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1、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听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我的思绪已被教师牵引到课堂上。简单充实、扎实有效,是周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最深印象。可以说周老师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崔峦先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精心设计
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周老师删繁就简,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这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进行朗读感受体验、想象,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扎实教学
1、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莫过于琅琅的读书声。周老师由始至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重点问题的突破回环去引导学生获得准确、深入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融入到朗读中。在课堂上,周老师非常动情,她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时,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于是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
2、重视品读体验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那位父亲的了不起,周老师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品读了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最后让学生想象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内心活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
作为第二课时,能不能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提问题。在课前课后的调查中,我发现如果允许学生提问的话,学生的疑惑还真是很多: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其他的父亲为什么这么胆小?这个父亲是不是由于焦急和悲痛有些精神失常了?消防队员和警察为什么阻止父亲的拯救行动?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埋在废墟中36小时,没事吗?我想说的是让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自由,我也是在描述一种自己认为的课的理想状态:坦率、自由、具有探索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第二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这位伟大的父亲在其他父母悲伤放下,绝望离开之后,自己始终没有放下寻找儿子的念头,在救火队长、警察都放下了营救的念头之后,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他之后,这位父亲最终将儿子救出来,支撑他的就是那句他以前对儿子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这是心中的坚定信念,这位父亲根本不在乎是否会有人帮忙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笑他傻,不在乎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因为他明白,此时,儿子和他一样心中会默念这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在讲授这堂课时,李老师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述父亲了不起的段落,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加上适当的课件展示,学生对伟大的父爱感悟更深。
这篇课文李老师还采用了抓主促次的教学方式,父亲的资料多讲精讲,儿子的部分学生自己学习概括,自主学习,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了父亲对儿子承诺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会和我在一齐。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父与子的认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潜力。
当然在这篇课文的把握处理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不能兼顾到全体学生,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如果能以文本再次升华感情,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在教学时,不够注意对朗读的指导,没有适时地进行范读。在学生无法体会课文,并且在教师引导之后仍然读不出感觉来时,教师就务必进行范读,让学生模仿。而不能学生读不好,教师讲解,讲解之后还是读不好,就放那些句子过去。这不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教师没有讲解好,这样很影响教学效果
3.在处理课文方面,也显得挖掘不够。对父亲外貌描述的句子感悟不够深刻,这也是全文的重点句,但教师也没有及时加以点拨,只围绕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和你在一齐。来朗读感悟,能够适当再拓展一下。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尝试,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持续做得好的部分,并尽快改善不足之处。
2、5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5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5的乘法口诀》导学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初步学习了乘法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是乘法口诀的起始课,课上借助情境图,通过数数与动手摆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依据乘法有意义列出乘法算式。通过学习,进一步为学生学习乘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是第一次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用数学 内容。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但对乘法意义知识的理解学生并不陌生。相对比较学生在观察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前面的乘加乘减图文应用题还简单一些。学生们感到学习困难的应该是用语言表述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训练,但也只是通过情境图去感悟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列算式。本节课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信息和问题,以及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想法(思路)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 有一天,孙悟空遇到很多妖怪,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吗?孙悟空突然灵机一动,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个。他连续拔了四根,每根都变出五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慢)
提问: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决呢?只要你掌握了今天的本领,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加油!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新知讲解
(一)编口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出了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等很多漂亮的图形,现在老师要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把漂亮的小伞.
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是怎么摆的我们一起来摆一摆。
(1)哪位小朋友起来数一数,告诉大家摆这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5根)出示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板书5
2、那是几个5?我们用乘法算式该怎样表示?(15 =5 51=5)出示
得出两个乘法算式15 =5 或者51=5,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得5, 5乘1也得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齐读一遍)
一五得五就表示1乘5或5乘1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板书:一五得五
3、观察你和同桌一共摆了几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5?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25 =10 或者52=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5加5等于10,或有的同学用口诀)板书5+5=10
同学在计算乘法的时候,都是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在积的位置上。
25=10或者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是10)
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
4、如果再添一般小伞,也就是三把小伞是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来的呢?是几个5?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35 =15 53=15)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5的?
35=15或53=15表示什么意思?(3个5连加是15)。这两个乘法算式表示3个5连加是15,仿照二五的口诀想想,这一句口诀该怎样说?(三五十五)
5、小组讨论:那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每句差5,也就说第一个因数是5,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一,积也一个比一个多一。)
6、那根据我们找出的规律,摆四把这样的小伞要用多少根小棒?(20根小棒)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你能编出口诀么?(四五二十)
7、那5把小伞呢,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你能编出他们的口诀吗?(五五二十五)
现在我们把5的乘法口诀学完了,要注意:①在编口诀时,如果积不满十,要在积的前面加一个得字。②口诀要用汉字书写。
(二)、记口诀
1、刚才我们得出了5的乘法口诀,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2、跟老师对口令。(教材52页第三题。)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3、根据第2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4、看乘法算式说口诀。
(1)53=15 (2) 15=5 (3) 52=10
(4)45=20 (5)55=25
从上面的题目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都会又对又快了。
三、巩固练习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完成做一做。
你能从图看出什么信息?果盘里面装有西红柿,每一盘有几个,那有几盘呢?如何用乘法表示?口诀呢?
从这到题目可以看出生活中有5的乘法口诀。除了这个,还有哪些呢?如一周上几天课,那三周上几天课?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等等。
2、现在老师这里有一首大家已经学过的古诗《春晓》,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遍?你能计算出这首诗有多少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你是怎样计算的?(每一行有5个字,共有4行,所以有20个)
同学们学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游戏。
3、游戏:
现在伸出你的小手,让我们一起合作。用你的小手表示:5、10。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老师念口诀,大家来表示。
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15用两只手表示够吗?不够,怎么办?小组合作呀。下面就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一起合作用手指表示:5、10、15、20、25。一会儿来黑板前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提问:你们是怎么表示这些数字的?谁愿意给我们大家汇报一下。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1、学了5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2、①在编口诀时,如果积不满十,要在积的前面加一个得字。
②口诀要用汉字书写。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1、5的乘法口诀抄写一遍,并熟记。
2、 第7题。
选作题: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走2大格代表几分钟, 走3大格能用上5的乘法口诀吗?
六、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实物 5 15=5 一五得五 51=5
10 25=10 二五一十 52=10
15 35=15 三五十五 53=15
20 45=20 四五二十 54=20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3、二年级数学加与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玩套圈游戏,看看谁的得分高。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指名口述题意。
2、出示统计表,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 30 41
笑笑 23 44 29
3、分组讨论:谈们谁说的对?
4、独立完成: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
(1)计算淘气的总分
24 30 41=95
先与同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可以用竖式计算:
2 4
3 0
5 4
先把前两个数抄写来,相同数位要对齐再进行计算,得数是53。
在54 的下面对齐数位写出41,54与41相加,先算各位,在算十
位。结果是95、
5 4
4 1
9 5
也可以把三个数字都抄下来,相同数位对齐,再进行计算。
2 4
3 0
4 1
9 5
2、计算笑笑的总分。
笑笑的三次成绩分别是23、44、29,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
的方法计算一下小小最后的总分是多少?
列式:23 44 29=96
结论:淘气95分,笑笑96分,笑笑的总分比淘气的高,所以笑笑赢了。
3、小结;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三、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4 26 29= 37 28 34= 16 35 57=
2、下表是我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
金牌 银牌 铜牌
1996年 16 22 12
2000年 28 16 15
2004年 32 17 14
(1)先估计一下,哪年获得的奖牌多?
(2)1996年获奖牌多少块?
16 22 12=50
(3)2000年获奖牌多少块?
28 16 15=59
(4)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你估计我国运动员将会获得多少金牌?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4、8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8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几到几的乘法口诀了?
预设:1-7。
师: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1-7的乘法口诀。(背诵)
看来大家都背得很流利了,那老师就要跟大家对对口诀,看你们反应速度怎么样?
三六?五七?三四?一六?二七?五五?
很棒,大家都回答得很快!那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8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看这张图,小狗从左往右跳,第一次它从0跳到了8,第二次从8跳到16,那谁来说说小狗第三次跳到了多少?
预设:24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小狗第一次跳了8,第二次8到16页跳了8,那么第三次就是从16跳到24.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很棒,他很聪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8,第二次从8跳到16,都是一次跳了8,也就是他每跳一次都加多少?(生答:8)对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做,跳完第一次就是几个8?(生答:1个8,板书:1个8)跳完第二次就是几个8?(生答:2个8,板书2个8),那跳完第三次就是几个8?(生答:3个8,板书3个8)所以3个8是多少?(生答:24)再跳一次是几个8?(生答:4个8,板书4个8)是多少?(32)再跳一次是几个8?.....跳完最后一次是几个8?(生答:8个8,板书8个8)是多少?(64)
大家看黑板上这些内容,谁能把这些几个8的句子编成关于8的乘法口诀?
预设:举手的学生很多。
师:看来大家都知道怎么编,谁来第一句?(指名学生编)
预设:1个8的乘法口诀是一八得八。
师:它的乘法算式是什么?
预设:18=8或者81=8
师:很好,他说的很棒,谁来试试第二句?
预设:2个8的乘法口诀是二八十六,乘法算式是28=16或者82=16
.
.
.
.
.
.
师:好的,还有最后一句,谁来试试看?
预设:8个8的乘法口诀是八八六十四,它的乘法算式是88=64
师:真棒,大家成功的把8的乘法口诀编了出来,现在大家一起连一起读一遍,一八得八,预备,起......
学会了8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要试着使用它。大家看这张图(课件出示乐队图),你们能任选一句口诀,边指着主题图,边用口诀表示你们想表示的人数吗?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老师想表示其中一列的人数,那老师用口诀表示就是一八得八,表示这是一列,一列有8个人,就是2个8,总共有18=8个人。
下面大家先同桌之间像老师一样互相说一说,一个说一个听,如果听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同桌说得很好,就给他竖个大拇指,然后再换过来,听的说,说的听。等会儿老师请几位同学站起来说说看......时间到了,得到了同桌大拇指表扬的同学举起手来看看?这么多啊,看来大家都说的很好,那谁来站起来说说看?
预设:我想表示其中2列的人数,用口诀是二八十六,表示这是2列,每列8个人,就是2个8,总共有28=16个人。
师:他说的对不对?(对)很好,请坐,谁再来说说看?
预设:我想表示其中6列的人数,用口诀是六八四十八,表示这是6列,每列8个人,就是6个8,总共有68=48个人;
师:他说的好不好?(好)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说?
预设:我想表示全部的认识,用口诀是八八六十四,表示这是8列,每列8个人,就是8个8,总共有88=64个人;
......
师:非常棒,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大家给自己鼓鼓掌!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师:看来大家都把8的乘法口诀掌握得很熟悉了,那我们就来做做练习题。
大家看屏幕,第一题很简单,填口诀,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来,大家一起响亮的回答老师,答案是什么?(六八四十八)
下面翻开书本,第75页,做一做第一题,填口诀,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完成后放下笔坐好,第二题不要做。
老师看大家都端正的坐好了,下面大家一起来按顺序回答
师生同步:五八四十、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真棒,下面继续看屏幕,第二题,问我们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大家想一想......谁来回答?要说出你是怎么答出来的?
预设:有32个,它每个小圈里有4个蘑菇,一共有8个圈,48=32个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它的乘法口诀是什么?大家一起来回答(四八三十二)
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翻到书本,75页做一做第二题,算乘法算式,而且它还要你说说每一题用的是哪句口诀?我们不说,直接把口诀写在每个乘法算式的边上,写好了就坐端正。
大家都写好了,那我们就来对一对答案。第一个式子,83=?(24)它是哪句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第二个48=?(32)......
大家都做对了吗?全对的举手。
下一题,看屏幕,哪个乘法算式的积与花上的数相等,请写在括号里,老师给大家一个提醒,乘法算式是不止一个的。谁知道?
预设:46=24、64=24、38=24、83=24
28=16、82=16、44=16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编过的青蛙的儿歌吗?今天,我们再来遍一首儿歌,今天我们编的是螃蟹的儿歌,大家把书翻到第76页,第六题,我们给螃蟹的腿的数量编儿歌。
预设:1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8只螃蟹64条腿。
四、课堂小结
师:最后,我们进行一下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预设:8的乘法口诀。
师:那我们最后再一起来背一遍8的乘法口诀。
师生同步: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板书
8的乘法口诀
1个8 18=8 一八得八 81=8
2个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个8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个8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个8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个8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个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个8 88=64 八八六十四
5、去年的树评课稿
《去年的树》评课稿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金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认识,有统揽全局的大气,也有精雕细刻的细腻。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回旋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源于金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多元解读。
从金老师的这一节课中,我就收获这么多,真可谓: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
下面重点谈一谈金老师多层次、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
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
一堂课的呈现体现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听了可能有一百种解读。 下面,我听了我校程老师讲的《去年的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读中感悟,程老师在开头用得很好,也情由心生,学生很容易进入当时友好的情谊之中收起了学生心里的共鸣。为此,也能体会当时鸟与大树的情感。体会小鸟的真情,当最后剩下树根,有何感想?这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护树的环何意识。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以及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让学生自已去猜想,说出对友谊的看法,以及自己是怎样对待友谊的,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在教学中,老师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例如小鸟的三个问句:当它只见到树根时,问: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这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在此,她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二、读想写有机结合,升华课文的主题。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祝老师先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渐渐的,孩子们了解到课文中的小鸟和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朗读的感情基调。又如教学最后三个自然段时,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老师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在读中感悟,
整堂课中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又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这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又使听说读写得到很好的结合。
去年的树评课稿第二篇:
本文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如两飞离别时的慢慢飞,边飞边回头,一飞一徘徊,体味到鸟的难受与难舍难分。而为相见时的飞,体味到鸟儿为实践诺言的坚定决心。再如两看从第一个看,解读出了鸟儿的大吃一惊、疑惑不解,甚至绝望伤感;第二个看,是一种不舍和理解,为树的归宿而难过悲伤。
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使静态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倾听了文本发出的最细微最动人的声响。
二、在空白点演绎画面
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新空间。金老师,拓展学生的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于是,几处精彩画面仍历历在目:①鸟儿与树幸福相处;②鸟依依不舍地飞去;③鸟儿焦急万分地寻找树;④鸟与树的真情告白。
最为巧妙的是鸟与树的真情告白这个环节, 假如你是那只小鸟,一年之后,你满怀期待回来寻找自己的老朋友,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此处的留白真的太精彩了,我不禁要感叹作家的伟大,真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每每读到这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然而年幼的学生能体会到小鸟复杂的心情吗?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鸟儿的那一双瞪大的眼睛中,实在蕴涵着太多太多的话语。这个画面是情感的爆发点,鸟与树互诉衷肠,再配上唯美的音乐,学生情动而辞发,将鸟与树的真挚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一个个用语言描述的精彩画面,给了孩子们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
三、在情感中涵养精神
这篇文章的主旨,单单理解成鸟和树的真挚情谊,鸟实践诺言的决心,或者是环保,我觉得都有些许的狭隘。管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解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境界学生不一定能达到,不一定能体味得这样深刻,这样挖掘是否拔苗助长。然而我想说得是:《去年的树》不是一个唯美的童话,读起来有淡淡的忧伤,更多的是深深的敬意。这个简单的故事种在儿童心灵深处,就算一下子读不懂,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结出执着、勇敢、敬意的果实。
无论是我们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童话,而童话所放飞、所畅想、所追求的,永远比天空更广大,比天空更自由
吹毛求疵,对于这节课,也留给了我几点思考:
1、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课堂上浓浓的情是学生读出来的,而这种感情朗读需要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管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情境引读、静思默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去感悟了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教师的指导有很明显的层次,但学生的读却没有明显的变化,情感没有呈阶梯式上升。由此可见,学生的朗读需要我们平时下足功夫细细指导。
2、本课最后的画面是鸟和灯火的凝视。老师光让学生说鸟对灯火的话,然后写树对鸟的话,这本是课堂最高潮,能将两者的内心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可是,分成两个阶段,我总感觉不够流畅,不够直白,只是自言自语。我想,如果在出示最后三段时就打开音乐,把两个环节合成一个环节鸟和灯火的直接对话,情感渲泄可能会更直接、更感人、更催人泪下。
3、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这节课语文工具性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一节课,学生们都沉浸在这浓浓的童话故事中,或悲伤,或感动,也是千言万语,难以道尽。童话的语言是美的,我们为何不抓住这些美来进行字词句的积累和训练呢?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景色之极致,工具共人文一色,意韵兼得,情文共振,则是语文教学理想之境界。要让语文课堂全面达于此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
同时我个人也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这样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的王国,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实现心灵的成长。
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各位语文老师,让我们共同创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地,让我们的语文如美丽的童话一般,永远芬芳在孩子们的生命之中吧!
6、三年级数学乘与除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乘与除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的内容是口算乘、除法,主要为今后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本单元共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小树有多少棵和需要多少钱两个情境活动之中;第二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丰收了和植树两个情境活动之中。小树有多少棵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理,并掌握口算方法。需要多少钱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同样为了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多种计算的方法。丰收了主要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植树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口算基础,再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一些算理,可以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
3.教学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数与计算评课稿
能熟练的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反思或个案补充
1、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8+9= 6+9= 5+8=
9+6= 7+8= 7+8=
8+4= 3+7= 8+8=
2、11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20里面有()个十。
1个十和9个一组成()。
与12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比14大3的数是()。
比17少4的数是()
8、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小学数学《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
重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难点: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关键: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计算,想象等方法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师: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同学们想象一下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认识的另一个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板书课题(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出示教学情境图,让学生初步感知。
1、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四川九寨沟,三峡工程、杭州西湖等等。
①地球上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总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
②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1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
2、师:通过欣赏和朗读,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这个测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测量很大的土地面积时,要用到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三、自主探索,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1、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2、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3、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4、试一试
5公顷=( )平方米 7000m2=(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3000公顷=( )平方千米
交流反馈:重点让学生说明每道题的换算方法。
5、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小组内对改,教师巡视并作针对性辅导。
6、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出示例4:(一)重庆渝中区的面积大约是22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米?
(二)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占地面积是350000平方米,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千米?
⑴独立思考。让学生尝试解决上面的问题。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板演,并让其口述具体的换算方法和过程。
(3)小结:师:怎样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
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7、巩固应用。
多媒体出示:1、一个长3000米,宽2500米的长方形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千米?
2、一片梯形松树林,上底8千米,下底4千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长20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5、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出我国领土面积多大?
四、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土地周长3600米,面积合多少公顷?
2、三峡工程需移民,有几座县城要全部迁建,其中一座县城的新址是长方形长4000米,宽2000米。这座县城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3、学生做练习二第8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本节课堂学到什么知识。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六、课外实践
1、测量一块比较规则的土地,算一算土地的面积。
2、了解自己乡、村占地多少公顷。
9、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巨人的花园》评课
听了梁老师上的《巨人的花园》后,我收获很多,这篇课文以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为主轴展开故事情节。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她能利用学案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在引导学生找出主线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后进入课文的主导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加入花园后的春景。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梁老师在揭示课文的道理之后能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语言上的特点,让同学体会到童话可以带领我们去到现实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童话中也可以通过奇妙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中进一步感受童话带来的无穷魅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我觉得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有孩子与没孩子时花园的情景变化的内容,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第二篇: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听了xx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也一直不停地学习思考她的教学方法,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几点感受:
一、她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品味课文生动、形象,语言准确。
二、奇思妙想,让想象张开翅膀。
多媒体课件制作恰到好处,一开始,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同学们就喜欢上童话故事,一份想象快餐油然而生,能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故事。那些色彩绚丽、想象丰富的画面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将他们带入到情境中,奇思妙想更是层出不穷。正因为有了课件的引导,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被打开了,陈老师又及时引导孩子们想象(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深入的探讨花园里所发生的一切。
三、激励指导,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享受快乐。
很欣赏陈老师的评价语。每个孩子讲述完,陈老师都有精彩的点评。如你真是个善思的孩子,多有爱心啊,我替巨人谢谢你了。看似信手捏来,却给予孩子们莫大的鼓舞,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10、数与代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数与代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
亿作单位的小数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
2.复习数位顺序表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 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3.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0.6里面有( )个0.01 0.61里面有( )个0.01
3.61里面有( )个0.01 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 1)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5.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计算及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例如:
a) 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b)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c)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为什么要把除数化成整数?
d) 怎样判断游戏是公平的?
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近似数(积、商)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运算律)
6.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
(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7.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 )100=( ) 1000=( )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 )亿千米( )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11、商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生1:我觉着除法中肯定有规律,因为乘除法个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2:我同意。而且我觉着如果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不变,商也会跟着扩大。
生3: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也跟着缩小,除数扩大、商也跟着扩大。
生4:我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5:我不同意。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会扩大,除数扩大、商会缩小。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
(评析:简简单单的复习提问,不经意间将乘、除法之间挂起钩来,打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巧妙的运用了正迁移,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猜测入手启动整个教学活动。)
二、验证猜测、研究规律。
(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师:合理大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的第一步,但仅仅停留在猜测上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生:验证。
师: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
生:可以列算式来试一试。
师:举例实验的方法,确实是个好方法,那么我们就来逐个的验证。先来验证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是否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呢?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把你们所举得算式和结论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02=5,如果2不变,10扩大2倍,商就会变成10,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我们小组举了3个例子进行验证,42=2,808=10,305=6,每个例子都让除数不变,让被除数扩大、缩小,看商的变化,我们利用了计算器帮助演算,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对这两个小组的汇报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1: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生2:我觉着第2组举了3个例子,更全面一些。
师:举例验证的方法确实应尽可能的多举例,这样才能更全面、正确率才更高,如果我们把全班的例子合在一起就更能说明问题。
(评析:猜测、验证是基本的数学研究方法之一,教师将这一研究思想作为整节课的核心贯穿始终,可见用心良苦。同时借助第一个层次的验证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列举法的应用要考虑它的全面性,仅靠一个例子是不能得结论的。)
(二)验证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
师: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我们发现刚才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地的!再来看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真的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请大家继续验证。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找了2个例子,并用计算器进行了验证: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生2:我们小组也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茫然)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律,比如: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只吃它的,是一小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它的,是一大块,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就会吃它的,更大的一块;这就像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就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评析: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这与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教师巧妙的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变抽象为形象,突破了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
(三)验证第三个猜测: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同学们,咱们还有一个猜测呢,怎么办?继续验证。
(学生小作合作,继续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猜测也是错误的。比如:2010=2,如果变成405商是8,不是2。
我们又按照另一种方法去实验:2010=2,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变成40,要想让商不变还是2,除数只能是20,也就是说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会变。
生2:我们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们组又举了几个例子验证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是正确的。
师:这两个小组的研究思路真好,当他们小组发现有些猜测不正确时,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调整,而且还能主动地对新的调整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决不轻言放弃,及时调整思路,继续深入研究。
师总结:我要忠心的祝贺大家: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
(评析:教师借助这个层次,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不断的修正、反复的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练习1:
师:这些规律在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题,(出示):
342057=60 76800240=320
3420057= 7680024=
34257= 768002400=
(学生迅速口答出得数,教师记录答案。)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
生:运用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到底算得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理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学生运用计算器来验证。)
学生汇报:通过验证,发现正确。
练习2:(独立完成)
240 30 =8
(240 4)(30 ?)=8
(2406)(30? 6 )=8
(240 ?? )(305)=8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方法,研究发现了除法中的三条变化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这也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必要的运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隐性的数学包括:集中反映为具有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这两者的培养同等重要,尤其是后者,更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将这一原则较好的体现了出来。
一 准确把握起点,合理的运用知识迁移,奠定了整节课的研究基调
本节课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教师巧妙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些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二 经历探索研究的全过程,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全课共有三次验证过程,看似有些重复,但细品起来,每次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使学生知道例举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用此方法时应尽可能多的举例,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偶然性,提高正确率;第二次是让学生有意识的经历挫折,我们的猜测不总是正确的,可以通过实验来修正猜测,得出正确结论;第三次是提醒学生当研究思路出现偏差时,应学会及时调整,积极寻找新的思路继续研究,直至得出结论。三个侧重点层层递进,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
在这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是最终目标(其实学生在这种积极主动地研究状态下、在经历做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掌握了被除数、除数、商这三者的变化规律,且会印象深刻),而引领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科学严谨、不轻言放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数学素养,是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理念: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抓住了两点: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激情,提出猜测,展开教学;二是不仅仅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三个规律上,而是落脚到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上,将这种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方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一名数学知识的猜测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12、四年级数学生活中的负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负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生活中的负数》
1.正负数
①正数:比0大的数。
表示方法:在数字前面添上+号,可以省略,
如+5、20,读作:正5、二十。
②负数:比0小的数。
表示方法:在数字前面添上-号,不可省略,
如-2、-10,读作:负2、负10。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④数的比较:正数 0 负数
【注意】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时,
要确定以什么作为标准(即:以什么作为0点)。
2.温度
①零上温度:0℃以上的温度。
表示方法:用正数表示,+可以省略,
如+5℃、10℃,通常读作:零上5摄氏度、10摄氏度。
②0℃:水结冰的临界点。
③零下温度:0℃以下的温度。
表示方法:用负数表示,-不可省略,
如-2℃、-30℃,通常读作:零下2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
④温度的比较:零上温度 0℃ 零下温度
【注意】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时,
零下温度的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如:-20℃<-5℃。
四上《数学好玩》知识点总结
1.漏水实验
如果1个水龙头每分钟漏水30毫升,一个月大约要浪费多少毫升水?一年呢?
分时天月 分时天年
30602430 306024365
=18002430 =180024365
=4320030 =43200365
=1296000(毫升) =15768000(毫升)
2.编码
①身份证号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号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地区代码,第7位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位至17位为顺序码(其中第17位,奇数表示男,偶数表示女),第18位为校验码。
②银行卡号
银行卡号是由16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发卡银行标识代码,第7位至15位为发卡银行自定义代码,第16位为校验码。
③学号
2011502361表示2011年入学,五年(2)班,36号,男生。
3.数图形中的学问
①从同一点引出n条基本线段,那么图中所有线段的个数为:
n+(n-1)++2+1=(n+1)n2
②从同一点引出n个基本角,那么图中所有角的个数为:
n+(n-1)++2+1=(n+1)n2
③从同一点引出n个基本三角形,那么图中所有三角形的个数为:
n+(n-1)++2+1=(n+1)n2
13、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编者意图: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着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爱,父母之爱滋养我们成长。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外貌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
1、以读代讲法。
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体会,读中悟情。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
1、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
2、入情入境感悟父子情深
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五、教学思路:
通过一个中心词,两个板块、一条主线,使教学脉络更为清晰
首先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入学习,以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从父亲的了不起与儿子的了不起两个板块来体会感受,清晰明了;始终以一条主线,即父亲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杭州接坠楼女孩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一篇报道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概括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在预习中已经解决,这也是对预习的一个检测。)
三、再读课文,直指终点
1、再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
(意图:语文课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或句子,这样课堂能顺水推舟一样很好开展。另外,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能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意图: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引向自发的学习、主动地探究,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
4、学生初步交流各自的看法。
(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虽没有深入细致的阅读,但是学生一定对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整体感知。
四、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读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它。
2、用 __ 划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班级交流。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评议,齐读。
①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读出时间的漫长。
②如果是你这么长时间疯狂地挖,你会感到怎样?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让学生想象父亲遇到的困难,理解挖掘的艰难。用不论总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让学生把父亲的形象读出来。
③为了让父亲了不起的高大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又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让学生用心去读书,感受伟大的父爱,此时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师: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6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
1、小练笔:请展开想象: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①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指名读,评议,齐读。(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为了进一步凸显文章主线,创设情境:
在废墟下,不停劝说和鼓励同学时,阿曼达想到是这句话 _______
在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等待父亲来解救的38 小时里,阿曼达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还是那句话 ________
3、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意图:课文中描写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就是那些有关父子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学生从中能感受到父亲那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信赖。从而理解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解决了难点。)
五、升华情感,加深体验
1、(出示课件)在父亲永不放弃的努力下,(接读)这位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3、夸夸这对父与子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和儿子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通过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
4、为了使文章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情感基调达到高潮,以一首现代诗作为感情的烘托。
(意图:学生回答一般都是围绕信任爱这些字眼,这就表明,学生知道文文中要彰显的是父子亲情,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文章内容理解的一个考察,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考察,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夸这对父与子,这表明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理解了。)
六、作业设计
1、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边阅读边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积累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习得语言,悟得学法,为单元作文打基础。)
2、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形容的,你们想过要怎样报答父母吗?(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懂得感恩,以爱促爱。)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了不起是文中的关键词,简明扼要,爱字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爱
14、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xx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xx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xx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xx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林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xx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出了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xx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xx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第二篇:
日前,我听了xx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上,xx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短片播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撼。
听xx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简洁明快的条理,一板一眼的引导语言,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
在这节课中,xx老师抓住了圆明园的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愤慨两个要点带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的更深。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在一上课,她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由一张圆明园的照片开始,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的美。xx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在这部分里,xx老师仅设置了三个问题和大量的视频短片儿引导学生在读和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她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3、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一部分,xx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和展示的好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被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图片,阅读和视觉的震撼,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骄傲与悲愤强烈的情感反差,表大了学生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15、商的近似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7.602、4.003、2.897、3.996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32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P36第1题。
四、作业
P36第4题。
课后小结
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样的收获?
课后习题
1、计算下面各题(商保留一位小数)。
14.362.7 8.336.2 70.03 3)
2、计算下面各题(商精确到百分位)。
3242 1.251.2 2.410.7 4)
3、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到百分位)。
5.636.1 2.840.03 4.24.5 0.3820.13 6.643.3 38.22.7
16、五年级数学倍数与因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倍数与因数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
目标预设: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将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揭示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
类呢?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呢?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
3.认识倍数与因数
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1) 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
(2)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54=20中,5和4是什么数?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5和4是乘数,20是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乘数乘数=积
指出: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
(3) 你能根据乘法算式186=3这个算式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吗?
(4) 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4. 找倍数
观察第3页上的找一找
(1) 判断。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全班交流。
(2) 找7的倍数。
二、看书质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内容,巡视并答疑。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四、游戏
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要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五、作业
课本第3页第3题。
板书
数的世界(倍数与因数)
分一分
像0、1、2、3、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54=20
像-3、-2、-1、0、1这样的数是整数。 20是的倍数。
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4和5是20的因数。
教学反思:
17、积的近似数评课稿
《积的近似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积的近似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教材分析
《积的近似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则是 :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而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创设法、观察发现法、活动探究法等教法学法。
四、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堂开始,我会播放动画片《警犬卡尔》的片段。
2、在学生欣赏完好看的动画片后,提出问题:看过动画片,你觉得卡尔为什么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呢?
3、孩子们思考后,会自然的回答出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
师:是呀,正因为狗的嗅觉非常灵敏,所以才能够帮着警察屡次破案。
(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动画情境导入,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一、回顾旧知,理解积的近似数
1、首先我出示这张图片
接着向孩子们提问:根据这个信息你能够求出狗的嗅觉细胞大约有多少个吗?
让他们试着在下面列出算式
然后全班进行交流,我会把交流出来的算式:0.04945板书到黑板上。
接着启发他们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我进行归纳并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然后让孩子们回顾旧知:我们原来学习过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谁能说一下方法?
学生思考后交流,我会根据孩子们说的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归纳总结。
二、探究新知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首先,出示例题6图片
请孩子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解决的时候,我会进行巡视,观察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然后在学生交流做法的时候,我会板书整个算式
接着提出问题:你能说一下结果为什么是2.2亿个吗?(这个地方要让孩子们进行充分的说明,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我会根据他们说的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充,)。
接下来,向孩子们提问:谁能说一下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看好要求,也就是看问题中让我们保留几位小数
2、根据要求保留位数:看第几位。
3、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位数
4、计算的结果要正确
学生总结的注意事项,只要合理我都会给与鼓励和表扬。
然后教师小结
这一环节中我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第二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自行解决新知识。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弱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练习题组设计如下:(出示幻灯)(首先我设计了一组基本练:包括填空和判断题。练习题B是一组计算题。练习题C是三道实际应用题。)
(通过这样各种形式的的习题设计,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两个问题:
(1) 你有什么收获?
(2)你有什么感想?
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孩子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中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也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积的近似数》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可能会有一些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批评指正。
18、实际问题与方程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实际问题与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学生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有关路程的问题,谁来说一说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路程=速度时间。
2.引导:一般情况下,咱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相遇)
3.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2.质疑:求相遇的时间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路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行驶了,而是两个人行驶的路之和。相遇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共同行使全程用的时间。
3.活动:让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出示线段图,教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
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4.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
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
5.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见板书设计):
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两种方法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引导小结: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三、巩固拓展
出示例题: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 千米。
877+7x =1463
x =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122千米。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2.解决相遇问题要用数量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3.列方程解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作业: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5、11、13题。
板书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4)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解:设两人x 分钟后相遇。
方法一:0.25x +0.2x =4.5 方法二:(0.25+0.2)x =4.5
0.45x =4.5 0.45x =4.5
0.45x 0.45=4.50.45 0.45x 0.45=4.50.45
x =10 x =1O
答:两人10分钟后相遇。
19、统计与概率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统计与概率内容变化及教学启示
统计与概率是实验稿所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思想、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和区别、课堂上应当突出的关键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认识上的分歧。为此,新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明确统计课程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观念,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亲近数据,初步培养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对随机现象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重新梳理、整合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相关教学要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关键。
一、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内容
实验稿在前言部分给出了各部分内容学习的关键词,也是相关内容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谓核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概括很多知识的共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1]就统计而言,实验稿给出的关键词是统计观念,其内涵是: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容易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质疑评价是统计观念所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相应地,新标准给出的统计学习的关键词是数据分析观念,其内涵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对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逐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重视上;区别在于,后者更加关注数据在统计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数据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数据处理过程所蕴涵的更为一般的数学思想。
1.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统计就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
当今世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大量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取信息、作出决策的例子。因此,必须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所谓数据,是指用来描述对客观事物观察测量结果的数值。当我们对某个随机变量(比如某个年龄的学生身高)进行观测时,事先不能预料会取到谁的身高,而一旦某位同学被抽取到,就称这个人的身高数值为这个随机变量(身高)的一个观测值,即数据。[2]广义地讲,数据不仅指具有现实背景的数,也包括图和语句。比如,网络中的搜索引擎就是用统计方法进行语句检索的,此时统计所处理的数据就是语句。[3]
作为统计研究基础的数据,往往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这种随机性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例如,记录某位同学每天的上学时间,每天得到的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事先无法确定;但只要记录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确定的信息,比如该同学每天上学时间大约是多少等。
构成数据随机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数据的抽样过程。首先抽样方法本身通常是随机的,因为按随机性原则抽取的样本,能够较好地排除人个主观的选择与成见,从而使得样本能够尽可能具有对总体的代表性;同时这种代表性也不是绝对的,相对于总体参数而言,它只是趋近于后者,而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后者。其次,抽样过程中的数据本身也可能是随机的,特别是连续性数据的测量,由于测量工具、观察者角度、测量时间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每次测量的结果事实上都会存在误差,也就是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二是由部分推断总体的过程。统计推断不同于演绎推理,它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不一定准确无误,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好的统计方法能够保证这种出错的可能性较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概率事件的随机性,而上述数据随机性则主要表现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换句话说,引导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体会随机思想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需要我们特别予以关注的一个重点。
2.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不同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
对不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源自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样本数据的不同理解;二是基于研究问题的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对于两家公司最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数据,我们既可以逐年比较它们的绝对数额,也可以逐个分析每家公司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前者有利于我们了解每家公司的实力,后者则有利于我们掌握每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又如,有两组同学的投篮成绩,一组是10人,另一组是8人。对这样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是否一定要采用平均数呢?结论自然不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两组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可以取每组成绩的均值──成绩相对比较均衡用平均数,有极端数据也可用中位数;如果想从中选拔投篮水平高的选手,则可直接比较每组的最高成绩或前三名成绩,等等。这就是说,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应该依赖于研究问题的目的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
小学数学中对统计图形的选择以及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不同的问题,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样的数据,希望研究的问题和获得的信息不同,所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自然也应有所区别。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也就十分正常了。同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本身通常很难区分对错,能够区分的只是好与不好──如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这样的方法就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这也是统计与确定性数学内容十分重要的区别之一。
3.统计体现了一种不同于确定性数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由于其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确定性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遵循约定的原则进行严格的计算或者推理,因而更多体现的是演绎;统计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随机的,是非确定性的,需要通过较多的数据进行推断,也就是通过个别来推断一般,因而更多体现的是归纳。[4]
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还有别于一般数学规律和公式的归纳过程:公式和规律往往是确定的,学生用于归纳的素材可以不同,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相同的;统计活动中的归纳往往需要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炼信息、把握规律,或者从样本出发推断整体,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就具有个性化特点。显而易见,经历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结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初步学会用不确定的思维看待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知道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处于随机状态,它们是否发生以及怎样发生尽管不能完全确定,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教学要求有所调整的内容
新标准在进一步明确要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内容核心的基础上,又依据广泛调研的结果,针对教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梳理并整合了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内容。就小学阶段而言,内容难度有所降低,容量有所减少,具体有以下几点:
1.第一学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学生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和表格,但显然不是指规范的统计图表形式,如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图等。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将数据整理的结果清楚地呈现出来,我们不仅无需提出方式上的要求,而且应该鼓励他们采取富有个性的不同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注意力过早集中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制作等技能的学习,从而影响对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等学习过程的兴趣;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基于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从数据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收集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和交流作出判断。
2.对平均数的认识从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从第二学段移至第三学段。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开展统计活动时,关注的重点通常是一组数据内部所蕴涵的各种信息,例如,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哪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与学生自身有关的数据处于什么位置,等等。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则应该更多地学会把一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学会从整体上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或把一组数据与另一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用来刻画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因此,在学生初步积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之后,再安排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是较为恰当的。
另一方面,尽管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但真正理解它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恰当地使用平均数,却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尤其是,如果在学习平均数之后,接着安排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就势必会涉及这三种统计量的比较和选择,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到底选择哪种统计量更具有代表性?真正弄清这些问题,既需要对统计活动的现实背景以及相关问题的特点具有较为透彻的理解,而且还涉及函数概念以及相关的代数运算。所以,把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移至第三学段是较为务实的选择。
3.降低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
统计和概率都是用来摹写、刻画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所谓随机现象,是指结果与条件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的现象,即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尽管统计和概率都研究随机现象,而且从知识逻辑看,统计学的研究需要以概率论为基础,但从认知角度看,统计比概率更为具体,概念和定义也少得多,因而小学阶段通常以统计内容的学习为主。
新标准在第一学段删除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同时在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中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关注:一是明确所涉及的随机现象仅限于简单随机事件,即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亦是相同的;二是只要求对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求进行定量表达。显然,这些教学要求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试验、游戏等蕴涵随机现象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相应的思维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学会从数据的角度看待可能性大小,知道有些事情需要通过调查去估计或推断,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习惯,而不是急于从定义和假设出发进行概率计算。
4.删除了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教学要求。
就一组数据而言,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符合或近似地符合正态分布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数据的分布是偏态的,也就是存在极端数据。对于后一种情形,如果不加分析地采用某种统计量(如平均数)去表示它们的整体水平,则可能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所谓的数据误导。认识到数据有可能产生误导,就应根据数据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以便更为客观地反映数据特点以及相关现象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考察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计算极差、方差等使数据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得以显现。显而易见,由于中位数、众数等知识的后移,对上述内容的认识和体会自然也不再适合放在第二学段。
三、几点教学启示
如前所述,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重要的不是制作统计图表、计算平均数,以及求某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是要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包括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初步建立随机的概念,学习如何去判断事情的主要因素[5]。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关键应依赖于他们的经验,特别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经验。也就是说,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组织、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作出判断、进行预测,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途径。
1.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首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够想到通过设计简单的数据收集计划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有用的,数据中往往蕴涵着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和决策。
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或使问题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引导他们提出一些与自身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并使他们提出问题的自然倾向得到保护和延续。例如,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饮料,喜欢的电视节目,作业本上小红花的数量,等。对第二学段学生来说,应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与学校、家庭、社区有关的现实问题,并把兴趣从自己的周边环境逐步转向其他情境,包括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以及其他学科中具有特定意义的问题。例如,自己家一周扔几个垃圾袋,同学们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情况,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情况,当地的气温变化情况,某种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还应适当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第一学段可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举手数数、逐个询问、投票等方式获取数据。第二学段则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一些实际调查或测量活动,可以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也可以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此外,作为收集数据计划的一部分,还可提醒学生:要根据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适当调整相关选项甚至是最初的问题;也要注意数据收集的一些具体环节,如提什么样的问题及向谁提问题,观察什么及什么时候观察,测量什么及怎样测量,等等。
2.用不同的方式整理和展示数据。
无论是调查、测量,还是试验,得到的数据通常都显得有些杂乱,此时就需要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整理数据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数据、获得信息,同时也是为了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别人分享对问题的理解,并引发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从而也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地展示数据。
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分类。分类是需要标准的,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由此获得信息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呈现每个数据逐步过渡到分类呈现数据,以及按不同标准分类呈现数据。例如,就家里有几口人这个问题,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小组里每个同学家里的人数,此后可以逐步过渡到要求他们按3人以下、3人及3人以上的标准分类呈现全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情况;到了中年级,除了要求按家庭人口数进行分类之外,还可要求按两代人、三代人、三代以上这样的标准重新分类,从而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给出标准,并注意标准自身的严谨性。这里,数据类型标准通常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数据的数值范围标准则需要多一些指导。例如,就喜欢的小动物这个问题,学生通常不难给出标准;但如果进一步讨论你家饲养某种小动物的情况,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困难。此时要通过组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诸如不养、养1只、养1只以上这样标准去收集和整理数据。
至于数据的展示方式,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引入相关统计图表的必要性,并在统计图表的选择过程中不断把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数据展示方式。此外,还应适当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中了解各种富有特色的数据展示方式。
3.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
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以便从数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发现蕴涵其中的一些规律,是数据分析观念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般认为,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包括各种自己的方式)中获取信息、作出估计或推断。
第一,要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个别数据(尤其是极端数据)逐步过渡到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例如,就全班同学身高情况这个问题,学生通常首先会关注这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的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这组数据中每个高度段各有多少人,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多,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少,自己处于什么位置等问题,从而使他们初步体会分析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二,要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把一组数据看作一个整体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对两组相关数据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楚地确定两组数据间的异同,仅靠说明每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或数据分布情况是不够的,由此引入均值的概念;也可在讨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全部数据的分布情况后,要求学生找出一个能够代表这组数据整体水平的数值,从而感受平均数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它在相应现实背景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三,要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能够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例如,从自己班同学中超过一半的人有蛀牙,是否可以推出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乃至全校所有同学的蛀牙情况?上面哪个判断要可靠一些?要使推断更加可靠可以怎样做?事实上,这样的推断或多或少已经涉及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尽管小学生不大可能也无需理解样本与总体等概念,但可以借此初步感受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在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如上的讨论,或者将从全班同学中获得的数据与更大范围的相关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比较,相信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基于数据所进行的思考也将更加深入。
4.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我们知道,判断一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列举出这个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再根据这些结果作出判断。二是先进行试验,并记录由试验所产生的数据,再根据收集的数据去估计相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实上,上述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定义和假设的概率计算,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推断。在第二种方法中,尽管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但是只要摸的次数足够多,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进而做出相应的估计和推断,而这些正是数据随机性特点的基本内涵。因此,这样一种运用数据进行估计的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统计与概率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凸显随机思想。
此外,在上述摸球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讨论: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准确,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和相应的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增加摸球的次数;摸球的次数越多,估计的结果就越准确。一般来说,这样的经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数据分析意识,提高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20、老人与海鸥评课稿听课记录
《老人与海》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的肖天旭。在汇景这个优秀的团队,我有幸参加了6个课题的研究。先后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6篇,同时借助市百千万学习的平台,有机会到深圳、杭州、上海等地去学习和锻炼,近五年承担了区以上公开课26节,其中两节国家级公开课还被录成光盘,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我的导师特级教师何莹娟老师认为我的课具有:朴实、扎实,大气、灵动的特点,那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希望我今天说的课也尽可能的体现这四个词语。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老人与海鸥》。《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读课文。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作为单元的开篇之作,我反复把课文读了几遍,课文写的是一个老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教师一定用好这个例子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体验情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第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想法开始更加独特,他们也具备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思维的深度和宽度都还不够,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不仅要会学习,更要会理解,会运用。
第三,说教学法:
教学要遵循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思路,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悟情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特点,学生的情况,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前两个目标是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工具性目标,后面两个目标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目标,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难点是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以上目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疏通文意,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的情感,揣摩写作方法。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做一个课外阅读的交流汇报。我今天重点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将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学习导读,明确爱的主题(约2分钟)
自读导读内容,思考:
1.本单元的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一定要渗透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学习每组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读导读的内容,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听写词语,引发爱的思考(约5分钟)
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塑料、褪色、饼干、节奏、乐谱、吉祥、抑扬顿挫、相依相随。
3.大屏幕显示,集体评改,提出要注意的字。
4.提问:
(1)在这些词语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学生找到相依相随)
(2)相依相随什么意思?(换词理解,拓宽词汇量)
(3)谁和谁相依?谁和谁相随?哪一部分写的是相依,哪一部分写的是相随?(学生找到:老人和海鸥相依,海鸥和老人相随。1-13自然段写的是相依,14自然段到最后写的是相随。)
(设计意图:听写是对学生预习课文的检查,落实了第一个目标,而且突出了新课标提出的对写字的强调。同时借助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深厚情谊的关键词语相依相随,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弄清课文大意。)
三、品读句段,感悟爱的深情(约20分钟)
1.默读课文1-13自然段。
2.划出能体现老人与海鸥深情的句子和段落。
3.写上批注。
4.小组交流。
5.汇报。
6.有感情的朗读,用读来表达自己感受。
7.体会写法: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学习,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一定要顺学而导,把关键的句段出示在大屏幕上,比如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9自然段等,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读出情感。同时及时补充老人的相关资料,添补学生对老人理解的空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为海鸥着想的爱。在品读句段的同时引导学生揣摩写法。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可以发现,通过动作描写(3、4自然段),语言描写(5、6、7、8、11、12自然段),神态描写(8、10、12自然段),外貌描写(2自然段),把老人对海鸥的情谊写得感人肺腑。适时让学生上来板书他们总结的方法。)
四、想象写话,升华爱的情感(约10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配乐想象写一段话: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想象,这十多年来,他经历了什么?在狂风中,在暴雨中,在皑皑白雪中,在生病的时候你看到的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画面将是怎样的?请用一段话写出你看到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堂练笔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布置作业,延伸爱的内涵(约3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课后收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诗句、名言、故事。
(设计意图: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教好语文,除了用教科书,还要大力推进儿童阅读,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第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以老人与海鸥的情感为主,以文章写法为辅,突出了文章重点与难点,简单明了。
相依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27 老人与海鸥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相随
21、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唯一的听众》评课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 xx老师创设的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令我印象深刻,沈老师就像是一位心灵的导师,娓娓道来,使学生感受人间的真、善、美。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沈老师在教学主要环节采用了从课题引入的方法。找出写有唯一的听众的句子用划出。先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通过交流使学生对 唯一的听众有初步的认识。接着沈老师引导学生品味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妇人对小主人公心理的影响。最后,沈老师引导学生品味老妇人的眼神,进一步感受老教授真、善、美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也在学习与交流的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升华。这样的安排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沈老师在教学时有意弱化了前一条线索的探究,而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老妇人的语言、眼神等语句,教学重点突出。设计老人为什么这么说?此刻我的内心怎么样?等问题进行追问,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主人公的内心变化,理解小主人公从音乐白痴到小提琴家的重大转变的原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充分体现了沈老师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准确把握。
第二,沈老师所创设的开放、和谐的课堂很值得我们借鉴。整堂课,沈老师就像是一个朋友,与学生一起交流读后的感受,和谐之风拂面而来。同时因为沈老师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使得课堂上的气氛民主而散漫,活泼而不吵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沈老师都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走进文本,感受文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47自然段时,沈老师先由学生默读课文,并在读书时写下这样的感受,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且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们也能听到学生们精彩纷呈、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第三,本堂课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突出。老师注重让学生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老师采用了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重形式,运用了朗读、默读等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老妇人的语言描写时,在交流对相关语句的感受后,沈老师设计了一个配乐分角色朗读的环节。在学生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在悠然的乐曲的背景下,学生完全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之中,课堂中我们确实也感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全情投入。这样的教学入情入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两方面的变化去感受老教授对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支撑形成爱的暖流,进行拓展写作.
教学重点:
要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几个方面的变化去感受老教授对我的鼓励与欣赏,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写作练笔.
教学难点:
1,本文作为对单元学习的收结,要贯穿人字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它形成爱的暖流这个主题,这个主题分散到各篇文章中又不一样,既要对前几篇课文作出回顾,又要突出本文的爱是关心,鼓励别人的关爱.
2,全文朗读要以老教授的用心关爱为着眼点,因涉及到的文句比较多,所以要进行及时的多种形式的练习.
板书设计:
老教授用心
相互支持爱
我尽心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这个单元语文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生:爱(板书靠左:爱)
2,对,是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就形成了一股爱的暖流,所以,单元提示说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3,在课文《穷人》中,渔夫一家用善意的行动给困难中的人以关受,在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中,残疾青年用善意的谎言维护了别人的自尊.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1课,一齐读课题(《唯一的听众》指题).
5,这一课,写的是谁对谁的爱,又是通过哪件事,表现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的(出示)
6,带着以上问题,我们来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把字形看清楚,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自己朗读(5分钟)
评:本环节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单元组合的重视,发挥了教材单元组合的作用,让学生有整体的单元意识,并且通过单元整体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一课写的是谁对谁的爱
①生:老妇人对我的爱
②能不能说得确切一些,这位老妇人是一位
生:老教授(板书)
③这一课,写的就是老教授对我的爱.
2,你是通过哪件事,感受到老教授对我的这种支持,这种爱的
生:学琴(反复问三人)
评:本环节教师问题简单明了却让学生了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有整体的感受.符合语文学习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识过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
1,是啊,这种爱是通过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来的(小结).默读课文38自然段,划出这样的词句.
2,读你找到的句子
预设:
①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老教授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其实是谁打扰了谁老教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c.带着这种感情,谁能读这个句子(三人)
d.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②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联系上下文,老教授的耳朵真的聋了吗那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让我放心)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c.这句话你们会不会读
(如不妥,追问:这样读行不行应该怎样读)(多人邀读)
(好的话,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也读,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你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这种爱的.(用心,板书)
c.还有什么地方你也看出教授在用心支持我(每天)
d.你能不能用心来读这句话.
④我停下来时感觉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抓住了真不错来说,能不能抓住这个词来读.
c.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⑤有一次像深深的潭水.
a.为什么划这一句
b.你从教授的哪个动作中,感受到这种爱.为什么说像深深的潭水呢
c.带着这种感受,你来读这句话.
⑥三次平静地望着.(根据学生理解情况,作为选择问题)
a.你能联系上下文,是会读书的学生.
b.为什么你认为这也能看出老教授对我的爱
5,从教授的语言,动作,神志中,我们感受到她总在用心关爱我,所以教授的每一句话在我听来,都像是诗一般的语言(小结).
6,我们也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老师先读,老师读完你们接着读老教授的话,从3读到8自然段.
评:此环节教师围绕单元目标,让学生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来感受人物的形象同时展开教学,这一点,执教老师抓住了,并抓准了.课堂中展示过程也比较充分.学生学得比较主动.学习中,学生的理解,感受,体会都比较到位,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发言中能够体现.
但是,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对文学作品的体会学生是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在回到简单的认识过程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展示,合理调节,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能更清晰地获得这个过程呢这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本课应该有两个梯度:一个是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老教授对自己的爱,另一个是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爱是倾注了老教授良苦用心的.但由于执教老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学过程显得平铺直叙,这两个梯度交*进行显得无序,教学中学生始终在一个平面上思考,教学的深入不够,没有梯度,教师作用的发挥不够,提问显得琐碎,学生跟着老师无休止的问题走,没有自己真正的思考,教学的有效性不足.
四,感受我对老教授的爱
1,老教授这样用心支持我,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2,你能用这段里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尽心尽力板书:尽心尽力)
3,就是这种用心与尽心的相互支持,最后我获得了成功.演奏成了我难以割舍的爱好,让我们和着《小夜曲》一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他的成功.
4,是啊,听众是唯一的,关爱却是相互的(指课题),让我们互相关爱,让人字的结构变得更加牢固吧!(总结)
评:此环节教师做了略读的处理,很适当.由于有了前面内容的学习铺垫,学生自己能够解读文本,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课堂显得轻松自如,有效率.
五,拓展写话
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老教授一样支持你,帮助你,让你获得成功的人他是怎样支持你的请你简单的写在1#本上.
2,交流(23人)
3,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此环节展示了教师对学生练笔的重视,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这点上更加应该突出.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本次拓展写作的内容太泛,设计还不够精细.
22、老人与海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听课稿,分享老人与海听课感受和记录
老人与海评课稿第一篇:
《老人与海》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
五、说学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
一、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特点
新课程改革之后,《老人与海》安排在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中,它是作为一篇自读文章出现的。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共有2个小说单元,必修3和必修5各一个。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二、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3.感受主人公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的环境里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
四、教法
1.情境导入法:结合作家本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及其硬汉形象,并播放电影版《老人与海》的精彩片段,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男主人公桑地亚哥的血性与无畏,从而进入到作者为我们创设的情境之中。
2.生本探究法: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逐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语言风格的把握。
五、学情
相比较散文、诗歌、戏剧体裁来说,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并且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小说阅读理解能力,但生活阅历上的欠缺,使得他们在理解《老人与海》这种具有很强象征性和哲理意味的小说时,很难深入挖掘小说文字表层之下所潜藏的意蕴;于是,我想以《老人与海》为例,尝试引导学生学会挖掘小说故事情节之外的外延与内涵!
六、教学过程
Ⅰ.情境导入
Ⅱ.情节简介
Ⅲ.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Ⅰ.情境导入
他是一个酷爱打猎和钓鱼的作家
他曾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
他的头上缝过57针
他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
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他用笔塑造了一系列打不垮的硬汉英雄
他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拒绝成为生活的弱者
他就是美国的文坛硬汉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电影海报、播放电影片段
Ⅱ.情节简介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Ⅲ.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全文,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一:速读课文,并分组思考问题,多媒体课件显示:
1.选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一共出现过几次?
哪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3.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地进行搏斗的?
4. 老人不顾一切搏斗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实现了吗?在这个过程中,老人有没有动摇过?
学生活动二:投影显示老人捕鱼的画面
教师提问1:通过刚才的几个问题,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已经向我们走近了,但毕竟是感性的,谁能用准确的语言将老人理性地展示出来呢?
教师提问2:大家将最美的花环戴在老人桑地亚哥身上,但也有人说:老人失败了。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结合老人的内心独白点评:
人类是伟大的,然而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事业和业绩,人类的伟大应该具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人性的自信、自尊和自强。
关于失败,词典这么解释:丧失信念,放下武器。
看看桑地亚哥,他同马林鱼战斗了两天两夜,又同各种鲨鱼进行了五次漫长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丧失过武器,但他从未放下武器。老人留下了血水,却从未流过泪水。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品质。困难、挫折愈大,拼搏劲就愈强。他是意志上的伟人,行动上的巨人。这样的人顶天立地,他是一个胜利了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拓展:
从他身上你获得什么启发?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
难点探究:
文中的内心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并分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课后拓展
在课后的积累阅读过程中,尝试对比东西方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异同。
推荐阅读:《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七、板书
硬汉精神: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他是一个胜利了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内心独白:揭示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闪烁着哲理的光彩,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老人与海评课稿第二篇: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学习本组课文要完成的目标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我班学生多数思维较活跃课堂上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 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地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共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三、说教学目标本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着重理清课文的脉络,切实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读、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2)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教学重点: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使学生人人有机会与文本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动,敬佩,震撼等感受,使学生真切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3、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 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圆片,剪刀。学具准备:分成十六等分的圆硬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联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也提醒老师要有的放矢。
三、学习新知
(一)、定义:
1、摸一摸哪里是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二)、小组交流
圆与以前我们研究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如何化曲为直呢,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
(三)复习旧知,渗透极限思想
1、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还记得吗? (我们是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
小结:把圆转化成哪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得到它的面积公式。
(四)小组合作学习
(1) 老师引导学生将圆化曲为直,先将圆沿直径剪开,然后沿半径再把圆平均分成偶等份。然后把剪成多份并用拼的方法将其转化成学过的规则图形。
(2)请学生观察四组图。随着份数的不断增加,有何发现?
(3)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长方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5)试着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五)风采展示
1、学生汇报推导过程。
2、学生齐读圆面积公式。并说一说圆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设计意图】 这两个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当堂测试与应用
1、做课件图示,求半径为2分米的圆的面积
2、做课前出示的圆形花坛的面积。
3、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半径2分米
(2)直径10厘米
4、一个雷达屏幕的直径是4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 )
(2)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 )
【设计意图】在当堂测试与应用中设计了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基本练习主要是加强学生对圆面积的认识,并能计算圆的面积。综合练习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出圆的面积,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七)总结
今天我们推导出的圆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剪拼方式,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可见数学知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间的联系就是我们学好数学的钥匙。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4、圆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化曲为直思想。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圆形纸片、毛线或绳子。
教学过程:
一、激活表象、再现特征。
1.(投影出示16页的喷水动画):
师: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从画面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喷水头喷射一周得到一个圆形,喷射的距离5米就是圆的半径。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的周长是多少? 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
师: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谁的面积?课件演示由生活中的圆抽象的过程。(板书:圆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估算圆的面积。
(1)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2)独立估算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让不同想法的学生分别汇报,其余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不同想法。
(4)师:求圆的面积,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方便吗?如何又快又好的求出圆的面积呢?(引出用公式计算)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老师提出要求: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思考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初步汇报,实物展示。
汇报要求:○1如何分的?○2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是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学生可能拼成的图形有4种情况:
(3)比较反思,发现规律。
学生结合课件或展示的实物,比较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等分后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让学生体会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深层汇报,转化思考:
汇报问题○3: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汇报得知: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半径r(学生汇报的同时,老师课件演示)
(5)提出问题: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rr
S=r2
(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7)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实践证明了,把圆拼成一些已经学过的直线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 。把曲线图形拼凑成直线图形,体现了一个数学思想,那就是化曲为直的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是数学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
三、试做例题、反馈矫正。
1.解决情境导入时的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
学生独立尝试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后,老师展示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最正确合理。
3.1452=3.1425=78.5(米2)
答: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78.5平方米的农田。
2.计算下面圆的面积。(课本18页试一试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比较三道题的不同,说一说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让学生体会半径是求圆面积的必备条件。
四、巩固训练、灵活运用。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下面的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r=3cm d=10dm c=12.56m
独立完成,同位相互检查订正,发现共同错误集体订正。
2.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3.实际应用:
一块圆形铁板的周长是31.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在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中放置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五、评价小结、引发反思。
1.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圆的面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我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r2 ,知道了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并且学会了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老师总结: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到处可见,希望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找一找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还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 r r
S=r2
25、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听课稿,分享东汉的兴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A B C B C
26、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听课稿,分享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听课感受和记录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评课稿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机物,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知道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探究带来的快乐;
2、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树立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
3、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及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2.学习难点: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这样,动物也是如此,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那么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消耗的大量有机物是从哪来的呢?它是通过绿色植物生产出来的,这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
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步骤:
(1)把天竺放在_____________ 。目的是让叶片内的_____运走耗尽。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_____________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组__________。
(3)几小时后,去掉___________,把叶片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热去掉__________。
(4)用_____漂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______
(5)稍停片刻后,用清水洗掉碘液,观察______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__________,光合作用需要_____。
(三)我的疑问 请同学们提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四)合作探究
请大家看教材P116的想一想,议一议:绿色植物除了为蛙提供隐蔽的栖息环境外,对蛙的生活还有什么重要作用?请学生回答。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阅读教材P116-117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请根据实验目的要求提出问题:
1、绿叶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吗?
2、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作出假设:
1、绿叶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2、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设计实验:单一变量:光
设计对照:将叶片的一部分照光,部分遮光 。
减少误差:将植物的多个叶片进行相同实验,并且多个组重复相同的实验。
结合教材上的实验认真概括实验步骤:暗处理叶片遮光并在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去掉遮光的黑纸在酒精中隔水加热(脱色处理 )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 清水漂洗,观察变化。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出示问题
1.为什么把天竺葵在实验前放黑暗处一昼夜?
2.只将完整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
3.酒精有何作用?
4.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
5.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是来鉴定什么成份?其结果说明什么?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消耗叶内贮存的有机物,否则不知淀粉是实验中制造出来的,还是叶内原来就有的。
2.使遮光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3.酒精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起到脱色作用。
4.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是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
5.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鉴定叶片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结果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学生互相补充,完善答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8,找出光合作用概念,并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阅读、总结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小结:①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②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③ 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 转变为 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118下面-119页的内容。
二、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1、有机物经筛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直至整个植物体。
2、从细胞水平来看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有机物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质
细胞核DNA
3、从器官水平来看器官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有机物
果实:如苹果、梨子的主要成分 糖类
种子:如黄豆、花生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肪
芝麻和向日葵的主要成分脂肪
根和茎:如甘薯的根、莲藕的茎的主要成分 淀粉
4、从个体水平来看构成植物体干重的绝大部分物质是有机物,只有极少部分是无机盐。
5、植物的生长同温度的关系
气温低植物合成有机物减少甚至停止,植物生长缓慢。
气温高,植物体合成有机物多而快,植物生长快。
三、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1、满足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3、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五)归纳整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实验步骤:暗处理叶片遮光并在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去掉遮光的黑纸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清水漂洗,观察变化。
2.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1、从细胞水平来看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来看器官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有机物
3、从个体水平来看构成植物体干重的绝大部分是有机物
三、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六)检测训练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C )
A.便于检验淀粉的多少 B.有利于除去叶绿素
C.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耗尽 D.便于用碘液检验
2、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这一实验的目的是:( C )
A.使遮盖的部分不进行气体交换
B.遮盖后可减少蒸腾作用
C.遮盖与不遮盖部分进行对照
D.控制遮盖的部分把氧气释放
3、生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D )
A、化学能 B、热能 C、电能 D、光能
4、下列哪项植物生命活动可以不需要光:( B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叶绿素的形成 D、植物制造淀粉
5、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C )
A、水分 B、空气 C、光 D、温度
6、我们每天的食物绝大部分来源于绿色植物的 ( C )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吸收作用
板书设计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实验步骤:
2.结论:(1)产物是淀粉 (2)光是条件。
3.光合作用概念
二、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三、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七、课后反思:
27、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株的生长听课稿,分享植株的生长听课感受和记录
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课程资源分析
上节课测种子发芽率的发芽种子可作为本节课的课程资源,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用来探究幼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可开发多媒体课件资源,使它变得形象直观。开发利用农民种地都要施肥这一课程资源,学习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农场各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中以种地为生的,是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良好课程资源。
二、教材分析
植株的生长过程同种子萌发的过程一样,也是一个抽象的动态过程,也要靠学生的想象才能理解。通过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根的生长。植株为什么会生长能?它是通过什么途径生长的呢?通过对教材中植物生长情况的探究,知道任何生命活动形式都需要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会促使学生探究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营养物质的来源等,使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需要学生探讨的东西较多,学生们能力有限,部分学生由于作业的压力较大,一些探究、调查活动经常完不成任务,为了能保证探究计划的顺利实施,要求各组安排好组内成员的具体任务。
四、教学策略
利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中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作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材料,在上面均等地用细毛笔画4条线,每天观察相邻两线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分析判断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开发多媒体课件学习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植物缺少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会表现出什么病症。
五、教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难点:理根与枝条的伸长方式
七、教学流程
课前布置:
1、作完种子发芽率的实验后,要求各小组从中挑选生长状况好的幼根,用细毛笔在上
面画等距离的四条线,要求各组每天观察并记录各段距离的长度,判断哪部分生长
最快。
2、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调查目标是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自己的家长。
分析汇报:
1、根尖各段距离的变化情况,判断哪部分生长最快?
2、植株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课件展示:展示根尖生长变化情况的课件。
引导讨论:教师引导说:根是不断向下生长的,根是怎样生长的?
总结提升: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课件展示:展示牙发育成枝条的多媒体课件。
引导讨论:让学生依据根生长的原理讨论芽生长的原理。
总结提升: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生长连线:分析芽与枝条的对应结构,给芽的结构图与枝条的图的相应部分连线。
另拓空间:教师讲述,无论是根的生长,还是芽的生长,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根据情况指出:都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的生长都需要营养物质,植物不论是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它们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教师接着问: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缺少某种无机盐出现的病症的植物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反思
幼根的生长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都是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虽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多数学生掌握了这一内容,但由于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少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仍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这部分知识,虽然与幼根的生长一样,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但叶芽的结构与枝条的结构有形态上的联系,所以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学效果比幼根的生长好。
关于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的知识,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很好。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利用了上节课萌发的种子。即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完成了探究实验,又使学生将本节课与上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对学生掌握全章内容都有宜处。
植株的生长这一节教学内容是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中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比较容易开发。各连队都有农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家长都有种地的经验,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都能完成调查任务。
本节课开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幼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的动画。尽管制作的课件与植物生长的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对大多数学生理解根的生长和芽的发育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28、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听课稿,分享细胞的生活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 、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 、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 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以后再慢慢消化理解。
29、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听课稿,分享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听课感受和记录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评课稿: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简述身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能力目标:
按一定的特征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步骤、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和做调查记录。
教学难点;
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步骤、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和做调查记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特征,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相关内容。首先,生物具有哪些特征呢?(在提到呼吸作用时,应强调光合作用与之吸入和放出的气体的不同;还应强调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对前面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之后,我们现在就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第一章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首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九页,看着上面想一想 议一议的内容。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读一遍,在老师读的同时同学们也不能闲着,同学们要找出这段内容中描写了哪些生物。(皂角树、蝉、黄蜂、油蛉、草、云雀)
以上这些是鲁迅先生身边的生物世界,那同学们身边的生物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要了解我们身边的生物世界,我们首先是不是要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调查吗?
调查:科学研究中进行实地数据收集和资料证实所采用的一套方法。
调查可以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其中,普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每一个个体都进行测量或度量的一种全面调查。例如我们的人口普查,也就是说要调查我国在某一个时间里全国的人口数,这当然要把每一个人都调查到对吧?而抽样调查却并不像普查一样调查到研究对象的每一个个体,而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部分个体作为代表,然后将我们对这些代表的观察结果推广到每一个个体。例如,老师叫同学们去调查一片草地上的草有多少颗,同学们可不可能一颗一颗地去数?这是我们就可以采取抽样调查选取10cm2这样的一个面积去数里面的草的数量,假如有一百棵,然后再根据没平方厘米100棵草来计算出整片草地草的数量。
同学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调查以及调查的分类,但同学们知道调查的具体步骤有那些吗?下面我们就用一个小小的调查实验来总结调查的一般步骤。
好,现在请同学们马上开始调查。(此时应等待2-3min,等的同时催促学生开始调查。)
同学们为什么不开始调查呢?应为老师没跟同学们说明调查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没有告诉同学们去调查什么,到哪里调查对吧?所以同学们根本无法展开调查。那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调查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是不是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这次调查的目的和对象:调查目的是为了方便学校的管理,调查我们班少数民族和汉族各有多少人。调查对象是我们七年级三班的每一个同学。好,现在请同学们马上开始调查。(等待2~3min)
看,同学们在刚才调查的过程中一片混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具体地去计划这次调查应该如何去做?例如,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自己调查自己的,每个人都离开座位到处问别人是什么族,这样看起来就很乱。调查的人多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分组啊?如果在室外调查我们是不是应该根据调查的对象和目的设计一下调查路线啊?等等。也就是说我们调查的时候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调查方案,而且还要把它写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写的调查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调查了对吧?那么我么要写方案是不是就要用到纸和笔?也就是要准备调查的工具。所以,调查的第二步是要准备调查所需的工具。第三步是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我们这次调查实验是这样安排的:班上现在不是分为六个小组吗?我们就以每一个小组为一个单位进行调查。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站起来转过去面对你们组的其他同学,然后统计一下你们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同学个有多少。好,现在开始调查。
现在请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公布一下你们的调查结果。首先,请第一组的第一个同学说一下你们组汉族有多少人?少数民族有多少人?......(此时应重复强调每一组的结果)
每一组的同学都公布了他们的调查结果,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是汉族,有多少位同学是少数民族呢?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回答,那如果同学们把刚才各组公布的结果记录下来,这个问题是不是就很简单了?所以,在调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将我们调查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并且我么还要对调查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这就是调查的第四步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例如,我们刚刚做的这个调查,在知道了每一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数之后,要知道我们班汉族和少数民族总的个有多少人,我们是不是将六个组调查到的结果放在一起,并且通过一些数学计算就可以得到啊?为了便于观察,也就是很快地看出我们班少数民族和汉族个有多少人,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数据整理成一个表格。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刚才我们用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实验总结除了调查的一般步骤,现在我们就来总体地回顾一下。
为了检测同学们对调查这个探究方法是否真的掌握了,现在我就布置一个作业,就是叫同学们下去调查一下自己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然后完成上课之前老师发给大家的那张表。
同学们在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
1、对所见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喜恶取舍。
2、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
3、注意安全。不要攀爬高处,不要下水。
(在讲解注意事项时,应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调查的概念
科学研究中进行实地数据收集和资料证实所采用的一套方法。
二、调查的分类
调查
三、调查的一般步骤
1、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
2、准备调查工具。
3、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4、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30、多变的天气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多变的天气听课稿,分享多变的天气听课感受和记录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一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2图31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
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3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4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33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6图34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和日最低温度(-8℃)。7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8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9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1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XX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39,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Ⅰ1~0优Ⅱ1~100良Ⅲ1101~10轻微污染Ⅲ211~200轻度污染Ⅳ1201~20中度轻污染Ⅳ221~300中度污染Ⅴgt;300重度污染11空气污染物的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建议【天气及其影响】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
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后安排,由学生在外搜集。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堂上写,也可在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
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二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要求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内容点析
1.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 图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C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
3. 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
4. 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
5. 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6. 图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 ℃)和日最低温度(-8 ℃)。
7. 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
8. 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9. 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
10.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2001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5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
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Ⅰ
1~50
优
Ⅱ
51~100
良
Ⅲ1
101~150
轻微污染
Ⅲ2
151~200
轻度污染
Ⅳ1
201~250
中度轻污染
Ⅳ2
251~300
中度污染
Ⅴ
300
重度污染
11.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建议
【天气及其影响】
1.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
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1、地图的阅读评课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地图等。
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探讨
组内交流
通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图知识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一)地图语言──图例
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三)地图语言──方向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两项活动,任选其一: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地图的语言,也希望地图能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导游图、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一、根据需要选择比例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维持秩序,帮助学困生
分三个组展示 点拨、评价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二、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帮助学困生
由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点拨、评价
五、教学板书设计
选择适用的地图:
方法一、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种类 如交通图、旅游图
方法二、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如大比例尺地图
方法三、选择现代高科技地图 如电子地图、遥感影像
六、教学反思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32、有理数的乘方评课稿
B. 2 C. 3 D. 4
作业布置:
习题2.13 第一题
板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方(1)
温故知新: 例题: 练习:
-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理解底数,指数,幂等概念,能够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学生对于含有负数的底数,学生理解出现偏差,需要加强强调与练习。
2.9有理数乘方(2)教案
备课组:数学组 备课时间:2016、10、9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2.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通过实例总结并理解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 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难点: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教法: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课本,练习本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一.忆一忆:
(1)在(-4)3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读作___.
(2)在-24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_,读作____.
(3)计算: -72 (-7)2;
二.探究新知:
例1:计算
(1)102,103,104,105,
(2)(- 10)2,(-10)3,(-10)4,(-10)5,
( 3)(-3 )2,(1)(- )3 ,(-2)4
(4) 23 , ( )4 , 45 ;
想一 想:观察例1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与同伴交流.
三.当堂检测:
(1)-53 (2)-( )2
(1)-(- )4 (4)-232(3) ;
四.(1)做一做:
有一张厚 度是0.1mm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
厚度 为20.1mm,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2)假设对折20次,厚度为多少毫米?
(3)若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米,这张纸对折
20次后有多少层楼高?
(2)想一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
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
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
面条.想想看,拉多少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
条?那拉出约209万根面条呢?
当堂检测:
1、看下面的故事 :从前,有个聪明的乞丐他要到了一块面包。
他想,天天 要饭太辛苦,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第二
天再吃剩余面包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
半,这样下去,我就永远不要去要饭了请你们交流讨论,再算一
算 ,如果把整块面包看成整体1,那第十天他将吃到面包?
五.课外拓展:
1.已知x2=(-2)2,y3=-1,求:
(1)xy2003的值.
(2) 的值.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习题2.14 第一题
八、板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方(2)
知识回顾: 例题 练习
九、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怎么表示一些数的乘方,学会估测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本节课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负数的概念,学生容易丢负号的情况。
33、诫子书评课稿
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
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广才
才须学也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驰
险躁则不能治性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多不接世 将复何及
(二)补白朗读,感受韵律美。
1、补出词语
夫( )之行,( )以修身,(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 ),非宁静无以( )。夫学须( )也,( )须学也。非学无以( ),非志无以( )。( )则不能励精,(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意与日(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2、补出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广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驰, 。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和整理与本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十、板书设计
淡泊 立志
节俭 做人 学习 勤学
接世 惜时
34、植树的牧羊人评课稿
拣 戳
慷慨 帐篷 废墟
坍塌 呼啸 滚烫
张扬 溜达 琢磨
微薄 酬劳 硬朗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三)理清情节,感受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为课文表自然段,并说一说作者三见牧羊人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时间顺序 牧羊人的情况 荒地的情况
初遇 独居、安静、意志果断、开始种树 荒野无际、毫无生机
再遇 矫健、养蜂、减少羊群、继续种树 草木复现、环境改善、焕发生机
最后相遇 87岁,住在凭一己之力建造的乡间 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生机勃勃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大家默读文章,谁能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答:一个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种树,靠一己之力创造奇迹,变荒漠为绿洲)
教师提问:你们已经默读了全篇,并且也帮助老师梳理出来了文章大意。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是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行文的呢?
学生回答: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事情发展的经过/树林的变化来写的(多种方向)
教师:没错。那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以树林的变化为线索来写的。
(四)观察言行,分析人物
1.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说说你眼中的牧羊人。(小组内合作交流)
(如:(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2)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3)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从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可以看出。)
2.找出作者对牧羊人评价的语句,看看作者眼中的牧羊人。
(1)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2)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3)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教师:我们刚才既分析了这篇文章的结构,然后又分析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描写,还对作者行文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可补充:作者三次见到牧羊人,牧羊人及那片土地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一下,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呢?
学生: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教师:通过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的形象分析,你们自己对如何描写人物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刚才老师讲的人物描写的相关知识描写班上的一名同学,注意在片段中不要出现同学姓名,等一下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其他人都来猜一猜这名同学是谁。
(六)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每个三遍;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主人公牧羊人的人物描写。
五、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时间顺序 牧羊人的情况 荒地的情况
初遇 独居、安静、意志果断、开始种树 荒野无际、毫无生机
再遇 矫健、养蜂、减少羊群、继续种树 草木复现、环境改善、焕发生机
最后相遇 87岁,住在凭一己之力建造的乡间 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生机勃勃
六、教后反思
35、济南的冬天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听课稿,分享济南的冬天听课感受和记录
济南的冬天评课稿第一篇: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绘了济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独特,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写景类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等生词,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与品词析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通过品味济南的冬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会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法学法】
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找-读-议-品-写的五步学习法。
【教学过程】
老师们,因为时间关系,下面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上述的教材简析、目标设定、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预习检测,整体感知;3.自主质疑,以学定教;4.合作探究,深化要点;5.检测反馈,训练提升;6.总结全课,指导预习。下面我分步来讲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说:良好的情境,有益于学生的感受,有益于学生的想象,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课的开始,我将用课件展示济南冬天的一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济南,感受冬天的风景。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我将设计一组有关重点字词的基础题,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重点字词有)
2.通过自由读和指名读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在通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圈画有关济南的冬天的景物词语来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我打算利用学生个人自主质疑的方式,定向本课学习的要点,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的?
2.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
这些问题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以教学第一自然段为例,我打算通过找-读-议-品-写这五步来和学生一起学习。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写济南冬天山、水等生动语句,把它们圈画出来。
2.读,就是通过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例如,读好)
3.议,就是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分析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带兵,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
4.品,就是品语言,品意蕴,学习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进行深入品读。
5.写,就是请学生在最有感触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几个部分,我也会按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
五、拓展延伸,检测反馈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适时补充一则阅读教材《冬之韵》,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作者笔下的冬天与老舍笔下的冬天的异同点。
2.我将从《当堂反馈》中选择一组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检测。
3.根据情况,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反馈。
六、总结全课,指导预习
在简单的课堂总结后,提出下一课预习的要点。
老师们,我想通过上述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初步能够达成我所预设的三维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济南的冬天评课稿第二篇: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36、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听课稿,分享动物的运动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运动本质。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动物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
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关节模型、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镊子、剪刀及学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组织学生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
2.播放动物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也不同。
3.动物是怎样通过运动器官完成各种动作的呢?今天,我们将以哺乳动物为例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二、课堂教学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以哺乳动物为例)
1.组织学生活动: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如果相应的部位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了呢?
引导学生答出: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肉和关节构成的。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配合。
骨骼(含关节)和肌肉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
(1)骨骼:起支撑和承力的作用。
(2)关节:改变骨的运动方向。
(3)肌肉:一组肌肉必须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当它收缩时,就会带动骨围绕关节做运动。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观察教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找出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组织学生活动找出人体四肢的关节,使学生明确: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展示骨连接图片,介绍骨与骨之间的结构(关节)。
(2)组织学生观察关节模型,在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后,对照教材模式图剖开关节,观察关节的结构。分析概括关节对骨运动的意义及关节的特点(既牢固又灵活)。
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的,骨与骨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关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分析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关节?
进行体育运动时,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都容易受伤。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等。
(3)取一个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观察肌肉,识别肌腹和肌腱。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这有什么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肌分布图,介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叫骨骼肌。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展示骨骼肌的结构图,介绍骨骼肌内还含有血管和神经,说明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说明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展示上臂肌肉图,引导学生观察:骨、关节和肌肉三者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简图的形式表示三者的关系吗?
3.师生共同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并板书。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播放骨骼肌的协作作用视频,说明运动的形成是由骨、骨骼肌和关节共同完成的。
2.组织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明确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配合关系。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3.说明:一个动作的产生至少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因为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要想让骨恢复原位,必须要靠另一组肌肉的收缩牵拉。
4.带领学生总结运动产生的过程:刺激神经使 肌肉收缩从而骨绕关节运动。
(三)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运动的产生过程,思考: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完成吗?引导学生答出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2.质疑:我们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这是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过程需要多种系统的共同参与。
三、课堂小结
1.播放足球运动视频小结。
2.积极运动有利于提高各系统的机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组织回答及点评。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同学们在课后参考教材试一试,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其中:2-3块硬纸板代表骨;适当长度的松紧带代表肌肉;几个工字钉代表关节。
六、板书设计
动物的运动
控制
调节
能量
供应
知识链接
1.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的,骨与骨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关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
2.关节囊可以分泌滑液,储存在关节腔中,滑液可以减小关节头和关节窝之间的摩擦。
3.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关节炎是由于关节腔中有积液或积脓。
37、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数学思考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2. 培养学生分解基本图形及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的能力
3. 通过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证明几何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解决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学习热情。
重点
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的能力
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复习回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活动2 创设情境,探究尝试
活动3 设问质疑,类比联想
活动4 拓展思维,变式训练
活动5 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巩固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问题方法。
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体验数学活动的运动变化。
小结及课后探究习题梳理所学知识,达到巩固、发展、提高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问题1:你还记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吗?
问题2:你还记得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问答做出总结: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添加辅助线,运用平行线的知识)教师着重指出添加辅助线是几何证明中常用的方法,正确合理的添加辅助线往往能简单、迅速的解决问题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有助于后继问题的解决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2
问题1:画一个形状类似下图的图形并测量、 、 及 的度数,看看它们存在怎样的关系?
问题2:由刚才活动得到的结论你能猜想出什么吗?
问题3: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证明这个结论吗?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证明方法?
学生动手用测量工具量出指定角的度数,通过测量计算得出四个角之间存在的关系。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对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及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并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猜想:
= + +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图形,与熟悉的、常见的图形进行类比分析,提示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证明方法,联想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用到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分析图形找出三种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提问: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
通过作图、测量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在几何方面的动手、动脑能力,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计算和观察能力,并为下面探索问题作好铺垫。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这一探索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亲手操作寻求数学结论,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此活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到多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思考形式,有利于深刻领会如何添加辅助线以及添加辅助线的本质─构造基本图形,转化图形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观察─猜想─论证这一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受有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问题4:你能正确的书写出证明过程吗?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根据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分别写出证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出其中不完备的地方,并以规范的格式板书一种证明强调证明过程的逻辑严谨性及正确的书写格式。教师应关注:
(1)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进行简单说理的准确性、规范性。
(3)是否能用几何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
培养学生能用准确的运用数学符号语言书写证明过程,规范书写格式,锻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复杂的推理论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活动3
问题1:在上面第三个图中,将点P的位置特殊化:若点P是 与 角平分线的交点,且 =700,那么 的度数是多少?你能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研讨,并汇总所得的结论。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室可以在测量、计算等感性活动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利用上述例题的解题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2)学生能否用文字、字母符号等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增加题目的复杂性,再一次经历猜想、论证这一思维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
在探索中再一次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4
问题:你能否再给点P确定一个特殊位置?此时上述结论还成立吗?如果不成立,那么你能得出新的结论吗?(点P是 与 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结论。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参与认识和联想
(2)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进行判断、解答。
(3)学生能否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经过这样的变式、发展、学习,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运动变化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通过对不同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讲评等教学环节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5
(1)小结
(2)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7、8、9题。
教师结合本节课内容,通过提问方式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和方法、技能,出示练习题,巩固本节知识。
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自检掌握情况。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能否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总结的养成性习惯
(3)学生能否通过自我评价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有创意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来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研究的思想。
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与适时的指导。
自评
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的证明,掌握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应用于分析和证明。
2. 让学生动手作图、测量一系列的活动,既能让学生自我猜想,获取知识,又能为证明的思路提供启发。培养了学生在几何方面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这一探索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3. 在思考证明途径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既能让学生在一连串的变化中熟练使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观察──猜想──论证这一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4. 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猜想、论证这一思维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在探索中再一次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5.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8、昆明的雨评课稿
导入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及生活背景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段号(楷体字引文部分,不单独成段),不明白,不认识字词的画出来,一起解决。(2)思考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
2、正字音:重点词语 菌(jn)子 择(zhi )净
3、回顾问题,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
明确:出现了二次,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内容上:突出强调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至深。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呼应。
2、既然是前后呼应,按理说文章应该是完整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第一段写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都是有关雨季的事物,仙人掌,菌子,花,突出昆明的雨之多;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具体描述;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昆明的雨与别的地方的雨到底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的念念不忘?请同学们读一读35段,用一句话来表达?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昆明的雨为什么明亮的,为什么是丰满的?怎样才能读出它们的特点?
明确: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草木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朗读指导:能表现事物特点或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
5、文中都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让作者有如此的感受?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分析一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选择其一或者二分析:并指导朗读。
A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也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也能开花;昆明雨水之多。
B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作者什么感情,能读出菌子的美味吗?
明确: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C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是怎样的女孩,用两个字概括,从哪里看出来?读一读。
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E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喜爱和赞美。
6、文中除了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物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外,雨有时还会引起作者的什么思绪?
明确:淡淡的乡愁
7、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最10段描写怎样的场景?
明确:我和德熙在小酒店喝酒的场景。
8、这里的乡愁具体指什么?与昆明的生活场景有什么关系?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将昆明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明确:淡淡的乡愁是作者对昆明的怀念,是对昆明当年宁静、恬然的生活的怀念。并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五、主题升华
回味 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感情去读这句话?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想念、赞美;对以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指导朗读:明亮 ,丰满用轻松愉悦的语调,动情要重读,拖长音。
六、艺术特色和语言艺术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和语言来描绘饱含如此深情的昆明的雨的?
明确:以小见大;语言简单、平淡、自然、朴实。
七、小结: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滋味,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淡自然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八、作业
模仿汪曾祺先生的笔法来描绘一下我们章丘的雨。
九、板书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
怀念 丰满 生活
动情
小 大
昆明的雨评课稿第二篇:
《昆明的雨》
了解汪曾祺,源于大学时候赵老师现代文学史课上不厌其烦反复念叨的四个字--寻根文学,知道汪曾祺先生却是极为久远的事情,九零后应该都学过一篇名为《端午的鸭蛋》的文章,那个时候的课堂,读到汪老先生的这样一篇文章,我想,除了我之外,其余人也一定在心里构思了无数遍自己手捧高邮鸭蛋,一嘴一个,吃完不舍得舔着流油的鸭蛋壳的场景,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高邮鸭蛋至今为咸鸭蛋的翘楚,地位无人能撼动。
正因了汪老先生描写高邮端午吃鸭蛋的经典场面,对《昆明的雨》同样抱有极大地期待,这篇文章,极大的吸引了作为吃货的我。里面所描写的各种野生菌子,犹如乒乓球大小的杨梅,更是刺激了我的味蕾。当然,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里面对于吃的描写,更多的,是随作者,闻着缅桂花的清香,雨中漫步昆明街头,看倒挂着的一人高的火红的仙人掌开满千家万户的惬意。
《昆明的雨》是一篇非常随意的写景记物类回忆性散文,读完文章,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的舒适熨帖,在昆明的雨季,感受到无限的诗情画意。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样的昆明情结,让作者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对于昆明的描绘,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的那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他全部的真情与爱都倾注在那里。汪老出身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写诗作赋的才华极高,在文中,他的诗文才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如诗一样的文句信手拈来,镶嵌在普通的文字里,熠熠生辉,如在第三段描写春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的诗句,描绘了昆明雨季雨水茂盛植被繁茂的情景,而文末作诗一首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更具古典情怀,是作者怀念四十年前在雨中喝酒而作,用诗句寄托情思,这份闲情雅致,只能是有深厚古典情韵的汪老先生才能表达出来。除此之外,文中对昆明雨季的木香花、缅桂花等的描述,也能感受到汪老先生的人文情怀,这里不做一一陈述。
许老师上《昆明的雨》,让我感受到如缅桂花一般的清香,是的,我想用清香两个字来形容这一堂课,不仅仅是许老师不紧不慢的语言表达,还是对课文的解析,都透着一股清香味。她的设计第一部分为风行水止,自然成纹,朗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浏览全文,勾画文中描绘昆明特色的物、事、景,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概括总结各类物、事、景的特点,简洁明了的让学生把握情感的同时分解课文,掌握内容。第二部分的设计是一个情感的升华-----嘤嘤成韵,情深似海,赏析雨中的花儿、果儿等昆明雨中的小景物,提出问题: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能快速得知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自然而然引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慢慢走,细欣赏,全班齐读老师之前准备好的文字,情延课外,结束这一堂有着清香味的课堂。
在评课环节,谢老师的评讲让我眼前一亮。他评价:1、课文分解细碎,不应用手术刀去肢解这一篇文采优美浅显易懂的散文。2、教学前应注重文前文末的阅读提示,可以用美文美读来赏析课文。听到美字的时候,我立马又回忆起《昆明的雨》中的美丽来:细密绵长的雨,比人还高挂满红花的仙人掌,色黑红个大味美的杨梅,新鲜味美的各色菌子......也许,根据课后阅读提示,着眼文本,着眼于文中所描绘的美,用美的角度赏析美好事物,效果会更好。
如果是我来上这篇课文,我会如何上呢,尤其是在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班级。听完许老师的课,结合组上老师的评课,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设想。下一篇文章中做具体阐述。
39、美丽的颜色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听课稿,分享美丽的颜色听课感受和记录
美丽的颜色评课稿第一篇: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
(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燥热 窒息 沥青 吹嘘 筋疲力竭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展示
(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
(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请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居里夫人的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美国政府给予她的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巨额财产毫不动心,体现了她不羡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4、拓展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 zo zh l xū jīn
问题展示:
(1)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贫寒,189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巴黎学院的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1898年7月,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除发现了新元素外,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人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在放射形研究方面的基础。1903年12月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皮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丧生。居里夫人在强忍悲伤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7月4 日,居里夫人由于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症而去世。
(2)第一部分(第一段1):总写玛丽居里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领起全文。第二部分(2-14):具体描写玛丽居里在小木屋里提炼镭那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第三部分(15-25):描写玛丽居里和丈夫终于提炼出镭时的愉快与幸福情景,以事业的成功为乐。
(3)【答案】极大指到了极点,表明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写出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4)【答案】极大的快乐奇异的新的开始艰
苦而且微妙的快乐这些短语的使用,极大地增
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
时也设置了悬念。
(5)【答案】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冷、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6)【答案】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正是由于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正是这几年的艰苦努力,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7)【答案】
此段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8)【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9)【答案】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是如此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答案】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句子表现出了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1)【答案】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居里夫人这段话揭示了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的一个原因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表达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宁静、专注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执着的工作态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12)【答案】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后面的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了出来。这句话表现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进而衬托出了他们乐观、坚定、执着的品质。
(13)【答案】文章在叙述中不断插进居里夫人的记录,使叙述更真实更深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有时候我整天
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这些充分展示了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对科学热爱、痴迷,对工作充满热情、献身科学的精神。
拓展交流 (略)
美丽的颜色评课稿第二篇:
一、由美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屏显年轻的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的照片。)
师:知道这是谁吗?
生(齐):居里夫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居里夫人美,镭也美!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得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中。
二、题目切入,体会美丽情感
师:课文都读过了吧?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笔标出来。
(生标注。)
生:一共出现了三次。
师:我们先一起把这部分朗读一下。
(屏显相关语段。生齐读。)
师:第一次对话,先自由朗读,然后分角色读。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读,有请我们的居里夫妇。
(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读文中的叙述语,两位同学配合默契,语调温柔,充满期待。)
师:采访一下玛丽,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生:我感觉应该是热切的好奇,满怀期待。
师:那么皮埃尔,你刚才是用怎样的语言回应爱人的呢?
生:也很期待,是理解,感觉很温暖。
师:为什么感觉很温暖呢?
生(害羞):感觉好像是在和我谈论谈论即将出生的孩子长得怎么样。这里的它加了个引号,就是说它是有生命的。
师:你关注到了标点。很好!居里夫妇就像在畅想肚子里的孩子长相如何、怎样漂亮,真是一种温暖美好的期待!好的,谁来读读第二次?老师来读前面的句子。
(师读第 20 节,营造说话时神秘、宁静的氛围。生读第 21 节。)
师:你读到了什么?
(师指导生揣摩居里夫妇当时的心情。)
师:居里夫妇当时的心情大致就是这样。现在我
们一起把最后一次写美丽的颜色的句子朗读一下。
(生齐读。)
师:很好!大家重读了不仅还,读出了感叹号的情感意味。看来,对于美丽的颜色,居里夫妇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
生:温馨的期待、神秘的确信以及情不自禁的惊喜。
师:是的,居里夫妇的宝宝终于降生了,还有美丽的色彩。它是谁?
生(齐):镭。
(师再次屏显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的照片。)
师:原来,居里夫人深情凝望的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的颜色。这真是自然界神奇而美丽的颜色。
(师板书镭。)
三、品读词句,感受美丽人格
(一)学会概括叙事性文章的内容
师:但是,美丽的颜色仅仅指镭的颜色吗?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前半部分又在写些什么?同学们概括一下。
生:写的是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和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生: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过程。
师:概括记叙性文章的内容必须把握主要事件。谁还能概括得更好一点?
生: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过程。
师:不错,加上了艰苦,突出了事件的中心。
但是,仅仅是艰苦的过程吗?
(生不能回答。)
师:同学们把第 1 段朗读一下,会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第 1 段。)
生:应该是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而又有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叙事性文章的概括,不仅需要把握关键事件,而且需要把握能体现中心的关键词语。这是一个艰苦,但却又充满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二)品读词句,体会艰苦
师: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我感觉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非常?
生:差不多才能,说明非常寒冷。
师:能从一些修饰词语的角度去品读,很好!还有吗?
生:完全一点儿立刻就这些词语也能说明天气寒冷。
生:寒带也能说明天气冷到了极点。
师:这些都是从修饰词语的角度来品读的,还能不能从其他地方读一读呢?
生:即使也说明炉子再热也没用,冷到了极点。
师:很好!还能从关联词的角度去品读。
生: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一般工厂人都是很多的,但是这里玛丽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说明人手缺乏。
师:工作负荷大。大家还有没有发现,这一段落只有一句话,我们称之为单句成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强调,看起来醒目,印象深刻。
师:嗯,工作环境差、工作负荷大,还有吗?
生: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用了数字,还有反问的手法,说明沥青铀矿残渣中镭的含量特别低,从侧面反映出工作量非常大。
师:好的,镭的神秘使得它难以被发现,这位同学既从词语的角度,又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了品析。
生: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从而且、三个没有中可以看出他们条件简陋,工作艰难。
师:关注了关联词而且和三个没有,还关注了句式,强调一无所有,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奇迹,文中用了一个词,叫什么?
生(齐):由无中创出有来。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从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和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可以看出工作条件艰苦。
师: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这个细节能不能说明条件艰苦?
生:能,说明风大,因为是在院子里。前面说到如果不在院子里,在棚屋里的话,也要打开窗子,否则就会被烟窒息。
生: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提炼镭越来越困难,但是他们对镭的探究却坚持不懈。
师:能不能改成过了一年或两年?
生:不能,我觉得改了后就看不出时间的漫长和工作的艰难了。
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探索镭的艰苦,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大,镭的神秘难以发现,这些都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苦字。
(师板书苦。)
(三)品读词句,体会快乐
师:但这样苦的岁月,在居里夫人看来,却是怎么样的?
生(齐):最美好而且最快乐。
(师板书乐。)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美好与快乐?
生: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像是在梦里一样说明他们的日子很愉悦。
师:我们为什么愉悦呢?关键是哪个词?
生:专心,没有干扰,能够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美好而快乐的。
师:嗯。还有其他词让你觉得他们快乐吗?
(生不能回答。)
师:看一下大屏幕。
(屏显课文第 1 段。)
师:哪一个人称代词特别多?
生:我们!
师:我们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们很相爱,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互相扶持做事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再苦也是快乐的。
师:为什么说居里夫妇的快乐是微妙的呢?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来之不易。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是两个人的快乐。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师:是的,这种快乐只属于居里夫妇。因为
生:居里夫妇有相亲相爱的美德。
生:居里夫妇有乐观奉献的精神。
生:居里夫妇有坚韧顽强的探索精神。
师:一句话,因为居里夫妇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高贵的人格,所以才能体会到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所以美丽的颜色还指
生:居里夫妇美好的人格。
师:这是人类世界最美丽的颜色。
(师板书人格。)
四、比较体会,读懂美丽这一篇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部分里,写传记的人好像有点偷懒,文章中大段地抄袭了居里夫人生前笔记中的话,这些段落可否删去?
生:不能,这些是真实的写照。
师:为什么是真实的写照?
生: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母亲自己的话,更真实。
生:母亲的话也证明作者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师:哦,相互印证,能否举个例子?
生:比如,第 13 节中作者写道: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而下面第 14 节中居里夫人自己也说被吸引住了,也写了对科学的热情和互相扶持。
师:好的,我们把这两节连起来读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生齐读。)
师:我们再把第 13 节这个部分改成作者的叙述来读读看。
(生读,将他们改成我们)。
师:面对玛丽的诉说,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在读的时候,就在想作者怎么什么都知道,感觉还是让玛丽自己说更真实可信。
师:是啊,让居里夫人的女儿来说毕竟隔了一层。
(师板书真实性。)
师:老师把后半部分改了。
(屏显。)
玛丽后来写道:那天晚上,我们又去实验室了,打开门,看到了镭在发光,我们终于找到了。
(生朗读比较。)
生:不行,这样我们就不知道居里夫妇的对话细节了。
生:原文的描写更具体生动。
师:也就是说,这些具体的细节能让我们感受到居里夫妇的幸福与快乐。是吗?
(师板书生动性。)
生:是的。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传记。
(师板书传记。)
师:传记不像小说都是虚构的,那为什么还吸引人呢?
生(齐):因为真实又生动。
师:同学们,这就是传记的美丽和魅力!
五、再次朗读,升华美丽人格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读读后半段的美丽的颜色,体会其中的幸福快乐。
(生齐读。)
师:镭的美丽,更是人格精神的美丽,这种美将是永恒的!下课!
40、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听课稿,分享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听课感受和记录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评课稿: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际操作;
(3)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并进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及验满。
教学难点: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及验证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总结。
教学准备:
仪器:锥形瓶、试管、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单孔橡胶塞、双孔橡胶塞、胶头滴管、注射器、具支试管、集气瓶、导管、试管、药匙、镊子、火柴、蜡烛等。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左边能取暖,
右边能助燃。打一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2、实验前准备:
请同学介绍蓝色试剂托盘中的试剂与仪器并检查盛水的烧杯、放有阶梯蜡烛的烧杯、废液杯、试管等用品。
注意:提醒同学们闻气体的操作及液体的取用。
3、目标展示,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方法。
(2)、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会描述现象并对其进行解释。
二、实验活动讲解
1、二氧化碳的制取所用的药品,依据的原理,采用的装置的讲解。
2、实验的具体步骤的讲解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
(2)、药品的取装与添加;
(3)、反应的发生、气体的收集方法、验满的方法;
(4)、要求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注意验满;
(5)、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与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6)、把小烧杯中的阶梯蜡烛点燃,将收集满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壁缓慢倾倒入小烧杯中,观察蜡烛的熄灭顺序;
(7)、反应的终止。
三、进入实验活动
1、二氧化碳的知识了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实验内容展示:
步骤1: 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添加澄清石灰水和紫色石蕊试液。
步骤2: 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3: 加入药品,开始反应,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
思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步骤4: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思考化学方程式。
步骤5: 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终止反应。
步骤6: 点燃小烧杯中的高低不同的小蜡烛,将收集到的二氧
化碳倾倒入小烧杯中,观察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
3、学生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四、活动结束总结
1、请个别小组学生简述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
2、老师总结
(1)、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2)、装置的改进为实验的进行提供了方便,倡导学生的以后的实验中多想,能够用最简单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五、课后巩固练习
1、锅炉和水壶经常烧煮含钙量较高的水,很容易产生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2、有人想在一块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热爱祖国四个大字,请你提出一种化学腐蚀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aCO3+2HCl==CaCl2+H2O+CO2
3、有人设计了实验室制CO2的简易装置图(如下图),哪种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为什么?
装置(2)是正确的,装置(1)、(3)是错误的。
装置(1)有两个错误:①长颈漏斗的末端露在液面外,气体会从漏斗中逸出 ②气体导管插入了液面,产生的气体不能由导管导出。
装置(3)有两个错误:①长颈漏斗的末端露在液面外,气体会从漏斗中逸出 ②气体导出管伸入试管过长,不便于气体的导出。
4、实验室制取CO2时,为什么最好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所有的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常见的Na2CO3、K2CO3与盐酸反应时速率太快,不易控制。块状的碳酸镁(MgCO3)跟盐酸反应时速率适中,但来源不广泛。石灰石与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与盐酸反应时速率适中,易于控制,且来源广泛,容易得到。使用时应把大理石或石灰石砸成大小适当的块状,以便于在气体发生装置中使用。
选用药品相互反应制取气体时,应尽量避免混入杂质气体。盐酸是挥发性酸,浓度越大时挥发性越强,制取二氧化碳时不用浓盐酸而用稀盐酸,就是为了尽量减少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混入盐酸。
六、布置作业
完成探究活动报告册相关内容
41、水的净化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净化听课稿,分享水的净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的净化评课稿:
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净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2)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
净化,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及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讨论归纳等活动,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浑浊水进行净化的实验探究,认识净化水的各种方法。
3、情感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受水的净化不容易,树立珍惜水、爱护水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了操作的原理和实验。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讲授】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鲁滨逊在荒岛提取饮用水的图片,同事展示一瓶河水和一瓶纯净水,让学生比较并说出他们的区别。
学生:河水比较浑浊,纯净水较澄清透明。
教师:纯净水虽然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我们能不能将比较浑浊的河水变成澄清的水呢?
学生:能
教师:我们如何将比较浑浊的水变成比较澄清的水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活动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74页,完成导学案上的1、2、3题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阅,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活动2、活动与探究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4-1:向小烧杯中倒入半杯浑浊的泥水,再加入3药匙明矾,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教师: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当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底部有些固体颗粒,上层水更清了,下层水较浑浊。
教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将杯底的固体颗粒除去呢?
学生回答:静止一段时间,再过滤。
(引导过度到过滤操作)
活动3、合作探究
1、教师:演示过滤实验,学生观察。边演示便给学生讲解。
2、学生:分小组做过滤实验完成P7 4-2,每个小组实验完毕后总结出过滤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活动4、小组讨论
(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
(3)在生活 中还能用什么来代替滤纸?
活动5、课堂检测
1.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其中除去水的异味主要是在( )
A.沉淀池 B.过滤池
C.吸附池 D.清水池
2、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
A、水和二氧化锰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食盐和水
3、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
A、沉淀 B、消毒
C、过滤 D、配水
4、指出图中的错误:
(1) 。
(2) 。
5.某化学科技小组在实验室中对一烧杯浑浊的 河水进行了简单净化。请完成操作中的有关问题:
(1)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明矾粉末,这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________,使杂质________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再进行过滤液体:
①过滤操作所必需的仪器:________。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带铁圈) D.试管 E.玻璃棒 F.漏斗 G.托盘天平 H.蒸发皿
②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玻璃棒下端接触的部分是________层滤纸处。
③若操作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太慢,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若滤液仍然浑浊,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作用。
活动6、课堂小结
1、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些什么?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通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过滤:
原理: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颗粒和液体分离。
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
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收集滤液的烧杯不洁净。
活动7、布置作业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2、4题.
【选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3题.
二、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导读练习题
三、实践活动
用生活中的用品自制一个简易净水器。
水的净化教案
42、自然界的水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自然界的水听课稿,分享自然界的水听课感受和记录
自然界的水评课稿:
《自然界的水》教学设计
摘 要:本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课选取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的水》为知识载体,注重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能力提高为目标,问题发现为抓手,设疑探索,活动贯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交流。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一、本节课遵循的设计理念:
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不断提升学生科学探求的欲望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交流,致力于追求情智共生的诗意境界。
二、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是化学启蒙教学的重要素材。本章选取了学生熟知的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四种物质作为学习素材,一方面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化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了有效模式与方法,所以,本章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爱家乡教育和美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本课也是一节很好的德育教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从而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科价值,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为此,我认为本节课应当达到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天然水、自来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学习过滤的原理与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培养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水的组成及了解水净化的常用办法。
难点:利用水的分解、水的合成两种变化分析水的组成。
依据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得出教学重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全面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实验结论仍是他们学习上的难点。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教育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牢记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课前安排学生去收集查找一些相关资料,通过动手实践,探究发现来获取新知。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力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增强。
2、采用归纳总结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动脑、动口、动手。
四、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学自然课和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体验到了化学实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了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多种感官协同法: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
五、教学程序:
我的设计思想是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问题为抓手,设疑探索,活动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对话,生生互动,和谐共振。
(一)课前延伸,收集信息。
课前2-3天布置感兴趣的学生围绕课题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电影片断《美丽的大脚》。
[设计意图]从西部严重的水危机导入新课,以视频导入抓住学生眼球,从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并很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
(三)成果展示,感受危机
我感悟(活动一)
展示图片和实物,学生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视频、组图、文字材料,配合语言渲染等手段,学生对地球上的水已有强烈感受,对后面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提高活动的参与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图片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四)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我顺着学生思路,以问题驱动为线索,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抓手,精心安排4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讨论中自悟。
1、我发现(活动二)
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安排小助手到讲台前操作,学生观察分析。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是贯彻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老师提供信息,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猜想,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取结论,解释交流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探究方法。我及时评价学生表达中的闪光点,肯定其创见,点拨其障碍,激励他们大胆参与。对于不能正确分析的小组,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仔细观察,启发思考,分析推理。
2、我体验(活动三)
分组合作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我以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知识为情景素材,学生感到亲切,生动真实。重视问题组的设计,让学生学习进一步深化。
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旧知,探索新知。学生小试牛刀,享受到成功的甜果。引导大家针对动手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分析、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合作学习中受到启迪与提升。此举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我自学(活动四)
出示自学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小结。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通过出示自学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讲述、质疑和释疑,最后由教师点拨,进行该课的基础知识教学。此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品质,促进归纳方法的掌握。
4、我参观
教师播放学生参观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录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新知,提升能力,注重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
(五)新闻会客厅(我型我秀)
模拟记者招待会在创设的记者招待会的情境下,一些学生将以下列身份出现,兴化市市长、兴化市环保局局长、市人大代表、兴化市戴南钢帘线厂厂长,现场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兴化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记者、普通市民、中学生或者农民,你可向各位嘉宾现场提问。
[设计意图] 设计新闻会客厅这一活动,挖掘了教材,拓展了深度。让学生课前收集兴化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和办法,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激情,课堂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本地社区资源,更让学生增加感性的、体验式的认识,使内容更加丰富,让教材走向家乡,走向学生的情感实际。
点拨:这一活动设计比较新颖、有效,很能考验学生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并且给学生很大的想象余地和发挥的空间。课堂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加以疏导,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并适时地、有机地进行情感渗透和人文教育。
(六)反思课堂,情感升华。
师生共同反思小结分学生交流反思、教师小结、课后实践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结合板书设计,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
然后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于洛生的《水的新生》,在诗歌欣赏中结束本课。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向你的亲人与朋友倡议节约用水宣传环保知识。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对话,达成共识。诗歌欣赏再次升华学生情感,复燃学生兴趣,再掀课堂高潮。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本课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拓展,,进一步唤起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
六、课堂自我评价
纵观整个过程,本人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拓展。预测能较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要不断锤炼课堂语言,提高点拨艺术。
课堂要留白,交还给学生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教正!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自然界的水
一、地球上的水
1、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严重。
2、保护水资源 国家节水标志的寓意
二、水的组成 电解水实验
三、硬水与软水
1、 概念
2、 区分的简单方法:加适量肥皂水。
3、硬水软化的办法:加热或煮沸。
四、 水的净化
1、 饮用水的净化主要步骤:沉降过滤吸附消毒
2、过滤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43、原子的结构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听课稿,分享原子的结构听课感受和记录
原子的结构评课:
《原子结构》
一、教学流程:
1、教师阅读学习目标之知识与技能目标。2、播放关于原子弹爆炸录像片段。3、学生自学导学案学法指导1,用关键词呈现本课基础知识。4、教师播放原子结构相关课件。5、学生自学导学案中的4个问题。5、学生展示4个问题。
二、学生展示流程:
1、学生独学四个问题后,2、全体上黑板展示本小组答案,教师指定一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三、评课:
1、学习目标中提到会计算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上课到此环节时,教师提到这部分等我讲,但是始终并未提及,可能是教师没有时间完成,所以提醒大家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考虑是否能够达成,要精确控制一节课的容量。
2、过程与方法中提及通过情景剧表演进一步巩固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但在教学过程并没有出现,使得学案与教学不对应。
3、多媒体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建议大家在两个环节上使用多媒体,一是课上导入环节,起到激趣的作用;一是在教师精讲总结知识时使用,起到重点提示的作用。本课两次应用多媒体播放,一次导入,恰到好处,一次讲授,时机过早。应放在学生总结基础知识之后。
4、思考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是思想升华,理论应用。思考问题不简单等于试题,他是对基础知识的对比理解和综合应用。具体使用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探究,之后,教师系统的进行精讲点拨。
5、群学中给定时间为5分钟,学生交流独学所得。讨论分工给定时间5分钟,用于组长分派展示任务。两个时间点体现在导学案上,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那个时间该干什么,而在课堂操作时不必要割裂开来,给学生10分钟就可以了。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开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多给他自信,让他表达,无论对错对教学都有益处,说对了教师不必再说,说错了正是反应大家没有掌握好的地方,及时纠正可以避免以后的疏漏。
44、圆的有关性质评课稿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个性化设计
⒈ 同圆或等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_____ ; .
1.阅读教材p87最后一段:
1、已知四边形ABCD内接于⊙O,则它的一个外角EDC与B相等吗?为什么?
2.长等于半径的弦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多少度?
45、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明确图形旋转的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理解旋转含义,感悟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方格纸、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会跳舞的大楼吗?我们一起看一看。
(播放迪拜旋转大楼的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这么漂亮的大楼是如何建成的?跟今天的数学知识有怎样的联系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吧《图形的旋转》。
(二)展开探索,认识旋转三要素。
1、借助钟面,初步感知三要素。
(1)认识旋转方向。
出示钟表的指针旋转,引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导入:看来旋转是要按一定方向旋转。旋转还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们就从钟表的指针入手研究。为了研究方便,只从中选取一根指针来研究。
(2)认识旋转要素三要素。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过程。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到3的旋转过程。
最后思考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怎样就能把指针的旋转表述清楚?
小结: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老师指出:中心 方向 角度就是旋转三要素。
课件出示动态线段OA旋转的4幅图片:
(三)画旋转,感悟旋转特征。
1、动手画线段OA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后的图形。
2、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后的图形。
引导使学生明白: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中心),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四)感受旋转的应用
1、动态呈现各种图案的旋转,感受旋转创造的美
2、拓展延伸,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出示生活中旋转现象:旋转木马、旋转门、摩天轮、风扇等等,感受旋转现象处处可见。
(五)布置作业
利用旋转知识,动手设计作品。
46、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法,能灵活运用抛物线的解析式的求法和图象的性质知识解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学生亲自经历巩固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相关题目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反之,又服务于实际生活.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渐像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来看,在之前学习过变量、函数等概念,对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也有所理解。在这些基础上,对于学习二次函数都是很好的铺垫性知识。
3重点难点
1、重点:求法和图象及其性质,应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性质的灵活运用,能把相关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函数y=6(x-2)2中,x=________时,y的值最小,二次函数中的极值写实际问题有何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导语二 商场的服装,经常出现涨价、降价,这其中有何奥妙呢?商家的利润否是随涨价而增多,降价而减少呢?
导语三 直接给出教材中P25探究1的问题。
活动2【活动】自我构建
通过二次函数,请学生说出结论,主要让学生回忆二次函数有关基础知识.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活动3【活动】基础演练
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4),且与x轴交点为(-1, 0)和(3,0),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例2、已知二次函数为x=4时有最小值-3且它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求此二次函数解析式.
活动4【活动】灵活运用
例3、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米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米时,达到的最大高度是3.5米,然后准确落入篮圈,已知篮球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根据题意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该运动员的身高是1.8米,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0.25米,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活动5【活动】思维激活
例4.如图,有一座抛物线形拱桥,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的宽为20m,如果水位上升3m时,水面CD的宽是10m.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现有一辆载有救援物资的货车从甲地出发需经过此桥开往乙地,已知甲地距此桥220km(桥长忽略不计).货车正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开往乙地,当行驶1h时,忽然接到紧急通知:前方连降暴雨,造成水位以每小0.25m的速度持续上涨(货车接到通知时水位在CD处,当水位达到桥拱最高点O时,禁止车辆通行).试问:如果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能否安全通过此桥?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要使货车安全通过此桥,速度应超过每小时多少千米?
阅读与思考 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阅读与思考 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函数y=6(x-2)2中,x=________时,y的值最小,二次函数中的极值写实际问题有何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导语二 商场的服装,经常出现涨价、降价,这其中有何奥妙呢?商家的利润否是随涨价而增多,降价而减少呢?
导语三 直接给出教材中P25探究1的问题。
活动2【活动】自我构建
通过二次函数,请学生说出结论,主要让学生回忆二次函数有关基础知识.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活动3【活动】基础演练
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4),且与x轴交点为(-1, 0)和(3,0),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例2、已知二次函数为x=4时有最小值-3且它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求此二次函数解析式.
活动4【活动】灵活运用
例3、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米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米时,达到的最大高度是3.5米,然后准确落入篮圈,已知篮球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根据题意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该运动员的身高是1.8米,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0.25米,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活动5【活动】思维激活
例4.如图,有一座抛物线形拱桥,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的宽为20m,如果水位上升3m时,水面CD的宽是10m.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现有一辆载有救援物资的货车从甲地出发需经过此桥开往乙地,已知甲地距此桥220km(桥长忽略不计).货车正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开往乙地,当行驶1h时,忽然接到紧急通知:前方连降暴雨,造成水位以每小0.25m的速度持续上涨(货车接到通知时水位在CD处,当水位达到桥拱最高点O时,禁止车辆通行).试问:如果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能否安全通过此桥?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要使货车安全通过此桥,速度应超过每小时多少千米?
47、敬业与乐业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听课稿,分享敬业与乐业听课感受和记录
敬业与乐业评课稿第一篇:
《敬业与乐业》
一、教材结构分析
1、课标要求及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内容安排及意图
《敬业与乐业》是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文体是演讲和书信,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敬业与乐业》这是一篇思路清晰的演讲词,有口语化的特点,为学生学习演讲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其次,本文大量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理性色彩,是教学生筛选整理信息并形成积累习惯的好范文。第三,还会让学生对人生事业有逐渐深入的领悟和思考。
文章开明宗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学习本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
3、重点确定及理由
《敬业和乐业》的文本优势是大量的精彩的语言材料的集中呈现。学生就算是什么也不做,就把这些语言材料背记下来,也是了不起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故此我将以下教学重点:
1、积累词句。
2、能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能分辨清楚论据的类型;
3、有自己的思考认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议论文这种文体还比较陌生,在上课之前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知道什么是议论文,以及议论文结构的几部分。另外,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深刻,还需拓展一部分知识来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学提示,能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能分辨清楚论据的类型;通过质疑,学生明白应有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学生敬学爱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设计
1、圈点勾画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质疑法 尽信书不如无书让学生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ppt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师生互动预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有一个原本志向高远、成绩优异的好朋友,最近因不堪忍受寒窗苦读的学习生活,开始产生了厌学情绪。你很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导他重新迸发学习的激情,但却感觉心有余而才不足,不能用中肯的观点说服他。学完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你会获得行之有效的方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希望通过相关图片,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同时复习旧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积累,出示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1、现在快速把全文浏览一遍,了解一下主要内容。请给自然段标上小序号。
2、浏览完课文之后,在书法本上抄写字词。字要写规矩,这个时候是可以出声的,一边写,一边读背。抄完之后读读注释。
3、重点强调:赦、骛、聒的读音与写法。
4、简介梁启超:这个人物非常了不起的,王老师是要经常读他的作品的。他是中国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物。而且他还是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八九个孩子,每一个都极为出色。我经常看他的家庭教育信件,很受启发。这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学贯中西的人。他的《少年中国说》更是给每一位中国人注入一支强心剂。大家齐读:《少年中国说》的最后部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速读,梳理基本内容
1、自己阅读关于议论文的知识,勾画出关键词句。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用来告诉别人你的观点、看法和态度
注意:1.分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
2 .论题是论证的对象,不等于论点。例如:《谈读书》。
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看法、态度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
论据的类型:事实、道理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思考下列问题,在书上勾画出来。
中心论点在第一段,快找
分论点在第五段和第八段快找
全文有很多理论论据,比如
全文有很多事实论据,比如
本文用了讲道理论证
本文用了摆事实论证
本文用了对比论证
可以把敬业和乐业交换顺序吗?
提示:运用的那些名人名言,就是理论论据。
设计意图:提炼文中观点,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认知,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
2、出示文章结构图:
一、开篇提出演讲主旨(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地1段)
有业:做人之根本(第25段)
二、从三个方面分述 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67段)
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8段)
三、总结全篇(9段):责任心、趣味应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点评:这是最典型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一点玄妙都没有。全文就是总分总。
第二课时
(四)共鸣:
1、接下来我们还是采取共鸣和争鸣的议论文的学习模式来学习。先努力共鸣。我们为共鸣做点儿热身运动。这是一篇演讲稿,好,现在我们就尝试演讲,在演讲中感受作者的观点。请听要求(尝试演讲):
如果你是梁启超,你正站在演讲台上请各自选择3、4、5、6段的部分内容,设计现场演讲。语气、神态、动作都要恰当。每人讲一分钟。提醒,每个人都要有准备,可以尝试着讲给同伴听听。
2、现在我们就尝试共鸣。梁启超这篇文章好,年龄越大越感觉几乎每一句都是警句。
完成 梁氏警句整理:请勾画背诵至少五句很大声地朗读出来。不用解释。朗读,背诵,宣传。
学生勾画的可能有:
⑴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⑵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⑶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⑸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⑹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⑺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⑻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⑼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⑽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⑾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⑿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⒀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⒁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⒂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单独朗读,男女生配合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名句,记忆名句,增加学生的积累,为以后的写作准备素材。
(五)争鸣
1、梁启超真的很了不起。你们长大一定更要多读他的书,多听他的演讲,这个人太有智慧了,所以他才能够把他的九个孩子,全部培养成中国近代的生物学家、数学家等等。好,现在,我们进一步思考,刚才我们说了梁启超的很多好,现在,我们进入争鸣阶段,梁氏的观点,你是不是都同意?有没有不同意的?
引起学生质疑的可能有: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
2、故事引领:我带来了几个故事,看对你们的思考有没有一些帮助。好,很多问题需要大家在以后的成长中慢慢去思考。
⑴野田圣子是日本现内阁最年轻的、也是惟一的女性大臣邮政大臣。她的工作经历是从负责清洁厕所开始的。 现年37岁的邮政大臣野田圣子,既是日本现内阁中最年轻的阁员,也是惟一一位女性大臣。然而有谁能想象得到,她的事业起点却是从喝厕水开始的呢。 野田圣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当白领丽人,在受训期间负责清洁厕所,每天都要把马桶抹得光洁如新才算合格。是自出娘胎以来,她从未做过如此粗重的工作,因此第一天伸手触及马桶的一刻,几乎呕吐,甚至在上班不到一个月时便开始讨厌这份工作。有一天,一名与圣子一起工作的前辈在清洁马桶后居然伸手盛了满满一杯厕所水,并在她面前一饮而尽,理由是向她证明经他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水也可以饮。此时,野田圣子方发现自己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根本没资格在社会上肩负起任何责任,于是对自己说:就算一生要洗厕所,也要做个洗厕所最出色的人。 结果在训练课程的最后一天,当她清洁马桶之后,也毅然喝下了一杯厕所水,并且这次经历成为她日后做人、处事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⑵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⑶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自己也会随之充盈而美丽起来。
设计意图:适当地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认识人生价值。
总结: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都需要经历敬业然后到乐业的过程。这个你得慢慢去体会,你会明白刷马桶也会有刷马桶的境界。这堂课大家不仅积累了一些思想,还积累了许多好的语言材料,
(六)板书设计
一、开篇提出演讲主旨(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地1段)
有业:做人之根本(第25段)
二、从三个方面分述 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67段)
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8段)
三、总结全篇(9段):责任心、趣味应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总结和反思
敬业与乐业评课稿第二篇: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3、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勾画圈点法 3、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的职业是什么吗?对,是老师,那你们呢?嗯,也对,是学生,非常好。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看看七十多年前的梁启超先生是如何说的。 (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课前思考与新课准备
看了这个题目,《敬业与乐业》,我们先来个课前思考: 1、你所理解的业指什么? 2、你觉得敬业是什么意思? 3、你觉得乐业又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后回答)
好,那就让我们来通过学习本课,看看题目中的敬业与乐业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不过,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我们还要先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1、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背景介绍:《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官本位文化,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一篇演说词,可看作议论文体。
3、文体介绍: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解决疑难生字词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个部分提出的?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生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1)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在文章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那我们现在结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8):分别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25)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
(6、7)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8)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强调敬业、乐业即责任心、乐趣。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生发言踊跃,教师反馈点拨)
点拨:首先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能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享受自己工作带来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
在了解了梁启超先生的观点之后,请同学们畅谈这两个问题: 1、你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2、有些同学总以为学习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请根据本文的观点写一段劝告他的话。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
结束语:感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都能领会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观点的含义了,所以,我们现在大家也应该知道了敬业与乐业的真正意思,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和以业为乐、享受工作,希望同学们能培养这样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至于作者是怎样条理清晰地论证,运用了哪些有力的论据,我们下节课讨论,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做一点预习准备。
作业: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完成《基础训练》中四、整体感知部分的练习
3、推荐阅读胡适的《致毕业生》
附板书设计 5、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分析论证:有业是前提
敬业最为必要
乐业最高境界
总结全文: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生字组词
-
小狗学叫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四》 1.蚂蚁沿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请将它们走的路线描出来。
-
自相矛盾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来说一说
-
五年级十八课威尼斯的小艇近义词反义词
-
五年级语文12课清贫生字注音专项训练答案
-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思想
-
小练笔: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顿话说说来历
-
乡下人家好词好句摘抄
-
少年闰土好词好句
-
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老师的爱
-
我的小卧室
-
歌唱活动:老鼠画猫
-
[绿野仙踪] 第十四章 飞猴
-
当发现朋友有缺点时_小学生作文:五年级
-
童年的小溪_小学生作文:五年级
-
小议幼儿园环境装饰中的审美与互动
-
中班主题教案《勇敢的兔子》反思
-
卖男装个性语录35句
-
口罩朋友圈文案35句
-
超级温柔的气质男生昵称7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