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饮食营养

首页 - 学龄儿童饮食营养

怎样预防幼儿铅中毒

时间:2008-11-06 00:44:21 A+

怎样预防幼儿铅中毒

怎样预防幼儿铅中毒

 1、从生活习惯入手

  培养勤洗手、认真洗手特别是注意进食前洗手;勤剪指甲,指甲缝是特别容易匿藏铅尘的部位;纠正吸吮手指、啃咬指甲、铅笔或其他物品的不良习惯;经常清洗玩具和其他一些有可能放到口中的物品;不要带小孩到汽车流量大的马路和铅作业工厂附近散步、玩耍。

  2、从饮食习惯入手

  少食含铅较高的食物,如普通皮蛋、爆米花等;勿从街边地摊上购买价廉质次的陶瓷餐具,避免使用色彩过分鲜艳的陶瓷餐具;切勿用水晶玻璃杯给孩子喝水;定时进食以免空腹使铅在肠道吸收率成倍增加;不挑食,不偏食,保证饮食中含有足量钙、铁和锌,以免缺乏造成铅吸收增加。

  3、从父母方面入手

  直接从事铅作业工作下班前必须按规定洗澡、更衣后才能回家,即使是工间喂奶也必须认真彻底洗手并更衣;以煤作为燃料的家庭多开窗通风;避免儿童被动吸烟,香烟中含铅量较高;每日早上用自来水时先将水笼头打开1-5分钟,切不可将早上前一段自来水用以烹食,或为小孩调制奶粉;避免食用或饮用家庭供洗澡用热水管中的水;经常拖地板,用湿抹布擦桌面和窗台。

  关于儿童驱铅对父母的3大提醒

  1、血铅低于一定水平无需排铅

  血铅水平低于250μg/L的儿童一般不需排铅,如果滥用药物或保健品有害无益。大多数排铅保健品在促进铅排出的同时,也促进消化道内的铅吸收。对于一些没有经过严格检测和相关试验的各种驱铅药物或保健品,一定不要滥用。

  2、不要轻信广告中的一些宣传

  目前认为,儿童铅中毒属于无症状亚临床概念,即轻中度铅中毒的儿童没有特异临床症状。但一些广告中往往罗列若干条非特异表现,甚至无关症状,使很多父母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总能对上几条,疑及铅中毒。并且,以免费检测为诱饵,采用不恰当方法进行检测。比如,采用目前国际上已取缔的儿童铅中毒筛查方法检测儿童“铅指标”;采用毫无意义的尿铅测定;采用没有参考价值的发铅检测。即使是血铅检测,也大多是“一滴血”的末梢血铅测定,缺少严格实验室内外质控手段,所测血铅准确性及重复性极差。而且,报告经常采用非国际单位制,让家长无法和医院的结果进行比较。甚至更改铅中毒的诊断标准,提出只要血铅超过30μg/L就是铅超标,需要服用保健品排铅。这种让儿童服用排铅保健品之前不进行血铅升高的原因分析,不进行健康指导,只要所谓“铅指标”高就让家长购买驱铅保健品的作法,对儿童有害无益。

  3、驱铅用药要严格遵循国家正规防治指南

  驱铅治疗是指用驱铅药物结合血液组织中的铅,将铅从孩子体内排出,降低体内血铅水平,阻止铅继续产生毒性作用。目前,常用药物有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等。由于这些药物均有一定毒性,用药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有关防治指南。现今国际上公认,发现儿童血铅水平高于或等于450μg/L时,并经静脉血铅复测证实后,才需进行药物驱铅,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脱离一切铅污染源。儿童血铅水平在250-449μg/L之间时,有条件情况下,有经验的医师会通过驱铅试验判断驱铅药物的排铅效果,如果效果很好可进行药物驱铅治疗。

  2个常见误区

  1、铅中毒就一定有症状

  误区解析:轻中度铅中毒儿童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

  目前,国际上所说的儿童铅中毒是指亚临床铅中毒,也就是说只要达到这一血铅水平就有可能对儿童健康产生危害。为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就将可能造成儿童健康危害的血铅水平称为中毒水平,而不管是否存在临床症状。事实上,当儿童血铅水平在100-200μg/L时基本没有特异症状存在。只有当血铅水平高于450μg/L时才有可能出现一些特异临床表现,如腹绞痛、严重贫血、牙齿铅线等等。

  2、铅中毒就一定要排铅

  误区解析:排铅通常要血铅水平达到一定水平

  通常血铅水平在450μg/L以上才需要排铅,有时在250μg/L以上时,有经验的医师也会据情况进行排铅治疗。但儿童血铅水平高于250μg/L的比例极低,绝大多数地区不到千分之一。而任何药物都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的,所以不能随便进行治疗。当儿童铅水平在200μg/L以下时,只要找到造成血铅水平升高的原因,切断铅污染途经,就会防止铅进入儿童体内。加上儿童自身具有一定排铅能力,血铅水平会随时间逐步降低,恢复正常,根本不需要驱铅治疗,否则会一边排铅一边促进铅吸收,这是非常危险的。

  专家简介

  颜崇淮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儿童环境医学研究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环境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儿童保健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赴美进修学习2年,主要从事儿童环境医学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儿童保健的临床工作,在儿童铅中毒的临床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主编专著《儿童铅中毒防治100问》,参加《儿童铅中毒》、《儿童睡眠与睡眠障碍》等著作的编写。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