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好饿的小蛇》绘本教案反思
幼儿园《好饿的小蛇》绘本教案反思
1、幼儿园《好饿的小蛇》绘本教案反思
【背景分析】
《好饿的小蛇》故事内容简单,画面形象有趣。故事中很多拟声词“啊呜”、“咕嘟”的反复出现,使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小蛇滑稽、贪吃的模样深深吸引着孩子,适合小班孩子的模仿与表演。整个教学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教师牢牢抓住故事形象---小蛇“饿、贪吃”的特点,引导小班孩子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小蛇的滑稽,体验小蛇的贪吃,模仿小蛇的稚笨与好玩,并支持幼儿用简短的词语、短句去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及表述自己的猜测与想象,强调发生在小蛇身上的一系列的有趣事件所带给孩子们的童真与童趣,让孩子真正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最终体验到趣味阅读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
2、乐意和老师一起讲故事,有初步的想象力。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4、学说短句:“我吃了***水果,我变成了***蛇。”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6、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好饿的小蛇》大图书一本flash课件
【活动重点】
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颜色与形状。
【活动难点】
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体验模仿小蛇的乐趣。
【活动的教育价值】
第一,符合了小班年龄段孩子阅读的共同特点。如:画面图像简单,色彩丰富,形象鲜明;故事角色突出、人物不多、特征明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等。
第二,作品具有特别个性。那就是作品充满了幼儿天真的趣味,想象天马行空,小蛇吃什么水果肚子就会变成什么水果的模样,最后,一口把苹果树吞下去了,身体出奇地变成了一个树。这跟小班孩子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完全匹配。
【活动过程】
一、出示制作大书的封面,引导幼儿猜测,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叫《好饿的小蛇》。
封面上有什么?这条小蛇长什么样?看看,它在什么地方?(引导宝宝观察小蛇背后的小树林)猜猜,它会干什么呢?
1、出示小蛇吃东西的图片,引导幼儿进行猜测。
2、提问:请你猜一猜小蛇肚子里吃了什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
二、教师逐页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想象。
1、出示图书(有一条小蛇),讲述:一天,一条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树林里散步。
以小蛇的口吻说:“我好饿好饿啊!我可以吃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学小蛇扭啊扭的去找东西吃。
2、翻书:讲述:好饿的小蛇扭来扭曲在散步。小蛇发现了什么?谁能用好听的话说说是怎样的苹果?(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苹果是红红的、圆圆的、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样呢?
3、翻开吃下苹果的小蛇的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苹果哪儿去了呢?谁来指一指(请幼儿来指一指画面)说一说苹果去哪了?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苹果吞(念这个字的时候,略慢、强调一下,并理解吞的意思)到肚子里去了。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学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张开大嘴巴,把嘴巴张得圆圆、大大的,模仿小蛇“吞”苹果的动作。)
(评析:关于小蛇吃了苹果的猜测,对于本次活动起到直接影响,对后面的各种水果的猜测会起到引领与借鉴的作用,所以教师让孩子多观察一下画面,包括语言上的提示: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呢?什么水果是圆圆的,有柄的?什么水果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孩子很顺利地猜出苹果以后,教师马上揭晓答案,给予孩子猜测成功的肯定与表扬,激励其他孩子猜测的积极性,然后把吞了苹果的小蛇亲热地称呼为:苹果蛇,为后面关于小蛇其他有趣称呼做好铺垫。)
4、翻书:讲述: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香蕉?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教师帮助幼儿归纳:香蕉是黄黄的、弯弯的、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5.、翻开吃下香蕉的小蛇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香蕉到哪儿去了?小蛇的肚子像什么?(请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香蕉吞下去了……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复习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想想香蕉是长长的,所以要把嘴巴张圆圆的(如小鱼吸水泡的样子),把长长的香蕉慢慢吞进小蛇的肚子里。)
(评析:关于香蕉的猜测,相对比较简单一点。所以这个环节,教师将引导重点放在鼓励幼儿模仿小蛇进行吞咽香蕉的动作上,通过张圆嘴巴、吸长长的香蕉、咕嘟吞咽进肚子的夸张、形象的表演,让幼儿体验“香蕉蛇”的幽默与滑稽,为后面体会故事趣味性做好铺垫。)
6、翻书:讲述: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葡萄? (教师帮助幼儿归纳:是圆圆的。有些葡萄是紫紫的,圆圆的葡萄酸酸的、甜甜的,真好吃。)
7、翻开吃下葡萄的小蛇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葡萄到哪儿去了?小蛇的肚子像什么?(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葡萄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吃葡萄的时候,因为葡萄一个一个很多,小蛇的嘴巴要不停地张开、吞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一大串的葡萄全都吞到肚子里。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集体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教师带着宝宝一起,一手模仿拎着一大串葡萄,仰着脑袋,张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鼓励宝宝学着“蛇妈妈”的样子吞葡萄,把葡萄一个一个全都吃到小肚皮里,吃完还可以用手抹抹嘴巴,表示“真好吃”的样子,增强情节表演的趣味性。)
8、翻书:讲述: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发现了什么?
讲述:好饿的小蛇惊喜地找到了一个带刺的菠萝……你们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样?(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菠萝的头上是绿绿的,长着许多长长的叶子;菠萝的身上是黄黄的、摸上去刺刺的,菠萝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9、翻书: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好饿的小蛇果然吃下了菠萝,身体变成什么样?(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菠萝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吃菠萝的时候,因为菠萝身上刺刺的,小蛇吃菠萝的时候嘴巴张得更大了,仔细一点吞,小心别让刺刺到小肚皮。“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个大菠萝一口吞下去了。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集体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想想刺刺的菠萝的样子,把双手在嘴角处打开,表示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慢慢地吞菠萝,提醒幼儿:千万不能让刺刺的菠萝弄痛小蛇的嘴巴,让宝宝表演“吞菠萝”的时候更专注、更投入。)
(评析:如何吞咽刺刺的菠萝,对小班幼儿来讲,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愿意跟随教师的引导,吞咽动作明显变慢,且更为夸张,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小蛇吃菠萝的趣味性。而且,小蛇因为肚子饿,竟然连刺刺的菠萝也敢吞咽,幼儿在这个环节的模仿表演中,对于小蛇的笨拙与可爱的印象记忆更深刻了,也更喜欢顽皮、淘气的小蛇了。特别是老师模仿小蛇说的一句话:“呀,甜甜的菠萝真好吃,可是,菠萝上面刺刺的叶子,把我的小肚皮都扎疼了,一点也不好吃。”这一句话引起了孩子快乐的笑声,进一步为活动营造出积极、快乐的氛围。)
10、翻书:讲述:第五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看,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呢?(重点猜测:小蛇是怎么吃小树的?先……再……最后……引导宝宝用简单的语言讲出小蛇爬树、翻身、吞等等动作,教师提炼简单的辅助动作展示给宝宝看,帮助宝宝理解小蛇吃树的一系列连续动作。)
11、翻开吃了大树的小蛇图片(小蛇的样子基本上看不太清楚了),小蛇到哪儿去了?(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结满红苹果的树呢?小蛇变成了一棵树。(请幼儿模仿小蛇吃小树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真调皮,它扭来扭去,扭来扭去,爬上小树,爬到高高的上面,张开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棵小树都吞了下去,变成了一棵奇怪的小蛇树。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不经过老师提示就能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当老师讲到小蛇吞小树的时候,老师鼓励宝宝张开大嘴巴,可以站起来,把头往下低,表示模仿小蛇从上往下吞小树,最后也可以鼓励宝宝低着头,把小手往后摆,象孔雀的尾巴一样张开来,表示小树的树*。
(评析: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孩子对于小蛇吞咽小树这样一种大胆的行为,觉得特别有趣。而且,关于“小树好不好吃”的讨论,将孩子对于小蛇的“调皮与淘气”的记忆再次变得印象深刻起来,孩子快乐地随教师的语言引导与动作提示,一起模仿表演小蛇吞咽小树的动作,然后打着饱嗝、抚摩肚皮帮助消化、最后快乐满意地睡觉……孩子在这一系列的模仿表演中,不仅理解到故事中小蛇的滑稽与贪吃,也为后面的完整欣赏故事、理解故事风格特点做好充足的准备。)
12、讲述:“ 啊——真好吃。”好饿的小蛇再也不饿了,擦擦嘴扭来扭去地走了。
13、回忆:
(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2)小蛇都吃到了什么东西?小蛇是怎样走的?我们来学一学吧,小蛇吃下东西什么声音?我们来学一学。
三、看课件“好饿的小蛇”,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1、播放教学课件“好饿的小蛇”,让幼儿体会故事的幽默,教师边看边讲述,重复性话语可以引导幼儿一起说一说。师:哎呀!小蛇吃的肚子好饱啊!我们摸摸自己的小肚子,帮助小肚子消化消化。来,宝宝一起坐下来,休息一下吧!我要给宝宝看动画片《好饿的小蛇》,大家一起来看看,动画片里的小蛇,是怎么吃东西的?你也可以跟着动画片里的小蛇,学学它吃东西的样子,“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吞到肚子里,好吗?
2、教师简单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体会故事的滑稽与幽默。
①鼓励宝宝再次观察故事结尾处(小蛇背后)的小树林。
师:宝宝仔细看,小蛇背后的小树林好象有什么变化呀?怎么会少一颗树的?你们觉得这棵树好吃吗?小树吃起来,有什么味道呢?
教师小结:故事里的小蛇真有趣,也很贪吃,它看见什么就吃什么,竟然连小树也吃掉了,真好玩。
②师:你觉得这个故事里面,还有什么地方很有趣?大家来说一说。
教师简单归纳幼儿讲述内容进行小结:宝宝讲得真好,故事里的小蛇……原来,好饿好饿的小蛇看见什么吃什么,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肚子就变成什么形状,真好玩,真有趣。
四、引导孩子,学习吃东西的正确方法。
1、你们觉得小蛇这样吃东西好吗?为什么?
2、我们应该怎么吃呢?
3、亲身体验,幼儿学习正确吃东西的方法。
讨论好以后老师小结:小朋友可不能像贪吃的小蛇一样吃太多的东西,这样对我们的健康是有害的,可能还会因为吃太多东西消化不良而送医院呢……而且,要经常锻炼身体,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哦。
五、扮演小蛇(玩一玩,演一演)
1、变小蛇
2、吃水果
3、学说短句“我吃了XX,变成XX蛇”
老师带领幼儿学小蛇扭啊扭的去找吃的东西,(事先在三个地方贴上西瓜、草莓、和蛋糕)学小蛇“啊呜”吃掉,说说自己的肚子变成了什么?
托班绘本教案《好饿的小蛇》
活动目标
1、 通过阅读故事绘本,感受理解小蛇吃水果的情景。
2、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3、感受故事传达的幽默与滑稽的氛围,初步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幻灯片、葡萄图片、小蛇身体变葡萄形状的图片、菠萝图片、小蛇身体变菠萝形状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学小蛇进场
1、今天我们来学学小蛇,我是蛇妈妈,你们是蛇宝宝,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2、教师带幼儿学小蛇进入活动室;
二、出示课件,欣赏故事
1、这里也来了一条小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小蛇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2、播放小蛇的图片:这是一条怎么样的小蛇?它的身体怎么样?(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词形容小蛇)它为什么要张大着嘴巴呢?
3、小蛇告诉我说,它的肚子好饿好饿,它喜欢吃水果,猜猜看,小蛇会去吃什么水果呢?
4、播放小蛇肚子变香蕉形状的图片:咦,小蛇的肚子怎么了?变成了像什么水果的形状?小蛇是吃了什么水果,肚子才变成这样子呢?
5、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猜得对不对。播放小蛇吃香蕉的图片,原来小蛇真的是吃了香蕉呢!这是一根怎么样的香蕉?(用恰当的词来形容)学说句式:小蛇吃了弯弯的香蕉,身体变得像香蕉。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蛇吃香蕉的样子吧。教师带领幼儿“啊呜”一口吃进香蕉,“咕嘟”吞下香蕉。
5、第二天,小蛇又要出去找水果吃了。这下它看到了什么水果?这个苹果长得怎么样?(说说形状和颜色)猜猜看,这个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做?学习小蛇“啊呜”一口吃进苹果,“咕嘟”一口吞下苹果。猜猜看,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形状了?学说句式“小蛇吃了圆圆的苹果,身体变得像苹果的形状”。
6、第三天和第四天,小蛇又出去找到了两样水果,是什么?出示葡萄和菠萝的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形状和颜色。再出示小蛇分别吃了这两样水果的图片,请幼儿进行配对。将相应的图片贴在相应的水果下面。贴好后,出示课件校对。并请幼儿模仿小蛇吃水果的样子,学说句式。
7、(播放长满苹果的苹果树幻灯片)第五天,小蛇又要出去找水果吃了,这下,它又看到了什么?树上有多少苹果呢?猜猜看,小蛇会怎么做?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蛇爬树的样子吧!
8、播放小蛇张大嘴巴的图片:小蛇嘴巴张这么大做什么呢?它的身体变成什么?巩固句式“小蛇吃了苹果树,身体变得像苹果树”。
三、讨论,结合幼儿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1、为什么小蛇吃了苹果,身体就变成苹果的形状?它是怎么吃苹果的?
2、教师小结:小蛇吃东西是“啊呜”一口吃进去,“咕嘟”一下子就吞下去了,没有咬碎。吃进去的东西是整块的,不能消化掉,我们小朋友吃东西应该怎么吃?
中班早期阅读《好饿的小蛇》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法,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性。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幼儿成长的精神食粮,它能使幼儿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3—6岁又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而中班幼儿正好处在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关键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抓住这一个关键期,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适合中班幼儿阅读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好饿的小蛇》是本非常有趣、构思巧妙的书,是日本著名绘本大师宫西达也的作品之一,以好饿好饿的小蛇看见各种水果为线索,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信孩子们也一定会喜欢,小蛇吃了哪些东西呢? 小蛇是怎么走路的呢?是爬的,是扭来扭去走的……这些有趣的情节会深深吸引幼儿去探究询问小蛇在扭来扭去散步的时候都看见了哪些水果又是怎么吃的。同时尝试将故事与绘画有机结合,让孩子通过制作故事中的形象,来想想好饿的小蛇还会发现什么好吃的?它会怎样做呢?让孩子在想想画画说说中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故事绘本,感受理解小蛇吃水果的情景。
2.大胆想象,能积极介绍自己的创作。
3、喜欢和同伴一起读书,初步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好饿的小蛇》绘本故事、记号笔。
2.幼儿操作纸人手一张。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故事,引起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大书,看看封面上有谁?
2.师:哎呀!小蛇的肚子瘪瘪的,它好饿哦!
3.师:原来这本书的名字就就叫“好饿的小蛇”。
4.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好饿的小蛇发生了什么事?
(二)欣赏绘本
1.欣赏绘本画第一段
师: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突然,它发现了什么?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做?
师:吞下苹果后的小蛇会是怎样的呢?
师:你们看,小蛇吞下了苹果后,它的肚子和原来有什么不一样?
2.欣赏绘本画第二段
师: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突然,它又发现了什么?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做?
师:猜猜看,小蛇吞下三角形的饭团,它的肚子会有什么变化呢?
3.欣赏绘本画第三段
师: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突然,它又发现了什么?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做?
师:猜猜看,小蛇吞下一串紫色的葡萄后,它的肚子会有什么变化呢?
4.欣赏绘本画第四段
师: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又在散步,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这次好饿的小蛇会怎样?师: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爬上树,然后,张开大嘴,还是咕嘟一口------,师:它吃了什么?还有吗?你怎么知道它吃了树干?
5.师:好饿的小蛇真贪吃呀!它吃了哪些东西?
6.那你们猜猜看,它还会吃什么?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三)师示范
1.师:你们讲得真好,那周老师也来画一画好饿的小蛇,请你们来猜一猜,它吃了什么。
2.师出示准备好的画纸:有一天,好饿的小蛇到了一个果园里,它吃了-----,啊,真香啊!
3.师:老师把好饿的小蛇画好了,你们猜它吃了什么啊?
4.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画一画好饿的小蛇,让它吃一些不同的东西呢?
(四)幼儿作画,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画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画完后讲讲小蛇吃了什么,可以简单的编一到两句话。
(五)讲讲、评评
1.师:我们好饿的小蛇都画好了,谁来猜一猜这些小蛇都吃了什么东西?
2.讲评猜三到四张作品,鼓励讲得好的幼儿。
3.师:你们真能干,下午我们用颜料给好饿的小蛇涂上颜色,一起把它装订起来,给没来上课的小朋友看看,好吗?
教学反思: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故事,适合小班幼儿的听赏与模仿。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与诙谐,我用极其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表现小蛇吞东西的样子,并且鼓励幼儿学习模仿小蛇有趣的吞咽动作,通过拟声词"啊呜--咕嘟"的重复表演,让孩子感受到小蛇吃东西的有趣与特别,激发孩子情境性表演的兴趣,满足小班幼儿"能听懂、愿意想、喜欢说、爱表现"的活动积极性。
2、小班公开课数学教案《好饿的小蛇》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猜想中积累日常生活中对形的感知。
2.能按照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3.乐意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PPT《好饿的小蛇》
2.小蛇图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食物卡片若干。
3.房子图、小树草地背景图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它是谁?
2.这是一条小蛇,是一条好饿的小蛇。
(二) 观察猜测,积累感知。
1.感知圆形
(1)肚子饿的小蛇也想找东西吃,我们来看看小蛇找到了什么?
(2)好饿的小蛇吃了苹果后,肚子变什么样了?为什么?
(3)小结:好饿的小蛇吃了圆圆的苹果,肚子就变圆的了。
2.感知三角形
(1)猜猜好饿的小蛇吃了什么东西?它的肚子为什么会成三角形呢?
(2)它吃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
(3)小结:小蛇吃了三角形的饭团,肚子就变成了三角形。
3.感知正方形
(1)猜猜好饿的小蛇找到了什么好吃?它的肚子为什么会成正方形呢?
(2)它吃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3)小结:小蛇吃了正方形的三明治,肚子就变成了正方形。
4. 感知弯弯的形状
(1)猜猜好饿的小蛇找到了什么好吃?它的肚子为什么会变成弯弯的呢?
(2)它吃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是弯弯的?
(3)小结:原来有些东西呀,咬掉一些,吃掉一点,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弯弯的东西,可能是一根香蕉,也可能是一片咬过的西瓜哦…
(三)操作体验,巩固提升。
1. 观察比较。
(1)出示粘贴在纸板上的小蛇,集体观察比较。
小蛇的朋友有什么不同?
(2)引导幼儿从帽子形状不同进行观察。
小结:原来小蛇朋友头上戴的帽子形状不一样,有的是圆圆的圆形,有的是三角尖尖的三角形,有的是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2. 请一幼儿示范。
(1)请你帮这条小蛇去找一样它喜欢吃的东西好吗?
(2)你的小蛇吃了什么呀?为什么要给它吃一个圆圆的蛋糕呀?
3. 集体操作。
(1)提出要求:帮助小蛇找出和它的帽子一样形状的食物。
(2)幼儿自由操作。
(四)分享交流,积累经验。
1.分享交流:你给小蛇吃的是什么呀?为什么?
2.游戏“送小蛇朋友回家”。
3.小结:小朋友们都帮助小蛇朋友们找到了它喜欢吃的东西,而且圆形帽子小蛇回到了圆形房子里,三角形帽子小蛇回到了三角形的房子里,正方形帽子小蛇也都回到了正方形的房子里。小蛇朋友们好开心哦,它们说:“谢谢小朋友,请小朋友们到我的家里玩玩吧。”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3、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好饿的小蛇》含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孩子乐于听故事,看了绘本故事《好饿的小蛇》后,孩子们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就把孩子愿意听的故事和认识图形结合在一起,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复习学过的图形。
活动目标:
1.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圆形、长方形、三角形。
2.对各种图形进行分类。
3.教育幼儿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幅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听?
——想听。
2.出示第二幅图片,这是谁呀?——是小蛇。它是一条小蛇,那他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蛇呀?我来告诉你们他是一条好饿的小蛇,是肚子很饿的小蛇,那小朋友和我说一下,你如果肚子饿了会怎么办呢?——幼儿回答,想吃饭,想吃好吃的东西。小蛇和你们一样他到处找好吃的东西,那他找到了没有,我们一起来看,奥,他找到了,他找到什么东西了?(出示图片)咱们一起来看,请幼儿回答(他找到了一个苹果)是怎样的一个苹果呢?(是又红又大的苹果圆圆的苹果)很饿的小蛇发现了这个苹果后会怎样呢?(一口把它吃掉)吧小蛇的嘴巴张开啊呜,咕咚把苹果吃掉了,小蛇的肚子会变成怎样的了,咱们小朋友一起和老师看一下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了?小蛇的肚子变圆了,因为他吃了圆圆的苹果,所以他的苹肚子变得圆圆的了。
3.小蛇吃了苹果很开心,第二天小蛇的肚子又饿了,他扭来扭去,又去找好吃的东西了。他东瞅瞅西找找,找到了一样好吃的东西,他呀又张开嘴巴,啊呜咕咚吃下了好吃的东西,你们看看他吃下了什么东西,出示图片,小蛇的肚子变成了什么形状的了?(三角形)小朋友想一想,小蛇会吃下什么东西呀,幼儿回答,小朋友说了这么多,那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小蛇吃了什么东西了吧?(www.www.banzhuren.cn)奥,原来是西瓜是被切成三角形的西瓜,因为他吃了三角形的西瓜所以他的肚子也变成了三角形。
4.小蛇吃了西瓜很高兴,第三天小蛇的肚子又饿了,他扭来扭去,又去找好吃的东西了。他东看看西找找,发现了一样好吃的东西,他呀又张开嘴巴,啊呜,咕咚吃下了好吃的东西,你们看看他吃下了什么东西?出示小蛇的肚子是长方形的图片,小蛇的肚子变成了长方形,请幼儿发挥想象说出小蛇到底吃了什么东西,最后出示图片,奥原来小蛇吃了一块长方形的饼干。
5.小蛇吃了很多的东西,因为他吃东西时不知道细嚼慢咽,他是啊呜一口吃下的,所以他吃下什么形状的东西,肚子就变成了什么样的。小朋友可不能学他,我们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这样营养才会被吸收。
6.小蛇吃饱了在树林里玩了一会,他要去找好朋友了,看看小蛇找到好朋友了吗,出示黑板看,小蛇找到了很多的好朋友,小朋友看看它的这些朋友都是什么样的?看完后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告诉老师呀?引导幼儿说出小蛇帽子的形状,他的帽子是各种不同的图形,引导幼儿根据帽子的形状给小蛇分类,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7.小蛇找到好朋友后,高高兴兴和好朋友玩去了,他留了一项工作给我们小朋友,他说他发现了咱们生活中有许多不同形状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画在了纸上,但是没有涂颜色,他要让我们小朋友帮个忙把他们涂上颜色,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愿意。
8.出示画有图形的纸请幼儿涂色。
咱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会拿给小蛇看看,好吗?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的活动,幼儿对图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和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联系起来,孩子乐于听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有些宝贝上课时积极性不是很高,再动手方面需要加强练习,本节课有些欠缺,应把正方形了列入其中,应多一些孩子操作的部分。
4、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好饿的小蛇》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幽默、滑稽的风格。
2、能用语言描述事物的颜色与形状,乐意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会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难点:
能用语言描述事物的颜色与形状,乐意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会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故事的动画视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起幼儿兴趣。
1、出示小蛇图片,幼儿观察。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ppt图(1)看,是谁呀?(小蛇)这条小蛇的身体是怎么样子的?(细细的、长长的)小蛇是怎么样走路的呢?(扭来扭去的)一起来学学小蛇走路的样子。
师:今天一大早呀,小蛇的肚子就开始咕噜噜的叫了,怎么回事呀?(肚子饿了)我们小朋友肚子饿了,会怎么样啊?(找好吃的东西)看看,好饿的小蛇去哪里找好吃的东西了呢?出示ppt图2。
二、欣赏PPT,熟悉故事内容。
1、通过欣赏图片,理解小蛇吃苹果的故事的第一部分内容。
(1)出示苹果,观察苹果的样子。 师: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小树林里发现了什么?出示ppt图3(苹果)
师:你看到的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根据看到的图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由讲述。)
小结:小蛇见到了一个圆圆的、红红的苹果。
(2)出示小蛇吃过苹果过后的样子,幼儿探索发现原来是小蛇将苹果吞了下去。
出示ppt图4。师:咦,小蛇怎么了?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你知道是苹果呢?(小蛇把苹果吞进了肚子)(小蛇肚子中间像一个苹果的样子)
(3)出示小蛇张开嘴巴的图片,幼儿观察。
出示ppt图5。师:这么圆圆的、红红的苹果真好吃呀,小蛇是怎么吃的呢? (张大嘴巴,“啊…呜——咕嘟”,把苹果整个吞到了肚子里去。)
(4)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苹果的体态动作,并学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2、通过欣赏图片(小蛇吃过香蕉、葡萄和菠萝后的样子),反推故事相关内容。 出示小蛇吃过香蕉、葡萄和菠萝后的样子的图片,幼儿观察。 师:小蛇在小树林里扭来扭去,还吃了很多的水果,你们猜,它都吃了什么水果呢?
(1)出示ppt图6。咦!小蛇吃了什么东西呀?为什么你觉得是香蕉呢?(弯弯的) 出示ppt图7。真的是香蕉啊,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香蕉?(黄黄的、弯弯的)
小结:原来小蛇是吃了黄黄的、弯弯的香蕉,变成了弯弯的香蕉蛇了。(请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体态动作,并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2)出示ppt图8。小蛇吃了什么呢?(幼儿猜测)出示小蛇见到葡萄的图9。你看到的葡萄是怎么样子的?(紫紫的,一颗一颗圆圆的)
小结:原来小蛇是吃了葡萄,变成了一条葡萄蛇。(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葡萄的体态动作,并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3)出示ppt图10小蛇吃了菠萝ppt图11
3、出示小蛇见到苹果树的图片,幼儿讨论小蛇见到苹果树后会怎么样。
(1)师:小蛇在树林里吃了苹果、香蕉、葡萄还有菠萝,它继续在小树林里扭来扭去的散步,突然它发现了一棵长满红苹果的树,(出示ppt图12)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呢?(幼儿迁移前期经验,讲述小蛇会把苹果树给吃掉。)
(2)欣赏小蛇吃苹果树的ppt图13—15,并学一学小蛇吃树的样子。
三、播放动画《好饿的小蛇》,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1、播放动画《好饿的小蛇》,在幼儿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说一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并且做一做小蛇吃水果时夸张的样子。
2、小结:故事里的小蛇真有趣,也很贪吃,它看见什么就吃什么,竟然连小树也吃掉了,真好玩。)!.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四、延伸活动
1、你们觉得小蛇这样吃东西好吗?为什么?
2、幼儿去散步寻找水果,结束教学活动。 师:小蛇散步的时候见到了很多的水果,我们也去散散步找找水果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生动形象的PPT图片及动画,能提高幼儿融入活动的能力,但是有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没有能够得到重视。
5、幼儿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快乐的阅读中,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2、感受夸张,滑稽的故事氛围。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大图书、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了一位小客人,幼儿摸摸、猜猜。(蛇)(引导幼儿问好)
师:小蛇是怎么走路的?(学小蛇扭一扭)
师:原来,小蛇因为没有脚,是通过扭动身体来走路的。
二、大书阅读
P1
1、师:小蛇走了很久,感觉肚子很饿了,于是它决定到果园去找吃的。
1)小蛇遇到好吃的东西,它会怎么样吃下去呢?
2)这个圆圆的东西可能是什么呢?幼儿猜测。
3)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
小结:啊呜,咕嘟,小蛇吃了一个红红的苹果。
师: 小蛇还是觉得好饿好饿,它又扭来扭去找吃的,
P2
1)看,它发现了什么?
2)小蛇会怎么做?
3)它的肚子会变成什么样?
小结:啊呜,咕嘟,小蛇吃了一根黄黄的香蕉。
小蛇还是没饱,它又扭来扭去找吃的了,他又一口吞下东西。
P3
1)小蛇发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饭团?
2)小蛇吃了饭团,它的身体会变成什么形状?
P4
1)你猜它可能吞下了什么?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串圆溜溜的紫色葡萄)
小结:啊呜,咕嘟,小蛇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
小蛇还是很饿,他又一口吞下东西。
P5
1)它可能吞下了什么?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出示真的菠萝,请幼儿观察体验。
小结:啊呜,咕嘟,小蛇吃了一个黄色的菠萝。
吃了那么多东西,小蛇还是觉得没有饱,它又扭来扭找吃的。
P6
1)它发现了什么?
2)它会怎么样?
P7
1)小蛇尾巴那有什么?那三条线表示什么?
2)小蛇到树上去干吗?
P8
小蛇的嘴巴怎么了?它想要干吗?
P9
1)这回他吃了什么呀?(一颗苹果树)
2)他的肚子怎样了?
啊呜,咕嘟,小蛇吃了一颗高高的苹果树。
小结:其实,小蛇吃东西是不用牙齿的,它是直接啊呜一口吞下去的,所以它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它的肚子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三、总结
小蛇吃东西是啊呜一口吞下去的,我们宝宝吃东西跟小蛇一样吗?我们是怎么吃的?
小结:我们吃东西要一口一口地吃,而且要用牙齿把东西嚼碎了,才能咽下去,这样才吃得健康。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在选材上非常适合小班的幼儿,幼儿很喜欢故事内容,在大书阅读时更是采取了丰富的形式,(.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如先猜后验证、带着疑问看下页等,把幼儿的兴趣完全都激发出来,最后环节的创新阅读,更是让幼儿体验了一番创造的乐趣,让幼儿在互动、自主的阅读背景下,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有些细节方面还需要深究,特别是对于每一页讲述时,侧重点过多,导致活动有些累赘。
6、小班上学期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猜读画面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能乐意和老师一起讲故事并参与到猜想游戏表演中。(重点)
3、体验故事幽默、诙谐的风格。(难点)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打印图片(西瓜、草莓、鸭梨、橘子),小蛇头饰。
配套课件:小班语言课件《好饿的小蛇》PPT课件
下载地址:www.banzhuren.cn/ppt/373.html
活动流程:
小班上学期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含PPT课件
二、出示故事PPT,让幼儿进行分段猜读。
1、(出示PPT)你们发现了吗,这会儿小蛇的嘴巴变成什么样子了?你们猜它发现了什么?(苹果)
2、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
3、(继续播放PPT)苹果怎么不见了,苹果在哪儿呢?(请幼儿回答)你怎么知道小蛇肚子里的是苹果呢?
4、(出示PPT)好饿的小蛇又看到了什么?小蛇吃香蕉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小蛇吃饱后会说什么呢?(啊呜咕噜真好吃)
5、(继续播放PPT) (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它发现了一个好吃的东西……他说啊呜-咕嘟,啊真好吃!)你们猜猜,好饿的小蛇吃下了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儿个别回答)
6、(继续播放PPT)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去散步会怎么样?看看小蛇的肚子变成了什么形状?猜猜看它吃了什么呢?(幼儿回答),从外形特征上验证答案。我们来看看小蛇到底是不是吃了菠萝呢。
7、(出示PPT)小蛇吃了很多东西,他说我还没吃饱,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看,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吃呢?苹果树这么高?(爬上去)小蛇扭来扭去爬上了树,啊呜咕噜真好吃。
8、(继续播放PPT)小蛇到哪儿去了?
三、完整讲述故事
看图片回顾故事内容,然后把故事说出来。
好饿的小蛇吃了好多东西啊。(一次完整地说出来,如: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香蕉……)
四、游戏《好饿的小蛇》
真棒!小蛇在教室内里还会发现什么好吃的东西呢?老师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找一找,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吧!(贴西瓜、草莓、鸭梨、橘子图片在墙壁上,鸭梨和草莓可用黑色的影子来表现,增加活动的挑战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在选材上非常适合小班的幼儿,幼儿很喜欢故事内容,在大书阅读时更是采取了丰富的形式,如先猜后验证、带着疑问看下页等,把幼儿的兴趣完全都激发出来,最后环节的创新阅读,更是让幼儿体验了一番创造的乐趣,让幼儿在互动、自主的阅读背景下,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有些细节方面还需要深究,特别是对于每一页讲述时,侧重点过多,导致活动有些累赘。
7、小班语言优秀教案《好饿的小蛇》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感受、理解小蛇吃各种水果身体变形的故事情节。
2、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与形状,乐意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3、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FLASH、PPT截图)一套,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好饿的小蛇》。
PPT:这条小蛇长什么样?看看,它在什么地方?它会干什么呢?
二、欣赏PPT课件,熟悉故事趣味内容。
1、观察小蛇吃苹果图片PPT: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森林里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样的苹果?(教师小结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师: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会怎样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师:苹果哪儿去了呢?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幼儿自由回答、请幼儿来指一指画面)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苹果的体态动作。
教师语言指导:它发现了一个圆圆的苹果,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苹果吞(念这个字的时候,略慢、强调一下,并理解吞的意思)到肚子里去了。
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学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2、观察小蛇吃香蕉图片PPT:第二天,好饿好饿的小蛇又出去散步了,它扭呀扭呀,看看小蛇变成什么样了,你能猜出它吃了什么呢?
师:如果是香蕉,那香蕉是什么样子的?
请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体态动作:它发现了一根黄色的香蕉,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3、观察小蛇吃掉葡萄的图片师: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这次小蛇会吃掉了什么呢?如果是葡萄,那葡萄是什么样子的?
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葡萄的体态动作。
教师语言指导:这次好饿小蛇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 “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一大串的葡萄全都吞到肚子里。
4、观察小蛇吃掉菠萝的图片PPT:,好饿的小蛇还是没有吃饱,它扭呀扭呀,这次它吃掉的又会是什么呢?瞧,这一次,小蛇变成什么样了?多奇怪的小蛇呀,小蛇到底吃了什么东西才变成这样奇怪的样子呀?
PPT:如果是菠萝,那菠萝是什么样子的?菠萝的头上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菠萝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颜色的?
PPT:小蛇果然吃掉的是菠萝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菠萝的头上是绿绿的,长着许多长长的叶子;菠萝的身上是黄黄的、摸上去刺刺的,菠萝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菠萝的体态动作。
5、观察PPT小蛇吃掉树的图片。(教师重点引导,鼓励宝宝夸张表现。)PPT:第六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
PPT:小蛇到哪儿去了?;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小蛇变成了什么?
师:小蛇真调皮。老师觉得很奇怪,小蛇是怎么把小树吃下去的?
引导宝宝用简单的语言讲出小蛇爬树、翻身、吞等等动作。
请幼儿模仿小蛇吃小树的体态动作。
教师语言指导:小蛇真调皮,它扭来扭去,扭来扭去,爬上小树,爬到高高的上面,张开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棵小树都吞了下去,变成了一棵奇怪的小蛇树。哈哈!
三、完整欣赏,体会故事的滑稽与幽默。
1、师:我们再一起看看小蛇吃了那些东西?
2、教师简单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体会故事的滑稽与幽默。
鼓励宝宝再次观察故事结尾处(小蛇背后)的小树林。
师:宝宝仔细看,小蛇背后的小树林好象有什么变化呀?怎么会少一颗树的?你们觉得这棵树好吃吗?
教师小结:真是一只好饿的小蛇,竟然连小树也吃掉了,它看见什么吃什么,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肚子就变成什么形状,真好玩,真有趣。吃饱了的小蛇呼呼大睡起来。
四、模仿小蛇找东西吃,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1、 看着小蛇吃了那么多的好吃的,老师也饿了也想找些好吃的东西来吃,你们想不想啊!那我们就学这小蛇的样子来找些好吃的好不好呀!
2、 (将水果放在的不同位置)请小朋友带上头饰,模仿小蛇进行情景表演。
3、 提问:你吃了什么,肚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五、引导孩子,学习吃东西的正确方法。
1、你们觉得小蛇这样吃东西好吗?为什么?
2、教师归纳幼儿讲述内容,进行简单小结:我们小朋友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学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吞到肚子里,小肚皮要撑坏的。
六、幼儿模仿小蛇的各种动作,随音乐自由出活动室。
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蛇的各种动作,在欢快、悠扬的音乐声中自由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生动形象的PPT图片及动画,能提高幼儿融入活动的能力,但是有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没有能够得到重视。
8、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好饿的小蛇》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故事,感受理解小蛇吃水果的有趣情景。
2、 理解"吞"的含义,懂得好吃的东西不能吃的太多太快。
3、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 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只长筒袜,实物苹果、香蕉、葡萄、菠萝各一个。
2、好饿的小蛇一份,故事mp3录音。
活动过程:
(一)采用倒叙的手法引出故事,吸引幼儿的倾听兴趣。
1、前几天老师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里讲--有一条小蛇肚子好饿好饿呀,它就出门去找东西吃,扭呀扭扭呀扭,看到了一棵长满苹果的树,你们猜一猜,小蛇会怎么做呢?
2、我把故事从头开始讲给你们听,故事的题目叫《好饿的小蛇》。
(二)运用边表演故事边提问的方式,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引:教师带上袜子扮演小蛇:有一条小蛇肚子好饿好饿啊,它就出门去找东西吃。
1、幼儿通过外形、颜色,猜测故事中的水果。
师:第一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它看到地上有一个红颜色圆圆的水果,猜猜看是什么水果呢?
2、通过提问、模仿,学说短句。
师:咦,地上真的是一个又红又圆的苹果,它张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咕嘟,真好吃。。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小蛇怎么做?(幼儿学习短句"啊呜--咕嘟、咕嘟,真好吃")师(将水果藏入袜子表示被小蛇吃了):小蛇说:我吃了一个苹果,变成了一条苹果蛇。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看故事,感受小蛇吃水果的情景。
师: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它看到一根黄颜色长长的水果,猜猜看是什么水果呢?
师:让我瞧一瞧,咦!真的是一根黄黄的香蕉呀。小蛇马上就:啊呜--咕嘟、咕嘟,啊,真好吃。它怎么吃的?水果吃到肚子里发出什么声音?(幼儿模仿)小蛇会怎么说呢?(学习短句:我吃了一根香蕉,变成了一条香蕉蛇。)师: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它看到一个浑身长满刺的水果,猜猜看是什么水果呢?
师:啊,小蛇仔细一看,是个带刺的菠萝也。小蛇怎么做呢?小蛇怎么说?
师: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它看到一串紫色的一粒一粒的水果,猜猜看是什么水果呢?
师:对了,是一串葡萄,那小蛇会怎么做呢?小蛇怎么说?
4、你们猜一猜,小蛇还会吃什么东西?(幼儿自由发言)
(三)观看《好饿的小蛇》PPT,完整欣赏故事。
引:老师的电脑里也有这个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在每个段落之间请幼儿学习短句:啊呜--咕嘟、咕嘟,真好吃。我吃了×××,变成了一条××蛇。)
1、小蛇最后吃了什么?小蛇是怎么吃的?(幼儿模仿小蛇吃水果的声音。)
2、它有没有用牙齿咬?没有用牙齿咬叫"吞",小蛇把水果一口吞到肚子里了。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和小蛇一样吞东西吃?为什么?
3、好吃的东西不能吃的太多太快,否则肚子会涨的。
(四)请幼儿跟着电脑flash一起表演小蛇,在游戏中练习故事短句。
1、想不想一起来当一条有趣的小蛇?老师给每个孩子带来一只袜子,你想一想怎么变成小蛇?(引导幼儿将袜子变成小蛇的窍门。)
2、表演小蛇的动作:它怎么走路?我们试一试。(幼儿用手臂模仿小蛇扭的动作)小蛇的嘴巴在哪里?怎么吃东西?说话怎么说?
3、现在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表演小蛇好吗,学一学小蛇走路、说话、吃东西,比一比哪条小蛇表演的最好。
4、老师和幼儿坐在一起,跟着FLASH表演故事。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在选材上非常适合小班的幼儿,幼儿很喜欢故事内容,在大书阅读时更是采取了丰富的形式,如先猜后验证、带着疑问看下页等,把幼儿的兴趣完全都激发出来,最后环节的创新阅读,更是让幼儿体验了一番创造的乐趣,让幼儿在互动、自主的阅读背景下,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有些细节方面还需要深究,特别是对于每一页讲述时,侧重点过多,导致活动有些累赘。
9、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好饿的小蛇》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猜想中积累日常生活中对形的感知。
2.能按照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PPT《好饿的小蛇》
2.小蛇图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食物卡片若干。
3.房子图、小树草地背景图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它是谁?
2.这是一条小蛇,是一条好饿的小蛇。
(二) 观察猜测,积累感知。
1.感知圆形
(1)肚子饿的小蛇也想找东西吃,我们来看看小蛇找到了什么?
(2)好饿的小蛇吃了苹果后,肚子变什么样了?;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为什么?
(3)小结:好饿的小蛇吃了圆圆的苹果,肚子就变圆的了。
2.感知三角形
(1)猜猜好饿的小蛇吃了什么东西?它的肚子为什么会成三角形呢?
(2)它吃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
(3)小结:小蛇吃了三角形的饭团,肚子就变成了三角形。
3.感知正方形
(1)猜猜好饿的小蛇找到了什么好吃?它的肚子为什么会成正方形呢?
(2)它吃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3)小结:小蛇吃了正方形的三明治,肚子就变成了正方形。
4. 感知弯弯的形状
(1)猜猜好饿的小蛇找到了什么好吃?它的肚子为什么会变成弯弯的呢?
(2)它吃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是弯弯的?
(3)小结:原来有些东西呀,咬掉一些,吃掉一点,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弯弯的东西,可能是一根香蕉,也可能是一片咬过的西瓜哦…(三)操作体验,巩固提升。
1. 观察比较。
(1)出示粘贴在纸板上的小蛇,集体观察比较。
小蛇的朋友有什么不同?
(2)引导幼儿从帽子形状不同进行观察。
小结:原来小蛇朋友头上戴的帽子形状不一样,有的是圆圆的圆形,有的是三角尖尖的三角形,有的是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2. 请一幼儿示范。
(1)请你帮这条小蛇去找一样它喜欢吃的东西好吗?
(2)你的小蛇吃了什么呀?为什么要给它吃一个圆圆的蛋糕呀?
3. 集体操作。
(1)提出要求:帮助小蛇找出和它的帽子一样形状的食物。
(2)幼儿自由操作。
(四)分享交流,积累经验。
1.分享交流:你给小蛇吃的是什么呀?为什么?
2.游戏“送小蛇朋友回家”。
3.小结:小朋友们都帮助小蛇朋友们找到了它喜欢吃的东西,而且圆形帽子小蛇回到了圆形房子里,三角形帽子小蛇回到了三角形的房子里,正方形帽子小蛇也都回到了正方形的房子里。小蛇朋友们好开心哦,它们说:“谢谢小朋友,请小朋友们到我的家里玩玩吧。”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的活动,幼儿对图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和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联系起来,孩子乐于听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有些宝贝上课时积极性不是很高,再动手方面需要加强练习,本节课有些欠缺,应把正方形了列入其中,应多一些孩子操作的部分。
10、小班教案《好饿的小蛇》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感受、理解小蛇吃各种水果身体变形的故事情节。
2、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与形状,乐意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3、感受故事幽默、滑稽的氛围,初步体验趣味阅读的快乐。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用长袜子制作成的小蛇一只(也可以用图片代替)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好饿的小蛇》。
1、教师: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条小蛇,它出来散步,可是现在它觉得好饿好饿啊。这条好饿的小蛇来到了树林寻找食物,小朋友们猜猜看,好饿的小蛇会找到什么好吃的?
2、小朋友们真棒,现在一起来看看好饿的小蛇到底找到了什么好吃的吧!
二、欣赏PPT课件,熟悉故事趣味内容。
1、观察PPT图片3~图片4。
①PPT图片1:哎呀!小蛇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小蛇吃了什么呀?
②PPT图片1:丰富幼儿对苹果的认知经验。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的苹果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根据看到的图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由讲述。)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苹果是红红的、圆圆的、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
③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苹果的体态动作。
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苹果吞(念这个字的时候,略慢、强调一下,并理解吞的意思)到肚子里去了。
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学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张开大嘴巴,把嘴巴张得圆圆、大大的,模仿小蛇"吞"苹果的动作。
2、观察PPT图片5~图片6。
①PPT图片3:第二天,好饿好饿的小蛇又出去散步了,它扭呀扭呀,看看小蛇变成什么样了,你能猜出它吃了什么呢?
②PPT图片4:丰富幼儿对香蕉的认知经验。
师:哪个宝宝告诉我,香蕉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根据看到的图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由讲述。)教师帮助幼儿归纳:香蕉是黄黄的、弯弯的、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③请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体态动作。
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香蕉吞下去了……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复习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想想香蕉是长长的,所以要把嘴巴张圆圆的(如小鱼吸水泡的样子),把长长的香蕉慢慢吞进小蛇的肚子里。
3、观察PPT图片7~图片8。
①PPT图片7:第三天,好饿好饿的小蛇又出去散步了,这一次,小蛇找到了一串葡萄,小朋友猜猜看,小蛇吃下葡萄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②PPT图片8:丰富幼儿对葡萄的认知经验。
师:我们宝宝都吃过葡萄,谁来告诉我,你吃过什么样的葡萄呢?
教师帮助幼儿归纳:是圆圆的。有些葡萄是紫紫的,圆圆的葡萄酸酸的、甜甜的,真好吃。
③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葡萄的体态动作。
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吃葡萄的时候,因为葡萄一个一个很多,小蛇的嘴巴要不停地张开、吞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一大串的葡萄全都吞到肚子里。
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集体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教师动作指导:教师带着宝宝一起,一手模仿拎着一大串葡萄,仰着脑袋,张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鼓励宝宝学着"蛇妈妈"的样子吞葡萄,把葡萄一个一个全都吃到小肚皮里,吃完还可以用手抹抹嘴巴,表示"真好吃"的样子,增强情节表演的趣味性。
4、观察PPT图片9~图片10。(教师重点引导,鼓励宝宝夸张表现。)①PPT图片7:你们瞧!小蛇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小蛇到底吃了什么东西才会变成这样的呀?(教师重点引导宝宝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小蛇,找一找小蛇的头到哪里去了?小蛇的尾巴?小蛇怎么变成小树的样子了呢?)②PPT图片8:呦,好饿好饿的小蛇,怎么把小树也吃下去了呀?师:小蛇真调皮。老师觉得很奇怪,小蛇是怎么把小树吃下去的?
(重点猜测:小蛇是怎么吃小树的?先……再……最后……引导宝宝用简单的语言讲出小蛇爬树、翻身、吞等等动作,教师提炼简单的辅助动作展示给宝宝看,帮助宝宝理解小蛇吃树的一系列连续动作。)③请幼儿模仿小蛇吃小树的体态动作。
教师语言指导:小蛇真调皮,它扭来扭去,扭来扭去,爬上小树,爬到高高的上面,张开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棵小树都吞了下去,变成了一棵奇怪的小蛇树。哈哈!
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不经过老师提示就能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教师动作指导:当老师讲到小蛇吞小树的时候,老师鼓励宝宝张开大嘴巴,可以站起来,把头往下低,表示模仿小蛇从上往下吞小树,最后也可以鼓励宝宝低着头,把小手往后摆,象孔雀的尾巴一样张开来,表示小树的树叉。
三、教师简单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体会故事的滑稽与幽默。
师:哎呀!小蛇吃的肚子好饱啊!我们摸摸自己的小肚子,帮助小肚子消化消化。来,宝宝一起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鼓励宝宝再次观察故事结尾处(小蛇背后)的小树林。
师:宝宝仔细看,小蛇背后的小树林好象有什么变化呀?怎么会少一颗树的?你们觉得这棵树好吃吗教师小结:故事里的小蛇真有趣,也很贪吃,它看见什么就吃什么,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肚子就变成什么形状,竟然连小树也吃掉了,真好玩。
四、引导孩子,学习吃东西的正确方法。
1、你们觉得小蛇这样吃东西好吗?为什么?
2、教师归纳幼儿讲述内容,进行简单小结:我们小朋友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学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吞到肚子里,小肚皮要撑坏的。
延伸活动:好饿的小蛇现在还是好饿好饿,让我们一起为好饿的小蛇真棒点好吃的吧。画各种好吃的东西。
五、幼儿模仿小蛇的各种动作,随音乐自由出活动室。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小蛇吃下的四样食物,并鼓励宝宝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听。
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蛇的各种动作,在欢快、悠扬的音乐声中自由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1、《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故事,适合小班幼儿的听赏与模仿。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与诙谐,我用极其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表现小蛇吞东西的样子,并且鼓励幼儿学习模仿小蛇有趣的吞咽动作,通过拟声词"啊呜--咕嘟"的重复表演,让孩子感受到小蛇吃东西的有趣与特别,激发孩子情境性表演的兴趣,满足小班幼儿"能听懂、愿意想、喜欢说、爱表现"的活动积极性。
2、在教学重点环节处,让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发散思维大胆猜测小蛇的肚子里到底吃了什么东西?这个环节也是调动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孩子认真观察"身体变样了的小蛇"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猜测,鼓励每个孩子都能投入到猜测活动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小蛇肚子的变化,而不单单只是引导宝宝猜对了没有。最后,教师出示图片揭晓答案,形象地归纳出变样后的小蛇为:苹果蛇、香蕉蛇、葡萄蛇、菠萝蛇、小树蛇……让孩子直接关注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幽默与滑稽。
11、中班教案《好饿的小蛇》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蛇身体的变化,猜测变化的原因,培养幼儿观察和联想思考的能力。
2. 学习用手指和手型模仿小蛇动作和肚子的形状,感受绘本的童趣。
3. 能通过剪纸的方式夸张变形并创造性地表现吃了不同食物的小蛇身体。
4. 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5.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绘本PPT
2 剪纸范例
3 剪刀、彩纸、篓子和展板。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导入。
1、宝宝们小手伸出来,我们来玩个手指游戏。
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毛毛虫呀,上爬爬,下爬爬,左爬爬,右爬爬;两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剪刀呀,上剪剪,下剪剪,左剪剪,右剪剪; 三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花猫呀,上喵喵,下喵喵,左喵喵,右喵喵;四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螃蟹呀,上爬爬,下爬爬,左爬爬,右爬爬;五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花蛇呀,上扭扭,下扭扭,左扭扭,右扭扭;
2、小蛇扭啊扭啊,扭到了我们的教室,瞧!(教师出示一条剪纸小蛇)
让我们一起跟小蛇打个招呼吧,小蛇很高兴,它会有什么表情?谁会剪出来?(请一名幼儿示范)
二、绘本阅读和交流讨论。
1、现在小蛇肚子好饿啊,它想出去找东西吃了,它会找到什么食物呢?它又会怎样吃掉这些食物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绘本《好饿的小蛇》。
2、绘本PPT引导幼儿进入故事内容。
观察一:小蛇的身体是怎样的?像什么?(用手指手臂和身体动作模仿体验小蛇的身体造型。)
观察二:小蛇到森林里干什么?
观察三:小蛇是怎样张大嘴巴的?(通过手指和手型的和嘴巴的特征。)它张大嘴巴想干什么?这么大的嘴巴,会吃下什么食物呢?
观察四:它发现了什么?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会怎样?
观察五:苹果哪儿去了?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子了?(给它起个名字叫苹果小蛇。)
观察六:香蕉哪儿去了?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子了?(给它起个名字叫香蕉小蛇。)
观察七:出示饭团小蛇,猜猜,这次小蛇吃了什么?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观察八:出示葡萄小蛇,猜猜,这次小蛇吃了什么?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观察九:出示菠萝小蛇,猜猜,这次小蛇吃了什么?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观察十:第六天,小蛇发现了一棵苹果树,它会怎样呢?苹果树这么高,怎么办?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
观察十一:吃了苹果树,小蛇哪儿去了?它的头呢?身体呢?尾巴呢?小蛇变成了什么?
观察十二:小蛇吃了这么多东西,它高兴地说:“真好吃!”
3、小结:小蛇吃了几种食物?有没有重复的?
三、通过剪纸表现表达。
1、第七天,小蛇回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你们想给它吃点什么不一样的食物呢?你的小蛇会变成什么小蛇?
2、看看汪老师给它吃了什么呢?你猜猜?(出示剪纸范例)
3、欣赏范例:南瓜小蛇。
欣赏要点:
1、这条小蛇吃了什么?变成了什么蛇?
2、南瓜有什么特点?
3、剪纸上有些什么花纹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4、你们能不能像汪老师这样把你的的变形小蛇剪出来呢?
5、幼儿操作剪纸,教师指导。
四、展示交流。
1、将幼儿剪纸张贴在KT板上。
2、猜猜你的伙伴把小蛇变成了什么样子的小蛇?
五、尾声。
教师小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啊呜一口吞,肚子就会被撑坏的。
教学反思:
1、《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故事,适合中班幼儿的听赏与模仿。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与诙谐,我用极其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表现小蛇吞东西的样子,并且鼓励幼儿学习模仿小蛇有趣的吞咽动作,通过拟声词"啊呜--咕嘟"的重复表演,让孩子感受到小蛇吃东西的有趣与特别,激发孩子情境性表演的兴趣,满足小班幼儿"能听懂、愿意想、喜欢说、爱表现"的活动积极性。
2、在教学重点环节处,让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发散思维大胆猜测小蛇的肚子里到底吃了什么东西?这个环节也是调动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孩子认真观察"身体变样了的小蛇"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猜测,鼓励每个孩子都能投入到猜测活动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小蛇肚子的变化,而不单单只是引导宝宝猜对了没有。最后,教师出示图片揭晓答案,形象地归纳出变样后的小蛇为:苹果蛇、香蕉蛇、葡萄蛇、菠萝蛇、小树蛇……让孩子直接关注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幽默与滑稽。
12、幼儿园中班科学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故事,掌握毛毛虫的生长演变过程。
2.了解其他一些特殊动物的生长演变过程。
3.喜欢科学探索。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微课、PPT、白纸、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了解毛毛虫的演变过程
1.(先打开幻灯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看,这是什么?(毛毛虫)
对,就是一个关于毛毛虫的故事,认识字的宝贝和我一起念《好饿的毛毛虫》。
2.(不开)毛毛虫小时候是什么样?(孩子回答以后幻灯)你看到了什么?这颗小小的是什么呢?这就是毛毛虫小时候。
3.(开)你看到什么?毛毛虫怎么样?(等孩子说完再用书面语讲述故事)
4.(开)这里的毛毛虫在干什么呢?
5.(开)直接讲述。
6.(不开)星期三它啃穿了什么呢?谁来说?
7.接下来星期几了?会找到几个好吃?(开)请谁来说(个别)语言能力强要求说完整。
8.(开)星期五,谁来说?(看不清楚是吧,那是桔子)
9.(开)星期六,这么多东西,这回你们要仔细看,毛毛虫啃穿了的到底是哪一些呢?(孩子们说)
请你先说给旁边小朋友听,等一下我要请能干的、能说完整的宝贝说被我们听。
10.(不开)吃了那么多东西,你们才毛毛虫吃饱了没有?是吗?毛毛虫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往下看(开)
毛毛虫什么样子了?是的,它现在胖嘟嘟的,一点也不饿了。
(鼠标指茧)这是什么?
原来这是毛毛虫绕着自己的身体为自己造的一个叫“茧”小房子,那毛毛虫呢?它去哪里了?
哦,是的,它在里面,这时候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蛹。
11.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刚才故事讲了一只毛毛虫长大的过程,先是这个小小的什么?慢慢的变成了一只小毛毛虫,经过很长的时间,吃了很多的东西,变成了蛹,最后终于变成了蝴蝶。
你发现了什么?
(它叫什么?)卵
它叫什么?毛毛虫;他们的名字一样吗?他们长的一样吗?
二、讨论、了解一些动物的特殊演变过程
除了毛毛虫会变蝴蝶,还有哪些小动物有特殊的生长演变过程?
青蛙:春天到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产下了好多卵,卵在水里觉得好舒服。有一天卵变成了小蝌蚪,一大群小蝌蚪快乐的在水里游来游去,过了一段时间,小蝌蚪长出了后退,又过了一段时间,小蝌蚪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的变短,渐渐的小蝌蚪就变成了青蛙,和妈妈长得一模一样。
飞蛾:秋天,蛾妈妈找到一片漂亮的桑叶,把卵轻轻的产下了。卵宝宝安静的躺在桑叶上,有一天卵宝宝变成了一条又小又瘦的蚕,蚕马上就开始吃桑叶,越吃身体就越大,越吃身体就越胖,终于一天,蚕吃饱了,它就为自己做了一个叫做茧的小房子,自己躲在房子了变成了蛹,一段时候过后,它咬破了自己的小房子,变成蛾飞出来了。
蜻蜓:夏天快要结束,秋天马上就要来了,蜻蜓妈妈赶紧把自己的卵产在水里,让卵在水里自由的游泳,游着游着,卵变成了稚虫(水趸),稚虫也生活在水里,至少一年以后他们就会变成会飞蜻蜓。
三、完整欣赏微课视频,加深理解
四、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学习到了毛毛虫变化蝶的故事,请大家回家给爸爸妈妈讲。
13、幼儿园大班语言绘本教案《有个性的羊》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图画书带来的乐趣,对阅读活动感兴趣。
2、学会欣赏图书画面,关注画面细节,提高阅读图画书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听故事、看图画大体掌握故事的情节,丰富词汇:个性
4、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5、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活动准备
绘本《有个性的羊》、PPT《有个性的羊》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爱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羊村里住着好多可爱的羊呢!你们最喜欢哪只羊呢?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只有趣的羊,它就躲在这个有趣的故事里,这个故事叫《有个性的羊》。
2、教师出示图书封面,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只羊怎么样?这是一只有个性的羊,她的名字叫赫尔伯特。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这只羊有个性呢?”
3、教师讲述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结合PPT图片,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并提问:“赫尔伯特喜欢她那身厚厚的羊毛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赫尔伯特既然喜欢她这身羊毛,她会一直留着吗?我们一起来看故事后半部分。”
教师讲述故事后半部分。并提问:“赫尔伯特为什么剪掉了厚厚的羊毛?”“为什么剪掉羊毛后的她不觉得冷,而且还给别的羊带来了温暖?”
4、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画面细节部分。
教师:“你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赫尔伯特吧!”
教师着重引导幼儿关注赫尔伯特吃草的眼神、滚草垛、捉迷藏、剪完羊毛,让同伴带上了温暖的羊毛围巾。
教师:“赫尔伯特吃草的时候眼神怎样?”请幼儿做同样的动作,并说说感觉。教师:“她把草垛滚得最大、最宽,仔细看一看她把草垛滚到了哪里?”引导幼儿发现她把草垛滚到了马路上。教师:“为什么说那厚厚的羊毛是她最好的掩护?”引导幼儿观察,只有赫尔伯特爬到了树顶上。教师:“为什么说赫尔伯特的毛给大家带来了温暖?每一只羊都戴上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她给同伴羊毛围巾。
5、教师向幼儿介绍有关“有个性的羊”的真实记载。
6、引导幼儿初步讨论关于个性的问题。
教师:“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有个性的羊》)“什么叫‘个性’?”并引导幼儿讨论:“你们喜欢赫尔伯特吗?为什么?”
四、活动延伸与扩展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请幼儿自由阅读,在幼儿深读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开展一个关于个性的大讨论。
活动反思:
第一、活动第一个环节不该让幼儿先回答个性的含义,应该通过故事情节发展一点点去渗透,最后再总结下定义。
第二、问题的设置不合理,流程不清晰,有点凌乱,在讨论环节没有融入到幼儿当中引导他们,问题的抛出没有很好地帮助幼儿来了解故事发展。
第三、没有及时回应幼儿需求,当有孩子提出"故事结束啦?没有啦?"这时,应该及时满足他们,重新再将故事回顾一遍。
第四、故事讲的节奏太快,应该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欣赏图片。
14、幼儿园小班社会绘本《我爱幼儿园》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以后,对陌生的环境可能会产生恐惧,会出现不愿来园。为了帮助幼儿尽快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生活,特设计此活动,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喜爱之情,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幼儿园生活
2、能开心来园,乐于与同伴游戏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不要》;音乐《拉个圆圈走走》; 布偶小兔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唤起积极情感
师:今天,樱桃老师和小朋友们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拉个圆圈走走》
二、分享绘本故事《我不要》
1、出示小兔子玩偶,引出绘本故事
2、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师:小朋友们,故事中小兔妈妈说小兔子要去幼儿园了,小兔子愿不愿意呀?
师: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继续往下看吧!
3、以此方式逐个播放图片,进行讨论
小结:小兔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一起画画,一起上课,还一起睡觉,他在幼儿园很开心,那小朋友们是不是也和小白兔一样在幼儿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呢(是)那我们也要跟小白兔一样喜欢上幼儿园,以后能开开心心的来幼儿园并能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哦!
三、游戏《找朋友》
小兔子在操场等我们和它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我们快去找它吧!
【活动延伸】
让父母和孩子在家阅读绘本《妈妈心,妈妈书》,来园与同伴分享。
活动反思:
教师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通过走走看看使孩子们知道幼儿园的布局,从而了解幼儿园,了解 幼儿园的设施,喜欢幼儿园。在设计整个活动时,画一画幼儿园有一定的难度,幼儿不会用绘画的形式画出幼儿园,在今后的活动中注意孩子的实际水平。
15、幼儿园大班绘本故事《小兔子借尾巴》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贯彻执行《指南》精神时,我们开始重视儿童语言运用的问题。因此设计了一个适合大班幼儿年龄及心理特点的语言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主动、积极”的氛围,和一个“敢说、想说”的环境。小兔子借尾巴是一则童话故事,故事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兔子向黄牛、猴子、袋鼠借尾巴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各自的用途,从而让小朋友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因此要有自信。通过故事我让幼儿大胆表演对话,让每个幼儿都有说的机会,培养说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作用。
2.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产生表演的愿望,学习表演故事情节。
4.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5.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活动重难点】:
1.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2.用不同的语气学习动物的对话。
【活动准备】:
1、课件.儿歌《小兔借尾巴》的磁带。
2、兔子、大黄牛、猴子、袋鼠、麻雀、狐狸的头饰。
3、有关几种动物的图片(孔雀、鱼、松鼠)
三、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好吗?这个谜语是:(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幼:(兔子)
师:小朋友们猜得非常正确,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白兔借尾巴》的故事,小朋友们喜欢吗?
幼儿:喜欢。
师:出示课件:好,今天我们学习故事《小白兔借尾巴》,老师把故事完整的讲一遍后,提问。
师:小兔为什么要去结尾巴,在借的过程中会遇到谁?
幼:明天要去参加百兽大会,遇到了黄牛、猴子、袋鼠、麻雀、狐狸。
师:小兔在为自己又短小又难看的尾巴犯愁呢?它难过的心都快碎了,大家快帮它想想办法吧!
幼1答:在纸上画一条尾巴,剪下来贴上去吧。
幼2答:用棉花、布做一条尾巴,然后用双面胶贴上去好了。
幼3答:去买一条漂亮的尾巴装在小兔的尾巴上去就好了。
幼4答:老师我想把尾巴长在鼻子上行吗?
师:以上几个小朋友回答得好,他们的方法都可以。
师:如果你也有一条尾巴,你希望长一条什么样的尾巴?希望你的尾巴能帮你做什么事?
幼1答:我希望长一条猴子的尾巴,因为它可以让我荡秋千。
幼2答:我希望长一条牛的尾巴,因为夏天的时候,蚊子总是把我的脚咬得很痒的,所以我希望我的尾巴可以帮我赶蚊子。
幼3、袋鼠的尾巴当板凳坐;狐狸的尾巴当枕头;麻雀的尾巴在飞行的时候掌握方向。
师:出示几种动物的头饰及图片让幼儿说一说(鱼、松鼠、孔雀)。
幼:鱼的尾巴是当作游泳器的在水里左右摆动,能更好的促进游泳的速度;松鼠的尾巴可以从高处往下跳,控制平衡,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可以用尾巴当枕头和被子;孔雀的尾巴迷惑恐吓敌人向异性展示自己的美丽也可以当作装饰品。
师:还有很多小朋友要说自己长的尾巴,那么今天回去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明天带来和另外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吗?
延伸活动:让幼儿们带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老师在旁边提示故事背景,评价幼儿表演,鼓励幼儿通过表演,加深对故事的印象。
【教学反思】:
《小白兔借尾巴》是一篇童话故事,充满了知识性与趣味性,借助形象化、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白兔向大黄牛、猴子、袋鼠、麻雀、狐狸借尾巴的故事,使小朋友们知道了小动物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和小白兔的短尾巴的特殊用处。教学中,充分利用采用课件、图片结合、听说结合的形式,有效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地让孩子去思考、交流、表达,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孩子们在活动中交流各自的看法,闪现思维火花,表现出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使幼儿在兴趣盎然中学有所获。
我自己在上的过程中第一导入环节是吸引幼儿猜谜形式来引出小兔子借尾巴的故事;第二环节是请幼儿观看课件提问题小朋友回答得都不错,我创设的是看一段回答一段,这可能让幼儿太简单了,不用动脑就马上想出答案,这里应该先让幼儿自己去思考下牛、猴子。那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然后再听两三段故事再提问题这样可能让幼儿自己思考的地方多点;第三环节让幼儿讲讲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也有特殊作用,在这环节中我讲的太多了,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好像给人的感觉都是我在灌输她们,让她们想象力的空间过于的少了。最后各个环节情境表情,小朋友兴趣都很高,就是个别表演的时候,有的幼儿都说不出来,应该采取分组表演,这块当小兔子,那块当猴子,这样的形式让幼儿更大胆,更有自信的去表演吧。
16、幼儿园大班语言绘本《彩色的乌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2. 适当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回家复述故事,续编故事想象作画,培养孩子们的复述说话能力。
4. 从故事中懂得要团结,不轻信挑拨,和平相处的道理。
5. 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6.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听故事讲故事想象作画。
教学准备:制作PPT
教学过程:
1、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这副图,图上有三个小朋友,一个是白种人,一个是黑人,一个是黄种人,你觉得他们当中谁的颜色最美丽?为什么?
再来看一幅图(五颜六色的羽毛图),在他们当中谁的颜色最美丽?为什么
2、这节课顾老师给你们带来这样一个有趣的绘本故事题目是《彩色的乌鸦》
老师读绘本:“从前乌鸦可不是这样黑乎乎的,……据说,有一个雪人曾经提出一个不幸的问题,从而给美丽快乐的乌鸦带来了一场灾难。”
3、猜猜看雪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猜不出来了吧?我们看……点出:“在你们当中到底谁的颜色最美丽?”
雪人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
这个问题一提出,我们来看看乌鸦们怎样回答呢?继续看下去……后来,人们就只能看到颜色十分接近的乌鸦们聚在一起,但是他们的争吵并没完全结束,因为他们的颜色并不一完全一样。乌鸦之间多少还有些区别,每只乌鸦都认为自己的颜色是唯一正确的。
4、你认为他们错在哪里?
每只乌鸦都自认为自己的颜色是唯一正确的。
说得太好了,我们继续看下去:事情发展得越来越糟糕……
你看一只大灰猫钓起一根彩色的羽毛脚步沉重的走出湿漉漉的草坪。
继续看绘本:从此……
5、猜一猜:那会是一场怎样的雨?
对这是一场黑雨……而且永远成了黑色的了。
还在下黑雨的时候,一只……到原始森林度假去了……他成了一只与众不同的乌鸦?
6、猜一猜,这只彩色乌鸦的命运如何?小组讨论一下再来汇报。
7、我们来看第二个绘本《一只与众不同的乌鸦》点击绘本,读下去……“彩色的乌鸦坐在树枝上……这真让他感到难堪。
提问:他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怎样使自己变得不再那样耀眼。
8、继续看绘本:这时乌鸦的首领……飞进那可以接纳他的浓浓的白雾中去了。
猜一猜:这只彩色乌鸦最后的命运如何?
学生猜测。
9、继续看绘本:原来这只是一个梦?看乌鸦们还是紧紧的靠在一起,那么亲密。
我们来看看首领会怎么说?
朗读乌鸦首领的话:“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是有可能发生的,不过,这在我们这里是不会发生的!”
10、再看看:“在他们当中,到底谁的颜色最美丽?”
11、这样的事情,你觉得在我们人类中会不会发生呢?
“同学们,这样的争名夺利、轻易听信别人的挑拨,种族歧视等等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容易发生的,但你们一定要在心里说‘我保证,这样的事在我们这里一定不会发生’!齐读:“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是有可能发生的,不过,在我们这里是不会发生的!”
12、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想象作画,续编故事:彩乌鸦以后的生活怎样呢?
《彩色的乌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所创设情境有所不同,不走过程。
2、使学生在表演、探究中真正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3、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连环画的欣赏讲故事,学生能够理解其寓意,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对故事的理解,并由故事拓展到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生活情节表演。在表演中体会戏剧中的艺术要素。通过动手做一做,掌握镂印的方法。
2、艺术思考: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并解释简单的道理,在表演中能对即兴的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处理。
3、情感与态度:在教师与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在表演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的合作。并在师生的鼓励下,克服在艺术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第一部分:我利用教材内容创设了"乌鸦喝水"的表演情境,目的在于利用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同时在表演中说一说自己如何能让小乌鸦喝上水的方法,在一个学生获得一根漂亮的羽毛后,引出"为什么只剩下最后一根羽毛?"的问题。从而引出故事《彩色的乌鸦》。第二部分:讲故事,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讲出故事(课前预习准备)而师只按顺序出示每一幅图,让学生自己理解故事内容,从中懂得一定道理。第三部分:讨论、交流:你认为怎样做,这些乌鸦才能不变黑,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用表演的形式说明本组的想法(小组准备)。第四部分):演一演,目的让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用一定的艺术要素表演出来。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与欣赏能力,同时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去创造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
一名学生头戴乌鸦头饰,身披自制羽毛表演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
(将旧课文换成新面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只乌鸦口渴了,它飞到一个瓶子边,一看周围没有小石子,就问:“谁能帮我想个喝水的办法呢?” (通过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
生:纷纷举手,我能!我能!
生1:用娃哈哈吸管吸。
小乌鸦:我没有吸管,怎么吸?
生2:你可以将瓶子放到高处,嘴在瓶子低下,就可以喝上了。
小乌鸦:可是我举不起来呀!
生3:把瓶子口打掉,嘴伸进去,就可以喝上了
生4:用稻草杆伸进去吸。
小乌鸦:那我试一试。(用别人给的稻草杆吸到了瓶子里的水。)
生:一起鼓掌。
(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最好、最合适的方法是能想到的,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小乌鸦:谢谢你!我把我身上最后一根漂亮的羽毛送给你吧!(送给生)
生4:为什么这是最后一根呢?为什么这一根与你身上的羽毛颜色不一样呢?
小乌鸦:你听一听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通过送羽毛,引出问题,从而引出下面的讲故事。)
(二、)讲故事(小乌鸦以第一人称口吻讲)
很久以前,乌鸦可不是黑乎乎的,他们的颜色非常漂亮,他们骄傲地说:"我们都是彩虹的后代……"
师按故事情节出示每幅图。
(学生讲故事,老师作旁白,使学生犹如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把自己当成一个真实的角色。)
师:大家想一想,他们的羽毛为什么变成黑色的?如果是你,你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羽毛保持和原来一样的颜色?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做表演的准备。
(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作准备,更合理地利用了不同的条件,也让活动内容有一定的弹性)
(三、)演一演
小组1:以帮助周围的人为主题表演。一家人通过帮助一位受伤的邻居,从而懂得如何去关心人、帮助人,如何做人。
小组2:以帮助有病的同学为主题,同学之间每天不忘帮助有病的同学打扫卫生、背书包、买东西,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动起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知道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
小组3:以不比吃穿为主。通过一位女同学经常买零食,经常买新衣服,到有一天,因为,将身上的钱全部花完,但自己的作业本又完了,因为身上没有钱,差点交不了作业,最后由一位女同学借给她一个本子这一件事。使她以后改掉了这个坏习惯的情节表演。让大家不应与人比吃穿的道理。
生1评:我觉得第一小组动作表演得比较好,而且想得很好,就是表情不太好。
生2评:他们组动作表演得较好,就是声音太小,还有就是没有面向大家。生3评:第三小组中这个爱比吃穿的小姑娘动作不太好,应该再骄傲一些。
(学生的评价更让学生之间有所交流、领悟,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
师:怎样才能表现得骄傲呢?
生4:头再抬高一些,手背在后面。
生5:要在别人面前经常夸自己的新衣服。
师:想的好。哪个组愿意把乌鸦们骄傲的表情很好地表现出来呢?
小组:自选头饰,表演故事《彩色的乌鸦》
师生互动、学生自评。
(四、)动手画一画、做一做。
1:师出示半成品绘画作品,问:大家想了这么多方法让乌鸦们漂亮的羽毛保存下来让大家欣赏。说明同学们已经动了脑筋,那么能不能用手在这棵“大树”上设计漂亮的乌鸦呢?(将学习权力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以绘画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生:能
师:先看我如何以最快的方法让树上落满不同颜色的乌鸦。
2、师演示镂印的制作方法:
①将乌鸦造型画在纸上。②用剪刀从中间剪出乌鸦的外形。
③将镂空的纸放在树枝上,用彩笔在镂空处涂色。
(教师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镂印的方法。)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乌鸦造型,帮助老师完成半成品,师作指导。
4、师生共同欣赏完成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生共同欣赏自己制作的作品共同体验活动后的快乐。)
5、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完成作品后的感想
生1:我觉得我今天也帮老师完成了作品,很高兴。
生2:我在这节课上制作了好几幅乌鸦图,我很高兴。
6、师生评选本节课在艺术表现方面优秀和进步的同学。
师用准备好的乌鸦图片奖励这些学生。
(活动结束后的评选,更能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能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及学习的欲望)
(五、)师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
生1:在这节课,我知道了怎样去帮助别人,也学会了制作乌鸦。
生2:我知道了怎样去帮助同学,并且知道了不能骄傲。
生3:我学会了画乌鸦,也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
五、活动反思:
1、成功之处:情境创设较好,能充分利用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表演的情境顺理成章地引入主题,为这节课的环节衔接作了铺垫。
2、学生活动的合理,让学生在有所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使师生能有效地利用时间、空间,不至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措手不及。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本节课采用了互评、教师评的语言评价,及以实物图片奖励、鼓励方式的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4、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由复杂到简单,由抽象到具体的生活情节,让学生在浅显易懂的活动中懂得一定的道理。
失败之处:教师的参与度不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确实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但在学生的活动中只作了一名指引者、启发者,没有亲身参与到学生当中,从而让学生的展示有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很好地利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17、幼儿园绘本故事《鳄鱼爱上长颈鹿》大班教案反思
小朋友都知道鳄鱼是比较凶狠的动物,而长劲鹿则比较温顺,那么鳄鱼怎么会爱上长颈鹿呢?以下这节课通过观察故事画面让幼儿猜想鳄鱼的种种表现,知道鳄鱼怎样爱上了长颈鹿。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幼师怎样写一篇优秀的教案?欢迎关注全面优质的幼教资源网站--。
活动目标
1.观察故事画面猜想鳄鱼的种种表现,知道鳄鱼爱上了长颈鹿。
2.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同伴之间互相讨论,大胆说出自己帮助鳄鱼取悦长颈鹿的办法。
3. 通过猜想、表达、理解故事情节,知道鳄鱼为了爱用智慧坚持克服困难取悦长颈鹿的过程,学会遇到困难要运用智慧并坚持不懈。
4. 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 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想到的办法
难点:学会遇到困难要运用智慧并坚持不懈
活动准备
PPT课件,绘本大图书(内容附后)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书,观察封面。
——在书的封面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那“爱”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谁对谁有爱?
——你觉得他们两个谁是男的谁是女的呢?究竟在鳄鱼身上发生了一个怎样有意思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二)看图书讲述故事
1.幼儿自主观看图书1-4,(互相讨论)
教师讲述故事1-4
2.观看图书7-13,
——鳄鱼都用了哪些办法,结果怎么样?
——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幼儿讨论)
3.观看图书14-17,
——他想干什么?结果怎么出现了这个结果?
4.观看图书18
——出院以后的鳄鱼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会放弃吗?
——虽然鳄鱼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希望,仍在努力想办法,走着走着。。。。
——故事里的鳄鱼你喜欢吗?为什么?
(三)完整欣赏课件
教学反思
1、在第一个环节介绍故事说的时候出现了语言错误性。今天常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好听的故事书是不是应该说今天常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好看地故事书更好呢?在观察学习中,如果让孩子们说的更多些,然后,我再帮助他们语言梳理一下的话,那么孩子们的语言会更丰富更精彩的。
2、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断句上有些问题,我没有掌握好,这可能会影响孩子倾听上的感觉,也会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其实在故事中,孩子都能发现很多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知道的问题,我在回应孩子的理答上的方式显得的有些单一、啰嗦。应该多些追问,避免在不需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3、由于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觉得鳄鱼是男的,声音肯定是粗粗的,在讲故事的时候压低了声音,而这种效果并没达到主要还是和教师地情绪有关,所以并没有表现出鳄鱼可爱的形象。如果声音多起伏一些,比如在如果..如果..中更多的体现,相信孩子的感受效果会更好些。在情绪上我应该再高涨些,对爱情的憧憬中是什么样的?而伤心低落的鳄鱼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作为新教师的我在情绪上没能更好地带动孩子的情绪这是以后我更加需要练习和学习的。
在语言教学中,我的最大缺点就是教师情绪情感的表达不够,以至于不能提升孩子地情绪,语言要更丰富些。在教学的环节中,提问时,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练,对于如何很好的与孩子之间进行很好的互动、回应,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
18、幼儿园中班语言绘本《小黑鱼》公开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黑鱼心情的变化和积极动脑想办法战胜困难的过程。(重点)
2.能够大胆猜测故事情节,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大海中生命的奇妙有趣,体验故事表达的勇政、合作品质。(难点)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1)带领幼儿了解各种海底动植物,知道“淡菜壳”就是海虹。
(2)带领幼儿玩一些需要同伴合作的游戏。
物质准备:
1.《小黑鱼》PPT
2.音乐5段(海浪的声音、《望鱼来了》、《悲伤大提琴》《爱在四月》、《神秘园之歌》)
活动过程:
一、播放大海的声音,引导幼儿说出大海里的生物提问: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海浪声)你们喜欢大海吗??大海里都有什么?
二、出示动画课件,引导幼儿猜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1.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猜测故事情节。
提问:(1)小鱼们都长得什么样?
(2)小黑鱼怎么了?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情?
(3)失去了兄弟姐妹的小黑鱼现在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失去了兄弟姐妹的小黑鱼既咨怕又孤单。
2.采用关键中断法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1)大海里到处都有各种奇妙的生命,小黑鱼遇见了谁?
(2)小黑鱼石到了怎样的景物?你觉得像什么?引导幼儿说一说,学一学。
(3)为什么小红鱼要躲在硫石和海革的影子里,小黑鱼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小黑鱼会想什么办法帮助小红鱼?
(5)他们是怎样变成一条大鱼的?
三、利用课件,完整欣赏故事,感受团结合作力量大。
提问:1.你们喜欢小黑鱼吗?为什么?
2.如果在变成大鱼的过程中,有小鱼不合作,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生活中又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呢?
四、延伸活动
(1)请幼儿互相合作,变成一条“大鱼”,一起游起来,感受合作的乐趣。
(2)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到阅读区仔细阅读绘本故事《小黑鱼》
(3)在活动区中引导幼儿观察这本书的画面和平时石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感受拓印画独特的美,并在活动区投放拓印颜料及印章、布和纸张,鼓励幼儿大胆拓印,自制图书《小黑鱼》,拓展故事情节。
附故事:
大海的一个角落里,住着一群快乐的小鱼,他们都是红色的,只有一条是黑色的,黑得像淡菜壳,他比他的兄弟姐妹科游得都要快,他叫小黑鱼。
一个可怕的日子,从海底里突然冲出一条又快、又凶、又饿的金枪鱼,他一口就把所有的小红鱼都吞到肚子里,只有小照鱼逃走了。他逃到了大海深处,既害怕,又孤独,伤心极了。
大海里到处是各种各样的生命,小黑鱼游啊游,碰见一个又一个奇迹,于是,他又高兴起来了。他看到,水母像彩虹果冻,大龙虾走起路来像水下行走的机器……怪鱼像被一条石不见的线牵誉……海倾的局巴有多长,连他自己都不清……森林似的海草长在糖果般的礁石上……海葵像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起舞。
后来,他看到一群和自己一样的小鱼,躲在礁石和海草的影子里。
“来游吧,一起玩,到处看石。”他快乐地说。
“不行,”小红鱼说,“大鱼会把我们统统吃掉的!”
“可是,你们不能老躲在那儿吧?”小黑鱼说,“我们一定要想想办法。”
小黑鱼想啊,想啊,想啊,突然,他说:“有了!”
我们可以游在一起,变成海里最大的鱼。!他们各就各位,紧紧地游在一起。等到他们可以游得像一条大鱼了,小黑鱼说:“我来当眼睛.”
他们在清凉的早上游,在阳光灿烂的中午游。把大鱼都吓跑了。
《小黑鱼》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整体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师自身对过程的把控比较自如,幼儿的注意力从始至终都比较集中,完全融入了故事的情境中,这源于孩子们对这个绘本的喜爱,也源于我对故事的有效提问设计以及课件的精心准备,尤其是背景音乐的恰当穿插,视听结合,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和大胆表达表现的欲望。尤其是看到小鱼们各就各位,游成海里最大的鱼时,我感觉到他们小小的心灵震撼了,我相信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种子会深深的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结尾部分的游戏既具有趣味性,又让孩子体验到了团结的力量与合作的乐趣,孩子们很喜欢,也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在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1.教师的回应技能需更加灵活。在教学中发现自己而对幼儿的回答回应时比较词穷单一,有时甚至会不自觉的重复,不能进行有效的迫问、抛接、点拨、归纳和提升。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细心的描摩,不断掌掘回应的策略与技巧。
2.对孩子们已有经验的了解不深入。比如在引导孩子思考回答
“当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你会怎么办?”时,仅有个别孩子举手发言,大部分孩子缺乏相互合作的经验,也有可能是我的提问不够精准直接,导致孩子们不能准确理解我的问题,如果把提问改成:“你们有过跟同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困难的事情吗?”可能效果就会不一样。
3.孩子们大胆表达表现能力还需加强。比如在学习龙虾走路的姿态上,幼儿还比较拘谨,放不开。如果这时教师能够夸张的引导示范,孩子们可能就会放开胆子,大胆表现。
19、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好饿的小蛇》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根据小蛇肚子的形状,进行食物的匹配与简单组合。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经认识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课件准备:小蛇插图、不同形状帽子的蛇、不同形状的食物等课件相关图片。
纸面教具:《喂小蛇吃食物》。
活动过程
一、观察插图,引起兴趣。
——有一只小蛇东看看西看看,原来它肚子饿了,想找东西吃,它想吃什么呢?
二、观看小蛇肚子,复习感知图形特征。
1.播放小蛇肚子里有圆形的图片,猜猜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
——小蛇吃了水果,请你猜猜是什么水果,为什么?
——小蛇吃了一个圆圆的苹果,吃完圆圆的苹果,小蛇的肚子也变成圆形的了。
2.出示圆形图片,师幼讨论圆形的特征:圆形是圆的,它没有角,只有一条圆圆的边。
3.播放小蛇肚子里有三角形的图片,猜猜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
4.出示三角形图片:三角形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直直的是三角形的边,边和边相交的地方是三角形的角。
5.播放小蛇肚子里有正方形的图片,猜猜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
6.出示正方形图片:正方形由四条边四个角组成。直直的是正方形的边,边和边相交的地方是正方形的角。
三、操作课件,玩游戏“喂小蛇吃食物”,尝试图形匹配。
1.出示三只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幼儿根据小蛇帽子的形状选择相应的形状的食物送给小蛇。
——小蛇要吃和它帽子形状一样的食物,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分别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把各种形状的食物送给小蛇。为什么这样送?
2.教师出示半圆形(或长方形)的食物图片,幼儿将两个相同图形拼成另外的图形送给小蛇(如两个半圆形拼成一个圆形,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这个半圆形(长方形)食物能喂给戴圆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吃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戴圆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吃到食物呢?
小结:原来,两个一样大的半圆形(长方形)拼合在一起也可以变成圆形(正方形)。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打印纸面教具《喂小蛇吃食物》,投放到数学区,幼儿继续操作“喂小蛇吃食物”图形配对游戏。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20、幼儿园大班数学绘本《打瞌睡的房子》教案反思
一、课程目标:
让幼儿学会每次增加1的递增模式。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二、课程准备:
绘本《打瞌睡的房子》,卡通图片,积木。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每次增加1的递增模式。
难点:掌握递增模。
四、活动方法与组织形式:
活动方法:提问法、观察法、讨论法。
组织形式:集体活动
五、活动过程:
1、与幼儿一起复习绘本并排序
师:“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读的《打瞌睡的房子》吗”(记得)
师:“能告诉老师故事里发生了什么吗”(都在打瞌睡)
师:“谁第一个是睡着了”(老奶奶)拿出一张老奶奶的卡通图片贴上。
师:“谁第二个是睡着了”(小男孩)“他睡在哪里了”(老奶奶的身上)
拿出一张老奶奶、一张小男孩的卡通图片贴上,将小男孩的卡通图片贴在老奶奶的卡通图片上面。
师:“谁第三个是睡着了”(狗)“他睡在哪里了?”(小男孩的身上)
拿出一张老奶奶,一张小男孩、一张狗的卡通图片贴上,将狗的卡通图片贴在老奶奶和小男孩的卡通图片上面。
师:“谁第四个是睡着了”(猫)“他睡在哪里了?”(狗的身上)
拿出一张老奶奶,一张小男孩、一张狗、一张猫的卡通图片贴上,将猫的卡通图片贴在老奶奶、小男孩和狗的卡通图片上面……
2、发现规律
向幼儿提问:“看看这些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像楼梯,每次都会多1个)
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该老鼠睡觉了),那我们的图片会发生什么(会变高),好,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师:“谁第五个是睡着了”(老鼠)“他睡在哪里了?”(猫的身上)
拿出一张老奶奶,一张小男孩、一张狗、一张猫、一张老鼠的卡通图片贴上,将老鼠的卡通图片贴在老奶奶、小男孩、狗和猫的卡通图片上面
师:“最后一个谁是啊”(跳蚤),那我请一位小朋友把他贴在适当的位置,(拿出一张老奶奶,一张小男孩、一张狗、一张猫、一张老鼠、一张跳蚤的卡通图片贴上,将跳蚤的卡通图片贴在老奶奶、小男孩、狗和猫的卡通图片上面)
师:“最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图片在同一条线上,每次都会多一个)这就是递增模式。
3、模式游戏
现在我想让小朋友做一个这样的递增模式,我们用积木来试试吧。
为幼儿提供积木,观察幼儿游戏,并指导。
六、活动延伸:
幼儿可以回家和家长一起玩递增模式的游戏,例如纸杯等。
活动反思:
《打瞌睡的房子》是“一本图画与文字的天作之合”。经典的图画本就是图与文的完美结合,是文学和艺术在最为纯净的层次和阶段的完美结合。我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反映证明了《打瞌睡的房子》的确是一本好书,也再次证明图画书对孩子们在观察、思维、审美等能力的提升方面,对孩子们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则是不容忽视的。
21、幼儿园性教育活动《小威向前冲》大班绘本教案反思
活动准备:
1、绘本《小威向前冲》。
2、多媒体课件。
3、事先已布置幼儿回家找找和父母相像的地方。
活动过程:
一、欣赏封面,引出绘本《小威向前冲》(PPT展示绘本封面)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小威向前冲》
2、师:我们来学学小威向前冲的样子。
3、师:小威向前冲要冲到哪里去呢?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看看这本书吧。
二、利用课件,分段讲述绘本前半部分故事内容
1、点击PPT,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边有感情地讲述绘本故事内容,引导幼儿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提问:小威住在哪里?他什么不太好?他是什么高手?这一点像谁?
提问:你们认为小威是个棒小孩吗?
提问:小朋友,你是一个棒小孩吗?你什么地方是高手?
小结:虽然小威有缺点,但是他有高手的地方,他是一个棒小孩!我们大家也是哦,虽然有缺点,个个都很棒。
2、继续播放课件并讲述故事内容至地图页面,幼儿集体观察地图。
提问:这是比赛的起点,这里是终点,小威要看清楚路线,才能成功。你认为小威该怎么走?要经过什么地方?
(让幼儿拥有1分钟聚精会神看地图的时间,而不是着急地让幼儿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和答案。)
3、点击PPT,两颗撞击的爱心,讲述故事。
师: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亲密地在一起,游泳比赛开始了。裁判就是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他们两个齐声喊道,一、二——GO!于是出发了。
4、点击PPT,继续讲故事,培养幼儿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师:游了一会儿,好朋友小布赶上来了,小威好紧张啊!现在,小威该怎么办呢?
小结:遇到困难只有努力向前冲才能获得胜利。
三、通过FLASH,欣赏生命孕育全过程,理解绘本的后部分内容
1、播放视频让幼儿欣赏。
2、继续看PlY[、图画,教师讲述故事。
提问:你猜小娜长大以后长得像谁呢?
验证绘本画面:(点击课件)
小结:小娜的本领像爸爸,样子也像爸爸。这就是遗传。
四、感知自己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体验亲情
1、引到自身的提问。
提问:小娜长得像爸爸,你们长得像谁呢?哪里很像?
小结: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都长得像自己的爸爸妈妈。
2、点击班上小朋友和他们爸爸妈妈的合影照片,体验亲情。
师:看!这是你们和爸爸妈妈的照片,像吗?
五、对幼儿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师:我们的生命都是爸爸妈妈给的,你要在妈妈的肚子里生长
10个月才能出来。妈妈怀孕期间很辛苦,我们渐渐长大,爸爸妈妈也付出了很多,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珍惜自己的生命。
活动反思:
遗传和生殖的具体含义比较深奥,幼儿无法了解其内涵。于是我做了一个课件,比如地图的设计,运用的动画,增强美感等,都是为了帮助幼儿加深理解,化解了活动的难点。在教材的内涵把握小威向前冲。我挖掘了让幼儿初步学习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培养幼儿遇到困难向前冲的精神。我原本担心会冲淡想表达的主题,所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只是做了适当渗透,从幼儿的反应来看,效果较好。
专家点评: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性”是敏感的,而且许多性心理障碍都植根于童年时期。幼儿园是不能回避的,应该重视性教育,从科学的渠道让幼儿懂得一定的性知识,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个活动设计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观察地图,观看动画,通过绘本,让幼儿欣赏生命孕育的过程,了解生命的产生,体验亲情,对幼儿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在活动中注意了幼儿认知能力、意志力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整个活动设计合理,也达到了教育目的。
内容提示:
《小威向前冲》是大班的一节绘本活动,同时也是一节性教育的活动。我想首先这个题材的选择就是一件很有创意的事情。要知道性教育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如何让这么小的孩子来接受生命的来源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呀,但是应老师巧妙的设计让活动充满了乐趣,活动的各个环节连贯过渡十分的自然。让我们不得不佩服。
应老师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内心,通过对图片、文字、PPT的观察与表达,应老师和孩子们自然地互动,巧妙地提问,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你是什么高手呢?你们有没有像小威一样,有什么地方是不太好的吗?幼儿回答:弹琴高手、数学高手、游泳高手等……上课不好、英语等不太好……最后小结:现在你认为小威是棒小孩了吗?(幼儿们点头答应)在一方面有觉得很棒的地方,就是棒小孩!
结合孩子的自我评价拉近了小威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应老师传递的教育理念是多方位的,体现了应老师独特的教育机智与情感互动,真的让我们很有启发!在看录像期间,我们可以听到孩子、以及听课老师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我想他们这样上课是开心的,同时也是会吸引所有人的。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2、小班数学绘本《一颗纽扣》绘本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纽扣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纽扣上的扣眼数量等)进行配对
2.乐意帮助别人,知道捡到的东西要归还主人。
3.学会礼貌用语。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一颗纽扣、ppt、塑封的动物衣服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个有趣的动画片。
二、观看PPT
师:天气真好,一只小老鼠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前面滚来了一颗纽扣。(提问:这是一颗怎样的纽扣?谁能完整的说说看?)
小结:这是一颗白色的、圆圆的、有四个洞眼的纽扣,这颗纽扣是谁的呢?丢纽扣的朋友一定很着急,小老鼠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们。
师:它先找到了小狗,“小狗你好,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丢的吗?。(提问:这颗纽扣是小狗的吗?从哪里看出来?)
小结:小狗的纽扣是黄色的,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白色的,所以不是小狗的纽扣。
师:小老鼠又:找到了小兔,“小兔你好,我捡到一颗纽扣,是你丢的吗?”(提问:猜猜小兔怎样说?)
小结:小兔用放大镜仔细瞧了瞧,摇摇头说:“我的纽扣是三角形的”。
师:告别了两位朋友,小老鼠继续往前走,这次它遇到了小刺猬。(提问:它会怎样问呢?谁来学学看?如果你是小刺猬会怎么回答呢?)
小结:小刺猬的纽扣上有六个洞眼,所以不是小刺猬的纽扣。
师:看这次小老鼠遇到了谁?(大象和小虫)小老鼠说:“大象、蟋蟀你们好,我捡到一颗纽扣,是你们丢的吗?”(提问:你觉得纽扣可能是它们丢的吗?为什么?)
小结:大象和蟋蟀看了看自己的纽扣,都摇摇头,“这不是我们的纽扣”。
师:小老鼠问过了所有的朋友,可还是没找到纽扣的主人。小老鼠只好拿着纽扣回家了,妈妈给它做了好吃的点心。小老鼠一抬头,突然发现:咦?妈妈的衣服上怎么少了一块纽扣。(提问:小老鼠是怎么问的?我们一学学它的话。)
小结:妈妈说,“你把纽扣放上来,试试看对不对”。
师:“小宝贝,谢谢你!你真是个爱动脑筋又会帮助别人的好孩子。”说完妈妈还在小老鼠的头上亲了又亲。
三、幼儿操作
1.师:故事结束了,可故事里的动物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纽扣,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集体操作
师:桌上有许多的纽扣,你们每人都去捡一颗,看看自己拿到的是什么样的纽扣,和旁边的朋友说一说,然后每人找一张图片,帮动物把纽扣装上去。
3.验证讲评
师:你们拿到的是一颗什么样的纽扣?你们把纽扣送给了谁?我们一起看看对不对?
活动反思:
活动环节设计很符合阅读的基本思路,又能根据图画书的结构进行设计教案,很新颖也很独特。教师能使用卡片这样更能引导幼儿很好的进行比较。教师的思路清晰,很投入,激情很高,幼儿的积极性很高。过程中迁移到生活,感觉很好,活动比较完整。
1.出示丢失的纽扣,应让幼儿先观察一下,后在寻找主人。这样能更好的引导进行对比。
2.活动过程中有出现一点小语病,主人丢失纽扣的着急心情幼儿体会不深入。
3.通过ppt,幼儿对活动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在有趣的故事中轻松愉快地认识了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数的知识。
4.通过故事对话,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5.幼儿操作时,摆放的图片位置欠妥,应夹在活动室周围。
23、幼儿园中班语言绘本《艾薇的礼物》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艾薇的礼物》是凯特•格林纳威大奖金奖获得者的代表作,本次活动我通过观察、自主阅读、师幼共读等方法来了解绘本内容,自主发现绘本每一页的关联,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懂得付出与给予,学会感恩和关爱。
3~6岁的幼儿总是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珍惜,可以说到了吝啬的程度。绘本《艾薇的礼物》让幼儿看到了分享的快乐——当别人收到自己的礼物、自己的祝福时而露出的由衷喜意,自己也会满足得窝心快乐!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对画面的想法。
2.体会角色的心理感受和变化过程。
3.了解分享和付出的重要,学会感恩和关爱,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绘本
2.绘本课件
3.礼物盒(鞋子、老花镜、食物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出示礼物盒,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收到过礼物吗?
师:当你收到礼物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礼物盒,我们一起看看礼物盒里面有什么?这些东西可能是送给谁的?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封面。
师:故事里有谁?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前半段,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图片内容。
师:艾薇的礼物盒里都装了些什么?你觉得她会把礼物怎么样?会送给谁?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看。
3.播放绘本前半段,引导幼儿说说、看看。
师:艾薇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送礼物给别人,看,他们是怎么送礼物的?
师:她把大鞋子送给了谁?把老花镜送给了谁?好喝的送给了谁?奶嘴送给了谁?你们觉得艾薇的礼物怎么样?
(教师引导幼儿阅读四幅图的同时,再关注到反页人物的动态)
4.教师小结:是呀,艾薇送的礼物常常不合适,不过呀,有时候,艾薇的礼物也很棒哦!
5.教师出示小图标。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礼物盒里都有哪些礼物?分别送给了谁?艾薇送的礼物合适吗?如果重新请她送一次,老花镜送给谁会比较合适?大鞋子呢?好吃的呢?
6.师幼共读绘本后半段,并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图片内容。
师:她将奶嘴送给了谁?她将好吃的送给了谁?她将老花镜送给了谁?她将大鞋子送给了谁?艾薇送了这么多礼物给别人,当然,她也会收到别人的礼物哦。
7.教师出示教师绘本,完整讲述,幼儿欣赏。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完整听一遍。
8.提问:
(1)为什么艾薇喜欢送礼物给别人?她把礼物送给别人的时候,她的心情怎么样?
(2)你喜欢艾薇吗?为什么?
(3)8.教师小结:虽然艾薇送别人的礼物不一定和合适,但她很用心选择每一样礼物,当她送出礼物的时候很开心,同时她也会收到别人送的礼物,好的东西应该大家一起分享。
三、结束部分
1.引导幼儿回忆送礼物和收礼物的经验。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送过礼物呢?送过什么礼物?送礼物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收到礼物的人心情会怎么样?
小结:小礼物虽然不贵重,但当我们和别人一起分享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收获快乐,我们要用心的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活动反思:
这本绘本画面精致细腻,语言简洁纯粹,让孩子们在快乐阅读中学会分享和付出,感受关爱与感恩。很多时候,我们开心,并不是因为接受别人的恩惠,而是给予别人帮助或者礼物。所以,从小,我们就要让孩子们懂得付出和给予,知道慷慨和分享。绘本《艾薇的礼物》通过艾薇的故事和小朋友们一起探讨慷慨的本质,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分享的快乐,感受小礼物带给别人也带给自己的由衷的开心——这是一种真诚,也是一种幸福。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师幼观察画面等方式,幼儿了解了绘本的主要内容,幼儿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能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前期经验,以及观察后对画面的感受,了解了分享和付出的重要。
在基本部分的师幼共读环节当中,教师尽量让孩子多说,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并对于幼儿的语言加以提炼,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同时可以让孩子提前带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者有意义的小礼物,来和同伴一同分享,会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自身表达时,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24、幼儿园大班语言绘本教案《彩虹的尽头》反思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彩虹的尽头》是一本经典儿童绘本,是一个寓意很深的故事,绘本意境优美,蕴含着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感价值:以獾和狐狸寻宝为主线,逐渐展开故事情节。什么是宝贝?在储备冬粮的松鼠来看,一堆橡果就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宝贝,在幸福的鸭妈妈看来,鸭宝宝就是胜过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宝贝,而在阅历丰富的兔子爷爷看来,最令他陶醉的宝贝当然莫过于对往事的回忆了。
通过在寻宝途中与遇到的三个动物之间的对话,獾和狐狸悟出“宝贝”的真正涵义:宝贝不仅仅是一些使人富有起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宝贝还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寻宝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上的升华。大班幼儿对“宝贝”已有了朦胧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物品就是“宝贝”,“宝贝”大都是物质方面的,对于“宝贝”更深层次的涵义并不理解。大班幼儿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更强了,又善于思考,正好借助《彩虹的尽头》这个绘本 ,结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原则,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宝贝”的涵义有更深的理解,同时,绘本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将对大班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目标
1.愿意欣赏绘本故事《彩虹的尽头》,感受爱的情感。
2.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中,领悟“宝贝”的真正的涵义。
3.能大胆讲述故事内容,乐于表达对“宝贝”的想法。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领悟“宝贝”的真正的涵义。
活动难点:能大胆讲述故事内容,乐于表达对“宝贝”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小动物獾和狐狸,了解松鼠爱吃的食物。
2.物质准备:课件、孩子们自己带的宝贝。
活动过程
1.“寻宝栏目”——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寻宝》节目组来到大二班,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宝贝吧!(播放视频)。
(2)你们都看到了哪些宝贝?它们都是什么?(中国的历史文物宝贝)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宝贝呀?
2.“宝贝分享”——介绍宝贝
(1)师:瞧!桌子上都是大家带来的宝贝,下面咱们通过抽奖的方式,请幸运的小朋友众来绍一下自己的宝贝,好吗?
(2)师:你的宝贝是什么?
(3)师总结:有的小朋友的宝贝是玩具,有的小朋友宝贝是自己作品,还有的小朋友宝贝是生活用品,看来咱们的宝贝是多种多样的。
3. 欣赏绘本,理解故事内容
(1)介绍主要人物。
(课件呈现“一扇门”)师:听!什么声音?(门铃声)有人来参加咱们栏目活动了,大家欢迎吗?师:会是谁呢?(课件呈现;獾和狐狸)。师:獾和狐狸一起来参加我们的寻宝节目了!
①在獾和狐狸“寻宝”过程中,领悟“宝贝”的真正的涵义。
(2)你们觉得獾和狐狸的宝贝是什么?咱们听听它们的寻宝之旅吧!
(3)讲述故事的前三页:
(第一张绘图)音乐响起,师读题《彩虹的尽头》。獾和狐狸是好朋友,他们总是在一起玩、一起打闹!
(第二张绘图)有一天雨后,天空出现了一道明亮的彩虹!狐狸问獾:“嘿!好朋友你说,彩虹的尽头是什么”?獾说:“是宝贝”!狐狸又问:“那什么是宝贝”?獾说:嗯,它有是可能是金的、或者银的、或者是宝石(点击课件),总之让人变得富有的东西“!狐狸说:“那咱们一起去寻找宝贝吧!”——好不好!
(第三张绘图)于是獾和狐狸开始了他们的寻宝之旅!(拖动图片向前)它俩走啊走,走啊走,走啊走,这一路上它们会遇到谁?会不会找到宝贝呢?
(4)讲述故事的第四页:
②能大胆讲述故事内容,乐于表达对“宝贝”的想法。
◆师:你猜第一个遇到了谁?獾和狐狸找到宝贝了吗?
◆师:(采用白板局部显示功能,教师边托聚光灯边讲述)咦?獾和狐狸在什么地方?(停顿)遇到了谁?(停顿)它的宝贝是什么呢?(图片全显)师问:谁能把这句话完整的说一遍?
(生:獾和狐狸在大森林里遇到了松鼠,她最爱吃的是松果)(师:说得真完整,鼓掌!)
◆师:为什么松果是松鼠的宝贝吗?(爱吃的食物是它的宝贝)
◆师:看来松果不是獾和狐狸心目中所想的宝贝,于是他俩继续寻宝。(獾吃蚯蚓、昆虫;狐狸吃鱼虾蟹、鼠类、鸟类)
(1)讲述故事的第五页:
◆师:(出示课件)这一次獾和狐狸在什么地方?遇到了谁?它的宝贝是什么?)看看谁能把这句话说完整?
(生:獾和狐狸在草丛里遇到了鸭妈妈和鸭宝宝,鸭妈妈的宝贝是鸭宝宝。)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小鸭是鸭妈妈的宝贝?(重点指导细节:搂抱、学本领,有血缘关系)
◆师:你是谁的宝贝?来,我们来连线,看你们说得对不对?(西沃同屏连线自己的爸爸妈妈,原来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亲人是宝贝)
◆师:看来小鸭子也不是獾和狐狸的宝贝,于是它俩继续寻找宝贝。
(2)讲述故事的第六、七页:
◆师:(运用白板隐藏功能,拖拉图片讲述)这次他们在什么地方遇见了
◆师讲述(点击下一张图片,音乐):他们问兔爷爷您的宝贝是什么?兔爷爷拍着脑门说:我的宝贝是回忆!嗯?回忆,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回忆?(回想过去、以前发生的人或事)
◆师:谁能说说你的回忆,和大家分享一下。
◆师(总结,音乐):回忆有可能是我们去过的地方,有可能是我们爱过的朋友,还有可能是你做过的事,美好的回忆可以是宝贝。两个好朋友告别了兔爷爷继续前行。
(3)讲述故事的第八页:
◆师:(出示课件)突然,天下起了大雨,两个好朋友不得不躲在树洞里,他们特别伤心、特别难过,因为彩虹消失了,他们也没有找到宝贝。这时他俩开始回忆:这一路上都遇见了谁?(点击图片)他们的宝贝分别是什么呢?
.5.完整欣赏绘本,感受爱的情感。
◆师:与小朋友讨论,说一说獾和狐狸这一路寻宝的经历?
◆师:请小朋友完整讲述故事。
◆师:于是狐狸看看獾,獾看看狐狸(点击课件),它们又唱又跳,相互拥抱,此刻就感到无比的快乐、开心、兴奋,它们说我们找到了,宝贝找到了,你们知道是谁吗?
◆师:(总结)獾和狐狸在自己回忆经历里找到了宝贝,彼此(朋友)是它们的宝贝。
(1)(点击课件)“雨停了,彩虹出来了,可是两个好朋友依旧没有发现,因为它们已找到对方就是自己的宝贝!
(2)完整欣赏一遍绘本故事《彩虹的尽头》
◆师:小朋友獾和狐狸的寻宝之旅结束了,大家还想美美地、完整地听一遍吗?(播看绘本故事)
◆师:请小朋友边听边想:在幼儿园里有像獾和狐狸一样的宝贝吗?小朋友你找到了自己的宝贝了吗?如果她在这你赶快去他抱一抱,和好朋友说一说你们的贴心话、知心话!
5.总结
师:今天咱们大(2)班的每个人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宝贝,还获得了宝贝对自己的爱和肯定!希望大家回班之后再去找找更多的宝贝!老师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能珍惜和爱自己像宝贝一样的朋友和亲人!好吗?好的,小朋友再见!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6.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收集生活中点滴的图片,在相互说一说,谈一谈自己的宝贝,体会朋友和家人之间爱的情感。
活动总结
我执教的《彩虹的尽头》这个绘本语言阅读活动,我始终围绕活动重难点,并借助自己自制带有图文、动画flash、声音特效、信息同屏功能等丰富设计的PPT演示文稿来辅助我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我设计的PPT在活动中帮助幼儿更直观理解了故事内容,同时借助有趣的PPT也更加激发了幼儿活动的激情。
flash动画故事图文穿整个活动,同时,也吸引幼儿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在第一次出示遮罩图片的时候,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更加突出故事发展的趣味与神秘,让幼儿有继续探索的欲望。整节活动通过PPT的线索一点点的推进,孩子们从一个个小动物的故事情节和对话中知道了它们的“宝贝”。最后孩子们知道宝贝不仅仅是一些使人富有起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宝贝还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通过初步了解了“宝贝”广泛涵义之后,通过让幼儿连线自己的父母,采访周围教师,组织幼儿分享交流:“妈妈的宝贝是什么?”、“老师的宝贝是什么?”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宝贝”的广泛涵义,接着,通过采访孩子自己,“说说自己的宝贝是什么?”由此,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从对“宝贝”物质层面的理解逐渐升华到对“宝贝”精神层面的理解。以此来了解幼儿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并移情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在整个绘本教学活动中,我充分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不断让幼儿在质疑、猜想、跳一跳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的渴望,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想说、敢说、会说、乐说,并在说的过程中获得文学阅读能力,让阅读走进幼儿的心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25、小班数学《一颗纽扣》绘本教案反思
绘本中心思想:
绘本《一颗纽扣》的故事描写了一只小老鼠在路边捡到了一颗纽扣,为了寻找失主,逐个地去询问动物朋友,直到最后根据纽扣的特征将其送还给自己妈妈,教育幼儿要向小老鼠学习,主动帮助别人,捡到东西要及时归还失主。融入的数学元素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多维度特征的比较和配对。如:一维——“纽扣颜色一样吗”、二维——“纽扣的颜色相同,形状是否一致”、三维——“纽扣的颜色形状相同,大小也要一模一样。”、四维——“纽扣不光颜色、形状、大小要一样,连纽洞的数量都要相同。”
活动的设计:
年龄段:中班上学期
活动目标:
1.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按纽扣的特征(色、形、大小、洞的数量)进行配对。
2.乐意帮助别人,知道捡到东西后要归还,并学习寻找失主。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PPT、塑封好的衣服、纽扣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一起来看个动画片,名字叫《一颗纽扣》(PPT')。
2.你们身上有没有纽扣?在哪儿?
3.《一颗纽扣》会是个怎样的故事?一起来看一看。
二. 观看PPT,听故事
PPTI/天气真好,一只小老鼠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前面滚来了一颗纽扣。
师:这是一颗怎样的纽扣?谁能连起来说说看?
小结
这是一颗白色的、圆圆的、有四个洞洞的纽扣。
PPT2/他先找到了小狗。他问:“小狗你好,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丢的吗?”
师:是小狗的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PPT3/小老鼠又找到了小兔,他问:“小兔你好,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丢的
吗?”小兔用放大镜仔细瞧了瞧,连忙摇摇手。
师:你们觉得是小兔的吗?猜猜小兔会怎么说。
PPT4/看,这次小老鼠遇到了谁?(向幼儿解释蟋蟀是什么样的动物。)
小老鼠又找到了大象和蟋蟀,问:“大象、蟋蟀你们好,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们丢的吗?”
师:你觉得可能是他们丢的吗?为彳十么?
大象、蟋蟀想了想自己的纽扣都摇了摇头。“这次为什么又不对了呢?”小老鼠想不明白了。
师:大象、蟋蟀会怎么说呢?
活动1
PPT5/告别了两位朋友,小老鼠继续往前走,这次他遇到了小刺猬。
师:他会怎么问呢?谁来学学看。
师:如果你是小刺猬,会怎么回答呢?
放大点看看仔细。
PPT6/所有的朋友都问过了,可就是没找到纽扣的主人。小老鼠只好拿着纽扣回家
了,妈妈给他做了好吃的点心。小老鼠一抬头,突然发现:咦?妈妈的衣服怎么也少了颗纽扣呀?
师:他是怎么闻的?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老鼠的话。
师:放到哪里?
师: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PPT7/“小宝贝,谢谢你!你真是个爱动脑筋又会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妈妈说完还在小老鼠的头上亲了又亲。
三、幼儿操作,一起帮助小动物找纽扣
1.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可故事里的那些小动物还没有找到自己丢失的纽扣,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2.集体操作。
草地上有一些纽扣,你们每人也去捡一颗纽扣,看看自己捡到的是什么样子的?和旁边小朋友说一说。然后每人去找一找、问一问,这颗纽扣是谁丢的?帮小动物把纽扣装上去。
3.验证讲评。
四、延伸
Q:你们都帮助那些小动物找到自己丢失的纽扣,现在老师手里也捡到了一颗纽扣,会是谁的?我们出去找找看。
活动的反思;
通过屡次的实践与修改,这个活动显得愈发的成熟和完善。不仅教育了孩予捡到东西要归还失主,同时还培养了孩子多维度观察的细致性。比如:从颜色、形状、大小、细微 特征等方面进行辨别和配对,课堂效果非常好。究其成功的原因,我觉得“有趣”与“有效”两点非常重要。
一、注重活动的趣味性
首先,我在环节设计上更加地忠于原著,注重故事的完整性,以“一颗纽扣”来贯穿活动始终。让小班幼儿在参与听故事、跟随小老鼠送还纽扣的过程中步步深入,一次次去问遇到的朋友“这是你的纽扣吗?”这一情景设计符合幼儿喜欢听和学故事中重复语言的特点,所以他们会很有兴趣地投入活动。当妈妈亲亲小老鼠,夸奖它时,孩子的情感也得到了满足。在听完故事、孩子意犹未尽时,又设计了满足幼儿仿效小老鼠捡到一颗纽扣去送还失主的情景和活动,将故事做了延续,这既是孩子的需要,又是整个活动设计的有趣之处。最后是在每个孩子把“捡到”的一颗纽扣送还给失主的愉快情绪中结束,整个活动格外地顺畅。
其次,由于故事中有许多次小老鼠与动物朋友的对话,教师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配上相应的神态和动作,根据故事情节有所起伏,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生动。
二、体现活动的有效性,突出重难点
绘本融人数学内容除了要体现“有趣”,更要做到“有效”,即作品的教育作用要为孩子接受,融入的数学内容要能“落到孩子身上”。为此,在基本保持故事原著主要情节的前捉下,将原来的与动物相匹配的实物纽扣改成不同形状的、洞眼数量不同的纽扣;还将故事中角色进行了删减,保证活动既时间紧凑又能使情节有多次重复。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观察纽扣的特征,加以辨别并进行配对是活动的重点,小老鼠每一次询问一个小动物,孩子们就比原先多了一个维度上的认识:“纽扣必须颜色一样”、“纽扣不光颜色要一样,形状也要一样的”、“除了颜色、形状,洞洞的数量也要看仔细”……“要找到相同的纽扣,所有的地方都必须一模一样的”。上述这种分步走的认知方式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难点设置上:幼儿只能表达纽扣的单独特征,如“这是一颗白色的纽扣”、“这是一颗圆形的纽扣”……而无法将几个维度的特征连贯地进行表述。所以,为了有效地分解难点,每一次教师都借助小老鼠的问话来加以强化。“××,你好,我捡到了一颗白白的、圆圆的、上面有四个洞洞的纽扣,是你丢的吗?”从跟着小老鼠说说,到学一学小老鼠的话,再到自己拿一颗纽扣试着去问问小动物,幼儿说的句子越来越长,几次下来渐渐地能
将几个特征都说清楚了。
活动1
附故事内容:
天气真好,一只小老鼠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前面滚来了一颗纽扣。会是谁丢的呢?丢纽扣的人一定很着急吧!小老鼠决定去问问他的朋友们。他先找到了小狗。他问:“小狗你好,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丢的吗?”小狗说:“谢谢你!我的纽扣是黄色的,你的纽扣是白色的,所以这不是我丢的。”小老鼠又找到了小兔,他问:“小兔你好,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丢的吗?”小兔用放大镜仔细瞧了瞧,连忙摇摇手。“谁说不是的?你的纽扣明明是白色的呀!”小老鼠又找到了大象、蟋蟀、小刺猬,可都不是他们的。小老鼠只好拿着纽扣回家了,小老鼠一抬头,突然发现:咦?妈妈的衣服怎么也少了颗纽扣呀?原来纽扣是妈妈的呀!
26、小班语言绘本教案:好饿的小蛇第一版反思
活动目标:
观察小蛇吞进不同水果后肚子的变化,大胆想象,乐意用语言表达。
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活动准备:
PPT、水果图片若干、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测:这是什么
1、PPT激趣。
主要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从局部开始猜测,教师可适时追问)
要点:幼儿对小蛇局部特征的感知。
小结。
2、小蛇律动。
要点:幼儿随音乐模拟小蛇动态的行为表现。
过渡:小蛇很饿啊,它扭呀扭呀来到了果园,果园里会有什么水果给小蛇吃呢?
二、观察:小蛇吃苹果
1、第一次观察:吃一个苹果
主要提问:
(1)小蛇看见一只圆圆的苹果,会怎么做?
(2)一只苹果被吞进小蛇的肚子,小蛇的肚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
2、第二次观察:吃三个苹果
主要提问:
(1)小蛇吃到苹果了吗?为什么?
(2)小蛇吃了几个苹果?
(3)小蛇吞进3只苹果,它的肚子变成什么样?象什么?
小结。
三、操作:小蛇吃水果
1、自主操作(每桌提供常见的水果、小蛇的图片若干)
要点:提醒幼儿将小蛇吃完水果后的图片翻过来观察展开想象。
2、交流分享。
四、延伸:
小蛇吞进不同的水果,肚子就会变得不一样,真有趣。有时间我们可以再去看看《好饿的小蛇》这本图画书,看看这条小蛇还吃了什么,它的肚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学反思: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性的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因此,我选择了这个内容。活动中我让幼儿发散思维大胆的猜测小蛇的肚子里吃了什么东西。根据形状猜测、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我让他们猜测的不仅仅是绘本上的东西,我还增添了几样其他的物体,孩子们的兴趣很浓。
在教具的设计上很巧妙,打破了传统的看大图书或者看幻灯,而是运用了可以自由翻看的转转书让幼儿进行猜测,给孩子设置了想往下看的许多个悬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形式感受绘本的趣味情节,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述,使孩子有一个语言技能的提高。最后完整欣赏、阅读图画书,体验绘本所带来的乐趣。
27、幼儿园小班语言绘本《好饿的小蛇》公开课教案反思
课程分析: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比较差,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次活动设计了观察、表演、猜和说的环节,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小班故事绘本《好饿的小蛇》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内容简单,画面形象生动有趣,小蛇吃东西时:“啊呜-咕嘟,真好吃”,动作简单,充满童趣,孩子们容易模仿。因为他们平时都吃过苹果、香蕉、菠萝、葡萄,对它们很熟悉,他们都能说出这些水果的颜色和味道,所以他们感到学习是件容易的事,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兴趣。小班的孩子喜欢阅读故事绘本,他们喜欢看一些简单易懂的图画,尤其是小动物绘本,小蛇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故事中通过小蛇走路的“扭来扭去”,让幼儿学习用自己的肢体模仿小蛇走轮的样子。小蛇贪吃的模样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并能模仿吃东西的动作,教会幼儿理解“吞”的含义,懂得好吃的东西不能吃得太多,否则会生病的。
课程目标:
1.通过阅读故事绘本,鼓励幼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
2.教会幼儿乐意模仿吃东西时“啊呜~咕嘟”的声音和模仿小蛇走路时扭动的动作。
3.鼓励幼儿能和同伴一起分享故事,体验阅读的快乐。
4.教幼儿理解“吞”的含义,教育幼儿懂得好吃的东西不能吃的太多太快。
5.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6.体会做事要仔细,不要粗心大意。
课程准备:
1.绘本故事《好饿的小蛇》
2.《好饿的小蛇》PPT
课程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宝贝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这是谁呢?
2.向孩子们介绍书名、作者,并展示PPT;
3.师:小蛇肚子咕咕叫,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4.师:对,小蛇饿了,饿了就要去找食吃,今天我们就陪着小蛇一起去找食吃吧!
二、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提问,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想象
1.(1)师:第一天,一条好饿的小蛇在树林里扭来扭去,突然,他发现一个红颜色的、圆圆的水果,宝贝们猜猜看,是什么水果呀?(向宝贝们展示PPT)
(2)师:宝贝们喜欢吃苹果吗?是什么味道的?
(3)师:小蛇是怎样把苹果吃到的?(先示范做动作,然后教幼儿做)
师:它张开嘴巴,啊呜~咕嘟~真好吃!
(4)师:小蛇变成了什么?
(5)师小结:小蛇变成了一条苹果蛇,它吃饱了,高兴的回家了。
2.(1)师:第二天,好饿的小蛇又在树林里扭来扭去,突然它发现一个弯弯的、黄颜色的水果,宝贝们猜猜是什么水果?(向宝贝们展示PPT)
(2)师:香蕉是什么颜色的?吃起来什么味道?
(3)师:宝贝们喜欢吃香蕉吗?喜欢吃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吃香蕉!你们都喜欢吃水果,是个不挑食的好孩子!
(4)师:我们站起来学着小蛇吃东西的样子,把它吃掉吧!小蛇变成了一条香蕉蛇啦~
3.(1)师:第三天,好饿的小蛇在树林里扭来扭去,他看见浑身长满刺的、黄颜色的水果,小蛇还会吃掉吗?(展示PPT)
(2)师:这个菠萝好大啊,还长满刺,小蛇嘴巴要张的大大的,宝贝们和老师一起学着小蛇长大嘴巴把菠萝吃掉吧!
(3)请幼儿们表演小蛇吃菠萝的样子。
4.(1)师:第四天,好饿的小蛇又在树林里扭来扭去,它看见一串紫色的、一粒一粒的水果,宝贝们猜猜看是什么颜色的水果啊?(展示PPT)
(2)师:宝贝们喜欢吃葡萄吗?是什么味道的?
(3)请宝贝们和老师一起表演小蛇吃葡萄的动作。
5.(1)师:第五天,好饿的小蛇在树林里扭来扭去,它找到了什么呀?(展示PPT)
(2)师:这棵苹果树好大呀!小蛇的嘴巴要张到最大才能把它吃掉!
(3)师幼共同学着小蛇吃掉苹果树;
(4)教育宝贝们吃东西不能像小蛇一样一口吞下去,要细嚼慢咽,不能吃的太快。
三、师幼一起表演故事
1.师:小蛇明天还要吃东西,我们看看小蛇分别找到哪些好吃的?(展示PPT:梨、西瓜、樱桃等)
2.师:小蛇还能找到哪些食物呢?和老师一起到外面去找找吧!
课程反思
《好饿的小蛇》故事绘本适合小班的孩子,画面生动,孩子们很乐意模仿小蛇吃东西时发出的“啊呜—咕嘟”的声音,并学着小蛇走路的样子。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但这次活动由于孩子们刚入园好动的特点和我在教学中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提问没有表述清楚,所以和孩子们互动不够默契。此外,对幼儿们的小动作观察的不够仔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改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8、幼儿园小班语言绘本《好饿的小蛇》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故事绘本,理解小蛇吃水果的情景。
2.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3.感受故事传达的幽默与滑稽的氛围,初步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做事要认真、要有耐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
难点: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好饿的小蛇》课件,西瓜、香蕉、葡萄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李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有趣的图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呀!
教师用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和前环衬。
提问:封面上有什么?小蛇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小蛇在森林里干什么呢?诶,小蛇怎么张着大嘴巴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教师初步讲解故事。
1、小蛇和苹果的图片: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森林里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样的苹果?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会怎样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2、吃下苹果小蛇的图片:苹果哪儿去了呢?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幼儿自由回答)
3、小蛇和香蕉的图片: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香蕉?好饿的小蛇看见香蕉会怎么样?
4、吃下香蕉的小蛇图片:小蛇张开嘴巴“啊呜,咕嘟,”一声把香蕉吃到了肚子里“啊—真好吃。”小蛇的肚子像什么?
5、小蛇和饭团的图片: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他发现什么?什么形状的饭团,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那小蛇会怎样吃饭团呢?(带幼儿模仿)
6、吃下饭团的小蛇图片:小蛇的肚子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7、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这次小蛇会吃掉了什么呢?(吃下葡萄的图片)如果是葡萄,那葡萄是什么样子的?(小蛇和葡萄的图片)这次好饿小蛇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8、第五天好饿的小蛇还是没有吃饱,这次它吃掉的又会是什么呢?(吃下菠萝的图片让幼儿看图猜测)如果是菠萝,那菠萝是什么样子的?
9、小蛇和菠萝的图片:小蛇果然吃掉的是菠萝。(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10、葡萄肚和香蕉肚图片:你是怎样猜出小蛇吃的是什么的呢?
11、小蛇和苹果树的图片:第六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苹果是那么高,小蛇该怎么办呢?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呢?
12、吃了大树的小蛇图片:小蛇到哪儿去了?(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小蛇变成了什么?
13、最后小蛇会怎样?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后环衬和封底。
小结:小蛇吃饱了在呼呼的睡觉呢。
三、完整的讲述故事,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1、好饿的小蛇是怎样走路的呢?(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模仿一下)
2、小蛇都找到了什么好吃的呢?(一一出示小蛇吃过的东西的图片)
它吃苹果(香蕉、饭团……)时的声音是这样的呢?
好饿的小蛇吃下苹果(香蕉、饭团……)后,它的肚子变得怎样了呢?
小结:原来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它的肚子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四、游戏环节:贪吃蛇
1、规则:幼儿扮演小蛇与水果的角色,小蛇吃掉一个水果宝宝,这个水果宝宝便站在在小蛇的身后拉着小蛇,直到吃完所有的食物。
2、幼儿自主游戏,教师指导。
五、结束环节:带好饿的小蛇们去外面找食物。
教学反思:
1、《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故事,适合小班幼儿的听赏与模仿。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与诙谐,我用极其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表现小蛇吞东西的样子,并且鼓励幼儿学习模仿小蛇有趣的吞咽动作,通过拟声词"啊呜--咕嘟"的重复表演,让孩子感受到小蛇吃东西的有趣与特别,激发孩子情境性表演的兴趣,满足小班幼儿"能听懂、愿意想、喜欢说、爱表现"的活动积极性。
2、在教学重点环节处,让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发散思维大胆猜测小蛇的肚子里到底吃了什么东西?这个环节也是调动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孩子认真观察"身体变样了的小蛇"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猜测,鼓励每个孩子都能投入到猜测活动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小蛇肚子的变化,而不单单只是引导宝宝猜对了没有。最后,教师出示图片揭晓答案,形象地归纳出变样后的小蛇为:苹果蛇、香蕉蛇、葡萄蛇、菠萝蛇、小树蛇……让孩子直接关注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幽默与滑稽。
29、幼儿园大班绘本《两棵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大胆猜测、表述绘本故事的情节内容。
2、通过欣赏绘本,理解两棵树的纯洁友谊,感受两棵树的离别与重逢。
3、学习正确对待身边的好朋友,珍惜朋友间的宝贵友谊。
4、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引导幼儿充分想像合理的故事经过,锻炼自己口语的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创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活动准备: 《两棵树》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找朋友》
T:你有好朋友吗?他是谁?
【听音乐游戏】
二、观察画面,大胆讲述,理解故事内容
(一)、观察封面,了解故事人物
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今天吴老师带来一本关于两个好朋友的书,我们来看,是哪两个好朋友?
T:猜猜书的名叫什么?
T:这两棵树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哪些地方不一样?
——树的个子有高有矮,有大有小,有鼻子长鼻子短,这些都是他们不一样的地方,两棵有很多不同之处的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接着往下看。
(二)、两棵树的相处 (PPT3-6)
图3 T:
两棵树在干嘛呢?它们是怎么打招呼的?
它们会说什么?学学它们和身边的朋友打个招呼吧!
图4
T:这是什么季节?两棵树有什么变化?
图5
这两个好朋友还会比赛呢!T:瞧,他们在比什么?
——原来像所有的树一样,它们比赛谁最先回到春天,比赛谁的叶子长得更绿、更多。
看,谁的叶子最多?那,谁赢了?
T:猜猜他们还会比什么?
T:他们在比赛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心情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T:大树和小树为了分出胜负,互不相让,还吵架生气了,这样做对吗?好朋友之间应该怎么相处?
——好朋友之间应该要谦让,互相帮助,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吵架,意见不合时要商量。
(三)、两棵树的分离 (PPT7-10)
T:哎呀!发生什么事了?
T:原来每天都见面的两棵树,现在还能见面吗?两棵树的心情怎样?
——是呀,他们的心情都不好,很是伤心难过,大树见不到小树觉得好孤独,他的叶子也渐渐枯黄了。
图10 T:那小树会对大树说些什么呢?
T:那小树和大树是怎么长得?
T:我们来想想故事里的大树听了小树的安慰,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好朋友的话总能让我们感觉到温暖,让我们在失望的时候充满信心,这就是好朋友的力量。
(四)、两棵树的重逢 (PPT11-16)
T:那你来猜一猜,两棵树还能再见面吗?
图11 T:看他们见面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的,就像小朋友猜的那样,在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段长长的孤独的时光之后,有一天,大树看见一片绿叶,从高墙那边攀伸过来,就像小树的问候一样。
T:现在大树的心情怎么样呢?
T:这时的大树很激动、兴奋、开心,它会说些什么?
我们一起来学学大树怎么说的。
——瞧,他们幸福的重逢了,大树比以前更加高大,小树也不再那么矮小了。
T:看,他们又在干什么?
T:不过你们看,他们还会因为比赛吵架吗?为什么?从哪里看出?
——是的,他们不吵架了,很珍惜这重逢的快乐,它们都在努力地把手臂伸向对方,只为了那有爱的会合。
——终于,他们的树枝相互交叠,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谁也不能使他们分离。好,现在我们来学学大树和小树,与左右两边的朋友拥抱一下吧!
T:和朋友抱在一起有什么感觉?
三、完整欣赏故事,感受其中情感的变化。
(教师根据绘本内容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大树和小树终于重逢了,他们肯定有很多心里话要说。我们也找个安静的地方和好朋友说说心里话,讲讲这个故事好吗?
活动反思:
在让小朋友理解绘本内容,大树和小树分离和会和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添加一些适合情景的音乐,音乐对人情绪的感染有时候会超过语言,在音乐的渲染下,我觉得小朋友会更明白故事的内容。
在这次活动后,我一定要吸取别人身上的长处,更要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为以后的工作做好良好的铺垫。
30、幼儿园小班科学《能干的小嘴巴》优秀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孩子对自己的五官还不是很了解,我们成人要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概念,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五官,了解自己的五官。
一次看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准备了各种味道的水让一对夫妻喝,另一对看他们喝水后的表情猜出一种味道,通过此节目,我想到了以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用舌头来尝味道从而对小嘴巴的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说一说,尝一尝、学一学、看一看、猜一猜等多种方法对我们的嘴巴有更好的了解。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敢大胆品尝各种味道。
2、学会用甜甜的、酸酸的、苦苦的、辣辣的、咸咸的等词汇描述所品尝到的味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7、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幼儿已会玩游戏《捏拢放开》。
2、物质材料的准备:
五种味道的水:甜、酸、咸、辣、苦各三份,吸管人手一根,小盘三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捏拢放开》,导出活动
评析:在此环节中,我以幼儿熟悉的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通过此活动让孩子们准确地知道自己五官的位置,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孩子们对此游戏很感兴趣,能随老师说出的五官迅速地指出,并导出本节活动《能干的小嘴巴》。
二、探索了解:了解嘴巴的作用,探索嘴巴的结构。
评析:小朋友们自由地发言,对嘴巴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吃饭、唱歌、说话等,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在探索嘴巴结构这一环节,几乎能说出有舌头和牙齿,并演示了其作用,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看看,有一定的互动。
三、示范讲解幼儿操作: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学会用甜甜的、酸酸的等词表达出所尝的味道。
评析:在示范讲解这一环节教师讲述很清楚,幼儿操作时都能正确地进行品尝。由于水的味道调得不是很浓,幼儿在品尝后能准确地说出所以尝水的味道,教师在正确地引导下,积极肯定孩子们所说出的味道。并给孩子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所以孩子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所尝的味道。
四、游戏:《看表情猜味道》,加深对味道的理解,并能说出是什么味道。
评析: 此环节中,通过幼儿去品尝味道后作出相应的表情让其他孩子们说出味道,在此活动前应作垫,让孩子们先学会做这几种味道的表情,孩子们就懂得看表情辩别味道。
五、小结:我们的嘴巴很能干,不仅会说话,会唱歌,还会品尝各种味道。我们把这个小秘密告诉其他小朋友好吗?
活动延伸:
1、请其他班上的小朋友也来尝尝这些水的味道,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交流,让幼儿也当小老师进行知识的传授。
2、了解保护口腔卫生的方法如:饭后漱口、少吃糖、不吃手指头等。
活动反思:
在此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参与性强,都能通过说一说,尝一尝、学一学、看一看、猜一猜等多种方法对嘴巴的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开始一环节设计非常好,孩子们开心地和老师一起游戏。孩子们能开动脑筋说出嘴巴里还有什么。在幼儿尝味道这一环境中,准备很充分,每个孩子都能动手操作,品尝味道,在请幼儿说说各种味道时,引导还不够,可以请孩子们互相说说,然后再集体或请个别代表说。在游戏——看表情猜味道这一环节,如在课前做适当的铺店,让孩子学做这几种味道的表情,效果会更好些。
通过此活动,可以看出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强烈,教师要有目的性地进行引导,充分让孩子去说、去尝试,鼓励幼儿,调动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教师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以实现活动的最优化。
31、幼儿园绘本语言《狼大叔的红焖鸡》大班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此,为了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提升素质,我设计了这节《狼大叔的红焖鸡》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完整表达所看到的内容
2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的发展
3.学说故事中狼大叔的话,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5.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重点难点
重点:仔细观察画面,完整表达所看到的内容
难点: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的发展
活动准备
PPT《狼大叔的红焖鸡》
活动过程
1、播放狼的叫声
师:听,这是谁的声音?(在孩子回答的同时出示ppt1)
师:在你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呢?
幼儿1:很凶恶
幼儿2:是个大坏蛋
2、出示ppt2:师:老师请来了一只,这位狼是干什么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还请来了谁?
3、出示ppt3、师: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狼大叔和母鸡之间的故事,叫《狼大叔的红焖鸡》
4、出示ppt4:师:从前,这位狼大叔喜欢各种各样的美食,他总是吃了这顿开始想下一顿吃什么呢?
5、出示ppt5:师:有一天啊,狼大叔就在森林里转悠,寻找他的美食。终于,他发现了一只鸡!大家猜猜,狼大叔会去干什么了?(去抓鸡,)
7、出示ppt6:师:是不是呢?(边说边出示ppt)狼大叔在干什么?谁来学一学?走几步试试!他是轻轻的还是重重的?哦,原来狼大叔轻轻的,蹑手蹑脚的跟在母鸡背后。就在狼大叔快要抓住母鸡的时候….
8、出示ppt7: 师:咦,发生了什么?狼大叔在干什么?谁来学学?哦,原来狼大叔是这样悠闲的靠在树上,他想,如果这只鸡再胖一点,我就能多吃几口肉了!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胖一点?
9、我们来看看狼大叔想到了什么办法。
10、出示ppt8:师:他在干什么?给谁做吃的?
11、出示ppt9:师:他做了什么?他要送去哪里?你怎么知道?猜猜看,他在想什么?我们来听听狼大叔是怎么想的(放录音),狼大叔怎么想的?我们再来听一遍!仔细听!
12、出示ppt10:又过了几天,狼大叔给母鸡做了什么?猜猜看,狼大叔又会想什么?
13、出示ppt11:师:终于,万事俱备,狼大叔在家里准备了大号闷锅出发了!狼大叔要去哪里?他是怎么走的?谁来学学?他很怎么样?(边做“着急”的动作提示,边提问)
15、出示ppt12:师:他在哪里?他在干什么?(边提问,边做“看”的动作)哦,狼大叔也在偷看母鸡有没有变胖!你们猜,母鸡变胖了吗?我们继续往下听!
16、出示ppt13:师:就在这个时候,门突然打开了。看,你们觉得母鸡变胖了吗?为什么会这样?
17、出示ppt14:师:原来母鸡妈妈把煎饼和甜甜圈全部分给了小鸡们吃,并对鸡宝宝们说煎饼和甜甜圈不是圣诞老公公送来的!那些都是狼大叔送给我们的礼物!”
18、出示ppt15和16:师:鸡宝宝们很开心,全部跳到狼大叔的身上亲吻狼大叔表示感谢。狼大叔也感受到了母鸡一家的热情,愿意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并经常给母鸡一家做好吃的!
19、师:好了,孩子们,故事讲完了,最后狼大叔吃到红焖鸡了吗?为什么?因为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20、这个故事好听吗?那我们再完整的听一遍。认真听!
21、(故事讲完后)孩子们,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今天回去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好吗?
活动反思
《狼大叔的红焖鸡》这个绘本,意在让小朋友认真观察画面,发现狼大叔的表情变化。但是,在我整个活动课中,我引导小朋友的比较多,没有过多的让小朋友参与进来。也没有留太多的时间让幼儿观察画面!应该多留些时间要小朋友参与进来!
32、幼儿园中班语言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线索,理解背心的变形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
2.仔细观察图片,感受故事的情趣,了解快乐的方法。
3.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
PPT课件、幼儿人数12——14人(大个子、小个子)、红绿粘纸若干
活动流程:
一.引发兴趣(出示ppt)
● 今天带来了一本书。书里面有一个朋友,看看,这个朋友是谁?
● 你看看它是怎样的一只老鼠?
小结:这是一只老鼠弟弟,我们叫它鼠小弟。
二.分段讲述故事(出示ppt)
● 讲述故事至“猴子来了以后,也穿上了小背心。”
小结:对了,鸭子矮,猴子高。(出示两个字:矮、高)
三.游戏推进,帮助理解
● 两个孩子比身高
孩子们,请你去找一个朋友,比一比,谁高?谁矮?好吗?高的孩子贴红色粘纸,矮的孩子贴绿色粘纸.
---幼儿分散游戏
----集中幼儿,请两组孩子说说:“我和xxx比身高了,xxx高,我比她矮”
----想办法矮个子变高,高个子变矮
● 继续讲述故事至“海狮子来了以后,也穿上了小背心”
小结:是的,海狮也说:“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吧。”
● 刚才是猴子高,鸭子矮,海狮来了以后,那现在谁高,谁矮呢?
小结:现在海狮高,猴子矮了。(出现高、矮两字)
● 三个孩子比身高
---请三个孩子来试试比身高,矮个子站这里,高个子站这里,我们看看你们会排吗?
● 五个孩子比身高
-----三个孩子会排了,那5个孩子排队,行吗?
-----请5个孩子上来排队比身高,大家一起来看看。
● 所有的孩子比身高
小结:3个孩子会排,5个孩子会排,所有的孩子就有点难了,不行了吧。所以要看看自己,也要看看别人,回到教室里再去试试这个游戏,好吗?
四.继续故事讲述((出示ppt)
● 小老鼠怎么了?你怎么知道鼠小弟又开心起来呢?
● 没错,怎么一件不能穿的小背心,会给鼠小弟带来什么开心的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五.延伸
----孩子们,如果以后你们也能把一件难过的、伤心的事变成一件开心的事,你们就会变得比较快乐。你们说是吗?
活动反思:
《鼠小弟的小背心》是一本无论在构思上还是画风上都带有明显荒诞风格的图画书。它的乐趣就在于读者可以一边读,一边猜推结尾是怎样一个结局,还有图画中特别幽默的是动物的表情,就说鼠小弟吧,你看它穿着小背心站在那里:“挺好看吧”时,多神气啊,可当它拖着被动物们拉长了的背心,泪流满面地伤心远去时,又是多么沮丧啊。同时,把鼠小弟高兴、惊讶、悲伤的表情,巧妙地穿插到了绿、红、黑单纯的色彩与构图以及登场的动物们的表情与小背心的变化之中。此外,结尾的意外性中所流露出来的幽默与悲伤,让幼儿兴趣浓厚。我选择这个活动主要原因是故事情节贴近幼儿心灵的语言,充满幽默,受孩子的喜爱,其中蕴涵的幽默、礼貌用语也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了感受与学习。
33、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好饿的小蛇》教案含反思
一、微课设计意图:
《好饿的小蛇》内容简单,画面形象生动有趣。故事中的拟声词的出现,使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小蛇贪吃的模样吸引着孩子,适合小班孩子的模仿与表演。微课中设计了《好饿的小蛇》这一课题。在活动中教师通过提炼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以主人公的形式,讲述自己见到苹果后会怎么样来开始故事,幼儿根据第一部分小蛇吃了苹果后变成苹果蛇,来反推后面的三个部分,不仅让孩子们回忆巩固自己对香蕉、葡萄、菠萝的认识,还让幼儿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故事中小蛇出乎常理的好吃,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同时结合《纲要》精神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尝试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让幼儿溶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去,在活动中加深对故事的体验和理解。同时也注重培养幼儿正确饮食的良好习惯。
二、微课教学目标:
1、观看微课视频中的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会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3、感受故事幽默、滑稽的氛围。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三、微课教学过程:
1.题目导入,激起幼儿兴趣。根据绘本故事的情节,展示整个故事的风貌。
一天,一条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树林里散步。
以小蛇的口吻说:“我好饿好饿啊!我可以吃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学小蛇扭啊扭的去找东西吃。
2、讲述:好饿的小蛇扭来扭曲在散步。小蛇发现了什么?谁能用好听的话说说是怎样的苹果?(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苹果是红红的、圆圆的、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样呢?
3、翻开吃下苹果的小蛇的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苹果哪儿去了呢?谁来指一指(请幼儿来指一指画面)说一说苹果去哪了?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苹果吞(念这个字的时候,略慢、强调一下,并理解吞的意思)到肚子里去了。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学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张开大嘴巴,把嘴巴张得圆圆、大大的,模仿小蛇“吞”苹果的动作。)
4、讲述: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香蕉?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教师帮助幼儿归纳:香蕉是黄黄的、弯弯的、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5.、翻开吃下香蕉的小蛇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香蕉到哪儿去了?小蛇的肚子像什么?(请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香蕉吞下去了……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复习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想想香蕉是长长的,所以要把嘴巴张圆圆的(如小鱼吸水泡的样子),把长长的香蕉慢慢吞进小蛇的肚子里。)
6、讲述: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葡萄? (教师帮助幼儿归纳:是圆圆的。有些葡萄是紫紫的,圆圆的葡萄酸酸的、甜甜的,真好吃。)
7、翻开吃下葡萄的小蛇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葡萄到哪儿去了?小蛇的肚子像什么?(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葡萄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吃葡萄的时候,因为葡萄一个一个很多,小蛇的嘴巴要不停地张开、吞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一大串的葡萄全都吞到肚子里。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集体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教师带着宝宝一起,一手模仿拎着一大串葡萄,仰着脑袋,张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鼓励宝宝学着“蛇妈妈”的样子吞葡萄,把葡萄一个一个全都吃到小肚皮里,吃完还可以用手抹抹嘴巴,表示“真好吃”的样子,增强情节表演的趣味性。)
8、讲述: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发现了什么?
讲述:好饿的小蛇惊喜地找到了一个带刺的菠萝……你们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样?(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菠萝的头上是绿绿的,长着许多长长的叶子;菠萝的身上是黄黄的、摸上去刺刺的,菠萝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9、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好饿的小蛇果然吃下了菠萝,身体变成什么样?(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菠萝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吃菠萝的时候,因为菠萝身上刺刺的,小蛇吃菠萝的时候嘴巴张得更大了,仔细一点吞,小心别让刺刺到小肚皮。“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个大菠萝一口吞下去了。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集体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想想刺刺的菠萝的样子,把双手在嘴角处打开,表示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慢慢地吞菠萝,提醒幼儿:千万不能让刺刺的菠萝弄痛小蛇的嘴巴,让宝宝表演“吞菠萝”的时候更专注、更投入。)
10、讲述:第五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看,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呢?(重点猜测:小蛇是怎么吃小树的?先……再……最后……引导宝宝用简单的语言讲出小蛇爬树、翻身、吞等等动作,教师提炼简单的辅助动作展示给宝宝看,帮助宝宝理解小蛇吃树的一系列连续动作。)
11、翻开吃了大树的小蛇图片(小蛇的样子基本上看不太清楚了),小蛇到哪儿去了?(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结满红苹果的树呢?小蛇变成了一棵树。(请幼儿模仿小蛇吃小树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真调皮,它扭来扭去,扭来扭去,爬上小树,爬到高高的上面,张开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棵小树都吞了下去,变成了一棵奇怪的小蛇树。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不经过老师提示就能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当老师讲到小蛇吞小树的时候,老师鼓励宝宝张开大嘴巴,可以站起来,把头往下低,表示模仿小蛇从上往下吞小树,最后也可以鼓励宝宝低着头,把小手往后摆,象孔雀的尾巴一样张开来,表示小树的树*。
12、讲述:“ 啊——真好吃。”好饿的小蛇再也不饿了,擦擦嘴扭来扭去地走了。
四、微反思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展现小蛇滑稽和贪吃的幽默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绘本中小蛇见到的东西我挑选了四种水果,第一,他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幼儿对其的认识比较多,印象也比较深刻;第二,四种都是水果,在类型上也有了统一。整个教学活动在我一次次的试上课中不断的修改,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有趣,我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小蛇吞水果的样子,并且请幼儿一起表演,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同时幼儿也感受到了故事的幽默和滑稽。对于短句的学习,在动作的配合下,也得到了锻炼。最后在我们自己班开展的时候进展的还是比较顺利的。
活动的第二环节,我分成了三小点来进行教学活动,第一小点我先出示苹果图片,再出示小蛇吃了苹果后的图片,让幼儿猜测是怎么了,对本次活动顺利开展起到直接影响,对后面各种水果的猜测起到了引领与借鉴的作用。第二小点我又分成了三小点,分别对小蛇吃了香蕉、葡萄和菠萝后的样子进行猜测小蛇是吃了什么才变成那些样子的。我发现孩子们在猜测中都能够正确的说出水果的名称,说明他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平时的观察也很仔细,因此才会如此顺利地完成这一部分。在让幼儿学说短句的时候,由于动作的指引,孩子们能够说出“啊…呜”,但是后面的“咕嘟,啊,真好吃。”还是不能够说出来的,在我语言的提示下(东西吃下去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以及多次的练习之下,大多数孩子都能掌握。第三小点是整个绘本故事的高潮部分,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和猜测小蛇在发现苹果树后会怎么样,迁移幼儿的前期经验,并且通过FLASH动画的播放,让幼儿观察小蛇是怎么吃苹果树的,进一步突显了小蛇的贪吃和滑稽,孩子们看到也哄堂大笑,感受到了故事的幽默和有趣。最后一环节是欣赏FLASH动画《好饿的小蛇》,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并且让孩子们在学小蛇散步找水果的游戏中很自然的结束了教学活动。
但是整个活动中,我的语言还是不够谨慎、精炼,对于孩子的关注还有所欠缺,希望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攻克这些不足之处。
好饿的小蛇 微课反思
在幼儿园开展的小组和集体教研中,使我更加明确了阅读教学的重点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逐步解决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不足;也懂得了绘本活动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观摩活动我了解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在观摩过程中,我采用观察、实录、讨论、小结、反思这样的步骤,循环上升,达到改善教育实践的作用。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与研究,我发现早期阅读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考虑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很有帮助。今天在班上尝试了一节阅读活动《好饿的小蛇》,活动主要是由两大部分组成,首先通过观看PPT的形式进行阅读,其次是出示图书完整阅读。一开始,我请小朋友认识一下封面上的动物,在我的意料之内孩子们一下就认出来这是一条小蛇。接着我又出示第二页“小蛇往前游”,这时我以小蛇的口吻告诉孩子“我是一条好饿的小蛇,我的肚子总是饿的咕咕叫,我要出去找东西吃了!”这样我就轻松的直入主题了。接下来是看小蛇吃了些什么东西,有苹果、香蕉、菠萝、葡萄,这些都是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我采用或直接或猜的形式让孩子们说说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特征等,同时在黑板上张贴这些水果图片。让孩子表演小蛇张开大嘴“啊呜——咕嘟”的把水果吞到肚子里。这是孩子们最喜欢表演的一个环节。接着是一棵结满苹果的苹果树,我让孩子们猜猜小蛇看到苹果树想干什么。小朋友都认为要去吃苹果,但是最后出现的是小蛇把整棵苹果树都吞下去了,他们都感到很吃惊,于是我让孩子们找找蛇的头和尾巴,让孩子们更体会到绘本的有趣。接着我把数数也结合进来,数数小蛇一共吃了几样东西。学习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感知。最后是完整欣赏绘本《好饿的小蛇》。总结本次活动,我感到孩子喜欢这个绘本,所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活动中对水果的讲述还不够到位,影响到最后一个环节孩子的讲述;还有一些细节的问题没有关注到。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对绘本阅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感受,在绘本阅读中,我们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来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
34、幼儿园《好饿的小蛇》绘本教案反思
【背景分析】
《好饿的小蛇》故事内容简单,画面形象有趣。故事中很多拟声词“啊呜”、“咕嘟”的反复出现,使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小蛇滑稽、贪吃的模样深深吸引着孩子,适合小班孩子的模仿与表演。整个教学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教师牢牢抓住故事形象---小蛇“饿、贪吃”的特点,引导小班孩子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小蛇的滑稽,体验小蛇的贪吃,模仿小蛇的稚笨与好玩,并支持幼儿用简短的词语、短句去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及表述自己的猜测与想象,强调发生在小蛇身上的一系列的有趣事件所带给孩子们的童真与童趣,让孩子真正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最终体验到趣味阅读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
2、乐意和老师一起讲故事,有初步的想象力。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4、学说短句:“我吃了***水果,我变成了***蛇。”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6、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好饿的小蛇》大图书一本flash课件
【活动重点】
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颜色与形状。
【活动难点】
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体验模仿小蛇的乐趣。
【活动的教育价值】
第一,符合了小班年龄段孩子阅读的共同特点。如:画面图像简单,色彩丰富,形象鲜明;故事角色突出、人物不多、特征明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等。
第二,作品具有特别个性。那就是作品充满了幼儿天真的趣味,想象天马行空,小蛇吃什么水果肚子就会变成什么水果的模样,最后,一口把苹果树吞下去了,身体出奇地变成了一个树。这跟小班孩子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完全匹配。
【活动过程】
一、出示制作大书的封面,引导幼儿猜测,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叫《好饿的小蛇》。
封面上有什么?这条小蛇长什么样?看看,它在什么地方?(引导宝宝观察小蛇背后的小树林)猜猜,它会干什么呢?
1、出示小蛇吃东西的图片,引导幼儿进行猜测。
2、提问:请你猜一猜小蛇肚子里吃了什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
二、教师逐页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想象。
1、出示图书(有一条小蛇),讲述:一天,一条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树林里散步。
以小蛇的口吻说:“我好饿好饿啊!我可以吃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学小蛇扭啊扭的去找东西吃。
2、翻书:讲述:好饿的小蛇扭来扭曲在散步。小蛇发现了什么?谁能用好听的话说说是怎样的苹果?(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苹果是红红的、圆圆的、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样呢?
3、翻开吃下苹果的小蛇的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苹果哪儿去了呢?谁来指一指(请幼儿来指一指画面)说一说苹果去哪了?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苹果吞(念这个字的时候,略慢、强调一下,并理解吞的意思)到肚子里去了。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学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张开大嘴巴,把嘴巴张得圆圆、大大的,模仿小蛇“吞”苹果的动作。)
(评析:关于小蛇吃了苹果的猜测,对于本次活动起到直接影响,对后面的各种水果的猜测会起到引领与借鉴的作用,所以教师让孩子多观察一下画面,包括语言上的提示: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呢?什么水果是圆圆的,有柄的?什么水果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孩子很顺利地猜出苹果以后,教师马上揭晓答案,给予孩子猜测成功的肯定与表扬,激励其他孩子猜测的积极性,然后把吞了苹果的小蛇亲热地称呼为:苹果蛇,为后面关于小蛇其他有趣称呼做好铺垫。)
4、翻书:讲述: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香蕉?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教师帮助幼儿归纳:香蕉是黄黄的、弯弯的、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5.、翻开吃下香蕉的小蛇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香蕉到哪儿去了?小蛇的肚子像什么?(请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香蕉吞下去了……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复习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想想香蕉是长长的,所以要把嘴巴张圆圆的(如小鱼吸水泡的样子),把长长的香蕉慢慢吞进小蛇的肚子里。)
(评析:关于香蕉的猜测,相对比较简单一点。所以这个环节,教师将引导重点放在鼓励幼儿模仿小蛇进行吞咽香蕉的动作上,通过张圆嘴巴、吸长长的香蕉、咕嘟吞咽进肚子的夸张、形象的表演,让幼儿体验“香蕉蛇”的幽默与滑稽,为后面体会故事趣味性做好铺垫。)
6、翻书:讲述: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葡萄? (教师帮助幼儿归纳:是圆圆的。有些葡萄是紫紫的,圆圆的葡萄酸酸的、甜甜的,真好吃。)
7、翻开吃下葡萄的小蛇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葡萄到哪儿去了?小蛇的肚子像什么?(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葡萄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吃葡萄的时候,因为葡萄一个一个很多,小蛇的嘴巴要不停地张开、吞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一大串的葡萄全都吞到肚子里。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集体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教师带着宝宝一起,一手模仿拎着一大串葡萄,仰着脑袋,张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鼓励宝宝学着“蛇妈妈”的样子吞葡萄,把葡萄一个一个全都吃到小肚皮里,吃完还可以用手抹抹嘴巴,表示“真好吃”的样子,增强情节表演的趣味性。)
8、翻书:讲述: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发现了什么?
讲述:好饿的小蛇惊喜地找到了一个带刺的菠萝……你们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样?(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菠萝的头上是绿绿的,长着许多长长的叶子;菠萝的身上是黄黄的、摸上去刺刺的,菠萝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9、翻书: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好饿的小蛇果然吃下了菠萝,身体变成什么样?(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菠萝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吃菠萝的时候,因为菠萝身上刺刺的,小蛇吃菠萝的时候嘴巴张得更大了,仔细一点吞,小心别让刺刺到小肚皮。“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个大菠萝一口吞下去了。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集体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想想刺刺的菠萝的样子,把双手在嘴角处打开,表示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慢慢地吞菠萝,提醒幼儿:千万不能让刺刺的菠萝弄痛小蛇的嘴巴,让宝宝表演“吞菠萝”的时候更专注、更投入。)
(评析:如何吞咽刺刺的菠萝,对小班幼儿来讲,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愿意跟随教师的引导,吞咽动作明显变慢,且更为夸张,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小蛇吃菠萝的趣味性。而且,小蛇因为肚子饿,竟然连刺刺的菠萝也敢吞咽,幼儿在这个环节的模仿表演中,对于小蛇的笨拙与可爱的印象记忆更深刻了,也更喜欢顽皮、淘气的小蛇了。特别是老师模仿小蛇说的一句话:“呀,甜甜的菠萝真好吃,可是,菠萝上面刺刺的叶子,把我的小肚皮都扎疼了,一点也不好吃。”这一句话引起了孩子快乐的笑声,进一步为活动营造出积极、快乐的氛围。)
10、翻书:讲述:第五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看,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呢?(重点猜测:小蛇是怎么吃小树的?先……再……最后……引导宝宝用简单的语言讲出小蛇爬树、翻身、吞等等动作,教师提炼简单的辅助动作展示给宝宝看,帮助宝宝理解小蛇吃树的一系列连续动作。)
11、翻开吃了大树的小蛇图片(小蛇的样子基本上看不太清楚了),小蛇到哪儿去了?(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结满红苹果的树呢?小蛇变成了一棵树。(请幼儿模仿小蛇吃小树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真调皮,它扭来扭去,扭来扭去,爬上小树,爬到高高的上面,张开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棵小树都吞了下去,变成了一棵奇怪的小蛇树。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不经过老师提示就能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当老师讲到小蛇吞小树的时候,老师鼓励宝宝张开大嘴巴,可以站起来,把头往下低,表示模仿小蛇从上往下吞小树,最后也可以鼓励宝宝低着头,把小手往后摆,象孔雀的尾巴一样张开来,表示小树的树*。
(评析: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孩子对于小蛇吞咽小树这样一种大胆的行为,觉得特别有趣。而且,关于“小树好不好吃”的讨论,将孩子对于小蛇的“调皮与淘气”的记忆再次变得印象深刻起来,孩子快乐地随教师的语言引导与动作提示,一起模仿表演小蛇吞咽小树的动作,然后打着饱嗝、抚摩肚皮帮助消化、最后快乐满意地睡觉……孩子在这一系列的模仿表演中,不仅理解到故事中小蛇的滑稽与贪吃,也为后面的完整欣赏故事、理解故事风格特点做好充足的准备。)
12、讲述:“ 啊——真好吃。”好饿的小蛇再也不饿了,擦擦嘴扭来扭去地走了。
13、回忆:
(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2)小蛇都吃到了什么东西?小蛇是怎样走的?我们来学一学吧,小蛇吃下东西什么声音?我们来学一学。
三、看课件“好饿的小蛇”,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1、播放教学课件“好饿的小蛇”,让幼儿体会故事的幽默,教师边看边讲述,重复性话语可以引导幼儿一起说一说。师:哎呀!小蛇吃的肚子好饱啊!我们摸摸自己的小肚子,帮助小肚子消化消化。来,宝宝一起坐下来,休息一下吧!我要给宝宝看动画片《好饿的小蛇》,大家一起来看看,动画片里的小蛇,是怎么吃东西的?你也可以跟着动画片里的小蛇,学学它吃东西的样子,“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吞到肚子里,好吗?
2、教师简单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体会故事的滑稽与幽默。
①鼓励宝宝再次观察故事结尾处(小蛇背后)的小树林。
师:宝宝仔细看,小蛇背后的小树林好象有什么变化呀?怎么会少一颗树的?你们觉得这棵树好吃吗?小树吃起来,有什么味道呢?
教师小结:故事里的小蛇真有趣,也很贪吃,它看见什么就吃什么,竟然连小树也吃掉了,真好玩。
②师:你觉得这个故事里面,还有什么地方很有趣?大家来说一说。
教师简单归纳幼儿讲述内容进行小结:宝宝讲得真好,故事里的小蛇……原来,好饿好饿的小蛇看见什么吃什么,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肚子就变成什么形状,真好玩,真有趣。
四、引导孩子,学习吃东西的正确方法。
1、你们觉得小蛇这样吃东西好吗?为什么?
2、我们应该怎么吃呢?
3、亲身体验,幼儿学习正确吃东西的方法。
讨论好以后老师小结:小朋友可不能像贪吃的小蛇一样吃太多的东西,这样对我们的健康是有害的,可能还会因为吃太多东西消化不良而送医院呢……而且,要经常锻炼身体,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哦。
五、扮演小蛇(玩一玩,演一演)
1、变小蛇
2、吃水果
3、学说短句“我吃了XX,变成XX蛇”
老师带领幼儿学小蛇扭啊扭的去找吃的东西,(事先在三个地方贴上西瓜、草莓、和蛋糕)学小蛇“啊呜”吃掉,说说自己的肚子变成了什么?
托班绘本教案《好饿的小蛇》
活动目标
1、 通过阅读故事绘本,感受理解小蛇吃水果的情景。
2、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3、感受故事传达的幽默与滑稽的氛围,初步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幻灯片、葡萄图片、小蛇身体变葡萄形状的图片、菠萝图片、小蛇身体变菠萝形状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学小蛇进场
1、今天我们来学学小蛇,我是蛇妈妈,你们是蛇宝宝,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2、教师带幼儿学小蛇进入活动室;
二、出示课件,欣赏故事
1、这里也来了一条小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小蛇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2、播放小蛇的图片:这是一条怎么样的小蛇?它的身体怎么样?(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词形容小蛇)它为什么要张大着嘴巴呢?
3、小蛇告诉我说,它的肚子好饿好饿,它喜欢吃水果,猜猜看,小蛇会去吃什么水果呢?
4、播放小蛇肚子变香蕉形状的图片:咦,小蛇的肚子怎么了?变成了像什么水果的形状?小蛇是吃了什么水果,肚子才变成这样子呢?
5、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猜得对不对。播放小蛇吃香蕉的图片,原来小蛇真的是吃了香蕉呢!这是一根怎么样的香蕉?(用恰当的词来形容)学说句式:小蛇吃了弯弯的香蕉,身体变得像香蕉。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蛇吃香蕉的样子吧。教师带领幼儿“啊呜”一口吃进香蕉,“咕嘟”吞下香蕉。
5、第二天,小蛇又要出去找水果吃了。这下它看到了什么水果?这个苹果长得怎么样?(说说形状和颜色)猜猜看,这个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做?学习小蛇“啊呜”一口吃进苹果,“咕嘟”一口吞下苹果。猜猜看,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形状了?学说句式“小蛇吃了圆圆的苹果,身体变得像苹果的形状”。
6、第三天和第四天,小蛇又出去找到了两样水果,是什么?出示葡萄和菠萝的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形状和颜色。再出示小蛇分别吃了这两样水果的图片,请幼儿进行配对。将相应的图片贴在相应的水果下面。贴好后,出示课件校对。并请幼儿模仿小蛇吃水果的样子,学说句式。
7、(播放长满苹果的苹果树幻灯片)第五天,小蛇又要出去找水果吃了,这下,它又看到了什么?树上有多少苹果呢?猜猜看,小蛇会怎么做?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蛇爬树的样子吧!
8、播放小蛇张大嘴巴的图片:小蛇嘴巴张这么大做什么呢?它的身体变成什么?巩固句式“小蛇吃了苹果树,身体变得像苹果树”。
三、讨论,结合幼儿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1、为什么小蛇吃了苹果,身体就变成苹果的形状?它是怎么吃苹果的?
2、教师小结:小蛇吃东西是“啊呜”一口吃进去,“咕嘟”一下子就吞下去了,没有咬碎。吃进去的东西是整块的,不能消化掉,我们小朋友吃东西应该怎么吃?
中班早期阅读《好饿的小蛇》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法,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性。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幼儿成长的精神食粮,它能使幼儿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3—6岁又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而中班幼儿正好处在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关键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抓住这一个关键期,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适合中班幼儿阅读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好饿的小蛇》是本非常有趣、构思巧妙的书,是日本著名绘本大师宫西达也的作品之一,以好饿好饿的小蛇看见各种水果为线索,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信孩子们也一定会喜欢,小蛇吃了哪些东西呢? 小蛇是怎么走路的呢?是爬的,是扭来扭去走的……这些有趣的情节会深深吸引幼儿去探究询问小蛇在扭来扭去散步的时候都看见了哪些水果又是怎么吃的。同时尝试将故事与绘画有机结合,让孩子通过制作故事中的形象,来想想好饿的小蛇还会发现什么好吃的?它会怎样做呢?让孩子在想想画画说说中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故事绘本,感受理解小蛇吃水果的情景。
2.大胆想象,能积极介绍自己的创作。
3、喜欢和同伴一起读书,初步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好饿的小蛇》绘本故事、记号笔。
2.幼儿操作纸人手一张。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故事,引起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大书,看看封面上有谁?
2.师:哎呀!小蛇的肚子瘪瘪的,它好饿哦!
3.师:原来这本书的名字就就叫“好饿的小蛇”。
4.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好饿的小蛇发生了什么事?
(二)欣赏绘本
1.欣赏绘本画第一段
师: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突然,它发现了什么?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做?
师:吞下苹果后的小蛇会是怎样的呢?
师:你们看,小蛇吞下了苹果后,它的肚子和原来有什么不一样?
2.欣赏绘本画第二段
师: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突然,它又发现了什么?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做?
师:猜猜看,小蛇吞下三角形的饭团,它的肚子会有什么变化呢?
3.欣赏绘本画第三段
师: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突然,它又发现了什么?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做?
师:猜猜看,小蛇吞下一串紫色的葡萄后,它的肚子会有什么变化呢?
4.欣赏绘本画第四段
师: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又在散步,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这次好饿的小蛇会怎样?师: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爬上树,然后,张开大嘴,还是咕嘟一口------,师:它吃了什么?还有吗?你怎么知道它吃了树干?
5.师:好饿的小蛇真贪吃呀!它吃了哪些东西?
6.那你们猜猜看,它还会吃什么?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三)师示范
1.师:你们讲得真好,那周老师也来画一画好饿的小蛇,请你们来猜一猜,它吃了什么。
2.师出示准备好的画纸:有一天,好饿的小蛇到了一个果园里,它吃了-----,啊,真香啊!
3.师:老师把好饿的小蛇画好了,你们猜它吃了什么啊?
4.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画一画好饿的小蛇,让它吃一些不同的东西呢?
(四)幼儿作画,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画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画完后讲讲小蛇吃了什么,可以简单的编一到两句话。
(五)讲讲、评评
1.师:我们好饿的小蛇都画好了,谁来猜一猜这些小蛇都吃了什么东西?
2.讲评猜三到四张作品,鼓励讲得好的幼儿。
3.师:你们真能干,下午我们用颜料给好饿的小蛇涂上颜色,一起把它装订起来,给没来上课的小朋友看看,好吗?
教学反思: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故事,适合小班幼儿的听赏与模仿。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与诙谐,我用极其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表现小蛇吞东西的样子,并且鼓励幼儿学习模仿小蛇有趣的吞咽动作,通过拟声词"啊呜--咕嘟"的重复表演,让孩子感受到小蛇吃东西的有趣与特别,激发孩子情境性表演的兴趣,满足小班幼儿"能听懂、愿意想、喜欢说、爱表现"的活动积极性。
35、中班绘本阅读教案:好饿的小蛇(袜偶)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夸张有趣的故事情节。
2.仔细观察画面,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猜测与想象。
3.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尝试用袜子偶表演故事。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乐意观看表演,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桌子、绘本PPT、小蛇袜偶每人一只、
“食物”—鹅卵石、小轮子每人一套,小棒、圆片、半圆等较多数量每组一盆。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木偶片段,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阅读理解绘本。
三、用袜偶表演绘本。
36、幼儿园小班组语言集体备课教案《好饿的小蛇》
《好饿的小蛇》教案
教材分析:
《好饿的小蛇》这个看图讲述的题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内容简单,但是构思巧妙的幼儿看图讲述故事。故事巧妙地将各种水果,颜色等几种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小蛇的身体一次次的变形,真是让人捧腹大笑。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喜欢。如在活动中:小蛇吃了哪些东西呢?小蛇是怎么走路的呢?是爬的,是扭来扭去走的……这些有趣的情节会深深吸引幼儿去探究询问小蛇在扭来扭去的时候都看见了哪些水果又是怎么吃的。这就为孩子学习故事中的语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感受故事的童趣。
2、引导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表演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重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
难点:
1、学习用猜测的方法推理故事的进展过程。
2、初步引导孩子用形容词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准备:故事PPT、大挂图、《好饿的小蛇》、水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幼儿兴趣。
(一)引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看,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呢?(小蛇)我们一起跟小蛇打个招呼吧!
2、我们来看看,小蛇他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小蛇闭着眼睛)他的嘴巴是怎么样的?(张大嘴巴)它为什么要张大嘴巴呢?原来它是一只好饿的小蛇。(幼儿学做小蛇的表情)
3、小蛇是怎么走路的?(扭来扭去)谁来学学小蛇的样子?(学说: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
4、你们猜猜好饿的小蛇要去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提问:封面上有什么?小蛇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小蛇在森林里干什么呢?诶,小蛇怎么张着大嘴巴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教师初步讲解故事。
1、小蛇和苹果的图片: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森林里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样的苹果?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会怎样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2、吃下苹果小蛇的图片:苹果哪儿去了呢?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幼儿自由回答)
3、小蛇和香蕉的图片: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香蕉?好饿的小蛇看见香蕉会怎么样?
4、吃下香蕉的小蛇图片:小蛇张开嘴巴“啊呜,咕嘟,”一声把香蕉吃到了肚子里“啊—真好吃。”小蛇的肚子像什么?
5、小蛇和饭团的图片: 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他发现什么?什么形状的饭团,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那小蛇会怎样吃饭团呢?(带幼儿模仿)
6、吃下饭团的小蛇图片:小蛇的肚子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7、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这次小蛇会吃掉了什么呢?(谜语引出葡萄)树弯弯藤弯弯,结的果实一串串,一个一个圆又圆,吃到嘴里甜又酸。你们猜这次它看到了什么?(葡萄)这次好饿小蛇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8、第五天好饿的小蛇还是没有吃饱,这次它吃掉的又会是什么呢?(翻到菠萝)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菠萝可是带刺的哦!要不要吃啊?(幼儿回答)我们来看看小蛇到底有没有吃呢。(揭晓答案)。小蛇果然吃掉的是菠萝(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9、葡萄肚和香蕉肚图片:你是怎样猜出小蛇吃的是什么的呢?
10、小蛇和苹果树的图片:第六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苹果是那么高,小蛇该怎么办呢?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呢?
11、吃了大树的小蛇图片:小蛇到哪儿去了?(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小蛇变成了什么?
12、最后小蛇会怎样?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小结:小蛇吃饱了在呼呼的睡觉呢。
三、完整的讲述故事,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1、好饿的小蛇是怎样走路的呢?(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模仿一下)
2、小蛇都找到了什么好吃的呢?(一一出示小蛇吃过的东西的图片)
它吃苹果(香蕉、饭团……)时的声音是这样的呢?
好饿的小蛇吃下苹果(香蕉、饭团……)后,它的肚子变得怎样了呢?
小结:原来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它的肚子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四、模仿小蛇找东西吃,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
1、看着小蛇吃了那么多的好吃的,老师也饿了也想找些好吃的东西来吃,你们想不想啊!那我们就学这小蛇的样子来找些好吃的好不好呀!
2、(将杨桃、桃子、西瓜放在黑板的不同位置)请小朋友带上头饰,模仿小蛇进行情景表演。
3、提问:吃掉杨桃(桃子、西瓜)的小蛇,肚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五、引导孩子,学习吃东西的正确方法。
1、那小朋友想一下为什么小蛇的肚子会变成它吃的东西的形状?小蛇它是怎样吃东西的呢?
2、教师归纳幼儿讲述内容,进行简单小结:我们小朋友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学习小蛇,“啊呜,咕嘟,”一口吞下去,小肚皮要撑坏的。
活动延伸:
吃了那么多好吃的,肚子好饱,让我们一起去外面散散步消化消化食物吧!教师带幼儿离开活动室。
37、幼儿园大班数学绘本教案《特别的尺子》反思
设计意图:
近期班级增加了自然测量的区角,孩子们利用树枝、树叶、石头等自然物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了测量的活动,孩子们的测量兴趣十分的高。但是在孩子们测量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孩子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式,大多数孩子们在测量时均出现重叠、间断的现象。《数学核心概念》中提出,测量的核心经验之一是:比较必须是“均等的”,即计量单位的大小必须相等,且必须是不间断或没有重叠的。还有就是:计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出的单位数量之间是一种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当计量单位越小时,测量的物体包含的单位数量就越多。这样一个复杂的数学概念,如何能让幼儿理解呢?因此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就可以帮助孩子轻松理解这个难题。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收尾相连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了解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要有统一的标准。
2.大胆尝试,体验用身体测量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跳绳(若干)、桌子、椅子等物品、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引导语:最近我们增加了一个测量区,小朋友们都利用了哪些材料进行测量呢?除了可以用这些材料进行测量,还可以怎么来测量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乐乐,她的妈妈有一种很特别的“尺子”,这把尺子可以测量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及方法。
引导语:乐乐长高了,衣服、裤子都短了,妈妈想要为乐乐做一件连衣裙,织一件合身的毛衣,除了毛线和织针,还需要什么?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尺子,妈妈是用什么来当的尺子?妈妈是怎么用手来测量的?请小朋友们也来试试看吧!
重点提升: (1) 只手这么量:手伸直一柞,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小指按住不动哦。再来, 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又一柞。
引导语:除了小手可以当尺子,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当尺子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乐乐还用了什么来当尺子?用脚印来量到底是怎么个量法呢?谁能来试试?
重点提升:人有两只脚,一个脚印量完了,后面一个脚印可以接过来,脚跟去靠脚尖。
小结:原来我们的脚也这么管用,不但可以走路做运动,还可以做一把漂亮的尺子。
3.初步使用首尾相连的方法进行测量。
(1)幼儿探索测量,教师巡回观察。
引导语:今天教室里有桌子、椅子、跳绳等物品,一会儿请小朋友们4人一组用刚刚我们学会用身体测量的方法去量一量这些物品的长度。
幼儿进行测量,教师巡回观察,重点观察了解幼儿用手或脚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如:重叠、起点终点没有对齐、测量时测量物之间存在空隙等。
(2)分享交流,梳理测量经验。
引导语:刚刚小朋友们都尝试用自己的手或脚对绳子进行了测量,接下来我们请小朋友上来说说看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怎么测量的?谁来说说看?
小结:在测量时,要从起点开始,一只手(或脚)接着另一只手(或脚)进行测量,测量时不能有空隙,也不能重叠,最后数一数一共量了几次就能知道绳子的长度了!
4.掌握测量的正确方式方法。
(1)幼儿再次探索测量,教师巡回观察。
幼儿再次探索测量,教师巡回观察,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正确掌握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现在请小朋友们再次用用身体测量的方法去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并将你测量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纸上。
(2)交流巩固,巩固测量经验。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可以用尺子、自然物测量,今天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手和脚也一样可以测量,小朋友们回家后也可以请爸爸妈妈想一想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像尺子一样,去试一试,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带回班级分享!
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请家长在家与幼儿一起继续探索寻找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像尺子一样进行测量及测量的方法。
活动反思:
故事选自数学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绘本中融入的数学元素主要是自然测量,这个故事告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许多标准化单位都源于人体,我们的身体具有数学价值,数学其实离我们很近。本次活动,我们预期幼儿能够获得的经验是“有学习用手及脚作为自然测量的工具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体验身体真有用”。
《我家漂亮的尺子》这个绘本很长,内容涉及比较多,在自然测量工具上,涉及了手柞量、脚印测量、步子测量、胳膊“庹”量、胳膊“抱”量等,下子将内容拓展给大班上学期的孩子,对孩子来说,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绘本的内容进行节选,通过引导幼儿知道原来我们身体的手和脚可以当做尺子一样测量物品,在绘本的后半部分我将以活动延伸的部分进行拓展延伸。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绘本学习了如何正确的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测量后,大多数孩子们都学会了如何正确的用身体进行测量的方法。通过此活动发现孩子们对测量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孩子们不仅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测量,同时还寻找了很多生活中的自然物对自己的影子进行了测量,因此这个点上教师又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点,如何测量自己的影子?用哪些材料测量?等问题与幼儿一起探究。
38、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好饿的毛毛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毛毛虫的生长及变成蝴蝶的演变过程。
2、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和蝴蝶的动作。
3、培养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绘本故事书里的各种(包括卵、各阶段毛毛虫、蛹和蝴蝶等)图片各一张;音乐;本周每天早上晨间谈话时引导幼儿说出当天是星期几,让幼儿对一周中有哪七天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教师(扎了一条毛毛虫似的辫子"出场") 引导幼儿说出今天是星期五(知道过了星期五就是周末星期六和星期天,要休息两天);教师问小朋友,发现老师的打扮有什么变化,引起幼儿注意,幼儿很兴奋地说出老师的辫子很好玩,教师问:"老师今天这样打扮漂亮吗?""为什么觉得老师很漂亮呢?""老师的辫子像什么?"教师边扭动着辫子做爬的动作边问幼儿,幼儿很新奇地回答:"老师的辫子像毛毛虫!"。教师告诉幼儿今天要请一位新朋友来做客,所以特地梳了一条"毛毛虫"辫子,希望这位新朋友--毛毛虫会喜欢自己。
2、教师邀请幼儿一起来请出毛毛虫朋友,"有请毛毛虫朋友!"话音刚落,随着"嗨,小朋友们,我来啦!"的招呼声,屏幕上飞来了一只小蝴蝶。(教师适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呀!这哪是毛毛虫,明明是小蝴蝶飞来了呢。"小朋友一片哗然,老师问小朋友毛毛虫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爬的,请小朋友学一学,小朋友们都很活跃,立刻用自己的身体在地上爬着示范了起来。老师请小朋友们告诉小蝴蝶我们请的不是它,小蝴蝶却说:"没错!是我,是我,就是我,我就是毛毛虫。""不信,你们一起来敲开下面这扇神秘之门吧。"说着,小蝴蝶飞走了。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图书《好饿的毛毛虫》的封面,就是小蝴蝶说的"神秘之门"。
3、教师要求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扇"神秘之门",问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原来是毛毛虫,什么样的毛毛虫,它的表情怎样?""还看到了什么?"小朋友说看到了字,老师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读出图书的书名《好饿的毛毛虫》。教师请幼儿都举起小手,数"1、2、3"一起用力敲开这扇"神秘之门",随着两遍"笃、笃、笃"的敲门声,"吱呀"一声,"神秘之门"打开了,出现了《好饿的毛毛虫》的扉页。集体欣赏故事《好饿的毛毛虫》,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幅图画所表达的意思,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1)教师请幼儿仔细观察扉页,都发现了什么……--树叶上躺着什么?(重点突出有一个卵)--还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时间?(通过观察到有月亮)--毛毛虫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出"啵"这个像声字,并知道毛毛虫的样子是又小又饿)
(2)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什么食物,数量是多少?(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汉字"一")--毛毛虫是怎么吃的?(引导幼儿说出吃穿了一个洞)
(3)在后面的图画出现之前,引发幼儿思考和想像:
--如果你是毛毛虫,星期二你会想吃什么?吃穿几个?星期三呢?……(直至星期六)--接着观察图画,引导幼儿说出星期二至星期六毛毛虫分别吃了什么?数量各是多少?(随着不同数量食物的出现进行10以内数的点数)(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汉字"二"至"六")
(4)星期六,毛毛虫吃完食物后怎么了?星期天,毛毛虫吃完树叶后又怎么了?(对比前后毛毛虫的表情,让幼儿学会比较)
(5)毛毛虫吃饱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它后来帮自己造了个什么?它的房子叫什么名字?(重点让幼儿认识"茧")
(6)从"茧"里面出来的会是什么动物呢?(适时制悬念,引发幼儿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幼儿讲述时,教师利用图片演示毛毛虫演变为蝴蝶的自然生长规律。(图片的摆放教师应有意识地摆成一个圆形,代表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4、这时屏幕上的小蝴蝶又飞了过来,它问小朋友,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它就是毛毛虫变的?小蝴蝶还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去采花粉……小朋友们十分兴奋,跃跃欲试。
5、教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扮演毛毛虫,小朋友们一起边讲述毛毛虫的生长过程,当说到毛毛虫为自己造了个房子时,要求幼儿说出"茧",然后在"茧"里面练成了飞的本领,最后"毛毛虫"们变成了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伴随《化蝶》的音乐,一起欢快地飞到花园去采花粉了……(幼儿离场)
教学反思:
请孩子们边看图片边复述故事,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快速的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了出来。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即有数学知识,又有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过程中孩子积极性很高,很快乐,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39、幼儿园大班数学绘本《送给恶猫的礼物》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图表是为了使收集的资料一目了然而画的表,是包含了系列数学知识并且锻炼逻辑思维的活动,而且涉及到以现有材料为基础做出决定或预想未来的过程。于是我就选取了这本图书中的部分内容设计了这节大班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图表”,更让幼儿学会观察、想像和推理,进行饶有趣味的数学思维和探究。
活动目标
1.体验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
2.运用计数、分类等方法尝试统计。
3.能看懂统计图,知道图表所表达的意思。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几种图表的观察,尝试根据收集的资料绘制图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具有计数、排序、复合分类、简单统计等数学知识经验。
2.环境准备:教学PPT、记录纸、图片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情景导入
1.故事:《送给恶猫的礼物》在一个农场的小仓库里住着15只老鼠,小仓库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好喝的。15只老鼠在这个小仓库里吃吃喝喝,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直到有一天恶猫的出现,恶猫给它们留下一张纸条,上面恶狠狠地写着:我要把你们一个一个全都吃掉!
2.幼儿讨论对付恶猫的方法
谁来过了?恶猫想要吃掉老鼠,老鼠们害怕极了,你们能想个办法帮助老鼠吗?
二、说一说,初步感知统计
1.第一次表决统计
出示锁和羽毛的图片:他们把锁代表重的礼物,把羽毛代表轻的礼物,你觉得在猫的脖子上挂重的东西还是轻的东西?你们会怎么选?(排队)
老鼠的决定:我们来看看小老鼠们是怎么选的,选择挂重东西的老鼠有几只?选择挂轻东西的老鼠有几只?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老鼠用排队的方法来投票,选择挂重东西的一队有5只老鼠,选择挂轻东西的一队有10只老鼠,10比5多,所以,老鼠们决定挂轻的东西。
三、逐层深入,再次感知统计
1.第二次表决统计
出示袜子、电筒和哨子的图片:他们用袜子代表有味道的礼物,用电筒代表会发光的礼物,用哨子代表能发出声音的礼物。我们来看看小老鼠们是怎么选的,选择有味道的老鼠有几只,选择会发光的老鼠有几只,选择有声音的老鼠有几只?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老鼠用栗子来投票,一颗栗子代表一只老鼠,选择有味道的老鼠有1只,选择会发光的老鼠有5只,选择有声音的老鼠有9只,老鼠们决定挂轻的有声音的东西。
你们会怎么选择呢,我这里有三张图片和一张表格,你觉得这三张图片应该放在表格的什么地方便于我们投票统计呢?(粘贴)
出示铃铛和闹钟图片:我们来看看小老鼠们是怎么选的,选择铃铛的有几只老鼠,选择闹钟的有几只老鼠?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老鼠用符号来投票,一个圆圈表示一只老鼠,选择铃铛的老鼠有11只,选择闹钟的老鼠有4只,11比4多,所以老鼠们决定用铃铛做礼物。
四、观察图表,知道表达的意思
1.老鼠们设计的图表越来越难,我怎么也看不明白,现在想请你们帮我看一看,告诉我小老鼠在统计什么?是怎么统计的?
2.幼儿分组观察图表,教师指导
3.个别幼儿分享
小结1:原来你们通过观察发现,图表的一侧是调查的对象,另一侧是数字。两者对应看能清楚的表示统计结果。
小结2:小老鼠运用排队的方法,用栗子投票的方法,用画符号的方法,用图表的方法进行投票统计。我们用实物统计需要一个一个的数,用图表统计一眼就能看出数值的大小。
五、经验迁移、尝试统计
1.转眼就要过冬了,小老鼠要开始储存食物了,你觉得老鼠们会储存什么食物呢?
2.分组尝试统计
3.个别幼儿分享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节选自数学绘本《避开恶猫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让幼儿了解统计的方法,尝试用图形、数字进行统计,并对图表进行分析解读。本次活动一边学习一边进行操作体验,如第一次的排队统计,第二次尝试集体设计图表,用粘贴进行投票,在幼儿对图表认识得到基础上很快分析出实物图表,第三次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画面分析柱状图表,图表的一侧是调查的对象,另一侧是数字。在孩子通过是梧桐表和柱状图表的分析,尝试设计统计图表,整个活动层层递进。
40、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好饿的小蛇》第二版优质公开课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引导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操作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4、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5、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做事要认真、要有耐心。
活动准备:故事PPT、黑板、双面胶、小蛇、水果图片若干、小蛇教具若干
活动重点: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活动难点:初步引导孩子用形容词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过程:
课前互动
师:小朋友认识我吗?
幼:不认识(摇头)
师:我是杨老师,我姓杨,你们叫我什么?
幼:杨老师
师:哎呦,声音真好听!
一、以课件小蛇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我第一次见你们,我带礼物来啦,我带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有一个小动物它也跟着我来了,它想讲故事给你们听,看看它在哪呢?宝宝快看!它是谁呀?仔细看哦,看看它是谁呀?
1、先出示小动物的尾巴
师:你看看它可能会是谁呀?(出示动物的尾巴)
幼:长颈鹿、老虎(幼儿自由想象并回答)、兔子
2、再出示小动物的头
师:这是谁?(接着出示动物的头)
幼:蛇
3、最后完整地出示小动物!
师:他说是蛇,是不是蛇呀?看看,前面细细长长的,有斑纹的,黄黄的黑黑的颜色大家都看到了对吧?现在露出了一个椭圆形的脑袋,它到底是谁呢?出来吧,仔细看哦,咦,出来的是谁呀?
幼:蛇
师:哦,是小蛇,你们看小蛇笑嘻嘻的,我们跟它打个招呼吧,小蛇你好!
幼:小蛇你好(幼儿跟着老师对着小蛇挥挥手)
二、跟着老师做游戏:学小蛇走路(听着音乐跟着老师一起扭)
师:小蛇扭呀扭呀,它也来了,它要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真开心,这样吧,小蛇来了我们学学小蛇的样子跟小蛇一起玩一玩,好吗?
三、教师初步讲解故事,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1、小蛇扭呀扭来到了果园
师:这会呀,扭着扭着,它觉得肚子有点饿啦,于是小蛇呀来到了一片果园,果园里面可能会有很多很多的水果是吧?那杨老师问问你们,果园里面可能有些什么水果给小蛇吃?谁来说?
幼:香蕉、葡萄、苹果、草莓、西瓜、桃子、梨、樱桃
2、小蛇前面出现了一棵苹果树,苹果圆圆的,小蛇一口把大大的圆圆的苹果吞到肚子里
3、吃了一个苹果后的小蛇肚子会有什么变化?小蛇的肚子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引出一些关于圆形的无题(比如轮胎、井盖、方向盘、篮球、灯笼等)
4、第二天,小蛇再次来到果园,小蛇还能和昨天一样吃到苹果吗?(播放录音,小蛇吃苹果的声音,猜猜小蛇吃到了几个苹果?)
5、出示小蛇吃了三个苹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小蛇吃了几个大苹果?几个小苹果?吃了三个苹果后的小蛇像什么?(像毛毛虫、糖葫芦、东方明珠)
四、请幼儿给小蛇喂水果(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每位幼儿准备一条小蛇,各种各样的水果,请幼儿给小蛇喂水果!)
1、 教师示范如何操作给小蛇喂水果
2、发给每位幼儿每人一条小蛇,让孩子到桌面上去操作
3、把喂饱的小蛇粘贴在黑板上,供幼儿欣赏
4、小结:因为小蛇吞进了不一样的水果所以小蛇的肚子都不一样
五、以小蛇把2根香蕉吃到肚子里引发孩子想象(幼儿自由想象),老师小结
师:小蛇今天带来的这个故事好不好玩呀?你看,小蛇吃了那么多东西,它的肚子在不停的变是不是?其实这个小蛇每天都是吃不一样的东西,它的肚子会变成什么样呢?去看看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好饿的小蛇》,有时间去翻吧,小蛇的肚子肯定会给你带来好多好玩的事情,好吗?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在选材上非常适合小班的幼儿,幼儿很喜欢故事内容,在大书阅读时更是采取了丰富的形式,如先猜后验证、带着疑问看下页等,把幼儿的兴趣完全都激发出来,最后环节的创新阅读,更是让幼儿体验了一番创造的乐趣,让幼儿在互动、自主的阅读背景下,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有些细节方面还需要深究,特别是对于每一页讲述时,侧重点过多,导致活动有些累赘。
41、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好饿的小蛇》教案反思
唐老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节小班故事,包含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小蛇贪吃的模样吸引着孩子,适合小班孩子的模仿与表演。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会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一、微课设计意图:
《好饿的小蛇》内容简单,画面形象生动有趣。故事中的拟声词的出现,使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小蛇贪吃的模样吸引着孩子,适合小班孩子的模仿与表演。微课中设计了《好饿的小蛇》这一课题。在活动中教师通过提炼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以主人公的形式,讲述自己见到苹果后会怎么样来开始故事,幼儿根据第一部分小蛇吃了苹果后变成苹果蛇,来反推后面的三个部分,不仅让孩子们回忆巩固自己对香蕉、葡萄、菠萝的认识,还让幼儿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故事中小蛇出乎常理的好吃,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同时结合《纲要》精神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尝试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让幼儿溶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去,在活动中加深对故事的体验和理解。同时也注重培养幼儿正确饮食的良好习惯。
二、微课教学目标:
1、观看微课视频中的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会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3、感受故事幽默、滑稽的氛围。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引导幼儿充分想像合理的故事经过,锻炼自己口语的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创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微课教学过程:
1.题目导入,激起幼儿兴趣。根据绘本故事的情节,展示整个故事的风貌。
一天,一条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树林里散步。
以小蛇的口吻说:“我好饿好饿啊!我可以吃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学小蛇扭啊扭的去找东西吃。
2、讲述:好饿的小蛇扭来扭曲在散步。小蛇发现了什么?谁能用好听的话说说是怎样的苹果?(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苹果是红红的、圆圆的、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样呢?
3、翻开吃下苹果的小蛇的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苹果哪儿去了呢?谁来指一指(请幼儿来指一指画面)说一说苹果去哪了?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苹果吞(念这个字的时候,略慢、强调一下,并理解吞的意思)到肚子里去了。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学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张开大嘴巴,把嘴巴张得圆圆、大大的,模仿小蛇“吞”苹果的动作。)
4、讲述: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香蕉?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教师帮助幼儿归纳:香蕉是黄黄的、弯弯的、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5.、翻开吃下香蕉的小蛇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香蕉到哪儿去了?小蛇的肚子像什么?(请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香蕉吞下去了……通过提问、模仿,幼儿集体复习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想想香蕉是长长的,所以要把嘴巴张圆圆的(如小鱼吸水泡的样子),把长长的香蕉慢慢吞进小蛇的肚子里。)
6、讲述: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葡萄? (教师帮助幼儿归纳:是圆圆的。有些葡萄是紫紫的,圆圆的葡萄酸酸的、甜甜的,真好吃。)
7、翻开吃下葡萄的小蛇图片: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葡萄到哪儿去了?小蛇的肚子像什么?(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葡萄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吃葡萄的时候,因为葡萄一个一个很多,小蛇的嘴巴要不停地张开、吞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一大串的葡萄全都吞到肚子里。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集体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教师带着宝宝一起,一手模仿拎着一大串葡萄,仰着脑袋,张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啊…呜”一口,“咕嘟”一下……,鼓励宝宝学着“蛇妈妈”的样子吞葡萄,把葡萄一个一个全都吃到小肚皮里,吃完还可以用手抹抹嘴巴,表示“真好吃”的样子,增强情节表演的趣味性。)
8、讲述: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发现了什么?
讲述:好饿的小蛇惊喜地找到了一个带刺的菠萝……你们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样?(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菠萝的头上是绿绿的,长着许多长长的叶子;菠萝的身上是黄黄的、摸上去刺刺的,菠萝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9、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好饿的小蛇果然吃下了菠萝,身体变成什么样?(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菠萝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吃菠萝的时候,因为菠萝身上刺刺的,小蛇吃菠萝的时候嘴巴张得更大了,仔细一点吞,小心别让刺刺到小肚皮。“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个大菠萝一口吞下去了。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集体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鼓励幼儿想想刺刺的菠萝的样子,把双手在嘴角处打开,表示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慢慢地吞菠萝,提醒幼儿:千万不能让刺刺的菠萝弄痛小蛇的嘴巴,让宝宝表演“吞菠萝”的时候更专注、更投入。)
10、讲述:第五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看,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呢?(重点猜测:小蛇是怎么吃小树的?先……再……最后……引导宝宝用简单的语言讲出小蛇爬树、翻身、吞等等动作,教师提炼简单的辅助动作展示给宝宝看,帮助宝宝理解小蛇吃树的一系列连续动作。)
11、翻开吃了大树的小蛇图片(小蛇的样子基本上看不太清楚了),小蛇到哪儿去了?(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结满红苹果的树呢?小蛇变成了一棵树。(请幼儿模仿小蛇吃小树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真调皮,它扭来扭去,扭来扭去,爬上小树,爬到高高的上面,张开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棵小树都吞了下去,变成了一棵奇怪的小蛇树。鼓励幼儿迁移前面经验,不经过老师提示就能说出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教师动作指导:当老师讲到小蛇吞小树的时候,老师鼓励宝宝张开大嘴巴,可以站起来,把头往下低,表示模仿小蛇从上往下吞小树,最后也可以鼓励宝宝低着头,把小手往后摆,象孔雀的尾巴一样张开来,表示小树的树*。
12、讲述:“ 啊——真好吃。”好饿的小蛇再也不饿了,擦擦嘴扭来扭去地走了。
四、微反思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展现小蛇滑稽和贪吃的幽默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绘本中小蛇见到的东西我挑选了四种水果,第一,他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幼儿对其的认识比较多,印象也比较深刻;第二,四种都是水果,在类型上也有了统一。整个教学活动在我一次次的试上课中不断的修改,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有趣,我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小蛇吞水果的样子,并且请幼儿一起表演,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同时幼儿也感受到了故事的幽默和滑稽。对于短句的学习,在动作的配合下,也得到了锻炼。最后在我们自己班开展的时候进展的还是比较顺利的。
活动的第二环节,我分成了三小点来进行教学活动,第一小点我先出示苹果图片,再出示小蛇吃了苹果后的图片,让幼儿猜测是怎么了,对本次活动顺利开展起到直接影响,对后面各种水果的猜测起到了引领与借鉴的作用。第二小点我又分成了三小点,分别对小蛇吃了香蕉、葡萄和菠萝后的样子进行猜测小蛇是吃了什么才变成那些样子的。我发现孩子们在猜测中都能够正确的说出水果的名称,说明他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平时的观察也很仔细,因此才会如此顺利地完成这一部分。在让幼儿学说短句的时候,由于动作的指引,孩子们能够说出“啊…呜”,但是后面的“咕嘟,啊,真好吃。”还是不能够说出来的,在我语言的提示下(东西吃下去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以及多次的练习之下,大多数孩子都能掌握。第三小点是整个绘本故事的高潮部分,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和猜测小蛇在发现苹果树后会怎么样,迁移幼儿的前期经验,并且通过FLASH动画的播放,让幼儿观察小蛇是怎么吃苹果树的,进一步突显了小蛇的贪吃和滑稽,孩子们看到也哄堂大笑,感受到了故事的幽默和有趣。最后一环节是欣赏FLASH动画《好饿的小蛇》,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并且让孩子们在学小蛇散步找水果的游戏中很自然的结束了教学活动。
但是整个活动中,我的语言还是不够谨慎、精炼,对于孩子的关注还有所欠缺,希望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攻克这些不足之处。
相关文章
-
幼儿园说课稿《好饿的小蛇》小班语言游戏反思
-
小班语言绘本《好饿的小蛇》教案反思
-
幼儿园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小班语言教案反思
-
幼儿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反思
-
幼儿园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小班音乐教案《我的好妈妈》反思
-
幼儿园说课稿《好听的歌》小班综合活动反思
-
幼儿园教案小班社会《你是我的好朋友》反思
-
幼儿园教案大班语言绘本《小贝挖宝》反思
-
幼儿园大中小班《我的好妈妈》妇女节教案反思
-
幼儿园教案小班社会《讲礼貌的好孩子》反思
-
幼儿园绘本活动《抱抱》小班语言教案反思
-
幼儿园线条绘画《我的颜色会跳舞》小班美术教案反思
-
幼儿园探索活动《好玩的冰块》小班科学教案反思
-
小班社会绘本《我爱幼儿园》教案反思
-
中班语言绘本《幼儿园工作的人》教学设计反思
推荐文章
-
教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的主题教案
-
幼儿园关于节日的主题活动教案
-
幼儿园大班亲子主題教案:关心妈妈
-
幼儿园大班主題教案:体验读书快乐
-
幼儿园小班优质主題教案:有趣的创作
-
幼儿园膳食计划方案
-
幼儿园大班优质公开课教案——心跳咚咚咚
-
幼儿园公开课教案:小鸟和狐狸的故事教案(原创)
-
幼儿园公开课大班心跳“咚咚咚”说课稿
-
幼儿园小班计算活动公开课:感知4以内的数说课稿
-
大班教案《小狐狸的变身法》反思
-
大班体育活动教案《当好侦察员》反思
-
学前班女孩子专用评语
-
《暮江吟》教学设计
-
大话《赤壁之战》_小学生作文:五年级
-
小班第二学期班级中期小结
-
中班科学教案《分一半》反思
-
果蔬饮料产品朋友圈文案40句
-
房地产二期加推营销朋友圈文案32句
-
工商局工作朋友圈文案38句
-
qq群网名滑稽雷人搞笑4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