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1、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请学生分享描写太阳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引入课题《暮江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纠正字音瑟,明确朗读节奏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3.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赞叹)
4.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在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尤为可爱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那天空的月亮是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弯的弓。)
3.你们见过月初的新月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白居易,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作业
作业: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八、板书设计(略)
2、二年级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敕勒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敕勒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说明: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帐,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眺,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丰盛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北朝民歌《敕勒歌》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在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诗中的两个生字苍、茫,结合诗句理解穹庐、笼盖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背诵。
3.通过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感受草原辽阔壮美的风光。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草原高远辽阔的美丽风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情导入
师: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草原去游一游。(课件展示草原风光的图片)看到这美丽的风光,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出你内心的感受,快快来说一说!(师生交流)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草原,游牧民族可爱的家乡,在1600年以前,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曾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敕勒族,他们用一首优美的诗歌赞颂着自己的家乡敕勒歌,我们一起去看看那里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敕勒歌)
二、感知古诗内容,把握诗歌韵律
1.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读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出示字词,纠正读音。
出示词语:笼盖 穹庐 敕勒川 见牛羊
3.师范读,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三、品读感悟诗意,升华情感体验
师:草原那辽阔的风光,用无数的词汇也描述不尽。但在这首诗歌中,只用了27个字便描绘出了草原的景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品味这27个字,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1.品读重点句子,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拔并板书。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蒙古包的样子,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说出自己品读后的感受。指导朗读。
⑵天苍苍,野茫茫。学生自主表达对一两个小句的感受,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相机板书。指导书写:苍 茫
⑶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你能想像一下,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碧绿的牧草是那么茁壮。一阵风儿吹来,草儿被吹得弯下了腰,你会看到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
点拨:这一句让我们看到了茂盛的牧草和肥壮的牛羊,写出了草原上的勃勃生机。
2.再读古诗,体会动静交织的美。
⑴ 师:在高耸入云的阴山的映衬下,辽阔无边的敕勒川更加吸引人。让我们满怀深情地一起赞颂这美丽的风光
⑵ 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歌画面,进行拓展延伸。
师小结:孩子们,在诗歌的长廊中,还有很多赞美草原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秀丽的草原风景图,跟着老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无名《草原诗》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天空 四野
想象画面
草地 牛羊
3、三年级上册13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13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的是胡萝卜先生漏刮一根胡子,胡子沾到果酱后慢慢变长了,之后它的长胡子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有趣,故事只呈现了大部分内容,第一次出现了没有结尾的课文。编者的意图非常明确,在前一课学习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预测方法之后,这篇课文的学习就重点围绕运用方法展开。文章开头处的阅读提示开门见山,提出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提示学生边读边预测,顺着故事的情节去猜想。文章结尾处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课后练习紧接着引导学生继续预测: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这样想?有了自己的猜测,再听老师把故事讲完,从而证实自己的预测。课后练习中还有四位学习伙伴的提示,让学生明白哪些地方可以预测,可以依据什么去预测,预测要有依据,还可以修正自己的预测。这样的文本编排方式,很好地帮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真实的阅读经历,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关注文章内容和细节,根据线索进行预测,促进学生阅读理解,提高判断推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把思维过程显性化,在真实的阅读中发展学生预测能力,感受阅读的快乐。
二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随文认读识记萝、卜等5个生字,理解发愁、晾等词语的意思。
2. 读懂故事内容,能一边读一边根据生活经验、前文故事情节、题目、插图等线索进行有依据的预测,并能在发现自己的预测和故事实际内容不同时及时修正之前的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作用和阅读的快乐。
3. 能尝试根据文章或书的题目,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并简单说一说理由,对预测的故事产生继续阅读的期待。
板块一 热身导入 交流自读预测
1. 游戏猜猜他/她/它是谁,导入新课。
2. 回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进行预测知识小抢答。
3. 交流预习单:预习课文的时候,在哪些地方作了预测?你的理由是什么?
片段举隅:
生1:我在读到胡萝卜先生吃果酱面包的时候,胡子沾到了甜甜的果酱时,就预测到胡子会变长,因为课题中就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生2:我的预测和她一样,我给她作个补充,文中说了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可见沾到了果酱,胡子一定是会变长变粗的。
师:你们从题目和文中找到了预测的线索进行了预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会变长、变粗,有没有不一样的预测吗?
生3:我的预测是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会变色,果酱是有颜色的呀。
师:你是通过生活经验进行预测的。我们来验证一下你们的预测。
4.生朗读课文中的语句,印证预测,并明白当预测和故事实际内容不一样的时候,可以修正预测。
5.继续交流其它预测点,围绕预测的依据展开交流。
板块二 续编故事 预测后续情节
1. 聚焦课文最后的省略号,对鸟太太会怎么说怎么做展开预测。
(1)交流预习时对此处的预测及预测理由。
(2)仿照故事的第六自然段,续写一段故事。
小练笔: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交流展示续编故事。
学生仿写举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咦,哪儿来的一根绳子?刚好可以挂宝贝们的尿布啊!鸟太太仔细地看了看这根绳子,用手拉了拉,觉得够牢固,也挺干净的,就满意地剪了一段来当绳子。
3.四人小组头脑风暴,展开预测:你觉得接下来胡萝卜先生可能还会遇到谁呢?他的胡子还会被拿来做什么呢?
4.围绕小组交流时的预测关键词进行汇报交流。如:胡子被小猫作为钓鱼线,被老鼠剪去织毛衣,被小蚂蚁用作搬家的绳子,被蟋蟀作为小提琴的琴弦等。
提示:在交流的时候,把握胡子为什么可以作为各种线的特点,围绕预测的依据展开交流。
板块三 预测结尾 学习修正预测
1.预测故事的结尾:你觉得故事的最后,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会不会继续长下去呢?他还会不会为胡子而发愁呢?(此处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学生的预测是有依据的,合理的。)
片段举隅:
生1:我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会继续长下去,这样他就可以帮助更多更多的人。
生2:但是胡子沾到的果酱,营养会被吸收完的呀。
生1:胡萝卜先生觉得助人为乐很好啊,又不用再为了每天刮胡子发愁。所以,可以让胡子继续长下去啊!
师:你希望这个童话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充满温暖的故事,是吗?
生3:我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一定是会被人发现的,路上那么多行人,总有人会告诉他呀,而且他被扯了那么多次胡子,应该会觉得疼呀。
生4:老师以前上课时说过,童话故事一般都有反复的特点,而且反复一般都是三次左右,所以我觉得胡子一定不会再长了。
师:你们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常识作出了各种不同的预测,而且都有一定的道理。故事的结尾是不是像你们预测的一样呢?想不想知道作家王一梅老师的原文是怎么写的吗?
2.出示故事原文,比较异同:哪些地方和你的预测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提示:一边读,老师可以一边问学生,出现不一样的预测时,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修正预测。
3.出示绘本版中的故事中增加的两个片段,比较异同,发现编辑的思路和我们的预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围绕开放式结尾,鼓励小朋友给故事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结尾。
板块四 拓展小结 借助题目预测
1. 出示课后练习:读读下面的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写了什么。
2. 选择你最想预测的题目进行预测。
3. 出示该书或文章的一小段简介,印证预测,感受预测的快乐。
4. 建议学生课后去把这些书或文章找来读一读,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4、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二、说教法、学法:
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 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三、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 指导诵读诗句。
五、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放古筝曲,让古筝曲萦绕课堂,创设意境。)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在悠扬的琴声中,我们即将开启本节课堂的大门,孩子们,你们做好准备了吗?随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对诗游戏,背诵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揭题,释题后,学生质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我结合以前教学古诗的经验发现,就算你把诗的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告诉他,甚至写下来,然后你让他连贯地理解和说出诗的意思,学生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一知半解,或者语言支离破碎。我就想,既然学生说不出来,那我何不直接把诗意告诉学生呢?但是,又不能太直接、机械、生硬。这时,我想到运用文包诗这一形式,把古诗变成一篇学生非常喜爱的故事来教学《山行》。这样学生悟诗意花的时间少了,我就有更多地时间去引导学生悟诗情。悟诗情后,学生的朗读水平跟着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初读古诗后,我运用课件播放岳麓山风景图,创设情境,开始讲述诗句中所包含的故事,通过文包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借着景色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到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三步:由扶到放,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借助图片,理解远上石径斜的意思。再感受寒山之寒,我是这样引导的: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红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杜牧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再指导用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通过比较法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生处与深处的用法比较,学生体会生字的妙用的同时也提醒了学生这个词默诗时不再出错。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深山中也充满生机。教给学生带着想象读诗句的方法。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重点引导学生对坐字的理解和悟诗人热爱秋天的感情。坐字,解释为因为,与现在的字义差别太大,学生很难找准,于是,只能告诉学生:这个坐字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坐下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坐的意思是因为。知识的自我生成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在悟情方面我运用课件播放了很多枫林美图,并与二月里美丽的春景图进行对比,通过反复引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悟诗人热爱秋天之情。有了感情的铺垫,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比如生字的体会
2.想象漫游法。
教学中可以听到我引导学生想象的语句:透过有人家这三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看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读好后两行。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第四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3)想象画面地读。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第五步: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电脑出示: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让学生读读这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
5、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一
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一
【课前解析】
《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体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优美的句子了解父亲对鸟的喜爱。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意,耐人寻味,很多地方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还有的还采用了修饰语连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句子表达的丰富感情。本课重点一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等方式,感受生动的语言并积累摘抄。二是借助第二题的学习,辨析对父亲的判断,感受父亲形象。
关注朗读: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记叙,所以借助对话,读懂对话,寻找到课文记叙的线索,才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读好对话,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情感、形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13个,字数较多,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蒙、鼻横画较多而且容易写错,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字形再书写,注意横画间要写得紧凑,蒙字下半部分横不要少写,鼻上边部分是自不是白。在指导雾、蒙、吸、翅时,可结合语文园地书写提示中,把撇和捺写舒展的要求,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撇画和捺画。会认5个生字,相对较少,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关注词语: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是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对生动语言的感受。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意,多处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饰语连用,教学时既可以关注词语的表达形式,学习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揣摩幽深的雾蒙蒙的凝神静气树一般兀立的 苦苦的等这些词语的意思,还可以感受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情意的,进一步感受作品中父亲的形象。
关注语言积累: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学习语言。本课有不少优美的语言值得学习、积累并内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动的语句,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摘抄积累,为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会读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生动丰富性,能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其中的句子摘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教学难点】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生动丰富性,能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其中的句子摘抄。
【教学策略】
识字板块可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教学。写字板块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阅读理解板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好读懂对话、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感受课文表达的效果和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教师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
预设1:喜欢,我喜欢麻雀。
预设2:喜欢,我喜欢啄木鸟。
教师追问:平常在哪里能看到它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位父亲和树林小鸟的故事。
2.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23父亲、树林和鸟),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小鸟图片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小鸟和树林的欲望,进而引出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了解作者。
教师过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吧,同学们齐读图片上的文字。
教师提问: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个题目和其他题目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这个题目是由三个词语组成的,其他题目是由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词语构成。
教师总结:这位同学发现了题目的秘密。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2.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看清楚要求,朗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②用自己喜欢的标记标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③标注好自然段。
2.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过渡:同学们圈画了哪些生字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1)课件出示词语。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组: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教读,读对了,跟着读,读错了,教他读。
教法指导:先自己读词语,读准字音。再小组一起读,读准确,读整齐。
(3)教师提问:我们该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谁能想到好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预设1:凝、猎可以用加一加的方式得到。凝神静气的凝,去掉偏旁就是疑问的疑。
预设2:舒畅的畅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得到,把申换成土是广场的场。
教师总结:刚才这两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全面,老师再补充一下。
①刚才同学们说了畅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得到,那舒畅的意思是什么呢?舒畅指内心豁然开朗,他还有几个近义词:舒适、舒服。
②瞬间的瞬是目字旁的,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系,一瞬间就指一眨眼的功夫,表示时间很短。
(4)教师提问:去掉拼音的这些词,你们还会读吗?出示刚才的词语和词语表中词语。
学生开火车读、男女生PK读等多种方式来纠正字音,识记字形。
(5)全班齐读词语。
(6)指读要求会认的红色字体生字,识字游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并交流认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中找出生字,自读生词,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运用多种方式巩固生字、新词,提高识字的识字能力,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1.题目解疑。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题目和以往的有所不同,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这篇课文讲了父亲、树林和鸟之间的关系。
预设1:这篇课文讲了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发生的故事。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过渡:生字宝宝藏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准确吗?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课文过程中找出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人物。
教师提问:看谁是小侦探,找到了答案。
预设1:时间是春天的黎明。
预设2:地点在树林里。
预设3:人物有我和父亲。
教师追问: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总结的很到位。地点能说的再具体点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预设:父亲和我在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里观察鸟。
课件出示答案,学生做笔记。
3.品味语言,感受人物
(1)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勾画出父亲喜欢鸟的语句,并交流品味语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课件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其中的生动语句。
(2)研读3-5自然段。
预设1:课文当中第三到第四自然段表示父亲喜欢鸟。父亲观察得很仔细。
教师追问:里面有一句是,父亲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看去。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给人什么感觉呢?
预设2:说明树很茂密,而且雾气很大,看不清。
教师引导追问: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父亲是怎样观察鸟的?
预设3:父亲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说明父亲对鸟非常熟悉。
(3)研读6自然段。
预设1: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表明父亲爱鸟,已经和树融为一体。
教师追问:这一个自然段当中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你找到了吗?
预设2: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喻成了树。
预设3:我是茫茫然地,而父亲是凝神静气的这里把我和父亲进行了对比。
教师总结:我是迷茫的,而父亲呢是专注的,通过我和父亲的对比,也表明了父亲对鸟的喜爱和了解。
教师追问:父亲在望着鸟时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
预设4:是一种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
教师总结: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一下。凝神静气和像树一样兀立,两个修饰语连用,突出了父亲的专注。
(4)研读7-11自然段。
预设1:第八到第十一自然段也表现了父亲了解鸟喜欢鸟。父亲能够准确地发现鸟还能闻到鸟的鸟味,说明父亲爱鸟。
教师追问:为什么说这几个自然段说明父亲了解鸟爱鸟呢?
预设2:也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写的。我找不到动弹的叶子而父亲可以观察得到;我没有闻到鸟味道,父亲闻到了鸟味,还生怕惊动鸟。这两处可以体现出父亲的爱鸟。
教师继续追问:我闻到的气味是浓浓的苦苦的,从这两个连续修饰词中,你读到了什么呢?
预设3:我感受到的只是草木的气味,有一股苦苦的味道,但是父亲能在这样的味道当中还能闻到鸟的味道,说明父亲非常了解鸟,喜爱鸟。
(5)研读12-22自然段。
教师补充课文当中剩余的能体现父亲了解鸟的句子。
教师过渡:正是因为父亲喜爱鸟,所以才这么了解鸟。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找到了这么多父亲爱鸟的句子,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从文中寻找父亲喜爱鸟的句子,交流阅读的感受,体会语言的丰富和生动,感受父亲的形象。)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本课田字格中生字,指名认读、领读并组词,引导学生先观察字形,再进行分类。
2.学写生字 鼻、蒙。(注意:易错字的教学指导。)
出示田字格中的鼻、蒙。
教师引导思考:观察一下这两个易错字,谁能来提醒大家哪里容易出错?
预设1:鼻的上方是自不是白,不要少些一横。
预设2:鼻的最后两个笔画不出头。
预设3:蒙第六笔是短横,不要忘记写,下面和家很像。
教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得真好,大家一定要注意每个字的小细节,不要写错。
教师板书范写:(鼻 蒙),学生观察并书空。
学生描红临写后展示、评价。
3.教师布置任务:完成生字书写,小组内展示,选出书写小明星。
(设计意图:通过归类识字掌握识字规律,提高识字效果。重点指导笔画、结构,突破写字难点。通过展示、评价,激发学生写字动力。)
五、课堂训练
1.判断对错。
猎人(ni) ( )
瞬间(shn) ( )
黎明(n) ( )
潮湿(s ) ( )
2.给下面词语加上恰当的修饰语。
( )的( )的树林
( )的( )的草木气息
( )的( )的父亲
参考答案:
1.
2.幽深 雾蒙蒙 浓浓 苦苦 凝神静气 像树一般兀立
六、板书设计
23 父亲、树林和鸟
鼻 蒙
6、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读仅、麻等8个字,会写读、昆等10个字,会写昆虫、蚂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我们来猜一猜,分别是什么?【3】 出示有关大自然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的谜语,让学生猜。
如: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鱼)
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里,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蜜蜂)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
2.作者也写到了许多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让我们去看一看。(板书:读不完的大书)
二、简介作者。【4】
朱维之(1905-1999)浙江苍南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30年赴日本中央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学习、进修,回国后在福建协和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教,曾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调任南开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等职,并当选为天津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天津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朱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从教六十余年,桃李满园,著作等身,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1)学生试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3)【7、8】 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行含有会认字的,第二行含有会写字的新词):
不仅 麻雀 盘旋 敬佩 春笋 几寸 秋高气爽 一副
读不完 昆虫 蚂蚁 梨树 温柔 池塘 画册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笋、寸、册为平舌音,爽、柔为翘舌音;
前鼻音仅、旋、昆,后鼻音爽、塘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4)词语我理解
温馨提示:【9】
理解词语的方法:
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合?
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10】
① 沿着螺旋轨道运动,或旋绕飞行。( )
②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 )
③超出常人,脱离凡俗。 ( )
④ 悠远地想象,无拘无束的联想;指超越现实境界的想法。 ( )
⑤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 )
(5)生字我会写
(11、12 :生字田字格课件)
读 昆 麻 蚂 蚁 梨 寸 柔 塘 册
①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13】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副、蚂、蚁、梨、塘。
加一加:讠+卖=读日+比=昆广+林=麻。
②说说本单元每个字提醒大家写时要注意什么?【14】
写好生字四步走:1.说一说。2.看一看。3.写一写。4.对一对。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写时要上宽下窄。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15】
读、蚂、蚁、塘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柔、册,学生练写。
柔上面是矛,不要少写一撇。
册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横,长,横穿整个字,左右露头。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16】
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去学习,能帮助我们更轻松的认读、识写。
⑤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四、再读感知,理清内容。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17】 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学生阅读后讨论完成预设: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18】
第一自然段:写从小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第二自然段:大自然中的飞鸟非常好玩。
第三自然段:大自然中花、草非常美。
第四自然段:我家院子里的果树结的果子味道鲜美。
第五自然段:介绍我家屋后的竹子和棕榈树。
第六自然段:总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五、课堂总结,再读课文【19】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本的生字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有趣。
2. 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朗读情况。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词,解决了不理解的词语,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写了大自然哪些好玩的东西?【24】
(板书: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3.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那么就让我们快到书中去看看吧。
二、读中感悟,体验新知
1.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
【25】课件出示思考题:
(1)这本书指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好玩的、好看的)
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一)学习课文2-5自然段
1.作者又觉得大自然哪好看,哪好玩呢?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2~5自然段)
(2) 【26-30:第2~5自然段】
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2.选择一处或几处你喜欢的景物,小组内学。说说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的。【31】
预设:
(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蚂蚁搬家时井然有序、尽心尽力以及两军对垒时你死我活的勇敢忠诚令人不可思议)
3.选小组代表展示交流
A.【32】: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番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1)大自然中写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行为却往往让人不可思议,读蚂蚁搬家的情景,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惊讶。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2)蚂蚁两军对垒时表现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齐读,看谁能读出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B.【33】: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1)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眼前浮现怎样的美好的景象?
【34】预设:辽阔的天空,浮云朵朵飞鸟翱翔,五颜六色的鲜花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满山的果树,竹林生机勃勃,高大的棕榈树
(2)作者会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大自然太美了如诗如画。
【35】(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1: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运用了拟人是手法,展现了竹林的美丽温柔。
【36】预设2:我从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这句话中,挺拔、超凡脱俗读出棕榈树的高大威武,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非常生动。
4.小结,齐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像所描述的画面。
(小朋友读得真不错,读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在朗读时,根据内容想像画面,会读得更美)
(二)总结全文,品读内化
【37: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38】2.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看不完的大画册?(联系课文内容)
【39】3.为什么说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联系自己生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2.拓展延伸【40】
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奥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板书内容
读不完的大书
动物:飞鸟、蚂蚁
花:花草、鲜花、
树:果树、竹林、棕榈树
7、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二
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里有许多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们将举办一场有趣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声音(齐读课题)。
2.大家想去听吗?不过,要去参加音乐会,听美妙的声音,还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美妙 演奏 呢喃 雄伟 打击乐器 汇聚 叽叽喳喳 手风琴 温柔 感受 激动 滴滴答答 敲敲打打 虫鸣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说出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二、自主探究,感悟水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总起句、中心句,它是哪一句呢?(课件出示: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大家一起读。
2.上一节课,我们感受到了风声的美妙,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吧,齐读第二自然段。(重点读出两种风声的对比)
3.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让我们继续走进大自然,用心去聆听吧!
4.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三小节,思考,为什么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读出感情,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生自学,教师巡视)
5.师生交流:
(1)为什么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2)你最喜欢哪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A: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师:想象一下,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噼噼啪啪、淅淅沥沥、叮叮当当等)
师:这么热闹的音乐会,谁能读出来?(找一生读,点评,再齐读)
预设B: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师:你发现了什么?(声音越来越响了)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淙淙地、潺潺地、哗啦啦地)
师:还有哪些词语也让你感受到了水声越来越大?(山中小曲、海洋大合唱)
师:我们能用朗读的形式把这种声音的变化表现出来吗?(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6.由此看来,水真的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呀!老师来读第一句总起句,同学们读下面的分述句。(分角色读)
三、迁移类推,品悟动物声
1.听了风演奏的手风琴,水玩的打击乐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多才多艺的动物们,他们是大自然的歌手(板书:歌手)。他们也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谁来说说动物的声音怎样美妙?
2.出示句子: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指名读。
(2)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相应动物的叫声)
(3)情境互动。师:小鸟(小虫、蝈蝈),你在唱什么呀?学生扮演小动物回答。
(4)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动物的叫声,谁来学着叫一叫?
(5)这些小动物都在歌唱,它们都很快乐。谁能快快乐乐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3.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感受美妙
1.对照黑板,总结全文:大自然的声音用书中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呢?(板书:美妙)
2.同学们,我们听了风之曲,水之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那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呢?自己练习背一背。
3.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你曾经在大自然中听到过哪些有趣的声音呢?把你有趣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吧!如青蛙是大自然的歌手火车也是一个音乐家
4.配乐诵读欣赏叶圣陶的《瀑布》,生谈感受。
5.总结:大自然总是慷慨地给予我们各种美妙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爱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
8、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n、洞庭dng tng)
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
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回忆过去自己欣赏过的美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着自己去湖南岳阳,亲自去看一看这美丽的洞庭湖。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试着描写身边的景物,用简短的语句把它描绘得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阅的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9、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课堂笔记
暮江吟翻译: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暮江吟主题:
《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对大好秋色的无限喜爱之情。
暮江吟鉴赏: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傍晚所见到的红日西沉的江景: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所见到的新月初升的夜景。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地上天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氛围。
10、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5.《暮江吟》中,为什么是真珠而不是珍珠?
白居易《暮江吟》的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的真珠一词,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真珠和珍珠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二者不能随意互相替代使用。
6.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11、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课外拓展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课外拓展
描写秋天景色的四字词语:
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 秋高气爽秋色宜人一叶知秋
与梅花有关的四字词语:
暗香疏影 驿寄梅花 傲雪凌霜 雪胎梅骨 不畏严寒
有关梅花和雪花的诗句: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12、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秋晚的江上》作者刘大白
这是一首散文诗。
赏析诗句:
此诗形散而意浓,意境优美。细察,其形式排成三行,本诗分为两段,只有三句,即鸟儿驮着夕阳夕阳掉在江上芦苇妆成红颜了,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归鸟何以倦了?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第二行,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第三行,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诗歌中:归鸟、斜阳、双翅、芦苇、红颜等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交相辉映,倦态、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一组动感十足的场景相继登场,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如一幅色彩明丽的风光图画,自是可人之境。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江边秋景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现代散文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
1、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如此美景带出学生思索诗歌的描写笔触。
2、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归巢的鸟 斜阳 白色的芦苇 美景)
让学生以小组组队的方式进行朗读互助,互比,使得学生朗读诗歌时字音准确,字句通顺;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认识生字,理解本诗。
3、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让学生表达出喜欢的诗歌以及原因,进行全班交流
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生:鸟儿归巢,倦了
驮 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思考问题
师:本诗用夸张的表现方式来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用拟人的方式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和生气
5、整体感受诗歌的内涵
从诗中描绘的景色来感受作者务必欣悦的心情,诗人通过观察、感受、描绘、想象来写出秋晚的江上的美;让学生用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去感受秋天,想象秋天,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板书设计
鸟驮着夕阳
翻双翅
白色的芦苇
妆成 红颜
13、四年级上册15课女娲补天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15课女娲补天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想象的作用。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生答:不是。)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p)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揉(ru) 掘起(ju) 澄澈(chng ch)
掺和(chān)
2.解释词语。
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蓬勃,旺盛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采,神采,神色。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堪,忍受。
3.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4.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述颇丰。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完下列题目。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桌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二)深层探究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交流点拨】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b.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交流点拨】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上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交流点拨】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交流点拨】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三)人物赏析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
【交流点拨】(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2.跳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交流点拨】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课文中有关语句,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对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四、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
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人性化描写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
14、四年级上册12课盘古开天地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12课盘古开天地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这是统编教材第二次出现神话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重在讲故事,《盘古开天地》则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神话故事富有神奇的想象,人物形象鲜明的文体特点。
(一)单元要素: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3.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文中神奇的地方;
2.品读重点词句段,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
教学难点:体会盘古勇于开创的人物形象。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奇特,已初步具备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我班学生对神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情有独钟。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感悟探究。
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2.朗读法;3.任务驱动法。
说教学过程
一)神奇的自然
视频导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提问:美丽的世界是谁创造的?引出课题《盘古开天地》。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视频,感受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二)神奇的想象
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他是怎样创造世界的?
2.配乐范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想象神奇的画面。
3.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轮换读,感受美好的世界。
4.说话训练:仿照句式他的变成了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5.小结:感受盘古的形象。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就是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个理念,我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学。
(三) 神奇的人物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品读词句,感受盘古开天地的勇敢无畏。
2.借助学习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相应点拨评价。
3.情境体验:学生化身盘古感受人物的顽强与坚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把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角色体验中,体会盘古无畏、顽强的形象。
(四)神奇的精神
1.观看视频,感受新时代的盘古精神。
2.根据提示改写歌词,讴歌新时代的英雄。
【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从盘古精神延续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崇敬英雄,歌颂英雄,学习英雄!
(五)神奇的语言
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
【设计意图】以篇带本,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让学生认识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五、说板书(略)
15、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对于《题西林壁》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这四篇课文都讲的是通过细心观察和仔细思考发现新现象的故事。《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二、说学情:
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除此之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稳定性还是较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翻译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句,走进诗句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与领悟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会采用温故知新导入,给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具体过程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学们,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啊?对,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看得远,就要站的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能够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板书:题西林壁)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解决以下3个问题:
1.借助相关工具书,理清字词。
2.自主翻译全文。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字词方面重点强调横、侧、缘等词的意思。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翻译全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最后理清本诗的写作背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环节三:析读课文,整体感悟
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录音,跟随名家朗读这首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针对前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导致了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庐山不同角度拍摄照片,让学生对这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出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随后,我会接着问你们有过对事物或者事情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经历吗,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引导学生要多角度看问题。(板书:看问题、多角度)
针对后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他们登山的经历出发,总结出是在深山中无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识庐山真面目。接着我又会说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结合本诗和这个成语,分小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感受,并且是怎么做的。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全局出发,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解决问题 、全局)
环节四:品读课文,领悟升华
我会让学再次生品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能够总结出哪里哲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背诵全诗;记叙一件你从中发现哲理的小事。
六、说板书设计(略)
16、四年级上册8课蝴蝶的家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8课蝴蝶的家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在这炎热的夏季,想必大家和我一样,对这样的天气不陌生吧:天低云黑、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每当此时,您一定会担心还没回家的亲人,一定会留恋家带给我们的温馨吧!不知您想过没有:此时此刻,就连蜜蜂、麻雀、青蛙、蚂蚁这些动物都要躲避起来,蝴蝶该怎么办呢?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4课《蝴蝶的家》就从关爱弱小生命的视角,展开了探究与思索。
纵观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情感强烈,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渲染气氛,引发疑惑之情
播放蝴蝶的美丽图片,欣赏着熟悉而温馨的场景,学生心是暖暖的,图片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了生灵的家,蜜蜂有蜜蜂的家,小鸟有小鸟的家,那么蝴蝶的家在哪儿呢?此时,学生带着疑问兴趣盎然地走进了文本。
二、围绕主线,品读急切之情
在文章的处理上,我以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读全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后,再次走入文本,根据阅读提示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抓住文中具体词句互动反馈、品析感悟。
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和着音乐诵读,文中喧嚷、黑压压、水淋淋等词形象地描绘出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环境,不得不让人恐惧。对蝴蝶的刻画轻盈、素洁、柔弱再加上拟人手法的使用载不动一个水点让蝴蝶的形象鲜活起来,不得不让人担忧。恶劣的天气与美丽柔弱的蝴蝶进行强烈对比,更激发了学生对弱小生灵、无助生命的关爱之心。想到这里此时,孩子们已感到着急了。麦苗摇曳、花儿抖动、水珠滚坠、树叶翻转,屋宇、树林、麦田、石桥都不是蝴蝶的家,一遍遍的设问、一个个的猜想、一次次的否定,蝴蝶的家究竟在哪儿?这份神秘来自于孩子们对蝴蝶的关爱,正是这种关爱使他们又增加了一份忧虑与着急,同学们在读中想、读中悟、反复诵读,渐渐地,他们的神情激动起来,一个个小脸儿通红,双眉紧蹙,眼睛里流露的是焦急与担忧,他们的心已深深地被蝴蝶牵引了,不由自主地焦急的问着。一定藏在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配着阳光下的蝴蝶图,和着动听的音乐,课堂上洋溢的是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他们激情荡漾,将自己的着急之情转化为一份纯真的祝福,此时,他们已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之中
17、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3.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2.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繁星图片。学生观察,说说图片内容。
2.板书课题,齐读。
3.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1923年暮春,巴金怀着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间去,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的初衷,离开了家乡成都,就读东南大学附中(南京)。后来,巴金对那段生活进行了一段抒情描写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
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透过这段话,既能感受到巴金对繁星的热爱,也可以触摸到他那颗寂寞的心。】
简要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②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随机正音,加深印象,教学生字,预设:
①认识昧,昧字读mei,不要读成wei。这个字容易与味混淆,可以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未指树木上部的柔枝嫩叶,日与未合起来表示日上树梢,这时天还没有完全明亮。
②坠字为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③怀字与杯字进行字音、字形的辨析比较。
小结:课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不同时间在不同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与感受。尽管时间在变,地点在变,但是我对繁星的喜爱不变。我所看到的画面,你们看到吗?描述一下。
三、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我看到了天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
师:密密麻麻是什么意思?生:又多又密
师:什么时候看到的?生:纳凉的时候。
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舒适、愉悦
师: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2.师:还看到了什么画面?生:静寂的夜晚,菜园上面星群密布的蓝天。
师:静寂什么意思?生:夜晚的宁静,我离开家乡的寂寞。
师:还记得作者在南京求学的目的吗?生:为人民谋幸福。
师:星光在我们的肉眼光明无处不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生:星光虽然微小,但是这么多星星在一起,就让人感觉到光明,让人看到了希望。
师:是对光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吗?生:是。
师:圈出词语静寂、微小、光明,把这些词语读好,这段话就能读出感情了,试一试。
3.师:默读第三自然段,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看到了深蓝色的天空中半明半昧的星星,摇摇欲坠。
师:摇摇欲坠是什么意思?生:不稳固将要落下来。
师:星星会落下来吗,作者为什么会有感觉?生:因为他躺在船上,船在动,自然感觉到星在动。
师:这样的画面是生:美好的。
师:美好的画面总是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我好像看见( ),
仿佛看见( ),
仿佛听见( )
这些都是作者产生的联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像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
师:这种感觉是怎样的?生:踏实、温暖、幸福
师:那就美美地读一读吧!
四、联系生活,交流自己看过的繁星及感受。
1.画出文中描写繁星的词语及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
2.写一写: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繁星的,看到的繁星是什么样的有怎样的感受?
3.学生交流,互相评价,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优美词语及语句。
四、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观看板书),作者尽管观看繁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但流露的感情始终不变喜爱繁星、热爱大自然。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只要我们用心看,用心观察,只要拥有一颗美好的心,从美的角度去记录它,发现它,你会发现生活是美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生活好美,只等你去发现。
板书设计(略)
18、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19、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揭题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课件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 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情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以一首带动多首古诗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3、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一片城 孤 万仞山
羌笛 怨 杨柳
20、四年级上册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二
四年级上册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二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词语,回顾内容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文艺 角色 羡慕 霉糨糊 比画 亏得 演技
撤换 砸锅 哄堂大笑
(1)指名朗读。
(2)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2.作者叙述了自己童年时一场特殊的表演经历。那么,这场经历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时代,一起去观看这场特殊的表演。
设计意图: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又可以引导学生准确地积累运用,促进学生运用的意识,提高运用的能力。
二、默读课文,体会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表演前后我的心情变化,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的心情
原因
期待表演
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
充满自信
2.交流汇报。(填写表格)
我的心情
原因
期待表演
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
充满自信
扮老虎很简单,用不着说话,不用露脸。
紧张、狼狈
没有豁虎跳,表演笨拙,观众哄堂大笑,他们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后悔
认为因自己不会豁虎跳而使这场戏砸锅了。
设计意图:作者表演前是充满期待的,排练时充满信心,表演时是紧张、狼狈的,表演后是后悔的,以人物的心情作为切入点,架构整个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抓住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抓住心情,品悟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期待表演。
1.课文是怎么写我期待登台表演的?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根据交流出示句子:
看着同班的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边说边比画,我真个羡慕得要死。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
(1)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的期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2)带着期待的心情读好这段话。
(二)学习第二部分表演经历。
1.默读课文第3~19自然段,画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充满自信和紧张、狼狈的语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2.组织学生交流。
句段一:老师真是个通情达理的好老师。她说:不要紧,扮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你先四脚着地爬上台,见了他们兄妹俩就站起来,啊呜啊呜叫着,向他们扑过去,他们逃,你就追。等到猎人上场,对你连开两枪,你就躺下来死掉。记住了吗?
(1)为什么听了这段话,我就变得自信起来?(一是老师说扮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二是从下文知道,我当时认为老师说的表演很容易。)
(2)老师是怎样让我表演的?圈画出描写我表演老虎时的动作的词语。(爬站叫扑追躺)
表演时,引导学生关注动作的连贯性。
(3)根据老师的表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学着表演一下。图片
(4)朗读片段,再次想象场景,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
(5)小结:恰当的动作描写可以为我们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语言表达方法。
(6)过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是怎么开始排练的呢?
句段二:我弯下身子向前爬,老师在一旁不断地提示:向前爬,再向前爬,快站起来,你没看见他们吗?向他们扑过去!唉,你怎么不叫哇?嗓门要大。别忘了你不是猫,你是一只老虎。
(1)从老师的提示中你能想象作者当时是怎样排练的吗?
(2)通过这次排练,我有什么样的体会?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抓住课文第14自然段谈体会,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简单的一场表演,却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成功等。)
(3)再次朗读,体会我当时窝囊、窘迫的状况。
句段三:我套上老虎皮,戴上老虎头罩,紧张地等候在后台的上场口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满头满脸都是汗珠我没回答他,可是心里想:是啊,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
(1)哄堂大笑是什么意思?
(2)启发想象:我怎样的出场引起了大家这种反应?又是用怎样的表演让全场的笑声一阵阵接连不断?
(3)这一段文字表达上的特色是通过观众的反应来衬托表演的情况,并融入了自己的心理描写。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观众的表现的句子和描写作者的心理的句子。
①出示描写观众表现的句子。
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
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
A.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观众的表现呢?
B.交流明确:通过写观众的反应更好地体现我表演的失败。
②出示描写作者的心理的句子:
我已经明白,我笨拙的表演把全场的老师同学都逗乐了,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我没回答他,可是心里想:是啊,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
A.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当时的心理?
B.交流明确:表现了作者当时心里的沮丧。
③朗读第17~19自然段,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情。
(4)你能为下面这段文字写上一段观众的表现吗?你觉得添加了观众的表现有什么好处?(课件出示)
比赛紧张极了!运动员们使出了浑身的力量,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观众们也激情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那位演哥哥的小朋友认为导致我表演砸锅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不会豁虎跳,课文中多处表明了这一点:第7自然段、第15自然段、第19自然段。)
(6)过渡:那么,演老虎是不是一定要会豁虎跳呢?豁虎跳又是怎么样的呢?作者一直在寻找原因。
(三)学习第三部分寻找原因。
1.指名朗读第20、21自然段,思考:作者至今还不明白的问题是什么?
2.联系作者在动物园看到的情况,你对这两个问题是怎么看的?(不会豁虎跳也可以扮演老虎,因为很多老虎都没豁过什么虎跳。我不会豁虎跳惹得哄堂大笑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我演得不够熟练;二是人们的偏见,认为演老虎必须要有豁虎跳。)
3.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可以怎样开导我?
图片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并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创新表达,只要意思合理即可。
如:(1)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道,只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变失败为成功。(2)没有豁虎跳也可以演老虎,人们笑你并不一定是你演得不好,是因为他们用豁虎跳作为了扮演老虎的评判标准。(3)只要你好好训练,将动作排练熟练了,就一定能演出成功。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整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教师抓住作者表演前后心情的变化,引导学生圈画相应的句段,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当时的场景,并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辨性的阅读,如:通过这次排练,我有什么样的体会?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你对这两个问题是怎么看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让学生逐步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关注文本的表达,通过迁移转化,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拓展表达,类化体验
排练时的情形,我的印象很深刻,而表演时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1.组织学生交流,拓宽思路。
2.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读写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写作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板书设计(略)
21、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教材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教材分析反思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图片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2、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反思
《暮江吟》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本节课我准备了许久,更改了好几次,主要采用的环节是三疑和小组合作贯穿课堂,三疑是课前疑,课中生疑,拓展升疑,小组合作是根据我班孩子学情合理设计的,感觉设计很好,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授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昂,整节课节奏掌握较好,但是通过实践,我仍我发现有以下的不足:
1. 在古诗文的讲解中,课堂前半部分还比较注重古诗文的朗读,但是后半部分,在赏析古诗时,忽略了读的指导。
2. 三次质疑,可以尝试再把层次拉开一些。
3. 古诗文学习,不能仅仅教会学生意思,更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
4. 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我班两个孩子提的问题非常好,一个是铺一个是珍珠,但是由于我的一些原因,导致这部分没有处理好,导致对学生悟诗情和诵古诗都没有指导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时刻牢记本节课的不足,真正做到把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起来,让学生会学语文,能欣赏语文的美,还能够在生活中将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利用。
23、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24、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在单元整体备课的时候,觉得《从军行》和《凉州词》可以放在一起教学。这两首诗有太多相同点,也有太多不一样。
上课的时候,很没有想到的是,小朋友会从两位诗人站的地方不一样,这个角度来解析,还非要冲到讲台上来画图,意外之余,也为孩子的主动思考而叫好。
这家伙反思能力非常强,也促进我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谢谢哦!
【教学实录】
一、 单元导入
1. 齐读四单元主题4-5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 请学生阐述理解。
3. 教师明确诗意,介绍虎门销烟的背景故事。由中国近现代屈辱史,唤起学生爱国意识,明确本单元的重要性。
4. 齐读语文要素,浏览单元习作,提醒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人的动作、神态、语言。
二、 初读感知
1. 学生1min自读课文
2. 有信心的学生自愿起立,展现朗诵表演。
三、 研读探究
1. 提问: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①都是边塞诗②都出现孤城③都描写战争
教师点拨:①都可以吟唱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继续找找两首诗的异同,并进行小组交流。
3. 学生发言:
1) 《从军行》中有战争场面。
教师追问:哪一句?生答:黄沙百战穿金甲
追问:真的是打仗的场面吗?生答:不是,是侧面描写。
2) 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在写景。
4. 全班齐读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再男女生分别读。提问:两处的景有何不同?(提醒学生抓字眼)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从军行》出现的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视角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变换
②品析暗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凄凉悲怆)
③上句的暗对应下一句什么字?孤。(环境会随着人物的心境发生变化。)
④再读古诗。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①《凉州词》前两句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分析作者的写作观察视角,分析各景物的前后上下的顺序。
②黄河这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还磅礴大气吗?不再。(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
③学生发言:还读出了渐行渐远的静态美。
④通过这样的诗句,你能感受出作者王之涣怎样的性格?
大气
平和
洒脱
5. 再次全班齐读两首诗,要求读出情感,读出对诗句的理解。
6. 提问学生,这次读出了什么区别?
A. 第一首:表达决心,慷慨激昂。
B. 第二首:飘逸婉转,思乡之情。
25、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唐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古诗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出塞曲》
2、 导入
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二)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谁能说出是哪一篇?
提问背诵 明确学法:
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
(三)切入新课,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朗读指导。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自主探究以下三个问题。时间是10分钟。(屏幕出示学习向导)
1、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图景。
2、你能猜想一下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原因吗?
3、你能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含义的吗?说说你的感悟或疑问。
2、小组交流,准备发言。
3、 班级讨论,交流对话。
4、 视频播放,深化理解。
5、 背诵全诗
(五)知识拓展,延伸训练。
边塞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在老师为同学们编辑的《唐人七言绝句一百首》中,收有边塞七绝14首。课前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首自学,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学的收获吗?
(六)学生小结学习收获。
(七)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嘱,有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许就是你与小学师友依依惜别时的赠言,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许就是你此时的自信和理想唐诗,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文化血脉中,最后祝同学们在我们的唐诗之旅上坚定地走下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教学目标1
1.认识砚、乾、坤3个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砚、乾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塞下曲》《墨梅》。
3.能理解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感受将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格。
4.能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感受诗人淡泊名利、自信昂扬的精神品格。
02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边塞诗王昌龄的《出塞》。
2.出示课题,介绍塞下曲是古时的一种军歌。
3.了解作者:卢纶,唐代诗人。他少年时代家境并不好,后来走科举之路,又多不顺利,但后来在诗坛却名声渐盛。他交游广泛,是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二、自学《塞下曲》,讲述大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准单于的单(chan)。
遁是形声字,有逃走的意思,所以部首是走之。遁和逃意思相同。
雁字是半包围结构,撇要写得舒展。
2.借助注释自学古诗,读懂诗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预设:夜静月黑,雁群惊飞到高空,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适,将领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将士们的弓刀。
3.想象画面,体悟精神。
(1)齐读第一、第二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大雁惊起,单于领着手下的士兵仓皇适逃,狼狈不堪。
(2)齐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将军正准备率领轻装骑兵夫追击,刹那间大雪纷纷扬扬,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3)从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画面中,你读出了将士们的什么精神品格?
预设:不畏严寒,勇敢,奋勇无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熟读成诵。
2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读后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读后感
读后感一:
《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读后感二:
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2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好词好句摘抄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好词好句摘抄
白居易古诗名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28、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好词好句摘抄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好词好句摘抄
我置身于清明上河图的郊外,于独钓寒江雪的江畔,望着雨后的雾蒙远山,感受一宵冷雨的缱绻低喃。
你策马于边关凉州词的古道,于大漠孤烟直的驿口,望着残照的草色烟光,感受登高凭栏的空旷寂寥。
巻里词间,浮沉百年,仓桥断垣,鸿雁留篇。
画角残照,池柳稀疏倚旧台,不见当年,春波绿影惊鸿来;
冬临踏雪,秋鬓霜染束暗裘,不见当年,匹马凉州觅封侯。
2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似s(好似)sh(似的)
30、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译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31、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不求甚解一词是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而我们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不是要颠过来倒过去在一些字词上过度深挖,还是让学生对古诗中关键字句进行准确理解,有着自己的感悟。于是在准备教案《暮江吟》时,我就从我自己所理解的方面追求小学古诗教学的正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不丰富,语言感悟能力也没有这么强,他们学古诗时在理解词义、诗句方面会有较大困难,该让学生理解的就要想办法让他们理解古诗里到底有什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于是我让孩子预习时就让孩子借助图画帮助他们去理解古诗。我在课堂导入时也给孩子出示了我所画的《暮江吟》的诗画,当我拿出画时,学生立马就知道诗词里蕴含着什么内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就是如此。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
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设计让孩子先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他所理解的古诗词,这时候就少不了小组合作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我看到孩子们可以通过合作把任务都完成,并绘声绘色的说着自己的理解。其实老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畅游在诗词世界,有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更深刻。我们不能成为诗人本人,谁也无法真正的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词,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着学生可以站在诗人身边,进一步的切身体会。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走进诗人,感悟诗情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古诗必然是一个由言到意的过程。学生要进一步的理解诗词,就必然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通过了解背景来感悟诗词才能更准确的站在诗人身边。在教学中我让孩子把自己当做诗人白居易的朋友,和他一起漫步江边,配上背景音乐,面对此情此景来朗读、背诵。让学生身历其境一次,把诗词诵出来,美丽的景象也将不请自来。在古诗教学中,我一直都会让学生唱诗词,有着旋律的诗词也更是锦上添花。
在教学中我没有拿捏着字眼去让学生诠释,而是让学生感受,在感受中学生也能理解诗词,甚至在感悟中让学生和诗人做朋友,找到与诗人同乐的乐趣。这就是我对古诗教学的正解。
32、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诗是宋代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作者先通过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彷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故土,诗人的愤怒之情跃然纸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不但介绍了当时的自然春风,又指出了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最后以只把杭州作汴州结尾,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为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更表达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古诗学习基础,对古诗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由思悟,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质疑的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来了解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民族情怀,带领学生充分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情景,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一座城市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能否把印象最深的一处介绍给大家呢?
(生自由发言。)
2.下面老师也给大家推荐一个地方,请看大屏幕。
(播放杭州宣传片)
3.这是哪里?觉得怎么样呢?
(生自由发言。)
4.你们用了最简单最简约的一个词来表达对这座城的印象,其实啊,单单一个美字不足以评价这座城,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想杭州在人们心中的地方是蛮高的,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为它写下过浓浓的一笔。比如说
(出示描写杭州的名句)
5.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杭州的诗,它的名字叫《题临安邸》。
(板书课题,指导临和邸字)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杭州,并利用视频让学生感受杭州城的繁华,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为学习诗意以及领悟诗情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会一首古诗
1.大家看这个题字,我们在四年级曾经学过一首关于题字的诗。
(齐背《题西林壁》)
2.揭示诗题。
3.出示诗文,提出要求: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读诗文)
4.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展示读,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师指导读长短音的技巧。)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在多次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进而为后面的诗文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好夯实的基础。】
5.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吗,透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关于杭州的哪些画面?
师板书山,楼,歌舞。
6.出示图片。
何为山外青山?一座连着一座,此时此刻你能否想到一句符合画面的诗句?
7.出示图片。
(1).我们再看,楼是什么样的楼?
(2).穿越到宋朝,透过这些楼,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城市?
(3).人们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干什么呢?
(4). 此城,此风,此景,此歌舞给游人怎样的感受呢?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
8.是香风吹到我们的面颊上让我们陶醉了吗?
生:是美酒。
生:是美景。
生:是繁华的城市。
生:是美女。
生:是这种生活状态。
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透过图片,文字去探索诗中更深刻的内涵。】
三、记住一段历史
1.再看这首诗,题目提到了一座城临安,诗文写了一座城杭州,貌似文不对题啊!其实这里有一段屈辱的历史。
(师讲解杭州的历史以及临安的名字由来)
(播放短片)
2.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仅仅只指到杭州游玩的游客吗?
(指当时居住在杭州城里的人们。指当时的朝廷里的官员们。指当朝的皇帝。)
3.那么这个醉字貌似有了另一层含义?
(指当时杭州从上到下的一种生活状态。纸醉金迷的生活风气,苟且偷生的生活风气,不思复国的生活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背景,了解南宋权贵们不思复国,苟且偷安,进而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四、认识一位诗人
1.这一切,被一个人看到了,他就是林升,也就有了这首传世千古的古诗《题临安邸》。(生齐读诗文。)
2.假如你是林升,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杭州的人们,醒醒吧,我们应该停止这种生活,要发奋图强,去收复旧山河。
3.所以说诗人写出了三个字几时休?
(师板书)
4.当林升看到杭州城里的人们沉迷于这种安于现状的生活,发出了感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5.当林升看到南宋小朝廷不思复国,一味的求和,用文字做出了这样的讽刺。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6.林升担心这样长此下去,这个羸弱的小朝廷又能坚持多久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诗文,达到读者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共鸣,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五、传承一种精神
1.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年,那是因为我们华夏子孙有着一种气节,每当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些爱国之士站出来,宋代也如此,林升只是其中之一。
(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是啊,盼了一年又一年,宋朝的军队怎么还不回来收复失地呢,最后等到了白发苍苍,久卧病床,将死之时带着遗憾写下了
(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林升的担忧成了现实,苟且偷生只换来了短暂的安定,临安府后来被攻破了,南宋亡国了,爱国诗人文天祥誓死不降,临死前写下了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一首诗了解了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位诗人,知道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绝对不能让历史重演。最后我们以齐诵的方式致敬林升!
(生齐诵《题临安邸》)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进一步感受诗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山 楼
歌 舞 几时休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暖 风 游人醉
杭 州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
2.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互相交流。
33、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5、读、想、写结合,寻找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诗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降低难度,给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和参与的机会]
三、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1、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
③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老师的点播,引导,是为了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
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设计意图:把两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诗人的悲,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
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引出两首古诗,与《示儿》互文解诗,使学生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使这首诗,这位伟人的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34、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创设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3.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对仗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插图、音乐渲染、多样化朗读和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和态度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初读词意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五课的前两首古诗,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意犹未尽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 初读《长相思》
1.一读 读准音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文)
正音:哪位同学愿意读(指读)
生字正音,形近字练习
2.二读 品节奏 (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请读出长句中的停顿,看谁能读出好听的节奏。
请同学们到白板上标注出应该如何断句。
3.三读 找不同
同学们读的很准,也读出了好听的节奏,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这次请你找一找这首《长相思》和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
《长相思》和《忆江南》都是词,请大家再观察,两首词在结构上又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词的概念分类 特点
二、品读感悟 理解词义
(一)四读 知上阕
1.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的上阕,结合书中的插图,和书中的注释想想这上阕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曾在何处?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学生自学 讨论 )
2.汇报 :曾经身处山上 身处水中身处山海关 身处军营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小结;
是啊,他怎会轻视离别?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他不得不离,好男儿爱故园,更要爱家乡,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长相思》中有离愁,也有男儿为家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35、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 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36、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 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 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会到元稹对秋菊的独爱之情。江南秋夜,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为已学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奏的练习,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家评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要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学生融入到诗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书愁,突出重点。围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学习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游客,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顺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紧接着,抓住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在给图画用色的时候,主要有江枫和渔火两个画面,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画枫树有的会用红色,我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请他谈一谈这样用色的原因。对于用红色的,我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拨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在学生理解诗人很孤独甚至凄凉后,我将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了本诗其中一个意象钟声进行拓展。一边播放钟声,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古刹钟声,给枫桥夜景注入了历史的内 涵,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张继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 让张继名垂千古,让苏州名扬天下,让枫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钟声,是古诗的一个独特意象,把钟声写进古诗的还有:(看幻灯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读、诵、吟、品四步骤学习其中一首,在这种横向的拓展延伸中,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7、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教学反思
《长相思》不是这首词的题目,也并不表示这首诗词写的内容就一定是长久的思念。
它是一种词牌名,是曲苧名,还有另外的名字叫双红豆忆多娇。接着,干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现了《长相思》词牌的平仄规律,告诉学生,凡是这样写的都叫《长相思》。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律,自己也不太明白,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第三环节,读出一个诗人来。
读诗,即读人。解诗,也是在解人心。唯有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读懂了人物的言行,才能真正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四环节,怎样读出乡心。
教师设身处地的联想,把学生带入诗人的心境,层层深入地朗读,渐渐走进诗人的心。
指导学生文本细读地基础,是教师对文本深入细致的理解。这样的诗词教学,哪个不喜欢呢?
第五环节,乡心中的感悟。
诗人纳兰性德的乡心,是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第六环节,你喜欢这首词吗
诗人的乡心,人生征途漫漫,艰难险阻,波折不断。教师引导学生对词的理解,从词人词作之意转到自己身上,让学生和诗人产生心理共鸣。
人生中总会有寂寞的时刻,聒碎乡心梦不成,你的故园在哪里呢?
诗人的忧伤,还有一种永远的乡愁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
佩服,感动,此刻心中产生了共鸣。诸多年来,自己一路跋山涉水,你在追寻什么?
原来,自己也自带诗人般地忧伤与秉性。心中似乎找到了答案,那触任心弦的,不正是一次次对灵魂的拷问,精神上的只准追求吗?
永远的乡愁,寻寻觅觅,寻找精神的家园人类。
此心安处,是吾乡。
38、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由写寒山寺钟声的诗歌导入。
欣赏诗歌《涛声依旧》:
请同学读,齐读。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谁能给无眠找一个近义词?你们有睡不着觉的时候吗?这说明你们开始长大了。我们带着睡不着觉的感受再来读诗歌。谁在敲打我的无眠?(钟声)这是哪里传来的钟声呢?
300多年前清代的诗人就写到了这样的钟声。
请同学读。教读。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诗句)你还从哪里看出是寒山寺里传来的钟声?(题目)这钟声让大诗人,等了盼了十年,钟声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接着看。
500年前,诗人也写到了这样的钟声。
请同学读。全班读。寒山寺的钟声居然和一个人联系在了一起,是谁?(张继)
800多年前陆游也写到过钟声。
(图片。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请学生读。谁知道枫桥寺又叫什么寺?齐读。也就说七年前陆游到了哪里?我改一下十年不到枫桥寺谁来接一下?我大胆地改百年不到枫桥寺谁来接一下?千年不到枫桥寺谁来接一下?
引导串读以上诗句。
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枫桥的钟声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千年之后依然还在敲?是谁在敲打枫桥的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在写寒山寺的钟声?)我想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和一个人、一首诗有关:《枫桥夜泊》张继。
二、学习《枫桥夜泊》
1.自读三遍:读通、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读。(几个学生读,教师评语: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3.师生合作读。(反复合作读,读出味道、节奏)
4.用一个词来概括读这首诗的感受(愁、凄凉、悲、思乡、孤独)
5.同样的诗歌,每人的感受都不一样,真是奇怪。你们读李白诗歌两岸猿声啼不住,你有悲伤的感受吗?你读过杜甫的《绝句》,你会感受到孤独吗?读白居易的《忆江南》,你感受到思乡吗?而读张继的诗歌,你却有这么多感受?请你打开书,把能给你这样感受的地方画下来。大家都知道写《枫桥夜泊》的时候作者很累了,按照常理他应该睡了,这天晚上他睡了没有?诗里哪个细节直接告诉你他没有睡?(愁眠)请圈出来,因为发愁而睡不着觉。读愁眠(反复读)。为愁眠找一个近义词(无眠、失眠、不眠)。再读愁眠。
6.张继睡不着觉,他看到了什么?(月落)当月亮完全落下后,张继又看到了什么?(江枫)(老师描述如画的美景,学生想象)你看到秋风中叶子在干什么,飘向了哪里,可能落在了哪里?江风瑟瑟,他还看到了什么?(渔火)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看到的渔火。(摇曳、小小的、闪闪烁烁、星星点点,老师把学生回答的美化成合理的词语)
7.愁啊,睡不着啊,张继不但看到这些,还听到了什么?(乌啼)谁曾经听到过乌鸦啼叫的声音?在哪里听到过?有什么感觉?我们听到的乌鸦的啼叫让人很烦,除了乌鸦啼叫的声音,还听到了什么?(钟声)
8.因为睡不着,他听到了乌鸦凄厉的啼叫声,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还是因为睡不着,张继还有一种独特的感觉?(霜漫天)有没有人见过霜,你看到的霜在哪里?有没有人看到过满天的霜?其实霜不可能漫天,只能在地上、在叶子上,只有一种可能张继写错了,你怎么看?张继之所以会这样想象,是因为什么?原来凄惨、凄凉的感觉让他有了这样的想象。
9.因为愁眠他看到,听见了,他仿佛感觉到了。(老师问,学生答)于是我们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愁眠)。对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字典里的四个意思里选一个吗?(老师统计学生的选择)请学生说出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意思。
10.对是朝着,朝向,配合,这个晚上,张继辗转反侧,于是他发现这些都陪伴着他。教师朗读。师生合作读(入情入境地反复)。(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勾勒诗歌的意境)
11.(在教师反复的勾勒中,擦掉板书,只留下愁眠和钟声)此时传来的只有悠悠的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什么?请你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下钟声对张继说的话。汇报(教师用优美的导语,给学生创设一个汇报的独特情景)。
12.我们相信,跟着寒山寺的钟声消失的时候,愁眠也消失了(擦掉所有的板书)。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愁眠。那他们是怎么写的呢?引读,相关的诗句。(图片)
这些大诗人在写自己的愁眠的时候都会写到(月亮)。那么要是没有月亮的时候,或者月亮落下之后,又写什么呢?从张继之后,又多了一种写愁眠的事物寒山寺的(钟声),齐读诗句。张继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人写到钟声,钟声悠悠传来,(引读相关诗句)但是没有一个钟声能够超越张继笔下的钟声。
39、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参加面试的8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宿建德江》。接下来我将从七大板块开始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宿建德江》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全诗围绕愁字,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展现了诗人落第而归,仕途无望的哀愁,而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本文在本单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古诗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六年级的学生对本诗愁不难把握,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交流,利用媒体等巧妙点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情入景。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一课一得,说重点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立足发展,说方法
针对诗词韵律感强的特点,教法上我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再加上教师在疑难处进行点播,经历了读、思、议、品、再读的过程,深入文本,实现言意共生。
六、优化教学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随风潜入夜之诗词引境
上课伊始,伴随教师的导入:同学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思乡的佳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满目皆富有色彩感和动感的江南春景。又如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等,月成为思乡的寄托。还有哪些喜欢的诗句呢?鼓励学生分享思乡诗句,顺势引入《宿建德江》。诗词串烧,动人的旋律,挑起学生记忆深处的心弦,为融情入景做好铺垫。
环节二:润物细无声之感知韵律
首先,检查预习。明确宿建德江即:夜晚停舟靠岸留宿在建德江边。随后学生交流孟浩然写作相关背景,培养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接着,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听清古诗的停顿与节奏。随后,学生自由地朗读,先做到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和节奏。读毕,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我会巡视课堂,相机提供帮助。在学生尝试挑战初读古诗时,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强调。如停泊的读音。紧接着,指名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初步想象画面。这样让学生监督、帮助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三:春种一粒粟之融情入景
反复地朗读是品词析句的前提,而批注则是我对话文本的法宝。
我会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它如何打动你?在旁边做好批注。我预设学生会分享如下触动心灵点:
触动点一:夜泊添愁聚焦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对于此:
首先,配合多媒体背景音乐,我适时范读此句,学生闭眼想象。随即,请学生结合插图,描述脑海中构思的画面。在其阐述的过程中,提示结合注释等明确烟渚即烟雾迷蒙的小洲,紧扣日暮这个时间点,出示相应背景图,营造烟雾缭绕黄昏之气氛,引导学生感受出孤单、凄凉之感,顺势指导朗读,以读带领学生初步入境,其次,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从日暮客愁新中抓住愁这个关键字。学生容易发现愁新也即新愁,进而通过联系语境、结合背景明确是周遭的环境触动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我相机抓住客这个字,提示学生联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对比朗读,想象诗人心境,配合语用,从中更深刻地感受身处异乡,诗人自诩为客的愁绪和无奈。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感受诗人满腔愁绪。
触动点二:以景抒愁聚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基于此:
一方面,出示江边、原野、小船一系列的图片,指引学生结合前面读诗的方法,声情并茂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并创设情境,学生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如果是自己,处于独自留宿江边的哀愁,如临其境,联系实际对比居家的温馨和幸福。进而鼓励学生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与诗人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在画面欣赏的基础上,在朗读中抓住低和旷以及江和清这两组词,引导学生联系全诗愁的基调,明确二者相互映衬与依存的关系。随后,发散思维,围绕月这个意象,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进而明确诗人借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与人亲近的景象,抒发内心的思乡和羁旅之愁。紧接着,小组读男女赛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体会拟人、对比促进情感抒发的精妙。升华体验。
环节四、秋收万颗子之拓展品情
出示其他思乡类的诗,与本诗对比异同,巩固学诗的方法,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并请学生跟着配乐,将自己想象成诗人,边读边与诗人对话。
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引导学生入境释意,从而真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环节五: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总结延伸
课的最后,学生汇报本课的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课下结合本词的内容,用简笔画将其表示出来。
七、画龙点睛,说板书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请问,我需要擦黑板吗?
40、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书湖阴先生壁》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前两行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行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院内洁净雅致、花木成畦,院外绿水青山,让学生在诗句中品味诗画意趣。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享受田园生活愉悦的心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4.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1.体会诗人借景抒发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
1、谈话导入(由熟知的古诗词引入,切题解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画生字)
2.点名试读,生评价,(师相机指导畦、闼正音。)
随文识字教学。师范读,引导学生采用多形式朗读,体现古诗节奏与韵律美,实现整体感悟。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
回顾古诗词内容学习的方法,做好教学先导。
采用边读边圈画出诗画所描述景物,想象画面。让学生进去情景之中,适时地提问让学生将脑海中的画面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理解院落之美,湖阴先生勤劳,热爱生活高雅的生活情趣。(指导朗读)
(四)赏析写法。修辞手法运用及好处,回顾旧知,积累古诗词。由课堂走向课外,再回到课内。加强理解与记忆。
五、总结收获。立足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总结回顾。
六、作业布置。(趣味赏析。欣赏古诗新唱,体会诗词趣味。为作业布置做铺垫)
(作业布置具有灵活延伸性、发散性,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拓展新思维空间,立足古诗由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学科综合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1、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难点:透过《江南春》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抓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让学生由景物来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诗人由景物来表现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淡淡哀愁。这种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完图片的感受,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题。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激发兴趣)
(二)知识讲解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圈画景物,明意悟情。
(1)学习前两句诗赏今。
①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是景物,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触觉风
③再读诗句,说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江南春天?
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听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闻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鸟语花香、充满生机)
你在这样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样呢?
(愉悦、轻松、快乐
(2)学习后两句诗怀古。
自读后两句诗,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资料。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诗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感、担忧?
(四百八十寺、烟雨中)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理解诗意: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此时作者心里会想写什么?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三)课堂巩固练习
5.带着感情,吟出诗韵。
看着花红柳绿感受着鸟语花香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看着江南山村喜爱美景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忧心忡忡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关心国事的杜牧想:
齐背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小结
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的向我们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了这首诗,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让我们伴着《江南好》这首曲子,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这首诗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图吧!
42、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今天分享的是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的《古代诗歌三首》之三《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课件预览在下方。
德如壁立千仞,才如汪洋恣肆。这是我看到过对王安石概括最贴切的一句话。
王安石一生为国着想,在北宋发动王安石变法,虽然新法失败,但是他的初衷是为了国家能够更健康。在北宋,就能提出变法,是思想上的进步。列宁称他为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最后新法失败,王安石自己晚年也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
因为变法的原因,大文豪苏轼因不同意冒昧实施新法而被贬。但是,也正是因为放归之后,才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文学家的苏轼。
王安石自己本身,在文学上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今天这篇《书湖阴先生壁》,正是王安石晚年隐居山林之后的作品,写的是他的邻居湖阴先生家周围的环境。
43、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难点:透过《江南春》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抓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让学生由景物来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诗人由景物来表现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淡淡哀愁。这种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完图片的感受,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题。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激发兴趣)
(二)知识讲解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圈画景物,明意悟情。
(1)学习前两句诗赏今。
①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是景物,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触觉风
③再读诗句,说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江南春天?
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听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闻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鸟语花香、充满生机)
你在这样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样呢?
(愉悦、轻松、快乐
(2)学习后两句诗怀古。
自读后两句诗,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资料。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诗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感、担忧?
(四百八十寺、烟雨中)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理解诗意: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此时作者心里会想写什么?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三)课堂巩固练习
5.带着感情,吟出诗韵。
看着花红柳绿感受着鸟语花香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看着江南山村喜爱美景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忧心忡忡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关心国事的杜牧想:
齐背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小结
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的向我们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了这首诗,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让我们伴着《江南好》这首曲子,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这首诗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图吧!
相关文章
-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浪淘沙一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
二年级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
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推荐文章
-
风娃娃生字组词结构笔画及造句
-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
五年级下册第八课红楼春趣课堂笔记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
(1)10月比9月节约用水百分之几?
-
散步评课稿
-
一年级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一年级升国旗小练笔
-
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生字组词
-
少年闰土好词好句
-
二年级下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反思优缺点
-
横行无忌
-
关于月经:刚出生的宝宝也会有月经吗?
-
小学班主任优秀工作计划
-
社区年终总结范文
-
秋游
-
父亲的责任
-
最小说语句189句
-
塑料厂朋友圈文案37句
-
新能源朋友圈文案39句
-
游戏网名字符463个
-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