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缺想象力
时间:2008-12-10 05:23:16
A+
中国孩子缺想象力
李毓佩这个名字,和这些数字联系在一起:已出版各类数学科普图书100余本,短篇800余篇,总计约1000万字。
和这些荣誉联系在一起:《奇妙的曲线》、《圆面积之迷》获1993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不知道的世界--数学卷 》获1999年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又获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还获有宋庆龄儿童文学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全国畅销书奖……1990年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和读者的爱戴联系在一起:一位学生家长在写给李教授的信里说,他给孩子买过不少书,孩子看完就随手送人,唯有对李教授的科普作品爱不释手,反复阅读从不送人。而且老师反映,孩子的数学成绩进步了,特别是爱提问题了。
早春的一个刮着大风的下午,在李毓佩教授的居所,当我们就他的新书《数学西游记》、《数学动物园》、《数学智斗记》(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展开话题时,李毓佩教授却很平淡地评说自己的成就:我的任务是让小孩子觉得数学好玩、喜欢数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其实是生动有趣的,因为——中国孩子不缺题做,缺的是想象力!
毕业于北京四中的李毓佩,至今仍对一代名师刘景昆先生那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感到回味无穷:“刘老的每一堂课都能让教室里充满了笑声,而在哈哈大乐中,学生们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还极大地开启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了解了许多人生的哲理。教学教到这种程度,是水平,更是一种境界!”
后来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写科普,李毓佩都把生动活泼当作自己追求的境界。从1979年第一本著作《奇妙的曲线》开始,他给自己定下了“既要普及数学知识,还要讲求可读性、趣味性”的原则,小朋友阅读时“最好能乐”。著名作家叶永烈读了他文笔生动、幽默风趣的作品后赞叹道:“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李毓佩特别欣赏王元先生给科普作品定位的四个字:准、新、浅、趣。他的新书《数学西游记》、《数学动物园》、《数学智斗记》也是用故事作为载体讲数学。他说,我本身是当教师的,我知道中国现在的数学教材很枯燥,而且数学这门课的份量非常重,作业量非常大。所以给孩子看的数学科普最重要的关键问题是通俗化和趣味性。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我的目标读者不是“尖子”、“天才”,而是普通孩子甚至是学习不好的孩子。所以要把故事写得通俗易懂而不肤浅,把思维训练和想象力的培养还原成活生生的东西,让孩子们不再厌烦数学或成为“做题工匠”,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
李毓佩认为,小学生中高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是数学启蒙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这时候的孩子有时间看书,能比较系统接受这些东西。“我儿子现在在国外读博士,他的很多同学是从北大、清华毕业的,他们不知道我的名字,但小时候看过我的东西,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给孩子写东西的第一个目的是培养兴趣,有兴趣才能学得好;第二个目的是培养想象力。数学其实是种思考方法,这是课堂上很难学到的。我们教育很大的缺陷就是想象力差,有些老师甚至不允许孩子的解题方法跟他不一样,即使做对了也不行。这对发挥想象力非常不利。孩子为什么喜欢童话?因为它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不受框框限制,比如《数学西游记》利用西游记的人物编进数学的内容,孩子们看起来没有陌生感,也就喜闻乐见了。一个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喜欢上他的课,一个作家的成功之处,在于孩子喜欢看他的书。”
我们注意到,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中的很多解题方法不同于我们爱用的解方程,这是不是在培养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呢?
“我现在用的方法是中国最古老的方法。”李毓佩说,“解方程当然快捷,但是把孩子们的思维弄得简单,上来就设一个方程,解完就完了,脑筋动得少了。很多老师提倡‘多解’,就是想让孩子的头脑宽一点。因此我用了很多方法,古今中外各种各样。这些方法老师不可能讲,课堂上没那么多时间,教程上也没有。我写的是‘数学加智力’,针对的就是孩子喜欢智力游戏这一点。比如《数学动物园》、《数学智斗记》和《数学西游记》,分别采用了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和神话体童话的形式,看得懂的孩子看数学,有个别题目看不懂这没关系,留个遗憾将来再解决;看不懂的也可以看故事,多少受一些启发。这样就可以把读者面打开一些。这个我做过实验,我问过一个小学生,什么叫勾股定理。他说直角三角形三边外头各做一个正方形,大的等于两个小的和。我觉得这就够了。他没学过勾股定理,原文他说不出来,但他从面积那儿解释一下就行了,事实上,古代也是这么解释的。再比如‘幂’的概念,‘幂’本身就是象形文字,意思就是盖桌子布。二次方叫面积,三次方叫体积,那么四次方不就是面积面积?九次方也就可以叫体积体积了……简单的几句话,孩子就能对‘幂’有深刻的认识,往下就好讲了。”
“我的原则是让读者踮着脚尖就能够着,所以每本书涉及的代数、几何知识有所重复,比如幻方,它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它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同一个幻方用在不同的情节,会起到不同的作用。难度上有个渐进过程,一般小读者看得懂前边的大部分题,后边的可以难一些,要向上抻一抻。”
最后我们问道:“每个故事后面附一些题,让孩子看完做一做不好吗?”
李毓佩笑着说:“很多出版社都提过这个要求,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我有意不这么做,看我的书和看电影,看动画片一样,就是消遣娱乐,看完之后,哈哈一笑,知道数学王国原来还挺有趣的,齐了。我不想让孩子做题,一做题又给他加重负担了。中国孩子不缺题做,缺的是想象力。而缺乏想像力的人,是难以具备创新能力的。”
教育学家说,数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能培养人具有了解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愿望,有效地开阔人的思维空间,丰富人的想像力。在数学被越来越多的人只当作工具的今天,李毓佩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岂止于一百余本数学科普?
和这些荣誉联系在一起:《奇妙的曲线》、《圆面积之迷》获1993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不知道的世界--数学卷 》获1999年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又获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还获有宋庆龄儿童文学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全国畅销书奖……1990年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和读者的爱戴联系在一起:一位学生家长在写给李教授的信里说,他给孩子买过不少书,孩子看完就随手送人,唯有对李教授的科普作品爱不释手,反复阅读从不送人。而且老师反映,孩子的数学成绩进步了,特别是爱提问题了。
早春的一个刮着大风的下午,在李毓佩教授的居所,当我们就他的新书《数学西游记》、《数学动物园》、《数学智斗记》(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展开话题时,李毓佩教授却很平淡地评说自己的成就:我的任务是让小孩子觉得数学好玩、喜欢数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其实是生动有趣的,因为——中国孩子不缺题做,缺的是想象力!
毕业于北京四中的李毓佩,至今仍对一代名师刘景昆先生那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感到回味无穷:“刘老的每一堂课都能让教室里充满了笑声,而在哈哈大乐中,学生们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还极大地开启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了解了许多人生的哲理。教学教到这种程度,是水平,更是一种境界!”
后来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写科普,李毓佩都把生动活泼当作自己追求的境界。从1979年第一本著作《奇妙的曲线》开始,他给自己定下了“既要普及数学知识,还要讲求可读性、趣味性”的原则,小朋友阅读时“最好能乐”。著名作家叶永烈读了他文笔生动、幽默风趣的作品后赞叹道:“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李毓佩特别欣赏王元先生给科普作品定位的四个字:准、新、浅、趣。他的新书《数学西游记》、《数学动物园》、《数学智斗记》也是用故事作为载体讲数学。他说,我本身是当教师的,我知道中国现在的数学教材很枯燥,而且数学这门课的份量非常重,作业量非常大。所以给孩子看的数学科普最重要的关键问题是通俗化和趣味性。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我的目标读者不是“尖子”、“天才”,而是普通孩子甚至是学习不好的孩子。所以要把故事写得通俗易懂而不肤浅,把思维训练和想象力的培养还原成活生生的东西,让孩子们不再厌烦数学或成为“做题工匠”,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
李毓佩认为,小学生中高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是数学启蒙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这时候的孩子有时间看书,能比较系统接受这些东西。“我儿子现在在国外读博士,他的很多同学是从北大、清华毕业的,他们不知道我的名字,但小时候看过我的东西,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给孩子写东西的第一个目的是培养兴趣,有兴趣才能学得好;第二个目的是培养想象力。数学其实是种思考方法,这是课堂上很难学到的。我们教育很大的缺陷就是想象力差,有些老师甚至不允许孩子的解题方法跟他不一样,即使做对了也不行。这对发挥想象力非常不利。孩子为什么喜欢童话?因为它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不受框框限制,比如《数学西游记》利用西游记的人物编进数学的内容,孩子们看起来没有陌生感,也就喜闻乐见了。一个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喜欢上他的课,一个作家的成功之处,在于孩子喜欢看他的书。”
我们注意到,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中的很多解题方法不同于我们爱用的解方程,这是不是在培养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呢?
“我现在用的方法是中国最古老的方法。”李毓佩说,“解方程当然快捷,但是把孩子们的思维弄得简单,上来就设一个方程,解完就完了,脑筋动得少了。很多老师提倡‘多解’,就是想让孩子的头脑宽一点。因此我用了很多方法,古今中外各种各样。这些方法老师不可能讲,课堂上没那么多时间,教程上也没有。我写的是‘数学加智力’,针对的就是孩子喜欢智力游戏这一点。比如《数学动物园》、《数学智斗记》和《数学西游记》,分别采用了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和神话体童话的形式,看得懂的孩子看数学,有个别题目看不懂这没关系,留个遗憾将来再解决;看不懂的也可以看故事,多少受一些启发。这样就可以把读者面打开一些。这个我做过实验,我问过一个小学生,什么叫勾股定理。他说直角三角形三边外头各做一个正方形,大的等于两个小的和。我觉得这就够了。他没学过勾股定理,原文他说不出来,但他从面积那儿解释一下就行了,事实上,古代也是这么解释的。再比如‘幂’的概念,‘幂’本身就是象形文字,意思就是盖桌子布。二次方叫面积,三次方叫体积,那么四次方不就是面积面积?九次方也就可以叫体积体积了……简单的几句话,孩子就能对‘幂’有深刻的认识,往下就好讲了。”
“我的原则是让读者踮着脚尖就能够着,所以每本书涉及的代数、几何知识有所重复,比如幻方,它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它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同一个幻方用在不同的情节,会起到不同的作用。难度上有个渐进过程,一般小读者看得懂前边的大部分题,后边的可以难一些,要向上抻一抻。”
最后我们问道:“每个故事后面附一些题,让孩子看完做一做不好吗?”
李毓佩笑着说:“很多出版社都提过这个要求,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我有意不这么做,看我的书和看电影,看动画片一样,就是消遣娱乐,看完之后,哈哈一笑,知道数学王国原来还挺有趣的,齐了。我不想让孩子做题,一做题又给他加重负担了。中国孩子不缺题做,缺的是想象力。而缺乏想像力的人,是难以具备创新能力的。”
教育学家说,数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能培养人具有了解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愿望,有效地开阔人的思维空间,丰富人的想像力。在数学被越来越多的人只当作工具的今天,李毓佩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岂止于一百余本数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