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1、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乌鸦喝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的小故事,作者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只聪明的乌鸦口渴了,想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故事。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乌鸦口渴找水喝,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水。
第2自然段:写了乌鸦想出了喝水的办法。
第3自然段:写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词句赏析:
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到处一词说明乌鸦找了好多地方,心里很着急。
2.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这句话告诉我们乌鸦找到有水的瓶子,可喝不着水。此时的乌鸦很着急,如果瓶子里水多,乌鸦就能喝着水了;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3.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疑问句,既引起读者的思考,又说明乌鸦正在思考。
4.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一颗一颗指乌鸦把小石子一颗又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放了许多个小石子,与渐渐相呼应: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去,占了地方,把水挤得就慢慢地往上升了。从这两个词也能感受到乌鸦的努力和耐心。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2.乌鸦是怎样想出办法来的?
乌鸦看见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3.乌鸦想出办法时心情是怎样的?
高兴。
4.乌鸦看见瓶子旁边的小石子,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5.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向乌鸦学习什么?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向乌鸦学习遇到困难不后退,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旁边附近 办法方法
渐渐慢慢 许多很多
反义词
进出 升高降低
3、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①认识新偏旁
攵:反文旁,共4画,象形字,楷书中从攴(pū)字变形,变为反写的文字,不可写作3画的夂或夊。
攴字象形,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或持鞭击打之形,为汉字部首之一。从攴、攵旁的汉字,本义大多与鞭打、敲打有关,如牧、攻、败等。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个别汉字保留着攴的写法,如敲。例如:教字,从孝,从攴,在以前的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仗来施行他们的教育。后来人们把变形后的攴(pū)字部首称为反文旁。
4、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一、我会写
只zhī(一只、只身、只言片语)
石sh(石头、石林、石子)
多duō(许多、多少、多么)
出chū(出来、日出、出生)
见jin(看见、见到、见面)
二、我会认
乌wū(乌云、乌黑、乌龟)
鸦yā(鸦片、乌鸦、鸦雀无声)
处ch(到处、处处、住处)
找zhǎo(找到、寻找、找人)
办bn(办法、办事、办理)
旁png(旁边、两旁、旁人)
许xǔ(许多、也许、许久)
法fǎ(方法、法人、想法)
放fng(放手、放学、放假)
进jn(进来、进去、前进)
高gāo(高兴、高低、高级)
5、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喝hē(喝水)h(喝彩)
6、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①句子解析
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到处说明乌鸦飞了好多地方找水喝。
2.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但是表示转折,说明虽然有水了,但由于水不多瓶口又小还是喝不到水。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看到小石子,就想出了办法,说明乌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②主要内容:
本文以乌鸦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急着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7、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以合理的丰富想象,讲述了一间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帮助他们,老屋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直没有倒下。故事塑造了一个慈祥的、乐于助人的老屋形象。
段落大纲: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很久很久没人住了,认为自己该倒下了。
第二部分(36):小猫请求老屋一个晚上后再倒下,老屋又坚持了一个晚上。
第三部分(710):老母鸡请求老屋再过二十一天,让它孵出小鸡后在倒下,老屋答应了它的请求。
第四部分(1117):小蜘蛛需要在老屋里织网,老屋同意了,后来老屋一直听小蜘蛛讲故事,至今也没有倒下。
词句赏析:
1.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很久很久说明没人住的时间很长了,也充分说明了这是老屋。
2.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有个小小的声音用商量的语气提出自己的请求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令人同情。
3.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破窗户里跳了出来:喵喵,谢谢!
跳了出来说明小猫十分兴奋,因为小猫安心地睡了一个晚上。与后面的喵喵,谢谢!相互照应。
4.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门上的破洞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钻字用得很准确,既写出了小鸡的小巧可爱,也写出了老屋的破旧。
5.小蜘蛛飞快地爬进屋子,在屋檐上织了一张又大又漂亮的网。偶尔有虫子撞到了网上,小蜘蛛马上爬过去把虫子吃掉。
偶尔说明虫子撞到网上的机会很少,但小蜘蛛却很珍惜这个机会。从马上一词可以看出小蜘蛛非常饥饿。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老屋?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2.文章赞扬了老屋什么样的品质?
本文描述了老屋因三次帮他人摆脱了困境而依然站立在那里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屋乐于助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文中对老屋的描写非常细致、传神,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对老屋的动作描写很细致,如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这句话写出老屋的年岁已大,老眼昏花,看东西很困难。其次,对老屋的语言描写也很细致,如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写出老屋坚持得很不容易。
8、朱德的扁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朱德的扁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
第2段:写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储备足够的粮食,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第3段:写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却又找来一根并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第4段:写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词句赏析:
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这句话既写出了井冈山周边环境很危险,也为下文写艰苦挑粮作铺垫。
2.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这是对朱德同志的外貌描写,生动具体,塑造出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形象。
3.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这句话介绍了挑粮的困难路远、山高路陡。从高陡非常等词可以看出路非常难走。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挑粮这么累,大家却争着去,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从中可以体会到战士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
3.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同志的扁担?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因为朱德同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从中可以体会到朱德同志比战士们还累,还辛苦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体贴。
4.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五个字?
朱德同志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他这样做是用一种委婉巧妙地方式,来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5.战士们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朱德同志虽然工作劳苦,但他坚持以身作则。他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所以在新找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既委婉地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也表明了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所以,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6.你认为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同志是一个艰苦朴素、不怕吃苦、忠于革命事业、关爱战士、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
9、纸船和风筝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纸船和风筝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松鼠和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们吵架了,最后借纸船和风筝又和好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与身边朋友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冷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忍让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山顶和山脚。
第二部分(第26段):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第三部分(第79段):松鼠和小熊吵架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第四部分(第10、11段):松鼠和小熊和好了。
词句赏析:
1.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松鼠也希望和小熊和好,但是也没有勇气表达。为了一点点小事失去了朋友,松鼠心里很难过,也很后悔。
2.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
风筝朝他飞来表示小熊同意和好。松鼠因为重新找回友谊而激动地哭了。
3.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两个再也看不到表明松鼠和小熊吵架了,不交往了,也可以感受到松鼠和小熊的伤心和孤独。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说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呢?
纸船和风筝帮松鼠和小熊传递礼物和祝福,所以说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2.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可是为什么两人还是每天折纸船和扎风筝呢?
他们虽然吵架了,可心里还是把对方当成好朋友,很想和对方和好,但都不好意思主动求和。
3.松鼠为什么把一只只纸船放进了小溪里?
松鼠看到小熊的风筝,十分激动。他也想用这些纸船来告诉小熊自己仍十分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4.文中漂和飘有什么区别?
漂是描写纸船的,纸船在水中漂用漂;飘是描写风筝的,风筝在风中飘是风字旁的飘。它们的读音相同,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
10、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课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依次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植物王国的神奇,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大自然,才会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诗共5节。
第1节:提出植物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这一问题。
第2节: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法借助风力传播。
第3节: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挂住动物的皮毛。
第4节: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靠太阳晒。
第5节:告诉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许多知识。
词句赏析:
1.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用带刺的铠甲来比喻苍耳种子外面带刺的硬皮,带刺的铠甲不仅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还能让种子挂住动物的皮毛,从而使苍耳更广泛地传播种子。
2.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
牛马可以靠脚旅行,鸟可以用翅膀旅行,接着用提问的方式,提出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3.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拟声词啪用得好,我们仿佛听到了豆荚炸开的声音;蹦着跳着与豆粒滚落到地面上的景象多么相似,用词准确而形象。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植物妈妈孩子旅行四海为家分别指什么?
植物妈妈指植物;孩子指植物的种子;旅行指植物传播种子;四海为家指种子成熟后,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
2.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蒲公英妈妈借助风力传播种子,她为种子们准备了降落伞,风一吹,种子就被吹到四面八方了。
3.苍耳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苍耳的种子外皮有刺,能挂住动物的皮毛,被带到各处。
4.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豌豆妈妈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种子就落到了地上。
5.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粗心的小朋友没有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所以他们发现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启示:要从现在做起,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多思考的好习惯。
11、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蟋蟀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里,它的朋友青头鼓励它抓住机会,在牛反刍的时候逃出来。红头在青头的鼓励下坚持不放弃,终于想办法在牛打喷嚏的时候逃了出来,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旅行。
段落大纲:
全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红头与青头玩捉迷藏游戏,红头悄悄地躲进草堆里,却被一头大黄牛吃草是卷进了嘴里。
第二部分(819):写红头在青头的鼓励和帮助下,经过艰难历程,终于从牛肚子里逃了出来。
第三部分(20、21):写红头感激青头,青头笑着安慰红头。
词句赏析:
1.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非常要好点出两只小蟋蟀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厚。
2.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红头默不作声地躲着,不易被发现,为下文被大黄牛卷进嘴里埋下了伏笔。
3.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被大黄牛卷到大黄牛嘴里了。
从做梦也没有想到突然没有来得等词句中,可以知道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红头根本来及躲开。
4.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写出红头在牛嘴里的紧张。两个救命啊表现出了红头的焦急和害怕。
5.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青头就给摔倒地上了。
句中扫摔两个动词非常生动,前者写出牛尾巴的大与有力,后者写出了蟋蟀的小与轻。
6.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悲哀写出了红头被吞金牛肚子里后以为自己快要死了而自暴自弃的心理。
7.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曾来蹭去。
这是对青头的动作描写,青头很机智,但是,这个动作也是很危险的,可是为了救朋友,青头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了,可见它们之间感情深厚!
8.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高兴一词写出了红头的激动,与前面的焦急、难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谢谢你点明了红头对青头的感激之情。此时,红头深知:没有朋友的帮助,自己是永远无法出来的。
9.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笑眯眯一词写出青头救出红头后的快乐与欣慰。作了一次旅行既与题目遥相呼应,又表现出青头的幽默风趣。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事情的起因:红头在和青头捉迷藏时被大黄牛吞进肚子里,再写事情的经过:青头一边鼓励安慰好朋友一边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利用牛反刍的机会终于想办法在牛打喷嚏的时候逃了出来。
2.红头是怎样跑到牛肚子里的?
青头和红头正在草堆里捉迷藏,红头躲进草堆里,一头大黄牛低下头吃草,红头没来得及跳开意外被大黄牛吃到肚子里。
3.青头是怎样帮助朋友脱险的?
青头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先是让红头躲开大黄牛的牙齿,然后告诉红头牛有四个胃,让红头利用牛反刍的机会再一次回到牛的嘴里,最后它在牛的鼻孔里蹭来蹭去,让牛打喷嚏,这样把红头喷出来。这样红头就得救了。
4.红头从被大黄牛吃草时卷到嘴里到被救出来,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红头刚被卷进牛嘴里时,非常着急、害怕;被吞进牛肚子里后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感到悲哀;最后在青头的鼓励下变得坚强起来,按照青头的嘱咐努力保持清醒;从牛嘴里逃出来以后,非常高兴、激动,十分感激青头。
12、月迹课文解析笔记
月迹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也表现出对美,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脉络梳理:
全文共2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孩子们看到的镜中之月。
第二部分(第323自然段):写孩子们和奶奶在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24自然段):写我们在沙滩上看月。
词句赏析: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2.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款款地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柔美、优雅。渐渐地慢慢儿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由盈转亏,最后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3.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我们争执是因为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这说明人人都喜欢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从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你如何理解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
月亮只有一个,可在儿童眼里,处处都有月亮。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晴,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
2.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奶奶对生活充满激情,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同时,奶奶也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善于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她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神话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孩子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13、雨点儿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雨点儿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第2自然段:写了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要到哪里去。
第3自然段:写了小雨点儿的回答。
第4自然段:写了大雨点儿的回答。
第5自然段:写了雨点儿落下的地方发生的变化。
词句赏析:
1.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这一句话交代了童话的主人公,它们来自云彩里。数不清说明下雨时雨点儿非常多,所以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飘落就是飘着降下来,写出了雨点儿轻轻地,柔柔地飘向大地。
2.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这一段话揭示了雨水落到大地上的作用。小雨点儿让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儿让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十分密切。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雨点儿要去什么地方?
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2.大雨点儿要去什么地方?哪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不久,那里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3.为什么大雨点跟小雨点去的地方不一样啊?
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的雨水少,而干旱的地区,沙漠地区那里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更远的地方,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让那里也能长出花草。
14、影子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影子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2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影子常常在我前后,像一条小黑狗。
第2小节:写了影子不离我左右,是我的好朋友。
词句赏析:
1.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前、后交代了影子出现的位置。影子是黑色的,犹豫光的方向不同出现在人的不同位置,就像我们常见的小狗一样,所以作者这里把影子比作了一条小黑狗,既写出了它的颜色,又写出了它的调皮,同时表达了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作者用常常跟着我来说明影子和我的关系密切,生动形象。
2.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左、右同样交代了影子出现的位置。一个陪字赋予了影子人的特性,它是我的好朋友写出了影子与人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影子为什么会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再右?
影子会随着光的移动变幻方向。太阳在前时,影子在后;太阳在后时,影子在前;太阳在左时,影子在右;太阳在右时,影子在左。
15、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结合图片、字源等,认识乌、鸦、找、处等11个生字和反文旁。抓住关键部件和相同结构,会写只、石等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乌鸦心情的变化。3.能根据小标题,说出乌鸦喝水的大概过程。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乌鸦口渴找水喝,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水。
第2自然段:写了乌鸦想出了喝水的办法。
第3自然段:写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16、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童话写的是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脉络梳理:
全文共24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豆荚里的五粒豆期待着做点儿事情。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五粒豆被孩子射到了不同的地方。
第三部分(第1321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最后那粒豆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2224自然段):写五粒豆的最终结果。
词句赏析:
1.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豆荚当成一个家庭,小豌豆是家庭里的小成员,以极富诗意的想象,使故事更加人性化。
2.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我有这种预感!
豌豆不愿意永远在豆荚里坐下去,因为害怕这样下去会变得僵硬,豌豆的话表现出了它们想出去看看的强力愿望。
3.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马上就要揭晓了表现出豌豆们想认识新世界的强烈愿望。这段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激发了读者对五粒豌豆命运的兴趣。
3.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母亲从豌豆苗身上看到了希望,她希望豌豆苗快快成长,长成一个小花园,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快乐,所以她将这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和其他豌豆有什么不同?
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意思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其他豌豆都有着好胜的心,希望自己飞得最远,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2.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3.在五粒豌豆中,你觉得最了不起的是哪一粒?
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了不起,它落入长满青苔的狭小的空间里,不抱怨,不沮丧,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让小女孩的病慢慢地好了起来。
3.其余的豌豆曾经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结果如何?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
其余的豌豆都曾想飞得远远的,有的甚至想飞到太阳里去;结果它们的理想都没有实现,其中三粒被鸽子吃掉了,一粒落到了水沟里;从中我们体会到:理想要切合实际,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17、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了飞机能在夜间飞行和蝙蝠有关系。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叙述了科学家经过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现代飞机上安装了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类似的雷达,飞机飞行更加安全。
词句赏析:
1.而且无论怎么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用了关联词而且即使也,既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敏捷,本领的高超,也为下文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实验做了铺垫。
2.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3.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反复看出了科学家不是一次两次做这样的实验,而是很多很多次,工作态度很严谨。终于说明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需要反复做实验,反复研究,非常不容易。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蝙蝠夜间飞行有哪些特点?
一是边飞边捕捉飞蛾和蚊子;二是不与其他事物相撞;三是非常敏捷,能避开极细的电线。
2.蝙蝠和雷达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告诉人们什么?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3.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行,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8、小小的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小的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它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表现孩子喜悦的心情
词句赏析: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儿弯弯的形状,弯弯的是个叠音词,比弯更弯些,更可爱些,带有喜爱的意思。小小的指很小,再加上一个尖字道出了船儿和月儿的共同特征(月亮弯弯、小船弯弯、两头尖尖,非常可爱)。
2.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是我的想象。我好像来到了月亮上,所以才会说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是仅仅,只看见是仅仅看见的意思。闪闪的指星星不停现出光亮的状态;蓝蓝的指晴天天空的颜色。我看见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小的船儿指的是什么?
小小的船儿指的是弯弯的月儿。
2.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儿?
因为小船和弯弯的月儿都是两头向上翘,远看月儿真的很像小船。
3.我真的在小小的船里坐吗?
没有。这是我的想象。
4.文中哪些字词用了叠词的形式出现?有什么作用?
弯小闪蓝这些词,用了叠词的形式出现,增加了儿童的语气,是诗歌更富有儿童的情趣。
19、小蝌蚪找妈妈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蝌蚪找妈妈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写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6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写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第2自然段:小蝌蚪向鲤鱼妈妈询问自己妈妈的去向。
第3自然段:小蝌蚪误把乌龟当作自己的妈妈。
第4自然段:小蝌蚪在荷花旁边看到了一只大青蛙。
第5自然段: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第6自然段:小青蛙跟着妈妈捉害虫。
词句赏析:
1.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游哇游突出了小蝌蚪游的时间很长;长出了两条后腿写出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的第一次变化。
2.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
联系前文可知,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里知道自己妈妈的特征是:四条腿、宽嘴巴,所以他们一看到四条腿、宽嘴巴的乌龟就误认为是自己的妈妈。从连忙一词可以体会到小蝌蚪想找到妈妈的急切心情。
3.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笑好孩子写出了青蛙妈妈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
4.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这一句连用三个动词蹬跳蹦,写出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了。
5.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天天说明青蛙很勤劳,他们的职责是捉害虫以保护庄稼,是人类的好朋友。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第一自然段)
2.小蝌蚪的妈妈是谁?
青蛙。
3.小蝌蚪是怎样得知妈妈的样子的?
小蝌蚪先遇到了鲤鱼阿姨,知道了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又遇到了乌龟,知道了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4.小蝌蚪看到自己妈妈长什么样子?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5.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是青蛙生长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课后习题2)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长出两条前腿 长出两条前腿 尾巴变短 换上绿衣裳,尾巴不见了
20、项链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项链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孩子们用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自己的胸前,而他们印在沙滩上的脚印也成了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课文充满童真,表现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2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大海、沙滩、浪花的美。
第2自然段:写了小娃娃在沙滩上尽情玩耍的快乐场景。
词句赏析:
1.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这一句介绍了大海的特点:大海是蓝色的,而且非常辽阔。
2.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
这一句介绍了沙滩的颜色和特点:沙滩是黄黄的,长长的,踩上去十分松软。
3.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这句话把浪花当作孩子来写,写出了浪花的调皮。雪白雪白写出了浪花的颜色,哗哗地是拟声词,是浪花的声音。
4.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这句话写的是小娃娃在沙滩上捡贝壳的情景。从嘻嘻地笑着迎上去等动作可以感受到小娃娃对大海给的礼物的喜爱之情。
5.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这句话写的小娃娃留给大海的礼物快活的脚印,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小娃娃,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快活一次可以感受到小娃娃的快乐和对大海、沙滩、贝壳的喜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娃娃挂在胸前的彩色项链是用什么穿成的?
小娃娃挂在胸前的彩色项链是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
2.这些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是从哪儿来的?
这些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是浪花冲到沙滩上的。
3.金色的项链大海的项链是什么?是谁给它穿的?
大海的项链是小娃娃快活的脚印,是小娃娃给它穿的。
4.课文为什么以项链为题?
①因为小娃娃的胸前挂着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彩色项链。
②因为大海的胸前挂着小娃娃快活的脚印穿成的金色项链。
21、现代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现代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荣景,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则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脉络梳理:
《秋晚的江上》
第1节:写鸟儿倦了,但还是驮着斜阳回家。
第2节:写鸟儿一翻翅膀,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头白的芦苇变成了红颜。
《花牛歌》
第1节: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第2节: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
第3节: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
第4节:太阳落山了,花牛还在草地里做梦。
词句赏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际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一边走一边飞快地甩着小尾巴,表现出了它愉悦的心情,滴溜溜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
鸟儿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22、雾在哪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雾在哪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雾把大海、天空、太阳、海岸、城市以及自己依次藏起来,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课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10段。
第1段:写雾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第24段:写雾飞到海上,依次把大海、天空和太阳藏了起来。
第5、6段:写雾把天空和太阳藏了起来。
第7、8段:写雾来到岸边,把海岸和城市藏了起来。
第9段:写之前被雾藏起来的事物都出现了。
第10段:写雾消失了。
词句赏析:
1.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雾比作淘气的孩子,写出了雾的性格特点;也是本文的中心句,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2.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甚至一词说明雾不仅能藏大的,事物,就连小的也能藏。
3.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霎时表示时间很短,说明雾变化很快。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表示雾的浓度很大。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雾先后藏起了什么?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雾先藏起了大海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雾接着藏起了天空和太阳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雾再藏起了海岸和城市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雾最后藏起了自己之前被藏起来的事物都出现了。
2.从雾的变化和活动可以看出,雾有什么特点?
雾有覆盖范围大,变化快,浓度大的特点。
3.雾把大海、天空等东西藏起来到最后把自己藏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怎样自然现象?
太阳出来前,雾笼罩着天地万物;太阳出来后,雾就散了。
23、田家四季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田家四季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时序歌,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写,以简练的笔墨勾画了四幅田园四季的风景图,重点是在介绍农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歌唱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春天的景色和万物生长的样子。
第2小节:写夏天农忙的情景。
第3小节:写了秋天农忙的情景。
第4小节:写出了冬天忙完农事后农民伯伯轻松愉快的心情。
词句赏析:
1.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选取了春风花草蝴蝶等春天里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中可以看出
春天来了。
2.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谷比作黄金,突出丰收后农民喜悦的心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农民耕作很辛苦?
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2.农民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喜洋洋,笑盈盈?
对农民来说,稻谷丰收了,一年的付出有了收获;农事忙完了,心情愉悦。
24、四上古诗三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四上古诗三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一半绿一半红的江水、像珍珠一样圆润的露珠、弯弯的新月,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雪梅》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雪和梅的特点,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译文: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词句赏析: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所见到的新月初升的夜景。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地上天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氛围。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25、树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树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树木名称和树木生活习性的科普类小儿歌,让我们在认识词语的同时也了解几种树木的特点。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句。
第1句:写杨树、榕树、梧桐树叶的特点。
第2句:写枫树、松柏的特点。
第3句:写木棉、桦树的特点。
第4句:写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词句赏析:
1.梧桐树叶像手掌。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梧桐树叶比作人的手掌,十分形象生动。
2.松柏四季披绿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柏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松柏四季常青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章写了多少种树,分别是什么?
一共写了11种树,分别是: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金桂。
2.木棉和桦树的生长环境是什么?
木棉生长在温暖的南方;桦树生长在寒冷的北方。
3.为什么把银杏水杉称作活化石。
因为银杏和水杉都是数万年前就存在的植物,所以被称作活化石。
26、升国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升国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有少先队员升旗的画面引出3个词语和一首儿歌。
三个词语具有意义联系,可以连成一句话: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儿歌短小精悍,描述了少先队员生气的场景,凝练地传达了国旗的知识,生气的庄重,充分地表达了爱国的情感。
词句赏析:
1.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这句话写了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我们的三个字透露出自豪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2.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
前半句话形象地展现了雄壮的国歌声中,国旗慢慢地升起的景象。徐徐说明国旗上升的速度很慢。后半句中,国旗升起来了,迎风飘扬,十分美丽。多么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自豪之情。
3.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
立正是一个很严肃的动作,升国旗,我们立正,表示对国旗的尊重。升国旗时,作为少先队员,还要向国旗敬礼,表示我们尊敬国旗、热爱祖国。
课文重难点探究:
升国旗时,我们应该做什么?
升国旗时,我们应该立正,向国旗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要行少先队队礼。
27、三上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字词解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古诗大意: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诗文简析: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第一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写雨天的山色。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仅是对西施的赞美: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也是对西湖的赞美,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
重难点:
1.诗人在西湖游乐时,西湖的天气是怎样变化的?
诗人在西湖游乐时,起初是阳光明丽的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2.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
激动、兴奋、高兴
3.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
① 二者同在越地(今江浙一带),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阿诺多姿的阴柔之美;② 二者都具有天然美,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出美的风姿;③ 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赋予西湖生命之美,新奇别致。
28、三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对秋风吹梧叶、儿童捉促织、篱笆下的灯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中期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字词解释:
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大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诗文简析: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重难点:
1.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诗人自己,因为他身在异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通过借助景物和回忆往事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怀念情人的情感。
29、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字词解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古诗大意: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诗文简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重难点:
1.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2.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白银盘指的是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青螺指的是洞庭湖中的青山。
30、日月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日月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国台湾省日月潭的美丽风景。作者以日月潭的具体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段。
第1段:概括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
第2段:写日月潭的形状和,名字的由来。
第3段:写清晨有雾时日月潭的美景。
第4段:写中午天晴和雨天日月潭的美景。
第5段:写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词句赏析:
1.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湾省中部的山区。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这是文章的总起段,最大的体现了日月潭在台湾省湖泊中的重要地位,
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写出了日月潭的景色优美,名胜古迹说明日月潭周围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
2.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这两句话写出了日月潭清晨的景色的特点:有薄雾,晨星和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让人感到清晨的日月潭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神往。
3.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这句话是作者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同时抒发了对日月潭的喜爱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一半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一半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所以整个湖就叫日月潭。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日月潭中午的景色?
作者从晴天和雨天两方面描写了日月潭中午的景色。晴天景物清晰;雨天景物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3.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31、日月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日月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小韵文,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由两个或三个汉字组成的,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能让我们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激发我们的识字热情。
词句赏析:
1.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
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造出一种非常有趣的字会意字。从第一句我们学会了明字,日月齐照,大放光明;还学会了男字,男子用力在田间耕作。第二句中末端细小为尖,细微的土为尘。
2.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
一人走一人跟随为从,人多为众;成片的树木为林,更多更茂密的树木为森。从、林是左右结构,由两个汉字组成;众、森为品字结构,由三个汉字组成。
3.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一棵树是不如一片森林的,所有人能够互相同心协力,那么黄土都可以变成黄金。这是一句谚语,告诉我们团结的重要性(团结力量大)。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本课学习的汉字有什么特点?
1)汉字的形状:这些汉字都是由两个或三个汉字组成的。
2)汉字的结构:这些汉字组成了上下结构,如尘;左右结构,如明、双、从、林;品字结构,如众、森。
3)汉字的笔画:笔画发生了变化,如尘上部的小,竖钩变成竖;从、双、林左边的人、又、木,捺要变成点。
4)根据字形理解汉字的意思:新字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如很小的泥土就是灰尘的尘
32、秋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秋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天气转凉、树叶飘落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了蓝、高的天空,大雁飞行的方向和队形变化。
第3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叹。
词句赏析:
1.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基本特征:天气变凉,树叶变黄、飘落。秋天来了,天气悄悄地变凉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句中的一片片是很多片,不止一片的意思,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从树上落下来了。
2.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这一句写出了秋天天空的蓝和高的特点。
3.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这一句交代了大雁南飞的景象,用一会儿一会儿写出了大雁飞行时队形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雁在天空中不停变换队形的样子。
4.啊!秋天来了!
课文最后一句,连用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那些现象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天气凉了,树叶飘落,天空又蓝又高,大雁南飞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2.秋天来了,大雁要往哪儿飞?它们又是怎样飞的呢?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3.用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
例:1)我们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
2)妹妹非常好动,一会儿跑,一会儿跳,没有停歇的时候。
33、桥课文解析笔记
桥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
第二部分(513):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
第三部分(1423):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
第四部分(2427):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词句赏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文章的开头,非常简明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更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为全文作了一个情绪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拟物、比喻并用,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作者对着洪水来势凶猛的慨叹之情,溢于言表。
3.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细节交代了洪水瞬间的变化:翻身下床,却一脚踩在水里,这时候水已经不小了;一米高,至少齐腰深,还得是成人,而且,洪水一定还在涨。怎么能不折回来?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此外,跑折回来写出了人们所面临的绝境!开始时你拥我挤,后来是疯了似的,写出了人们逃生过程中混乱程度不断加剧。这些都是铺垫,为后面老支书的像一座山作对比性铺垫。
4.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只有表唯一,说明人们已经别无出路,木桥是唯一的求生之路,这为下文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埋下伏笔。
5.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拥去写出了人们惊慌逃跑时的混乱场面,表达了人们强烈的求生欲望。
6.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7.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的话有两层含义:①因为桥窄,大家为了顺利逃生就要遵守秩序,不要拥挤;②共产党员要先人后己。
8.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水位不断上升,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
9.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冲 揪 吼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因无私而无畏自然灾害的威望极高的老汉形象。
10.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发抖呻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力和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险情景,也为下文写桥的轰塌作铺垫。
1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环境细节再次交代:老汉和小伙子已经到了危急时刻。这里,作者同样是拟人,但使用了爬而不再是舔,死神在逼近,一点一点地逼近,爬过来了。多么令人心焦的时刻!
12.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写大雨和洪水有什么区别?
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2.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们有哪些表现?
面对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挤做一团。
3.老汉是如何疏散群众,把群众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
老汉让人们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然后依次过桥。
4.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汉是一个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舐犊情深的村党支部书记。
5..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6.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34、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写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晴了,发现上学的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
第二部分(69):详细描写水泥道的美,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水泥道、落叶、小雨靴。
第三部分(10、11):再次赞赏水泥道的美。
词句赏析:
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这句话点明了秋风、秋雨时间长,为下文路上铺满金色的梧桐叶埋下伏笔。
第二次出现,照应前文,表现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这句感叹流露出作者对明朗天空的喜爱与赞美。
3.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一片片写出了叶子的数量多,湿漉漉写出了水泥道上有水。这两者是相互关系的,因为很潮湿,所以叶子才会紧紧地粘在水泥道上。
4.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这是个比喻句,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地写出了法国梧桐树的形状像小巴掌,因为是金黄金黄的叶子,从颜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很美。
5.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然而一词表示转折,将不规则凌乱这些与美无关的词语与美联系起来,还用更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强调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的赞叹。
6.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句话将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将我走路比作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哪看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从三个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的具体描写看出的。
2.说一说金色巴掌指什么?用一个词语说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你印象?
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3.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美在哪?
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铺满法国梧桐树叶,不规则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国梧桐树叶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颜色、柔软、发光、绵长,甚至无规则的排列。
4.本文的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首先,点明课文的主要内容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巴掌样子的落叶,给读者带来美好的享受;其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作金色巴掌,生动形象;另外,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一是秋雨后,树叶飘落;二是作者热爱生活,才会有所发现。
35、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及其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词句赏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一句话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后一句突出了叶子排列的形状之美。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也是嫩红的。
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3.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突出了爬山虎脚有力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2.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36、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课文解析 主题归纳:
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即以自然界的5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天地日月了。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
词句简析:
1.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2.天地分上下:分是分开的意思,跟合相对。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3.日月照今古:日月分别指太阳和月亮。这句话是说天地太阳和月亮从远古时候一直照耀到当今,是一种自然现象。
重难点探究:联系生活,理解金木水火土。
金泛指金属,木指的就是树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水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火有利有弊,要合理利用,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土是植物生长的根本。金木水火土是大自然最基本的事物。
课后习题 1.本课语句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朗读时,可以按儿歌的特点适当停顿,句末稍延长,第二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读得略重。
2.认识田字格。
本课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可以用《田字格拍手歌》帮助认记。
田字格拍手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课外延伸 生字在田字格间的书写:
一 一字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书写时,从左到右,要写平稳。
二 二字上横短,写在上半格;下横长,写在下半格,字要居中。
三 三字有三横,中间横最短,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第二横在横
中线上,比第一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上 上字第一笔是丨。竖写在竖中线上,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方,
下横要长一些。
儿歌记一记: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37、将相和课文解析笔记
将相和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脉络梳理: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渑池会面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词句赏析: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隆重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说的这番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题目将相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是什么原因让将相不和?又是什么原因使将相和好?
因为廉颇认为自己立过大功却位于蔺相如之下,所以不服。廉颇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所以负荆请罪,两人和好。
3.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第一,从结构上看,三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第二,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品质,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因此,由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将相和。
38、灰雀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灰雀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阿列克谢耶夫创作、李声权翻译的一篇短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段落大纲: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非常喜欢公园里的三只灰雀。
第二部分(210):写列宁对男孩循循善诱,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男孩决心改正错误。
第三部分(1113):写第二天,列宁看见了那只灰雀,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词句赏析:
1.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对灰雀样子、动作、声音的描写突出了灰雀的可爱。
2.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都要经常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
3.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找遍体现了列宁的着急和对灰雀的担心。
4.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省略号表示男孩说话断断续续。从男孩吞吞吐吐的言语中,列宁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和男孩有关。
5.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的话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6.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7.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列宁的喜出望外进一步感染了男孩,令男孩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一定会飞回来肯定可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看出男孩也很喜欢灰雀。
8.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一方面表现出列宁见到灰雀后的惊喜;另一方面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护。
9.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列宁从男孩的语言和神态中知道男孩是诚实的,男孩也用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所以他没有问男孩,体现了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列宁为什么说灰雀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让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唱歌,听不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看出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及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2.男孩为什么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
男孩看到列宁着急担心的样子,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他内心很矛盾,害怕受到批评,所以没有勇气说出来。
3.列宁是怎样循循善诱,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从男孩吞吞吐吐的话语中,列宁知道了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他没有问男孩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男孩内心受到触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4.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方式不同在哪?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分别是怎样的人?
列宁是让灰雀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生活,而男孩是将其圈养起来。他们都很喜欢鸟。列宁是个善解人意、尊重男孩的人,小男孩是一个知错就改,诚实守信的孩子。
39、蝴蝶的家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蝴蝶的家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问题和思考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串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怜爱之情。
脉络梳理: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蝴蝶要怎么办?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我是怎么样为蝴蝶着急的。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一个女孩告诉我蝴蝶是有家的,但我没见过下雨时蝴蝶到底藏在哪里。
词句赏析:
1.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这句话中没法再想是因为不愿意再想,不敢再想。体现了作者内心非常着急,十分担心下雨时蝴蝶的处境。
3.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到处都是湿的。
吼叫震撼喧嚷突出了环境的嘈杂,雨幕斜挂冲洗遍了突出了雨大,这个句子生动地描写了雨天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引发我对蝴蝶的担心:这么恶劣的天气,蝴蝶到哪里避雨呢?自然引出下文。
4.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这句话再次用了问句的形式,直接抒发了作者在多次猜想过后毫无所获的万分着急之情,与前文相互照应,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忧与关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以问题和思索为线索来表达。本文以作者的思绪为线索展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后再进行否定,再想,再否定,可见作者对蝴蝶非常关心,是在用心思考它的去处。
2.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一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把作者急切的心情表达得更加强烈,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3.什么时候我才不会着急?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真的有人告诉我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时,我才不会着急,表达了我对蝴蝶的关爱之情。
40、狐狸分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狐狸分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写的是狐狸假装好心帮小熊兄弟分奶酪,故意分得不匀,然后自己一口一口不断吃掉奶酪的故事,讽刺了狐狸的狡猾、贪婪。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11段。
第1段:写两只小熊因为一块捡到的奶酪怎么分而争吵。
第25段:写一只狐狸问清原因后帮助两只小熊分奶酪。
第69段:写狐狸分奶酪不匀,最后把奶酪全吃光了。
第10、11段:写两只小熊看到奶酪被狐狸吃光了,很生气。但是狐狸却说自己分得公平。
词句赏析:
1..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狐狸假装才发现奶酪分得不匀的样子,其实他是故意把奶酪掰成大小不一的两半的,然后用狡猾的计策开始吃奶酪。
2.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这是小熊对狐狸做法的嘲讽,意思是你分得一点也不好。这句话可以看出,两只小熊很生气。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哥儿俩为什么拌起嘴来?
小哥儿俩捡到一块奶酪,不知道怎么分,意见不一样,所以拌起嘴来。
2.怎样理解狐狸分奶酪过程中的两次笑?
第一次笑说明狐狸心中有了诡计,他在用笑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二次笑是狐狸诡计得逞之后暗自得意的笑。
3.狐狸怎么分奶酪的?
先把奶酪分成不均匀的两块,再把大块的咬一口,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4.狐狸分奶酪分得公平吗?
不公平。狐狸并不是真心在分奶酪,他是假装好心分奶酪,实际上是他自己把整块奶酪吃光了,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公平的。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41、狐假虎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狐假虎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做像狐狸一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的人。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9段。
第1段:写寻找食物的老虎逮住了一只狐狸。
第24段:写狐狸对老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做百兽的首领的。
第5、6段:写老虎被狐狸蒙住后,狐狸带着老虎去百兽面前证实。
第7、8段:老虎跟着狐狸来到森林里,百兽看到老虎都吓跑了。
第9段:写老虎受骗的原因。
词句赏析:
1.狐狸眼珠子骨碌碌,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明狐狸在想办法对付老虎;狐狸说你敢吃我?而不说你不能吃我是因为你敢吃我?有威吓的语气,是狐狸装腔作势,在试探老虎。
2.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狐狸和老虎的样子形成了对比,狐狸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而老虎似信非信、东张西望。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狐狸被老虎逮住了,它的处境怎么样?
老虎很饿,狐狸随时会被老虎吃掉,处境非常危险。
2.老虎松开了爪子,狐狸为什么不立刻逃跑?
因为这时老虎还不完全相信狐狸的话,可以随时把它抓回来,所以狐狸要继续骗老虎。
3.百兽撒腿就跑是因为害怕狐狸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百兽撒腿就跑不是因为害怕狐狸。因为百兽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时没有跑,看到狐狸身后的老虎时才跑的,说明百兽害怕的是老虎。
4.老虎对狐狸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用文中词句回答)这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想吃狐狸 一愣 被蒙住,松开了爪子 半信半疑 信以为真;说明老虎受了狡猾的狐狸的欺骗。
42、海滨小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海滨小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海滨的景象。由远及近,先写浩瀚大海的景色,再写海滩的景观。
第二部分(46):写小城美丽的景色。分别描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处景物,突出了美丽、整洁的特点。
第三部分(7):总写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词句赏析:
1.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
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大海说明小城离大海很近。
2.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这句话描写了海滨的色彩美,通过蓝、棕色、银白、白色、灰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了海滨的美。
3.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镀这里指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形象地表现了色彩之美。在太阳的照耀下,海上的一切都变成了金黄色。
4.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寂寞来形容贝壳,突出了这里的贝壳多。
5.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热闹描绘出了凤凰花争奇斗艳、欣然怒放的情景。把花比作红云,突出了花朵的繁多。
6.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榕树比作大伞,突出它大的特点。
7.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作者既写了看到的沥青大路,听到的咯吱咯吱的声音,还写了感觉到的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动用了一切感官,围绕中心句,把小城写具体了。
8.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这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小城的特点,表达对小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有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安排内容的?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最后进行总结,按照先分后总的顺序写的。这样写结构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小城的美丽体现的淋漓尽致。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3.作者是抓住大海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作者抓住了大海以及海上船只、军舰、海鸥的颜色来描写的。
4.作者是如何写沙滩美的?
贝壳的寂寞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而船队的喧闹则写出了沙滩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成对比,写出了沙滩的美。
5.为什么说小城笼罩在红云中呢?
因为小城开满了凤凰花,远远看去一片红色,就像红云,作者用这个比喻句说明了花多、花美、花艳。
6.作者在每个地方都抓住什么来写的?如何写的?
作者描写海滨美丽景色时抓住了颜色的变化来写,写沙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它的喧闹。庭院和公园写了作者看到的景物。写街道时不光写了看到的、听到的还写了感觉到的。
43、古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古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想,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壮和美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译文:
《登鹳雀楼》: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望庐山瀑布》: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词句赏析: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运用极其浅显的语言,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3.疑是银河落九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前两句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登鹳雀楼》的前两句诗描写了白日、山、黄河、海;《望庐山瀑布》的前两句诗描写了太阳、香炉峰、紫色的烟雾、瀑布。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3.庐山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
没有。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
44、读不完的大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读不完的大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没有玩具,他在大自然中探索奥秘,获得乐趣的故事。大自然很神奇,像一本说不完,道不尽的大书。这本大书中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只要你细心观察,不论多么渺小的事物,都隐藏着无穷的乐趣。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起全文,写大自然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第二部分(25):具体地描写了大自然中一些好玩的东西:飞鸟、蚂蚁、花草、果树、竹林、棕榈树。
第三部分(6):总结全文,赞叹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读不完的大书,去无穷无尽的奥秘和乐趣。
词句赏析:
1.我五六岁时,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这句话是课文的总起句,说明我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水里的虾蟹游鱼,地上的走兽昆虫、花草树木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
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天、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等等,世界万物都是好玩的,也能引发人深刻的思考和想象。
3.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关于蚂蚁的两件事情:一是蚂蚁搬家,井然有序生动地展现出蚂蚁排着队伍,有序地搬运货物的情景;二是蚂蚁对战,两军对垒指两军相持,排好阵势,即将开战,勇敢忠贞表达了作者对蚂蚁勇于搏斗的精神的赞叹,字里行间露出一个趣字。
4.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趣味是乐趣的意思。暑寒荣枯是多数植物的生长规律。这句话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语句。
5.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草的叶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花儿千姿百态(颜色多、形状多),草也不尽相同(形态各不相同),照应前文的有着不同的趣味,这些乐趣的获得源于仔细的观察。
6.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
雨后春笋是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没几天一样高都说明竹子长得很快。
7.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
棕榈树的特点是高大挺拔,叶子的特点是大,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展现了棕榈叶子的样子。超凡脱俗一词写出了我对棕榈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看不完的画册即写大自然美不胜收,处处是如诗如画。读不完的大书即写大自然蕴涵丰富的知识,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未知。最后半句承接前文,对文题作进一步诠释:大自然是大画册大书,能给人们乐趣,能给人知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各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总(第1自然段)分(第25自然段)总(第6自然段)
2.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
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大自然。
3.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因为大自然中的飞鸟昆虫、花草树木千姿百态,各有特点,就像一本画册给我们美的享受。它又像一本书,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和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它让人看不尽玩不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所以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4.作者是怎么发现这部读不完的大书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从第1自然段发现:寻找、沉思、遐想。(观察自然,留心生活)
5.文章第二段中写到了哪几种动物?它们各给人怎样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小麻雀叫人愉悦;老鹰雄健勇猛;蚂蚁勇敢忠贞。这说明作通过观察野外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乐趣。
6.作者是怎样写自家房子前后的环境的?
作者先略写房子前后的果树开花、结果,以及果子味道的鲜美,再选取屋后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即竹子和棕桐,具体表现竹子长得快、竹叶声动听、棕桐超。凡脱俗、小鱼在棕桐的倒影间游玩的欢快,它们共同营造出自家房子前后环境的美丽,充满了情趣。
45、搭船的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搭船的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描写了我和母亲去乡下探亲途中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我和母亲乘船到外祖父家去。
第二自然段:写小鸟的外形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我对小鸟的好奇。
第四自然段:小鸟的捕鱼过程。
第五自然段: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
词句赏析:
1.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这句话交代了天气、地点等背景,为下文描写翠鸟作了铺垫。另外,我仔细倾听,留意到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音。仔细倾听,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这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
2.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这一部分作者按顺序观察了静立中的翠鸟,先整体写出翠鸟羽毛的颜色,然后具体写它翅膀边儿和长嘴。彩色说明鸟儿身上的颜色多而艳丽。作者将翠鸟与鹦鹉进行对比,翠鸟比鹦鹉还漂亮,可感受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这几句话是我看到这只彩色的小鸟后产生的疑问和揣测。我对小鸟长时间待在船上感到很纳闷,所以揣测它的行为:是不是要跟着我们去外祖父家呢?表现了孩子的天真。
4.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这一句话描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形。冲进、飞、衔着、站、吞,这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翠鸟捕鱼时敏捷的动作。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同样描写出翠鸟捕鱼动作快,用时短,从侧面更加衬托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5.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课文的结尾,照应克日,同时对上文我的疑问作出了回答:翠鸟搭船是为了捕鱼吃。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喜欢这只翠鸟的?
从翠鸟的外形美丽和捕鱼动作敏捷捕鱼技术高超两个方面来描写我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儿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的?
文章通过两方面描写翠鸟的美丽。第一、翠鸟的颜色鲜艳美丽。第二、它比鹦鹉还漂亮。作者抓住颜色的词语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来描写翠鸟外形的。
3.作者是怎样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的?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来写翠鸟的美丽和使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现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和技术高超。
4.本文为什么以《搭船的鸟》为题,而不以《翠鸟》为题?
在我的眼中,这只小鸟是乘坐我们的船来捕鱼的,所以用《搭船的鸟》作为题目更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翠鸟这个题目更能体现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46、场景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场景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识字文,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中,勾勒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节。
第1节: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海上风景图。
第2节:描写了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
第3节:描写了一幅公园风景图。
第4节:描写了少先队员活动的场景。
词句赏析:
1.一只海鸥,一条帆船。一艘军舰,一处港湾。
海鸥帆船军舰港湾这几个词语让人联想到了大海,这些是海上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我们勾勒出美丽的海景图。
2.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片花园。
鱼塘稻田垂柳花园四个词语让我们看到了富有浓郁乡村气息的田园风光。
3.一道小溪,一座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
一道小溪淙淙地流淌,溪上有一座石桥,石桥边有一丛翠竹,一群飞鸟从蔚蓝的天空飞过,真是一派迷人的江南风光。小溪石桥翠竹飞鸟这四个词语将一幅清幽淡雅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4.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这两句话是对少先队员活动活动场面的描写,也点出了前面那些美丽的风景正式少先队员们所看到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课文描绘了海上风景、乡村田园风光、公园美景和少先队员活动这四个场景。
2.红领巾加上双引号是什么意思?
因为文中的红领巾指的不是佩戴的红领巾,而是指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所以加上了双引号。
3.文中哪些量词能让人感受到所描述的事物数目不止一个?
行、丛、群、队。
47、比尾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比尾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小节,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1部分(1、2小节):通过三问三答告诉我们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
第2部分(3、4小节):通过三问三答告诉我们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
词句赏析:
1.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长短好像一把伞写出了三种尾巴的特点。
2.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这是对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告诉我们猴子、兔子、松鼠尾巴分别具有长短好像一把伞的特点。这里作者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写出了松鼠尾巴大而翘的特点,既生动又形象。
3.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再次提出三个问题,弯扁最好看写出了另外三种尾巴的特点。
4.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这是对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告诉我们公鸡、鸭子、孔雀尾巴分别具有弯扁最好看的特点。弯扁指出了公鸡和鸭子尾巴的形状,一个最字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2.课文第一小节三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以三个问句开篇,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一年级上册四季课堂笔记
-
奇形怪状的近义词
-
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课堂重点笔记生字词
-
风娃娃生字组词结构笔画及造句
-
小狗学叫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
2.妙想要为半径为3cm的圆形小镜子围一圈丝带,她现在有18cm长的丝带,估一估,够吗?
-
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我是个什么孩子
-
纸船和风筝的多音字近义词怎么写
-
五年级下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优缺点
-
少年闰土的多音字近义词怎么写
-
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校园的早晨
-
粉笔赞
-
血管瘤有必要治疗吗――赵惠君回答
-
吾园有“宝贝”
-
[文学趣事] 长长的家信
-
假如我是圣诞老人_小学生作文:四年级
-
爱的真谛
-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小猪胖胖钻障碍》反思
-
恐龙公园宣传广告文案32句
-
响亮大气的公司名称大全15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