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时间:2023-07-13 19:53:16 A+

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1、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想让学生获得浓厚的识字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识字活动中,本节课的识字体验尤为重要。本课是识字单元的开篇,以国画为背景,展现了6个汉字,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这6个生字是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要紧密联系生活来学习,还要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多种活动来识记生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在游戏活动中巩固识字等,让识字与看图、想象、游戏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轻松识字,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图片,制作字源演变的课件。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盘古开天辟地的动画片,了解天地由来的美丽传说。

2.导入:我们生活在天和地之间,我们是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天地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引领学生走进课堂,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内容归类

1.打开书本,教师演示正确的读书姿势。

2.教师带读。先读课题,再读课文。全班跟读、齐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将这6个汉字分为哪两组?(第一组:天地人。第二组:你我他。)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三、图文结合,认识生字

1.认识天、地、人。

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加深理解字义,并借助生活场景、日常交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天字的象形图片。

(1)古时候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引申为头顶以上的天空。

(2)指导读好天,借助熟知的事物和日常交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如:天上、每天、天真。

课件出示地的图片,如:某地、雪地、沙地的图片。

(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字义。

(2)口头组词:大地、地面、土地。

课件出示人的图片,如: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

(1)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字义。

(2)字理识字。象形字,(出示图片)古时候人字像一个人的侧视形象,头、臂、身、腿、足齐全,突出了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

(3)口头组词:大人、人民、人们。

2.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你是妈妈,他是爸爸,我是乖巧的小娃娃。妈妈对我说:孩子,孩子,你是妈妈的好娃娃。爸爸对我说:娃娃,娃娃,妈妈对你说了啥?我对爸爸说:爸爸,爸爸,妈妈说我是她的好娃娃。你和我,我和他,你我他是一家,什么都不怕。)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话。

(2)鼓励学生尝试朗读这个句子。回忆刚才看过的童谣视频,你指谁?我指谁?他指谁?

(3)互动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用手势分别指自己、一名同学和另外一名同学,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表达。

(4)教师板书你、我、他,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认读。

我:

①联系生活识字。我每天七点半去上学。我叫宋黎黎。这时我们用的人称就是我,我代表自己本身。

②口头组词:我们、我的、我家。

你:①老师一手举生字你,问你叫什么名字,并把生字卡片你递给学生。

②口头组词:你的、你们、你家。

他:①出示他,指学生问他叫什么名字,并把生字卡片他递给这名学生。(正音识记生字)

②换一换的方法识字。地和他的右边都是也,字的左边不同,他与人有关,所以是亻;地与土有关,所以是图片。

③口头组词:他们、他人、他乡。

设计意图:

童谣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体验中体会你、我、他的基本意思,然后进行互动交流,在实际的情境中再一次感受三个人称代词的不同含义。同时利用图片,联系生活,帮助学生识记天、地、人,能够切实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生字词。

四、反复读文,巩固识字

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认读。 

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组三字连贯读。

2.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自己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人是翘舌音;天是前鼻音。

4.各种形式读文,巩固所学生字。如:开火车读、随机点名读等。

设计意图:

低年级识字教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生字卡片识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五、游戏巩固,课堂总结

1.课件出示识字大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学生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哪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2.小结:我是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他也是我的学生。我们共同生活在天地之间,一起做热爱学习、勤奋努力的人。

设计意图:

在游戏中巩固6个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应用生字,组词、造句是对识记生字情况的进一步检验,更是深入理解字义,运用生字的重要环节。

2、比尾巴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比尾巴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要求:

1.简要分析文本特点

2.设计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

1. 文本解读:本文是一首简短而精悍的儿歌,采用三问三答的排比手法,进行了两组问答,共展示了六种不同的尾巴,同时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词简洁,抓住了六种动物独有的特征。儿歌韵味十足、朗朗上口,使学生在学习中便于记忆。

2. 教学设计

A、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能力:认识尾、猴、鼠等12个生字,会写比、巴等4个生字,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悉排比句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及热爱动物的美德。

B、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找出课文中不同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并能理解长、短、弯、扁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找出生活中其他可以用长、短、弯、扁来形容的物品。

C、教学工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在动物园里,你们都见到了哪些动物?

生1:猴子。

师:好,猴子。你见到猴子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吗?

生1:长长的。

师:嗯,长长的。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2:老虎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3:大象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师:嗯,同学们都很棒!尾巴长长的动物已经找出来好多了。那有没有尾巴不一样的动物呢?

师:看来同学们一时想不出来。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找一找尾巴不同的动物。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5页《比尾巴》。

导入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提问解惑的谈话方式导入,可以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学习,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

1.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 指导字音:比、扁、弯、鼠、伞、孔。

3.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找出课文不同形状的尾巴,并把相应的动物对上号:长-猴子,短-兔子,像把伞-松鼠,弯-公鸡,扁-鸭子,最好看-孔雀。

4. 全班齐读。

(三)析读: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句子中说哪种动物的尾巴像一把伞?(松鼠)

2. 伞是怎么样的?(展示伞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为什么要用好像这个词?(因为松鼠的尾巴不是真正的伞)

公鸡的尾巴弯

1.弯是怎么样的?(在黑板上划出弧形展示弯的形状)

2.公鸡除了尾巴弯还有什么特点?(会打鸣、有鸡冠)

3.请同学们说说公鸡与母鸡的区别。(公鸡会打鸣,母鸡会下蛋)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 孔雀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展示孔雀多张图片,尤其是开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最是什么意思?(第一,没有能超过它的。)

3. 为什么要用最字?(显示孔雀尾巴好看的程度)

(四)品读:

1.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同尾巴的特点,同桌之间交流,总结出生活中其他具有这些特点的物品。

2.课件出示:

板凳( ),方凳( ),香蕉( ),饼干( )

竹竿( ),筷子( ),月亮( ),扁担( )

(五)小结:

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同学们下次再去动物园的话可以多观察一下这些动物的尾巴。好,我们大家现在最后朗读一下课文,在朗读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全班齐读课文)

(六)作业:

学科内:1.识字写字:将今天新学的生字(带拼音)抄写5遍。

2.阅读培养:熟读课文3遍。

3.口语交际:将文中6种动物的尾巴,描述给爸爸妈妈。

学科外:与爸爸妈妈一起观看科教栏目的《动物世界》,探讨里面动物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3、一年级语文下册9夜色教学设计说课稿

设计说明

  诵读儿童诗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诵读诗歌感受小朋友从害怕夜晚到不害怕夜晚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增强识字兴趣。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教师)2.复习生字。(学生)3.几张小贴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小星星》,师生共唱,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丽。

(1)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迷人的景色。

(2)问: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3)教师追问:在这样漆黑的夜晚,你们害怕吗?

   预设①:我特别害怕夜晚,因为夜晚非常黑,看不清任何物体,只能看到一团黑影。

   预设②:我不害怕夜晚,反而非常喜欢夜晚美丽的景色。

  (4)继续播放关于《夜色》的幻灯片,感受不同环境下夜晚的美好,让害怕夜晚的孩子试着爱上美丽的夜晚。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过渡:美丽的夜晚让人陶醉,迷人的景色让人充满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夜色》,看一看课文里的这个小男孩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走进夜晚,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好,说出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神秘与兴趣学习。

  二、初读诗歌,复习生词1.朗读诗歌。

   朗读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胆小的同学读第一节轻一点,胆大的孩子把课文第二小节读响亮些)

2.学生复习生字。

(1)播放幻灯片,借助拼音,反复拼读会认会写的生字,并组词。

   认识新偏旁夕和半包围结构看的部首。

(2)幻灯片出示会认的字,开火车给字组词,比一比哪组识字强,给与表扬。(手背贴花)

(3)进入摘苹果环节,看谁摘得多,摘的对,用大苹果的小贴画适时表扬。

(4)全班同学自己摘草莓,看谁摘得又多又好,摘对回家让妈妈买草莓鼓励。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识字情况。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

   胆子、不敢、勇敢、故事、窗外、原来、从此、睡觉、散步、拉着、讲话、外面、再见。

(2)开火车认读生词,教师适时纠正字音。

  设计意图:拼读生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变化

1.逐段朗读,感受我的心情变化。

(1)在第一小节中,找出描写我害怕夜晚的句子,读一读。

   读一读第一小节,画出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为什么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的语句?

   (用概括的方法说出小男孩胆子小,怕黑的原因)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读这两句时,音调放低些,读出害怕的语气。

(3)全班齐读,读出小朋友对夜晚害怕的心情。

(4)妈妈是怎样教育我不要害怕的?(讲故事)讲了又讲的含义是什么?起到大的效果了吗?(没有)勇敢的故事有哪些呢?

(5)读一读第二小节。

   预设: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思考:爸爸拉我去做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6)指导朗读第二小节: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这一句话本是我不想出去,可是爸爸偏要拉我出去,要读出无可奈何又撒娇的语气,偏要一词要读得重一些。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当我出去时,我发现原来外面和我想象的不同,外面的夜晚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反而景色迷人,这句话读出既惊讶又欣赏的语气。

   从偏要一词,你体会到爸爸让我克服(  )的决心和我的(   )。

(7)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花草会微笑吗?这里为什么说花草微笑?

   采用拟人手法,微笑一词把花草人格化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夜晚的美十分可亲,一点儿也不可怕。

(8)继续看图片,再次体验夜晚的美好。

   (夜色下的花,灯光璀璨的夜晚,小树林的夜晚)

(9)我真的看见了小鸟睡觉吗?

   天黑了,是不容易看见小鸟睡觉的。这是我在想象,表达了我对夜景的喜爱。

(10)我还怕黑吗?我喜欢夜景,不再怕黑。

   学习了这首儿歌,我要做一个(     )的孩子。

  (四)播放《勇敢的小刺猬》

   看完后想一想谁是勇敢的?真心夸夸它吧?

  设计意图:鼓励孩子们像小刺猬一样,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板书设计

   夜色 

  胆小勇敢

4、一年级上册识字6:画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上册识字6:画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5、一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我说你做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我说你做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说你做》是本册教材的第一次口语交际,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提示了游戏的做法,并以小贴士的形式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要点。教学既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室外开展,供我们老师选择、安排的活动形式很多。让学生在喜爱的游戏中完成交际,学生能在游戏中快乐地交流,同时可以减轻互动交流的心理压力。

初入学的小学生,有的胆子小,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有的说话声音轻,表现力不强。因此在第一次口语交际活动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交际的对象意识,在游戏中体验大胆说和注意听的重要性,初步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目标】

1. 初步建立口语交际的对象意识。说话有自信,能在适当的场合大声说注意听。

2. 对交流有兴趣,感受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主动交际。

2. 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公众场合交际的两项基本要求:大声说、注意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

板书课题:我说你做。

2.明确要求:

(1)我指发口令的人;你指听口令的人。

(2)我发出指令,你立即按指令要求去做,这就是我说你做。

(3)如果连续两次没有按照要求做,即可以判淘汰,被淘汰的同学要中止参加本轮游戏,本轮游戏结束后要表演一个小节目,以示惩罚。接受惩罚的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游戏。

【设计意图:简洁导入,节省时间。弄清游戏的要求很有必要,对后面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这里增加的一条要求,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很有帮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淘汰机制的设立,就是对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同学的一种小小的提醒。可以保证游戏正常进行,也对极少数同学给予了一种教育。】

二、师生合作,互动游戏

1. 第一次合作:

(1)现在由老师发出指令,同学们来做。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做的,请站到讲台前看其他同学做游戏。

(2)师下令:请男生起立!

(3)师下令:请女生趴在桌上休息!

(4)师下令:请男生坐下!

(5)师下令:请女生坐直!

(6)师小结:刚才全班同学表现都很好!没有同学被请出来!下面我们加大难度,大家有没有信心不被淘汰?

2.第二次合作:

(1)师说明规则:我说数字几,大家就拍几下掌,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记清楚了吗?

(2)师下令:1!

(3)师下令:3!

(4)师下令(声音小小的,仅供前面两排同学能听到):4!

(5)师得意强调:哈哈!一下子这么多同学被淘汰啦!(允许学生质疑)

(6)师追问:这些同学为什么不服气?你们对老师有什么意见?

(7)师小结:在这个游戏中,发指令的人首先要做到:声音洪亮,让每个人都能听到!(板书:声音高,都听到)

3. 第三次合作:

(1)师说明规则:我说数字几,大家就哈哈笑几声。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记清楚了吗?

(2)师下令:2!

(3)师下令:5!

(4)师下令:0!

(5)师若发现学生仍发出哈哈笑声,立即请上讲台,问:你为什么还在笑啊?你知道要吸取什么教训吗?

(6)师小结:在游戏中,凡是听指令的人,一定要专心听,把所有的指令听清楚,然后根据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板书:心儿静,都听清)

4.第四次合作:

(1)师下令:左手捏左耳、右手捏右耳!

(2)师下令:左手捏右耳、右手捏左耳!

(3)师下令:面向同桌站,小手拉小手,眼睛眨三眨,嘴角往上翘!

(4)小结刚才游戏的情况,惩罚被淘汰的同学。

(5)再现游戏要求:声音高,都听到。心儿静,都听清。

【设计意图:游戏怎么玩?仅凭老师口头说教还不行,所以这里安排了四轮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每一轮游戏的目的都不一样:第一轮是为了熟悉规则;第二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发令者的要求;第三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听令者,需要注意的要求;第四轮是为了增加游戏难度,同时活跃气氛,让学生明白口令的多样性。】

三、学生尝试,互动游戏

1.提出挑战:谁能像老师那样发出指令,和大家一起玩玩这个游戏?

2.指名尝试:

(1)指名学生模仿老师发出指令,同学们互动完成游戏。

(2)两三轮过后,评议发令者、听令者表现。

(3)再次复习游戏要求:声音高,都听到。心儿静,都听清。

3.再提挑战:谁能自己设计指令,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

4. 指名尝试:

(1)指名学生自主发出指令,同学们互动完成游戏。

(2)两三轮过后,评议发令者、听令者表现。

(3)第三次复习游戏要求:声音高,都听到。心儿静,都听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一个过渡环节,为后面的小组活动服务。前面一个环节是老师带着玩,现在换成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带着同学玩。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模仿老师发令,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创造口令。每个层次活动结束,都及时复习一下游戏要求,是不忘我们口语交际教学的根本。】

四、小组合作,互动游戏

1. 提出要求:同学们,还有谁想做发令者?

这样吧,我们每个人都做一次发令者好吗?

现在,我们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上去玩我说你做这个游戏。注意要求:(1)轮流做发令者,每人发令5条;(2)看看在游戏过程中,谁发出指令最清楚,大家听得最明白;(3)看看在游戏过程中,谁听得最认真,做得最好。

2. 教师发令:把课本、文具收拾好,放到抽屉里;把凳子轻轻推到桌子底下;安安静静在走廊排队;安静走到操场。

3. 小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我说你做游戏。师巡视,相机对学生进行指导。

4. 教师发令:全班集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分组游戏,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不同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锻炼。游戏前老师提出的几点要求很有必要,这是为了保证各组游戏的正常进行。游戏中,老师的巡视指导必不可少,老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每个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总结表扬,布置作业

1.依次汇报:请坐端正!请第一小组汇报谁是最佳发令员、谁做动作最棒。

其他小组依次汇报。

2.教师总结:

(1)对个人进行肯定和表扬;

(2)对团队进行肯定和表扬:根据我的观察,刚才,这几个小组游戏玩得最成功。

(3)大家为什么这些同学表现最棒呢?

3. 布置作业:下课了、放学后,可以和小伙伴、家长一起玩这个游戏。不管你是发令者,还是听令者,都要做到:声音高,都听到。心儿静,都听清。

【设计意图:及时汇报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让每个小组先汇报,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更多的口语交际机会,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的总结当然显得更权威,宜以表扬为主,进一步强化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合作意识。作业的布置,将口语交际延伸到课外,寓教于乐,真正是一箭双雕。】

【板书设计】

我说你做

声音高,都听到。

心儿静,都听清。

6、一年级语文上册金木水火土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金木水火土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它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展示了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它是在第一课《天地人》的基础上,继续认识金木水火土五个高频字,理解所代表的具体自然事物。课文既有对第一课天地认识的扩充,又有新知识点的延伸一写字, 学一的偏旁,掌握从上到下的写字顺序。

【教学目标】

1.会认一、二等7个生字。

2.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等字。认识笔画竖横。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认识田字格,学写汉字。

【教学难点】

知道写字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位置的要求,知道一看二写三对照四改正的书写要求;

学习在田字格上写字,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儿歌:

教师出示读书姿势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小朋友,爱读书。.

身直头正肩放平,

眼离书本一尺远,

读书姿势要记牢。

按照正确的读书姿势读一读第一课。 (教师纠正读书姿势。)

7、一年级上册课文9明天要远足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上册课文9明天要远足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本分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通过把睡不着和明天要远足两件事巧妙联系在一起,使文章内在的艺术张力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全诗共3节,3节诗中作者都用了同一个感叹词唉,3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盼望尽在唉声中。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

教学目标:

1.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京字头2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教学难点:

会写同、学等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目字旁、京字头2个偏旁。

要点把握

借助拼音学习生字,看图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导语:秋天,我们经常会进行什么活动?(郊游、登山。)如果明天去郊游,现在你的心情会如何?你又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一个小朋友的家里,看看她在远足前有什么表现。

出示课题。(板书:明天要远足)引导学生齐读题目,解释远足。(远足: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一)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学生自由练习读文。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实在不会拼读,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将课文读通读顺。

(2)在文中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反复认读。

3.分小节指名朗读,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注意:这首诗中有不少轻声词语,如地方、真的、说的、那么、吗、什么、时候、呢,吗、呢可以结合句子朗读进行训练;地方、真的等词语可以以词的形式单独训练。

(二)认识生字。

1.出示标有拼音的词语,指名认读。

觉 么 大 天 好 学

么 刚 天

2.认识新偏旁。

(1)目字旁:当目字放在字的左边时,就变成目字旁,字形变瘦长。带目字旁的字,大多和眼睛有关。如:睡、瞧、盯、瞪。

(2)京字头:由一点和一横构成,点取直势、形态粗壮,横画细长、左低右高。

3.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加减法识记。

◇加一加:目+垂睡氵+每海口+马吗十+具真

◇换一换:叶-口+亻什◇减一减:哪-口那

(2)运用语境识字。如那、什,创设语境,出示卡片:那是什么?进行问答。如才,创设语境:天都黑了,你才回来。引导学生识记。

(3)结合生活实际识记。如老师、同学、明亮都是生活中很常用的词,结合生活举例子:老师、同学亲如一家。教室里十分明亮。

4.(课件出示大海、蓝天白云图)引导学生开展数白云的游戏,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5.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同桌交流你的小发现。

(2)教师出示动漫笔顺,一边范写一边讲解书写要领,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独体字。3个笔画都较舒展,横在横中线上面,略长;竖钩在竖中线上,竖的部分要直,钩要短小有力;撇舒展。

合体字。日字在竖中线左边略偏上,月字竖撇起笔在竖中线,向左穿插。

合体字。冂要写得横平竖直框正,口字上沿顶横中线,避免重心下沉。

合体字。前3笔应写得紧凑些,秃宝盖可适当宽一些,子的弯钩位于竖中线位置,起笔和收笔基本在同一条线上。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书写成果,师生共评,学生再练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思考:诗歌共有几个小节,写了一件什么事?

(诗歌一共有3个小节,主要写主人公明天要去远足,今天晚上睡不着觉。)

2.小组活动。根据诗歌内容,把每个小节和它相对应的内容连一连。

第1小节 小朋友因为想到远方的云而睡不着。

第2小节 小朋友盼望快点儿天亮。

第3小节 小朋友因为想到远方的大海而睡不着。

3.小组交流:你有过因为某件事而睡不着的经历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有一次,爸爸要带我去游乐园,我兴奋得前一天晚上睡不着。

生2:一次,妈妈准备第二天带我去医院检查身体,我害怕得一直睡不着。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第一小节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女孩要去远足,因为兴奋而睡不着觉,于是她躺在床上想到了大海。小女孩还想到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在这节课上,我们还学习了生字新词,掌握了一些好用的识字方法,记牢了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可以自己归纳一些识字方法,帮助我们掌握更多的生字和词语。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好的识字方法,互相读一读生字、生词。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细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要点把握

借助多媒体课件,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1)听写。

明天 小学 一同 同学 什么 天亮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开火车朗读。

睡不着 那地方 大海 真的 老师 同学 什么 天亮

睡不着那地方大海真的老师同学什么天亮

(3)分小组朗读课文。

2.激趣谈话。

过渡:同学们,课文写的是不是你们呀?当你们要去春游或是秋游时,是不是盼望快天亮,也睡不着啊?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小女孩在思考着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先播放朗读音频,再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感觉蕴含的情感。

2.男生读第1小节,女生读第2小节,齐读第3小节。

3.学习第1小节。

(1)引导学生结合读后感想,提取关键信息。

①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睡不着。)

②小作者睡不着觉,首先想到了什么?(大海。)

③小作者想的是什么地方的海呢?那地方指的是什么地方?

(小作者想的是那地方的海,那地方指的是明天要去远足的地方。)

④在小作者的心里,那地方的海怎么样?(颜色很多。)

⑤板书:海颜色

(2)(课件出示大海的图片)同学们,你们想去看看大海吗?你们知道大海都有什么颜色吗?

①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大海颜色的变化。(蓝色、黑色、绿色)

②小作者也想去看这么美丽的大海,所以她晚上(睡不着)。

③小作者是听谁说的大海有很多种颜色?(老师。)

④小作者对老师的话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3)指导朗读。

①朗读指导:第一句中的唉,读时稍拖长,读出小朋友急切、无奈、期待的心情。第二句中的疑问句要带着好奇、想象、疑惑的语气读,吗要读得轻而短,语调微微上扬。

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4.学习第2小节。

(1)指名读,其余同学思考:翻过去,唉睡不着这句话和第1小节的第一句有什么不一样?(想象作者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情景,那种激动的心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2)这一次作者又想到什么?(云。)云是怎样的?(洁白柔软。)

(3)帮助学生理解洁白柔软的意思。

①洁白是什么意思?(很白很白。)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洁白的?(雪花、棉花、梨花、白粉笔)

②请学生摸一摸棉花和白粉笔,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反馈,提问:柔软是什么意思?(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还有什么也是柔软的?(毛巾、衣服、沙滩、草地)

(4)引导学生质疑:那地方和第1小节中的那地方是一个地方吗?是谁告诉我那地方的云洁白柔软?我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学习第3小节。

(1)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从翻过来,翻过去,唉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小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小作者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盼望快点天亮好去远足的急切心情。)

(2)从哪个句子还能看出小作者这种急切的心情?(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3)指导朗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小女孩有多着急吗?你能读出这种急切之情吗?

(4)再读句子思考:除了着急,你还感觉到了什么?(无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唉。)

小结:在唉的后面还有一个标点符号,它叫破折号。这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我们在读唉的时候,把声音拉长,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小作者既着急又无奈的心情了。

(5)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在前面的两个小节中,也出现了这个唉同学们也试着读一读。

(6)自由交流:小女孩急着天亮去(远足),她太高兴了,所以她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如果明天你将去远足,你会想些什么呢?

三、拓展文本,学有所获

过渡:诗中睡不着的小朋友发挥无限想象,想象着明天远足的美好情景,除了多种颜色的海和洁白柔软的云,一定还会想到很多很多。她还会想什么呢?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吗?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那地方可能会出现的景物并描绘景物的特点,相互交流、补充。

2.师生合作,仿照课文改编。

翻过来,唉睡不着。那地方的椰树,真的像爸爸说的,那么高大威武吗?

翻过去,唉睡不着。那地方的贝壳,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千奇百怪吗?

翻过来,翻过去,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出发?

3.你们和爸爸妈妈都去过哪里?远足的前一夜你在想些什么呢?

4.学习了课文,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朗读感悟,随文识字(教学重点)

师:读完第1小节,你知道小作者明天要去哪里吗?

生:她明天要去看海。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生:从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这句看出来的。

师:(出示写有海的卡片)这个字就念海。谁能读一读?(指名读)

师:想想看,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1:大海里面都是水,所以海的偏旁是三点水。

生2:我能用字谜记住它:每天都有水。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有这么多种方法记住这个字。那你能用海组词吗?

生1:大海、海水。

生2:人山人海。

师:你知道人山人海是什么意思吗?

生:人山人海就是有很多很多的人。

师:什么时候会用到人山人海呢?你能用人山人海说一句话吗?

生:元宵节灯会的时候,大街上人山人海。

师:海一般情况下表示很多的意思。比如花开得特别多,我们就可以说是

生:花海。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大海都有什么颜色吗?

生:蓝色、绿色

师:大海有这么多种颜色吗?我们快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颜色的大海)

师:大海这样美丽,小作者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了。你能读出她这种向往的心情吗?

(生练读)

师:谁能把这一节读给大家听?要读出期待、向往的语气,也要读出大海的美丽。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想去看看大海了。

赏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识字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一阶段必须切实加强朗读和识字教学,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形成积累,为日后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又注重识字教学,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识记海字时,体现了多种识字方法并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对于海的字义的理解拓展较好,通过扩词和练习说话以及教师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教会学生运用,突出了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教学理念。

【教学反思】

《明天要远足》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诗歌。诗歌由短短3节组成,生动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的情景。本课的教学设计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引导学生灵活学习生字,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手段。

8、一年级语文上册a o e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二

一年级语文上册a o e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游戏):找房子。

  2.老师引导学生将课件展示的12个迷路带声调的韵母宝宝送回家。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学生每说一个,老师点一下该韵母宝宝,若对了,韵母宝宝就会蹦蹦跳跳跑回家。

  二、教写a o e三个单韵母

  1.认识四线(从上到下)三格(上、中、下)。

  提示:拼音字母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在四线三格中,要按一定的规格书写。

  2.指导书写。

  ①教学ɑ。书写左半圆(c),从第二线下一点儿的地方起笔向左贴上第二线写半圆,下面贴上第三线,到第三线上一点处收笔,充满中格。再写竖右弯(),从第二线挨着左半圆的地方起笔向下写竖,与左半圆下方相接后向右弯。

  ②教学o和e。(方法同上)

  3.学生自由练写。

  三、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1.用拼音卡片复习三个单韵母读音及带声调的韵母读音。

  2.师总结:现在我们学习了三个单韵母,还会给它们戴上声调帽子,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这三个单韵母二声和三声的发音哟!

  关注和推荐微信公众号小教学习资料,获取更多免费学习资料。

  [教学板书]

  1aoe

  āǎ

  ōǒ

  ēě

9、一年级语文上册11课项链教学反思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11课项链教学反思评课稿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最终归宿是指向于语言文字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细读文本,恰当地选择好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就结合《项链》一课的教学谈谈体会。

《项链》是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通过课文对大海的描述要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学习课文时有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美丽,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朗读的部分要让孩子分层读课文,首先集体初读课文,读熟文中生字词,其次跟着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大海之美。

上课时要抓住孩子的年龄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一年级的孩子对很多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需要激发孩子想知道,想了解,想探索的欲望,在解读课文过程中分析字的笔顺结构等,从而更深的加强孩子在课堂上对生字词的记忆。当然,课无完美,本节课在末尾识字写字时,应让学生再观察笔画起笔落脚点,还应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更明确的指导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足教材,深挖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落实到位,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实效,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10、一年级语文上册g k h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二

一年级语文上册g k h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二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把声母ɡ、k、h与单韵母ɑ、o、e、u的卡片找出来,教师读音节,学生迅速把相应的声母和韵母找到,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2.多媒体课件出示音节:gā、gǔ、h、k、k、h,学生认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些音节都是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两个字母组成的,被称为两拼音节。

3.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g、k、h三个声母,以及它们和单韵母的拼读,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关于g、k、h的三拼音节。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单韵母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声母的读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对比音节,学习三拼音节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西瓜图片,请学生说出名称。

2.出示guā这个音节卡片,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音节与以前学过的音节的不同之处。(由三个字母组成。)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guā。guā是三拼音节,ɡ叫声母,u叫介母(介于声母与韵母之间,像一座桥梁一样连着声母和韵母),ɑ叫韵母,读的时候要先读g,再读u,紧连着读ɑ,要由慢到快,连成一个音节。

4.教师范读:(多读几遍,让学生逐步地模仿着读,悟出读法)学生学读。

5.多媒体课件演示:小女孩猛推三个字母,一下拼出瓜的音节。教儿歌: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

6.教师板书:gu、guō,引导学生说出音节中哪个是声母,哪个是介母,哪个是韵母。学生练习拼读音节。教师指名拼读,开火车读,齐读。

7.多媒体课件出示三拼音节:

kuā huā ku huǒ

小组做三拼练习,进一步掌握发音要领。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多媒体课件引出三拼音节,再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三拼音节的各部分名称,明确三拼音节的读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多种方法,练习三拼音节

1.过渡:你们读得真准确,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加这些三拼音节朋友的聚会,聚会时,三拼音节朋友都戴上了声调符号的帽子,你还能叫出这些朋友的名字吗?

2.抽读卡片

(1)gu kuā huā guō ku huǒ

指名认读,能直呼的就直呼,不能直呼的可以拼读。(每个音节请两三个同学读。)

如果学生不能读准确,要分析是声母读不准,还是韵母读不准,还是不会拼读,给予具体的指导。

(2)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过这个音节?

3.多媒体课件出示对比音节练习,学生读音节,比较每组音节的不同点。

gāguā kākuā hāhuā

gūguō hhu kku

4.拼读生活中的音节。

(1)过渡:快来看,厨房中的这些音节朋友,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2)要求:看图,先拼读音节,再说这个音节的家在哪儿?

(3)(课件出示音节和图)

①音节有:guā guō huā huǒ guǒ

②生活情景图中包括:瓜、锅、花、火、果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时教学生如何表述,例如:ɡuā的家是瓜。)

(5)利用课件来订正。指名拼读,说清楚音节的家在哪儿。

5.巧用音节,课中休息:音节朋友找到了自己的家,它们高兴得唱啊,叫啊,笑啊。快来听听它们的声音。

(1)多媒体课件出示音节:

①gā gā  ②hā hā

③gū gū  ④huā huā

⑤guā guā ⑥guō guō

(2)学生拼读这些音节,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小鸭子gāgā叫。   小青蛙guāguā叫。

小白鸽gūgū叫。   蝈蝈guōguō叫。

小伙伴hāhā笑。   小溪流huāhuā流。

(3)请带头饰的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表演。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多媒体课件,抽读,对比认读三拼音节,既可以巩固本课所学的三拼音节,又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四、图片识字,练习说话

1.音节朋友不仅能和我们做游戏,还能帮我们识字。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插图)学生思考:谁正在做什么?(小熊猫在画画,小老虎在打鼓。)

2.教师出示带有音节的画画打鼓词卡,指名认读。

3.教师将音节去掉,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开火车读生词。

4.教师出示画打字卡,4人一组,组长手拿字卡,其他3个成员抽读生字,比一比谁把字音读得最准确。

5.全班开火车读生字。

6.引导学生用画画打鼓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看图画,学生字,将枯燥无味的识字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

五、朗读儿歌,巩固音节

1.过渡:其实这些音节朋友还能帮助我们读儿歌,快来看。(课件出示儿歌《说话》)

2.学生自由朗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音节可以请教同桌或老师。

3.教师指两名学生读儿歌,其他同学认真听。

4.集体纠正错误读音。

5.同桌对读儿歌,争取读准每个字音。

6.教师让4对同桌展示自学情况。

7.课件出示练习题:儿歌中一共介绍了(  )种声音,分别是(   )、(   )、(   )、(   )、(   )、(   )的声音。

设计意图:利用儿歌巩固本课所学音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懂得学拼音的好处。

11、江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江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 和竖勾、弯勾2个笔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孩子们,快来看(播放视频),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接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一到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全都开了,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也被成为水乡。能用完整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2、江南在哪呢?来看地图。(出示地图)长江以南主要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地方,为江南。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这正是美丽的江南风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江南》。江的偏旁是我们本课认识的一个新偏旁:三点水,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你还知道哪些带有三点水的字。(指名说)师写,那你们说说三点水的字与什么有关呢?(与水有关)

3、来看我们本节课学习目标,(师读)让我们朝着目标出发吧!

二、初读感悟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荷花)这是一朵怎样的荷花?(出示:美丽的荷花),(出示:荷叶、莲蓬、莲子)

2.学习采莲,认识草字头。

(1)你能说说采莲的意思吗?(采摘莲子)

(2)真棒,江南水乡又到了可以采莲子的季节了。看莲字的偏旁也是本课要认识的一个新偏旁,草字头,看(出示:草字头的字)想想草字头的字与什么有关?(与植物有关)

过渡: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多美呀!

3.认读生字。

(1)词语宝宝已经等不急了,想考考你们看看谁的反应最快,读得最准。

(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2)字宝宝也来啦,谁来叫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读)

(3)去掉拼音小帽子你还认识它们吗?

三、学习诗歌,整体感知

过渡:这时候江南的人们都在忙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

1.(播放录音)注意听

2、自己试着读一读。

3.诗歌一共有几行?(七行)

4.指名读。我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一人读前两行,一人读后五行,其他同学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四、再读诗歌,情感深化

1.学习前两行。

(1)(课件出示江南荷塘图)引入:炎热的夏天已经来临了,面对着眼前的一湖莲叶,你想说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来说一说)这一湖莲叶绿绿的、大大的。我看到了圆圆的荷叶。 板书:贴荷叶图

(荷叶又大又圆的美不美,读出这种美来。)

(2)这一湖的莲叶又大又绿,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真是一幅莲叶何田田的美景啊!(师范读----指名再读----齐读)

(3)荷叶如盘、荷花绽放,江南此时正是适宜采莲的好时节呀!这样的大丰收,人们在采莲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快乐、开心、高兴)

(4)(出示采莲人开心图)是啊,人们都乐得合不上嘴了,你能开开心心地读读这两行诗吗?

2.学习后五行。

(1) (出示荷塘图)瞧,荷塘里多热闹啊,你们看小鱼也来了,它们在荷叶间快活地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它们玩得多开心啊! 谁来读读这几行诗?

在这里面有几个表示方位的词,看看谁的眼睛最尖了。

(出示:东、西、南、北) 板书:东、西、南、北

(出示:反义词)其中东和西是一对反义词,南和北是一对反义词。

(2)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游到了那儿。(来,女孩子亮出你们的金嗓子一起读,我们男孩子也不甘示弱和她们比一比)

(3)(出示说一说)鱼儿在莲叶间玩( )的游戏,

(4)你们现在就是一条条快乐的小鱼啦,快到荷叶下尽情地玩耍吧。

跟随老师一起边读边用手做小鱼游的动作来感受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的位置。

3、(出示:争做小诗人)让我们学学古人,也来当个小人诗吧!自己先试着说一说。(指名说)

4、(出示思考:)你觉得江南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江南是一个很美的地方。 板书:美

师: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5.整体朗读古诗。

让我们带着对江南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再来美美的读一读。(出示;朗读全诗)

(2)来个男女赛读,红色的字女生来读,蓝色的字男生来读。

(3)(出示填空)学到这,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

五、背诵古诗。

(1)(出示背诗),自己试着背一背。

(2)指名背诵。

(出示;我会背)增加难度了,谁来背?

(3)集体背诵。

过渡:又到了我们的快乐学写字环节,来看今天我们要写的字。(出示:生字)

六、指导书写

1.学习可东。

(1)学习笔画竖钩。

之前我们学习了弯钩的写法,你能说说竖钩和弯钩的区别吗?

生:竖钩不能弯,要写得直直的。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 板书:可 东

2.学习西。

(1)学习笔画竖弯。

我们以前还学习了竖弯钩的写法,你能说说竖弯钩和竖弯的区别吗?(竖弯没有钩)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 板书:西

3.拿起笔在书上练写,教师巡视。

七、课后延伸

江南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篇。《忆江南》就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忆江南)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景色太美了,怎能叫人不怀念?

结束语:

江南的美不只有迷人的荷塘,还有著名的江南园林、江南四大名楼、江南水乡、江南小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查资料,也可以利用假期去江南游览一番。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深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1.(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教师)

2.(1)预习生字、新词。(学生)

(2)读熟课文。(学生)

(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好,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预设: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学习南。

(1)提出自学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

(3)交流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识记方法。

设计意图:在重点指导江的读写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图片。

3.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4.学生自由介绍。

预设:

生1:我知道莲花在夏天开放。

生2: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3: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莲子。

生4:我还知道《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到了江南的荷花。

5.感知内容。

(1)过渡: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2)导学: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4)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5)导学: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并展示收集的资料,增加了学生对江南及荷花的了解。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预设: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

(2)大丁遇小口。(可)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征,在识字环节教师重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本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自主识字、创造性识字、小老师领读识字、赛读识字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识字学习的主人,提高识字的效率与识字的积极性。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强调练字应在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了书写指导。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

(3)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

(4)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内、班内汇报学习成果,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1)导入:(课件出示生字闯关游戏)首先,我们来做闯关游戏。

(2)组织游戏。

第一关:读生字并自由组词。(课件出示八个生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并组词。)

第二关:从南、西、北中,任选一个字说一句话。

第三关:读诗句,说感受。(课件出示全诗)

(3)过渡:我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江南》。

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

(1)导学: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这么好,老师让大家欣赏一幅图,作为奖励。(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

3.过渡:是呀,江南景美,江南诗更美。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一开课就进入游戏闯关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复习字词的热情,不仅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而且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运用。教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从感官上和心理上激发学生的读文热情,并为诗文的理解奠定必要的情感基础。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导学: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①导学:(课件出示莲叶图)你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预设:

生1:我看到很多莲叶,长得很美、很绿。

生2:我觉得莲叶像帽子、像伞。

③导读: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想象可真丰富!诗人是怎样描绘荷叶的?(莲叶何田田)

④导学:原来诗人是这样夸荷叶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一夸吗?(课件出示莲叶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预设:

生1:莲叶真美呀!

生2:莲叶真绿呀!

生3:莲叶真多呀!一层连着一层!

⑤导读: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心里也非常喜欢。他是这样来描绘的(课件出示诗的前两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老师看到这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也想来夸一夸。请听老师读这句。(教师范读)

⑥导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你能像老师这样来夸一夸这些莲叶吗?(指名读)

⑦引读:采莲人划着小船来了,她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莲叶,她们也夸起了莲叶。(学生模仿采莲姑娘读)

⑧小结:好一个何田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真美。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导学: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吗?

②学生自由畅谈喜欢的原因。

③启发想象: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多小鱼。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

④学生大胆想象。

预设:

生1:小鱼在水里捉迷藏呢。

生2:小鱼把莲叶当成雨伞,在它下面躲雨呢!

⑤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赶快游起来吧。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⑥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⑦再次引发学生想象,体会情感:小鱼们!你们游得开心吗?下面,我来采访几条小鱼。这条小鱼,你游到哪儿去了?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⑧学生大胆想象,再次体会小鱼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莲叶的美丽。

⑨导读:那就让我们做快乐的小鱼,读出小鱼的快乐吧。

⑩学生先独自练读,再分组读、班内展示读,最后教师引读。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导读:是呀,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

(2)学生先练习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1)导学:看着黑板上的生字宝宝想象画面并练习背诵,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2)指名展示背诵,并激发想象:你刚才在背诵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3)导读:下面,让我们当一回采莲姑娘,来美美地吟诵这首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4)(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通过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的方式,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与文中的景物对话,并背诵积累诗句,不仅使学生升华了情感,还内化了语言,使教学扎实有效。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积累的诗背给家长听,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试着在家长的帮助下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锻炼了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

12、秋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秋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4、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5、反馈调控措施

  根据我所授课班级学生底子薄、认知水平低、自觉性差的现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品秋写秋环节中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出现困难的环节,以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拉进师生距离,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 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 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 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教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5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观念。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在此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智力素质中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①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板书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 大语文的氛围。

小学语文《秋天》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让学生观察秋天的事物及特点。

授课设想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共同体会诗歌的美。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声、形、色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官产生刺激,使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氛围:

1、出示秋天组图,并播放音乐。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个关于秋天的话题。同学们现在听到的是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有人曾写过这样一段话诠释这首曲子:是温柔爱情与优美秋光的无限延展,是微妙心灵与广袤世界的无隙契合;情感融入了季节,思想交汇了自然。在萦萦于耳的天籁之声中,我们读懂了秋天(鲁元枢《精神守望》)。是啊,秋天总是能引发人们许多的思绪,也有许多人曾经描写过秋天。那么,诗人何其芳笔下所展示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图景呢?

2、介绍-教案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散文集《画梦录》,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3、出示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并解决生字词。

2、学生听配乐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停顿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乡村秋景?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出示课件内容)

三、研读赏析:

1、看第一幅图,并思考:

①这幅图与文中哪几句话相对应?

②划出第一段节奏、重音,并叫学生读一读。

③出示改动后的诗句,教师读一读,比较:与原文有一样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不能去掉?(逐句进行分析)

④学生再读第一段,进行品味,要读出感情。

2、看第二幅图,并思考:

①你觉得这段应怎样读?(有问题四人一组讨论。)

②请学生配乐试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对诗中语句进行品味交流:你认为诗中的字词好在何处?

④学生齐读第二段。

3、看第三幅图,思考:

①根据诗歌第三节内容,你觉得画面有必要增添一些什么内容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牧童这几句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③学生齐读第三段,读出感情。

4、本诗的秋景图是由三幅特色画组成,请你试着用富有诗意的词来命名,并说说它们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美好感情)

三、拓展延伸:

1、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热情、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总结:诗人通过三组画向读者展现了秋天的特征,寄托了作者对秋天的理解:并且超出了一般人对秋天的惯性定义,独创出秋天的清幽的意境。

2、比较阅读:

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四、课堂总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热闹喜庆,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清幽的淡雅的乐在其中的秋天。

五、布置作业:

1、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2、熟读课文,并背诵。

13、坐井观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坐井观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题目:《坐井观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个字(沿、际、信);能正确写出八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放开眼光,乐于去探索世界的道理。

二、活动重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的意义,明白放开眼光、乐于探索世界的道理。

三、活动准备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结合图画理解题目坐井观天,引入小鸟和青蛙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新课

1.初读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解决沿、际、信的读法和写法,明白字的意思。

2.细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思考:大家一起想想在小鸟眼中和青蛙眼中,天是什么样子的?(小鸟:无边无际;青蛙:井口大)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在它们眼中天不一样大呢?(结合课本插图,找出原因在位置不同)

(三)拓展

角色扮演游戏:6个学生围城一个圈扮演井,一名学生扮演青蛙坐在井里,一名学生扮演小鸟在井外。游戏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词天很蓝,问井底小朋友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吗,再问小鸟扮演者。通过不同回答,让学生体验坐井观天的局限性,从而得出只有跳出来,才能放开眼光看得更远的道理。

(四)总结与作业

总结:今天学生什么字词,明白了什么道理。作业: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站在井沿天空无边无际

青蛙坐在井底天空井口那么大

位置不同,眼光不同跳出来,放开眼光,看的更远。

六、教学反思

14、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奶酪渣让给最小的蚂蚁的故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严于律己,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读演结合,激发朗读热情。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点,朗读教学不能泛泛而读,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进行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首先自读蚂蚁队长喊话的部分,接着让学生当一当体育队长,请他们体验蚂蚁队长这一角色。让他们根据课文中的对话,再联系体育老师上课的样子,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过程中讲解多音字稍,加强学生对这个字的识记和运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针对本课内容,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哪些这一问题,让学生6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遵循找找、读读、谈谈、再读读的顺序,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到相应的文字和段落,接着请同学自由地朗读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然后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会找关键词来理解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播放学生课间视频,让学生针对视频里的一些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自导自演这篇童话故事,将童话内容演一演,学生积极性高涨,生动的表演活跃课堂氛围,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集体表演《蚂蚁之歌》,使课堂充满童趣。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学生随时随地能见到奶酪,认为奶酪是很平常的一样事物。不认为奶酪很有吸引力,甚至觉得奶酪不好吃,无法体会奶酪的诱人。因此很难理解奶酪在文中对于蚂蚁的吸引力是那么大,这样对于蚂蚁队长的矛盾、复杂的心理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学生虽然能回答出问题,但对蚂蚁队长激烈的心理活动还是难以把握。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对话的练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

2.教师要处理好课堂的收与放。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反思

《一块奶酪》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我在教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讲生活中自己看到的蚂蚁搬食物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初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在指导课文学习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上这堂课。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次,我利用孩子们特别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让大部分孩子都真实的体验了一把蚂蚁队长,让他们随着课文中的角色对话自己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多音字的识记与运用。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不足之处: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15、普罗米修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普罗米修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内容】

《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长廊 中的第三篇课文。

【指导思想】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的专题是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本课排在了《寓言两则》和《文成公主进藏》之后,在学生对寓言和民间故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优秀神话故事,让学生知道普罗米修斯不但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神,而且是一位英雄,他不畏强暴,为人类谋取利益不惜牺牲自己。

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头脑中再现普罗米修斯这位英雄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学习能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市的兴趣及了解西方文明的兴趣。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介绍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去阿波罗那里众取火种,从而给人类悄来了光明和幸福,但因此触怒了众神领袖宙斯,受到宙斯垃严厉的惩罚,但他不屈不挠,不向宙斯屈服,最后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所救,重新获得了自由。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学生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对古希腊神话不是十分了解。故课前要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的古希腊神话,使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及其他众神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火焰、驱寒取暖、驱赶、领袖、气急败坏、惩罚、敬佩、造福、违抗、狠心、双膝、啄食、肝脏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忍受苦难的献身精神。

5.阅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中西方神话的不同神奇。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并对火种有大致了解。

【板书设计】

14普罗米修斯

起因 经过 结果

盗取火种 遭受惩罚 获得自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在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可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 脏( )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括为: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说。)

四、分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感情地读读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文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

三、充实所概括的主要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添加后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斯发现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四、课外拓展:

1.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普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有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如生收集到了可由生介绍,师注意提醒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2. 学生默读课后阅读链接对比阅读,小组讨论发现中西神话故事的不同。

3.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故事中除了英雄普罗米修斯,还有几个人物,他们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通过故事,你一定对他们也有了个初步的评价。他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们,可以读读其他的古希腊神话故事。(了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16、四年级上册15课女娲补天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15课女娲补天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一、教学效果

1.从教学设计看,教师对教材把握准确,能紧紧抓住略读课文这一编排,抓住神话故事这一主题,展开教学。从导语引入神话故事开始,结合前面的精读课文质疑课题,到引导学生自读阅读提示梳理课文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再到品读神奇,小结神话故事的特点,老师始终能关注单元整体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从精读课文中学习的方法运用到本节课中来。再从课内迁移到课外,架设了课内外结合,向课外延伸的桥梁。

2.从课堂组织来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全体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实实在在的学习与实践。

3.从教学目标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预设的四个教学目标充分落实: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测字词识记情况,正确率达到100%;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多次默读,在每次读文前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读有所得,层层落实了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的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等目标。

4.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所有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的情节,了解了女娲这一神奇的人物形象与品质。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自己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展开想象,说出女娲拣石头的过程,而且充分体现了想象神奇,过程具体、生动。所有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迁移拓展环节也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神话故事,了解科学知识的兴趣,走向课外。

二、教学收获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本节课上课前,我充分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科学地确定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际情况,考虑老师与学生的默契程度,找准教学的起点。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教学设计。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整体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也再次让我深刻认识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2.课堂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实在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正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课堂上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不同思想、不同习惯、不同思维方式的活生生的人,因此课堂总会有许多实际生成的东西,是老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课前完全预知的,或者说不可能完全在老师的掌控之下。这就需要老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抓住课堂生成的能力。在设计与生成中准确把握学情,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习得方法,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三、反思不足

1.虽然在课前对学情进行了深入了解,基本上做到了把握班级学情,但对于少部分学生的个体还没能全面掌握。

2.在第二次进行小组交流时,限定了一名学生主说,其他学生补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

3.想象说女娲拣石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但是在时间上给的稍微有点嫌少,特别是全班交流的人数有些少,对于学困生的指导意义还不够。

4.课堂有针对性地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本班这种这种整体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积极性不够高的班级,更应该多一些鼓励。

四、再教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揭题,板题。

2.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三)检查预习,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2.出示生词,读准字音。

3.指名全班交流,引导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想象,感悟神奇

1.默读课文,找一找:故事中哪些地方特别神奇?哪些情节触动了你?圈画出重点词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互相评议、补充。

3.全班交流,引导想象画面,朗读体会故事的神奇和女娲的品质。

(五)补白想象,创编故事

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2.搭建支架,引导想象。

3.小组内尝试讲述女娲各地拣五色石的过程,互相补充补充。

4.指名在全班讲,评议指导。

(六)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1.拓展阅读《女娲造人》,说说这个故事有什么神奇的想象,是人们对世界什么事物给出的解释。

2.汇报交流。

3.推荐读本《中国神话故事集》。

(七)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将《女娲补天》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生动,讲完整。

2.试着将自己创编的女娲拣五彩石的片段写下来。(选做)

3.资料查找:天真的会漏吗?云霞是怎样形成的呢?(选做)

17、四年级上册14课普罗米修斯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14课普罗米修斯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普罗米修斯》是一篇希腊神话,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扎根语言,引导想象,让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在学生自主的阅读中丰厚而饱满。

我让学生用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勇敢,顽强,富有同情心。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学生的感受十分丰富,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

教学本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痛苦,感悟坚强

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68自然段,画出普罗米修斯受惩罚的句子,找出反映他承受痛苦的词语,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词语旁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我让他们抓住 锁和啄两个词,体会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漫长的痛苦。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他还会受到怎样的灾难。再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这一环节,我从同学们看到普罗米修斯受难时紧锁的眉头,凝重的神情,看得出同学们体验到了这种巨大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从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感受到同学们同情着普罗米修斯,并被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人类造福的精神所折服。

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 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他动摇了吗?屈服了吗?从哪里看出来?我用这样的质疑将学生引到普罗米修斯的惊天动地的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抓住绝不会更不会体会他的态度坚定,不动摇不屈服。再通过师生对读:(所以当宙斯将普罗米修斯死死地锁在高加索山上时,他摇摇头,坚决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所以当普罗米修斯忍受着日晒雨淋的痛苦时,他果断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所以当凶恶的鹫鹰啄食他的肝脏时,他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来升华情感。这一次次地对读,燃起了学生的情感之火,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聚焦造福,感悟善良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忍受这非人的折磨?他心里又想到了什么?那人类没有火是怎样的情景?有了火又是怎样的情景?我将学生带到学习普罗米修斯取火的部分。通过让学生找句子,用句式想象来明白没有火人类生活的悲惨,有了火给人类带来的幸福生活,同时我还穿插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为提升人物形象一次次作铺垫,如: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感悟:自从有了火:人们从黑暗走向______,从寒冷走向_____,从痛苦走向____,从疾病走向______,从野蛮走向_____。然后及时总结提升普罗米修斯看着人类灿烂的笑脸,看着人间富有的生气,看着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他的那份信念更加坚定了,这一切都是为了造福人类。然后我让学生读火神对普罗米修斯的态度的句子,让学生领悟火神为什么敬佩普罗米修斯,从而使学生再次聚焦在造福上,体会到普罗米修斯的善良。

三聚焦英雄,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评价众神,为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作进一步的衬托,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感到普罗米修斯的可敬,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在评判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众神,闪现出个性的光芒。在教学中,对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因势利导,于是课堂上新的观念,新的问题不断生成,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四聚焦神话,拓展阅读

有位诗人雪莱也写了一首诗来赞美他,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深情地诵读,又一次深化了主题。我乘势利导:读到这里,相信你们对这位英雄有了许多感受,他勇敢、坚强、博爱、无私,这正是英雄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或许你对课文内容还有些疑问:比如宙斯为什么不给人类火种?赫拉克勒斯是谁?他为什么就不怕宙斯,敢去解救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课文虽然不能给我们解答,但是有一本书会给我们答案,那就是《希腊神话》这样让学生产生对神话的阅读兴趣,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有效地推荐了阅读书目,使学生的阅读得到拓展。

18、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一个豆荚里夹着五粒豆的图片,清晰解释了豆荚是什么。

二、生字词学习,检查预习

1.学生交流容易错的生字,教师指出预习中,写错的生字:抢、僵、豌

2.齐读生字

三、默读课文,尝试提问

1.交流讨论

有些学生提的问题很简单,教师现场引导其他孩子帮忙解决,不进行板书。例如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豌豆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变黄啦?

(2)第五粒豌豆掉到水沟里,为什么它还觉得自己又胖又美?

(3)第二粒豌豆为什么觉得飞进太阳里,才与它的身份相称呢?

(4)女人的女儿身体非常虚弱,躺在床上一整年了,小女孩为什么身体虚弱?

2.教师现场叫孩子解决这些比较容易的问题。

3.教师把重要、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4.这些问题如何分类?哪些是全文提问的?哪些是局部提问的?

教学反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主要是要教学学生提问,通过提问,带着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处理学生的提问时,学生一定会提出很多很简单的问题,那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今天上课的过程中,实践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处理办法,那就是现场直接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把学生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才板书在黑板上,有部分学生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的,为什么小女孩看到豌豆苗,病就会好一点了呢?

教学反思

1.一节好的语文课最大的魅力是什么?莫过于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和提高。

19、五年级上册16课太阳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6课太阳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今天的观摩课很成功,孩子在课堂积极踊跃地抢着回答问题,交往语言到位,把平时我们训练的基本常规精彩地展示了出来,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下面跟大家交流我的学科思想及设计理念。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三年级我们重点训练了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学习课文之前会给学生自主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上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进行预习,除了最基本的熟读课文,标自然段,画生字词语,我们会根据不同课文设置不同的预习内容。比如有的课文需要学生重点理解一些词语,就会让学生提前查词典理解词语意思。就拿《太阳》这篇课文来说,它处在第五单元,而这个单元就是让学生关注神奇的科技世界,留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因为本课预习的重点就是查找关于太阳的资料,课堂交流,重点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

本课所抓的重点交流的词语、易错的生字也是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单。在预习中我发现繁字几乎所有同学上面的每都带了钩,因此我设计了小口决敏字宽宽占上格,撇折横折把脚收来帮助学生改正这个书写上的错误。蔬字横钩和竖这两笔其实是分开的,孩子写的不规范,因此用小口诀横钩、竖分两笔,右边小点莫忘记。

总之,了解学情是我们上课的前提,我们备课不仅仅是要理清我们课堂的流程,更重要的我们要知道学生的起点是什么,哪些内容是学生掌握不好的、需要老师帮助的。教学内容找准了,我们再考虑用什么形式、什么方法来突破这个重难点。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第二,《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以前学生也接触过说明文,但都不要求学生了解这些说明方法,这一课是正儿八经地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1-3段讲太阳的特点,远、大、热。第4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5-8段主要讲太阳跟我们人类的关系。在处理课文时也不能面面俱到,每段都讲,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在讲太阳特点的时候,我重点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数字、反问句,指导学生把这一段读好,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的远,又能帮学生学会方法,那学生学会了方法,自然就会把这种朗读的方法运用到两面两段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也是非常的精彩的。

在讲5-8段时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我简单处理它们的关系,而是把重点放在要求背诵的最后一段,设计语言训练如果没有太阳......帮助学生梳理文中较为复杂的关系,将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与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防止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说话训练、小练笔处处体现语文味。我们都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读得好,等于教学工作成功了一大半。最后一段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直到达到背诵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在读中感悟,以读促写,学生读的火候到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的精彩也应该由学生来演绎,当老师把目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上,关注学生的需求,这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20、搭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搭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01教材解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0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学习并掌握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然后,细读课文,把握主旨,借助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把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指导和运用贯穿始终。

03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分组合作,研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04重点难点

难点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一。

2课时

第一课时

05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提高阅读速度。

06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师:(课件出示走搭石图片)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转凉,我们会看到图片上的景象,小溪里有一排排石头,人们踩着这些石头过河。这些石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搭石。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刘章一起走进他的家乡,去看看这些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搭石。(板书课题:搭石)

2.作者简介。

刘章,生于1939年,河北省兴隆县人。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誉为农民诗人。著有诗集《燕山春》《南国行》《北山恋》等。

二、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

(2)集中注意力,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

2.检测阅读效果。

(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时间。

(2)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①什么是搭石?

②家乡的人们什么时候摆搭石?

3.交流阅读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读得快,但理解得不够准确;有的同学虽然读得慢,但是理解得准确;有的同学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还有的同学读得慢,理解得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就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进行交流。

(1)交流自己的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是否有回读现象,哪些地方出现了回读,为什么会出现回读,如何集中注意力等。

(2)请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

(3)教师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建议:阅读时要让自己尽可能地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难理解的句子,不要回读,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帮助理解;眼睛注视课文;通句通行地读,不要逐字逐句地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些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出示填空:

3.合作探讨,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什么是搭石。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07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08重点难点

重点

1.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难点

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09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搭石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学生齐读: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第2~4自然段。

1.在作者心目中,搭石除了可以用来过河,还是什么?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去感受吧。

3.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把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动词圈出来。(放、找、搭、踏)

(2)老人来回踏搭石的时候,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得试试这块搭石稳不稳,不然别人走的时候就可能掉进水里了。)

(3)从老人摆搭石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他人着想)

(4)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

4.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人们走搭石时的情景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文中的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谐。)

(3)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感受这如诗如画一般的美景。

5.品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人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2)如果人们都不互相礼让,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可能会出现争吵、甚至有人掉进水中。)

(3)你们平时生活中有出现过互相礼让的情况吗?

(4)年轻人是怎样背老人过河的呢?(俯下身子)这说明了这儿的人们对老人非常尊敬。

(5)老人过河后,可能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呢?年轻人又会怎样回答呢?

(老人可能会对年轻人说:谢谢你,小伙子。年轻人可能会回答:不用客气,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6)试想一下,如果有小孩子来过河,这里的年轻人会怎么做?

(弯下腰来把小孩子抱在怀里过河。)

(7)你认为背老人过河是理所当然的事吗?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属于理所当然的事呢?

(8)一块块普通的搭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第2~4自然段,感受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如何理解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一排排搭石,象征着乡亲们一颗颗淳朴、善良的心,是传递乡亲们情感的纽带,更是乡亲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三、课堂小结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刻温暖着我们。请同学们睁大自己的火眼金睛,找找身边的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A.宽裕,缓 B.舒缓柔美 C.外号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也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 )白雪( )明月( )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

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

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

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身边令你感动的事。

21、牛郎织女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牛郎织女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牛郎织女》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本单元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这一语文要素下,为学生提供了大胆想象,为故事增添合理情节这一方法,课后的习题二就是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把牛郎和老牛,牛郎和织女相处的一处简单情节写具体。

如何为故事增添合理情节,讲故事写具体呢,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如课文在介绍牛郎和老牛关系亲密时,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见课文第三自然段他总是跳很好的土地牛渴了,他就夏天冬天。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此外,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也是可以想象情节,创造性复述中加以借鉴的。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情节大胆想象,展开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忽视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的问题,这会导致学生产生无话可说的窘迫状态和肆意编造的问题,后者更为常见,在之前的教学中,仅课后第二题而言,学生就产生忽视牛郎身世凄惨的身份和心地善良的性,想象去集市的热闹场面,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的不合理情节。因此,在展开创造性复述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有充分理解,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要反复提醒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出发,想开来去,在学生初步完成创造性复述之后,要让学生就故事的合理性,精彩性展开评价。

教学的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嫂、恳等10个字,读准多音字落,会写郎、爹等14个字,会写嫂子、剩饭等14个词语。

2.从具体情节和描写出发,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出发,开展创造性复述。在创造性复述中,加深对于人物性格的理解

3.尝试理解民间故事情节的不可思议

教学重难点:

1.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出发,展开创造性复述

2.体会民间故事情节的不可思议的表现效果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初识牛郎织女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提问学生,是否预习过文章,在预习文章的过程中你对牛郎织女有什么印象?

2.基于学生对于牛郎的织女的初步认识(善良的牛郎,美丽的织女或者是哥哥嫂嫂对他不好的牛郎,希望自由的织女)再读题目,在读的过程中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

3.出示学习单,有所侧重教学生字

学生自主交生字

2.教师有侧重的指导

如嫂子关注写法,可以和搜索的搜字共同教学

如歹字,联系上下文,尤其是嫂嫂的发狠和对牛郎不好,在朗读中理解不识好歹的意思

如多音字落。

二、借助人物关系图,概述牛郎织女。

大问题引领:默读课文,说说牛郎和老牛是如何相处的,他和织女又是怎么认识的?根据上一个单元学习的快速阅读的方法,带着问题,快速梳理文章情节

1.牛郎身世凄惨,和老牛相依为命

2.老牛开口说话,牛郎与织女初见

3. 两人同病相怜,牛郎织女结为夫妻

三、关注文本,深谙牛郎性格特征,学习创造性复述

1.从刚刚同学们概述的故事中,你听到了一个怎么样的牛郎?

心地善良的,对老牛很好的牛郎。身世凄惨的牛郎

2.你还从课文的哪些情节,看到了这样的的牛郎。

出示

(1)哥哥嫂子对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没床铺,等句子,再次感受牛郎的身世凄凉

(2)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牛舒服,自己也舒服感受其善良和与老牛相依为命的境遇。

3发现具体的奥秘。

(1)引导学生关注牛郎对老牛挺周到的片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把周到写出来的

抓住总是,渴了,夏天,冬天等不同的情形,让学生发现,围绕中心,说出大量的事例,可以让文章更具体。

(2)出示语文园地中的例子,提示,适当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加入,也可以让故事情节更为具体。

四。根据性格,运用技巧,尝试创造性复述

1.创设情景,强调性格,尝试创造性复述

这样一位身世凄凉却心地善良的牛郎,只有老牛一个朋友家人,所以他常常把看到,听到的话的告诉老牛,你觉得他会告诉老牛什么?

2.小组合作,模拟角色,激发创造性复述的欲望

同桌两人,分饰牛郎和老牛,把牛郎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3.小组展示,仔细观察,完善创造性复述

(1)分小组展示牛郎和老牛的对话,点评学生表演(说出的话,动作,表情是否符合牛郎的善良和凄凉的性格)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表演,和较为喜欢的其他同学的表演,把牛郎对老牛说话的这样一个情节扩充成一段话,

四、拓展迁移,探明织女性格特征,练习创造性复述

1.学生仿照上一个环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概说的故事情节和课文中对于织女的具体描写两方面出发,体会织女的性格特征

2.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成员模拟织女们商量的情节,并将这样的一个情节先表演,在用创造性复述的形势展现出来。

3.分小组讲故事,围绕是否具体精彩和符合人物两个目标,展开评价。

五、关注不可思议情节,丰富创造性复述内容,了解民间故事内核

1.从上一个环节中的侄女情节入手,课文中提到仙女编制出来的彩锦就是天边的灿烂的云霞。引起学生质疑像这样的不可思议的情节还有哪些?

2.学生找出不可思议的情节后,互相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不可思议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老牛会说话,老牛知道织女什么时候下凡?

(2)织女没有时间休息,是因为王母娘娘要拿她们指出的彩锦,当作云彩来装点天空。

如果把这样的情节去掉会发生什么呢?

(1)如果老牛不会说话,那么?(体会不可思议的情节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2)如果王母娘娘不需要织女的彩锦充当晚霞,织女会不自由吗,(体会不可思议情节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这个环节还需要在《牛郎织女(二)》上完之后结合鹊桥相会的情节,感受不可思议的情节往往是现实中难以实现,寄托古代人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的特性。

22、穷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穷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23、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桥》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中国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小小说。学生此前接触的大量的记叙文(记实文)。相对于记实文,虚构性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来源于真实生活,是对真实生活进行了文学加工。

抒情性是这篇小说显著的文学特点。这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坚决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让读者备受感动。体验式阅读,既是对作品文学性的整体感知,也是在夯实革命传统教育。

作品篇幅尽管短小,但是一篇典型的小说,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物形象生动,为了村民顺利逃生,主人公老汉最后牺牲了自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塑造了老汉伟大的形象;大量环境描写既渲染气氛,又推动情节发展;情节一波三折,尤其是结局出人意料。小说的结尾揭示人物关系。让我们对之前父子临死前互相推让的动作恍然大悟,原来老汉揪出来的年轻人是自己的儿子啊,这一揪一推,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情深,也烘托了老汉高尚的品质。

学情分析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本单元第一篇小说就是《桥》,学生平时会读一些儿童小说,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中心的把握不难,但是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了解不多。对小说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不了解。所以预计学生阅读本文时,在感悟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会面临困难。因此将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呢?是让学生去一个个地体会欣赏什么是情节?什么是环境?什么是人物形象吗?这样的教学,难免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探究性。我们能否换个思路,先让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创设情境,跟着作者来一次构思创作之旅呢?在构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安排的环境、人物、情节,对于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构思的过程,学生在以后读小说的过程中,就能更加自觉地关注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桥》这篇小说,感受老汉的形象。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流程】

一、引入小说,明确学习目标

喜欢读小说吗?说说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小说《桥》,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读懂《桥》这篇小说,并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

二、讲述故事,形成差异化认识

怎么读懂这篇小说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高老头),你会用什么词形容这个老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也有个老汉(板书),他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三、对比故事,迅速读懂小说

1.读懂作品主题。

对照课前故事里那个吝啬的老头,这篇文章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舍己为人。舍的是谁?为的又是谁呢?让我们通过生词和难读的句子,来回顾一下课文,再回答这个问题。

2.学习生字词,理清人物,解释中心词。

3. 借助生字词,再次熟悉作品内容。

小说通过什么事来体现老汉的舍己为人呢?学生汇报。

四、代入阅读,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1.设身处地读小说。

假设自己是文中的儿子,老汉是你的父亲。师生合作读片段。

2.情感渲染,你能理解你的父亲吗?

五、评价故事内容、铺垫虚构

你觉得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吗?为什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小结: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为了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中心,我们需要在真实的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添加或是调整。这就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

六、换位阅读 ,体验虚构,发现小说三要素

假设你就是那时候的作者,你是怎么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一步步上进行虚构,添加,来烘托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呢?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进行1-3处添加,把关键词大大地写在卡片上,并在小组学习单上写清楚添加的理由。

1.添加环境描写。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为后文做铺垫。

(2)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环节1: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洪水?

环节2:作者正是用环境描写制造了紧张的气氛。朗读感受。

小结:洪水越来越凶猛,水位越来越高。这些就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环境虚构。

2.添加老汉的儿子。

环节1:采访学生:既然描写老汉就能体现他的精神,为什么还要描写儿子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添加了儿子,烘托了老汉的高大形象,升华主题。

环节2:读课文片段: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前因)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后果)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小结:本来洪水已经让人心惊胆战了,老汉与儿子之间的冲突又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3.添加老太太。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采访学生:本来老汉的故事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在结尾添加了一个老太太?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作者在之前设置悬念,让结局出人意料,让情节更加曲折。

4.其他添加。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小结。优秀的小说家就好像一个魔术师,通过添加环境、人物等,用本来平淡无奇的素材,将情节安排地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生动的情节又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凸显主题。

七、强化认知,推荐阅读

1.学生谈收获。

2.推荐阅读。

24、中国美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中国美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学生借助拼音、插图、卡片等工具会认16个生字,会读多音字炸,会写9个生字

练习写好偏旁捺变点的变化和穿插避让。

归类识字,理解偏旁部首和字义的关系,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重点难点】

重难点:归类识字,理解偏旁部首和字义的关系,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链接生活

师:周末回家,妈妈给你们做什么好吃的了?你最喜欢妈妈做的那一道菜?

生:(答)

师:大家刚才说得老师都馋了,这些都是美食(师:板书)说到美食,我们课文里就有十几道美食呢,请大家打开课文,拿好书,看着这些图片,认真拼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好生字

1、大声朗读35页,对照拼音和图片读准确。

2、创设情境,出示课文词语:

师:看了课文啊,老师准备今天中午就按课本上的美食做一桌,出示PPT:

第一次:带图带拼音,学生指名认读

(随机指导:炸(zha 炸带鱼,油炸 zha 炸弹,爆炸))

第二次:只带拼音,出示词语

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烤鸭,水煮鱼,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

(要求:不拖腔,读准确响亮,教师随机纠正)

第三次: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第四次:字卡呈现,学生互相读,边读可以给字组词。

三、归类识字

(一)食物(菠菜,茄子,蘑菇,鸡、鸭、鱼、羊肉、饺子,小米粥,鸡蛋,米饭)

1、师:老师在这些菜里面,最喜欢吃的是菠菜,不管怎么做,老师都喜欢吃。你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啊?生答

2、从课文的菜肴中圈出食材的名字

3、出示:菠菜,茄子,蘑菇

(1)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和什么有关?

(2)波、磨、姑起什么作用?随机指导组词

4、出示:鸡、鸭

(1)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和什么有关?

(2)指导书写:又的捺变点,鸟的横穿插,学生练习,随机展示评价,再写两个

5、猜一猜蛋的下面为什么有个虫字。

6、肉出示图片理解记忆

8、 粥米发出了香气。字形理解。

7、饭字的左边是食字的变形,出示演变过程图(找一个)

8、整体齐读(菠菜,茄子,蘑菇,鸡、鸭、鱼、羊、饺子,小米粥,鸡蛋,米饭)

(二)做法(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

1、师:在我们学校,这些食物中,最常见的是蛋,老师喜欢吃煮鸡蛋,你们呢?

生(蒸鸡蛋、炒鸡蛋)

2、师:这是食物的做法,请从课文的菜肴中圈出做法。

(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

3、找规律:烧,烤,炒,爆,炖,炸,火字旁;火字旁的字和做饭有关。

4、指导写字烧烤,你觉得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火字的变化,左右的穿插避让)

师:示范,学生练习

师:展示评价

生再练两个

5、煎,煮,蒸是四点底;四点底的字也和做饭有关;

6、出示图片字理识字,(一堆火上有一个锅)

同样是做饭,方法不同,字的样子也不同

7、你还能用上这些词语,说出不同的菜名吗?(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生(说菜名)师,随机问答,这是你家乡的特色美食么?

四、复习结课

1、老师的家乡也有很多美食,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吃的食谱吗:

炒菠菜 炖豆腐 蒸茄子 爆炒虾尾

烧烤 水煎包 辣鸭脖 干炸带鱼

大盘鸡 水蒸蛋 黑米粥 蘑菇油菜盖饭

生读

2、其实,最好吃的饭是妈妈做的饭、家里的饭和家乡的美食,但这些都是中国美食

25、咏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咏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图片,激趣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眼前的这幅图,你立刻想到了哪首诗?

2.出示歌咏比赛图片,体会咏的意思。

3.如果赞颂的是梅花,题目可以是;赞颂的是华山呢?

(二)借助图片,感知特点

1.同学们,大家见过柳树吧?谁能跟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再来欣赏欣赏柳树,感受一下它的美吧。

2.(学生配乐欣赏PPT图片。)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一)借助注释,理解字意

1.柳树可真美啊,在诗人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赶快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诗。)

2.教学妆,与装进行比较,理解意思。(你家谁化妆?)

3.指导书写碧。

3.绿丝绦:根据形旁推测一个字的意思,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大家猜得没错,绦就是用丝编成的带子。指导书写绿丝。

4.指出丝绦、剪刀的意思,改写诗句,感受押韵。

三、品读赏析,体悟诗情

(一)换词比较,感受碧字的精准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图片,观察观察这棵柳树,关注它的颜色、样子,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无论是古人写诗,还是我们写文章,都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贺知章在写柳树时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哪几行诗写出了柳树的特点?

2.碧是什么意思呢?借助图片,借助工具书理解。碧就是一种绿色,那这行诗就可以写成:绿玉妆成一树高。意思没有改变,怎么样,可以这样改吧?

(二)借助图画,理解万字的涵义

1.学习古诗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借助图画。有一位同学不仅看图理解,他还根据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画,柳树只有八根枝条。)

2.有很多词语、诗句中都带有百、千、万,这样的词语、诗句并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只表示数量多,明白了吗?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面这些词语

生齐读:万水千山、万家灯火、千军万马、千言万语、百里挑一、百花争艳。

3.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这些诗句体会体会。

出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

(三)品析比较,体会比喻的妥帖

1.同学们,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的后两行,有没有发现哪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裁和剪。

2.同学们,剪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刀是形旁,表示意思。说到刀呀,生活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比如水果刀,菜刀,小刀,大刀,为什么不能说二月春风似菜刀或者二月春风似小刀呢?

3.书写剪时,要注意上面的前和下面的刀都要扁一点,看老师写。

(教师示范书写后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价。)

4.同学们,这首诗同学们不仅要会背诵,还要会默写,大家再多读几遍,同时注意看看诗中哪几个字比较难写,可以重点识记。

(学生练习背诵、默写。)

四、拓展诗句,布置作业。

同学们,古诗中有不少咏物诗,除了今天学习的这首《咏柳》,还有很多呢!大家看这幅图,你想到了哪首诗?出示王安石的《梅花》,寇准的《咏华山》,郑板桥的《竹石》,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咏柳

碧玉 绿丝绦

裁出 似剪力

26、一匹出色的马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匹出色的马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郊、泛等15个生字,会写匹、妹、波、纹、像5个字,会写出色、妹妹、河水、碧绿、波纹、河岸6个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文中一匹出色的马指一根又长又细的柳枝。

3.读句子,抓住碧绿碧绿层层波纹拂过葱葱绿绿等词想象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等句子描写的画面。

【教学重点】

读句子,能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

读句子,能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谜语导入:尾巴长,鬃毛飘,会拉车,能奔跑,四个蹄子嗒嗒响,帮助人们立功劳。你猜是什么?(谜底:马)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匹出色的马》(板书:一匹出色的马)。请你自己读读课题。

3.理解出色:课题中的出色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出色是指非常好,超出一般的好。

4.引导质疑:小朋友,你印象中出色的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高大的,四肢发达的,跑起来速度很快的。

过渡:那么,课文中的那匹马是这样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下这匹出色的马吧。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开启学习的思维。

二、整体感知

1.听读任务

认真听读课文,把自己读不准的字标注出来。

2.随文识字

郊(jiāo)外 泛(fn)起 波(bō)纹(wn) 葱(cōnɡ)葱绿绿 柔软(ruǎn)

绿毯(tǎn) 异(y)常 恋(lin)恋不舍(shě) 求(qi) 一株(zhū)柳树

拾(sh)起 骑(q)着 跨(ku)上

点拨:

(1)一个春天的傍晚,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牵着我,一起到郊外去散步。

我们一家人去哪里散步了?课件出示城市和郊外的图片,正确理解郊外的含义。

(2)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练习读读这句话,说说葱在这里读什么?重点强调读准平舌音。

软毯是前鼻音,韵母是ɑn。

(3)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

谁能给异常换个词?

预设:特别、非常。

3.集中识字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郊(jiāo) 泛(fn) 波(bō) 纹(wn) 葱(cōnɡ) 软(ruǎn) 毯(tǎn) 异(y)恋(lin) 舍(shě) 求(qi) 株(zhū) 拾(sh) 骑(q) 跨(ku)

(2)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预设:

① 运用熟字加偏旁识记:纹、株。

②换偏旁成新字:校郊、眨泛、披波、吹软。

③借助谜语、顺口溜猜字识记:毛毛着火了毯;一人吐舌头舍。

④做动作表演识记:拾、骑、跨。

⑤组词识记:葱(大葱、葱白);异(异同、异样);恋(依恋、留恋);求(要求、求助)。

(3)拍手朗诵儿歌,巩固认读生字。

我和妹妹去散步,

郊外景色真美丽。

河水泛起小波纹,

田野像片软绿毯。

春天春天异常美,

葱葱绿绿惹人爱。

4.自读任务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里写到了出色的马?出色的马指什么?找到相关段落,把段落序号圈出来。

(2)师生交流。

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课文。

②聚焦文中一匹出色的马指一根又长又细的柳枝。

③随机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们一家人去郊外散步,妹妹求爸爸妈妈抱,爸爸给了她一根柳枝当作马骑回家。这就是一匹出色的马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集中识字,讲读结合,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弄清楚一匹出色的马实则是一根又长又细的柳枝后,再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整体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找一找描写春天郊外景色优美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想象句子所描述的画面。

2.探究方法

(1)朗读第1至3自然段,交流汇报看到的风景。

(2)读句子,抓住词语,想象画面。

(3)想象说话,指导朗读。

3.探究活动

(1)交流汇报看到的风景。

①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②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③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2)读中品悟,想象画面。

①读句子,想象河水碧绿的画面。

出示句子: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A.谁能通过朗读,带我们欣赏河水美丽的颜色?指名读,提示重读碧绿碧绿。(板书:碧绿碧绿)

B.比较:碧绿和碧绿碧绿感觉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碧绿形容颜色是绿的,碧绿碧绿强调颜色特别鲜亮翠绿,描写更加生动。

C.像碧绿碧绿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还能说几个吗?

预设:金黄金黄、雪白雪白

D.河水除了颜色美,还有哪儿也很美?(板书:层层波纹)你见过层层波纹吗?一圈圈,一条条,像什么呢?

预设:像鱼儿的鳞片闪闪发光、像被微风吹起的裙角、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像布满褶皱的衣服、像蜘蛛吐出的丝网

E.出示图片和文字,引导:夕阳一照,微风一吹,波纹就更美了!你看,河水泛起了层层金色的波纹。让我们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F.小结过渡:刚才我们抓住词语,展开想象,用心朗读,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河水碧波荡漾的美丽画面(板书:抓住词语 展开想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

②读句子,想象柳叶拂发的情景。

出示句子: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A.抓住拂过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用词的准确性。(板书:拂过)

点拨:

轻轻拂过就感觉像人的手抚摸一样,非常舒服。用丝巾拂过脸颊做演示,拓展词汇春风拂面。

B.柳叶垂下来拂过你的头发,会是什么感觉?

预设:有趣、好玩、欣喜。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看到柳叶拂过爸爸、妈妈的头发,我和妹妹为什么笑了?

预设:感觉柳叶在风儿的吹动下,像调皮的孩子。

我和妹妹会笑着说些什么呢?

预设:哈哈,柳叶在给你们挠痒痒呢

D.小结: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快乐和谐的一家人。让我们读出这种美好!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③读句子,想象葱绿田野图。

出示句子: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A.在作者眼中,田野是什么样的?(板书:葱葱绿绿)

点拨:

葱葱绿绿和碧绿碧绿一样,都是表示颜色的词语,主要是指草木长得茂盛,十分青翠。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提示重读葱葱绿绿。

B.引导:作者把葱葱绿绿的田野想象成了柔软的绿毯,多么形象,多么贴切!我们一起读一读。

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④梳理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从碧绿碧绿葱葱绿绿中感受到了春天的色彩美,从层层波纹和拂过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动态美。(板书:色彩美 动态美)

⑤齐读第1至3自然段。

⑥想象说话:让我们跟随妹妹的脚步,继续往前走,在春天的郊外,你还会看到些什么?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展开想象说一说(能说一、二句即可,鼓励学生积极表达):

油菜花的,像

梨花的,像

还有路边的野花蝴蝶燕子

预设1:油菜花金黄金黄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预设2:梨花雪白雪白的,像一大团一大团的雪花。

⑦引导:看到郊外的风景,我一家有什么感受?

预设:恋恋不舍。

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朗读:强调异常美丽恋恋不舍等词语。

设计意图:第1至3自然段重在写景,三个句子学习时采用抓住词语、展开想象的方法,通过交流反馈、想象说话、体会心情等途径带领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理解春日郊外的美景,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刚刚朗读课文时,下面这些生字宝宝你是否关注了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匹 妹 波 纹 像

点拨:

(1)匹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先写横,再写儿,儿要写得饱满、靠上,最后写竖折。

(2)妹、波、纹、像均为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

(3)妹左边的女成为偏旁后,横要写短,不越过第二笔撇;右边注意第一个横短,第二个横要长一些。

(4)波右半部分的皮第一笔为横钩,第二笔的撇要注意穿插到三点水的右下。

(5)纹右边的文要穿插到绞丝旁的右下。

(6)重点指导像字的书写,右边象的第六笔要从扁框内撇出。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执笔和写字姿势。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3.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设计意图:对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字进行分析,第1课时集中指导写匹和妹、波、纹、像4个左右结构的字,灵活安排指导。像字的难点是右边象字的第六笔,教师给予重点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生字词,阅读了第1至3自然段,既欣赏了傍晚郊外的美丽景色,又学习了通过抓重点词语来读句子想象画面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出色 妹妹 河水 碧绿 波纹 河岸

2.课后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一匹出色的马

色彩美 动态美

碧绿碧绿 层层波纹 抓住词语

葱葱绿绿 拂过 展开想象

《一匹出色的马》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景、恋、舍、求4个字,会写柳叶、非常、景色、恋恋不舍、柳树、枝条、高兴7个词语。

2.体会妹妹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3.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教学重点】

体会妹妹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一家四口去郊外散步,领略了郊外美丽的风景。还认识了一些词语,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2.课件出示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郊外 泛起 波纹 葱葱绿绿 柔软 绿毯 异常 恋恋不舍

求 一株柳树 拾起 骑着 跨上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匹出色的马》。(板书课题:一匹出色的马)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回顾已学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复现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帮助学生巩固认字。

二、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朗读第4至7自然段,找出妹妹、妈妈、爸爸说的话,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2.探究方法

(1)朗读课文第4至7自然段,找找妹妹、妈妈、爸爸的对话。

(2)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4句对话。

(3)感受妹妹的变化,感受这一家人相互关爱,温馨的家庭画面。

3.探究活动

(1)引导勾画语句:请同学们读一读第4至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妹妹、妈妈、爸爸的话。

(2)指名朗读: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求妈妈抱抱她: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

妈妈摇摇头,回答说: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

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等我们回到家时,她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笑着说:我早回来啦!

(3)指导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4句话。

①指导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也有求妈妈抱的时候吗?当时你的语气是怎样的?

预设:恳求、撒娇的。

请你用这种恳求、撒娇的语气读一读妹妹的话。

②指导朗读:平时当妈妈拒绝你的请求时,她是怎么说的呢?请你模仿着妈妈的语气说 一说。

预设:妈妈拒绝时的语气是温和的,但又很肯定。

请你用轻柔而又肯定的语气读一读文中妈妈的话。

③指导朗读:当妹妹转头求爸爸时,爸爸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你模仿爸爸的语气读一读爸爸的话。(在反复朗读中指导学生读出爸爸鼓励、期待的语气)

④指导朗读并提问:读最后一句妹妹的话,此时妹妹是什么样的心情?

预设:开心、兴奋、带着一点得意。

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妹妹的话。感受妹妹的天真可爱和爸爸对孩子充满智慧的关爱。

⑤结合生活体验,说说妹妹的态度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点拨:爸爸了解小朋友的兴趣和爱好,天真的妹妹在爸爸的鼓励和引导下,将柳条当成一匹马,觉得自己可以骑着它回家,所以很开心,并且体会到了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的快乐。

⑥教师小结并引导朗读:朗读这篇文章,就要把自己当成文章里面的人物,想他的心思,说他的话,做他的事,你就理解了他,变成了他。我们感受到了妹妹的变化,感受到了这一家人的相互关爱,多么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啊!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分角色朗读第4至7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对话,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物语气和心情,多种方式朗读对话,读悟结合,感受亲情和关爱。

三、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匹、妹、波、纹、像5个生字的书写,接下来我们来学习4个生字的书写,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景 恋 舍 求

点拨:

(1)景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写得稍小而扁,下面的京第二笔横写得稍长。

(2)恋是上下结构,第三笔和第四笔都是竖,注意这个字的六个点画,每一个点的位置及互相之间的协调。

(3)舍是上下结构,注意上面的人要写得舒展,注意下半部分不能写成舌。

(4)求是独体字,第二笔竖钩写得正而直,第三笔点和第四笔提,两笔收笔处不能相连。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执笔和写字姿势。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3.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重点字、重点笔画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一家人到郊外去散步,感受着他们的快乐与幸福。读着这篇课文,老师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明媚的春光图、和谐的家人关爱图。(板书:春光图 关爱图)

五、拓展延伸

过渡:《一匹出色的马》中的爸爸深爱着孩子,对女儿的喜好了如指掌,充满童心且善于呵护童真。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爱发脾气的孩子》,这故事中的爸爸和我们课文中的爸爸类似,大家想读吗?

1.老师范读。

爱发脾气的孩子

有个男孩儿,脾气很不好,不管遇到什么事,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虽然事情过后,他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别人道歉,但是,他的朋友还是越来越少。爸爸对他的这个缺点提出了批评,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不是已经道歉了吗?

一天,爸爸交给他一盒钉子和一把锤子,然后把他领到院子里的一个木桩前,说:下次你再要发脾气,就往这个木桩上钉一颗钉子,等你想道歉了,再把这颗钉子拔出来。

男孩儿不理解爸爸的用意,不过还是点了点头。很快,爸爸看到木桩上钉了很多钉子。过了一段时间,爸爸发现新钉的钉子少了,开始有了拔出钉子留下的洞。到后来,几个星期才有一颗新钉子。

终于有一天,男孩儿来到爸爸面前,把当初爸爸交给他的钉子和锤子还给了爸爸。他说: 爸爸,我已经不需要这些东西了,我现在可以控制自己,不再乱发脾气了。

爸爸让男孩儿讲一讲原因。男孩儿说:当我拔出第一颗钉子的时候,看到一个那么深的洞,再也填不平,我的心受到很大的震动。以后每钉一颗钉子,我心里都非常难受,因为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无法填平的洞。

2.交流感受。说说孩子的变化及原因。

预设:男孩儿由爱乱发脾气到能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这都是来自父亲的智慧教育,他尊重孩子的天性,关爱与教导并行。

小结:爱发脾气的小男孩在爸爸的引导下,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慢慢的,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了。他的转变离不开爸爸的智慧教育,也离不开他那颗善良的心。如果你愿意,请你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一下来自家人的关爱,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希望你也能用行动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设计意图:引入类文故事,感受小男孩的变化与原因,感受爸爸的关爱。懂得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柳叶 非常 景色 恋恋不舍 柳树 枝条 高兴

2.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开展送关爱的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需要书写的词语,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锻炼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

【板书设计】

一匹出色的马

春光图 关爱图

27、乡下人家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乡下人家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读准5个生字,会把率、巢等14个生字写正确,写端正。

2、能抓住独特、迷人的关键之处,在反复诵读瓜藤满架、鲜花竹笋等场景中感受乡下人家场景美。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课文优美的句段。

4、能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迷人。

教学突破口:

选找独特、迷人的关键之处,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乡下人家场景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农家风景画,让学生陶醉其中,紧接着引出课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生字掌握情况,并重点指导学生写好率、巢等生字。

3、全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你能找出来吗?

【意图:学生自由阅读全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受,初步领悟这篇文章是围绕课文最后一段话来写,尤其紧扣独特、迷人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具体描写,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段话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把它放在篇末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乡村风景反复诵读,并具体说说自己的体会。

策略一: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乡下人家门前种瓜的独特装饰。

1﹑指名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2、从哪里读出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之处?再读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对比品味乡下人家的独特装饰。

【意图:作者选择了农家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瓜、藤、叶,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乡下人家屋前搭瓜架的独特装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策略二:反复诵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乡下人家门前种花,屋后种竹的独特美。

1﹑指名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2、从哪些语句你读出了门前屋后的独特、迷人之处?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品味探字拟人妙用,感受竹笋的调皮与生机。

【意图:作者选取了乡下人家门前鲜花和屋后竹笋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呈现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此环节教学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鲜花绽放、雨后春笋的独特风情。】

策略三:自主诵读,感受其他段落中乡下人家生活场景的独特之处。

【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诵读课文中鸡鸭觅食、院落晚餐等其他画面的独特之处。感受乡下人家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领悟到课文每个段落都是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来写的。】

四、美读品味,积累语言

1、创设情境,配乐朗读课文。

2、用诗的形式诵读课文。

3、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

4、推荐课外阅读描写乡村风光的文章

【意图:新课标指出,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能够试着背诵积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此环节以诗的形式诵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美读品味,感悟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田园诗情,积累了优美句段。】

五、领悟写法,练笔延伸

1、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围绕一个意思,抓住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通过对比、拟人的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2、出示画面,学生练笔

3、交流反馈,相互评议

【意图: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意在落实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教材实际,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以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为载体,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亲历边读边想边想边读的学习过程,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28、绿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绿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绿》一文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一学习手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对绿、对生命的认识,进行美读诗歌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见过春天里什么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看到的春色。

3.小草探出了头,树木发芽,田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

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4.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绿》,一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朴素、凝练、想象力丰富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小节,再仔细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

(1)春风姑娘要考考大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叉的读音。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多音字。

[chā]

a.(子)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子。b.用叉子扎取:~鱼。c.交错:~着手站着。d.形状为的符号,表示错误或不同意等:反对的打~。

[ch][劈叉]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臀部着地。是体操或武术动作。

[chǎ]分开,张开:~腿。

[ch]挡住,堵塞住,互相卡住:车把路口~住了。

③齐读生字。

④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⑤汇报交流:

挥挤:提手旁,与人的动作有关。

瓶:形声字。一种口小,颈细而肚大的容器。瓶子、酒瓶、花瓶。

(2)春雨妹妹也来了,想要听听你们能不能把词语读正确。课件分组出示词语:

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墨水瓶。

①指名认读。

②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老师从课文中选了一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也能正确、流利地读一读吗?出示句段: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互相正音。

③齐读。

设计意图:从儿童的心理、认知、思维特点和知识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字词,扫除学文障碍。

三、整体感知,初步概括

1.自由读诗歌,想一想每小节描写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来尝试概括。

2.学生尝试概括。

第一节:眼前铺满绿色。

第二节: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

第三节: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第四节: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五节:绿色在风中飘动。

3.你认为怎样读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设计意图:整体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为分析诗歌内容做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瓶叉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4.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为下节课品读诗歌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

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墨水瓶。

2.学生认读。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读文,说说诗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字词的掌握,回顾诗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阅读。

二、品读诗歌,感悟体会

1.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1)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3)表示什么?

(4)指导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春姑娘来了,带来了绿,她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

(1)学生轻声读第二节。

(2)汇报: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3)认读这些词语。

(4)是不是只有这些绿? 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体会绿的多样,绿得奇。

(5)你还知道哪些绿?

(6)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出奇是什么意思?

(7)怎样读出这种美,这种奇呢?

3.绿得出奇,表现在哪儿?

(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2)说说奇在哪儿?

(3)欣赏课件。

(4)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事物呈现出的绿,体会绿得奇。

刮的()是绿的,下的()是绿的,流的()是绿的,()也是绿的。

(5)读出绿得美、绿得奇。

4.这么多绿聚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1)学生朗读第四、五节。

(2)欣赏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挤重叠交叉。

(3)一阵风吹过,一切都动了起来,仿佛舞蹈教练在指挥,他在指挥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4)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的直观感受,唤起对绿的记忆与想象,描绘美丽春景图,诵读中品味绿,感悟绿得美、绿得奇。

三、把握整体,加深感悟

1.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绿,绿是希望,是快乐,是生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完整地诵读诗歌,仔细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3.组织对学生的诵读做简单的评价。

设计意图:由悟到读到评,是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存储、内化、整理、表达的过程,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创意写作

1.用最美的情感诵读诗歌。

2.春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说一说,写一写:春天到了,校园里,()。田野里()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色。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事物变绿了?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拓展训练,学习运用语言,巩固所学所得。模仿文本,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绿

铺满    到处

丰富    深浅浓淡

充满    整个空间

聚集    重叠交叉

飘动    指挥舞动

29、凉州词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凉州词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简析】

《凉州词》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篇章页上半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理清主要事件,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是边塞诗,七言绝句。全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将士们痛快豪饮、一醉方休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学诗经验。能借助注释大概读懂诗句的意思。诗中的最后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个反问句,既有对战事的无奈,更有看透生死,无所畏惧的豁达情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词、催、醉3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法】

诵读法 启发法 谈话法

【学法】

诵读法 感悟法 交流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诗题

1.诗词接龙猜地名后顺势出示地图上的凉州,引导学生借助名字,猜一猜当地气候。

2.引出古诗: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3.引用《五凉全志》和历史资料,介绍凉州的重要地位。

4.板书课题,并齐读。

5.理解诗题。

《凉州词》名为词,实为曲,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是以前的人们根据在凉州这一带流行的曲子所填的词。安康以前叫金州,如果人们根据这一带流行的曲子所填的词就叫金州词。

【设计意图】图像化比语言重要。开课的这个环节充满了地域特色,同时也为诗歌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那诗人在词中填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古诗三首,看到其中的《凉州词》。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馈交流。

(1)琵琶轻音,区分枇杷。

(2)指导生字:醉,关注部首酉部;拓展与酉部相关的生字酝酿 酩酊 酵 酣 醇 都和酒有关。指导书写醉字(字理识字),强调写字姿势。

3.指导读出节奏。

4.读懂大意。借助注释,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预设:将士们饮酒、将士们奔赴战场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初步解决古诗的朗读,落实字音和节奏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借助注释,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理解大意,既了解学生已知又有利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三、品读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我们先来看将士们宴饮的画面。

PPT:出示一二句,读一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2.交流反馈:

我仿佛看到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除了酒香醇,还有什么也特别好?

引入资料: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夜间发光得名。

2.那由这样醇香的美酒和精致的酒具,我们可以想到这场宴饮一定很热闹,盛大,丰盛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拓展古诗:好香醇的美酒啊,其实啊,这样来写宴饮的,除了王翰之外,还有很多诗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4.你会发现,李白是用酒的醇香和酒具的奢华,来凸显这场宴饮的丰盛。王翰怎么写的呢?引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5.是啊,多么丰盛的宴席啊,多么热闹的宴饮场面,可是这样香醇的美酒到嘴边,将士们喝到了吗?

欲饮琵琶马上催

6.拓展古诗,理解欲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预设: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8.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战情紧急,战士们期待的觥筹交错只好作罢。让我们读出战事的紧急。

这一催,画面就一转,诗人就开始写什么地方了?

(二)学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是呀,就由热闹的宴饮,转到了残酷的战场。(板书:沙场)。沙场就是战场,同学们,给你们什么印象?(残酷、血腥)

2.我们同学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了我们对于沙场的印象。这些描述,就如这幅图中所展示的,也如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

黄沙滚滚 横刀跃马

出生入死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血染沙场

3.战争是这样的残酷,所以诗人在诗的最后疾呼: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谁读懂了他的意思?

(2)那同学们,结合你的感受和我们刚刚想到的词语和场面,你觉得还有人生还吗?

4.拓展古诗:是啊,没有多少人能够平安回来,那么更多的人都怎么了?我们在诗中探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岑参《胡歌》

5.情境诵读:战死沙场无法还,保家卫国不能还。所以王翰在诗中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体会诗情

1.奔赴战场,更多的人都战死了。可诗人王翰是怎么来表现将士们为国捐躯的?

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这里的醉如何理解?战场是如此的血腥,将士们怎能喝得如此大醉上战场呢?诗人在这里想表达什么?请同桌讨论并汇报。

预设:

他把为国捐躯写成了醉卧沙场,把为国捐躯进行美化。

诗人为什么用醉卧沙场来指代为国捐躯?

这样写没有那么血腥,将士们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战场......

3.举起重的东西好像很轻叫举重若轻,那么把为国捐躯看做醉卧沙场就叫视死如归。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将士们有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让我们把这份豪迈气度用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几人回这一反问形式,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韵味,内化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四、吟诵古诗,书写古诗

1.《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字,那盛大的宴饮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以保家卫国为使命,用生命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2.吟唱古诗:我们讲到了,这首诗,其实是一支曲子。由此可以想到,这首诗原来是用来唱的,想不想听听这首诗怎么唱的?

3.抄写诗歌。

4.交流后出示评价方式及要求。

5.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朗读诗歌,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抄写古诗,落实双基。

五、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回到这幅地图,凉州是充满了诗词的地方,下来,请同学们搜集以《凉州词》为题的其他古诗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整体关照,升华情感,再拓展到其他古诗的课外积累,使古诗学习升华到文化层面,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宴饮 醉 沙场

视死如归

30、腊八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腊八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腊八粥》微课教学设计

(共两课时)

设计思路:

《腊八粥》课文比较长,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我主要选取了两个训练点:一是小练笔,仿照1自然段写自己喜欢的食物;二是体会详写的部分,抓住八儿的言行以及对于腊八粥的细腻描写,体会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同时感受作者对家乡生活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

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及分清主次,我主要在第一课时利用预学单,让学生自学,然后直播交流。在这里只展示预学单,教学设计略去。(文后附《预学单》)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学会生词,完成预学单。

教师:设计《预学单》;搜集腊八粥的图片、课文朗读的配乐《风中的蒲公英》;做好课件。

第一课时 品腊八粥,用真情摹写

教学目标: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种喜爱的食物。

教学流程设计:

一、品腊八粥的简述,由表达悟美好。

1. 出示腊八粥图片,引出课文简述腊八粥的部分。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幅图片最想做什么?哈哈,我猜就是想喝粥。作家沈从文的文字也能带来这画面给我们的感觉,你信不信?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l),白糖,花生仁(rn)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tu)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 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1)请你默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简述腊八粥的食材、做法和味道)

2)在了解段落内容及结构的基础上,咱们就可以好好琢磨语言了。请你边读边思考,看看哪些语句描写得最有味道,把最喜欢的部分勾画出来,并在自然段旁边批注出你读懂的内容。

3)师生共同交流。

A.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朗读一下这句话,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老老少少见到腊八粥都会生出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抓住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体会出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被腊八粥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吸引着;谁不是,一个反问,就再次强调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已经深入骨子里。

这样风趣俏皮又亲切的语言让人倍感生活的温馨,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他们的生活里,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由此展开。

B 出示:

把小米,饭豆,枣,栗(l),白糖,花生仁(rn)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tu)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请你读读这句话,看看作者从什么角度简述了腊八粥的样子。(看、闻、品)作者能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又是怎么喝的呢?

抓住糊糊涂涂、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闻着、何况是、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词语,感受人们急切想喝腊八粥的样子。这描写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你再来读读它,想象腊八粥的样子。

现在你们再用心读读这个自然段吧!也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关注老师的公众号,在里面看打开这课的链接再听听录音。先按下暂停健吧。再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学生读课文。

3. 对比腊八粥的描写,悟语言表达与写作目的关联。

出示老舍《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的描写与1自然段对比读: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北京的春节》老舍

请你分别读读这两段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两段话的语言表达都亲切、通俗。老舍语言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他非常自然地运用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而沈从文的腊八粥呢?语言更多了些风趣、俏皮,他重点描绘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有更浓郁的生活气息,感觉这粥回味无穷,情意绵长。

看来,写作目的不同,选材的角度和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同。

二、慢忆生活,摹写中见温情。

1. 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总结写法。

A 段落结构要鲜明。(人们喜欢腊八粥;食材、做法、味道)

B 语言表达要朴素。描写时要用最通俗的话,可以用上当地的方言,让你的文字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写出食物的形、色、味等,融进真正的温情。

2. 回忆自己喜欢的食物,认真写上一段话。可以参考以下思维导图,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3. 修改、交流。

4. 出示范文,读读后,再次修改自己的练笔:

每逢八月十五,圆月升空的时候,我们这个小城家家户户都会把红糖火烧端上桌。刚会跑的娃娃,手挽手的夫妻,掉没了牙的老人,无论哪个,都会恭恭敬敬地围坐在桌前等着全家人一齐吃。圆圆的,盘子大小的红糖火烧,被厨房里做饭的女主人按照家里的人口数,切成大小约摸一样的角儿,预备着赏月时候吃。棕色的红糖、擀压过的花生碎,再掺上黑白芝麻,赶上家里的媳妇儿讲究,还会配上青红丝,放上少许白面,搅活开,就制成了甜丝丝的馅儿,一点儿不齁人。面皮儿擀起来,包上红糖馅儿,饼外再沾上芝麻,放在电饼铛里那么一烙,从客厅一下子就能闻到那顺着锅盖儿钻出来的味儿。你鼻子使劲儿一吸,心满意足得似乎马上就能咬掉一大口似的。

课后检测:把自己写的这段话读给家长听,让他们帮忙提建议,再修改,誊抄在稿纸上。

31、猴王出世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猴王出世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32、荷花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荷花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花的魅力,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的含义。(重点)

3谈自己从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或感受。(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出示谜面请学生朗读并说出谜底。一个小姑娘,家住在水乡,身穿粉红袄,坐在绿船上。(表扬孩子,善于思考,并出示课件题目《荷花》并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写荷花。

二、复习上节课生字词和形近字。

1.荷花是很多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植物,不仅是荷花的清新脱俗,更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吸引着大家。

2.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叶圣陶笔下的荷花又呈现出一幅怎样的姿态呢?

3.我们把上节课的生字词来复习一下。(出示课件,利用挑豆豆的游戏,来让同学们开火车读,读过后加上拼音再读,有了拼音的帮忙,字音就能够读的更准确了。)

4.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双胞胎,在字里也有很多形近字,找学生来区分一下。(指名学生读,读过后男女生对比读。)

三.出示学习目标,有目标就有学习的方向,带着目标去学习。

(请学生读一读学习目标)

四.欣赏视频朗读《荷花》(感受感情,激发朗读兴趣)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默读,大声读,同桌读,小组读)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1).作者笔下的荷叶是怎样的?荷花又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3).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六.精读细研。

1.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荷叶是什么样的?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荷叶挨挨挤挤,运用拟人的修辞)

(师:请学生表演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多,并请学生读一读,读出荷叶的挨挨挤挤,多。板书:荷叶挨挨挤挤)

(生:荷叶还像碧绿的大圆盘,运用比喻)

(师:你真厉害,这都被你发现了,请你也用比喻的修辞说一个句子,出示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仿写比喻。)

(师:板书到明写法下边学比喻)

2.在这挨挨挤挤的荷叶衬托下的荷花又是什么样呢?请用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生: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看图片感受冒。老师板书荷花)

(师: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并演一演)

3. 你能说说荷花的三种姿态吗?

(师:请学生上台来贴贴图片荷花的三种姿态)

(生:读一读发现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看图片,请选自图片也来说一说图片中的排比,板书到学方法中:仿排比)

4. 看图片,展联想。

(师:我们看到这样的图片,想到什么?)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看来大家都是小诗人,叶圣陶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生:这一池荷花不仅很美,而且竞相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就是大自然。)

5. 展开想象,幻化荷花。

(师: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生: 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动态下的荷花美轮美奂,静态下的呢?)

(生: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教师板书明写法里写:动态,静态。

6. 深入联想。

(师: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生:各抒己见,青蛙、蝴蝶、蝌蚪)

(师:作者怎样发现这一池荷花的?回到开头)

(生:闻。从赶紧和跑中也可以体现作者对荷花的喜爱。)

七、跟音乐,带着感情再次朗读。

请学生一人一段,跟音乐有感情读一读,其他学生做听众,来感受荷花的姿态美以及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八、畅所欲言。

说收获,谈感想。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作者。

九、布置作业。

1.喜欢画画的同学,去校园里观察月季的姿态,画一幅月季图。

2.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植物。

33、寒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寒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并不陌生,但相比于春节、元宵等节日,学生对寒食节比较陌生。通过课下注释和资料的补充,可以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引出《寒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谁能够想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呢?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清明》清明节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二、学习古诗名句《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祭奠、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师: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皇家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动。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生:落花纷飞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柳絮、杨花飞满天的场景。

师:我们还学过描写杨花的诗吗?其他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生: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生: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师:刚才同学想出的《春赋》和《晚春》里面,描写杨花也用到了飞字。

这几首诗中的杨花都是飞起来的,我们见到的杨花、柳絮什么情况下才会飞起来?

生:刮风的时候。

师: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不说落花而说飞花,其实就是在写风。

(2)诗句中的无处不飞花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表达呢?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御斜柳写出了柳树怎样的姿态?

生:柳树的枝丫随风飘动

生:风都把柳树的树枝吹斜了

师:谁能想出几句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的柳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扶堤杨柳醉春烟。

生: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3)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沐浴着这样的春风,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播放飞花视频配乐,指名读。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

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止火烛,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点燃烛火。

轻烟入: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状的不满。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四)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一遍。

三、拓展延伸

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韩竑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又通过讽刺的手法流露出对封建政治腐败思想的不满。

师:除了我们刚学完的这首诗,还有那首诗作用了讽刺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生:《题临安邸》里面有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是我们五年级学会的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也是用讽刺的手法写出了国家正在面临灭亡而这些政客们还在不停的歌舞。

师: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除了韩竑描写了寒食节,唐代诗人孟云卿也曾经写过寒食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寒食》朗诵音频。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四、课后作业

背诵《寒食节》,每位同学收集一首写传统节日的诗积累在摘抄本。

34、枫桥夜泊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枫桥夜泊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泊、愁。

2、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一、导入新课,解诗题。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2、谁能告诉我诗人是在哪里写这首诗的?

3、是的。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枫桥在哪儿?泊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二、了解诗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张继)

2、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张继?指名读PPT上内容。

(出示有关张继资料:张继,唐代诗人,湖北襄(xiānɡ)阳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距今约1200年,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枫桥夜泊》。)

三、初读古诗

1、弄懂了题目的意思,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读这首诗了。我们先来把这首诗读熟。

2、出示自读要求:

读书小提示:

①自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②自读第二遍,读出节奏(提醒:七言诗可以按照4-3来停顿)。

③第三遍同桌互相读,互相听,相互检查一下,生字读音有没有错误,如果有帮助纠正一下。

师:读得好!霜愁是翘舌音,寒山寺翘平转化也读得非常准确!

师:读得还不错,要想读出诗的韵味,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好句末的平声字,天眠船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引读:霜满天 对愁眠 到客船

4、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

5、比赛读:我们就应该像她这样读,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我们小组之间开展一次比赛,看看哪个组读的好!四个组,一组读一行。

下面男同学和女同学开展一次比赛,看是男同学读的好,还是女同学读的好。

6、同学们,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啊?

7、大家都能把古诗读得准确了,但是还缺少了一点情感,此时,就让我们走进古诗。

五、明诗意

1、要弄懂诗意,我们再来听听这首诗。记住听读要求。

听读要求:

①专心聆听,边听边记;

②边听边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边想边画,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横线表示出来。

2、播放录音视频。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那就请你按要求画一画,画好之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4、小组用这样的句型汇报:诗人看到了.......诗人听到了.....

先看前两句

【月落】:

(1)这是怎样的月亮? (快要落下去的月亮。)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

  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

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游子)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思念家乡)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寒冷、孤独、忧愁)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江边的枫树黑黝黝的一片,渔船上的灯火在风中摇曳着。)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与忧愁相伴,他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出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谁能连起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充满寒意的夜半,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9)读这两句诗。

六、悟诗情

1、读懂了诗意,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

2、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张继,您为什么愁?

愁什么呢?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3、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4、交流: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预设: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思乡之愁)。

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孤独之愁)

你从哪里知道?(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还有怎样的愁啊?(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象情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前,一个江南秋天寒冷的夜晚,张继所乘坐的那艘小小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他愁啊,那一晚他独立船头,看明月西沉,听乌鸦啼叫,觉寒霜满天,也许是因为思念故乡,也许是因为考场失意,也许是因为。。。。总之,他愁啊,直到夜深人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一声声传来,击打在他的心头他才浑身一阵,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首诗,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听老师唱这首诗。(学生深情背诵。)

七、古诗拓展

假如今天,诗人怀着同样的愁绪,将船停泊在枫桥边,他还能写出这样的诗么?

八、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

必做作业:下一次,当你感觉幸福或者哀伤时,请你试一试,静静的感受它,再试一试,拿起笔把它写下来

选做作业:

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对愁眠

35、繁星一三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繁星一三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理念

通过资料收集、美文诵读、音乐欣赏、讨论分析、写作训练等方式,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综合的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分析表达能力,发展联想思维,在审美的愉悦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本课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是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二课,担负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及表述能力的任务;本课紧呈第一课的修辞练习,是学生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的好机会;同时,作为一篇教材建议略读的课文,本课应以练习为主,是放手让学生锻炼、展现语文素质的舞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关于课文作者、背景及相关修辞手法的资料,学习本文修辞的运用。

2、诵读欣赏课文,理解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产生欣赏星空的共鸣,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3、仰望星空,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

重点: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

难点:理解、感悟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重点的实现:通过预习与检测巩固学生对修辞的认识,通过朗读、思考、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确作者感情的基调,再通过欣赏音乐与图片使学生产生感悟与联想,激发创作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难点的解决: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细节,对重点的句子仔细分析、讨论,联系学过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理解作者的感受。重点的词汇通过词汇联想练习加以感悟。

给学生的学习建议:A.认真做好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可以先做一点修辞练习

B.在欣赏中注意用心去感悟和思考,在讨论中求同存异

C.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活泼开放

指导思想

倡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在思考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

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或书籍,获取关于巴金的情况和创作背景。

回顾第一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复习它们的概念,观察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有兴趣的同学写一首关于星星的小诗或一段关于星空的文字。

二、导入与预习成果的展示

请同学朗诵自己创作的关于星星的诗歌或文段,引出课题:繁星

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巴金生平、代表作品、本文的创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加以补充。

学生指出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说出它的概念,并造一个使用该手法的句子。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使用了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

三、朗读比赛

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邀请学生分别朗读第三段,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感情。

四、讨论与分析

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看星?每次看星的时间、地点怎么样?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的?思考的结果请学生以表格形式写在黑板上。

注意仔细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细节,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看星是三次还是四次的争论,鼓励有不同的意见。

讨论:作者每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原句回答,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与感受变化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可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谈,还可以联想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内容,得出感受随环境、心情、修养、阅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适当联系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思想:有感而发)

分析:课后第三题列出的重点语句,在这些句子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鼓励学生抓住重点词汇,进行跳跃式的联想,如看到母亲就联想摇篮、温馨、安详或家园、故乡、祖国等,从词汇练习中明确作者的感受,分析中请学生保持求同存异。

五、感悟与联想

欣赏关于星空的不同风格音乐(温柔浪漫的、平静自然的、凄楚哀伤的),注意用心感悟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听完后发表自己的感悟。

看星空图片,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音乐欣赏中的感悟,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完成以繁星为主题的写话练习。

设计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锻炼学生能力。不拘泥于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强调联想与感悟,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36、出塞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出塞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4.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a.学生自由读。

b.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c.同学间互相评读。

d.想象画面朗读。

e.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37、扁鹊治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扁鹊治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3.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理解寓言的寓意,明白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4.简要复述扁鹊治病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根据病历表抓关键词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讲述故事《银针救太子》

师:战国时期,有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叫扁鹊。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lu)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鹊觉得十分奇怪,请求进宫察看,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2、说一说:你们了解扁鹊吗?谁来说一说。板书:扁鹊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4.板书:扁鹊治病(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认读生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相机出示投影)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读懂这么多的内容。

4.引导学生质疑:

通过读课文,听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看看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梳理学生的疑问:

蔡桓公为什么不相信扁鹊说的话呢?

既然蔡桓公不相信,为什么扁鹊还反复的前去劝说?

扁鹊后来为什么又逃跑了呢?

5.引导自学,解决疑问: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来读课文,注意一边读一边思考,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三、细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真认真!能够用心的读书,静静的思考。那么第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吗?从哪儿看出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相信呢,请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1. 指名学生读一读句子:

图片

A: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B: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

C: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蔡桓公当时非常的生气,不以为然。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怎么样读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2. 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过渡:尽管蔡桓公很不相信扁鹊,对他不加理睬,扁鹊为什么还三番五次地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请大家自由地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3. 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谁来说一说。

4.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怎么读才能够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

5.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

过渡: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待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1. 学生思考

2. 引导回答:

蔡桓公:不听劝告 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

扁 鹊: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是个令人尊重的神医

四、复述课文内容,学会讲故事。

(一)试填病历表,梳理故事内容。

1、立人之本就是德!作为一名医生,扁鹊不仅医术高明,最重要的是他医德高尚。瞧,这里有一份扁鹊写给蔡桓公的病历表,这张病历表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请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按照先后顺序说一说。

3、指导学生填写第一次治病的过程。

(1)抽学生说一说第一次的病情皮肤上有点小病,概括为病在皮肤。

(2)治疗方法用热水敷烫。提取关键词敷烫。

(3)治疗把握能够治好。

(4)蔡桓公的态度不相信。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表中所填的第一行关键词连起来说一句通顺的话。

第一天

皮肤

敷烫

能够治好

不相信

5、小结建议:讲故事有小技巧,可以借助蔡桓公的病历表,围绕其中的关键词来组织语言,还可以适当地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样能讲得更加通顺、连贯。请同学们完成后面的病历表。

(二)完成病历表,分段讲故事。

1、分发学习单,先自主完成再小组交流补充。

2、根据关键词,试着讲第二至五次的故事,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课文求助。

(三)梳理病历表,复述故事。

1、梳理表中的病情治疗方案两栏,了解故事的发展。

2、教师抽取几个学生讲故事,师生再评议。

五、领悟道理:

蔡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读过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 对蔡桓公说

评议:对啊,如果能够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引起重视,病情一定会治好的,事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

2. 对扁鹊说

评议:立人之本就是德!

3.对所有的同学说:

评议:善意的批评,会让我们不断的进步!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我们要学着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六、总结:

同学们,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错不改,大祸不远。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