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首页 - 专家观点

让孩子自驾轻舟驶向人生未来

时间:2008-12-10 05:23:05 A+

让孩子自驾轻舟驶向人生未来

让孩子自驾轻舟驶向人生未来

  王晶,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助理,高级讲师,教育部、全国妇联组织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她的家教理念和其他家长相比,有很多特别的地方:一般家长都是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家庭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少吃苦少受罪;而王晶却变着法子让女儿吃苦,目的是从小培养女儿的自立能力。
  在妈妈的打造下,女儿黄思路从小就有着相当强的自立能力,两岁多时,妈妈就开始让她自己洗头洗澡;刚上小学,一件连衣裙穿着不合身,妈妈让她自己想办法,她就自己飞针走线,尽管是稀针粗缝,但是真的解决了不合体问题;她15岁出访日本;16岁独自到美国学习古典音乐……现在的黄思路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她被学校称为“标准优等生” 。学业上,除了自己的必修专业外,她同时还在攻读经济学和艺术学学位;课余还要参与学校很多活动,每周她要参加学校的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排练,在交响乐团,她除了担任钢琴演奏之外,有时也客串打击乐手,水平还相当专业;此外,她还要负责留学生部的一些具体工作。
  别人家总是大人照顾孩子,妈妈整天要为女儿的穿戴费用操心,而黄家却恰恰相反——思路上中学以后,她自己的所有事务都不用爸爸妈妈操心。鞋子破了,修鞋匠都没辙,她就自己动手修。稍大一点,就连妈妈的衣服、鞋袜和化妆品也都是她负责选购。更有意思的是,就在思路赴北京读书前,她滑稽地对妈妈说: “我走了以后,我看你也该学会自理了。”然后,又把妈妈穿鞋的款式、码号和衣服的规格、款式都详细告诉妈妈。可是,她明白,妈妈整天工作都够忙活了,哪里有空转商场买东西呀!于是,她竟没大没小地跟妈妈开起玩笑宋: “如果你实在没时间,又买不好,要是不急用,就等‘姐姐’我放假回来带你去买。”她还真说到做到,每个假期她都要带妈妈去做做发型、买买衣物。
  有人说,黄思路如此出色的自立能力完全得益于妈妈的苛刻要求,那么,王晶是怎样培养女儿自立的呢?请看记者近日对她的访谈:

  对话王晶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别的家长都是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家庭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少吃苦少受罪;而您却变着法子让女儿吃苦。您这样做有什么特殊意义吗?您具体是怎样做的?
  王晶答(以下简称答):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我们始终有一种危机感,担心娇养了孩子。所以从她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把每一个困难都看作一个锻炼的机会,有的时候甚至为她创设困难,让她学会如何变不利为有利,顺利度过难关。我们家生活条件比较好,算是“娇生”吧,但是我们不能惯孩子,担心把她培养成一个小公主。
  思路两岁多的时候,我和丈夫都准备报考研究生,我们一边工作一边备考,这样就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照顾女儿,因而,我就提前把她送进了幼儿园。可是,她习惯了在家里和我们一起生活,所以刚到幼儿园的那几天,她总是哭着要妈妈。主要是不喜欢呆在幼儿园里,想通过哭闹的方式“逼”老师放她回家。有一天老师看她实在哭得厉害;心一软,就提前送她回家。当时我看见老师领着黄思路站在门口,就赶忙跟老师打个招呼,让老师先走。小思路满以为我送走了老师会让她进屋,可没想到我挡在门口,硬是没让她进门。并且十分严肃地对她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没到放学时间,谁也不能回家。现在你只能自己去幼儿园了。”她呜呜地哭着,伤心极了!不过她知道,依我的脾气肯定不会让步。于是,不一会儿她就妥协了,央求说: “妈妈,你送我回幼儿园吧!”看着女儿那副委屈、可怜的样子,我心里好不是滋味,真想一把抱起她,为她擦干眼泪,再把她送回幼儿园去。可是转念一想: 必须从小培养她的自立能力。幼儿园离家只有几分钟的路,她一个人完全可以回去;再说,如果今天我送她回幼儿园,等于奖励了她的行为,明天她还会再哭,她觉得哭了就能回家见到妈妈,然后妈妈还能再送我一次……这样下去,就给她养成了坏习惯。
  于是,我语气和缓地连哄带吓唬: “好孩子,自己回去吧!你乖乖地回去就是好孩子,下午妈妈第一个去接你。你要在这儿哭,哭到天黑也没有人让你进来。”思路觉得拗不过,只好哭着回到了幼儿园。我目送着女儿一步步远离了自己的视线,我知道小思路心里的委屈,但我更清楚自己的做法对女儿意味着什么。她走远了以后,我把门关起来,自己在家里大哭了一场。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太
  狠了一点,毕竟孩子只有两岁多。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从此以后,她在幼儿园再也没哭过、没中途回过家。
  问:您为什么如此重视对女儿自立能力的培养?随着思路年龄的增长,您对她自立能力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您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在学校里,和同学们的接触中,我发现不少年轻人太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再结合自身的成长体验,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作为独生子女时代的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于是,我把培养女儿这方面的能力作为自己家教的又一门必修课。在做法上,我就坚持两点,一是她做得不好从不迁就;二是硬“逼”。
  思路上学以后,各方面就已经能自理了:房间要自己整理,简单的衣物要自己洗涤,每天上学要带什么学习用具一律自己负责。我至今还记得,她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一件小事,让她明白,人必须自立。 那时,学校正搞一个大型的文艺汇演,她作为校学生会主席,不仅担任组织策划,还得出一个节目,又赶上期中考试,她一边准备考试一边组织汇演排练,经常忙得晕头转向。最后一次彩排那天,她竟把自己要用的伴奏带丢在了家里。
  到了彩排现场,黄思路竟发现忘了伴奏带,眼看着就要轮到自己的节目了,这该怎么办?她突然想到,那天我正好在家休息。她赶紧跑到电话亭给我打了个电话,求我把磁带送去。不料,我一口回绝: “不行。你自己的错误不能惩罚妈妈,你自己回来拿吧。”
  “不行啊,我是第二个节目,这样老师会批评我,怎么办?况且不仅影响我,而且还影响别人。”黄思路焦急地恳求我。
  我毫不让步: “这个没有办法,就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后果的,你早就应该知道,这些你要自己想办法处理。”
  尽管黄思路一再地连认错带央求,但我还是没帮这个忙。最后,她只好找老师调整了演出顺序,自己赶回家取伴奏带。结果因为匆忙上场,她的节目彩排效果并不理想,被老师批评了一顿。那次教训也一直留在黄思路的记忆深处。
  可能有人觉得我太苛刻,不过,我认为她要承担这个后果,她已经够理解这件事情后果的年龄了,这个时候越是帮她,其实越是害她。我想这事给她的印象至少她到现在还记得,这就说明当时的刺激起作用了。如果那一天早上我要说“磁带没拿,拿上”;或者中途我把磁带给她送去,她的记忆肯定不会有这么深刻,而且后来还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说明迁就没有任何好处。
  问:您的家教经验,已经使许多家长很受启发。但是从我国目前的一些家长教子观念看,他们对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还重视不够,想请您给那些家长们以正确的点拨。
  答:我认为, 自立能力,要从小培养,这犹如为孩子铺一条通向命运远方的路。不少教育专家都曾呼吁:家长除了关心子女的学习之外,更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均衡发展。在子女教育上要放开手脚,注重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当家做主;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给他们经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将来能经得住风浪。
  河海大学的颜素珍教授就曾指出,很多发达国家都比较注重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意识是比较弱的。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教育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到外面参加劳动挣钱。
  实际上,就孩子的成长而言,自主自立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乃至一生的幸福,它的作用比读书成绩更重要,它是孩子成长中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独立精神,孩子也应当尽量摆脱对父母的种种依赖。我想用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劝诫那些不能自立的孩子们:“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许多家庭的父母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不放任的做法。放手,就是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比如:美国一岁的孩子基本上是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让他们自己用小刀叉吃饭,吃得到处都是,脸上沾满了奶油,将饭菜打翻,父母不急也不恼,但父母决不哄着喂食,这样2岁的孩子就能与家长一块用餐。在瑞典,孩子出生后很少被父母抱在怀里,在家里一般是放在小床上,出门放在小车上,会走的自己走,哭也不抱,小孩子从不与父母同睡。
  在德国,1岁左右开始学走路,摇摇晃晃地艰难前进,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基本上没有赖在地上大哭不止,非要大人扶起来不可的情况。美国中学生有一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上大学要靠打工自己挣学费。在美国新罕布什有77%的高中生打工。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孩子还在热被窝熟睡时,美国孩子已经挨家送报纸了。
  相比之下,我国的许多家庭,特别是富裕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过度地保护与过多地照顾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自理、自立。据上海的调查,在小学生中低年级37%的孩子不会穿衣服,30%的孩子不会扫地,高年级中63%的孩子不会烧饭,57%的孩子不会钉纽扣。
  父母应该清楚,你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包办一辈子。从小培养自理自立的能力、坚毅顽强的性格、适应环境的能力,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问:独立生活能力是培养孩子未来独立性的基础,独立性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人一生的发展和成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普通家长来说,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呢?
  答:有关科学研究证明,0—6岁是儿童各项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重要阶段,父母要从小抓起,从点滴抓起,使他们养成自理自立的习惯。
  父母要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各种事,在实际中锻炼、增长见识,塑造个性,培养独立能力。对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繁杂的原则,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成长,并及时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在法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中国妇女带着孩子去法国旅游,一天,她带着孩子到法国朋友家作客,热情的法国女主人作过礼节性的欢迎之后,便问中国客人喝点什么。中国客人按照本国人的传统习惯回答说: “随便。”转过来,主人又问孩子喝点什么,未等孩子自己回答,孩子的妈妈就抢先说: “别管他,我喝什么,他喝什么。”法国女主人很不理解地说了一句:“让孩子自己选择。”然而,这时,孩子的妈妈固执地表示没有给孩子选择的必要,最终孩子还是没有得到选择的权利。
  因此,有人说,中国的家长太累,责任心太强。的确,许多时候,家长成了孩子的“代办”。从生活琐事到思考问题,都一代到底。其实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和懒惰性。缺乏自立意识,自理能力和自我调控、管理能力。怎样改变中国人的这一教子弊端呢?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访谈补白

  很多人是通过黄思路的那本《16岁到美国》的书认识她的,那本书是她在美国学音乐的时候,每天发给妈妈的伊妹儿汇编而成的。现在黄思路和妈妈依然保持着这种交流方式,她把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很细小的事情都跟妈妈讲, “就因为我跟我妈习惯了每天一起聊天,所以那时在美国,就坚持天天要发伊妹儿,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把当天的事情写下来,哪怕当天发不成,第二天也一定要再发给妈妈。 ”黄思路回忆说。
  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王晶为女儿精心铺筑了一条小路,在黄思路童年的时候,母亲在这条路上为她设置了许多障碍,所以她一路走来并不轻松。然而,当黄思路逐渐能够适应这种困难的时候,她脚下的路也就越走越宽了。
  在我的访谈即将结束时,脑际突然闪现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家长对孩子疼爱有加、百般娇宠、无度迁就,倒头来,亲子关系越来越僵;而黄晶对女儿那般“苛刻”,结果母女关系却如此和谐?这不就是王晶家庭教育的奥妙所在和成功之处吗?!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