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课堂笔记
1、古诗三首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要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的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②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③字词释义:
闻:听说。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④古诗词大意: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三年级下古诗三首之绝句诗句课堂重难点复习笔记
1.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之绝句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绝句》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前两句勾画背景,后两句点染出春天大背景下的极富生机的生物,展示出生机盎然的春天图画。花草的幽香、轻盈的燕子、交欢的鸳鸯,构成了一幅清丽自然的春图。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②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赏析笔记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的关键。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表达了兄弟登高却独少我一人的遗憾之情。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的作品,语言质朴,构思简单,但感情真挚,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道出了所有漂泊他乡之人的内心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
5、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6、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我会写:
送s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7、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课文主题: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8、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反义词:
有无 好坏
9、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赠刘景文
【宋】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字词解释:
【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擎】举,向上托。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正】最
【橙黄橘绿】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诗词大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朋友,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1.《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
10、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反义词
远近 白黑 坐站
11、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介绍:
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字词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生】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词大意: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1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我会写:
寒h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13、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古诗大意: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古诗主题: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14、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我会写
断du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
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
至zh(至此、至今、自始至终)
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
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 )
15、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雪梅》知识点
课文主题:
《雪梅》这首诗写法新颖别致,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注释]
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这里读。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⑤逊:不及;比不上。
鉴赏
1、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2、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概括写出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这两句妙趣橫生,而且富有理趣,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是正理。
1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降xi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
阁g(阁下、阁子、阁楼)
费fi(费事、费解、费时)
须xū(必须、须知、须要)
逊xn(逊色、逊位、谦逊)
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
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
1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译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
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1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猛将来戍守边关,胡人的骑兵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1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上课重点难点探究知识点
1.哪个字贯穿全诗始终?作者是如何描写喜悦之情的?
喜字贯串全诗。作者通过涕泪满衣裳愁何在喜欲狂等描写,把自已惊喜、激动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诗的尾联是实写还是虚写?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是虚写。作者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的词语,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3.为什么说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20、古诗三首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要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的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②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③字词释义:
闻:听说。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④古诗词大意: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1、五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注释与译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注释与译文
注释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
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
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2、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词句赏析: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3、五年级语文第九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第九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字组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仞 rn 千仞 九仞
岳 yu 五岳 岳父
摩 m 摩擦 按摩
遗 y 遗忘 遗憾
涕 t 鼻涕 涕泪
巫 wū 巫婆 女巫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24、五年级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文读后感
五年级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文读后感
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的诗吧,我最喜欢的要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写出了杜甫的爱国之情。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写出了蓟北收回时杜甫的高兴,这炙热的爱国之情,我相信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比拟的。
每每读到这首小诗,我仿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杜甫正在家门读书,突然一个邻居推门而入,脸上带着激动的笑容告诉了杜甫一家蓟北已经收回了。此时,动的他不知所措地的愣着,回过神来时已是泪流满面。他回头看着妻子和孩子,早日的愁容已不见了踪影,杜甫也胡乱地收拾着书卷。此时的他早忆在想他是如何回家乡的了,他想着他路上饮酒吟诗,然后从巴峡接着走陆路从襄阳驶往洛阳。
看到杜甫热泪盈眶的样子,问题让我感到自惭。平时我在家中总是说:我以后要去外国上大学,我要在某某国生活。现在想想都不好意思,那可是我的祖国啊!我现在在也要热爱祖国以补偿我之前的行为。
终于到周末了,告别了一周的住校生活,我又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家了,此时的阳光显得更加灿烂,空气也更加新鲜。突然一个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平息,杜甫的心情应该和我一样吧!
25、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闻:听说。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26、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7、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28、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3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春天,这首七律被后人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唐朝军队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饱经沧桑的杜甫的爱国精神,热情奔放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力,全诗共八句,后六句对仗工整,直抒胸臆,明白自然如话,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偶得之。这首诗围绕着剑外忽传收蓟北,看起来作者似乎仅仅突出一个喜字,其实作品背后还表达了作者八年来在战乱中所经受的种种苦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的相关诗歌作品,感受作者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体会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政治理想和渴望国泰民安的高尚情怀;同时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感受一代诗史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体会诗歌中部分字、词古今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3、诵读古诗,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4、拓展杜甫相关的诗作,感受诗人饱经沧桑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让学生采用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给唐代人们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课堂上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
1、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杜甫。
2、走进杜甫。
(出示课件)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沉郁顿挫,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读诗题。
理解题目,朗读课题。
4、了解诗题、创作背景。
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出示课件)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公元763年远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的情感闸门,写下了杜甫的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意。
1、回顾学法。(说说以前都是如何学习古诗的)
2、检查读诗,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诗歌的节奏。指名读,齐读。
3、理解字词,预习过程中,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教师适时点拨。
4、师生互动理解字词,掌握古今异义的词。
涕泪: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衣裳(chng):上衣和下衣。古代的衣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短裤,男女都可以穿。
却看:回头看。
妻子(zǐ):妻子儿女。
白日:晴朗的日子。
青春:美好的春光。
5、借助地图(出课件),熟悉地名。
6、学生再读诗句,你读懂了哪句话?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总结:杜甫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可以和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纵酒放歌,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7、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师:我们通过反复地读诗,你感觉作者的心情怎样?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作者杜甫的心情?古代诗词每首诗都会有诗眼,诗眼就是最能够表达这首诗歌情感的字或者词语,你会找出诗中的哪一个字来呢?
1、展开想象,感悟诗人期盼和平的喜情。
(1)感悟喜字。
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狂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2)探寻诗人喜的表现。
你通过诗人的哪些表现,认为诗人是狂喜的?指名说一说理由,读出味道来。预设:纵酒放歌等。杜甫是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适合肆无忌惮地放歌吗?诗人当时52岁,已经是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了,他适合纵酒狂饮吗?
(3)找出诗歌中写现实和想象的诗句。想象还乡。让学生找出作者思乡急切的字词,从即穿便下向的字词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急于回家的心情。教师引读:
a、在作者的心中,洛阳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b、在作者的心中,故乡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在作者的心中,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体悟诗人饱受战乱的悲情。
(1)感悟泪字。
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歌是表达杜甫欣喜若狂的情感,你们确认无疑吗?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作者在诗句中写到了泪和愁字呢?
a、这是诗人与亲人别离的泪水: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行》
b、这是诗人面临国破家亡的泪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c、这是诗人渴望官兵收复失地的泪水: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
(2)感悟愁字。
却看妻子愁何在,仅仅是妻子和孩子愁吗?还有诗人杜甫一直在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
a、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
b、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天边行》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生离死别而发愁。)
c、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报国无门而发愁。)
(3)回顾狂喜: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是,随着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切的泪水和忧愁都随风而去。(擦去板书泪愁)作者心中只留下喜,让我们带着欣喜再读这首诗。
四、想象写话,诵记诗歌。
1、想象写话。
战火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这位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可以回家了。假如诗人杜甫回到久别的家乡,会是怎样的场景呢?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展开你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处漂泊的诗人终于回到了故乡,他见到了久别的_____,激动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诵诗歌。
是啊,这一切美好场景都是诗人所盼望,他所期盼的是那一份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一份与孩子的天伦之乐;是一份与妻子的幸福相依。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融为一体的快乐时刻吧,我们再一起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品悟诗人,再识杜甫。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学完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等)这就是人民的诗人杜甫;这就是苦难的诗人杜甫。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诗人,也记住这首快诗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由《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深沉愁苦的古诗导入新课。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55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 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根据停顿符号读诗。
3、教师范读。
4、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极而泣 杜甫 苦难诗人
欣喜若狂 快诗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32、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所以在此地留下了这首送别诗。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主题却不甚哀愁,王昌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此诗写的非常有深意。诗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十分生动的写出了雨夜之时的情景,同时也是用这连绵的阴雨写出了心中的离别时的黯淡之情,这份愁意也同时笼罩了即将离别的友人,在这里王昌龄并没有用细腻的笔法来写这阴雨连绵的场景,而是采用了豪放的笔法,将这夜雨连江笼罩吴地写的颇有几分壮阔之势,即是离别亦不落精神。
诗的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则是描写了王昌龄想象天明的时候送走友人的之后,只剩自己面对着茫茫的山峦起伏,想着友人消失在这大山之中,自己又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主要是着重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孤单处境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要连在一起去理解,这两句话是王昌龄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叮嘱,王昌龄在这里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冰心出自《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玉壶出自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在这里两个词不是王昌龄对自己传言的澄清,亦或是对自己馋名的推脱,而是对旁人的非议的一种蔑视,一种自誉。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更是向远方的友人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想让远方的友人放心,告诉他们自己不会被这世俗的馋名所累。虽然是送别诗可是全诗没有表现出一点的惺惺之态,所以我们也要向诗人学习,离别虽然是黯然的,但是我们要像诗人一样想的开怀些,让我们的家人朋友放心,让他们不必担心在远方奋斗的我们,告诉他们我们自己在外奋斗也能过得很好。
33、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34、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的关键。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表达了兄弟登高却独少我一人的遗憾之情。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的作品,语言质朴,构思简单,但感情真挚,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道出了所有漂泊他乡之人的内心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
35、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勺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梅子黄时日日晴。梅子刚开始的时候是青色,称为青梅,等成熟的时候就变成了黄色。这句诗的意思是:梅子成熟变黄的时候,每天都是晴朗的。
小溪泛尽却山行。泛在这里是乘船的意思,咱们不是经常说泛舟湖上的吗?这句诗的意思是:坐着小船沿着小溪走到了尽头,就上岸再走山间的小路继续前行。却在这里是在的意思。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句诗的意思是:(路上的树木茂密,苍翠),形成了树阴,和来的时候一样浓密。不减的意思是没有减少,差不多。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林里还传来了黄鹂的叫声,比来的时候更增添了一些乐趣。黄鹂就是黄莺,在古诗词里也经常出现: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比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等等。
这首诗,作者曾几描写了三衢道中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36、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37、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38、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39、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是描写边塞风景中的经典,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浓悲壮的气氛。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主人饰马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何当一语承上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40、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上课笔记划重点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上课笔记划重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译文:
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注解: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鉴赏:
①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②后四句通过想象,尽情描写喜欲狂。既描写了放歌纵酒的狂态,也描写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相关文章
-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七
-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之一
-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四
-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
-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六
-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古诗新教 培养自学能力――“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探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
四下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
-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推荐文章
-
红润的反义词
-
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字词解释
-
风娃娃生字组词结构笔画及造句
-
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4司马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大青树下的小学佳句有哪些
-
五年级语文上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这样表达好处在哪里?
-
六年级下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
不近道理
-
“鸡胸”该怎样预防呢――彭咏梅回答
-
大班社会教案《和谐城市》反思
-
小班体育教案《好玩的袋袋》反思
-
中班语言活动都有一双能干的手教案反思
-
大班数学《地上的影子》教案
-
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之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