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散步评课稿

时间:2023-04-01 10:12:05 A+

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稿

1、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

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合理;

在本节课,黄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亲情。对于《散步》这篇简短的美文,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目标设计完全合理。

二、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到位;

在本课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黄老师突出了三点:1、积累生字词;2、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中心;3、品味优美词句;重点把握十分到位。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有层次感;

首先,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体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精读品味优美语言。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感。

四、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体现课堂的以学为主;

整节课所有问题的解决,均能由学生先自学后交流解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懂得用主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

整节课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2.文章中哪些细节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自然地分析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品味了一些优美的词句。

六、敢于让学生发问,具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处理生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发问。

由于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因此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对课文读得不透,导致出现了两个问题。

1.对难点的解答不够清晰透彻;

文中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老师只是模糊地解答说:这一家人是由三代人组成的。其实,可以

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一家人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而整个世界也是如此,那么这一家人是这个世界的代表,所以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学生可能就明白了。

2.品味语言,涉及到的美点不够。

文章中除了有感人的人物描写之外,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么美丽的景色也正是儿子走小路的理由。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积累的。

另外文章中浓浓的亲情还表现在许多朴实的语句中,学生没有体会出来。这和老师的主问题设计不当有关,更和老师没读透教材有关。

二、课堂设计不够合理。

1.课堂以赏析为主,缺乏琅琅的读书声。

整节课读课文仅有三遍,而且以默读为主,不适合初一的孩子特点。应当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要求读准字音时可以听读,在感知内容时可以自由朗读,在分析人物时可以指名读,在找到优美语句时可以齐读,甚至在积累语句时可以背诵。以及锚文本关键词:小说下载

2.拓展训练的设计不当。

学完本文后的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话,训练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写了一些抒情句,与散步这篇叙事散文毫无联系。其实,以后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时,要找到课内外的衔接点,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能表现亲情的事件,学习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或者环境描写,或者模仿文中某个优美句式造句等。

建议:

一、教师多读课文,研究文本比研究教法更有价值。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许多问题是在学生一遍遍朗读中解决的,多读书少分析。

三、多读教育教学专家的作品,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篇二:《散步》评课

《散步》评析

心理教研室 王海霞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通过学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听了修老师的《散步》,我认为,修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好,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说话比较得体,能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拨、诱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字正确、工整、熟练。教态自然、亲切。 教学设计方面,课堂目标、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故事导入、学习目标、初读感知、体会感情、研读赏析、自我分享、课下延伸,设计合理、流畅,一环接一环。能够熟练配合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配乐朗诵,更好的营造了朗读和欣赏的氛围。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有序,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有师生、生生各种课堂互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适时进行引导启发,比如在讲解咕咕和熬字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去掉,以体会作者文字应用之恰当;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比如:讲到熬换成度过为什么不好时,学生从两个角度,儿子的角度和母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修老师肯定的说,很说,思考问题就是要多个角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如讲到霎时一词时,还有讲到语言评析时,修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小草偷偷地发出嫩芽,让学生齐背,起到了很好的知识联想和巩固写法的作用;也注重对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引导,如:在讲到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时,教师将学生家中的亲情与课文中的亲情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亲情有很多表达方式,父母因为我们考试成绩不好而生气、焦急,也是一种亲情,批评甚至打骂,有时候也是亲情的表达方式,当然是否恰当,还有待商榷;进而引申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也需要我们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管理。在讲到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时,当一个学生说到无意发现

帮妈妈治疗痘痘的偏方时,老师引导学生以后要有意的去寻找,教师用词非常巧妙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另外,修老师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的课前心理调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难免紧张,用轻松的语言和简单的鼓掌欢迎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这更加强调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表达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作为非语文学科的老师,我虽对语文教学不甚了解,但作为老师,我想我们都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快的进步。对这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教师明确设定了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好像缺乏过程和方法目标,我感觉,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会学生如何去以小见大。同时,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不是可以更准确恰当些,在体味浓浓的亲情和亲人之间互相的爱和理解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理解父母作为中年人的责任的意义,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否则,如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虽多次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但仍有浅尝辄止的感觉。

对一些重点和细节,修老师能够与学生一起研读、品位、赏析,但我认为线条稍显粗疏,对细节的把握还不够。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

比如散步出现的分歧,假如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冲突或矛盾,应更多的与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明确,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办?这

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深入其中,充分体会真情实感,学生或许还会迸发许多奇思妙想。

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会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研读赏析部分,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但必然稍显零乱,其实本节课的重点是体味人物心情,不仅仅是赏析重点语言这些文本信息,因此在这个环节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品味这四个人物,如,通过赏析,请同学们说说这一家四口分别是怎样的人物性格?或者,四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爸爸,孝顺、有责任。奶奶,慈爱,体谅。妈妈,温柔、孝顺。我,乖巧、懂事。这样在设定的情景中评价人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将会超越简单的静态的对人物实施归纳,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再如: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那么在家里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妻子的角色,甚至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也展示了生命奇妙的过程。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握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老师一步步的提示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理解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责任。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 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另外,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说到咳嗽一词时嗽字念错,修老师没有纠正,我感觉在语文课上还是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的。

四人讨论环节,设置不够细致,最后的回答还是个人的,因此,讨论不能只是形式,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要求,是选出组内最感动的,然后全班交流,还是每个人只是说说自己的,最后在全班说自己的呢?这节课中

有三个同学超过三次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如果不能在讨论环节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话,那么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是有待提高的,因此,讨论环节还应细致进行设置。

研读赏析之后,修老师带领学生体悟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是怎么写的。因此,如果能够在下一环节,联系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教师能够重点让学生尝试学习一点淡淡的语言,会更好,甚至可以让学生用三五分钟写几句话,学习作者,注意个别词语的运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体会写作中小如何见大,事情发生了,怎样把它准确恰当有感情的描述出来。

临睡前的拥抱营造了温馨的家庭画面,family一词的解释稍显时尚了一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适合,尤其是本文淡淡的语言风格中。

最后的总结,因为目标设定不够到位,因此只提到亲情是需要互相关爱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当然,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能苛责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在这节课上,教学活动比较扎实、真实、充实,但可能还不够丰实。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和体验文本,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阔的思维和想象力还需充分发挥。精品就是精品,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足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从作者淡淡的语言中,真正品出浓浓的亲情,充分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散步》。篇三: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

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五峰县第一中学)篇四:散步 说课稿

《散步》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编者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已引起我们对亲情的共鸣!《散步》表现的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四、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经纬交织的方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 2、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五、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2

④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述亲情故事)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3篇五: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竹泓初中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散步》,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亲情之美。

二、 说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亲情。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①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②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③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三、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性。

学法:

1.圈点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亲情

投影出示family这一英文单词,然后播放family的公益广告视频, 唤起学生对亲情的理解,然后老师导课:家是什么?家就是爱!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也爱爸爸妈妈,有了爱,也就有了一切。今天就让我们陪同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体验爱的朴素与厚重。

(二)、初读感知

①练习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

嫩芽nn 霎时sh 拆散chāi 熬过o 分歧 水波粼粼n .....q..l

②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畅,融入自己的情感。)

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

(三)熟读感悟

师: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时节去散步,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我试着来朗读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同时,也请同学们去感受:这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师:范读课文。(四分钟左右)

师:文章开头说到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你喜欢他什么?为什么?要从文中找出对应的段落或句子来谈,前后左右先交流交流。

生:自由交流。(师行间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细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书本中的细节与生活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思考。细节的发现也离不开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也应结合起来。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师:这四个人物,大家都非常喜欢,也许同学们要说,老师,你最喜欢谁呀, 师:这一家人我都喜欢。你看,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你帮老师读下去)

生:读最后一段。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母亲)

师:妻子背上的是(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或未来)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请一位同学再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一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师:板书 爱

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

师: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共同分享一家人的和谐幸福。请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2、比多少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的概念 难点:根据实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放出明明的话: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好吗?请大家跟我来。接着画面出现了一个写着数学王国四个大字的门口。但是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应该走哪条路呢?我们听听聪聪是怎样说的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同学们请大家由较宽的路进入。然后,用你们刚才拿到的钥匙打开大门。(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

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看看谁的分数最高。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请大家吃三文治。(电脑显示两块厚薄不同的三文治。)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文治。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文治的异同。)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吃。请大家把厚的三文治放到垃圾筒。把薄的三文治放在碟子里。

⑶比远近、比直曲。

电脑显示两条河,一直一曲。在两条河上都分别有两条远近不一的船。老师指出河的对岸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一起乘船过去玩,好吗?但是,直河上较近的船才是通向对岸的,别乘错船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⑷自由活动时间。

过河以后,老师指出在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你们可以自由活动,自己选择参加哪项活动和游戏。做对了会加分,还有奖品。相反,做错了会扣分的。你们要认真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按一个多拉A梦,老师听到多拉A梦的呼叫就会来帮助你的。附近的同学听到哪位同学需要帮助的,也可以离开座位帮助他们。(电脑显示一个游乐园的环境。游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同学们的参加。)

3、影子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影子听课稿,分享影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影子评课稿第一篇:

《影子》评课

今天上午第一次听了xx老师讲课,最想说的是:后生可畏。

第一:教师语言生动充满激,教师的评价语丰富,动作夸张但不做作,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很容易跟着你的思路去听,很乐意去享受你带给我们的课堂。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个人素养好。应变能力强,尤其是在由于口误把小黑狗说成小花狗时,能很快追问为什么不能说是小花狗呢?让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很容易突破。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去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如你家有没有小狗啊?你的好朋友是谁啊?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教给了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方法。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建议:由于学生年龄小的原因,一些我们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也得给学生讲解,比如说比喻句,还有常常是什么意思。

影子评课稿第二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正确认读影、前等11个生字,学会写马,鸟两字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2学情分析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一些识字方法。本课有11个生字,在他们预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大部分应该能识记。课文内容可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前,后两个方位全班同学都已掌握,左,右两个方位,还有部分同学会混淆。

3重点难点

识字和写字。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

1.出示谜语,猜谜语

2.我们在昨天活动课一起玩了踩影子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影子。齐读课题。认识影字

活动2【讲授】分节学习,随文识字

1.生与小伙伴读认识的生字。

2.出示第一小节。

(1)请会读的同学读。

(2)学习本节生字.

a.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b.读生字,开火车读。

(3)指导朗读课文

(4)说说影子什么时候会在我们的前后?

3.出示第二小节

(1)影子除了在我们的前后,还会在我们的什么地方?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

(4)指导朗读

(5)说一说:影子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左右?了解左右两个方位。

活动3【练习】拓展

读儿歌,做手影

活动4【活动】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马和鸟.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9.影子

前黑狗后

左朋友右

活动6【活动】《影子》教学反思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为了跟影子形影不离,如影随形,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影子的一些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活动玩影子

为了让孩子们与影子亲密接触,课前让学生在室外玩影子。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玩,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多。学生有的独自在研究,有的几个一起在跑来跑去,有的在玩踩影子游戏。操场上,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一边蹦着、跳着,一边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将他们拍下来,看我拍照,孩子们更兴奋了,我一次次感受到学生带来的活力和欣喜。

二、谜语激趣

上课伊始,我先以影子谜语揭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猜谜语的本领,还真不咋地,猜猪,猜狗的都有。在读过一两遍之后,终于有些敏感的同学猜出来,为了让她们了解猜谜的方法,我追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稍做小结。

投影灯前做手影

在备课时,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手影?看着班班通投影仪发出来的光,一下子有了主意。但是那光太高,在做的时候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还好学生人数少,我就把他们都请到讲台上,围成一圈,快快乐乐地做,只做不说,总觉得像是炒菜不放盐,就让他们边做边说,当然,教师要开好示范的头。于是,活泼的小狗、展翅的雄鹰、鸟妈妈喂食小鸟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出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影子。一句句充满灵性,诗意的话从这些农村的熊孩子嘴中蹦出来,有时真觉得难以置信。

四、重点词语,表演中理解

这课中的两个词语跟陪是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教给学生理解、区别意思,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肯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采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演演、记记,使表演者和旁观者都进入角色。哪个小朋友上来跟着我走走?于是,被选中的学生乐滋滋地站在老师的后面, 跟着老师走了一圈。我适时地边教给学生:同学们,像他现在这样走在老师后面,就叫做跟。 我又问第二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愿意陪着老师走走?上来了一个学生,他也像前一个学生那样站在了老师的后面,下面的学生马上纠正:错了,错了,他应该站在老师的旁边。于是,这个学生改了过来,兴高采烈地陪着老师走了个来回。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表演,我想:跟和陪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肯定会记得很牢的。

五、难写笔画的演示

很多同学被带折 的笔画弄得糊里糊涂,经常会错以为,它们不只一笔。而竖折折钩是笔画里较难的一个。在备课时,看到参考书中,说到用铁丝来演示,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当真直观,当真倍儿棒,于是拿来为我所用,效果肯定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记得更牢了,更深刻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还有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好,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9 影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9 影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

1.出示谜语,猜谜语

2.我们在昨天活动课一起玩了踩影子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影子。齐读课题。认识影字

活动2【讲授】分节学习,随文识字

1.生与小伙伴读认识的生字。

2.出示第一小节。

(1)请会读的同学读。

(2)学习本节生字.

a.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b.读生字,开火车读。

(3)指导朗读课文

(4)说说影子什么时候会在我们的前后?

3.出示第二小节

(1)影子除了在我们的前后,还会在我们的什么地方?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

(4)指导朗读

(5)说一说:影子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左右?了解左右两个方位。

活动3【练习】拓展

读儿歌,做手影

活动4【活动】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马和鸟.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9.影子

前黑狗后

左朋友右

活动6【活动】《影子》教学反思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为了跟影子形影不离,如影随形,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影子的一些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活动玩影子

为了让孩子们与影子亲密接触,课前让学生在室外玩影子。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玩,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多。学生有的独自在研究,有的几个一起在跑来跑去,有的在玩踩影子游戏。操场上,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一边蹦着、跳着,一边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将他们拍下来,看我拍照,孩子们更兴奋了,我一次次感受到学生带来的活力和欣喜。

二、谜语激趣

上课伊始,我先以影子谜语揭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猜谜语的本领,还真不咋地,猜猪,猜狗的都有。在读过一两遍之后,终于有些敏感的同学猜出来,为了让她们了解猜谜的方法,我追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稍做小结。

投影灯前做手影

在备课时,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手影?看着班班通投影仪发出来的光,一下子有了主意。但是那光太高,在做的时候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还好学生人数少,我就把他们都请到讲台上,围成一圈,快快乐乐地做,只做不说,总觉得像是炒菜不放盐,就让他们边做边说,当然,教师要开好示范的头。于是,活泼的小狗、展翅的雄鹰、鸟妈妈喂食小鸟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出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影子。一句句充满灵性,诗意的话从这些农村的熊孩子嘴中蹦出来,有时真觉得难以置信。

四、重点词语,表演中理解

这课中的两个词语跟陪是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教给学生理解、区别意思,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肯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采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演演、记记,使表演者和旁观者都进入角色。哪个小朋友上来跟着我走走?于是,被选中的学生乐滋滋地站在老师的后面, 跟着老师走了一圈。我适时地边教给学生:同学们,像他现在这样走在老师后面,就叫做跟。 我又问第二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愿意陪着老师走走?上来了一个学生,他也像前一个学生那样站在了老师的后面,下面的学生马上纠正:错了,错了,他应该站在老师的旁边。于是,这个学生改了过来,兴高采烈地陪着老师走了个来回。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表演,我想:跟和陪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肯定会记得很牢的。

五、难写笔画的演示

很多同学被带折 的笔画弄得糊里糊涂,经常会错以为,它们不只一笔。而竖折折钩是笔画里较难的一个。在备课时,看到参考书中,说到用铁丝来演示,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当真直观,当真倍儿棒,于是拿来为我所用,效果肯定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记得更牢了,更深刻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还有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好,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4、升国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升国旗听课稿,分享升国旗听课感受和记录

升国旗评课稿第一篇: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升国旗》一课,给我留下了以下感觉:

一、 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就是一个课堂的亮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xx老师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开头,让小朋友来参与板书课题:升国旗中的 升,既考考小朋友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又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新意的。

二、采用多种形式,扎实抓朗读

xx老师教学中,把朗读目标定位在有感情朗读,课文虽只有短短三句话,但是教师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除了一般语文课上常用的指名读、齐读之外,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的特点,还采用了开火车、领读、范读等方法,这些都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朗读。

三、注重写字指导

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xx老师对写字指导得很细致,通过板演生字,让小朋友能清楚地看到整个字的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每个老师教生字的时候,态度是同样的认真,方法各有不同,指导记忆生字的时候,有说笔顺,有用组词法的,还有的渗透了熟字加笔顺的记忆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凸现了情意目标

xx老师的课,没有停留在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之上,而是注重了情感的激发,让小朋友明白爱国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如果能进一步引导一下,以后在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指导一下行为,效果会更好的。

升国旗评课稿第二篇:

《升国旗》

1、在分析课文时,老师把抽象的课本知识,用具体的画面等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自主地通过看、听、读、演等一系列的时间活动,知、情、意、行相辅相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懂知识的同时,接受到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国旗的崇敬和对远祖国的热爱的思想。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

2、升国旗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激起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由于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主导的特点,诵读指导中教师用升国旗时的场面(录像)及时辅以音乐、图画不断地进行视听觉的刺激,形成了一股浓浓热爱国旗的课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不受到深刻的熏陶感染吗?学生凭借文本,依托课场,对国旗的热爱之情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孩子提供说话的机会,说说你对国旗要说些什么,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发展。

4、学生在理解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对国旗知识的介绍可以少些,如果有时间的话,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笔画国旗,用自己的真心表达对国旗的爱。

5、减法评课稿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新知做铺垫。

板书设计: 减法

4 - 1 = 3

减号

6、0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掌握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在黑板上画好田字格

 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狼来了》的故事。(播放动画课件)

 第一天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有5个人扛着锄头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教师指导学生用5来表示;第二天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有4个人扛着锄头匆匆跑来帮助他,教师指导学生用4来表示;第三天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头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于是教师提出问题:没有人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当有学生回答用0来表示的时候,教师给与肯定,从而引出本节课题:0的认识(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0的第一个含义:没有。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在哪见过0?(让学生尽情地说)

 2.0表示起点

 刚刚有同学说直尺上也有0,你们都找到了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右边数字越大,也就是说,数越大,离0也就越远。A、从0到1是一段,用数字1表示;从0到2是两段,用数字2表示;从0到3是三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4是几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5呢?

 师: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0还在1的前面,那这里的0还是表示没有吗?那0还可以表示什么?人们在用直尺量东西的时候,都是从0开始,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点,0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想想我们学校操场上的赛跑跑道,有没有见到0呀?看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课中操

 三、学习书写0

 1. 师:仔细观察,你能说说0像什么吗? 我们给0编首歌吧。

 听老师的儿歌: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 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写0

 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右上角,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还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在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在向右上拐,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在空中写一个0。

 3.打开书描红30页,比一比看谁描写的准确又漂亮。

 四、延续故事情境,讲授0的加减法

 又是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一共有8只羊在山上吃草。引导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0+8=8;放羊娃觉得无聊极了,于是呼呼大睡起来。等他睡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羊不见了踪影。8-8=0时,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认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五、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1、摆铅笔游戏:你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摆铅笔,说算式。

 a、摆3根铅笔,然后拿走3根铅笔,桌面上还有没有铅笔?怎样列式?0表示什么?

 b、摆5根铅笔,然后拿走5根铅笔,桌面上还有多少铅笔?怎样列式

 ③学生自编一道得数是0的算式。

 2、(课件:苹果树)

 ①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3个)图片一

 ②摘掉一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3-1=2个)图片二

 ③摘掉两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3-2=1个)图片三

 ④摘掉三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3-3=0个)图片四

 想一想 口算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六、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教师点拨,让学生总结收获。收获最多的学生,教师奖励他(她)一颗小星星。

 课外延伸: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0?(提示:温度计)

 想一想温度计上的0 表示什么意思呢?

7、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认读整时时间观念的建立的顺序编写。

钟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学具: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它有三条腿,白天、黑夜不停跑,发出嘀哒、嘀哒声音提醒你,早睡早起习惯好,谁知道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有趣的谜语易于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应该很容易猜出是钟表。)

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

师:对啦,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3、揭示课题: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课一开始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形式引出钟表,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小朋友拿出钟面模型,看一看、拨一拨。

2、小组交流: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出①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②钟面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从小到大顺序围成一圈;③分针跑得快,时针走得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加强钟面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钟表知识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思路的主要依据。]

(二)认识整时

1、拨钟报时游戏

教师把钟拨到几时,让全班同学说说钟面所指的时刻是几时。

追问:这时分针指向的数字是几?时针指向的数字是几?

2、让学生观察8时、3时、6时、4时、9时等几个钟面。说一说,表示整时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小结:当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同桌互动:一人说时刻,另一人拨钟面;一人拨钟面,另一人说时刻。

4、师发指令:学生拨出12时过一小时后是几时、1时再过2小时是几时、3时再走一圈是几时等。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动手拨一拨中感受整时,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整时的形成及特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5、引申: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答手表、手机、电脑、电视、电子表)

认识电子表,并教学电子表上时间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整时的两种写法教学中,时刻的后一种写法使用非常普遍,通过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由电子钟表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认识小明的一天。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如何珍惜时间呢?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2、出示P85小明的一天图片(或者制作成课件)。

(1)引导学生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学情预设:一些学生可能不太在意是上午、中午、下午的时刻,还可能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2)小结: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明那样,做时间的主人,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这样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跟同组的小朋友说说。

(教学设想:用课件演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基本练习、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一天中有早上8时和晚上8时等知识拓展融于一个具体情境中完成。并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永不停歇的,要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二)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的部分练习题,集体反馈评议。

2、听故事做练习。

(1)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大约8时来。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应该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全班交流后,归纳:

8时刚过:分针刚过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刚过;

快8时了:分针快到12(还没到12),时针接近8,就是快8时了。

(2)出示书上P87第6题图,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

(三)出示时钟演变过程,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那你们知道钟表的由来吗?请看:

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后来又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关于钟面上和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四、课堂总结。(略)

8、用数学评课稿

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活动设计补充内容

一、情境激趣

师:看,游乐场有这么好玩的游戏。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到滑滑梯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二、新课教学

1、教学有关6、7的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观察图画。

师:我们先看一下小兔子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②认识大括号和?号并解答。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个场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 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师: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2、教学有关6、7的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现在老师带你们小河边游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师:看这幅画与刚才小兔子的图比较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强化

(课件出示书本企鹅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大家快来看,这是要我们干什么?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师:你们还想不想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师出示课本第47页做一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题,同桌之间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分别让学生说想法,对做对的及时表扬。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8页第1题。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那么通过今天的游玩,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

师: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9、狐假虎威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狐假虎威听课稿,分享狐假虎威听课感受和记录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一篇: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窜、扑、逮等,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 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读、思结合。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3、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老师要积极指导。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

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句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第2节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4、巧设问题,理解成语。围绕第8节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对故事的情节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但在教学中时间有限忽视了一部分不积极的学生,锻炼机会也很少。

因此,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与朗读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二篇:

《狐假虎威》评课稿

我校回归学习本真,走向深度学习为主题的同课续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结束,上周听了张静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感触颇深,以下我就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成功与不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张老师虽然刚代语文,但她以清新大方的教态,耐心的引导,引领孩子们与文本对话,进行了朗读、说话、字词句段品析和写字等方面的有效训练,让学生的双基得以不断巩固。课堂上张老师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现,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从小小的故事中明白所蕴含的道理,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一、 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是语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主环节。张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分角色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效果层层深入。用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与老虎的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二、 角色体验,挖掘人物内心。   

在教学中,张老师重在对学生两个主角的内心进行探索,挖掘文字以下的内容。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如:狐狸的眼珠子在骨碌一转,它在想什么啊?老虎怎么愣住了,它心里在想什么?还有采访的形式:老虎,你的表情怎么半信半疑,你在想什么?等问题,让孩子体会当时狐狸和老虎的内心活动。让孩子进行有效地思维。也同时避免了老师简单的说教。

三、 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在教学7、8两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没有直接让学生去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词,再放入句子中,指导读好句子,一气合成。也为之后的表演片段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利用精心设计的表演,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参与演出。演出对文本的理解,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调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主线的渗透清晰,阅读训练凸显整体性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知道狡猾的狐狸先蒙住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此基础上体会狐狸的狡猾。二年级的学生容易受知识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对聪明和狡猾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因此这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张老师为处理好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抓住一个骗字逐渐展开,而且展开这一阅读教学一定要凸显整体性。扣住骗字后抓住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神态,让学生知道狐狸怎样一步步使饥饿的老虎松开爪子,体会其狡猾。这一过程中又引导学生找到老虎的反应一愣、蒙住、松开、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老虎由不信到相信的心理变化,体会其愚钝,从侧面又感受狐狸的狡猾,对蒙这个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建议:任务设计的策略可以改为:朗读课文2至6自然段,找到狐狸和老虎的三次对话,想想怎样读好它。总结课文是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像狐狸一样的人;在教学两个生字假和借时,教师很自然巧妙的引了出来,如果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单人旁)和不同点(虽然都是单人旁,但是他们在田字格的位置不同)就更好了。

10、雪孩子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听课稿,分享雪孩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雪孩子评课稿第一篇:

说教材:

《雪孩子》这篇课文选自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叙述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的童话故事。文章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本篇课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根据文章在本册中的安排位置及低段孩子现在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我为孩子们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本文安排2课时,第1课时,认识生字初读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第2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3~8自然段,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体会雪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会写瓜、衣来3个字。

说学生:

小学生在他们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明显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初级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向,一个是一般形象思维的方向。无论哪一个方向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中。当充满情趣的画面展现在孩子面前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就会事半功倍。

说教法:

低段孩子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形象思维又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故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我采取情境教学的模式,声画同步、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反映课文的内在意义,刺激孩子形象思维对具体物象的感知力,帮助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的比较粗糙的、外表的、现象的层次中,向一般形象思维的精确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较高层次过渡。

说学法:因本文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故学习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图文结合、字句结合、互帮互助的方式,在游戏中学的形式,来学习文章及生字,其次让学生读中识字、读中观图、读中说话、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讲一讲我是如何运用教法及学法,来帮助孩子完成以上学习目标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雪花纷飞的场景)下雪啦!下雪啦!雪花可真美啊!(板书:雪)谁知道雪花是怎么样的?美丽的雪花下了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看雪地上来了一个孩子,(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谁?(雪孩子、雪娃娃、雪人)(板书:孩子)谁认识孩这个字?(说说孩的音形义)最后齐读课题。这一环节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的情境,通过板画雪花、出示雪孩子引起孩子们学习《雪孩子》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雪孩子长得怎么样?(可爱、很漂亮、很白)是的,它很美,很可爱。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这个可爱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们想读吗?在读课文前,胡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会怎么办?(预设:问同学,问老师,看后面的生字表)这一环节在交流认字的办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1、下面老师就让大家读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自己读一读课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弄懂圈出的字的读音。这一步是想让学生先自己学会不认识的生字,这样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2、学习生字词。

(出示以下生字词)让 往 /一起玩 化了 /休息 知道 /烧着了 睡觉 /玩累了 救出了 柴堆

指名学生领读(第一组都是后鼻音,第三组的第2个音节读轻声,第四组的着觉是多音字,第四组词中很多没出现过)。出现不带拼音的词语组合,及单字气球游戏,学生认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3、再自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预设:

1、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舍己救人的事。

2、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兔子。

三、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

1、学习第一自然段;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

2、学习第三自然段;师讲述第二自然段内容导入(出示图片3)这幅图画了;你能看着图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态,用又又;汇报朗读

3、师讲述期间发生的事情导入第7、8自然段;雪孩子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的故事

这个环节是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说话能力训练。

三、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那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引发他们的想象。而想象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度极高的思维活动,学生们可以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生活中尚未出现过的事物,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任意变换和组合。老师在思维教学活动中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具体材料,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得以增长。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朗读课文)(故事发生前,天气是这样的,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时间也长呢?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天一夜)谁能用读来表现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指名读,再齐读第一段的第一句)下了这么大的雪,屋外该是怎样的美景呢?(出示图片与句子: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是一幅多美的雪景图啊。(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这一步帮助学生读中观图,理解文本内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讲述第二自然段内容导入(出示图片3)这幅图画了什么?(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从哪里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引导学生从图中、文中找出体现开心的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的词语)又唱又跳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你能看着图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态,用又又来说说他们的神态吗?(又说又笑)还能说说雪孩子的样子吗?(又白又胖)

汇报朗读。(学生在读中悟出要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除了又唱又跳,你想象一下,他们还可能玩什么?(生交流)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多高兴,多快乐啊,那他们玩累了坐下来休息时,会互相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小白兔多高兴啊!那谁想做小白兔,来读一读这一段话呢?

3、师讲述期间发生的事情导入第7、8自然段。

雪孩子跑到小白兔的家门前,面对滚滚的浓烟,熊熊燃烧的大火,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就在大火中,它会怎样做呢?(生交流)的确,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深受感动。多好的雪孩子啊,面对将被大火吞没的小白兔,它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烟是那么呛人,火是那么烫人,它全然不顾,在大火中寻找着小白兔,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小白兔,它一把抱起小白兔向屋外冲去。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读第7自然段吧。(学生齐读课文)由于雪孩子的舍身相救,小白兔得救了。

然而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呢?(放录象:雪孩子融化一段)是啊,当雪孩子抱起小白兔冲出屋来时,它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了。它全身的雪在不住地融化,可它仍然紧紧地抱着小白兔,摇晃着身体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声音越来越低沉)它想坚持把小白兔抱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但它已经没力气了,最后,它的头也完全融化了,眼珠掉到了地上,我们的雪孩子化成了一地的水。

(停顿)现在,我们的男生有感情地读读第8自然段。(男生齐读课文)小白兔得救了,然而,当他醒来发现雪孩子不见了的时候,小白兔怎样了?多好的雪孩子啊,难道它真的就这样离小白兔而去,离我们而去了吗?不,它不会离开我们的,你们看,它不是还在吗?(放录象:雪孩子变成白云一段)

猜想故事的结局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猜想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文中的某些提示,根据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愿望,想象出丰富奇特的结局,运用这种常用的思维教学方法,可以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雪孩子离开我们了吗?那它在哪儿呢?(学生想象说: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在天上,它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兔妈妈看着那朵美丽的白云会说些什么呢?

小白兔又会怎样说呢?但那白云慢慢地飘走了,越飘越远,小白兔看见了,多么难过啊,同学们,我们给小白兔想个办法把雪孩子留住,让它永远和小白兔在一起吧。

五、情感的升华。

说得真好。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雪孩子,你们愿意永远和雪孩子在一起吗?(愿意。)那我们怎样才能让雪孩子永远在我们身边呢?同学们,只要我们心地善良,从小事做起,处处为别人着想,雪孩子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也就是一个个可爱的雪孩子。(全班配乐朗读。)

六、写字指导

①根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学生看田字格的笔画笔顺,书空一遍。

②瓜和衣都有一长撇、一短撇,它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出示这两个字,并将字中的长短撇用红笔标明,以方便学生观察,特别要注意撇、捺两笔的对称。)指导写瓜和衣。注意两长撇的不同:一个竖撇,另一个是斜撇。两短撇的不同:一个是卧撇,另一个是短撇。 学生练写。学生自己写来。(注意撇捺两笔的对称)

学生展示写字本,互相评议。

七、阅读儿歌《堆雪人》

八、作业:续编故事《雪人回来了》

雪孩子评课稿第二篇: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快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课文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

教学目的: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唱、赶、旺、帝等8个汉字,认识1个偏旁子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学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为不认识的字词注上拼音,并标上段落。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出谜语让孩子们猜一猜:说是花,不长叶子不结果,没有树根没有杈,漫天遍地都是花。得出答案,再补上雪字。

2、激趣:雪孩子是什么样的

猜谜语:雪花飘,他就到, 站雪里,戴草帽。身穿一件白皮袄, 不怕冷来就怕热, 只能站岗不能跑。

3、课文说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学习21、雪孩子(孩子们读题)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组词:

累(劳累)(累了)

添(添加)(增添)

柴(砍柴)(柴火)

旺(兴旺)(旺盛)

渐(渐渐)(逐渐)

冒(冒尖)(冒雨)

奔(投奔)(嫦娥奔月)

冲(冲突)(冲向)

烫(烫手)(滚烫)

终(终于)(始终)

浑(浑水)(浑然)

淋(淋雨)(淋湿)

激(激动)(感激)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

这天早上,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嚷起来:妈妈,妈妈,我也要去!

兔妈妈说:好孩子,妈妈有事,你不能跟着去。

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就不跟妈妈去了。(交待雪孩子的来历)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

屋子里真冷,赶快往火堆里添把柴吧!

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的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

火越烧越旺。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不好啦!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

这时,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见了。他已经化成水了。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它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1、议论: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让学生看黑板的简图,为孩子们了解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指导朗读

本课朗读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

休息的息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它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要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你喜欢雪孩子吗?用一句话夸夸他。

五、想想说说

1、看图,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这么可爱、善良、勇敢的雪孩子,我真希望他能再回来。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六、续编故事

《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柴、奔、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唱、轻、谁等。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很轻很轻的水汽。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雪孩子》

怎样的雪孩子?    哪里去了?     会回来吗?

       

为救小白兔   飞到空中  舍己救人

教学反思: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我预设学生可能说不清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没想到,在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就能讲清楚: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课文却读得很不流利,这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强于朗读能力,原因就是在读明白故事情节之后,就懒得再读了。

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文时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兔妈妈在堆什么?(堆雪孩子)这么漂亮的雪孩子你喜欢吗?(喜欢)不仅你们喜欢,小白兔也很喜欢,快去看看雪孩子跟小白兔是怎么玩耍的吧!然后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在读中感悟雪孩子舍己救人的品质。课文结尾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很美很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朵白云很漂亮。对,这种美是外在的。学生从我的评价中马上反应过来:这里的很美很美是说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心灵美。这是我没想到的,没想到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说出心灵美这个词语,我想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分不开的。

11、认识直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12、认识时间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时间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首先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发现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钟面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并能准确的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这位朋友出了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呀?(钟表)那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时间)同学们认识时间么?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时间啊?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观察体验,活动探究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时针和分针)

(一)认识时针,分针

(1)认识钟面

①要学会看时间,我们首先就要进一步了解钟面,(出示钟面模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格子

师:确定是12个格子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动态展示)从12开始数,12到1是一个,1到2是一个.11到12总共12个格子。

②刚刚我们数格子的时候,有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每个格子中间还有一些小格子,你能数出每个大格中间有几个小格子么?

学生:4个,5个

师:到底是几个小格子呢?现在我们来数一数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子(课件动态展示:从12开始,数到数字1)学生一格一格的数出有5个小格子。

师:那这12个大格里,都是有5个小格子么?现在啊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数看,这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自由数,然后汇报)

学生1:我一大格一大格的数,一共60个小格

学生2:我小格小格的数,一共有60个小格

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以及60个小格

(2)认识时针

师:钟面上有两根针,那哪根针是时针呢?(钟面上的短针)

那现在移动时针,走一格是几时?(1时)两格呢?

我们现在知道了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那我们看时间要看什么呀?(看时针,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那分针怎么办呢?

(3)认识分针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在认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也要看分针,只看其中的一根针是不全面的!

刚刚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们发现时针与大格有关,那小格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时针,分针

师:对,小格与时针分针都有关系,认时间时,我们知道不仅要看时针,也要看分针,那小格究竟与什么针的关系最好呢?请同学们翻开书,从第90页找找答案。

学生:小格与分针关系最好,书上说,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走2小格呢?走3小格是几分?走一大格呢?

师: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是5分钟,现在用同样的方法数下去,刻度2刻度3分别表示多少分?(课件展示书上第90页的钟面图)

【游戏】同学们有没有试过1分钟到底有多久呢?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来看一看1分钟到底有多久。(课件一分钟倒计时,准备两个盒子和若干个乒乓球,然后把同学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选出一名同学来比赛,需要两名同学每次只能运一个,来比赛看看哪位同学在一分钟之内运的乒乓球多)

(二)认识时、分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时和分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看:教师拿起钟面,将时间拨到12时,观察现在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

学生:在12时

师:在钟面学具上按顺时针方向边拨边读,再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时针和分针都在转动,分针转的快,时针转的慢

师:他们同时转,分针现在走到哪了?(12:05)现在分针继续走,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现在走到了刻度6,是多少分?(30)那时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1大格的一半)那也就是说:分针走30分,时针走了1时的一半,所以30分也可以说成半时。

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分针继续转,时针会怎么样?(同时转)那分针转到了刻度12,时针走到几?(1时)仔细思考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师引导)

学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时

师:对的,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他们用的时间是相同的,时针走1大格是()时,分针走一圈是()分(板书:1时,60分)那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板书:=)

(三)会读会写时间

1.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时间,那同学们会写会读么?(课件出示例2的三个钟面图)看一看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啊?

学生:4时5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4时5分的呢?

学生:时针指着4,分针指着1也就是5分,所以是4时5分

师:对了!我们说过看时间要看时针和分针,所以是4时5分,那怎么写出来表示呢?我们学过的两种方法同学们还记得么?一种是普通计时法(板书:4时零5分),一种是电子计时法,(边板书边说)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几时,中间写2个小圆点,是几分就在右边写上几分,特别要注意,如果分针数不到10,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板书:4:05)

2.那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一认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么?谁来说说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

学生1:4时30分

学生2:4时半

师:真是太棒了,这里的时针已经过了4,而分针指在刻度6,所以就是4时30分,刚刚我们说过了30分也就是半小时,所以也可以说4时半。怎么写?

学生:4:30

3.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现在来看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我想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写写这个钟面的时刻。(学生上台写)

我们来看看写对了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时针指在哪?(4和5的中间)时针看起来是指向5的呀,你怎么认为是4时呢?看起来是指向5时,但是呢还不到5时;分针指在哪里呢?(刻度9,也就是45分)那么也就是4时45分,这两位同学写对了么?我们在认时间的时候,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同学们要认真加以区分。

4.教师具体指导三种代表性时间:第一幅图强调几时零几分的读写法;第二幅图强调半时的两种读法;第三幅图强调每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要认真加以区分。

5. 总结方法:刚刚我们是怎么读出这些时间的,谁能用上先看再看来说一说

小精灵也为小朋友们总结了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展示)

【记忆游戏】老师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学生回答是几时几分

老师说一个时间,指名学生拨动时针分针到相应刻度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看钟面认时间

(课件出示:书上91页内容做一做)

7:15 7:30 7:40 8:00

7时15分 7时30分(7时半)7时40分 8时

1:20 10:45 9:55 6:05

1时20分 10时45分 9时55分 6时零5分

2.表示作息时间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吃早餐,吃午饭,放学,睡觉大概是几时几分,并动手拨一拨

早上 7:05吃早餐

中午 12:00吃午饭

下午4:10放学

晚上8:45睡觉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真积极,表现非常好,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儿歌,请你们记住它

小朋友请记住,钟面数字十二个,两数之间有五格,一圈共有六十格,时针转大格是一时,分针转小格是一分,一时共是六十分,六十分也是一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13、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

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14、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15、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是xx老师的一堂教学展示课。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

一、名声在外,令人陶醉

课一开始,xx老师由第一单元学习的美丽的风光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颐和园美丽与神奇,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更可贵的是老师预计去过颐和园的学生不多,出示了几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图片。不过,这时要是能适时让学生描述一下眼中的颐和园的美的话,可能在下面的学习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会更深一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表达。

二、字词扎实,关注需求

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感觉xx老师想学生所想,课教学显现扎实的一面。

三、顺学而导,关注景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xx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xx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

颐和园评课稿第二篇: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xx老师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听了彭老师的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老师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彭老师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4、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彭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4.本节课的课件制作很好,但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老师应从幕后走到台前,改为白板操作会更好,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6、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一篇传统课文,语言精炼、感情内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中华儿女对这一世界奇迹、民族象征的自豪之情。

整节课,金蓓蓓老师抓住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不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感受句中的智慧和血汗两个词语的内涵。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节课上,我边听边观察边思考,发现xx老师的《长城》一课,与众不同,极富特点。

首先,我认为金老师的这个切入点找的十分精妙,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思考感悟的热情,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她的这一设想也确实符合学生的实情,证实了她的这一思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认真研究学生学情的结果。

其次,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各段感受智慧与血汗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感受比照写法的作用,并不断抓住文中一些数字说明的语句,指导学生采用比照的写法把它形象化,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比照这种方法,并学会及时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这一做法说明,王老师在备课时并不是孤立的备这一课,而是自觉地联系了单元特点、单元重点,训练要点在备,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的落入了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第三,金蓓蓓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她所展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罢,文字也罢,都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处处显示出她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为上好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王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游刃有余。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四,金蓓蓓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自己搜集来的有关长城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长城的认知,弥补了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等等造成的缺憾,使得没有亲身感受过长城雄伟气势、不了解长城乃至中国历史的学生对长城这一停留在语言和图片中的形象变得亲近、立体起来,使得学生对长城这一民族的象征、中华的骄傲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师引读文章最后作者的赞叹时,同学们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当然,也正是由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扎实,资料的引入特别丰富,导致这一课严重超时,然而,这个现象也给我们全校语文教师提出一个个急需解决的教研问题,那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把一项项繁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训练要点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如何合理化地处理和运用教师、学生搜集来的以及教学参考和课后资料袋里提供的大量资料,如何给我们平时略为浅薄的课堂增加容量但又不至于过度臃肿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使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通过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得到有效的提高。

长城评课稿第二篇:

《长城》评课稿

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陈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陈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后面的教学,陈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陈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

17、电脑住宅评课稿

《电脑住宅》评课稿

今天,在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听了《电脑住宅》同课异构的两节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张老师和朱老师两节课的课型不同,各有千秋。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首先,来说张劼曼老师的课,这是一节读写结合的习作类型的课。在导入环节张老师出示很多新型住宅的图片,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引来阵阵惊叹,再让学生谈感受,这样的谈感受比较有感而发。接着,张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电脑住宅的特点:神奇、方便、舒适、安全。我想这里是否可以紧扣学生说出的这几个特点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展开教学呢?在学生默读课文,感受电脑住宅的神奇的时候老师只是指名个别学生说,这个学生说完之后就让全班齐读整段。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应该是比较优秀的,那么其他的孩子呢?教学应从点到面,最好幻灯片上能出示一些关键词句。张老师的教学中有一个知识点:用便、以便、即便、便会。这里有一个这样的填空是可以的,但感觉跟整个设计联系不大,如果能找到联系更为紧密一些的知识点就更好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通过感受学习空间转换顺序写作,自己动笔设计一所电脑住宅。关于引导学生想象是要异想天开呢,还是要合理想象,有科学依据呢?这是一篇关于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是要以科学发展为前提的,不可幻想、空想。可是如果没有那样大胆的想象,学生又如何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呢!

朱丽霞老师的课是围绕词语,从点到面展开教学。教学设计环节紧凑,环环相扣,亮点出彩。课伊始,直接导入,简洁有效。并能用课文中的语言解释课题在某城市的中心,有一栋实验性的电脑住宅。这座住宅里安装了一百多台电脑,一切都由电脑指挥。这种由电脑指挥的房子就叫电脑住宅!进入初读课文解词环节,朱老师先后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词语仓库 防盗 综合 判断要求很明确,那就是要读正确。第二组词语烹调 烹饪 烹炒朱老师在这渗透了一种解词的方法,那就是根据后面的关键字区别近义词,这样的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也学习到了方法的运用,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同样的,第三组词未经登记 集装箱 休息状态 预约先理解本义,再以一个?激起疑问,再次通过阅读最后教给学生我们要联系上下文解词,联系词语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它的含义。整个过程不是老师一直牵着学生的手前进,而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而这个放,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像通过填空这样给予适当的帮助。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朱老师那精心设计的过渡语,例如让我们进入住宅吧,好不好?当大家都说好的时候,老师说:可是我们无法进去啊!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要想进入住宅必须输入密码。门口还装有微型摄像机,能将客人的面貌特征输入电脑。如果电脑确认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即便知道密码也无法将大门打开。这时,只有主人下达同意入内的指令后,大门才会打开。这一段的教学。

听了这两节课后,我想学习这些科普类文章,大部分学生觉得很抽象,还有一些内容讲得不透彻。本文有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学生对这些词语比较陌生,导致他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朱老师这样的词语教学非常值得我学习,但感觉会不会挤掉了后面学习课文的时间呢?但我还是觉得追求一课一得是非常好的,毕竟学生是有所得,而不像我平时的教学想这个也想,那个又舍不得去掉,然后满把抓,结果什么都抓不好!对于这类文章到底要怎样进行教学,是我现在正思考的。

电脑住宅评课稿第二篇: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很吸引小学生。回顾整节课,我觉得 王老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有许多亮点。我以略读课文的目标把握为出发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重点。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这一点上,本节课有较好体现。老师并没有扶着学生对文本进行细细咀嚼,而是创设了一个个机会,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感知文本。例如:初读课文,说说住宅给你留下的印象,这其实就是让学会初步感知文本的好形式。接着,再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介绍了哪些地方?哪些设施?特点?自由阅读,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阅读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阅读,粗知课文。这些都体现了老师对略读课文定位的准确性。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本课学习中,教师用开放式的合作学习, 用列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种做法具有实效性。由于这篇课文的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风趣,吸引力强,落实理解课文时,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根据表格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确是一个好方法。同时,通过填一填,议一议,在这种合作学习中,也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阅读习惯。在课文学习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造,设计未来的学校,未来的医院,立足于文本,立足实际,又是对课文的提升与拓展,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而这部分的奇思妙想并不是脱离学生的,而恰好的是学生兴趣所在,这也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使一些优生大显身手的时刻。若不是以兴趣作为出发点,这部分拓展未必有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虽然参与交流,但交流时候少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也就自然充当了客人的角色。我想,如果能挤出时间,每个人都能写一写,会更好。

但是我觉得文章的积累是不是可以稍微强化些,因为课文中有不少词语用得较精确,带有科普类文章的味道,如果在积累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这样学生表达起来会不会更有味道呢?

18、乌塔评课稿

乌塔评课稿

乌塔评课稿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

  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19、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利用口算灵活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除法笔算。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灵活的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1406 2604 2505

  1603 2406 1507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50( )<1600 150( )<1300

  订正:1600里有6个250,所以2506<1600;1300里有8个150,所以1508<1300。

  教学意图:因为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所以在复习中首先安排了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帮助学生回忆这一知识。然后利用第二题,为整十数利用口算试商做准备练习。

  2.学习新课。

  (1)出示:1160192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这道题,然后讨论应该怎样试商。学生经过讨论后,教师可以找几名学生来说一说试商的方法。

  订正:1160192,被除数是四位数,除数是三位数,在除的时候,应该先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发现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四位,所以商应该写在个位上,把192看作200来试商,商5小了,调商为6合适。

  订正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这道题计算出来,计算结果是:1160192=68。

  教师进行小结: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用的是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百数去试商。

  (2)出示1160142

  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如果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答,情况是怎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

  学生尝试以后,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样试商的。有什么感觉?学生会回答:如果把142看作200来试商,先商5,发现商小了,要调商,结果调了好几次商才合适。有的学生会说:把142看作100来试商,也是这样。

  这时,教师可以顺势提出:既然把142看作整百数来试商不方便,那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试商呢?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如果学生研究起来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上的两种思路,采用比较、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小勇是怎样想的?小芳是怎样想的?

  经过讨论,学生理解了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的思路和方法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一下这道题。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你还能想出其它好的方法吗?启发和鼓励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采用其它的方法试商,帮助学生掌握更简便的方法。

  (3)对比 1160192和1160142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道题进行对比观察,通过观察除数的区别,探讨采用不同试商方法的原因:如果除数接近整百,就用整百来试商,如果除数不接近整百,就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4)反馈练习

  先想一想下面各题怎样试商简便,再计算出来。

  订正:162可以看作160来试商,246可以看作250来试商。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先复习上次学习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疑问,以疑激趣。然后让学生放开思路,思考解答的方法,再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应该根据题目,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具体到这节课,就是根据除数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选择试商方法。

  3.巩固练习。

  (1)计算

  ①150的2倍、3倍9倍,各是多少?

  ②250的2倍、3倍9倍,各是多少?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36( )<660 155( )<500

  163( )<1380 175( )<1150

  订正:1364<660 1553<500

  1638<1380 1756<1150

  (3)计算

  750150 1240240

  710163 2024241

  订正:750150=5 1240240=540

  710163=458 2024241=896

  (4)有趣的练习

  通过计算看看商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740148 820164 770154

  1280256 1310262 1220244

  订正:通过计算,这些题的商都是5,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正好是除数的一半。找到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编一些这样的题。

20、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种花生,收获花生后与家人一起品花生、议花生,从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中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朴实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在上课中,我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重视课前积累,强化和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这节课前,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复习前面所学课文要求背诵部分,因为我平时注重对学生的指导积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从课题入手,从搜集资料做起,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质疑交流,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课堂上求异思维的气氛基本具备之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求异思维的火花将不时闪现。而教师应努力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本节课的教学中佘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需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理解。比如轻声自悟读、默读、男女生齐读等方法。但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我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交流后能及时评价。

落花生评课稿第二篇:

目标:读准课文,重点在第一自然段。理解句子,学会懂得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一、导入

的的游戏

出示图片:花生、糖醋花生,酥花生,落花生等

说说你对花生的认识,师小结:花生有很多用处。

过渡:你们只是画饼充饥,许地山比你们幸运,他与家人过了一个收获节。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闯关

(一)第一关:读四个生词

(二)第二关:小组合作

正确流利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分享(某个关键词、标点)推选一名汇报

汇报

A生读文,同学评读

B那个字音难把握(种)联系上下文指导读音(据意定音)

C齐读。你发现了什么?提醒:抓住某个关键词、标点

D生:从居然我发现收获的时间短。师:引导联系上下文说说收获的条件(后园有半亩空地),

E引导读出喜出望外的心情。生读,评读,再读

(三)学习3-15自然段。

1、思考:默读,思考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

2、汇报:尝花生、议花生

3、师:议花生为什么要写得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小组合作(直奔中心:议花生)

明白的,感受深刻的,有所发现的,做记号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互相修正推选2号汇报

A生汇报:提的问题实在很难得。师介绍背景,指导朗读一二句:生读,师导读,再读

B生汇报:提的问题花生的好处。

解决问题:对比的写作方法,读文完成表格

作对比

花生

桃、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其貌不扬、容易被忽视、不起眼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出示图片重现花生,桃、石榴、苹果。

作者为什么用他们做对比,悟出花生的品格

读文。

小组探究:父亲觉得花生到底好用在哪?

C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只体面

哪些人对别人有用。

读句

E了解作者,深层理解句子。

许地山生平,许地山名言

F课题为什么叫落花生,许地山为什么用落花生做笔名

G小结: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1、学会看病评课稿

《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章讲的是身为医生的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母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文章从母亲的视角来反应了另一种方式的母爱,孩子们初读时可能会对母亲的行为有些不理解。仇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母亲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理解并体验到母亲这种更深沉、更宽广的爱。整节课以个体阅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真正地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充分的体现了只略教师的教,不略学生的学这一理念。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感。

一、主线明朗  层层深入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仇老师通过回忆课文创设情境,进而揭示课题,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仇老师用说说面对病中的儿子,妈妈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你们赞成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让学生粗浅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做法的看法。当学生对母亲的看法有不一致时。仇老师用让我们走近妈妈,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找找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帮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尽管妈妈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儿子出门时和出门后,妈妈却又有着复杂的心理斗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学生刚开始只是感性的从原因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感知母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应交流体会,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基础上再出示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的心情表白,这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融进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二、读中感悟,激发情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仇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作朗读,走近学生

在教学中,仇老师安排了师生合作朗读,老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加入,这点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并且,在合作的同时,老师还相机指导了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加深,朗读水平得以提升。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四、拓展阅读 增强体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了解作者能更好的读懂文本。在课末,学生对这位母亲已怀有深深的敬意,仇老师出示了作者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鼓励学生在课外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仇老师立足课文,把阅读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在这堂课中,仇老师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扎实地引领学生在训练中悟理,在朗读中悟情,在表达中抒发情感,在学习语言中飞扬情思。

最后想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建议:学课文时,是否可以加点这样的设计:

当儿子摇摇晃晃地独自到医院里看病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当时是你的妈妈这样对待你,让生病的你独自去看病,你会怎想?类似这样的问题,以儿子的角度来说说看病时的心理活动,目的是为了学习课文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学生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理解得更深入,他们真正读懂了母亲的心。

以上纯属个人的浅薄看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22、解方程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解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过程与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教学难点: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图片,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回忆等式有什么性质?

2、什么是方程?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也就是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齐读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初中解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它吧!

(设计意图: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导入新课,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强调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中学解更加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例1的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看这幅图,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

(盒子里有x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球。)

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师:同学们根据加法的意义得到方程X+3=9,(板书:X+3=9)

那么X是多少?(异口同声说6)

(设计思路:在这里学生能列出这个方程其实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

2、结合天平探究解法

A、结合天平,理解方程

师: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出示天平图1)

师:你能理解吗?说说他的意思。

师生结合图一起说:天平的左边是X+3,天平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平衡,说明两边相等。齐读这个方程X+3=9

B、明确目的,寻找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哎,我不禁要问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

师:对,我们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等于几.

师:请你结合天平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而且还要保持

天平平衡?(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学生说,再说一次,齐说一次)

进一步明确: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左边就只剩下X,右边剩下6个皮球,说明X代表6个皮球。

师:能不能把这个变换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自己试一试。

组织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做法展示给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些方法那

一种更合理,谈谈你的想法,

师:从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保持平衡,表示在方程里就是方

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师:(指着X+3=9)说: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2,左右两边相等吗?同时减去1呢?那为什么就要从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1或2。

再次强调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X。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结合图列出方程,再把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从两边各拿走3个皮球,天平仍然平衡,,再引导学生将这一变换过程反映到方程上,明白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使学生的思维由图转化成式,再由式子转化成图,最后再由图转换成式子,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两次强调到解方程的目的,因为我觉得它很重要。)

3、规范书写,指导验算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67页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问:书写解方程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教师示范书写格式,①、先写方程X+3=9。②、接下来写解:。③、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④方程的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方程的右边9-3是6。得到方程的解是X=6。

师: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5、检验:师:我们怎么能知道X=6是不是就是正确答案呢?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 检验: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检验的习惯要牢记,这样才会不出错。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这样的书写规范、整齐、清楚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值得人们去欣赏,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解题的过程中都能这样去做。能做到吗?

6、质疑:看书第67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

X+2=15  (自己解方程,对照答案,检查自己做的,哪儿错了。)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

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2、出示:第67页做一做的前两道题。

100+X=250 X+12=31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如何解答的?

先在练习本上试试看,有勇气的同学可以到前边来试试。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老师或找小伙伴帮助。

订证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他完成的怎么样?你对他的解题过程有什么意见要提吗?

2、加法会解了,那么减法又怎样做呢?我们来挑战一下。

(1)出示第67页做一做的第三道题:x-63=36小组讨论完成。

(2)展示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再来一起看X-63=36这一道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上63呢。

3、我最棒

(1)我是小法官

A:x+1.2=5.7 B:x-1.8=4

x+1.2-1.2=5.7-1.2 解:x-1.8+1.8=4+4

x=4.5 x=8

4、找朋友

8+ X =16 X =3

X -6=17 X =9.6

X +2.1=5.1 X =8

X -3.2=6.4 X =23

5、拓展

X -0.5=3+1.9

四、总结收获:

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用天平操作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做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数学课本70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中的前四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X +3=9

解:X+3-3=9-3

X=6

检验:方程的左边=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3、可能性评课稿

(二)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通过亲自动手摸球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你们的第一次试验情况?(学生汇报)

师:咦,我就不明白了。每个小组黄球的个数不一样,摸的次数也不一样,为什么结果却都一样呢?

生:因为里面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看来呀,只要放的都是黄球,就一定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如果全放白球,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第三种实验呢?情况如何?

师:不管黄球和白球的数量多少,只要既有白球,又有黄球,就有可能摸出白球,也有可能摸出黄球。

师小结: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可能性家庭中的三个成员。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时,如果结果不能确定 [板书:结果不确定],我们就说可能;如果能确定 [板书:结果确定],就说不可能或一定。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在试验中感受到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几种情况,现在谁能用这三个词来描述一下你们刚才试验的结果?

生1:如果袋子里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2:如果袋子里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也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3:如果袋子里既放白球,又放黄球,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师:看来你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电脑展示:例2的6种现象)

师:这道题在书上第107页,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

(生先自己判断,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都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现在谁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你们可以自由选题回答,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师:准备好了吗?谁先来?

(1)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师:这个现象是一定的吗?

生1:我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白天黑夜了。

生2:我也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了。

师:也就是说,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电脑出示 )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3: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生4: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课件出示: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

师:后面的题目谁也能像这题一样来说一说?

(2)三天后下雨

生1:我觉得不可能,因为这几天连续出太阳,所以三天后不可能会下雨。

生2:我觉得一定,因为电视上天气预报有台风,所以三天后一定会下雨。

生3:我觉得是可能,因为天气变化无常,说下雨就下雨,所以我觉得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师:是呀,我们常说,天气变化无常,连天气预报都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三天后的天气情况,我们就更不能确定了,因此只能填可能。 (电脑出示○ )完整的说就是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课件出示: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

(3)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生1:我选可能,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有的是用右手拿筷子,有的是用左手拿筷子,所以都有可能。

生2:不可能。

生3:我也认为不可能!

师:到底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呢?(生七嘴八舌,意见不一)

师:那我们就来现场调查一下吧!咱们班有用左手拿筷子吃饭的吗?(现场调查)原来证据就在我们身边。(电脑出示○ )

师:用上可能完整地说说这个句子。

生: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课件出示: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4)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生:绝对不可能。我一天不吃东西就受不了了,更何况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那岂不是要饿死!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电脑出示 )

师:用上不可能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说!

生: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课件出示: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5)太阳从西边升起。

生1:不可能。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生2: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怎么可能改变它?(电脑出示 )

师:谁能不可能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课件出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6)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最后一个问题了,谁来攻克它?

生1:我觉得一定,因为每天都有人结婚,结婚了就会生孩子,所以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2:我觉得不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3:我觉得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你们各有各的想法,也各有各的理由,那到底是可能还是一定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则小资料。(课件出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

师:看完这则小资料,你现在想说什么?(电脑出示 )

师:完整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定每天都有人出生。

2、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属相。

师:你的属相是什么?大家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学生趣味盎然,相互诉说)告诉你们,张老师也有自己的属相,我是属羊的。

生2:公鸡不可能会下蛋。

生3:男人不可能会生小孩。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学生哄然大笑,并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绝妙发言鼓掌。)

生4:人一定会死。

师:死这个字听起来让人感觉心情沉重,不仅是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一定会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贡献!

生5: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

生6: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师:那么多的同学还想说,这样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下次专门来举办一个这样的交流会,到时比比谁讲得最多最棒,好吗?

[设计意图:以夺小动物游戏渲染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兴趣盎然,再一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感悟数学,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学生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对确定与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再次摸球,进一步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一)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摸球比赛,每一个组上来一个代表。看你们谁能摸出黄球,那谁就将成为今天的优胜小组!

师:(出示摸球的盒子)我在盒子里放入2个黄球和2个白球,先说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好,那开始摸球吧!谁先来?

师:先猜猜能摸出什么球?

生:黄球。

师:那你快摸吧,我们来看看。(学生先猜,再摸)

师:你是最后一个摸球,难道你就不担心摸不着黄球吗?

生:不用担心。因为盒子里还是放着2个黄球和2个白球,那我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黄球。

师:你是说前面同学摸球的结果不影响你这一次摸球吗?

生:不影响。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好样的!你在玩的时候都在思考,那就摸一摸试试看吧!(生摸)

师:看看是什么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师:还想玩吗?

生:想。

师:再请4位同学上来。

师:先听要求:摸出一个球后,请将这个球放在另一个盒子里。谁先来?(学生先猜,再摸)

师(对已经确定的学生):先猜猜会摸到什么球?一定吗?说说理由。

师小结:刚才,前面的同学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可后面只剩下2个黄球,那么就一定能摸出黄球。也就是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指板书)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生活中就有着这样的例子。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可能性的故事吧。古罗马帝国有一个忠臣受奸人陷害,被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他有一个决定生死的机会,就是抽生死签。(出示:生签 死签)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同学们,这位忠臣是生是死能确定吗?为什么?

生:不能确定。因为他有可能抽到生签,也有可能抽到死签。

师: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在生死签上做起了手脚,偷偷地将生的签都换成了死的签。(出示:死签 死签)同学们,这位大臣的命运将会如何?为什么?

生:他不可能活下来,一定会死。因为现在两张签都是死签,他必死无疑!

师:幸运的是,奸臣的小动作被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士兵看见了,他急忙把这件事悄悄地告诉了这位被害的忠臣。同学们,快帮帮这位忠臣想想办法吧,他要怎样才能脱身呢?

生1:把死签换成生签。

生2:让士兵去求皇上,皇上就换成了生签。

生3:士兵偷偷地把死签换成了生签。

生4:可能大臣会拿出两张签说:这两张都是死签,这样不公平。就重新再抽一次。

师:想不想知道这位忠臣是怎么做的?

生:想!

师:这位忠臣特别聪明,当大法官要他抽取生死牌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抽取了其中的一张,然后迅速将它塞进嘴里一口吞下。大法官急了:你你你怎么这这这可怎么办?这时旁边的一位师爷说:大人,别急!看看盒子里剩下的另外一张签是什么,不就可以知道犯人抽到的是什么了吗?同学们,盒子里剩下的是什么?这位忠臣最后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生:盒子里剩下的是死签,就说明他抽到的是生签,那他就不会死了,一定能活下来。

师:你真聪明!这位大臣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活了下来。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做事情一定要动脑筋,不动脑筋反而会害了自己。

生2:那个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生3:这个故事里的忠臣原本是可能生,但被奸臣陷害成了一定死,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将一定死变成了一定活,从而使自己死里逃生。

师:说得真好!(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是呀,有些事并不是绝对的,只要肯动脑筋,还是会有转机的。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师:让我们再一起回到吉马超市的摸奖活动吧!(指板书)

师: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生1:我会放1个黄球、4个白球,这样就要看顾客的运气了。

师:为什么这么放?

生1:因为这样就不大可能摸到黄球了。

生2:太黑了!这样放有时候人家都只能抽到白球了。

生3:过黑了!因为别人如果总是运气不好,总是摸到白球,那就亏得很了,而老板一点儿也不会亏。

师:这位老板也是为自己考虑,他把白球放得多一些,那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中奖的可能性就小。

师: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案?

生4:我会全放白球。因为这样可以吸引顾客,又不会亏钱。

师:对这种做法,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这样做顾客根本就摸不到奖,不就上当受骗了吗?

生2:如果我是顾客,我才不去呢!

师:是呀,这是一种欺诈行为,千万要不得!

师: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生6:全放黄球。

生7:这样太亏了!

生8:这样太浪费钱了!

师小结:(指板书)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指黄多白少)这种方案是在奖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奖项小一点,让更多的顾客能中奖。(指黄少白多)像这种,中奖面虽然小,同样也能吸引顾客。

师:刚才有同学说,中奖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还有大小呀?可能性大小会跟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一起研究,怎么样?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感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度过快乐而又充实的40分钟,同学们,再见!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可能性》的第一课时,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注重学生的亲历和体验,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同时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不足:

一、以摸球贯穿全课,引发学生不同层次地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始终以摸球活动为主线,在第一次摸球活动中,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限制,而是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既暴露学生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 一定、不可能、可能是可以互相转化。

二、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因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在本节课中,我尽力地去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学生想出多种放球的方案后,我适时评价: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放球的方案,说明你们考虑问题很全面,这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当学生提出要摸球验证的时候,我马上说:的确,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也是验证猜测的好方法。在这里就无形之中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起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但一节课下来,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摸球前,教师让学生先进行猜测,这时学生的猜测较为随意,应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分析。课堂上,教师的部分语言还不够精练,评价语言还可以更有针对性些。

学习的道路是无止尽的,今后我还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数学,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24、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25、百家争鸣评课稿

代表人物 代表作或名言 主要思想

孟子 《孟子》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可持续利用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并且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

(2)一批士人四处游学、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3)各国国君为了实现称霸的目的,需要不断招揽人才。

(4)孔子创办私学,使私人办学盛行,为各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1)想一想: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公元前381年某天,楚国一人少年因家中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邻人把他告到国王那里去了。如果你是国王的谋士,你建议国王怎样处理?(分别从儒、墨、道、法四家的角度处理)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 商朝 成熟文字 文字可考的历史

2、金文 商周时期 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2、历法 夏历商朝历法:大小月战国24节气

3、医学 春秋战国 扁鹊 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诗歌和音乐 1、屈原和《离骚》 战国末年 楚国

2、音乐 钟鼓之乐 湖北随县编钟

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26、角评课稿

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方法: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38练习1,2,3 选做

知识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 能力目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0练习1,2 选做 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求出角的余角和补角,了解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了解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求出角的余角与补角 教学难点: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教学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4习题4.3第12,13题 选做

27、几何图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几何图形与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之夜)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二、找一找,议一议

思考P115图4.1-3,并出示实物(如茶叶盒、地球仪、字典及魔方)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

归纳: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三、立体图形的分类

分类标准不同,得到不同的分类:

四、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1.学生阅读课本P117,图4.1-6及以上相关内容,理解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意义和用途.

2.练习:课本P121第4题.

3.小结:从三个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方法.

4.小组合作探究P117图4.1-7.

问题:(1)从正面看,有几层?每一层分别有几个正方形?

(2)从上面看,有几个正方形,这些正方形是怎样排列的?

(3)从左面看,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正方形?

(4)画出从三个不同方向看该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5.能力提升练习:

(1)由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

画出从左面看该几何体得到的平面图形.

(2)由相同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

搭成这个几何体最多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少呢?

五、课时小结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1.课本P118练习第1题.

2.课本P121习题4.1第1、2、3题.

3.(1)收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实物;

(2)设计一张由简单的平面图形(如圆、三角形、直线等)组合成的优美图案,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第2课时 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2.会由展开图联想对应的立体图形形状.

教学重点:

1.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立体图形.

2.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图形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呈现

1.学生阅读课本P117图4.1-8及相关内容.

2.动手操作:将一个长方体墨水瓶盒按不同的棱剪开铺平,并画下其形状观察长方体墨水瓶盒展开图中有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之间大小形状有什么关系?

3.课本P118探究:

(1)先由平面图形想象立体图形的形状.

(2)实际操作:将这些平面展开图画在纸上,看能否围成想象的立体图形.

4.小组合作探究

28、整式评课稿

是 次 项式。

6、如图,用式子表示圆环的面积.当R=15cm , r=10cm 时,求圆环的面积( 取3.14)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认识了哪几类式子,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你认为难点在哪儿,你对同学们有什么提醒?还有哪个知识没理清?

六:延展提升:

1、已知多项式 是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m,n应满足的条件是

2、观察下列单项式-a , 2a2, -3a3 , 4a4 , -5a5 ,

(1)写出第2012个和第2013个单项式:;

(2)试写出第m个和第m+1个单项式(m为正整数).

29、狼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听课稿,分享狼听课感受和记录

狼评课稿第一篇:

《狼》评课稿

有幸欣赏了周老师这节洋溢着创新气息、人文关怀的《狼》。总的来说,这一课课型新颖,过程流畅,方法新颖,合适有效,调动合理,应该是一节很不错的古文教学课。但任何人、任何一堂课,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下面略微谈谈,与周老师商榷。

周老师的这堂课,按照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疏通字词,读顺句读;变换角度,读评故事;读出情境 整体欣赏;拓展迁移,思维创新等思路依次展开,清晰有序,易于把握。下面分点说说。

一、关于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采用话题导入法,与文本有关联,但关于狼的动物性生性凶残,是由其生物性所决定,所以需要讲究立意准确,切入合适。但类似问题是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样的表述有点童话化,基于《狼》这一课凸显狼的凶残、狡猾、贪婪与人的勇敢、机制、无畏的主题,我才给出这样的评论。

二、关于内容感知。

对于此课的文意感知,周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参照注释,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对于文本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周老师采用小组合作探讨,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解释,注重引导和启发。如果能对文本中出现的知识点筛选梳理,分门别类,有指向性的给予理解层面的辅导,效果可能会更好。

至于周老师主张要学生多说,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针对古文学习,一定要教会学生相当一部分可以作为工具的知识类的东西,这是教师必须要讲的。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理解文言文意,朗读是很好的办法。朗读可以正音,可以明确停顿节奏,感受人物情态(动作、语言),因此学习文言文,利用多种形式的读是必不可少的。很显然周老师辅导学生读的少了,缺少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注定是缺少灵性的!

三、关于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第三个步骤变换角度读评课文可谓新意迭出,让学生揣摩屠户的心理来进行表演,再让学生以狼的角度表演,学生一方面兴趣十足,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与进行思考。这个环节应该是很好的,课程标准也主张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四、关于拓展迁移,思维创新。

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每每公开课,竞赛课,研究课,展示课,大都会见到这样的设计。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需要这样的设计,即使需要这样的设计,也要讲究合情合理合适。

《狼》是则故事,现实生活中,狼也会袭击人,故事中是狼主动攻击人的,请把我们的语文课还原生活化吧,毕竟不是童话。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审视问题的传统视角,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什么想法?作为狼,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有的学生说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有的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最重要,有的说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贵有自知之明,这倒有一点误导之嫌,功利味道太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倘若这样的策略,学生记在心里,以后......想想都害怕。所以,迁移拓展一定要合情合理合适,把握好一个度,切勿为求新而求新,哗众取宠。

以上纯属一家之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狼评课稿第二篇:

《狼》

蒲松龄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2、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4、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理解古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故事复述,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古文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讲述,激趣引读

1、故事讲述:教师呈现狼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读过、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谁能给同学们讲一个呢?(狼外婆、狼与东郭先生等)听了以后,谁能说说狼是怎样一种动物呢?

2、激趣引读:

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的。

3、作家作品: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二、熟读课文,积累理解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

先叫一学生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得顺畅;第三遍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

正字正音:

缀zhu 窘jiǒng 苫shn 蔽b 弛ch

眈dān 瞑mng 隧su 尻kāo 黠xi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粗通文意。如果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实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一词多义:

  止: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词类活用: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②学生试译短文,弄清内容大意,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

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述一述:学生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本文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学生可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复述。)

三、合作探究,创作提升

1、合作探究:

①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的?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②文章是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以课文例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a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B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③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④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讨论明确:A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B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C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的。

⑤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明确: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仙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启示:△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又可看出当时屠户是怎样的心态呢?

②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狼眈眈相向 又可看出狼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呢?

③如果此时两狼有一番对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④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你会怎么办呢?

明确:*要冷静、镇定,利用周围有利地形摆脱对方。

*要大声喊救命,向周围人求救。

*万一对方有利器,要智取,先保住性命,再寻找有利时机摆脱,并记住对方相貌特征,及时报警。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明白: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拓展延伸:

①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版狼故事。

②收集有关狼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短文,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狼,并在班上开展交流活动。

③课外阅读《聊斋志异》并收集与 狼有关的成语和故事。

④解释下列其的含义:

a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b场主积薪其中。(指代麦场) 

 c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d一狼洞其中。(指代柴草堆)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f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⑤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附板书:

遇狼 狼:缀行--------狡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 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1 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 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 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 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8、狼的表现呢?

9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10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1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12、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13、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分析小说的情节。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讨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 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 写屠户御狠,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 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狠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教后感:初一学习文言文,属起步阶段,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设计了说狼入题的导入形式。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应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思考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课文拓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30、鸟评课稿

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

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

减轻体重,呈流线型身体

胸肌发达

轻而坚固,胸骨发达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

食量大,消化快;无牙齿;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卵生,卵壳坚硬。

1.体形 2.羽毛 3. .肌肉 4.骨骼 5 呼吸 6 其他

生:完成下列表格:

课堂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一、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1、体形、体表

2、骨骼、肌肉

3、消化

4、呼吸

5、体温

二、鸟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前肢变翼。

2、有喙无齿。

3、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鸟的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些鸟的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论《雅舍小品》。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三、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看课文可分为那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自己因为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节)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体形,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7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品析课文

1. 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 、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2.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3.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1)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2)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4.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作者的同情,世界爱鸟组织有两句宣传标语:一、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二、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谈谈你的想法。

爱一样东西,不应该把它关起来,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占有,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占有!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空间,自由翱翔的空间!

6.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7.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深深的故土之念。

五、文章主旨

1.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2. 在这篇散文里,体现了梁实秋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 (本文主旨)

六、拓展延伸

1. 作家笔下的动物。

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猫做什么事。他吃的不只是溪鱼,睡的也不只是毛毯,我们的住处没有鼠,他无用武之地,顶多偶然见了蟑螂而惊叫追逐,菁清说这是他对我们的服务。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常蹲在餐桌上,虎视眈眈,但是他不伸爪,顶多走近盘边闻闻。喂他几块鱼虾鸡鸭之类,他浅尝辄止。他从不偷嘴。他吃饱了,抹抹脸就睡,弯着腰睡,趴着睡,仰着睡,有时候爬到我们床上枕着我们的臂腿睡。他有二十六七磅重,压得人腿脚酸麻,我们外出,先把他安顿好,鱼一钵,水一盂,有时候给他盖一床被,或是搭一个篷。等我们回来,门锁一响,他已窜到门口相迎。这样,他便已给了我们很大的满足。

猫和人一样,有个性。白猫王子不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个类型。他好像有他的尊严。有时候我喊他过来,他看我一眼,等我喊过三数声之后才肯慢慢的踱过来,并不一跃而登膝头,而是卧在我身边伸手可抚摩到的地方。如果再加催促,他也有时移动身体更靠近我。大多时他是不理会我的呼唤的。他卧如弓,坐如钟,自得其乐,旁若无人。至少是和人保持距离。

梁实秋《白猫王子五岁》

2.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七、小结

1.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取材平易,亲切如话。他学识丰富,思路宽广,旁征博引,收纵自如,能在一个平凡的题目下,抒发人生的感慨和况味,发人深省,引人思考;他天性幽默,文笔轻松,篇幅适中,简洁明微,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并于文中获得真趣与愉悦。

2. 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观察我们本地的一些小鸟,写一写这些小鸟。

31、咏雪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听课稿,分享咏雪听课感受和记录

《咏雪》评课稿第一篇: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习: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咏雪评课稿第二篇:

1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如内集因等)以及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如儿女为古今异义词、何所似为倒装结构等)。

2、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3、通过对比,透过文字感受文学作品中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以反复诵读的形式,通过想象、比较,分析谢安为何而笑乐的可能性,品析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语言的妙处。

2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活动2【活动】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意:(1)大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改变下顺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说话用语习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

活动4【讲授】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析:谢家子弟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

2、谢家子弟的咏雪比赛是在谁的主持下进行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析:谢太傅(谢安)。

3、谢太傅对比赛的结果有何表示?(用原文字词回答)

析:大笑乐。

4、(主问题)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教师恰当引导,充分挖掘学生不同意见,学生小组间展开热烈讨论,言之有理的答案教师都可认可)

析:

(1A)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两个答案都满意,故笑乐。(追问拓展:两句话各好在何处?)

撒盐空中好在:

A、撒盐空中在晋代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风俗,以敬神、驱邪,这一比喻来自于生活,有现实根据可依,说明胡儿善于体会、感悟生活。

B、历史上也不乏以盐喻雪的名句:李贺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白居易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 苏轼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后庭已堆盐。皆可见以盐喻雪恰当。

C、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因此将雪比作盐,十分形似。

柳絮因风起好在:

A、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

B、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

(1B)谢太傅笑前喻,乐后喻。(即:对胡儿的比喻有略含贬义的笑,对兄女的赞许之乐。)(追问拓展:为何笑前喻乐后喻)

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况且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而盐是被动的死的意象。

撒盐空中过于追求形似,却忽略了神似,忽略了诗句应当具有意蕴美的要求,追求形似忽略神似,没有意蕴美的诗句自然比不上形神皆备、意蕴深刻的诗句,自然撒盐空中也是比不上柳絮因风起的。

注:上述两种答案学生都有可能会想到,出现的次序皆有可能。若(1A)出现在前,即按照上述过程上课;若(1B)出现在前,可用追问(追问: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撒盐空中这句比喻差到一无是处?)的形式在充分肯定柳絮因风起句子更佳的基础上,也附带对撒盐空中的正面评价。

(3)谢太傅对未若柳絮因风起笑乐。(此处分析未若柳絮因风起句子的优美意境即可,对胡儿的未评价,对兄女的高度肯定。)

(4)谢太傅对家庭氛围的笑乐。

追问: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来的?

析: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文化氛围浓厚

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欣然、未若(说话直率,可见氛围轻松)等句子、词语看出。

注:可能会有学生认为谢太傅是对撒盐空中的认可(撒盐空中更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用盐更加形似。碰到这个答案,教师应用好的诗句应该不仅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有意蕴美来进行讲解。

5、兄子胡儿和兄女对自己的诗句有无评价?

析:学生很可能会说没有(找不到相应语句。)

教师要善于引导:差和未若,不自信和自信的区别,其实是有评价的。

6、追问:作者有无对这两句比喻有个谁优谁劣的评价?

生:有。

师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最后一句可以明显看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句特意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不刻意去写胡儿谢朗),暗示谢道韫既有天资才气,又有后天的艺术熏陶等。表明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是赞赏的。

7、资料补充

师:其实后人也多是对谢道韫的这句诗赞赏有加:

宋人蒲寿宬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朱淑真凭阑观雪独徘徊,欲赋惭无咏絮才,秋瑾咏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

《咏雪》中,谢道韫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时才7岁,小小年纪才气就已外显,她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才女,人们因此句叫她为咏絮才女,曹雪芹《红楼梦》中对薛宝钗、林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他的判词从侧面写出了对谢道韫此句的肯定。

32、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

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合理;

在本节课,黄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亲情。对于《散步》这篇简短的美文,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目标设计完全合理。

二、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到位;

在本课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黄老师突出了三点:1、积累生字词;2、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中心;3、品味优美词句;重点把握十分到位。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有层次感;

首先,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体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精读品味优美语言。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感。

四、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体现课堂的以学为主;

整节课所有问题的解决,均能由学生先自学后交流解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懂得用主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

整节课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2.文章中哪些细节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自然地分析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品味了一些优美的词句。

六、敢于让学生发问,具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处理生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发问。

由于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因此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对课文读得不透,导致出现了两个问题。

1.对难点的解答不够清晰透彻;

文中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老师只是模糊地解答说:这一家人是由三代人组成的。其实,可以

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一家人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而整个世界也是如此,那么这一家人是这个世界的代表,所以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学生可能就明白了。

2.品味语言,涉及到的美点不够。

文章中除了有感人的人物描写之外,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么美丽的景色也正是儿子走小路的理由。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积累的。

另外文章中浓浓的亲情还表现在许多朴实的语句中,学生没有体会出来。这和老师的主问题设计不当有关,更和老师没读透教材有关。

二、课堂设计不够合理。

1.课堂以赏析为主,缺乏琅琅的读书声。

整节课读课文仅有三遍,而且以默读为主,不适合初一的孩子特点。应当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要求读准字音时可以听读,在感知内容时可以自由朗读,在分析人物时可以指名读,在找到优美语句时可以齐读,甚至在积累语句时可以背诵。以及锚文本关键词:小说下载

2.拓展训练的设计不当。

学完本文后的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话,训练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写了一些抒情句,与散步这篇叙事散文毫无联系。其实,以后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时,要找到课内外的衔接点,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能表现亲情的事件,学习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或者环境描写,或者模仿文中某个优美句式造句等。

建议:

一、教师多读课文,研究文本比研究教法更有价值。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许多问题是在学生一遍遍朗读中解决的,多读书少分析。

三、多读教育教学专家的作品,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篇二:《散步》评课

《散步》评析

心理教研室 王海霞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通过学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听了修老师的《散步》,我认为,修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好,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说话比较得体,能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拨、诱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字正确、工整、熟练。教态自然、亲切。 教学设计方面,课堂目标、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故事导入、学习目标、初读感知、体会感情、研读赏析、自我分享、课下延伸,设计合理、流畅,一环接一环。能够熟练配合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配乐朗诵,更好的营造了朗读和欣赏的氛围。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有序,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有师生、生生各种课堂互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适时进行引导启发,比如在讲解咕咕和熬字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去掉,以体会作者文字应用之恰当;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比如:讲到熬换成度过为什么不好时,学生从两个角度,儿子的角度和母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修老师肯定的说,很说,思考问题就是要多个角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如讲到霎时一词时,还有讲到语言评析时,修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小草偷偷地发出嫩芽,让学生齐背,起到了很好的知识联想和巩固写法的作用;也注重对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引导,如:在讲到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时,教师将学生家中的亲情与课文中的亲情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亲情有很多表达方式,父母因为我们考试成绩不好而生气、焦急,也是一种亲情,批评甚至打骂,有时候也是亲情的表达方式,当然是否恰当,还有待商榷;进而引申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也需要我们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管理。在讲到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时,当一个学生说到无意发现

帮妈妈治疗痘痘的偏方时,老师引导学生以后要有意的去寻找,教师用词非常巧妙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另外,修老师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的课前心理调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难免紧张,用轻松的语言和简单的鼓掌欢迎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这更加强调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表达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作为非语文学科的老师,我虽对语文教学不甚了解,但作为老师,我想我们都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快的进步。对这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教师明确设定了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好像缺乏过程和方法目标,我感觉,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会学生如何去以小见大。同时,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不是可以更准确恰当些,在体味浓浓的亲情和亲人之间互相的爱和理解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理解父母作为中年人的责任的意义,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否则,如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虽多次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但仍有浅尝辄止的感觉。

对一些重点和细节,修老师能够与学生一起研读、品位、赏析,但我认为线条稍显粗疏,对细节的把握还不够。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

比如散步出现的分歧,假如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冲突或矛盾,应更多的与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明确,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办?这

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深入其中,充分体会真情实感,学生或许还会迸发许多奇思妙想。

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会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研读赏析部分,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但必然稍显零乱,其实本节课的重点是体味人物心情,不仅仅是赏析重点语言这些文本信息,因此在这个环节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品味这四个人物,如,通过赏析,请同学们说说这一家四口分别是怎样的人物性格?或者,四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爸爸,孝顺、有责任。奶奶,慈爱,体谅。妈妈,温柔、孝顺。我,乖巧、懂事。这样在设定的情景中评价人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将会超越简单的静态的对人物实施归纳,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再如: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那么在家里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妻子的角色,甚至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也展示了生命奇妙的过程。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握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老师一步步的提示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理解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责任。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 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另外,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说到咳嗽一词时嗽字念错,修老师没有纠正,我感觉在语文课上还是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的。

四人讨论环节,设置不够细致,最后的回答还是个人的,因此,讨论不能只是形式,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要求,是选出组内最感动的,然后全班交流,还是每个人只是说说自己的,最后在全班说自己的呢?这节课中

有三个同学超过三次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如果不能在讨论环节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话,那么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是有待提高的,因此,讨论环节还应细致进行设置。

研读赏析之后,修老师带领学生体悟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是怎么写的。因此,如果能够在下一环节,联系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教师能够重点让学生尝试学习一点淡淡的语言,会更好,甚至可以让学生用三五分钟写几句话,学习作者,注意个别词语的运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体会写作中小如何见大,事情发生了,怎样把它准确恰当有感情的描述出来。

临睡前的拥抱营造了温馨的家庭画面,family一词的解释稍显时尚了一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适合,尤其是本文淡淡的语言风格中。

最后的总结,因为目标设定不够到位,因此只提到亲情是需要互相关爱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当然,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能苛责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在这节课上,教学活动比较扎实、真实、充实,但可能还不够丰实。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和体验文本,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阔的思维和想象力还需充分发挥。精品就是精品,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足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从作者淡淡的语言中,真正品出浓浓的亲情,充分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散步》。篇三: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

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五峰县第一中学)篇四:散步 说课稿

《散步》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编者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已引起我们对亲情的共鸣!《散步》表现的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四、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经纬交织的方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 2、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五、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2

④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述亲情故事)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3篇五: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竹泓初中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散步》,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亲情之美。

二、 说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亲情。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①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②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③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三、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性。

学法:

1.圈点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亲情

投影出示family这一英文单词,然后播放family的公益广告视频, 唤起学生对亲情的理解,然后老师导课:家是什么?家就是爱!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也爱爸爸妈妈,有了爱,也就有了一切。今天就让我们陪同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体验爱的朴素与厚重。

(二)、初读感知

①练习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

嫩芽nn 霎时sh 拆散chāi 熬过o 分歧 水波粼粼n .....q..l

②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畅,融入自己的情感。)

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

(三)熟读感悟

师: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时节去散步,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我试着来朗读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同时,也请同学们去感受:这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师:范读课文。(四分钟左右)

师:文章开头说到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你喜欢他什么?为什么?要从文中找出对应的段落或句子来谈,前后左右先交流交流。

生:自由交流。(师行间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细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书本中的细节与生活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思考。细节的发现也离不开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也应结合起来。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师:这四个人物,大家都非常喜欢,也许同学们要说,老师,你最喜欢谁呀, 师:这一家人我都喜欢。你看,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你帮老师读下去)

生:读最后一段。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母亲)

师:妻子背上的是(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或未来)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请一位同学再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一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师:板书 爱

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

师: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共同分享一家人的和谐幸福。请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3、真菌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册真菌听课稿,分享真菌听课感受和记录

真菌评课稿

《真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重点)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知道真菌与人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

1、制作及观察酵母菌、青霉、黑根霉临时装片。(难点)

2、尝试绘制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2、通过真菌的学习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2.难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方殖式。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利用图片视频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质疑,逐步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并区分青霉和曲霉,使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有一个确切的认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礼物,其中一件是一物生来像小伞,林中树下把家安,小伞撑开收不拢,做汤做菜味道鲜。猜一猜是什么?

生:蘑菇

师:呈现蘑菇实物。

问:蘑菇属于哪类生物?

生1:植物

生2:菌类

进一步引导:蘑菇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体内没有叶绿体

师:所以蘑菇不能属于植物,那么它属于细菌还是真菌?为什么?

生:真菌,因为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我们用眼是看不到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真菌世界,认识真菌这类生物。

二、探究新知

真菌的种类很多,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种类约有12万种,我国大约有4万种。有个体微小的单细胞个体,也有个体较大的多细胞个体,还有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大型真菌。

师:今天中午我们就来一个真菌大聚会。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

1、酵母菌

过渡:老师这里还有一件礼物,(出示酵母)这里面是什么?

生:酵母菌

师:我们家里做什么的时候用到它?

生:做馒头

师:想想看,还有做什么也要用到它?

生:做面包,酿酒。

师:想不想看看酵母菌的庐山真面目?

生:想

1:观察酵母菌

师:出示实验的目的要求、利用图片和视频了解酵母菌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能发现酵母菌是单细胞的,有的说是多细胞的。

师给予表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师:展示酵母菌在显微镜下的图片

讲:酵母菌的确是单细胞生物,两个长在一起的是一个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补充: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

生对照视频,填出教师出示的PPT课件上酵母菌结构:

2、霉菌

酵母菌是真菌中的单细胞菌类,在真菌中还有些多细胞菌类非常常见,例如霉菌,在学习了解霉菌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有关霉菌的震撼的视频

过渡: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橘子和核桃但没保存好。(师展示带来的发霉的橘子和核桃)

生:长毛了, 发霉了

师:这些毛我们称它什么?

生:霉菌

师:霉菌长什么样?下面你可以仔细观察你桌上的霉菌。

分组实验2:观察青霉、黑曲霉

师:出示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生:检查自己的材料用具后按照方法步骤操作

师:巡视指导

问: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生:橘子上的霉菌是绿色,面包上的霉菌是黑色。

师:长在橘子上的是青霉,长在面包上的是黑根霉。

生:霉菌下面是白色, 它是一丝一丝的

师:生物学上叫它菌丝,也就是说霉菌是由菌丝构成的。

生:上面有很多小点点,小点点是什么?

师:小点点与生殖有关,你猜是什么呢?

生:孢子

师:你看到的青霉是绿色,其实就是因为它的孢子是绿色的,黑根霉是黑色的,也是因为它的孢子是黑色的。

师:还有什么疑问?

生:菌丝里面是什么样?

生:孢子是什么样的?

生:青霉和黑根霉有什么区别?。

师:展示显微镜下的青霉、黑根霉的孢子排列图片,学生区分。

师总结:青霉、黑根霉都是丝状真菌,菌丝内不含色素,是无色的,霉菌的颜色是由孢子囊中孢子的颜色决定的。

讨论:霉菌与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有什么区别?

生:酵母菌是椭圆形的单细胞个体,霉菌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霉菌的直立菌丝顶端有孢子囊。

3、大型真菌

师:你吃过或者听说过哪些蘑菇?

生:介绍自己吃过的蘑菇

师:你知道蘑菇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对照图2.313识记

师:蘑菇,被称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点,有利于大家的生长发育。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呢?

生:毒蘑菇不能食用

师点击图片:这是一些毒蘑菇。专家建议,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采摘食用,小心中毒。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当地的食用菌有哪些?

师出示各种大型真菌:大家看你认识这些真菌吗?

生介绍自己认识的各种真菌:木耳、香菇、银耳、金针菇、平菇

(二)、真菌的生命活动

师:酵母菌能发面、酿酒,那你能不能推测出它的营养方式?

生:腐生

师: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 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 生

生: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

师:霉菌靠什么生活呢?

生:分解橘子、面包里的有机物。

师:它们的营养方式是?

生: 腐生

师:你知道蘑菇的培植过程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根据蘑菇的生活环境,你能不能推测出蘑菇的营养方式?

生:它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应该属于腐生。

师:霉菌和蘑菇依靠蔓延到营养物质内部的菌丝吸收有机物。

问:我们吃的蘑菇大多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

生:种植的

师:那种蘑菇是种种子吗?

生:种孢子

师:孢子是什么样的呢?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太小了

师:我们可以通过制作蘑菇的孢子印来认识它们, 这是课前老师和部分同学制作的几个孢子印(出示孢子印),想做一个吗?课下向小组长请教就会了。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孢子印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记忆,培养学生课下动手能力。

师:我们今天探究的这三种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生:有

师:哪些共同特点?

生:交流

师补充:有的真菌在其他生物体上营寄生生活,如我们皮肤上的癣就是由真菌引起的。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归纳的就是真菌的特征。

点击屏幕出现真菌的特征:

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们主要营腐生生活,有的寄生;大多靠孢子繁殖。

生: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其它都有成形的细胞核。

师:和细菌的最主要区别是,植物、动物、真菌细胞中有明显的细胞核,有核膜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开,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动物、植物和真菌都属于真核生物。

小结:真菌多数对人类有益,也有的有害。

三、延伸:师:真菌和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小结巩固

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课件展示小结内容)酵母菌是单细胞的个体,霉菌、蘑菇是多细胞个体,但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们主要营腐生生活,有的寄生;大多靠孢子繁殖;多数对人类有益,也有的有害。

2、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五、课堂达标:

六、板书设计:

一、真菌的种类

二、真菌的形态结构

三、真菌的繁殖

34、哺乳动物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哺乳动物听课稿,分享哺乳动物听课感受和记录

哺乳动物评课稿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兔、狼牙齿种类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兔狼牙齿的比较。

难点:引导学生明确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形态各异,水、陆、空三种环境的哺乳动物的图片情境。请学生辨识这些动物,讨论这些动物是否都属于哺乳动物?并说出理由。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评价】教师评价并补充。

【设计意图】识别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初步讨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探究新知,合作升华

任务一:体表特点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动物体表的毛还是不同的。

展示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能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这一特征,更重要的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生生、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皮毛不同,理解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的主要作用是保温,体毛的长短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任务二:生殖方式:

过渡:除了体表被毛这一外在特征之外,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第二段,思考: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师补充考拉、袋鼠等有袋目的哺乳动物,加深学生对哺乳动物哺乳这一重要特征的理解。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师展示鸭嘴兽图片,解析它是卵生,但是用乳汁哺育后代,属于原始的哺乳动物。

【评价】复习初二知识,进行知识性评价。

【设计意图】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突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可提高后代成活率的优越性。

任务三:牙齿特点

与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可以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它们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

请学生观看视频,比较兔、狼的牙齿,思考教材上的讨论问题。

通过此活动,学生会发现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请同学互相看一下同桌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想一想门齿、犬齿和臼齿各自有什么作用。

学生:门齿啃咬或切断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犬齿主要是撕裂肉食。牙齿的分化使得哺乳动物能更好地摄取和消化食物。

教师:上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通过观看视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生生评价。

【设计意图】对比草食哺乳动物和肉食哺乳动物牙齿分化的不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任务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提供捕食者猎豹,被捕食者斑马、老虎捕食鸡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哺乳动物灵敏的动作。

请学生思考:哺乳动物是靠哪个系统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反应的?

学生会想到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教师总结: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此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很发达。

【评价】教师评价并总结

【设计意图】观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灵敏的动作,体会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归纳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为什么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类群?(提示: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考虑,以及生理功能考虑)

生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评价】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抓住要点,会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感受。教师最后进行知识性总结。

板书设计 :

【评价】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图让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35、工业评课稿

工业中心 基地特色 形成

大连,沈阳,鞍山,辽阳

钢铁,机械,化工,石化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特别是陆地交通,

【课堂构建】:

1、工业生产包括______以及对原材料进行_____, __ ___、______。

2、现代工业重要性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________和设备、原材料 和________等生产必需的___________。

3、我国工业发展现状:①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_________,门类齐全,基础________,规模庞大。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________,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工业门 、 、 、 、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 、 、 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______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多;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_______。

【课堂检测】

1、下列产品不是来源于我国工业的是(  )

A.煤炭 B.羊毛 C.轮胎 D.服装

2、下列关于我国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不能生产任何产品

B.旧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只在长江沿线有一些工业

C.我国目前已拥有联合国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D.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3、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分布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发资源 B.继续发展重工业

C.破产保护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36、水资源评课稿

特 点 解 决 办 法

夏秋多,春冬少 兴修水库

南多北少 跨流域调水

请一个小组的报告人和组长上来,报告人按时间分布、解决办法和空间分布、解决办法报告讨论的结果,组长在报告人每说一点之后就点击一次鼠标。他们完成得怎么样?没有完成好的组要加把劲。

教师讲述: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除了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针对浪费水、水污染,谁能再提出一个办法?

学生回答: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件展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家庭节水。

教师承转:农业怎么节水?工业有哪些节水措施?家庭如何节水?

还有课本P83的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我们下节课学习。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记住这个节水标志,象爱护掌上明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而不要象这位同学一样,人走了,水龙头不关。

师生总结并板书:

学到了什么?

一、水是保宝贵的资源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学生活动:看、默想一两分钟。教师明确,这节课的重点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课后实践活动: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完成课本P83的表格。

作业:完成填图P25-26,练习P33-36。

结束(课件动画展示):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37、河流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评听课稿,分享河流评听课感受和记录

河流评评课稿: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了解内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知道我国的两大湖区及主要的淡水湖、咸水湖。

2.理解并会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情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并通过这两条大河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研究一条河流。

4.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长江的源流概况及开发利用情况。

3. 黄河的上、中、下游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学难点

2. 黄河的综合治理1. 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课堂学习知识积累:

(一)、学习《外流河为主的河流》

1.自学教材P42页内容。概括这部分的知识要点:

流域:

水系:

外流河:

内流河:

外流区:

内流区:

2.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内、外流区的分布区域及面积大小: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外流区面积大,我国河流以外流区为主

3.读地图册20页水系图 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并判断其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如果是外流河,它又流入哪个大洋?

河流 黑龙江 松花江 黄河 淮河 长江 珠江 雅鲁藏布江 额尔齐斯河 塔里木河

是否外流河

注入的海洋

4.(独立完成教材43页活动题。)4.

5.引导学生探讨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水文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

联系身边的河流(汉江河)的相关情况讨论影响河流水文特点的因素。

A.水位的高低、流量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来水的影响,而河流的水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地下水及高山冰雪融水;

B.含沙量的大小受河流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低影响;

C.外流河汛期的长短主要受雨季时间长短的影响

D.河流是否结冰以及结冰期时间的长短受气温高低的影响。

6.看书归纳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内流河

河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7.引导学生推导水文特征特殊的河流:

①汛期最长的河流 ②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④水量最大的河流 ⑤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二)、学习湖泊

1.在中国地形图中学习湖泊分布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概括。

⑴哪些地形区湖泊分布比较集中?这个地区的湖泊是外流湖还是内流湖?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

⑵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哪一个?它是什么类型的湖泊?

⑶继续提问: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哪一个呢?

2.请学生读P45两幅地图,观察洞庭湖的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了解我国湖泊现状:湖泊数量越来越少,面积越来越小;讨论:围湖造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三)比较学习《长江与黄河》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长度

注入的海洋

主要支流

主要水

文特征

分段点 上游

中游

下游

水能集中分布河段

干流流经省区

干流流经地形区

主要水利枢纽

其他特点

课 堂 练 习

一、选择题

  1.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基尔运河   D.京杭运河

  2.位于我国最北端的河流是( )

  A.黑龙江  B.乌苏里江   C.珠江  D.雅鲁藏布江

  3.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 )

  A.洞庭湖 B.鄱阳湖 C.青海湖 D.太湖

  4.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

  A.弱水 B.塔里木河 C.湘江 D.渭河

  5.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的是( )

  A.弱水 B.渭河 C.汉江 D.辽河

  6.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 )

  A.珠江 B.长江 C.额尔齐斯河 D.怒江

  7.下列河流中有凌汛发生的是( )

  A.珠江 B.黄河 C.长江 D.淮河

  8.形状像几字形的河流是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黑龙江

  9.1998年夏季,南北夹击,在我国出现了特大洪水灾害,发生洪水的两条河流是( )

  A.长江、黄河   B.长江、淮河   C.松花江、黄河  D.长江、松花江

  10.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按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是( )

  A.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C.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渤海   B.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黄海

  C.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渤海   D.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黄海

  12.黄河断流现象出现的河段是(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上游

  13.泾渭分明是我国的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好坏,就像古时的泾水和渭水一样清浊分明。春秋以前泾河要比渭河清,但战国以后这两条河流就好像展开了竞赛,先是泾浊于渭,东汉以后,又渭浊于泾,两河越来越浊,至今都浊浪滚滚,泾渭不分了,其根本原因是:( )

  A.河水全无 B.河水清澈  C.流域内植被覆盖好 D.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14.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

  A.引黄淤灌 B.加固黄河大堤  C.全流域综合开发 D.中游水土保持

  15.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D.四川盆地

  16.目前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 )

  A.龙羊峡 B.葛洲坝 C.三门峡 D.丹江口

  17.长江流域水灾的多发地段是长江的( )

  A.四川盆地地区 B.长江三峡地区  C.中下游平原地区 D.上游地区

  18.我国被誉为黄金水道的内河航道是:( )

  A.长江 B.珠江 C. 松花江 D.京杭运河

  19.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 )

  A. 黑龙江 B. 黄河 C. 长江 D.珠江

  20.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分布在____省( )

A.湖北 B.湖南 C.江西 D.青海

二、填空题

  1.下列是我国主要河流:黑龙江、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

  在上述河流中:(1)属于我国和邻国界河的是:_______________。(2)发源于我国流经邻国入海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3)属于内流河的有:_______。(5)流入印度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_。(6)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7)流程最长的河流是:________。(8)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9)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是:_________。(10)1月0℃等温线经过的河流是:________。

  2.填表:比较我国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黄河

长江

  3.我国河流受地势影响,大部分河流自______向______流,最后流入______洋。

  4.我国外流河的水量变化,深受______气候的影响,汛期大多集中在______季节。

 三、综合题

  1. 读课本P42《中国的主要河流分布》图,答下列问题

 (1)用红笔画出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2)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观察此线同 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向近似,同时此线又同(气候分区) _______ 区和 __________ 区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

  (3)图中位于外流区域的河流主要有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 河等,这些河流受气候影响,水量________,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_________ ,汛期主要在 _____ 季。

2. 读课本P47图2-37,做题: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______ 山,注入 _______ 海,自西向东依次流经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等四大地形区,总落差达到______ 米,因此 ______资源非常丰富。

  (2)长江流域的水灾多发生在 ________ 地区,因为这里地势 _________ 、水流 _______、泥沙 _______、排水 _________ ,一遇暴雨,洪水难以宣泄,往往泛滥成灾。

  (3)九八年夏季,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后,秋冬季节,云南、四川等部分地区开始封山育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P49图2-39做题

 (1)源头①发源于 _________ 山北麓,注入④ _________ 海。

 (2)支流②为 __________河,③为 ___________ 河

 (3)黄河上游流径我国地势第 ______、 _____ 级阶梯交界处,河流_______大,是黄河_________ 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建有水利枢纽a 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中游已建成的水利枢纽C是 ___________ ,正在建设中的水利枢纽d是_______省的 ____________。

(4)读P51图2-42,做题:因河床高出地面 ________ 米以上而称为_________。此种现象在黄河的 ___________ 段(A至B或B至C)最为明显。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而要从根本上治理图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在 _____________ 地区大力植树造林,综合整治。

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B 5.A 6.D 7.B 8.B 9.D 10.B 11.C

  12.C 13.D 14.D 15.C 16.B 17.C 18.A 19.C 20.D

二、1.(1)黑龙江、鸭绿江(2)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3)塔里木河(4)京杭运河(5)怒江、雅鲁藏布江 (6)额尔齐斯河 (7)长江 (8)黄河 (9)雅鲁藏布江 (10)淮河

  2.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黄河 小 短 大 有

长江 大 长 较小 无

  3.西、东、太平洋

  4.季风,夏季 

 三、1.(1)略 (2)400,季风,非季风 (3)长江,黄河,主讲,淮河(答案不唯一),大,明显,夏季

  2.(1)唐古拉山,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6600,水能.

   (2)中下游,低平,缓慢,沉积,不畅

   (3)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3.(1)巴颜喀拉山,渤 (2)渭河,汾河 (3)一,二,落差,水能,龙羊峡,刘家峡 ,三门峡,河南,小浪底 (4)7,地上河(悬河), B至C,泥沙沉积,中上游

38、杨辉三角评课稿

每行端点与结尾的数为1. C(n,m)= C(n,n-m)

第n行共有n项,数字和为2n-1

每个数等于它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C(n,i)= C(n-1,i-1) + C(n-1,i)

第n行的第一列数字是1

第n行中,笫m列的系数等于

C(n,i)

1.每个数等于它上方两数之和(第n行的第m个数数等于第n-1行的第m-1和第m个的两数之和。

2.每行数字左右对称,由1开始逐渐变大。

3.第n行的数字有n项。

4.第n行数字和为2n-1。

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 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

6. 第n行的第m个数和第n-m+1个数相等 ,为组合数性质之一。

7. 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可用此性质写出整个杨辉三角。即第n+1行的第i个数等于第n行的第i-1个数和第i个数之和,这也是组合数的性质之一。即 C(n+1,i)=C(n,i)+C(n,i-1)。

8. (a+b)n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依次对应杨辉三角的第(n+1)行中的每一项。

9. 将第2n+1行第1个数,跟第2n+2行第3个数、第2n+3行第5个数连成一线,这些数的和是第4n+1个斐波那契数;将第2n行第2个数(n1),跟第2n-1行第4个数、第2n-2行第6个数这些数之和是第4n-2个斐波那契数。

10.

杨辉三角应用

性质5和性质7是杨辉三角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杨辉三角其他规律的基础。

与杨辉三角联系最紧密的是二项式乘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二项式定理。例如在杨辉三角中,第3行的三个数恰好对应着两数和的平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性质 8),第4行的四个数恰好依次对应两数和的立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即

,以此类推。

又因为性质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因此可得出二项式定理的公式为:

因此,二项式定理与杨辉三角形是一对天然的数形趣遇,它把数形结合带进了计算数学。求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组合数的计算问题。用系数通项公式来计算,称为式算;用杨辉三角形来计算,称作图算[3] 。

杨辉三角数在杨辉三角中的出现次数

由1开始,正整数在杨辉三角形出现的次数为,1, 2, 2, 2, 3, 2, 2, 2, 4, 2, 2, 2, 2, 4, ... (OEIS:A003016)。最小而又大于1的数在贾宪三角形至少出现n次的数为2, 3, 6, 10, 120, 120, 3003, 3003, ... (OEIS:A062527)

除了1之外,所有正整数都出现有限次,只有2出现刚好一次,6,20,70等出现三次;出现两次和四次的数很多,还未能找到出现刚好五次的数。120,210,1540等出现刚好六次。(OEIS:A098565)

因为丢番图方程

有无穷个解,所以出现至少六次的数有无穷个多。解为

,其中Fn表示第n个斐波那契数(F1=F2=1)。

3003是第一个出现八次的数。

这也是多项式(a+b) n 打开括号后的各个项的n次项系数的规律 即为

0 (a+b) 0 (0 nCr 0)

1 (a+b) 1 (1 nCr 0) (1 nCr 1)

2 (a+b)2 (2 nCr 0) (2 nCr 1) (2 nCr 2)

3 (a+b)3 (3 nCr 0) (3 nCr 1) (3 nCr 2) (3 nCr 3)

. ... ... ... ... ...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

因此 杨辉三角第x层第y项直接就是 (y nCr x)

我们也不难得到 第x层的所有项的总和 为 2x (即(a+b) x中a,b都为1的时候)

[ 上述yx 指 y的 x次方;(a nCr b) 指 组合数]

nCr的数学意义是从n个元素中选r个,一共有几种选法.数学公式

y nCr x=y![(y-x)!x!]

!是阶乘

n!=n(n-1)(n-2)...321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在线性写法中被写作C(n,m)。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为

n 元集合 A 中不重复地抽取 m 个元素作成的一个组合实质上是 A 的一个 m 元子集和。如果给集 A 编序

成为一个序集,那么 A 中抽取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对应于数段

到序集 A 的一个确定的严格保序映射。组合数

的常用符号还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sequence of number).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

有时候也表示成:

(在旧版本里,排列数的字母写作P)

组合公式的推导是由排列公式去掉重复的部分而来的,排列公式是建立一个模型,从n个不相同元素中取出m个排成一列(有序),第一个位置可以有n个选择,第二个位置可以有n-1个选择(已经有1个放在前一个位置),则同理可知第三个位置可以有n-2个选择,以此类推第m个位置可以有n-m+1个选择,则排列数为

,而组合公式对应另一个模型,取出m个成为一组(无序),由于m个元素组成的一组可以有m!种不同的排列(全排列

),组合的总数就是

递推公式:

c(m,n)=c(m-1,n-1)+c(m-1,n)

等式左边表示从m个元素中选取n个元素,而等式右边表示这一个过程的另一种实现方法:任意选择m中的某个备选元素为特殊元素,从m中选n个元素可以由此特殊元素的被包含与否分成两类情况,即n个被选择元素包含了特殊元素和n个被选择元素不包含该特殊元素。前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1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1);后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

39、因式分解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及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解因式的意义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突破:

充分利用类比思想,用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探究整式的 分解因式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卡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复习分解因数,尝试解决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然后解决下面两个练习题:

(1) 3475-3465能被10整除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992-99都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展示各小组答案,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我们能否把一些整式也化成乘积的形式呢?

二、引领探究。

做一做:

1、计算下列各式:

3y(y-1)=

m(a+b+c)=

(m+4)(m-4)=

(y-3)2=

2、把上面的式子反过来,结合刚才的计算填空。

3y2-3y=( )( )

ma+mb+mc=( )( )

m2-16=( )( )

y2-6y+9=( )( )

让学生观察从左到右的变形与上面式子进行比较,总结它们的变化特征。之后,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变化形式就叫因式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上题变化形式,尝试归纳分解因式的概念。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互为逆变形)

三、训练检测。

1、下列式子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1)y2-4=(y+2)(y-2)

(2)a2+2a+1=a(a+2)+1

(3)y2-9+8y=(y+3)(y-3)

(4)m(m-n)+n(m-n)=(m+n)(m-n)

2、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a2+3a-4=(a+1)(a-1)

(4)a2+2a+2=(a+2)

四、总结升华。

通过上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致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合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五、布置作业。

40、春望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听课稿,分享春望听课感受和记录

春望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

  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

     溅jin

    【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

   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 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5、注释:

     城: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从生。

     时:时事,时局。

     抵:抵挡。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

   6、 理解诗意。

     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七、作业:抄写诗句。

春望评课稿第二篇: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

小结: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本段引述鉴赏辞典语言)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问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问3: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问4: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问5: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然而你能否找到他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整体赏析

问1: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沉郁悲痛。

问2: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的?

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炼字。

借助自身形象描写。

问3:面对同样的景致,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忧国之思?从你了解的杜甫说一说。

背景:知人论世部分。(具体材料见后面附件)

奉儒守官的家世

壮志凌云的理想

艰难坎坷的经历

悲悯博爱的胸怀

问4:让我们来共写一段话,望杜甫的一生,看杜甫的诗歌,他是(饱经风霜)的杜甫,他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他是(温柔慈爱)的杜甫

本课总结

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品析: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757年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768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去世前

结课ppt: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41、富贵不能淫评课稿

解释下列语段中的之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孟子的论点与大丈夫能屈能伸你更赞同哪个? PPT16

这两个观点并不对立。 孟子是说在这种些情况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改自己初衷。你不能把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做是妥协,这是一种隐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是畏惧而成奴仆,正是不屈于强权,所以才隐忍下来积蓄实力。

【附:板书设计】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反思

自我满意之处:

1-学法指导具体有效。识记作家的方法(名、时、地、代、评),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课堂有生成。学生提出了不会翻译的句子,不理解的词(淫 媳)

3、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明确,符合学情,容易实现,也基本实现了。并且一开始就交代展示目标。

4.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让学生辩证地理解威武不能屈与大丈夫能曲能直的关系。肯定学生从孟子举例妾妇之道中得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结论。

5、以学生为本,落实了学生的学。疏通文意主要靠学生完成。讨论问题也是留足充裕的时间,思考交流表述。

遗憾之处:

1、前松后紧,自我检测和练习环节没完成。

2.背诵目标没落实到位。

3.使动用法没重点落实。

富贵不能淫评课稿地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个读

公孙衍(yǎn ) 丈夫之冠(ɡun)

妾妇之道(qi ) 不能淫(yn)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读懂大意

1、小组合作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

2、课堂讨论

3、及时巩固

通假字:女

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古今异义:安居,熄,正,命

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读出理解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呢?

背景介绍战国纵横家(出示ppt),公张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主的喜好,极端个人主义。妾妇之道。

3、孟子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接着正面提出了何谓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4、古往今来,你认为哪些人算的上是大丈夫?

五、读出感悟

1、在你的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并谈谈其的现实意义。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有了新的认识。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七、作业布置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42、蝉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听课稿,分享蝉听课感受和记录

蝉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 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 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 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是客观地介绍,第二段用了拟人的方法。

   5(比较点)在这篇课文中,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预设:(1)让读者更爱看,吸引读者。

       (2)感觉蝉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为了音乐,把自己的内部器官都缩小了,更能说明它太爱音乐了。

          师引导:也就是说这样写突出了蝉喜爱音乐的特点。

       (3)感受到作者对蝉充满喜爱。

   6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哪些好处呢?进行归纳整理。

   7 让我们体会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评读练习指名读

    师引导: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蝉非常喜爱音乐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1 学生抓两个月之久和不离耳畔体会蝉在夏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叫的时间很长。

   2 你很会抓重点词语体会,那么长的时间,蝉的歌声却不离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欢音乐啊!

   3 请大家带着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4 其他同学,你从哪儿感受到蝉喜欢音乐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扒在柔枝上,无论在饮水和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蝉在行动和饮水的时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动物在喝水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可是蝉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爱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5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蝉对音乐的喜爱?

    出示: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预设:它喜欢音乐,也想让别人欣赏它唱歌,从强硬和强迫可以感受到它爱音乐,别人不听也不成。

   6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蝉》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过各种拟人(板书: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书: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的科学(板书:科学)生动(板书:生动)的表现出来。你愿意试试吗?

    虽然这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但老师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动你们的脑筋,一定会写得精彩。

  四、以读代讲,自主学习蝉是没有听觉的。

   1.师引导:蝉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它却没有听觉。这个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2.全班交流

    师引导:作者是怎样知道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预设:第十自然段: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1一般的昆虫,你只要靠近它或发出声响,它就很快飞走了,可是你在蝉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点反应也没有,和原来一样。

    2师引导: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出蝉什么也听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师引导:作者还用方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学生回答:做试验

    1谁来读一读那次试验,其他同学注意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我听出土铳的声音特别大,像霹雷一样,但是蝉却没有任何的变化。并且还做了两次,足以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2师引导:土铳的声音那么大,而蝉却没有丝毫改变,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既然拍手吹哨子这么大的声音蝉都没什么反应,还有必要用土铳做两次实验吗?为什么?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法布尔简介

   1通过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师可补充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由于家境贫困,读中学的法布尔辍学了,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昆虫,他放弃了做大学老师,即使食不果腹,法布尔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虫。在他57岁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一个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地方,法布尔给他取名为荒石园。经过法布尔的精心种植,荒石园变成了有鲜花、野草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美丽家园。他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把劳动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写进了《昆虫记》。法布尔曾说: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后能够埋葬在荒石园,也希望我的灵魂能够继续研究我的昆虫朋友们。

  六、扩展阅读《蝉和蚁》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昆虫记》中的几篇文章,请大家读一读,这些篇文章和《蝉》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一、蝉和蚁

  七月的夏天,阳光高照。各种昆虫口渴难当,四处跑来跑去寻找水源解渴。这事可难不住蝉老兄,它在树干上面,随时可以用它突出的嘴一根藏在胸部的,尖利而又精巧的吸管刺穿大树的表层,于是就有了饮之不竭的甘露。喝饱了甘露,它就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

  可是,每当蝉喝甘露时,总会受到骚扰。蝉喝树汁难免漏嘴,一些汁液就顺着蝉开凿的泉水口流出来。这时,饥渴难当的昆虫马上发现了这个资源,于是跑过去哄抢。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就是蚂蚁。它们享用了蝉的劳动成果,不但不感谢,反过来欺负蝉,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暴徒,竟然反客为主,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走,真是可恶。

  蝉的好心好意却换来了以怨报德,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凿的井,悄然离去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了,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蚂蚁就计划着下一步如何去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

  由此可见,蝉是勤劳的,自力更生;而蚂蚁才是懒惰的,不劳而获。

  二、蝉的地穴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侯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

  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三、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感受法布尔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七、作业布置: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摘抄文中的拟人句。

  板书设计:

                  人性

          22 蝉  拟人     科学生动科普  散文

                  人情

蝉评课稿第二篇:

《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体悟生命意义;

2、了解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品文,悟情,悟理

【教学难点】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由春天的鸟鸣引出夏天的蝉鸣,学生谈对蝉的印象入题。

二、初读感知

集体朗读,处理重点字词。

再读,说说作者对蝉的感情变化?

在引导学生阅读中,通过抓关键词梳理:知知不休拾得病蝉了解生活历程赞生命意义(宽恕)

板书:【烦叹赞(敬)】

【十七年一个夏天:好好活!】

三、品读悟情

1、十七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值得吗?请用规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争鸣)。

引导学生关注五个夏天:是巧合,还是作者匠心独运?

师:讲述鹦鹉与蝉的寓言故事,学生谈感想

2、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夏天是短暂的、普通的,但对于蝉来说呢?请用蝉的口吻,以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 的夏天,因为 写两句话。

2分钟左右写。生展示,师生评点,升华。

3、小结:本文写法: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再次带着感情的变化,集体朗读全文。

四、深化悟理

蝉的生命意义:好好活(延续生命,歌咏生命)!

我们的生命意义:怎样活?(联系经典著作中的人事、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各抒己见,师评价提升)

(引入张一麟同学读书笔记中的几句话)

五、课外练笔

本文是一篇散文,却如一首哲理诗歌,语言隽永,用词典雅,涵义深邃。老师结合课文内容,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蝉之歌》。师生共读、品赏,并以此为范例,任选一种微小事物,以 之歌为题写一首咏物小诗。

蝉之歌(PPT)

你是七绝的圣手

婉转清音吟诵岁月的平仄

你是虔诚的圣徒

十七年的蛰伏,浴火重生的蜕变

只为夏花般绚烂的一季

秋风颜色里

当晚钟响起

让斜阳为你刻下生命的墓志铭

【教后记】

本节课教学结束后,结合自己的反思及评课老师的意见,梳理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优点和亮点:(1)教学设计精要,文本研读精深,重难点突出,课内外结合较好,对上好本课做足了功夫(如对五个夏天的关注,如引入学生读书笔记内容,体现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2)拓展适度,体现了读、品、议、悟、写相互结合、层层深入的过程,(如巧妙设置以蝉的口吻写一写这是一个 的夏天,因为 ,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3)语文功底较为深厚(别人评语),如随机讲述寓言小故事语言精美而又寓含深刻,对学生理解蝉的生命意义是有效提升,再如改写范例诗歌《蝉之歌》,对学生既有写作引领又有美的熏陶。

2、问题与不足:我自己反思为三不,即不自如(调控)、不灵动(情绪)、不简洁(内容)。(1)时间掌控不合理,前松后紧(这是我的老毛病了),对前半部分作者情感变化的梳理耗时过长,后半部分最能体现本节课亮点的如教师写作范例等时间过于紧张,对于学习本文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一难点突破用时不够;(2)内容取舍不灵活,教学显得有些生硬。对于学生能读出、读懂的,就没必要再反复纠缠。如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比较容易就能到位,但纠结过多;如学生写话这是一个 的夏天,有的学生写的已经很好了,而且有高度有深度,只需做好点评,而没必要再去冲绳;再如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了,就完全可以舍去鹦鹉和蝉的寓言故事,讲了也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3)完成教师预设较多,学生活动偏少,应该让学生更多一点朗读训练,也可以将本文与《贝壳》进行联读教学;四是课堂随机艺术不够,互动不够热烈,对学生情绪调节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的点评艺术性还需要提高

3、原因及思考:一是理论不够,缺乏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境界做指导,读名师大家很少,教学设计的视野和格局不够大;二是钻研不够,长期以来按部就班、墨守常规,对教材研读不够系统,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足;三是实践不够,没坚持周周研,天天教,尤其是近四五年来公开课经验几乎为零。对此,自我确定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基本思路为:自我研究实践学习借鉴名师进行修正再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具体计划是:学理论与磨课同步进行,将初中语文作为重点研读内容同时了解高中教材体系,精选七、八年级代表性的课文进行独立备课上课反思,借鉴,修改再上课,在反复研磨中提升。

43、苏州园林评课稿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 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 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 ②作比较 语言 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 ④举例子 特点 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44、黄鹤楼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听课稿,分享黄鹤楼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鹤楼评课稿第一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首联↘ ↗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 惆怅、失落、孤寂

颔联↗ ↘岁月苍茫

颈联↘ ↗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 思乡、忧愁

尾联↗ ↘悠长缠绵

黄鹤楼评课稿第二篇: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 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重点: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

二、整体感知

1.抽一个学生读,纠正读音。

2.集体朗读,圈出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愁)。

3.作者为何而愁呢?请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的意思。看看诗人登上黄鹤楼之时,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研读诗句

1. 想到: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日的仙人和黄鹤都已飞去,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还有王朝的更迭、功名利禄、恩怨是非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看到: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3.作者为何而愁?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5.齐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6.小结: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

李白受崔颢诗的启发,后来在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七律)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引用神话传说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草木茂盛 欣欣向荣

日暮乡关何处是, 景: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45、野望评课稿

导入:

背景介绍: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

46、制取氧气评课稿

氧气实验室制法原理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演示 实验探究 对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游戏 体会氧气的重要性

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业】练习与应用:1、2、3.

【板书设计】

课 题3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氧气+水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三、分解反应:

○1、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是一变多

复习和巩固本节学习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教学中带着学生观察视频播放实验和演示实验,依据探究模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是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兴趣很大,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达成学习目标。

2. 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不具备,分组独立探究条件还不具备,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3.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放在第二课时补充。

47、氧气评课稿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三态变化

实验现象 现象分析及结论

实验现象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空气中 氧气中

【交流讨论】

1.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硫的燃烧时集气瓶盛放水有什么作用?硫燃烧时,燃烧匙内硫的状态是什么?

3.①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起什么作用?

②集气瓶底为什么要先放少量水?

③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里燃烧,这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液态。

3.①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火柴是起引燃作用。②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入集气瓶瓶底,使集气瓶炸裂。③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发生。

【板书归纳】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支持燃烧

(2)氧化性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碳+氧气 二氧化碳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分析讨论】通过比较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我们能发现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归纳】①反应物中都有氧气;②反应条件都是点燃;③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④生成物的名称都是几氧化几某。

【过渡】上述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像这类反应称之为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化合反应

【讲解】二、化合反应(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1.定义: 或 物质生成 新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

3.字母表达式:A+BC

【讨论交流】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此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为什么?

【归纳】不属于,它的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

【方法提升】判断化合反应的关键看生成物的种类是否为一种,若为一种,则属于化合反应,反之则不属于。

【过渡】上述四个反应中,反应物都含有氧气,这类反应,化学上又称之为什么反应呢?请大家从课本中寻找答案。

【讲解】三、氧化反应: 物质和 发生的反应。(不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特征反应。)

【注意】1.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指氧元素,包括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元素,不能将概念中的氧改为氧气,会缩小氧化反应的范围。

2.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3.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 。

【练习巩固】

1.下列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1)镁 + 氧气 氧化镁

(2)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3)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4)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2.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案】1.化合反应:(1)(2)(4);氧化反应:(1)(2)(3);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1)(2)。

【拓展提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联系:有氧气参加,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化合反应也一定是氧化反应。

4.缓慢氧化

【讨论交流】人呼出的氧气比吸入的氧气少,说明氧气参加了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属于氧化反应,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有氧气参加,也属于氧化反应,它们与碳、硫、铁在氧气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小结】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板书】

3.化合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1)定义

(2)特点

(3)字母表述式

4.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2、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3、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练习】导学41-42页,1-8题.44页1-6题.

【教学反思】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48、水调歌头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听课稿,分享水调歌头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调歌头》评课第一篇: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评课第二篇:

《水调歌头》教案

目标导学:

1、自读课文,借助可下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

定向自学:

1、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讲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与苏轼有关的资料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3、收集咏月的诗词,背诵这首词。

自主领悟:

导入:公元1082年,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大病初愈之后游览了清泉寺,看到兰溪的美丽景致,心情为之一振,顿时豁然开朗,写下了千古名句,大家知道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这首诗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对,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重重波折之后,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热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再次来体会他积极乐观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

1、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要多读。首先请同学们来倾听我国著名的朗诵家为我们朗诵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互读,然后大家再推荐两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读。

2、一生读完之后,纠正他读错的字音,说明想把诗歌朗读好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情感。再请另一生读,读完点评之后让全班大声的齐读。

3、大家读得很不错了,但是大家读懂了吗?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重点词重点句,这些是打开诗词大门的钥匙。

4、请女同学齐读词的上片,男同学思考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答案在哪儿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小序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5、在中秋节的晚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月亮,想到了天上的宫阙。

6、作者想去吗?为什么?

想去,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寂寞孤单。(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理解。)

7、作者去了吗?为什么?

没去。害怕天空中的高寒,觉得现实中的生活比清冷的月宫好。

8、词的上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现实的生活。

9、请男同学读词的下片,女同学思考:词的下片有月亮的踪迹吗?

转朱阁,低绮户。

10、谁在这样的一个晚上无眠?为什么?

苏轼,他想到了他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

11、作者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什么事情呢?

人世的悲欢离合。

12、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此事古难全。这些不完满和缺憾自古以来就无人能够解决,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点拨释疑:

1、面对人生的缺憾和不完满,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豁达乐观:欢饮达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的下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思念亲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拓展延伸:

清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提示:从情感、内容、写法等角度分析。)

A这首词表现出的豁达乐观的情怀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打动人心,给人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B全词以月贯穿,借月抒怀,情景交融。C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实了诗词的内容,丰富了情感。

小结: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眼中的月,心中的月。

49、乡愁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听课稿,分享乡愁听课感受和记录

乡愁评课稿第一篇:

《乡愁》评课稿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xx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评课稿第二篇: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 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 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 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 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1、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 ,眼睛与 ,影子与 ,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2、在诗的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 , 。

3、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什么情怀?

1、夕阳、露珠、小河 2、在夕阳下嬉戏 在晨露中交谈 在河边散步 3、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五、拓展延伸 3分钟

第二课时

一、衔接第一课时,板题,示标 2分钟

PPT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量词和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尝试加以运用;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第一次先学后教----体会用词特色 12分钟

自学指导

诗人用了邮票船票等四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0分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后,自主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2.文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

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答案:

1、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并且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2、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四、当堂训练 12分钟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3 、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

5、 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课外拓展 3分钟

六、作业: 1分钟

1、课文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