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
“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
从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的足迹来看,除了极少数由于脑子一时冲动,偶然触犯法律外,绝大多数都是起初染上或多或少的不良行为,继而发展到违法直至走向犯罪的道路。“问题少年”的问题在哪里?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问题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李某初中时多次偷拿其他学生的东西,家长知道后竟夸孩子聪明。后来,该学生采取砸锁撬门手段,夜间盗窃某机关大院,盗窃价值达3800余元。当公安机关通知其家长时,李父竟振振有辞地说:“我的孩子是调皮,咋能是犯罪呢?”
不良的学校教育管理是放纵“问题少年”的温床。有的学校不是潜心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是单纯追求升学率。7月下旬,公安机关去某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时,该校只安排初一、初二学生参加收听。当问校方为什么不让初三学生参加?校长竟这样说:“初三的学生再有半年就该报考高中了,就不管他们了。”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是“问题少年”的诱因。未成年人是模仿性较强的年龄段,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脆弱和危险时期。在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不良文化导致犯罪的比重相当大。今年3月,一名16岁的学生学着电视里的情节,蒙面作案盗窃,暴露出了不良文化的影响。
减少或遏制“问题少年”增多的状况,首先要抓好源头工作,社会、学校、家长应各尽其责。学校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重要的道德培养而导致“问题少年”的状况,注重政治、道德和法律教育,发现有心理病态的学生,家长和学校应联手及时矫正。
家长应进一步增强家庭责任感,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除了在待人处事、遵纪守法方面给孩子做好表率外,还要掌握对子女正确的教育管理方法。
社会各界都应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摄制电影、电视剧,出版文化读物,首先要考虑是否有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害毒素,要坚决消除那些诱导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网吧、色情场所等病态环境,为了祖国的明天精心培养未成年人健康茁壮成长。
问题少年缘于家庭教育缺失
专家指出,应该从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做起,充分发挥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中心作用;出现问题再矫治的社会代价,远远高于正常的教育成本
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省各地都组织了集中深入的讨论。当人们把目光集中在政府行为、学校教育等方面时,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诱发问题青少年的另一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
新穗学校是目前广州市仅有的一所教育问题青少年的工读学校。根据调查分析,该校1997年以来的392名学生中,超过50%的学生原来都有打架、勒索、偷窃等不良行为,而其中家庭结构存在问题(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危机家庭等)的就占44.5%的比例。受家庭的影响,这些孩子更易产生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
在完整家庭中成长的问题青少年,也凸显了这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严重缺失现象。
若放任这些孩子游走在犯罪的边缘,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象透视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得当的教育方法、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从事教育实践和调研多年的广州市新穗学校校长、高级政工师谢永德认为,教育是全方位关注、多方有效协调的结果,没有家庭教育的协调、配合,光有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
目前的现实却相反,大量的调研显示,家庭背景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导致问题青少年的关键因素。
边缘少年被家庭逼上歧途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危机家庭却让摇篮受到了太多太猛烈的碰撞和冲击。
就读于新穗学校的黄勇(本文涉及边缘青少年问题,使用化名,下同),父亲原是一名工人,下岗后在某单位做保安;母亲无业,每月在村里分红约300元,有间歇性精神并发症。这个衣食堪忧的家庭背后隐藏着极大的忧患,每天家庭战争气氛浓烈。
母亲对黄勇的教育很有脾气,动则打骂,父亲一直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后来,因无力管教,黄勇父母将其交给年老体弱的外公、外婆照管。生活在这样的危机家庭中,致使黄勇后来愤而离家出走,长时间沉溺于游戏机,还加入社会帮派,接触软性毒品,养成偷窃、打架等恶习,不能自拔。
谢永德说,危机家庭经济拮据,家庭成员关系比较紧张,相处不和睦,尤其是夫妻之间矛盾的恶化,常常让身处其中的孩子深受其害。
采访中,另一位学生刘文着实让记者感到惊讶,年仅14岁的他,脸上写满了异常复杂的表情。
刘文生活在一个放任自流的家庭,母亲只顾享乐,完全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父亲一直怀疑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刘文在家里没有得到关注,于是选择了放纵自己,在别人的怂恿下逃学,初二时每学期旷课达300多节,后来加入一个犯罪团伙,跟从一个“大佬”在江南西一带活动,勒索附近的学生。
专家分析,因受家庭冷落,再加上在学校学习成绩差,问题孩子就企图通过反叛行为引起注意,家庭对他的教育抱有放弃的态度,令他更肆无忌禅,一步一步走下坡路。其性格也转向孤僻、压抑个人情感,强烈渴望亲情关怀,个性中隐含很强的冲动成分,且有暴力倾向。
亲人的敌视、冷落使很多问题少年都感觉自己的存在是个负累,对自己缺乏信心,亲情需要得不到满足,易受“损友”的影响。谢永德说,“透过刘文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他是被家庭逼上歧途的!”
残缺家庭产生迷途“稚鸟”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今年16岁的陈华明是个孤儿,一直随阿姨生活。华明5岁时,妈妈因病去世,父亲体弱多病,没有固定的工作,常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一直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和校园生活。
不幸家庭的苦难常常是难以言状的,尤其是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总带有悲情式的残缺。
陈华明11岁时,父亲又因过度劳累生病去世。没有母爱,没有童年的欢乐,更没有家庭教育的熏陶,他就如迷途的稚鸟,一直找不准方向,游走在社会的边缘、犯罪的边缘。
不幸的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而学校老师的有限关怀实在无法弥补这一巨大的创伤。这些预示着这一类孩子的成长将经历孤独与排斥、苦涩与不平、艰难和坎坷。
谢永德说,对不幸家庭的问题孩子,学校要着力为他营造“第二个温馨的家”,全社会也应针对这一类孩子做实质性的帮扶。
父母离异谁解孩子心思
夫妻离异,伤害最深的莫过于孩子。
与记者交谈时,刘国庆迫不及待地详述着自己现在的优异成绩和表现。他现在是广州一所技校的学生,就要走向社会了。谈起过去,他同时似在思考,表情复杂,但非常认真。
小刘9岁时,母亲因无法忍受父亲游手好闲且生活作风不检点,毅然提出离婚,法院将小刘判给了母亲。然而,刘家并没有停止对刘国庆的争夺。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数落丈夫的种种“恶行”,甚至跑到老师面前将“家丑”抖出来。
小刘选择跑到爷爷家寻求帮助,然而长辈们并没有让他感到温暖。找不到心灵慰藉,在频频外出中,他找到了同病相怜的伙伴,加入了所谓的“宝龙帮”。在不良群体中混了很久,滋生出霸气,一言不合就挥拳相向,有一次竟拔出尖刀,向一个敢于当众嘲笑他的女生刺了下去……
父母经历复杂身教失当
父母复杂的经历、言行和背景也会给青少年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言传身教的不当在家庭教育弊病中很具代表性。
谢永德特别提到李佳这个孩子。15岁的李佳是独生子,家庭经济优越,父母早年在外地经营“的士高”、“夜总会”,如今在广州经营包装纸公司。父母的社会接触、言行和思想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在父母的影响下,小李有较严重的反社会倾向。弃学、打架斗殴、加入小帮派、敲诈勒索、沉迷网络游戏,可谓“多毒俱全”。
为小李实施矫治教育的几位老师,分析了家庭对其产生的突出影响:
一是金钱万能,读书和不读书没有区别,不怕犯罪,认为有钱就能将有罪化为无罪;
二是对社会的反叛思想和行为,对社会规范、执法人员和社会秩序存有反感;
三是过分重视所谓人情和建立社会关系网络。
在这种情形下,不但存在家庭教育的缺位,而且由于父母的复杂言行和背景,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和行为方式通过家庭直接作用于青少年,父母的言传身教走向反面,家庭的教育功能已经完全丧失。
用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当记者走进新穗学校初二(2)班寝室与小何聊起来时,他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的困惑和理想。
小何原是一名普通的初一学生,因为多次逃学作案被送到这里。他感慨地说:“我知道自己很坏,在干坏事,但改不了啊,也没人管。我多想父亲能管我,我跟他说我想当兵做一名军人,他却不听不理。”
新穗学校的最新调研表明,有愈86%的问题青少年感觉到“无心读书”、“学习任务重”、“考试测验太多”,这些孩子少有成功的自信感,而家长并未清醒地了解孩子这些问题,及时给予疏导。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敏强教授认为,家庭教育的失误在于家长对孩子表达意愿的忽视。家长应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深入考量孩子的内在情感需求、学习压力和生活上的困惑,可以说,没有这种沟通的姿态,就没有家庭教育的实质性开展。
因家庭出现危机而受影响的张年向记者坦言,他在家庭中从没有感受到温暖,“他们都觉得我是个负累,我怕在家,怕他们那冰冷的透着敌意的眼光。”
辅导张年的新穗学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张年在校的表现不错,几乎每周都获得放假的资格,但每次他的父亲都比较晚才到校接他,也没有给张年作任何解释。
有一次张父早到,令张年喜出望外,他高兴地对老师说:“太好了,我爸今天这么早来接我。”然后他又问父亲:“今天怎么早来的?那么疼我,是不是惦记着我呢?”对儿子亲昵的态度,张父面无表情,只作敷衍式的回应。
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是一个学生。要学会与孩子作平等式的沟通交流,细心体味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各种合理的冀求,而不是动辄以粗暴的命令式嘴脸出现;要重视在细节上关怀孩子,千万不能忽视细节对孩子的感化作用。
专家视点:孩子行为成人道德投影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早期成长的决定因素,不良的家庭教育常常是滋生问题青少年的温床。
在采访中,孩子们说出了他们心中的困惑:与父母关系紧张;父母与自己沟通、对自己尊重和理解太少;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只顾自己;家庭生活枯燥乏味;父母离异或重组,自己没有温暖……
“对孩子的这些心声,家长不应该视而不见!”谢永德认为,家长应增强对社会、对孩子的责任感,对孩子的需求、爱好、兴趣、交往、消费、困惑和学习情况等投入更多的关注,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
为此,教育专家指出,应该从重视家庭教育和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做起,充分发挥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中心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教授说:“道德不是靠灌输的,是靠家长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教给孩子的。如果成人世界都奉行弱肉强食、巧取豪夺,你又凭什么要求孩子温良恭俭呢。孩子世界的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这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敏强教授主张,“要及早重视家庭教育,做好问题青少年的预防教育工作,包括智力开发、艺术熏陶,以及早期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张敏强说,出现问题再矫治的社会代价,远远高于正常的教育成本,预防优于善后处理,在这一方面,家庭教育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
-
从“问题孩子”到阳光少年
-
“问题孩子”主要出在“问题家长”身上的相关知识
-
蟋蟀的住宅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
新生宝宝月经问题:刚出生宝宝也有“月经”
-
宝宝竟然提出这样的“性”问题!
-
伟大的数学:“世界末日”的传说引出的数学问题
-
“打”出的问题
-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科技活动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打”出的问题
-
1.(1)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森林报》平均每天卖了多少份? (3)大象买1份《森林报》和2份《故事报》一共花了3.4元,《故事报》每份多少元?
-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买文具》练一练6.4张是一套,也可以单买。 (1)每张风景图片比每张鲜花图片贵多少元? (2)一套风景图片和一套动物图片一共多少元?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
幼儿园老师在语言培养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
“准妈妈”的性问题怎么解决
-
孕期心理指导:从“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
-
无痛分娩的问题:无痛分娩真的“无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