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纸的力量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纸的力量反思
1、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纸的力量反思
活动内容:纸的力量
二、活动目的:
1、 通过探索活动,发现当纸处于不同形狀时承受的力不相,而圆筒形承受的力最大。
2、 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和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1)多媒体:用各种材料做成圆形物体各有什么用途(如油漆桶、水泥电杆、纸杯、高压锅等)
(2)师:范图一张、几何立体图形折纸范例四种、绘画纸一张、硬纸板卷成空心圆筒二个、小硬板二块、书一本;幼:绘画纸、剪刀、空矿泉水瓶、透明胶等每人一份。
2、 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过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初步对折、剪纸等技能。
3、 拟愿意探索及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作口语表达为重难点。
四、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大门水泥电线竿,提问:“这根高高的电线竿什么形状的,它为什么可以竖得这么高呢?(简单地让幼儿议论),师:“老师也很想知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吧。”
2、 重点:尝试用纸把书支撑起来的方法。
(1)寻找方法:出示纸和书,提问:“这是什么和什么;谁能用一张纸把书高起来,幼儿思考回答。每人各取一张纸试验。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
(2)师提示方法:小朋友认识过那些图形,可不可以把纸变成那些形状再试试呢,幼回答并动手做。师出示几种范例让幼儿说它们的形状。
(3)讨论:那种形状能把书架高起来,幼儿选中图形
(4)师出示范图讲明制图方法,幼儿根据图示进行制作,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做。
(5)将制成图摆放好,轻轻将书放上去,试验。讨论自己选择的方法和结果。
3、 教师试验,小结圆筒形的力量最大。师再逐一演示,确认试验结果。
4、 小结:同样的一张纸,做成不同的图形,它的力量不同。有的把书架高了,有的不行。我们发现圆筒形的力量最大。
5、 给予幼儿信息,发现在纸中加入波纹纸它的力量更大。
(1)观察试验:波纹纸板做成圆筒形它的力量有多大(将波纹纸筒竖放+小硬板再站一名幼儿——下面的波纹纸筒可以支撑住)
(2)撕开硬纸板,引导幼儿观察讨论:里面的波纹纸有什么用。
(3)小结:在圆筒形的纸中加入波纹纸它的力量更大。
6、 自由活动:让幼儿都来站在小硬板上,感受硬板下圆筒形硬纸板的承受力。
7、 观察多媒体:用各种材料做成圆形物体各有什么用途(如油漆桶、水泥电杆、纸杯、高压锅等);他们都有用材料最省、受力最大、容量最大的特点。
活动反思: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幼儿亲身感受纸的神奇力量,发现圆形的广泛应用,懂得劳动法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尊重科学的道理。进一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中班科学教案《人体支架-骨骼》含反思
设计意图: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知道人体有骨头,但骨头的具体作用,他们一无所知。为了更深刻地让幼儿理解人体骨骼,从而去保护骨骼,我设计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掌握初浅的保护骨骼的办法。。
活动准
人体骨骼图、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
“一位小朋友的纸飞机飞到了电风扇上,他想把他取下来,可是怎么也拿不到,于是他搬来了一张椅子站在上面,一不小心,椅子倒了,小朋友也摔了下来,这时他想站起来,可怎么也站不起来,疼得他哇哇大哭。”
引导幼儿认真观看表演。
-------“小朋友他怎么了?为什么站不起来了?"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可能是什么原因?
1) 、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讨论。
2) 、总结幼儿的观念------他可能是腿摔断了。
二、了解人体的骨骼。 幼儿讨论感知人体的骨骼:
-----“动物有骨头吗?人有没有骨头?刚才那位小朋友腿摔断了说明是什么断了?”(骨头)“骨头断了会怎样?”“人没有骨头哦会怎样?”
1) 、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各部位的骨头,感知自己的骨骼
2)、出示人体骨骼图,引导幼儿观察,人体各部位的骨骼,了解其名称及其功能。
-----“人的骨骼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骨头组成的,他们能保护人体器官。如头骨保护脑,脊椎能支撑身体.”
三、保护骨骼。
1) 幼儿自由讨论。
------刚才那位小朋友骨头受伤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给他想想办法,怎样来保护自己的骨骼呢?
2) 总结:我们要多锻炼,多晒太阳,注意营养,不玩危险游戏,防止骨骼受伤。
活动反思:
通过一件事,骨头受伤了,引导幼儿了解,骨头具体作用,人体少了他,会变成什么样?再引导幼儿一起去探讨保护骨头的方法,从而让幼儿有一种去保护自己骨骼的意识。
活动中,因为没有更形象的骨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光凭教师用嘴讲的去形容,幼儿不能理解,导致部分幼儿环节中秩序混乱。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部分幼儿有了一种保护骨骼的意识,走路原来是跑的,现在也边慢了。 第一环节,我先让幼儿观看情景剧,理解是什么原因小朋友的骨头会断的。这样做为不危险第二环节,幼儿通过观看骨骼图,用手去摸,感知人体骨骼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有更形象的人体骨骼,我想效果会更好的。第三环节,既然我们的骨骼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幼儿们一起讨论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泡泡》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毛线、棉手套能接住泡泡,泡泡还能轻轻弹起的有趣现象。
2.能大胆猜测、尝试,学习贴标记记录,并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猜测和发现。
3.感受泡泡可以“跳舞”的神奇,体验玩泡泡的快乐。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泡泡水,小吹泡棒,棉手套,毛线手套,一次性塑料手套,一根大吹泡棒。记录单“会跳舞的泡泡”,笑脸贴纸(幼儿用人手一张,教师用两张);《龙猫》音乐,《泡泡可以当球玩》视频。
2.经验准备:有过吹泡泡、戴手套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吹泡泡,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有个好朋友来到了我们身边,看看它是谁?泡泡可喜欢跳舞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泡泡跳舞的时间长一点呢?
2.创设情境,幼儿用手接泡泡,感受泡泡一碰就破的现象。
(1)师:今天我们要办一场泡泡舞会,泡泡想邀请我们小朋友做舞伴,一会儿许老师吹泡泡,你们用手接接看泡泡,看看能不能接住,好吗?
(2)师:你们接到泡泡了吗?泡泡怎么了?泡泡奇怪,一碰就破。那还怎么在手上跳舞呢?
3.幼儿尝试,发现戴上棉、毛线手套能接住泡泡,泡泡还能轻轻弹起来跳舞。
(1)提出问题猜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手套,我们请它们来帮忙,这是棉手套、毛线手套和一次性塑料手套,你们猜,戴上哪只手套能接住泡泡,泡泡还能像球一样弹起来跳舞呢?为什么?
(2)投票统计记录。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一样,那我们一起来投票吧。你觉得谁能接住泡泡,还可以跳舞的。就把笑脸贴纸送给它。
(3)幼儿尝试。
师:我在后面的桌上也给小朋友准备了3手套,等会儿要请小朋友们分别试一试这3种手套,带上手套后,吹个泡泡接一接,试一试哦。
4.交流分享,投票记录发现。
(1)交流分享:戴上手套接泡泡发现了什么。
(2)给毛线、棉手套送贴纸。
师:好多小朋友带上毛线、棉手套让泡泡跳起来舞。我们给他们送个贴纸。那这是什么原因呢?
(3)观看视频初步感知原因。
师:原来是毛线和棉线是不喜欢水的材料,所以泡泡能在上面跳舞呢。
5.泡泡舞会,结束活动。
师:你们还想邀请泡泡跳舞吗?我们戴上棉、毛线手套再去接泡泡,泡泡舞会开始啦。
教学反思: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相对来说自控力也要差些,他们对新鲜有趣的食物最感兴趣。本次的活动内容就是通过幼儿玩泡泡而得到启发的。通过实际讲授,认真反思后得出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认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本活动是想通过创设探究和实验操作的环节,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从中得到结论。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我设计了以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来吹泡泡为主线的活动,吹泡泡很多幼儿都玩过的,它贴近幼儿的生活,操作也很方便。通过用圆形吹泡器吹泡泡这个环节,为幼儿创设了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幼儿参与实验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我一直遵循这样的教学思路:幼儿自己参与实验后,老师再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先由幼儿汇报实验结果,再由老师小结实验结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整个活动采用实验的形式并结合游戏,幼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活动中知识点的安排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这样幼儿学起也容易。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孩子自主的探索发现,让孩子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而不是将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孩子。此外,本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感受科学的趣味。但在实验中,个别幼儿只顾着吹泡泡,没有注意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有无变化,所以当老师问到三角形的吹泡器吹出了什么形状的泡泡时,有个别幼儿说是三角形的泡泡。这告诉我们在孩子做实验时一定要多提醒幼儿,关注每一个幼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上好一节课,它需要我们老师不停的推敲,不停的揣摩,不停的实验,然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进方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4、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叶子》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叶子的不同特征
2、知道可以根据不同角度介绍叶子
3、感受叶子的多样与奇妙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叶子的不同特征
难点:能根据不同角度介绍叶子的种类
活动准备:ppt,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蜜蜂和妈妈一起去采蜜,小蜜蜂却捡了好多的树叶,于是他对叶子产生了好奇。
二、基本环节:
1、妈妈从树叶的形状出发介绍了不同形状的叶子,有圆圆的叶子(睡莲),有扇形的叶子(银杏叶),有椭圆形的叶子(槐树),有心形的叶子(绿萝)。
2、还有一些叶子的形状很奇特,比如有的叶子像剑,有的叶子像针,有的叶子像羽毛等。
3、叶子除了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还有非常神奇的本领,有一种植物会害羞,名字叫含羞草,只要手指或者其他东西碰到它的叶子,他的叶子就会合在一起,就好像害羞了一样,所以人们叫它含羞草。(含羞草视频播放)
4、植物的叶子从颜色来说,大部分的叶子是绿色的,但有些叶子到了秋天就会变颜色,有的变成了黄色,有的变成了红色。
小结:植物的叶子真神奇!
三、总结
小蜜蜂总结了今天它外出学习到的东西,树叶是多种多样的,有各种形状的,比如说有圆形的,扇形的,椭圆形的,心形的等;有神奇本领的,比如说含羞草;有会变颜色的树叶。
活动延伸:
妈妈说树叶的奥秘还多着呢,引发幼儿对树叶奥秘的进一步探索,比如说让小朋友找找我们身边的常绿树有哪些,它们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神奇的叶子》微反思
《神奇的叶子》这节课是中班科学领域的一节课,重点在于让幼儿发现和描述叶子的不同特征、感受叶子的多样与奇妙,植物名称并非学习目标。我从幼儿的已有知识出发,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以爱探究的小蜜蜂导入,接着出示各种形状的叶子,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叶子都不一样,接着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幼儿理解,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让幼儿直观感受叶子的多样与神奇,最后让幼儿去说去总结。微课制作反思,初次制作微课,各方面还有待改进,不管从设计还是技术支持方面,今后还需继续努力。
5、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动物怎样过冬》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现在正处于冬季,小朋友都穿的厚厚的。一天有个小朋友问:“天冷了,家里的小兔子能不能给它穿上衣裳?”于是我就设计了关于“小动物怎样过冬”的课题。通过游戏,让幼儿主动参与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方式。针对这一活动意图,教师做好引导者,让幼儿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重点了解冬眠和换毛这两种过冬方式,并知道这两种过冬方式的代表性动物。
2.技能目标: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的原因,并自主探索,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分类。
3.情感目标: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让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并知道这两种过冬方式的代表性动物。
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的原因。
活动难点:
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让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音乐《小动物怎样过冬》、小动物的图片、 蘑菇房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通过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悄悄话》,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手指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幼儿:你们知道小鸟和田鼠在说什么悄悄话吗?那你们想知道吗?接着教师讲小鸟和田鼠的悄悄话故事,作为导入。
二、基本部分:
(一)重点掌握冬眠和换毛的过冬方式:
1.教师讲述故事:“哇,下雪了,小朋友们,我们可以出去堆雪人打雪仗了,我们到小青蛙家叫小青蛙出来玩吧。
“咚咚咚,请问小青蛙在家吗?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出示小青蛙睡觉的图片,“嘘,别吵,小青蛙在睡觉呢,他不吃不喝一直睡到春天才会出来玩呢。”
“哎,算了,小青蛙在睡觉呢,我们还是去小刺猬家找小刺猬玩吧。”
教师敲小刺猬的门:“咚咚咚,请问小刺猬在家吗?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出示小刺猬睡觉的图片:“谁啊?别吵,我在睡觉呢,我要睡到明年春天才出来玩呢。”那小刺猬和小青蛙都在睡觉,我们也会去吧,小心感冒了。
2.教师抛出问题,请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哎呀,怎么回事啊,怎么都要睡觉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3.“哦,原来他们是在冬眠呀,那他们为什么要冬眠呢?”
4.小结:
老师:“那老师告诉小朋友们,什么是冬眠?小刺猬和小青蛙都是冷血动物,天气越冷,他们的体温也就在不断的下降。有的小动物体温只有几度,甚至0度。为了自己不被冻死,像小刺猬、小青蛙这样的冷血动物就钻进泥土里、洞里,不吃不喝,整整睡上一个冬天,就叫冬眠。等到第二年春天才出来活动。”
5.小青蛙有话让武老师转告小朋友们,小青蛙说:“冬天真的好冷啊,我不像小兔子一样有温暖的皮毛,如果我不冬眠就会被冻死的。”
6.出示小兔子的图片,小兔子:“大家好,我是一只可爱又美丽的小白兔,冬天到了,为了使自己更加暖和,我要换上厚厚的毛,就像给自己盖上厚厚的被子,这样冬天就不冷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
提问:小兔子是怎样过冬的?
7.还有那些小动物要像兔子一样需要在冬天里换毛的?
8.游戏《帮助小动物回家》
教师出示多种换毛过冬的小动物和冬眠过冬的小动物的图片,并请小朋友一一认识,接着请小朋友上来将小动物分别送到冬眠过冬和换毛过冬的小房子里面。
(二)小动物过冬方式的延伸:
请幼儿思考除了冬眠、换毛,动物还有什么过冬的方式?(迁徙、储备粮食)
三、结束部分:
播放音乐《小动物怎样过冬》作为结束,并总结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并提醒幼儿,天气寒冷,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四、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选材新颖,符合4-5岁幼儿年龄特点,也符合当季情况。活动中各环节清晰流畅,重难点突出,教学设计有趣,活动能够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同时也帮助幼儿及时解决了他们的疑问。但是在整个活动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活动中教师语速过快,个别幼儿的参与度不够,同时尽可能多的去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多多向老教师寻求经验,多反思,多积累。
6、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磁铁的秘密》教学反思
磁铁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幼儿园里也有许多带磁铁的玩教具,小朋友们虽然知道磁铁能够吸铁质的东西,并对带有磁铁的玩具很感兴趣,在活动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磁铁的磁力,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难点:初步感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活动准备
小青蛙卡片、磁铁、塑料瓶、绳子、网兜、吸管、叉子、筷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营救小青蛙”,感知磁铁相吸的特性
1.师:“玩具小青蛙被困在瓶子里,怎么把它救出来?”
2.出示工具,依次介绍。
3.幼儿尝试用工具“营救小青蛙”,并分享自己的操作结果。师:“你用什么工具把小青蛙救出来的?”
师:“为什么磁铁可以把小青蛙救出来?”
4.教师小结:“磁铁能够吸住磁铁,就把小青蛙救起来了。”
二、游戏:“送小青蛙回家”,感知磁铁“同极相斥”的特性
1.出示“池塘”,交代游戏规则。
师:“现在我们要用这块神奇的磁铁把青蛙送回荷叶上,但是手要拿好磁铁不能碰到小青蛙。”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幼儿分享操作结果,并演示。
师:“你是怎么把小青蛙送回去的?”
三、操作感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1.提问:“为什么磁铁有时候能吸在一起?有时候又会被分开了呢?”
2.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磁铁“相吸”和“相斥”的现象。
3.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用双色图片演示,总结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四、生活迁移:生活中的磁铁
1.请幼儿回顾生活中与磁铁有关的东西。
2.出示图片,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磁铁在生活中运用。五、活动延伸
1.展示磁力小青蛙,激发幼儿制作的欲望。
2.教师简单介绍磁力小青蛙的制作原理,邀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去制作磁力小青蛙。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围绕“磁铁”展开,创设了营救玩具小青蛙的情景展开,幼儿都积极参与其中,用到各类工具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然后又创设送小青蛙回荷叶的情景, 让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寻找答应,更能加深幼儿的经验,最后在玩磁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说出了磁铁的秘密,本次活动充满探究乐趣。
7、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教案反思
教学理论依据:
纸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各种各样的纸对于幼儿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随时随地能看到、用到纸,但这些纸的真正用途和特性,他们却是不了解的。《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食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本次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对各种常见的纸的用途及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实施策略:
1.创设活动情景,通过参观展览会,激发幼儿探究活动的兴趣根据中班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创设情景,通过提问、幼儿讨论、组织参观等活动,引导幼儿对纸产生兴趣,同时激发幼儿探究纸的愿望。
2.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幼儿思考及主动参与探索的积极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和尝试,鼓励幼儿的探索热情。
3.形象的课件游戏,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通过感知、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实验等方式,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纸及纸制品,初步了解纸的特性和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探索纸的秘密,了解纸易折,易撕碎,易揉皱,易吸水,易燃烧等特点。
3.知道珍惜节约用纸。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纸,了解纸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难点:能积极探索纸的秘密了解纸的特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有接触纸制品的经验。
2.物质准备:(1)各种各样的纸
(2)操作框(折纸、画好树叶的纸)
(3)PPT 课件,节约用纸的小视频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活动,引导幼儿感知纸的多样性。
1、运用原有经验讲述各种各样的纸及用途。
提问:你认识这些纸吗?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观察讨论,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教师注意总结。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等,感知纸制品的质地。教师小结:纸是各种各样的,有不同的颜色,有大有小,有厚有薄,
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有光泽,有的暗淡一些。
课后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纸展览活动,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8、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学设计《爱惜纸哭泣的纸宝宝》
教材分析
在班级中虽然老师会经常提醒孩子节约用纸,还是经常会发现有的纸没有使用或者使用了一点点就被孩子丢弃的现象,幼儿园的纸张材料充足能满足孩子充分活动的需要,孩子们没有意识到纸张的可贵而去珍惜。此活动借助幼儿喜欢的生动的故事形式让孩子们通过哭泣的纸宝宝来了解纸宝宝哭泣的原因,从而体验纸宝宝内心的感受,产生爱惜纸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2.能体验纸娃娃的内心感受并根据故事情节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在欣赏讲述过程中产生爱惜纸的情感。
4.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5.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做事要认真、要有耐心。
活动准备
铅笔、背景图片(教室的一角)。
活动过程
一、分段讲述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大意
1.出示铅笔和背景图,讲述故事第一段。
教师:铅笔朋友今天给我们带来一个故事,现在家一起听一听。提问:谁听到了哭声啊?会是谁在哭呢?(幼儿猜测)
2.出示纸片娃娃,讲述故事第二段。
提问:原来是谁在哭啊?它为什么哭?纸片娃娃哭得可真伤心啊,这么伤心怎么办呢?
3.教师一边操作教具一边讲述故事第三段。提问:谁来帮忙了?怎么做的?
二、完整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完整讲述故事,提问:纸片娃娃长的什么样?她哭得很伤心吗?你从哪里听出来的?这个纸片娃娃为什么哭呢?
根据幼儿的讲述,提取故事片段,和幼儿一起讲述体会纸片娃娃哭泣时的痛苦心情。
三、师幼一起讲述故事,进一步体会故事的内涵
提问:铅笔朋友记录了纸宝宝的故事,小朋友听过故事以后会怎么做呢?
小结:原来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是纸做的,纸的本领可真大,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大家都要爱惜纸,纸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鼓励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引导幼儿表现纸娃娃们的情绪
1.幼儿再次学说故事,边讲述边感受其中的情绪。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熟悉的片段,提醒注意幼儿语气的变化。
活动延伸
利用废旧纸制作物品。
附故事:《哭泣的纸宝宝》
中午,幼儿园里静悄悄的。墙角的垃圾袋里,有一大堆纸静静的躺在里面叹气,扫帚大哥也躲在墙角里打盹。忽然有个嘤嘤的哭声传来,扫帚大哥吓了一跳:
“咦,是谁在哭?”
扫帚大哥环视了一下四周,没看见有什么人在啊!扫帚大哥仔细瞧了瞧,噢
—原来是个嫩嫩白白的、被揉皱了的纸片娃娃。“你为什么哭啊?”扫帚大哥问。纸片娃娃听到声音,吃了一惊,看看是扫帚大哥,就啜泣着说:“我可是一张好纸啊,还没有写字、画画呢,就被小朋友撕掉扔在垃圾袋里了,我这一生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扫帚大哥,你说我能不伤心吗?呜—呜—”垃圾袋里的纸片一片
叹息声:“唉—没办法啊”。一片纸说:“这些小朋友,他们不知道,我们纸的家族经历了这么多年,耗费了工人叔叔那么多力气,才变成今天这模样的。”
“该让他们尝尝没有纸的滋味!”纸片娃娃接着说,“让他们没有书看,没有本子纸张用!”“对,那样,他们就没法看书,没法写字,也没法折纸、做手工了。”“那么,咱们发动纸家族来一次纸张大逃亡,怎么样?”垃圾袋里的纸七嘴八舌的在商议对策。“哦,算了吧,又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不爱惜纸。”一个年龄大一点的纸片说,“我想,能让那些浪费纸的小朋友知道咱们的故事,以后知道爱惜纸张就行了。我有一个铅笔朋友,它可是能写会画的专家,我们请它把我们的故事告诉小朋友吧。”
9、幼儿园精品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小蝌蚪成长记》
【教材分析】
活动二: 科学《小蝌蚪成长记》
在幼儿印象中动物的成长都是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外形特征并无较大变化,而青蛙的生长过程比较特殊,它是由小蝌蚪慢慢长出后腿——又长出前腿——尾巴退化成青蛙的。孩子们强烈渴望了解其中的秘密,利用游戏的形式又渗透了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使幼儿对小蝌蚪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从而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深层的了解。
【活动目标】
1.观察小蝌蚪,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积极参与小蝌蚪生长的讨论活动,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3.萌发幼儿关注蝌蚪生长的兴趣,初步具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蝌蚪生长的 PPT、饲养小蝌蚪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引发幼儿回忆,激发幼儿了解小蝌蚪生长的探究欲望。春天来了,小池塘里又多了谁?
2.带幼儿观察小蝌蚪,感知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1)请幼儿自由观察小蝌蚪,说出其颜色和外形。
(2)讨论:小蝌蚪为什么和青蛙长的不一样?幼儿相互比较、分辨。
小结:蝌蚪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是不一样的,刚开始是一个黑乎乎,外面透明的卵。
3.观看课件,进一步感知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变化,萌发幼儿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
(1)讨论:小蝌蚪在生长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用动作来表示一下。
小结:小蝌蚪从卵慢慢长出尾巴,变成小蝌蚪;再长出两条后腿和两条前腿;最后小尾巴不见了,颜色也变了,就变成了一只真正的青蛙。
(2)讨论:长大后的小青蛙学会了什么本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小结: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所以人们称它为“庄稼的保护神”。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10、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好玩的盒子反思
设计意图
在前期活动中,幼儿收集了很多的盒子,摆在了班里,占了很大的地方,晓峰油门觉得又乱又不美观还占地方,所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节《好玩的盒子》。让孩子通过有趣的游戏,愉快的发现、学习、挑战;发展幼儿有关盒子的认知经验、分析能力以及整理物品的生活技巧。
目标:
1.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认识各种大小不同的盒子。
3.体验动手操作探究的乐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大小的盒子若干;网球、豆子、水瓶、鞋子(不同大小)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回忆已有经验猜盒子“里边”有什么?
: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游戏,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东西在哪里?(在盒子里面)
:小朋友们真厉害,一下就说出来留在盒子里面了,那你们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打开来看一看好不好?(那你们来猜一猜盒子里面是什么?那我们看一看)
:打开盒子是需要秘密口令的“大盒子,大盒子,真有趣,上上--下下,前前--后后, 里里--外外,找找里面的小秘密”(拿出网球)(大盒子里面是什么?鼓励幼儿说完整话:大盒子里面是网球)
2.引导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原来是个网球啊,那为什么网球能够放在这个盒子里面呢?
(因为网球小,盒子大)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与小结盒子比网球大,才能装下。
(二)活动展开
1.幼儿初次探究----盒子大小与物品形状之间的关系
①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拿出瓶子,鞋子和豆子;不同的盒子
: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小朋友们你们试一试这些要放在什么样的盒子里?
②集体交流总结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的表达
:你把东西分别装在了什么盒子里?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引导幼儿说出形状与盒子的关系
总结:小物品能放在大盒子里;物品的形状大小决定盒子的形状大小。(操作材料一定要充足)
2.幼儿再次操作探究-----发现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教师:那最近我们班小朋友特别环保,收集了很多废旧盒子,可是都堆在了美工区,你们觉得堆在这里怎么样?
很乱是不是,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收整齐吗?怎么才能占地小呢?
3.幼儿分组动手整理盒子,
3.教师巡回指导,肯定个别幼儿想法,及时鼓励支持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么多盒子,怎么才能收整齐,而且不占地方呢。”
(三)活动结束
1.分享交流
请 1-2 名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四)活动延伸
运用盒子进行创意建构并探索新的玩法。
活动总结
本活动的目标基本完成,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的。在活动中没有采取:“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动脑思索、自己讲述、自己玩、自己动手操作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轻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1、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动物的家》教学设计简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不同的生活环境。
2.学习诗歌,并尝试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诗歌。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动物”组图;《小动物的家》诗歌音频及图片;《小动物的家》诗歌图谱。
纸面教具:《小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
一:放组图,鼓励幼儿根据经验说说不同动物的家
——我们班来了很多动物朋友,看看都有谁?
——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呢?
二:播放诗歌及图片,令幼儿欣赏,了解动物的家
1.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引导幼儿初步理解诗歌。
2.再次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句式回答问题。
三:播放诗歌音频及图谱,引导幼儿学念诗歌
1.播放诗歌音频及图谱,鼓励幼儿跟念诗歌。
2.鼓励幼儿看着图谱尝试念出诗歌内容。
3.师幼对念诗歌,教师念上半句,幼儿念下半句,之后轮换。
四:师幼交流,令幼儿尝试根据诗歌句式仿编诗歌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家在哪里?
——请你把它们编进诗歌里。
活动反思
活动准备相对完整,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都有,并且也详细。环境创设上面如果有一定的场地设置,就会更清晰。活动流程整体完成质量不错。老师的正面引导把孩子引向了积极的情绪,为孩子的成功建构大家良好的基础,在让幼儿亲自动脑想一想、亲自动手做一做、亲自动口说一说时,孩子们就很感兴趣,在老师的提醒下回答的很仔细、做的很认真,并能大胆想象、充分表达。通过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发展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12、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
2、能用三角形通过转转拼拼组合成多种图形。
3、幼儿在探索中感知游戏的快乐。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能用三角形转转拼拼组合成多种图形。
活动准备:三角形多个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2、观察发现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
(1)教师旋转图形,幼儿观察
(2)教师自己转动,幼儿观察(发现再转还是老师自己)
二、图形碰碰碰游戏。
(一)两个三角形组合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两个三角形碰碰碰,两个三角形碰在一起的边边要全部碰在一起。每人一个三角形,两人一组合作游戏)
1、教师示范
2、幼儿动手操作,两个三角形碰碰碰游戏,教师指导。
3、教师和幼儿一起将组合成的图形记录下来。
(二)、四个三角形转转拼拼游戏。
1、请幼儿猜猜四个三角形能组合成那些图形。
2、强调游戏规则:每人一个三角形,四人一组合作游戏。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一起将拼成的图形记录下来。
三、结束:
三角形宝宝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真开心,其他的图形宝宝也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下来让我们邀请更多的图形宝宝一起来玩游戏。
活动延伸:
科学区,投放各种图形,幼儿探索土星之间的关系。
《有趣的图形》活动微反思
本次活动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整个活动教学安排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复习巩固——找出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的特点——再到由易到难得合作游戏,每个环节密切相关,层层深入,深深吸引着幼儿参与到活动中。
让幼儿分组操作培养了幼儿团结和作,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挥了幼儿的思维。教学中利用课件让幼儿直观认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感知游戏的快乐,激发了幼儿对数学图形的兴趣。其次,能将多媒体技术有机的运用到活动中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不足之处是过度不是很圆滑,课堂组织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及时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收获很多,要上好每节课教师需要更多的激情投入来带动幼儿,其次要讲求语言的艺术,所讲述的语言一定要吸引幼儿,那么活动就成功了一半。任何一个活动,成功的方法不止一种,只要我们不断的研讨,就会取得成功。
13、中班科学活动《数高楼18的序数》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楼层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感知点数楼层的乐趣。
2.学习1~8的序数,引导幼儿形成叙述的概念。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1~8的序数。
难点:知道楼层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
三、活动准备
ppt课件,37份操作卡。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家住几楼”。
提问:“你家住几楼?住的楼层共有几层?”
过渡语:现在的高楼越来越多,小动物也住进新盖起的高楼里了,让我们一起去动物之家看看吧。
(二)数高楼,认识序数1~8,知道楼层顺序是从下往上数。
1.演示课件《小动物的家》,8层楼。
提问:数一数一共有几层?应该从下往上数,还是从上往下数?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正确的方式从下往上点数了这栋高楼共有8层,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住在里面?
2.演示课件《楼层里的小动物》,住在不同楼层的小动物。
小动物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
提问:第一个是XX?第二个是XX?……
分别住在第几层呢?第一层是谁?第二层是谁?……
过渡语:接下来张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三)游戏“找出小动物”
玩法:操作操作卡,引导幼儿自由安排将8位小动物送回家,和同伴简单叙述 XX小动物住在第几层。
五、活动延伸
给“动物之家”搭建结实的栅栏和种植漂亮的花朵。
结束语:小朋友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小动物都送回家了?并且为“动物之家”搭建了结实的栅栏和种植了漂亮的花朵,那我们和动物之家的小动物们说再见吧。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上这节课,让我感到上课很轻松,不知不觉中在快乐声中度过了一节课但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提前下很多功夫,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这节课,每个幼儿都做到了积极快乐地参与,我很开心。我和幼儿配合的这么好,互动性好。幼儿喜欢做游戏,所以我将数学的概念融入游戏中,使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更为浓厚,对序数更容易理解。幼儿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以游戏方式生活的,应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3、要想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老师应该花更多精力来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构思更多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
14、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学设计:老鸭的店丢了吗?反思
教材分析
故事简单有趣,与中班孩子的认知经验相吻合。故事讲述了一只鸭子在荷叶上越飘越远,后来上岸找不到自己的店了,后来在小动物的帮助下,又回到自己的店里。从故事中孩子们了解到去不同的地方应该记住路过的地方和一些标志就不会迷路了。在欣赏故事、实际操作中孩子们了解了交通标志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一些常用的标志。
2.知道交通标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3.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马路上标志的图片
2.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孩子观察马路上的各种标记。
活动流程
1.谈话导入,回忆自己认识的标记。
上次我们去马路上观察了很多的标志,你们能说说都认识哪些标志吗?
那这些标志对我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大不大呢?让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老鸭的店丢了吗?》
2.欣赏故事,理解内容。
(1)阅读故事《老鸭的店丢了吗?》,阅读后提问: 提问:老鸭的店真的丢了吗?
小黄狗和小白兔是怎么帮助老鸭找到他的店呢?
(2)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边故事回答我的问题。(第二次讲故事) 提问:他们先去过那里呢?他们看见了什么?最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3.制作路线,分享交流。
现在我们自己找好朋友一起来制作寻找的路线好不好啊?在制作的过程中要记录下来经过的标志噢,找到一条方便的寻找路线。 都完成了,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制作路线呢?看看谁的路线找的最好?
4.延伸活动
(1)制作从自己家到幼儿园的路线,并与教师同伴分享。
(2)区角活动中尝试制作各种标记。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先后对目标、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随后通过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制作了生动有趣的ppt课件,帮助幼儿解读故事内容,完成活动目标。
成功经验:
1、目标达成度高。大多数幼儿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老鸭经过的地方。还能说出一些描述倒序的词语。如“往回走,拐个弯,倒着走”。我在此做了小结,提升孩子们的方位经验,可以描述为“原路返回”。
2、对话设计的调整是有效的。孩子们通过不断的设问和追问,理清了故事中老鸭所经过的地方,体现了孩子们在循序渐进的思考过程。
不足之处:
故事结尾可以更加圆满,为幼儿回答做经验提升。对周围标志性事物的收集欠缺,丰富一些会更有效的回应幼儿。
15、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幼儿园中的树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探索活动,通过观察通过观察发现点数出幼儿园中各种树木的总数。
2.能用图画或符号的形式记录自己在点数树木活动中的发现。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积极参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点数出幼儿园中各种树木的总数。
活动难点:运用记录的方法,通过观察能正确统计出幼儿园中树木种类的总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园中的树木,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物质准备:记录表若干张、彩笔、绘画板、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教师:“孩子们,我们幼儿园里有很多树,上周我们一起观察认识了这些树,你们还记得咱们幼儿园了有哪些树吗?”
2.请幼儿回忆幼儿园中树的种类?
3.发出统计树木的倡议。
师:咱们幼儿园里有怎么多的树,他们都位于我们幼儿园的前院,中院和后院,那你们知道每个园中的树都有哪些吗?每种树都有几棵吗?
二、认识记录表
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了解记录的方法。
三、安全提示
去户外活动时不推挤,不乱跑,小心脚下,不离开老师的视线。材料用完要及时收好。
四、幼儿进行探索,教师进行指导
带队到户外,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自由组队,互相合作,共同进行树木的统计记录。
教师分工:刘嘉琳负责后院,郭梦楠负责前院,郭秭序负责中院。 活动中帮助幼儿进行简单的记录,随时与幼儿一起分享发现。
五、分享环节:分享发现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记录。
2.教师与幼儿共同梳理幼儿园每种树总数。
活动总结
幼儿对活动比较感兴趣,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树亲密接触的机会。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探索、用点数的方式记录幼儿园树的总数。在活动中,幼儿很乐意用记录的形式记录幼儿园树木的种类和总数,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能用简单地符号进行记录。活动的不足是由于第一次尝试记录,对记录表记录比较感兴趣,有的幼儿一直尝试为树进行涂色。改进措施是多让幼儿尝试记录,了解记录的方法。
16、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有趣的膨胀》反思
设计意图
活动区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泡黄豆,观察黄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是因为黄豆遇水产生了膨胀。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科学的教育内容从身边取材,有益于幼儿真正的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身边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愿意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操作和讨论的方式,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2.能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并用完整的语言描述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3.愿意动手、动脑,感受探究活动的趣味。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观察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活动准备
干木耳、银耳、胖大海、紫菜、菊花、水壶、温水、记录表、水彩笔、透明杯、盘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感知木耳的特征。1.出示干木耳
(1)教师:你看到的木耳是什么样子?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干木耳的特征。是怎么观察到的?
(2)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
(3)小结:我们小朋友通过用眼睛看,小手摸,鼻子闻的方法,知道了木耳现在看起来黑黑的、小小的、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有点扎手,闻起来还有一股味道。
2.迁移生活经验
(1)教师:怎么才能把干木耳变成我们吃的样子?
(2)教师:有很多的小朋友说,泡在水里就会变成我们吃的样子,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二、基本部分:幼儿实验体验膨胀现象。
(一)幼儿第一次实验,感知木耳遇水膨胀。
1.幼儿实验
(1)讲解实验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将木耳放入温水碗中,仔细观察木耳的变化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提示幼儿保持桌面清洁。
(2)教师:把泡过的木耳夹到盘子里,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较泡过的木耳和干木耳有什么不一样?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干木耳泡水后的样子。
(3)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木耳遇水前后的变化。
(4)小结:泡过水的木耳看起来颜色浅了一些、个子变大了,摸起来软软的、湿湿的, 闻起来还是有味道的。
2.膨胀现象
(1)教师:为什么木耳会有这样的变化?木耳里面什么样子?
(2)幼儿讨论,尝试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原因。
(3)教师:木耳吸水会变大,这种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木耳膨胀变大后,可以做菜和汤,吃起来不仅有营养而且口感会很好,那就把我们泡好的木耳送到厨房去做美味的食物吧!
(二)幼儿第二次实验,再次观察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1.教师:是不是所有的食物放到水里都会变大膨胀?
2.出示材料:银耳、胖大海、菊花、紫菜(观察认知)
3 出示记录表并介绍使用方法:全班集中猜想,然后幼儿个体实验,最后在分享中全班记录结果。
4.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提示幼儿观察物体泡水前后的变化,体验探索的乐趣。
5.展示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并在记录表上记录。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的菊花放到水里没有膨胀?而我的已经变大膨胀了?
6.小结:食物遇水变大膨胀,水的温度和泡水的时间对膨胀的快慢也是有影响的,我们可以在科学区活动的时候进行探索。
三、结束部分:拓展经验——探索水温和时间对膨胀速度的影响。
(1)继续观察自然角里自己所泡的操作材料。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新变化?
(2)在科学区探索同一种食物不同的水温,膨胀的速度是怎样的?
(3)整理操作材料。
活动总结
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活动中幼儿通过眼睛看、小手触摸、鼻子闻多种感官感知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通过亲自操作发现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问题的结论在动手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科学活动既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要适合幼儿探究,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趣味。
17、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夏天的雷雨》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对夏天的雷雨感兴趣。
2、感受问答式歌曲的特点,并尝试用跳跃音、响亮有力的音表现雷雨的特点。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雷声音效、闪电图片、雷雨视频、《夏天的雷雨》歌曲和伴奏。
活动过程
播放雷声音频,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雷雨初感知
1、教师播放雷声音效,引导幼儿猜猜。
——这是什么声音?下雷雨时,你还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看到什么?(突出“轰隆隆、哗啦啦”等象声词。)
2、问答游戏
——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回答时,要鼓励幼儿尽量用完整句回答,如天空中一闪闪,闪电光发亮。)
——天空中轰隆隆,什么声音响?
——天空中哗啦啦,什么落下来?
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并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夏天的雷雨》。
——有位优秀的艺术家,把你们的回答变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夏天的雷雨》,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播放歌曲。)
2、再次欣赏歌曲《夏天的雷雨》。
——大家仔细听一听,歌曲里在唱“一闪闪、轰隆隆、哗啦啦”时的声音和我们平时唱歌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唱?(鼓励幼儿交流自己的感受。)
3、师幼一起学唱:用跳跃的音唱“一闪闪”,用响亮的声音唱“轰隆隆、哗啦啦”。
教师用不同的形式带领幼儿演唱歌曲
1、第一遍学唱,教师唱问句,幼儿唱答句。(重点引导幼儿用跳跃的声音演唱“一闪闪”,用响亮、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哗啦啦”。)
2、第二遍学唱,将幼儿分成两大组,一组唱问句,另一组唱答句。(重点练唱幼儿有困难的乐句。)
3、第三遍学唱,男孩唱问句,女孩唱答句。(重点引导幼儿用自然音演唱。)
4、第四遍学唱,教师唱问句,幼儿唱答句。(重点引导幼儿结合歌曲做简单的身体动作。)
温馨提示
为让幼儿更清晰地听辨“轰隆隆”“哗啦啦”等象声词的演唱方法,组织听赏歌曲第二遍时,教师可采用清唱,并用身体动作提示这些象声词不同的唱法。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的音乐歌曲选择上我们应该依据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节奏节拍适合的的歌曲。当然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有规律性的歌词的歌曲。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孩子们兴趣性高的歌曲等等。我们的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更多的会关注。幼儿的兴趣、乐曲的音域以及歌词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别、联想能力大有裨益。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和幼儿的互动有所加强,更加注重幼儿的学习效果,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把舞台让给了幼儿,幼儿是课堂的主体。
我的宗旨是能让幼儿在快乐、轻松地氛围中学习音乐。让幼儿能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心灵的陶冶。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摸索,不断前行。
18、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能出现新的颜色,知道颜色的可变性。
2.能认真实验并初步学会记录颜色的变化。
3.对变色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体验颜色变化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重点难点重点:
发现两种颜色完全混合后会变出一种新的颜色。
难点:
能通过两种颜色的混合发现颜色之间有趣的变化关系并作简单记录。
活动准备
1.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红黄蓝三色颜料水、贴有颜色标记的水杯、搅棒);
2.桔子、树叶、葡萄图片一份;
3.“会变的颜色”集体记录表、橙、绿、紫色标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起兴趣。
1.(出示红黄蓝三色水)师:孩子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三种颜色的颜料水,是什么颜色呀?
2.(出示图片)师:我还带来了三张图片,看看是什么?什么颜色的?
3.设疑:今天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我想来画画葡萄、桔子、树叶,可是,我没有这些颜色,怎么办?不过我听说红、黄、蓝三种颜色会变魔术哦,用它们两两结合,就可以变出这些颜色来。你们相信吗?
二、激发猜想,学习记录。
今天你们就来做小小科学家,做个变色实验,看看能不能把紫色、橙色和绿色变出来好吗?
1.出示记录表。
师:一起来看这张记录表。表上有什么?你能看懂吗?(引导幼儿看懂表上的内容:颜色标记和猜想标记)
2.记录猜想。
师:你觉得红色和黄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还有黄色和蓝色、红色和蓝色呢?请把你的猜想贴在相应的空格里。
小结:看来,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过,光猜想可不一定正确哦,小小科学家一定要亲手做一下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三、参与探索,操作记录。
1.认识操作材料。
师:看一看,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
(1)红黄蓝颜料水各 2 份
(2)贴有颜色标记的水杯 3 个
(3)搅棒
(4)橙、绿、紫三色标记
2.明确操作要求。
(1)根据杯子上的颜色标记选择相应的颜料水倒在一起,用搅棒搅匀,仔细观察它们变出了什么颜色。
(2)做完一次变色实验后及时在杯子下面贴上相应的颜色标记。
3.自主实验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师:小小科学家们,赶快去试试吧! 四、交流展示,记录结果。1.集体交流实验过程及现象。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变色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场演示实验并记录结果。
3.儿歌小结。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吧。
(结合记录表及图片)红色黄色变魔术,变成橙色画橘子;黄色蓝色变魔术,变成绿色画叶子;红色蓝色变魔术,变成紫色画葡萄。红色黄色和蓝色,变来变去真有趣!
五、拓展延伸,结束活动。
师:刚才我们是用两种颜色来变魔术的,如果把这三种颜色放到一起变一变,又会变出什么颜色来呢?孩子们,有空的时候记得去试一试哦!
活动总结:
一、选材生活化。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内容与要求的第一条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我选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变化明显的颜色来组织活动。单纯的讲解颜色的变化很难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在《会变的颜色》活动中,我设计了有关颜色的实验,通过让幼儿动手尝试发现颜色的变化。
二、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得到快乐。
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活动开始时,我首先抛出问题,以此引发幼儿兴趣,使幼儿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愿望,并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经历探索之后,每个人都有把自己的发现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幼儿可以澄清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和结果,还可以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做法,尝试学会用不同方式解决同一问题。
在探索交流之后,我针对不同记录结果,进行集体演示,巩固了幼儿的认识,进行简明的概括和整理,帮助他们提升经验,并用儿歌小结。这样,幼儿在经历了猜想
记录—探索实验—分享交流的整个过程,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19、幼师中班科学活动:变变彩色水教学设计上课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看看玩玩中,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在水中会有褪色的现象。
2、尝试两两合作进行操作,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连贯讲述发现。
3、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水的探究产生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哪些东西在水中会褪色,哪些东西在水中不会褪色,并记录结果。
难点:理解物体在水中褪色的原因,两两合作进行探究。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对水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有把物体放在水中玩水的经验。
物质准备:
1、PPT。
2、装了清水的矿泉水瓶若干、教师一张大统计表、幼儿记录表若干、勾线笔若干。
3、收集生活中的各种颜色的物体(如皱纹纸、蜡光纸、布、毛线、彩虹糖等)
4、座位安排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彩色水,创设情境:今天,森林里的小白兔要用彩色水装饰房子,现在需要小朋友帮忙一起制作彩色水。
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没有颜色的水变成彩色水呢?
(问题是科学探索的起点,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学习的“源头”,通过问题激发幼儿探索制造风的兴趣。)
二、出示材料,猜想结果。
1.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
2.师:请你想一想,哪些材料能制作出彩色水呢?
3.幼儿猜想,教师统计。
(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猜想,使猜想记录助推下一环节幼儿的主动探究。)
三、两两合作,自主探究。
1.师:这些材料到底能不能制作出彩色水呢?我们去试一试吧!
2.教师介绍记录表,交代操作要求。
(1)一次只能选择一种材料放进瓶子里,试完后可以重新拿瓶子换一种材料试试。
(2)两人商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操作和记录。
(3)一张桌子坐四位小朋友。
(4)听到音乐声,暂停操作,回到座位。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关注:幼儿是否能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是否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是否能合作探索并积极交流?
(幼儿在试试玩玩中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经验,通过看得见的具体现象感受物体在水中颜色的变化。)
四、分享探索,拓展经验。
1.展示幼儿记录表,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
2.请幼儿借助记录表,集体交流。
3.教师再次统计并小结:物体放在水中,让水变了颜色,这是一种褪色现象。生活中,有的物体放在水中会褪色,有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会褪色。
4.观看生活中褪色现象图片,讨论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比如:生活中一些颜色鲜艳的衣服不能混在一起洗,会相互染色;像彩虹糖、海带一类的食物要保存好,不能受潮等等。
20、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昆虫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名称:《有趣的昆虫》
年龄段:中班(上册)
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认识蟋蟀、螳螂,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重点:了解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仔细观察蟋蟀、螳螂间的异同,并能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生活中见过螳螂、蟋蟀;
(物质准备):1.画有螳螂、蟋蟀的记录板 6 块、表征圆点若干;
2.课件、蟋蟀叫声音频、蟋蟀&螳螂生活习性的音频;
3.展示板
(空间准备):幼儿围半圆&围桌坐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一)猜螳螂
提问:身穿绿衣裳,挥舞大刀忙,左一下右一下,消灭害虫美名扬!这是谁呀?
(二)猜蟋蟀
提问:家住暗角落(播放课件),身穿酱色袍,头戴黑铁帽,窸窸窣窣叫。
(播放音频)听,它还会唱歌呢!
二、幼儿观察、操作、比较、感知蟋蟀与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并分组记录表征螳螂和蟋蟀腿、翅膀的数量。
(一)幼儿观察图片,分享各自发现,了解蟋蟀、螳螂的不同之处。
提问 1:看一看蟋蟀、螳螂分别长得什么样子?
它们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上有什么?
小结:原来螳螂和蟋蟀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身体的颜色不一样;螳螂前腿有大刀一样的武器,头呈三角形,这是蟋蟀没有的;而蟋蟀能发出好听的叫声,螳螂却不能。
(二)幼儿操作、记录,并分享交流蟋蟀、螳螂的相同之处。
过渡语:但我们也发现了它们身上有相同的地方——各自有翅膀和腿,到底有几对翅膀和几条腿呢?请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一看,用贴圆点的方式记录下来。
(观察要求:2 名幼儿为一组,观察、表征蟋蟀与螳螂腿和翅膀的数量,请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与表征进行分享)
提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它们的腿有几条?翅膀有几对?
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最短的时间把螳螂和蟋蟀翅膀、腿的数量观察的又快又准确,发现原来蟋蟀、螳螂分别都有 6 条腿、2 对翅膀,都会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播放视频)
提问 1: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交流各自想法)
提问 2:蟋蟀和螳螂各自有什么本领呢?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播放视频)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有自身的保护色,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它是益虫,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者砖块的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农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过渡语: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又了解了蟋蟀和螳螂更多的小秘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小昆虫,春天到了,它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多去观察、探索更多昆虫的小秘密,有时间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延伸活动:
1.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认识、了解更多的昆虫,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
2.在科学区,投放其它相关昆虫的标本,供幼儿观察、学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21、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图形变变变》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对图形拼折变形的过程中感知图形的变化。
2、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大胆表达自已的操作方法。
3、幼儿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索,对组合、分析图形感兴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重点:
在对图形拼折变形的过程中感知图形的变化。
活动难点:
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大胆表达自已的操作方法。
活动准备:
各种几何图形卡片、幼儿操作的几何图形若干,步骤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几何图形,引导幼儿观察。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宝宝,知道他们的特点。
2、教师出示图形,幼儿认识它们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图形宝宝有一个心愿,他们都想像变形金刚一样会变身。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帮助图形宝宝变身。
3、引导幼儿自己动手试试,把图形宝宝变身,并请幼儿交流。
4、出示图示,并根据折纸图示进行折纸变身。
小结:只要将图形宝宝轻轻一折,图形就变身了。
幼儿动手操作,可随便变化图形。
5、拿出正方形,引导幼儿折变图形。
二、老师引导幼儿再将三角形、圆形进行折变,分组进行看看哪组的小朋友变的多,变的快。幼儿分组给三角形,圆形进行折变。
三、老师总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折一折帮助图形宝宝实现了变身的愿望,小朋友还可以动手撕,图形也会变身,并且变的会更多。
四、组织幼儿自己玩拼图游戏
1、引导幼儿动手拼图形。幼儿操作。
2、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分别是有什么图形宝宝拼成的。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到活动区动手撕、用剪刀剪,让图形变得更多。
课后反思:
《图形变变变》是中班的一个教学内容,目的在于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按照所提供的图示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拼图,并探索用多个图形拼出不同的造型,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相互合作。激发幼儿思维能力和探索的兴趣;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图形不同的摆法可以创造
性地摆出各种造型;能通过折的方法将图形变换。幼儿对基本的几个图形已经有所了解,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颜色鲜艳的彩纸图形进行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
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
22、中班科学《人体支架------骨骼》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知道人体有骨头,但骨头的具体作用,他们一无所知。为了更深刻地让幼儿理解人体骨骼,从而去保护骨骼,我设计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掌握初浅的保护骨骼的办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6、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7、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人体骨骼图、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
“一位小朋友的纸飞机飞到了电风扇上,他想把他取下来,可是怎么也拿不到,于是他搬来了一张椅子站在上面,一不小心,椅子倒了,小朋友也摔了下来,这时他想站起来,可怎么也站不起来,疼得他哇哇大哭。”
引导幼儿认真观看表演。
-------“小朋友他怎么了?为什么站不起来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讨论。
2)、总结幼儿的观念------他可能是腿摔断了。
二、了解人体的骨骼。 幼儿讨论感知人体的骨骼:
-----“动物有骨头吗?人有没有骨头?刚才那位小朋友腿摔断了说明是什么断了?”(骨头)“骨头断了会怎样?”“人没有骨头哦会怎样?”
1)、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各部位的骨头,感知自己的骨骼
2)、出示人体骨骼图,引导幼儿观察,人体各部位的骨骼,了解其名称及其功能。
-----“人的骨骼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骨头组成的,他们能保护人体器官。如头骨保护脑,脊椎能支撑身体.”
三、保护骨骼。
1)幼儿自由讨论。
------刚才那位小朋友骨头受伤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给他想想办法,怎样来保护自己的骨骼呢?
2)总结:我们要多锻炼,多晒太阳,注意营养,不玩危险游戏,防止骨骼受伤。
活动反思:
通过一件事,骨头受伤了,引导幼儿了解,骨头具体作用,人体少了他,会变成什么样?再引导幼儿一起去探讨保护骨头的方法,从而让幼儿有一种去保护自己骨骼的意识。
活动中,因为没有更形象的骨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光凭教师用嘴讲的去形容,幼儿不能理解,导致部分幼儿环节中秩序混乱。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部分幼儿有了一种保护骨骼的意识,走路原来是跑的,现在也边慢了。 第一环节,我先让幼儿观看情景剧,理解是什么原因小朋友的骨头会断的。这样做为不危险第二环节,幼儿通过观看骨骼图,用手去摸,感知人体骨骼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有更形象的人体骨骼,我想效果会更好的。第三环节,既然我们的骨骼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幼儿们一起讨论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23、中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多彩的瓶子
【设计思路】
各种饮料瓶,玻璃瓶,塑料瓶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用完后随意丢弃。家长往往忽视了它的用途,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变废为宝,开拓孩子的思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出发,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激发他们探索瓶子多种玩法的兴趣,知道变废为宝,发展创新力。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辨别瓶子的种类。
2、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3、激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干净的各种塑料瓶、玻璃瓶若干、水桶四个(里面盛有不同颜色的水)。
2、豆子、花生、沙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扮作圣诞老人,身上背一个大口袋。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宝贝?(幼儿发挥想象力自由猜测。)
请部分幼儿从袋中摸出瓶子,师:“这个瓶子上有什么?它是盛什么的?”
师:“饮料、牛奶被大家喝完了,这些空瓶子有什么用?”(可以卖钱) (我妈妈用饮料瓶做了一个花瓶)“今天,这些小瓶子想和咱们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高兴)(引起幼儿兴趣)
二、通过多种形式辨别瓶子的种类
幼儿摸一摸、敲一敲塑料瓶和玻璃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摸着发软的,用手指敲一下声音不清脆的瓶子是塑料的;硬的,声音比较清脆的是玻璃的,玻璃的瓶子易碎小朋友要小心。)
三、自由探索瓶子的多种玩法。
(一)幼儿自由玩空瓶
1、师:“小瓶子有很多的玩法,现在,你们可以拿一个或两个,还可以拿多个玩,还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我们看看谁的玩法多,玩吧!”[放音乐自由玩](幼儿自由尝试)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观察幼儿玩法,并指导。
2、交流玩法:“你的玩法真好,给大家表演一下。” “谁的玩法跟他的不一样?你是怎么玩的?”(幼儿示范)
引导幼儿尝试多种玩法。
(把瓶子当成玩具,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我给孩子们创设了自由和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和尝试,发现空瓶子的多种玩法。教师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各种玩法,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幼儿自由玩装有东西的瓶子
1、刚才,小朋友们玩的是空瓶子,如果瓶子里装上东西是不是更好玩?来咱们试一下。
出示准备好的豆子、花生、沙子、不同颜色的水。
师:“小朋友们把这些东西装进瓶子里,慢慢地装,装好后拧紧瓶盖,这样里面的东西就不会洒出来。可以装一瓶,也可以装几瓶。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小朋友一块玩。”(幼儿把瓶盖拧下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装这些物品,教师指导幼儿把瓶盖拧紧。)
2、让幼儿自由尝试装上东西后瓶子怎么玩?听一听装上东西后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幼儿自由玩]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观察并指导幼儿引导幼儿尝试新玩法。 3、交流玩法,引导幼儿尝试多种玩法。
(在这一环节,我让孩子们在瓶里装上东西尝试新玩法,听一听声音,给孩子们又一次创设了自由和自主的空间,使他们又有了新的灵感,进一步自由探索和尝试,发现瓶子有更多有趣的玩法,更多不同的声音,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
三、谈话小结
师:“这些瓶子好玩吗?(好玩)刚才,小朋友你们的玩法都很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废旧物品都可以用来当玩具,你们知道都有哪些物品吗?(易拉罐、一次性杯子等),这些物品不要随便乱扔。 (通过谈话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可以废旧利用。)
四、合奏乐曲《幸福歌》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小朋友把瓶子当成了乐器,现在我们一起合奏一曲《幸福歌》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晃动瓶子)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敲击瓶子)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肩,(晃动瓶子)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敲击瓶子)。
师:“今天,小瓶子和小朋友一起做了那么多的游戏,圣诞老人十分高兴,他准备把这些小瓶子送给你们,你们应该说什么?”(谢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所投放的材料——废旧瓶子,虽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丢弃物,但对于幼儿游戏来说却有很大的用处,可以把它当成游戏材料,进行多种游戏。结合中班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幼儿合作和探索饮料瓶的多种玩法上。
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通过自由玩瓶子,引发幼儿游戏的愿望。接着,采取了“好玩法大家共享”的方法,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积极的探索瓶子的多种玩法。整个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和想象力,通过肢体和大脑的活动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通过玩瓶子,幼儿在实践中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4、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教学设计:好玩的磁铁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识磁铁,了解磁铁能吸引铁质的东西。
2. 尝试运用磁铁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相关问题 。
3. 增强好奇心,提高动手能力。
4.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人手一块磁铁,每组数种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管、 雪花片、回形针、钥匙、硬币、小剪刀、瓶盖、布、纸制小鱼等)。
2、经验准备:幼儿在区域里操作磁铁多次。
【活动过程】
一、引出磁铁,激发回忆,调动已有经验。
1.出示磁铁,引出课题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磁铁),你们认识吗? 你玩过吗?磁铁会做什么?
2.鼓励幼儿探索活动
老师: 磁铁特别好玩,你会发现它有许多的秘密,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东 西,请大家猜一猜,再试一试。
提问: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不能吸住什么东西?
小结:磁铁会吸铁制品,磁铁会吸铁,平时,我们也叫它吸铁石。磁铁能吸住铁制的东西,吸不起来的就不是铁做的。
二、 解决问题——动脑筋、想办法
1.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解决问题
(1)打捞铁钉
一个粗心工人把他的铁钉丢到金鱼缸里去了,现在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打捞上来。(不能直接用手)
(2)我们的学具盒盖上之后总是自己张开,怎样让它盖得更牢固呢?
(3)妈妈缝衣服时,一不小心针掉在了地上,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着急,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
2、看教师自制磁铁玩具——游泳的小鱼,让幼儿更深的体验磁铁的本领。
(1)出示范例,教师演示游泳的小鱼。(幼儿感到很好奇。)
(2)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小鱼动起来?(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
(3)总结:用一个订书钉订入小鱼的底部,然后用磁铁隔着纸板去吸,此时小鱼会按磁铁移动的方向动起来,就好象小鱼在跳舞。(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隔着物品能吸铁的特性。)
三、幼儿4人一组,运用曲别针、卡纸和小磁铁,自制磁力小玩具——利用经验,发挥想象,锻炼动手能力。
四、看幻灯片,了解磁铁的其他用途,幻灯片内容包括门吸、磁力火车、磁力画写板、文具盒、磁力起重机等。
【延伸活动】
将材料投放到探索区,鼓励幼儿在区域里继续探索磁铁的秘密。
25、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神奇的镜子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系列活动,探索镜子半个变一个的秘密。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3、能愉快地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一起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记录表、油画棒、教师用的大表格、师生操作用的镜子、盘子、小动物卡片、袋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这个小口袋里,有件小朋友很喜欢的东西,请你们不要用眼睛看,只用手摸,猜猜是什么东西,谁愿意上来摸一摸?(镜子)镜子有什么用,谁知道?(照人和物)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小镜子看一看,你看到了谁?你笑一笑,镜子里的娃娃怎么样?你装出哭的样子,镜子里的娃娃又怎样?笑和哭谁漂亮?现在先请小朋友把镜子放回盘子里,师:刚才小朋友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你们笑的样子真好看,老师最喜欢看到你们的笑脸.现在请你们回忆一下,刚才你们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是怎么放的?(是平放着还是立着放?)
二、第一次操作“镜子应该怎样放,才能从镜子里看到桌上的图片”
1、师:“小朋友的桌面上贴着一只小动物,大家猜一猜、镜子应该怎么放,才能从镜子里看到桌面的小动物?”(立着)
2、幼儿自由猜想,并请几位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幼儿操作:现在就请大家拿起镜子,动手试试看,镜子怎么放,才能从镜子里看到桌上的小动物。
4、请几名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请小朋友用镜子找出图案的另一半,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1、师:“请小朋友拿出操作表,看看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都只有一半),如果想把这些图案变完整,请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你们手上的镜子很神奇,它能把这些一半的图案都变完整,请大家猜猜看,镜子要怎么放,才能把图案变完整呢?”(把镜子立在图案的旁边)
2、幼儿自由猜想,并请几名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幼儿操作:①“现在请小朋友动手试试看,镜子立在什么颜色的线上,可以看到另一半,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图案?”②“你用镜子在什么颜色的线上找到完整的图案,就用相应颜色的笔在图案下方的表格里画一条横线。”
四、师幼同梳理交流探索的结果,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师:“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你在什么颜色的线上找到完整的图案?”
1、 请个别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表向大家介绍记录结果。
2、 师幼共同验证幼儿操作的结果。
3、讨论引申:镜子放在图案的什么位置,可以得到完整的图案?你是怎么知道的?
4、结论:“镜子放在图案的中间,就可以从镜子里找到它的另一半。”
五、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分区活动的时候,还有很多一半的礼物藏在图中,请你们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把它们变完整好吗?”
游戏:请大家带着镜子到操场上去,我们来玩小动物跳舞的游戏。引导幼儿用贴有各种小动物图案的镜子,反射阳光到墙上,并不断移动,引起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愿望。捉动物教师用贴有老虎或狮子图案的镜子反射在墙上,去捉幼儿用的镜子反射在墙上的小动物。
26、大班语言教学活动教案设计-------梨子小提琴
这个故事运用夸张的文学手法,会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美好的世界,让他们在故事当中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力量,故事中,美妙动听的音乐竟然改变了狐狸和狮子凶恶的本性,学生通过看图讲故事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萌发幼儿对艺术的热爱。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能够看图讲成简单的小故事。
2、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梨子小提琴若干、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要来了,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让我们一起倒数五个数,欢迎它的到来好吗?(师幼一起倒数迎接小松鼠的出现)
二、播放课件,逐幅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出示第一幅图的上半部分,让幼儿猜测讲述。
师:瞧!它是谁呀?它手里抱的是什么?大家来猜一猜,小松鼠抱个梨会什么呢?
2、出示第一幅图的下半部分,让幼儿边看图边欣赏小松鼠用小提琴演奏的音乐。
师:小松鼠把梨子做成了什么?咱们一起来听一听小松鼠用梨子小提琴演奏的音乐好吗?(点击响音乐,音符随音乐的节奏缓慢出现)音乐好听吗?听到这样美妙的音乐,你想干什么?这美妙的音乐传到森林里,森林里的小动物会怎么样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3、出示第二幅图,引导幼儿讲述狐狸和狮子听到音乐后的变化。
师:瞧! 狐狸在干什么?狮子在干什么?它们听到音乐了吗?美妙的音乐传到了狐狸和狮子的耳朵里,大家猜一猜,狐狸和狮子听到音乐后会怎么样?
4、出示第三幅图,引导幼儿边观察图片边欣赏音乐。
都有谁被这美妙的音乐迷住了呀?(点击音乐中断,梨籽从小提琴上掉下来)咦?什么东西掉下来了?小动物们看到掉下来的梨籽会怎么办?
5、出示第四幅图上半部分,让幼儿观察讲述。
师:瞧!它们拿梨籽做什么了?
6、出示第四幅图下半部分,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师:他们看到梨树上结了这么多梨子,又会怎么做呢?
7、出示第五幅图,让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师:都有谁在拉小提琴?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在拉小提琴,森林里会怎么样?
三、完整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讲述。
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有了一把梨子小提琴,你们想不想也得到一把梨子小提琴呀?今天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一讲,老师也会送你一把梨子小提琴。
1、分组练习给同伴讲故事。
2、每组请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述。
3、请幼儿为故事起名字,只要幼儿起的名字适合故事内容,就让幼儿用自己起的故事名字来讲。
4、请个别幼儿在小提琴音乐的伴奏下,完整讲述故事内容,注意提醒幼儿先讲出故事名字。
四、欣赏小提琴演奏,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自制的梨子小提琴,跟随音乐演奏。
活动延伸:
1、指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上的画面内容,体验和感受故事所表现的美好意境。
2、和幼儿一起欣赏用小提琴演奏的名曲,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
27、中班科学活动示范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有趣的水
一、活动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2.在探索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三、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果珍、白糖、盐。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小勺子、半玻璃杯凉白开。
四、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导入课题: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了解水的特性。
1、幼儿进行观察活动: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我要变魔术了。(在鱼缸里分别放上金鱼和彩球)
师:哪个小客人来到了水里?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猜猜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师:为什么米里的彩球我们看不见,水里的小鱼却一下子就看见了?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东西。
请幼儿复述:水是无色透明的。
2、幼儿进行盛水操作: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瓶子、塑料袋、小篮、请你们选
一样来玩水,试试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幼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
幼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师:我们发现水宝宝很调皮,总是从瓶子里、篮子里、袋子里往外怎么样?
小结:水会流动。
幼儿复述;水会流动。
3、幼儿进行溶解实验:
师:(给每位幼儿一杯清水)宝贝儿们,我们一起来喝喝看,水是什么味道的?小结:水是无味的
师:现在请你们从桌上的白糖、盐、果珍……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
幼B:果珍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
幼C:糖、盐、果珍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可是它们跑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请你喝喝你的水,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幼:我的水变甜了。
幼:我的水变咸了。
幼:我的水变得酸酸甜甜的
师;现在请你们告诉我糖、盐、果珍跑到哪里去了?
小结:哦!原来糖宝宝、盐宝宝、果珍宝宝放入水中不见了,是因为它们被水溶解了。来,告诉我,它们被水怎么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奶粉,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三)、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水宝宝的好多特点:水是无色透明的、水是会流动的、水是无味的、水可以溶解很多东西。水还可以帮我们做哪些事情呢?(幼儿回答)
哇,水有这么多用处,它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幼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师:大家说的真好,我们不但要保护水,还要节约用水。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浪费呀!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送教下乡的科学活动课,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在幼儿进行盛水操作这一环节,原本计划由宝贝们在几个大浴盆里玩并探索,结果由于场地太窄且没有浴盆的原因改为在桌面上进行操作,幼儿玩起来不是那么尽兴,不过孩子们却没有让我们失望,依然很好的完成了预定的探索结果;
宝贝们进行溶解实验时,有一个孩子的操作让人啼笑皆非,他把桌上的每一种材料都加到了自己的水杯里,结果大家品尝的时候他一个人呲牙咧嘴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课后该班的老师对我们表示了肯定,还说有一个平时一点都坐不住平均十分钟就要上一次厕所的孩子今天居然一次都没出去,玩得非常开心。说明这个活动对孩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是啊,科学活动就是要准备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探索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28、小班语言综合活动公开课教学设计---亲亲小嘴巴
重点领域:社会、语言、健康
年龄班:小班
活动来源:
吹泡泡、玩泡泡的活动幼儿很感兴趣,我就联想到,吹泡泡要用到我们五官中的嘴巴,何不就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结合主题“我的五官”生成一次简单认识自己小嘴巴的活动呢,让幼儿对自己嘴巴的组成部分和功能有个简单的了解,由此就产生了本次“亲亲小嘴巴”的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密切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感情。
2、尝试用嘴巴表现自己的情绪变化。
3、知道嘴巴的功能,简单了解嘴巴的组成部分。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音乐“妈妈我要亲亲你”“吹泡泡”“我爱我家”
泡泡水5瓶;饼干、小馒头若干;多媒体课件;礼物袋(里面装有饼干、小馒头、玻璃珠、花瓣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今天,除了爸爸、妈妈们到咱们班做客之外,还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谁?
二、通过观察课件,知道嘴巴的组成部分
幼儿观察课件:小朋友瞧!小精灵正张大嘴巴向小朋友问好呢,她说“小朋友真可爱,我要亲亲你!”那你们应该怎样对小精灵说呢?(引导幼儿用同样的模式回问好)
小精灵刚才用哪里亲的小朋友?(嘴巴)怎么亲的呀?(请幼儿做动作)哦,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精灵的嘴巴张什么样?
观察课件上小精灵的嘴巴,嘴巴外面是``红红的嘴唇,有上嘴唇,下嘴唇,嘴巴里面是白白的牙齿还有红红的舌头。
其实我们小朋友的嘴巴和小精灵的一样,那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嘴唇嘴唇在哪里(幼儿回答并指出)牙齿牙齿在哪里,舌头舌头在哪里。
三、尝试用嘴巴表现自己的情绪变化
瞧,小精灵也高兴得合不拢嘴啦!我们一起学小精灵笑笑吧!
那我们笑的时候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呢?(用语言和动作都可以)
结合课件演示,让幼儿了解嘴的不同动态。微笑的时候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呢?那哭的时候呢?你们见过爸爸妈妈生气吗?那他们是怎么生气的!(让幼儿表演)现场请二位父母上台,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气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生气呢?小朋友都张大了,要做能干的宝宝,不能老惹父母生气,我们每天都要让爸爸妈妈高高兴兴的,让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来笑笑吧!!
四、知道嘴巴的功能
小精灵知道大家都是能干的好孩子了,她呀有个问题要问大家:嘴巴都能做什么事情呢?(幼儿回答)
小朋友说道,嘴巴可以吃饭、说话、唱歌、亲亲别人等那现在我就要请小朋友用你能干的小嘴巴和爸爸妈妈说说悄悄话。引导幼儿说“爸爸妈妈辛苦了,我要亲亲你!”对老师说“老师辛苦了,我要亲亲你!”
小朋友的小嘴巴可真能干啊!可以做好多的事情,我们一起鼓励一下我们的小嘴巴!
小精灵也为我们能干的小嘴巴准备了一件礼物,我们一起说魔语变出来,瞧!里面有饼干、小馒头、玻璃珠、花瓣等,这些东西那些能吃那些不能吃呢!为什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卫生常识,避免病从口入)那我们就请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些能吃的事物吧!
五、吹泡泡
我们再用小嘴巴唱首歌给爸爸妈妈听好吗?亲子互动“妈妈我要亲亲你”。小朋友瞧!爸爸妈妈们也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是泡泡水,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外面用嘴巴吹泡泡了!!!
延伸活动:
1.怎么保护我们的小嘴巴
2.认识动物的小嘴巴
29、中班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毛毛虫变蝴蝶
一、活动内容:毛毛虫变蝴蝶
二、活动目标:
1、复习蝴蝶的特征,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转变过程,丰富知识虫卵、幼虫、蛹、蝴蝶。
2、体验用身体模仿毛毛虫变蝴蝶的喜悦,激发幼儿探索昆虫奥秘的欲望。
3、学习简单构图,绘画出蝴蝶的一生。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5、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毛毛虫变蝴蝶》的课件、蝴蝶挂图
四、活动过程:
1、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蝴蝶。(运用猜谜语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出蝴蝶的话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位神秘朋友,请你猜猜它是谁?”
(出示谜语: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
2、出示蝴蝶挂图,让幼儿说说蝴蝶的特征。
师:“蝴蝶美不美?可是我听小蜜蜂说蝴蝶小时候可难看啦,不信你们听------”
3、用故事结合课件介绍毛毛虫变蝴蝶, 帮助幼儿更加形象的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
提问:“蝴蝶究竟是由谁变出来的?”“毛毛虫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蝴蝶的呢?”
4、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出蝴蝶的生长过程:虫卵--------幼虫(毛毛虫)--------蛹--------蝴蝶。(出示蝴蝶生长过程图)
5、蝴蝶拳《毛毛虫变蝴蝶》。引导幼儿通尝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蝴蝶的转变。
“毛毛虫呀毛毛虫,结成蛹呀结成蛹,变蝴蝶呀变蝴蝶”。
教师总结:昆虫世界是非常奇妙的,像这种变异的特性在其他昆虫和动物身上也有发生,小朋友可以回家找找看。
延伸活动:绘画------《毛毛虫变蝴蝶》。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非常感兴趣,“毛毛虫变蝴蝶”的知识是非常深奥的 ,教师通过故事、图片和身体动作把深奥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参与其中。整个活动环节清晰,一环扣一环,孩子的思维也异常活跃。只是在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变蝴蝶时,教师的引导可以慢一些,启发幼儿自己来编动作,蝴蝶拳也可以多来两次 。另外小结的语言不够简练,这都是需要改进的。
30、小班数学活动优秀教案附教学反思----铺路
目的:
1.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2.培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准备:
1.彩色立体房子、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兔子头饰1个。请1名大班幼儿学会情境表演。
3.形状、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小塑料筐6个。
过程:
一、观看情境表演
1.这是小兔的家。你们瞧,小兔出来了。
2.天气真好,小兔想到外边去玩。刚走出家门,就摔了一交,小兔只好一瘸一拐地回家了。
3.小兔为什么会摔倒呢?(因为地上有坑)这些坑是什么样子的?(长方形、圆形……)
二、复习图形
1.瞧,这里也有一些图形。你们看,这是什么形?(长方形)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
2.正方形是什么样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什么地方不一样?
3.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4.圆形有没有角?
5.这是什么形?(半圆形)
6.你们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只要说声“变”,它们就会立刻变成另一种图形。不信,你们 瞧,它们现在变成什么形状了?(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是怎么变出来的?(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拼在一起变出 来的)
7.用同样方法把两个一样大的半圆形变成圆形。
三、铺路
1.小兔家门口的小路上有各种形状的坑。谁能想出好办法,让小兔走在路上不摔倒?(把坑填平)
2.我们一起来铺路吧,请你们把圆形材料放进圆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进(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三角形的坑里,把正方形材 料放进正方形坑里……直到把坑全部填平(边讲解边演示)。
3.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对应的材料。引导幼儿思考当长方形、圆形材料较少时 ,怎样做才能把坑填完。(分别用正方形和半圆形拼合而成)
四、游戏 1.小兔出来啦,小朋友快藏起来!(众幼儿藏在椅子背后)
2.小兔从家中出来,见到坑坑洼洼的小路铺平了,高兴地说:“是谁帮我把路铺平了?我去找找看。”
3.找到小朋友后,小兔向大家表示感谢。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用彩色纸、皱纸等材料把这条小路装饰成一条五彩路。
反思:
教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原因是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漂亮的房 子、坑坑洼洼的小路以及主人公小兔的表演吸引了幼儿;其次,铺路的游戏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最后,“捉迷藏”的游戏又使幼儿兴味盎然,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从活动材料的准备来讲,我们用吹塑纸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片作为铺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
31、中班美术活动教学设计及反思----梅花含笑迎春开
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梅花,萌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养成保持画面整洁干净的良好习惯。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梅花。
活动难点:
五个圆点围成一圈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梅树背景、水粉颜料、棉签、皱纸、树枝等,每张背景上做好一个梅花的范例。
活动过程:
一、回忆讲述,说说观察梅花开放的快乐心情
1.寒冷的冬天来了,梅花开了,前两天我们一起去看梅花开心吗?老师把开心的情景拍下来啦!想看吗?(看课件)
2.问:你和梅花姐姐说了什么悄悄话,做了什么游戏?
3.教师:我们中二班的朋友小嘴真甜,都和梅花姐姐成了好朋友,说悄悄话,做游戏,梅花姐姐心里可开心了。看,梅花姐姐来看你们了!
二、欣赏与示范
1.(看课件)仔细观察梅花长得什么样?五个花瓣,粉红的、淡黄色,象五角星,中间有一根根的花心,花心是黄色的,这朵梅花在干什么?(笑眯眯)那这朵呢?(很害羞)这朵花象什么?像蛋,它是一个花苞苞,就象宝宝在睡觉。师小结:梅花有五个花瓣,中间有一根根的花心,梅花有的笑开了脸,有的很害羞,有的还是花苞苞。
2.这么漂亮的梅花怎么请到我们教室里来?(幼儿讨论)教师出示范例,让幼儿仔细观察:请你们找出喜欢的梅花,仔细看看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怎么做的?(提供:手指点、棉签画、纸揉、贴花瓣)
3.说说你喜欢的梅花是用什么做的,用什么办法做的?
4.师小结提炼:有的是用颜料手指点画的;有的是棉签画的,有的是用皱纸揉成的,还有的是把花瓣贴在树枝上做成的。
三、教师介绍材料,幼儿选择操作。
我们选一种喜欢的办法请出梅花姐姐。
四、交流互动,欣赏拍照
1.向朋友介绍自己制作的梅花,说说用了什么材料,用什么办法做成的。
2.摆个好看的动作,和自己的梅花一起留个影。
五、结束:
我们一起听音乐,用动作把梅花姐姐请出来吧!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所熟悉的、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现实生活,教师尝试做有心人,将孩子们与梅花做朋友的情境抓拍成一个个片段,并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件,让孩子们通过欣赏回忆,讲述和梅花姐姐说了什么悄悄话,做了什么游戏,并在欣赏中了解梅花的外形特征,以俏皮的语言表达梅花的不同形态,丰富了孩子对梅花色彩、形态美的感受,其形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幼儿主动去探索表现梅花美的各种方式。
2.在活动中,教师充分理解、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及需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自由选择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适合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为他们创设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3.注重教师的亲和力,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作时愉快的情绪体验及创作出来的作品看,幼儿对此活动有浓厚的感兴趣
32、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及反思----温暖的家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
2、尝试学习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活动重点:学习按照规律仿编诗歌。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能大胆表达创编的诗歌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大幅背景图。
2、多媒体图饰: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
3、小图片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许多小客人,你们看它们是谁呀?播放多媒体图饰:白云、小鱼、小鸟、花儿、蝴蝶、小羊图
2.师: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温暖的家,我们的小客人也有自己的家,那你们知道小客人们的家在哪里吗?(幼儿自由议论)
3.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来听听这首好听的诗。
二、展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小朋友你听见儿歌里说了什么,要用诗歌里面的话来回答。(幼儿回答一句,其他幼儿跟学一句)
2.你们知道小羊为什么喜欢住在绿绿的草地上?小鱼喜欢清清的河里?……
3.集体完整朗诵诗歌一遍。
4.分角色朗诵诗歌。
5.请个别幼儿朗诵。
三、结合诗歌原有模式进行仿编。
1.师:蓝蓝的天空除了可以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呀? 幼:燕子(提醒幼儿用诗歌中的话来告诉大家,说完整,什么是什么的家。)
2.依次类推仿编诗歌
3.师幼有感情地朗诵新编的诗歌。
4.请能力强的幼儿朗诵自编的诗歌.
四、游戏:送它们回家。
请小朋友拿起自己椅子下的图片,想一想它的家在哪里?用图片仿编一句诗歌,再把它送到家里。
教学反思:
《温暖的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而且还符合中班语言
孩子也纷纷发言,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小鸟、小羊、小鱼等与树林、草地、小河等之间的归属关系。在让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以欢迎小客人来做客,并让幼儿帮助小客人找家来引出诗歌,这个环节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许多平时不举手的们学习诗歌时,我有些操之过急,将孩子们的能力高估了,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诗歌的情况下,就急切的转换到下一个环节,以至于有些孩子们仿编时出现不会编的情况,这也是我没有考虑周全,不能只看到那些能力强的孩子,而要顾全大局。
活动中,孩子们在表达时不会自觉地用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特别是在叠词方面,有些孩子说完自己的想法之后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醒才会运用叠词。在仿编诗歌这一环节,很多孩子想得也非常好,如绿绿的草地是是小马的家,高高的天空是太阳的家等,但孩子在活动中表达得并没有这么完整,甚至只会说“小蜜蜂的家在花朵里,花朵是红色的”等诸如此类的语言,自己还不会总结诗句,孩子还不习惯句式的转变,还需老师的提醒。游戏《送图片回家》时,孩子们的情绪已经十分激动了,在还没听清楚我交代的要求就开始行动,大多数孩子能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能贴到相应的家里去,但就是没有把话说完整就去贴,以至于出现混乱的现象。
本次活动我把创编环节放在重点,时间占了很多,在教学来看,对重点的突破并没有用极其有效的手段开展,在中班将仿编作为重点,在本年龄段的幼儿来说难度过于大了一些,可以考虑放低要求进行。
33、大班剪纸活动教学设计附反思---吃粽子
活动名称:大班剪纸活动---吃粽子
活动目标:
1、感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知道端午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吃粽子了。
2、能剪出中国式屋顶、粽子、吃粽子的人物。
3、剪好各种部件,再组合粘贴出完整的画面。
4、锻炼幼儿的耐心细致与创造美的能力。
5、培养幼儿养成有序摆放工具、材料的习惯。
6、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重点:感受端午。
难点:能剪出端午元素组合成画面。
活动准备:各色彩纸、剪刀、胶棒、黑卡。
活动内容:
1、交代上课内容,小朋友马上要过端午节了,今天我们的剪纸内容就是表现端午节。请小朋友来说一说端午节都要做些什么?
老师总结:要挂艾叶、划龙船等,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粽子了。
2、分析画面内容:为了表现出中国特色,我们来剪一个中国式的房顶,还有红色的门,门上贴个“福”,房顶下我们可以贴艾叶和粽子,再贴个吃粽子的小朋友,这幅画基本上就可以了。
3、示范:老师示范剪出屋顶、门、粽子、艾叶。这些都是用对称的方法,在对折的纸上,画出物体形象的一半,再剪出。
(屋顶)(粽子)
请幼儿剪,要求幼儿分部件剪,再组合粘贴,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有所创造,跟老师不同。(第一课时结束)
4、老师示范:剪出吃粽子的小朋友。分部件剪:分别剪出头、身体、粽子、腿,再组合粘贴出人物。
5、请小朋友剪,老师巡回指导。(第二课时结束)
活动效果:
孩子们剪出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情节,很有生活情趣,不错呦!屋顶是一个红色的翘式屋顶,剪好了外轮廓再在里面剪出一些镂空的纹路。粽子是三角形的,也镂空剪出一些花纹。非常可喜的是,孩子们在剪吃粽子的小人时,非常有创造性:有的人物剪出了五官,正张大嘴吃粽子,是分部件组合剪的;有的是一气呵成,一张纸就剪出了一个小人,然后胸口再贴一个绿色的三角形的粽子,简单扼要地表现出了吃粽子的小人,表现出孩子们童真童趣。
反思:
这两节活动设计围绕着端午节,这种民族的节日,小朋友都很熟悉,把节日的传统习俗设计进剪纸活动,幼儿很乐意接受,因为这些事情他们亲历亲为,很熟悉,所以制作起来也有感觉,更会有所发挥创造。这也是纲要所要求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要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剪龙舟,孩子们一开始觉得很难,有畏难情绪。经过老师的引领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最难表现的龙头拆分成几个简单的部件的组合,孩子们就有了制作的信心,并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也体现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孩子的现有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能力才会增长。
34、中班语言活动教学设计公开课诗歌教案《蹦蹦跳》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并理解诗歌,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动作表现自己的理解。
2.鼓励幼儿模仿诗歌句型说一名话,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
3.培养幼儿乐意倾听别人讲述的习惯。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电脑课件《蹦蹦跳》
课件说明:
按“开始”按钮进入主画面,主画面四个按钮内容为:
“蹦跳”钮:结合儿歌内容的相关动画。
“儿歌”钮:与儿歌相关的四个动物,借此画面帮助幼儿记忆儿歌。
“动物”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各种动物进行儿歌仿编。
“游泳”钮:以游泳为主要内容的动画。这是开放性内容,让幼儿模仿《蹦蹦跳》进行有关“游”的仿编学习。
2、青蛙、白兔、袋鼠、麻雀头饰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入课题。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介绍它形象的动作特征。
师:“小朋友,听说你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是吗?那请你与好朋友交流交流,你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会做些什么动作?”
二、欣赏诗歌。结合播放课件,让幼儿理解、感受诗歌。
1、播放课件“蹦跳”中“青蛙捉虫”的一段。
(1)看!谁来了?在干什么?它是怎样捉害虫的?
(2)启发幼儿模仿青蛙蹦蹦跳动作,边学说“小青蛙,蹦蹦跳,捉害虫,吃个饱”。
2、播放课件“蹦跳”中“小兔采蘑菇”的一段。
(1)师:“小白兔,蹦蹦跳,在干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情景。
(2)让幼儿仔细观察,小白兔跳到山前干什么,跳到山后干什么?
(3)师幼一起学做小白兔,边念边跳“小白兔,蹦蹦跳,跳到山前采蘑菇,跳到山后吃青草。”
3、师:“看,还有谁也在蹦蹦跳,它们蹦蹦跳在做什么呀?”。播放课件“袋鼠、麻雀蹦蹦跳”的一段。
(1)唷,原来是谁在蹦蹦跳?
(2)教师模仿小袋鼠头一伸一缩,让幼儿说说大袋鼠袋袋里的小宝宝在干什么?
然后模仿练习“大袋鼠,蹦蹦跳,袋袋里的小宝宝,探头又探脑。”
(3)小麻雀,蹦蹦跳在干吗呢?请个别幼儿模仿练习“小麻雀,跳到枝头唱个歌,跳到地上做做操”的动作,然后集体模仿练习。
4 、播放“儿歌”钮内容,借与儿歌相关的四个动物画面,帮助幼儿记忆儿歌。
引导幼儿边看动画边同老师一起朗诵诗歌。
三、儿歌表演。请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说到哪种动物,就请戴该头饰的幼儿进行表演。根据幼儿兴趣,可互换角色头饰再继续诗歌表演。
四、仿编活动。
1、会蹦蹦跳的动物还有好多好多,你知道还有谁也会蹦蹦跳呢?在幼儿讨论后,播放“动物”钮的内容,让幼儿观看。
2、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蹦蹦跳为线索,编一句与该动物有关的话。
3、请幼儿自由组合四人合作,模仿所学《蹦蹦跳》仿编诗歌,并进行交流。
四、开放活动。
1、播放“游泳”钮的内容,让幼儿观看这些动物在干什么,是否可用蹦蹦跳来讲它们的动作,让幼儿思考该用啥恰当的话来描述它们的活动内容。
2、请幼儿大胆说说自己仿编的有关游泳的诗歌,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延伸活动。激发幼儿继续进行仿编的热情。
大自然中的动物,它们有的会蹦蹦跳,有的会游呀游,有的会飞,有的会爬,小朋友们可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动作,为它们编出好听的话,相信小朋友都是很能干的。
附:
诗 歌蹦蹦跳
小青蛙,蹦蹦跳,捉害虫,吃个饱。
大袋鼠,蹦蹦跳,袋袋里的小袋鼠,探头又
探脑。
小麻雀,蹦蹦跳,枝头跳跳唱个歌,地上跳
跳做做操。
小白兔,蹦蹦跳,跳到山前采蘑菇,跳到山
后吃青草。
评析:诗歌《蹦蹦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符合中班幼儿的理解水平。本节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诗歌内容演释成形象生动的动画,使教学内容的声、情、意、色直接作用于幼儿视听器官,使儿歌内容变得直观、具体, 从游戏化的趣味活动中,带给孩子们活泼、美好的精神感受。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35、幼儿园教学设计中班科学活动:清洁好帮手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清洁好帮手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洗涤用品,知道它们的用途。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发明发明的欲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1.幼儿自带各种洗涤用品(肥皂、洗衣粉、洗涤剂等)。
2.脏手绢每人一条,装水的盆若干。
活动与指导:
一、引出几种常见的洗涤用品。
1.请幼儿看脏手绢,问幼儿:怎样把它们变干净?
2.幼儿每人取一条手绢,先在清水中洗,看能否洗干净。
3.出示几种常见的洗涤用品(肥皂、香皂、洗衣粉),请幼儿说知名称,再分别自选洗涤用品来帮助,把手绢洗干净。
二、了解洗涤用品的特征和用途。
1.出示肥皂,让幼儿摸摸,请幼儿说出还有什么样的肥皂。
教师小结:肥皂虽然有很多形状和颜色,但它们摸上去都是硬的,是块状洗涤用品。
2.出示洗衣粉,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说说(提醒幼儿不要用嘴尝),再将洗衣粉加入清水中搅拌后让幼儿观察。
教师小结:洗衣粉是粉末状的洗涤用品,它能溶解在水中。
3.让幼儿观察洗涤剂,然后教师也将其溶解到水中。告诉幼儿:这是液体洗涤用品。
4.提问:肥皂、洗衣粉、洗涤剂有什么用途?(幼儿讨论后回答)
三、了解洗涤用品的发展过程
1.教师告诉幼儿:最早,人们用碱洗衣服,洗头发,但碱刺激性大,经常使用会伤害皮肤,头发也会变得枯黄,后来人们发明了肥皂、洗发水等洗涤用品,他们能更有效地去油渍和污斑。
2.提问:除了肥皂、洗衣粉,还有哪些洗涤用品?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教师小结:随着科学的发展,洗涤用品越来越多,有专门清洗餐具的;有专门清洁人体的;有专门清洁服装的。下面,我们就开个洗涤用品展销会。
四、师生一起安排洗涤用品展销会。
1.幼儿先给各自带来的洗涤用品做广告宣传(要求说知名称、用途)。
2.讨论如何安排,是按用品分类摆放,还是按形状分类摆放。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洗涤用品,小朋友从小要认真学身手,长大了发明更好的洗涤用品。
教学反思
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小朋友都能积极主动参加进来。使得这个活动很好发展下去。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知道人人都要爱清洁,讲卫生。
36、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故事-空气变新鲜了》含反思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一些城市空气净化的初浅知识,并初步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更多优秀教案,公开课等,请关注幼师ok网。我们会不定时更新,敬请关注。
设计思路: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教育”已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幼儿教育,也有必要尽早让幼儿—— 21 世纪的主人从小接受环境保护的启蒙教育。故事“空气变新鲜了”通过形象地描述了一只猴子从森林来到大城市,由于大城市的空气污染,而出现了身体上的一系列的不舒服,从而让幼儿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更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小懂得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纲要》中也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 、 能围绕故事情节的发展,开展讨论,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 、 让幼儿了解一些城市空气净化的初浅知识,并初步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3 、 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 、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 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6、 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1 、 引导幼儿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 、 了解净化空气的初浅知识,激发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 、 大森林与城市的背景图。
2 、 插入教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出示城市背景图)有一只猴子,从森林来到大城市,小猴非常开心,它为什么很开心?)
(二)、讲述故事、启发设问、讨论:
1 、师讲述第一、二段。
提问:( 1 )、小猴为什么会得这种病?(辅:小猴在大森林里从来不生这种病)
( 2 )、医生说最好的药是什么?
2 、继续讲述。
提问:( 1 )、小猴会想什么办法让城市里的那些人也吸到森林的空气?
( 2 )、生病的那些人想怎么样让城里的空气也变新鲜?(启发幼儿讨论,想各种办法)
(辅:大烟囱冒烟怎么办?汽车后面排出的尾气有毒怎么办?城里的人还是这么拥挤怎么办?)
(三)、完整讲述:师:城里的人到底怎样让空气变新鲜呢?让我们来完整听一遍。
(四)、迁移:师:大家让城里的空气变得清清的、香香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生活愉快,身体一定也会更好。现在,我们一起到幼儿园找找,看看哪些地方还可以添些什么?怎样使我们幼儿园的空气更新鲜、更美丽。
活动反思
: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37、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纸花开放》反思
活动目标
1.对纸质花在水中开放的现象,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欲望与兴趣。
2.通过观察纸质花在水中开放实验,培养幼儿猜测、尝试、观察、分析能力
3.发现纸质花在水里开花的原因,了解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操作能力。
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纸质花在水里开花的原因,了解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活动准备
1、塑料盆若干
2、卡纸、图画纸做的纸花
3、任务卡
4、各种不同种类的纸
5、PPT“生活中纸的运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索兴趣
1、提问: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手指游戏哦,请小朋友呀仔细的听一听,看一看你听到了什么?(花园里,百花开,万紫千红多姿多彩,菊花张开小嘴巴,兰花扬起小下巴,鸡冠花真神气,喇叭花开早早起,什么花儿晚上开,节日喜庆烟花开)咦?你从老师这首儿歌里听到了什么?那你们都见过哪些花呀?老师今天也跟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朵很特别的花,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花跟我们平时见过的花一样吗?(不一样)那请你们看一看这是一朵用什么纸做成的纸花呢?(请小朋友摸一摸)
2、现在呀老师把这朵纸花的花瓣折一折,变成了一朵花苞。
那现在请你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这些花苞放到水里会怎样呢?(幼儿大胆发言)
3、那这些花放进水里,到底会发生什么呢?你们想不想试一下呀?
4、观察实验规则图示,明确操作步骤方法。
“但是呀,在做这个实验之前,是有一个规则的哟,我们要看懂了要求,才能进行实验。”
“看一看一共有几条规则呀?有谁来告诉大家我们实验的要求是什么?”
实验规则图示:
1)每名幼儿拿一朵花苞;
2)花瓣朝上轻轻放在水里;
3) 不能用手碰。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小手不能去碰,但是我们的眼睛要仔细看, 小小的花苞放进水里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一起去试一试吧”
二、操作感知,交流讨论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你观察到了什么?请你们告诉我,花苞放进水里发生了什么?(花苞放在水里,花瓣会慢慢撑开,纸花开放了)
2、教师提问:为什么花苞放在水中,花瓣会慢慢盛开呢?
3、小结:原来纸花放在水中,水慢慢地跑进纸宝宝里面去了,就好像纸喝
了水一样,使花瓣撑开了。
这是因为纸有吸水性。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一个小秘密。
三、对比试验,经验提升
1、看一看这是一张什么纸?(卡纸)现在呀,手工卡纸和图画纸做的纸花要比赛了,它们要比一比在水里哪一朵纸花先开放,你们觉得哪一种纸先开放?为什么?幼儿猜测。
2、教师和幼儿一起修改实验规则。
修改为
①每名幼儿拿一朵手工纸纸花或一朵图画纸花;
②制作成花苞,放在水里;
③不能用手碰;
④两朵花同时放在水里(着重讲解)。
(但是呢,现在是两朵花做实验了,那我们规则也要改一改了,一种卡纸做的纸花和一种图画纸做的纸花,两种纸花的话这里的数字宝宝要改成几呢? 因为是两朵花比赛,我们要公平,老师待会喊一二三后,小朋友再把两种花一起放进水里好吗?)
3、幼儿再次操作:制作花苞,老师说开始时,所有幼儿将两朵花同时放到水中。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集体交流,验证实验结果。(小朋友们都实验完了吗,那请你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四、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图画纸做的花苞开得快?幼儿讲述
小结:图画纸和卡纸他们的材质不同,图画纸薄一些所以吸水性强,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体里,所以图画纸做的纸花很快就开了。卡纸与图画纸相比呢厚一些,所以呀吸水性要弱一点,水宝宝进入它的身体里就慢,所以彩色手工纸做的花会慢慢的开。
这是因为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二个秘密。
五、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今天发现了纸有吸水性,在生活中,人们会利用纸的吸水性做很多的事情。我们来看一个小片段,看看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六、活动延伸:
教师提出问题: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纸质做成的花苞,放到水里,他们的开花速度会怎样呢?我们区角中继续操作实验。(现在呀,我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纸,你们都认识这些纸吗?我要是把这些纸都做成一朵小花苞,你们觉得它们会开花吗?那谁可能会是冠军呢?那我们那好这些纸,等一下一起再去试试看好不好? )
七、活动结束
活动总结
《纸花开放》是由我执教的一节中班上科学探索活动,活动的目标首先让孩子认识纸的吸水性,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在课前材料方面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上课前也进行了多次实验,活动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幼儿对材料的选择也很有方向性,在老师出示各种材料的时候,不时听到“这是我们画画的纸”, “这是可以用来折纸”。
对于材料的准备工作,我给孩子留了家庭作业,回到家后认真收集,爸爸妈妈们也参与了进来,孩子们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带来和同件一起分享, 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若那么多不同的纸,感受到了纸的多样性,在实验操作中幼儿积极进行讨论,通过做实验得到求证,要科学地对待事物,不能以主观意见代替实验结果。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并能清楚得讲述结论,整个活动幼儿的整体状况都很好,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浓厚。
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是今后要注意和改进的:一是讲解语言要简练准确,富有指导性,二是要增加探索内容, 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学习独立完成作品,个别幼儿急于寻找答案,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处应该有的现象,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指导,使得个别组幼儿不得不停下清理水。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还是要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38、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智夺水果》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背景:
创意源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我当时在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偶然一次,我突然发现书中有一节对应记忆的活动,可是过程较枯燥,几番思索后,我想到了闯关游戏,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提升幼儿的积极性,从而为记忆打下基础。此外,由于现代化教学的逐步普及,我想将本次的部分活动涉及到微课当中,此次来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活动目标:
1、情感:在闯关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2、认知:知道九宫格里格子的位置;
3、能力:能在规定时间内记住格子里的水果位置、种类、数量,并且会用较完整的话讲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能在规定时间内记住格子里的水果位置、种类、数量;
活动难点:专注力、记忆力有所提升。
活动准备:微课件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2、抛出问题,引入主题——请幼儿帮小动物找回水果。
3、狼小偷设置3个关卡,通过3个关卡逐步提升幼儿的记忆能力,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发展、思考能力。
4、闯关成功,举办派对,幼儿获得成就感。此外,我加入解释狼小偷的行为环节,从侧面引导幼儿遇到问题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解决。
微反思:
本作品用闯关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兴趣;同时在闯关中用旁白和狼小偷的身份与幼儿进行适当的互动,使幼儿感觉到这不仅仅是在观看视频,而是参与到游戏中来,共同取回食物。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浓厚,注意力较往常有所集中。
在闯关完成后将“狼小偷”再次请回,告诉幼儿“狼小偷”其实就是小狼多多,拿水果只是他为了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一个恶作剧,以此引导幼儿遇到问题要告诉别人,而不是用错误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以此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多领域发展。
但是通过观察发现本次活动更适用于中班下学期中后期的幼儿,也就是5周岁左右的幼儿,如果4-5岁幼儿想顺利通关还需要成人在旁稍作引导;此外,狼小偷有时语速稍快,幼儿的反应有时会慢一些,可以将狼小偷的表达更清晰、缓慢些。
39、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筷子人手一双,幼儿操作材料。
三、活动重、难点: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我给大家讲个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猜一样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师:是的,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的发明,那时的人们用竹子削成这样的两根细竹棍,一头细,一头粗,开始人们称它为“箸”,后来又叫筷子,别小看这一双细细的筷子,无论面条,米饭,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东西都难不倒它,它既可以这样夹菜,也可以当夹子,又方便又卫生,后来中国人就习惯了用筷子吃东西,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它可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离不了的好伙伴。你们说,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学习活动
①请每一组的小组长为幼儿分发筷子与小碟子,幼儿将各自的筷子按老师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师教学筷子握法
师:先将筷子象老师这样拿在手上,细的一头向下,粗的一头向上,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夹住,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这样,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夹取东西了。现在,
让我们互相看看,谁的小手最
灵巧。(幼儿间相互交流,检查,老师则巡回指导,并帮助那些还不能正确持筷的幼儿掌握要领。)
③师:现在,让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筷子来做个筷子操吧!
放音乐,幼儿跟随老师练习筷子使用的各种模仿,如: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搅动筷子搅拌等等,反复多次练习。
3、实践活动
①请小组长分发果盘。
②师: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这么快已经学会使用筷子了,现在老师有好吃的东西请大家吃,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吃的时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夹着吃,而不是手或别的东西,那样不卫生。大家先将喜欢吃的豆子夹到自已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少就夹多少,不要浪费,如果还想吃,再去盘子里夹,大家都记住了吗?就让我们开始吧!
③放音乐,幼儿边吃边交流,老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那些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幼儿,一边和孩子们交谈,品尝食品。
4、筷子游戏
①跳筷子舞
幼儿的品尝活动快结束时,老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起立与老师一道跳筷子舞,或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清脆而欢快的乐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②活动小结
音乐结束
师:大家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一样新本领,能用筷子夹住这么小的豆粒,真是不容易;而且我们还能用筷子来跳舞呢,要是你们天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用它,你们的小手会越来越灵巧,脑子会越来越聪明,我现在可喜欢我的筷子了,你们呢?
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筷子有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师:还有谁能想出我们神奇的筷子还可以做些什么?
幼:蘸颜料画画、筷子叫乒乓球、搭房子......
5、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筷子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同时也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的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体验筷子给我们带来的娱乐功能,从而喜欢并正确使用这一工具。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相关文章
-
中班美术活动教学设计反思----梅花含笑迎春开
-
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科学活动《太阳的威力》教学设计反思
-
大班剪纸活动教学设计附反思---吃粽子
-
大班剪纸活动教学设计反思---划龙舟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自然测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户外活动|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
-
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数学《学习1-5的序数》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电线》教学设计与反思
-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奇妙的镜子反思
-
中班科学活动示范课教学设计反思有趣的水
-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昆虫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科学活动《夏天的雷雨》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数学活动《快乐餐会感知7以内的数量》教学设计反思
推荐文章
-
教幼儿保护皮肤的教案
-
中班教案:叮叮当(科学)
-
幼儿园科学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科学)
-
丰收的喜悦,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果品尝会(科学)
-
幼儿园中班推荐教案:会变的水(科学)
-
好吃的栗子(科学)
-
幼儿兴趣培养:对幼儿进行几何体教学
-
幼儿园中班教案:《开小船》
-
幼儿园半日活动:中班科学活动《滚动》
-
幼儿园科普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沙漠之舟—骆驼》
-
幼儿园中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变的颜色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和气球做游戏
-
幼儿园科学系列优秀教案全
-
我爱爬山虎的叶子_小学生作文:五年级
-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幽默句201句
-
中班社会领域教案《神奇的筷子》反思
-
小班语言故事《甜津津的河水》教案《甜甜的棒棒糖》反思
-
大班教案《特色班本儿童博物馆》反思
-
粉丝粉条朋友圈文案40句
-
心理咨询室朋友圈文案3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