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主题教案

首页 - 大班主题教案

大班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有趣的图案

时间:2022-12-22 15:44:02 A+

大班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有趣的图案

大班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有趣的图案

1、大班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有趣的图案

  幼儿园大班教学设计与反思:有趣的图案

  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活动过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牛奶画》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颜料和牛奶之间发生的变化,感受彩色和白色的调和之美。

  2.愿意根据色彩的形态变化进行大胆想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到自己牛奶的神秘之处,自己动手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食物颜料(色素),牛奶,洗洁精,抹布,每人一个操作盆。

  2.音乐《牛奶歌》。

  3.绘本《彩色牛奶》。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奶牛场阿姨,随音乐《牛奶歌》和幼儿进入牛奶屋情境,一起品尝甜美的牛奶。

  2.欣赏故事,遐想色彩味道。

  (1)欣赏绘本彬色牛奶》。

  (2)幼儿按故事内容遐想各种色彩牛奶的味道。

  (3)白板演示如何将白色和彩色混合,引导幼儿感受颜色变化。

  运用photoshop中的涂抹工具,将白色抹入彩色中,引导幼儿感受白色与彩色融合的动态美。

  3.表演魔术《彩色牛奶》,遐想动态形象。

  (1)将食物颜料叠加倒入装满牛奶的盆子中间,注意不要晃动。

  (2)在颜料中间滴人洗洁精(浓缩),引导幼儿感受不同色彩在牛奶中翻滚运动的变化,观察和想象不同色彩构成的形态。 (如各种动物或者花草)

  活动结束

  以牛奶歌进行幼儿的小律动,让幼儿在愉快的舞蹈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活动延伸

  坐上老师的小火车到科学区里探索更多的关于牛奶的秘密。

  活动反思

  神奇牛奶画的原理:食物颜料的密度比牛奶低,所以它们就悬浮在牛奶的脂肪分子中。洗洁精把脂肪分子打散,使得它们在牛奶表面扩散。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使牛奶动了起来,带着颜料到处跑。对于本阶段的幼儿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色彩变化过程,注意不要随意移动操作盘,这样效果才会好。

3、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拾松果》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单脚连续向前跳的动作。

  2.熟练掌握单脚跳的动作要领并能左右脚交替持续进行。

  3.和同伴相互合作进行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活动准备:

  1.跳圈、平衡棍、“松果”(是幼儿人数的 2-3 倍)等游戏材料,箱子 2个。

  2.场地布置: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 5-6m,终点处散落着若干“松果”,各队起点处放置一个箱子。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做准备活动,进行动作练习。

  幼儿跟随教师口令,进行上、下肢及腰部、转体、跳跃等动作的练习。二、引导幼儿学习单脚连续向前跳的动作

  1、请幼儿自主探索单脚跳的动作

  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拿到的鞋子

  2、教师示范单脚跳动作:起跳时,脚掌要用力向跳前跳,落地时,膝盖要弯曲。

  3、幼儿再次练习,教师请动作标准的幼儿进行示范。

  提问:你是怎么跳的?

  4、游戏:“小投手”,引导幼儿再次练习单脚跳动作,能够单脚保持平衡,弯腰拾物。

  三、游戏:“拾松果”,引导幼儿熟练掌握单脚跳的动作要领并能左右脚交替持续进行。

  1、创设“拾松果取暖”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再次练习单脚跳至终点,保持平衡捡松果后换脚跳回起点。

  2、幼儿分成男女两队,进行拾松果比赛

  3、增加游戏难度,幼儿自主选择跳圈、长条中的一种,相互合作在地面上拼摆出障碍,并制定跳跃规则

  提问:我手上拿的是什么?这两种器械可以用来创设一个什么样的障碍?

  4、每队请一名幼儿代表,进行场地障碍创设,并说出游戏规则。

  5、幼儿尝试用自己创设的障碍,进行单脚跳的动作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发现动作规范、标准遵守规则的幼儿。

  6、宣布获胜队,表扬速度虽慢但遵守游戏规则的队伍。

  四、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如双手拍腿等。

  课后反思:

  对于本次活动,我比较满意,从教法的使用、问题的设计都经过了反复的尝试与调整。

  本次活动是在冬天的主题情境下的一次教学活动。进入冬季后,班级的环境发生的变化,用松果来装饰教室,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创设环境的乐趣。活动中,我创设了“扔鞋子”这一游戏,来突破活动重难点,让幼儿自由探索连续单脚跳的方法。之后,我创设了“拾松果装饰教室”的游戏情境,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的充分互动中积极探索保持身体平衡、连续单脚跳的方法。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与环境的创设、活动规则的要求、摆放活动材料的方式隐形体现出来,整个活动过程层层递进,让幼儿由易到难,不断的进行挑战,一次次的激发大班幼儿的挑战欲望。

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潜水艇》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活动名称:小小潜水艇

  活动目标:

  1.对实验活动感兴趣,乐意尝试多次实验操作。

  2.初步了解潜水艇实验中水位与空气之间的关系。

  3.观察仔细,会发现并记录活动中的各种现象。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喜欢动手动脑、乐于参与科学实验探索活动

  活动难点:初步感知潜水艇实验中水位与空气压力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用于制作潜水艇的矿泉水瓶,蓝瓶口服液小瓶子瓶若干。2.装满水的盆子。3.每组一份实验记录单,一份大的实验记录表。4.擦手巾、抹布若干。5.手摇铃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看过魔术吗?

  2.都在什么地方见过,喜欢吗,为什么?

  3.李老师今天也来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术,你们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看喔!

  4.将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说“‘小小潜水艇你下去吧!’同时一只手拿瓶子另一只手往下的手势,再说小小潜水艇你上来吧,同时一只手拿瓶子另一只手作往上的手势,”

  5.你们都看见了什么,谁愿意来当我的魔术助理也想来试试呢?(老师拿着瓶子小朋友学这老师的样子说魔语)

  6.小朋友看见了吗,我是怎么让潜水艇下去的?(解密左手的秘密)

  7.请小朋友们先观察一下老师的这个魔术都用了哪些道具?大瓶子子里面装着什么,装了多少?那小瓶子呢,它的上面有什么?(中线)再看看小瓶子是怎么放在大瓶里的?(小瓶是倒着放的)

  8.我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份这样的材料,同时也为大家准备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记录表上都有什么吧?大瓶子是满满的水,每个小瓶子的水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9.现在需要小朋友三人一组,每位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进行实验,看看你的潜水艇会不会听不听你的话。

  二、幼儿根据记录表提示自由操作实验并记录,教师指导

  1.小瓶子上面都标识的有一定量的水位线,每个小朋友只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操作,完成后一块儿观看结果,然后合作完成这张记录表,如果你选择的方法成功了就在对应的位置画上√如果失败了就画上×。

  2.提醒幼儿在实验的时候注意要把袖子挽起来,避免把袖子弄湿,在灌水的时候尽量不要把水弄洒在了桌子上,如果不小心洒了要及时拿备用抹布擦干净,当听到手摇铃的声音时请迅速放下手中的实验坐好看向老师。

  3.幼儿根据自己的分组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

  4.请一组的幼儿分别向大家介绍他选择的是第几种方法,结果是什么?

  5.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魔术呢?一个小朋友负责表演,另外两名小朋友当魔术师助理来说快乐魔咒吧!

  6.出示大表让幼儿通过集体举手表决的方法完成大表记录

  三、幼儿再次按照对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初步感知实验原理

  1.通过大表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当小瓶的水在什么地方的时候我们可以做成这个实验呢?小瓶子只装了一半的水,那另一半装的会是什么呢?

  2.现在请每组的魔术师们再次进行表演,但在这次表演时需要小朋友们注意观察小瓶子的变化,看看当你挤压大瓶子的时候它会有什么秘密出现(小瓶上的水位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当我们挤压大瓶的时候小瓶里头的水会变多,当手放松时小瓶的水会变少)

  3.教师小结:当我们的手捏紧大瓶的时候小瓶就会受到压力的影响,压力把水压到小瓶里,小瓶子变重了它就会沉下去,手一松,压力没有了,小瓶里的水就流出来,小瓶轻了,就又浮起来了。一般我们把这种用于演示沉浮的仪器叫做浮沉子。

  四、幼儿初步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1.请小朋友们想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动物,它既可以漂起来又可以沉下去?(引导幼儿说出鱼)

  2.鱼可以沉浮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鱼的肚子里有一个白色的泡泡叫做“漂”。其实呢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潜水艇就科学家们根据鱼的这一特点通过仿生学来发明制作的

  3.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找找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根据某种动物发明制作的。

  活动延伸:和家人一起分享魔术乐趣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潜水艇》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1、对实验活动感兴趣,乐意尝试多次实验操作。2、初步了解潜水艇实验中水位与空气之间的关系。3、观察仔细,会发现并记录活动中的各种现象。首先,我用了魔术的形式来提起幼儿的兴趣。再次向幼儿介绍潜水艇的制作方法并请幼儿观察和实验,幼儿的兴趣较为浓厚,最后出示潜水艇图片。随后问幼儿:(1)这是什么?(潜水艇)谁知道它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能浮在海上又能潜入海底)。导入课题后,我又问孩子们谁还有这种特殊的本领,由此引出鱼,让幼儿初步了解潜水艇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作的。潜水艇有两侧有水舱,向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慢慢加重,就慢慢沉入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的水排出时,潜水艇变轻,它就浮出水面。最后,还让幼儿知道这叫仿生动物学,并让幼儿继续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发现和制作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活动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活动中让幼儿操作的环节欠缺,老师说的多,科学活动中还是应该注意以幼儿的探索为主。

5、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一起去旅行》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利用桌子练习攀爬、跨跳等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2.主动探索桌子的不同玩法。

  3.主动参与锻炼,并在活动中积极动脑。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感受运动的快乐,愉悦身心。

  活动重点:利用桌子练习攀爬、跨跳等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活动难点:主动探索桌子的不同玩法。

  活动准备:

  1.桌子 5 张、垫子 4 个,热身音乐、活动音乐、放松音乐四段。

  2.幼儿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1)运用身体各个部位与幼儿打招呼,调动幼儿的运动思维。

  提问:“除了用嘴巴打招呼,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可以打招呼?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方法么?”

  小结:挥手、鞠躬等很多动作都可以表示打招呼。

  (2)幼儿在去旅行的情景中了解活动规则。

  教师:“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去旅行,我们去儿童乐园吧?跟老师

  一起旅行没有太多要求,就是答应我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可以么?”

  2.热身运动

  (1)幼儿自主寻找合适的位置进行热身活动。

  教师提出要求:第一、与同伴之间间隔距离。

  第二、寻找的位置要在老师能看见的地方。

  (2)跟随音乐与幼儿进行热身活动。

  3.游戏活动

  (1)带领幼儿进入儿童乐园的第一个游戏,准备四张桌子。

  第一次:幼儿围着桌子进行换方向的运动,脚在地上、手在桌子上,快速做出反应,提高反应的灵敏性。

  第二次:幼儿手脚换位置,手在地上、脚在桌子上进行运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第三次:幼儿的手脚同时不能在桌子上和地上,积极思考,运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协助运动。

  教师小结: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帮助我们运动起来。

  (2)进入第二个游戏,幼儿探索过桌桥的多种方法,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参与锻炼。

  第一次:幼儿熟悉路线和要求。

  教师:这是一座桥,这座桥上最多只能有两个小朋友,不然桥会塌。

  第二次:幼儿主动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过桥。

  教师:请问人的移动只能用脚么?下面试试用你自己的方式过桥,记住桥上最多不能超过两个小朋友。

  在提醒幼儿规则的同时,引导幼儿关注其他小朋友的做法。

  教师小结:为孩子们点赞,第一,每一个小朋友都在认真观察,向他人学习,第二,从眼神里发现小朋友都在认真的思考。请继续保持这种状态。

  (3)进入第三个游戏,过斜拉桥,幼儿练习攀爬动作。

  第一次:将桌子布置成斜面,幼儿运用自己的方式过桥,锻炼攀爬能力。

  第二次:难度提升,将桌子竖起桥面更陡,幼儿手臂力量要求更高。

  教师小结:运动的过程中要学会动脑筋。

  (4)进入第四个游戏,幼儿练习跨跳,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跨跳方式,探索游戏的规则。

  第一次:提出要求,桥面上只能有一个小朋友,幼儿进行试跳,主动寻找游戏的要点。

  第二次:加大难度,鼓励幼儿继续挑战。

  教师小结:跑的速度快,没有停顿,单脚跨出,跨跳的距离会更远。4.放松活动

  教师:“老师带你们出来玩也要带你们回去,跟我来,我们跟着音乐放松一下。”

  活动延伸:

  教师:“让自己更强壮、更健康,是这个世界上谁都拿不走的宝藏,

  我们继续去旅行吧。”

  课后反思

  活动过程一环扣一环,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体现《指南》中: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原则。激发幼儿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活跃幼儿的思维,发展其能力。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自己的平衡、攀爬、跳跃能力,体现了幼儿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幼儿主动探索游戏的多种玩法,感受到了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活动材料的选定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满足了幼儿好奇、好动、好玩、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

  活动中对幼儿的表现给与适时的回应,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课前的准备比较充分,所以活动中出现的小状况比如:第一个游戏设计孩子坐在桌子上动,孩子们先跪在了桌子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我在谈话时引导孩子坐在桌子上听,给与提示,活动得以按计划进行,备教材、备孩子等都是很重要的。

  活动开展后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基本环节内容太多,四个运动游戏,整个过程尽管孩子兴趣很高涨,但孩子的活动量有些大。

  以上便是我对这节活动的反思。

6、大班集体舞《喜羊羊与灰太狼》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大班集体舞《喜羊羊与灰太狼》

  教学设计与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学习集体舞《喜羊羊和灰太狼》,创编并合作表演挖陷阱、织网的动作。

  2、能在腕带和标记的帮助下,迅速变化往圆心交替走合圆上走的队形,并结伴交换舞伴。

  3、体验在集体舞蹈中战胜灰太狼所带来的快乐。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1)在地上用小草标记好的圆。(2)背景图。

  2、两种不同颜色的腕带,数目与幼儿人数相等。

  3、剪辑好音乐的MP3。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带着幼儿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音乐,边跳边进入场地,走成一个圆,然后坐下。

  师:羊宝宝们,青青草原要开舞会了,你们想不想去参加。

  幼:想。

  狼:羊村要开舞会了,好多羊呀,我灰太狼也要参加,到时把这些羊抓回去做羊肉大餐。

  二、创编、合作表演集体舞《喜羊羊与灰太狼》

  1、创编、学习挖陷井的动作。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挖陷阱、织大网等)再请幼儿创编挖陷阱的动作,然后再组织大家一起学习。

  2、创编、学习织网、打结的动作

  引导幼儿创编出穿线、打结的动作。然后再组织大家学习。

  3、学习合作表演

  在腕带的帮助下,幼儿两两面对面的站好,进行合作表演。

  4、学习交换舞伴表演

  利用小朋友玩过的《找朋友》的游戏,学习交换舞伴完整的表演舞蹈两遍。

  三、齐心协力,合作抓住灰太狼,体验在集体舞蹈中战胜灰太狼所带来的快乐。

  灰太狼出场,老师带着小羊们藏在背景图的后面,等灰太狼掉进陷阱里去了,向大家求饶的时候,跑出来一起欢呼胜利。

  四、结束:即兴舞表演。

  灰太狼下场,舞会开始了,老师带着幼儿一起跳《你最牛》。边跳边组织幼儿退场。

  活动反思:

  一次成功的创编舞蹈活动不在于动作的变化多、难度高,而在于是否让孩子在活动中像做游戏一样愉快,是否可以让幼儿在轻松的状态下创编舞蹈。因为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幼儿享受音乐的美、动作的美,更能使幼儿体会到自由表达与交往的快乐,不断促进幼儿对音乐、对表演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扬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节好的舞蹈活动应该体现在好的教育理念之上,我想,好的舞蹈活动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7、大班语言活动公开课教案《鹅太太洗澡》教学设计就课后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鹅太太洗澡》

  设计意图:

  再过半年,大班的孩子就要迈进小学的大门,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进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我选择的是《走进小学》这个主题中的一个语言活动《鹅太太洗澡》,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改掉三心二意、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在今后的日常活动中,也可以用鹅太太的口吻来提醒幼儿养成做事专注有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通过滑稽幽默的情境化描述,感受丢三落四的可笑。

  2、通过讨论与绘画,领悟专注有序做事的重要性及程序。

  3、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音乐:《我爱洗澡》

  2、白鹅头饰、小澡盆、水壶、肥皂、毛巾、衣服

  3、绘画的纸与笔

  活动过程:

  1、我们洗澡

  用律动《我爱洗澡》带领孩子入场

  ——谁来说说我们刚才做的都是些什么动作?(这些动作看起来像是在干什么呢?)

  ——你们在家是怎么洗澡的呢?

  ——那你觉得洗澡之前需要做准备工作吗?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

  2、鹅太太洗澡

  ——今天来了一位客人,让我们掌声欢迎吧!

  (老师戴白鹅的头饰出场,自我介绍)

  (老师讲故事)

  ——鹅太太洗澡的故事讲完了,在这个故事里,是鹅太太先准备洗澡,还是鸭太太他们先准备洗澡呢?为什么鸭太太他们洗完澡回来了,鹅太太还没有洗澡呢?(鹅太太做事记性不好,总是做一半,忘一半)

  ——鹅太太放好澡盆,就停下来做什么了?(看电视)鹅太太烧上一壶水,又停下来做什么了?(又去看电视了)鹅太太拿了肥皂,又停下来做什么了?(看书去了)她拿了毛巾洗澡准备洗澡的时候,她又去干什么了?(和鸭太太说话去了)

  ——为什么鹅太太做事情会做一半,忘一半呢?(因为她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完,就是做别的事了;没有把应该接下去做的事做完)

  ——如果像鹅太太做事一样丢三落四的,会闹出笑话的。她闹了一个什么笑话啊?

  3、帮助鹅太太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鹅太太这种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好不好啊?

  ——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她呢?

  ——那你们有没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呢?

  ——为了让鹅太太下次洗澡的时候,不再丢三落四,我们现在去画一张“洗澡流程图”送给鹅太太,好不好?那就开始动手吧!

  ——画好了吗?那我们现在就把画送给鹅太太去吧,走咯!

  教学反思:

  今天,开展了语言活动《鹅太太洗澡》,故事讲述了鹅太太洗澡,因为做事丢三落四、做一半,忘一半而引发的一系列有趣又搞笑的情节。活动重点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涵,做事要一件一件的做,做完一件再一件,并对做事的步骤和合理性有了一些了解。活动中,孩子们对于幽默滑稽的故事情节很感兴趣,鹅太太洗澡的故事引得他们哈哈大笑。从课堂效果来看,一节课下来,很多孩子都能够讲述出故事的大致情境,活动氛围较好,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较高,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结合幼儿的生活来提问

  一个语言活动的开展不是为了让幼儿感受故事有多么的精彩,它的精髓在于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启发,并能将经验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可是当我问出“你们有没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时,所有的孩子都回答“没有”,和我设想的不一样,我只是简单的表扬了他们,让鹅太太向他们学习,我应该主动说出孩子在生活中常出现的一些丢三落四的行为,让幼儿来解决问题,帮助幼儿养成做事专注有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2.给予幼儿自由交流时间

  活动中同伴间的交流讨论,不但能使彼此的观点在互相的碰撞中产生火花,而且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得以提升,为幼儿营造自主说的氛围,让幼儿有说话的机会。在这个活动中显然我做的还不够。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活动中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我还要想各位老师多学习!

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藏着平衡的原理。那么如何让深奥的科学原理更贴近幼儿生活?那么让抽象的物理现象在孩子的动手操作中体验感知,是本节活动设计的初衷。在日常的户外活动中我发现好多孩子爱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翘翘板、滚油桶,踩高跷、骑自行车等。玩的较顺手的大多都是协调性,平衡感较好的。其实生活中很多的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那么如何让深奥的科学道理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的思维方式那?这是本节课的设计的初衷。

  活动思路:

  1、对于大班孩子想给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把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搬进课堂,让幼儿知道平衡的简单原理(找支点、需要力量的均衡)所学知识服务与生活,了解平衡在生活中的使用。

  2、整个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环境,想给老师们自主活动认识的启发。

  3、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4、首先用顶纸盘游戏让幼儿对平衡概念有初步的感受,激发起探索兴趣;其次,通过自主探索游戏“顶起来”,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各部位顶起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知道只要找到物体的平衡点,许多事物都能保持平衡的道理;再次,大胆投放更多材料让幼儿合作尝试,

  5、让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在回归生活,说说玩那些游戏需要平衡。

  6、通过PPT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感受生活中平衡的运用。

  活动目标:

  1、探究物体间保持平衡的方法

  2、运用平衡的原理来迁移解决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3、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废旧材料)

  蛋糕盘、颜料笔、木质积木(圆柱形) 皮球、PVC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小朋友熟悉的两种材料(蛋糕盘、统一规格的细水粉笔)猜猜这两样材料今天将这样使用?画笔兄弟想顶起纸盘兄弟来跳舞,小朋友们觉得画笔兄弟的想法可以成功吗?认为可以的请举手,不可以的请举手 ?号那我们一起来见证试验。(请愿意尝试的幼儿上来操作。)分享如何做到的?(保持平衡,寻找中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探究的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平衡

  二、 展开(案例展示)

  那我们一起用生活身边的材料来感知这一现象。

  案例一:

  材料:纸筒、皮球、木板、积木

  玩法:

  小朋友想想它们能不能像画笔兄弟一样互相顶起对方能?(请幼儿尝试操作)

  案例二

  材料:画笔两支

  玩法:请探索让下面的拖住上面画笔不掉。

  案例三

  材料: 积木

  玩法:让积木不借助任何外力站立在指尖上。

  案例四

  材料: PVC管、木板

  玩法:尝试站立在木板上如何让身体保持平衡。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三、检验迁移

  1、想想你们在幼儿园玩的哪些游戏中也蕴藏着平衡的现象?

  出示:幼儿经常玩的滚油桶、滚铁环、踩高跷的图片。

  四、生活经验拓展

  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蕴藏着平衡原理,平衡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PPT生活中运用平衡原理的现象)

  今天我们了解了无论是游戏还是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蕴藏着平衡的原理。那每种物体的平衡点都一样吗?那就让我们继续探索寻找生活中更多有趣的平衡现象.

  《有趣的平衡》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通过自主探索游戏“顶纸盘”引导幼儿找到事物的平衡点,实现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然后结合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杂技视频等,让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结尾抛出问题结束,可以激发幼儿进一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动手操作探索的意愿。

  通过案例直观的了解平衡现象,在做做、看看、想想中渗透知识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表演等扩展延伸,活动目的在于培养了幼儿採素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了幼ル的观察、比较、思考和细心做事的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主动探素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这个活动也带给我们很多很深的思考,比如幼儿园教师如何对许多科学现象既准确又合理的解释,在把握各年龄段科学内容难易的同时,如何才够深入出地让孩孩子更明白更了解,这些仍是我们思考和做进一步的探讨。

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和动物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才能更好的去保护动物。因此我设计并组织了本次活动。重在培养幼儿的保护动物意识。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才取不同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采用不同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重点:了解动物的睡眠姿势。

  活动难点:了解动物的睡眠姿势与环境的关系,知道不同的动物睡眠姿势不同。

  活动准备:物质条件准备(教学图片课件)

  幼儿的经验准备(在平时让幼儿看一些动物世界之类的影片或书籍)

  活动过程:一、观看课件,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通过看课件让幼儿了解人需要睡觉,引发幼儿思考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呢?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下面的课件。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学习积极性。)

  小朋友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躺着睡觉)那你们知道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

  二、观看课件,引入主题。

  (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动物的睡觉姿势,引发幼儿的回答欲望以及表演的兴趣。幼儿在看完课件表演的时候积极性很高。)

  1、马是怎样睡觉的呢?(站着睡觉)。教师组织幼儿个别回答。哪位小朋友来模仿马的睡觉姿势(幼儿个别模仿,集体模仿)

  2、看这是谁来了?(刺猬)它是怎样睡觉的?(全身缩成一团睡觉)这是为什么呢?(为了保护自己)

  3、以下所有动物都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睡觉姿势、并让幼儿模仿。

  猫头鹰: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睡觉

  丹顶鹤:用一只脚站着睡觉

  蝙蝠 :倒挂在树上睡觉

  三、为什么小动物的睡觉方式个不相同。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幼儿探究动物奥密的兴趣。幼儿在回答的过程中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大部分幼儿能够说出动物睡觉的方式为什么不同。个别幼儿需要在教师的提示下回答)

  四、介绍一些正确的睡觉姿势(ppt)

  如何正确的睡觉,以及良好睡眠方式的重要性。

  五、活动延伸:回家找找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睡觉方式。

  活动反思:

  幼儿对小动物的感兴趣程度是非常明显的,而小动物是中班小朋友在科学学习领域的重要对象,幼儿对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小动物的不同睡觉方法和姿势,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对动物生活习性的探索欲望.我进行过这样一节科学活动,首先第一环节以手指律动形式导入活动,请小朋友说出森林中小动物的名字,出示图片.提问:森林公园的小动物们有的在睡觉,你们把它们找出来吗?进入第二环节:出示大图片说说哪个动物在睡觉为什么?(幼儿自由发言)老师总结:马——站着、蝙蝠——倒挂、丹顶鹤——单脚站立、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最后做游戏巩固学习成果.老师说动物名称小朋友做这个小动物睡觉的动作.然后讲小朋友睡觉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教育幼儿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正确的睡觉姿势.整个活动幼儿始终跟随教师思路进行,由于活动中幼儿参与环节很多,所以幼儿的积极性一直保持很好,而且不同的睡姿不同的造型小朋友们学起来也特别兴奋,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了学习的内容,最后由小动物的睡姿延伸到小朋友的睡姿,使小朋友主动了解自己应该掌握正确的睡觉姿势达到了上升后的教学目标.

10、大班科学活动烟嘴口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有趣的泡泡

  背景:晨间活动时,小宇航带来了一个吹泡泡的玩具。于是我们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看着孩子们兴奋得叫着、跑着,追逐着五颜六色的泡泡,我的心情也随之跳跃起来。于是一场关于泡泡的活动方案悄悄酝酿起来。

  活动目标:

  1、了解泡泡的特性,学会制作泡泡水,知道无论什么形状的管子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泡泡,感知空气与泡泡形成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同伴间交流、协作的快乐及创造的乐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糖、盐、洗衣粉、肥皂、洗洁精、一次性杯子、粗中细三种型号吸管、硬纸板制成的三角形管子、正方形管子、梯形管子、水等人手一份,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抓泡泡》导入,了解泡泡的特性

  1、教师出示吹泡泡玩具,带幼儿玩抓泡泡游戏。

  2、结束游戏,师幼谈话。

  刚才抓泡泡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你们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抓泡泡时发现泡泡有哪些变化?

  二、制泡泡水

  1、提问:

  (1)哪些材料可以制作成泡泡水呢?

  幼:洗洁精、糖、盐、肥皂、洗衣粉。

  (2)这些材料是不是都能制成泡泡水呢?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吧。

  2、幼儿做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观察引导。

  活动反思: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转瞬即逝的泡泡,竟给孩子们带来了如此多的乐趣!从一开始抓泡泡,到制作泡泡水,到用不同形状的管子吹泡泡,再到吹奇特泡泡,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想象创造像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吹奇特泡泡里的种种奇思妙想怎是成人能预想到的!

  延伸活动,幼儿热情依然不减,同时我也发现幼儿其实并不像成人所想象的那么苍白,他们的小眼睛就如摄像机一样地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拍下来,并储存在小脑瓜里。他们记得生活中那么多的不起眼的小现象:输液的气泡、输氧时的气泡、啤酒里的气泡等等。孩子们是因为喜欢才有兴趣,因为有兴趣才那样投入,因为那样投入才拥有了这么多发现和欢乐!我愿永远与孩子相聚在这心心相通的世界,做他们成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1、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有趣的数字反思

  有趣的数字

  【设计意图】

  幼儿对于“年、月、日”这样抽象的概念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每周值日生工作,已掌握了“星期”这一概念),我在活动设计中,人物化的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又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的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状房子装的2009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的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和数字(12、30、31、28、365)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区。

  【活动流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1)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那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2.出示数字卡(12、30、31、28、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的任务。

  (1)幼儿摆弄数字卡并认读。

  (2)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联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大月31日、小月30日;均从1日开始)。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几月?小月房子有哪几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4.学习查看挂历的方法,练习查找日期。

  (1)教师任意说出某月某日,启发幼儿说出怎样才能在“月房子”上找出来。

  (2)猜谜语并组织幼儿讨论日历的作用,引导幼儿说出日历作用相同的其他种类。

  (3)参观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了“特殊”一年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2.自制小挂历。

  【活动反思】

  幼儿对数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提高了对数字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数学王国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12、幼儿园科学活动:《水的浮力》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同《幼儿园教育指导》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导小朋友知道水能够把物体浮起来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小象贝贝、小马、小狗三个好朋友在操场上玩皮球,他们相互抛来抛去。轮到小象贝贝接球时,只见它用长长的鼻子一接,一不小心没有接住,只见这个球滚呀滚呀,一直滚到树洞里(这时老师把皮球放进水盆里)。这个树洞口很窄洞有很深,怎样才可以把皮球救起来呢?小象贝贝很聪明,它跑到小河里用长长的鼻子吸足了水,往树洞里灌去,当树洞的水灌满时,(此时老师拿水壶往水盆里倒水)哈哈小朋友们快看,皮球浮起来了。老师接着问:是谁把球浮起来了呢?

  幼:水

  二、教师出示各种物品,请个别幼儿进行试验,并请所有小朋友把结果记录下来

  师:那么,水是不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浮起来呢?

  幼:能

  不能

  师:老师这里有大积木、玻璃杯、大钉子、乒乓球、小盒子,我们来试试看,看看哪个会沉,哪个会浮起来,好不好?

  幼:好

  师:我们把沉下去的画叉,浮起来的画钩。

  三、对试验记录进行比较

  四、幼儿得出“大的东西就会沉”的结论,教师用事实予以纠正

  五、教师总结

  师:水有浮力,当放进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大于水的浮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东西就往下沉;当放进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东西就浮在水面上。

  反思:

  一、在导入时我设置小象贝贝往树洞灌水救皮球的故事。一开始就用故事情节抓住幼儿的专注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设计了六种浮力的实验,并让所有幼儿在实验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水的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通过幼儿的亲身感受,不仅让幼儿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更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玩中学。

  二、我对教学浮力的实验节奏把握偏快。这是我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克服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变得从容。

  三、我在这节课中虽然用言语、微笑、眼神、手势带动和感染了幼儿,但有时语言不够精确简洁,手势不够协调到位。下次,我还要注意使用有效的活动时间,让教学更优化。

13、幼儿园看图讲述:小蚂蚁和蒲公英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人物表情的变化感知、理解画面的内容。

  2.学会倾听同伴的讲述,并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3.懂得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应帮助别人。

  4.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5.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蒲公英和小蚂蚁图片。

  2.《小蚂蚁和蒲公英》图片。

  3、音乐光碟

  4、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小朋友随音乐做小蚂蚁律动进场,找位置坐好

  (一)教师出示蒲公英和小蚂蚁的图片,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这是什么?(蒲公英)你会用它做什么?

  教师:这是什么?(小蚂蚁)如果小蚂蚁发现了蒲公英,它会用它做什么?

  (二)教师出示图片并引导幼儿观察,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感知、理解画面的内容。

  1.教师出示图1并提问:图上有什么?小蚂蚁在干什么?你猜猜他在想什么?

  教师启发幼儿通过描述小鸟与小蚂蚁的对话来丰富情节。

  2.教师出示图2并提问:发生了什么特别愉快的事?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小蚂蚁的表情,知道小蚂蚁很快乐。

  3.教师出示图3并提问:小蚂蚁飞呀飞,发现了谁?小蝴蝶为什么哭?小蚂蚁做了什么?

  4.教师出示图4并提问:小蚂蚁为什么要这样做?小蝴蝶心里有什么感受?小蝴蝶一边飞一边在想些什么?

  (三)教师帮助幼儿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并讲述。

  教师:这几幅画面说了一个故事,我们应该怎么看?我们一起给图片排序吧

  1、给图片排序

  2.教师按图片顺序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四)幼儿自己看小书,尝试完整、连贯地讲述四幅图的内容。

  教师:请小朋友自己看小书,自己讲故事。

  1、请幼儿看小书自由讲述,与旁边的同伴相互交流,看图讲述故事。

  2、请个别小朋友按顺序讲述,教师注意提示和丰富相应的词句,如梦想,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等。

  3、教师注意倾听幼儿讲述时是否能按照画面内容展开,帮助幼儿想象小动物的对话,丰富情节。

  4、讲评并小结

  (五)引发幼儿讨论与想象,拓展幼儿的经验。

  教师:你们喜欢小蚂蚁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蒲公英使小蚂蚁实现了会飞的梦想,但小蚂蚁为了帮助翅膀受伤的小蝴蝶,把蒲公英送给了小蝴蝶,小蝴蝶又重新飞上了蓝天,小蚂蚁是个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教师鼓励幼儿为故事取名。

  教学反思:

  在语言活动中,老师在引出故事内容前先帮助幼儿认识蒲公英,通过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活动内容,通过直观图片进行边观察边提问,帮助幼儿地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在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看故事图片自由讲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活动中深入情感的延伸,让幼儿体会互相帮助的快乐。但,幼儿在对话方面的想象力,还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

14、中班语言活动《金色的房子》优秀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故事,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2、喜欢故事表演,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现;

  3、体验表演游戏的快乐;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二、活动准备

  背景图、头饰、木偶等

  三、活动流程

  (一)、回忆故事,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上一次老师讲了一个有关房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房子?这个故事里有谁?

  (二)、观看木偶表演,进一步理解故事;

  (1)、观看木偶表演

  (2)、提问:

  小姑娘和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一开始,小动物想到小姑娘家的房子去玩,小姑娘同意了吗?

  后来为什么她又同意了?

  小结:一个人玩很孤单,有好玩的东西要共同分享,大家一起才快乐。

  (三)、角色表演

  (1)、学习角色对话

  (2)、幼儿分组表演

  (四)结束:

  时间不早了,我们休息一下,下次再表演。

  教学反思:

  通过利用木偶表演帮助幼儿回忆和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角色对话完整复述,由局部到整体学习完整复述故事。通过故事表演模仿故事里的人物对话。培养了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体验与同伴相处的乐趣。

15、大班语言优质课《兔子不喜欢夜晚》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容易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以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和明白事理,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大班故事《兔子不喜欢夜晚》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的有思想、有感情,富有生命力,并编制生动有趣的情节来反映生活。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形象鲜明、突出,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幼儿接受。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故事贴近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不仅能让幼儿知道白天黑夜适合不同的动物生活,了解大自然的规律;而且故事里的动物对话,也激发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欲望,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二、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白天、黑夜适合不同的动物生活。

  2、学会用“喜欢、因为”词语说完整的话。

  3、尝试在活动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白天和黑夜适合不同的动物生活。

  活动难点:尝试在辩论活动中学会运用“喜欢、因为”,大胆表述自己喜欢白天或黑夜的理由。

  四、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教师在活动前利用谈话丰富幼儿的相关知识。

  2、物质准备:白天和黑夜背景图各一张,故事挂图4张,兔子和猫头鹰等动物指偶或木偶各一个,兔子、猫头鹰、野牛、小鸟的头饰各一个,故事磁带。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小朋友听这声音,你觉得他们之间发生什么事情?(播放争吵声音)

  2、是谁在争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兔子和猫头鹰指偶)原来,在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兔子和一只猫头鹰,今天兔子和猫头鹰为了一件事情,争吵了起来。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在为了什么事情争吵吗?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此环节为下一步的教学的开展进行铺垫。)

  (二)出示故事挂图(图1、图2、图3),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边出示图片边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第一至第七自然段)后提问:(1)兔子和猫头鹰为了什么事情争论?(2)喜欢白天的是谁,喜欢黑夜的是谁?(3)兔子为什么不喜欢黑夜?猫头鹰为什么喜欢黑夜?

  2、小结:兔子和猫头鹰因为不喜欢黑夜和喜欢黑夜争吵起来,只好去找别的动物来评理。小朋友,兔子和猫头鹰去找谁评理了?

  3、观察图片(图4)猜测并学习动物角色对话。提问:(1)野牛,野牛是怎么说的?(2)小鸟又是怎么说的?(个别幼儿回答后,全体幼儿学说一编)

  (此环节教师根据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以递进的方式提问,将它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有利于幼儿掌握角色的对话。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三)完整欣赏指偶故事表演(边看指偶表演,边完整欣赏录音故事)。

  (四)白天和黑夜的辩论会。

  1、出示白天和黑夜背景图各一张,边粘贴图卡边说:“兔子喜欢白天,野牛也喜欢白天;猫头鹰喜欢黑夜,小鸟也喜欢黑夜。”小朋友,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喜欢白天?那些动物喜欢黑夜?(幼儿回答并说出理由)

  2、我们知道有些动物支持兔子,喜欢白天,有些动物支持猫头鹰,喜欢黑夜。兔子和猫头鹰到现在还在为喜欢白天或是黑夜争吵着。小朋友,你们喜欢白天或黑夜的理由。

  的想法吗?(幼儿分别说)

  3、根据不同观点,分为“白天”和“黑夜”两组,以辩论的形式说出各自喜欢“白天”和“黑夜”的理由。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说出了喜欢“白天”和“黑夜”的理由,你们的辩论真精彩!也让小兔子和猫头鹰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适合不同的生活环境,白天有白天的好处,黑夜有黑夜的好处,就像小朋友说的一样:白天小朋友可以上幼儿园,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一起听故事。黑夜有黑夜的好处:黑夜可以好好休息、睡觉,第二天才有精神学习、工作。如果没有了白天,只有黑夜行不行?如果没有了黑夜,只有白天行不行?为什么?因为我们白天和黑夜是不能分开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白天和黑夜每天都在不停的变化,只要我们用愉快的心情去看待,其实白天和黑夜一样的精彩,一样让人感觉快乐。

  (五)活动结束。今天的辩论赛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六、分析与反思

  分析:这是结合大班主题活动《小问号》设计的一个以语言活动《兔子不喜欢黑夜》为主体的活动方案,活动设计侧重于语言、科学领域内容的整合,同时也充分体现领域目标与主题目标相融合。语言活动《兔子不喜欢黑夜》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适合不同的生活环境,白天有白天的好处,黑夜有黑夜的好处。白天和黑夜是不能分开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白天和黑夜每天都在不停的变化。只要我们用愉快的心情去看待,其实白天和黑夜一样的精彩,一样让人感觉快乐。选材贴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学习特点,同时也挖掘了主题活动中涵盖的领域因素,促进孩子的发展。

  反思:

  这是结合大班主题活动《小问号》设计的一个以语言活动《兔子不喜欢黑夜》,但基于故事内容过于简单,而大班孩子对白天黑夜已有一定的经验认识,夜晚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而是充满好奇。所以我在《兔子不喜欢夜晚》活动的环节设计中做了一个延伸活动的“白天黑夜的辩论会”, 活动中通过兔子和猫头鹰的冲突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结合自身的已有经验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幼儿原有的认识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

  在语言活动《兔子不喜欢黑夜》活动设计中,我将活动的第一个目标定为“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白天、黑夜适合不同的动物生活”,这个目标体现在整个活动环节里,而孩子对白天和黑夜已有一定的经验认识,所以这个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的表现、气氛也特别的浓厚。

  第二个目标是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喜欢”“因为”的词语说完整的话,我从第一个环节就提出相关的问题给孩子做出引导。“喜欢白天的是谁,喜欢黑夜的是谁?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表述的比较完整,如有的孩子说,兔子喜欢白天,因为它可以填饱肚子……猜测动物所说的理由,也再次重复用“喜欢”“因为”进行完整表述,进一步加深孩子的印象。

  第三个目标是活动的难点,尝试在“辩论赛”中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首先,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辩论赛,采用“辩论”这一形式展开活动,活跃了教学气氛,调动了孩子的已有经验,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辩论赛中,让孩子不仅在听、说等语言技能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而且初步让幼儿学会倾听别人所说的话,在表达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完整的语言和与别人对话的方法。

  整个活动的宗旨是创设一个使孩子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会准确说的环境。当然,课堂是没有绝对完美的,有些环节显得有些仓促,给予孩子的引导也不是很准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每一个幼教人,都必须严循《纲要》的精神,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七、关于“白天和黑夜的辩论会”活动的建议:

  1、给予孩子一个经验准备的缓冲时间。

  建议一:前期知识经验的准备。虽然孩子们对于白天和黑夜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在辩论中说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对于黑夜里的动物、植物则说到的甚少,这样思路就比较局限。当然这与幼儿的前期经验不丰富是相关的。这里若在主题刚开始的时候,和幼儿一起说说夜晚里有关动物、植物,并将此在主题墙上进行展现,这样不仅丰富主题墙饰,环境创设,同时切实有效地发挥主题墙的作用,丰富幼儿的经验。这样,在活动中幼儿辩论的时思路就比较宽阔,不会是这样单一了。建议二:在辩论前,帮助幼儿了解“辩论会”以及相关准备,讨论制定辩论会活动规则,在规则都清楚的情况下再展开,这样既可以平复孩子的情绪,也促进辩论活动的开展。如:辩论时间、人数(每个人一次辩论机会)的规定;耐心倾听,有反驳意见再提出,这就要求耐心倾听,并相互纠错;插嘴吧、随意讲话的则取消资格……有了这些清楚的规则,则让孩子们咋辩论的游戏中切实可行地感知什么是辩论,体验辩论的乐趣,同时也促使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也让情绪兴奋的孩子静下心来倾听。

  2、运用图标、操作符号进一步促进规则的建立,促使孩子耐心倾听。

  辩论活动中运用了太阳和月亮两个图标分别摆放来代表辩论的两对,采用了白天,黑夜两张背景图通过粘贴简笔画或记分牌的方法来记录辩论的过程,这样竞赛的意识更强,而且是辩论更量化、明朗化,孩子们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对辩论的理解也更清楚。另外,我还结合班级的幼儿倾听的学习特点,采用自制的月亮和太阳的“话筒”,拿到话筒的幼儿才有权辩论,这样既进一步强化了辩论的规则,也能促使幼儿耐心倾听,遵守规则。

16、中班计算活动公开课《5以内序数》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目的:

  1.通过学习5以内的序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2.让幼儿学会给动物编号。

  3.知道5以内数的顺序排列,能手一致点数。

  4.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6.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贴绒教具

  1. 猴子、小兔子、小猫、小松鼠、小熊猫各1只、桃子15棵、水果店5个。

  2.每个幼儿一个学习盒。

  活动过程:

  一.利用故事引入活动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个有兴趣的故事,小朋友想听吗?

  小猴今天真高兴,它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小猴家的桃子成熟了,请来了小动物帮忙桃子,你们想知道是哪些小动物吗?

  2.出示小动物:猴子、小兔子、小猫、小松鼠、小熊猫。

  3.请小朋友手口一致,从左往右1——5点数小动物。

  二.小动物排队幼儿学习序数

  1.请小朋友从左往右数,哪只动物是第一、哪只是第二、、、、、到第五。

  2、小朋友真聪明,现在老师再考考你们,从右往左数,哪只动物是第一、哪只是第二、、、、、、第五。

  3、小动物们开始摘桃子了,小朋友认真看谁第一个摘到桃子、谁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摘到桃子。

  4、小动物们把树上的桃子摘完了,现在小朋友裁判,看小动物摘的桃子,每只小动物篮子里桃子,请小朋友把小动物摘的桃子,从多到少的小动物和桃子排对应排,看谁排第一、二、三、四、五。

  5、小动物竖着排队,请小朋友按要求说,从前往后数哪几小动物是谁站的第二

  6、老师任意指一只动物,要求小朋友从后往前数说哪只小动物站是第四位。

  7、小朋友真聪明,小猴想把这些桃子运到水果店去卖,小朋友看有几个水果店、手中一致点数1—5,请幼儿按老师从左或从右数,说水果店是第几个是卖桃子的。

  三、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把学习盒里的图形拿五个排一排,小朋友之间相说自已的哪个图形,是从左往右数分别说第二是什么形状。

  四、游戏:开火车

  老师出示数卡,让小朋友读数字5,请拿数卡5,请5个小朋友开火车,老师任意指定一个孩子,请小朋友说,从右往左数某某小朋友站的第几个位子。

17、大班6的加法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看图列算式卡

  2、学具: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记录卡等

  活动过程:

  一、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

  1、碰球游戏

  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

  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

  师:上一次啊我们帮这些小猫分过类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怎么样用算式表示 (请3—4位幼儿)

  二、引出新游戏

  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三、分组操作

  (1)看图列算式

  (2)6的组成卡

  (3)看图用算式记录

  反思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本课通过熟悉的情景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幼儿体验并感知了加减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和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减法来解决。从中掌握了: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会根据直观图计算6的加法、减法。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幼儿在教师精心创设得生动活泼、形体松、头脑紧的情况和游戏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了幼儿学习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设计上,本着突出教科书编写的原则:生活性、趣味性、过程性、科学性、开放性、着中注意了以下几点问题:把握课程目标:数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和师生交流的过程;有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尽量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力求体现以下特点: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呈现儿童的数学;在玩中学数学;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点:

  1、在教学中要重视关注全体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发挥。如:3+3=6

  2、教具制作上还应注重儿童化、形象化。

  3、做练习时,应准备一范例,领幼儿做一道题,因为幼儿年龄小,领悟能力还比较弱

  4、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8、幼儿园大班美术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有趣的图案

  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活动过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19、大班艺术活动优秀教案设计与反思:有趣的饼干

  大班艺术活动设计与反思:有趣的饼干

  活动目标:

  1、通过学做饼干,培养幼儿对泥工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2、复习常见的几何图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三角形)。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培养幼儿养成有序摆放工具、材料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盒橡皮泥、泥工板、各种印花工具、各种形状的饼干。

  2、吃点心时,让幼儿吃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的饼干。

  3、学会做饼干。

  活动过程:

  1、律动《饼干》歌。

  “饼干,饼干圆圆,我最喜欢吃饼干••••••”

  2、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饼干的形状。

  师:小朋友唱得很好,你们喜欢吃饼干吗?

  幼:喜欢。

  师:你们吃过一些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老师逐一出示食物饼干;

  我们吃过的饼干上有没有花纹呢?

  幼:有

  师:你们见过有花纹的饼干吗?(小兔•花蝴蝶)老师出示饼干的图案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做饼干,好吗?

  幼:好

  3、幼儿探索:自己做饼干

  4、老师示范:请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a、先把橡皮泥捏一捏,团一团,团成圆形;

  b.把团好的橡皮呢放在泥工板上压扁;

  c在橡皮泥上用印花工具印上自己喜欢的花纹;

  d、用几何图形模具将橡皮泥切割下来,变成一块圆形、方形或椭圆的饼干,将边上多余的橡皮泥去掉。这样一块饼干就做好了,把做好的饼干放在盘子里,多余的橡皮泥放在盒子里。

  5、小朋友自己来学做饼干......(放一点音乐)

  师: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做过饼干,你学着老师的样子再做做看看。

  6、请小朋友把做好的饼干放到中间的桌上来,让大家都来参观,比一比谁最能干,做得最好。

  7、评讲幼儿作品:

  师:多漂亮的饼干呀!说一说你做的饼干是什么颜色的?

  幼:有红色、绿色、蓝色……

  师:说一说你的饼干是什么样的?

  幼:是红的,花的,好看吗?老师

  总结:小朋友都很能干,做出了这么多的饼干,真棒!

  8、奖励饼干:

  你们觉得自己做的饼干好吃吗?我们大家来尝一尝吧,你喜欢什么形状,就拿什么形状的饼干吃,尝一尝是不是香香的、甜甜的。(洗手、吃课前准备的饼干)

  【活动延伸】

  将橡皮泥、印花工具、几何模具放在活动区,让幼儿玩。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看一看、尝一尝、做一做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各种几何图形的模具,帮助幼儿完成作品的创作,幼儿做出的作品色彩鲜艳,图案美观,形状各异,幼儿非常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20、大班美术活动教案设计:有趣的石头画(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养成有序摆放工具、材料的习惯。

  5、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画片形象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问题: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吗?

  3、**和**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创编故事

  教师组织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

  美工活动《有趣的石头》课后反思

  (一)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石头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常见,十分熟悉的。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大多数孩子的作品能够不受老师范例的影响,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辅助材料。可以说孩子们还是较好的达到了我预定的活动目标。除此之外,我觉得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教育价值的取向还是比较确定的,这节美工活动的教育取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技能方面来看,我主要是发挥想象里,能够通过石头的组合来表现事物,在这基础上,在利用各种辅助材料来完善整个石头画;二是从生活化的纲要精神来看,具体的就是我上述的内容。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及提出新的设想

  在这次活动中,经过过后的反思,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我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操作完材料后,再来听老师的讲解,这时候,太多数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石头给吸引了,而非在老师的语言上了。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以前我的观念是上好一节课就是在你组织的时候孩子们能够按照你的思路走,能够较好的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可是不然,一次好的活动,除了活动中老师的指导要到位,能够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外,老师课前的准备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准备既包括知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我的范例在这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没能很好的体现,由于范例过小,就造成了幼儿观察的不便。本来范例在这个活动中是起到一种示范并协助老师讲解方法的作用,可是过想细想,我本未能很好的来体现范例的这一特征,范例在活动中就象走场一样,并无其他用处了。

  (三)幼儿的创新之处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有许多创新之处。如,卓卓小朋友用石头组合了一个小人,最后用稻草给小人弄了一头美丽的“头发”;欣欣小朋友用吸管为她不倒翁的气球制作了一条绳子,并且懂得用吸管的折叠来体现绳子的动态。另外,也有许多孩子对石头外型观察的十分仔细,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来创作,很多孩子的作品都让我们刮目相看。

21、大班美术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与反思美丽的影子造型

  影子天天伴随于我们的身边,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本节活动,就是以影子为表现载体的美术活动。希望通过此活动,让幼儿深切地感受影子造型的美与趣,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和表演影子造型,感知影子造型变化的美与趣;

  2.能大胆使用颜料,创造性地表现各种影子的造型;

  3.充分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5.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在活动室里悬挂一块大白布,

  将液晶投影灯投射在白色大布上;

  2.黑色颜料,两张长条绘画纸,排笔若干;

  3.音乐《美丽的公主》

  活动过程

  1.赏析影子造型舞。

  (1)激趣导人。

  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

  幼: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观看影子造型舞。(教师在白布后随音乐翩翩起舞,并展示着各种美丽的造型,白布上婀娜多姿的身影不断呈现在幼儿的眼前)

  (3)组织幼儿交流。(此时,白布上的影子造型定格不动)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表演和平时看到的表演有什么不一样?

  幼1:今天看到的表演,我们看不到人的鼻子、眼睛……

  幼2:今天看到的表演是人的影子在跳舞……

  师:今天我们欣赏的是影子造型表演。看演员做了不同的动作,就有了不同的影子造型。(教师一边说一边手指白布上的影子,表演者在布后随着教师的话语摆出几个不同的造型,让幼儿感受影子的变化)

  ●点评:教师运用激趣性的语言引出了独特、美丽的影子舞,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将幼儿带人了一个美的世界。让幼儿在影子舞的欣赏中,不仅感知到了影子造型的美,还激发了他们参与表演的热情和兴趣。

  2.表演影子造型舞。

  (1)第一排幼儿表演,第二排幼儿观看。(音乐结束,幼儿将自己的造型摆好)

  师:你们想表演吗?

  幼:想。

  师: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小朋友做小演员,一组小朋友做小观众。小演员要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出各种漂亮的造型,小观众要仔细欣赏,看一看哪些造型漂亮?你最喜欢哪个影子造型?第一排的小朋友先上台,好吗?

  (2)组织交流。

  师:你最喜欢哪个造型,为什么?

  幼1:我喜欢这个造型,因为我觉得这个造型很美。

  幼2:我喜欢这个像奥特曼的造型,因为我喜欢奥特曼。

  幼3:我喜欢这个像蝴蝶一样的造型,因为我觉得蝴蝶很漂亮,这个造型也很漂亮……

  (3)请观看的幼儿学一学自己喜欢的造型。

  (4)第二排幼儿表演,第一排幼儿观看。

  (5)组织幼儿交流,并问幼儿:你们喜欢哪个造型?

  (6)请观看的幼儿学一学自己喜欢的造型。

  点评:幼儿间的分组表演,满足了幼儿想表演的欲望。在相互观看表演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幼儿在表演和观看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影子造型变化的美与趣,为下面的创作影子造型画的活动做好铺垫。

  3.创作影子造型画。

  (1)教师示范作画。

  师:小朋友表演得真好!你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老师也有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呢!我现在就把它画下来给你们看。

  教师在绘画纸上快速地画影子的轮廓,一边画一边说:先画出影子的轮廓,然后将轮廓里用颜料刷满。画的时候,注意不要让颜料流淌下来,要保持画面的干净。

  ◇点评:教师的快速作画不仅激发了幼儿强烈的作画愿望,还为幼儿提供了恰当的作画方法。

  (2)幼儿作画。

  师:小朋友!你们想把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画下来吗?(想)让我们一起动手吧!(幼儿开始自由作画)

  点评:由于前面的欣赏和表演给了幼儿创作的源泉,所以幼儿在创作时,能纷纷挥笔画出千姿百态的影子造型。

  4.评价影子造型画。

  师:影子造型画画好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你最喜欢画中的哪个影子造型?为什么?

  幼1:我喜欢这个影子造型画,因为我觉得画得很美:

  幼2:我喜欢这个影子造型画,因为我觉得这个影子造型是我摆的……

  师:小朋友们画得真美!真是个小画家,让我们把这些画张贴到墙上,让爸爸妈妈来欣赏吧!

  ●点评:这是一幅长长的、非常不同于以往的作品。评价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个人的想法.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

  该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倡导的“审美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活动一开始,教师就用优美、独特的影子造型舞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将幼儿引入了一个美的世界。接着,教师满足了幼儿好表演、想表演的欲望,请幼儿分组表演、欣赏,使幼儿沉浸于自我表现、自我感受、自我陶醉中。在幼儿充分感受的基础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了创作的天地,他们创作了生动、有趣、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教师在本节活动中紧紧地将音乐、舞蹈、美术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幼儿感受到了影子造型的美与趣,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体验了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22、幼儿园美术活动《有趣的图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活动过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23、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设计:有趣的石头画(附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5、训练幼儿的绘画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画片形象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问题: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吗?

  3、**和**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创编故事

  教师组织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

  区域活动

  各种石头、广告画颜料、面签、玻璃胶

  指导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创作立体的石头画

  艺术纺

  纸盒、塑料花、各色纸、白乳胶

  鼓励有兴趣的幼儿继续创作石头画

  结构角

  各种结构材料、石头

  指导幼儿里通外国石头来搭建小公园

  游戏角

  提供各种形状的石头、钓鱼玩具、台球玩具

  指导幼儿自定游戏规则,与同伴协商、愉快的游戏

  语言角

  提供小房子、小树及幼儿的石头作品

  利用石头及各种辅助材料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探索角

  提供放大镜、石臼、锤子、石头

  引导幼儿发现石头的秘密(内部构造等)

  美工活动《有趣的石头》课后反思

  (一)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众所周知,我们泉州是盛产石头的地方,是石头的“故乡”。孩子们家中都有一两件石头工艺品,石头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常见,十分熟悉的。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大多数孩子的作品能够不受老师范例的影响,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辅助材料。可以说孩子们还是较好的达到了我预定的活动目标。除此之外,我觉得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教育价值的取向还是比较确定的,这节美工活动的教育取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技能方面来看,我主要是发挥想象里,能够通过石头的组合来表现事物,在这基础上,在利用各种辅助材料来完善整个石头画;二是从生活化的纲要精神来看,具体的就是我上述的内容。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及提出新的设想

  在这次活动中,经过过后的反思,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我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操作完材料后,再来听老师的讲解,这时候,太多数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石头给吸引了,而非在老师的语言上了。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以前我的观念是上好一节课就是在你组织的时候孩子们能够按照你的思路走,能够较好的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可是不然,一次好的活动,除了活动中老师的指导要到位,能够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外,老师课前的准备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准备既包括知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刚开始的引入过于繁琐,导致了在后面介绍制作方法,特别是用双面胶将石头粘在鞋盒这个重点没能与孩子交代清楚,导致后面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除了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外,还能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把你的语言,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听明白,这是当前我的困惑,我想也是我们几个新老师的困惑。今后,我想自己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外,关键的就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与幼儿交谈,交流的“路”,让孩子能够“听”得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打破孩子与我之间的那堵墙。4、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我的范例在这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没能很好的体现,由于范例过小,就造成了幼儿观察的不便。本来范例在这个活动中是起到一种示范并协助老师讲解方法的作用,可是过想细想,我本未能很好的来体现范例的这一特征,范例在活动中就象走场一样,并无其他用处了。

  (三)幼儿的创新之处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有许多创新之处。如,腾祥小朋友用石头组合了一个小人,最后用稻草给小人弄了一头美丽的“头发”;予晴小朋友用吸管为她不倒翁的气球制作了一条绳子,并且懂得用吸管的折叠来体现绳子的动态。另外,也有许多孩子对石头外型观察的十分仔细,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来创作,很多孩子的作品都让我们刮目相看。

  总之,作为一名刚刚毕业工作一年的年轻教师来说,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还要跟老教师好好学习,多看相关方面的资讯,多了解有关幼教界的信息,以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业务水平。除了这些之外,我们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这样才能做到从孩子出发,了解孩子,贴近孩子。

24、幼儿园大班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有趣的图案

  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活动过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25、小班美工优质课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小小形象设计师》

  活动目标:

  1.复习眼睛,鼻子,嘴巴的基本作用

  2.掌握眼睛,鼻子,嘴巴在脸上的具体位置

  3.掌握粘贴的基本技巧

  4.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及审美能力

  5.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6.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活动准备:

  1.课件

  2.幼儿每人一张没有五官的画好的脸

  3,剪好的各种眼睛,鼻子,嘴

  活动设计:

  一.演示课件

  1.教师通过课件,为幼儿,鼻子,嘴在人脸上的具体位置演示眼睛

  2.复习眼睛,鼻子,嘴的基本作用

  二.教师利用画好的人物脸庞,为幼儿:如何为人物脸庞进行形象设计具体讲解

  1.演示粘贴技巧

  2.再次巩固眼睛,鼻子,嘴在人脸上的具体位置

  3.幼儿进行粘贴,教师指导

  三.幼儿作品展评

  四.引出课件

  主人公“丫丫”,带领幼儿随音乐一起舞蹈,来庆祝自己成为一名“小小形象设计师”

  活动反思:

  此次教学活动的设计,难易程度非常适中,幼儿掌握的非常好,课堂气氛也不错,究其原因,一是课件,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二是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有充足的材料可以选择;三是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在使用胶棒进行粘贴的时候,动作不太熟练,有点笨拙,就是平时动手机会太少,以后要在动手方面多给幼儿设计点活动,以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设计的非常新颖

26、中班语言活动优秀教案:动物妈妈的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妈妈关家宝宝的方式。

  2、学习朗诵儿歌,并能大敢表演儿歌。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家长收集的有关动物妈妈和宝宝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2、录像、PPT《动物妈妈的爱》。

  3、袋、老虎、青蛙头饰各4—5个。

  活动建议:

  一、谈话导入主题讨论。

  《我的妈妈>入场,我们爱妈妈,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幼儿讨论)我们的妈妈这么爱我们,小动物的妈妈爱自己的宝宝吗?(看视频)还有谁知道其它小动物妈妈是怎样爱自己宝宝的?(幼儿自由发挥)

  二、出示部分图片,了解动物妈妈怎样关爱自己的宝宝。

  出示PPT1,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三、出示PPT2,学习诗歌。

  1、我们一起去看看动物妈妈是怎么爱自己宝宝的。

  (三段,分段学习,一个生活在草原上,一个生活在丛林里,一个生活在水和陆上)

  2、分组表演学习诗歌。

  四、巩固儿歌,活动自然结束。

  附:《爱》

  袋鼠爱它宝乖乖,怎么爱,胸前长个大口袋,整天抱着不离怀。

  老虎爱它宝乖乖,怎么爱,用嘴叼着摔一摔,越摔它长得越快。

  青蛙爱它宝乖乖,怎么爱,生下扔掉不理睬,让它自己去成长。

  《动物妈妈的爱》教学反思

  在这节活动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并结合动作,突破了学习诗歌的静态教学,充分体现了游戏教学的特性.

  首先,在音乐声中进入活动室.我利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然后让幼儿感受到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在这一环节中,我个人认为,虽介入了现实教育,但时间并不充许,虽然时间有点长,但只是一点而过)从观看<小猫>的视频中,幼儿能感受到动物妈妈也是爱自己宝宝的,只不过爱的方式和我们人类不同而已.(从这段录像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猫妈妈爱猫宝宝,还有用嘴巴叨也是他们第一次见到)

  第二坏节:观看图片(动物妈妈爱宝宝的图片).因在活动前几天,已给孩子们丰富了动物妈妈是怎么爱宝宝的内容,而且家长也参与进来.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只起到总结性的作用,让孩子们从感观上更加深入了解与学习.(这一过程中,我准备的图片感觉稍稍多了一点点,在活动进行中利用的时间多了些)

  第三环节:总结图片,感受诗歌内容.这三幅图片在上一环节中已经出现过,而且我在讲解时有意识的讲的详细了一些,所以在三幅图出现后,我把诗歌原句说出来,孩子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一过程进行的很顺利,第一遍在讲解,当第二遍时,孩子基本已全能说下来.为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动静交替的活动原则,在每段之间,我加了一小段音乐,顿时让孩子们的兴趣提高了许多.)

  最后一环节,巩固儿歌和游戏相结合.我们到草原、丛林和水里去参观去。以此形式,结合音乐,巩固诗歌,并配合头饰,增加幼儿的趣味学习。这一活动中,幼儿活动兴趣高,能大胆地背诵诗歌,而且也能以动物表现动物特征,活动气氛较好。(因时间关系,感觉稍仓促了一些)

  在活动结束时,我结合《动物世界》的音乐,请幼儿据自己头饰表演相应的动物离开。(幼儿的兴趣很高,不少幼儿发出“太好玩了”的声音,感觉这节活动真的是游戏教学)

27、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美丽的影子造型

  大班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美丽的影子造型

  影子天天伴随于我们的身边,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本节活动,就是以影子为表现载体的美术活动。希望通过此活动,让幼儿深切地感受影子造型的美与趣,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和表演影子造型,感知影子造型变化的美与趣;

  2.能大胆使用颜料,创造性地表现各种影子的造型;

  3.充分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在活动室里悬挂一块大白布,

  将液晶投影灯投射在白色大布上;

  2.黑色颜料,两张长条绘画纸,排笔若干;

  3.音乐《梁祝》。

  活动过程

  1.赏析影子造型舞。

  (1)激趣导人。

  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观看影子造型舞。(教师在白布后随音乐翩翩起舞,并展示着各种美丽的造型,白布上婀娜多姿的身影不断呈现在幼儿的眼前)

  (3)组织幼儿交流。(此时,白布上的影子造型定格不动)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表演和平时看到的表演有什么不一样?

  幼1:今天看到的表演,我们看不到人的鼻子、眼睛……

  幼2:今天看到的表演是人的影子在跳舞……

  师:今天我们欣赏的是影子造型表演。看演员做了不同的动作,就有了不同的影子造型。(教师一边说一边手指白布上的影子,表演者在布后随着教师的话语摆出几个不同的造型,让幼儿感受影子的变化)

  ●点评:教师运用激趣性的语言引出了独特、美丽的影子舞,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将幼儿带人了一个美的世界。让幼儿在影子舞的欣赏中,不仅感知到了影子造型的美,还激发了他们参与表演的热情和兴趣。

  2.表演影子造型舞。

  (1)第一排幼儿表演,第二排幼儿观看。(音乐结束,幼儿将自己的造型摆好)

  师:你们想表演吗?

  幼:想。

  师: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小朋友做小演员,一组小朋友做小观众。小演员要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出各种漂亮的造型,小观众要仔细欣赏,看一看哪些造型漂亮?你最喜欢哪个影子造型?第一排的小朋友先上台,好吗?

  (2)组织交流。

  师:你最喜欢哪个造型,为什么?

  幼1:我喜欢这个造型,因为我觉得这个造型很美。

  幼2:我喜欢这个像奥特曼的造型,因为我喜欢奥特曼。

  幼3:我喜欢这个像蝴蝶一样的造型,因为我觉得蝴蝶很漂亮,这个造型也很漂亮……

  (3)请观看的幼儿学一学自己喜欢的造型。

  (4)第二排幼儿表演,第一排幼儿观看。

  (5)组织幼儿交流,并问幼儿:你们喜欢哪个造型?

  (6)请观看的幼儿学一学自己喜欢的造型。

  点评:幼儿间的分组表演,满足了幼儿想表演的欲望。在相互观看表演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幼儿在表演和观看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影子造型变化的美与趣,为下面的创作影子造型画的活动做好铺垫。

  3.创作影子造型画。

  (1)教师示范作画。

  师:小朋友表演得真好!你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老师也有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呢!我现在就把它画下来给你们看。

  教师在绘画纸上快速地画影子的轮廓,一边画一边说:先画出影子的轮廓,然后将轮廓里用颜料刷满。画的时候,注意不要让颜料流淌下来,要保持画面的干净。

  ◇点评:教师的快速作画不仅激发了幼儿强烈的作画愿望,还为幼儿提供了恰当的作画方法。

  (2)幼儿作画。

  师:小朋友!你们想把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画下来吗?(想)让我们一起动手吧!(幼儿开始自由作画)

  点评:由于前面的欣赏和表演给了幼儿创作的源泉,所以幼儿在创作时,能纷纷挥笔画出千姿百态的影子造型。

  4.评价影子造型画。

  师:影子造型画画好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你最喜欢画中的哪个影子造型?为什么?

  幼1:我喜欢这个影子造型画,因为我觉得画得很美:

  幼2:我喜欢这个影子造型画,因为我觉得这个影子造型是我摆的……

  师:小朋友们画得真美!真是个小画家,让我们把这些画张贴到墙上,让爸爸妈妈来欣赏吧!

  ●点评:这是一幅长长的、非常不同于以往的作品。评价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个人的想法.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

  该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倡导的“审美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活动一开始,教师就用优美、独特的影子造型舞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将幼儿引入了一个美的世界。接着,教师满足了幼儿好表演、想表演的欲望,请幼儿分组表演、欣赏,使幼儿沉浸于自我表现、自我感受、自我陶醉中。在幼儿充分感受的基础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了创作的天地,他们创作了生动、有趣、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教师在本节活动中紧紧地将音乐、舞蹈、美术有机融合在一起。

28、幼儿园中班故事《大西瓜》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故事中小老鼠的机智和勇敢。

  2、想办法帮助小老鼠解决在看望奶奶途中发生的问题,并大胆表述。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二、活动准备:

  故事《大西瓜》课件。

  三、活动过程:

  1、谜语游戏,引起导入故事。

  提问:(1)谁来猜一猜?师:这只小老鼠和大西瓜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大西瓜。

  2、看图讲故事,并播放幻灯片。

  (1)、故事讲述至“还有半个留给奶奶吃吧!”

  提问:①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小老鼠觉得怎么样?

  ②发现一片西瓜地,小老鼠是怎么想的?

  ③还有半个西瓜,小老鼠为什么不吃呢?

  (2)、续讲故事至“这下可凉快多了。”

  提问:吃完了半个西瓜,小老鼠是怎么做的呢?

  小老鼠戴上西瓜帽有趣吗?为什么要戴上西瓜帽啊?

  (3)、幼儿看图,想办法帮助小老鼠过河。

  提问:小老鼠又不会游泳,这可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老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聪明的小老鼠是用什么办法过小河的呢?(故事讲至稳稳当当的过了河。)

  (4)、续讲故事至“小家伙,我要吃掉你。”幼儿大胆猜想帮助小老鼠的办法。

  ①发生了什么事情?

  ②大灰狼是怎么说的?小老鼠觉得怎么样?

  ③你要是小老鼠会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老鼠?

  ④小老鼠究竟有没有被大灰狼吃掉呢?

  老师:让我们来看看这只小老鼠是怎么做的?(讲故事至结尾。)

  3、完整的欣赏故事。(播放课件。)

  讨论:你们喜欢这只小老鼠嘛?为什么喜欢它呢?

  四、案例分析

  在故事教学活动中,老师以幼儿为主体,课件为载体,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进行交谈,并能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针对胆小的幼儿,鼓励其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次语言活动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使幼儿更加生动、直观的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中幼儿能根据小老鼠遇到的困难,设身处地的为小老鼠着想,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它,并能清楚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对问题的设计也是紧扣目标,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验了小老鼠的机智和勇敢。整个课堂幼儿的语言表述欲望非常强烈,兴趣也很浓厚。

  五、教学反思

  1、根据实际,随机调整教学方案。

  现在幼儿园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教育,思维非常的活跃和开阔。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完全照搬方案中教师的主观设想而进行,而要根据孩子们的爱好来确定。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地运用。就如,我请幼儿为像老鼠想办法时,一心想完成教案所设计的几个环节,幼儿都不是很积极,但当我随机改变一下教育方案,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利用,充分寻找结合点。

  幼儿园语言教育除了要运用一般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应从语言自身的教育特点出发,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应从幼儿亲身参与其中的生活现实出发挖掘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加以合理利用,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新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和幼儿共同想办法解决困难,形成了各种思想的一个有机结合点,给幼儿以新的刺激,进而激起了幼儿开动脑筋的热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9、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欣赏《鸟的世界》

  一、设计意图:

  大班科学活动《鸟的世界》,教材来源于《福建省大班领域活动指导》下册的科学领域。“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大的家族,到处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听到鸟的叫声。而且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家庭养鸟、花鸟市场、公园有鸽子等。大班的孩子对鸟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喜欢给鸟喂食,还喜欢亲近鸟。这些鸟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类有不同的作用。那么多的鸟也有相同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会飞……。新《纲要》告诉我们,“要与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认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鸟与人类的关系,探索不同鸟类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二、活动目标:

  1、探索鸟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及其特征。

  2、通过操作初步学习自我纠错。

  3、萌发爱护鸟类和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三、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过一些常见的鸟。(如:鹰、啄木鸟、燕子、孔雀、白鹭、海鸥等。)

  2.物质准备:“百鸟园”的场景,鸟类生活的不同的背景图,各种鸟的图片若干,《鸟的世界》幻灯片,磁带、录音机等。

  四、活动过程:

  1、与幼儿交谈认识了哪些不同的鸟儿,它们长得怎样呢?激发幼儿“参观百鸟园”的兴趣,并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2、分组观察鹰、啄木鸟、燕子、孔雀、白鹭、海鸥的图片,让幼儿自由探讨,并结合幻灯片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3、以游戏的形式讨论:鸵鸟、蝙蝠、企鹅是鸟类吗?

  4、提问:“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教育幼儿爱护鸟类。

  5、操作活动:送小鸟回家。

  (1)请幼儿将鸟的图片贴到它们生活地方的背景图上,并学习按背后的正确答案自己纠错。

  (2)将“百鸟园”中的“小鸟送回家”,音乐律动:模仿小鸟飞出室。

  6、活动延伸:将各种操作材料继续提供在活动区内,让幼儿进行操作,同时提供各种鸟类的图片、图书、VCD等材料,让幼儿继续丰富相关的经验,激发幼儿的爱鸟之情。

  五、活动反思:

  新《纲要》科学领域提出: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鸟的世界》,在这个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带幼儿参观“百鸟园”,各种各样的鸟深深吸引了幼儿,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鸟的世界中。接下来,我和幼儿共同谈论自己喜欢的鸟,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让幼儿分组探索,并结合幻灯片演示《鸟的世界》,根据幼儿的讲述,有机灵活地出现他们讲到的鸟,然后我再补充,其实就是灵活地将幼儿没有讲到的讲出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在幼儿对鸟的种类有大致的了解后,我带幼儿进入下一环节“送小鸟回家”的学习。这一环节运用提问,加深幼儿的印象。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以上环节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幼儿科学教育仅靠集体活动是不够的,因此我让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继续探索鸟的世界,让这一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活动的生活化,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

30、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及反思教学反思:有趣的图案

  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活动过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31、幼儿园大班美术公开课教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图案

  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活动过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32、幼儿园大班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有趣的图案

  幼儿园大班教学设计与反思:有趣的图案

  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活动过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33、幼儿美术活动教案《树叶变变变》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介绍、交流启发幼儿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想象。

  2、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已采集过各种各样的树叶并擦干净压平整。

  2、笔、固体胶、抹布、剪刀、彩色纸等工具和材料。

  3、范画。

  活动过程:

  一、 了解叶子的多样性

  1、教师:今天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树叶,都很漂亮,那黄老师也带来了很多的树叶,我们来欣赏一下。(边欣赏边问小朋友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小结

  教师:那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很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针形、扇形、圆形等。

  二、 教师讲述树叶拼贴画的方法

  根据树叶的形状选择要拼贴的对象,可根据需要进行修剪。

  1、教师:“看到叶子这么漂亮,黄老师想用这些叶子来为大家变魔术,看看黄老师是怎么变的。”(老师快速用几片树叶在手里拼凑出小动物大致外形,问幼儿像什么,然后贴在纸上)

  2、教师:“原来啊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可以有生命的小动物。”

  3、教师:“小朋友想把叶子变成什么呢?”

  4、教师:“那老师这里还变了许多的动物,我们一起看看。

  重点提示:

  1、在操作中用双面胶粘贴在纸上压平。

  2、可以根据小朋友的需要进行修剪粘贴。

  三、分组开始进行拼贴。

  1、教师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展示幼儿作品,大家共同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在开展美术活动《树叶变变变》前,我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一些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几天后,孩子们都拿着一袋树叶来到幼儿园。活动一开始,我一拿出孩子们带来的树叶时,孩子们就在纷纷议论着:“这是我带来的树叶,”“这个是我摘的,”“今天我带来了许多的树叶宝宝来给小朋友们变魔术了,你们喜欢吗?”随着我的一句导入语,幼儿们都安静下来看我拿出的一片片树叶了,孩子们从树叶的形状,颜色等方面感受了秋天落叶飘飘的氛围。还没等我说,就由孩子在和旁边的小朋友议论着,“这片树叶像羽毛,这片树叶像扇子,这片树叶像毛毛虫等等”我说:“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这些树叶宝宝了,他们要给我们变魔术了哦。”于是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我便把两片树叶整合在一起变成了一条小鱼,幼儿睁开眼睛,哇~~~小金鱼.......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请孩子仔细观察了作品。又请孩子上来添画金鱼的眼睛和嘴巴。把它变得更加形象。幼儿们兴趣非常浓厚,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动手将树叶拼凑组合。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在桌上摆放各种形状的树叶,让幼儿进行组合。有些组合成了萝卜、帆船、太阳、金鱼等等。想象力十分丰富。

  本次活动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拼凑组合树叶的方法,没有让幼儿用胶水黏贴拼凑。重点是让幼儿发挥想象,进行树叶摆放,两片叶子可以有很多的组合方式,可以变化出很多不同的东西。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幼儿拼凑完成后,请大家一起欣赏,如果有许多拼凑的方法,就请幼儿进行展示。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孩子们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开拓视野、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在拼凑过程中以幼儿自选为主,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强弱来选择活动,待幼儿完成后,让大家一起欣赏,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孩子们能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受。

34、大班美术活动优秀教案及课后反思:有趣的石头画

  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石头画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画片形象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问题: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吗?

  3、**和**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创编故事

  教师组织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

  课后反思

  (一)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众所周知,我们泉州是盛产石头的地方,是石头的“故乡”。孩子们家中都有一两件石头工艺品,石头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常见,十分熟悉的。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大多数孩子的作品能够不受老师范例的影响,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辅助材料。可以说孩子们还是较好的达到了我预定的活动目标。除此之外,我觉得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教育价值的取向还是比较确定的,这节美工活动的教育取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技能方面来看,我主要是发挥想象里,能够通过石头的组合来表现事物,在这基础上,在利用各种辅助材料来完善整个石头画;二是从生活化的纲要精神来看,具体的就是我上述的内容。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及提出新的设想

  在这次活动中,经过过后的反思,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我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操作完材料后,再来听老师的讲解,这时候,太多数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石头给吸引了,而非在老师的语言上了。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以前我的观念是上好一节课就是在你组织的时候孩子们能够按照你的思路走,能够较好的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可是不然,一次好的活动,除了活动中老师的指导要到位,能够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外,老师课前的准备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准备既包括知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刚开始的引入过于繁琐,导致了在后面介绍制作方法,特别是用双面胶将石头粘在鞋盒这个重点没能与孩子交代清楚,导致后面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除了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外,还能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把你的语言,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听明白,这是当前我的困惑,我想也是我们几个新老师的困惑。今后,我想自己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外,关键的就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与幼儿交谈,交流的“路”,让孩子能够“听”得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打破孩子与我之间的那堵墙。

  4、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我的范例在这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没能很好的体现,由于范例过小,就造成了幼儿观察的不便。本来范例在这个活动中是起到一种示范并协助老师讲解方法的作用,可是过想细想,我本未能很好的来体现范例的这一特征,范例在活动中就象走场一样,并无其他用处了。

35、幼儿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打电话》

  活动设计理念: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尤其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本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是“有趣的声音”,活动以幼儿喜爱的多种形式展开,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倾听和表现各种声音,引起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一次与家长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幼儿对打电话很感兴趣,并经常想打电话给老师或小朋友,于是,这个关于声音的小子题便这样产生,本次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性,活动始终以打电话为线索,贯穿于整个过程,希望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激发幼儿各种积极的情感和探索的声音的兴趣,学会打电话的基本方法和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活动目标:

  1、享受打电话的乐趣。

  2、愿意表现自己的情感。

  3、学会打电话的基本方法和礼貌用语。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内容设计:

  中班主题活动“打电话”台式电话2部、一次性纸杯、毛线、牙签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活动内容。

  (1)老师口袋里放着一部手机。铃响,老师接听,说礼貌用语,挂上。

  师:“老师刚才在做什么?”

  (2)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打电话的经验。

  教师:“你们平时打过电话吗?”“喜欢打给谁?”

  2、幼儿交流经验:怎样打电话?

  (1)小朋友交流经验,老师在适当时示范。

  (2)请小朋友做打电话的游戏,尝试使用礼貌用语 (用手做打电话状)。

  (4)小朋友自由尝试打电话。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平时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们来试试吧。”

  3、幼儿体验打电话的心情和乐趣。

  师:“小朋友刚才都很能干,现在我们一起来唱首歌吧。”

  (1)全体幼儿一起复习一遍。

  (2)对歌.女孩:“喂、喂、喂,你在哪里呀?”男孩:“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师:小朋友唱得都很好,现在我们来对歌吧,女孩唱:“……”男孩唱:“……”.我们看女孩和男孩谁能干!

  (3)女孩和男孩交换角色。

  (4)师总结:男孩和女孩都很能干,来,我们来表扬一下自己。

  4、幼儿制作电话,游戏:打电话。

  (1)师:“小朋友都说了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来动手做电话,跟好朋友一起玩游戏。”

  方法:把毛线从杯子上面的小洞穿过去,然后拉出来,把毛线的这头绑在牙签上,另一头也一样……瞧,电话就这样做好了。小朋友来试试吧。

  (2)幼儿两人一组制作电话,玩游戏。

  师:“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跟你一起制作电话,做好了就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打电话的小朋友把话筒放在嘴上,接电话的小朋友把听筒放到耳朵上,说话的时候悄悄的说,看看你的好朋友是不是能听见。” 附歌曲: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哪里呀?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因为电话是小朋友常见的而感兴趣的,所以整个过程孩子的热情高涨,兴趣很浓.积极参与整个活动,乐意的表现自己,达到了活动目标,学具的提供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尤其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还发现了要把线系牢在牙签上,并且牙签要横放,电话线才不会断。总的来说,整个活动是成功的。但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活动的深度可以更深一些,在动手制作部分,老师可以先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想想怎么样可以制作成电话,并动手操作,然后老师再总结示范。在最后一个环节,可以引发幼儿的思考:“为什么线可以传声?”从而使大主题的目标也得以体现。最后伴随着《打电话》的歌曲结束本节活动课。

36、大班特色手工编织课《玉米皮编织》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2、使用玉米皮制作出一些简单的物品,培养幼儿对动手制作的兴趣。

  3、提高手部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浸好的玉米皮 画有蝴蝶图案的卡片

  2、已经制作好的作品:花篮、香蕉、桃子、菠萝、草垫子等

  3、剪刀、脸盆。

  活动重点:制作玉米皮作品

  难点:用玉米皮编小辫。

  活动过程:

  一、引入:

  问:1、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2、知道你们家中玉米吗?知道玉米皮能干什么吗?

  二、参观制作好的物品,自由结伴探索讨论。

  孩子们观察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

  师:今天我们用玉米皮也来做一些好玩的东西

  三、幼儿操作:

  (1)引导帮助幼儿学用蜜语皮编小辫。

  (2)在准备好的卡片上,用编好的小辫延蝴蝶的边线,盘出一个蝴蝶的形状。

  (3)用毛线绳把小辫扎上。

  (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四、展示作品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作乐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把费旧的物品利用起来了。

  课后反思:通过上课,我对本节课总体上还算满意,优点表现在教学线路清晰,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能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行操作。不足之处是对于操作能力差的孩子没有照顾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克服不足,多看一些关于幼教方面的书籍,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提高。

37、幼儿园活动教案《小乌鸦爱妈妈》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弟子规》是一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金钥匙,它把圣贤的教诲用通俗易懂的歌谣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活泼、容易记忆。是值得我们倡导和学习的一本佳作!

  现代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孝道方面做的很少,有的甚至根本不懂得孝是什么概念。可见学习孝道的重要性。《小乌鸦爱妈妈》,以小朋友喜欢的故事来使其理解有关《弟子规》中“入则孝”篇的部分内容,我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这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内容

  《小乌鸦爱妈妈》这个故事来讲述《弟子规》“入则孝”篇中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定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幼儿学习用明快节奏诵读《冬则温夏则清晨则定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激发幼儿对中国丰富语言文化兴趣。

  2、理解《冬则温夏则清晨则定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内容。

  3、懂得对父母的孝心是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关心、照顾,懂得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父母支撑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幼儿听从父母的教导,不以自我为中心,孝敬父母。

  四、教法

  《弟子规》是一门培养做人之道的启蒙教育学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大部分思维的方式还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主要采取的是“故事情境体会法”,以故事的形式将幼儿不能理解的内容讲述出来,让幼儿既能背又知其意。诵读法掌握弟子规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一颗很高大的树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乌鸦妈妈。她每天都要飞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找虫子,给她那群可爱的乌鸦宝宝吃,乌鸦宝宝在乌鸦妈妈的精心抚育下渐渐长大了,终于有一天乌鸦宝宝都要飞翔了,它们一个个高兴地张开了翅膀飞出了家,妈妈可高兴了。可是乌鸦妈妈已经老得飞不动了,孤孤单单地呆在家中。突然从远方飞来了一只小乌鸦,它衔着它平生捕到的第一条小虫回来了,它把小虫为给了妈妈。接着又来了一只、两只、三只…就这样,小乌鸦飞来又飞去,它们自己又累又饿,却把找来的虫子一口一口地喂给了妈妈,妈妈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以这个故事引导出要孝顺父母。那看看我们的孔子老爷爷是怎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的。

  (二)1、出示图片一(冬则温夏则清晨则定昏则定)并讲述黄香的故事。

  2、出示大字卡:冬则温夏则清晨则定昏则定。教师解释含义并诵读。

  3、出示图片二(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出示大字卡: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师解释含义并诵读。

  5、幼儿学念《冬则温夏则清晨则定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教师领读

  (2)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先单句、再2句、再4句)

  (3)学小古人

  孩子模仿古人读书样子:双手在胸前作捧书状边念边摇头晃脑诵读

  (4)接龙法

  即让幼儿自愿排成一排每人念一句看谁念得准、接得牢

  (三)小朋友知道关于父母的几件事,引导幼儿讨论。

  1、父母的年龄:

  2、父母的职业:

  知道体贴父母,关心父母.为劳动一天的父母送一杯水,换一次鞋.

  3、父母的身体状况:

  小朋友你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但父母的身体,你们又关心过多少?父母生病,你们应该主动做些什么?你们又做过些什么?

  4、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孝顺父母的?

  (学生回答,引导:你每天都为父母做过些什么?)

  (四)幼儿学习用明快节奏诵读课文

  (五)播放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结束。

  反思: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采用故事讲述法展示《弟子规》,唤起幼儿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孝道,从而实现了该活动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态自然,流程连贯。

  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大部分思维的方式还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主要采取的是“故事情境体会法”,以故事的形式将幼儿不能理解的内容讲述出来,让幼儿既能背又知其意。诵读法掌握弟子规的内容。

  但在教学中我可以改播放歌曲为歌唱歌曲,这样更能加深幼儿的感官思维!而且也应该增加活动的互动性!

38、大班语言活动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照片的故事》

  大班语言活动:《照片的故事》

  一、设计意图:

  《纲要》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照片在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拍照和欣赏照片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孩子自己的照片直接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是他熟悉的、亲身经历的,适合于幼儿的讲述活动。但是这种讲述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记忆的简单再现,往往需要孩子将看到的信息重新组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用现在的知识经验去创造性地讲述。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利用照片发展孩子详细地、有条理地、完整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能力,启发他们通过敏锐的观察,捕捉静态的视图传递的动态信息并能较好地运用语言描述,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另外,摄影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在引导幼儿讲述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照片本身所蕴涵的价值,恰当地融入艺术和社会领域的内容,对孩子来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

  1、能运用连贯、完整、富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语言讲述照片的内容。

  2、感受照片所表现内容的多样性。

  3、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的照片:示范讲述的照片、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拍的照片、三张有益于幼儿经验拓展的照片:智慧树剧照、全家福照片、刘翔比赛的照片。

  2、幼儿准备自己的照片2——3张,课前请家长和孩子共同交流、回忆有关照片的内容。

  3、为了提高幼儿讲述的兴趣,布置照片展览会,为幼儿创设了想讲、愿意讲的环境氛围,这可以使幼儿在有声有色的讲述过程中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与教育。

  4、自制一本相册。

  5、实物展示仪。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组织幼儿参观照片,相互交流照片的内容。

  1、提出参观的要求:“参观的时候,请你找一找哪张照片是你的,和好朋友讲一讲你的照片上有谁?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2、幼儿参观,同伴间互相讲述,教师了解幼儿讲述的大致情况,给予个别幼儿恰当的指导。

  (二)教师示范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1、教师示范讲述:我的照片的故事。

  老师:“这是我和我的孩子在泰山旅游时拍的一张照片。放假的时候,我和我的孩子来到了泰山,泰山是一座很高的山,我们沿着台阶向上爬,一路上看到了高高的树、绿绿的草和五颜六色的花,最有趣的是山上的石头,有的像小猴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大象,真是好玩极了!我们爬了好长时间,终于爬到山顶了。我们高兴地说:‘我们爬到山顶了,我们胜利了!’”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讲述的要点以及讲述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1)“我的故事里有谁?”

  (2)“我和我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去了什么地方?”

  (3)“我们看到里什么?说了什么?心里觉得怎么样?”

  (三)教师启发、引导幼儿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各类照片,感受照片所表现的不同内容,体验大胆讲述、与人交流的快乐。

  1、个别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老师:“谁愿意去选一张自己的照片,将照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幼儿一:“这是我在奶奶家拍的一张照片。秋天到了,奶奶家里收获了许多花生,我和爸爸帮奶奶晒花生,奶奶要剥花生给我吃,我说:‘奶奶,我帮你剥。’我剥不动就用牙齿去咬,爸爸就用照相机咔嚓一下把我用牙齿咬花生的样子给照下来了。”

  幼儿二:“这是我过五岁生日时我妈妈带我到小天使影楼拍的一张照片,我特别喜欢奥特曼,就拉着妈妈跟奥特曼一起拍照片留作纪念,我大声喊‘打败怪兽’妈妈祝我生日快乐!后来,妈妈就去深圳打工了,我很想妈妈……”

  孩子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故事内容真实、有趣、完整。

  2、讲述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拍的照片的故事。(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他们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拍摄的照片,如:春游、运动会、六一团体操表演等,孩子们都能快乐地、用完整、连贯的的语言讲述,而且讲述内容生动、有趣,是孩子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情景。)

  3、经验迁移,讲述他人照片的故事。

  (1)少儿频道智慧树节目的剧照。

  (2)全家福照片。(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非常开心、快乐、幸福!拍张全家福作为留念……)

  (3)刘翔比赛的照片。(刘翔哥哥在参加跨栏比赛,他跑步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获得了世界冠军……)

  4、自选照片,再次与同伴与交流、分享照片的故事。

  (四)分类整理,制作班级相册,共享照片的故事。

  1、引导幼儿为照片归类、整理。

  “每一张照片不仅可以讲述一个好听的故事,还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一件事情,每一张照片都很珍贵,我们应该将它保存好。”请幼儿按照片拍摄的地点归类、整理。

  2、制作班级相册,分享活动的快乐。

  这些照片装在一起,给它加个封面就做成一本相册了,这是我们的班级相册,我们还会有更多的照片存放在里面,我们还要继续讲照片的故事。

  (五)活动延伸:

  继续收集照片,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讲述。

  五、活动反思:

  正是因为此次活动的选材直接来源于孩子的生活经验,照片的内容是孩子熟悉的、亲身经历的,适合于幼儿的讲述活动,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和投入,师幼互动也非常激烈、有效。幼儿天生具有良好的模仿性,语言活动中示范模仿法也十分重要,老师的示范讲述引起了幼儿浓厚的讲述兴趣,还让幼儿感受和理解了故事的要素和结构,幼儿在讲述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运用。在这里我不只是单纯运用教师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幼儿的示范,因为作为身边的小伙伴的示范更能让幼儿所能接受。借助同伴的示范讲述进一步开阔了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根据《纲要》的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的乐趣。”活动一开始我将幼儿带来的照片布置展览出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给了幼儿充分讲述、与同伴交流的自由,使他们快乐的情绪得到宣泄,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活动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幼儿展示和保存活动成果,孩子共享的快乐体验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延伸活动将照片丰富到语言区便于幼儿随时讲述,照片的故事依然继续。

39、公开课教案中班社会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小兔的花园》

  设计意图: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期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孩子感兴趣的各种活动,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感受故事中小兔子的丰富情感。

  2.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忧伤音乐《忧伤小夜曲》,快乐音乐《欢乐颂》。

  2.篱笆、藤条若干,彩色花朵若干,心情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体验快乐

  师看课件)小朋友,看谁来了?

  幼齐:小兔子。

  师:小兔子蹦蹦跳跳地向我们走来了,我们看看小兔子今天的心情怎么样?

  幼:小兔子很高兴。

  幼:小兔子很快乐。

  幼:小兔子很开心。

  幼:它很开心,眼睛笑得都弯了。

  师:你知道小兔子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你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幼儿讨论)

  幼:它可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幼:有了很多好吃的,它就很高兴了。

  幼:它有了很多礼物,所以很开心。

  幼:遇到了开心的事情。

  幼:它的妈妈给它买了很多新衣服。

  师:你们说得真好,原来有这么多事都可以让小兔子高兴呀。

  师:那谁会用好看的动作表示一下高兴的心情?老师数到3,请每个小朋友摆好一个姿势,看谁摆得最好!

  让我给最精彩的造型拍个照吧。

  师:小兔子到底为什么这么高兴呢,我们一起到它的家里去看看吧。(看课件)小兔子家里有什么?

  幼:有绿绿的草地。

  幼:有好多鲜花。

  幼:小兔子家里有一个花园,里面有很漂亮的花。

  幼:有蓝蓝的天空。

  师:你觉得这些花看上去怎么样?

  幼:很漂亮。

  幼:花很美丽。

  幼:花很多,很好看。

  师:原来小兔子家里有个又大又美丽的花园,花园里还盛开着很多五颜六色的花朵,所以小兔子才这么高兴的!那我们一起和小兔子跳个舞吧。

  师幼听音乐自由做动作。

  二、听听讲讲,体验忧伤

  师:冬天悄悄地来了,小兔子现在的心情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忧伤小夜曲》,体验音乐带来的情绪情感。

  师:你觉得小兔子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了?

  幼:伤心。

  幼:小兔子现在心里很难过。

  幼:小兔子现在不高兴了。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兔子现在的心情到底是怎么样

  呢?(看课件)

  幼:小兔子很伤心。

  幼:在流眼泪。

  幼:小兔子心里很难过。

  师:小兔子真的好伤心啊,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这么伤心吗?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幼儿讨论)

  幼:它没有了好朋友,

  就会伤心的。

  幼:冬天来了。

  幼: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所以才伤心。

  师:我们再一起到小兔子家去看看吧。(看课件)冬天来了,小兔子家的花园里,花都枯萎了,所以小兔子很伤心。我们用一个动作来表现一下小兔子伤心的心情吧!老师数到3,小朋友摆好一个动作,看谁的动作最能表现伤心、难过的心情。

  师:小兔子这么伤心,谁会来{安慰它呢?

  幼:好朋友。

  幼:它的妈妈。

  师看课件)冬天到了,小兔子家花园里的花都枯萎了,慢慢地死掉了。小兔子和兔妈妈一起去埋这些花,它们一边走一边哭,伤心极了。妈妈安慰小兔子说:“不要伤心。也不要难过,冬天会过去的,等春天来了,小花还会回来的。”晚上回到家,小兔子看着窗外的雪说“春天快来吧。”

  三、群策群力,帮助他人

  师:小兔子现在开心吗?

  幼齐:不开心。

  师:那怎样才能让小兔子开心起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讨论)

  幼:和它一起跳个舞。

  幼:唱歌给它听。

  幼:给它买很多好吃的东西。

  幼:送一个花园给小兔子。

  师:你们的办法都很好,我想小兔子采用了你们的意见一定会开心起来的。

  那我们就用XX小朋友的方法,一起来做个花园送给小兔子吧,这样它一定会开心起来的。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有绿色的藤条、五颜六色的花朵,我们可以将藤条缠在篱笆上,花朵贴在篱笆上,大家一起合作,为小兔子装扮一个美丽的花园。

  幼儿合作装饰花园,播放快乐音乐《欢乐颂》。

  师:花园装扮好了,你觉得漂亮吗?

  幼齐:漂亮。

  师:(看课件)你们看,现在小兔子的心情怎么样?

  幼齐:很开心,很高兴。

  师:小兔子得到了你们的帮助,心里真开心啊,你们开心吗?

  幼齐:开心。

  师:帮助别人是件开心的事。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不开心的事情?你是怎样让自己开心起来的?

  幼:我和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抢了我的玩具,我很不开心。我和他商量了以后,大家一起玩,我就开心了。

  幼:小朋友打我,我不开心。

  幼:和好朋友一起玩很开心。

  幼:去旅游很开心。

  师: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你怎样让他开心起来呢?

  幼:小朋友摔倒了,我扶他起来,他就开心了。

  幼:我和好朋友一起玩,他就很开心。

  幼:我们一起唱歌跳舞,我的好朋友很开心。

  师:你们说得真多,想得办法真好。(出示开心娃)老师送给你们一个开心娃,希望你们每天都开开心心,因为开心有利于身体健康,我们都要做一个开心快乐的人。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大人对他们百般呵护,生怕照顾不周,而大人要求孩子帮助的却很少,甚至没有,孩子被大人的爱包围着,反而感觉不到这种爱了,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让幼儿感知到别人的爱,从而萌发爱他人的意识,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感受故事中小兔子高兴和伤心的情感,引发幼儿关爱他人,并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活动中,形象的教育手段,不断强化着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识。通过启发引导,孩子们有了爱他人的意识,萌发了要为别人做事的愿望。但是,中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对较差,往往有了好的动机,却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有目的地向幼儿讲解、传授正确的行为方式,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技能。从而感到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恩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为幼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提供动力,以此来不断强化幼儿爱他人的情感。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的老师建议不用课件,可以请配班老师扮演小兔子,这样会更有感染力。有的老师觉得在音乐方面可以渗透“五名”工程,引入名曲等。自我反思,觉得最后部分让幼儿讲述自己平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我的举例不太适当,可从自身出发,说说自己心情不好时是怎么做的,再引导幼儿说一说。

4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玩具动起来》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

  根据《纲要》“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一精神,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如玩各种的电动玩具、遥控器等等,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我设计了融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为一体的这一个活动,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

  活动目标:

  1.了解电池的特征、种类和用途。

  2.认识电池的正负极,并尝试为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3.体验成功安装电池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重难点:

  认识电池的正负极,并尝试为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活动准备:

  1.多种型号的电池。(1号、2号、5号、7号及组扣电池等。)

  2.每名幼儿从家中带一样需要装电池的小的电动玩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出示电动小玩具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二)教师播放幼儿操作视频,引导幼儿观察。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提问,幼儿相互探讨。

  1.师: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二)播放教师操作视频,边操作边讲述。

  (三)出示电池盒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盒中的正负极标记。

  (四)出示教师正确安装电池视频。

  (五)出示生活中的小物品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三、结束部分:

  (一)出示废旧电池回收标记

  师:在生活中我们的电池使用完了,要做怎么处理呢?小朋友们请认清这个回收标志我们要将它们扔到指定的垃圾桶里,不能随意丢弃哦!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的教育资源来源于孩子们平时喜欢的电动玩具,作为大班的孩子,有他们的年龄特点,有意行为发展阶段,适应了科学活动提出的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作为我们老师应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活动结合《纲要》精神,体现“生活化、经验化、操作化”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充分挖掘电池潜在的教育价值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在活动中,通过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操作、探索的时间、机会,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电池,了解电池的外形特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动手操作、安装电池,了解电池的安装方法及作用,并体验安装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活动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与材料的互动原则。教师的开放式提问,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幼儿间的讨论、交流,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经验也得到了积累;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系,通过操作、摆弄电池、探索电池。活动中我让幼儿了解了一些电池与安装电池的基本常识,然后让幼儿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环保意识!经过我的讲解,我们班的不少男孩子都明白了电池有正负极之分的。接下来让幼儿观察电池盒里有什么?想想看电池该如何安装?反映快的小朋友很快就能正确地把电池装在电池盒中了,并能向其他小朋友讲解他是如何安装的!

4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大鱼吃小鱼》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

  2、尝试将动植物按食物链进行排序。

  3、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食物链操作底板三张,麦苗、小羊、老鹰图片

  活动过程:

  1、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图片,进行分类。(动物类、植物类)

  (1)观察动植物图片,认识动植物。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吗?认真想想它们的名字。

  (2)将动植物进行分类。

  2、知道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

  (1)思考、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

  教师:动物平时吃什么来生存?

  (2)了解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海藻的食物链。

  教师:大鱼生存要吃什么?小鱼呢?

  (3)观察食物链操作底板,总结:像这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海藻,就是一组动植物生存的食物链。

  3、尝试食物链排序。

  观察微课出示的三组底板,幼儿自己的操作材料拿出将动物图片按照自己所想的贴在相应的底板中。

  教师引导幼儿,待幼儿完成后揭示三组食物链的排序。

  4、引导幼儿指导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提问:如果生活中没有食肉动物会怎样?(吃草的动物越来越多,导致土地没有了草,慢慢的土地就变成了沙漠,人也无法生存。)激发幼儿思考,食肉动物缺失后带来的后果。

  引导幼儿想到食物链上的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保护食物链的完整,保护生态平衡。

  5、总结食物链的定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海藻,就是一组动植物生存的食物链。

  科学活动《大鱼吃小鱼》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大胆挑战了科学领域,选择了幼儿喜欢动物相关的课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对于动物喜欢吃什么,是怎样生活、活动的,幼儿非常有兴趣,又通过操作底板,让幼儿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思。

  本次活动就是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动物入手,帮助幼儿整理已有经验,让幼儿在主动探究、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本次活动的优点:活动内容幼儿有兴趣,环节层层递进,教师思路清晰,语言精练,声音童趣,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在每次提问后教师都会稍作停顿,让幼儿有时间思考、操作。体现了孩子的主体性。

  本次活动的缺点:

  1、动植物分类到讨论大鱼吃小鱼中间衔接还不够自然。

  2、在讲到环保方面,没有给幼儿时间进行如何保护环境的讨论和思考。

42、幼儿园大班打击乐《杂技表演》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1.掌握铃鼓、响板、碰铃的基本演奏方法。

  2.在打击乐《喜洋洋》中学习过节奏型 x x|x x|和 xx xx|。

  3.活动前请幼儿欣赏杂技表演的视频。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目标:

  针对本次活动内容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设计了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结构,学习节奏型“x x|x x|x x|x 0|”、“x x|x 0|”、“xx x|xx x|xx x|xx x|”。

  2.能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演奏。

  3.喜欢打击乐活动,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

  活动重难点: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喜欢打击乐活动,感

  受乐曲结构,学习节奏型“x x|x x|x x|x 0|”、“x x|x 0|”、“xx x|xx

  x|xx x|xx x|”。

  活动难点:能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与同伴合作进行演奏。

  活动准备:

  1.音乐图谱 1 张、节奏型 3 张,铃鼓、碰铃、响板等打击乐器若干。

  2.杂技表演课件,《巡逻兵进行曲》音乐。

  3.活动前请幼儿欣赏杂技表演的视频。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结合杂技表演欣赏音乐,初步感受乐曲的结构。

  提问:杂技演员在表演什么节目?这首音乐共有几段?

  2.出示图谱,指导幼儿准确地拍出节奏。

  (1)请幼儿分段欣赏乐曲,运用杂技表演的情节,引导幼儿探索乐曲中 3 种不同节奏型的打击方法。

  乐曲 A 段:节奏型“x x|x x|x x|x 0|”,对应图谱“抛接球”。请幼儿探索节奏型的打击方法。

  乐曲 B 段:节奏型“x x|x 0|”,对应图谱“转呼啦圈”。

  乐曲 C 段:节奏型“xx x|xx x|xx x|xx x|”,对应图谱“顶酒杯”。(2)引导幼儿探索 3 种杂技表演分别可以用什么身体动作进行表现。

  (3)请幼儿完整欣赏乐曲,分组创编每种杂技表演的身体动作,集体进行练习,熟练掌握 A、B、C 段的 3 个节奏型。

  (4)指导幼儿学习根据指挥动作随音乐进行演奏。

  3.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尝试使用乐器合作进行演奏。

  (1)出示 3 种打击乐器,请幼儿讨论每种杂技表演可以用什么乐器伴奏,鼓励幼儿说明理由。

  (2)教师当指挥,请幼儿看图谱分组进行打击乐器演奏,重点指导幼儿与同伴的演奏保持协调,并注意空拍的控制。

  (3)请幼儿交换乐器演奏,交换时幼儿交换位置,乐器不动位置。

  (4)给视频中杂技演员的表演配完整伴奏,表演结束幼儿收拾乐器。

  活动延伸:

  1.表演区尝试表演简单的杂技。

  2.给幼儿提供节奏图谱及多种乐器,请幼儿探索不同乐器的配乐方案进行演奏。

  课后反思:

  孩子们对本次活动非常感兴趣,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中我创设观看杂技表演的情境,并贯穿始终,采用总—分—总的学习方式。在听一听,做一做,模仿杂技演员的动作中,进一步完整感知音乐。因为幼儿的特点是好动、好模仿,一下子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2.分段欣赏,解决活动重点。

  为了更好的解决活动的重点,我将音乐截取为三段,分段欣赏时,借助课件、图谱的形式,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探索 3 种杂技表演的节奏型,轻松解决活动的重点。自主练习——教师示范——拍身体部分练习,为后面的完整表现音乐奠定良好基础。

  3.合作演奏,体验快乐。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孩子们幼儿在轻松、自由、自主的氛围中,在敲敲打打中尝试自己给每种杂技表演配上合适的乐

  器,并能兴致勃勃的合作演奏。最后的游戏环节,更让活动达到了高潮。

  不足之处:

  1.活动中还要多注意观察,注重引导,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

  2.感染力再强一点,就更好了。

43、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戏说脸谱》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歌曲独有的京韵唱腔,初步学会演唱歌曲。

  2.能根据不同的脸谱角色,用合适的力度及动作来演唱歌曲。

  3.感受京剧的特点和魅力,为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而自豪。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欣赏过京剧表演的片段。

  2.视频、图谱、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体会京剧的唱腔,引导幼儿学唱拖长腔乐句。

  1.播放视频,初步感知京剧唱腔。

  (1)他们在表演什么?

  (2)他唱了些什么?是怎么唱的?

  小结:张飞生气的时候就爱乱叫、叫喳喳。

  2.再次观看视频,学唱拖长腔乐句。

  (1)引导幼儿尝试演唱

  (2)出示图谱,学唱拖长腔乐句

  图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怎么唱呢?引导幼儿随图谱进行学唱。

  小结: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拖长腔是京剧的特点。

  二、教师范唱歌曲,引导幼儿理解人物特点与脸谱的关系,初步感知歌曲内容。

  1.出示脸谱,回忆已有经验。有哪些颜色的脸谱?

  2.教师范唱歌曲,介绍不同颜色的脸谱及人物

  (1)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

  (2)你听到蓝脸的、红脸的、黄脸的、白脸的唱的是谁?

  (3)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的脸谱?

  小结:京剧的脸谱真有趣,颜色不同,代表的人物性格也不同。

  3.范唱第二遍歌曲,鼓励幼儿与老师一起演唱最后一句。你听到歌曲唱了什么?怎么唱的?

  4.范唱第三遍歌曲,感受演唱的不同力度。

  你听到老师唱张飞和窦尔敦的声音是怎样的?黄脸和白脸的怎么唱的?每一句的声音大小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初步学唱。

  三、学唱歌曲,引导幼儿用合适的力度及动作来演唱歌曲。

  1.老师大声唱,幼儿跟着一起小声唱一唱。

  小结:不同颜色脸谱代表的人物特点不一样,因此他唱歌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2.幼儿集体唱。

  3.引导幼儿用合适的力度及动作来演唱歌曲。

  四、播放视频,幼儿随音乐加动作演唱歌曲。

  1. 观看演唱京剧的视频。

  (1)小演员是怎样表演的?

  (2)你想加上什么动作?

  请个别表现,教师提升,幼儿互相学一学。我们一起来加上动作唱唱试试。

  2.幼儿随音乐边唱边表演。想不想像小演员一样来试试?幼儿随音乐一起表演。

  五、教师演唱歌曲,激发孩子继续演唱的兴趣。

  小朋友,这首歌还唱了很多颜色的脸谱,老师唱给你们听听怎么样?

  你还听见有什么颜色的脸谱?我们回到教室再把这些颜色的脸谱唱出来吧!

  课后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现的乐趣。

  本次活动中,活动开始时教师以“戏说脸谱中唱张飞的片段视频”引出活动,充分的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学习京剧的热情。并且将难点前置,通过出示唱“啊”部分的图谱,引导幼儿观察图谱,通过发现图谱中图片大小的差异,引发幼儿有目的的感知拖长腔中的节奏变化及音高转换,主动学唱拖长腔的唱法。

  在学唱歌曲环节,教师出示各种颜色的图谱课件,采用“幼儿说-教师唱-再模唱”的形式,帮助幼儿有效解决对歌词及旋律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激发幼儿对学习京剧的兴趣。分析歌曲内容,使幼儿了解不同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通过教师对比范唱,幼儿对难点唱句进行了模唱练习。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合适的声音唱出不同脸谱的人物特点,很好的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难点。最后在幼儿运用动作表现歌曲环节,教师出示“小演员唱京剧”视频,引导幼儿了解京剧动作的基本特点,并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性表现,这一环节掀起了活动高潮。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了孩子充分展现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大胆在集体面前表演,让每个孩子感受到音乐活动的快乐。

  在整节活动中我一直围绕音乐活动的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在充分欣赏感受、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大胆演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们在整节课对歌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够大胆的用动作表

  现人物特点,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态自然亲切,教具准备恰当。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师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到演唱活动中。在教师回应方面,能够随时接过孩子的问题,加以肯定和引导,并能激发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总之,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使我有了更深的感悟。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要深入的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去设计教学活动。要研磨一节好课,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打磨自己。当然丰富幼儿的课前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