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孩子》个案手记:“我是打着玩的”
《我眼中的孩子》个案手记:“我是打着玩的”
案例:
午餐后,孩子们在教师外的走廊上玩玩具、做游戏。正当孩子们玩得兴奋时,突然传来嚎哭声,原来是刘越小朋友,只见他坐在地上满脸都是鼻涕和眼泪,哭得挺伤心,身上还撒满了游戏插塑,问及原因,刘越抽泣着回答:“是――是殷明打我,还抢我玩具。”我找到殷明,殷明却说:“我是跟他打着玩的,我已经讲过对不起了。”孩子间打打闹闹是常事,我也没放在心上。
第二天,在体育游戏时间,我带领幼儿玩“切西瓜”的游戏。游戏正在进行着,男生一队又传来哭声,原来殷明又将刘雨帆打哭了,于是我又叫过殷明,谁知他却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并回答说:“我跟他打着玩呢!我没想把他打哭……。”
教师分析:
殷明为什么会说是“打着玩的呢?”细细想来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们在游戏中有时候的确是打着玩的。问题是孩子的另一方是否了解和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海洋球堆里,一个孩子抓着一个海洋球,出其不意地向另一个孩子身上掷去,然后停下来朝着对方笑,等待对方的反应。而被海洋球掷中的孩子,一开始很生气,但当他看到对方的表情时似乎明白了,便也拿起一只海洋球向对方掷去,于是,两个孩子便打起了球仗(当然这样是不会打痛的)。那为什么这两个孩子就没有真的打起来呢?其实,这里有游戏信号的传递和理解问题的存在。第一个孩子的表情与动作的停顿正是一个信号:“这是玩,不是真的打你!”它是向对方发送做游戏的建议;第二个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号后,并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于是游戏就在此产生了。也就是说,只要对方都能理解这种“这是玩啊!”的信号,并且双方都能以此来做出一致反应,那产生的则是游戏而非打架。
第二,幼儿期行为易受情绪支配,幼儿不善于或无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学研究指出,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情感统治着他们生活中的一切方面。在这时期的孩子还不会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有时明知打人不对,但却无能力控制,因为“思想”仍处在幼小的萌芽期。
具体建议:
无论殷明是打着玩,还是真的打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在园的监护人,应注意这样几点:
一、教师应认真观察孩子的情况、动态。
如果殷明真是打着玩,教师应主动发现其表情动作存在有一种特殊的“游戏”信号。这时如果刘越和刘雨帆理解到这一信号,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他们也就打不成了。虽然游戏打架与真的打架看上去似乎很相似,但幼儿游戏的双方却意识到这并非打架,而是游戏。但刘越和刘雨帆没有接受到这一信号,那可想而知“打架会由此产生”。这一暗示信号的传递、接受,有赖于孩子的辨别、理解能力,这在群体活动中将会得到培养。
二、
相关文章
-
课文《表里的生物》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社会活动《我是勇敢的孩子》大班教案鲁滨逊一家漂流记反思
-
中班社会教案《我的“个人小档案”》反思
-
中班科学教案《刷子是我的好帮手》
-
《表里的生物》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的个案记录分析
-
拥抱孩子:“你是我的骄傲”――李嘉诚的“父教”故事
-
中班科学活动《我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夹子》教案反思
-
中班社会《我的手头玩具选择计划》教案反思
-
大班社会教案《我是勇敢的孩子》反思
-
中班数学教案《我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夹子》反思
-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反思
-
中班主题教案《我的“怪”妈妈》反思
-
中班语言教案《我的“怪”妈妈》反思
-
大班语言教案《我的“拓麻歌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