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评课稿
敬业与乐业评课稿
1、敬业与乐业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听课稿,分享敬业与乐业听课感受和记录
敬业与乐业评课稿第一篇:
《敬业与乐业》
一、教材结构分析
1、课标要求及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内容安排及意图
《敬业与乐业》是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文体是演讲和书信,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敬业与乐业》这是一篇思路清晰的演讲词,有口语化的特点,为学生学习演讲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其次,本文大量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理性色彩,是教学生筛选整理信息并形成积累习惯的好范文。第三,还会让学生对人生事业有逐渐深入的领悟和思考。
文章开明宗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学习本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
3、重点确定及理由
《敬业和乐业》的文本优势是大量的精彩的语言材料的集中呈现。学生就算是什么也不做,就把这些语言材料背记下来,也是了不起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故此我将以下教学重点:
1、积累词句。
2、能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能分辨清楚论据的类型;
3、有自己的思考认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议论文这种文体还比较陌生,在上课之前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知道什么是议论文,以及议论文结构的几部分。另外,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深刻,还需拓展一部分知识来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学提示,能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能分辨清楚论据的类型;通过质疑,学生明白应有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学生敬学爱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设计
1、圈点勾画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质疑法 尽信书不如无书让学生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ppt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师生互动预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有一个原本志向高远、成绩优异的好朋友,最近因不堪忍受寒窗苦读的学习生活,开始产生了厌学情绪。你很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导他重新迸发学习的激情,但却感觉心有余而才不足,不能用中肯的观点说服他。学完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你会获得行之有效的方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希望通过相关图片,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同时复习旧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积累,出示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1、现在快速把全文浏览一遍,了解一下主要内容。请给自然段标上小序号。
2、浏览完课文之后,在书法本上抄写字词。字要写规矩,这个时候是可以出声的,一边写,一边读背。抄完之后读读注释。
3、重点强调:赦、骛、聒的读音与写法。
4、简介梁启超:这个人物非常了不起的,王老师是要经常读他的作品的。他是中国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物。而且他还是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八九个孩子,每一个都极为出色。我经常看他的家庭教育信件,很受启发。这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学贯中西的人。他的《少年中国说》更是给每一位中国人注入一支强心剂。大家齐读:《少年中国说》的最后部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速读,梳理基本内容
1、自己阅读关于议论文的知识,勾画出关键词句。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用来告诉别人你的观点、看法和态度
注意:1.分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
2 .论题是论证的对象,不等于论点。例如:《谈读书》。
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看法、态度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
论据的类型:事实、道理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思考下列问题,在书上勾画出来。
中心论点在第一段,快找
分论点在第五段和第八段快找
全文有很多理论论据,比如
全文有很多事实论据,比如
本文用了讲道理论证
本文用了摆事实论证
本文用了对比论证
可以把敬业和乐业交换顺序吗?
提示:运用的那些名人名言,就是理论论据。
设计意图:提炼文中观点,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认知,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
2、出示文章结构图:
一、开篇提出演讲主旨(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地1段)
有业:做人之根本(第25段)
二、从三个方面分述 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67段)
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8段)
三、总结全篇(9段):责任心、趣味应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点评:这是最典型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一点玄妙都没有。全文就是总分总。
第二课时
(四)共鸣:
1、接下来我们还是采取共鸣和争鸣的议论文的学习模式来学习。先努力共鸣。我们为共鸣做点儿热身运动。这是一篇演讲稿,好,现在我们就尝试演讲,在演讲中感受作者的观点。请听要求(尝试演讲):
如果你是梁启超,你正站在演讲台上请各自选择3、4、5、6段的部分内容,设计现场演讲。语气、神态、动作都要恰当。每人讲一分钟。提醒,每个人都要有准备,可以尝试着讲给同伴听听。
2、现在我们就尝试共鸣。梁启超这篇文章好,年龄越大越感觉几乎每一句都是警句。
完成 梁氏警句整理:请勾画背诵至少五句很大声地朗读出来。不用解释。朗读,背诵,宣传。
学生勾画的可能有:
⑴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⑵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⑶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⑸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⑹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⑺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⑻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⑼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⑽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⑾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⑿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⒀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⒁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⒂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单独朗读,男女生配合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名句,记忆名句,增加学生的积累,为以后的写作准备素材。
(五)争鸣
1、梁启超真的很了不起。你们长大一定更要多读他的书,多听他的演讲,这个人太有智慧了,所以他才能够把他的九个孩子,全部培养成中国近代的生物学家、数学家等等。好,现在,我们进一步思考,刚才我们说了梁启超的很多好,现在,我们进入争鸣阶段,梁氏的观点,你是不是都同意?有没有不同意的?
引起学生质疑的可能有: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
2、故事引领:我带来了几个故事,看对你们的思考有没有一些帮助。好,很多问题需要大家在以后的成长中慢慢去思考。
⑴野田圣子是日本现内阁最年轻的、也是惟一的女性大臣邮政大臣。她的工作经历是从负责清洁厕所开始的。 现年37岁的邮政大臣野田圣子,既是日本现内阁中最年轻的阁员,也是惟一一位女性大臣。然而有谁能想象得到,她的事业起点却是从喝厕水开始的呢。 野田圣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当白领丽人,在受训期间负责清洁厕所,每天都要把马桶抹得光洁如新才算合格。是自出娘胎以来,她从未做过如此粗重的工作,因此第一天伸手触及马桶的一刻,几乎呕吐,甚至在上班不到一个月时便开始讨厌这份工作。有一天,一名与圣子一起工作的前辈在清洁马桶后居然伸手盛了满满一杯厕所水,并在她面前一饮而尽,理由是向她证明经他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水也可以饮。此时,野田圣子方发现自己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根本没资格在社会上肩负起任何责任,于是对自己说:就算一生要洗厕所,也要做个洗厕所最出色的人。 结果在训练课程的最后一天,当她清洁马桶之后,也毅然喝下了一杯厕所水,并且这次经历成为她日后做人、处事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⑵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⑶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自己也会随之充盈而美丽起来。
设计意图:适当地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认识人生价值。
总结: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都需要经历敬业然后到乐业的过程。这个你得慢慢去体会,你会明白刷马桶也会有刷马桶的境界。这堂课大家不仅积累了一些思想,还积累了许多好的语言材料,
(六)板书设计
一、开篇提出演讲主旨(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地1段)
有业:做人之根本(第25段)
二、从三个方面分述 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67段)
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8段)
三、总结全篇(9段):责任心、趣味应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总结和反思
敬业与乐业评课稿第二篇: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3、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勾画圈点法 3、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的职业是什么吗?对,是老师,那你们呢?嗯,也对,是学生,非常好。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看看七十多年前的梁启超先生是如何说的。 (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课前思考与新课准备
看了这个题目,《敬业与乐业》,我们先来个课前思考: 1、你所理解的业指什么? 2、你觉得敬业是什么意思? 3、你觉得乐业又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后回答)
好,那就让我们来通过学习本课,看看题目中的敬业与乐业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不过,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我们还要先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1、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背景介绍:《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官本位文化,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一篇演说词,可看作议论文体。
3、文体介绍: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解决疑难生字词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个部分提出的?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生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1)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在文章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那我们现在结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8):分别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25)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
(6、7)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8)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强调敬业、乐业即责任心、乐趣。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生发言踊跃,教师反馈点拨)
点拨:首先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能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享受自己工作带来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
在了解了梁启超先生的观点之后,请同学们畅谈这两个问题: 1、你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2、有些同学总以为学习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请根据本文的观点写一段劝告他的话。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
结束语:感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都能领会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观点的含义了,所以,我们现在大家也应该知道了敬业与乐业的真正意思,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和以业为乐、享受工作,希望同学们能培养这样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至于作者是怎样条理清晰地论证,运用了哪些有力的论据,我们下节课讨论,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做一点预习准备。
作业: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完成《基础训练》中四、整体感知部分的练习
3、推荐阅读胡适的《致毕业生》
附板书设计 5、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分析论证:有业是前提
敬业最为必要
乐业最高境界
总结全文: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2、小蜗牛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听课稿,分享小蜗牛听课感受和记录
小蜗牛评课稿第一篇:
小蜗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和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 3.学写牛字。 强调书写时要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zihiziwnqunbinhufāy 住在孩子完全变回发芽 hǎojiǔwōniwnbɑpyɑp 好久蜗牛玩吧爬呀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平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 4.学习新部首。 5.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 (4)学写对字。 ①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要比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③学生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而且,课文没有拼音,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范读开始,教师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安排同桌互相帮助,使学生能自主识字,并学会向他人请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 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环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小蜗牛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孩、慢等10个生字。认识偏旁子(子字旁)、(爪字头)、身(身字旁)。 2.会写已、经等6个生字,认识树林、碧绿这两个词语。正确读写孩子、好久、对于、过冬等词语。 3.了解定语后置这种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已与己的字形区别;识记由孩扩展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与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定语后置这种语言现象。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型课时:新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蜗牛图片。问:孩子们,你们见过它吗?它是什么东西?谁来看图说一说它的模样?(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对,这是蜗牛。它是一种爬行昆虫。今天我们学习关于蜗牛的课,你们想学吗?好谁来读一下课文?(指名读课文)开火车读。 同学们读得很好,我来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画出生字好吗?(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 二、生字学习: Hai 孩横撇、竖钩、提、点、横、撇折、丿、丿、丶(9画)孩子,小孩 Yi 已横折、横、竖弯钩(3画)已经、已在、已被、已是 Jing 经撇折、撇折、提、横撇、捺、横、竖、横(8画)已经、经过、经常 Cai 采丿丶丶丶横竖丿捺(8画)采取、采用、采访、采花 Xue 雪横、竖、横钩、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11画)雪花、雪人、堆雪、下雪 Ba 吧竖、横折、横、横折、竖、横、竖弯钩(7画)吧台、好吧、走吧、去吧 三、认读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男女生分别读生字。 3.小组读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 四、指导书写孩 1.学生观察孩,然后互相交流一起写。 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引导,领写这个字。(老师板书引导)写这个字时注意子字变成偏旁时第三笔横变成提。 3.学生描红,在书上写几遍。 小结:今天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小蜗牛 孩横撇、竖钩、提、点、横、撇折、丿、丿、丶(9画)孩子,小孩 已横折、横、竖弯钩(3画)已经、已在、已被、已是 经撇折、撇折、提、横撇、捺、横、竖、横(8画)已经、经过、经常 采丿丶丶丶横竖丿捺(8画)采取、采用、采访、采花 雪横、竖、横钩、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11画)雪花、雪人、堆雪、下雪 吧竖、横折、横、横折、竖、横、竖弯钩(7画)吧台、好吧、走吧、去吧 作业布置:抄写生字五遍(为了更好地掌握这节课的词语生字)
3、影子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影子听课稿,分享影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影子评课稿第一篇:
《影子》评课
今天上午第一次听了xx老师讲课,最想说的是:后生可畏。
第一:教师语言生动充满激,教师的评价语丰富,动作夸张但不做作,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很容易跟着你的思路去听,很乐意去享受你带给我们的课堂。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个人素养好。应变能力强,尤其是在由于口误把小黑狗说成小花狗时,能很快追问为什么不能说是小花狗呢?让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很容易突破。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去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如你家有没有小狗啊?你的好朋友是谁啊?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教给了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方法。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建议:由于学生年龄小的原因,一些我们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也得给学生讲解,比如说比喻句,还有常常是什么意思。
影子评课稿第二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正确认读影、前等11个生字,学会写马,鸟两字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2学情分析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一些识字方法。本课有11个生字,在他们预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大部分应该能识记。课文内容可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前,后两个方位全班同学都已掌握,左,右两个方位,还有部分同学会混淆。
3重点难点
识字和写字。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
1.出示谜语,猜谜语
2.我们在昨天活动课一起玩了踩影子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影子。齐读课题。认识影字
活动2【讲授】分节学习,随文识字
1.生与小伙伴读认识的生字。
2.出示第一小节。
(1)请会读的同学读。
(2)学习本节生字.
a.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b.读生字,开火车读。
(3)指导朗读课文
(4)说说影子什么时候会在我们的前后?
3.出示第二小节
(1)影子除了在我们的前后,还会在我们的什么地方?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
(4)指导朗读
(5)说一说:影子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左右?了解左右两个方位。
活动3【练习】拓展
读儿歌,做手影
活动4【活动】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马和鸟.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9.影子
前黑狗后
左朋友右
活动6【活动】《影子》教学反思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为了跟影子形影不离,如影随形,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影子的一些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活动玩影子
为了让孩子们与影子亲密接触,课前让学生在室外玩影子。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玩,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多。学生有的独自在研究,有的几个一起在跑来跑去,有的在玩踩影子游戏。操场上,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一边蹦着、跳着,一边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将他们拍下来,看我拍照,孩子们更兴奋了,我一次次感受到学生带来的活力和欣喜。
二、谜语激趣
上课伊始,我先以影子谜语揭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猜谜语的本领,还真不咋地,猜猪,猜狗的都有。在读过一两遍之后,终于有些敏感的同学猜出来,为了让她们了解猜谜的方法,我追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稍做小结。
投影灯前做手影
在备课时,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手影?看着班班通投影仪发出来的光,一下子有了主意。但是那光太高,在做的时候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还好学生人数少,我就把他们都请到讲台上,围成一圈,快快乐乐地做,只做不说,总觉得像是炒菜不放盐,就让他们边做边说,当然,教师要开好示范的头。于是,活泼的小狗、展翅的雄鹰、鸟妈妈喂食小鸟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出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影子。一句句充满灵性,诗意的话从这些农村的熊孩子嘴中蹦出来,有时真觉得难以置信。
四、重点词语,表演中理解
这课中的两个词语跟陪是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教给学生理解、区别意思,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肯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采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演演、记记,使表演者和旁观者都进入角色。哪个小朋友上来跟着我走走?于是,被选中的学生乐滋滋地站在老师的后面, 跟着老师走了一圈。我适时地边教给学生:同学们,像他现在这样走在老师后面,就叫做跟。 我又问第二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愿意陪着老师走走?上来了一个学生,他也像前一个学生那样站在了老师的后面,下面的学生马上纠正:错了,错了,他应该站在老师的旁边。于是,这个学生改了过来,兴高采烈地陪着老师走了个来回。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表演,我想:跟和陪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肯定会记得很牢的。
五、难写笔画的演示
很多同学被带折 的笔画弄得糊里糊涂,经常会错以为,它们不只一笔。而竖折折钩是笔画里较难的一个。在备课时,看到参考书中,说到用铁丝来演示,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当真直观,当真倍儿棒,于是拿来为我所用,效果肯定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记得更牢了,更深刻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还有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好,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9 影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9 影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
1.出示谜语,猜谜语
2.我们在昨天活动课一起玩了踩影子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影子。齐读课题。认识影字
活动2【讲授】分节学习,随文识字
1.生与小伙伴读认识的生字。
2.出示第一小节。
(1)请会读的同学读。
(2)学习本节生字.
a.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b.读生字,开火车读。
(3)指导朗读课文
(4)说说影子什么时候会在我们的前后?
3.出示第二小节
(1)影子除了在我们的前后,还会在我们的什么地方?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
(4)指导朗读
(5)说一说:影子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左右?了解左右两个方位。
活动3【练习】拓展
读儿歌,做手影
活动4【活动】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马和鸟.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9.影子
前黑狗后
左朋友右
活动6【活动】《影子》教学反思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为了跟影子形影不离,如影随形,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影子的一些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活动玩影子
为了让孩子们与影子亲密接触,课前让学生在室外玩影子。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玩,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多。学生有的独自在研究,有的几个一起在跑来跑去,有的在玩踩影子游戏。操场上,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一边蹦着、跳着,一边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将他们拍下来,看我拍照,孩子们更兴奋了,我一次次感受到学生带来的活力和欣喜。
二、谜语激趣
上课伊始,我先以影子谜语揭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猜谜语的本领,还真不咋地,猜猪,猜狗的都有。在读过一两遍之后,终于有些敏感的同学猜出来,为了让她们了解猜谜的方法,我追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稍做小结。
投影灯前做手影
在备课时,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手影?看着班班通投影仪发出来的光,一下子有了主意。但是那光太高,在做的时候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还好学生人数少,我就把他们都请到讲台上,围成一圈,快快乐乐地做,只做不说,总觉得像是炒菜不放盐,就让他们边做边说,当然,教师要开好示范的头。于是,活泼的小狗、展翅的雄鹰、鸟妈妈喂食小鸟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出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影子。一句句充满灵性,诗意的话从这些农村的熊孩子嘴中蹦出来,有时真觉得难以置信。
四、重点词语,表演中理解
这课中的两个词语跟陪是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教给学生理解、区别意思,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肯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采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演演、记记,使表演者和旁观者都进入角色。哪个小朋友上来跟着我走走?于是,被选中的学生乐滋滋地站在老师的后面, 跟着老师走了一圈。我适时地边教给学生:同学们,像他现在这样走在老师后面,就叫做跟。 我又问第二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愿意陪着老师走走?上来了一个学生,他也像前一个学生那样站在了老师的后面,下面的学生马上纠正:错了,错了,他应该站在老师的旁边。于是,这个学生改了过来,兴高采烈地陪着老师走了个来回。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表演,我想:跟和陪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肯定会记得很牢的。
五、难写笔画的演示
很多同学被带折 的笔画弄得糊里糊涂,经常会错以为,它们不只一笔。而竖折折钩是笔画里较难的一个。在备课时,看到参考书中,说到用铁丝来演示,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当真直观,当真倍儿棒,于是拿来为我所用,效果肯定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记得更牢了,更深刻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还有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好,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4、秋天评课稿
《秋天》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
今天我听了xx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一课,像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弓老师在执教时,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她的匠心独运。
一、导课新颖
弓老师在导课时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都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都能猜到是雨。学生大都喜欢猜谜语,这个谜语与课文联系紧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弓老师又让学生说都见到过什么样的雨,学生有的说绵绵的春雨,有的说哗哗的雷雨,有的说大雨,有的说暴风雨等。让学生回顾曾经见过的不同的雨,以与本课要学的秋雨形成对比。然后弓老师话锋一转:刚才我们领略了多姿多彩的雨,秋雨却像一把无声的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二、导读巧妙
弓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的环节是检查预习。她共检查了两项内容,一项是认读生字和词语,一项是检查读文中的五个句子。这五个句子分别是文中五个自然段的首句。她出示了这五个句子,让学生先读好这五个句子,然后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再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完后,弓老师说:这五句话就藏在课文中,同学们赶快读一读课文吧!这样导读课文,非常巧妙,不露痕迹,又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美文美读的基调。
三、以读为本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朗读可以促进理解,促进感悟,还可以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被弓老师抓住了。在这节课中,弓老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男女生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更是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如: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弓老师点拨道:这句话把银杏树的叶子比作一把把小扇子,不但把银杏树泻火了,而且把银杏树写得更美了。接着她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四、注重语言训练
我们的课本仅仅是一个载体,我们并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而是通过文本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弓老师这节课把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品读完第二自然段后,她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设计了一个写作片段练习,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送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进行写话练习,实现了学习迁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实现了教学文本的终极目的。
5、减法评课稿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新知做铺垫。
板书设计: 减法
4 - 1 = 3
┊
减号
6、分与合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与合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学会2-5的分与合,初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有条理地思考。 3.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邱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 生:(齐)欢迎!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一个学生主动示范,但动作比较快) 师: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儿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又有一个学生主动示范,样子有点滑稽,引得一些小朋友笑了起来) 师:大家为什么笑了? 生1:他拍得太慢了,不像鼓掌。 生2:他拍得太慢,都听不到掌声了。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点头认可)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分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 [评析:让学生鼓掌欢迎老师上课,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再通过慢镜头式的拍手动作,巧妙地将分与合这两种互逆的动作分解、凸现出来,为学生理解分与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供了通俗、形象的原型启发,也为下一环节学习数的分与合作了很好的准备。] 二、展开 师:(将左手的大拇指弯曲,伸直其余四指,手背对着自己)请小朋友像邱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 生:4个。 师:你能把自己竖着的4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举起左手)我把4个手指分成1和3。(教师画出手势图1) 生2:(举起左手)我把4个手指分成2和2。(教师画出手势图2) 生3:(举起左手)我把4个手指分成3和1。(教师画出手势图3) 师: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没有)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教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师:现在请小朋友将左手反过来,手掌心对着自己再看一看,如果刚才是4分成了3和1,那么现在你看到4分成了几和几了? 生:4分成了1和3。 师: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 生1:认因为手反过来了。 生2:刚才3在左边1在右边,现在1在左边3在右边。 师:(指第一种分法)这种分法反过来看结果是怎样的? 生:把4分成3和1。 师:第二种分法呢? 生:还是2和2。 师:为什么还是2和2? 生:(边说边做动作)因为原来左边是2、右边是2,所以反过来看是一样的。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再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 生1:1和3可以合成4。 生2:2和2可以合成4。 生3:3和1可以合成4。 师: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说一说4的分与合吗? 生1:讲台上的花盆里有4朵花,2朵红色的2朵黄色的。 师:4分成- 生1:4分成2和2,2和2合成4。 生2:教室里有4张名人画像,一边两张,4分成2和2,2和2合成4。 生3:我们小朋友坐成4大组,除了我们组还有3大组,4分成1和3,1和3合成4。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3:4分成3和1,3和1合成4。(教师打开教室里4台电扇中1台的开关。) 生4:我们教室里装了4台电风扇,4可以分成t和3,1和3合成4,也可以说4可以分成3和1,3和1合成4。 师:(再打开一台电扇的开关)现在呢? 生4:4分成2和2,2和2合成4。
7、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 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年级加与减(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
与减(一)》。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把小学数学分为二个学段,本册教材属于第一学段,这一
学段是第二学段学习的基础,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1.经历数与代数抽象、运算过程;体会数与运算的意义;掌握必
要的运算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掌握测量、识图、画图的技巧
3. 理解常见的量
数学思考:1. 在探索排列和组合的过程中,形成全面、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
2. 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1.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能力,即:发展四能。
情感态度:1. 具有好奇心,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积极评价
3.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研读第一学段目标,确定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
1.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
2.会比较20内数的大小。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认识钟表(整时、半时)。
空间与图形
1.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图形。
2.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臵。
统计与概率
能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综合与实践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依据这两层目标,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我确定本单元的
重点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感受算法的多
样化。
3、能用加法与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8、曹冲称象评课稿
《曹冲称象》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曹冲称象》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 说学情说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本课是第二课时,重点在于理解课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 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 说内容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分别是: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想曹冲那样多动脑。
四、说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的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开课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很多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于曹冲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们。他们生活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理想 效果。我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请看我的教学实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精力集中、积极发言,生怕丢掉一个生字,同学们在妙趣横生的摘苹果游戏中复习了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富有生命力。达到了复习生字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谁能赶走大象的游戏,来进行词语填空,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复习旧知。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息教育技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的进行朗读学习理解。最初的朗读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将课文的重点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图片出示大象的身子和腿都像什么,训练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重点句单独呈现反复连读语气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同学们把疑问的语气充分读出来。学生自读第二段课文,找到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并且理解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同时知道学生读出反驳的语气。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过程。
为帮助他们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序的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一种现实感中进行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的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五、说评价与反思 在本课,我运用了静态图片和动态动画结合的方式,针对重难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巧妙的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曹冲称象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制作过程中学会看一些纸工折粘的符号;
2.学会画点画线的标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对称形折纸、剪纸法来制作纸手工艺品;
2.巩固折、画、剪、粘等手工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认真、耐心、细致与合作的习惯;
2.渗透语文学科知识,在学学玩玩说说中体会乐趣,增强动手动脑和创作能力,激发劳动兴趣。
【教学设计】
下面我简要说说如何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教学过程。这也是本课中我将攻克的教学难点。
定位
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卡纸,然后指导学生将纸对折再对折变成边长为12厘米的小正方形。折好后,让学生检查小正方形的边沿是否都对齐,然后重点提醒学生要将纸的开口朝右朝下地平放在桌面上。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纸的对折和摆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后裁剪出的作品能否展开变成曹冲称象模型,所以特别需要指导和提醒学生准确操作。)
定点
完成定位后,提示学生拿好铅笔和直尺。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如何在折好的小正方形的每条边沿上标注出两个三等分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回忆标注:将尺跟纸边对齐,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边上的八个三等分点标注出后,还要再标注中间的四个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该如何标注。然后确定一个方法,如:将尺对齐左右两边的点摆放,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最后给这12个点分别用字母标注好。
(设计意图:四条边上的8个点的确定能为下一步准确快速画线提供帮助;而中间4个点的确定则能使所画线条的长短方位更加精确。)
定形
有了纸上的这12个点,下面画线条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了。我仍旧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即如何利用三等分点将线条标注好。如:表示大象鼻子的两条线就要尤其强调,右边的一条直线在中间左边的两个三等分点之间,但是离上边的点大概还有一厘米。而右边的线则是弧形的。
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看投影实物,将线条标注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点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线条是如何在点之间产生的,从而更方便学生记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要观察记忆,专心致志,又强调自主学习,耐心细致,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真正实现了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9、二年级数学分一分与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以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作为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一条主线。综观整节课,赵老师始终注重强调学生学的过程,而淡化教师教的痕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让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
教材内容的呈现,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充分运用书本上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学习知识,感悟知识,理解并掌握知识。
充分运用课本现有资源,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从而感悟新知,老师的作用只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顾问,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评价。
**老师的课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让学生理解0的除法,老师舍得花时间,在学生分了好多东西以后,出示一个空盒子,并打开让每位学生目睹一下盒子里是空的这一场景,再让学生把里面的东西分一分,从而使学生形象的理解0的除法。在此之后再让学生课后去整理有关0的加、减、乘法。初步培养学生整理、归类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一分与除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除法,理解包含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因此我觉得最好将等分除和有零的除法放到下一个教时。
10、认识直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略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11、掌声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听课稿,分享掌声听课感受和记录
掌声评课稿第一篇: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 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接着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可以直接说,可以写纸条,可以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可以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想让别人看我走路的样子,别人还逼我。
生:别人会说我很可怜的。
生:别人会笑话我的。
师:此时的小英胆小、害怕,把她的心里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怎么读?
再次指名读
这已是第四次读了,但四次朗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英演讲前的胆小、忧郁,也为后面理解掌声对她的重要奠定基础。
三、一点看法
1、课文5-6小节的学习不够深入,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而这次演讲之后小英的变化,更能体现别人鼓励、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2、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中心,它告诉大家两点:(1)珍惜别人的掌声。(2)献给别人掌声。而瞿老师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但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掌声评课稿第二篇:
今天我要评的是xx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在评课之前,我想送给xx老师一些掌声,我觉得我不是在评这堂课,而是我在向xx老师学习这堂课,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让学生学的愉快,听课老师听得轻松。
这篇课文生动的叙述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姑娘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变得开朗自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要我们体会到:人人需要掌声,特别是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这个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读起来十分感人。
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英子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整节课中,梅老师抓住这一重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朗读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亮点:
一、识字扎实有效
二、正确把握重点,优化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由难到易,环环相扣,语文课要求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不做无用功,这样学生听起来才有所侧重。这堂课梅老师没有循规蹈矩的按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比如梅老师在执教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出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接下来梅老师又再让学生体会后来的英子是活泼、开朗、自信的,通过前后对比,老师不用刻意比较,学生自己就能在心里产生两次情感的巨大差异。然后老师在让学生说一说英子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来了,是两次掌声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比中,梅老师轻轻松松就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三、关注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三年级正是学生从字词句向段篇过度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他才会读书,爱读书。梅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从识字开始,就启发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到理解感悟课文时,梅老师更是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方法指导,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后,梅老师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下了,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梅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从昨天开始,我就在思考:如果由我来执教这一课,我会怎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今天又听了梅老师的课,我发现我们两个人在设计上,有一点是不同的,下面我说说我的设计:当孩子们说出是掌声让英子从忧郁自卑变得开朗自信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然后到课文中去读一读,说一说这两次掌声的意义相同吗?学生练习上下文,很快就能感悟出这两次掌声是不同的,第一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鼓励,第二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赞赏。
最后,为xx老师提一个小建议:在老师配乐朗读时,音乐的声音太大,掩盖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希望以后讲课的老师们注意这样的细节问题。
12、数与计算评课稿
能熟练的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反思或个案补充
1、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8+9= 6+9= 5+8=
9+6= 7+8= 7+8=
8+4= 3+7= 8+8=
2、11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20里面有()个十。
1个十和9个一组成()。
与12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比14大3的数是()。
比17少4的数是()
13、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是xx老师的一堂教学展示课。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
一、名声在外,令人陶醉
课一开始,xx老师由第一单元学习的美丽的风光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颐和园美丽与神奇,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更可贵的是老师预计去过颐和园的学生不多,出示了几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图片。不过,这时要是能适时让学生描述一下眼中的颐和园的美的话,可能在下面的学习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会更深一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表达。
二、字词扎实,关注需求
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感觉xx老师想学生所想,课教学显现扎实的一面。
三、顺学而导,关注景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xx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xx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
颐和园评课稿第二篇: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xx老师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听了彭老师的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老师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彭老师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4、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彭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4.本节课的课件制作很好,但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老师应从幕后走到台前,改为白板操作会更好,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4、母鸡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听课稿,分享母鸡听课感受和记录
母鸡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 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课后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母鸡评课稿第二篇:
《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5、猫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猫》
教材分析
1.《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体会猫的特点,感受猫的可爱,学习作者在语言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特别方式。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学生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激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2、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导语: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老舍吧?他的作品言语朴实,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文章。
2.揭示题目:猫(读题)
学生齐读题目
了解作者,熟悉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①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
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3节,第二段:第4节
(一)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述这一段内容的句子。(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这一段中的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板书:古怪)
读出句子语气。
3.这一段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它的古怪呢?自由读第一段。
交流后出示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胆小、勇猛
4.运用中心句归纳段意。
(1)温习学过的中心句归纳段意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5.朗读第一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分段
代表发言总结分段
学生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举例理解古怪一词
自由读句子,体会语气
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积极表述中心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清文章结构,善于从整体驾驭课文
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学会寻找理解词语的方法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三、落实训练目标
1.读文章第二段,思考句子间是什么关系?
(总分总)
2.用中心句归纳法概括段意: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淘气)
3.齐读第二段
默读课文,思考
先总结再交流
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什么样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怎样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先找到中心句,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桌交流,试说出中心句法的主要方法
及时记录笔记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学会总结
五、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②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时古怪
胆小 勇猛
猫:
小时淘气 玩耍 跌倒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主动参与的时间长,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2.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3.善于倾听,并能够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4.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5.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认知。
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和人的和谐情趣。如学习第二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会人和猫的和谐情趣。
接下来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节,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在这节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其次,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
16、四年级数学方向与位置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方向与位置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方向与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方向和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描述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好方法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准观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数学书61页主题图,先观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揭示这节课学习内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并探索,引发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深入的探究,后以小组为单位有序汇报。(笑笑从家去图书馆,怎样说清楚她要走的路线?)
2.亲自实践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要确定的物体的具体
位置必须要知道方向和距离。老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绘制路线图,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借助质疑,深入研究
如果反过来从图书馆到笑笑家,该怎么走呢?为什么这次描述和笑笑从家到图书馆不一样呢?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是方向改变,两者间的距离并未发生改变。
4. 归纳概括
怎样描述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在描述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师小结。
三、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6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试做后交流
2.课本62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试做后选取正确和错误的展示,通过对比,明确错误原因。
3.课本62页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互批,互疑,互改,互讲。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应用这部分知识时有哪些需要提示大家的?
3.对自己课中的表现做一个评价。
板书设计 :
去图书馆
观测点 方向 距离
17、四年级数学线与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线与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二单元《线与角》
①直线:没有端点, 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
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延伸,可以测量。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直线和射线不能比较长短。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画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作一条。)
(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作无数条。)
两平行线间的所有垂线段相等。(即: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垂线画法:一找,二合,三画,四标。(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作一条。)
(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作无数条。)
同一条直线的所有垂线互相平行。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即:【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
④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组邻边互相垂直;
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组邻边互相垂直,且一组对角线也互相垂直。
⑤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的大小有关。
0o锐角90o 直角=90o 90o钝角180o 平角=180o 周角=360o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1个平角=2个直角
⑥量角:量角要用量角器。
(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o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o)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两合一看。
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点重合); 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线边重合)。
一看是指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看刻度)。(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
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角的张口向左看外圈刻度,角的张口向右看内圈刻度。)
⑦画角:画角可以用量角器或三角板。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好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的角有:(注意:这12个能用三角板画出的角度都是15的倍数。)
15o 30o 45o 60o 75o 90o 105o 120o 135o 150o 165o 180o
(45o-30o) (30o+45o) (45o+60o)(30o+90o)(45o+90o)(60o+90o)180o -(45o-30o)
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
18、乌塔评课稿
乌塔评课稿
乌塔评课稿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
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19、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如果整堂课只是在说,那么它的效果也就随下课铃声一起结束了;如果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那就违背了口语交际活动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我尝试将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重在启发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与反思,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摸索接受一定的方法技巧。本堂课上,我不仅营造了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大胆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介绍给大家的语言环境,而且让学生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培养了良好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习惯。
【教学反思】
1.在口语交际进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交流之中,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能围绕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有少数学生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态度还不够自然大方,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对这部分学生多加关注。
20、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编者意图: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着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爱,父母之爱滋养我们成长。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外貌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
1、以读代讲法。
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体会,读中悟情。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
1、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
2、入情入境感悟父子情深
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五、教学思路:
通过一个中心词,两个板块、一条主线,使教学脉络更为清晰
首先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入学习,以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从父亲的了不起与儿子的了不起两个板块来体会感受,清晰明了;始终以一条主线,即父亲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杭州接坠楼女孩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一篇报道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概括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在预习中已经解决,这也是对预习的一个检测。)
三、再读课文,直指终点
1、再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
(意图:语文课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或句子,这样课堂能顺水推舟一样很好开展。另外,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能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意图: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引向自发的学习、主动地探究,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
4、学生初步交流各自的看法。
(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虽没有深入细致的阅读,但是学生一定对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整体感知。
四、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读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它。
2、用 __ 划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班级交流。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评议,齐读。
①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读出时间的漫长。
②如果是你这么长时间疯狂地挖,你会感到怎样?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让学生想象父亲遇到的困难,理解挖掘的艰难。用不论总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让学生把父亲的形象读出来。
③为了让父亲了不起的高大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又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让学生用心去读书,感受伟大的父爱,此时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师: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6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
1、小练笔:请展开想象: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①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指名读,评议,齐读。(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为了进一步凸显文章主线,创设情境:
在废墟下,不停劝说和鼓励同学时,阿曼达想到是这句话 _______
在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等待父亲来解救的38 小时里,阿曼达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还是那句话 ________
3、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意图:课文中描写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就是那些有关父子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学生从中能感受到父亲那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信赖。从而理解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解决了难点。)
五、升华情感,加深体验
1、(出示课件)在父亲永不放弃的努力下,(接读)这位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3、夸夸这对父与子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和儿子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通过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
4、为了使文章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情感基调达到高潮,以一首现代诗作为感情的烘托。
(意图:学生回答一般都是围绕信任爱这些字眼,这就表明,学生知道文文中要彰显的是父子亲情,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文章内容理解的一个考察,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考察,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夸这对父与子,这表明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理解了。)
六、作业设计
1、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边阅读边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积累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习得语言,悟得学法,为单元作文打基础。)
2、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形容的,你们想过要怎样报答父母吗?(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懂得感恩,以爱促爱。)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了不起是文中的关键词,简明扼要,爱字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爱
21、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种花生,收获花生后与家人一起品花生、议花生,从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中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朴实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在上课中,我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重视课前积累,强化和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这节课前,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复习前面所学课文要求背诵部分,因为我平时注重对学生的指导积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从课题入手,从搜集资料做起,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质疑交流,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课堂上求异思维的气氛基本具备之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求异思维的火花将不时闪现。而教师应努力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本节课的教学中佘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需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理解。比如轻声自悟读、默读、男女生齐读等方法。但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我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交流后能及时评价。
落花生评课稿第二篇:
目标:读准课文,重点在第一自然段。理解句子,学会懂得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一、导入
的的游戏
出示图片:花生、糖醋花生,酥花生,落花生等
说说你对花生的认识,师小结:花生有很多用处。
过渡:你们只是画饼充饥,许地山比你们幸运,他与家人过了一个收获节。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闯关
(一)第一关:读四个生词
(二)第二关:小组合作
正确流利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分享(某个关键词、标点)推选一名汇报
汇报
A生读文,同学评读
B那个字音难把握(种)联系上下文指导读音(据意定音)
C齐读。你发现了什么?提醒:抓住某个关键词、标点
D生:从居然我发现收获的时间短。师:引导联系上下文说说收获的条件(后园有半亩空地),
E引导读出喜出望外的心情。生读,评读,再读
(三)学习3-15自然段。
1、思考:默读,思考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
2、汇报:尝花生、议花生
3、师:议花生为什么要写得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小组合作(直奔中心:议花生)
明白的,感受深刻的,有所发现的,做记号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互相修正推选2号汇报
A生汇报:提的问题实在很难得。师介绍背景,指导朗读一二句:生读,师导读,再读
B生汇报:提的问题花生的好处。
解决问题:对比的写作方法,读文完成表格
作对比
花生
桃、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其貌不扬、容易被忽视、不起眼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出示图片重现花生,桃、石榴、苹果。
作者为什么用他们做对比,悟出花生的品格
读文。
小组探究:父亲觉得花生到底好用在哪?
C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只体面
哪些人对别人有用。
读句
E了解作者,深层理解句子。
许地山生平,许地山名言
F课题为什么叫落花生,许地山为什么用落花生做笔名
G小结: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2、位置评课稿
一、谈话导入
活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应的习题
上、下、前、后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 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
23、统计与概率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统计与概率内容变化及教学启示
统计与概率是实验稿所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思想、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和区别、课堂上应当突出的关键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认识上的分歧。为此,新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明确统计课程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观念,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亲近数据,初步培养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对随机现象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重新梳理、整合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相关教学要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关键。
一、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内容
实验稿在前言部分给出了各部分内容学习的关键词,也是相关内容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谓核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概括很多知识的共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1]就统计而言,实验稿给出的关键词是统计观念,其内涵是: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容易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质疑评价是统计观念所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相应地,新标准给出的统计学习的关键词是数据分析观念,其内涵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对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逐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重视上;区别在于,后者更加关注数据在统计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数据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数据处理过程所蕴涵的更为一般的数学思想。
1.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统计就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
当今世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大量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取信息、作出决策的例子。因此,必须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所谓数据,是指用来描述对客观事物观察测量结果的数值。当我们对某个随机变量(比如某个年龄的学生身高)进行观测时,事先不能预料会取到谁的身高,而一旦某位同学被抽取到,就称这个人的身高数值为这个随机变量(身高)的一个观测值,即数据。[2]广义地讲,数据不仅指具有现实背景的数,也包括图和语句。比如,网络中的搜索引擎就是用统计方法进行语句检索的,此时统计所处理的数据就是语句。[3]
作为统计研究基础的数据,往往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这种随机性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例如,记录某位同学每天的上学时间,每天得到的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事先无法确定;但只要记录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确定的信息,比如该同学每天上学时间大约是多少等。
构成数据随机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数据的抽样过程。首先抽样方法本身通常是随机的,因为按随机性原则抽取的样本,能够较好地排除人个主观的选择与成见,从而使得样本能够尽可能具有对总体的代表性;同时这种代表性也不是绝对的,相对于总体参数而言,它只是趋近于后者,而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后者。其次,抽样过程中的数据本身也可能是随机的,特别是连续性数据的测量,由于测量工具、观察者角度、测量时间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每次测量的结果事实上都会存在误差,也就是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二是由部分推断总体的过程。统计推断不同于演绎推理,它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不一定准确无误,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好的统计方法能够保证这种出错的可能性较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概率事件的随机性,而上述数据随机性则主要表现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换句话说,引导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体会随机思想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需要我们特别予以关注的一个重点。
2.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不同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
对不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源自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样本数据的不同理解;二是基于研究问题的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对于两家公司最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数据,我们既可以逐年比较它们的绝对数额,也可以逐个分析每家公司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前者有利于我们了解每家公司的实力,后者则有利于我们掌握每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又如,有两组同学的投篮成绩,一组是10人,另一组是8人。对这样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是否一定要采用平均数呢?结论自然不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两组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可以取每组成绩的均值──成绩相对比较均衡用平均数,有极端数据也可用中位数;如果想从中选拔投篮水平高的选手,则可直接比较每组的最高成绩或前三名成绩,等等。这就是说,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应该依赖于研究问题的目的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
小学数学中对统计图形的选择以及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不同的问题,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样的数据,希望研究的问题和获得的信息不同,所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自然也应有所区别。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也就十分正常了。同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本身通常很难区分对错,能够区分的只是好与不好──如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这样的方法就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这也是统计与确定性数学内容十分重要的区别之一。
3.统计体现了一种不同于确定性数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由于其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确定性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遵循约定的原则进行严格的计算或者推理,因而更多体现的是演绎;统计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随机的,是非确定性的,需要通过较多的数据进行推断,也就是通过个别来推断一般,因而更多体现的是归纳。[4]
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还有别于一般数学规律和公式的归纳过程:公式和规律往往是确定的,学生用于归纳的素材可以不同,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相同的;统计活动中的归纳往往需要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炼信息、把握规律,或者从样本出发推断整体,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就具有个性化特点。显而易见,经历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结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初步学会用不确定的思维看待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知道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处于随机状态,它们是否发生以及怎样发生尽管不能完全确定,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教学要求有所调整的内容
新标准在进一步明确要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内容核心的基础上,又依据广泛调研的结果,针对教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梳理并整合了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内容。就小学阶段而言,内容难度有所降低,容量有所减少,具体有以下几点:
1.第一学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学生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和表格,但显然不是指规范的统计图表形式,如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图等。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将数据整理的结果清楚地呈现出来,我们不仅无需提出方式上的要求,而且应该鼓励他们采取富有个性的不同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注意力过早集中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制作等技能的学习,从而影响对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等学习过程的兴趣;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基于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从数据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收集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和交流作出判断。
2.对平均数的认识从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从第二学段移至第三学段。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开展统计活动时,关注的重点通常是一组数据内部所蕴涵的各种信息,例如,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哪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与学生自身有关的数据处于什么位置,等等。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则应该更多地学会把一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学会从整体上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或把一组数据与另一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用来刻画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因此,在学生初步积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之后,再安排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是较为恰当的。
另一方面,尽管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但真正理解它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恰当地使用平均数,却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尤其是,如果在学习平均数之后,接着安排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就势必会涉及这三种统计量的比较和选择,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到底选择哪种统计量更具有代表性?真正弄清这些问题,既需要对统计活动的现实背景以及相关问题的特点具有较为透彻的理解,而且还涉及函数概念以及相关的代数运算。所以,把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移至第三学段是较为务实的选择。
3.降低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
统计和概率都是用来摹写、刻画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所谓随机现象,是指结果与条件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的现象,即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尽管统计和概率都研究随机现象,而且从知识逻辑看,统计学的研究需要以概率论为基础,但从认知角度看,统计比概率更为具体,概念和定义也少得多,因而小学阶段通常以统计内容的学习为主。
新标准在第一学段删除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同时在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中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关注:一是明确所涉及的随机现象仅限于简单随机事件,即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亦是相同的;二是只要求对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求进行定量表达。显然,这些教学要求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试验、游戏等蕴涵随机现象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相应的思维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学会从数据的角度看待可能性大小,知道有些事情需要通过调查去估计或推断,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习惯,而不是急于从定义和假设出发进行概率计算。
4.删除了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教学要求。
就一组数据而言,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符合或近似地符合正态分布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数据的分布是偏态的,也就是存在极端数据。对于后一种情形,如果不加分析地采用某种统计量(如平均数)去表示它们的整体水平,则可能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所谓的数据误导。认识到数据有可能产生误导,就应根据数据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以便更为客观地反映数据特点以及相关现象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考察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计算极差、方差等使数据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得以显现。显而易见,由于中位数、众数等知识的后移,对上述内容的认识和体会自然也不再适合放在第二学段。
三、几点教学启示
如前所述,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重要的不是制作统计图表、计算平均数,以及求某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是要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包括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初步建立随机的概念,学习如何去判断事情的主要因素[5]。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关键应依赖于他们的经验,特别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经验。也就是说,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组织、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作出判断、进行预测,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途径。
1.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首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够想到通过设计简单的数据收集计划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有用的,数据中往往蕴涵着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和决策。
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或使问题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引导他们提出一些与自身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并使他们提出问题的自然倾向得到保护和延续。例如,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饮料,喜欢的电视节目,作业本上小红花的数量,等。对第二学段学生来说,应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与学校、家庭、社区有关的现实问题,并把兴趣从自己的周边环境逐步转向其他情境,包括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以及其他学科中具有特定意义的问题。例如,自己家一周扔几个垃圾袋,同学们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情况,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情况,当地的气温变化情况,某种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还应适当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第一学段可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举手数数、逐个询问、投票等方式获取数据。第二学段则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一些实际调查或测量活动,可以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也可以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此外,作为收集数据计划的一部分,还可提醒学生:要根据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适当调整相关选项甚至是最初的问题;也要注意数据收集的一些具体环节,如提什么样的问题及向谁提问题,观察什么及什么时候观察,测量什么及怎样测量,等等。
2.用不同的方式整理和展示数据。
无论是调查、测量,还是试验,得到的数据通常都显得有些杂乱,此时就需要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整理数据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数据、获得信息,同时也是为了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别人分享对问题的理解,并引发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从而也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地展示数据。
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分类。分类是需要标准的,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由此获得信息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呈现每个数据逐步过渡到分类呈现数据,以及按不同标准分类呈现数据。例如,就家里有几口人这个问题,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小组里每个同学家里的人数,此后可以逐步过渡到要求他们按3人以下、3人及3人以上的标准分类呈现全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情况;到了中年级,除了要求按家庭人口数进行分类之外,还可要求按两代人、三代人、三代以上这样的标准重新分类,从而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给出标准,并注意标准自身的严谨性。这里,数据类型标准通常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数据的数值范围标准则需要多一些指导。例如,就喜欢的小动物这个问题,学生通常不难给出标准;但如果进一步讨论你家饲养某种小动物的情况,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困难。此时要通过组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诸如不养、养1只、养1只以上这样标准去收集和整理数据。
至于数据的展示方式,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引入相关统计图表的必要性,并在统计图表的选择过程中不断把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数据展示方式。此外,还应适当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中了解各种富有特色的数据展示方式。
3.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
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以便从数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发现蕴涵其中的一些规律,是数据分析观念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般认为,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包括各种自己的方式)中获取信息、作出估计或推断。
第一,要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个别数据(尤其是极端数据)逐步过渡到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例如,就全班同学身高情况这个问题,学生通常首先会关注这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的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这组数据中每个高度段各有多少人,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多,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少,自己处于什么位置等问题,从而使他们初步体会分析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二,要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把一组数据看作一个整体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对两组相关数据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楚地确定两组数据间的异同,仅靠说明每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或数据分布情况是不够的,由此引入均值的概念;也可在讨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全部数据的分布情况后,要求学生找出一个能够代表这组数据整体水平的数值,从而感受平均数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它在相应现实背景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三,要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能够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例如,从自己班同学中超过一半的人有蛀牙,是否可以推出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乃至全校所有同学的蛀牙情况?上面哪个判断要可靠一些?要使推断更加可靠可以怎样做?事实上,这样的推断或多或少已经涉及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尽管小学生不大可能也无需理解样本与总体等概念,但可以借此初步感受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在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如上的讨论,或者将从全班同学中获得的数据与更大范围的相关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比较,相信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基于数据所进行的思考也将更加深入。
4.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我们知道,判断一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列举出这个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再根据这些结果作出判断。二是先进行试验,并记录由试验所产生的数据,再根据收集的数据去估计相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实上,上述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定义和假设的概率计算,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推断。在第二种方法中,尽管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但是只要摸的次数足够多,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进而做出相应的估计和推断,而这些正是数据随机性特点的基本内涵。因此,这样一种运用数据进行估计的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统计与概率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凸显随机思想。
此外,在上述摸球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讨论: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准确,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和相应的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增加摸球的次数;摸球的次数越多,估计的结果就越准确。一般来说,这样的经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数据分析意识,提高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24、老人与海鸥评课稿听课记录
《老人与海》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的肖天旭。在汇景这个优秀的团队,我有幸参加了6个课题的研究。先后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6篇,同时借助市百千万学习的平台,有机会到深圳、杭州、上海等地去学习和锻炼,近五年承担了区以上公开课26节,其中两节国家级公开课还被录成光盘,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我的导师特级教师何莹娟老师认为我的课具有:朴实、扎实,大气、灵动的特点,那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希望我今天说的课也尽可能的体现这四个词语。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老人与海鸥》。《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读课文。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作为单元的开篇之作,我反复把课文读了几遍,课文写的是一个老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教师一定用好这个例子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体验情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第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想法开始更加独特,他们也具备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思维的深度和宽度都还不够,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不仅要会学习,更要会理解,会运用。
第三,说教学法:
教学要遵循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思路,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悟情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特点,学生的情况,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前两个目标是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工具性目标,后面两个目标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目标,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难点是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以上目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疏通文意,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的情感,揣摩写作方法。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做一个课外阅读的交流汇报。我今天重点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将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学习导读,明确爱的主题(约2分钟)
自读导读内容,思考:
1.本单元的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一定要渗透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学习每组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读导读的内容,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听写词语,引发爱的思考(约5分钟)
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塑料、褪色、饼干、节奏、乐谱、吉祥、抑扬顿挫、相依相随。
3.大屏幕显示,集体评改,提出要注意的字。
4.提问:
(1)在这些词语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学生找到相依相随)
(2)相依相随什么意思?(换词理解,拓宽词汇量)
(3)谁和谁相依?谁和谁相随?哪一部分写的是相依,哪一部分写的是相随?(学生找到:老人和海鸥相依,海鸥和老人相随。1-13自然段写的是相依,14自然段到最后写的是相随。)
(设计意图:听写是对学生预习课文的检查,落实了第一个目标,而且突出了新课标提出的对写字的强调。同时借助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深厚情谊的关键词语相依相随,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弄清课文大意。)
三、品读句段,感悟爱的深情(约20分钟)
1.默读课文1-13自然段。
2.划出能体现老人与海鸥深情的句子和段落。
3.写上批注。
4.小组交流。
5.汇报。
6.有感情的朗读,用读来表达自己感受。
7.体会写法: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学习,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一定要顺学而导,把关键的句段出示在大屏幕上,比如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9自然段等,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读出情感。同时及时补充老人的相关资料,添补学生对老人理解的空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为海鸥着想的爱。在品读句段的同时引导学生揣摩写法。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可以发现,通过动作描写(3、4自然段),语言描写(5、6、7、8、11、12自然段),神态描写(8、10、12自然段),外貌描写(2自然段),把老人对海鸥的情谊写得感人肺腑。适时让学生上来板书他们总结的方法。)
四、想象写话,升华爱的情感(约10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配乐想象写一段话: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想象,这十多年来,他经历了什么?在狂风中,在暴雨中,在皑皑白雪中,在生病的时候你看到的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画面将是怎样的?请用一段话写出你看到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堂练笔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布置作业,延伸爱的内涵(约3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课后收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诗句、名言、故事。
(设计意图: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教好语文,除了用教科书,还要大力推进儿童阅读,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第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以老人与海鸥的情感为主,以文章写法为辅,突出了文章重点与难点,简单明了。
相依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27 老人与海鸥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相随
25、六上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评课稿教学反思
六上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设置阅读奖项激励学生。
可以设置计划之星笔记之星高效之星故事大王等奖项,奖励有计划地阅读、阅读笔记做得好、读书读得快、会根据阅读讲故事的学生。
2.交流阅读情况。
请获得阅读奖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经验;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此次读书活动交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改进、如何改进。五、拓展阅读
对于读书速度快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推荐更多描写成长故事的小说。下面是一些推荐书目:
1.《呼兰河传》(萧红)
2.《绿山墙的安妮》(加拿大,露西莫德蒙格马利)
3.《汤姆索亚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
4.《布鲁克林有棵树》(美国,贝蒂史密斯)
教学反思2:
评估反思不仅设置在项目结束部分,更多地穿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贯穿整个PBL。反思也并不是针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进行,反思也完全可以包含正面的评价,反思是为了知道在PBL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该项目采取了3个方向的评估:
1、个人自评
通过填写自评表来进行自我评价,自评表。
2、团队互评
在每个环节的团队分享过程中,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性讨论下发现自我的不足,并有极强的意愿去改进。
3、教师评价
教师会对最终作品做出一个综合评价。
26、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评课稿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的结构;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尝试用徒手切片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认同气孔的张开闭合是相对的 ,形成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导入:植物通过根将外界的水吸收进体内后,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然后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回答
【新授过程】
第一环节: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导入:植物通过根将外界的水吸收进体内后,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然后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回答。
第二环节: 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强调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辅导。强调将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与永久切片对照 观察,放视频资料展示教材中插图23、24。
集体讨论: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回答或者指名回答。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教师小结:保卫细胞呈半月形,靠近气孔的一侧壁厚 ,远离气孔一侧的壁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当太阳升起温度升高时,气孔张开,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阳光灼伤。同时,随着水分的散失,使水向上运输的动力增大,促进植物根部吸水,使植物能够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当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时大多数气孔也关闭了。
教师提问:蒸腾作用除了能够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以及向上 运输以外,还有没有其它意义?
小组一起讨论。(教师要求各抒已见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及时予以评价。
第四环节:视频展示插图25,学生观察,同桌相互描述地球上水循环过程,然后阅读教材116面图下的文字。
小组讨论:(1)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2)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三 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犬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反思:学生很感兴趣,感觉有意思。
27、角评课稿
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方法: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38练习1,2,3 选做
知识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 能力目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0练习1,2 选做 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求出角的余角和补角,了解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了解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求出角的余角与补角 教学难点: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教学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4习题4.3第12,13题 选做
28、整式评课稿
是 次 项式。
6、如图,用式子表示圆环的面积.当R=15cm , r=10cm 时,求圆环的面积( 取3.14)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认识了哪几类式子,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你认为难点在哪儿,你对同学们有什么提醒?还有哪个知识没理清?
六:延展提升:
1、已知多项式 是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m,n应满足的条件是
2、观察下列单项式-a , 2a2, -3a3 , 4a4 , -5a5 ,
(1)写出第2012个和第2013个单项式:;
(2)试写出第m个和第m+1个单项式(m为正整数).
29、有理数评课稿
【教法说明】以上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启发诱导,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提出问题:巩固概念
(出示投影2)
(1)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2)-5是整数吗?是负数吗?是有理数吗?
(3)自然数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教法说明】这三道小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新授过程中随时设计习题进行反馈练习,以便调节回授。
注意:有时为了研究的需要,整数也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这时分数包括整数,本章中的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方法也常常不同,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先把有理数按整和分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正与负来分类,如下表:
(2)先把有理数按正和负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整和分来分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下列有理数中:-7,10.1, ,89,0,-0.67, .
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学生思考,然后找同学逐一回答.其他同学准备补充或纠正。
【教法说明】通过此题,检查学生对有理数分类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数的集合
我们曾经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同样把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合;把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分数集合;把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合。
(三)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4)
(1)把有理数6.4,-9, ,+10, ,-0.021,-1, ,-8.5,25,0,100按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分成四个集合。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2)把下列有理数:-3,+8, ,+0.1,0, ,-10,5,-0.7填入相应的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教法说明】学生思考后,动笔完成上述第(1)题。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共同订正.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第(2)题采用分组计分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再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方法.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不是正数,但是整数。
【教法说明】课堂小结,采取学生小结的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全体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应达到的目标。
(五)反馈检测
(出示投影5)
(1)整数和分数统称为_______________;整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零,分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持号内:
-3,4,-0.5,0,8.6,-7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正有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4)选择题:-100不是( )
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
【教法说明】通过反馈检测,既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布置作业
思考题: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3.14,-5,0,89,-2.67,+1001
有理数集合:
非负有理数集合:
负有理数集合:
板书设计
30、细菌评课稿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间 应用方式和作用
手术前,为何要先消毒? 视频 感知与体验 现有 3分钟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细菌的发现 图片+文档 感知+识记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感受技术进步会推动科学的发展。
观察细菌的形态 图片+文档 拓展学习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十分微小及其形态。
观察细菌的结构,比较不同之处。 图片+文档+动画 拓展学习 现有 5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的结构特点及其营养方式。
探索细菌的生殖速度 图片+文档+视频 能力训练 现有 1分钟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巩固与应用 文档 能力训练 现有 3分钟 拓展学习、延伸课堂。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是否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其人,及其发现细菌的过程 8 6 4 3
10 8 5 3
10 8 5 3
8 6 4 3
8 6 4 2
是否运用网络搜集有关细菌形态结构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8 6 4 3
8 6 4 3
8 6 4 2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8 6 4 2
8 6 4 3
8 6 4 2
8 6 4 2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八、帮助和总结
1、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4、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5、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31、工业评课稿
工业中心 基地特色 形成
大连,沈阳,鞍山,辽阳
钢铁,机械,化工,石化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特别是陆地交通,
【课堂构建】:
1、工业生产包括______以及对原材料进行_____, __ ___、______。
2、现代工业重要性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________和设备、原材料 和________等生产必需的___________。
3、我国工业发展现状:①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_________,门类齐全,基础________,规模庞大。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________,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工业门 、 、 、 、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 、 、 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______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多;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_______。
【课堂检测】
1、下列产品不是来源于我国工业的是( )
A.煤炭 B.羊毛 C.轮胎 D.服装
2、下列关于我国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不能生产任何产品
B.旧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只在长江沿线有一些工业
C.我国目前已拥有联合国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D.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3、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分布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发资源 B.继续发展重工业
C.破产保护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32、河流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评听课稿,分享河流评听课感受和记录
河流评评课稿: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了解内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知道我国的两大湖区及主要的淡水湖、咸水湖。
2.理解并会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情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并通过这两条大河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研究一条河流。
4.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长江的源流概况及开发利用情况。
3. 黄河的上、中、下游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学难点
2. 黄河的综合治理1. 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
课堂学习知识积累:
(一)、学习《外流河为主的河流》
1.自学教材P42页内容。概括这部分的知识要点:
流域:
水系:
外流河:
内流河:
外流区:
内流区:
2.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内、外流区的分布区域及面积大小: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外流区面积大,我国河流以外流区为主
3.读地图册20页水系图 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并判断其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如果是外流河,它又流入哪个大洋?
河流 黑龙江 松花江 黄河 淮河 长江 珠江 雅鲁藏布江 额尔齐斯河 塔里木河
是否外流河
注入的海洋
4.(独立完成教材43页活动题。)4.
5.引导学生探讨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水文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
联系身边的河流(汉江河)的相关情况讨论影响河流水文特点的因素。
A.水位的高低、流量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来水的影响,而河流的水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地下水及高山冰雪融水;
B.含沙量的大小受河流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低影响;
C.外流河汛期的长短主要受雨季时间长短的影响
D.河流是否结冰以及结冰期时间的长短受气温高低的影响。
6.看书归纳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内流河
外
流
河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7.引导学生推导水文特征特殊的河流:
①汛期最长的河流 ②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④水量最大的河流 ⑤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二)、学习湖泊
1.在中国地形图中学习湖泊分布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概括。
⑴哪些地形区湖泊分布比较集中?这个地区的湖泊是外流湖还是内流湖?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
⑵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哪一个?它是什么类型的湖泊?
⑶继续提问: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哪一个呢?
2.请学生读P45两幅地图,观察洞庭湖的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了解我国湖泊现状:湖泊数量越来越少,面积越来越小;讨论:围湖造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三)比较学习《长江与黄河》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长度
注入的海洋
主要支流
主要水
文特征
分段点 上游
中游
下游
水能集中分布河段
干流流经省区
干流流经地形区
主要水利枢纽
其他特点
课 堂 练 习
一、选择题
1.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基尔运河 D.京杭运河
2.位于我国最北端的河流是( )
A.黑龙江 B.乌苏里江 C.珠江 D.雅鲁藏布江
3.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 )
A.洞庭湖 B.鄱阳湖 C.青海湖 D.太湖
4.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
A.弱水 B.塔里木河 C.湘江 D.渭河
5.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的是( )
A.弱水 B.渭河 C.汉江 D.辽河
6.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 )
A.珠江 B.长江 C.额尔齐斯河 D.怒江
7.下列河流中有凌汛发生的是( )
A.珠江 B.黄河 C.长江 D.淮河
8.形状像几字形的河流是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黑龙江
9.1998年夏季,南北夹击,在我国出现了特大洪水灾害,发生洪水的两条河流是( )
A.长江、黄河 B.长江、淮河 C.松花江、黄河 D.长江、松花江
10.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按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是( )
A.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C.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渤海 B.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黄海
C.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渤海 D.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黄海
12.黄河断流现象出现的河段是(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上游
13.泾渭分明是我国的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好坏,就像古时的泾水和渭水一样清浊分明。春秋以前泾河要比渭河清,但战国以后这两条河流就好像展开了竞赛,先是泾浊于渭,东汉以后,又渭浊于泾,两河越来越浊,至今都浊浪滚滚,泾渭不分了,其根本原因是:( )
A.河水全无 B.河水清澈 C.流域内植被覆盖好 D.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14.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
A.引黄淤灌 B.加固黄河大堤 C.全流域综合开发 D.中游水土保持
15.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D.四川盆地
16.目前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 )
A.龙羊峡 B.葛洲坝 C.三门峡 D.丹江口
17.长江流域水灾的多发地段是长江的( )
A.四川盆地地区 B.长江三峡地区 C.中下游平原地区 D.上游地区
18.我国被誉为黄金水道的内河航道是:( )
A.长江 B.珠江 C. 松花江 D.京杭运河
19.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 )
A. 黑龙江 B. 黄河 C. 长江 D.珠江
20.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分布在____省( )
A.湖北 B.湖南 C.江西 D.青海
二、填空题
1.下列是我国主要河流:黑龙江、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
在上述河流中:(1)属于我国和邻国界河的是:_______________。(2)发源于我国流经邻国入海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3)属于内流河的有:_______。(5)流入印度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_。(6)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7)流程最长的河流是:________。(8)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9)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是:_________。(10)1月0℃等温线经过的河流是:________。
2.填表:比较我国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黄河
长江
3.我国河流受地势影响,大部分河流自______向______流,最后流入______洋。
4.我国外流河的水量变化,深受______气候的影响,汛期大多集中在______季节。
三、综合题
1. 读课本P42《中国的主要河流分布》图,答下列问题
(1)用红笔画出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2)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观察此线同 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向近似,同时此线又同(气候分区) _______ 区和 __________ 区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
(3)图中位于外流区域的河流主要有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 河等,这些河流受气候影响,水量________,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_________ ,汛期主要在 _____ 季。
2. 读课本P47图2-37,做题: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______ 山,注入 _______ 海,自西向东依次流经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等四大地形区,总落差达到______ 米,因此 ______资源非常丰富。
(2)长江流域的水灾多发生在 ________ 地区,因为这里地势 _________ 、水流 _______、泥沙 _______、排水 _________ ,一遇暴雨,洪水难以宣泄,往往泛滥成灾。
(3)九八年夏季,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后,秋冬季节,云南、四川等部分地区开始封山育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P49图2-39做题
(1)源头①发源于 _________ 山北麓,注入④ _________ 海。
(2)支流②为 __________河,③为 ___________ 河
(3)黄河上游流径我国地势第 ______、 _____ 级阶梯交界处,河流_______大,是黄河_________ 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建有水利枢纽a 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中游已建成的水利枢纽C是 ___________ ,正在建设中的水利枢纽d是_______省的 ____________。
(4)读P51图2-42,做题:因河床高出地面 ________ 米以上而称为_________。此种现象在黄河的 ___________ 段(A至B或B至C)最为明显。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而要从根本上治理图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在 _____________ 地区大力植树造林,综合整治。
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B 5.A 6.D 7.B 8.B 9.D 10.B 11.C
12.C 13.D 14.D 15.C 16.B 17.C 18.A 19.C 20.D
二、1.(1)黑龙江、鸭绿江(2)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3)塔里木河(4)京杭运河(5)怒江、雅鲁藏布江 (6)额尔齐斯河 (7)长江 (8)黄河 (9)雅鲁藏布江 (10)淮河
2.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黄河 小 短 大 有
长江 大 长 较小 无
3.西、东、太平洋
4.季风,夏季
三、1.(1)略 (2)400,季风,非季风 (3)长江,黄河,主讲,淮河(答案不唯一),大,明显,夏季
2.(1)唐古拉山,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6600,水能.
(2)中下游,低平,缓慢,沉积,不畅
(3)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3.(1)巴颜喀拉山,渤 (2)渭河,汾河 (3)一,二,落差,水能,龙羊峡,刘家峡 ,三门峡,河南,小浪底 (4)7,地上河(悬河), B至C,泥沙沉积,中上游
33、疆域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疆域听课稿,分享疆域听课感受和记录
疆域评课稿: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尝试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面积,运用地图查阅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和读图的能力。
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难点
能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判读和与其他国家位置的比较,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以图释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3. 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大中国》,多媒体展示天安门、长白山天池、乐山大佛、桂林山水等的图片。
(引导)伴随着一首慷慨激昂的祖国赞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优美的景观。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都热爱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学习第一节《疆域》。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提示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带着目标学习,能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 、我找我家中国的地理位置
(过渡)同学们,初一我们学过可以从哪几个主要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呢?读图结合课本第三页,完成下列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____半球(南、北),____半球(东、西)。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_______跨纬度广,北回归线穿过我国____部,我国陆地大部分位于_______带,南部小部分位于____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东临_______洋,西靠______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夸我家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知道(过渡)那我国的位置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四页图文,完成合作探究题。
1.比较我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第1组解决
2.比较我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第2组解决
3.议一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
中国位置的优越性
(提升)通过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分析一个地区位置的方法?回忆前面的知识,讨论得出:从所在半球、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三方面进行分析。进行小结。
(过渡)学习完中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下列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
我赞我家辽阔的国土
每天,当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晨曦初露的时候,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夜晚。
每年农历立春前后,我国北方的松嫩平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南方的海南岛已经春意盎然。
请同学们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的差异。
展示我国疆域和领土四至点.
分成两个小组:
小组1填写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和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计算相隔纬度(大约49)
小组2填写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和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计算相隔经度(大约62)
(过渡)我国辽阔的疆域周围有许多陆地邻国和海洋,下面就一起认识我国的邻国和海洋
我赞我家填我国土
1..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_____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____位。我国陆上国界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接壤。我国大陆海岸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隔海相望。
2. 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______海,以及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之间的______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______岛,其东面直接濒临______洋;我国第二大岛是______岛。
我赞我家欢乐旅行
开展祖国边境游的活动进行比赛。小组1沿着陆地边界走,小组2沿海海岸线走,都从中国和朝鲜的交界处开始,分别汇报沿途的见闻。
小组1:沿途能够见到的国家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
小组2:沿途经过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洋,看到了隔海相望的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还看到了我国最大的台湾岛和第二大岛屿海南岛
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
2001年4月1日8时36分,美国军用侦察机向我国三亚外海抵近侦察,我军某部派两架飞机对美军进行跟踪监视,9时07分,中方飞机在离我领海104海里处正常飞行,美机突然大动作转向,撞我一部飞机尾部,致使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英勇牺牲。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允许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国机场。
1.从材料中议一议美机的行为。
2.王伟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现在怎么做?
以我的收获为题,组织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教师适当补充。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总结,然后采用个人发言的形式进行我的收获活动让学生总结内容,能使学生养成回忆整理知识的习惯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不是很大,其关键是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还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重点,要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观念。
34、赤壁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听课稿,分享赤壁听课感受和记录
赤壁评课稿第一篇:
赤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赤壁之战的简述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见课件)
(2)出示古诗,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字音读准,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
(3)课堂知识普及咏史诗
(4)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问题探究
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2.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1)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
(2)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3)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曲折的表达了作者感慨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四.总结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做学案上的题。
赤壁评课稿第二篇:
《赤壁》教学
背景: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历史事件的讲述,便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从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案例描述:
一.导入。
1.教师解题,赤壁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学生就赤壁之战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零散的发言,拼凑出较为完整的事件,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周瑜要重点讲解。
2.教师由学生曾学过的《清明》、《泊秦淮》引出诗人杜牧,要特意点出诗人所处的时代是晚唐,渗透一些在晚唐时期文人的一般境遇与情怀。
设计意图:
1.学生对《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人物或事件说上几句,学生说出自己熟知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氛围是高涨的。教师适时纠正、点拨、归纳知识要点,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为新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进作用。
2.人在大的环境中会产生大众的情怀,了解了大众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个性。通过对晚唐时期文人的一般境遇与情怀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诗的阅读理解。
二.朗读。
学生出声朗读,并思考三大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眼到,心到,口到,感受诗歌带给人的最初语感体验。
三.合作学习分析课文。
一问:文章写什么? 二问:文章为什么写?
学生在朗读中,首先吸入眼球自然是跟三国人物有关的后两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教师就从这两句开始教学。
师:东风与周郎在赤壁之战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与作用?
生1:周郎即周瑜,孙刘联军的统帅,就是他以少胜多,成就了著名的赤壁之战,东风在最后的胜利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成语就从这里来的。
师:周瑜能以少胜多,说明了什么?
生2:他足智多谋,满腹才华。
师:铜雀是什么?二乔又是谁?
生3:铜雀是曹操为了自己享乐建的豪华楼阁,名叫铜雀台。
生4:二乔是东吴的两姐妹花,也整个三国都是有名的大美女。姐姐大乔是孙策的妻子,也就是孙权的嫂子,妹妹小乔是周瑜的妻子。
师:铜雀台怎么能跟大小乔联系在一起了呢?
生5:在 赤壁之战的最初,诸葛亮来到东吴商谈结盟时,有一场精彩的舌战群儒,其中就有一条说到曹操一旦胜利就会掳走大小乔,关在铜雀台,供曹操享乐。
师:事实上曹操并没有胜利,但在诗句却不是这样表达的,那又如何表达的?
生6:诗句中是把二乔锁进了春深的铜雀台,那就是大小乔被掳走了,曹操胜利了。
师:诗人是怎样设计曹操会胜利?
生7:因为东风没有给周瑜方便。
师:按照诗人的思路,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因为周瑜捡了东风这个便宜,诗人是有意贬低周瑜吗?还是另有深意?
生8:周瑜才华横溢是事实,如果诗人真的有意贬低,这首诗也不会成为传世佳作。
生9:诗人应该强调的是,周瑜的才华因为东风的便利,让他有机会在赤壁之战中大胜全胜,尽显一代枭雄风采。
师:那也就是才华横溢的周瑜在施展抱负时赶上了好时候,他遇到了能重用他的明君。文如其人,诗人拿周瑜说事,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生10:大概是诗人羡慕周瑜,能够有机会施展抱负。而自己空有才华,不能施展。
生11:在古代,要想施展才华,得得到明君的重用。诗人生活在晚唐,那时皇帝昏庸,社会腐败,有太多的人怀才不遇,诗人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要借周瑜来感慨壮志难酬之无奈,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讽喻。
师:是的,这才是诗人真正的用意。那诗人是如何引发要对历史评析?
生12:诗人发现了一把折戟,折断的兵器,说明这里经历了战争。折断的戟已沉进沙底,铁还没销蚀掉,说明战争据今有点年岁了。
生13:发现了就会拿起来,磨洗一下,自然认前朝,引发后两句的论史抒怀。
师:这种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要抒怀内容的表现手法,在以前学的一篇古文也用过,是哪篇,什么表现手法?
生14:《陋室铭》,起兴手法。
三问:文章怎么写的?
教师结合一问和二问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赏析并讲解三问。
1.借物兴感;
2.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立意新奇。
35、富贵不能淫评课稿
解释下列语段中的之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孟子的论点与大丈夫能屈能伸你更赞同哪个? PPT16
这两个观点并不对立。 孟子是说在这种些情况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改自己初衷。你不能把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做是妥协,这是一种隐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是畏惧而成奴仆,正是不屈于强权,所以才隐忍下来积蓄实力。
【附:板书设计】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反思
自我满意之处:
1-学法指导具体有效。识记作家的方法(名、时、地、代、评),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课堂有生成。学生提出了不会翻译的句子,不理解的词(淫 媳)
3、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明确,符合学情,容易实现,也基本实现了。并且一开始就交代展示目标。
4.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让学生辩证地理解威武不能屈与大丈夫能曲能直的关系。肯定学生从孟子举例妾妇之道中得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结论。
5、以学生为本,落实了学生的学。疏通文意主要靠学生完成。讨论问题也是留足充裕的时间,思考交流表述。
遗憾之处:
1、前松后紧,自我检测和练习环节没完成。
2.背诵目标没落实到位。
3.使动用法没重点落实。
富贵不能淫评课稿地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个读
公孙衍(yǎn ) 丈夫之冠(ɡun)
妾妇之道(qi ) 不能淫(yn)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读懂大意
1、小组合作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
2、课堂讨论
3、及时巩固
通假字:女
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古今异义:安居,熄,正,命
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读出理解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呢?
背景介绍战国纵横家(出示ppt),公张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主的喜好,极端个人主义。妾妇之道。
3、孟子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接着正面提出了何谓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4、古往今来,你认为哪些人算的上是大丈夫?
五、读出感悟
1、在你的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并谈谈其的现实意义。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有了新的认识。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七、作业布置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36、空气评课稿
颜色 状态 气味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251 gL-1 -209.9 ℃ -195.8 ℃ 不易溶于水
[过渡]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就是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3.稀有气体
[分析] 稀有气体曾叫做惰性气体。这是由于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作为稀有气体。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
[思考]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阅读让学生总结稀有气体的用途]。
[回答] 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可用于激光技术。
[思考]除了课本上讲到的稀有气体的用途外,谁还知道稀有气体的其他用途呢?
[回答] ①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场所所用的灯里充了氙气,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阳。
②航空、航海的指示灯里充入了氖气,通电时发出红光,这种光能穿透浓雾。
[总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和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稀有气体具有如下用途: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分析] 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 m316 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我们的空气已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四、保护空气
[分析]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图片展示]大气污染
[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结论]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大气污染。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思考]假如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回答]1.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
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
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
4.汽车不再用汽油,而用车用乙醇汽油。
5.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课堂练习]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D.稀有气体有广泛用途
答案:1.B 2.C
[课堂小结]本课题我们重点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和用途,同时还知道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另外,还了解了洁净的空气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一些措施。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四、保护空气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33习题3、5、7
2.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白酒 C.米醋 D.干冰
3.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放过量的红磷?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外,还可推出氮气____________(填难或易)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3)此实验过程中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答案:2.D
3.(1)让O2尽量消耗完全,使测得O2的体积更接近空气O2的实际体积 (2)难 不活泼 (3)不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这样效果会更好。
37、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法,能灵活运用抛物线的解析式的求法和图象的性质知识解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学生亲自经历巩固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相关题目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反之,又服务于实际生活.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渐像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来看,在之前学习过变量、函数等概念,对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也有所理解。在这些基础上,对于学习二次函数都是很好的铺垫性知识。
3重点难点
1、重点:求法和图象及其性质,应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性质的灵活运用,能把相关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函数y=6(x-2)2中,x=________时,y的值最小,二次函数中的极值写实际问题有何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导语二 商场的服装,经常出现涨价、降价,这其中有何奥妙呢?商家的利润否是随涨价而增多,降价而减少呢?
导语三 直接给出教材中P25探究1的问题。
活动2【活动】自我构建
通过二次函数,请学生说出结论,主要让学生回忆二次函数有关基础知识.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活动3【活动】基础演练
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4),且与x轴交点为(-1, 0)和(3,0),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例2、已知二次函数为x=4时有最小值-3且它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求此二次函数解析式.
活动4【活动】灵活运用
例3、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米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米时,达到的最大高度是3.5米,然后准确落入篮圈,已知篮球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根据题意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该运动员的身高是1.8米,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0.25米,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活动5【活动】思维激活
例4.如图,有一座抛物线形拱桥,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的宽为20m,如果水位上升3m时,水面CD的宽是10m.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现有一辆载有救援物资的货车从甲地出发需经过此桥开往乙地,已知甲地距此桥220km(桥长忽略不计).货车正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开往乙地,当行驶1h时,忽然接到紧急通知:前方连降暴雨,造成水位以每小0.25m的速度持续上涨(货车接到通知时水位在CD处,当水位达到桥拱最高点O时,禁止车辆通行).试问:如果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能否安全通过此桥?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要使货车安全通过此桥,速度应超过每小时多少千米?
阅读与思考 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阅读与思考 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函数y=6(x-2)2中,x=________时,y的值最小,二次函数中的极值写实际问题有何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导语二 商场的服装,经常出现涨价、降价,这其中有何奥妙呢?商家的利润否是随涨价而增多,降价而减少呢?
导语三 直接给出教材中P25探究1的问题。
活动2【活动】自我构建
通过二次函数,请学生说出结论,主要让学生回忆二次函数有关基础知识.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活动3【活动】基础演练
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4),且与x轴交点为(-1, 0)和(3,0),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例2、已知二次函数为x=4时有最小值-3且它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求此二次函数解析式.
活动4【活动】灵活运用
例3、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米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米时,达到的最大高度是3.5米,然后准确落入篮圈,已知篮球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根据题意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该运动员的身高是1.8米,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0.25米,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活动5【活动】思维激活
例4.如图,有一座抛物线形拱桥,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的宽为20m,如果水位上升3m时,水面CD的宽是10m.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现有一辆载有救援物资的货车从甲地出发需经过此桥开往乙地,已知甲地距此桥220km(桥长忽略不计).货车正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开往乙地,当行驶1h时,忽然接到紧急通知:前方连降暴雨,造成水位以每小0.25m的速度持续上涨(货车接到通知时水位在CD处,当水位达到桥拱最高点O时,禁止车辆通行).试问:如果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能否安全通过此桥?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要使货车安全通过此桥,速度应超过每小时多少千米?
38、水调歌头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听课稿,分享水调歌头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调歌头》评课第一篇: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评课第二篇:
《水调歌头》教案
目标导学:
1、自读课文,借助可下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
定向自学:
1、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讲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与苏轼有关的资料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3、收集咏月的诗词,背诵这首词。
自主领悟:
导入:公元1082年,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大病初愈之后游览了清泉寺,看到兰溪的美丽景致,心情为之一振,顿时豁然开朗,写下了千古名句,大家知道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这首诗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对,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重重波折之后,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热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再次来体会他积极乐观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
1、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要多读。首先请同学们来倾听我国著名的朗诵家为我们朗诵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互读,然后大家再推荐两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读。
2、一生读完之后,纠正他读错的字音,说明想把诗歌朗读好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情感。再请另一生读,读完点评之后让全班大声的齐读。
3、大家读得很不错了,但是大家读懂了吗?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重点词重点句,这些是打开诗词大门的钥匙。
4、请女同学齐读词的上片,男同学思考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答案在哪儿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小序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5、在中秋节的晚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月亮,想到了天上的宫阙。
6、作者想去吗?为什么?
想去,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寂寞孤单。(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理解。)
7、作者去了吗?为什么?
没去。害怕天空中的高寒,觉得现实中的生活比清冷的月宫好。
8、词的上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现实的生活。
9、请男同学读词的下片,女同学思考:词的下片有月亮的踪迹吗?
转朱阁,低绮户。
10、谁在这样的一个晚上无眠?为什么?
苏轼,他想到了他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
11、作者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什么事情呢?
人世的悲欢离合。
12、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此事古难全。这些不完满和缺憾自古以来就无人能够解决,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点拨释疑:
1、面对人生的缺憾和不完满,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豁达乐观:欢饮达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的下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思念亲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拓展延伸:
清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提示:从情感、内容、写法等角度分析。)
A这首词表现出的豁达乐观的情怀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打动人心,给人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B全词以月贯穿,借月抒怀,情景交融。C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实了诗词的内容,丰富了情感。
小结: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眼中的月,心中的月。
39、敬业与乐业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听课稿,分享敬业与乐业听课感受和记录
敬业与乐业评课稿第一篇:
《敬业与乐业》
一、教材结构分析
1、课标要求及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内容安排及意图
《敬业与乐业》是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文体是演讲和书信,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敬业与乐业》这是一篇思路清晰的演讲词,有口语化的特点,为学生学习演讲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其次,本文大量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理性色彩,是教学生筛选整理信息并形成积累习惯的好范文。第三,还会让学生对人生事业有逐渐深入的领悟和思考。
文章开明宗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学习本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
3、重点确定及理由
《敬业和乐业》的文本优势是大量的精彩的语言材料的集中呈现。学生就算是什么也不做,就把这些语言材料背记下来,也是了不起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故此我将以下教学重点:
1、积累词句。
2、能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能分辨清楚论据的类型;
3、有自己的思考认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议论文这种文体还比较陌生,在上课之前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知道什么是议论文,以及议论文结构的几部分。另外,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深刻,还需拓展一部分知识来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学提示,能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能分辨清楚论据的类型;通过质疑,学生明白应有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学生敬学爱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设计
1、圈点勾画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质疑法 尽信书不如无书让学生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ppt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师生互动预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有一个原本志向高远、成绩优异的好朋友,最近因不堪忍受寒窗苦读的学习生活,开始产生了厌学情绪。你很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导他重新迸发学习的激情,但却感觉心有余而才不足,不能用中肯的观点说服他。学完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你会获得行之有效的方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希望通过相关图片,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同时复习旧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积累,出示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1、现在快速把全文浏览一遍,了解一下主要内容。请给自然段标上小序号。
2、浏览完课文之后,在书法本上抄写字词。字要写规矩,这个时候是可以出声的,一边写,一边读背。抄完之后读读注释。
3、重点强调:赦、骛、聒的读音与写法。
4、简介梁启超:这个人物非常了不起的,王老师是要经常读他的作品的。他是中国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物。而且他还是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八九个孩子,每一个都极为出色。我经常看他的家庭教育信件,很受启发。这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学贯中西的人。他的《少年中国说》更是给每一位中国人注入一支强心剂。大家齐读:《少年中国说》的最后部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速读,梳理基本内容
1、自己阅读关于议论文的知识,勾画出关键词句。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用来告诉别人你的观点、看法和态度
注意:1.分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
2 .论题是论证的对象,不等于论点。例如:《谈读书》。
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看法、态度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
论据的类型:事实、道理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思考下列问题,在书上勾画出来。
中心论点在第一段,快找
分论点在第五段和第八段快找
全文有很多理论论据,比如
全文有很多事实论据,比如
本文用了讲道理论证
本文用了摆事实论证
本文用了对比论证
可以把敬业和乐业交换顺序吗?
提示:运用的那些名人名言,就是理论论据。
设计意图:提炼文中观点,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认知,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
2、出示文章结构图:
一、开篇提出演讲主旨(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地1段)
有业:做人之根本(第25段)
二、从三个方面分述 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67段)
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8段)
三、总结全篇(9段):责任心、趣味应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点评:这是最典型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一点玄妙都没有。全文就是总分总。
第二课时
(四)共鸣:
1、接下来我们还是采取共鸣和争鸣的议论文的学习模式来学习。先努力共鸣。我们为共鸣做点儿热身运动。这是一篇演讲稿,好,现在我们就尝试演讲,在演讲中感受作者的观点。请听要求(尝试演讲):
如果你是梁启超,你正站在演讲台上请各自选择3、4、5、6段的部分内容,设计现场演讲。语气、神态、动作都要恰当。每人讲一分钟。提醒,每个人都要有准备,可以尝试着讲给同伴听听。
2、现在我们就尝试共鸣。梁启超这篇文章好,年龄越大越感觉几乎每一句都是警句。
完成 梁氏警句整理:请勾画背诵至少五句很大声地朗读出来。不用解释。朗读,背诵,宣传。
学生勾画的可能有:
⑴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⑵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⑶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⑸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⑹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⑺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⑻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⑼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⑽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⑾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⑿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⒀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⒁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⒂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单独朗读,男女生配合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名句,记忆名句,增加学生的积累,为以后的写作准备素材。
(五)争鸣
1、梁启超真的很了不起。你们长大一定更要多读他的书,多听他的演讲,这个人太有智慧了,所以他才能够把他的九个孩子,全部培养成中国近代的生物学家、数学家等等。好,现在,我们进一步思考,刚才我们说了梁启超的很多好,现在,我们进入争鸣阶段,梁氏的观点,你是不是都同意?有没有不同意的?
引起学生质疑的可能有: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
2、故事引领:我带来了几个故事,看对你们的思考有没有一些帮助。好,很多问题需要大家在以后的成长中慢慢去思考。
⑴野田圣子是日本现内阁最年轻的、也是惟一的女性大臣邮政大臣。她的工作经历是从负责清洁厕所开始的。 现年37岁的邮政大臣野田圣子,既是日本现内阁中最年轻的阁员,也是惟一一位女性大臣。然而有谁能想象得到,她的事业起点却是从喝厕水开始的呢。 野田圣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当白领丽人,在受训期间负责清洁厕所,每天都要把马桶抹得光洁如新才算合格。是自出娘胎以来,她从未做过如此粗重的工作,因此第一天伸手触及马桶的一刻,几乎呕吐,甚至在上班不到一个月时便开始讨厌这份工作。有一天,一名与圣子一起工作的前辈在清洁马桶后居然伸手盛了满满一杯厕所水,并在她面前一饮而尽,理由是向她证明经他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水也可以饮。此时,野田圣子方发现自己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根本没资格在社会上肩负起任何责任,于是对自己说:就算一生要洗厕所,也要做个洗厕所最出色的人。 结果在训练课程的最后一天,当她清洁马桶之后,也毅然喝下了一杯厕所水,并且这次经历成为她日后做人、处事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⑵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⑶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自己也会随之充盈而美丽起来。
设计意图:适当地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认识人生价值。
总结: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都需要经历敬业然后到乐业的过程。这个你得慢慢去体会,你会明白刷马桶也会有刷马桶的境界。这堂课大家不仅积累了一些思想,还积累了许多好的语言材料,
(六)板书设计
一、开篇提出演讲主旨(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地1段)
有业:做人之根本(第25段)
二、从三个方面分述 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67段)
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8段)
三、总结全篇(9段):责任心、趣味应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总结和反思
敬业与乐业评课稿第二篇: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3、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勾画圈点法 3、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的职业是什么吗?对,是老师,那你们呢?嗯,也对,是学生,非常好。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看看七十多年前的梁启超先生是如何说的。 (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课前思考与新课准备
看了这个题目,《敬业与乐业》,我们先来个课前思考: 1、你所理解的业指什么? 2、你觉得敬业是什么意思? 3、你觉得乐业又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后回答)
好,那就让我们来通过学习本课,看看题目中的敬业与乐业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不过,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我们还要先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1、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背景介绍:《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官本位文化,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一篇演说词,可看作议论文体。
3、文体介绍: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解决疑难生字词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个部分提出的?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生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1)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在文章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那我们现在结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8):分别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25)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
(6、7)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8)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强调敬业、乐业即责任心、乐趣。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生发言踊跃,教师反馈点拨)
点拨:首先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能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享受自己工作带来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
在了解了梁启超先生的观点之后,请同学们畅谈这两个问题: 1、你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2、有些同学总以为学习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请根据本文的观点写一段劝告他的话。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
结束语:感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都能领会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观点的含义了,所以,我们现在大家也应该知道了敬业与乐业的真正意思,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和以业为乐、享受工作,希望同学们能培养这样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至于作者是怎样条理清晰地论证,运用了哪些有力的论据,我们下节课讨论,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做一点预习准备。
作业: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完成《基础训练》中四、整体感知部分的练习
3、推荐阅读胡适的《致毕业生》
附板书设计 5、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分析论证:有业是前提
敬业最为必要
乐业最高境界
总结全文: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40、乡愁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听课稿,分享乡愁听课感受和记录
乡愁评课稿第一篇:
《乡愁》评课稿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xx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评课稿第二篇: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 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 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 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 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1、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 ,眼睛与 ,影子与 ,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2、在诗的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 , 。
3、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什么情怀?
1、夕阳、露珠、小河 2、在夕阳下嬉戏 在晨露中交谈 在河边散步 3、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五、拓展延伸 3分钟
第二课时
一、衔接第一课时,板题,示标 2分钟
PPT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量词和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尝试加以运用;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第一次先学后教----体会用词特色 12分钟
自学指导
诗人用了邮票船票等四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0分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后,自主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2.文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
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答案:
1、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并且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2、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四、当堂训练 12分钟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3 、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
5、 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课外拓展 3分钟
六、作业: 1分钟
1、课文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
1.填一填。 螺丝刀长几厘米,火柴长几厘米,小刀长几厘米。
-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神州谣》生字组词
-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生字组词造句
-
散步评课稿
-
雨点儿全部的生字拼音词语怎么写
-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生字组词拼音
-
四年级下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缺点
-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好词好句摘抄
-
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快乐
-
浪_小学生作文:五年级
-
雪花的启示
-
大班社会活动《世界真精彩》反思
-
中班数学教案《玩小方块》反思
-
环保制冷剂朋友圈文案35句
-
华软?智能交通未来愿景35句
-
零食店名大全洋气个性405个
-
最时尚洋气的女孩昵称名字402个
-
和平精英霸气情侣名字38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