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首页 - 大班科学教案

科学活动《实物测量》实物测量

时间:2022-12-27 13:22:04 A+

科学活动《实物测量》实物测量

科学活动《实物测量》实物测量

1、科学活动《实物测量》实物测量

  通过本课学习小朋友将认识各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引导他们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一、活动目标

  1.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并能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问题。

  2.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测量记录用纸、木棍、铅笔、吸管等、A4纸人手一份、班级幼儿用的桌子八张、ppt课件

  三、活动重难点

  1.能用多种工具进行测量

  2.学习并掌握简单的测量方法并能记录测量结果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看看,我们班级有好多桌子,我们学习吃饭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你们想不想量一下他们的长度?

  (二)探索用多种工具和多种方式测量桌子的长度

  提问:

  1.你刚才使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桌子?你是怎么测量的?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2.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没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说一说)

  3.师幼共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测量。

  (三)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请你用和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幼儿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你是用什么工具什么方法测量的?(请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2.请你对比两次测量结果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两次测量结果会不一样?)

  3.虽然测量工具不同,但是测量出来的桌子长度都是一样的。

  (四)介绍常用测量工具直尺和卷尺

  师:刚才小朋友都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去测量了一些物品,那些都是非测量工具,正常的标准测量工具都是有精确的刻度线,像直尺和卷尺(教师出示直尺和卷尺实物让幼儿分享观察)

  1.幼儿使用自由测量尝试测量教室里的任何物品,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之间相互介绍测量的过程,体验测量活的乐趣。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回家后测量家里的东西,并记录测量结果,回园后和幼儿一起分享。

  2.在家长的帮助下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物品,加深幼儿对测量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banzhuren)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3、大班科学活动《动物家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2、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游戏磁带;

  2、各种动物卡片、挂饰若干;

  3、动物的家背景图4张。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根据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以幼儿喜爱的动画形象狮王辛巴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评:以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引题,易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题话语简短,目的性强,为幼儿进入后面的活动做了铺垫)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①师:小朋友,如果你是辛巴你会怎样给动物分类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尝试分类。

  ②幼儿分组操作图片,尝试给动物分类。

  ③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分类的理由,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家禽、飞禽、家畜、野兽的异同。(评:需求和兴趣是使认知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则给幼儿一个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让幼儿分组操作让幼儿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3、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总结概括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形成概念。(评:在幼儿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再次让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有个清晰的认识,进行概念上的提升。)

  4、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调整。(评: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在幼儿形成了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幼儿再次进行分类,加深了幼儿对概念的理解。)

  5、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家禽、家畜、飞禽和野兽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属于哪一类?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评: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这一环节,通过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幼儿明白,在这世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果我们再不爱护它,就会失去它们。激发了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6、游戏:动物找家玩法:设置游戏场景。第一遍游戏: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挂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模仿动作,猎人来时,"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第二遍游戏:幼儿互换胸饰,增设骆驼、鳄鱼、蝙蝠等幼儿难以归类的动物,增加游戏难度。(评:教师以游戏身份介入游戏中,既便于观察幼儿,又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在游戏中幼儿又进一步巩固了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认识。另外,在第二遍游戏中,教师又增加了骆驼、鳄鱼、蝙蝠等难以归类的动物,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7、知识扩展观看《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8、结束活动: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评: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了解到这个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世界如此奇妙,多媒体课件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让人感觉活动虽然结束了,可意犹存。)

活动反思:

  为了给孩子们增长见识,我特别增加了一些课外小知识,如,与恐龙同时代但如今却是一个庞大家族的蟑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的生活习性,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等。

  通过教学,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也加强了环保意识。

4、大班科学教案活动《自然测量》含反思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巩固。有了第一次的测量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这一环节增加了难度,让幼儿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方法测量,而且还要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创造力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记录的方式会不一样。活动在此逐渐深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即"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记录的结果却不一样"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但桌子的实际长度是不会变的,教师同时适时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拓宽孩子的经验。教师始终都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在关键时刻用问题来引领幼儿,起一个"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5、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6、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路线》

[活动目的]

  1、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重量不同下落的路线不同;同一物体大小、形状不同,下落的路线也不同。

  2、能用直线和曲线来记录重的和轻的物体下落时的路线。

  3、仔细观察事物,主动参与活动。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纸飞机、竹蜻蜓、积木、彩纸、手工纸、蜡笔、作业纸、沙包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1、幼儿自由玩竹蜻蜓和纸飞机,提出问题:竹蜻蜓和飞机开始在哪里飞行?最后又落在哪里?

  2、讨论:它们飞到天上,为什么会落下来?

  3、知识点:地球有引力,所以物体会落下来。

  4、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吗?

  二、幼儿实践

  1、问题:它们下落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重的快、轻的慢)

  2、你可以用不同的线来画出他们下落的路线吗?

  3、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些物体下落的路线?

  三、探索发现

  1、如何让两张一样大的纸走不同的路线(直线、曲线)

  2、知识点: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路线不同。

[活动延伸]

  没有引力会怎样?(观看视频)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太空生活的。

7、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活动《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 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3、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绳子、长棍、纸筒、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过程:

  1、 邀请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 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长棍、绳子、笔等)

  (2)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3) 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的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2、 教师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测量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 讨论: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木棍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 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请幼儿操作

  3、 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自主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表的填写

  4、 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量的次数越多(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借助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8、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 、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出自:快思老.师!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1 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9、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观察与测量活动》含反思

  一, 设计思路

  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对沙石都特别的感兴趣,一堆沙石足以让幼儿兴奋地玩上一整天。于是,我想以沙石为研究对象,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进行一次幼儿科学观察与测量的活动,通过对沙石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激发幼儿对周围熟悉的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在一种幼儿自由,主动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新的科学认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该活动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幼儿感知觉,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活动目标

  1, 以幼儿熟悉的事物为探究对象,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的进行动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 使幼儿充分的认识沙石的特性及他们的用途,使他们对沙石更加喜爱,同时也对身边的其它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三,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相关的材料(两个同样大小有刻度的杯子,分别装着石头和沙子);

  2,幼儿已有的关于事物体积和容积的认识经验;

  3,教师课前所拍摄的沙石的照片,网上搜集的图片及教学课件(PPT);

  4, 教室里事先准备好一些沙石和若干个沙漏斗。

  四, 活动过程

  (一) 认识沙石,交流经验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有趣的新朋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小黄沙和小石头。它们还真是本领大,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老师想请小朋友来告诉我,你们觉得它们都能干什么呢?”

  让小朋友自由大胆发言,调动起每位儿童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并且用开发性提问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 欣赏图片,再度认知沙石的用途,表达感受

  然后老师引导小朋友看屏幕上的图片和照片,“小朋友们刚才的回答都很棒,可是老师也看到了好多沙石兄弟的贡献,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屏幕上的这些图片,然后再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什么?”

  老师跟据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沙石的各种不同的用途,最后老师再稍作总结。

  (三) 互动交流并动手操作分离沙石混合物

  “接下来,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办法了。小朋友仔细听,有一天啊,一堆小黄沙和一堆小石头在一起玩耍,玩着玩着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抱在了一块,分也分不开,想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可以最快的将他们分开呢?”

  老师向小朋友呈现一盆沙石混合物,旁边放着若干个沙漏斗。先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的去分离沙和石,然后老师再引导小朋友观察沙漏斗,“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呀,可神气了,它的名字叫沙漏斗,别的本事没有,可是专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快速的把小黄沙和小石头分离出来。老师先示范下,小朋友仔细看好了噢。”

  老师示范过后再让小朋友们分组,然后各自示尝试下这个方法。

  (四) 测量沙石的体积

  “好棒,小朋友今天又学到了一件本事——分离沙石,下面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小黄沙和小石头的体积呢?”

  老师取出一个有刻度的透明杯子,先往杯里注入a毫升的水,记录在纸上,然后往杯里加入小黄沙,水面上升至b毫升刻度,那么老师告诉小朋友,刚才加的黄沙的体积就是(b-a)毫升。

  “老师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测量下小石头的体积,然后把你们的答案写下来,告诉老师。”

  老师知道幼儿完成操作,然后引发小朋友思考“还有那些不规则的东西,可以用这个办法测量呢?”然后请小朋友各自尝试,并记录下自己所测量物品的体积测量结果。(如:橡皮,小刀------)

  注意点:

  (1) 加入物品后水不能溢出杯子外面;

  (2) 所加物品必须沉入水中或悬浮。

  五, 活动延伸

  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其中两个分别放了半杯石头,半杯沙子,若把沙子和石头放在同一杯子里,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个好办法,使沙子和石头放进去同一杯子更省空间。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10、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评析《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11、科学活动《天气符号》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

  2、通过活动认识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

  3、形成关注和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习惯。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反应天气现象的图片

  2.灾害性天气的视频

  活动过程:

  1.导入

  (1)幼儿演唱歌曲《今天天气真好》

  (2)请幼儿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可以干什么?

  (3)说一说还有什么状况的天气?并试着把它描述出来。

  2.了解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经历过哪些天气?

  (2)讨论: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你喜欢什么天气?你不喜欢什么天气?

  (3)说一说好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4)你遇到过哪些特殊的天气?遇到恶劣天气我们该什么办?

  小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对我们造成危害。

  3.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1.教师出示教学图,让幼儿辨认天气预报符号。

  2.游戏:找朋友

  (1)展示天气符号卡片,请幼儿说出其代表的意义

  (2)幼儿分组将天气符号卡片与不同的天气情况图片配对。

  (3)操作幼儿用书“天气符号”,判断图上任务的活动是否适宜,为什么?

  4.了解灾害性天气

  (1)播放灾害性天气的视频,幼儿讨论本地区主要有哪些灾害性天气,这些灾害性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如何?

  (2)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

  小结:广东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干旱、洪涝等。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等多种媒体获得天气预报。

  活动延伸

  1.收集天气谚语。

  2.了解哪些动物可以预报天气。

  教学反思:

  1、应让在配合说天气与星期后,增加幼儿完整的用语言说明天气和星期,让幼儿学会完整表达

  2、引出各种天气时,可以用声音引出,如录音等

  3、如何让主题引出时应该更新颖

  4、能带幼儿在各种天气模拟里去体会理解更好

12、科学活动《好玩弓箭》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让幼儿初步了解弓箭的历史文化、知道弓箭的射程与弹性有关,发现弓弦和弓臂有弹性。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体验玩弓箭活动的乐趣,产生探索弹性的科学兴趣

  设计意图

  我园是蒙古族幼儿园,蒙古族文化氛围浓厚。弓箭是草原蒙古族的“男儿三艺”之一,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弓箭的历史文化,在玩弓箭的乐趣中了解弓箭射程与弹性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弓箭的历史文化、知道弓箭的射程与弹性有关。

  2、发现弓弦和弓臂有弹性。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

  3、体验玩弓箭活动的乐趣,产生探索弹性的科学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在玩弓箭中发现弓箭弹性的存在

  难点: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弓箭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儿童玩具弓箭若干、皮筋、线绳、纽扣、视频 、纸条,青蛙图片

  活动过程(仅限中文教案,由于照片涉及个人隐私及肖像权等问题,请不要添加含幼儿肖像的照片!)

  一、看一看,了解弓箭历史文化

  师:大家好,我是从查干湖畔的蒙古族幼儿园来的小韩老师。今天我要和大家玩一样有趣的玩具,这个有趣的玩具就藏在电视里。

  幼儿观看视频

  师:小朋友在视频里看一看这个有趣的玩具是什么呢?

  幼儿:射箭

  师提问:

  (1)通过观看视频你们知道弓箭最早是做什么用的吗?

  (2)蒙古族人常使用弓箭做什么?

  (3)现在我们用弓箭做什么?

  3、师:“现在弓箭是国际比赛项目,也是蒙古族那达幕的传统项目。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射箭吧!

  二、玩一玩 建构弓箭的弹性经验

  1、尝试射箭 感知弹性

  全体幼儿尝试射箭 ,师指导个别幼儿做示范。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持弓射箭的方法――我们要站在起射线上,左手向前握弓臂,右手捏箭搭弓弦,拉弓瞄准放手射。”

  幼儿尝试射箭活动

  师提问:

  (1) 刚才你是怎么射箭的?

  (2)你的箭射得远吗?

  (3)你的箭怎样才能射得更远呢?

  (4)为什么弓弦拉的开才会射得远呢?

  2.分组比赛 感知弹性

  师:“ 现在分成两组进行射箭比赛,看看哪组的弓箭射得更远?” (一组使用用麻绳做的弓弦,用红色标记弓箭,一组使用弹力绳做的弓弦,用黄色标记弓箭。请一位老师来当裁判 )

  第一组幼儿比赛。

  师:谁的弓箭射得远?裁判举旗示意

  他的弓箭为什么射得远呢?

  第二组幼儿比赛

  师:“哪个弓箭射得远?为什么黄色弓箭射得远呢?”

  3.比较操作 验证弹性

  (1)动手触摸比较两把弓箭 发现弓弦有弹力

  师:“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拉一拉这两把弓,会有什么发现?黄色的弓箭为什么能射得更远一些呢?”

  幼儿逐一观察,进行讨论

  师提问:“你怎么发现它有弹力的?或者这个弓弦要怎样才能有弹力呢? ”

  (2)比较弓弦 ,验证弹性的特征

  师:“这是制作这两组弓箭使用的弓弦皮筋和线绳,大家动手拉一拉,看一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

  幼儿比较后表述自己的发现。

  师:“皮筋的弹力从哪来的?要怎样做才能发现皮筋的弹力?为什么皮筋有弹力?”――幼儿讨论

  师小结:“很多物品像刚才的皮筋,我们拉一拉,它的形状会变化,手松开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皮筋的弹性。 产生的这个力量就是弹力。有弹性物品才会有弹力。

  师:大家猜一猜,弓臂有没有弹性

  压一压弓臂会弯曲,松手又恢复原来的样子. 弓臂加上弓弦的弹性,这把弓箭才能射得更远一些”

  三、做一做 探索玩弹性的兴趣

  师:1、“ 刚才我们玩的弓箭是一种利用弹性制造的玩具,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物品与弹性有关?”我们可不可以用小物件智造出弹性来呢(教师为幼儿投放纽扣,线绳、皮筋、踢的口袋、弹簧、弹弓、、、、、)

  师:下节课我们小朋友接着用小物件智造玩具。

  活动总结

  活动开展中,幼儿积极参与,能够大胆的进行交流,发现了弹性的秘密。并在制造弹性玩具的过程中幼儿大胆的发挥,对弹性认识的经验构建的丰富起来。充分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3、科学活动《娃娃餐厅》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乐意尝试各种餐具的使用方法。

  2、体验使用餐具品尝美味食物的成功感及乐趣。

  3、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6、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难点:

  幼儿乐于尝试使用各种餐具,品尝美味食物。

  用正确的动词表达餐具的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一名幼儿扮演小兔、生日蛋糕、各种食物、餐具、空盒子小毛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你们看,兔姐姐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自由的观察食物及各种餐具,说说它们的名称、形状。)

  二、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餐具品尝不同形状的食物,探索各种餐具的使用方法。

  1、 幼儿自由交流探索:你刚才吃了什么?你是怎么吃的?请了什么餐具帮忙?

  2、 幼儿说说餐具的使用方法并用肢体语言来表示,教师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动词。

  3、 教师提出或从幼儿的操作情况中启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知道同一种食物可以用不同餐具来使用。

  三、小兔推出生日蛋糕,全体幼儿为小兔唱生日歌欢庆生日。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上再次探索。

  幼儿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去操作使用不同餐具,品尝食物。

  四、活动延伸

  餐具“碰碰碰”,全体幼儿一起唱唱跳跳。

  小百科:餐具指用餐时直接接触食物的非可食性工具,用于辅助食物分发或摄取食物的器皿和用具。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了许多一次性的餐具,这种餐具对环境不好;也有一些可降解材料制作的餐具。

14、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水池活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幼儿对水的认识。

  2.通过将不同材料投放水中,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不同物体落入水中声音大小及其沉浮现象。

  3.让幼儿在玩水中产生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水盆,塑料盒,小石块,纸片,塑料球,硬币。小口袋等

  活动重点:让幼儿感知水的特点,比较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活动难点:幼儿通过材料的轻重体验沉浮的关系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猜谜导入

  不洗不脏,越洗越脏,花草树木要用它,人人要健康,就是不能没有它。(打一自然物水)

  1.让幼儿把手放入水中,感知水无色透明的特点。然后让幼儿双手捧水闻一下,体验无味的特点。再观察,水慢慢变少。感知水有流动的特点。

  2.(1)将准备的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听一听不同材料放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2)引导幼儿自己多观察,多给他们自己主动发现的时间和耐心。

  然后,让幼儿自己拿喜欢的材料往水里投放,自己主动发现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自己总结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结论: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的声音大

  3.(1)将同一材料从不同高度投入水中听一听声音大小

  (2)让幼儿自己从自己想要扔下的高度往下扔,听听声音的大小。先让幼儿自己总结发现了什么现象,然后教师对幼儿的说法进行总结。

  结论:同一材料,高处投入水中的声音比低处投入的声音大

  4.观察不同材料,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感知材料轻重与沉浮的关系。

  结论:重的材料会沉入水中。轻的会漂浮在水面

  5.让幼儿收集整理材料。(锻炼他们收拾东西,整理桌面的能力)

  活动延伸:对幼儿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用过的水要浇花。不要浪费水应该怎么做。让幼儿自己思考回答问题)

  6.布置一个小思考题:轮船那么重,为什么会飘在海面上,而不是沉进大海里面呢?(小朋友们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同思考这个问题,明天老师邀请咱们班小朋友给大家一同分享)

  《水池活动》教学反思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

  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思考。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设计意图与反思

  水池活动内容选择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水,是孩子最喜欢玩的材料之一,于是就利用这一启发,进行大班的科学水池活动的设计。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玩”是本次活动的关键,整个活动过程既是“玩”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我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乐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集中体现“解放、游戏、体验、轻结果”四大特点。

  “解放”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准则,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解放儿童的天性,本活动根据孩子的生活已有的经验,设置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乐想;为此,我提供了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材料,石头,纸,泡沫,铁块,树枝等,所有尽可能丰富有价值的材料,教学刚开始,让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了解每个材料的特点,让孩子乐做:提供了体验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互动分享,解放了孩子的嘴巴,让孩子乐说:生活拓展引领孩子去感知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现象,让孩子乐学。

  “游戏”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途径,其本质就是在“玩中学”。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孩子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孩子的学习是游戏的学习。本活动通过设置游戏情境,让孩子在游戏状态中轻松、主动地建构知识,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交流中表达、在游戏中想象,以此让孩子懂得水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特点,在孩子进一步探讨,研究现,不同材料的沉浮情况,孩子在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体验”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内容,强调身体力行,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

15、大班科学活动《水上造高楼》主题活动《人们的工作》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建构游戏是大班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他们也积累了一些搭建的经验。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人们的工作》,让幼儿化身为小小建筑师来造高楼,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选用了幼儿不常见的水上高楼,水上造高楼兼具创意与挑战。活动中让幼儿探究用各种材料在水上造高楼,感知沉浮与材料轻重、重心与平衡的关系,重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活动中小组形式来搭建,有助于培养幼儿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助推了幼儿的建构经验。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材料的性质,能自主选择材料,搭建与众不同的水上“高楼”。

  2.乐意在探索中调整搭建方案,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多种用于支撑的材料,如养乐多空罐、木质细圆柱积木、木质粗圆柱积木、三角形积木、塑料瓶盖。

  2.20厘米方的正方形KT板若干。

  3.盛有同一水位的中型塑料盒若干,干毛巾若干。

  4.记录表,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搭过高楼吗?你们平时是用什么材料来造高楼的?

  2.提出设想。

  师:今天我们也来造高楼,造一个不一样的“高楼”,水上高楼。

  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是水上高楼? 可以用什么材料让高楼浮起来呢?

  3.出示材料。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材料,看看有哪些。我们用这些材料搭建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高楼。

  二、幼儿第一次搭建——多种材料,自主搭建

  1.交代规则。

  (1)两人为一组,自选材料搭4层高楼。

  (2)搭建水上高楼时最下面一块采用正方形KT板让高楼浮在水面上。

  2.幼儿操作。

  3.交流分享。

  提问: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材料搭建高楼的?怎么搭的?成功了吗?

  小结:搭建水上高楼时,我们发现粗圆柱积木稳定性好但会使高楼沉入水中,养乐多空罐、瓶盖轻巧可漂在水面上,木质细圆柱积木容易倒,三角形积木用来支撑有难度。

  三、幼儿第二次搭建——一种材料,再次搭建

  1.过渡:刚刚小朋友们都选择了不同的材料去搭建高楼,这次增加难度,挑战只能选用一种材料搭4层水上高楼。

  2.提出设想:你想选哪一种材料造高楼呢?把你们的设想记录下来。

  3.交代规则:用同一种材料在水上搭4层高楼。

  4.幼儿操作。

  5.验证交流。

  提问:看看你的高楼成功了吗?是不是跟你设想的一样呢?

  四、幼儿第三次搭建——减少支撑,挑战难度

  1.过渡:小朋友,你们发现没,为什么每一层高楼都用4个材料作为支撑点呢?

  2.猜测:如果减少支撑点,是不是也可以成功呢?

  这次同一种材料减少到只有6个,搭4层水上高楼,你觉得可以怎么搭?跟你的同伴商量一下,再去试一试。

  3.交代规则:用同一种材料6个,搭4层水上高楼。

  4.幼儿操作。

  5.交流分享。

  提问:你是怎么摆放的?成功了吗?

  小结:你们看,6个支撑点也可以成功,而且高楼造型也不一样。原来改变一层材料的数量和摆放位置,也可让水上高楼变稳固搭成功。

  五、活动延伸

  1.出示PPT,经验迁移。

  2.收拾材料,延伸区域。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16、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滚起来》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

  2.探索、发现圆的物体滚动的现象,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圆的物体滚起来。

  3.对物体的滚动现象感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①幼儿已有玩玩具汽车、滚球的经验;

  ②幼儿已认识并能区分方形、三角形、圆形。

  2.物质准备:

  ①乒乓球、圆形小球、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垫板、方形盒子、长尺子、三角形尺子若干;纸芯筒、奶粉罐、圆柱体罐子、一次性纸杯、轮胎、一次性圆形纸盘、圆形小圈、瓶盖、呼啦圈、玩具轮子若干。

  ②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视频。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户外活动的时候我看到两位小朋友在玩球,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们是怎么玩的?她们是怎么让球滚起来的?

  2.小结:原来将球放在地上,用手推球,球就一直往前滚动起来。

  二、玩一玩,初步发现滚动的现象

  1.出示各种形状的材料。

  引导语:今天我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材料,我们来看看是什么?(积木、垫板、尺子、盒子等)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形状的材料能不能像球一样滚起来?

  2.幼儿自由玩,通过滚动乒乓球、圆形小球、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垫板、方形盒子、长尺子、三角形尺子,初步发现滚动的现象。

  3.互相交流观察和操作的结果。

  引导语:你刚才玩了什么?它能不能滚起来?为什么球能滚起来,三角形、方形的东西不能滚起来?

  4.小结:原来三角形、方形有尖尖的角,还有长长的边,所以这两种形状的东西不容易滚起来。球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和长长的边,所以它容易滚起来。

  三、滚一滚,尝试让圆圆的物体滚起来

  1.引导语:只要是圆圆的东西就容易滚起来。今天我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圆圆的东西,等会请你们去玩一玩,想想办法怎么让这些圆圆的东西滚起来?

  2.幼儿自由玩,尝试让各种圆的物体滚起来。

  3.集中交流:你们刚才玩了什么?是用什么办法让它滚起来的?

  4.小结:原来只要是圆圆的东西都能滚起来,但是有些圆圆的东西要站着滚或者倒下滚,改变一下它的方向才能滚起来。

  四、看一看,感知物体的滚动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1.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还见过什么东西也会滚起来?这些会滚的东西有什么本领?

  2.播放视频《物体的滚动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一)。

  ①引导语: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小结:小推车可以滚起来,因为它有圆圆的轮子,这样可以运许多玩具,帮助我们节省力气。

  3.播放视频《物体的滚动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二)。

  ①引导语: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对我们小朋友的帮助可真大。那会滚动的东西对大人有没有帮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②播放视频

  引导语: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圆圆的轮子装在公交车、汽车、自行车上,让这些车子行驶起来,这样我们就能节省时间;圆圆的轮子装在餐车上,方便我们生活老师到处分发点心和午餐。

  4.小结: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会滚的东西。这些会滚的东西都有很大的本领,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好处。

  活动延伸:

  家园合作:回家再找找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滚,是怎么让它滚起来的,它有什么本领。

17、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鱼儿多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尝试清楚地描述鱼的外形,如颜色、大小、花纹等。

  2.知道有各种各样的鱼,并产生探索鱼的好奇心。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鱼儿多多》课件:各种鱼儿的图片、音乐等

  材料准备:1.请幼儿每人带来一张鱼的彩色图片。(家长提前帮忙把鱼的轮廓剪出来)

  2.教师在大海报纸上绘制蓝色海洋的背景图。3.胶棒。

  活动过程:

  播放鱼儿图片,引导幼儿从鱼的颜色、大小、花纹等方面向大家介绍鱼的样子。

  一一你带来的是什么样的鱼?它长什么样子?

  ——它和别的鱼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鱼的大小、颜色、外形特征等角度进行讲述。)

  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鱼的图片。

  请幼儿把自己带来的鱼的图片粘贴到海洋背景图上。

  全班幼儿一起分享海洋背景图上的鱼,引导幼儿讨论关于鱼的一些问题,如鱼生活在哪里,鱼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图上有这么多鱼,看看都有什么样的鱼?

  ——真正的鱼儿生活在哪里?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鱼?(鱼缸、河里、小溪、池塘、海里……)

  ——鱼的家里有什么?(水草、鹅卵石等)

  温馨提示:

  本活动结東后,将粘贴有各种鱼儿的海洋大海报粘贴在教室的主题墙上。

18、科学活动《大师兄的金箍棒》大班数学教案长度测量

  通过活动让幼儿尝试重复使用同一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学习使用记录的方式,掌握物品长度测量的方法。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设计意图

  遵循《纲要》中的方法手段:注重幼儿的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

  测量的核心是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的有机统一,比如用同一种工具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用不同工具测量特定的物体,并了解测量的方法和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于测量的理解大不相同,而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很重,正因为好奇心和兴趣更能促使他们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为此,我设计了这个长度的自然测量活动。

  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重复使用同一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使用记录的方式,掌握物品长度测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难点:学会以记录单的方式来进行对测量结果的记录。

  活动准备

  铅笔、记录单、金箍棒(人手一份)、孙悟空手偶一个、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注重幼儿的感受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西游记的大师兄孙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可是我的测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请个别幼儿尝试用一根筷子对金箍棒进行测量。(注重幼儿的体验性)

  结果:用一根筷子测量金箍棒长度的时候,筷子不够长。

  (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够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3)可以重复使用筷子进行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4)请个别幼儿尝试如何重复使用筷子进行对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小结:一根筷子的长度看作被测物体的一部分,并且能将这根筷子沿着金箍棒的长度重复地摆放,不留白、不重叠地覆盖整个长度,并对这些重复进行计数。

  3、孙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来当作测量的工具。我们的教室里面也有:铅笔、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等。

  4、分组操作活动。(注重幼儿的操作性)

  (1)重复使用一支铅笔测量,并做好记录。

  (2)重复使用一本故事书测量,并做好记录。

  (3)重复使用一块积木(长方形或正方形,幼儿自由选取),并做好记录。

  小结:测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来对它测定结果,而在测量中的方法是多样性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记录单:通过学会用记录的方式,掌握测量的方法。

  七、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有利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2、幼儿有序收拾学具,活动结束。

  八、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重复使用测量的,请幼儿根据活动中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家中寻找,对某一样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并记录。

  活动总结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量和数具有同构性,但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明显地晚于数;相比与5岁的儿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数数技能。

  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长度可以分割为若干个单位量,可以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这时幼儿已经能在头脑中建构单位量与长度之间的等量替换关系,表现为重复使用一根小棒来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9、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间相互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能与同伴合作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3.体验探究摩擦力的乐趣。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体间相互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难点:能与同伴合作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两种不同表面的“斜坡滑梯”。

  2.粘有狐狸的木块 16 块。

  3.普通木块、粘有光滑即时贴的木块、粘有砂纸的木块、粘有皮筋的

  木块总共 16 块。

  4.光滑斜坡与草地粗糙斜坡玩具 4 组、光滑斜坡玩具 4 组。

  5.记录表、活动课件。

  经验准备:

  1.活动前教师可让幼儿体验摩擦力现象,如:尝试在草场地面上推小木箱,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小木箱更好推?(可放进小推车里)初步感受摩擦力产生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受,初步了解身边与其相同现象的事物。

  2.幼儿有用各种符号记录来表达自己想法的经历,会用符号以及数字等方式进行记录。

  3.家长在家中与幼儿通过观看新闻等方式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有所

  关注和了解。

  四、 活动过程:

  1.出示《母鸡萝丝去散步》图片,教师讲述故事引出科学实验。

  (1)出示母鸡萝丝和狐狸路过稻草堆、路过池塘的故事图片,教师讲述故事。

  提问:萝丝是一只非常聪明的母鸡,它总能用巧妙的方法保护自己,今天母鸡萝丝又出来散步了,你们看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母鸡萝丝和狐狸越过栅栏的故事图片。

  提问:狐狸跳进了山坡上的小车里,你们猜,狐狸会发生什么事情呢?2.实验:小狐狸滑斜坡,探究不同光滑程度的滑道摩擦力是不同的。(1)教师出示教具,两个相同高度的斜坡,一个斜坡表面光滑,一个斜坡表面是人造草地,引导幼儿猜测实验。

  提问:如果你是狐狸,你会选择从哪个斜坡上快速的滑下来抓住母鸡萝丝呢?为什么? 那就让狐狸来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幼儿进行实验验证。

  提问:狐狸在哪个斜坡上滑的快?跟你们刚刚猜测的结果相同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要求:狐狸要从红色线的起点同时出发,来比较一下哪一个斜坡滑的快,哪一个斜坡滑的慢。

  (3)教师梳理提升幼儿经验。

  小结:当狐狸从斜坡滑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阻碍它下滑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因为长满草地的斜坡表面粗糙,所以它的摩擦力大,狐狸下滑的就慢;而狐狸从光滑的斜坡滑下去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就小,所以狐狸下滑得快。

  3.分组实验:小狐狸有办法,发现不同材料所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不同并记录表格。

  (1)幼儿自由讨论增加摩擦力的方法。

  提问:这次母鸡萝丝又把狐狸引到了山坡上,狐狸心想,我一定要抓到母鸡萝丝!我要想一个方法,能让我又慢、又稳、又安全的滑下去抓到狐狸呢?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2)出示光滑斜坡玩具,幼儿分组用不同材料底面的小狐狸操作实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表格。

  提问:哪些材料下滑的比较慢?哪些材料下滑的比较快?谁来与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你的实验结果?(请 2~3 名幼儿上来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橡皮筋、砂纸这些材料表面粗糙,下滑时增大了与光滑斜坡之间的摩擦力,下滑速度就会变慢,而光滑的即时贴和小木块等材料表面光滑,下滑时减小了与光滑斜坡之间的摩擦力,下滑速度就会变快。

  (3)幼儿分组比赛游戏,找出摩擦力最大的材料和摩擦力最小的材料并用数字排序的方法表征在表格里。

  提问:请小朋友们两组合作,在 4 个光滑斜坡上同时比赛,比较出哪个材质的小狐狸下滑最慢?哪个小狐狸下滑最快?

  (4)幼儿分享游戏结果,教师小结提升。

  4.结合故事情节,尝试运用摩擦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讲述故事结果,提升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提问:狐狸慢慢的滑下来,母鸡萝丝早就回家了!母鸡萝丝又一次躲过了狐狸,它可开心了,原来摩擦力这么有用啊!那小朋友们,在我们什么还有什么地方运用到了摩擦力呢?

  (2)观看图片,尝试运用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问:下雨天或下雪天在光滑的马路上行走,怎样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小朋友走在卫生间的地面上,怎么样才不会滑倒?滑梯要怎样滑下来才安全?

  (3)观看视频,了解摩擦力更广泛的应用。

  小结:摩擦力的本领真大!随着我们中国科技发展的不断强大,科学家运用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制造出了高铁、动车、磁悬浮列车等,我们国家自主设计的空中客车也是利用减少摩擦力的方法使空中客车又快又稳的飞行,把我们安全的送到目的地,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真是太棒了!希望小朋友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运用身边的科学现象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出一份力,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课后反思:

  《摩擦力》选自大班《山东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教师用书》(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8 月第 2 版)第六主题《世界真奇妙》中的一节科学活动,是幼儿在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了解的基础上又加深了探索的兴趣。本节活动让幼儿通过“猜一猜、试一试、玩一玩、比一比”,发现摩擦力这一科学现象,通过探索实验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并能迁移经验,回忆起生活中运用到的摩擦力现象。

  活动亮点一:故事贯穿,增加活动趣味性。

  《指南》中指出:“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我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我运用了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的故事情节,沿着“狐狸从山坡上滑下来”引起小朋友们猜测:狐狸从光滑的山坡上滑下来速度快还是从长满草地的山坡上滑下来速度快?引发幼儿动手操作实验的兴趣。

  活动亮点二:自主探究,发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对摩擦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幼儿之间在反复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小狐狸”从山坡上滑下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阻碍下滑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活动亮点三:游戏实验,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活动中,将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来实验一下粗糙程度、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下滑速度的快慢,在幼儿激烈的比赛声中,孩子们得到了答案,通过实验发现:原来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而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活动亮点四:多媒体感官,回忆已有经验,感知摩擦力在身边的用处很大。活动最后,请幼儿回忆在生活中自己见到的摩擦力现象,再次提升幼儿对摩擦力的兴趣,通过播放视频,丰富幼儿对摩擦力更多更广的认识,了解中国科学家运用摩擦力为我们制造出来的动车、高铁、磁悬浮列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感受中国科技发展的伟大,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并体会到摩擦力的本领真大!

  本次活动还存在不足之处:应给幼儿充足的时间探索实验,充分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缺乏趣味性,在运用视频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结束活动后还有继续探索摩擦力的兴趣。

20、科学活动《保卫地球妈妈》大班教案垃圾分类

  在活动中让幼儿了解垃圾的分类并认识相应的分类标识,初步尝试对垃圾的简单分类,感受垃圾分类中的乐趣。

  设计意图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对地球的破坏程度逐渐加深,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抓好幼儿时期的环保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

  在《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并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在本次活动中我想让幼儿认识垃圾分类的标识,了解垃圾可以分为四大类,进一步尝试垃圾分类的好处,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使其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为保卫地球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的分类并认识相应的分类标识。

  2.初步尝试对垃圾的简单分类。

  3.感受垃圾分类中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垃圾四大类型,并认识相应的标识。

  活动难点:愿意帮助地球妈妈,逐步培养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地球妈妈的哭泣》视频,自制课件,不同类型的废旧垃圾,四个带有不同标识的垃圾桶

  经验准备:幼儿知道一些常见生活垃圾的简单分类。

  活动过程

  一、观察《地球妈妈的哭泣》视频,引出主题。

  师:地球妈妈为什么在哭泣啊?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了哪些行为会让地球妈妈哭泣呢?

  小结:地球妈妈受到了伤害,是因为人们乱砍乱伐,随意乱扔垃圾,胡乱排放有毒气体等不爱护环境的行为,导致了地球妈妈在哭泣。

  二、思考问题,商讨帮助地球妈妈的方法。

  1、引导幼儿思考,激发幼儿环保意识。

  师:地球妈妈受到了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她呢?

  幼: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

  师:爱护环境,我们就要从身边做起,垃圾分类是环保的第一步,让我们一起认识垃圾分类标识。

  幼:好的,我们一起保卫地球妈妈,从垃圾分类开始。

  2、播放课件,讲解垃圾标识及含义。

  师: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①可回收垃圾、②其他垃圾、③厨余垃圾、④有害垃圾。

  第一个标志可回收垃圾,图标是一个循环的三角形箭头,表示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包括纸类、塑料、玻璃、金属、橡胶等。

  第二个标志其他垃圾,也是不可回收垃圾。图标也是一个三角形,不过有两个箭头,而且箭头朝下。包括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瓷器碎片等废弃物。

  第三个标志厨余垃圾,图标由一个果核,一根鱼刺以及半个鸡蛋壳组成,很容易辨别。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

  第四个标志有害垃圾,标识上面像一颗单叶的小苗,下面是一个很明显的叉。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垃圾。

  3、动手操作,尝试垃圾分类。

  师:瞧,许多小朋友都发现了老师这里就有一堆不同的废旧垃圾还有四个垃圾桶。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垃圾分类的标识及其一些垃圾分类,现在请小朋友来玩一个游戏《送垃圾宝宝回家》,尝试去把这里的垃圾分类,放进不同标识的垃圾桶里去,帮助垃圾宝宝顺利回家。(鼓励幼儿操作)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垃圾都分类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分的对不对,来说说为什么要把它放进这个垃圾桶呢?

  师:你们认识这四个垃圾桶上的标记吗?平时在生活中有见过它们吗?那你们现在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吗?

  小结:这个由三个箭头组成的特殊三角形的图案是可回收标记,比如我们的纸、塑料制品、衣服、易拉罐等都是可回收垃圾,应该把它们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

  四、懂得保护地球妈妈及垃圾分类的意义

  师:小朋友了解了垃圾标志,也尝试了垃圾分类,那知道垃圾进分类对保护地球妈妈的好处吗?

  幼:就不会乱扔垃圾,污染环境了,地球妈妈也不会哭泣了,地球妈妈也会越变越美丽。

  小结:垃圾分类减少环境污染,可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变废为宝,环保又节约资源,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减少了垃圾中的有毒污染物。

  小结:师:好了,小朋友们现在知道这四个标识的含义了吧,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这样保护环境,进行垃圾分类扔进垃圾桶,做一个保卫地球妈妈的好孩子。

  五、活动延伸:

  现在跟老师到美工区一起去画一画这些垃圾分类的标识吧,画好后我们一起去把它们粘贴到幼儿园的垃圾桶上。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孩子们都是积极的参与到活动来,一开始我播放视频《地球妈妈的哭泣》,从里边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将孩子带到想要帮助地球妈妈的情境中,又用游戏法,请小朋友尝试垃圾分类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懂得保护地球妈妈及垃圾分类的意义。虽然孩子们对本次活动中设置的实物分类游戏也是很感兴趣,因此在后面制作垃圾分类的标识时孩子的思维很活跃,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标志,但是本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学习,来改正和提升自己。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1、科学活动《认识正方形》小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正方形,感知正方形有4个一样大的角和4条一样长的边。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到正方形物体或正方形物体的某一面。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6.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学具:4根一样长小棒 图形卡片若干。

  2.教具:画有各种图形的图片。

  正方形的实物,如手帕、围巾、魔方、积木。

  活动过程:

  1.幼儿操作,拼搭正方形,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⑴比比4根小棒是否一样长。

  ⑵请幼儿用4根小棒给小动物搭个四四方方的家。

  ⑶讨论:小动物的家是什么形状?数一数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⑷教师小结(用正方形彩纸演示):这种四四方方的图形叫正方形。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正方形还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2.出示实物,加深对正方形特征的认知。

  ⑴出示手帕。手帕是什么形状?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⑵出示正方体积木。积木的什么地方是正方形。

  ⑶想一想,找一找,教室里或者家里还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形。

  ⑷出示教具图片,逐幅引导幼儿找出每个物体中哪些是正方形。

  3.游戏:练习从众多图形中找到正方形。

  游戏名称:

  狐狸找家

  游戏玩法:

  ⑴观察场地上哪些圈中是正方形;

  ⑵教师扮狐狸,幼儿扮小鸡,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听到“狐狸来了”的信号,小鸡赶紧躲到贴有正方形的圈中。

  活动反思:

  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很高。

2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找平衡》

  《找平衡》大班优秀教案下载,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接触很多平衡现象,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物体的平衡。

  终点: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活动准备

  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彩笔

  这是什么?彩笔可以在纸上画画,但是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用彩笔把纸顶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自自己试一试。

  2.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样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原来用彩笔顶在这个点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打一点做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纸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平衡点。

  小结:所以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将纸剪去一个角,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布飞盘,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等。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生活经验拓展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利用平衡原理做出来的东西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白纸的平衡点,然后让幼儿把找到的平衡点进行标记,再让幼儿改变纸的形状,再次找平衡点,知道物体形状的改变会让平衡点也随之改变,之后让幼儿找找其他物品的平衡点,但是在这里介绍活动规则是没能讲清楚活动的要求,导致活动中有部分幼儿不能清除明白的操作,让这一环节表现得有些凌乱,所以老师又需要加强操作要求的讲解,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经过各位老师的建议,在总结环节,应该有一个记录,让幼儿能直观的感受他们操作的结论,更能巩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另外,在活动中我还需注意自己的提问语言,需要跟多的思考,提炼语言,减少无效提问,给幼儿正确的引导,在幼儿回答错误时 能及时纠正,特别是幼儿找到的不是平衡点而是一个面时,应该及时提醒,才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设定。

23、科学活动《四大发明》幼小衔接教案

  让幼儿了解四大发明的同时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用途,感受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一、活动目标

  1、能够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能够准确地说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并说明它们的用途;

  3、能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多种材质的纸张、鞭炮图片一张、指南针图片一张、书本若干本。

  三、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1、出示不同材质的纸,说说纸的用处。

  老师:这些都是什么?它们都长得一样吗?(通过视觉和触觉)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设置问题。

  (1)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纸?纸是怎么来的?

  (2)是谁最早发明了造纸的技术?(蔡明)

  引出其它三样发明。

  3、出示鞭炮的图片。

  老师:这些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做的?

  4、出示指南针的图片。

  老师: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能不能说出它的用途呢?

  5、出示此次活动准备的所有物品。

  老师:看看这些书和纸,有什么不一样?(一些纸是空白的,一些是有图和字的。)这些字是怎么在上面的?是写的吗?(是印上去的。)(印刷术)

  6、总结。

  老师:我们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四、活动结束

  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到家考考爸爸妈妈,看看爸爸妈妈知不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请小朋友告诉爸爸妈妈。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4、科学活动《有趣的测量》幼小衔接教案

  通过小猫吃鱼的活动引导小朋友为小猫找一条更近的路需要测量,通过学习将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并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一、活动目的

  1、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数字条、苦瓜、黄瓜、丝瓜等适合测量的食物

  2、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猫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它想去吃鱼,这有两条路可走请小朋友为它找一条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测的方法回答了问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你们用目测法判断的是否正确那就是自然测量。

  (二)量一量

  1、教师用数字条(测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师:刚才小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谁会说说。

  生:用数字条

  师:你说了老师想说的了,这个叫测量工具。

  师:还有谁看仔细了,请他来说说

  生:对着那条路量的

  生:有做记号的

  师:你们都说得更好了,观察得更认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记号了,还有要补充的吗?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发现。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

  2、师再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强调注意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工具要和被量的物体一边要对齐,每次测量都应做记号,测量中不能留有间隙,也不能重复测量)。这就要自然测量。

  3、出示记录表,讲解如何使用并记录次数。

  4、幼儿用数字条工具测量苦瓜、黄瓜的长。

  师:请小朋友用数字条这个测量工具量黄瓜和苦瓜的长,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1)幼儿尝试用测量铅笔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长量了几次?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苦瓜、黄瓜长所以量的就长

  师小结:刚才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好,动脑筋了,当我们用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5、幼儿用数字条测量丝瓜的长度。

  师:请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1)幼儿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6、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的时候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量家里家具电器等。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5、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知道有封闭小孔的材料都能吹出圆圆的泡泡。

  2.尝试用聪明棒制作泡泡器,能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对科学活动有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2.材料准备:PPT,多种有孔的玩具、聪明棒,泡泡水,擦手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玩过吹泡泡吗?你是用什么工具来吹泡泡的?

  二、提供材料,探索发现。

  1.出示玩具,猜测结果。

  今天,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材料,请你们猜一猜,它们能不能吹出泡泡?

  2.实际操作,验证猜测。

  请你们把每一种玩具都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它们到底能不能吹出泡泡。

  3.分享发现,帮忙记录。

  宝贝们,你们每一个都试过了吗?请你们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

  (1)单孔积木:能吹出泡泡。

  (2)多孔玩具:每一个孔都能吹出泡泡。

  (3)正方形聪明棒: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圆的。

  (4)一头开口的玩具:一头能吹出泡泡,另一头不能吹出来。

  (5)一根聪明棒:不能吹出泡泡。

  小结:没有封闭小孔的玩具不能吹出泡泡,只有那些有封闭小孔的玩具才能吹出泡泡。

  三、再次尝试,大胆创作。

  1.鼓励幼儿先用聪明棒来制作泡泡器,然后试着吹泡泡。

  一根聪明棒没有办法吹出泡泡,如果我们有许多聪明棒,你们能不能玩一玩、变一变,变出一个聪明棒泡泡器,让它们也能吹出泡泡呢?

  2.分享自己发明的泡泡器。

  你发明的泡泡器是什么样的?请你来介绍一下。

  四、拓展延伸

  老师也发明了一个泡泡器,它是一个立体泡泡器,可以吹出更厉害的泡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活动组织有序,是和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自然成为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建构者。

  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6、中班科学活动《寻找空气》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对空气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 1 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 1 个,面巾纸、气球、充气用具两个。

  四、教学过程

  1、播放“猪猪侠”音乐,引起幼儿兴趣。猪猪侠为我们送来了包裹,并设计了 3 个“小关卡”,小朋友一起闯关。

  2、打开包裹观察包裹里有什么物品,出示透明玻璃杯,探索玻璃杯里真的有空气吗。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

  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中的纸也被水浸湿了。

  (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求答案。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幼儿闯第一关,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幼儿闯第二关,请两名幼儿幼儿为气球充气。观察一大一小的气球,讨论发现气球充气越多,气球越大;气球充气越少,气球越小。

  (4)幼儿闯第三关,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幼儿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讨论想想这是为什么?探索发现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蜡烛熄灭。

  (5)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 (皮球、游泳圈、轮胎等等。

  4、幼儿闯第四关,双手捂住口鼻,坚持 10 秒钟后松开手,说说自己的感受,发现生活中是离不开空气的。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5、幼儿讨论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为想出好办法的幼儿颁发“环保小卫士”勋章。

  四、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继续寻找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

  课后反思:

  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在实验中让幼儿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有空气,水就不会进入到玻璃杯里,纸巾就会不会湿,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水压入杯中纸巾就会湿。同时我在这课设计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容易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闯关卡--寻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2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排序规律》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认真做好教案,小朋友对规律排序很感兴趣,寻找不同的排列规律,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排序中的快乐,幼儿会独自或与同伴一起将宝石按照之前所学过的ABAB、AABB、ABCABC等规律进行排序。欢迎阅读完整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够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并根据规律往下排序。

  2、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排序中的快乐。

  3、逐步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并根据规律往下排序。

  难点:逐步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PPT,带有递增或递减规律排序的图形马路若干条,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

  经验准备:已经学过其它规律排序。

活动过程

  1.以“为小猫铺路回家”导入主题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房子。这个房子里住着四种颜色的小猫,他们约定今天一起出去玩,但他们回来的时发现,大灰狼在路上留下了四道难关,过关才能回家。小猫们想请小朋友帮帮他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猫吗?

  2.攻破四道难关,引导幼儿学会按照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序。

  (1)大灰狼留给白色小猫的难题是:出道路示范 ,幼儿自己观察,并请幼儿上来继续排序。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这么摆放?

  (2)大灰狼给黄色小猫留下的难题是:出道路示范 ,幼儿自己观察,并请幼儿上来继续排序,老师提问:为什么要这么摆放?

  (3)增加难度,大灰狼给灰色小猫留下的难题是:出道路示范

  。出示这难题后,先列举几个例子帮助幼儿理解递增的这个规律。先出示带有递增规律的马路,例如 ,幼儿仔细观察寻找规律,教师请幼儿上来进行操作。之后的几个例子让幼儿观察后,请幼儿在自己拿到的马路上来进行画出接下来的规律。

  幼儿理解之后,再请幼儿观察大灰狼出难题。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排列的,那后面应该怎么排列? 然后教师分发带有递增规律的纸张,让幼儿观察并接着往下排序。幼儿自己操作完后,请幼儿分享自己,并说出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将图形按照递增规律进行排序。

  (4)大灰狼给黑色小猫留下的难题是:给出道路示范排列。出示这个难题后,先几个举例帮助幼儿理解递减的这个规律,先出示带有递减例子的马路,例如 ,然后幼儿观察并自己发现规律,请幼儿上来师操作。之后的列举的例子则在老师指引后,幼儿观察后,请幼儿上来进行操作排序。

  幼儿理解之后,教师分发大灰狼的难题,请幼儿自己观察刚刚大灰狼所出的难题,并在后面自己画出规律。幼儿操作完后。请幼儿上台分享,并说出是怎么发现的。

  (5)小结,哇,这些难关都闯过去了,小朋友们帮助小猫们顺利回家,小猫说“谢谢小朋友们,你们闯过难关,真厉害!”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帮助小猫回家的过程中,你们感觉哪一关是最难过的?为什么?那有谁发现了路上的图形是按照几种规律摆放的?

  (6)活动延伸:根据幼儿对于递增和递减规律排序的掌握情况,再次设计教育活动,巩固幼儿按递增递减规律排序。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利用小猫求助的方式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够在情境中发现规律,既不会感觉无趣,也能感受排序的乐趣。由于班级中幼儿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只是进行递增规律的排序会让快速掌握的幼儿失去兴趣,因此,此次活动以递增的规律排序为主,递减规律按照当时情况进行,根据班级大部分幼儿的具体情况并对于下一次活动进行设计,目的在于让幼儿在下次活动中巩固递增规律,理解掌握递减规律,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按不同规律排序。

28、教学设计大班科学活动《变大门》

  大班的幼儿平均年龄4到5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就是动手操作。特别是学会了如何看简直步骤图之后,更是对剪纸,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堂课。让幼儿去观察和探索。《变大门》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欢迎老师和原版阅读完整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看懂步骤图动手尝试探索大门变大的原因。

  2、幼儿从变大门的活动坚持尝试不气垒。

重点难点

  重点:看懂步骤图变出大门

  难点:交替剪变出大门

活动准备

  1、步骤图

  2、A4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张纸,要请你们用这张纸变魔术,用这张纸剪一扇大门,变出一个大门能让老师钻过去,门你们知道吗?门框的四条边不能剪断要连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拿出纸和剪刀开始剪了,这个任务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动动脑筋哦,剪好了送上来,垃圾扔到垃圾框里,剪刀放在框里。

  二、探索如何变大门

  1.幼儿自己操作手中的纸。

  老师在幼儿操作时巡视幼儿自己探索的作品,给未剪的小朋友提示或加以鼓励。

  2.老师:小朋友你们觉得你们手中的大门是最大的了吗?我们挑出最大的门一起来看一看他是如何剪的。(请幼儿上台来分享经验)。

  3. 我们来看看它剪得大门老师能不能钻进去,看仔细了请两名幼儿上来拉住两边,教师从大门钻进去。“哦,门太小了,钻不过去!没关系老师有办法。你们看(出示步骤图)。”

  三、讲解步骤图,引导幼儿变出更大的门

  1.引导幼儿看懂步骤图

  (1)老师拿出三张纸演示变大门的步骤图。

  (2)第一步:虚线代表什么意思?(代表折痕)箭头代表什么呢?(代表方向,对折的方向)你们看懂了吗?第二步:这次虚线又代表什么?(代表剪得痕迹)但虚线前面有箭头是什么意思?(需要沿着箭头的方向剪)把对折地方剪出一个小长方形,这两头是怎么样的?第三步:小秘密还藏着,老师没有画出来,看仔细了,发现了什么?怎么剪的?幼儿仔细观察,教师讲解每一幅步骤图。

  2.再次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小纸,尝试着交替剪,剪好了,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指出剪错的原因。

  3.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大纸变大门。

  4.验证幼儿是否剪出了大门。

  (1)老师小结:哇,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我们让他们来说说是怎么样变的,说说是怎样变出这么大的大门的?

  小结:在剪大门的时候纸剪得越细,门就会越大,剪得越宽,门就会很小。越细越大,越宽越小!

  四、结束。

  好了小朋友都剪好了那么现在把大门收整好,下来和好朋友一起玩钻大门的游戏吧。

  请小朋友们把地上和桌面上的垃圾收捡好扔垃圾桶里,剪刀每组小组长来收。

活动总结

  这堂活动还是很顺利的结束了,活动环节也是在我自己之前的预设安排中一步一步的进行着,孩子们也能积极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还能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一些细节,推动活动的开展。

2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瓶子哈哈镜》教案

  一、活动设计意图:

  瓶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随处可见的资源。本次活动我结合《水中哈哈镜》这个素材点,将瓶子和水两种元素进行巧妙地组合。以瓶子眼镜的新视角,让幼儿感受和体验玩瓶游戏中的意外、惊喜、好奇和挑战。

  透过空瓶看世界,会变得怎样呢?透过水瓶看世界,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呢?水瓶横着放和竖着放又会有什么不同呢?透过小小的瓶子眼镜,不仅引发幼儿对当下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建构水瓶看物体的各种经验。更萌发了幼儿对后续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和猜想,拓展幼儿的观察视角,培育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瓶子游戏,尝试发现用水瓶看物体的有趣现象,并乐意探索影像变化的秘密。

  2.能用语言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经验。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

  透明塑料水瓶、卡片、记录卡

  长条卡片(画有同一方向、同一侧面造型的连续小鸭多个)

  2、视频课件。

  (1)实验视频:(小鸡卡片在水瓶后移动的影像变化)

  (2)观赏视频:(哈哈镜原理)

  四、活动流程

  (一)玩一玩

  1、实验一:观察现象,发现变化----透过水瓶发现一些影像变化。

  (1)导入部分

  ●最近我们都在玩瓶子眼镜的游戏。透过瓶子眼镜,你们看到了哪些东西?

  教师小结:瓶子是透明的,透过透明的瓶子往外看,能看清许多东西。

  ●如果在瓶子里加上水,会看到什么奇怪的现象?好玩的现象?变化的现象呢?(教师手拿装满水的瓶子引导幼儿猜测)

  (2)交代实验要求:

  今天老师给你们提供实验材料有:一只装满水的瓶子、一张聪明无比的光头强。请你用装满水的瓶子去看光头强,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变化?

  教师小结:原来瓶子里装了水,会发生这么多有趣的变化。有的变糊了、有的变大了、有的变长了、有的。。。。。。你都发现了吗?我们再去看一次,大家看到的这些变化你都能看到吗?要用上什么好方法才能看得到呢?并做好记录。

  2、实验二:验证经验,探究原因---尝试探究影像变化的秘密

  (1)幼儿第二次实验,教师重点观察及指导:

  ●幼儿能观察到几种现象?倒的现象能看到吗?有没有新发现?

  ●通过个别提问,引发幼儿有意识探究:怎样才能变大?怎样才能变小?

  (2)交流信息:

  重点提问:

  ●你发现了几种现象?比第一次多了吗?倒的现象能看到吗?有没有新发现?

  ●为什么看同样一个瓶子,有的人能看到许多变化,有的人只看到一种变化?有时能看到放大?有时又看到缩小?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小结:瓶子里有水无水、水多水少、瓶子与东西距离的远和近、瓶子横放和竖放,都会使你看出去的东西变得不一样。瓶子不仅好玩,看瓶子的游戏中还藏着许多科学的小秘密。那是不是真的象你们猜的一样呢?瓶子距离近,图像就会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3)教师“眼睛实验”,重点验证:距离和影像变化之间的关系。

  3、实验三:共同实验,大胆猜测----发现改变物体位置后新的影像变化

  (1)引出实验器材,引发猜测:

  如果一群小鸭子摆在水瓶后,我们会看到什么有趣的变化呢?

  (几个幼儿回答:会变大了,会小了,会胡了)

  (2)视频验证。

  (3)设疑:为什么小鸭子会向后走呢?瓶子里还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在这个疫情期间,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在家继续起研究哦。

  (二)观赏视频:哈哈镜原理

  结束活动:各位小朋友,今天的科学探索活动结束了,我们下次再见!

30、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颜色乐趣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颜色与颜色之间变化的乐趣。

  2.对三原色原理的感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3.了解三原色的原理。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视频、量杯三个、量杯盖子6个、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一、通过绘本,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幼互动讲述绘本,幼儿初步了解三原色之间的关系。

  二、观看三原色原理的视频,引导幼儿理解三原色的原理

  出示三原色原理的视频,教师解释三原色的原理,引导幼儿理解三原色之间的关系。

  三、提供实验材料,激发幼儿的实验兴趣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提供实验方法,并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四、幼儿实验、观察

  幼儿根据视频中的提示准备材料,并进行实验、观察,从而获得知识经验。

  教学反思:

  此活动是一个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语言活动的特点。孩子们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这是因为老师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如谈话的形式有自由交谈、分组交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从而使小朋友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老师活动设计的思路也非常地清晰,小朋友通过引出话题—自由交谈—分组交谈—拓展谈话范围层层深入的环节,轻松地解决了整个活动中的重难点。只是由于孩子对个季节的认识和兴趣也分清了,我觉得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的想象力,观察能力还提高。

31、科学活动《铺地砖》大班数学教案

  在活动中感知几何图形之间分解与组合的关系,探索图形组合方式的多样性,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探索的结果,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数学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设计意图

  在教室益智区一直有俄罗斯方块这个工作,孩子会根据操作卡进行拼摆,但兴趣不大,一天在区域活动中一个孩子拿个几个不同形状的在拼摆,让我有了想法,可以出示一个图形,让孩子利用不同的图形进行多种拼摆的探索。

  活动目标

  1、感知几何图形之间分解与组合的关系,探索图形组合方式的多样性。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探索的结果。

  3、积极参加数学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操作探索图形组合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

  1、教具:地砖、地板、黑板若干块

  2、学具:人手8张操作板、记录纸、铅笔

  3、经验准备:有分工与记录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观察“地砖的外形特征。以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小白兔开了一家装修公司,需要招聘铺地砖的工作人员呢!他说只有最会动脑筋的孩子才能成功,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1、出示图1--8块地砖,引导幼儿认识、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

  师: 这些就是用来铺地的地砖,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地砖形状、颜色、数量方向等特征。)

  小结:他们的颜色、形状、方向、不同,

  二、运用已有经验尝试进行图形的匹配与转换

  (小猫家的地板)

  1、出示地板小猫家的地板,引导幼儿观察地板上的阴影部分,选择合适的地砖进行匹配。

  师:这是小猫家需要我们铺地砖的地板,黑色的部分表示可以铺地砖的空位,仔细观察地板上空位的形状,找找看第几号地砖铺进去后,不多不少刚刚填满。(请个别幼儿操作)谁愿意来试试。

  2、验证操作结果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地板铺好了吗?是不是不多不少刚刚填满呢?

  小结:要观察地板空位与地砖的形状、方向是否匹配,这样我们才能又快又准确地将地板不多不少刚好铺满。

  三、感知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或大图形分割成其它的小图形)

  1、出示小狗家的地板,引导幼儿观察。

  师:看看小狗家的地板的空位有什么不一样?需要放入哪些地砖,能让这些空位不多不少刚好铺满。

  2、幼儿操作、分享、验证。

  操作要点:用两块不同形状的地砖组合,填满地板上的空位。

  师:谁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师:你是用的X号和X号地砖组合起来将地板空位铺满的,其他小朋友的呢?

  (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1、没有将地板空位铺满;2、出现地砖重叠的现象;)

  小结:这一次是用不同形状的地砖进行组合铺满了地板上的空位,所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还可以完成更复杂的铺地砖任务。

  四、通过探索了解图形组合的多样性(小猪)

  师:你们不仅要把地砖不多不少刚刚铺满地板的空位,而且还要想出多种组合的方式,比比看最会动脑筋。

  1、出示小猪家的地板

  这就是我家的地板,你们要把想到的不同组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哦!看看你们在三分钟内有多少图形组合的方式。

  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操作

  指导重点:图形的多种组合方式

  五、分享验证

  1、教师将幼儿最后一次操作的结果贴在黑板上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A组的方法是x、x和x号组合起来的,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方法呢?(依次看第二种、第三种方法)

  2、小结

  师:每一组地板上的空位都是一样时,通过操作发现这么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将地板铺满,也许不止这几种组合方式,小朋友们下来还可以继续和好朋友一起寻找。

  3、结束部分

  今天你们的表现都很棒,小兔经理决定录用你们了,恭喜你们!

  活动总结

  本节活动的目的是,“探索图形的多种拼摆”目标的落脚点是探索的方法,有两种、三种等,为了让孩子有探索的兴趣,活动设计从简到难,一块图形的观察到两块图形的拼摆,最后到几块图形的组合,在活动中孩子的参与性非常强,为孩子营造了轻松地环境,让孩子在不断地动手操作与讨论中掌握知识,其次,是两个孩子的合作,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的孩子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者其他符号记录,在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本节活动孩子用记录表来统计自己探索不同的方法,并分享交流让孩子的统计知识得到巩固。

  活动中的不足是,因为老师的紧张在第一环节整块地砖的呈现忘记了,没有更直观的让孩子观察整块地砖,应该让孩子先观察整块地砖,再出示黑色缺失的阴影部分,这样更直观的让孩子了解所要填补的地砖。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32、科学活动《辨识图形》小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按照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难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7、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大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一个、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每人一份、小动物屋3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1、今天,我们去图形王国里玩一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我们出发了。

  2、提问:王国里有哪些图形宝宝啦?(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它有长得怎么样的呢?

  3、图形宝宝自我介绍(小结):小朋友们好,我是圆形宝宝,我的身体是胖乎乎的一个角都没有。小朋友们好,我是正方形宝宝,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很高兴能和你们做朋友。小朋友们好,我是三角形宝宝,我有三个角三条边,大家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吗?

  二、游戏“喂饼干”

  1、按形状给小动物喂饼干。师:小朋友们,图形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啦?(出示三个形状小动物的家)教师分别扮演小动物,说喜欢什么形状的饼干。

  2、师:小朋友们,现在拿起小椅子下的三种形状的饼干,你们手里有什么形状的饼干啦?小动物饿啦,给他们喂一下吧。

  3、小朋友喂饼干。

  三、经验迁移。

  1、师提问:在小朋友的家里或在幼儿园,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呢?回家之后,我们在去找找其他的物品吧。

  活动反思:

  活动刚开始,我以带小朋友去图形王国参观的形式,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接着我直接出示三个图形宝宝请小朋友说一说长得怎么样,用直观的图形来进行表示。小朋友自己先说出第一感觉的形象。然后教师在自我总结,以图形宝宝自己介绍的方式较科学的介绍给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三个形状的基本特征。但是之后,教师可以请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等方式来考考小朋友有没掌握,可以更好地巩固对图形基本特征的了解。重点可以更好地突破。

  第二环节,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小朋友按照形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以此加深小朋友对三个形状的特征。比如请他们拿起饼干的时候,先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饼干,然后再去喂饼干。因为“游戏”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

  最后一个环节经验迁移,让小朋友自己说说幼儿园、家里的物品。哪些是圆的、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将枯燥的图形与生活相联系,较好地融入到生活,作为生活经验。

3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落下来》教案

  《落下来了》是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物体下落为题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息息相关,通过与幼儿原有经验的碰撞与整合,本教案含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更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件找教案网,备课不再难,成品公开课配套课件PPT下载,直接使用!

活动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师要让幼儿自己

  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发现得乐趣,因此我从情感、知识、技能三方面制定目标:

  1、情感目标:对物体下落现象产生兴趣,愿意进行探索。

  2、知识目标:探索不同物体下落,发现物体下落时不同的状态。

  3、能力目标:会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和发现不同物体下落时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活动难点:能保持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观察,并用线条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生活经验准备:首先幼儿在生活中见过树叶、雪花等物体飘落的现象,大概知道物体

  落下来的方式不同,并且对这一现象感兴趣,愿意探索。

  2、物质经验准备:羽毛、树叶、纸条、雪花片、积木、降落伞、记录表、彩笔、底板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树叶,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们,树叶宝宝是怎样离开大树妈妈的?谁能用身体动作表示树叶宝宝落下来的样子呀?

  二、基本部分

  探索实验一:

  1、出示实验材料,请幼儿自由表述。

  师:小朋友们,树叶宝宝带来了她的好朋友们,我们一起看看都有谁? 2、教师向幼儿提出实验要求。

  师: 现在,我们就要和这些材料宝宝玩落下来的游戏。马老师有一个要求,我们要把材料宝宝高高举过头顶,手轻轻地松开,看看他们是怎样落下来的?待会与我们分享你的发现,现在请大家轻轻回到小桌子前玩吧。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4、请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谁来说一说,你选的什么材料?他是怎样落下来的?用身体动作或小手比划一下。5、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记录。师:我要把你们说的记录下来,要用什么合适的线条记录呢?

  探索实验一:

  1、出示第二组实验材料,提出实验要求。

  师:马老师又带来了 3 种好玩儿的材料宝宝,现在我要增加游戏难度,请小朋友们边玩边看,并用合适的线条记录他们落下来的样子。请你们玩一种材料在记录纸上记录一次,好了,去玩吧。

  2、幼儿探索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1、请幼儿将记录卡贴在展板上,并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2、请个别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结果,并总结活动。

  师: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是摇摇摆摆地落下来,有的是转圈翻转落下来的,有的是直直地

  落下来,有的是飘荡落下来,原来每种材料落下来的样子都不一样。

  3、扩展幼儿思维,活动结束。

  师:为什么每种材料落下来的样子都不一样呢?那我们下次一起来找答案吧。活动总结

  一、成功之举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实验的欲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树叶、羽毛等不同物体落下来的不同状态”,每种物体落下来的样子都是不同的,小朋友在实验游戏中验证并得到结论,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不足之处

  在本节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特别是在科学活

  动中,教师提问需精确,并且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对于幼儿的回答应给与肯定,能让幼

  儿更清晰地理解教师提问的目的或实验的要求。

  三、教育机智

  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小朋友经常会不经意间玩落下来的游戏,所以我在活动中,小朋友们积极配合,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并记录。

  四、幼儿创新:

  在本节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活动的重难点放在不同材料落下来有不同的状态,而很多幼儿在不听地实验中发现,物体的轻重会影响落下来的轨迹,同时不同材料落下来的速度也不同,而且有些幼儿还发现如果有风吹的因素,物体落下来的速度也不同。

  五、再教设计

  下节课时把可以实行的方法都提供给幼儿,使幼儿有更开放更自由选择的空间,更好地体现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画出并记录下来,并且教师提问还要注意有

  层次性,启发幼儿探索更多的事物。

34、大班科学活动《探索人体》教案

  本活动通过幼儿了解自己,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与幼儿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是幼儿很熟悉的人体器官之一,对皮肤的探索,符合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可见、可闻、可触摸、可操作。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人体的兴趣。

  2、在观察和操作中,初步了解皮肤的构造和功能,提高观察能力和触觉感受力。

  3、知道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并使皮肤不受到损伤。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 幼儿已认识过人体的某些器官

  2 操作材料:冷水、热水、夹子、羽毛、石子、玻璃球、绒毛玩具、木块、放大镜、印泥、白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1 幼儿互相找身上的皮肤,知道皮肤的重要性。

  1)小朋友,你们觉得人体中什么器官最重要?

  注:在幼儿已认识了人体一些器官的基础上,我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人体哪种器官最重要?其目的在于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人体器官的知识,同时也促使幼儿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进幼儿的思维活动。

  2)请小朋友互相找一找身上哪些地方有皮肤。(幼儿观察议论,得出人的身体上每个地方都有皮肤。)

  注: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幼儿看来,这是很好玩、有趣的一件事,它唤起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幼儿能专心致志地去寻找、去观察。

  3)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器官,那我们如果没有皮肤会怎么样?

  注:如果我们没有皮肤会怎么样?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有的说:没有皮肤,血都流出来了;有的说;没有皮肤,我们会死的;有的说:没有皮肤,人会变得很难看……他们善于思考、积极表达,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是非常难得的。

  小结:皮肤就象我们的外衣一样,人身上不能没有它。

  2 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皮肤的构造和功能。

  1)请小朋友去玩一玩桌上的材料,互相说说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材料安排

  第一组 冷水、热水 第二组 夹子、羽毛

  第三组 石子、玻璃球 第四组 绒毛玩具、木块

  第五组 放大镜、印泥、白纸 第六组 记号笔

  注:操作物体、触摸是儿童获取科学经验、形成和运用科学概念的源泉,也就是说只能通过他自己的探索、操作物体、感知来建构物质世界的观念,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多种多样的材料,使每个幼儿有多次接触材料的可能性。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轻松而无拘束,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发现、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与同伴交流。

  2)请小朋友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注: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样的:一只脸盆里的水是冷的,一只脸盆里的水是热的;夹子夹在手上很疼,羽毛碰在手心上痒痒的;石子是粗粗的,玻璃球是滑滑的;玩具是软软的,木块是硬硬的;用放大镜可以看见手上有毛孔、汗毛,手上还有指纹和手纹;用记号笔画一条线在手上,把皮肤拉紧,线条就变长了……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与材料的充分作用,已经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了有关皮肤的构造与功能,它是靠幼儿自己去理解的。幼儿得到了乐趣,活跃了思维,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结:皮肤上有细细的毛孔和绒绒的汗毛,热了,毛孔能帮助身体排汗、散热;冷了,毛孔就缩小,不让冷空气进入体内。手上有指纹和手纹,而且每个人的指纹和手纹是不一样的;它还能感觉出冷、热、痛、痒,感觉出物体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皮肤还具有弹性。

  3)小朋友去玩一玩刚才没玩过的材料。

  注: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能力较差的幼儿能够去操作尽可能多的材料,发现、感受刚才未知的经验。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更深入地进行观察、探索、思考,寻求多种方法。

  3 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皮肤。

  启发幼儿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要勤洗澡、洗脸、洗头、换衣,防止尖利的器具损伤皮肤,伤了要及时擦药,要加强锻炼,使皮肤更健康。

  注:在已经认识了皮肤的构造和功能的基础上,我很自然的把问题引到了自我保护上。在这里,我并没有运用传统的说教法,而是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讨论来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性与幼儿的主体性处理得恰到好处。

  4 游戏:对与错

  请小朋友仔细听,如果我说得话是对的,就举起手中的红卡,如果是错的,就举起手中的绿卡。

  1)蔬菜和水果使我们的皮肤变得不健康。 (错)

  2)喝水对皮肤有好处。 (对)

  3)皮肤被划破了,就再也不会好了。 (错)

  4)小朋友用了化妆品能使皮肤变得更漂亮。 (错)

  5)最薄的皮肤是嘴唇,最厚的皮肤是指甲。 (对)

  注:在这一环节,可以说是活动达到了高潮,运用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游戏,来增加、加深对皮肤的认识,显然是成功的,它抓住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起到了扩展、补充的作用。

35、中班科学领域活动《大师兄的金箍棒自然测量》数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重复使用同一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使用记录的方式,掌握物品长度测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难点:学会以记录单的方式来进行对测量结果的记录。

  活动准备

  铅笔、记录单、金箍棒(人手一份)、孙悟空手偶一个、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注重幼儿的感受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西游记的大师兄孙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可是我的测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请个别幼儿尝试用一根筷子对金箍棒进行测量。(注重幼儿的体验性)

  结果:用一根筷子测量金箍棒长度的时候,筷子不够长。

  (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够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3)可以重复使用筷子进行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4)请个别幼儿尝试如何重复使用筷子进行对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小结:一根筷子的长度看作被测物体的一部分,并且能将这根筷子沿着金箍棒的长度重复地摆放,不留白、不重叠地覆盖整个长度,并对这些重复进行计数。

  3、孙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来当作测量的工具。我们的教室里面也有:铅笔、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等。

  4、分组操作活动。(注重幼儿的操作性)

  (1)重复使用一支铅笔测量,并做好记录。

  (2)重复使用一本故事书测量,并做好记录。

  (3)重复使用一块积木(长方形或正方形,幼儿自由选取),并做好记录。

  小结:测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来对它测定结果,而在测量中的方法是多样性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记录单:通过学会用记录的方式,掌握测量的方法。

  七、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有利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2、幼儿有序收拾学具,活动结束。

  八、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重复使用测量的,请幼儿根据活动中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家中寻找,对某一样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并记录。

  活动总结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量和数具有同构性,但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明显地晚于数;相比与5岁的儿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数数技能。

  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长度可以分割为若干个单位量,可以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这时幼儿已经能在头脑中建构单位量与长度之间的等量替换关系,表现为重复使用一根小棒来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36、科学活动《图形拼画》中班教案

  怎样让幼儿认识和分辨各种抽象的形状,活动中让幼儿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椭圆形和半圆形。幼师是教师及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幼师工作中一份好的教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如何写一份优质教案?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活动目标

  1.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2.能通过身体造型进一步了解椭圆形和半圆形。

  二、活动准备

  1.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贴绒教具各一、PPT课件。

  2.直径相等的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纸每人一张,放入每组的小筐内。

  3.幼儿活动材料《数图形》,水彩笔。

  4.三种形状的硬纸每人一份。

  三、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认识椭圆形。

  ――出示圆形和椭圆形贴绒教具,让幼儿找出圆形。

  ――幼儿在桌上的筐中找出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说说两种形状有什么不同。――启发幼儿交流经验,谈谈自己的发现。

  ――启发幼儿用上下对折、左右对折的方法,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知道圆形两条折痕一样长,椭圆形两条折痕不一样长。

  ――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椭圆形。如:蹲在地上,上部身体尽量横向拉开,使身体看上去像椭圆形。

  ――启发幼儿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如有需要,可以找人合作表现。

  2.认识半圆形。

  ――出示半圆形贴绒教具。这是什么形状?

  ――幼儿在筐中找出半圆形并与圆形比较。

  ――启发幼儿交流比较中的发现,知道半圆形只有圆形的一半。

  ――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半圆形。

  如:身体下蹲,双臂在头顶搭成拱形状,启发幼儿想出其他表现方法来。

  3.给图形涂色。

  ――在幼儿活动材料的画面上找出椭圆形、半圆形、圆形,并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涂画区分。

  建议

  1.借助身体的运动能使幼儿加深对形状的了解,丰富有关空间和形状的经验。

  2.在数学角里提供各种图形让幼儿拼画。

  3.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像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的物体。

37、大班科学活动《找平衡》优秀教案

  中活动中探索物体的平衡,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培养幼儿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接触很多平衡现象,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物体的平衡。

  终点: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活动准备

  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仅限中文教案,由于照片涉及个人隐私及肖像权等问题,请不要添加含幼儿肖像的照片!)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彩笔

  这是什么?彩笔可以在纸上画画,但是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用彩笔把纸顶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自自己试一试。

  2.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样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原来用彩笔顶在这个点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打一点做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纸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平衡点。

  小结:所以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将纸剪去一个角,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布飞盘,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等。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生活经验拓展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利用平衡原理做出来的东西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白纸的平衡点,然后让幼儿把找到的平衡点进行标记,再让幼儿改变纸的形状,再次找平衡点,知道物体形状的改变会让平衡点也随之改变,之后让幼儿找找其他物品的平衡点,但是在这里介绍活动规则是没能讲清楚活动的要求,导致活动中有部分幼儿不能清除明白的操作,让这一环节表现得有些凌乱,所以老师又需要加强操作要求的讲解,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经过各位老师的建议,在总结环节,应该有一个记录,让幼儿能直观的感受他们操作的结论,更能巩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另外,在活动中我还需注意自己的提问语言,需要跟多的思考,提炼语言,减少无效提问,给幼儿正确的引导,在幼儿回答错误时 能及时纠正,特别是幼儿找到的不是平衡点而是一个面时,应该及时提醒,才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设定。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38、科学活动《认识钟表》大班数学教案反思

  引导幼儿喜欢参与游戏,认识整点和半点,初步了解钟表表面的结构,认识时针和分针。鼓励幼儿愿意互帮互助,团队合作。

  设计意图

  时间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又将进入小学,此时对钟表的认识非常重要。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活动。关于认识钟表方面,这是我们第一次活动,因此我将知识性目标定位在初步了解钟表表面结构,认识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和半点。情感态度的目标定位在喜欢参与游戏,愿意互帮互助,团队合作。在活动过程中,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同时又最符合孩子们学习的方式,因此我创设了5个游戏来贯穿整节活动,猜谜游戏、它们缺了什么?几点了?拨拨乐、老狼老狼几点了?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最直观、有趣、简单的帮助孩子们梳理已有经验同时生成新的经验。在活动的最后,为了让孩子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同时将所学迁移到生活中,我给孩子们留一个小任务。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制作时间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钟表表面的结构,认识时针和分针。

  2.喜欢参与游戏,认识整点和半点。

  3.愿意互帮互助,团队合作。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

  活动难点:认识半点。

  活动准备

  PPT、好玩的数学软件、钟表学具、场地。

  活动过程

  一.谜语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是什么吧。

  谜 语

  弟弟长,哥哥短,

  两人赛跑大家看,

  弟弟跑了十二圈

  ,哥哥一圈才跑完。(钟表)

  二、游戏《找不同》

  了解钟表的表面结构,是由数字、指针组成。

  师:10秒钟的时间请你观察左右两幅图片,找出不同的部分。

  1、少数字(随机)

  2、少指针(时针、分针)

  三、认识整点、半点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块钟表。它们显示的时间是几点?

  师:它们的时间不同,但哪里相同呢?

  小结:在整点的时候,分针永远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以此类推:认识半点)。

  四、游戏《抢时间》

  规则:教师出示钟表盘,请小朋友提问现在是几点,教师说出时间幼儿快速将钟表盘上的时间拨正。

  五、游戏:时间争霸赛

  规则:

  1.5人为一组

  2. 听指令,按照指令将钟表盘调出相对应的时间。

  六、结束

  教师小结:钟表可以告诉我们现在是几点了,通过看钟表我们知道现在就要做什么事情了。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钟表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次活动教师以游戏贯穿始终,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为手段。使幼儿操作精确,给孩子准确的概念。在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游戏中认识钟表的表面结构以及整点和半点。同时又将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将原本枯燥的活动变为趣味性十足。

  此活动能紧扣目标,提供不同的内容设计。例如“认识整点、半点”环节中,根据目标提供了钟表盘,通过让幼儿观察来说出钟表的表面结构。“时间争霸赛”环节在游戏中巩固整点、半点,这样既可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又可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学习的知识,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收货了知识。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39、科学活动《实物测量》实物测量

  通过本课学习小朋友将认识各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引导他们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一、活动目标

  1.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并能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问题。

  2.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测量记录用纸、木棍、铅笔、吸管等、A4纸人手一份、班级幼儿用的桌子八张、ppt课件

  三、活动重难点

  1.能用多种工具进行测量

  2.学习并掌握简单的测量方法并能记录测量结果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看看,我们班级有好多桌子,我们学习吃饭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你们想不想量一下他们的长度?

  (二)探索用多种工具和多种方式测量桌子的长度

  提问:

  1.你刚才使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桌子?你是怎么测量的?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2.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没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说一说)

  3.师幼共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测量。

  (三)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请你用和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幼儿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你是用什么工具什么方法测量的?(请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2.请你对比两次测量结果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两次测量结果会不一样?)

  3.虽然测量工具不同,但是测量出来的桌子长度都是一样的。

  (四)介绍常用测量工具直尺和卷尺

  师:刚才小朋友都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去测量了一些物品,那些都是非测量工具,正常的标准测量工具都是有精确的刻度线,像直尺和卷尺(教师出示直尺和卷尺实物让幼儿分享观察)

  1.幼儿使用自由测量尝试测量教室里的任何物品,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之间相互介绍测量的过程,体验测量活的乐趣。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回家后测量家里的东西,并记录测量结果,回园后和幼儿一起分享。

  2.在家长的帮助下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物品,加深幼儿对测量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40、科学活动《认识圆形》小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能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的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4、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箱子的玩具,请你们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镜子,

  幼:我拿的铃鼓,

  幼:我拿的盘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他们都是圆圆的。(引出圆形这一话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

  幼:它像太阳,

  二、感知圆形的特征

  师:请小朋友自选圆形物品,沿着物品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平平的,

  幼:圆圆的,

  幼:边缘是光滑的,

  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幼:碗、盆,球、掉灯……

  三、观察幻灯片《杂技表演》

  师:说一说,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幼 :奇奇、乐乐、欢欢、小熊。

  幼:他们在玩杂技。

  师:想一想,圆圈能翻跟头,为什么方圈不能呢?

  幼:方圈不光,它有角翻不过去。(引导幼儿说)

  师:看一看,独轮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

  幼:圆形的,(幼儿一起说)

  幼:还有球,呼啦圈,滚圈,盘子

  四、做圆形标记

  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四周打好圆形的小孔),指导幼儿沿小孔撕成圆形,然后请幼儿在圆形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作一个标记,做完后把它贴到自己的物品上作为标志。

  五、寻找圆形物品

  引导幼儿寻找活动室里的圆形物品,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发现: 是圆形的”。并把他们有规律的摆放到数学活动区。

  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活动反思:

  设计这节活动是,我认为小朋友应该比较感兴趣,会表现得很活跃,但在活动中,不知小朋友是由于什么原因,上课时都没有人回答,但是从幼儿的活动情况来看,小朋友还是认识了圆形的。

4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分类》

  适合幼儿园主题活动《环保小卫士》,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知道垃圾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大家

活动目标

  1. 能区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能正确分类。

  2. 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 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垃圾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认识不同功能的垃圾桶。

  活动难点:能根据垃圾的特点进行正确分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居住小区及周围环境,和父母一起讨论,有关垃圾的分类。

  物质准备:各种垃圾图片、蓝色、绿色、红色、黄色垃圾桶四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刚刚喝了酸奶,那酸奶的盒就变成了什么呀?我们一个班就这么多垃圾,那全幼儿园小朋友都喝酸奶会制造多少垃圾?那全世界呢?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小短片,看完之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二、过程

  1.播放宣传片

  师:(1)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

  (2)如果我们幼儿园也这样,你喜欢吗?为什么?

  (3)那我们班现在这么多酸奶盒垃圾应该怎么办呢?

  2.知道不同颜色垃圾桶有不同的功能。

  (1)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垃圾桶?在哪里见过?依次出示。

  (2)为什么颜色不同呢?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小朋友说一说除了颜色不同你还发现有什么不同?(标志)

  (3)什么样的垃圾放在可回收垃圾桶呢?(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材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

  (4)什么样的垃圾放在厨余垃圾桶呢?(剩菜剩饭、瓜皮果核、肉、蛋)

  (5)什么样的垃圾放在有害垃圾桶呢?(含汞类,电池类、废水银温度计、油漆、杀虫剂)

  (6)什么样的垃圾放在其他垃圾桶呢?(不能归于以上三类的垃圾,危害较小,无法再次利用。包括一次性餐具、烟蒂、毛发、瓷器碎片)

  3.通过操作,帮助幼儿将垃圾正确分类。

  (1)今天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看看小朋友能不能正确分类。

  (2)验证是否正确。

  4.那小朋友知道这些垃圾收回垃圾站后去哪里了,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

  三、结束

  1.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小朋友可以做些什么呢?

  2.今天我们这么多的收获,回家可以当一个小小考官,考考爸爸妈妈,它们的垃圾是怎么分类的。

活动总结

  活动由播放宣传片导入,幼儿观看后,能够切实胡感受到,垃圾对地球生物胡危害程度,激发了幼儿保护地球的欲望。活动中通过材料的操作,便于幼儿更清楚的了解垃圾分类的标准,满足了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标。过程中采用动静结合和可视性材料的呈现,更有利于幼儿的理解和学习,效果很好。

42、大班科学活动《找平衡》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接触很多平衡现象,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物体的平衡。

  终点: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活动准备

  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彩笔

  这是什么?彩笔可以在纸上画画,但是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用彩笔把纸顶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自自己试一试。

  2.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样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原来用彩笔顶在这个点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打一点做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纸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平衡点。

  小结:所以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将纸剪去一个角,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布飞盘,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等。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生活经验拓展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利用平衡原理做出来的东西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白纸的平衡点,然后让幼儿把找到的平衡点进行标记,再让幼儿改变纸的形状,再次找平衡点,知道物体形状的改变会让平衡点也随之改变,之后让幼儿找找其他物品的平衡点,但是在这里介绍活动规则是没能讲清楚活动的要求,导致活动中有部分幼儿不能清除明白的操作,让这一环节表现得有些凌乱,所以老师又需要加强操作要求的讲解,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经过各位老师的建议,在总结环节,应该有一个记录,让幼儿能直观的感受他们操作的结论,更能巩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另外,在活动中我还需注意自己的提问语言,需要跟多的思考,提炼语言,减少无效提问,给幼儿正确的引导,在幼儿回答错误时 能及时纠正,特别是幼儿找到的不是平衡点而是一个面时,应该及时提醒,才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设定。

43、科学活动《认识空气》大班教案

  活动中让幼儿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让幼儿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引出空气)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开

  (1)教师演示

  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第一次纸巾没有湿,第二次纸巾又湿了呢?

  (2)幼儿操作

  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3)教师演示

  把纸巾换成手帕,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手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4)幼儿操作

  同样分开,让幼儿操作把纸巾换成手帕的实验。

  教师小结:杯子里的纸巾和手帕会湿跟材料无关,都是因为空气的关系,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

  3.活动结束

  教师请幼儿简单说明自己理解的空气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师:老师刚刚观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来移去到最后纸巾也没有湿,鼓励这位小朋友还发现空气另外的神奇之处。

  师:(实验结束)大家看到空气的神奇的地方了吗?老师把实验的工具放在区域活动里,想做这个实验的小朋友可以取来做。

  活动总结

  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我对本节课总结如下:

  1.幼儿求知欲望较强,积极性高。儿童对空气和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整个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

  2.注重安全,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的预知工作不够全面,教师未考虑到孩子们也喜欢玩水,场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师共同协助。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44、科学活动《好玩的空隙》大班教案

  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幼儿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能利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但往往在如何整齐合理地摆放物品上能力较弱。为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做中学",引导幼儿发现空隙,填补空隙,学习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同时能在生活中学会整齐摆放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为入小学做好一定的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幼儿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

  2、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能利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空隙,会充分利用空隙节省空间;

  活动难点:利用空隙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准备:人手核桃、黑豆、小米若干、记录表,共20份;

  2、教师操作材料准备:幻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故事引题: 师生问好!

  小乌鸦想去看妈妈,它准备带些什么,让我们来看看?有核桃、有黑豆、还有一个瓶子,小乌鸦想用这个瓶子把粮食全部装进去,你们猜,能装的下吗?你说能,那你想怎么装?哦,你是这样想的,你说不能,那你想怎样装?这么多的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好呢,那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是有个小小的要求哦,请小朋友先装完了一样粮食再装另一样,这里还有一张记录纸,然后按顺序记录在记录纸上。核桃用0…让我们开始动手吧!

  二、基本部分1、理解空隙,实践操作填补空隙,节省空间。

  (1)幼儿第一次操作,二样物品(核桃、黑豆)--哪位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装的?装完没有?没有装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全部装进去呢?你装完了吗?呀,你全部装进去了,你是怎样装的?

  东西一样多,可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却还有粮食留在外面,有的小朋友把所有粮食都装进去了呢?这里面可以是有好办法的,让我们来找一找原因吧!

  看起来,我们的瓶子都已经装满了,似乎再也装不下东西了,但大家仔细看一看,瓶子里还有没有空着的地方?找找看。这些空着的地方就是空隙。核桃和核桃之间的空隙,可以用什么来填补呢?

  (图片)我们来看看图片,核桃的空隙大还是黑豆的空隙大?为什么?因为核桃更大,所以空隙更大,黑豆更小,所以空隙更小。其实小朋友已经发现了装粮食的秘密,刚才那个小朋友先装了大的核桃,再装小的黑豆就从核桃的空隙中骨碌骨碌钻过去,粮食就全装进去了。

  2、物品分类教师:"我们一会还要用这些粮食做有趣的游戏呢,可是这些粮食都混在一起了,请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把食物按照标识进行分离开。然后回到座位上。"3、幼儿第二次操作:三样物品(核桃、黑豆、小米)-- 小乌鸦看见小朋友那么能干,它又拿出了一些小米,想多送点粮食给妈妈,现在有三种粮食了。想一想刚才装粮食的秘密,请小朋友把发现的秘密再用一次,三种粮食要全都装进瓶子里去。还有一张记录表,小米可以用……表示,小朋友一定按实验顺序记录哦!如果还差一点装不下就请你们想想办法,好,开始吧!

  你装进去了吗?(追问:是怎么装的?你为什么这样装?)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所有的粮食都装进去了,小乌鸦说谢谢,就装起粮食飞走了。

  小结:小朋友发现空隙的秘密哦,利用了核桃的大空隙, 先让黑豆钻过去,最后让小米钻过去填补小空隙,这样就帮乌鸦把所有的粮食全装进去了!

  4、迁移生活经验。

  小朋友今天真能干,发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空隙,还知道利用空隙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1) (图片)这是冰箱,爸爸妈妈可聪明了,利用空隙有序的摆放食物,这样装进去了许多的东西。

  (2) (图片)这是小班的小凳子。虽然这些凳子摆得很整齐,还是占了很大的地方。我们要在教室做游戏该怎么办呢?

  (3)(图片)可以把凳子由下至上依次叠加起来摆放,就空出地方来玩了吧!

  三、结束部分游戏《超市大赢家》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填补空隙的方法利用空间,现在,我就要请小朋友来玩一个《超市大赢家》的竞赛游戏。

  (1)小朋友看,在我们的前面就是超市,共有四组物品,每组里放的商品一样多,里面的商品有大的、有小的、有硬的、有软的,小朋友分成四组,每组5人,游戏开始,小组长就迅速跑到超市取走物品,拿回来放在你这一组的箱子边,最后小组成员们团结合作,共同把东西有序整齐的装进箱子里,把盖子扣住。

  (2)最先完成的一组就是我们今天的《超市大赢家》!会玩吗?注意,物品要想好了再放,不然,这个箱子可是装不进那么多东西哦!有信心吗?

  (3)恭喜(XXX)队获得的胜利,大家为他们喝彩吧。

  2、我们回教室给胜利队发奖励,其他队再试一试,让我们再来一次比赛吧!

  活动总结

  在科学活动中充分培养了孩子的探究能力,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孩子自己发现空隙,再通过空隙来解决问题,让孩子始终沉浸在自己的发现中。本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幼儿在探索中建构经验,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实践,较好的突破了重难点,完成了目标。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45、科学活动《辨认颜色》小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主要是红、黄、蓝、绿)。

  2、探索周围事物的颜色。

  3、培养观察能力。

  4、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自制的红、黄、蓝、绿色的小精灵各一只。

  2、 红、黄、蓝、绿色的地垫各20块。

  3、 幼儿用书(科学“辨认颜色”)。

  活动过程:

  一 、展示各种颜色的小精灵,请幼儿说出各种颜色的名称。

  二、进行“颜色捉迷藏”的游戏。

  1、 出示红精灵,然后请幼儿蒙住眼睛,老师把红精灵放在教室内某一有红色物品的地方,或者某位穿红色衣服的幼儿

  2、 放好以后请幼儿睁开眼,由老师提供线索,在请自愿的幼儿去找小精灵。

  3、 其他颜色的小精灵也同样进行游戏。

  4、 可请幼儿来藏颜色小精灵。

  三、 用投影仪展示科学“美丽的颜色”,请幼儿看看颜色小精灵还在哪些地方?

  四、 游戏“颜色找家”

  将各种颜色的地垫随意铺在地上,请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边听音乐边在垫子外面随意走或跑。当音乐停止时,老师说:“到黄色的家”,小朋友要立刻找。音乐开始又重新进行游戏。

  五、 延伸活动“颜色寻宝”

  幼儿分组到户外比赛采集各种颜色的东西,看哪一组采集到的颜色最多为胜。

  活动反思:

  以幼儿身边喜爱的各种颜色为主要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听、说、做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陶冶了幼儿美的情操,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活动中教师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把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美工活动中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在美工活动中不仅要会观察、会思考,会操作,还要会说话。

46、小班科学活动《水宝宝搬家》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活动过程中,孩子对水有浓厚兴趣,他们对水真的是百玩不厌。在本节活动中,运用科学活动梯式教学法,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运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参与兴趣;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究,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分享交流的方式了解水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运用多种方法齐心协力帮水宝宝搬家的成功感,以此激发幼儿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感知水会流动的特征。(重点)

  2.能大胆尝试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帮水搬家,引导幼儿动手体验玩水的乐趣,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难点)

  3.萌发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情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以前玩水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水的特征。

  2.物质准备:自制小水路;玩水材料:水盆、水筐、注射器、海绵、

  空矿泉水瓶、毛巾、纸杯等;植物、平衡木、拱形门。

  活动过程:

  一、通过帮水宝宝在小水路上玩滑梯活动,幼儿亲身体验,了解水的会流动的特征。

  提问:水宝宝在水路上会怎样?

  小结:水会流动,并能从高处流向低处。

  二、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帮水宝宝搬家。

  1.教师出示搬水工具:矿泉水瓶、纸杯、注射器、海绵等,幼儿自选物品,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每人自选一样物品,试一试帮助水宝宝搬家?提醒幼儿保护好水宝宝,不要把水宝宝弄丢。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帮水宝宝搬家的方法。

  提问:你是用什么材料帮水宝宝搬家的?在帮水宝宝搬家时,水宝宝怎么了?

  小结:水会流动,并且通过小朋友的帮助,水宝宝成功的搬进了新家。

  三、延伸活动,引导幼儿感受水的重要性,萌发节约用水的情感。

  1.帮小白兔解决缺水问题,体验成功运水的乐趣。

  2.分享交流,感知水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因此,整个活动以幼儿的亲自感知、操作、摆弄为主。如帮水宝宝搬家等,了解水的特性,同时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很难自觉发现水会流动的特性。所以活动中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借助这些材料设法使水的这一特性显露出来,使幼儿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这样幼儿才容易理解。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把东西拟人化,赋予他们感情、思想,于是我就把水比喻成水宝宝,利用帮水宝宝玩滑梯、帮水宝宝搬家等情节把整个活动串起来,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内容。

47、小班科学活动《认识苹果》优秀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认识苹果》是小班上学期的一个科学活动,这个活动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苹果着手,为幼儿进行一个丰富多彩的认识苹果的过程。苹果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水果,但由于它的常见,家长往往会忽略让幼儿认识苹果,让幼儿对苹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怎样让幼儿在小小的苹果中探究发现科学的秘密?怎样有效的引导幼儿在观察苹果的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因此我设计了《认识苹果》这个科学活动,来引导幼儿真正的认识苹果。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苹果的特征。

  2.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

  3.喜欢吃苹果,知道多吃苹果身体好。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重点:

  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了解苹果的特征。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每人带一个苹果(红富士、蛇果、青苹果、黄蕉)

  2.小叉、盘子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苹果的外形特征。

  1.师:小朋友今天都带来了什么呀?(苹果)

  2.师:苹果真多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小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把你的发现跟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看看谁发现的最多。

  3.师:谁来说说苹果是什么样子的?

  幼1:我的苹果是圆圆的。

  教师追问:这个圆圆的苹果象什么呀?(皮球、轮子)那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看苹果会怎样?(苹果会滚动)

  幼2:我的是红颜色的。

  教师追问:谁的苹果也是红色的举起来给我们看看。还有跟他们不一样颜色的苹果吗?(引出绿色、黄色)

  幼3:上面还有柄。

  柄长在哪里呢?(凹进去的地方)

  4.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小结:苹果看上去是圆圆的,凹进去的地方有个柄,摸上去光光的、滑滑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闻起来香香的。

  5.师:它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呢?(教师介绍苹果的名称:青苹果、蛇果、红富士、黄蕉等)

  二、观察了解苹果的内部特征。

  1.师:我们看到苹果的外面是什么?(果皮)那你们知道苹果的里面是什么吗?(幼儿猜测)

  2.师:现在我来把它削开,看看苹果的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什么颜色的?

  3.师:果肉里面又会藏着什么呢?(皮、籽)怎么才能看到里面是什么呢?(幼儿猜测)现在老师就把它切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果核)果核能不能吃呀?

  三、品尝苹果。

  1.师:你们喜欢吃苹果吗?苹果是什么味道的?

  2.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苹果请小朋友尝一尝,说说苹果吃到嘴巴里是什么感觉?(甜甜的,脆脆的……)

  3.小结:苹果营养丰富,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多吃苹果,这样身体才会棒棒的。

  活动反思:

  由于小班的年龄特点,他们并不是很能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发出的指令,经常会出现一个小朋友说什么,其余的小朋友就会说一样的这种情况。我们先从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知苹果,用眼睛看一看苹果像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苹果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边观察苹果边说一说,并讲述自己得发现,孩子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提问“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吗?”大多数小朋友会重复同样的回答。所以,如何有效的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点还值得我去深入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我应该多引导幼儿进行回答,而不是帮幼儿将答案说出来,这样既没办法突破活动的重难点,也没办法提高幼儿的思考、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但了解了有关苹果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同时也掌握了运用不同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方法,学会用探索的方法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苹果是孩子们喜欢的水果,能在愉快地游戏中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学秘密,收获甚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其次的,对活动感兴趣、有探索的精神、探究的欲望、敢于展现自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标。

48、大班科学活动《落下来》优秀教案设计

  一、活动内容:大班科学活动《落下来》

  二、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下落时的现象,对物体的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用记录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三、活动准备:纸杯、纸盘、泡沫积木、树叶、羽毛、软球、绳子、废弃的饮料等,数量之和多于幼儿人数。记录纸和笔。同样大小、颜色的手工纸每人一张。

  四、活动过程:

  (一)、观察一种物体的落下来

  1.提出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落下来”的游戏。

  师: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所有的物品往上一抛,都会——(幼儿补充:落下来。)这个问题真的很简单!但是你是否注意到,每种东西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呢?又能否用清楚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呢?这可有点不简单了。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落下来的样子,等一会儿要请你表达。

  2.教师操作,逐一让物体下落。

  3.交流与总结。

  (1)幼儿交流。

  (2)教师总结: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把“落下来”这件事情表达得很清楚。有的注意到了落下来的声音,有的观察到了落下来的样子,有的发现了落下来的速度。很快!(开门见山地让幼儿带着任务观察物品落下来的现象,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经验准备。)

  (二)、观察二种物体的落下来

  1.提出任务。师:我们今天的玩的是落下来的游戏,下面请选择两样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用动作解释“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观察它们的不同,并记录下来。教师在幼儿操作时的指导要点如下:

  (1)注意了解幼儿是否遵守“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的规则。

  (2)当幼儿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提醒它们记录下来。

  (3)当幼儿记录有困难时,提醒它们用符号进行记录,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记录的。(师悄悄提醒动作快的,已完成的幼儿互相交流;适度帮助动作慢的幼儿;关注督促沉溺于玩的幼儿)

  2.交流与总结。

  (1)幼儿交流自己的记录。

  (2)总结物体下落现象的相关因素。师:大家通过观察、比较、记录,知道了物体落下来时有许多不同。可是,这些不同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根据幼儿的回答总结:可能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以及风力有关。)(这个环节的任务难度提高了,即要在前一个环节观察的基础上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并且从语言表达转为记录表达。)

  (三)、探索让同样的纸出现不同的下落速度

  1.提出任务师:(出示一张手工纸,使其落下)给你们一张同样的纸,使它下落的速度和我的不一样。看上去简单,其实不简单哦!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教师边与幼儿一同操作,边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指导要点如下:

  (1)当幼儿出现折叠动作时,便上前鼓励,并与之比较两张纸的下落速度有何不同。

  (2)当大多数幼儿受同伴影响采用折叠方法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除了折叠.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团、撕开等。)

  3.交流与总结。教师在总结时可以让所有幼儿将变化后的手工纸与教师手中的手工纸一同落下,进行比较观察,鼓励幼儿设法使纸落得快一些。(在进行了两个环节的尝试、观察、比较和对下落相关因素的思考之后,这个环节尝试让幼儿解决问题,即如何让两张相同的纸下落速度不一样。)

  (四)、结束

  师:在“落下来”的游戏中,你们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努力思考和尝试,取得了胜利,为自己鼓掌吧!

  (五)、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观察了这些物体是怎么样落下来的,请小朋友们回家后找找其他东西,看看它是怎么落下来的?你又能用什么方法让它改变下落的速度。(引发幼儿后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愿意去探索其他事物的落体现象。)

49、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纸花开放》教案

  通过纸花开的游戏,观察现象,知道纸有吸水性;通过实验来比较吸水性的强弱;增强对实验活动的探索兴趣,并运用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教案含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更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件找教案网,备课不再难。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纸有吸水性。

  2、通过比较,发现纸花在水中的开花速度与三种纸的吸水性的关系。

  3、 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纸有吸水性,不同纸质的吸水性不同。卫生纸>A4 纸>硬卡纸(吸水性从强到弱)

  难点:通过实验比较,发现纸花在水中的开花速度与三种纸的吸水性的关系。即开花速度越快,吸水性越好。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接触使用过 A4 纸、硬卡纸、卫生纸

  2、物质准备:三种纸质(A4 纸、硬卡纸、卫生纸)的花若干、塑料盆六个, 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老师要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你们看老师手上拿了一个用

  A4 纸做的纸花,面前有一盆水,我要把纸花放到水里,小眼睛要认真看了哦,看看纸花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1、引导幼儿大胆猜想纸花放入水中会出现的变化

  师:我请小朋友先猜一猜,把纸花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这个小花苞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基础部分:

  师:纸花的小花瓣在水中开了,好神奇啊,好不好玩?你们想试一试吗?

  (一)第一次实验:幼儿分组操作、尝试两次实验

  (目的:知道纸有吸水性)

  操作要求:(1)两个小朋友用一个盆

  (2)每人拿一朵花

  (3)轻轻放入水中

  (4)放入水中后手不能去碰花第一次尝试:初步体验,观察现象。

  第二次尝试:对第一次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并进行第二次实验。

  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师:纸花放在水里怎么了?它怎么会开的?纸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纸花放到水中,水慢慢地跑进纸里面去了,就好像纸喝了水一样,使花瓣撑开了,说明纸是有吸水性的。

  (二)第二次实验:对比两种纸的吸水性(A4 纸和硬卡纸)

  (目的:在对比试验中验证猜测,感知不同材质纸张的吸水速度是不同的, 从 而 吸 水 性 不 同 :A4 纸 > 硬 卡 纸 ) 1、出示硬卡纸,猜想两种纸质的花的开花速度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纸?硬彩纸做的这朵纸花要和 A4 纸做的花要比赛了,它们要比一比在水中先开花,你们猜哪一朵花会先开,为什么?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尝试两次

  操作要求:(1)两个小朋友用一个盆

  (2)要拿两朵花

  (3)两朵花要同时放进去

  (4)不要用手拿

  3、集体进行实验交流、得出结论

  师:A4 纸做的花要比硬卡纸做的花开的要快,因为 A4 纸吸水比硬卡纸的吸水性好。

  (二)第三次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比较,发现纸花在水中的开花速度与三种纸的吸水性的关系。吸水性从强到弱:卫生纸>A4 纸>硬卡纸) 1、 出示卫生纸,猜测三种纸质的开花速度并进行实验

  操作要求:(1)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2)要拿三朵花

  (3)三朵纸花同时放入水中

  (4)不要用手碰

  2、集体进行实验交流

  师:刚才我们在实验的时候发现什么了?卫生纸做的花放到水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 3、得出结论

  师:卫生纸做的花一放到水里就下沉了,说明卫生纸吸水是最强的,

  第二是A4 纸,硬卡纸是最弱的。活动延伸:

  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吸水和不吸水的纸,请选一选合适的纸: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桌子上有水用哪种纸擦?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包装牛奶应该用哪种纸?

活动总结

  优点:

  一、结合学科关键经验:

  1、观察了解材料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变化,通过简单实验等方法发现材料之间简单、直观的相互关系。 2、乐于并敢于提出问题,能围绕着简单的问题和探究的任务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

  二、结合了幼儿最近发展区,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

  1、原有经验:知道卫生纸遇到水会立刻变湿。

  2、年龄特点:中班幼儿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生活中喜欢玩水,和水做游戏。

  3、幼儿表现: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愿意发表自己的想法,有探索的愿望。

  三、材料的准备上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并体现了明显的难度差异。

  不足:中班幼儿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表格进行记录,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实验表格。猜想—验证—结果,用符号进行实验的记录。这样幼儿可以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可相互分工合作,明确自己的任务,共同完成实验。在活动组织的形式上,也可以先是幼儿自己实验,然后两人一组实验,最后 5 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

50、大班科学活动《多多鞋店》教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复习巩固10以内的连加。

  2、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

  3、通过游戏和模仿活动提高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感受游戏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幼儿已经了解各种各样的鞋子的特征,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 ,反面都标有5元以内的价格,货柜,“货币”,记录卡,笔,购物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最近,我们开展了关于鞋子的活动,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许多鞋子,请大家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鞋子。幼儿自由介绍

  二、基本部分:

  1、 准备开超市:

  师:小朋友现在想用鞋子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最后经大家讨论决定开个鞋子超市

  2、 分类活动:

  师:可是,这些鞋子现在放的有点乱,小朋友可以想想,我们的鞋子可以按什么方法分分类,把他们放在柜台上呢?

  师:咦,鞋底上都标上了价格,我们今天按价格来分类呢?

  教师引导幼儿按不同的价格来分类

  幼儿按鞋子的价格摆放相应的柜台

  3、集体核对

  4、选营业员

  (1)师:小朋友看看我们商店里的柜台和商品都有了,商店里还却什么?(营业员,货价,钱,顾客)

  (2)请小朋友讨论用什么办法来选营业员。

  师:你们说说看,你们可以用哪些方法选营业员呢?

  (3)选营业员,营业员就位

  师:好,现在请营业员选择你喜欢的柜台。

  5、游戏活动:

  师:我们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今天的游戏和平时不一样,小朋友可以自由组合,3个人一家,一个管钱一个负责记录,还有一个负责选鞋子,每一家有10元钱,要一边买一边记,买一双记一次价格,要把钱全部用完,组合好的家庭就可以来领钱。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介绍自己买的什么,自己是怎样把钱用完的。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