍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文字浅显易懂,学生易于理解。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我充分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有目的进行自学和交流,从而突破难点。针对这部分内容安排了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拓展交流:在威尼斯,除了课文中写的一些人,需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外,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去学习呢?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畅所欲言,让学生认识到了小艇的重要性。
(6)感受人与景物密切相连,充满了生活气息。
引导学生自由阅读,了解威尼斯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通过动静对比,突出小艇和人们的关系极为密切。感受课文中的游客、商人、妇女、老人乘着小艇,穿行在河道纵横的水域威尼斯,人与景物密切相连,充满了生活气息。
六、说作业设计:
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物,要写出特点来。紧扣本文的难点,让学生掌握本文的表达方法,并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
东方威尼斯是苏州、亚洲威尼斯是泰国的曼谷、北欧威尼斯是斯德哥尔摩。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些城市的资料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再次领略异国风情。鼓励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把学生由课内带向课外,让他们去感受世界名城的神奇与美丽。扩展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增加课外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既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直观而轻松地了解课文内容,又十分自然地突出了课文的写法,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大街上的汽车
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 比喻
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 先总后分
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由动到静
11、五年级下童年的发现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童年的发现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选用了语文主题丛书《金色童年》中的《少年爱迪生》作为拓展。两篇文章主题相似,爱迪生小时候也遭受了和文中费奥多罗夫相似的遭遇: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写胚臂2个月字旁生字,总结书写规律 ,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读再读精读的过程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
(2)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小组合作优势以及教师的引导点拨,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随着年段的升高,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具有了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还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阅读材料,语文主题丛书填补了阅读的空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的窗户,使他们享受阅读的愉悦。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确定的教法是:主要通过导学法开展教学,精读引领,以一带多,拓展提高。
学法是:质疑探究法、体验法,读写议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这节课的教学我是以六个模块的形式呈现的:
(一)走进背景林
课前了解作者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学习使学生深入文本,还原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别人的时候审视自己,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价值观念。
(二)一起学字词
小组学习完成字词检测,全班指导书写胚臂,总结书写规律 。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合作学习掌握字词。通过指导书写部首同为月字但所处位置不同写法不同,来联系已有知识,掌握书写规律。
(三)初读知内容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初步了解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发现的。让学生在设置疑问过程中明确学习任务。
(四)品读解句子
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多读几遍试着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这是我预设的难点句子,作为突破难点进行句子交流。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略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通过问题探讨,让学生体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就感。
(五)再读谈体会
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生活,总结交流,根据作者发现的过程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读悟结合,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知识的获得才像种子一样有生命力。,学生的体验才真实。
总结: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提出阅读要求,指导读书方法。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通过以读为主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自读相关文章打下基础。
(六)拓展长见识。
结合《童年的发现》的主题,拓展学习主题丛书《金色童年》中《少年爱迪生》一文。
根据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我设计了自学提纲:
方法提示学习内容
一浏览,概括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时间、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
二朗读,扫障碍把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想办法认识、理解,扫清阅读障碍。
三品读:谈感受爱迪生的成功与他的童年有什么关系?用 在文中划出来。
四默读,学写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学习真实的表达感受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精读引领,教给学生方法,设计自主学习表格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基本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是本人针对《童年的发现》一课的教学设计,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12、五年级下田忌赛马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田忌赛马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15课《田忌赛马》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2500多年前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比赛,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转败为胜的故事。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和过人的谋略。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写赛马起因,再写赛马的过程,最后讲田忌取胜的原因。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从编排的意图看,作为第五组的首篇课文,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训练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把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②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3)情感目标: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4、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出场顺序的异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难点:
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5、课前准备:
A、多媒体课件
B、学生准备六匹马的模型
二、教学理念
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和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使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新课标》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感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实践。在研究、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法、读中找依据法,其次还穿插质疑法、电教手段等,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时间,师生、生生互动的空间。同时我还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课文教育的人文内涵。 结合教法,我准备运用以下四种学法:自学讨论法、质疑提问法、朗读理解法、动手操作法。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前景,导入新课
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知道当时赛马的基本规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学生质疑,引导探究
〔设疑引入,造成悬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播放《田忌赛马》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供生动逼真、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学生的情绪状态很快进入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读中找依据法,训练快速阅读。〕
(四)抓住重点段落精读课文,探究转败为胜的原因。
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找到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进入课文情景中想一想,摆一摆,做一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注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了解人物,知道孙膑献计的根据
(六)小结,启发教育
(七)布置作业
请你以不同的身份(如大臣、百姓、儿子、父亲等量齐观给齐威五写封短信。信中的内宾可以是献赛马良策,也可以是委婉的劝说批评等。
13、五年级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文读后感
五年级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文读后感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江南初夏农事忙
很早的时候,我读过日本作家栗良平写的《斗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虽然我从未吃过荞麦面,但我还是被这个广为流传的真实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直到如今,我也从未见过荞麦花,但从麦花雪白菜花稀这样的诗句中,我对荞麦花有了自己的想象:菜花稀落的时候,应该是初夏。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开了,一大片一大片细细碎碎的白,像春天没有来得及融化的积雪。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意思是:正午时分,艳阳高照,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
乡村的初夏是宁静的,也是甜蜜的。你看,梅子黄时杏子肥。一树树的梅子变成了诱人的金黄色,杏子也已经长得肥嫩饱满。这个初夏,因为有了这些渐将成熟的果子,连空气都变得甜甜的。
这样一幅静谧、美好的乡村夏日图中,似乎还少了什么?噢,少了诗人一生尊重和怜惜的农人。对于那些兀自开放的花儿们来说,对于那些穿花而舞的蝶儿们来说,初夏是自在悠闲的。可是对农人们来说,初夏是忙碌辛勤的。
夏日初长,江南四月农事忙。这个曾经宦游四方的诗人,官曾经越做越大,却在晚年归隐田园,看梅黄杏肥、蝶舞蜂飞,看农夫耕田、村童种瓜诗人看得兴起,吟出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共60首,犹如一幅农村风俗画的长卷。
这位著名的田园诗人,就是号称石湖居士的范成大。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诗,以近于口语的语言入诗,朴素自然。他的诗,就像初夏草叶上的露珠,清澈明亮。
14、五年级下梅花魂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梅花魂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梅花魂》这篇课文围绕一幅梅花图写了我和外祖父的几件事,展现了一位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文中的外祖父特别珍惜梅花图,他认为梅花代表了中国人最美好的品质,在外孙女回国之前,他将梅花图交给了外孙女,这也寄寓了老人对后辈深沉的希望,即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课文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会认葬、腮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难点: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意。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课前有默读要求,要继续锻炼学生通过默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多次提到梅花,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梅花所代表的意像,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寄寓的爱国情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内主要是正确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课件展示赞美梅花的诗句)。她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不肯低头的秉性,深受古今中国人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珍爱梅花的老人。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快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生字:葬 腮 虬 玷 郑 秉 飕 码 撩 胧 绢 侨 眷
2.课文写了外祖父哪些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外孙女读诗词落泪;爱惜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将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赠送梅花手绢。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第二段(2-15)对外祖父的回忆;第三段(16)点明主题
4.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讨论交流,体会情感
1.外祖父为何读到诗句落泪,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外祖父爱惜墨梅图?(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3.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惜墨梅图?(第13自然段)
举例中华民族中有气节的人物,体会外祖父深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4.外祖父赠送墨梅图和手绢的原因。
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带回祖国。
四、升华情感
1.课文写了几次外祖父落泪,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个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强烈希望归国却无法回国、刻苦铭心的憾事。
2.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深的了解。
这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海外赤子的一片爱国之心
3.感情朗读。
五、课文小结
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由于历史原因,有许多像文中的外祖父那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在异国,血管里却始终流动着中国人的血,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
15、五年级下军神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军神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军神》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体现了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强的革命意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本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因此,教学本组课文的重点,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要围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军神》是这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通过记叙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药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以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为线索,先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使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钦佩。
这篇课文的选编意图是:l、继续训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的精神,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本课内容、课型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l、学会本课生字13个,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年龄、勉强、从容镇定等词语。
2、理解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及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3、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教学中我将落实以下基本理念:
(1)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乐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快乐学习是我多年来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而良好的教学氛围则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只有在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对话才能够畅通,孩子们才能够积极探究,个性才能够得以张扬。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力求通过平等的对话、亲切的指导、愉快的合作、真诚的激励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2)本课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全文语言简洁、朴实,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在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对刘伯承产生由衷的敬佩;在读中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对话、神态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加强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渗透学习方法这一策略,提高学牛阅读能力。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等。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批注法是我多年来一直所坚持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学习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以阅读批注一交流品味为主要学习方法,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去深刻理解课文,学习刘伯承那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另外,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是小学五、六年级应培养的一种能力,学习本课时,将充分利用师生所搜集的一些课外资源更深刻地了解刘伯承这一人物。
三、说教学过程:
在学生课前认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探究、感悟,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个课时,以我眼中的刘伯承为专题进行交流。为了体现设计的整体性,我把两课时的教学流程放在一起来说。
(一)谈话入手,导入新课(第一课时)
1、同学们,战争年代,中国大地上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像狼牙山五壮士、雨来这样的英雄,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一位堪称军神的人,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博得了人们的敬佩。
(联系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导入,体现单元的整体性。)
2、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军神指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词句,理解感悟
l、沃克医生为什么会发出如此的赞叹?默读课文,画出你最感动的语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旁批。
(1)集体交流、研读、感悟。流程预设:朗读谈感受交流品悟感情朗读。
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感受疼痛、坚强
a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抓住:一声不吭、紧紧、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居然,,理解)
b 七十二刀
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数刀数的?
师:一刀、两刀、三刀、四刀足足七十二刀,手术经历了三个多小时。三个多小时,对于一个拒绝使用麻药的人来说该是多么漫长!七十二刀,刀刀连心啊,这对于一个拒绝使用麻药的人该是何等的疼痛!但是,刘伯承始终怎样?(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怎么理解?
学生反复朗读沃克称赞刘伯承的话。 感受伟大
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实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a这是一次怎样的手术?
(摘除右眼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b面对如此大的手术,是什么力量让他拒绝麻药?
(引导学生理解:伟大的爱国情怀是刘伯承成为军神的动力。)
2、找出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钢铁般的意志。
(引导学生抓住冷冷惊疑柔和愣住惊呆慈祥肃然起敬谈感受)
3、播放《青年刘伯承》片断,学生再一次入情入境地感受刘伯承的坚强、伟大。
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四)品读悟情升华情感
l、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及作者为什么以军神为题?
再一次齐读沃克赞扬刘伯承的话。
(五)专题交流资源共享(第二课时)
以我眼中的刘伯承为专题,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16、五年级下猴王出世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猴王出世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紧扣文本析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猴王出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这一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古典名著有一定了解,对章回体小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对学习古典名著积累了一些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学完这节课,对学生今后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感受古典名著魅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五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对孙悟空形象并不陌生,考虑到本文作为一篇古代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所困难,因此我把学习的重难点放在对文本的理解上,通过复述石猴出世成为猴王的过程,体会课文中的石猴(猴王)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单元学习要求及学生实际,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2.初步感知文中猴王的鲜明个性,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文中猴王的鲜明个性,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所以我将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基于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为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我将初步感知文中猴王的鲜明个性,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依据课标用教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所以,我采用讨论法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运用讲授法、读中感悟法,引导学生理清情节线索,品味文章语言,感知猴王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阅读兴趣,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因为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交流法、迁移学习法,让他们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感悟和生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环环相扣道流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探究步骤:
(一)谈话导入,字词过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巨大推动力。通过课前交流,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了解学生对《西游记》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起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奠定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接着板书课题,进入预习反馈环节。用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认读词语,重点关注难理解的词语,如拖男挈女、瞑目蹲身等,启发学生运用前面精读课文学到的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把方法的运用融合在理解当中。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猴出世和成为猴王这两个过程的相关语句,同时用自己的话复述整个过程。因为课文为古代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所以在预习反馈时已经解决了部分难理解的词语。在复述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把事情复述完整,如在成为猴王的过程中,众猴的约定这个前提不可漏掉。学生理清线索后明确,石猴出世的过程为:仙石---仙胞---石卵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为:众猴约定--发现水帘洞告诉水帘洞---入住水帘洞 ---拜为美猴王。然后教师用小标题的形式总结并板书:出世仙石迸裂,成王跳水寻源。最后再次小结石猴出世成为猴王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情节的了解。通过播放石猴出世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石猴出身神奇。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提倡有目的的阅读,所以我设计全课由课前导读中的两个问题切入,即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重视了课前导读作为课文的一部分,与插图、注释、课后思考题一样,对于整节课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默读时画出相关语句,筛选提取相关信息,理清思路。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点拨提示,课文的情节线索已然清晰。到这里,整个教学流程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通过播放石猴出世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石猴出身神奇,为后文的教学埋下伏笔。
(三)聚焦文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在学生理清课文的情节线索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脑海中猴王的形象,顺势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1.再读石猴出世,感受石猴神性,品味语言诗性
学生通过自读石猴出世的相关文段,找出能感受石猴神奇之处,接着通过指名读、带着感受读的读书方式,品味经典语言。同时,我启发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形式、内容、节奏上的规律,通过反复品读词句,学生自然走进文本,感受到石猴活泼可爱的个性、出身神奇的神性体现。
2.研读成为猴王,感受猴王人性
课文中成为猴王的部分,是猴王敢作敢为、有领导力的个性集中体现。所以在这里,我抛出问题石猴为什么被大家称为美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让学生快速浏览相关语段,并在课文旁做批注。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配上动作表演朗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猴王的勇敢机智、敢作敢为的形象深入人心。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读、对经典语句的品读、带着感受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更加密切。阅读小说的方法有两个:理清情节线索与分析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抓重点句子,如:感悟花果山的天造地设、感悟石猴出世的非比寻常等,运用朗读、感受、批注、交流的学习方法了解石猴(猴王)的鲜明个性,感受他集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奇妙之处,同时渗透课文中有特点的语言规律,在精读品味中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语言之精妙。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使语文味更加浓厚。
(四)拓展延伸,交流奇趣
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出示原著书本的图片,教师介绍《西游记》小说内容及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学生交流《西游记》中的奇人奇事,在总结时再次回顾了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理清线索、分析人物,碰到难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上下文猜读、跳读。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原著中去寻找能表现石猴(猴王)神通广大、活泼可爱、勇敢机智等鲜明个性的故事,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布置课后作业为选择《西游记》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尝试写读后感,与本单元习作相衔接,体现了统编教材的三位一体阅读体制,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让学生从阅读文本走向体会文本。
四、画龙点睛说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紧扣目标,突出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猴王活泼可爱是猴性的表现,勇敢机智又呈现出人性的一面,仙石迸裂而出又是他出身神奇之处。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自然神采飞扬,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7、五年级下红楼春趣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红楼春趣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本课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对于本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红楼梦》不是很熟悉,因此本课在教学时,要多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相关资料。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读记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了解文中各人放风筝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难点:
了解文中各人放风筝的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拓展阅读与点拨法
课文节选自《红楼梦》,课文的语言属于古白话,学生读起来不容易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红楼梦》,教师讲解《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让学生先了解小说的背景,再了解课文内容。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红楼梦》以及作者施耐庵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尝试读一读《红楼梦》前五回,查找资料,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通过这么几天的学习,大家说说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我们已经学了其中三部名著的片段故事了,今天就来看看《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请大家翻开书,齐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板书)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齐读阅读要求,明确学习要点。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和词语。
生字:屉鬟讳晦钗敞袭帕纨咯绞姊
指导读音,提示易错:钗读chāi,不读chā;讳读hu,不读wěi。
3.梳理层次:第1段(1-2)放风筝的起因;第二段(3-5)众人放风筝;第三段(6)剪断风筝。
三、合作交流,学习感悟
1.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课文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内一起放风筝的开心热闹场面。
2.自由提问,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对不解的词语引导归类,对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具体来说)
3.印象深刻的情节。(插叙、语言描写)
4.说说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关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具体分析)
黛玉:娇嫩柔弱、弱不禁风(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我也要去歇歇去了)
紫鹃:利落干脆、明事理有主见(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姑娘不放,等我放)
5.总结方法:经典的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人物刻画精细,我们熟知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在一本经典著作中都是运用自如的,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做到抓大,就是抓住大概内容,了解故事大意,不要被一些拗口的生僻的字词堵住,然后寻细,这个细就是关注人物的细节,譬如我们在分析感受人物时,老师总要求大家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通过人物细节发现人物性格。
6.自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放风筝的趣事
四、课文小结
课文写了大观园的里的人们一起放风筝的开心热闹场面,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18、五年级下村晚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村晚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又都与儿童有关,反映儿童生活,学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亲身经历,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
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交流古诗插图,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2.理解课题,了解作者。
古诗的题目或反映古诗的内容,或反映古诗的情感,或点明古诗发生的时间,或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题目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同时通过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崇拜之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作者及出处,激趣导入新课。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互相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理解题目、了解作者、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诗的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4.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通过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学生情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现宝,古诗文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延伸和拓展。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指导学生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鼓励学生抓住
19、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生字组词字词解释
昼夜 白昼
耘 耘田 耕耘
桑 桑树 蚕桑
晓 拂晓 破晓
字词释义:
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20、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夏日的农忙?
一是时间上,昼夜忙个不停;二是内容上,既要耘田又要绩麻;三是劳动者,村庄儿女,各忙其事。
2.诗的后两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也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21、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22、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字忙,白天忙,夜里忙,昼夜不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的情景衬托忙,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3、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生字组词
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生字组词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徐 x(徐徐)(徐州市)
篱 l (篱笆)(寄人篱下)
疏 shū(疏远)(疏导)
杂 z (杂事)(杂粮)
锄 ch(锄头)(锄地)
剥 bō(剥削)(剥开)
24、四年级下母鸡教学说课稿课案
四年级下母鸡教学说课稿课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母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母鸡》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本文记述了一只母鸡关心爱护它的小鸡的事例,抒发了对纯洁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文的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讨 厌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母鸡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和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4.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2.提问法3.点拨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学法具体如下: 1.圈点标注法2.讨论法。3.自主探究法4.朗读法,5质疑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母鸡在悠闲的啼叫,啄食的图片这样做的目的,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接着提问学生喜欢它,还是讨厌它,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母鸡。要求学生齐读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同时可提出问题:作者开始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又不讨厌母鸡了。
哪些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作者为什么 不讨厌母鸡了?
学生读后汇报,师 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铺垫。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了解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安排学生根据老舍先生对母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快速地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
接下来学习第一部分
1.先要求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讨厌母鸡?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2.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找出 板书 如怨如诉等词 发了狂
3.老舍先生观察母鸡十分细致,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都是为了说明什么?(我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听到母鸡没结没完的叫声讨厌母鸡;听到母鸡如怨如诉的叫声十分讨厌母鸡;听到母鸡发了狂的叫声再也受不了啦。要求学生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分三种叫声层层递进指导朗读(厌烦、再厌烦点、十分厌烦)。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是一次次加深,让学生明确我一向讨厌母鸡。
学习第二部分
1.安排学生齐读,思考为什么后来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呢? 课文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要求学生找到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要求学生谈谈为什么说母亲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称母鸡为母亲呢?为什么说母亲就是英雄?
2.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前面4-7自然段中的一些感人的具体事例。
(1)我们先学第四自然段,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最让学生感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思考划的词或句表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同桌互相说一说。(板书:负责、勇敢)
课件出示句子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立刻警戒用拟人的手法把母鸡的负责写得活灵活现。它是怎么警戒起来的?要求学生读一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课件出示,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歪,挺。看,警告,等动词写出了母鸡的负责。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试着通过母鸡警戒的动作读出它的认真负责来)。让学生回忆一下,刚才怎么学习第四自然段?首先,老师请大家(读),在读的同时,老师还要求大家(划),接着(思考)自己划出的句子表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再跟同桌(说),最后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2)请同学们就按照这种学习方法 ,从5、6、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开始自学。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①品读句子: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朗读提示:吃了食的小鸡雏身体有什么变化?小鸡有了圆圆的肚子,可是它自己的身体却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找到消廋这个词)它为什么会消廋许多呢?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让学生明确母鸡是慈爱的)
是呀,母鸡的心里只装着小鸡雏们,为了小鸡雏的健康成长,它自己却消廋了许多。这一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指导学生读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读小鸡雏的变化,心情(高兴),读母鸡的变化,要带着心疼和敬佩的语气去读。指名读,齐读。
②读一读,比一比
它若伏在地上,有的鸡雏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是有了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母鸡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它什么情况下一声不哼,什么情况下放声啼叫?小鸡啄,母鸡会疼吗?母鸡为什么会一声也不哼?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慈爱)夜间有了一点动静,他为什么放声啼叫,而且那么尖锐,那么凄惨?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负责、勇敢、辛苦) 作者用对比的写法写了母鸡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它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男女生比赛读。
3.学完了母鸡带养小鸡雏的一些感人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母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引导学生说说母亲为什么是英雄。
让学生明确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英雄。让学生带着对这只母鸡的无比尊重与赞美再读这几句话。(齐读)
(板书:母亲)难怪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个时候,(作者喜欢上了母鸡,而且无比地尊重这只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亲),让学生带着无比尊重的敬意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猫》和《母鸡》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预设:相同之处是: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很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预设:不同之处是:《母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而《猫》从头到尾都运用了扬的表达方法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
第三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说话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件事,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回家说给妈妈听。
这个作业,能又一次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是一份微型教案,而且要具有美感。根据本课的具体内
容和特点,我是这样设计了板书的:
14母鸡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没结没完 如怨如诉 发了狂
负责 母亲 慈爱 (伟大) 勇敢 辛苦
该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本节课我试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力求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5、四年级下墨梅教学说课稿课案
四年级下墨梅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
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配乐)
师引读: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五、说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 同流合污
26、四年级下猫教学说课稿课案
四年级下猫教学说课稿课案
《猫》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猫》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类的伙伴为主题,每篇课文都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那份浓浓的情意,《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篇文章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下几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可爱,会写13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的特点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阅读指导法: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
2、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动能性本课我将采用以下学法
1、朗读法:通过创设情景开展多层次的读,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培养语感
2、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动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让同学们欣赏猫的图片看到这些猫你们有什么想说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引入课题猫。想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引起学生对猫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以开火车读,全班跟读,反复读的形式让学生认读生字,之后导出多音字教学,让学生来找出多音字并组词。在课件上出示这两个多音字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字形的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找出易错字,并说出哪个地方容易出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后利用重点生字凭来进行指导书写,在课件上出示了凭的生字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记住字形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这是只怎样的猫通过学生的概括总结出猫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古怪和淘气,再引导学生思考:猫的古怪体现在什么地方?淘气又体现在哪?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猫的古怪哪个段落又是写猫的淘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板书。然后请学生细细品读文章第一自然段,针对猫的老实尽职贪玩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让学生来找出重点句子,通过朗读来表现猫的特点,再对句子进行重点探究,体会了思想感情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猫的性格特点,最后总结谈话,概括本节课内容,提示下节课的学习方向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板书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能使学生更直观的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
27、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题四时田园杂兴是什么意思?
四时指一年四季,田园指农村,杂兴指有感而发的兴致。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日长篱落无人过让我们看到正午时分幽静的景象,这是静景描写。而那蜻蜓蛱蝶飞更显得田野静悄悄的,这是动景描写。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静中有动,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
28、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写惟有蜻蜓蛱蝶飞,起以动衬静的作用,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29、三年级下剃头大师教学说课稿课案
三年级下剃头大师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教材解析
《剃头大师》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课文,课文语言通俗接近口语,叙事性较强,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不会难,能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提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认识剃、执等10个生字,会写表、胆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感受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发的不同。
3.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感受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发的不同。
难点: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
三、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
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都有去理发店理发的经历对吗?理发师给你们剪头发的时候你们最担心的是什么?
生:剪得太丑。
师:对,跟老师一样,都很担心理发师剪丑了,所以我们都会去找很厉害的理发师。今天我们就要来见见一位很厉害的理发师,大家翻开课本,一起读一读我们要学的课文:《剃头大师》(板书)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也可学生自己提)
生:剃头是什么,为什叫理发叫剃头?
师:剃头就是剪头发,理发的意思,以前的人剪头发不是用剪刀的,是用一种剃刀,所以把理发叫做剃头。大师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等。剃头大师就是指剃头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专家,这个人有着怎样的技术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课文,不会认的字同桌间交流解决。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划分层次。
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2.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先猜一猜,再查字典。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实战解决理解难理解的词句,自主动脑,自主思考。】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边读边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发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样将这件事写出童趣的?(课件展示课文大意和脉络)
2.指名学生回答课文顺序(课件展示)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
小沙害怕剃头老师给小沙剃头我给小沙剃头
我给小沙剃头又分为哪几个层次?准备过程结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将概述较好的答案写在课件上展示出来,以示鼓励)
【设计意图: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四)学习第一部分
小沙为什么害怕剃头?小沙害怕剃头有哪些表现?(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五)学习第二部分
1.为什么总是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他是怎么剃的?
咬字说明推子牢牢夹住小沙的头发。大家在理发时如果脖子里进了头发会觉得怎么样?(很痒)
2.老师傅给小沙剃头时小沙是什么反应?
一会儿痛,一会儿痒,跟受刑一样,耿耿于怀:姑父付双倍的钱
3.总结:你从这一部分知道了什么?(小沙胆小怕理发,又在老师傅理发时吃了不少苦头,更害怕理发了。)
(五)学习第三部分
小沙很害怕理发,但是他现在不得不理发了,为什么?(头发很长了、快过年了)所以小沙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找谁帮他理发?(课文中的我)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并思考:
1.我为什么愿意给小沙剃头?我做了哪些准备?
2.找出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和小沙的反应,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小沙只在乎耳朵)
3.这部分的两个比喻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将姑父的睡衣比作熊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睡衣上落满头发的样子;②将小沙剃好的头比作是层层的梯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沙的头被我剃得长短不一、难以入目的丑态。
4.我给小沙剃完头后,小沙的反应是什么?结果怎么样了?
(鼓励学生演一演小沙的反应和姑父捉头发的样子,增加趣味性)
【设计意图: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分析文本,学习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
(六)回顾总结
1.老师傅给小沙理发和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课件展示)
2.作者是怎样将自己一件恶作剧的事写出童趣的?(语言)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童年的欢乐,童真童趣)
3.完成课后习题。互相交流自己的欢乐童年趣事。
30、三年级下漏教学说课稿课案
三年级下漏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漏》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并口耳相传的一种文体,既具有趣味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时富含哲理,给人启发。,本课语言口语化,幽默诙谐。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故事的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婆、脊等8个生字,会写漏、喂等13个生字。
2.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故事的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故事中具有吸引力的情节。
难点:了解故事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复述出来。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分角色朗读法。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故事角色比较多,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在朗读过程中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这篇故事的大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漏》这篇课文结合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语言幽默。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比较难。要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予以点拨,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三、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了解课文内容,对不认识的生字学会自己查字典,对不熟悉的词语自己标记出来,在课堂上提出来集体讨论。对课后习题在预习中要有自己的思考。
朗读法
这篇课文语言幽默诙谐。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的主旨,并在弄通故事大意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对不懂的地方自己先并思考为什么。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课件提出问题,一只老虎和一个贼遇到一起会发生什么精彩的.故事呢?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引出课题。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生字、词语。
生字:漏、喂、胖、驴、贼、狼、莫、厉、抱、架、粘、胶、偏
词语:漏雨、喂养、胖驴、山贼、狼叫、莫非、厉害、抱住、骨架、粘胶、偏偏
第三部分:整体诵读,了解文章的结构。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领会到课文的大意。
第四部分:学习课文文段内容,归纳总结主旨大意。
第二课时
第五部分:学习课文用语的特点。本课是一篇民间故事,用语口语化,读起来具有亲切感,要让学生体会这种语言的特点,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第六部分: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学完这篇课文之后觉得哪些内容有意思,并完成课后习题,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第七部分:总结。再次梳理文章结构,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课文的主旨。
五、说课小结。
本课是一个幽默诙谐的民间故事,非常具有趣味性。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趣味性,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特点,二是让学生能借助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31、六年级下腊八粥教学说课稿课案
六年级下腊八粥教学说课稿课案
语文要素
阅读: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内容,分清详略并体会到详略安排的效果。
2.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并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
写作:
能模仿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能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人文主题
感受腊八粥的香甜、家庭生活的温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把握课文内容,分清详略并体会到详略安排的效果。
2.难点:能模仿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能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如图片等。
2.《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预习卡。
2.搜集资料,了解腊八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初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模仿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能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走进腊八
1.导入话题: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俗称腊八。在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中就有对腊八粥的描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又是怎样的呢?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腊、粥两个字。提醒学生注意:粥字由三部分组成,左中右距离相等。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习字词。
(1)出示:是啊!孥孥说得对。
教学生读准孥孥一词,了解这是湘西地区对男孩子的称呼。
(2)出示词语:
甜甜的 腻腻的 糊糊涂涂 大碗大碗 大匙大匙
要点:发现这些词的特点,都是叠词,读起来有节奏感,且富有童趣。
(3)学生自主学习生字,交流易错笔画。
(4)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易错的腻字。要提醒学生注意:腻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因为腻和肉有关系,左边是月字旁。右边贝的上方是两个短横,斜钩要写得舒展,不能加撇。
三、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主次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腊八粥,作者主要写了什么事?
(1)学生边读边圈画。
(2)学生交流。
预设:腊八这一天,妈妈在灶台熬制腊八粥,馋粥的八儿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和家人一起心满意足地喝到了粥。
交流后概括:围绕腊八粥,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喝粥这两件事。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在学习了前一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分清详略,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学生交流文章的详略安排。(等粥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写得比较简略)
3.学生思考:详写的部分,作者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1)学生默读并思考。
(2)学生交流:八儿盼望喝到腊八粥、八儿设想如何给一家人分粥、八儿对腊八粥样子的猜测、八儿看到腊八粥。
指导学生将等粥部分概括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小部分,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教学时让学生结合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旨在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事物特点的。)
四、聚焦腊八粥,感受美味
1.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圈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词句,并交流感受。
预设1:我圈画的是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几个称呼,我能体会到大家对于腊八粥的喜爱已经超越了年龄的界限,就算是老爷爷也像个孩子一样爱吃腊八粥,可见腊八粥真的好喝。
预设2:我圈画的是甜甜的腻腻的糊糊涂涂这样的用语,我能体会到作者用词之妙:叠词的使用使得文字读起来有韵味,且富有童趣。
预设3:我圈画的是叹气似的,感觉这样的描写,使腊八粥有了生命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在学生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的基础上,落实课后练笔的要求,也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此外,选取自己喜爱的食物,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表达时能够更自然地融入喜爱之情。)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梳理总结:这段话中,先写了腊八粥给人的总印象甜甜的、腻腻的,接着写了腊八粥的食材、制作过程等。人们对粥的喜爱之情隐含其中。
2.请学生完整地读一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的声、色、味,以及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五、仿写练笔,练习表达
1.学生讲一讲自己喜爱的食物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食物。
要求:要抓住食物的特点,可从食物的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去考虑,尽可能写出对食物的喜爱之情。
学生完成初稿后交流。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完成仿写练笔的初稿,并作修改。
图片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详略得当的好处。
2.朗读课文,感受腊八习俗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温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听写词语,回顾作家笔下的腊八粥。
(1)听写词语:腊八粥 腻腻的 糊糊涂涂 浓稠
(2)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回顾课文等粥部分可分为哪几个小部分。
板书: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图片
二、聚焦等粥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详写主要部分的
1.细读课文第2~8自然段,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八儿的馋?圈画出来,写上批注。
2.交流要点:
(1)动作: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要点:从进进出出都已预备整齐好久,可以看出八儿早就盼着吃粥了,他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小小的八儿在灶边跑来跑去忙碌的身影。
(2)神态:听妈妈说要到夜里,八儿眼睛可急红了。当他说饿了时,一副要哭的样子。
(3)最生动具体的语言: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要点:他把碗盏早早预备好,妈妈却总是说时候还早。八儿已馋得迫不及待。抓住那这一个字体会,当妈妈说要到夜里时,他马上就说自己饿了,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早点喝上腊八粥还用上了苦肉计。多么天真可爱!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
要点:虽然腊八粥还在锅里叹气,八儿却已经充满了期待。他已经在心里为全家人分好了粥。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他正好借机可以多吃两碗,展现了孩子的天真童趣。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八儿那窃喜的表情。怕妈妈不答应,又为妈妈也安排了吃三碗,连续两句吃三碗,小孩子的馋样儿跃然纸上。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要点:读到这里我们不禁笑了,八儿的馋让他得寸进尺,跟妈妈讨价还价,答应了三碗还不够,哪怕只是多吃半碗。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要点: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看不到锅中的一切,只能猜想,充满了对锅中各种食材的想象。八儿可爱的馋样儿跃然纸上。
提示:对话中,妈妈的话不多,但是对于孩子是宠溺的。八儿说要吃三碗,妈妈说是啊!孥孥说得对。八儿说要妈妈抱他起来看看,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呈现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生活画面。
3.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喝腊八粥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风俗。作者不仅写了八儿期盼、喜爱腊八粥,其实他更想写出的是所有中国人对腊八粥的期待、喜爱。
4.教师小结:之所以把等粥写得如此详细,就是因为这部分能够把这种期待和喜爱之情表现得特别充分。
三、学习喝粥部分,体会文章谋篇布局的妙处
1.请学生自读课文第18、19自然段的喝粥部分,结合文中词句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预设1:一家人喝了不少腊八粥,最后都很满足。
预设2:一家人在一起喝粥的场景非常温馨。
2.思考:喝粥部分,作者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喝粥后的家庭场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学生交流感受。
(2)教师小结:作者对喝粥的过程一笔带过,却将喝粥后的家庭场景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充满诗意而又妙趣横生,更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腊八节这一天,八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粥,场面温馨。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
3.引导学生联系整篇课文的详略安排,思考为什么详写等粥而略写喝粥,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
(1)学生交流。
预设:等粥的过程中,人与腊八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腊八粥,诱人;人,馋腊八粥。等粥的过程越长,人对粥的期盼就越强烈,腊八粥就更让人觉得美味、诱人。
(2)教师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人的感受来写腊八粥的特点,将腊八节风俗根植在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中,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腊八粥的香甜、腊八节风俗的美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课文的两大部分(第1自然段与后面的等粥喝粥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审视,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
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1)引导学生关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些富有童趣的称谓,提出问题:在腊八节,只有八儿一个人期盼腊八粥吗?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喝腊八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腊八节的风俗。作者不光写了八儿期盼、喜爱腊八粥,其实他更想要表达的是所有中国人对腊八粥的期待与喜爱。
2.教师小结:之所以把等粥部分写得如此详细,就是因为这部分能够把这种期待和喜爱之情表现得特别充分。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阅读冰心的散文《腊八粥》,并和本篇课文进行比较。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32、二年级下小毛虫教学说课稿课案
二年级下小毛虫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小毛虫》是意大利的著名艺术家达*奇写的。文章描写了一只小昆虫从结茧到破茧羽化的变化过程,从而告诉人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课文从一开始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小毛虫的貌不惊人及行动的迟缓;到小毛虫并不因此而悲观失望,而是尽心竭力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最后一节作者用欣喜的笔调写了小毛虫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二、说学生
本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不很强,可能是由于女孩多的缘故,
三、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中,还强调了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它贯穿于教材的各个部分,也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后练习中有说一说及听说活动,都集中反应了启发学生想像的教材编写意图。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启发想像,在表达中加强词句的理解和积累,明确这一目标,强化这一意识,是正确把握新教材教学目标,也是积极探索、实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
教学设计说明:
《小毛虫》是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二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根据教材要求,二年级(下)的教学重心应完成从识字向阅读的过渡。本单元阅读的主目标是读短文理解词句,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有关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在教学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上,学习边读、边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伙伴间的交流从而理解一些关键词、句,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课文1、2节通过对比学习加深词句理解。如,通过图片、音乐的渲染帮助学生理解欢歌曼舞的意思、,以欢快、轻松的朗读体会各种昆虫美好生活。通过对描写小毛虫句子的反复朗读,边读边思:小毛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抓住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一点点、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理解笨拙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小毛虫的可怜,这时,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会自然体现在低沉、缓慢的朗读中。
课文3、4、5节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文章道之所在,也是学生体会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根据学习实际,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通过听、记、说、二次出现等方法对文章深刻含义有所感悟。
相关文章
-
五年级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
五下语文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知识点
-
四下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
-
五下语文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上课笔记划重点
-
下册四年级语文书第一课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
-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生字词
-
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知识点
-
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 小儿垂钓)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习作例文:颐和园教学说课稿课案
-
三年级下习作:看图画,写一写教学说课稿课案
推荐文章
-
一年级上册四季课堂笔记
-
剃头大师和我给小沙剃头有什么不同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4司马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
小练笔: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顿话说说来历
-
雨点儿全部的生字拼音词语怎么写
-
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生字组词并造句
-
四年级上册千年梦圆在今朝分段段意
-
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生字组词并造句
-
六年级下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
六年级下骑鹅旅行记节选课文读后感
-
面对逆境的另一种智慧
-
磨剪刀老头
-
我是梦想 我自豪
-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十练与答案解析
-
跟狗差不多
-
littlefox英语故事eggs
-
“寂寞”之我见_小学生作文:四年级
-
我们自己的节日_小学生作文:二年级
-
运动的魅力的美句238句
-
我忘了吧那些风吹雨伤感句子162句
-
大班音乐教案《吓了一跳》反思
-
团队有气势的宣言3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