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首页 - 大班科学教案

教案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反思

时间:2023-01-15 18:44:04 A+

教案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反思

教案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反思

1、教案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反思

  《塑料袋的危害》是一节大班活动,通过观察两盆花,让幼儿知道塑料袋会污染土壤,乱丢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沟,河流,形成了水灾;动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

  活动名称:

  1、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腐烂和分解的。

  2、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

  3、教育幼儿用纸袋或布袋装东西。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人手一个。两盆花:在其中一盆花的泥底下有塑料袋,让幼儿观察。洗衣机一台。录象片:有关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情况。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盆花比较,让幼儿知道塑料袋会污染土壤。

  这两盆花我们一样照料,为什么其中一盆死了?

  教师倒出死花花盆中的泥土让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浇的水被塑料袋拦住了,渗不到盆外去,泥土经常湿漉漉的,使花的根都烂掉了。而且,塑料袋对泥土还造成了污染,破坏了泥土的营养,花儿吸收不到好的营养,就死了。

  二、幼儿观看录像,引导幼儿发现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引导幼儿讨论: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小结:乱丢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沟,河流,形成了水灾;动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

  三、幼儿儿参与小实验,进一步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自行分解的。

  1、教师提出实验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我们把塑料袋和纸一起放进洗衣机的水里转,会怎样呢?

  2、幼儿讨论,根据幼儿自身的经验猜测结果。

  3、幼儿观察实验,发现纸很快变成碎削,塑料袋还是没有变化。

  四、 师生共同总结,塑料袋不容易分解。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防止塑料袋污染环境?在生活中,我们要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或纸袋。用完的塑料袋不能乱丢,

  样放到垃圾箱中。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怎样防止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五、幼儿自己操作

  让幼儿把防止塑料袋污染,保护环境的图片找出来,并放到认知区域中。

  活动反思:

  本节课课堂效果较好,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幼儿兴趣浓厚,跟我的配合很默契。幼儿对塑料袋的危害有了基本认识,并树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2、大班教案《火的危害》含反思

活动目标

  教会幼儿认识火,了解火的用途及危害。

  通过防火安全知识学习,增强幼儿防火意识。

  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火的用途及危害

  增强幼儿防火意识

活动准备

  火柴、打火机、蜡烛、纸、稻草、灭火器

  火的用途及危害的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火

  出示火柴、打火机

  分别问:这是什么?

  讲述火的来源

  二、认识火的用处及危害

  1、1、在幼儿认识了火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说说火的用途及危害。

  (1)生活中我们利用火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烧水、做饭、照明、取暖等)

  我们还利用火来炼钢,开飞机、火车,把火箭送上天等。

  (2)用火不注意,会给我们造成哪些危害呢?(烧毁房屋、森林、人的皮肤等)

  2、让幼儿自己做小实验,通过自己的实践与生活经验使幼儿知道要使火熄灭,必须将火与空气隔绝。

  (1)现在我们要使酒精灯熄灭,该怎么办?为什么用盖子一盖火就熄灭了?

  启发幼儿说出:火的燃烧必须有空气,用盖子一盖火就与空气隔绝了,所以火就熄灭了

  (2)演示:点燃稻草,用灭火器灭火

  启发幼儿发散思维:说说灭火的多种方法(浇水、沙盖、湿被子盖、灭火器等)

  (3)让幼儿看图片、录像,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雷电、火山爆发、汽油、小孩玩火、燃放烟花爆竹不当、乱扔烟头等)

  (4)讲述学校附近一农房因为孩子玩火而发生火灾,让幼儿感受到火的危害就在身边

  3、看录像后讨论:

  (1)我们应当怎样防止火灾的发生?

  (2)如果发生火灾,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拨打火警119、 大声呼救、用水往火上浇、如果身上着火了,就地打滚、如果有烟要用湿毛巾捂着嘴巴,尽量低***体,逃离现场等)

  6、游戏:火娃来帮助我们了,让幼儿通过游戏掌握基本的自救方法。

  老师发出火灾信号,幼儿自由选择逃生的方法,请火娃来帮助纠正幼儿不正确的逃生方法。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但幼儿对“火”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对“火”的用途及危害了解的还不是很多。作为老师有必要引导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教会幼儿遇到火灾时该怎样应对。因此这个活动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既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激发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积极探索的热情。

3、大班美术教案《有趣的塑料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剪、粘、撕、画等多种技能有创意的装饰塑料袋。

  2.探索塑料袋玩具的多种玩法,体验做做玩玩的乐趣。

  3.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4.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活动准备

  1.收集不同的塑料袋(每人一个)。

  2.即时贴装饰物、彩纸、毛线、双面胶、细绳、剪刀(每人一把)。

  3.塑料袋玩具范例。

活动过程

  1.出示塑料袋,引导幼儿说说塑料袋的用处。

  2.了解塑料袋不但有许多用处,我们还可以把它们做成玩具跟它们做游戏。

  3.欣赏范例:说说老师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鼓鼓的?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想怎样装扮塑料袋,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材料。

  4.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想怎样装扮塑料袋,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材料?

  5.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如:小动物头、小房子、大西瓜等。

  6.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塑料袋里装上空气,并帮助其他幼儿用细绳把袋口扎紧。

  7.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8.启发幼儿说说我们做的这些玩具可以怎么玩。如:可以进行故事表演,可以拴上长长的绳,像放风筝一样玩等。

  9.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塑料袋玩具与同伴共同游戏。

活动反思

  孩子们非常地感兴趣,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也知道了只要幼儿感兴趣地东西,他们就会给你意想不到地惊喜,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幼儿地兴趣出发,来提高活动地质量,因为兴趣是幼儿最好地老师。

4、大班科学教案《口袋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及功用。

  2、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尝试记录探索结果。

  3、知道塑料袋的危害,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收集各种口袋(塑料袋、网袋、布袋、纸袋、蛇皮袋等)。

  2、操作材料:珠子、水、球、书、水果,游戏棒、沙子、抹布若干,教师、幼儿分组记录用纸各一份,记录材料,音乐等。

  3、知识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参观菜场、垃圾场、医院、马路,并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家中所用的口袋。

活动过程:

  一、幼儿通过摸摸、看看,了解各种口袋种类和作用。(时间大约3分钟)

  1.幼儿游戏玩各种口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大口袋,我们来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原来,里面还有那么多的口袋!

  幼儿操作前引导:请你们摸一摸,看一看,你拿到的是什么口袋?它能用来做什么?

  2.了解口袋的作用。

  师:口袋有什么用?

  口袋能装很多东西,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东西。

  二、操作活动:探索

  A请幼儿猜想:

  师:想一想,你手上的口袋能装什么?(幼儿边说,教师边打勾)

  塑料袋(能装的东西打勾)布袋纸袋网袋蛇皮袋

  这些口袋真能装这些东西吗?我们来试一试。

  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组材料,每组还有一块记录板,试过以后把可以装的东西贴到相应的口袋后面(教师手中一块幼儿记录板,边说边演示),比如,你试的是塑料袋发现可以装苹果,你就把苹果的图片贴到塑料袋的后面。

  请幼儿操作:(时间大约12分钟)

  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选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

  指导幼儿正确记录;

  小组汇报:小朋友都试过了,它们到底能装什么东西呢?请你们看着题板告诉我,塑料袋可以装什么?…….

  C小结:

  师:原来口袋可以装那么多的东西,不同的袋子装的东西还不同呢?举例:网袋不能装细小的东西,纸袋不能装水。

  三、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师: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也是什么口袋?(塑料袋)

  1、请幼儿欣赏FLASH:

  教师: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段关于塑料袋的动画。

  2、请幼儿讨论:

  塑料袋容易污染环境,不能乱扔塑料袋,它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我们称它是:白色污染。

  原来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这么大的污染,那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3、教师出示回收箱:

  教师:刚才你们想的办法都很好,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这是一只回收箱,专门用来回收用好的塑料袋,我们把它放在教室里。

  四、结束活动:把装的物品运回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期的孩子年龄较小,因此对周围的一切环境和物品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索研究一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喜欢一些零碎的小东西,比如一张彩色的小纸片,掉在桌子上的橡皮泥屑,就连一根短短毛线头也会成为他们喜欢玩的物品。总喜欢拿在手中捏捏,在嘴巴旁吹吹,甚至还要与同伴分享一下。有的小朋友羡慕,也想玩,拿不到,他就会跑到老师的跟前告状:某某小朋友他有什么?小班小朋友告状是经常性的行为,他们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复几次的来到老师的面前,直到老师出面解决,没收小朋友的东西为止。

  在操场上活动或者是课上,他们会将看到的东西,如整理时丢落的小积木,玩具,纽扣,小朋友家中带来的东西等物品捡起来交到老师手里。作为老师,把小朋友拿过来的东西不理睬,幼儿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来跟老师说,马上处理的话就防碍活动的开展,直接扔在垃圾筒让幼儿觉得老师太不当回事,那只能课后或者活动接束时再做处理。而我平常最多的做法就是把小朋友捡回的物品放在口袋中,等到了教室或者活动完后再进一步的处理。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不会把口袋里的东西全扔掉,而是和小朋友一起将他们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处理没有用的物品,这样既让小朋友感受到老师对其的重视又不会打扰到正常教学活动。

  我的口袋就成为了专装幼儿小东西的场所,如果哪天不穿有口袋的衣服就觉得特不顺,好象缺了什么。

  当然我的口袋也不是专门装小朋友捡到的物品,里面也会放一些有用的物品。例如在幼儿感冒的多发季节,孩子们的鼻涕不断,我就会从口袋中拿出柔软的纸巾,让孩子们把鼻涕擦干净;做数学练习时当一组上橡皮正好有人在使用,有其他孩子需要时,我就会递上橡皮,让小朋友及时改正错误;教学活动中,为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我把一些小的操作卡片或者小玩偶放在口袋中,操作时突然的跳出来,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在利用自己口袋的同时,我也经常关注孩子们口袋中的物品。有的宝宝会将家中的物品带到幼儿园,有的从家中带了食品,乘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的拿出来品尝,带得多的会给好朋友分享。口袋中还有好多。有的会带一些危险的物品,如弹珠、夹针等,我们发现立即处理。还有的会带钱,曾在小皓小朋友的口袋中发现一块带硬币等,一经发现我们都会没收,暂时由老师保管,来接送的时候给他们的父母,提醒家长来幼儿园的时候检查孩子的口袋,不要让危险物品带来幼儿园。有的小朋友会把幼儿园中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回家,碰到此类事情,我们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并告诉小朋友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玩的,如果拿回家后就会越来越少了到没有,大家以后就没有玩具可玩了。

  幼儿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事事处处做个有心人,注重观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每一个细节。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幼儿间的个性和品质也各不相同,要使幼儿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就应以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从细微处关注孩子的成长,细微处才能见真情,更多地要看到幼儿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幼儿的不足。在教师宽容、欣赏、微笑里,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发展。

5、大班主题教案《可怕的塑料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塑料袋的特点及危害性。

  2、锻炼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鼓励幼儿多使用环保袋,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动画视频,若干塑料袋和布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安排两名老师分别扮演猪八戒和孙悟空共同演绎“猪八戒误吃棉花糖”的故事。故事情节如下:

  自从西天取经回来后,猪八戒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孙悟空了,他十分想念自己的猴哥,于是决定这天下凡去花果山探望猴哥。他边走边说:“俺老猪已经很久没到凡间来了,今儿个偷得半日空闲,下凡溜达溜达,为的是探望我的猴哥,顺便尝下人间的美味,嗯,这回我可要好好大吃一顿(猪八戒边说边得意地拍着肚子)。他东瞧瞧西望望,咦,突然看到地上有很多稀奇的玩意,从来没有见过。于是猪八戒赶紧凑上前去,拾起了一个,心里想啊:这东西软软的绵绵的,莫非是变了种的棉花糖,让俺老猪来尝一尝。呸呸,这东西真不好吃,猪八戒尝了一个就扔掉了,嘴里叨咕着:算了,我还是去找猴哥要点果子吃吧。猪八戒啊走了一会儿呀,肚子突然疼了起来,他捂着肚子大声叫到:哎呦,哎呦,我的肚子好疼啊。猪八戒的惨叫声啊把正在睡觉的孙悟空吵醒了,孙悟空伸着懒腰就出来了。(孙悟空上场了)

  “是谁在大呼小叫啊,惊扰了俺老孙的好梦”,“呀,怎么是你呀,八戒,你怎么了?”孙悟空问道。猪八戒看到猴哥来了,难过地说:“猴哥,我终于找到你了,我肚子好疼啊,你帮我看看。”孙悟空透过火眼晶晶看到猪八戒肚子里面竟然会有个塑料袋,哭笑不得地说:“你这个呆子,怎么把塑料袋给吃进肚子里面去了啊?”猪八戒疑惑地看着孙悟空问道:“什么是塑料袋啊,我看这花果山到处都是这东西,以为是变了种的棉花糖呢,就吃了个,没有想到这么难吃。”孙悟空解释道:“塑料袋,人们最初发明它是用来包装食品的,没有想到这东西跟妖精一样,一旦形成就很难消灭掉,看俺这花果山都被他们占领了!”猪八戒懊恼地说:“没有想到俺老猪这么久没有到凡间来,竟然又有了这等妖怪,看我来烧死他。”孙悟空忙上前阻拦说:“这东西可烧不得,如果烧掉,它就会形成一股有毒的气体,会危害我们的健康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人们不再使用它们,让我们的地球不再有塑料袋的污染了!”

  师提问:故事讲完了,我找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故事中提到了塑料袋有哪些特点呢?组织幼儿回答。

  师总结:塑料袋很可怕,如果把它烧掉,会形成有毒气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如果把它放在土地里,它会沉睡好多年,还会慢慢分解出一种有毒物质,破坏土壤和动植物的生长。其实塑料袋还有一个很可怕的地方,下面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小秘密吧!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先拿起一个布袋,从下往上兜一下,最大限度地把空气宝宝装进布袋里,塑料袋也是这样的做法。

  2、给每名幼儿分发一个布袋和塑料袋,组织幼儿先后各拿起一个布袋和塑料袋跟着老师一起兜空气宝宝,然后很快地扎起来,让幼儿亲手去摸摸哪个袋子是鼓鼓的,哪个袋子是扁扁的。

  3、让幼儿根据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哪种袋子是不透气的能装住空气宝宝。

  4、师总结:用布袋装空气,空气宝宝很淘气地从布袋上的小洞洞偷偷钻出去了,布袋还是扁扁的。而用塑料袋装空气,袋子是鼓鼓的,我们可以看到空气宝宝开心地住在了里面,里面的空气没有溜出去,同样外面的空气也不能透过塑料袋钻进来。可见塑料袋是不透气的,所以小朋友们可千万不要把塑料袋套进自己的头上,否则会因为呼吸不到外面的空气闷死在里面。可是啊就有这样一只大灰狼,它还偏要把塑料袋套进自己的脑袋上,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只大灰狼!

  5、播放动画片《不透气的塑料袋》。

  大灰狼把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玩,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变得五颜六色了,它觉得很好玩,就不停地套,结果累地睡着了,却忘记取下塑料袋。不到一会儿大灰狼就觉得喉咙好像被人掐住一样难受,呼吸困难,这时候一只小老鼠出现了,这才把大灰狼套在头上的塑料袋取了下来,救了它一命。

  6、师总结:动画片看完了,请问小朋友如果小老鼠不救大灰狼,它最后会怎么样啊?小朋友们要谨记大灰狼的教训,千万别把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

  7、塑料袋虽然有很多可怕的地方,但是日常生活中却是随处可见,提问小朋友都在哪里见过塑料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塑料袋。

  8、师总结:在超市、市场、书店等等很多地方我们都要用到塑料袋,塑料袋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时便利的同时,却留下了长久的危害。我们看看大屏幕。

  9、教师出示塑料袋污染的图片,看,塑料袋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了空气,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既然塑料袋污染这么严重,那有没有什么可以解决的办法呢?

  10、组织幼儿自由讨论解决塑料袋污染的办法。

  三、结束部分。

  1、解决塑料袋污染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小朋友们不仅自己知道要这样做,更要倡导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一起加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一起做爱护地球的好帮手!在一首歌里曾经也唱到了要爱护地球,当爱护地球的好帮手!小朋友知道是什么歌吗?

  2、全体师幼共唱儿歌《塑料袋真害人》(歌唱部分配上《数鸭子》伴奏,整首儿歌加上动作表演。)

  唱:塑料袋真害人真呀真害人

  埋在土里草不生草不生。

  掉在路上满呀满天飞,

  落进呀海里海龟没,

  落进呀海里海龟没。

  念:塑料袋难消化,

  地球妈妈受不了。

  小朋友们手拉手,

  爱护地球好帮手!

  四、延伸活动

  师:在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地球变得焕然一新,更加美丽了!那我们不妨邀请猪八戒再次到凡间来做客好吗?教师出示猪八戒重新来到花果山的图片(配上猪八戒背媳妇的音乐)。瞧!猪八戒这就来了!

  当猪八戒看到没有污染,山清水秀的花果山时,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小朋友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下去想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效果较好,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幼儿兴趣浓厚,跟我的配合很默契。幼儿对塑料袋的危害有了基本认识,并树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6、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小小塑料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塑料袋很难溶解,会造成“白色污染”,感知其危害性。

  2、通过制作环保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3、通过活动懂得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意识。

  活动准备:

  1、场地:华盖山

  2、幼儿自制塑料袋衣、裤,等装饰品;

  3、实验用品:烧杯、塑料袋、水、醋、打火机;课前把塑料袋埋好在华盖山上。

  4、录音机、欢快的歌曲

  5、废旧品、剪刀、碎布、胶布等等

  活动过程:

  (一)走秀入场(身着自制塑料袋衣、裤,等装饰品)

  1、幼儿走秀后入座。

  2、师提问:你们身上的多了一样什么东西?

  3、讨论塑料袋的好、坏。

  4、家里人是如何处理塑料袋的?

  (二)塑料袋的危害性(查看实验结果)

  1、查看实验结果,证明塑料袋的危害性:

  A、用水浸泡B、用醋浸泡C、用火去烧D、用土去埋

  2、和孩子一起总结实验结果

  3、师提问:这样很难烂掉、溶解掉的塑料袋,你们在那里还见过呢?;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幼儿发散性回答)

  4、总结:散落的塑料袋会造成“视觉污染”,危害我们的城市,还有废旧的塑料袋进入环境后,由于它很难溶解在土壤里,就会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死亡。

  (三)制作环保袋

  1、我们知道了塑料袋对我们的环境污染很大,那我们一起来制作环保袋来代替塑料袋吧!

  2、幼儿制作环保袋。

  3、把环保袋送给路人!

  活动反思:

  “小小塑料袋”这活动中,我们通过实验看了塑料袋在:水、土、醋里是很难有变化的,燃烧会产生毒气,危害我们的身体。这就让孩子们直观的知道了塑料袋的危害性,更让孩子们知道了“减少白色污染”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新《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说明了,既强调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又强调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可视为一生的健康发展打基础。那这种保护环境意识更应该从小培养!

7、大班主题教案反思《可怕的塑料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塑料袋的特点及危害性。

  2.锻炼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鼓励幼儿多使用环保袋,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具准备:

  PPT课件,动画视频,若干塑料袋和布袋。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安排两名老师分别扮演猪八戒和孙悟空共同演绎“猪八戒误吃棉花糖”的故事。故事情节如下:

  自从西天取经回来后,猪八戒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孙悟空了,他十分想念自己的猴哥,于是决定这天下凡去花果山探望猴哥。他边走边说:“俺老猪已经很久没到凡间来了,今儿个偷得半日空闲,下凡溜达溜达,为的是探望我的猴哥,顺便尝下人间的美味,嗯,这回我可要好好大吃一顿(猪八戒边说边得意地拍着肚子)。他东瞧瞧西望望,咦,突然看到地上有很多稀奇的玩意,从来没有见过。于是猪八戒赶紧凑上前去,拾起了一个,心里想啊:这东西软软的绵绵的,莫非是变了种的棉花糖,让俺老猪来尝一尝。呸呸,这东西真不好吃,猪八戒尝了一个就扔掉了,嘴里叨咕着:算了,我还是去找猴哥要点果子吃吧。猪八戒啊走了一会儿呀,肚子突然疼了起来,他捂着肚子大声叫到:哎呦,哎呦,我的肚子好疼啊。<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猪八戒的惨叫声啊把正在睡觉的孙悟空吵醒了,孙悟空伸着懒腰就出来了。(孙悟空上场了)

  “是谁在大呼小叫啊,惊扰了俺老孙的好梦”,“呀,怎么是你呀,八戒,你怎么了?”孙悟空问道。猪八戒看到猴哥来了,难过地说:“猴哥,我终于找到你了,我肚子好疼啊,你帮我看看。”孙悟空透过火眼晶晶看到猪八戒肚子里面竟然会有个塑料袋,哭笑不得地说:“你这个呆子,怎么把塑料袋给吃进肚子里面去了啊?”猪八戒疑惑地看着孙悟空问道:“什么是塑料袋啊,我看这花果山到处都是这东西,以为是变了种的棉花糖呢,就吃了个,没有想到这么难吃。”孙悟空解释道:“塑料袋,人们最初发明它是用来包装食品的,没有想到这东西跟妖精一样,一旦形成就很难消灭掉,看俺这花果山都被他们占领了!”猪八戒懊恼地说:“没有想到俺老猪这么久没有到凡间来,竟然又有了这等妖怪,看我来烧死他。”孙悟空忙上前阻拦说:“这东西可烧不得,如果烧掉,它就会形成一股有毒的气体,会危害我们的健康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人们不再使用它们,让我们的地球不再有塑料袋的污染了!”

  师提问:故事讲完了,我找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故事中提到了塑料袋有哪些特点呢?组织幼儿回答。

  师总结:塑料袋很可怕,如果把它烧掉,会形成有毒气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如果把它放在土地里,它会沉睡好多年,还会慢慢分解出一种有毒物质,破坏土壤和动植物的生长。其实塑料袋还有一个很可怕的地方,下面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小秘密吧!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先拿起一个布袋,从下往上兜一下,最大限度地把空气宝宝装进布袋里,塑料袋也是这样的做法。

  2、给每名幼儿分发一个布袋和塑料袋,组织幼儿先后各拿起一个布袋和塑料袋跟着老师一起兜空气宝宝,然后很快地扎起来,让幼儿亲手去摸摸哪个袋子是鼓鼓的,哪个袋子是扁扁的。

  3、让幼儿根据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哪种袋子是不透气的能装住空气宝宝。

  4、师总结:用布袋装空气,空气宝宝很淘气地从布袋上的小洞洞偷偷钻出去了,布袋还是扁扁的。而用塑料袋装空气,袋子是鼓鼓的,我们可以看到空气宝宝开心地住在了里面,里面的空气没有溜出去,同样外面的空气也不能透过塑料袋钻进来。可见塑料袋是不透气的,所以小朋友们可千万不要把塑料袋套进自己的头上,否则会因为呼吸不到外面的空气闷死在里面。可是啊就有这样一只大灰狼,它还偏要把塑料袋套进自己的脑袋上,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只大灰狼!

  5、播放动画片《不透气的塑料袋》。(大灰狼把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玩,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变得五颜六色了,它觉得很好玩,就不停地套,结果累地睡着了,却忘记取下塑料袋。不到一会儿大灰狼就觉得喉咙好像被人掐住一样难受,呼吸困难,这时候一只小老鼠出现了,这才把大灰狼套在头上的塑料袋取了下来,救了它一命。)

  6、师总结:动画片看完了,请问小朋友如果小老鼠不救大灰狼,它最后会怎么样啊?小朋友们要谨记大灰狼的教训,千万别把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

  7、塑料袋虽然有很多可怕的地方,但是日常生活中却是随处可见,提问小朋友都在哪里见过塑料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塑料袋。

  8、师总结:在超市、市场、书店等等很多地方我们都要用到塑料袋,塑料袋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时便利的同时,却留下了长久的危害。我们看看大屏幕。

  9、教师出示塑料袋污染的图片,看,塑料袋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了空气,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既然塑料袋污染这么严重,那有没有什么可以解决的办法呢?

  10、组织幼儿自由讨论解决塑料袋污染的办法。

  三、结束部分

  1、解决塑料袋污染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小朋友们不仅自己知道要这样做,更要倡导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一起加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一起**护地球的好帮手!在一首歌里曾经也唱到了要爱护地球,当爱护地球的好帮手!小朋友知道是什么歌吗?

  2、全体师幼共唱儿歌《塑料袋真害人》(歌唱部分配上《数鸭子》伴奏,整首儿歌加上动作表演。)

  塑料袋真害人

  唱:塑料袋真害人真呀真害人

  埋在土里草不生草不生。

  掉在路上满呀满天飞,

  落进 呀 海里 海龟没,

  落进 呀 海里 海龟没。

  念:塑料袋难消化,

  地球妈妈受不了。

  小朋友们手拉手,

  爱护地球好帮手!

  延伸活动:

  师:在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地球变得焕然一新,更加美丽了!那我们不妨邀请猪八戒再次到凡间来做客好吗?教师出示猪八戒重新来到花果山的图片(配上猪八戒背媳妇的音乐)。瞧!猪八戒这就来了!

  当猪八戒看到没有污染,山清水秀的花果山时,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小朋友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下去想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效果较好,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幼儿兴趣浓厚,跟我的配合很默契。幼儿对塑料袋的危害有了基本认识,并树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8、大班社会详案教案《会飞的塑料袋娃娃》含反思

  设计意图

  塑料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用过的塑料袋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破坏我们的环境。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引导幼儿使用废旧塑料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当听到有的幼儿说“被风吹起的塑料袋像空中飞舞的风筝”时,我灵机一动,决定变废为宝,将用过的塑料袋制作成玩具,装饰环境,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自制玩具的乐趣。

  2.知道塑料袋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塑料袋、剪刀、即时贴、皱纹纸、双面胶。

  2.勘儿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常见动物及人物的头部特征,会熟练运用剪刀。

  3.活动室周围张贴人物和常见动物的图片及装饰过的塑料袋。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

  (1)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塑料袋,请幼儿说一说:塑料袋从哪里来?你们用过的塑料袋是怎么处理的?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塑料袋,说出形状、颜色,并了解塑料袋的用途及特征。(较轻,不易腐蚀)

  2.观看录像

  请幼儿观看环境污染的录像.并分组讨论:用过的塑料袋该如何处理?如何减少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

  3.制作活动

  (1)欣赏老师制作的塑料袋娃娃,说一说:娃娃是用什么做的?"来;自.屈;老师;教.案;怎么做成的?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制作时充分考虑了袋子的大小、形状,以及提手的形状和位置等。

  (2)幼儿自制塑料袋娃娃。教师鼓励幼儿用即时贴、皱纹纸等材料夸张地表现五官、发型等。

  (3)交流作品,请幼儿说说制作的是什么,是怎么做成的。

  4.户外游戏 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娃娃用绳子系上,手拿绳子跑起来,借助风让娃娃飞起来。

  活动延伸

  幼儿可根据自己熟悉的形象,在塑料袋中塞入旧报纸,制作可以站立的塑料娃娃。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设计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从幼儿爱好、兴趣人手,在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了幼儿的学习制作活动,通过直观的看录像、谈话,启发幼儿观察、发现、创造。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喜悦,并使幼儿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地位的转变,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教师鼓励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幼儿主动、大胆创造和勇于表现的品质。

9、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小小塑料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塑料袋很难溶解,会造成“白色污染”,感知其危害性。

  2、通过制作环保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3、通过活动懂得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意识。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场地:华盖山

  2、幼儿自制塑料袋衣、裤,等装饰品;

  3、实验用品:烧杯、塑料袋、水、醋、打火机;课前把塑料袋埋好在华盖山上。

  4、录音机、欢快的歌曲

  5、废旧品、剪刀、碎布、胶布等等

  【活动过程】

  (一)走秀入场(身着自制塑料袋衣、裤,等装饰品)

  1、幼儿走秀后入座。

  2、师提问:你们身上的多了一样什么东西?

  3、讨论塑料袋的好、坏。

  4、家里人是如何处理塑料袋的?

  (二)塑料袋的危害性(查看实验结果)

  1、查看实验结果,证明塑料袋的危害性:

  A、用水浸泡

  B、用醋浸泡

  C、用火去烧

  D、用土去埋

  2、和孩子一起总结实验结果

  3、师提问:这样很难烂掉、溶解掉的塑料袋,你们在那里还见过呢?(幼儿发散性回答)

  4、总结:散落的塑料袋会造成“视觉污染”,危害我们的城市,还有废旧的塑料袋进入环境后,由于它很难溶解在土壤里,就会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死亡。

  (三)制作环保袋

  1、我们知道了塑料袋对我们的环境污染很大,那我们一起来制作环保袋来代替塑料袋吧!

  2、幼儿制作环保袋。

  3、把环保袋送给路人!

  【活动反思】

  “小小塑料袋”这活动中,我们通过实验看了塑料袋在:水、土、醋里是很难有变化的,燃烧会产生毒气,危害我们的身体。这就让孩子们直观的知道了塑料袋的危害性,更让孩子们知道了“减少白色污染”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新《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说明了,既强调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又强调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可视为一生的健康发展打基础。那这种保护环境意识更应该从小培养!

10、小班科学教案《塑料袋》含反思

活动意图:

  科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样幼儿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才不至于因为自己的方法不当而走弯路,幼儿每天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游戏,游戏伴随着幼儿的成长。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对塑料袋的大小、颜色、软硬和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塑料袋的材质和声音,从中获得丰富的经验。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本领,收集经验。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感知塑料袋大小、颜色、软硬,及发出的声音。

  2.体会“玩中学”科学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材料准备:

  不同大小、不同颜色、软硬的塑料袋等。

活动过程:

  一、用各种感官感知塑料袋

  1.直接引入塑料袋,吸引幼儿的兴趣

  2.运用看、听、摸等感官,感知塑料袋的材质和声音。

  (1)摸一摸、看一看,讲一讲。

  (2)互相摸一摸、看一看感受塑料袋的不同。

  自己摸摸和看看言语介绍

  比较大小

  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借助音乐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已有经验,体会游戏的乐趣。去户外和塑料袋做游戏。

  二、了解为什么塑料袋是不同的

  塑料袋是干什么的,利用比赛的形式让小朋友用塑料袋装东西。在装东西的时候,有的小朋友的塑料袋破了,从而引入探索为什么会破。

  通过探索出的结果,引出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同样的力度下塑料袋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小朋友利用塑料袋不同的声音给歌曲有节奏地伴奏跳舞。

活动反思:

  活动中给了幼儿充足的时间来体验,并有充分时间表达的机会,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化的科学让我感受到,不仅材料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而且情景和游戏也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让幼儿在游戏和情景中开开心心地学到了本领。科学教育的玩中学就是指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案大班科学活动《厨房的工具》反思

  《厨房的工具》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幼儿尝试操作,了解多功能剥皮器的使用方法,幼儿通过讨论萝卜丝和豆腐干是怎样切成的,尝试使用多种功能的剥皮器,知道如何安全使用剥皮器,了解在厨房里做菜需一些小工具,有了小工具使人们做事又快又省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在厨房里做菜需一些小工具,有了小工具使人们做事又快又省力。

  2、尝试使用多种功能的剥皮器,知道如何安全使用剥皮器。

  3、品尝自己加工后的菜,喜欢观察成人使用小工具。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萝卜、豆腐干

  2、多功能剥皮器、打蛋器、端碗夹等。

  活动过程

  一、尝试操作,了解多功能剥皮器的使用方法。

  1、出示萝卜丝和切成花纹的豆腐干,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萝卜丝和豆腐干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讨论萝卜丝和豆腐干是怎样切成的。

  教师:萝卜丝切得好不好?为什么觉得好?请你们想想办法,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做,

  你们也切出均匀的萝卜丝,豆腐干也能切出花纹。

  3、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你们决定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又快又好?

  (让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4、幼儿尝试使用多功能拨皮器,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5、大家一起观看自己加工的萝卜丝和豆腐干,体验小工具的方便。

  6、将加工好的物品送到食堂进行加工。

  二、品尝萝卜丝和烧豆腐干

  教师:厨房的阿姨已经将你们切的萝卜丝和豆腐干炒好了,让我们来尝一尝。

  三、拓展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观察成人使用小工具的兴趣。

  1、出示打蛋器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

  教师操作使用打蛋器,让幼儿观察。

  2、幼儿讨论:小朋友在家中,还见过爸爸妈妈在厨房中用过什么小工具?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小工具。)

  3、请幼儿回家后观察父母在厨房中使用了哪些小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教学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幼儿参观厨房没有适度的自由空间。

  2、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可能是我刚转岗,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不太了解,引导的不够,感情升华的不够。

  3、 对师幼互动的反思:互动的不够,可能是我比较拘谨。

  4、 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少安排一部分学生,分批次参观。这样可以减少拥挤和安全事故,并使每位学生能感受的更深。可以请一部分学生家长参与,当时听课的老师说学生的互动有点少,老师讲的有些多,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够,以后应该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12、教案大班科学《有趣的藏族雕版印刷术》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真求知的活动,更应该具有价值导向,人文教育,围绕《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园科学教育渗透幼儿人文科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中国的文明是靠着原始象形文到现代的文字的方式一代代传递着的,而记录文字的方式也是从最开始的沙土,到龟壳,再到竹简,纸来传承文明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四大发明中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更是有效的保存了中华的文明,随时时代的进步,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已经逐步被现代印刷术所替代,但是在甘孜藏区的藏族人民,依然还在用这样特殊的技艺,传递着藏族的文明信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那就是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以此为切入点,我开展了大班的人文科学活动《藏族雕版印刷》,根据大班幼儿,好学好问,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的年龄特点,我将为孩子们提供多种材料,让他们通过感知操作,体验到藏族雕版印刷的神奇之处,让他们在活动中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在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和传递方式的基础上,使幼儿了解藏族雕版印刷的技艺,以及藏族雕版印刷术对藏族文化的传承作用;

  2、运用多种材料,尝试小组体验藏族雕版印刷的神奇之处;

  3、通过动手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操作后的成就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1、幼儿对汉字的字体字形的认识基础

  2、雕刻过程中刻刀的使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文字的演变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和认识。

  物质准备:PPT、藏族雕版印刷视频,吹塑纸,硬纸板,肥皂,石膏板,竹签笔,小刻刀,颜料,刷子,滚筒

  活动过程

  藏族雕版印刷(活动一)

  (一)出示 PPT,引导幼儿欣赏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1、教师出示“鸡”字的象形字,让幼儿观察。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字,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什么时候呢?久到人还只能居住在山洞的时候,那时候叫原始社会,这个字就是原始社会的人发明的文字,请大家根据它的形状,猜猜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这个字代表一个动物。

  2、教师告诉幼儿象形文字

  教师:这个字认作“鸡”,这是原始社会人发明的文字就叫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人们最早产生的文字。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那么我们大家看,这个象形文字最上面的就代表鸡的头,有鸡冠,鸡头,鸡脖子,张开的地方,像鸡的什么呢?鸡的翅膀。

  3、出示繁体字“鸡”

  教师: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种象形文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聪明的中国人就将象形文字演变成了繁体字,繁体字在中国也有很久的历史,有两千多年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鸡”繁体字。

  4、出示简体字“鸡”

  教师出示简体字,幼儿观察

  教师:繁体字的比划还是比较的多,现代的人们在运用中,就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就产生了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就是我们的简体汉字。这个就是我们的简体字“鸡”,那么现在我请朋友们来对比一下,繁体字和简体字哪个写起要简单一点,请朋友们用你的手来写一写。

  (二)教师总结:这个就是我们不同时期的文字,有象形字,繁体字,简体字,但是它都表达了一个意思,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字都念什么呢?我们中国的文化就是靠这些文字一代代传递下去的。藏族雕版印刷(活动二)

  (一)活动引入

  教师:今天就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开始一堂有趣活动。

  (二)出示 PPT,初步感知文字的记录方式。

  1、教师出示 PPT,分别是“鸡”的象形文字,繁体字,简体字,复习文字的演变过程。

  教师:我们上次活动已经了解了文字演变,小朋友还记得文字演变的过程都出现了什么文字吗?

  2、教师出示 PPT,引导幼儿观察,边讲解边提问,让幼儿了解文字的记录方式。

  教师:有了我们的文字,人们就要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呀,便于子孙后代了解当时的状况,最开始人是把文字记录在沙土上(出示沙土 PPT),大家想想用沙土记录的方式好不好?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风吹雨淋,很快文字就没有了,就不知道写了什么了)然后人们又发现在乌龟的壳上刻字也可以记录,可是乌龟壳很坚硬,刻字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就发现在竹片上记录文字比龟壳上更方便,于是就有了竹简,可是竹简记录的文字多了,一卷一卷的就很厚重,保存运输都不方便,人们就发明了纸,在纸上写字又方便,运输保存也比较容易,所以从古代一直到现在我们都用纸来记录文字,不过后来人们发现用人工抄写的速度很慢,聪明的中国人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成批成批的印刷出我们需要的文字。

  (三)引入藏族雕版印刷探究藏族雕版印刷的技艺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藏族雕版印刷的视频,让幼儿了解它对藏族文化的传承作用。

  教师: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人就发明了复印机,复印速度更快了,但是在甘孜藏区的藏族人民,依然还是保存了雕版印刷这个技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特殊的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

  (1)藏族雕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用刀在木板上雕刻出字体。

  (2)工人如何进行雕版印刷?

  先将颜料在木板上刷一遍,然后拿张纸蒙在刷过颜料的木板上,使劲压过一边,然后就把木板上的字印了下来。

  (四)幼儿尝试操作活动

  教师介绍不同的材料,供幼儿自行选择,三个幼儿为一组,仿制藏族雕版印刷。

  教师:请大家看看,老师为小朋友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大家自己来选择,按照我们刚才看到的步骤,制作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雕版印刷。

  (五)幼儿展示活动

  请幼儿将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

  教师:请朋友们说说你们那组选择的是什么材料?你觉得效果怎么样?

  活动反思

  孩子们的对雕刻的兴趣非常的高昂,也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设定,孩子们虽然对汉字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孩子们还不能对汉字进行翻转,所以孩子们发现有些印刷出来的字体是反的,不标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计划下一次进一步的雕版印刷会涉及到这个范围。

13、教案大班科学活动《风的力量》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幼儿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通过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分析风的种类,动手"制造风",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关注幼师网,幼教公开课资源课件等资源长期更新。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可以产生风的物品

  2、注射器、气球、电吹风、风扇、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教师:气球有什么变化?(变大了。)为什么变大了?(因为有"气"进入气球。)“气”从哪儿来?(从针筒中来。)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从空气中来。)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教师:现在将风扇关闭,你还能感觉到风吗(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小朋友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空调吹凉风;刮大风时很冷;打开冰箱有凉风;台风;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教师总结:小朋友了解了判断风的等级、风向和风的干湿的方法,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14、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天气》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通过了解气象与军事的关系,通过常见的和恶劣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常见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情况,激发幼儿观察气象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气象的兴趣。

  2、了解常见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情况。

  3、知道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课件、表格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气象与军事的关系。

  1.让幼儿先来欣赏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里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诸葛亮,他利用天气在3天时间造了10万支箭,是怎么办到的呢?

  2.让幼儿通过故事思考诸葛亮是怎么知道会有雾天呢?

  二、了解常见的和恶劣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

  1、除了雾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天气?

  2、了解一些恶劣的天气情况。并观看课件。

  3、你们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

  (短信、电视、报纸等)

  4、 欣赏一段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天气、温度、穿衣指数等)

  三、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趣味问答

  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今天我就要考考你们。

  (1)高温天怎样避暑?

  (2)雷雨天怎样维护自身?

  (3)雨天出门准备些什么?

  四、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1、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变化学会维护自身。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气、温度、温馨提示3栏。

  2、请小朋友来当一当气象员,在表格上记录一下天气。

  活动反思:

  春夏时天气变化反复,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对天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这次活动中,我结合图片的形式来让孩子们了解天气,大部分的孩子们都能很快地说出来,而且能够说出各种气候的明显的特征,活动的效果比较好。值得提到的是,我应该利用孩子们指认图片的欢快气氛再引导孩子们讨论一下各种天气下人的活动,尤其是雨天要注意哪些安全?这是整个活动中的一个不足吧。

15、教案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反思

  《塑料袋的危害》是一节大班活动,通过观察两盆花,让幼儿知道塑料袋会污染土壤,乱丢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沟,河流,形成了水灾;动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

  活动名称:

  1、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腐烂和分解的。

  2、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

  3、教育幼儿用纸袋或布袋装东西。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人手一个。两盆花:在其中一盆花的泥底下有塑料袋,让幼儿观察。洗衣机一台。录象片:有关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情况。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盆花比较,让幼儿知道塑料袋会污染土壤。

  这两盆花我们一样照料,为什么其中一盆死了?

  教师倒出死花花盆中的泥土让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浇的水被塑料袋拦住了,渗不到盆外去,泥土经常湿漉漉的,使花的根都烂掉了。而且,塑料袋对泥土还造成了污染,破坏了泥土的营养,花儿吸收不到好的营养,就死了。

  二、幼儿观看录像,引导幼儿发现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引导幼儿讨论: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小结:乱丢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沟,河流,形成了水灾;动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

  三、幼儿儿参与小实验,进一步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自行分解的。

  1、教师提出实验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我们把塑料袋和纸一起放进洗衣机的水里转,会怎样呢?

  2、幼儿讨论,根据幼儿自身的经验猜测结果。

  3、幼儿观察实验,发现纸很快变成碎削,塑料袋还是没有变化。

  四、 师生共同总结,塑料袋不容易分解。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防止塑料袋污染环境?在生活中,我们要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或纸袋。用完的塑料袋不能乱丢,

  样放到垃圾箱中。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怎样防止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五、幼儿自己操作

  让幼儿把防止塑料袋污染,保护环境的图片找出来,并放到认知区域中。

  活动反思:

  本节课课堂效果较好,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幼儿兴趣浓厚,跟我的配合很默契。幼儿对塑料袋的危害有了基本认识,并树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16、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喜欢拿着手电筒玩,一会儿照亮,一会儿用手挡住光,甚至用积木挡住光,看不见光。但是他们对这些现象的产生不理解,也很有兴趣很愿意通过实验来探索一些光的奥秘,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愿望,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接触光的穿透现象,知道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仅限手电筒的光)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能大胆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下来。

  3、体验探索光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难点

  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仅限手电筒的光)

  活动准备

  1、课件

  2、手电筒、白纸、毛巾、纸盘、积木、一次性碗、皱纹纸、电光纸、红旗、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请来一个神秘的客人,但是这位客人有一个要求,要我们的教室变得黑黑的,它才出来,怎么办呢?(幼儿:把灯关上、、、、、、)

  师:教室变黑了,让我们把客人请出来吧。(亮手电筒的光)

  师;大家好,我是光博士,很高兴来大大七班做客,你们欢迎我吗?(幼:欢迎)

  师:谢谢,那你们知道我是从哪来的吗?(幼回答)

  师:小朋友真聪明,(师用书把光遮住)

  师:咦,光怎么不见了呢?(幼儿回答)

  师:光能穿过吗?(幼儿回答) 哦,光不能穿过,那光能穿过这个玻璃吗?(幼儿回答)

  师:到底能不能呢?我们来看看。

  师:用玻璃遮住手电筒的光,光能穿过吗?(幼儿回答)

  师:刚才我们玩游戏,发现光不能穿过书,能穿过玻璃。你知道有哪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幼儿回答)还有哪些东西光能穿过?(幼儿回答)

  师:你们动脑筋说了很多。

  二、基础部分

  1、幼儿探索,哪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哪些东西光能穿过,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师:今天,老师这里准备了好多实验材料,有手电筒、白纸、毛巾、纸盘、积木、一次性碗、皱纹纸、电光纸、红旗、雪花片,这里还有一张记录纸,

  通过实验,如果光不能穿过纸,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用“×”记录,如果光能穿过纸,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用“√”记录。

  师:现在要请你们取一张记录纸开始实验吧。

  师巡回指导。

  2、交流实验结果,结果不一样的再次实验。

  师:小朋友拿着你的实验结果到前面来。谁来说说你的的实验结果。

  师:通过实验,光不能穿过、、、、、、光能穿过、、、、、(师记录幼儿结果)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教室,你们说说太阳光是能穿透窗户,还是能穿透墙壁照进来?

  师:小朋友真聪明,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大家以后还会发现更多 。

  3、幼儿探索,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师:刚才小朋友实验的时候,光穿过蓝色电光纸,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我们来看看。

  师:光穿过蓝色电光纸,我们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

  师:那光穿过一次性的碗、电光纸、皱纹纸、红旗、雪花片,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去做实验,光穿过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光的实验,知道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并且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

  4、结合生活实践,加深印象

  师:我们刚才做实验是手电筒发出的光,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请小朋友看一看光的图片。

  太阳光,萤火虫,水母,恒星

  师:它们都是自己本身发光,是一些自然光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人造光源,是科学家发明的,比如有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还有哪些呢?请小朋友说一说。

  师:你们都动脑筋想了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我们看了光的图片,请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没有光会是什么样子?(幼儿回答)

  师: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结束:游戏“追光”

  我们的好朋友光博士请你们玩追光的游戏,用小朋友手电筒的光来追老师手电筒的光。

  活动反思

  我们班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喜欢探索,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神奇的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对光的兴趣。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记录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

  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在活动中对光是否能穿过纸有争议时,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在做记录时能及时把它留下再来解决。

  当时我急于解决问题,想让小朋友尽快说出光能穿过纸,最后经过几次实验,小朋友才知道光能穿过纸。经过田园长的指点,让我认识到应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小朋友来实验,然后老师进行引导和示范,让小朋友去比较、发现,才知道光能穿过纸。活动中应发挥记录纸的作用,拓展幼儿的经验,并写上名字在科学活动区中展示。

  事实证明,应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取长补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17、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谁的脚印》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鞋子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

  2、幼儿能自主探索出鞋底花纹的不同形态,了解鞋底花纹的作用。

  3、观察、探索过程中,找出鞋印的主人。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重点:

  观察、探索过程中,找出鞋印的主人。

  重点难点

  活动难点:

  幼儿能自主探索出鞋底花纹的不同形态及作用。

  水,干净的地板,形态不一的鞋子图片(从古至今),相机,读卡器,电视机,1—6 的号码牌,沙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兴趣,以侦探角色导入主题。

  师:“昨天李老师发现了几个脚印,向老师已经把脚印照下来了,作为今天破案的证据。”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哪位小侦探最先破案。教师出示照片,请幼儿观察,引导幼儿讨论。

  二、展开活动

  1、以提问的方式,给出讨论话题。

  师:“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出鞋印的主人呢?” 幼儿小组讨论。

  每一桌幼儿为一组,每一组在规定时间内,推荐一位幼儿上来跟大家分享讨论结 果。师:“到底是不是小朋友们说的这样?我们来做个实验检验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辨别脚印是左脚还是右脚。

  3、将每一桌的幼儿(6 人)为一组,到台上排成一排坐好,教师逐一发 1—6 的号码牌给幼儿拿好,请抬起辨别出来的那只鞋印的脚,教师用相机将鞋底拍下来。

  4、展示拍摄的照片,幼儿自主观察发现,找到鞋印的主人。

  5、验证照出来的脚印。

  (1)教师请出幼儿判断出来的那位号数的幼儿到台上来,通过实验来验证鞋印的主人。

  (2)教师先请幼儿在准备好的水里轻轻踩一下,到干净的地板上踩一下,再请幼儿对比,辨别。并请幼儿说出,通过什么辨别出来的。(如鞋印的大小、花纹等)教师:“为什么鞋子有大小?鞋底为什么还要有花纹,大家都看不见,为什么还要制作上去呢?”

  幼儿分组讨论。

  师幼小结:鞋底的花纹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防滑。

  (3)教师边讲故事,边播放图片,让幼儿观察发现,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鞋子文化。

  教师播放宫廷的鞋子,古代鞋子,新时代鞋子。

  (4)讨论:是不是每一个人的鞋子都一样?鞋底的花纹都一样?不一样的鞋子作用一样吗?

  师幼小结。

  三、结束活动

  1、将幼儿带到户外,请幼儿在沙池里面踩鞋印,观察不同的鞋印的不同花纹。

  2、分组合作——鞋印 DIY。四、延伸活动

  回家观察家长的鞋子的鞋底花纹,都有些什么形态。

  反思:

  幼儿对生成性课程很感兴趣,同时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教师及时抓住了孩子兴趣这一点,让活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幼儿对活动也具有较强的参与性。本课的设计体现了幼儿教育生活化,教师将此节课设计得很有趣,并将课程进行了整合。科学领域、艺术领域、语言领域、健康领域都有融合,让活动更加丰富。

1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小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与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

  3.体验用肢体语言演绎小麦生长过程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难点:能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小麦的各部分名称。

  物质准备

  课件;音乐;米饭、花卷、贴饼子、豆腐四种食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音乐《开火车》引入。在音乐声中,教师做开火车的动作入场:小朋友们好,我是“探索号”列车的列车长,今天想邀请小朋友们乘坐我们的列车开往麦田,探索小麦的一生,你们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二、基本部分: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上周李老师带着小朋友们观察了咱们一起种植的小麦,发现在屋里种的和在外面种的生长速度不一样,小朋友们也说了很多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那我们现在到达了麦田农场,你们想看一看小麦是怎样生长的吗?

  (二)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1.看一看:播放视频,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说一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麦是怎样生长的?经过了哪些过程?

  3.演一演:肢体演绎《我是一粒小麦种》。

  (1)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

  (2)带领幼儿在音乐声中用肢体动作模拟种子生长过程。

  (三)了解小麦的用途。

  1.提问:农民伯伯收下麦子后都去哪了呢?

  2.带领幼儿认识面粉和面食。

  3.了解部分麦秆工艺品。

  (四)能够区分麦制品食物。

  1.猜想:教师出示食堂制作的米饭、花卷、窝头、豆腐四种食物,请幼儿猜一猜谁是由小麦制成的,并用投票的方式每个幼儿将四种食物贴到对应的农作物(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旁。

  2.验证:请幼儿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区分这些食物(看、闻、摸、尝)。

  3.游戏:农民伯伯找小麦。

  (1)老师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小朋友们自由选择头饰当馒头、面条、饼干、豆腐、腐竹、大米粥、爆米花等食物。农民伯伯说:“我辛勤劳作的小麦被制作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都变样了,哪些是我种植的小麦呀?”幼儿说:“我是xx,我是您种植的小麦。”

  (2)请幼儿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找一找哪些是自己辛苦种植的小麦。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平时吃的这些食物是由不同的农作物制成的,小朋友们还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区分麦制品食物和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那今天的午饭和晚饭,孙老师要考考你们,会让你们说一说饭菜里有没有今天学习的这四种农作物。

  三、结束部分:

  (一)懂得爱惜粮食。

  复习学过的儿歌《大馒头,哪里来》,进一步感受农民的辛勤,更加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留下任务。

  小朋友们,前段时间我们也种下了小麦种子,通过你们的照顾已经长得很高了,那接下来我们要一起验证一下,小麦的的生长过程是不是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一样,我们把它的生长过程,各个时期的状态记录下来。等到成熟的季节我们可以一起收割,做出我们想制作的食物和手工。

  (三)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的探索旅程就到这里啦,“探索号”要返程了,请小朋友们跟好哦!

  活动总结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19、教案大班科学活动《风级我知道》反思

  活动目标

  1.关注天气预报,感受、了解风级,初步了解风与我们的关系。

  2.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分辨风力的大小。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风级图

  2.声音:风

  活动过程

  一、了解风级

  1、教师模仿播音员播放天气预报。

  让幼儿说说今天的天气。

  2、播放声音:风(寒风,暴风,台风)

  教师:小朋友,风有大有小,你们听听这是什么风?

  提问:我们把风是从一级风到十二级风来表示的,你们知道一级风和十二级风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风有十二级,从一级风、二级风、三级风到十二级风,级数越大风越大。

  3、课件:风级图

  出示风级图,请幼儿观察。

  (1)一二级风,你看到了什么?你会听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三四级风吹的时候是怎样的呢?

  (3)五六级风与三四级风有什么不同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4)七八级风来了,会发生些什么情况呢?

  (5)九级风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呢?

  4、引导幼儿回忆沙尘暴或台风时的感受。

  二、风级标志。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在天气记录中记录风级?

  2、商量哪种风级标志让人一看就明白,讨论并确定下来。

  3、说一说刮风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4、教师给小朋友说风级歌

  0级烟柱直冲天,

  1级青烟随风偏;

  2级风来吹脸面,

  3级叶动红旗展;

  4级风吹飞纸片,

  5级带叶小树摇;

  6级举伞步行艰,

  7级迎风走不便;

  8级风吹树枝断,

  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

  11.12陆上很少见。

  三、游戏:大小风

  教师:我们一起和大小风儿做游戏吧!

  教师边念风级歌,边引导幼儿做动作:

  一级二级纸削跑(单腿站立,允许轻轻摇晃),

  三级四级彩旗飘(彩旗飘),

  五级六级树枝摇(转圈跑),

  七级八级帽吹掉(说到七级八级帽吹掉时,小朋友坐到椅子上)。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0、教案大班科学《落下来》反思

  设计意图

  通过幼儿的观察和操作,感知物体下落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物体的下落现象的兴趣。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善于发现、观察并讲述的能力。

  3.感知物体不同的下落速度和路线,并初步尝试改变。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感知物体下落的现象。

  难点:发现物体不同的下落速度和路线,并尝试改变。

  活动准备

  学具——黑板、磁铁(提前粘在黑板上),一些皱纹纸

  每组——羽毛、沙包、塑料袋、彩旗、纸盘、树叶、玩具、正方形的彩色纸(多张)、小球、月饼盒、夹子、水瓶子、曲别针、蜡笔、双面胶。

  每人——大小质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皱纹纸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对,是秋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看一段录像。

  提问:你看到树叶都怎样了?——落下来

  老师:美丽的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风一吹就落了下来。

  二、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对,除了树叶能落下来,是不是别的也可以从高处落下来呢?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东西,请你们来试一试。

  要求:把筐子里的东西向上抛一下,抛完把它放回筐子里,每次试一样,轮流试试不同的东西,抛完以后仔细观察,结果是怎样的呢?你还发现了什么?

  (2)提问:你玩的什么?向上抛了以后,结果怎么样?

  老师小结:所有的东西向上抛了以后都落下来了。

  2、实验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提问:它们落在地上的快慢一样吗?

  请小朋友去试一下,到筐子里找到两样你认为下落快慢不同的东西,看谁落得快,谁落得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把两样东西举到一样高,同时松手。

  (2)提问:“你比较的是哪两样东西?谁落得快?谁落得慢?为什么?”小结:不同东西落下时有快有慢,重的落得快,轻的落得慢。

  3.实验——物体下落时的路线。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师:除了重的落得快、轻的落得慢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

  请你们再去试试,找一个小球、一张彩纸,看看它们落下来的路线是怎样的?是一样吗?怎么不一样?然后用水彩笔,把两样东西下落的路线图画在筐子里的纸上,画好了交到前面来,老师把它贴到黑板上,请画得好的小朋友一会给大家讲一讲。

  师:谁能看着自己的记录图给大家讲一讲——你选的是什么?下落时走的路,也叫路线,鼓励幼儿说出路线的不同,有直线,有曲线。

  小结:通过抛一抛、画一画,知道了许多东西落下来时路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3、改变同一物体降落速度。

  (1)师:(出示一张皱纹纸)老师手里的纸下落路线是直线还是弯曲的?答:弯曲的。谁能想个办法让这张纸的下落的比原来快呢?自己试一下吧,试好后一会和我的纸比一比。(鼓励幼儿用刚学到的知识,把其中一张加重。也可以帮助他们把一张纸团成球,折起来,或用团、撕开等方法。)幼儿做好后,请个别小朋友说一说他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两张纸下落时速度会不一样了。

  小结:很轻的东西,在增加了它的重量或者改变了它的形状后,下落时也就变快了。

  三.结束

  1.对幼儿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真不错!能够仔细看、用心想、发现了许多的有趣的现象,在科学的世界里,只要你肯动脑筋、想办法,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2.下面老师又要考考你们了,刚才咱们把落得慢的让它变快了,能不能把快的变慢呢?我们一起回班里试一试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感知了物体下落时的不同。从开始的简单的下落,到观察不同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下落的路线有直有曲,并让幼儿用笔记录下来路线的走向。后来更是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改变物体的下降速度,通过一系列难度逐渐递增的科学实验,让孩子从发现到总结,再通过已经学习到的经验,去尝试改变。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更培养了孩子们的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情绪十分活跃,积极参与实验,并能一起合作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鞋子》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鞋子的名称、特征、材料及穿着者。

  2、知道要穿合适的鞋子。

  3、激发幼儿进一步了特殊鞋子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鞋子的图片若干;大人的鞋人手一份;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的图片各一;

  2、特殊作用的鞋子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激趣

  听说大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猜谜了,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

  猜猜是什么?(鞋子)

  二、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认识童鞋。

  今天你穿的是什么鞋子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认识运动鞋、靴子、皮鞋、布鞋等。

  (从鞋子的名称、材料、款式等来介绍,幼儿认识童鞋)

  小结:我们小朋友穿的这种鞋叫童鞋。

  三、参观鞋展认识男鞋和女鞋。

  1、参观鞋城

  小朋友的鞋子可真漂亮,今天正好是步步高鞋城开业,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看看那里有些什么样的鞋子。

  (小朋友参观鞋城,认识更多的鞋子。)

  参观后提问:你看到了那些鞋子?哪双鞋子印象最深?

  是什么材料做的?什么季节穿的?是谁穿的?

  2、送鞋

  今天明明一家也来到了鞋城,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分别贴出明明、妹妹、妈妈、爸爸的头像)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他挑鞋子,你们能挑好吗?

  (幼儿把鞋子图片放到相应的人身边)

  请幼儿说说自己给谁挑选了鞋,挑选了什么鞋,并说说为什么送给他?

  我们一起来看看妈妈得到了哪些鞋、爸爸得到了什么鞋、明明和妹妹得到了什么鞋?

  小结:妈妈穿的这些鞋是女鞋,爸爸穿的这些鞋叫男鞋。

  四、游戏穿爸爸、妈妈的鞋

  小朋友们你们穿过爸爸、妈妈的鞋吗?今天我们就来穿这大人的鞋做游戏,做什么游戏呢?

  (幼儿换上大人的鞋子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体验穿大鞋的感觉。)

  你们刚才玩游戏的时候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穿大鞋是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穿大鞋会觉得不舒服,我们应该穿自己的合适的舒服的童鞋。

  五、认识一些特殊的鞋子

  播放课件,你们见过里面的鞋子吗?是在那里见过的,谁穿的?

  认识钉鞋、溜冰鞋、潜水鞋、芭蕾鞋等。

  活动延伸:

  继续去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了解更多关于鞋子的知识。

  活动反思:

  《有趣的鞋》这是一节手工制作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习内容生活化,《有趣的鞋》一课让学生把熟悉的鞋作为创作的重点,是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强调学生把美术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利用了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以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的美术造型活动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让学生在跨学科中探索美术学习、在快乐中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的收获!

  首先是利用谜语导入激趣,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大量直观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鞋子图片,比较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了随着社会进步发展鞋的多样化、趣味性。同时,这多种多样的有趣的鞋,使学生感受到鞋子的造型美和装饰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

  其次在教学过程发展中,以我制作的一只鞋子为例,通过边说边拆下鞋面,拉直,让学生观察:鞋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再把鞋面和鞋底的宽度比一比,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鞋面比鞋底宽。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鞋面要比鞋底宽?我在展台上演示制作鞋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制作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制作鞋子所用的各种材料和各种装饰方法。教师的现场示范是美术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体现了美术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自身的素质能力,通过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制作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示范整个制作过程也可示范作品中的重点与难点之处,让学生更加的清楚、一目了然。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本人的示范不到位,鞋子装饰的简单、不够完美。

  最后作品展示环节,我使用的评价方式有:自评:在学生自我评价时主要我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设计意图、巧妙构思、精心选材等方面展开评价。互评:我提出诸如这样一些问题: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喜欢这件作品的什么方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的作品及时的进行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但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本课在互评环节学生表达的不太理想,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多引导。

  总之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很高,制作鞋子时小组之间合作得很好,许多学生在装饰鞋面时采取了很多种方式,如粘贴、绘画、染色、印小印章、贴小饰物等方法,制作的鞋子造型独特,色彩和装饰美感很强,学生学得开心,做得更开心!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快活、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美、自己去探索生活、自已去张扬个性,这样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才能和潜能。

22、教案大班科学详案《小细管》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饼干、粉笔 毛线等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用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2、白菜、粉笔 毛线、饼干、布条能吸水吗?鼓励幼儿试一试。

  3、幼儿交流。

  4、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红了的小细管。

  5、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纸树变成彩色的树?教师应肯定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自己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看一看。 请幼儿随意观察环境中的图片,以及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上的,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萝卜吸红墨水的小实验,一起观察萝卜上的“小细管”。

  附: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内径很小的管子,通常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活动反思:

  根据大班幼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植物的家园“土壤”这一课题。意在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活动,初步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重点了解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一般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培养幼儿观察事物、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23、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纸片》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3.能大胆探索与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难点: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纸片、小积木、记录纸、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纸,平时我们都用这种纸做什么?”

  幼:“画画、折纸…”

  师:“今天,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小实验。”

  二、基本过程。

  (一)自由探索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1.将一张纸平放在桌上,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师:“看,这张纸是平躺在桌子上的。请你想办法让这张纸片站起来,不能借助任何材料的帮忙。”

  师:“请试一试,看谁站起来的方法最多,而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2.幼儿自由探索怎样让纸片“站”起来,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孩子介绍、演示让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纸片折一折,卷一卷,纸片的形状变了,它就能稳稳地站起来。”

  (二)验证哪种方法的纸片“站”得更稳,能“顶”住一块积木。

  1.出示积木。

  师:“我要用这块积木考验一下,你站起来的纸片力气是不是最大。”

  师:“我把积木放到纸上,纸片还能站得稳吗?为什么? ” 2.出示记录纸,讲解记录方式。

  3.幼儿探索纸片怎样“顶”住积木,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师:“请你试一试。”

  4.展示孩子记录情况,并让孩子把能“顶”住积木的纸片找出来。 教师一一介绍“顶”住积木的纸片的形状。

  师:“那到底是哪种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积木呢,一起来找一找”

  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结果,分别请幼儿上台将能够顶起积木的结果放在展示桌上给大家看。

  师:“看来,小朋友们觉得这些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一块积木。”

  (三)再次尝试改变纸的形状,“顶”住更多的积木。

  师:“将下来,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新的挑战。想办法让你的纸片顶起更多的积木,想不想接受挑战?”

  1.教师演示放积木的方法及记录积木数的方法。

  师:“老师先来挑战一次,小朋友们帮我数一数”(老师从展示桌上挑选一种形状,放第 3 快积木时,倒了)

  师:“老师在放第 3 块积木时,这个纸片有没有顶起它来?”

  师:“哦,那这个纸片真正能够顶起的数量是最后倒掉的数量再减一个, 最后使他倒掉的那块不算。你们会数了吗?”

  2.幼儿自由探索、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师 :“现在,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3.幼儿互相交流:纸的形状、“顶”住的积木块数。师:“你刚才顶起了几块积木?用的什么形状?”师:

  “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用了圆柱体。”

  三、结束部分。

  探索怎样能“顶”住一筐积木。

  师:“有什么办法能够顶起这么多积木呢?”(放好多这样的圆柱体)请每位幼儿卷一个圆柱体放在展示桌上。

  教师演示成功了,提问为什么?

  师小结:支撑的纸片多了,支撑的面积变大了,所以就能“顶”住一筐积木。

  在第一个环节,我让幼儿大胆自主操作,尝试让纸片“站”起来,一开始幼儿思维没有打开,但通过大胆尝试后,能够想出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反思

  我相继抛出问题“哪种形状的纸片站得稳”,通过一块小积木让幼儿首次感知不同形状的纸与承载重量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与想办法。接着,通过提供较多数量的积木,引导幼儿探索“哪种形状的纸能够支撑起更多的积木”,通过尝试,幼儿得出结论——圆柱体。

  在最后的延生环节,通过让每个幼儿裹一个圆柱体,放在一起后支撑起一整框积木,引导幼儿感知合作、团结的品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探索的热情并没有消退。此次活动材料也投放于区角中,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

24、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恐龙》反思

  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伴交流恐龙灭绝的原因。

  2.产生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教学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阅读过有关恐龙的书籍。

  材料准备:挂图24号,幼儿查询过关于恐龙灭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 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2.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二、教师不必强求幼儿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

  三、整理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1.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

  2.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 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也不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四、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1.幼儿看图,听教师介绍。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恐龙灭绝的原因都 只是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教学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5、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空气》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知空气的特点。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学习兴趣。

  3.尝试自己动手感知空气的特点及它的存在。

  4.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

  5.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6.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7.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无色、无味、没有形状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特点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气球、蜡烛、打火机、透明玻璃杯、盆和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谜语导入:我们身边有一种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到,闻不着,没有颜色。但是,谁也离不开它。(空气)

  二、基本环节

  1.感知空气的特点:

  (1) 请小朋友摸摸空气;闻一闻;抓一抓。你能看见吗?能闻到吗?

  (2)老师演示用塑料袋抓到了空气。幼儿动手操作游戏:抓空气。

  (3)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抓不到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的存在:

  (1)拿起一个气球,然后吹起来。问:为什么气球变大了?然后对着幼儿轻轻松开,问幼儿:感觉到了吗?

  (2)幼儿自己结伴做游戏,感知空气的存在。

  (3)请两个幼儿把吹起的气球的口捏住,然后放到水盆里轻轻地松手,说说发现了什么?(有小泡泡)为什么有泡泡呢?其他幼儿轮流操作。

  三.结束环节:

  1.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扣上,然后观察发现:过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没有空气了)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2.小结:(延伸环节)

  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空气呢?(幼儿讨论)空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生存,所以我们也要保护好它,不然我们的就生存不了了。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是个难点。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6、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魔纸》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纸,了解纸的用途、性质,知道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通过讲讲做做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3、教育幼儿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幼儿分为四组,为每组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纸:报纸、绉纹纸、牛皮纸、蜡光纸、卡纸,剪刀,浆糊。

  2、纸制品:书本、信封、纸盒、纸风车、纸做的面具一个。用报纸折成的帽子(帽子上用其它物品装饰好)

  活动重难点:

  了解纸质的不同和用途,自己动手发挥纸的作用.

  活动流程图:

  1、认识纸的种类

  2、了解纸的质地

  3、纸是怎样制造

  4、了解纸的性质

  5、了解纸的用途

  6、教育幼儿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7、幼儿操作活动。

  8、幼儿欣赏作品。

  活动过程:

  1、引题

  教师头戴帽子进入教室,吸引幼儿。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今天带来一位朋友,它的名字叫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种类很多,你们说说都知道哪些纸。(幼儿讲述)教师小结;纸的种类很多,有信纸、绉纹纸、牛皮纸、蜡光纸、卡纸, 写字纸、画画纸、餐巾纸、报纸

  2、我这有一根魔棒。出示纸棒,表演魔术拉纸,教师说:我们来做个游戏,魔棒开始动,你们就动,魔棒说停,小朋友们就立即停,看看魔棒叫你们干什么,请小朋友们用手仔细摸一摸,说一说这些纸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样。开始,(让幼儿自由摸)停。现在请小朋友说说这些纸有什么不同。(光滑或粗糙,硬或软,厚薄,牢度等不一样。)小结:纸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硬有的软,有的厚有的薄,有的容易破,有的不容易破。

  3、魔棒提问,小朋友们知道纸是怎样制造的吗?魔棒来告诉你(纸是工人叔叔把好多植物皮、茎经过加工并加上各种原料制造而成的,造纸厂就专门造纸。)

  4、(1)放录像片,了解纸性质,(通过实验,启发幼儿发现:纸易燃,易被水湿透,易撕破等。)

  (2)纸有哪些用途?(纸可写字,画画,折玩具等。纸可制做书,擦嘴)纸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方便,我们一定要爱惜纸不能乱撕纸,乱扔纸,这样不仅浪费纸资源,又污染环境。

  纸还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出示一张绿色纸,提问:小朋友们想到什么?(绿草地、绿树叶等)我们班上这么美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出示风车,小尖头。小魔术:拉纸。提问: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但是小朋友要爱惜纸,不能浪费纸,看书的时后要文明,用过了纸不能乱扔,小朋友们说说乱扔纸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污染环境,污染空气)所以我们要爱惜纸制品。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放录像片。提问,刚才你们看到录像片里的小朋友用旧报纸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幼儿讲述。

  小结:原来费纸的作用也这么大,可以用它做成各种自己需要的物品或各种各样玩具,纸的作用真大!

  5、幼儿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创新技能。一组是旧报纸。二组是方形纸折纸。三组是长方形纸画画。四组是剪纸。

  (1)提出活动要求: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纸(有些是没用过的,有些是废纸)和其它材料,看谁用纸做的作品好玩,好看。

  (2)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及玩法。

  活动反思:

  本活动教学材料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但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启发不够,导致幼儿作品创新不够,作品没有个性,还好老师发现问题后,在展现自己的作品玩法时,老师注意了拓展想象思维,让孩子们用相同的作品,想出不同的玩法。

27、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立交桥》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受立交桥的形态,进一步了解立交桥的功能。

  2、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交流的乐趣。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7、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都见过城市里的一些立交桥。

  环境准备

  城市里常见立交桥的图片若干。

  重点难点: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我知道的立交桥。

  小朋友,你见过立交桥吗?你看到的立交桥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你们分别是从立交桥的什么地方看的?有什么感觉?这些桥为什么叫“立交桥”呢?

  二、欣赏漂亮的立交桥。

  师带来了一些立交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说你最喜欢那座立交桥,为什么?你最喜欢那座立交桥?有几层?有哪些你觉得特别的地方?这么多立交桥,你觉得哪些立交桥是从上面往下看到的?哪些是从下面往上看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

  立交桥是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让汽车畅通无阻的通过一个个路口,不必在路口慢慢的等红绿灯,免去交叉路口拥堵的烦恼。现在很多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都建起了多座立交桥,城市立交桥越多城市现代文化程度越高。

  三、师幼讨论:立交桥的作用。

  你觉得城市里有立交桥好吗?这是发生什么事了?你遇到过吗?为什么会堵车呢?在城市的什么地方需要立交桥?为什么?

  附:儿歌《立交桥》

  立交桥像彩虹,

  高高架起在空中,

  沟通东西和南北,

  秩序井然顺序行,

  嘉定交通展新容,

  道路平坦又畅通。

  四、作品介绍参观。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时在学习同伴作品基础上再次创造。

  2、引导幼儿在建筑区搭建各式立交桥。

  活动反思

  课前幼儿对各种立交桥已经有所认识,对立交桥也产生了比较高地兴趣,尤其是双重立交特别感兴趣,通过师幼讨论,我发现幼儿对立交桥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一活动基本上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

28、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摩擦力》反思

  活动目标

  1、体的摩擦力,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2、体验感受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课件3个,幼儿两次实验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出示图片,分别是爬雪山和冰上芭蕾以及他们的鞋底特写。

  教师:比较一下两双鞋子的鞋底有什么不一样?

  (雪地靴--平面的、粗花纹、又大又重;冰刀鞋--立体的、又滑又?)

  如果换一下穿可以吗?为什么?

  二、第一次实验操作,感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

  1、教师: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介绍材料和实验方法。

  (2条滑道--纸滑道和绒布滑道,2个纸筒。轻轻放上去,轻轻放手,会发生什么?

  3、幼儿四人一组进行实验

  4、交流:小纸筒从滑道上滑下来是又什么不一样?

  (距离远近、速度快慢)并记录(出示课件一)

  5、为什么同样的

  纸筒会由这么不同的结果呢?

  出示课件二,教师小结:纸筒划下去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牢牢拉住纸筒,不让它滑下去,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跟念)。

  当物体粗糙时,摩擦力就大,当物体光滑时,就拉不住纸筒了,摩擦力就小。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

  1、实验要求:同样的滑道,给纸筒穿上不同的衣服(卫生纸、瓦楞纸、毛巾),与光纸筒的比较。

  2、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毛巾最粗糙)

  四、讨论:

  如果登山员穿上冰刀去爬山,会怎样?如果……会怎样?

  小结:登山员只有穿上鞋底粗糙的登山鞋才能稳步爬山,冰上运动员只有穿上光滑的冰刀鞋才能翩翩起舞。

  五、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件三:厕所里的防滑垫,为什么要垫?(增加摩擦力,防滑)

  滑梯的光滑(减少摩擦力)

  活动延伸:

  出示一瓶子,老师说遇到了困难,受手太滑,打不开瓶盖,怎么办?

  活动反思:

  活动中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操作各种不同的材料,探索摩擦力是一种阻力,不断感受、体验摩擦力现象的问题。体验到发现、探索的快乐,产生“我想做、我愿做、我能做”的学习态度。让孩子探索了解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

29、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昆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昆虫的名称和特征。

  2、感受昆虫世界的奥妙。

  3、培养观察,比较昆虫的能力。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6、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利用各种工具捕捉过昆虫,参观过昆虫馆。

  2、多媒体制作——昆虫小博士、昆虫小侦探图片数张或昆虫录像。

  活动重难点:

  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

  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活动过程:

  一、唤起回忆。

  参观了昆虫馆,介绍看到的昆虫名称。

  二、学当昆虫小博士

  1、挑战一:看阴影猜猜我是谁?

  2、挑战二:躲起来猜猜我是谁?(出示昆虫局部明显特征)

  交流:天牛的触角是它们年龄的表示,螳螂的前腿就像带刺的刀。瓢虫家族的害益之分,如:七星瓢虫是益虫,二十八星瓢虫是害虫等。

  3、挑战三:看看谁的眼睛最厉害?

  快速看图片,合上图片回忆有哪些昆虫?

  哪些昆虫躲在里面?

  再次打开图片,看一看又多了哪种昆虫?

  4、挑战四:猜一猜什么昆虫会和它们在一起?

  出示花、雷鸣记号、灯泡,猜出蜜蜂、蝴蝶、萤火虫等昆虫。

  三、建造昆虫馆

  1、昆虫是个大家族,虽然它们有不同的名称,可是家族成员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找一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从以上昆虫中归纳发现昆虫家族共同的特征,并一一贴在展示板上。

  3、今天昆虫馆里来了许多虫子,有一些不是昆虫也混在里面,请小博士把它们找出来。

  (教师将蜘蛛、青蛙、天牛、蜜蜂、蛇、螃蟹、独角仙、蜗牛等都放进原来出示的昆虫中,请幼儿分别把不是昆虫的虫子找出来。)

  4、共同对照检查对错,说出理由,并向不是昆虫的朋友告别:“对不起,你不能住在昆虫馆。”

  (例如:蜘蛛八条腿、蜗牛没有腿都不是昆虫,蜜蜂符合昆虫的特征要求,是昆虫。)

  5、虫馆开馆。播放录像,感受昆虫世界的奥妙。

  活动反思: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让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不足之处:

  活动中鼓励性的语言少了点。

  小百科: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0、教案大班科学详案《茶》反思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幼儿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要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知道茶叶的基本种类。活动中,幼儿园通过观察、比较生活中常见的茶叶外形特征,感知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从而体验品茶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知道茶叶的基本种类。

  2.观察、比较生活中常见的茶叶外形特征,感知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

  3.体验品茶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茶叶(白茶、铁观音、龙井、碧螺春、银针、茉莉龙球、苦丁茶、普洱茶),每组一份。

  2.茶叶制作过程的录像。

  3.茶具一套,小茶杯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聊茶。师:小朋友有没有品尝过爸爸妈妈泡的茶?知道茶的名称和茶的有关知识吗?有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茶的知识,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2)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

  (3)师:你们知道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播放茶叶制作过程的录像)

  小结:制茶过程为:采青→室外萎凋→炒青→揉捻→干燥→包装

  2.引导幼儿观察在桌面上的各种茶叶。

  (1)通过看看、闻闻、摸摸、说说、感知茶叶的形状。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茶叶,就放在边上的桌子上,请小朋友去看一看茶叶的形状、颜色,用鼻子去闻一闻味道

  小结:茶叶的形状都不相同,颜色也不太一样,有深有浅,但是闻上去的味道都是非常清香的。

  3.幼儿观察用开水泡后的茶叶的变化,谈谈茶叶的作用

  (1)引导幼儿观察茶叶在杯中的变化。

  (2)师:茶叶到了水中,经过开水泡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结:我们看到的是茶叶经过开水泡后,又慢慢变回刚采下来的样子,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红,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绿,闻一闻真香呀。

  4.品茶

  (1)各种准备好的放在小盘中的茶叶摆放在桌子上,让幼儿观察一下,看一看它们的颜色,闻一闻它们的气味,并说一说它们的异同点。

  (2)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5.泡茶

  幼儿每人一个杯子,小勺。请幼儿自己动手用各种茶叶泡制茶饮料。在等待茶饮料变凉的过程中,组织幼儿瞧一瞧叶子或花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再看一看茶水的颜色,闻一闻它的味道有什么变化?可以互相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自己做的饮料什么味道!

  活动延伸

  继续探究“茶”知识。

  游戏活动:茶馆。

  茶叶制作视频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5773039369661017653&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活动反思:

  一般的有关这方面的活动,老是不可避免的去讲解去观察和了解,而本活动却一改此举,放开了让孩子去动手去操作,让他们在自身体验中去感受去获取。但是在孩子们的亲自配置中,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会出现配置的口味不是所想象的。还有就是延伸中的亲自去参观环节要是放在课前就十分理想了。

31、大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反思

  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重在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因此在活动中,我有选择地选取了孩子们身边的一些废旧材料,如铁制的糖果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声音产生的原因,并获得相关的经验。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各种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2、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

  物质准备:

  1、画眉鸟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

  2、铁制的糖果盒、巧克力盒、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

  3、鼓、小纸片

  4、乐音和噪音两种声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画眉鸟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二、操作体验,探索声音。

  1、幼儿第一次操作,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老师这里有糖果盒、巧克力盒、纸盒、纸杯、矿泉水瓶等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怎样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教师观察指导。

  自由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共同交流:

  “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

  “那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小纸片在跳动。

  提问:小朋友们,小纸片是真个奇怪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做舞台,还要有用大鼓为她伴奏她才肯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鼓面上跳动的小纸片,使孩子们感知振动,从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的直观演示,引导幼儿感知鼓棍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才会震动而且会发出鼓声,从而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3、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自主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教师小结。

  三、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悦耳的声音,也刺耳的声音,所以我们听到刺耳的声音要把耳朵捂起来,保护我们的听力。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延伸活动: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声音配上一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活动反思:

  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中主动地参与活动,学会倾听,听辨和模仿不同的声音,体会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

32、教案大班科学说课稿《弹性》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弹性的特点,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弹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弹性”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弹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系列活动,“有趣的弹性玩具”、“弹力的大小”、“制作弹力小玩具”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弹性的特点,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本教材除了源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产生学习探索欲望外,还有利于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掌握观察、操作、记录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纲要》的教育目标,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

  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记录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

  3、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除了以上情感、认知、技能等五方面的目标外,我还将关注幼儿活动发展中的生成性目标。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弹性这一科学现象。

  本活动的难点是:如何让幼儿在探索、谈论、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弹性的特点。

  三、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我在活动中以到“游乐园”去玩,发现玩具中的秘密的情境引入,为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在玩中主动探索弹性玩具的不同玩法,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现象。第二次操作是对所投放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3、测量、记录法:新《纲要》指出“用多种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的环节我引导幼儿以测量、记录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为下一个环节的交流与分享做准备并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到科学的一条基本法则——说理要有事实依据。

  三、说活动准备: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提供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布置“游乐园”,有弹性和无弹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2、幼儿记录卡、笔,塑料袋每人一套

  3、尺子、绳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种可用于测量的物品。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好玩的弹性玩具”,→了解弹性的特点→找找哪些东西有弹性,三个操作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学习。各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尝试的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儿引入由各种弹性玩具布置而成的“游乐园”,告诉幼儿“游乐园”里的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试着用多种方法发现它们的秘密,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体的弹性。《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着重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弹性这一科学现象。这是活动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随机在小组中引导他们讨论:“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发现什么。”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有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最后,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物体的弹性。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弹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弹性的特点。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了解弹性的特点。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玩具有弹性的现象。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弹力玩具前后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弹性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难点,我采用了测量、记录法来突破难点。首先设置问题情景:“怎样在玩的过程中比较准确地了解玩具的变化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想办法,鼓励幼儿迁移以往的经验选用最方便、有效的测量法来记录玩具的变化。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记录,最后让孩子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原来这些玩具有弹性:拉一拉,手放开,恢复原来的样子;压一压,手放开,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被推向了高潮。四、第三次操作,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品有弹性。纲要强调,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幼儿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有弹性。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33、教案大班科学《奔跑吧风车》反思

  设计意图

  晨间活动时,甜甜跑过来跟老师说:“今天风好大呀,我看到地上的树叶都飞起来了!”萱萱说:“今天早上,我从家里出门时,也看到花瓣掉了一地,是风把花瓣都吹掉的!”“风是什么样子的呢?”“风是从哪里来的?”……这时,所有的小朋友也七嘴八舌地跟着聊起来。随着主题活动《有趣的风》开展,这段时间小朋友们对风非常感兴趣。风,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次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的大小与事物产生的频率有关系。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

  难点:怎样使风力变大,推动风车向前移动。

  活动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的经验;

  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扇子、风扇、纸、打气筒、塑料袋; 活动材料:记录表 26 份,水彩笔若干;

  游戏材料:小风车 12 个,鱼线 4 根,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准备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看一看,我们这里有些什么?

  ——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利用这些东西,你能制造风吗?

  (出示各类材料,激发幼儿参与的愿望和兴趣。提出“你能制造风吗?”这一问题能引起幼儿积极地思考,仔细的观察和想象。采取小组形式可以让幼儿生生互动,各组交流不同理解。)

  2、认识记录表,猜测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我们一起来看看,记录表上有什么?你们知道这张记录表的意思吗?

  ——这张表上,我们要用的材料都在里面了,请你把你的猜想结果画在相应的器具下面。如果有如果会,用什么符号表示?如果不能,又用什么符号表示?

  ——请小朋友们把每一种材料都试一试,如果能产生风,就用一个红色及时贴贴在相应的格子里;如果不能产生风,就不贴。

  ——现在请你尝试,并做好记录。

  3、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风,感受风产生的原因。

  ——请你们来试一试,每人选一种材料来制造风,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幼儿相互交流,感受用不同的方法产生了风。

  ——你猜对了吗?经过试验,结果怎么样?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通过记录,发现猜想结果和实验结果是有区别的,什么事情不能光凭想象,应亲手试验一下,长此以往,科学活动中幼儿会养成想一想、做一做、记一记、说一说的好习惯,而且实验和猜想结果的不同也是幼儿乐于探究的兴趣所在。)

  教师小结:所有的材料都能产生风,我们用材料让空气流动,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4、幼儿游戏。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做“奔跑吧,风车!”。小朋友们分为四组:ABCD 四个组,每组选一种材料,在不触碰到绳子和风车的情况下,比比谁的风车最快到达终点,则为胜。音乐开始,游戏开始。

  (根据幼儿兴趣自由结伴,满足需求,使幼儿在与同伴的合作互动中发现游戏的秘密。)

  ——哪个组的小朋友愿意分享一下,你是怎么做,让风车最快到达终点的?

  ——那我们有了这些好办法以后,再来试一试吧!

  (鼓励幼儿说出扇的频率和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将试验结果用连贯的语言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

  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慢,风就小。

  四、活动延伸:

  ——回家以后,小朋友们还可以继续寻找能产生风的事物,记得把结果分享给我哦!

  (本环节作为活动的延伸,继续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能产生风的方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产生风的各种方法,由于风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 幼儿对每一种材料进行尝试,并获得结果:所有的物品,只要经过煽动,促进空气的流通,都能产生风。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活动中,通过怎样让风车最快到达终点,这一活动探索怎样使风力变大,幼儿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地尝试。但是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34、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洞》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身边和身体上的“洞洞”,获得相关经验,激发幼儿对“洞”的兴趣。

  2.尝试运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连接变出洞洞,增强肢体动作的创造力。

  3.愿意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观察发现身边和身体上的“洞洞”,获得相关经验,激发幼儿对“洞”的兴趣(重点)

  能大胆发挥想象力,变出不同的洞洞,增强肢体动作的创造力。(难点)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身边物品上的“洞”和身体上的“洞”已经有一些了解。

  2.材料准备:在教室一角布置好“洞洞展览会”(放上各种有洞的物品)用大小不同的纸箱搭建出能让幼儿钻、爬的“洞”,报纸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到“洞洞王国”看各种有洞的物品,引起幼儿对洞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小朋友到‘洞洞王国’去玩一玩,听说‘洞洞王国’里有个展览会,我们一起去看一下都有些什么东西。”(带领幼儿进入教室)

  2.带幼儿来到布置好的“洞洞展览会”,请幼儿观察展览会上的洞洞物品。(教师交代要求:仔细观察有哪些物品,上面都有“洞洞”吗?“洞”在哪里?再想一想那上面的“洞”有什么用?)

  3.教师带领幼儿坐下后提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他们上面上的洞洞有什么用?”(请幼儿拿着东西讲给小朋友听,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原来“洞洞展览会”上展出的东西上都有洞洞,有的洞洞大,有的小,有的洞洞是圆的,有的洞洞是方的,它们身上的洞洞都有不同的用处。二、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连接各种“洞洞”,用报纸玩钻洞游戏。

  1.说说身体上的洞洞

  师:“原来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洞洞’,你们知道我们身体上也有‘洞洞’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2.让幼儿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连接“洞洞”。

  师:“原来在我们身体上也藏着这么多‘洞洞’,我们要保护好身上的‘洞洞’。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除了我们身体上的这些洞洞,你能用我们的身体、小手和小脚也能变出“洞洞”吗?”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出大小不同的洞。(请几名幼儿上来变洞洞)

  3.用报纸玩钻洞游戏。

  (1)师:“小朋友真棒,能用身体变出这么多洞来,现在报纸想和我们玩钻洞洞的游戏”。

  (介绍玩法)教师说:“变变变,变出一个大洞洞”,幼儿马上想办法用身体变出一个大洞,且做木头人状。教师从中选出变“大洞” 的小朋友,请另一名幼儿用报纸尝试钻洞洞。接着用同样的游戏方式再请幼儿变不大不小的和最小的“洞洞”,请幼儿用报纸穿过。(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及时肯定幼儿的行为, 鼓励幼儿尝试改变报纸的形状以钻过不同的洞。)

  (2)分组游戏。把幼儿分成两半,男孩子搭洞,女孩子用报纸钻洞,然后交换。教师小结:报纸在钻大洞时大摇大摆,钻小洞时是怎样的? (变小、卷成一个细筒拧起来等)

  三、幼儿合作变洞洞,幼儿玩钻洞洞游戏。

  1.教师:“刚才我们都是一个人变洞洞的,现在你能不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变洞洞呢?”(幼儿合作变洞洞,教师观察,及时表扬合作的好的小朋友。)

  2.师:“现在我要来试验一下你们变的洞洞大不大,能否让小朋友钻过,我说变变变,你们就相互合作变出洞洞,且做木头人状不能动。”(幼儿变出洞洞后请其他幼儿尝试钻进去)游戏可以进行几次。

  四、尝试和同伴合作搭出更大的“洞洞”,让老师钻过,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能不能变出更大的洞让老师钻进去呢?”幼儿合作尝试变出更大的洞。教师选出最大的洞,老师当火车头,带领其他幼儿钻过。

  师:“小朋友,我们教室外面也有很多我们小朋友一起拼搭的洞洞,我们一起再去钻一钻吧”幼儿跟在老师身后变成小火车,开出教室。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组织和帮助他们投入到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