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心得 有心栽花 花更艳
数学教学心得 有心栽花 花更艳
有心栽花 花更艳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你发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各具特色,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着实令人惊叹。 笔者曾听过两节课,面对学生的诸多见解,老师巧妙引导,层层深入,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收效不错,真是“有心栽花 花更艳”。
【 教 例 一 】
“10以内数的认识”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复习课上,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幅图。
★ ★ ★
★ ★ ★ ★ ★
问:看着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第一行有3个,第二行有5个,
生2:我知道一共有8个。
生3:我知道3和5合成8,(师:5和3呢?)5和3也合成8。
生4: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5和3。
生5:第二行比第一行多一个,第一行比第二行少一个。
生6:我知道3比5少。(师:5比3呢?)5比3多。
从这幅图中,学生们看到了数的排列顺序,数的大小比较,分与合,加与减,既复习了知识,又体验了问题被提出的过程,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求异创新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师生一起欣赏着一黑板的发现,不再有人举手了。
师:这么多有趣的发现,真了不起!老师还想请大家试试:第二行和第一行,怎样才能同样多?
此时,教师又设置了具有挑战性有一定跨度的的数学问题,学生们顿时又沸腾起来。经过思考,有的动手操作,有的同桌合作交流,很快找到了方法。
生1:第一行添两个★。(师:可以把第二行去掉一些吗?)
第二行去掉两个★。
师:说说不如做做,大家动手试试,还可以怎么添或去?(学生操作)
生2:我知道,第一行添三个★, 第二行添两个★,两行也一样多。
其他学生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方法。
生3:老师,我在摆时,没有“添”也没有“去”,我把第二行拿一个放在第一行,两行就同样多了。
在学生的掌声中,我感到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飞跃。教学中,我们不妨做个有心人,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趣味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 教 例 二 】
“100以内的数”学完后,教材(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19页、22页都安排了: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教材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说一句话,引导学生用数进行交流。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观察周围,联系生活,寻找素材,说出了“一(1)班有40人。”“今天最高温度20度。”“我家的门牌号码是80号。”““我奶奶给我100元压岁钱。”我今年8岁。”……
教师板书:40、20、80、100……
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和热烈的气氛中用数相互交流信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按理,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以收场了,但教者却话锋一转:看着这些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短暂的平静后,学生又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谁最大?谁最小?
生:从左往右数,第一个是几?
生:从左往右数,80是第几个数?从右往左呢?
生:我还能把他们排排队。
学生们在自问自答或一问一答中不仅复习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提问的能力和大胆自信的品质。
教者还未就此打住。师: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也说一个,你能解决吗?
师:80是接近20,还是更接近100?能给大家说说想法吗?
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能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都知道80更接近100,但学生很难对此作出合理性解释。
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用用学过的知识,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1:我们用写的方法,发现80更接近100。(学生出示写的数:20、30、40……)
生2:因为8接近10,所以80更接近100。
瞧!多好的回答,学生已初步知道运用知识的迁移,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具有了一定的数感,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 教 学 反 思 】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收集信息的空间和可能提出问题的素材,这些开放性的元素,都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利用材料,能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课例原本是一道练习题,当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并经过多次引导,证明是有创意的学习材料时,便将其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我们认为选择这样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二、让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但学生能不能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发现式的学习,并不那么为大家的行动所接受。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能不能解决那些连成人都会感到困惑的问题?当我们把问题“看着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发现并不如我们所预料。但通过引领,每一次教学实践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能解决,也能个性化地解决,学生确实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
三、给学生留有不断探索的空间
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为了急于获得知识的结果,用简单的方式,或似是引导实为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试想,如果这个问题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教师给于“启发”、“点拨”,学生知道了:“噢!原来是这样。”还谈得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什么发展呢?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是在想的过程中,就是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一旦问题解决,他们的思维也就得到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给学生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学会思维的东西却不多这一遗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