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线与角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评课稿
1、四年级数学线与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线与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二单元《线与角》
①直线:没有端点, 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
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延伸,可以测量。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直线和射线不能比较长短。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画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作一条。)
(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作无数条。)
两平行线间的所有垂线段相等。(即: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垂线画法:一找,二合,三画,四标。(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作一条。)
(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作无数条。)
同一条直线的所有垂线互相平行。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即:【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
④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组邻边互相垂直;
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组邻边互相垂直,且一组对角线也互相垂直。
⑤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的大小有关。
0o锐角90o 直角=90o 90o钝角180o 平角=180o 周角=360o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1个平角=2个直角
⑥量角:量角要用量角器。
(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o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o)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两合一看。
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点重合); 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线边重合)。
一看是指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看刻度)。(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
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角的张口向左看外圈刻度,角的张口向右看内圈刻度。)
⑦画角:画角可以用量角器或三角板。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好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的角有:(注意:这12个能用三角板画出的角度都是15的倍数。)
15o 30o 45o 60o 75o 90o 105o 120o 135o 150o 165o 180o
(45o-30o) (30o+45o) (45o+60o)(30o+90o)(45o+90o)(60o+90o)180o -(45o-30o)
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
2、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 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年级加与减(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
与减(一)》。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把小学数学分为二个学段,本册教材属于第一学段,这一
学段是第二学段学习的基础,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1.经历数与代数抽象、运算过程;体会数与运算的意义;掌握必
要的运算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掌握测量、识图、画图的技巧
3. 理解常见的量
数学思考:1. 在探索排列和组合的过程中,形成全面、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
2. 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1.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能力,即:发展四能。
情感态度:1. 具有好奇心,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积极评价
3.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研读第一学段目标,确定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
1.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
2.会比较20内数的大小。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认识钟表(整时、半时)。
空间与图形
1.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图形。
2.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臵。
统计与概率
能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综合与实践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依据这两层目标,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我确定本单元的
重点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感受算法的多
样化。
3、能用加法与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3、一年级语文上册口耳目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口耳目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会认手足口耳目站坐7个生字,会写口耳、目、手4个生字。
2.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赞赏中国传统文化。
3.感悟课文中的俗语,养成正确的站、坐、行、卧姿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手足口耳目站坐7个生字,
会写口、耳、目、手4个生字。
【难点】观察人体识汉字,并指导可以用手、足、口、耳、目做哪些事。
教学准备:
1.人体图片、各部位卡片、生字词卡片、课件、学习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插图中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图中描绘的情景?
师小结:春天的景色真美啊!花儿红红的,叶子绿绿的,孩子们在户外玩耍,蝴蝶也在快乐地飞舞。
2.学生继续讨论:图中的小男孩在做什么?两个小女孩又分别在做什么?
3.板书课题:口耳目
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象形字,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象形字和插图中的哪个汉字相像。
2.教师拿出手、足、口、耳、目的生字卡片,带领全班学生读生字卡片,并将生字卡片中的字与自己的身体器官相对应,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字音、字形、字义。
三、认知贯通
1.认识口字。
(1)做游戏。请同学们看- -看,老师的手指在哪里?嘴巴也叫口
(2)用口字口头组词。.
(3)指导笔画横折和口的书写。注意:
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
块。
2.认识耳字。
(1)请学生听老师指令分别捏捏自己的左右耳垂。
(2)出示耳的插图,跟着老师读。
(3)指导书写。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
3.认识目字。
(1)说说黑板是什么颜色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目字。
(2)师板书目,领读并引导学生跟着读。
(3)用目组词并说句子。
(4)指导书写。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
4.认识手字。
(1)猜字谜。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2)伸出小手感悟,教师抽学生读手。
(3)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读。
5.认识足字。
(1)用手分别摸摸自己的左右脚。
(2)明确: 脚又叫足。
(3)学生先观察足字该怎么写,再跟着老师读。
6.摘南瓜游戏。ppt出示带有生字的南瓜,摘一个,指名读,全班跟读。
四、课外作业
1.照样子写一写口、耳、目。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1. ppt依次出示打乱顺序的5个生字。
2.全班齐读,分组比赛读。
巩固提升
1.读儿歌,复习生字。
操场上,老师高声吹口哨,.
学生双手放置好,
老师再次喊口令,
学生一足往前跨,
两耳认真听口哨,
两目看前右方。
2.猜字谜,编字谜。
(1) 此物管八方,人人有两片,用手摸得着,自己看不见。 (耳朵)
(2)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目或眼睛)
3.小游戏。学生听教师发号施令站或坐
4.出示课文中的两幅图,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站和坐
5.你会站和坐吗?
6.还是让我们学过这个俗语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站如松,坐如钟。
行如风,卧如弓。
先请学生说说这个俗语的意思,教师再解释。
坐如钟:坐姿像旧时摆放在桌子.上的台钟一样,四平八稳。
站如松:站立时像松树一样挺拔。
行如风:走路时像刮风一样快。
卧如弓:睡觉时像弓一样绷直身体。
7.跟着这个俗语学习站坐行卧
三、手的书写指导
1.新笔画:撇(图片)弯钩(图片)
2.注意: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四、课后习题
全班讨论:我们的手、足、口、耳、目能做那些事?
教师抽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发言。
五、类文拓展
人有五件宝,四肢和大脑,
四肢会行动,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六、布置作业
1.会认双栏线里的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口耳目
4、二年级数学分一分与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以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作为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一条主线。综观整节课,赵老师始终注重强调学生学的过程,而淡化教师教的痕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让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
教材内容的呈现,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充分运用书本上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学习知识,感悟知识,理解并掌握知识。
充分运用课本现有资源,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从而感悟新知,老师的作用只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顾问,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评价。
**老师的课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让学生理解0的除法,老师舍得花时间,在学生分了好多东西以后,出示一个空盒子,并打开让每位学生目睹一下盒子里是空的这一场景,再让学生把里面的东西分一分,从而使学生形象的理解0的除法。在此之后再让学生课后去整理有关0的加、减、乘法。初步培养学生整理、归类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一分与除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除法,理解包含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因此我觉得最好将等分除和有零的除法放到下一个教时。
5、二年级数学加与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玩套圈游戏,看看谁的得分高。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指名口述题意。
2、出示统计表,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 30 41
笑笑 23 44 29
3、分组讨论:谈们谁说的对?
4、独立完成: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
(1)计算淘气的总分
24 30 41=95
先与同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可以用竖式计算:
2 4
3 0
5 4
先把前两个数抄写来,相同数位要对齐再进行计算,得数是53。
在54 的下面对齐数位写出41,54与41相加,先算各位,在算十
位。结果是95、
5 4
4 1
9 5
也可以把三个数字都抄下来,相同数位对齐,再进行计算。
2 4
3 0
4 1
9 5
2、计算笑笑的总分。
笑笑的三次成绩分别是23、44、29,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
的方法计算一下小小最后的总分是多少?
列式:23 44 29=96
结论:淘气95分,笑笑96分,笑笑的总分比淘气的高,所以笑笑赢了。
3、小结;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三、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4 26 29= 37 28 34= 16 35 57=
2、下表是我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
金牌 银牌 铜牌
1996年 16 22 12
2000年 28 16 15
2004年 32 17 14
(1)先估计一下,哪年获得的奖牌多?
(2)1996年获奖牌多少块?
16 22 12=50
(3)2000年获奖牌多少块?
28 16 15=59
(4)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你估计我国运动员将会获得多少金牌?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6、三年级数学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本单元把乘法的教学编写成四段:第70~75页着重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方法;第76~79页着重教学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是0时的乘法计算;第80~83页着重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最后是单元复习。为了有利于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
1? 第70~75页教材的编写特点。
(1) 先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向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扩展创造条件。
第70页例题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就能自己完成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应该口算,思路是灵活、开放的,教材中呈现了学生热烈交流自己算法的场景。在鼓励算法多样的前提下,教材希望学生从表内乘法类推出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积,想想做做第1题作了这种引导。如从23=6想到2003=600,口算250和2500都可以想25。
教材十分注意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因为这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想想做做第2题的练习容量很大,能帮助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口算的程度。第3题把整百数乘一位数与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需要进位的)结合起来练习。第4、5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整百数乘一位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其中第4题还能让学生体会数量关系:每包纸的张数包数=一共有纸的张数。第5题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算法。第6题的解题策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口算232=64或602=30知道60个车轮不够装32辆车。这些策略与口算,学生都已经掌握,教学的作用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并积极参加交流。
(2)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72页例题教学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材让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自己探索。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后还要继续算什么?积的百位上是几,为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试一试仍然让学生独立计算,体会乘的过程中的连续进位。例题里乘得的积是三位数,试一试乘法的积仍是三位数,想想做做第1、2题里的积大多是四位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完整地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第3题让学生算一算,看看积是几位数,引导学生注意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有时是三位数、有时是四位数,并初步研究原因,为估算作准备。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四位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位数里的几百乘一位数后,结果已经超过一千;另一种是三位数里的几百乘一位数得数不满一千,加十位上进位的数后积才是四位数。对此,教材是有控制的,习题里都只出现前一种情况,不出现后一种情况,这是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教学要求作出的规定。
(3) 练习七突出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练习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和笔算的综合练习。在计算方面加强估算,仍然是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安排在第6题。这是在想想做做第3题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只要根据三位数百位上的数乘一位数,即对几百乘一位数的得数满不满一千作出判断。这里仍然不出现几百乘一位数的得数不满一千,加上十位进的数才满一千的情况。第5题通过题组渗透乘法结合律,让学生在计算后发现20042的结果与2008的积是相等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也有两个内容,一个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列式和计算并不困难。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解题继续理解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如第3题里的绕一周要的时间绕的周数=一共要的时间、第4题里的每包克数包数=一共的克数。另一个内容是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在前面已经学过。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解题,巩固已有的解题思路,要让学生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7、数与计算评课稿
能熟练的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反思或个案补充
1、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8+9= 6+9= 5+8=
9+6= 7+8= 7+8=
8+4= 3+7= 8+8=
2、11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20里面有()个十。
1个十和9个一组成()。
与12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比14大3的数是()。
比17少4的数是()
8、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灰雀》这篇课文刚刚讲完,我自认为教学效果并不好。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发现惹人喜爱的灰雀丢了一只时,遇到了捉走灰雀的男孩,他通过语言的引导,让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以及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同时也写出了男孩的诚实。
一开始,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年纪比较小,问题不能太多,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就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课文写了列宁,灰雀,男孩之间的一件什么事?2从哪些地方可以可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3、男孩为什么不敢说出实情?这样,将问题集中在一起,学生在寻找答案的时候目标十分明确,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列宁爱灰雀,不仅仅体现在对灰雀美丽的外型描写,从灰雀失踪后列宁着急、担忧地到处寻找以及和男孩的对话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主要采取抓重点词语理解、换词、删词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这一部分是孩子们很好理解的。而后面男孩为什么不敢讲,他心理的变化过程是比较难教学的一部分。于是我紧紧抓住从哪可以看出男孩为什么不敢讲?来展开教学,男孩说话的吞吞吐吐到后来肯定地回答列宁一定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一变化过程其实就是他意识到自己过错并打算弥补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男孩所说的三句话来体会男孩的心理,着重训练了省略号和感叹号的朗读。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不一样,表达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就比较流畅。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明知灰雀不会讲话为什么不问男孩子而要问灰雀昨天去哪了?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还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列宁爱灰雀但更爱男孩的情感。
整堂课下来,预设的教学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学生表现特别好能做到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但是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不少。对于朗读训练还要更加落实,训练一定要有梯度,同时因为紧张在教学过程中落掉了一个问题没解决,之后想起再补上就出现了问的问题比较突兀的情况。这一切都得感谢组里同伴的评课,让我及时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只要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教学反思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
本节课聚焦人物对话,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本节课的朗读我设立了三关,谁顺利闯过这三关,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星。第一关,读通人物的对话,第二关,读出人物的心情,第三关,读懂人物的心理。第二关通过添加提示语,同学们在提示语的帮助下读出了人物的心情。在朗读的时候,反复体会感受语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读好不见灰雀之后列宁那种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来肯定坚决的语气,还有灰雀回来之后列宁由衷的高兴的心情。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关,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会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再通过朗朗的读,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认为学生还是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今后在指导朗读上还需要加强。
9、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学习概括,练习表达
1.师:用心体味人物说话的意思、话中的情感。列宁一开始是着急,后来是担心、伤心又有点儿期待。复杂的感情用语言表现出来真不容易。
2.师:这篇课文读得读得懂吗?
生:不懂。为什么小孩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死却没有讲,我感觉这篇课文漏掉了一些东西。
师:很多小朋友发现了课文改编以后会漏掉一些东西,你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了不起!现在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
3.我来提三个问题。(板书)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第一个词。
生:有一年冬天。
师:再往下找一个词。
生:一天。
师:再往下找一个词。
生:这时、第二天。
师小结:写下来,这叫时间顺序。(板书:有一年冬天、一天、这时、第二天)
2)师: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
生:三只灰雀。
师:灰雀前加一个词语,怎样的灰雀?
生:欢快。
师: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三只欢快的灰雀。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他发现什么?
生: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师:说完整。
生:他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师:老师把这个句号改成逗号(板书)。
生:一个男孩告诉列宁: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师:重要的句子画下来。第二天
生:第二天,列宁又看见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在欢快地蹦跳着。
师:你能用一段话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嘛?
生: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一棵树上有三只灰雀。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他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一个男孩告诉列宁灰雀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在树上蹦跳着。
师:掌声鼓励。根据老师的提示,你画下来的重要语句这叫概括。概括要掌握两点:第一点,按一定的顺序,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要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刚才这个孩子在最后一句用了一个词,很特别。第二天,列宁
生:果然。
师:你为什么用果然?
生:因为小男孩告诉他会飞回来的,列宁半信半疑。第二天,灰雀飞回来了。所以我用果然。
师:掌声。前面有预言,后面有结果。两者一致,就叫果然。课文读得懂嘛?这样概括是初步读懂,老师有个问题:列宁最后问:灰雀,你好,昨天你去哪儿了?灰雀昨天去哪儿了?
生:被抓了。
师:没讲完。
生1:灰雀昨天被小男孩抓了
生2:灰雀昨晚飞到小男孩家门口了。
生3:被小男孩关起来了。
生4:被男孩抓走,放在鸟笼里,放在他家里了。这里用了省略号,表示男孩说谎了。
师:哪一句说明他说谎了?你像侦探一样分析一下。
生:如果他诚实,会说:他昨天被我抓走了。
师:如果没有抓灰雀,小男孩会说
生:我没有看见。
师:你说抓走要有证据。这是第一个证据没我没看见。
生:他又不敢讲。
师:作者的话判断小男孩不敢讲。第二个证据。
生1: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如果没抓灰雀,他是不会这么说的。
生2:他说一定会飞回来的,是肯定地说。
师:也就是说这只灰雀飞回来的决定权在谁手里?
生:男孩
师:还有吗?你们看到的都是小男孩的话和作者的话。
生:原文。
师(笑):这篇文章就是编者考验我们能不能猜得到,像侦探一样。
生: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如果没犯错,怎么会低着头呢?还没有说一句话。如果他没抓灰雀,看到列宁他会说嗨,你的灰雀飞回来了。
师:这叫有根据地说话,五个地方证明了小男孩把灰雀抓走了。
二、引导质疑,揣摩心理
师:你们都猜到是被小男孩抓走。列宁知不知道?
生:知道。最后一句。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图片
师:哪一句他就判断出是小男孩抓住灰雀?
生:没我没刚看见。
生:为什么列宁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列宁该怎么说?是不是你抓走的?是不是?说!
生笑。
师:有意思了。小男知道灰雀去哪里了,列宁也知道灰雀去哪里了。小男孩有没有说灰雀是我抓走的?列宁有没有说是你抓走的?明明谁都知道,谁却都没有说。能读懂吗?这堂课的秘密就在这里。
生笑。
师:有时人们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是这么说的。这叫心口一致。还有一种话,是心里想的话和嘴上说的话不一致。(面对一个学生)比如,我喜欢你,我就说我喜欢你。但有的人喜欢你,不会说我喜欢你。有时候,心里想的话和说出来的话是一致的。比如,列宁心里想灰雀怎么不见了?于是他就问小男孩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胸脯
师:列宁心里这么想,就这么问了。但有的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是不一样的。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心里怎么想的?
生:是我抓走的。
师:但是
生:但又不能告诉你。
师:能不能直说?
生:不能。
师:你发现了吗?有时候,人物想的话,并不是人物说的话。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拿出纸,看看哪些句子心里想的和说的不一样?
把想的话写在后面,写下来。一样的就不用写了。两个人可以讨论。(8分钟)
师请一位孩子上台,我们听一听,人物说话,嘴上这么说的,心里却是那么想的。他猜得对不对?
师:列宁说: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其实,他心里想
生:它被我抓走了,但是不能告诉你。
师:列宁嘴上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其实他心里想
生:一定是被你抓走了。
师:男孩沉默,不说话。心里想
生:真想告诉你,可是
师:男孩心里很复杂,他用了一个省略号。不错!列宁嘴上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心里想
生:你会把它放了吗?
师: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心里想
生:我会放了他。
师:列宁问:会飞回来?心里想
生:你要把它放了吗?
师: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其实男孩心里想
生:我一定会把它放了。
师:列宁微笑着说:你好!列宁心里想
生:嘿,灰雀,我们又见面了。
师:列宁说: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其实心里想
生:你在他家里过得好吗?
师:你再想想。
生1:灰雀,你昨天是不是被他抓走了呢?
师:昨天你又没在他家?
生2:做客?
师:做客还用问吗?他很担心它哦!
生3:昨天你又没在他家吃晚饭呢?
师:有没有受虐待呢?有没有受伤害呢?明白了吗?最后小男孩没说话,其实心里想
生4:对不起灰雀,是我把你抓走了。
生5:如果灰雀一说,我不就露底了吗?
师:露底是什么意思?
生:我抓他的就暴露了。
生:糟了,灰雀一说我不就完蛋了吗?
师再请一位学生。
师:女孩除了可爱,还要大方。我来说,你来读这个句子。列宁说: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其实,他心里想
生:是被我抓走的,但我不告诉你。
师:列宁嘴上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其实他心里想
生:一定是被你抓走的。
师:男孩沉默,不说话。心里想
生:他在我家里活得好好的。
师:列宁嘴上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心里想
生:你为什么抓他?
师: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心里想
生:我一定会让他飞回来,放了他。
师:列宁微笑着说:你好!列宁心里想
生:你好灰雀,昨天你在他家过得好吗?
师:列宁说: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其实心里想
生:对不起,灰雀,我再也不伤害你了。
师:掌声!谢谢你啊!如果他们把心里的话说直接说出来?会怎么样?
生:再也做不了朋友了。
三、升华情感,感悟品质
师:好。现在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小男孩心里想的为什么不说?
生:一说就暴露了。
师:他为了什么?
生:为了隐藏这个秘密。
师:每个人都有秘密。害怕列宁知道这个秘密来批评他。这是可以理解的。列宁为什么心里想的话不说出来?
生:因为他不想用天的话去伤害小男孩的情感。
师:说得真深刻!再说一遍。
生:因为他不想用天的话去伤害小男孩的情感。
师:要尊重别人,爱护孩子。伟大的人。还有么?列宁为什么不实话实说?
生:列宁知道了他心里的秘密。
师:那就让人很难堪,下不了台,
生:他想考验一下小男孩。
师:考验什么?
生:考验男孩诚不诚实。
生: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再说一遍。
让他自己改正错误。
再说一笔那
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师:给小男孩改正错误的机会。列宁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伟大的人!小男孩你们喜欢么?
生:喜欢。
师:小男孩就是你们,只要改正错误就还是好孩子。
10、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评课稿听课笔记
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评课稿听课笔记
这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的文言文课文,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板块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述《司马光》的故事,课件出示文言文的《司马光》,直观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2、认识文言文:a、出示孔子的经典文句。b、示例:吃饭了吗?饭否?
板块二 学习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并标出停顿,生多种形式朗读。
2、整体感知课文: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b、从文中哪里看出司马光很聪明?c、引导理解重点句子,教给学习方法,如群儿戏于庭,小组合作理解其它句子。d、复述这个故事。
板块三 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出示课外文言文《孔融让梨》。
2、生通过读、译,讲出完整故事。
评析:
本节课,老师立足文本,化难为易,先示范再教给学习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字、词、句,再到理解全文,层层推进。陈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又充满童趣,引导性和启发性很强,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出强烈学习欲望,充满好奇和兴趣,听、读、想、说,多维并进,学习热情得到最大的释放。既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又感受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以一课一得的语文主题学习理念来设计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引入同样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孔融让梨》小古文,当堂检测学生的知识点是否掌握,学以致用,将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本节课,让我对语文课堂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准,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将不断探索。
11、四年级数学方向与位置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方向与位置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方向与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方向和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描述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好方法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准观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数学书61页主题图,先观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揭示这节课学习内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并探索,引发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深入的探究,后以小组为单位有序汇报。(笑笑从家去图书馆,怎样说清楚她要走的路线?)
2.亲自实践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要确定的物体的具体
位置必须要知道方向和距离。老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绘制路线图,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借助质疑,深入研究
如果反过来从图书馆到笑笑家,该怎么走呢?为什么这次描述和笑笑从家到图书馆不一样呢?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是方向改变,两者间的距离并未发生改变。
4. 归纳概括
怎样描述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在描述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师小结。
三、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6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试做后交流
2.课本62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试做后选取正确和错误的展示,通过对比,明确错误原因。
3.课本62页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互批,互疑,互改,互讲。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应用这部分知识时有哪些需要提示大家的?
3.对自己课中的表现做一个评价。
板书设计 :
去图书馆
观测点 方向 距离
12、四年级数学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三单元《乘法》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四位数或五位数)
1.竖式计算
①多位数乘法法则: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百位数乘得若干百,积的末位对百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法则:
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
乘完积后再补0,有几个0补几个。
2.估算
①估算的方法:一般用四舍五入 法进行估算,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过程用连接。
②注意事项: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3.乘法规律
①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
积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②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a倍,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b倍,
积就扩大(或缩小) ab倍。
③如果两个乘数的和相等,这两个乘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当这两个乘数相等时,积最大;这两个乘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二)计算器
1.功能键:ON/C开机/清屏键,OFF关机键,CE清除键,M+储存键,M-减少储存键,
MR显示储存键,MC消除储存键,SET设定键,DATE显示日期,CLOCK显示时间,
TIMER计时器,AVG求平均数,R取余除法。
2.计算操作:如计算254,先输入25,然后输入,接着输入4,再输入=,就能得出计算的结果了。
3.计数法: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就是满2进1。
13、四年级数学线与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线与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二单元《线与角》
①直线:没有端点, 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
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延伸,可以测量。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直线和射线不能比较长短。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画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作一条。)
(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作无数条。)
两平行线间的所有垂线段相等。(即: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垂线画法:一找,二合,三画,四标。(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作一条。)
(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作无数条。)
同一条直线的所有垂线互相平行。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即:【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
④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组邻边互相垂直;
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组邻边互相垂直,且一组对角线也互相垂直。
⑤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的大小有关。
0o锐角90o 直角=90o 90o钝角180o 平角=180o 周角=360o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1个平角=2个直角
⑥量角:量角要用量角器。
(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o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o)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两合一看。
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点重合); 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线边重合)。
一看是指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看刻度)。(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
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角的张口向左看外圈刻度,角的张口向右看内圈刻度。)
⑦画角:画角可以用量角器或三角板。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好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的角有:(注意:这12个能用三角板画出的角度都是15的倍数。)
15o 30o 45o 60o 75o 90o 105o 120o 135o 150o 165o 180o
(45o-30o) (30o+45o) (45o+60o)(30o+90o)(45o+90o)(60o+90o)180o -(45o-30o)
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
14、数与代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数与代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
亿作单位的小数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
2.复习数位顺序表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 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3.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0.6里面有( )个0.01 0.61里面有( )个0.01
3.61里面有( )个0.01 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 1)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5.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计算及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例如:
a) 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b)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c)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为什么要把除数化成整数?
d) 怎样判断游戏是公平的?
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近似数(积、商)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运算律)
6.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
(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7.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 )100=( ) 1000=( )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 )亿千米( )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15、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16、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不确定性 总第 课时
不确定性 备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与能力: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师:ppt 多媒体
个性化修改
摸球游戏 总第 课时
摸球游戏 备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与能力:通过猜测实践验证,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重点:学会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师:ppt 多媒体课件、纸盒、4个黄球、1个白球
个性化修改
作业设计:
一星级(基础演练)
练一练
二星级(综合应用)
小练习册
三星级(挑战自我)
练习册
板书设计:
可能性的大小
不可能可能性小可能性大一定
课后反思:
17、四年级数学生活中的负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负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生活中的负数》
1.正负数
①正数:比0大的数。
表示方法:在数字前面添上+号,可以省略,
如+5、20,读作:正5、二十。
②负数:比0小的数。
表示方法:在数字前面添上-号,不可省略,
如-2、-10,读作:负2、负10。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④数的比较:正数 0 负数
【注意】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时,
要确定以什么作为标准(即:以什么作为0点)。
2.温度
①零上温度:0℃以上的温度。
表示方法:用正数表示,+可以省略,
如+5℃、10℃,通常读作:零上5摄氏度、10摄氏度。
②0℃:水结冰的临界点。
③零下温度:0℃以下的温度。
表示方法:用负数表示,-不可省略,
如-2℃、-30℃,通常读作:零下2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
④温度的比较:零上温度 0℃ 零下温度
【注意】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时,
零下温度的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如:-20℃<-5℃。
四上《数学好玩》知识点总结
1.漏水实验
如果1个水龙头每分钟漏水30毫升,一个月大约要浪费多少毫升水?一年呢?
分时天月 分时天年
30602430 306024365
=18002430 =180024365
=4320030 =43200365
=1296000(毫升) =15768000(毫升)
2.编码
①身份证号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号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地区代码,第7位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位至17位为顺序码(其中第17位,奇数表示男,偶数表示女),第18位为校验码。
②银行卡号
银行卡号是由16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发卡银行标识代码,第7位至15位为发卡银行自定义代码,第16位为校验码。
③学号
2011502361表示2011年入学,五年(2)班,36号,男生。
3.数图形中的学问
①从同一点引出n条基本线段,那么图中所有线段的个数为:
n+(n-1)++2+1=(n+1)n2
②从同一点引出n个基本角,那么图中所有角的个数为:
n+(n-1)++2+1=(n+1)n2
③从同一点引出n个基本三角形,那么图中所有三角形的个数为:
n+(n-1)++2+1=(n+1)n2
18、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笔记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带读词语
(读好词语的节奏,才能读好句子的节奏,才能理解意思。)
2、学生轻声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回顾:什么叫天下奇观?
天下奇特的景象。
2、自古以来:本文是由古文改写而来,是从古至今都有的奇观。
三、梳理结构(根据练习册习题设计)
(一)第二自然段
写景要抓住各方面的特点来描写。
1、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观潮的感受?
学生交流:最后两句话,感受到作者期待的心情。
引:怎么会知道人山人海的?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
学生说,是视觉,找出其他关于视觉的语句。
2、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中,从哪些方面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听觉,找出句子,板书:闷雷,鼎沸
学生回答,视觉:找出句子,板书:风平浪静,白线
2、根据板书关键词,尝试背诵。
(1)指名背诵第一第二句。
(2)指导背诵第三第四句。
(3)自主练习背诵,老师做动作提示。
3、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兴奋、激动
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人群又沸腾起来。
(三)第四自然段
1、自主起立朗读
2、这一段中写到了哪些角度?学生找出句子后回答:
视觉:拉长、变粗、横贯
联想:犹如
听觉:山崩地裂
3、表达出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惊叹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
(2)指名一句句读,指导读出气势,跟读
5、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几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分析,说得非常好。)
看出了时间变化的顺序。
发现是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来写观潮的景象。
发现作者的心情不断变化,层层递进。
发现随着描写观潮的角度的增加,心情逐渐递进。
(多种丰富的视角和解读)
(四)第五自然段
1、最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意犹未尽
2、从哪些角度来写?
视觉、听觉。
三、说话训练
1、观看视频,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选择一个片段来为我们描述这个场面。
2、交流分享(结果上台交流的学生都选择将视频完整介绍清楚)
(结合画面,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或自己即兴组织语言。大都能从视觉、听觉、联想等角度讲述)
四、课后习题
1、课文后的古诗《浪淘沙(其七)》,逐句指名翻译。
2、练习册习题讲评。
19、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评课稿听课笔记
一、复习导入,梳理层次
1. 课题:繁星,繁:多的意思。
2. 梳理课文内容
时间:①从前 ②三年前 ③如今
地点:①家乡 ②南京 ③海上
感受(视觉):①密密麻麻 ②星群密布 ③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联想(原文):①仿佛是母亲的怀里 ②好像是我的朋友 ③母亲的怀里
二、深入读文,感受情感
1. 课文把第一二部分的联想删去了,为什么这样删减不好?
学生回答:前后没有关联了。
老师总结:前后呼应,才会有更深的感受。
通过思考、讨论,比较阅读,来判断删减的好与不好。
2. 交流:你自己看星天的感受。
(学生都能从看到的、想到的两方面来说,这是写景很重要的方法。)
3. 找到相关的句子,感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师范读: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非常喜爱(板书)
②师范读: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熟悉、认识(板书)
③学生自己找:在第三段中找出心情的句子。
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友情变得浓厚。(板书)
这时我忘记了一切:陶醉其中。(板书)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谁在母亲的怀里了:亲情。(板书)
4. 小结
随着课文的描写,作者的情感逐渐加深。
三、品读课文,深度思考
1. 齐读全文。
2. 品读
①表演读: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头和手一起表演。(老师总结:作者观察的视线在变化。)
②为什么说:海上的夜是静寂的?
学生回答:因为海上很安静。
为什么说:海上的夜是梦幻的?
学生回答:因为有很多星星,很梦幻,很奇幻。
为什么说:海上的夜是柔和的?
学生回答:因为船轻轻地在摇晃。
3. 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有哪些呼应的地方?
忘记了一切;仿佛在母亲的怀里。
(阅读原文,发现这样的重复使得文章更紧凑,严密,情感递增。)
4. 学生提问:作者选择离开家乡,为什么还如此想念家乡呢?
学生解答:因为作者想念自己的母亲。
学生解答:因为作者一个人很孤单,孤单的时候想家。
学生解答:因为自己从小在家乡长大,有很多儿时的回忆。
学生解答:作者想念的是很多快乐的时光。
5. 再次齐读课文。
我的感受
老师梳理课文的过程,与《观潮》一课很相似。分别从时间、地点、感受、联想这些方面,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同时,作者的情感是寄托在景物中的,情感随着描写逐步加深,层层递进的。
单元目标中的想象画面,应该要让学生讲述画面。想象能力不是读完文本后直接能提升的,要有坡度、有支架。在后面的习作中,学生也要学会从不同的方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时间或地点的变化顺序来描述画面,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才是有质量的想象。
20、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安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安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材反思1:
本节口语交际课上,我先创设情境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为后续讨论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然后创设校园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练习劝告,巩固所学的要点。表演后及时进行评价----进步的方面进行发扬,不够优秀的方面鼓励进行改进这方面还有欠缺;从学生的语言表述中发现很多孩子的表达不能抓住要点,说话缺乏条理。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偏多,应该多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
教材反思2:
教案:
一、导入
1. 故事导入二年级,开幕式。一个小女孩儿的小白鞋被踩脏了。伤心极了。一群小可爱围在她身边,你一言我一语......没一会儿,小女孩破涕为笑了...... 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是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别人安慰的人。
2.打开话题,谈谈你的烦心事儿。创设交际情景。
二、教学安慰
1. 孩子,说出你的烦恼。随机点播:找同学安慰。认同态度 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我愿意分担你的痛苦。为对方宽心 凡事想开些 痛苦被稀释 给出解决办法 消除顾虑另辟蹊径描绘蓝图 减轻痛苦耐心倾听,分析原因。表示理解,为他宽心。(认同、鼓励、相同事例、换个角度想一想.....)想出办法,从心出发。真心实意 给人鼓励 设身处地 出谋划策 问 赞 帮 逗
2. 同桌悄悄的说一说,解答。
三、利用方法,解决案例。
1. 演示小丽要转学创设情景:下周你就要转学了,你是小丽。同桌来安慰。
四、拓展升华安慰的方式有很多;
一个静静的陪伴 让他哭 让他说完 给他自己消化的时间 痛苦就消化了一半
一个温暖的拥抱,传达你的懂:我很明白你,我很懂你,我 即使你的世界已经糟糕透顶,我还愿意给你拥抱 一个耐心的倾听...
有时,只是需要一个听众而已.
每个人都羡慕大雄有哆啦A梦,因为我们都渴望有人无条件的支持我们,理解我们。当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甚至是一个陌生人,在他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安慰去抚慰他们。幸福的生活,正是由这些暖心的瞬间组合而成。
21、四年级上册20课陀螺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20课陀螺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首先我从播放一个学生玩陀螺的视频导入,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当时因为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后面部分就是我来范读的。从这一部
分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多音字旋、转、钉分不清,因此,在上自己班的课时我就要求学生回家查出以上多音字的解释,帮助区分。
紧接着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从多音字、易读错的字词、易写错的生字等方面进行提醒。
接下来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我出示了部分概括的顺序,例如:说陀螺,学生根据提示自己去概括剩下的内容。在上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大多借助了课外资料书来回答。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会让资料书代替思考的过程。
主要内容梳理完之后就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做批注。一开始,学生有些茫然,后面我提示可以从批注的四个角度去进行批注后,大部分学生能动起笔来。
最后就是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补充批注。
以上就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是和学生梳理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用朗读的方式去体现。
先让学生勾画出各部分中能体现人物心情的句子,再聚焦关键词,概括心情,最后朗读。前两个部分带着完成,后面就独立完成。总的来说,这部分教学时感觉连接性不强,就像在完成问题一样,感觉不太好,后面应该在自己的过渡语上多下功夫。
最后是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理解,因为前面的理解就不太连贯,所以学生在这个地方理解时依旧存在一些困难,在引导下学生才能谈出自己的理解。
最后布置了课外任务,去搜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例子,加深理解。
总的来说,这堂课完成度不太高,争取明天改进!
22、四年级上册15课女娲补天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15课女娲补天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一、教学效果
1.从教学设计看,教师对教材把握准确,能紧紧抓住略读课文这一编排,抓住神话故事这一主题,展开教学。从导语引入神话故事开始,结合前面的精读课文质疑课题,到引导学生自读阅读提示梳理课文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再到品读神奇,小结神话故事的特点,老师始终能关注单元整体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从精读课文中学习的方法运用到本节课中来。再从课内迁移到课外,架设了课内外结合,向课外延伸的桥梁。
2.从课堂组织来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全体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实实在在的学习与实践。
3.从教学目标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预设的四个教学目标充分落实: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测字词识记情况,正确率达到100%;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多次默读,在每次读文前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读有所得,层层落实了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的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等目标。
4.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所有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的情节,了解了女娲这一神奇的人物形象与品质。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自己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展开想象,说出女娲拣石头的过程,而且充分体现了想象神奇,过程具体、生动。所有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迁移拓展环节也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神话故事,了解科学知识的兴趣,走向课外。
二、教学收获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本节课上课前,我充分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科学地确定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际情况,考虑老师与学生的默契程度,找准教学的起点。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教学设计。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整体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也再次让我深刻认识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2.课堂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实在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正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课堂上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不同思想、不同习惯、不同思维方式的活生生的人,因此课堂总会有许多实际生成的东西,是老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课前完全预知的,或者说不可能完全在老师的掌控之下。这就需要老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抓住课堂生成的能力。在设计与生成中准确把握学情,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习得方法,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三、反思不足
1.虽然在课前对学情进行了深入了解,基本上做到了把握班级学情,但对于少部分学生的个体还没能全面掌握。
2.在第二次进行小组交流时,限定了一名学生主说,其他学生补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
3.想象说女娲拣石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但是在时间上给的稍微有点嫌少,特别是全班交流的人数有些少,对于学困生的指导意义还不够。
4.课堂有针对性地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本班这种这种整体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积极性不够高的班级,更应该多一些鼓励。
四、再教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揭题,板题。
2.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三)检查预习,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2.出示生词,读准字音。
3.指名全班交流,引导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想象,感悟神奇
1.默读课文,找一找:故事中哪些地方特别神奇?哪些情节触动了你?圈画出重点词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互相评议、补充。
3.全班交流,引导想象画面,朗读体会故事的神奇和女娲的品质。
(五)补白想象,创编故事
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2.搭建支架,引导想象。
3.小组内尝试讲述女娲各地拣五色石的过程,互相补充补充。
4.指名在全班讲,评议指导。
(六)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1.拓展阅读《女娲造人》,说说这个故事有什么神奇的想象,是人们对世界什么事物给出的解释。
2.汇报交流。
3.推荐读本《中国神话故事集》。
(七)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将《女娲补天》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生动,讲完整。
2.试着将自己创编的女娲拣五彩石的片段写下来。(选做)
3.资料查找:天真的会漏吗?云霞是怎样形成的呢?(选做)
23、四年级上册12课盘古开天地评课稿教学记录
四年级上册12课盘古开天地评课稿教学记录
此篇课文重点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找出主题,并围绕主题整理出文本的章法结构;二是学习古人如何建立联想的;三是引导学生探讨《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盘古开天地之间的关联,从而让学生理解中国神话具有承载传统思想的主要功能。
教学环节之一:原型引入
1.出示盘古原型烛龙神。
这是一个人首蛇身的神,他叫烛龙神,出自《山海经》。烛龙神和盘古,这两个人物形象差别这么大,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2.看课题,提问题
为什么开?怎么开?开成了吗?
评:关于盘古的原型是烛龙神一说,我曾经和陈老师有过讨论,陈老师说关于盘古这个人物形象与故事原型出处,个人建议不作深究,追寻上古之神意在探寻祖先之人。我想了想,觉得也应该换一个开场,用万物起源的问题作为导入或许更加合适吧。
教学环节之二:提炼关键词
学生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提炼关键词:
劈天地分开
撑天地成形
倒万物成形
之后,便带领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
(1)盘古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思考这样变化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小结并讨论
(4)思考变化
古人就是这样,用想象的方式来解释万物的来源。而且这种想象也是有依据,有基础的。
评: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很多学生们对于关键词的把握很准确,很快就找出了劈撑倒这三个字,而且对于天地分开天地成形也能概括出来,这让我非常欣喜。
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何和万物有关联?时,学生们也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古代科技不发达,只能这么想。我也告诉学生,不要认为神话故事都是假的,这些神话是我们先民真实的认知,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这些都是真的。我们不能简单的以现代思维去审视解读这些故事。
教学环节之三:结尾
故事的结尾部分则是课文的最后两段,讲述盘古倒下后的变化,他的身体形成了世间万物。引入《道德经》 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评:关于《道德经》和《盘古开天地》的联系,也有待商榷。
24、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
不要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1) 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2) 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性、科学性,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 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
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
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
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三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洛是不是清晰;
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2) 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学技法,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
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① 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观象,看讲与练时问搭配是否合理等。
② 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的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③ 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
④ 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⑤ 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2)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题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 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还要适时、适当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看板书:
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富有艺术性(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等)
(2)看教态:
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
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
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25、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一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课题质疑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4.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建造者,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三、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蟋蟀图片,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对蟋蟀的了解并揭示课题。接着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然后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最后拓展练习: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二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作者全文采取拟人化的写法,到处都能发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蟋蟀的喜爱与敬佩之情。当学生饱含着对蟋蟀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欲望来学习课文时,也就很容易能够掌握蟋蟀住宅这项伟大的工程了,当然,如此学到的知识也会更深入、更真实,受到的启发更大。
1.教学效果(思效)。
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写法上的收获,通过课堂学习能够学以致用,这是最让我感到欣喜的。
从课文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明显是将蟋蟀当作人来写,文中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比如唱歌弹琴专家等等,都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明了作者对于蟋蟀的喜爱之情。
比如,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通过作者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我们仿佛能看到蟋蟀忙忙碌碌的身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的生动、具体呢?主要原因在于作者长期细致地观察,这里就使学生明白,要想把一件事物(事情)写详细,就要耐心地、细致地去观察。我让学生观察教室内植物写出《绿萝》,将课文学习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及其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学生写出来的片段有了明显进步。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部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是和它们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采取读、思、议结合的方法,品词品句,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氛围显得和谐而充满活力。
3.不足之处(思失)。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差不多,难度不大。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是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这一浅层次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
4.改进措施(思改)。
上课之前,我们往往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查找课件,寻找相关资料,准备教学流程,可谓费尽了周折。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充满了期盼,却忽略了我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学生。所以说,不管是备课,还是课上,还是课下,老师心中都要有学习的主体学生,这样的话课堂会少一些遗憾。
26、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回顾之前学过的《画杨桃》一课,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水到渠成。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之后又带入《登飞来峰》一诗,这两首诗形式结构类似,增加学生的积累。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顺承了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
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我从三年级所学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进入学习本首古诗,通过解题诵读理解感悟等环节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沿用上一单元策略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了,我选用一个六面体,分别找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颜色,当学生发现每人看到的颜色都不同是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因为身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后在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因为这两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写作手法,并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又用盲人摸象这个小故事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因为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部景象。继而马上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有的学生说从高处看,有的学生说从远处看,有的学生说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从他们的回答中看出学生已明白一定道理。这时候我出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回答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回答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道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为了当堂消化所学古诗,我设计了背诵、默写环节,达到会读会背会写的教学目标。
课后也认真阅读了各位老师的教学建议,果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中史老师、刘老师、梅老师、喻老师还有廖校长给出的建议,让我看到了本课教学的不足,也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27、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意义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数的意义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单元重点: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
单元重点: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
28、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单元重点:基本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计算图形的面积。
单元难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9、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操作开始的,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原有认知水平及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中,找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进行优化选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方法。在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与学情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但只局限于对单一图形进行简单分析。本节课可以巩固已有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能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通过比较、归纳,选择求组合图形的最优方法。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渗透转化、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并选择优化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组合图形
1.用已经剪好的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作品。
说一说,你拼成的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y1] 的?
2.它们的面积怎么求[y2] ?
小结:像这样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3.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4.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些什么[y3] ?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用已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体会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是组合图形。再观察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使学生逐步熟悉组合图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交流,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我们同安进修学校附小有一块草坪(如下图)。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y4] 有多大吗?
2.自主探索,交流方法。
⑴认真观察这个图形,谁来说一说你准备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上画出辅助线,师:为什么要画上这条虚线呢?(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的基本图形)
说一说:组合图形和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y5] ?
⑵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
画一画,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你已经会计算的基本图形。
⑶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⑷把大家展示的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小结:刚才大家在汇报时出现三种方法[y6] ,一种是分割法,一种是添补法,一种是割补法。但无论是那种方法,他们的目的都是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转化是我们学习数学经常要用到的一个方法。
3.选择方法,计算面积。
汇报交流,优化方法。
小结: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要选择简单的方法。分割的图形越少、越简单,计算就越容易。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尝试、合作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实现方法的最优化。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y7]
1.计算下图的面积,选择正确的方法。
2.下面是我们学校的一块绿色实践基地,请你计算它的面积。
3.学校要把这块绿色实践基地分配给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请你帮忙设计方案,并计算出每个年级的实践基地面积。
4.下面是一副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64平方厘米,你知道其中每一块板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设计思路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展开教学的,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实践、思考问题的探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用已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体会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是组合图形。再观察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使学生逐步熟悉组合图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充分考虑儿童的原有认知水平及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亲身经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三、在探索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设计,力求有效渗透转化、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精心的设计,这种思想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终身受用。
30、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建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你能计算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单位:米)
建议:将正方形换成平行四边形
2、小结:求图形面积时,只要找到相关的条件,运用所学的方法就能得到要求的图形的面积。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自学书本P61,思考:你怎么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生自学后回答,师边板演边小结)
2、练习:找出下列三角形中BC边上的高。
3、师: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可以作几条高呢?
(生在练习纸上作高,师在板演时特别要注意说明钝角三角形的两条形外高和直角三角形的一组直角边是对应的一组底和高)
4、小结。
探究二:三角形的面积的面积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3、汇报交流
师: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为什么用同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去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拼好后有什么发现?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底与底边上的高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出示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5、验证与归纳
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底高2,它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于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呢?
师:请学生拿出手中的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想办法验证一下
(1)、学生操作: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师: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媒体演示:三种三角形各自相应的平行四边形
(3).归纳
师: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底高的积是什么图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表示?
S=ah2
小结: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31、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了解说明对象松鼠的特征与习性,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体会科学小品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我通过完成填空、自我介绍的环节,先对松鼠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与习性。再通过你说我猜的环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完课内的知识点之后,学会迁移和灵活运用。
2、在梳理完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松鼠》一文运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在学生答出逻辑顺序后,带领学生明确逻辑顺序的概念,同时简单复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在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比较辞海词条和课文《松鼠》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不同说明,来体会《松鼠》一文语言的生动性。在对比阅读后,学生表示更喜欢课文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说明,因为辞海词条的语言平实,对于学生来说稍显枯燥,《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说明文的语言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准确。在辞海词条中,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松鼠的体长。在《松鼠》一文中,经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我利用板书将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作业布置方面,学生在当堂练口头作文的基础上,如果能补充介绍小动物习性或其他方面的特点,就能写成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小品文。回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在大作文本上,将学生的口头练习最后落实在笔头上。
5、学生的情感培养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对《松鼠》一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布丰写松鼠,不是完全用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写,而是带着亲切的情感,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所以整篇文章语言生动,饶有趣味。对待万物,我们应保有一颗温暖的心,有真爱,才有美好。
在整节课中,我认真落实了听说读写,围绕着中考考点来设计提问问题。总体来说,预设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各环节的用时和预设的相差不大,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公开课,心情是忐忑紧张的。在讲课结束后,我结合课堂观察和评课时各位老师的评价,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课文《松鼠》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下:
1、专业行为表达: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指导学生阅读和朗读有4次,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有3次,指导学生分析评鉴有1次,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有2次,引导发现并解决问题有1次,点播思考问题的路径有2次,进行思维方法指导有1次,用文本指导审美有1次,重视人文熏陶有1次,讲授精彩之处有3次,重要知识解释准确有1次,关联旧知识和课内外迁移有2次,强调重点恰当有1次,板书运用恰当有3次,点评学生到位有2次,纠错及时有2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因势利导培养使命感方面,由于文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有缺失。
根据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专业行为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去完成,比如自我介绍时,我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词,就自己先作了漂亮一词的示范。后来我课下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漂亮恰恰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学情分析上,还要再下功夫。
(2)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更有针对性,要学会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总结,不是简单地评价很好、不错等词。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引导。
(3)预设性过强,引导的语言过多,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用词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时候话语过于重复啰嗦。
2、媒体应用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投影预设的课件页面有9次,现代媒体运用有11次,投影学生学习成果有1次,播放声像资料有1次,阅读教科书内容有5次,完成教科书活动有2次,教师板书有4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纸媒教材运用、传统媒体运用和现代媒体运用效果都为等级A。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媒体运用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课堂导入播放海绵宝宝的片段,使学生较快进入情境,幻灯片重点突出,板书条理清晰。但在播放幻灯片和书写板书时,有时会出现延迟的情况,所讲内容和幻灯片展示没有及时对应上。
(2)由于文体限制,利用实物模型教学和电子模拟实验没有出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3、核心素养培育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语言积累丰富有11次,解读文本精当有3次,表达阐述到位有2次,联想想象丰富有1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有5次,探究有理有据有2次,收获审美体验有2次,发展审美体验有2次,口头书面创作有2次,文化传承与理解有1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文化视野与增强使命感这两个方面在教学中都呈现得较少。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让学生对比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和生动,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善待万物。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有所欠缺,这与《松鼠》一文的文体有一定的关系。
(2)文本解读详略得当,但在语言品味板块,留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还是有些短。对于作者如何做到生动地说明小松鼠这个问题,应该留出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之后再进行回答。
4、师生交往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有8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8次,教师提问全班回答有5次,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有4次,学生质疑教师解答有1次,学生交流互相评议有2次,指导学生讨论或辩论有2次,教师激情感染有3次,班级气氛热烈有2次,个体表现突出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针对性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有2次,有理有据纠错且保护学生自尊心有1次,进行形成性检测有2次,及时反馈检测效果有2次。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师生交往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语言具有感染力,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比重较大,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还是少了一点。教师提问,个体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多,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学生互评较少,这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2)在点评过程中,针对性不够,很多时候重复使用很好、不错、非常好等词,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并及时地进行总结。
(3)教学预设方面可以更灵活些,不一定要学生答到幻灯片上预设的关键词,对学生多元的想法和感受再包容一些。
5、课堂提问行为:从柱状图的数据来看,问题指向性明确,没有模糊不清的问题。问题类型方面,描述性问题的百分比为43.33%,判断性问题的百分比为23.33%,论证性问题的百分比为6.67%。获得答案的途径方面,42.86%靠阅读教科书和资料,54.29%靠学生思考,2.86%靠学生谈论。应答方式方面,80%为个人应答,20%为集体回答,无合作交流。学生应答水平方面,74.29%的应答基本正确,25.71%的应答正确有逻辑。教师理答方式方面,48.48%为直接评判,48.48%为追问和补问,3.03%为组织评议,无批评或不理睬的情况。课堂提问与学生应答情况总体来较好。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课堂提问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问题明确,针对性强,难度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问题类型多为描述性问题和判断性问题,论证性问题的比重较低,问题的类型较为单一。
(2)获得答案的途径多为读书和思考,应答方式多为个人回答。在课堂问答方面比较缺憾的地方是缺少小组讨论。在课前预设时,关于说说辞海词条与《松鼠》第二自然段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这个问题,我预设的是学生先集体朗读辞海词条,女生再朗读《松鼠》第二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太过紧张,在学生自行比较后就让个人来进行发言回答。教学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疏漏是可以避免的,在今后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也会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来进行教学。
去年六月,我从上海回到家乡,来到昆明三中,转眼一年,秋去春来。怀着对昆明三中的向往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憧憬,我捧着一颗炽热的心重返校园,完成了新的人生角色的转变。我听过晨光中最动人的读书声,我看过灿若云霞的三月樱花,我在星光下静静聆听风穿过操场的声音。我遇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届学生,他们调皮可爱,也认真踏实,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我遇到了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们,我在三中的大家庭里被爱和温暖包围着,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三中积极向上的氛围里,我督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坚持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在学习和培训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打造自己的源头活水,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这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准备此次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每次磨课,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感谢我的师傅陈玉英老师,安抚我焦虑的情绪,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听我讲课,每一个细节都提出改进的建议。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反思是面莹澈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及时地去调整和改进。我会将此次公开课的收获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不断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站好站稳三尺讲台。
32、五年级上册16课太阳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6课太阳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今天的观摩课很成功,孩子在课堂积极踊跃地抢着回答问题,交往语言到位,把平时我们训练的基本常规精彩地展示了出来,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下面跟大家交流我的学科思想及设计理念。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三年级我们重点训练了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学习课文之前会给学生自主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上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进行预习,除了最基本的熟读课文,标自然段,画生字词语,我们会根据不同课文设置不同的预习内容。比如有的课文需要学生重点理解一些词语,就会让学生提前查词典理解词语意思。就拿《太阳》这篇课文来说,它处在第五单元,而这个单元就是让学生关注神奇的科技世界,留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因为本课预习的重点就是查找关于太阳的资料,课堂交流,重点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
本课所抓的重点交流的词语、易错的生字也是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单。在预习中我发现繁字几乎所有同学上面的每都带了钩,因此我设计了小口决敏字宽宽占上格,撇折横折把脚收来帮助学生改正这个书写上的错误。蔬字横钩和竖这两笔其实是分开的,孩子写的不规范,因此用小口诀横钩、竖分两笔,右边小点莫忘记。
总之,了解学情是我们上课的前提,我们备课不仅仅是要理清我们课堂的流程,更重要的我们要知道学生的起点是什么,哪些内容是学生掌握不好的、需要老师帮助的。教学内容找准了,我们再考虑用什么形式、什么方法来突破这个重难点。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第二,《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以前学生也接触过说明文,但都不要求学生了解这些说明方法,这一课是正儿八经地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1-3段讲太阳的特点,远、大、热。第4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5-8段主要讲太阳跟我们人类的关系。在处理课文时也不能面面俱到,每段都讲,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在讲太阳特点的时候,我重点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数字、反问句,指导学生把这一段读好,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的远,又能帮学生学会方法,那学生学会了方法,自然就会把这种朗读的方法运用到两面两段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也是非常的精彩的。
在讲5-8段时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我简单处理它们的关系,而是把重点放在要求背诵的最后一段,设计语言训练如果没有太阳......帮助学生梳理文中较为复杂的关系,将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与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防止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说话训练、小练笔处处体现语文味。我们都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读得好,等于教学工作成功了一大半。最后一段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直到达到背诵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在读中感悟,以读促写,学生读的火候到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的精彩也应该由学生来演绎,当老师把目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上,关注学生的需求,这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33、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小岛》讲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自己管辖的小岛驻军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反映了小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具有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战士以岛为家为主线,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指导学生感悟文本,努力达成高效课堂。
一、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上课伊始,我先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论语》中共有117个问题,其中109个是弟子问孔子的,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1个是孔子问学生的。这对我们应有所启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与鲜活。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关键。
第一,教法服从学法。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这是向学生传授学法的最好形式。从学生学会一篇课文的角度来设计教路,每个程序中,既有要达到的目标,又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按这样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学习,逐步达到学懂学会。久而久之,经过反复训练,这种教法逐渐会转化为学生的学法。
第二,练习紧扣学法。学生有了学习方法,还应转化为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给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的契机,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感悟文本语言。如,语言描写:战士们有蔬菜吃吗?走,去看他们吃什么!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动作描写: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外貌描写:喉咙哽了一下。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心理描写:将军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将军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学生从这些描写中读懂了将军是一个关心战士,与士兵平等的人。
四、给学生主动探索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如果担心学生不会学习,如果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学习,学生怎么能学会学习?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给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合作。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留意课文中的细节,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情感,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感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4、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三、教学例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1、 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二)、理解比的意义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 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四)、试一试
1、 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1、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 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35、六年级数学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一单元 圆
圆的认识(一)
教材分析:圆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基本图形,但在这里学生是首次正式地系统认识曲线图
形圆,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和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扇形统计图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深化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难点:理解直径、半径的特征,掌握同圆和等圆内直径和半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2)会用圆规画圆。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出示教材第一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都是什么形?(生:圆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圆形世界。去认识《圆》 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相信大家能够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的。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页的观察与思考一、观察与思考二的内容,重点看观察与思考二的内容。
(一)观察与思考一
1.观察实物或课本图,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圆形。
2.思考: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圆,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二)、 观察与思考二。
1.观察课本P2的图,说说哪种游戏方式更公平?
2.画一画。 想一想:你能自己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吗?
3.认一认。圆各部分的名称你都知道叫什么?
8分钟后,看谁的收获多?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自学收获多!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适时参加一些同学的学习指导中,关注学生自学的状态。
2、说一说:
过渡语: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就请学生回答对圆的特征的理解。学生说圆与正方形的不同。学生说圆与直线的不同,教师适时点拨。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同曲线构成的封闭图形,而以前学过的图形(包括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都有角、是线段围成的。
3、画圆
找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画。(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自己画圆)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二次备课。
4、说一说圆各部分的名称,教师适时纠正学生的语言。
五、后教:
1、纠正
观察板演的的学生的作品,从方法,结果,思路,步骤,构图等方面进行品评,认为不足的可以上去补充。
2、讨论(议一议)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画的好的同学说说画的方法?画的有不足的学生说说是什么原因?出示教材P3认一认的圆的图片
六、第二次先学:
(一)自学的内容教材P2画一画,想一想。
通过当堂测试的形式,题目要求: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
思考:(1)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
2、以点A为圆心花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思考: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二)、边画边思考,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对知识进行内化,试着猜测,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汇报交流。
(四)验证自己的猜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
(五)、小结、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七、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一)、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都要装在圆心。
(二)当堂检测:1、判断
2、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八、作业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画圆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36、六年级上册14课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4课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今天开始上第13课《穷人》。这是教部编版本课的第二次。
我们花了充足的时间来读课文。
朝读课30分钟,我和同学们各自读了一遍,历时10分钟。然后,大家齐读一遍,9分钟。接着,跟着101教育ppt的语文学科工具读,这次比较快,8分钟。朝读的最后几分钟,我们检查了本课生字的拼读。
正式上课时,时间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子溜走了,好像没干多少事。我来理一理:
我们先默读课文,理出了这篇小说的人物。桑娜是主角,次要的角色,按出场顺序还有西蒙(已死去),西蒙的两个孩子,渔夫,还有提到但没怎么出场的五个孩子。他们都是穷人,都是可怜人。
然后,我们厘清了人物之间的联系,画了示意图。我要求大家根据示意图,复述了课文主要内容,没有用关联词语。这一步其实是梳理小说的情节。
我们打开了课件,了解了作者生平和代表作。我们口头复述了这一资料。我补充了列夫是狮子之意,不知怎么扯到了佛门的狮子吼,文化背景不同,牵强附会,浪费了时间。又插播说世界四大名著,托尔斯泰独占其三。其中的《复活》与第四部《简爱》天然是一副对联。这个环节虽然有趣,但是由资料引出的,不宜展开过多。
读了小说的创作背景,仿写了其中的爱是句式,构成了一组排比句,算是为考试做点准备。
分组学习了本课的生字,除困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有5个三点水旁的字,3个口字旁的字。这算是分类集中识字吧。
学困字,我给大家讲了个小故事:
一个人很迷信,认为院子里有棵大树就是困,想砍掉。他的朋友笑着说,不能砍,砍了就变成了院子里有个人,就是囚了,更不吉利。
这其实是故事法识字记字。
最后的5分钟,安排大家做了练习册上的拼音、字词题目。正准备评讲时,下课了。布置了家庭作业。
练习册应该早点准备好,讲到任务、情节时,就可以做相应题目,而不必过分纠缠那些资料。这才更像习课堂,这才更有效。
教学反思2: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37、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在本次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我听了3节课,每位教师都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采。因为同在五年级,所以我黄浩老师所授《桥》印象特别深,下面我就对这一课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结构简短,这节课说课老师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等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品质和人格力量。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的特别好:
1.抓住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在教学时,说课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同时说课老师还注意到了修辞方法的指导,环境渲染写作方法的介绍,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2.设置矛盾,老汉的大山形象品读到位。如: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说一说,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3.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说课老师在课堂结尾设置问题: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并拓展延伸了解了新时代的像老汉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从而深化了主题。
38、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周三我讲了一节汇报课《青山不老》,课程是这样设计的:一、聚焦老人,提取老人重要信息 ,感受人物形象;二、聚焦青山,体会创造奇迹之艰难,感悟精神之伟大;三、理解青山不老之含义;四、明白作者之情感。对前两点的设计,我觉得挺满意,后两点总觉得内容有点多,强调人文精神太明显,毕竟是语文课,但不知怎么修改,便这样开讲了。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实践学科,而我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精神的构建,并且只是通过单一的、想当然的说来训练,很少兼顾听、读和写的训练,好像有点儿上思想品德课的味道 。11月初,在人民会堂听了白皛老师的古诗文教学巜江南春》,白老师主要通过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在读中品作者之情感 ;肖绍国老师的《湘云醉卧》,关注细节描写想象画面进行各种读,品味文字的美 ;赵志祥老师的《司马光》,让学生采用普通话读、河南话读、周口话读,横版读、竖板读,有标点读、无标点读,简化字读、繁体字读,品味文言文之美。他们传递的是语文之美,传承的是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我的语文课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没有根据学情细致入微的方法引领和对语文态度的培养,突然觉得自己这20年的语文课白教了 。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却没有抓住重点,尤其看到任教授见缝插针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更有种想提高生命质量的想法 。
梳理思路,断舍离,直奔目标 。
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39、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评课稿
定义 图形 表示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 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1.AM是△ABC的BAC的平分线.
2.1=2= BA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了解几何语言简洁性.
5. 应用巩固
课本上P5第1、2题
补充练习:
(1)如图,AE是△ABC的中线,EC=6,DE=2,则BD的长为( ).
A.2 B.3 C.4 D.6
解析:因为AE是△ABC的中线,
所以BE=EC=6. 又因为DE=2,
所以BD=BE-DE=6-2=4.
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平分三角形内角的射线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而高是直线;
③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高和角平分线;
④三角形的中线是经过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直线.
A.③④ B.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并且它们都是线段,不是射线或直线,因此只有③正确,故选B.
答案:B
(3)三角形的三条高在( ).
A.三角形的内部 B.三角形的外部
C.三角形的边上 D.三角形的内部、外部或边上
解析: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但有三种情况:当是锐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内部;当是直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上;当是钝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外部,所以只有D正确.
答案:D
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应用问题,特别是(3)中又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理解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其高线都是交于一点,但交点位置却不同.
设计意图:除了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外,逐步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还能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高线位置的理解,一举多得.
6.总结反思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有关概念及它们的画法.
(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几何表达及性质的简单应用.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共同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8.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页第3,4题.
40、怀疑与学问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听课稿,分享怀疑与学问听课感受和记录
怀疑与学问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五)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六)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困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
相关文章
-
四年级数学方向与位置评课稿
-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评课稿
-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评课稿
-
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评课稿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很久很久以前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评课稿
-
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三年级数学乘法评课稿
-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
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世界人口》教学设计与反思—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推荐文章
-
一年级上册四季课堂笔记
-
沙滩上的童话 根据开头编故事,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
-
1.填一填。 螺丝刀长几厘米,火柴长几厘米,小刀长几厘米。
-
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生字注音考前训练答案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4司马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五年级语文12课清贫生字注音专项训练答案
-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这样表达好处在哪里?
-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课梅花魂多音字近反义词
-
一年级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少年闰土好词好句
-
二年级贝的故事生字组词与笔画
-
新学期黑板报设计图
-
新楼房(原创)
-
我学仰泳_小学生作文:四年级
-
案例:奇妙的口袋
-
小班教案《小车开动了》反思
-
中班健康教案《阳台上的安全》反思
-
中班数学教案数字如何妙用反思
-
“归零翻篇开新局”主题大讨论活动朋友圈文案32句
-
《铲屎官兼侦探》第一个案件攻略
-
卖火柴的小女孩新鲜感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