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

首页 - 四年级语文教案

2《长城》教学设计之二

时间:2022-10-08 02:14:26 A+

2《长城》教学设计之二

2《长城》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