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

首页 - 人际交往

家里来人了宝宝表现如何

时间:2008-11-30 05:15:38 A+

家里来人了宝宝表现如何

家里来人了宝宝表现如何

妈妈和宝宝刚从商场回到家,就有一位阿姨来做客了。妈妈打开门,把阿姨迎进房间,宝宝追着玩具汽车经过——

  场景A:

  宝宝正玩得开心,对阿姨视而不见,从阿姨和妈妈之间穿越而过。妈妈一把拽住他:“你这孩子,这么不懂礼貌!快,向阿姨问好!”宝宝吓了一跳,傻傻地站住了,一时不知怎样开口打招呼。妈妈很尴尬,一个劲抱歉地对阿姨说:“这孩子一贯是这样,见到陌生人都不敢说话,嘴上像贴了封条似的。”说着两人进了屋,留下宝宝一个人愣愣的,好像连车也没心思玩了。

  场景B:

  宝宝边跑边匆匆地说了声“阿姨好”,就追他的玩具汽车去了。妈妈大喝一声:“站住!”宝宝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妈妈这时放缓了语气:“见到客人要有礼貌,和客人打招呼、同长辈说话,都要停下正在做的事,问过好之后再玩,知道吗?你自己想想你刚才做过的事对不对?”宝宝低着头,小声地说:“我错了。”

  场景C:

  宝宝问了声阿姨好后,追着玩具汽车而去。妈妈叮嘱他:“出去玩要注意安全。”稍迟,客人离去后,宝宝也回来了,妈妈把宝宝叫到面前,给他讲了一个不讲礼貌的故事,其中就有今天来客人时的场景,然后问宝宝:“你说这种做法对不对呢?”宝宝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不对,我可不愿和他一样。”

  三到四岁的孩子,进入了人生第一个逆反期,事事都要求自己来、自己去想、去做,加上对于社交中的礼仪问题一知半解,自然无法做得如成人一般圆熟、有分寸。此时,家长一方面要让他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和正确的礼仪规范,一方面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以避免孩子对社交礼仪产生恐惧、厌恶等心理,对孩子成功走入社交圈造成心理障碍。

  场景A中宝宝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玩具车上—这是孩子的成长心理使然,并不是什么过错,但过分注意礼节却又无视礼仪教育方法的妈妈,无疑吓了宝宝一跳,并且令宝宝在客人面前“失去面子”,这可能会使宝宝产生社交恐惧心理,甚至会出现自我心理暗示:我是一个嘴上贴了封条的宝宝,我一贯就是这样,妈妈说的。

  场景B中的妈妈看来十分重视孩子教育问题,并且要求十分严格,教育方法似乎也无可厚非。但这种“当面教子”的方法,虽然可令孩子产生深刻印象,但同时既让孩子感到难堪,也似乎在告诉孩子:你完全可以不顾客人是否在场,随意做自己想要做的任何事(比如责怪他人)—孩子在这一时期,具有极强的模仿力,而这位妈妈很可能成为一个不太理想的榜样。

  与之相比,场景C中妈妈的做法是最妥当的。故事在孩子教育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主人公,并能够相对理性地分析、判断故事中的错与对,这样的做法不但让孩子掌握了社交礼仪,而且还让他学会了自己分析与思考,一举两得。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