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1 17:21:22
A+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当是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这里所说的全面,当指知识与技能、方法的辩证统一。和谐当指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应多体现在学生的精神发展上。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的认识”,属传统的教学内容。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体现出课标的精神,还是值得探索的。于是,我在昨天专门备了详案,改变了五环节的教学结构,以师生互动的流程图进行了一次教案改革的尝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又一次完全打破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使我遭遇了一连串的奇境,也许,这该是新课程发展的风景吧。
一、遭遇到了与教学设计不符的困境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其实,孩子们还没有学习圆的认识。但我是不能否认孩子的。
我本想出示一长方体让孩子来比较一下,这是不是长方形,使孩子在比较中对立体图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没想到,一位同学说:“还有球,也是平面图形。这时,是直接否认孩子还是听听孩子的想法。我选择了后者。
“请告诉同学们,你的理由是什么?”
没想到他的理由是那么的简单:“球也是圆”
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那么球也是平面图形了,问题还出在对概念的理解上。
如何处理这没有意想到的问题,我唯有让孩子们自已来作出判断。
“球是圆形吗?”我问孩子们。更没想到的是,赞同的与反对的竟是各占一半。
“那请你们讨论讨论,圆与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我便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
孩子们纷纷争论起来,争论得很激烈,很精彩。在争论的过程中,他们终于对“平面”与“立体”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在小组交流时,孩子们亮出了自已的观点,从孩子的发言中,我知道了孩子们在比较中与辩认中,对平面与立体图形有了新的建构。也顺势揭出了“立体图形”这个概念。通过“圆”与“球”这两个原本与本节课不相干的知识点的学习,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被激活了,思维活动的力度比起我原先设计的用“长方形”与“长方体”来比较更为激烈与刺激。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不符时,老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建构模型。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为孩子的数学学习服务,时时在教学过程中,想起孩子在求知过程中的需要,想到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儿童的精神以积极的鼓励,这当是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职责。
二、遭遇到孩子不同意教师观点的尴尬。
当孩子们在把玩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时,我们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已进入关于“棱”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孩子们通过把玩,发现两个面相交,就会有一条边。于是,我告诉孩子们,这叫“棱”。 没想到,王晶晶说:“老师,您说错了,应读着ling”
&nb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的认识”,属传统的教学内容。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体现出课标的精神,还是值得探索的。于是,我在昨天专门备了详案,改变了五环节的教学结构,以师生互动的流程图进行了一次教案改革的尝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又一次完全打破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使我遭遇了一连串的奇境,也许,这该是新课程发展的风景吧。
一、遭遇到了与教学设计不符的困境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其实,孩子们还没有学习圆的认识。但我是不能否认孩子的。
我本想出示一长方体让孩子来比较一下,这是不是长方形,使孩子在比较中对立体图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没想到,一位同学说:“还有球,也是平面图形。这时,是直接否认孩子还是听听孩子的想法。我选择了后者。
“请告诉同学们,你的理由是什么?”
没想到他的理由是那么的简单:“球也是圆”
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那么球也是平面图形了,问题还出在对概念的理解上。
如何处理这没有意想到的问题,我唯有让孩子们自已来作出判断。
“球是圆形吗?”我问孩子们。更没想到的是,赞同的与反对的竟是各占一半。
“那请你们讨论讨论,圆与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我便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
孩子们纷纷争论起来,争论得很激烈,很精彩。在争论的过程中,他们终于对“平面”与“立体”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在小组交流时,孩子们亮出了自已的观点,从孩子的发言中,我知道了孩子们在比较中与辩认中,对平面与立体图形有了新的建构。也顺势揭出了“立体图形”这个概念。通过“圆”与“球”这两个原本与本节课不相干的知识点的学习,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被激活了,思维活动的力度比起我原先设计的用“长方形”与“长方体”来比较更为激烈与刺激。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不符时,老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建构模型。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为孩子的数学学习服务,时时在教学过程中,想起孩子在求知过程中的需要,想到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儿童的精神以积极的鼓励,这当是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职责。
二、遭遇到孩子不同意教师观点的尴尬。
当孩子们在把玩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时,我们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已进入关于“棱”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孩子们通过把玩,发现两个面相交,就会有一条边。于是,我告诉孩子们,这叫“棱”。 没想到,王晶晶说:“老师,您说错了,应读着ling”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