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语言艺术

首页 - 小学教学语言艺术

关于小学教学 优化课堂“对话” 提高课堂效益

时间:2008-11-19 01:57:55 A+

关于小学教学 优化课堂“对话” 提高课堂效益

关于小学教学 优化课堂“对话” 提高课堂效益

    “对话”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课堂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课堂对话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话交流,对所提的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的结果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可见课堂对话交流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如此,并非所有的课堂对话都发挥了作用。目前课堂教学中,课堂对话存在着种种不尽科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优化课堂对话,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

    一、优化课堂对话的标准

    课堂对话,教师所提的话题若得当,就可以激以学生的思维,增进学习的兴趣;所提话题若不当,就不易收获,因此课堂对话,我认为教师所提的话题,要充分准备进行优化选择,这是课堂对话的依据。

    1、准确化

    课堂对话的话题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及认知能力出发,明确地提出学生要对话的话题,使学生思维有起点、有方向、有目标,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主动性

    课堂对话要及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使教与学相统一。如果对话时学生不主动思考参与,甚至对抗,这就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因此要激发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对话,这是课堂对话发挥效益的根本保证。

3、具体化

    小学生的思维多是从直观、表象开始,抽象逻辑思维较差。因此,学生的思维大多始于一个实物、一幅图、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等具体内容。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造启迪思维的具体情境,使对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所以对话的内容要具体,避免过于抽象,才有利于学生理解对话的意图,做出相应的对话结果来。

    4、启发化

    对话的话题要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产生联想的,要大部分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对话交流才能得出结果。这样的话题应该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话的话题除了联系已有知识外,还要联系个人经验,这样学生不感到生疏,温故知新,容易开启思路,产生联想,逐渐形成了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对话,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趣味化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对话内容要时刻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对话的内容富有新鲜味,引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对话,这样对感知对象产生巨大的影响。

    6、适度化

    学生对话的话题要难易适度。面向全班学生,全班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做好准备,对于某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积极思考,逐步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优化课堂对话的时机和切入点。

    课堂对话要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课堂对话的良机和切入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讲,应针对以下几点进行适时的对话:

    1、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对话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作用,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掌握知识。

    比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展开一组由浅入深、顺着思路的对话:(1)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 高有什么关系?(3)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对话,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使师生以互动方式,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学生从对话中获得知识上理性的升华。

    2、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是多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也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如果只通过都是的讲解来完成,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而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去伪存真,在辩论中明理,在辩论中统一观点,在辩论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增强说理表达能力。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有这样一道题:150÷2.5150÷7.5=150÷(2.57.5)=150÷10=15。班级学生形成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必然限制学生的思考空间。此时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互相说出判断的理由,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问题会越辨越明。学生从多种途径证明了题中进行分配律的类推是错误的,明确了a÷ba÷ca÷(bc)的道理。事实证明, 经过对话得出的结论,比听教师讲述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了。

    3、针对规律性内容展开对话。对于一些法则规律,都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对话得 出。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差,难于独立发现总结规律,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相互启发提高,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苏教版第八册《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中,教材提供了一组商不变的算式,并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此时,个人学习出现了困难,教师立即组织学生,围绕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展开对话,发现一点说一点,个人结论不完整时,其它同学大胆举出反例,提出质疑,并据此修改完善原有的结论。这样学生便可抽象概括出较为完整的规律。

    4、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清楚区分开,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区分,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比如教学生求平均数时,班上学生就如下问题在认识上出现了分歧:“某班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45厘米,女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42厘米,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能否用(145142)÷2来表示? 显然对于该问题的辩析涉及到平均数知识的方方面面,而分歧的形成恰恰折射出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的一种内在矛盾和要求。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就此展开对话。整整一堂课,学生或举例论证,或类比迁移,或借助图表说明,或进一步作特殊化探讨......直至最后达成一致共识。通过对话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重要是获得了对话的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5、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如果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角度不 同,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例如苏教版第六册单位元复习中有这样一题:水果店运来150千克香蕉,         运来香蕉和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先补充不同的条件,再解答)。这一道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好题目。一般来说每个学生至少能找到一种或两种答案。由于每个学生都对解决问题有贡献,这样就有了一个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多种不同条件和解法接踵而至。对话促进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即使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己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对于学生的创造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是大有裨益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