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夸” 惯了孩子
别“夸” 惯了孩子
――浅谈正确看待自信心培养的研究
杭师院幼儿园 曹艳芬
一、 问题的提出
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是自信的,而有自信心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是成人、成才、成业所必备的关键。特别对尚处于学龄前期的幼儿.,正是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期。这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自信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甚至是核心标准。因此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对幼儿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信心不足的幼儿通常表现为:
1)、胆怯、害羞、不敢与人交往,身体活动能力也较差。
2)、情绪不稳定,有时沉闷、冷淡,喜欢独自游戏,参加合作游戏时,不愿当领导。
4)、容易退缩、让步、放弃意见,对别人粗暴干预自己的活动不加坚持。
5)、遇到较复杂的任务,思维停滞,惧怕尝试新任务,缺乏主动精神和创造的勇气
从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看,总则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中也强调了“自信”; 1998年,北京市把“保护自信,培养自信”做为家庭教育指导行动的主题。1999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把“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作为社会活动的总目标。
二、 自信心培养的误区
自信心是人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它是人们实现理想,激进人们自强不息地的内部驱动力。影响幼儿的自信水平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内部因素,即个体自身的实力;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即周围人对个体的评价与态度。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看,人对原因的归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归因和内归因。倾向于外归因的人,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外部力量可以是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力、自然界的力量等等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对于幼儿而言这种外部力量最主要的则是身边人的评价。倾向于内归因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个体自身的实力支配的,自己成功、失败都是自己能力和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的影响等。因此内部因素是根本,外部因素是辅助,但现在教育中较多的运用了外部因素,使得内部因素欠缺。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