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成长

首页 - 小学教师成长

细密——精巧——自然

时间:2008-11-25 02:16:02 A+

细密——精巧——自然

细密——精巧——自然


    滕锐是一位非常勤奋的青年教师。尤其在语文教学上,她一直努力追求,不断探索,逐渐地形成风格,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细密、精巧、自然的教学特点。
    
    一、细密
    
    《文心雕龙》里评潘越文章“烂若铺锦,无处不佳”。听滕锐的课,你会觉得其细密、精致像一块锦缎。细密,但不失从容;精致,却不显浮华。
    首先,这种细密体现在她对教学结构的把握上。
    滕锐老师的课堂教学前后勾连,结构严谨,章法有序。《阳光》一课开始的那一曲《七色光》、一组美丽的风景将学生带到明媚的阳光之中,这是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在文字中感受美好的阳光;对于课文中的语句,利用实物(一块锦缎)、图像等直观事物帮助学生感受阳光的宝贵;最后再联系学生的生活,谈谈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回到一组美丽的画面之中。整节课围绕阳光展开。导入的那一曲歌、一组画都是围绕阳光选择的,给学生美好的感受,而结尾回扣到美丽的画面中——没有阳光,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我们看到了学生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这种前后呼应在滕锐的其他课中也经常可见,比如《献你一束花》首尾以诗为呼应;比如《和时间赛跑》以背诵格言开始,以写格言结束……
    她的细密还体现在具体环节的安排上。
    《阳光》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一年级的重点恰恰是识字、写字。我们可以从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滕老师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是非常精心的,课堂呈现也是非常精致的。一共12个字,在她的安排下有序出现,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每一处都将字、词、句、读四者有机结合,既新且实。
    再比如《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的导入,在优美的乐曲声中,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把孩子们带入到昆虫的世界。但滕老师并没有由此导入本课课题,而是出示了法布尔《昆虫记》的目录,在读目录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由此再引出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对阅读本课的兴趣,更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昆虫记》,了解法布尔的兴趣。
    
    二、精巧
    
    滕锐的教学非常重视方法,往往有极巧妙的手段,总在关键处帮助学生解疑释难,这种精心巧妙的设计是她语文教学的又一特点。
    第一,巧设层次,读悟结合。
    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阳光》这节课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读一次有读一次的目的,读一次有读一次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阳光》这一课中“锦缎”所在句是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很难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更不用说修辞方法了。我们看到滕老师并没有生硬地讲解这个比喻句,而是在学生读句子后,拿出一条锦缎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再说一说。学生有了这种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受,再读一读句子,想一想锦缎似的小河是什么样?然后到黑板上画一画。边画边说边读,结果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将这一段文字背诵下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圆圆的沙粒》一课中对“议论纷纷”这个词语的处理,当理解了“异想天开”这个词语之后,滕老师问:“听了这颗沙粒的‘异想天开’的话,你们会说什么呢?”一个同学发言,两个同学发言……看到许多同学都急着要表达,老师便巧妙地说:“既然都想说,那我们跟周围的同学说说吧。” 这时,教室里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时,滕老师趁势小结:像刚才那样的情景,我们就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词语就是——议论纷纷。此时,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第二,巧设练习,说写结合。
    我们可以看到《阳光》这节课中学生语言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又是不着痕迹,颇有实效的。这种语言的训练体现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比如对“阳光为什么是宝贵的”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注意到滕老师非常注重孩子表达的完整,尽可能用上因为、所以。后面提问“如果没有阳光会怎么样?”又提示学生说话时要有“如果……就……”看似不经意的要求,其实这两个关联词语已经非常扎实地生根于学生头脑中了。
    《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中,滕老师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文本完成填空:法布尔( )地说。当学生通过对找纺织娘过程的阅读体会,通过对找纺织娘过程中的艰辛的想象而深有感触时,有说“高兴”的,有说“兴奋”的,有说“激动”的……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正是来自想象中情感的丰富、来自学生咀嚼文字后的独特情感体验。而这又是通过完成填空这个看似简单的练习而达成的。像这样的训练在《送你一束花》一课则体现为通过扩充课题完整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小镇的早晨》则通过演一演商贩的叫卖帮助学生感受小镇早晨的热闹。在这样巧妙扎实的训练中,学生的语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自然
    
    随着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我们看到滕锐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出越发自然的状态。
    一方面这种自然体现在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自然和谐。《阳光》一课中,滕锐老师始终做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出了识写分开,提前阅读的要求。每学一个字一个词,总要回到课文的语句中去,在语境中理解、在语境中感受。我们甚至能够发现,学生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也在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识字的方法,也在不知不觉地积淀情感。
    这种情形在其他阅读课里体现得更加充分。比如《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角色扮演法布尔劝说爸爸的那一段;比如《圆圆的沙粒》中对小沙粒内心活动的想象。每一处都是师生间真诚的交流,每一处都是与文本真切的对话,更可贵的是课堂呈现没有哗众取宠的“热烈”,更多的是感悟文本后的厚实与灵动。
    另一方面,滕锐老师对辅助手段运用非常自然,这节课上无论是上课伊始的一组美丽的风景,还是引导学生想象的实物——锦缎,还是补充学生知识不足的金子的图片,都让我们感受到形象教学的力量。当言不尽意,无法用语言启发理解的时候,具体可感的形象就是最好的讲解。一张图片,一段动画,一首歌曲,滕锐老师用得恰到好处,从而能够点亮学生的智慧,开启孩子的心灵,打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思想的飞跃,情感的升华,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