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词句翻译及断句
五年级下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词句翻译及断句
1、五年级下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词句翻译及断句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三年级下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课堂重难点复习笔记
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两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字词解释与翻译
①字词解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②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4、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诗句翻译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诗句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5、四下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
四下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两句诗写景,通过对清晨秋雨、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以冰心在玉壶自比,表达了自己不会因为官场上的坎坷遭遇而改变气节,不会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是?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
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清晨,地点是芙蓉楼,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洛阳。
2.连入的用法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连、入写出了寒雨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离别的暗淡气氛。展现了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特点。
3.由寒雨楚山孤,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因心中惆怅才觉雨寒,因友人离去而觉自己犹如楚山一般孤独。寒雨楚山孤这两个意象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之情。
4.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晶莹、纯洁的冰心自喻,表达了自己廉洁正直、坚贞不屈、乐观开朗的品格。
6、四年级下古诗三首之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三篇诗词。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本组课文围绕淳朴的乡村风景展开,意在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表达内心情感。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词这种体裁能够基本把握上片与下片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展开想象,理解意境,感悟情感等方法上较为欠缺,因此,需要教师架桥铺路,通过创设情境体验等方式启发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剥、莲蓬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会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通过朗读法、对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教法引路,用学法践行。在学法上,我始终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用小组合作、自主质疑的方法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具体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分享诗词,导入美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上课伊始,我会结合学生脑海中对古诗词的印象,伴随着教师的导入:同学们,诗词如同跳动的音符婉转于心弦,又犹如那初升的太阳洒下光辉。上节课我们就一同遨游在诗歌的海洋,哪位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诗句呢?顺势引入今天的课题《清平乐村居》。
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环节二:初读词文,感受美
古诗词讲究韵律美,这一环节将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走入诗境。
首先,从课题入手。请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以及相关的注释,明确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即:居住在乡村。
接着,我会为学生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记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示范完毕,我会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地朗读这首词,先做到生字词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读毕,学生尝试挑战初读全词,我会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如莲蓬的轻声读音和剥的多音。
紧接着通过指名读,全班齐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初步感受画面。
环节三:研读赏析,品悟美
在学生攻克了字词、节奏关后,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组织他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交流讨论: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乡村画面?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画面:
画面一:田园风景。淋漓尽致地再现田园风景具体表现在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中。针对这一部分,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书本上的插图、注释进行学习,提问学生: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到哪些景物?学生很容易找到茅檐,溪流,青青草等。基于此,我会适时的播放溪水潺潺流声,请学生闭眼想象、感悟这一优美画面,适当范读,给学生一片自由想象的天地。
接着,在学生初步进入美的享受,并有了各自眼前的画面体验时,此时再抛出问题:
低小,青青有何作用?又矮又小的茅房为何会给你们美的享受?相信学生在与同桌分享、在与全班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时,不难得出这样更加淋漓尽致的刻画茅檐的低小可爱小草的粉嫩可人,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情画意的田园乡村便跃然纸上。
随后,鼓励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句的画面,并结合插图以及刚才的想象谈一谈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
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田园风光的清新自然,边读边进一步想象画面,继续在读中发散思维。
画面二:乡村生活。描写乡村农家主要体现在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这一画面里,
首先,我会提示学生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例如:结合注释、工具书,边读边想象,反复朗读等,试着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一画面。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醉,让学生思考: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下阙对三个孩子的描写,进而明确是如此温馨、美好、幸福的生活,令人陶醉!
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并发挥想象,将三个儿子的画面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样让学生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更好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同时,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儿子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最后,全班齐读,读中感受情趣,进一步在读中陶冶情操。
环节四:品读感悟,融入美
此时此刻,为了帮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进一步的共鸣,我会请学生配乐朗诵,其他同学可闭眼听读,想象画面。
环节五:小结回顾,总结美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再次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的学习方法,我适时地予以补充。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根据这首词的描写,结合你的想象,用绘画将其表现出来。
7、四年级下古诗三首《塞下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
(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由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n。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
,雁,一种候鸟。 = (人字形)+ (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③师:关于雁字的资料,对你识记这个字有什么帮助?
④示例: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有两个单人旁。
⑤区分雁和燕。师引导:怎样区分雁和燕。
⑥课件出示燕字的演变过程。
课件出示: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
⑦师引导:对照燕字和雁字的资料,想想怎样区分这两个字。
⑧师指导书写雁: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初读诗文,引导学生自己读、听同学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避免了初读只停留在形式的弊端。教学要求会认、会写字时,将学生特别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引入,用课件资料呈现,让学生知道写字要结合字的起源和意思。
板块三 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3)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4)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①师引导: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③师指名读,思考: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
④生自由交流。
⑤师简介: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2.品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理解诗意。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②示例: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③师引导: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
④示例: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⑤师引导: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
⑥示例: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相机板书:逃、逐)
3.细读诗句,体会诗情。
(1)解读逃。
①课件出示第1、2句诗。
②师指名回答:单于是在什么时候逃跑的?(预设:夜晚)(板书:夜)
③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预设:夜黑风高,夜深人静)
④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吗?
⑤示例:狼狈不堪、惊恐万状。(相机板书: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⑥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
⑦生齐读。
(2)解读逐。
①课件出示第3、4句诗。
②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预设:率领轻骑追赶)
③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
④示例: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
⑤师指名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相机板书:满)
⑥示例:满字,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严寒。
⑦师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突显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相机板书:环境恶劣、英勇无畏)
⑧师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4.课堂总结。
(1)朗读全诗。
(2)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5.拓展延伸。
(1)师引导续写古诗:诗读到这里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卖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了单于没有?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五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塞下曲》这首诗情景交融。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逐入手,感受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最后发挥想象续写追敌场面,既弥补了内容的不足,也加深了对诗情的理解。
8、四年级下古诗词三首之宿新市徐公店诗句解读
①字词释义: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荫。 急走:奔跑。
②古诗词大意: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③词句赏析: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这两句诗描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径、刚长出新叶的树,勾勒出一幅宁静、自然、朴素的乡村风景。
2.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后一句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焦急、失望,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9、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生字组词及造句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生字组词及造句
塞:关塞 要塞 边塞 塞外 塞翁失马 云南既有雄伟壮丽的高原景观,又有妩媚迷人的边塞风光。
秦:秦代 秦朝 秦岭 秦始皇 朝秦暮楚 李三是个朝秦暮楚的花花公子。
征:征战 出征 征程 征文 南征北战 老一辈革命家为建立新中国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词:宋词 填词 词语 歌词 义正词严 他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对方的谬论。
催:催促 催命 催化 催眠 催人泪下 再一次的打动人心,催人泪下。
醉:醉鬼 醉酒 陶醉 沉醉 醉生梦死 这美丽的花朵使我深深地沉醉。
杰:英杰 豪杰 杰出 杰作 人杰地灵 天府之国不但美丽富饶,而且人杰地灵。
亦:亦然 人云亦云 亦庄亦谐 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的道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
雄:枭雄 英雄 雄伟 雄鸡 雄心壮志 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项:强项 项目 款项 项圈 望其项背 颈饰项圈,腰系带,于上腹部打结.
10、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从军行》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战斗的激烈和生活艰苦,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观全文想画面解诗意悟诗情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理解边塞诗歌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四、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我意识。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练习。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方法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观全文想画面品诗意悟诗情 的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朗读、逐层深入的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
1. 解诗疑,课前查询
2. 读韵味,初读感知
3. 悟诗情,想象诵读
4. 品诗意,回读感悟
5. 共交流,拓展延伸
(三)预期教学效果
使学生了解诗的结构特点跳跃式,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受到感染。锻炼学生的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看文字想画面解诗意 的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最终会背诵。
11、五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诗句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词句赏析: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字忙,白天忙,夜里忙,昼夜不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的情景衬托忙,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稚子弄冰》词句赏析: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生动地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两句诗声意俱美,写出了声音从玉磬穿林响的高到玻璃碎地声的清脆的变化,且颇具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村晚》词句赏析: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悠闲自在。
12、五年级语文下9古诗三首注音组词及造句
仞rn 千仞 九仞 为山九仞,岂能功亏一篑。
岳yu 五岳 岳父 泰山是五岳之首。
摩m 摩擦 按摩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
遗y 遗忘 遗憾 他为没能考取第一名而遗憾。
涕t 鼻涕 涕泪 弟弟感冒了,一直流鼻涕。
巫wū 巫婆 女巫 女巫把王子变成了青蛙。
13、五年级下古诗三首之稚子弄冰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脱冰作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②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14、五下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课上重难点复习
1.诗题是什么意思?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2.这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祖国奇伟壮丽的山河景色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南望表现了遗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
15、笔记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词句解析与断句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两句诗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两句诗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
16、五年级下古诗三首从军行诗文重难点复习随堂笔记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的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从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
17、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专项生字注音训练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昼耘桑晓钲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例:杂( z )( 复杂 )( 繁杂 )
供( )( )( ) 稚( )( )( )
漪( )( )( ) 傍( )( )( )
陂(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昼( )( ) 耘( )( )
查( )( ) 运( )( )
桑( )( ) 晓( )( )
嗓( )( ) 烧( )( )
绩( )( ) 钲( )( )
渍( )( ) 征( )( )
衔( )( ) 磬( )( )
街( )( ) 馨( )( )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gōng ( ) zuō( )
供 作
gng( ) zu( )
五、咬文嚼字(填序号)
解:A.分开。 B.解除。 C.解释。 D.了解;明白。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2.天太热了,赶紧吃块西瓜解解渴吧。( )
3.我依据老师的解说,触类旁通,弄懂了许多问题。( )
18、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注解与鉴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注解与鉴赏
[注解]
①示儿:给儿子看。②元:同原,本来。③但:只是。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
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19、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诗是宋代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作者先通过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彷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故土,诗人的愤怒之情跃然纸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不但介绍了当时的自然春风,又指出了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最后以只把杭州作汴州结尾,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为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更表达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古诗学习基础,对古诗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由思悟,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质疑的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来了解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民族情怀,带领学生充分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情景,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一座城市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能否把印象最深的一处介绍给大家呢?
(生自由发言。)
2.下面老师也给大家推荐一个地方,请看大屏幕。
(播放杭州宣传片)
3.这是哪里?觉得怎么样呢?
(生自由发言。)
4.你们用了最简单最简约的一个词来表达对这座城的印象,其实啊,单单一个美字不足以评价这座城,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想杭州在人们心中的地方是蛮高的,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为它写下过浓浓的一笔。比如说
(出示描写杭州的名句)
5.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杭州的诗,它的名字叫《题临安邸》。
(板书课题,指导临和邸字)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杭州,并利用视频让学生感受杭州城的繁华,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为学习诗意以及领悟诗情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会一首古诗
1.大家看这个题字,我们在四年级曾经学过一首关于题字的诗。
(齐背《题西林壁》)
2.揭示诗题。
3.出示诗文,提出要求: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读诗文)
4.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展示读,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师指导读长短音的技巧。)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在多次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进而为后面的诗文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好夯实的基础。】
5.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吗,透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关于杭州的哪些画面?
师板书山,楼,歌舞。
6.出示图片。
何为山外青山?一座连着一座,此时此刻你能否想到一句符合画面的诗句?
7.出示图片。
(1).我们再看,楼是什么样的楼?
(2).穿越到宋朝,透过这些楼,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城市?
(3).人们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干什么呢?
(4). 此城,此风,此景,此歌舞给游人怎样的感受呢?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
8.是香风吹到我们的面颊上让我们陶醉了吗?
生:是美酒。
生:是美景。
生:是繁华的城市。
生:是美女。
生:是这种生活状态。
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透过图片,文字去探索诗中更深刻的内涵。】
三、记住一段历史
1.再看这首诗,题目提到了一座城临安,诗文写了一座城杭州,貌似文不对题啊!其实这里有一段屈辱的历史。
(师讲解杭州的历史以及临安的名字由来)
(播放短片)
2.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仅仅只指到杭州游玩的游客吗?
(指当时居住在杭州城里的人们。指当时的朝廷里的官员们。指当朝的皇帝。)
3.那么这个醉字貌似有了另一层含义?
(指当时杭州从上到下的一种生活状态。纸醉金迷的生活风气,苟且偷生的生活风气,不思复国的生活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背景,了解南宋权贵们不思复国,苟且偷安,进而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四、认识一位诗人
1.这一切,被一个人看到了,他就是林升,也就有了这首传世千古的古诗《题临安邸》。(生齐读诗文。)
2.假如你是林升,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杭州的人们,醒醒吧,我们应该停止这种生活,要发奋图强,去收复旧山河。
3.所以说诗人写出了三个字几时休?
(师板书)
4.当林升看到杭州城里的人们沉迷于这种安于现状的生活,发出了感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5.当林升看到南宋小朝廷不思复国,一味的求和,用文字做出了这样的讽刺。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6.林升担心这样长此下去,这个羸弱的小朝廷又能坚持多久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诗文,达到读者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共鸣,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五、传承一种精神
1.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年,那是因为我们华夏子孙有着一种气节,每当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些爱国之士站出来,宋代也如此,林升只是其中之一。
(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是啊,盼了一年又一年,宋朝的军队怎么还不回来收复失地呢,最后等到了白发苍苍,久卧病床,将死之时带着遗憾写下了
(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林升的担忧成了现实,苟且偷生只换来了短暂的安定,临安府后来被攻破了,南宋亡国了,爱国诗人文天祥誓死不降,临死前写下了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一首诗了解了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位诗人,知道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绝对不能让历史重演。最后我们以齐诵的方式致敬林升!
(生齐诵《题临安邸》)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进一步感受诗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山 楼
歌 舞 几时休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暖 风 游人醉
杭 州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
2.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互相交流。
20、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教学三首诗时,我都由诗题入手,引导学生释题,从诗题中了解信息,再结合相关资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会总体掌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学生理解诗意的情况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拓展其它的爱国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
教学反思2:
《己亥杂诗》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更加复杂,诗人所表达的思想不易理解。我让学生结合资料和注释来理解诗意,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读懂古诗。如果可以再给予孩子更多的交流资料的时间相信效果会更好。
21、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教学反思
《题临安邸》是 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 讽喻诗中的杰作。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通过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展现了不同年代、人物深深的爱国情怀。
古诗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所以在本单元的开篇,以学生最容易理解、接受的三首爱国诗揭开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同时,本单元重在强调学生结合资料体会情感的能力。在课前,我让学生对三首古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查找了相关资料,这都为更好的理解古诗、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古诗简单易懂,且所处年代相同,在教学中,我根据两首古诗的时代背景的先后顺序,先进行《题临安邸》的教学,再教授《示儿》。通过对《题临安邸》的学习,学生对南宋历史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受了南宋诗人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示儿》的教学相对来说更易读懂,我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在《题临安邸》的基础上,《示儿》中的情感体验水到渠成。
22、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听课记录
⚪导入
上课。
孩子们好,请坐。
点评:老师整节课都是称呼孩子们,听起来非常亲切。
古语云,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诗歌都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无数爱国诗人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孩子们,你们了解哪些爱国诗歌呢?谁能来说一说,你来。
点评:这几句导入很精彩。
生:我想起了以前学的从军行。
会背的孩子可以跟着一起背一背。
生跟着齐朗诵。
点评:学生的朗读功底非常好,可见老师平时下了不少功夫。
真好,请坐。谁还知道哪些爱国诗歌?
生背夏日绝句。
那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首流传千古的爱国诗歌,南宋诗人林升的代表作。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请孩子们读课题的时候注意断词。
再来。(手势引导)
邸(画出)是这一课的生字,我们齐读两遍。
那邸是什么意思呢?提问。
生答。
看样子你做了不少的准备功夫。
题呢?题又是什么意思?
生答:题是指写的意思。
是呀,古人都有题诗的习惯。
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题写在临安一家客栈墙壁上的一首诗。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请孩子们翻到162页,第21课。
点评:教师身体放低前倾,亲切温和。
导入环节通过回顾学生们学过的两首爱国古诗入手,一开始其实就点明了这节课的主题:爱国,而看完这节课后回头才发现,这个主题思想贯穿了整节课,环环相扣,令人感叹其设计之精妙。
⚪初读
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练习吧!
好,谁愿意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其他孩子要注意听清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生读。
你把这里面的平翘舌音读得特别准。
我希望待会儿孩子们读的时候也能注意读准平翘舌音。
点评:具体的点评语+引导语。
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读。
点评:学生停连节奏读得特别好。
不仅读准了字音,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题临安邸,预备起。
古诗呢,如同音乐一样,有着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要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孩子们,有没有信心挑战?
点评:这段引导语很精彩,接下来的朗读指导也是围绕着读出节奏美和韵律美展开的。
那我们先来听一段范读。
播放范读视频。
听完了,我们像他这样练习读一读。自己读自己的。
点评:还没读完孩子们的手就举得高高的了,非常积极。
提问生读。
老师听出来了,你是按照这样的节奏在读。(划出节奏符号)
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韵脚,我们要拖长一些。这些古诗呢要读得慢一些,才更能读出他的味道来。
点评:通过划分节奏停顿和韵脚来指导朗读。
老师的语言高低起伏,有轻有重,十分优美,声音洪亮。
现在呢,孩子们就按照老师教给你们的小窍门,自己去练习读一读吧,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点评:没读完孩子们的手又举起来了,太积极了。
提问生读。
读得真不错,读出了节奏美,掌声送给她。
点评:掌声整齐统一,课堂组织做得很好。
还有谁想读一读。
来,马子涵,你来。
声音真清脆,真好听。但是老师想提醒你,如果读的节奏能再放慢一些,停顿能再长一些,就更棒了。
还有谁想读一读。
真不错,读出了感情。
现在呢,老师想听所有男孩子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预备起。
声音响亮,很有气势。
还想听女孩子来读一读。女孩子准备吧,预备起。
好,我们全班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真不错,老师情不自禁地都想为你们鼓鼓掌,你们确实读出了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点评:古诗教学离不开读,初读部分通过个人读、分男女读、配乐齐读来反复朗读,形式多样,指导有方。
⚪精读一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
老师给孩子们导出了一些词的注释,现在就请你根据注释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悄悄地练习一下。
点评:手很快又举起来了。老师全程姿态端正优美,双手端着放在身前,面带微笑。
嗯,真不错,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西湖中的歌舞。
老师纠正:西湖边的歌舞。
嗯,也说得很不错,对不对?
那刚才两个孩子译的时候都把游人译做游玩的人,该不该这样译呢?(划出游人)
点评:这个词抓得非常关键,老师用这个词引出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引出了这首诗的主要人物达官权贵,再引出了这首诗的情感,实在是妙。
这就需要我们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生答。
他说是在北宋灭亡时写下的这首诗,同不同意?
生:不对
不同意,有的孩子说。可能她在收集资料时出了一点小差错,不过没关系,你来说。
嗯,你谈到了诗人的心情,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孩子们可以自己小声读一读。
好,那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游人,你们读完资料后认为应该译做什么?
生答,应该是南宋的那些达官贵人们。
嗯,那就是南宋的权贵们。
那这些南宋的权贵们究竟在杭州西湖边上干什么呢?课文中哪些诗句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现在把那两句诗勾画出来。
好,李志野,你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两句诗?
同意吗?同意。
一起读一读。
醉(三角符标出),是什么意思?
生答:沉醉,陶醉。
是什么人沉醉、陶醉了?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是什么让他们沉醉陶醉了?
生答:美丽的歌女,香喷喷的美酒和饭菜。
还有吗?
生答,美丽的景色、金钱。
是呀,种种都让他们陶醉。
点评:这几个问题设计得很好,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再加以引导,做到了以生为主。
那,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我们一起到杭州城西湖边上去瞧一瞧吧。
播放视频,欣赏达官贵人们饮酒作乐的古画。
是呀,达官贵人们就在这香醇的美酒、如云的美女、美妙的歌舞中深深的陶醉,早已忘记了身在何处。
看着他们老师呢,不由得想起了另一群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百姓。
被他们遗留在中原的北宋遗民。
他们过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也去瞧一瞧。
播放画面,战火不断,兵荒马乱。
达官贵人们,纵情声色,花天酒地,遗民们痛失亲人,流离失所。
孩子们,看着这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再读这个醉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叹?能用你自己的词语来说一说吗?
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烂醉如泥。
是呀,孩子们,在这一群酒囊饭袋的眼中,我们的杭州城还是杭州城吗?
点评:通过播放视频引出第一组对比,达官贵人和遗民的生活对比。教师语言流畅,声音激昂,质问有力,直击人心。
生:不是
手势引读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这究竟是两座怎样的城市?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先去瞧一瞧。
播放视频。(古画配乐欣赏)
师随着视频开始解说,声情并茂。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它那连绵起伏,如屏障般的青山,那层层叠叠的楼台,那西湖里柔柔的碧波,无不令人心生向往。杭州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早在南宋时期,它就是一座足以媲美汴梁的大都市了,孩子们,好好地瞧一瞧吧。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北宋的都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一座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它的繁华,孩子们可以看那风景如画,街道纵横,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好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汴州已经被活活地断送了,不知道杭州的明日会不会和汴州,一个模样呢?
点评:老师随着视频的这一番解说紧扣课文,将汴京和杭州进行对比。这是第二组对比,两组设计得非常巧妙。教师的解说也非常有感染力,抑扬顿挫。
汴州和杭州都是一样的风景如画,一样的繁华,难怪南宋权贵们会:引导生齐读最后一句。
你从这句诗里读明白了些什么?想一想。
生答担忧及原因。
说的多好呀,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掌声送给她。
生答痛恨及原因。
是呀,无论是在杭州还是在汴州,权贵们都是这样,日日饮酒,朝朝做乐,他们已经忘记了江山,忘记了黎明百姓。
⚪精读二
那孩子们现在再读这两句诗,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答。愤怒,怜悯,及原因。
你读出了很多的感受。老师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就是怒。
(板书:怒)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确实读出了自己的愤怒。
那后面的孩子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惜字如金,用一个字来表达你的感受?
生答,恨。
板书,为什么恨?恨什么?
把你的恨读出来。嗯,也读出了自己的痛恨。
你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忧。读出你的忧。
读的真好?
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怜。嗯,我们可以换一个词,他是在替黎民百姓们感到痛苦,悲伤。
板书:悲
那你能读出你的悲吗?读一读吧
点评:用四个字精准概况情感,并抓住情感进行朗读指导。
诗人林升也和孩子们一样,他为南宋权贵们的花天酒地而怒,为他们的不思进取而恨,为杭州城的明天而忧,替黎民百姓而悲。
孩子们,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读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了南宋另一位诗人陆游的那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饮凉有感。在这首诗里,诗人写道(出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清兵肆虐,遗民泪尽,国破家亡,民不聊生。
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遗民们已经整整盼望了65年了。
一年过去了,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们干什么去啦?
读:暖风
十年过去了,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干什么去啦!
读:暖风
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遗民们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读:暖风
南宋权贵们在西湖边上花天酒地,乐不思蜀,什么江山,什么黎民,他们全然抛在了脑后。可我们的遗民们却在苦苦等候着,等了一年又一年。我们的诗人陆游,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没有等到。
而我们的北宋遗民们,直到南宋小朝廷被元朝所灭,他们也没有等到。(痛心)
点评: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的第一个情感高潮部分,非常精彩,教师结合陆游的诗进行对比教学,一层一层地推进情感,学生不自觉地就在朗读中加入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老师的引导语言也声情并茂,步步推进,情绪高涨,直击人心。
孩子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二个句子。
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一个问句,谁问谁?
生答,诗人问达官贵人。
谁愿意替诗人问一问?
生读。
问得真好。
老师现在就把这些南宋的权贵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出示图片)
谁愿意走上前来问一问他们?
生指着图片愤怒地读。
老师也把南宋皇帝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出示图片)谁愿意像何伟乔那样指着鼻子来问一问他?
真棒。全班孩子,我们一起来问一问!
点评:这个设计是第二个小高潮部分,非常生动精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指着这些权贵们的图片,把这句诗的情感读得淋漓尽致。
是呀,北方山河沦陷,遗民受苦,南宋权贵们却在西湖边上花天酒地,饮酒作乐,眼见如此,诗人不由得质问生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不由得怒骂生读:直把杭州作汴州。
孩子们,你从中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生答:爱国;忧国忧民
嗯,这个词用得真棒。
板书:忧国忧民
诗人林升只是一介文人,空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是无处施展。唯有将诗歌言志,将满腔爱国之情都化做了这一首生齐读题目。
⚪精读三
孩子们,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首古诗,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己练习再读一读,读自己的。
老师呢,想请孩子配上音乐来读一读。
何伟桥读的是声情并茂,多有感情啊,掌声送给他!
谁还想向何伟乔挑战,再读一读?
你的朗读听得老师的心都揪起来了,你把诗人林升的那种悲和忧读得是淋漓尽致啊!
还有谁想向他们挑战?
从你的表情,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能够感受到你那满腔的怒火和痛恨,你读得可真好,掌声送给她!
全班孩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林安邸,预备起?
真棒,老师都想情不自禁地为你们鼓鼓掌,自己给自己鼓鼓掌吧!
点评:深入分析完古诗的情感后,再自由读、个人读,感受更加深刻,老师的点评语也更加具体精彩。
北方山河沦陷,百姓受苦,面对如此的情况,无道昏君沉沦了,无耻佞臣堕落了,但与此同时,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除了林升以外,南宋还有无数的诗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孩子们就让我们饱含感情,一起去读一读吧!
出示三首古诗。
范成大在州桥当中如此写道,读。
陆游在示儿当中这样感慨道,读。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读。
点评:最后进行了主题拓展,加深对古代文人爱国思想的体会。
类似的爱国诗歌还有很多很多,下课以后可以去做一些收集,我们可以在班上开展一个爱国诗歌的吟诵比赛,好,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下课。
23、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他儿子们的。如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给儿子们传授写诗的经验,要想写好诗,功夫在于写诗之外的博览群书和生活阅历。对于执教完的教研课《示儿》,我的感悟就是汝果欲教诗,功夫在诗外。
功夫之一:搜集资料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28个字,饱含着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仅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利用音频软件,听杨雨教授讲《侠骨柔情话陆游》,听孙丹林教授讲《陆游》;认真阅读《陆游传》《陆游的英雄梦》等相关书籍
通过这些途径,陆游一生的点滴仿佛就在我眼前真实上演,我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幸福着他的幸福,追逐着他的追逐
功夫之二:诵读诗作
陆游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在不断地吟诵涵咏中我渐渐明白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这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是一位喜爱动物的宠物控;
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这是一位注重养生的健身族;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更是一位为报国而生,为忧国而死的爱国者!
功夫之三:推敲教学
每一次教研课都是组内教师教研水平、团队力量的一个集中体现。为了上好这次教研课,大到选课、教学设计,小到课堂上老师说的一个字,一句话,组内老师都给予了悉心地指导。
整首诗,团队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受,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教学中还着眼一个悲字,拓展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两首诗,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也越能使他们走进诗人悲的心境。
课后,通过向老师们请教,我也发现了这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对高学段古诗教学的侧重点把握不清,应该在指导学生悟诗情,扩充学生诗词积累方面下功夫;其次,应该在诗眼悲上做足功夫,可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拓展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通过对比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再次,我的课堂评价语过于单调,教学语言还需凝练,教学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后我还需要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在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4、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读后感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25、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好词好句摘抄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好词好句摘抄
好词:
祭:祭拜 祭祀 祭奠 祭天 祭坛 祭文
乃:乃父 乃至 乃至于 有容乃大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鉴 赏:
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2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27、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之马诗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之马诗诗句赏析
词句赏析: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是描写边塞风景中的经典,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浓悲壮的气氛。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主人饰马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何当一语承上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28、六年级下册10课古诗三首之《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诗谜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开动开动脑筋,猜两则谜语。
请看第一则: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唐代】李峤
【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二)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爆竹》【明代】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2.男女生分读两首诗。
一、了解咏物诗
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
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
(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习《竹石》(板书;竹石)
1.解诗题,知作者
(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 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
(4)学生猜测
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2.读诗文,明诗意
(1)请大家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经验读读诗文,想一想每句诗讲的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2)看大家学得认真,大家都是自信、勇敢的学生,谁来试一试说说诗意?
《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3.第二级台阶的任务已经完成。我们来挑战最难任务悟诗情。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中哪一个词最打动你?为什么?
预设:
(1)咬,咬字什么意思?(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竹子他有牙齿吗?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手法,表现出竹子具有与人一样的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谁来读出竹子的这种性格。(你就是那棵竹子,读出你的性格,抽2生读)评价:一个咬字使我们感到竹子多么顽强的力量呀!齐读。
(2)作者在这里写的破岩东西南北风写的是什么?面对这些竹子有什么表现?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凛风而立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竹枝咬住青山,扎根破岩,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寒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我们能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精神?
(3)补充作者郑燮辞官回乡卖画为生的故事
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
(4)引读
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但是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那里还只是竹子,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他什么都不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下面让我们把体会到的情感带回全诗,有感情地读诗,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竹子的精神,诗人的品质。
学生练习感情读。
抽三个学生读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郑燮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郑燮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三、书法展示(配乐)
学懂了诗,背会了诗,请同学们认真地将这首诗写到展示纸上。
四、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我们描摹歌咏的对象。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咏物诗,进一步积累。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给了我们以生命的感动,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背诵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面临怎样恶劣的环境,怎样大的困难,都要像竹石一样刚强勇敢,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9、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的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从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
30、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稚子弄冰生字组词字词解释
昼夜 白昼
耘 耘田 耕耘
桑 桑树 蚕桑
晓 拂晓 破晓
字词释义:
稚子:幼小的孩子。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磬: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31、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带拼音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带拼音
四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脱冰作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村晚诗人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昼zhu:昼夜 白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yn:耘田 耕耘 春耕夏耘
桑sāng: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田
晓xiǎo: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32、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常见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常见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四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脱冰作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村晚诗人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多音字:
解:jiě解释 ji押解 xi 浑身解数
供:gng供品 gōng提供
33、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34、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首句表现了捷报的突然。第二句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前一句写狂态:人已到了老年,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后一句则写狂想: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诗包含了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
35、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的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从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
36、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37、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38、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稚(zh)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9、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生动地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两句诗声意俱美,写出了声音从玉磬穿林响的高到玻璃碎地声的清脆的变化,且颇具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40、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昼(zhu):白天
②耘(yn)田:在田间锄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41、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42、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字忙,白天忙,夜里忙,昼夜不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的情景衬托忙,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43、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题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什么?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的好在何处?
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富有画面感;浸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44、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45、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悠闲自在。
46、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并造句
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并造句
从军行这首诗通过对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战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由景及人,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述和对遗民迫切希望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强烈愿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要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的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仞 千仞 九仞 为山九仞,岂能功亏一篑。
岳 五岳 岳父 泰山是五岳之首。
摩 摩擦 按摩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
遗 遗忘 遗憾 他为没能考取第一名而遗憾。
涕 鼻涕 涕泪 弟弟感冒了,一直流鼻涕。
巫 巫婆 女巫 女巫把王子变成了青蛙。
47、五年级古诗词三首小练笔
孙 泊 愁 寺 榆 畔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暝( )( )( ) 聒( )( )( )
更( )( )( ) 浣( )( )( )
寺(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榆( )( ) 畔( )( )
愉( )( ) 胖( )( )
愁( )( ) 孙( )( )
怒( )( ) 逊( )( )
鱼( )( ) 帐( )( )
渔( )( ) 账( )( )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pō( ) gēng( )
泊 更
b( ) gng( )
xiāng( )
相
xing( )
五、咬文嚼字(填序号)
故:A.事情;事故。 B.缘故;原因。 C.所以;因此。D.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E.朋友;友情。 F.(人)死亡。
1.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 )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3.他没请假怎么无缘无故地就走了?( )
48、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带拼音
f 芙蓉 芙蓉花
蓉 rng 芙蓉 莲蓉
洛 lu 洛阳 洛河
壶 h 茶壶 水壶
雁 yn 大雁 雁阵
砚 yn 砚台 砚池
乾 qin 乾坤 朗朗乾坤
坤 kūn 乾坤 坤角
49、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清明生字组词字词解释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欲 病好后,她的食欲大增。
魂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借 我需要借用你的卷笔刀。
酒 爸爸平常都是不喝酒的。
何 你为何要说谎呢?
牧 牧民们十分热情。
兄 他们家兄弟姐妹众多。
独 我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异 这两件物品差异太大了。
佳 元宵佳节,市场上热闹非凡。
字词解释: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相关文章
-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六年级语文上册3课古诗词三首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好词好句摘抄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及造句
-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
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繁星七一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
-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好词好句摘抄
推荐文章
-
古诗二首课文生字词
-
1.填一填。 螺丝刀长几厘米,火柴长几厘米,小刀长几厘米。
-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3拍手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课堂重点笔记生字词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
在作者眼里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
-
笑话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指导
-
2.妙想要为半径为3cm的圆形小镜子围一圈丝带,她现在有18cm长的丝带,估一估,够吗?
-
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小练笔
-
六年级下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
六年级下骑鹅旅行记节选课文读后感
-
中班教案:各种各样的车子
-
美国人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好方法
-
我家的小乌龟
-
父母应以欣赏的态度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
-
大班音乐教案《冬天的花》反思
-
小班健康教案《我爱吃水果》反思
-
关于物流公司的朋友圈文案37句
-
整形医院服务朋友圈文案38句
-
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品牌朋友圈文案33句
-
学生赠予画室的锦旗用语37句
-
男孩英文名字大全及寓意407个
-
文艺简约店名大气15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