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关于最好的父母什么样的知识
李开复关于最好的父母什么样的知识
因此,中国青年的父母们,我们的责任重大!让我们努力吧,争取成为“最好的父母”。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
●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
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已知的惩罚;(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启发的作用。
●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
在今天这应试的学习环境里,我们很难对课业成绩不在乎。但是,孩子在这环境里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尽量体谅他们。不要对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不要把成绩看太重,打好基础和真的理解远远比成绩重要。
尽量让你的期望合理化。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根本放弃了。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
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而不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要鼓励他马上用到学过的知识,让他知道学这些知识对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考高分才学。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
*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
●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孩子,但是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法和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如果尽了力,他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结果,他们对音乐都没有兴趣,但是一个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他们朝他们的兴趣发展。
●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培养孩子自信心时,容易忽略的生活细节
-
学习型家庭及其主要构建要素的探讨
-
教育缺失引起孩子网络成瘾
-
家长们该放手时且放手 为了培养独立的一代
-
家长没威信怎么办
-
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学习的方法
-
不要让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变成爱的伤害
-
家长应当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相关知识
-
少子时代如何让儿童更幸福
-
关于儿童求助的种种信号的相关知识
-
教育中的轻道德重智力 四成小学生崇拜黑客
-
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知识
-
诚信
-
摘苹果(大班数学)
-
小儿脓庖疮可用百多邦,一般三五天能痊愈
-
12《乌鸦喝水》
-
大班健康教案《好玩的梯子》反思
-
小班音乐教案《瓶子瓶子倒下了》反思
-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瓶子和盖子》反思
-
中班健康教案《班级运动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