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口耳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1、口耳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口耳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是看图识字,让我们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画面展示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5个生字都是我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
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我们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词句简析:
1.站如松,坐如钟。
如就是像,如同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一样端正。
2.行如风,卧如弓。
行走时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睡觉时像弓一样的侧卧。
重难点探究:
1.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许多事情,比如:口能说话、吃饭、唱歌;耳能听音乐、听人说话、听鸟叫、听大自然的声音等;目能看书、看人、看风景;手就更多了,烧菜、打球、拿东西、握手交往、写字、画画、做衣服等;足可以用来走路、踢球、跑步、跳高、跳远、跳舞等。
2.为什么我们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首先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其次,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站如松,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动摇;坐如钟,看起来端庄、稳健;行如风,走路生风,目不斜视,精神奕奕;卧如弓,身体充分放松,有助于解决疲劳。
2、朱德的扁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朱德的扁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
第2段:写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储备足够的粮食,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第3段:写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却又找来一根并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第4段:写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词句赏析:
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这句话既写出了井冈山周边环境很危险,也为下文写艰苦挑粮作铺垫。
2.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这是对朱德同志的外貌描写,生动具体,塑造出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形象。
3.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这句话介绍了挑粮的困难路远、山高路陡。从高陡非常等词可以看出路非常难走。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挑粮这么累,大家却争着去,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从中可以体会到战士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
3.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同志的扁担?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因为朱德同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从中可以体会到朱德同志比战士们还累,还辛苦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体贴。
4.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五个字?
朱德同志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他这样做是用一种委婉巧妙地方式,来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5.战士们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朱德同志虽然工作劳苦,但他坚持以身作则。他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所以在新找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既委婉地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也表明了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所以,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6.你认为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同志是一个艰苦朴素、不怕吃苦、忠于革命事业、关爱战士、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
3、珍珠鸟课文解析笔记
珍珠鸟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本文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从相识、熟悉、亲近到信赖的关系变化过程,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爱的颂歌,告诉人们无论是人与动物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
脉络梳理:
全文共1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可爱的雏鸟出生了,在我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我取得了小珍珠鸟的信赖,与它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
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点明主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词句赏析:
1.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影子 小嘴是小鸟的剪影,透过剪影可以看出它们的自在。从可爱、鲜红等词语可以看出我很喜欢这对珍珠鸟。
2.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是我对出世不久的小珍珠鸟的外形描写,此处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珍珠鸟可爱的样子,流露出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3.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这句话连用三个一会儿形成排比句式,抓住了小珍珠鸟飞落站啄撞逃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小珍珠鸟淘气、欢快和自由的特点。
4.它先是离我较远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挨近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小珍珠鸟可爱、好动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作者笔下,小珍珠鸟就像孩子一样顽皮,可见作者心中充满了温柔的爱怜之情。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本是一种怕人的鸟,作者书屋里的小珍珠鸟却不怕它的主人。它会蹦到主人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甚至会趴在主人的肩头熟睡。这句话道出了原因信赖。这正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人鸟相亲相依的情景,是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2.作者为什么要介绍珍珠鸟怕人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介绍珍珠鸟怕人的这一特点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因为怕人,才有下文鸟的居室;也正是因为怕人,才有了小珍珠鸟与我慢慢熟悉的过程,才使得这份信赖弥足珍贵。
3.珍珠鸟是怕人的鸟,为什么从鸟笼中传出的声音却格外轻松自在?
因为我精心为鸟儿布置了幽静、安全的环境,向鸟儿表明我是可以信赖的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新生活的小鸟发出的叫声,自然格外轻松自在。
4.小家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家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作者就像父亲称呼自己的小女儿一样称呼小珍珠鸟,可见对它有多么喜爱了。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我和珍珠鸟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意?
课文从珍珠鸟的外形、叫声、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了它的可爱:(1)小珍珠鸟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2)大珍珠鸟发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小珍珠鸟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3)小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脊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4)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小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活动范围由笼子到屋里,从桌面到我的身上,落脚的地点从柜顶书架画框,再到书桌稿纸,甚至落在我的肩上。它一步一步地亲近我,胆子越来越大,神态也越来越自在、悠闲。这一过程反映 了我和小珍珠鸟之间亲密、友好的情意。
4、雨点儿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雨点儿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第2自然段:写了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要到哪里去。
第3自然段:写了小雨点儿的回答。
第4自然段:写了大雨点儿的回答。
第5自然段:写了雨点儿落下的地方发生的变化。
词句赏析:
1.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这一句话交代了童话的主人公,它们来自云彩里。数不清说明下雨时雨点儿非常多,所以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飘落就是飘着降下来,写出了雨点儿轻轻地,柔柔地飘向大地。
2.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这一段话揭示了雨水落到大地上的作用。小雨点儿让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儿让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十分密切。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雨点儿要去什么地方?
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2.大雨点儿要去什么地方?哪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不久,那里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3.为什么大雨点跟小雨点去的地方不一样啊?
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的雨水少,而干旱的地区,沙漠地区那里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更远的地方,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让那里也能长出花草。
5、影子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影子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2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影子常常在我前后,像一条小黑狗。
第2小节:写了影子不离我左右,是我的好朋友。
词句赏析:
1.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前、后交代了影子出现的位置。影子是黑色的,犹豫光的方向不同出现在人的不同位置,就像我们常见的小狗一样,所以作者这里把影子比作了一条小黑狗,既写出了它的颜色,又写出了它的调皮,同时表达了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作者用常常跟着我来说明影子和我的关系密切,生动形象。
2.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左、右同样交代了影子出现的位置。一个陪字赋予了影子人的特性,它是我的好朋友写出了影子与人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影子为什么会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再右?
影子会随着光的移动变幻方向。太阳在前时,影子在后;太阳在后时,影子在前;太阳在左时,影子在右;太阳在右时,影子在左。
6、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童话写的是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脉络梳理:
全文共24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豆荚里的五粒豆期待着做点儿事情。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五粒豆被孩子射到了不同的地方。
第三部分(第1321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最后那粒豆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2224自然段):写五粒豆的最终结果。
词句赏析:
1.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豆荚当成一个家庭,小豌豆是家庭里的小成员,以极富诗意的想象,使故事更加人性化。
2.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我有这种预感!
豌豆不愿意永远在豆荚里坐下去,因为害怕这样下去会变得僵硬,豌豆的话表现出了它们想出去看看的强力愿望。
3.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马上就要揭晓了表现出豌豆们想认识新世界的强烈愿望。这段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激发了读者对五粒豌豆命运的兴趣。
3.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母亲从豌豆苗身上看到了希望,她希望豌豆苗快快成长,长成一个小花园,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快乐,所以她将这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和其他豌豆有什么不同?
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意思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其他豌豆都有着好胜的心,希望自己飞得最远,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2.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3.在五粒豌豆中,你觉得最了不起的是哪一粒?
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了不起,它落入长满青苔的狭小的空间里,不抱怨,不沮丧,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让小女孩的病慢慢地好了起来。
3.其余的豌豆曾经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结果如何?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
其余的豌豆都曾想飞得远远的,有的甚至想飞到太阳里去;结果它们的理想都没有实现,其中三粒被鸽子吃掉了,一粒落到了水沟里;从中我们体会到:理想要切合实际,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7、小狗学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狗学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一只不会叫的小狗来到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大家一致认为不会叫是很大的缺陷。于是,小狗向小公鸡和杜鹃学叫,结果却引起了很大的误会。
段落大纲:
全文共5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9):孤零零的小狗不会叫,收到了指责。
第二部分(1024):小狗终于学会了像公鸡那样叫,结果,受到了狐理的取笑。
第三部分(2537):小狗向杜鹃学叫,差点儿被猎人打中,小狗吓得拔腿就跑。
第四部分(3852):小狗三种不同的结局。
词句赏析:
1.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手法,一方面写出这条狗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写出了不同动物的叫声。
2.我不会我是外来的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这句话写出了小狗在面对别人的询问时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样子。
3.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写出了小狗为了学习公鸡的叫非常的勤奋刻苦。
4.狐狸真想哈哈大笑。它在地上打滚,捧着肚子,竭力忍住不笑。小狗感到受了委屈,低着头,含着泪水默默走开了。
这句话是是对小狗动作的描写,说明了小狗在受到嘲笑后难过极了。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5.小狗拔腿就跑。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拔腿就跑写得很生动,写出了小狗的害怕与快速反应。第二句话是对小狗的心理描写,诧异说明小狗觉得猎人很奇怪,竟然一词说明小狗真的没想到。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小动物们对这只不会叫的狗是什么样态度?
文中一共出现三只小动物,分别是:小鸡、杜鹃和狐狸。
它们对小狗的态度是:关心、同情和嘲笑。
2.狐狸为什么要嘲笑小狗?
因为狐狸觉得小狗很傻,竟然不会狗的叫声,还在学公鸡的叫。
3.那只不会叫的狗非常努力学习,为什么依然很难过呢?
小狗跟小公鸡学叫,经过反复的练习,那声音非常逼真、好听、洪亮,却遭到了狐理的嘲笑小狗学习杜鹏叫,也非常专心,但结果却差点儿被猎人打中,小狗虽然一一直在努力学习叫,但依然没有学会像真正的狗那样叫,它那不伦不类的叫声自然会受到误解和嘲笑,所以小狗很难过。
4.故事结尾有什么特色?
首先,课文没有确定的结尾,而是引导读者去想象,其次,课文提供了三个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结尾很含蓄,耐人寻味。
8、现代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现代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荣景,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则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脉络梳理:
《秋晚的江上》
第1节:写鸟儿倦了,但还是驮着斜阳回家。
第2节:写鸟儿一翻翅膀,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头白的芦苇变成了红颜。
《花牛歌》
第1节: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第2节: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
第3节: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
第4节:太阳落山了,花牛还在草地里做梦。
词句赏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际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一边走一边飞快地甩着小尾巴,表现出了它愉悦的心情,滴溜溜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
鸟儿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9、雾在哪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雾在哪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雾把大海、天空、太阳、海岸、城市以及自己依次藏起来,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课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10段。
第1段:写雾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第24段:写雾飞到海上,依次把大海、天空和太阳藏了起来。
第5、6段:写雾把天空和太阳藏了起来。
第7、8段:写雾来到岸边,把海岸和城市藏了起来。
第9段:写之前被雾藏起来的事物都出现了。
第10段:写雾消失了。
词句赏析:
1.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雾比作淘气的孩子,写出了雾的性格特点;也是本文的中心句,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2.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甚至一词说明雾不仅能藏大的,事物,就连小的也能藏。
3.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霎时表示时间很短,说明雾变化很快。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表示雾的浓度很大。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雾先后藏起了什么?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雾先藏起了大海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雾接着藏起了天空和太阳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雾再藏起了海岸和城市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雾最后藏起了自己之前被藏起来的事物都出现了。
2.从雾的变化和活动可以看出,雾有什么特点?
雾有覆盖范围大,变化快,浓度大的特点。
3.雾把大海、天空等东西藏起来到最后把自己藏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怎样自然现象?
太阳出来前,雾笼罩着天地万物;太阳出来后,雾就散了。
10、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的小故事,作者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只聪明的乌鸦口渴了,想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故事。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乌鸦口渴找水喝,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水。
第2自然段:写了乌鸦想出了喝水的办法。
第3自然段:写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词句赏析:
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到处一词说明乌鸦找了好多地方,心里很着急。
2.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这句话告诉我们乌鸦找到有水的瓶子,可喝不着水。此时的乌鸦很着急,如果瓶子里水多,乌鸦就能喝着水了;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3.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疑问句,既引起读者的思考,又说明乌鸦正在思考。
4.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一颗一颗指乌鸦把小石子一颗又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放了许多个小石子,与渐渐相呼应: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去,占了地方,把水挤得就慢慢地往上升了。从这两个词也能感受到乌鸦的努力和耐心。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2.乌鸦是怎样想出办法来的?
乌鸦看见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3.乌鸦想出办法时心情是怎样的?
高兴。
4.乌鸦看见瓶子旁边的小石子,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5.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向乌鸦学习什么?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向乌鸦学习遇到困难不后退,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11、我是什么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我是什么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并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水变成汽、云的不同形态。
第2自然段:水变成雨、冰雹、雪的不同形态。
第3自然段: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
第4自然段:水给人们带来的利弊。
第5自然段:用问句的方式与课题照应,并激励读者找到答案。
词句赏析:
1.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有时候有时候说明了我变化无常,温和和暴躁都是我的特点。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去灾难。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眺舞、唱歌、开大会。
朗读这一段时,如读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时,声音较轻;读在小溪里散步时,声音舒缓。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会这些拟人化的词,写出了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什么?
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晚霞。
2.我在空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会变成了无数雨、冰雹、雪。
3.我对人类做了些什么?
我对人类既作出了贡献,有时也给人类带来灾害。
4.我在温和和暴躁的时候分别做了什么?
我在温和的时候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在暴躁的时候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5.我是怎么变化的?
遇热 升到空中 连成一片 遇冷
我 汽 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 云 雨、冰雹或雪
12、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诗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草芽说自己是春天。
第2小节:写了荷叶说自己是夏天。
第3小节:写了谷穗说自己是秋天。
第4小节:写了雪人说自己是冬天。
词句赏析: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草,一年四季都有,而尖尖的绿绿的草芽只有春天才有,所以草芽说我是春天。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从荷叶圆圆我们可以体会到荷叶的茂盛和夏天的美好。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子熟了,庄稼也熟了。弯弯写出了成熟的谷穗的样子沉甸甸的,鞠着躬更是赋予了谷穗人的动作(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秋天来了,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雪人是顽皮的,从大肚子一挺这个动作可以看出。雪是冬天的象征,这一句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哪几个?
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2.每个季节代表性的事物分别是什么?
春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草芽,夏天的代表性的事物荷叶,秋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谷穗,冬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雪人。
13、三上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人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字词解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古诗大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诗文简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重难点:
1.《赠刘景文》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
《赠刘景文》写的是那个秋末的景色,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可以看出来。
2.这首诗明明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为什么题目是《赠刘景文》呢?
这首诗其实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这种方法叫作借景抒情。诗人抓住荷尽菊残等景物描绘了秋末的萧瑟景象,在景物中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自然引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景象,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青春已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所为的黄金阶段,从而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希望他能乐观向上、努力不懈。所以题目是《赠刘景文》。
14、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采用象形字识字的方法,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8个象形字,揭示了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让我们在理解字义、认识字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
15、秋天的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秋天的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秋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第二部分(2-4):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特点。
第三部分(5):概括总结了秋雨的作用。
词句赏析:
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这是本文的总起句,也是一个比喻句,它把秋雨比作钥匙,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随着秋雨的到来,秋天也渐渐来临。
2.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从趁你没留意打开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将秋雨拟人化,写出了秋雨的凉爽和它的润物无声。秋雨那么温柔、轻盈,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一切。
3.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这是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总述秋天的颜色五彩缤纷,下文中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等都是围绕色彩来写的。
4.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银杏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用词精美,银杏叶在秋天会变黄,这本是自然规律,作者却说是秋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秋天,暑气本来就会慢慢消退,作者却说是银杏叶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十分有趣。
5.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你挤我碰说明了句子和柿子挂满枝头,数量很多,按时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争着体现了果树想要为人们作贡献的急切心情。
6.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从频频点头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7.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都躲在小雨滴里呢!
躲字与上一句中的藏字相呼应,把各种水果的香甜的气味当成活泼可爱的孩子与小朋友们捉迷藏,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这两个字,还能给人一种果香味一缕一缕的,时浓时淡的感觉,既写出了果香味对人的诱惑力,又写出了秋天果园里丰收的景象。
8.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这是第四段的总起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秋雨告诉大家冬天就要来了,自然地引出动物、植物过冬前做的各种准备。 金色的小喇叭发出的声音指秋雨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秋雨带来了凉意,正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它预示着冬天就要来临。
9.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这是本文的总结句。丰收 欢乐总结了全文,点明了秋天是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秋雨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哪些快乐?
秋雨给小朋友带来了凉爽和舒适,带来了色彩缤纷的秋景,带来了香甜的水果,带来了准备过冬的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在秋天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欢乐。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因为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它的到来昭示着秋天的来临,所以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3.为什么说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因为秋天的雨到来时,很多水果都成熟了,空气中充满了水果香甜的气味,所以说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4.本文的题目是《秋天的雨》,作者赞美的紧紧是秋雨吗?
本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的众多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快的秋天。
16、穷人课文解析笔记
穷人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词句赏析: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开门见山,引出主人公桑娜,身份渔夫的妻子,一个破暗含着这个家庭的穷,与课题相照应。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环境描写,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突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
3.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与外面恶劣的天气相对应的是屋内的温暖而舒适。干净的屋子,洁净的食具,看得出主妇的勤劳和能干,而这一切加之还没有熄灭的火自然就是温暖而舒适的补充说明了。
4.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省略号表示略去的是古钟敲击声递增的次数。表明丈夫在大风暴的天气出海打鱼,深夜未归。为着丈夫的安全,桑娜内心十分焦虑。始终一词将这份担忧跃然纸上。
5.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这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点明了他们生活的状况。渔夫的不顾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桑娜的从早到晚得干活,可谓起早摸黑,拼命劳作,其结果呢,只不过是勉强填饱肚子,后一句是对前一句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的补充,填饱肚子的是丈夫自己打得的鱼,饭菜的质量是很差的。数量也是少得不能再少了。再看那些孩子是光着脚的,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这两句句子将桑娜这一家生活的穷苦,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为下文抱回孩子后的矛盾心理埋下了伏笔。
6.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心理描写,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还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并设身处地地为西蒙着想,可见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同情,表明她是一个善良的劳动妇女。
7.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环境描写,寡妇的日子的确不好过,与桑娜家的温暖舒适不同,这里没有炉子里发出的暖暖的火光,显得潮湿又阴冷,充分体现了沙俄时代穷苦人民的穷困与悲惨。
8.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动作描写,裹抱写出了桑娜对孩子的疼爱,她抱孩子时没有丝毫的犹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这个举动是出自一种本能,体现了她心地的善良。
9.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10.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不安形容桑娜心神不安定。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桑娜此时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我们能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11.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渔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撕破了的渔网看出了渔夫曾与风浪的搏斗,经历了种种惊险。
1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家,你在家里做什么呢?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的跳跃。渔夫庆幸自己没有在海上遭遇不幸。他刚从海上惊险境遇回忆中回过神来,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妻子身上。
1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结结巴巴,欲言又止。听到丈夫发问,桑那非常紧张,原想说出抱来两个孩子的事,但又顾虑重重,所以说话吞吞吐吐,在紧急之中用缝缝补补搪塞过去。
14.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15.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7.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从哪里可以看出穷?
(1)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
(2)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3)西蒙的丈夫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1)题目中的穷人不仅仅指桑娜、西蒙两家人,更指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人。
(2)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和西蒙两家的贫穷,这是沙俄时期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自己有五个孩子要养的情况下,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腐朽与堕落。
3.桑娜内心的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因为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二是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但她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不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4.桑娜内心矛盾,但她为什么又这么坚定?
因为她觉得这样做问心无愧,天经地义,她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穷人善良的本能。
17、桥课文解析笔记
桥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
第二部分(513):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
第三部分(1423):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
第四部分(2427):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词句赏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文章的开头,非常简明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更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为全文作了一个情绪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拟物、比喻并用,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作者对着洪水来势凶猛的慨叹之情,溢于言表。
3.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细节交代了洪水瞬间的变化:翻身下床,却一脚踩在水里,这时候水已经不小了;一米高,至少齐腰深,还得是成人,而且,洪水一定还在涨。怎么能不折回来?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此外,跑折回来写出了人们所面临的绝境!开始时你拥我挤,后来是疯了似的,写出了人们逃生过程中混乱程度不断加剧。这些都是铺垫,为后面老支书的像一座山作对比性铺垫。
4.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只有表唯一,说明人们已经别无出路,木桥是唯一的求生之路,这为下文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埋下伏笔。
5.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拥去写出了人们惊慌逃跑时的混乱场面,表达了人们强烈的求生欲望。
6.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7.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的话有两层含义:①因为桥窄,大家为了顺利逃生就要遵守秩序,不要拥挤;②共产党员要先人后己。
8.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水位不断上升,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
9.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冲 揪 吼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因无私而无畏自然灾害的威望极高的老汉形象。
10.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发抖呻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力和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险情景,也为下文写桥的轰塌作铺垫。
1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环境细节再次交代:老汉和小伙子已经到了危急时刻。这里,作者同样是拟人,但使用了爬而不再是舔,死神在逼近,一点一点地逼近,爬过来了。多么令人心焦的时刻!
12.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写大雨和洪水有什么区别?
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2.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们有哪些表现?
面对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挤做一团。
3.老汉是如何疏散群众,把群众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
老汉让人们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然后依次过桥。
4.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汉是一个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舐犊情深的村党支部书记。
5..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6.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18、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及其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词句赏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一句话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后一句突出了叶子排列的形状之美。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也是嫩红的。
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3.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突出了爬山虎脚有力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2.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19、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讲在下着雪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部分(59):写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和她看到的幻景。
第三部分(10、11):写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词句赏析: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这里交代了时间:大年夜,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富人家都在忙着过节,而小女孩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这是多么不合理,不公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的悲惨生活。
2.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这里交代了小女孩卖火柴的悲惨命运。一整天没卖过一根火柴,自然也就没得到一个硬币。可见小女孩已经冻了一整天,也饿了一整天。
3.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小女孩长着一头金黄的头发,那头发打成可爱的卷儿披在肩上,可以看出,这是个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没有心思去关心自己的美丽,她一心想的是今天是大年夜一年的最后一天。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她却赤着脚,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只因为她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即使在这样的夜晚,也必须出来卖火柴,为家里挣一点钱维持生活。多么可怜的女孩啊!这段描写,深深地透露出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
4.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这里交代了小女孩不敢回家的原因。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说明打她是必然的,进一步说明没有人关心、疼爱她,在家里也得不到温暖。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
5.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句话讲小女孩想从许多火柴里抽出一根来,擦燃了暖暖手,但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自己却燃掉一根火柴,她爸爸会打她的。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
6.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这是描写想象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况。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才出现了这种幻象。作者的想象十分合理。
7.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这是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况及幻象。她又擦了一根,是为了留住那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正冒着香气是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的。为什么看到了这些?是因为她太饿了,她渴望得到食物。可当那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向她走来的时候,火柴灭了,烤鹅也不见了,幻象消失了。
8.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这是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后出现的幻象。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是为了得到那喷香喷香的烤鹅。但在第三根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并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为什么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圣诞树是圣诞节必不可少的。在松树、枞树等常绿树上点缀着小蜡烛、玩具和赠送的物品等。圣诞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基督教传说中圣诞老人在这天晚上到各家分送礼物给儿童。从小女孩的幻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没有欢乐,她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快乐,得到圣诞礼物。然而这一切终究是幻象,火柴一灭,圣诞树上的烛光升上天空,成了闪烁的星星。
9.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这是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出现的幻象。因为她看到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想起了奶奶活着的时候说的话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这样,第四根火柴擦着后,唯一疼爱她的奶奶自然会出现在亮光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然而这又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只是在她临死以前的幻觉中才出现。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10.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时的幻象。从赶紧,一大把这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从搂字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疼爱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了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时候死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同飞走的,所以课文中说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这是怎样的光明,怎样的快乐啊!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1.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却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了谁也不关心她。这些美好的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一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因为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渴望在大年夜里得到节日的欢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奶奶,说明她孤独、痛苦,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在整把火柴的亮光里,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这预示着小女孩即将死去。
2.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
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多美好的幻象,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
3.怎么理解课文中最后一句中的两个幸福?
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从嘴上带着微笑可以看出;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这两个幸福的实际意义就是受罪和死亡。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心情,感受到他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这正是这篇童话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0、口耳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口耳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是看图识字,让我们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画面展示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5个生字都是我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
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我们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词句简析:
1.站如松,坐如钟。
如就是像,如同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一样端正。
2.行如风,卧如弓。
行走时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睡觉时像弓一样的侧卧。
重难点探究:
1.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许多事情,比如:口能说话、吃饭、唱歌;耳能听音乐、听人说话、听鸟叫、听大自然的声音等;目能看书、看人、看风景;手就更多了,烧菜、打球、拿东西、握手交往、写字、画画、做衣服等;足可以用来走路、踢球、跑步、跳高、跳远、跳舞等。
2.为什么我们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首先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其次,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站如松,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动摇;坐如钟,看起来端庄、稳健;行如风,走路生风,目不斜视,精神奕奕;卧如弓,身体充分放松,有助于解决疲劳。
21、精卫填海课文解析笔记
精卫填海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溺水后化为精卫鸟,叼来木石想要填平东海的故事,体现了精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精卫是个什么样的人?
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
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因为大海夺去了精卫年轻的生命,为避免大海再夺去他人的生命,所以精卫要填海。
3.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满吗?
不能,虽然精卫填海的精神可嘉,但神话反映的是上古先民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无法战胜自然、解释自然,所以将愿望付诸神话中,这是神话的本质。精卫填海的最后结局只是精卫鸟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没有点明它填平了大海。
4.学完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卫鸟形象,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22、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课文解析 主题归纳:
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即以自然界的5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天地日月了。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
词句简析:
1.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2.天地分上下:分是分开的意思,跟合相对。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3.日月照今古:日月分别指太阳和月亮。这句话是说天地太阳和月亮从远古时候一直照耀到当今,是一种自然现象。
重难点探究:联系生活,理解金木水火土。
金泛指金属,木指的就是树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水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火有利有弊,要合理利用,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土是植物生长的根本。金木水火土是大自然最基本的事物。
课后习题 1.本课语句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朗读时,可以按儿歌的特点适当停顿,句末稍延长,第二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读得略重。
2.认识田字格。
本课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可以用《田字格拍手歌》帮助认记。
田字格拍手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课外延伸 生字在田字格间的书写:
一 一字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书写时,从左到右,要写平稳。
二 二字上横短,写在上半格;下横长,写在下半格,字要居中。
三 三字有三横,中间横最短,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第二横在横
中线上,比第一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上 上字第一笔是丨。竖写在竖中线上,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方,
下横要长一些。
儿歌记一记: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23、江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江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课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译文:
江南水乡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词句赏析: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从这两行诗中我们可以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五行诗展示了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这里的东南西北是指荷叶的四周。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了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南、西、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读古诗前两句,你看到了什么,感受了什么?
读古诗前两句,我看到了层层叠叠、鲜嫩翠绿的绿叶,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2.鱼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游水的呢?
鱼儿在莲叶间嬉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游得很欢快,十分悠闲、自在。
3.第三句诗和后四句诗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第三句诗总写鱼儿在莲叶间嬉戏,后四句分别从四个方位写鱼儿尽情戏水的样子。
24、黄山奇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黄山奇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生动地介绍了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写出了黄山岩石多奇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的喜爱及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6段。
第1段: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
第2段:写仙桃石的神奇。
第3段:具体描写猴子观海的样子。
第4段:介绍仙人指路的样子。
第5段:介绍金鸡叫天都的样子。
第6段:概括介绍了其他奇石。
词句赏析:
1.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这句话写黄山的位置和景物特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黄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二是讲黄山的地理位置。
2.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文章围绕着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展开描述。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说黄山景色清秀美丽,非常奇妙;后半句讲特别是那些怪石,更有趣,后半句比前半句的意思更进了一层。
3.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这句话将仙桃石将比作大桃子,形象鲜活;用了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石头写活了。
4.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它们指的是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这句话勾起了读者想去黄山看奇石的欲望,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尤其是一词能删去吗?
不能。删去尤其是后,有趣的怪石在黄山风景区的地位就不那么突出了。
2.猴子是怎样观海的?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作者巧借动作,通过想象,将看云海的猴子写得活灵活现,更加突出了它的生动有趣。
3.为什么说是翻滚的云海
因为在地面上站着向上看,天空中的云层只是轻轻地飘动;在高耸入云的黄山峰顶上向下看,云层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
3.金鸡叫天都的奇景是怎么形成的?
当太阳升起,阳光直射在巨石之上,巨石变得闪闪发光,就像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在对着天都峰啼叫。
4.朗读本文时,要用怎样的语气?
朗读本文时,要读出对黄山石的赞叹之情。
25、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意境典雅,给人以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话中美好事物的喜爱。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诗中写了山、水、花、鸟四种景物。
2.春天开的花,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
因为这是画上的花,自然不会因为四季的更替而凋谢。
26、寒号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寒号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说明了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鼠目寸光的人,以侥幸心理对待生活,在灾难来临时会付出惨重代价。
段落大纲: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忙着做窝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做窝。
第三部分(第57段):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决心明天就做窝。
第四部分(第8、9段):写寒冬腊月,寒号鸟在北风中受冻,最后冻死了。
词句赏析: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冬天快要到了,从树叶落尽的尽字可以知道。
2.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塞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和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作了鲜明的对比。寒号鸟的话要读出受冻、可怜的语气。
2.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北风比作狮子狂吼,写出了北风的猛烈;把崖缝比作冰窖,突出了崖缝里的寒冷。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喜鹊一共劝告了寒号鸟几次?寒号鸟听了吗?由此看出寒号鸟有什么缺点?
两次,寒号鸟没有听喜鹊的劝告,由此看出寒号鸟懒惰、得过且过的缺点。
2.冬天快到了,喜鹊和寒号鸟分别是怎么做的?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寒号鸟: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3.从喜鹊和寒号鸟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喜鹊勤劳,眼光长远;寒号鸟懒惰,目光短浅。
27、海滨小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海滨小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海滨的景象。由远及近,先写浩瀚大海的景色,再写海滩的景观。
第二部分(46):写小城美丽的景色。分别描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处景物,突出了美丽、整洁的特点。
第三部分(7):总写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词句赏析:
1.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
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大海说明小城离大海很近。
2.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这句话描写了海滨的色彩美,通过蓝、棕色、银白、白色、灰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了海滨的美。
3.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镀这里指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形象地表现了色彩之美。在太阳的照耀下,海上的一切都变成了金黄色。
4.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寂寞来形容贝壳,突出了这里的贝壳多。
5.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热闹描绘出了凤凰花争奇斗艳、欣然怒放的情景。把花比作红云,突出了花朵的繁多。
6.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榕树比作大伞,突出它大的特点。
7.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作者既写了看到的沥青大路,听到的咯吱咯吱的声音,还写了感觉到的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动用了一切感官,围绕中心句,把小城写具体了。
8.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这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小城的特点,表达对小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有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安排内容的?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最后进行总结,按照先分后总的顺序写的。这样写结构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小城的美丽体现的淋漓尽致。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3.作者是抓住大海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作者抓住了大海以及海上船只、军舰、海鸥的颜色来描写的。
4.作者是如何写沙滩美的?
贝壳的寂寞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而船队的喧闹则写出了沙滩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成对比,写出了沙滩的美。
5.为什么说小城笼罩在红云中呢?
因为小城开满了凤凰花,远远看去一片红色,就像红云,作者用这个比喻句说明了花多、花美、花艳。
6.作者在每个地方都抓住什么来写的?如何写的?
作者描写海滨美丽景色时抓住了颜色的变化来写,写沙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它的喧闹。庭院和公园写了作者看到的景物。写街道时不光写了看到的、听到的还写了感觉到的。
28、古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古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想,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壮和美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译文:
《登鹳雀楼》: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望庐山瀑布》: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词句赏析: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运用极其浅显的语言,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3.疑是银河落九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前两句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登鹳雀楼》的前两句诗描写了白日、山、黄河、海;《望庐山瀑布》的前两句诗描写了太阳、香炉峰、紫色的烟雾、瀑布。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3.庐山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
没有。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
29、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介绍了祖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二部分(25):按照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
第三部分(6):写西山群岛必将变得更美丽,更加富饶。
词句赏析:
1.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概括地写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这一句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五光十色指颜色多,瑰丽是颜色特别艳丽、好看。用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说明海水的颜色很多,很漂亮。
3.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这一句讲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4.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各种各样说明珊瑚的种类很多。绽开的花朵和分枝的鹿角是说海参的形状像花朵、像鹿角(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珊瑚的特点:颜色鲜艳,样子奇特。
5.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
到处一词写出了海参多,懒洋洋描绘出海参蠕动的样子,用词很准确,写出了海参的悠闲、自在。
6.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文条;有的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了西沙群岛的海里各种鱼的外形特征。
7.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
8.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这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讲西沙群岛的鸟非常多,鸟儿是这里的主宰。
9.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祖祖辈辈说明了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10.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这句话与开头首尾呼应,表明了我们建设西沙群岛的决心。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内容的。先总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分写海水颜色瑰丽,以及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和各种海鸟;最后总写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写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2.本文是按照那句话来写的?
作者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把它圈出来。
课文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5.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因为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6.作者在每个方面中都写到的是什么景物?是怎么写的?
作者描写海水是抓住颜色瑰丽来;写海底是抓住珊瑚、海参、大龙虾的形状和动作来写的和鱼的数量和形状来写的;写岛上是抓住鸟多来写的。作者每写一处都抓住了典型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30、对韵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对韵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我们在识字的同时感受到了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词句简析:
1.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
这两句以单字对的形式,包罗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和动植物花、树、鸟、虫。
2.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这句是双字对的形式,呈现了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的美丽景色。
重难点探究:读了课文第三句话,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景象?
这里有山有水,有翠绿的柳树,粉红的桃花,风景美极了。
31、读不完的大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读不完的大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没有玩具,他在大自然中探索奥秘,获得乐趣的故事。大自然很神奇,像一本说不完,道不尽的大书。这本大书中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只要你细心观察,不论多么渺小的事物,都隐藏着无穷的乐趣。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起全文,写大自然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第二部分(25):具体地描写了大自然中一些好玩的东西:飞鸟、蚂蚁、花草、果树、竹林、棕榈树。
第三部分(6):总结全文,赞叹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读不完的大书,去无穷无尽的奥秘和乐趣。
词句赏析:
1.我五六岁时,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这句话是课文的总起句,说明我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水里的虾蟹游鱼,地上的走兽昆虫、花草树木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
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天、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等等,世界万物都是好玩的,也能引发人深刻的思考和想象。
3.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关于蚂蚁的两件事情:一是蚂蚁搬家,井然有序生动地展现出蚂蚁排着队伍,有序地搬运货物的情景;二是蚂蚁对战,两军对垒指两军相持,排好阵势,即将开战,勇敢忠贞表达了作者对蚂蚁勇于搏斗的精神的赞叹,字里行间露出一个趣字。
4.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趣味是乐趣的意思。暑寒荣枯是多数植物的生长规律。这句话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语句。
5.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草的叶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花儿千姿百态(颜色多、形状多),草也不尽相同(形态各不相同),照应前文的有着不同的趣味,这些乐趣的获得源于仔细的观察。
6.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
雨后春笋是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没几天一样高都说明竹子长得很快。
7.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
棕榈树的特点是高大挺拔,叶子的特点是大,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展现了棕榈叶子的样子。超凡脱俗一词写出了我对棕榈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看不完的画册即写大自然美不胜收,处处是如诗如画。读不完的大书即写大自然蕴涵丰富的知识,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未知。最后半句承接前文,对文题作进一步诠释:大自然是大画册大书,能给人们乐趣,能给人知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各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总(第1自然段)分(第25自然段)总(第6自然段)
2.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
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大自然。
3.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因为大自然中的飞鸟昆虫、花草树木千姿百态,各有特点,就像一本画册给我们美的享受。它又像一本书,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和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它让人看不尽玩不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所以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4.作者是怎么发现这部读不完的大书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从第1自然段发现:寻找、沉思、遐想。(观察自然,留心生活)
5.文章第二段中写到了哪几种动物?它们各给人怎样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小麻雀叫人愉悦;老鹰雄健勇猛;蚂蚁勇敢忠贞。这说明作通过观察野外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乐趣。
6.作者是怎样写自家房子前后的环境的?
作者先略写房子前后的果树开花、结果,以及果子味道的鲜美,再选取屋后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即竹子和棕桐,具体表现竹子长得快、竹叶声动听、棕桐超。凡脱俗、小鱼在棕桐的倒影间游玩的欢快,它们共同营造出自家房子前后环境的美丽,充满了情趣。
32、灯光课文解析笔记
灯光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讲了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表现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欢乐,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段落大纲: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部分(12):写在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了这位年轻的战友。
词句赏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是作者每次看到天安门广场夜空中的千万盏灯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热爱。
2.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
一声赞叹,指多好啊这句话平白朴实。我心头微微一震,指我对这赞叹的反应。震,震动,说明这种反应还比较强烈,将引起对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回忆。
3.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倚、坐、拿、夹、划等一系列的动作反映了郝副营长的平静,说明他身经百战,对这次战斗充满了毕生的信心,表现了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宽广胸怀。(动作描写)
4.听说一按电钮那玩艺儿就亮了,很亮很亮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的想象。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看到过电灯,现在看到书上画的电灯,产生了这种想象,说明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描写)
5.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注视那本书上的插图并默默地沉思后说的。让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是他看图后的联想,这联想是他的愿望,也是他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强大动力,表现了郝副营长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语言描写)
6.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神态描写)
7.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这段话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后续部队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为郝副营长的英勇献身埋下了伏笔。
8.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
焦急地钻出说明情况十分危急,黑魆魆不仅写出了当时的环境,还暗示了此时战士们焦急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9.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10.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当然,除了写作技巧上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怎么会想起这件往事的?
天安门广场的夜晚,华灯齐放,衬托出祖国首都的雄伟壮丽。看到这种情景,作者感到光明,感到温暖。这种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勾起他对往日艰苦环境的回忆。由天安门的灯光想起了一个有关灯光的真实事情。
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些什么?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在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千万盏灯引起的。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出现,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所说的充满深情的话语中。郝副营长看着书上的插图,他相信:等革命胜利了,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有明亮的教室,孩子们可以专心地认真地去学习。
3.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战斗中的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体会到他怎样的精神?
后续部队在进攻中遭到了敌人炮火的阻击,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在这危急的时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郝副营长明知一旦点燃书本就会暴露自己,但为了战斗的胜利,他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来顾全大局,从中我们可以体会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
4.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3、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孩子们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2、3):写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情景。
第三部分(4):总写小学的美丽可爱,表达我们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词句赏析: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3.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因为这里的孩子来自的不同的民族,都穿着鲜艳的服装上学,所以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4.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打招呼问好敬礼三个动作表现出孩子们很有礼貌且热爱祖国。
5.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这是第二自然段,作用主要有三:①用声音连接画面,巧妙过渡到下文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②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一个表现;③再次体现了和谐之美。
6.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这几句话具体描写了孩子们读书时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表现,它们都静静地听孩子们读课文,可见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好听。
7.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写下课时的热闹情景,与上课时窗外的安静和孩子们读书时的认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8.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这是课文的中心句,同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直接抒发了我们的自豪、热爱和赞美之情。
9.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和影子绵绵索绕,自然就会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中在写孩子们课上课下的情景时,为什么要写动物的表现呢?
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小学的特别,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所吸引和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三是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2.这所小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民族,穿着鲜艳的服装上学;这里有很多的动物;这里有古老的铜钟和美丽的凤尾竹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孩子们这一天的校园生活的?
课文是按照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34、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表达了我既不想长大,又渴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愿望。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1、2自然段):写我觉得自己很大,因为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
第2部分(3、4自然段):写我觉得自己很小,因为有些事情自己还做不了。
第3部分(5、6自然段):写我有时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盼着自己快点长大。
词句赏析:
1.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这句话写了我觉得自己很大的原因: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说明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流露出自豪的感觉。
2.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这句话写了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原因:够不到按钮让我觉得自己还没长大,听到雷声我会感到害怕。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当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当我还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还依赖他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2.我为什么有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是希望一直得到爸爸妈妈等长辈的关爱与照顾,同时,也不希望爸妈老去;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是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事情,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5、搭石课文解析笔记
搭石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写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溪是乡亲们的必经之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为了通过小溪,人们在小溪里摆放搭石。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老人摆搭石的情景,反映了老人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写人们走搭石的优美画面,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赞美搭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词句赏析:
1.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句话描写的是调整搭石的老人,刻画了老人细致认真的特点,赞扬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协调有序写出了走搭石的动作美,把嗒嗒的声音比喻成轻快的音乐,写出了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走搭石的画面美。作者通过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他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摆搭石:①人们把精心挑选的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②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直到满意了才离去。(2)走搭石:①一行人紧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②如果有两人同时走到溪边,总会止步,招手礼让;③年轻人在溪边遇到老人,会背老人走搭石。
2.课文为什么以《搭石》作为题目?
课文以《搭石》为题,是因为:(1)作者以搭石为线素,按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的顺序叙述了所见所闻;(2)借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6、不懂就要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不懂就要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先生提问,最后先生详细地为他们讲解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第二部分(27):写孙中山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第三部分(8、9):写孙中山认为为了弄清楚道理,即使挨打也值得。
词句赏析: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从来不讲说明私塾的先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为下文孙中山的提问作了铺垫。
2.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是没有用的,说明孙中山敢于思考。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壮着胆子说明孙中山是知道提出问题的后果的,但是还是提了出来,体现出他为了求得学问,不怕挨打的精神。
4.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吓呆了写出了同学们的害怕,鸦雀无声写出了课堂的安静。与前面孙中山不懂就问形成对比,突出了孙中山对学习的认真、执着。
5.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一字不漏说明孙中山背得很准确,说明他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背过课文后才提出想知道意思的要求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私塾的老师是怎样教书的?
老师念,学生跟着念,念熟了就背诵下来,老师从来不讲意思。
2.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和先生各有怎样的表现?
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都吓呆了,都不敢出声;先生拿着戒尺,非常严厉地走近他,让孙中山背出刚才要背的那段书,孙中山背了出来,先生才收起戒尺,跟同学讲那段书的意思。
3.孙中山是个怎样的孩子?
孙中山是个聪明的孩子,能快速、流利地背出老师布置的内容。同时他也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冒着挨打的危险,向老师提出不懂的问题。
4.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红润的反义词
-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课堂重点笔记生字词
-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时间说明
-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是什么意思
-
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麻雀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精打细算》 用竖式计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
小练笔: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这段话你如何理解
-
简要概括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三个事例
-
少年闰土的多音字近义词怎么写
-
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课堂笔记近反义词
-
在北戴河游泳
-
请假条-Asking for Leave
-
《蚕姑娘》难点的攻破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教案
-
幼儿园教研计划(2004年9月---2005年1月)
-
兄弟励志短句霸气252句
-
小班数学教案思《玩筷子》反思
-
大班安全活动《安全防止烫伤》教案反思
-
燕窝朋友圈文案3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