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我神秘的朋友—影子》教学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我神秘的朋友—影子》教学设计
1、大班科学活动《我神秘的朋友—影子》教学设计
一、活动名称:
我神秘的朋友——影子(大班科学)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并认识影子,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感知影子变化的因素。
2、尝试用影子玩一些游戏,如手影、踩影子、“影子变形记”等。
3、激发对影子的好奇,培养自主探索以及和同伴共同探究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活动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四、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他有一个神秘的外号,叫“黑衣人”,你们猜猜他可能是谁呢?
2、播放课件PPT,欣赏动画故事。原来这个黑衣人就是我们的影子。
3、播放到“手影”处,暂停,利用投影仪打到墙面上的光,请小朋友尝试“手影”。
4、播放课件PPT至结束。
5、提问:刚才看到故事里,我们的影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长短变化、位置变化、消失出现)
故事中提到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影子的呢?(水、空气、风、玻璃……)你们觉得是因为什么呢?
6、一起到户外去实践证实一下,看看我们的影子会不会发生这些变化,试试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影子呢。
7、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或者合作将影子拼接起来让它发生变化。
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我神秘的朋友—影子》教学设计
一、活动名称:
我神秘的朋友——影子(大班科学)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并认识影子,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感知影子变化的因素。
2、尝试用影子玩一些游戏,如手影、踩影子、“影子变形记”等。
3、激发对影子的好奇,培养自主探索以及和同伴共同探究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活动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四、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他有一个神秘的外号,叫“黑衣人”,你们猜猜他可能是谁呢?
2、播放课件PPT,欣赏动画故事。原来这个黑衣人就是我们的影子。
3、播放到“手影”处,暂停,利用投影仪打到墙面上的光,请小朋友尝试“手影”。
4、播放课件PPT至结束。
5、提问:刚才看到故事里,我们的影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长短变化、位置变化、消失出现)
故事中提到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影子的呢?(水、空气、风、玻璃……)你们觉得是因为什么呢?
6、一起到户外去实践证实一下,看看我们的影子会不会发生这些变化,试试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影子呢。
7、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或者合作将影子拼接起来让它发生变化。
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炮》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空气都不陌生,但认识尚处于“知其存在”等基础层面。由于空气无处不在而又无色无味,又根据孩子爱玩、好奇等天性,活动中我将空气与发射“炮弹”相结合。从而让孩子在玩中,发现与空气特性有关的现象。进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体验与交流中真切的感知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经过尝试、比较,探索使用空气炮的最佳方法。
2.在操作游戏中,感受并发现空气能产生推力的有趣现象。
3.游戏时,能与同伴交流,体验团结合作的乐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各种型号PVC管若干(长、短、粗、细);泡沫小球;示意图;飞机粘贴图;音乐
活动过程:
一、我是小小解放军
1.幼儿分蓝队和绿队入座,角色扮演,导入活动
(1)教师:“我们今天有一个新角色—解放军。你们知道解放军是干什么工作的么?”(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
(2)教师:“我们来学做一下解放军吧!立正!敬礼!”(幼儿学做动作)
2.介绍操作材料及规则
(1)教师:“解放军打仗需要武器,我们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但是解放军也是非常有纪律的,听到集合令,立刻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2)介绍炮管和炮弹,细长型、双头封闭型两种发射管。
二、战前训练
1.提问:如何才能将炮弹发射出去呢?根据自己的猜想,个别幼儿尝试操作。
小结:将炮管和发射管进行组合就可以把炮弹发射出去。
2.幼儿选取炮管和发射管,自由练习,尝试发射炮弹,初步感知空气的作用。(提醒拿细长管的幼儿换成短管进行尝试发射炮弹)
3.分享讨论:为什么短管也能把炮弹发射出去?是什么推出了炮弹?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4.出示原理图示,小结:炮管里也存在空气,短管推动炮管里的空气就可以把炮弹发射出去。
三、军事演习
1.交代游戏规则
教师:“我即将要进行一次军事演习了,比一比谁的炮弹打得又
远又准。”(幼儿分蓝、绿队,面对站立,用“炮管”将炮弹打入对方的框子中。)
2.幼儿游戏,教师个别指导。
观察要点:幼儿是否关注到影响炮弹发射距离的各种因素。
3.经验分享
(1)提问:“如何把炮弹打得更远?”幼儿自己表述,并做以师范。
(2)教师小结:对准目标、用力快速推动炮管才能将炮弹发射成功。
四、射击敌机
1.出示飞机粘贴图
教师:“看!空中有两艘敌机飞来了!我们不论是蓝队还是绿队,都是中国的解放军。我们团结合作,怎样可以射击中它呢?”
幼儿讨论发射方法。
2.出示图纸,介绍秘诀
(1)幼儿解读图示,探索发射炮弹的新方法。
(2)教师小结:将“发射器”快速从“炮管”中抽出来。
3.威力炮管射击
幼儿面对有粘性的“大飞机”,用新的方式发射“炮弹”。
4.提问:为什么这种发射方法会让炮弹的威力变大呢?
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
延伸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更大的“炮管”发射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呢?幼儿在活动后进行再次探索。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空气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空气炮》这一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空气的压力不能直观看到,但生活中又有许多利用此原理的地方。因此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这个知识点呢?对照《指南》的要求以及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空气炮”为主要游戏的活动,从而在活动的观看中,感知空气的压力。视频中,活动以解放军导入,在“武器”的图片展示中,引起孩子的兴趣。接着展示操作材料,并且视频中有孩子操作的方法,为观看的孩子提供了操作演示,以更清楚的了解探究方法。并且以动画的演示,解释“空气炮”的原理既简单易理解,又生动形象,这对孩子的知识经验积累给予帮助。并且,结合音乐效果和孩子击打“飞机”的操作视频,使活动趣味性增强。活动后,鲜明的动画形象,结合一首关于“空气”的儿歌,使活动完美结束。孩子在观看此活动视频时,不但有知识点的掌握,更是乐趣贯穿前后,不断的设疑增加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在观看此整个活动中,时时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其知道团结、合作的必要性,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总之,幼儿在观看中可以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
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使鸡蛋浮起来,盐越多鸡蛋在水中浮的越高,感受探索的乐趣。
2、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使鸡蛋浮起来。
活动准备:纯净水、食用盐、搅拌棒、熟鸡蛋。
适用对象:大班幼儿。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题)
二、探索盐的奥秘
1、用纯净水浮鸡蛋
将鸡蛋放入纯净水中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不能浮在水面。
2、加入1勺食用盐
搅拌融化后观察鸡蛋,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不能浮在水面。
3、加入2勺食用盐
搅拌融化后继续观察鸡蛋,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实验操作后发现鸡蛋只浮起来一点点还是不能完全浮在水面。
4、加入3勺食用盐
搅拌融化后再观察鸡蛋,鸡蛋已经完全浮在水面上了。实验证明,纯净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用盐,搅拌融化之后,鸡蛋就会浮在水面上。
三、活动总结
这就是我们神奇的盐水!
《神奇的盐水》微课活动反思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科学实验活动,能够使幼儿在简短的几分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在活动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范围,让科学实验课不那么枯燥。活动第一环节我创设悬念让幼儿感知光凭一杯纯净水鸡蛋是不会浮在水面上的,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从而展开了加入1勺、2勺、3勺食用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幼儿感知少量的盐不会浮起鸡蛋,水中的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最后总结盐水的神奇,结束了活动。该微课因为没有幼儿的参与,所以气氛有点单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应该带上幼儿,让幼儿直观感知科学实验的乐趣,并亲自动手操作。
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漂浮的花朵》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动手操作,裁剪、绘图、折叠等,制作漂亮的花朵。
2.观察纸花朵在水中盛开的过程。
3.幼儿乐意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与探究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彩纸、彩笔、安全剪刀、盆、清水
活动过程:
1.激发好奇心
小朋友,你们见过纸做的花朵在水里慢慢绽放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好玩的小实验吧。看看我们需要的材料有彩笔,彩纸,剪刀,一盆清水。
2.制作花朵
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拿一张彩纸,对折两次,再对折成三角形,用安全剪刀剪出花瓣,使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打开就是一朵四瓣花朵。小朋友还可以和老师一起剪出五瓣的花朵,六瓣的花朵等等复杂的花朵。
3.绘图添画
接下来我们给花朵上画出漂亮的图案,比如:我画只七星瓢虫在花朵上、画只蜻蜓落在花朵上、画只毛毛虫爬在花朵上、花朵上画出笑脸等等都可以,总之喜欢什么图案就画什么图案。
4.折叠成花苞
把花朵所有花瓣向内折叠,刚才的图案就被遮挡起来了,花苞就做好了。
5.静待花开
把我们折叠好的花苞放入清水中,观察发现花儿慢慢绽放,太漂亮了,太神奇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漂浮的花朵》活动反思
科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天真活泼,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小实验《漂浮的花朵》引导小朋友裁剪花朵、自己绘制漂亮的小昆虫在花瓣上,再把花瓣向内折叠成花苞,最后将其置于水盆中,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水盆中紧包的花苞逐渐张开。通过这个实验,让小朋友们明白:当纸张潮湿时,纸张的主要成分—木质纤维,会吸收水分,使得纤维膨胀,纸张延展开来。这次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增长科学知识,同时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实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成长起来,踏上成材之路,也希望我们的活动能为孩子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鸡蛋的沉浮秘密》教学设计反思
一、设计意图
《指南》中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性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保护和发现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观察、实验、记录,了解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过程。
2、能用数字、图画或其他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并乐意与同伴协作完成实验。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活动重点
1、通过自主观察、实验、记录,了解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过程。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并乐意与同伴协作完成实验。
四、活动难点
1、能用简单的图画或其他符号记录实验过程并能表述出来。
五、活动准备
PPT、烧杯2个、新鲜的生鸡蛋两个、食用盐、玻璃棒一根、勺子、漏勺、温水600mL、观察记录卡、彩笔一盒。
六、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故事导入:小兔妈妈在做饭时候把鸡蛋掉到水桶里,沉下去了,它捞不起来,想请我们小朋友们帮帮忙,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呢?
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看看大家都有些什么办法让鸡蛋宝宝从水桶里浮起来。(幼儿自由发挥想想)
2、老师这里有几样厨房里用的材料,不知道可不可以帮助你们,出示盐、等,可以请小朋友感知一下。让幼儿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做?
3、幼儿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
4、幼儿小结实验结果。
5、老师规范总结实验结果。
6、出示死海中飘在海面的人并解释这一奇特现象。
结束部分
我们已经想到了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快让我们去告诉小兔妈妈吧!
七、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除了往水里加盐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鸡蛋浮起来呢?回去了想一想,下一节活动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大班科学《鸡蛋沉浮的秘密》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并要求“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等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根据上述目标,我设计了这次实验探究活动,让孩子们不仅经历了整个探究的过程,还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先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以及计划、记录和表述的能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沉浮秘密的欲望,与同伴合作及交流的情感态度,还学到了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和其中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与孩子们的共同探究中,我也认识到作为科学老师在教学中不要只唯书,应该对实验事先亲手操作来发现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应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其实亲历也包括教师,当教师也成为一个和孩子们一样的研究者时,“亲历也才更有教育意义上的味道”。参与,不仅仅是一种肢体外在的表现形式,科学探究中的参与更需要一种精神的参与,一种思维的参与,字生通过亲历探究,发现了好多发现,那么,这么多的发现本身就是很好地证明了精神参与的美。
1、教师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交流过程中尽管有的幼儿答案同别人不一样或说的并不那么完整,作为教师不能轻易否认,要让幼儿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肯定幼儿存有已见。既要关注别人的答案,又要反省自己的答案,这样,科学素养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在实验探究的进程中,适当激发引导评价,对幼儿形成科学学习的习惯和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2、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低估幼儿的潜能,适当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究,反而更能增加幼儿的创新精神,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虽然有的小组究活动并未十分成功,有的小组失败了但他们没有气馁,这才是科学探究真正的精神态度。
3、“意外并非坏事,只要因势利导,可能成为幼儿创新的动力,从“意外”中获得意外的收获。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针对大班幼儿来说,我对孩子们的表现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在区角提供水盆、鸡蛋、食盐等材料,目的就是为了让儿童在自然的情况下与材料互相作用,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再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的经验,结果证明我的目的达到了,这是一种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尝试。同时,我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鸡蛋在烧杯中的沉浮状态,并根据鸡蛋在水里实际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知道: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实验,让幼儿在实验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为了让幼儿发现鸡蛋不同沉浮现象,在活动结束时候,为幼儿安排了一个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作鸡蛋沉浮的任务,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孩子们的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较少。同时在材料准备的时候,也能更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想象的空间。
7、教学设计大班科学活动《变大门》
大班的幼儿平均年龄4到5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就是动手操作。特别是学会了如何看简直步骤图之后,更是对剪纸,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堂课。让幼儿去观察和探索。《变大门》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欢迎老师和原版阅读完整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看懂步骤图动手尝试探索大门变大的原因。
2、幼儿从变大门的活动坚持尝试不气垒。
重点难点
重点:看懂步骤图变出大门
难点:交替剪变出大门
活动准备
1、步骤图
2、A4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张纸,要请你们用这张纸变魔术,用这张纸剪一扇大门,变出一个大门能让老师钻过去,门你们知道吗?门框的四条边不能剪断要连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拿出纸和剪刀开始剪了,这个任务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动动脑筋哦,剪好了送上来,垃圾扔到垃圾框里,剪刀放在框里。
二、探索如何变大门
1.幼儿自己操作手中的纸。
老师在幼儿操作时巡视幼儿自己探索的作品,给未剪的小朋友提示或加以鼓励。
2.老师:小朋友你们觉得你们手中的大门是最大的了吗?我们挑出最大的门一起来看一看他是如何剪的。(请幼儿上台来分享经验)。
3. 我们来看看它剪得大门老师能不能钻进去,看仔细了请两名幼儿上来拉住两边,教师从大门钻进去。“哦,门太小了,钻不过去!没关系老师有办法。你们看(出示步骤图)。”
三、讲解步骤图,引导幼儿变出更大的门
1.引导幼儿看懂步骤图
(1)老师拿出三张纸演示变大门的步骤图。
(2)第一步:虚线代表什么意思?(代表折痕)箭头代表什么呢?(代表方向,对折的方向)你们看懂了吗?第二步:这次虚线又代表什么?(代表剪得痕迹)但虚线前面有箭头是什么意思?(需要沿着箭头的方向剪)把对折地方剪出一个小长方形,这两头是怎么样的?第三步:小秘密还藏着,老师没有画出来,看仔细了,发现了什么?怎么剪的?幼儿仔细观察,教师讲解每一幅步骤图。
2.再次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小纸,尝试着交替剪,剪好了,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指出剪错的原因。
3.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大纸变大门。
4.验证幼儿是否剪出了大门。
(1)老师小结:哇,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我们让他们来说说是怎么样变的,说说是怎样变出这么大的大门的?
小结:在剪大门的时候纸剪得越细,门就会越大,剪得越宽,门就会很小。越细越大,越宽越小!
四、结束。
好了小朋友都剪好了那么现在把大门收整好,下来和好朋友一起玩钻大门的游戏吧。
请小朋友们把地上和桌面上的垃圾收捡好扔垃圾桶里,剪刀每组小组长来收。
活动总结
这堂活动还是很顺利的结束了,活动环节也是在我自己之前的预设安排中一步一步的进行着,孩子们也能积极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还能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一些细节,推动活动的开展。
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膨胀》教学设计反思
本篇是大班科学活动,在本次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小组操作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遇冷膨胀的现象。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哪些物体遇水、遇热会产生膨胀的现象,并请幼儿将寻找到的物体投放到班级的科学角中,从而产生资源共享。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滚滚乐》教学设计反思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
一天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我悄悄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正在将奶粉桶、薯片罐、积木等物品在地上滚来滚去并讨论它们滚动的路线,感觉要举行一场比赛,一争高低的局面……孩子们的举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于是发动孩子共同收集材料,从孩子的身边、孩子的生活中产生了本次活动——滚滚乐,旨在让幼儿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与形状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创造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
2.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路线是不同的。
3.能发现物体的滚动与路线之间的关系。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泡沫积木、银鹭花生牛奶瓶、薯片罐、八宝粥筒、奶粉罐、纸杯、可乐杯、奶茶杯、皮球、海洋球、木棍。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过对物品滚动的相关经验,了解可以滚动的物品的特征(它的身上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
一、开始部分
出示操作材料,引出活动主题。
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玩一玩,滚一滚吧!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探索,寻找滚动,巩固对可以滚动的物体特征的了解
教师:孩子们,请拿好你们的东西找个位置坐下来,让我来看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会滚动的东西?
教师:想想看,为什么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幼儿回答)
小结:这些东西的样子虽然不一样,但是,他的身上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就会滚动,摸摸看,你手里的东西哪儿是圆的?相互之间交换着摸摸,你摸摸我的,我摸摸你的.
(一)第二次探索,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游戏:滚进球门。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用这些会滚动的东西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滚进球门》,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谁来配合我?示范:两个人面对面分别站在横线上,一人做球门,另一个人把东西放在线上,瞄准球门,轻轻一推。小朋友在玩的时候注意观察,看哪些东西不能滚进球门呢?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他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分类。
(1)、集体交流分类:好了,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坐到圆点上,谁来说说哪些东西不能滚不进球门?(幼儿验证)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幼儿验证)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现在,请你们把不能滚进球门的东西放到老师的这边,把能滚进球门的东西放到老师的这边。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教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真奇怪?为什么这些纸杯、可乐杯、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回答)
总结:纸杯、方便面筒它们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时会转圈,不能滚进球门,我来把它的形状画出来,(画出一头大一头小),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转圈 。我们把一头大圆一头小圆,滚动时会转一个圈的物体叫做“圆锥台”。
“为什么保圆柱形积木、薯片罐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因为两头圆大小一样,上下一样粗,可以滚进球门,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直线(直线) 我们把上下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形,身体上下一样粗像根柱子的物体叫做“圆柱”。
“为什么皮球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因为皮球它到处是圆的,能滚进球门,它除了可以直直的滚动,还可以向那些方向滚动?因为它的身体到处都是圆的,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球体”。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两小朋友先站在起点线上,用小木棍分别来赶圆柱体小猪和球体小猪,然后走“s”形绕过小树,在从两边回到这里。比比看哪只小猪最灵活。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
师小结: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原来物体的滚动不仅与它们形状有关系,而且滚动的路线也与形状有关,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幼儿园里、生活中还有许多可以滚动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看,还有那些东西可以滚动,他滚动路线是怎样的?
大班科学活动《滚滚乐》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实物和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本次大班科学活动《滚滚乐》,正是源于我们观察到幼儿区域活动中对物体滚动现象的兴趣,从而生成的科学探究活动。活动从自由探索——合作操作--交流讨论”等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再到解决问题,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创造力。从活动目标来看,活动目的具体,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需求。在幼儿的积极探索和教师的合理引导下,预设的目标也基本完成。从活动设计上看,活动环节安排合理,通过游戏环节环环巷口,层层递进,始终围绕着一个字“滚”,引导幼儿自主操作、观察发现、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首先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引导幼儿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路线是不同的;接着再通过游戏“滚小猪”,发现物体的滚动路线与形状之间的关系。从现场的教学效果来看,预设的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在师幼的积极配合下,预设的目标也基本完成。在活动中,闪现出了几个亮点,首先是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了许多生活用品、玩具,如:奶粉罐、牛奶盒、薯片盒等等。在最后的操作环节,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供不同层次的幼儿自由选择,可操作性强,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摆弄中发现,在操作中表达,在玩耍中想像,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能力,使他们在开放的活动中拓展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个性。游戏是本次活动的又一亮点。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得更加轻松、快乐,我们设计了多个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先是在游戏中寻找会滚动的物体,之后在游戏中体验不同形状的物品滚动的路线不同,在各游戏环节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让他们在玩中乐,乐中学,自主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因此,此次活动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施和巩固。第三,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心理环境,活动中教师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鼓励激发每个孩子大胆参与尝试。激励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观察、思考,这也正稳合了《指南》的精神:以关怀、接纳、宽容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但是,我在活动中没有关注到所有幼儿的表现,师生互动较好,但生生互动得不够好。活动中,操作材料虽然丰富,但也只是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探索价值还不够,如果还能再添加一些更深一层的游戏,促使幼儿更进一步的探索,这一环节会更加完美。
1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维尼的新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活动内容:大班科学活动微课设计方案《维尼的新家》
课程名称:大班科学活动
知识点名称:《维尼的新家》
教学对象:大班幼儿
【设计思路】 大班小朋友特别喜欢帮雪花片积木排队、串珠、穿项链等结合中班科学领域的活动目标,我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排序的事物,使幼儿感受到规律排序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整节课教学设计遵循“故事为主导、情节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帮小动物修路”、“制作礼物”等活动,让幼儿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
【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并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教授法、 演示法、 引导发现法、 总结归纳法
【活动准备】
跳跳虎、小猪、小袋鼠、大灰狼、小熊维尼的图片。有三条路的背景图,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
【活动过程】
一、结合“情境”导出故事
图一:(出示画有森林的背景图)
片头
创设情境以小熊维尼,今天要搬新家了为导入点,他还请了好朋友们去家里做客,引出三只小动物,你们猜猜我请了谁?
他们分别是,跳跳虎、小袋鼠、 小猪。
正文讲解
通过三条不同有规律的小路, 以动画的形式播放,三只小动物依次根据自己的发现,讲出自己发现的规律:情节一:猪小弟发现第一条路(123123)的规律排序:小袋鼠进行小结: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反复排列几次就是有规律。情节二:跳跳虎发现了第二条路递增规律(12131415)。小袋鼠进行递增规律的小结。情节三:大家一起探讨第三条路的规律与第二条路的规律相反,由此引出递减的规律。
二、运用游戏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 分钟左右)
游戏一:装饰房子(123123)
游戏二:糖果串珠(递增、递减的排序)
三、结束部分( 秒左右)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们是如何排序的并进行总结。(递增就是一个比一个多:递减就是一个比一个少)。
四、延伸活动( 秒左右)
其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排序在等着你去发现,比如:声音的排序、动作的排序等等,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大班科学活动《维尼的新家》微课反思
大班小朋友特别喜欢玩雪花片、积木排队;串珠、穿项链等,结合大班科学领域的活动目标,设计了这节微课活动,想通过动画故事使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排序的事物,使幼儿感受到规律排序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设计遵循“故事为主导、情节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帮小动物修路”、“装饰房间”“糖果排序”等活动,让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充分得到表现。
本节微课首先从技术手段: 挑选背景图片及动图,制作PPT和CamtasiaStudio,在制作软件:PowerPoint;剪辑师、录屏软件,CS。进行了大量图片以及动图的筛选,然后将图片和动图用PPT的方式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制作丰富多样的动画效果,配上轻快的背景音乐,将PPT录制为视频,同时配上故事的语音讲述,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后,用剪辑师编辑,最后生成教育教学活动《维尼的新家》,在动画故事呈现中,幼儿与环境互动,在探索、操作、发现、感知中获得有关科学现象——有规律的排序方法(ABC、递增与递减),活动设计先后进行了很多次调整,在多次的实践、反思、修正中,生成了本次教育教学活动。从孩子们参与中感受到活动的趣味性,体验到科学活动的魅丽和神奇;同时我们自身也感悟到幼儿园科学活动整体设计充满了教与学的智慧,感受到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数学素质初步培养、激发兴趣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了对幼儿科学活动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教育的最高要求应该使幼儿具有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在科学活动中,让他们始终趣味盎然,始终潜力突发,在活动中科学素质得到发展,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1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长大了》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生命的成长变化。
2.学会用不同方式证明自己在慢慢成长,能说出自己成长的变化。
3.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体验成长的乐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成长对比图、收集幼儿婴儿照片及部分幼儿小时候的衣服、鞋子
活动过程:
1.出示成长对比图。
图一:小蝌蚪与小青蛙
请幼儿观察小青蛙长大后外形的变化,说一说小青蛙长大后学会了什么本领。
图二:萝卜种子与萝卜
请幼儿观察种子的成长变化。
图三:小树与大树
请幼儿观察树的成长变化。
2.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
(1)教师出示班级几名幼儿的成长照片,请大家猜一猜是哪几位小朋友的照片。
(2)出示小朋友的衣服、鞋子,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现在穿不了这些衣物了,能给谁穿?
3.我的新本领。
请幼儿讲述自己学会的新本领,教师用表格归纳出来。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出身边生命成长的变化,并与同伴分享。
活动反思:
本节课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很多孩子可能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大。但是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不愿意自己亲自去做,有依赖的心理,这需要慢慢培养。
1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找不同》教学设计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找不同”游戏,讨论 “找不同”游戏的玩法。
2.进行“认识新朋友”游戏和“小小设计师”游戏,寻找快速完成游戏的方法并尝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游戏。
3.乐意参与游戏,并对创设新游戏有积极性和持续性,体验完成游戏的愉快和合作完成游戏的趣味。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认识新朋友”图卡10张;教学课件“找不同”;水彩笔一盒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图片,幼儿讨论发现,教师自然引入主题。
1、师:哇,这是谁呀?(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玩区角)你发现了什么(有两幅不一样的图)?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游戏,这是一个关于“不同”的游戏,请你和我一起来看看游戏是怎么玩的?
二、幼儿观看视频,进行“擦除”操作,认识新游戏的名字“找不同”并讨论新游戏的玩法。
1、幼儿举手发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2、教师请部分幼儿配合进行“找不同”游戏,其他幼儿小声讨论游戏的玩法。
3、教师小结:原来这个游戏叫做“找不同”,找不同游戏是要规定的时间内找出左右两幅图中不一样的地方,并用笔圈出来,时间结束,游戏就结束了。
三、幼儿进行新游戏“认识新朋友”,在游戏中巩固对“找不同”游戏玩法的操作,并体验计时游戏与合作游戏的乐趣。
1、师:有一个小男生和一个小女生,他们想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谁来邀请小女生?(幼儿用橡皮檫擦出小女生的图片,开始第一轮游戏)
2、师:小女生已经准备好了,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男生准备的怎么样了?(幼儿观察图片,开始第二轮游戏)
3、师:他们开始出门了,可是天气怎么样了?(幼儿画面情况讨论画面内容,开始第三轮游戏)
4、师:小男生和小女生,他们现在怎么样?当他们相遇了,又会有什么情况?(幼儿想象画面并讲述猜想,开始第四轮游戏
5、教师出示图卡,请幼儿开始第五轮的操作游戏。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用笔圈出左右两幅图中不一样的地方,并能用语言讲述不一样在哪里。
师:小男生和小女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十分感谢小朋友的帮助,谢谢你们。
四、完成擦除作业,探讨“小小设计师”的任务内容,并进行新游戏的合作和挑战。
1、请一个幼儿上台擦除蒙层,其他幼儿讲解设计“找不同”游戏的元素,教师总结幼儿发现的设计因素:形状、颜色、多少、一样的和不一样的
2、幼儿进行新游戏的合作和挑战。
教师引入“倒计时”,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难度。
五.游戏活动结束,幼儿延伸创造自己的新 “找不同”游戏。
1、师:十分感谢小朋友们的认真游戏,小朋友们现在想自己创设一个“找不同”游戏吗?让我们想一想再一起创造新的“找不同”小游戏吧!
1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变变变》教学设计
一、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能发现不同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二、准备:
1、分别装有红、黄、蓝颜料的一次性透明杯若干,各种颜色的彩带若干。
2、水粉笔、盘子、变色记录表。
三、过程:
1、出示彩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出示彩带,并提问幼儿,这些五颜六色的彩带可以用来干什么?(装饰舞台、渲染节日气氛等)用这些彩带来装饰舞台,舞台定会绚丽多彩、漂亮极了。那你们知道这些颜色是从哪里来的?(染料厂)染料厂的工人叔叔真聪明,像魔术师,能变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今天,老师也来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几个节目。(评析:教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进入了一种安静、急于求智的状态。)
2、请幼儿观察杯中的颜色,并提出活动的要求。
(1)出示红、黄两种颜色的杯,让幼儿看清后,把两色混合,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
师:变成什么颜色了?
幼:橙色。
幼:深黄色。
师:原来的红色、黄色呢?
幼:不见了。
(2)将变色结果记录在表上。
师:颜色真奇,红颜色与黄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橙色。小朋友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魔术师,变出漂亮的颜色来?
幼:想。
3、幼儿小组操作:(1)请幼儿将红与蓝、黄与蓝混合,看看能变出什么颜色,并将结果记录在表内。
(2)引导幼儿说一说“颜色与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颜色”。
4、幼儿讲述自己尝试的过程和结果。
幼:我把红颜色与蓝颜色混合变成了紫颜色。
幼:我把黄颜色与蓝颜色混合变成了绿颜色。
(评析:这里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颜色的变化,并通过语言讲出来。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归纳:小魔术师表演得真精彩,红颜色与蓝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紫色,黄颜色与蓝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绿色,那么,把三种颜色放在一起,能不能变呢?变成什么颜色?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想)
5、幼儿尝试把三种颜色相互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并把结果填入表中。
(1)幼儿讨论:
A、我变出了黑色。
B、我变出了棕色。
(评析:这里让幼儿观察三种颜色的变化,使幼儿不局限于两种颜色,多种颜色也可以变,而且混合时颜色的多少,决定了变化的结果。激发了幼儿的求智、探索的欲望。)
(2)老师小结:小魔术师的本领真大,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在一起,有的变成了黑色,有的变成了棕色。在混合时,各种颜色的多少变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现在每个小魔术师都来动一动手,给水果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比一比,谁的本领大。
6、幼儿操作涂色:可爱的水果宝宝
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活动中取得的调色经验,给各种水果图上相应的颜色。
(评析:幼儿操作时,教师不强调颜色的深浅,搭配的是否合理,而是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喜爱。这样,有利用幼儿大胆操作,也有利用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1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磁铁除了吸铁的特性,还有哪些特性呢?幼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有的磁铁有颜色呢?磁铁和磁铁能吸在一起吗?幼儿既然有如此多的兴趣,教师更需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发现,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2.初步尝试运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
3.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活动难点:运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课件,记录表,两个条形磁铁,一个圆柱形磁铁,磁悬浮列车模型,红蓝标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回顾磁铁特性,介绍条形磁铁两极。
(1)老师带来的这块磁铁和上次小朋友用到的磁铁有什么区别呢?
(2)原来这块磁铁标有红色和蓝色,那红色代表磁铁的北极,蓝色代表磁铁的南极。
设计意图:回顾经验,引发问题。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磁铁,介绍玩法,引发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
2.开始实验,把条形磁铁不同的两极碰一碰,并依次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教师小结,原来不同的两极会吸在一起,叫同性相吸,相同的两极不会吸在一起,叫异性相斥。
(三)结束部分
1.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运用,比如磁悬浮列车。
2.出示磁悬浮列车模型。
活动反思:《纲要》中强调了科学活动的重要性,并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启蒙式的,因此本活动通过猜想实验、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得出实验结果。幼儿将获得的信息进行记录,形成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是对幼儿科学方法掌握的促进。
《磁铁的秘密(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微反思
本次微课录制从活动构思、教案编写、材料准备、视频录制及后期剪辑完善历时三周左右。总体来说,本次活动构思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并且充分考虑了趣味性以及幼儿的主体性,最后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经验。但由于经验不足,仍存在些许缺点,缺点如下:
1.活动中引导幼儿记录时,记录方式的选择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教师的主观思维偏多。
2.由于微课与现场教学的差别,本该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发现原理的空间不足。
3.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设备教具的缺乏,视频的质量有待改进。
4.由于本次经验不足,在录制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下次微课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桥》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各种各样的桥的形状。
2.能自己动手搭建一座桥,感受桥的魅力。
3.通过了解桥的演变,感受科学发展的进步。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桥的功能建造及主要用的材料。
难点:能描述不同的桥的特征,建筑材料及功用。
三、活动准备
1.PPT课件(不同材料制作的桥、建在不同地方的桥的图片)。
2.一个关于桥的谜语。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一个谜语,让幼儿猜,引发幼儿兴趣从而导入主题。
教师:小朋友,老师说一个谜语,你们来猜猜是什么?
教师:样子像船不是船,永远停在江河畔,火车汽车它能载,光载东西不开船。让我们猜一下它到底是什么呢?(桥)
教师:相信聪明的你们已经猜到了,没错,猜对了,它就是——桥!
(二)引导幼儿回忆见过的各种桥
教师:小朋友,我们生活中见到各种各样的桥,那么你们见过桥吗?见过什么桥?它是什么样儿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各种各样的桥。
(三)教师编出示PPT图片,我们来看第一种桥
(1)吊桥
吊桥又称悬索桥,由悬索、桥塔、吊杆、锚碇、吊杆、加劲梁及桥面系所组,一般在景区可以看到
(2)独木桥
简单的人行桥,常用一面砍平的一根圆木做成的,架在悬崖等地上,最常见的地方是乡下,虽制造简便,但稍不小心就会受伤甚至丢掉性命。要经过这座桥、一定要在大人的陪伴下经过,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3)钢铁桥
我们再来看钢铁桥、钢铁桥是用钢铁作为主要建造材料的桥梁,具有强度高,钢度大的特点、这种桥呢大多在城市可以看到,有的小朋友上学的时候可以经过它。
(4)拱桥
拱桥指的是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像北京颐和园玉带桥,就是一种。还有河北的赵州桥,也是拱桥的一种。
(4)立交桥
立交桥全称为"立体交叉桥",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处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互不相扰的现代化桥梁,这种桥呢建设成本较高,通常只在高速公路互通、城市干道或快速路之间的交汇处建设,主要作用是使各个方向的车辆不受路口上的红绿灯管制而快速通过。那立交桥的主要功能就是避免多方向车辆在交汇处互相干扰,他的主要特点就是道路平面分离,或立体交叉形成多层。
(5)木桥
木桥以天然木材作为主要建造材料的桥梁,木桥是最早出现的桥梁形式,它具有重量轻,强度较高的特点,因为木材分布较广,取材比较容易,而且采伐加工不需要什么复杂的工具所以木桥是最早出现的桥梁形式。所以加工及各部分连接的构造简单等优点。但其也有易燃,易腐蚀,承载力和耐久性易受木材的各向异性及天然缺陷影响等缺点。这种桥大概只可以在山区景观区才可以见到的哦。
(四)让幼儿动手搭建一座桥
五、活动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这些桥,还会有更先进的外形美观的桥出现,小朋友们可以平时多多观察,就可以发现更宏伟的大桥哦。
活动反思
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影响了幼儿创造。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1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空隙》教学设计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通过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
2、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3、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一个空广口玻璃瓶,石头、小石子沙子、水若干,一把小勺、一根筷子,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
1、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2、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二、探究的问题
1、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试一试。
2、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三、记录实验过程。
1、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
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
(2)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
(3)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四、实验发现
1、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2、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1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谈感觉》教学设计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通过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导入,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知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
2.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
3.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教具:大积木块、海绵、锯沫板、镜子、布娃娃等,蚂蚁头饰每名幼儿一个。
2.学具:幼儿人手一个操作小筐(内放木积木、海绵块、小锯木板),每位幼儿两杯水(一杯染红色装热水,一杯无色装凉水)。
3.环境布置
请幼儿自带一件物品,布置活动室——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车、毛绒玩具、鹅卵石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
(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
(一)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师)你捏得动积木吗?(生答: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
2.幼儿摸摸锯沫板,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
(二)选一选: 请几名幼儿到台前来,任选一件喜欢的物品,告诉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软的、光滑的、粗糙的,还是热的、冷的……
(三)找一找: 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里边摸边问,哪些物品是硬的、软的、冷的、光滑的等,让幼儿逐一说出感觉。
(四)说一说: 平常还摸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柔软的、热的?
(五)小结: 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三、分组游戏:
《小蚂蚁搬东西》 听口令把小筐中软的东西送过来,或把硬的东西送过来。
活动结束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或和父母一起玩摸东西的游戏,让家长协助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湿漉漉、毛绒绒等。
18、大班科学活动《找平衡》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接触很多平衡现象,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物体的平衡。
终点: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活动准备
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彩笔
这是什么?彩笔可以在纸上画画,但是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用彩笔把纸顶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自自己试一试。
2.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样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原来用彩笔顶在这个点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打一点做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纸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平衡点。
小结:所以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将纸剪去一个角,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布飞盘,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等。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生活经验拓展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利用平衡原理做出来的东西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白纸的平衡点,然后让幼儿把找到的平衡点进行标记,再让幼儿改变纸的形状,再次找平衡点,知道物体形状的改变会让平衡点也随之改变,之后让幼儿找找其他物品的平衡点,但是在这里介绍活动规则是没能讲清楚活动的要求,导致活动中有部分幼儿不能清除明白的操作,让这一环节表现得有些凌乱,所以老师又需要加强操作要求的讲解,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经过各位老师的建议,在总结环节,应该有一个记录,让幼儿能直观的感受他们操作的结论,更能巩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另外,在活动中我还需注意自己的提问语言,需要跟多的思考,提炼语言,减少无效提问,给幼儿正确的引导,在幼儿回答错误时 能及时纠正,特别是幼儿找到的不是平衡点而是一个面时,应该及时提醒,才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设定。
1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水》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液体倒入相同的水中的不同现象,激发幼儿初步的探究欲望。
2、会制作糖水饱和溶液。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2个装有自来水水的大杯子、1个装有红色颜料水的小杯子、抹布1块、托盘2个、小木勺1个、白糖1杯。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杜老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故事,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喜欢。
2、故事讲述:森林里的魔术节到了,兔妈妈带着兔宝宝来观看魔术表演,台上的小狐狸左手拿着一杯红色的液体,右手拿着一杯透明的水,小狐狸一边说一边做,它说,它要将红色的液体倒入透明的水中,还要让红色的液体沉入杯底,要让一杯水变成两层,上面是透明的,下面是红色的。
说着,小狐狸将红色的液体慢慢倒入透明的水中,哇!好奇怪啊!真的变成两层了,太神奇了。
“妈妈,妈妈,我也要学变魔术,太好玩了!”
3、演示:将糖水饱和溶液倒入装有透明的水的杯中。
二、小兔学魔术——制作糖水饱和溶液
1、继续讲述故事第二部分——小兔自己在家里做实验不成功。(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演示用没有加糖的红色液体倒入透明的水中,一杯水都变成了红色。
2、讲述故事第三部分——兔妈妈解谜题。
教师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演示并制作糖水饱和溶液。
三、幼儿操作环节。
四、拓展环节:
幼儿在家里变魔术给爸爸妈妈看。
附:
《小兔子学魔术》
森林里的魔术节到了,兔妈妈带着兔宝宝来观看魔术表演,台上的小狐狸左手拿着一杯红色的液体,右手拿着一杯透明的水,小狐狸一边说一边做,它说,它要将红色的液体倒入透明的水中,还要让红色的液体沉入杯底,要让一杯水变成两层,上面是透明的,下面是红色的。
说着,小狐狸将红色的液体慢慢倒入透明的水中,哇!好奇怪啊!真的变成两层了,太神奇了。
“妈妈,妈妈,我也要学变魔术,太好玩了!”
“好啊!那咱们就回家去做吧!”
回到家后,小兔子迫不及待的做起实验来,它也学着小狐狸,左手拿着红色的液体,右手拿着透明的水,慢慢的将红色的液体倒入水中,可是每次都是一整杯水变成了红色。反反复复的做了好多遍,就是变不成两层,都快急死小兔子了。
“呜呜呜,呜呜呜,妈妈,你快来帮帮我,我怎么也变学不会,怎么办呢?”
兔妈妈走过来说:“不哭,不哭,你看妈妈怎么做?”
说着,兔妈妈拿来一杯白糖,拿来很少的一小杯红色的液体,它把白糖大量的倒入红色的液体中,又拿来一个小木勺,一边搅拌,一边说,白糖和红色的液体加起来,搅拌后就变成了小狐狸手中的红色液体了,这样红色的液体就会变重,倒入水中时候就会下沉。但是,你一定要加入大量的白糖,一定要让液体变成像蜂蜜一样粘稠才可以倒入。
说着,兔妈妈提起小木勺看了看,又搅拌了好一阵子,又把小木勺提起来,看到小木勺上的液体变得粘稠,才放下小木勺。右手拿起透明的水,慢慢的将红色的液体倒入水中,小兔子尖叫起来了,“妈妈,妈妈你真厉害,成功了,成功了!”说着,小兔子也做起来了……
大班科学《奇妙的水》课后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节课注重情境教学,整个活动过程童趣化、低幼化,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习科学道理。
本活动难度不大,但能够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并能够让幼儿体验科学乐趣,孩子们通过成功的操作和体验,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果蔬发电》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增加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对科学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能动手操作果蔬发电。
3、通过制作果蔬电池,了解果蔬发电的流程。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果蔬发电的流程。
活动难点: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果蔬和蔬菜:土豆、桔子、苹果
2、果蔬发电材料:导线、LED灯、锌片、铜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
秋天是一个丰收而又喜悦的季节,许多的水果、蔬菜、庄家都成熟了。这些食物不光能促进我们的身体发育,而且水果和蔬菜还有很奇妙的用途。
1、秋天有好多水果、蔬菜成熟了,你们爱吃吗?
2、你们知道水果和蔬菜有其他什么用途吗?
二、教师出示果蔬发电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为什么通过几根电线把果蔬连起来后,小灯泡就会发亮?
小朋友,你们想当科学家吗?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小朋友们自行讨论,想一想怎么做。
三、教师演示操作实验,幼儿仔细观察
1、教师一边讲解动作要领一边操作
(1)做成这个实验的操作材料有带酸性的果蔬、铜片、锌片、电线、LED灯泡
(2)先用一根电线将锌片连接起来,线的另一端和LED灯泡相连。
(3)再用另一根电线把铜片连接起来,线的另一端和灯泡相连
(4)最后把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在果蔬上。
(5)观察:灯泡的情况
2、教师强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做两组实验:
(1)每个果蔬中,分别查入一个铜片、一个锌片、不要离的太近,更不能碰在一起。
(2)第一次用土豆先做,第二次用橘子做。
(3)多练几个果蔬电量就会大些。
四、教师指导两人一组进行操作
五、请幼儿讲述实验操作过程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用家里的果蔬和蔬菜进行果疏发电
果蔬发电(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小朋友们增加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对科学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同时也能动手操作果蔬发电,制作果蔬电池。活动一开始以变魔术的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出主题,随后出示蔬果(土豆、橘子、苹果)提问老师今天要做什么?让幼儿们思考,小朋友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回答说可以做水果沙拉,水果拼盘,烧土豆等等,随后老师提示可以用来做一个果蔬电池,讲解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最后让小朋友们实际操作,做成果蔬电池,小朋友们非常高兴。在整个环节中操作环节很重要,因为只有动手操作后才能体会成功的乐趣,并且在操作中遇到一些问题老师帮助解决,幼儿的成长经验才深刻。最后让每位小朋友都尝试了制作果疏电池,通电使得小灯泡亮起来。从整体来看,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已经基本达到,激起幼儿热爱科学探究还得继续加油,从日常的生活中点滴培养。一次活动对小朋友们的影响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累积起来的功效却是不容小觑。
2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彩色泡沫》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
2.体验探究过程,并在探索时有所发现时会感到兴奋和满足;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重难点:尝试自己进行彩色泡沫实验
活动准备:白醋、洗洁精、纸盘、透明塑料杯、搅拌棒、彩色墨水、小苏打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生问候
2.谈话导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制作泡泡水的,和其他幼儿分享一下(幼儿自由说出自己的制作方法:将洗洁精添加到水中,搅拌均匀,会产生小泡泡,用吸管蘸一点水,能够吹出好多的泡泡)
二、基本部分
1.教师介绍新实验的名称及实验所需要的材料。
实验名称:彩色泡沫
实验材料:白醋、洗洁精、纸盘、透明塑料杯、搅拌棒、彩色墨水、小苏打
2.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提问如何操作会产生彩色泡沫?(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测)
3.教师开始示范操作,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一边介绍操作方法,一边操作,幼儿仔细观察。
4.幼儿自己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需要帮助的幼儿。(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幼儿,及时引导、提问)
5.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实验是否成功或在实验中、实验后发现的现象有哪些?(教师关注幼儿对实验的兴趣及在实验中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①苏打粉加入到白醋中,会迅速起泡沫,溢出塑料杯,膨胀起来;
②泡沫会在几分钟后逐渐消失;
6.教师小结:白醋属酸性,和小苏打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白醋中加入洗洁精会让泡沫更加丰富。
三、结束部分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小实验。
《彩色泡沫》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实验活动在幼儿意犹未尽的探索中结束了,回想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尝试,我想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有关的小知识,更为今后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大班幼儿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比较强,孩子们总想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分享给同伴,在本次活动中,我特意将孩子们喜欢的制作泡泡水的实验作为导火索,激发孩子们操作的兴趣,也为后面的彩色泡沫实验打下基础。让他们愉悦地探索、尝试、发现,快速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活动的有效性。
二、坚持“儿童第一”的教育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准备了充足的操作材料,使幼儿能够自主进行实验。同时,巡回指导,及时对幼儿进行帮助,使幼儿能顺利地实验。
2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5的组合和分解》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本微课通过创设讲故事教学情境,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组合和分解的方法及规律,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达到实践练习强化的效果。设计结合幼儿实际、动画演示、角色扮演活动、电影特效、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幼儿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总体设计思路:设计4个小动物→复习4的组合→引出小猫分鱼故事→小鱼排列讲解5的组合→小猫分鱼故事讲解5的分解→回顾故事加强理解→做游戏完成练习→延伸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活动为大班科学领域中的数学活动,在孩子们学习了4的组合和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本节课主要让孩子们学会5的组合和分解,并能用一定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情况分析】
孩子们学习了4的组合和分解的基础上,学习5的组合和分解,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相对能容易一些,再通过故事和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能自主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量为5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2、在活动中学习掌握5的组合和分解。
3、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能学习并掌握5的组合和分解
【教学难点】
5的组合和分解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操作法、角色扮演法
【学习方法】
体验式学习法、合作式学习法、分享式学习法
【教学媒体】
PPT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文件、动画影音、手机、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景导入:四只动物,帮助幼儿复习巩固4的组合。
——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有几只小动物们要来给大家讲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小猫”,“小鱼”,“小猴”,“小狗”。
——复习4的组合,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二、基本部分
1.以《小猫分鱼》的故事为线索,引导幼儿学习5的组合
——一天,天气特别晴朗,小猫来到河边准备钓鱼,数一数河里有几条小鱼?
——第一次有1条小鱼特别地顽皮,游到了最前面,后面的4条小鱼都去追它,大家数下一共有几条小鱼呢?1,2,3,4,5,是5条小鱼。
——第二次前面有2条小鱼,后面3条小鱼,也是5条小鱼;
——第三次前面有3条小鱼,后面2条小鱼,也是5条小鱼;
——第四次前面有4条小鱼,后面1条小鱼,还是5条小鱼。
——总结:数字1和4合起来就是5,2和3合起来也是5,3和2合起来也是5,4和1合起来同样还是5。
2.继续探索故事,指导幼儿学习5的分解。
——看见河里有这么多的小鱼,拿起钓鱼竿就开始钓鱼,不一会,小猫就钓到了几条鱼,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小猫钓了几条鱼?
——小猫想请自己的好朋友小猴和小狗来做客,这5条鱼该怎样分给小猴和小狗呢?
——第一次给小猴分1条鱼,小狗分4条鱼,5可以分成1和4;
——第二次给小猴分2条鱼,小狗分3条鱼,5可以分成2和3;
——第三次给小猴分3条鱼,小狗分2条鱼, 5可以分成3和2;
——第四次给小猴分4条鱼,小狗分1条鱼, 5可以分成4和1;
——总结:数字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又可以分成3和2,还可以分成4和1。
3.找找数字的规律,回顾所学内容。
——让我们找一找数字的规律,左边的数字为1,2,3,4从小到大排列,是逐渐增加的规律;右边的数字为4,3,2,1从大到小排列,是逐渐减少规律;
——《小猫分鱼》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学到了数字5是由4种方法组合和分解而成,分别为1和4,2和3,3和2,4和1,同样也学到了1,2,3,4为逐渐增加的规律,4,3,2,1为逐渐减少的规律。
4.游戏:《小猴分桃子》
——小猴为感谢小猫,摘了一些桃子来,要把桃子分给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如何分呢?
——玩分桃子的游戏:按照小猫分鱼的方法,先把桃子分成两堆给小猴和小狗,然后分别数一下每一堆的桃子是几个?
——老师扮演小猴,两位小朋友扮演小猫和小狗玩游戏,并学习相应的记录方法。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用《小猫分鱼》的方法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分享好吃的东西?
《寓教于乐—5的组合和分解》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数学的教育应该生活化、游戏化。
本节活动老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来设计活动,目标把握的准确,活动的设计新颖,整个活动轻松、有趣,能用故事和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让孩子们通过一些练习,也能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5的组合和分解。在活动中老师还添加了一些延伸的内容,让孩子找一找数字的规律,让孩子在自己动脑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更深一步的提升,这也为孩子的幼到小衔接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孩子在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进步。
当然,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后面练习分桃子的部分,可以采用真实的活动视频,这样就能更加真实地反应出孩子对本节活动掌握的情况,也能让这节活动的实效性变得更强。以上就是我对这节活动的一些总结和反思,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还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自己的活动变得更加科学、有趣、操作性和指导性更强。
2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5的分合》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和合成,知道5可以分为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仍是5。
2、初步体验总数与分出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
3、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并正确表达。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掌握5的分合。
活动难点:体会总数与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
活动准备:桃子树、蘑菇地可操作教具、记录卡、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带小朋友去郊外玩玩,来到了桃树下,来到了蘑菇地里。小朋友数一数有几颗桃?几个蘑菇?
二、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分别摘掉一颗桃或一个蘑菇到篮子里
2、说一说剩下几颗桃或几个蘑菇,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3、观察剩下的桃子和蘑菇与篮子里的桃子和蘑菇之间的关系
三、完成记录卡
幼儿自由摘取不同数量的桃子或蘑菇到篮子里,并用数字卡片在记录卡上表示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认识数的组成,体验分与合,所有的操作和练习都是把若干个实物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成。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不断体会分与合,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又是有联系的。
2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过冬》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学会把过冬方式相同的动物进行归类。
2、能用自然清楚的语言描述关于动物过冬的经验。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课件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过冬的四种主要方式。
难点:归纳操作,讲述理由
四、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下雪了,小猪佩奇要去找她的动物朋友一起堆雪人。来到小刺猬和小青蛙的家里,发现他们都在睡觉;
那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刺猬和青蛙在冬天会一直睡觉呢?
(二)介绍动物的过冬方式
刺猬和青蛙是怎样过冬的?(介绍冬眠)
大雁的过冬方式(介绍迁徙)
松鼠的过冬方式(介绍储藏食物)
绵羊的过冬方式(介绍换毛)
(三)提问幼儿分类其它动物的过冬方式
储藏食物——松鼠、蜜蜂、蚂蚁等。
冬眠——蛇、青蛙、乌龟、熊等。
迁移过冬——大雁、燕子等。
换毛过冬——兔子、绵羊等。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你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可以和身边的朋友们一起说一说。
《动物过冬》活动反思
首先从微课课题选择上来说,我选择的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小动物,针对当前的季节变化,动植物都进入了过冬的状态,如燕子南飞、青蛙冬眠都是他们关注的事情。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对动物过冬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其次,从微课的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活动中我紧紧围绕“激发幼儿探索动物过冬的兴趣”。在对这一点的突破中,我主要借用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辅助教学。如从开始的导入,我就把幼儿的思维集中到对青蛙和刺猬过冬方式的探讨上来,根据平时的观察和体验,促使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探讨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在微课的制作上,我选择用小猪佩奇这个小朋友们都很喜爱的卡通动物来引入主题,在阐述问题的时候也多采用动画、卡通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看中思考,在思考中建构新知。
2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藏着平衡的原理。那么如何让深奥的科学原理更贴近幼儿生活?那么让抽象的物理现象在孩子的动手操作中体验感知,是本节活动设计的初衷。在日常的户外活动中我发现好多孩子爱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翘翘板、滚油桶,踩高跷、骑自行车等。玩的较顺手的大多都是协调性,平衡感较好的。其实生活中很多的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那么如何让深奥的科学道理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的思维方式那?这是本节课的设计的初衷。
活动思路:
1、对于大班孩子想给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把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搬进课堂,让幼儿知道平衡的简单原理(找支点、需要力量的均衡)所学知识服务与生活,了解平衡在生活中的使用。
2、整个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环境,想给老师们自主活动认识的启发。
3、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4、首先用顶纸盘游戏让幼儿对平衡概念有初步的感受,激发起探索兴趣;其次,通过自主探索游戏“顶起来”,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各部位顶起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知道只要找到物体的平衡点,许多事物都能保持平衡的道理;再次,大胆投放更多材料让幼儿合作尝试,
5、让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在回归生活,说说玩那些游戏需要平衡。
6、通过PPT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感受生活中平衡的运用。
活动目标:
1、探究物体间保持平衡的方法
2、运用平衡的原理来迁移解决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3、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废旧材料)
蛋糕盘、颜料笔、木质积木(圆柱形) 皮球、PVC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小朋友熟悉的两种材料(蛋糕盘、统一规格的细水粉笔)猜猜这两样材料今天将这样使用?画笔兄弟想顶起纸盘兄弟来跳舞,小朋友们觉得画笔兄弟的想法可以成功吗?认为可以的请举手,不可以的请举手 ?号那我们一起来见证试验。(请愿意尝试的幼儿上来操作。)分享如何做到的?(保持平衡,寻找中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探究的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平衡
二、 展开(案例展示)
那我们一起用生活身边的材料来感知这一现象。
案例一:
材料:纸筒、皮球、木板、积木
玩法:
小朋友想想它们能不能像画笔兄弟一样互相顶起对方能?(请幼儿尝试操作)
案例二
材料:画笔两支
玩法:请探索让下面的拖住上面画笔不掉。
案例三
材料: 积木
玩法:让积木不借助任何外力站立在指尖上。
案例四
材料: PVC管、木板
玩法:尝试站立在木板上如何让身体保持平衡。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三、检验迁移
1、想想你们在幼儿园玩的哪些游戏中也蕴藏着平衡的现象?
出示:幼儿经常玩的滚油桶、滚铁环、踩高跷的图片。
四、生活经验拓展
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蕴藏着平衡原理,平衡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PPT生活中运用平衡原理的现象)
今天我们了解了无论是游戏还是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蕴藏着平衡的原理。那每种物体的平衡点都一样吗?那就让我们继续探索寻找生活中更多有趣的平衡现象.
《有趣的平衡》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通过自主探索游戏“顶纸盘”引导幼儿找到事物的平衡点,实现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然后结合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杂技视频等,让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结尾抛出问题结束,可以激发幼儿进一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动手操作探索的意愿。
通过案例直观的了解平衡现象,在做做、看看、想想中渗透知识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表演等扩展延伸,活动目的在于培养了幼儿採素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了幼ル的观察、比较、思考和细心做事的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主动探素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这个活动也带给我们很多很深的思考,比如幼儿园教师如何对许多科学现象既准确又合理的解释,在把握各年龄段科学内容难易的同时,如何才够深入出地让孩孩子更明白更了解,这些仍是我们思考和做进一步的探讨。
2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对象:大班幼儿及家长
授课时长:10分钟
一、教学内容
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有角的物体不可以滚动。
二、教学目标
1、幼儿了解物体的形体,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滚动。
2、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3、激发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难点:认识物体的形体,并可以流利地说出它的形体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操作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 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体育场今天有一场滚动比赛,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参赛选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报纸、八宝粥桶)
2、 学习新知识:
(1)引导幼儿了解球体和圆柱体为什么会滚动?
(2)幼儿了解正方体、长方体、长方形为什么不可以滚动?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幼儿操作并作出判断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幼儿来动手试一试它可不可以滚动,可以滚动的打√,不可以滚动的打×。
(4)、归纳总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布置作业:家中寻宝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滚动的物体。
微反思: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
通过此次微课设计活动,我感觉有些设计还是有创意的,有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此活动比较好地方是通过情景的导入,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倾听力比较专注,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幼儿了解滚动物体的特征,同时也巩固了对形体的认识。但也有不足之处,在画面和声音的制作中,会有一点不同步,让教学对象会有无聊的等待。
在日后的制作过程中应该不断改进,做到做到画面声音一个步调,更能引起教学对象的兴趣感和参与感。也要把画面设计的更有动画感,更加引起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多和同行去探讨,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
2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学设计活动反思
设计意图:
自然界的声音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是对于声音是怎们产生的却又很陌生的。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本节课我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声音产生的秘密,并借助声音驻波器感受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幼儿感受身边的噪音,了解其危害,再次增加幼儿对声音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感受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3、感受身边的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体会好听的声音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小鼓、碰铃、串铃、三角铁等各种乐器和盘子、碗、小勺等任何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教学课件(声音驻波器)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播放好听的音乐,幼儿感受这段音乐的美好。
——激发兴趣,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并请个别幼儿向集体展示。
——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幼儿说出这种物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3、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小鼓,敲击产生声音,通过小豆子在鼓面上跳舞的实验,从而明白,声音是因为物体间碰撞振动而产生的。
4、教师设疑:怎样能使小豆子在鼓面上跳的高一点?怎样使小豆子在鼓面上跳的低一点?幼儿探索,并实际操作,得出结论,拍打鼓面的力量与小豆子跳的高低有关系。
教师总结:物体振动强度大,产生的声音就会大;相反,物体振动强度小,发出的声音小。
5、结合声音驻波器,想象直观的感受物体振动与声音大小的关系。
6、幼儿感受生活中的噪音,如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建筑工地的施工声、KTV唱歌的声音等,了解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同时感受好听的声音带给人们的愉悦感。
活动反思
在自然界中,声音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但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却很陌生。为了培养孩子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本此活动,我设计从聆听声音、探索声音、发现声音秘密等几个环节着手,重点探索声音产生的秘密,难点是让孩子借助声音驻波器探索声音的大小和物体振动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这节微课,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视觉、听觉、感知觉等方面对声音产生兴趣,直观的通过视频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我还借助幼儿园科学探索室的声音驻波器演示,观察声音的大小和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达到这节活动的目的。在活动最后环节,我寻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噪音,让幼儿感受噪音带给人们的危害,呼吁孩子们远离噪音的污染,让好听的声音来装扮我们的世界,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
因为是一节微型课,自己设计的不是很充足,声音的探索也需要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去探索,这只是给孩子在探索声音的过程中抛砖引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也是《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核心理念,希望评委老师们看到这节课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4的分解》教学设计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操作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2、初步感知4的分解规律,认识分合号。
3、通过游戏、操作,学习4的分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帽子、分合号、1-4数字。
2、纽扣、纸盘、PPT。
活动过程
一、集体游戏:撒纽扣,学习4的分合。
1、教师:请每位小朋友数出4颗纽扣,小手放在盘子的上方。松开手后把钮扣撒下去,仔细看看盘子里有几颗纽扣,盘子外有几颗纽扣。
2、幼儿进行游戏,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操作结果。请老师帮助记录数字。(结果相同不重复记录)
3、学习记录4的分解,认识分合号。
记录444
221331
4、教师出示分合号,幼儿观察。
二、出示教学图片—帽子,学习分类,进一步学习4的分解。
教师:羊妈妈给羊宝宝们织了好多顶漂亮的帽子,请你帮助羊宝宝把相同颜色的帽子整理在一起吧。
整理4
13
22
31
三、引导幼儿观察4的分解规律。
教师总结:左边的数字从小到大,右边的数字从大到小。
四、游戏---拍手打节奏。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1和3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2和2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3和1
活动延伸
在区域提供相应材料,供幼儿操作。
《4的分解》活动反思
由于幼儿刚刚学习了2和3的分解和组成,前两次主要是由老师拿实物进行分合,帮助幼儿理解分合的含义,然后让孩子们能用语言进行表达分和合的过程,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已具备这样的条件下,在学习4的分解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幼儿们通过自己的尝试、来探索学习4的分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摸索中去获得知识,找寻答案。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4的分解,准备下节活动课继续4的组成。本节活动课一共有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撒纽扣游戏。第二环节:出示教学图片。第三环节:集体观察发现4的规律。第四环节:拍手结束。
在课后经过反思我又作了以下的调整:
1、第一环节中在幼儿玩撒纽扣时,老师应及时进行数字的记录,为幼儿下一环节的记录作好铺垫,降低难度。
2、在第二环节中应让幼儿小组活动,这样更好地集中幼儿注意力。
3、老师应给孩子更多的空间,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在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归纳出结果。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孩子们的收获也不小。
2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加入石子后能够让水位升高,了解水位上升的原因。
2.探究发现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乐于合作实验,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重点:知道有水的瓶子加入石子后能够让水位升高,了解水位上升的原因。
活动难点:探究发现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乌鸦喝水》课件,实验记录单。
2.实验一材料:每组 2 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有不同量(高水位和低水位)的水,大石子;实验二材料:每组相同水位的瓶子 2 个,大小不同的石子各 1 杯,记录纸 1 张;实验三材料:每组低水位的瓶子一个,大小不同的石子、沙子若干、漏斗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2.结合课件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
3.提问:故事中的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加入石子后真的可以让瓶子里的水位上升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小乌鸦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到水呢?
4.小结:只有亲自试验一下,我们才能验证乌鸦是否能够喝到水。
二、实验验证“乌鸦喝水”。
(一)实验一:探究不同水位的瓶子加入石子后乌鸦是否能够喝到水。
1.出示不同水位(中高水位、低水位)的瓶子、石子。
提问:这两个瓶子哪里不一样?你觉得这两个瓶子里装入石子后水位能够上升到瓶口让小乌鸦喝到水吗?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结果。
3.师:请小朋友们来实验验证一下到底加入石子后能不能让乌鸦喝到水。
4.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加入石子后水位上升了吗?
两个瓶子是否能够让乌鸦喝到水呢?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加入石子后水位能够上升呢?
6.小结:加入的石头占据了水的位置,将水挤到了旁边与上面,就会让水位上升。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就算放很多的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多,乌鸦放很少的石头就能喝到水。
(二)实验二:探究石子的大小与投放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两个相同水位的瓶子,大石子和小石子。
提问:小乌鸦发现了有大小不同的石子,但一次只能投放一颗石子,如果要尽快喝到水的话,它应该投放哪种石子呢?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表达自己的理由。
3.幼儿分组实验使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分别放到两个一样高水位的瓶子中,并记录使用的石子的数量。
4.请幼儿大胆讲述分享结果。
提问:哪种石子用的多?哪种石子用的少?想一想为什么呢?
5.小结:石子大,使用的数量就少,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少,就能更快的喝到水;石子小,使用的数量就多,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多,喝到水的时间也会更长一些。
(三)实验三:探究使用不同材料让乌鸦喝到低水位瓶子里面的水。
1.出示低水位的瓶子、大小不同的石子、沙子、漏斗等材料。
师:小乌鸦如果只找到了这个低水位的瓶子,它可以怎样喝到里面的水呢?请小朋友们合作使用不同的材料试一试。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不同小组的方法。
3.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哪一组成功了?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你们使用了什么材料?
哪一组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成功呢?
小结:大石子之间的空隙可以用小沙子来填充,这样能够继续将水往上排。
三、发散思维:如何用其他方式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呢?
1.提问: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呢?
2.鼓励幼儿大胆思考表述想法。
小结: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大胆想办法的小朋友,生活中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学习小乌鸦,不怕困难,愿意动脑筋解决问题。
四、活动延伸
1.班级益智区中投放大小不同的石子、布、羽毛、吸管、纸巾等材料,幼儿自由探索“乌鸦喝水”的方法。
观察、捕捉每个小组不同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分享帮助幼儿提升共享学
大班科学《乌鸦喝水》课后反思
1.借助寓言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幼儿活动兴趣。
此活动首先以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导入,并结合故事内容顺势提出关键性问题:“故事里的乌鸦真的能够通过在瓶子里加入石子的方法喝到水吗?”引发幼儿思考,创设出帮助乌鸦喝到水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实验层层递进,凸显幼儿的主动学习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引导幼儿思考在不同材料与情境下乌鸦是否能喝到水,如何能更快地喝到水,问题的答案通过幼儿实际操作来验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过程中教师用关键性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实验前的思考、预测、实验验证、观察、表达实验结果、分析原因等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3.合作实验发挥同伴小组学习的优势,捕捉提升共享探究经验。
幼儿四人一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互相讨论,互相配合。教师细致习经验。
30、教学设计大班科学活动《磁铁找朋友》
《磁铁找朋友》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一节优秀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本教案含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磁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设计的《磁铁找朋友》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身边无处不在的磁铁,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
活动目标
1.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
2.能够记录磁铁吸铁的实验结果。
3.对磁铁吸铁活动感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记录磁铁吸铁的实验结果。
难点: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及其应用。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
磁铁
铁制品:回形针、凤尾夹(铁夹子)、硬币、钥匙
非铁制品:雪花片、彩带、气球、纸杯、扑克牌、橡皮泥
2.记录材料: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表
3.教学辅助材料:
PPT、操作背景音乐、磁性白板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解故事《磁铁找朋友》,创设活动情境。
小朋友,你有好朋友吗?
(呈现PPT)有一个磁铁很孤单,它准备外出寻找朋友。他想要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呢?他想要的朋友是,一靠近,就能和它吸在一起,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
(呈现PPT)他走呀走,遇到了凤尾夹(铁夹子)、硬币、钥匙、雪花片、彩带、袜子、气球、皮筋、纸杯、扑克、橡皮泥。
二、幼儿探索活动1:磁铁和铁制品交朋友
1.幼儿猜想故事的结果、教师记录
磁铁会和它们成为朋友吗?请小朋友们动动小脑袋,想一想,猜一猜,磁铁能和谁做朋友?为什么?请小朋友们举手回答。
2.教师小结
刚才起来分享的三位小朋友认为磁铁能和……成为好朋友,那接下来我们就实验一下,看看磁铁可以和谁成为好朋友。
3.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但在实验之前我要先说一下操作规则。一会,请小朋友们一只手从长方形的分格筐中拿出一个材料放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拿着磁铁靠近它,看看磁铁能不能和它吸在一起,如果能,请在旁边的记录表上相应的位置划“√”,如果不能,就划“×”。再拿下一个材料进行操作。在实验前我们的材料都是整齐的放在桌面上的,所以我们在试验后也要把材料整齐的放在桌面上。
4.幼儿操作(播放背景音乐)
5.幼儿分享,教师小结
操作完的小朋友在记录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把材料整齐的放在桌面上,把小椅子放到桌子下,然后拿上自己的记录表坐到前面来。
你们给磁铁找到了哪些好朋友?小头爸爸也给磁铁找了好朋友。(呈现PPT)有凤尾夹、硬币、钥匙。你找的和小头爸爸找的一样吗?请举手回答。
为什么磁铁能和它们做朋友?(他们都是什么材质做的?)因为它们都是铁做的。
三、幼儿探索活动2:利用磁铁吸铁的特性,帮助磁铁和扑克牌交朋友
1.创设活动情景,提出再次操作要求
谁的哭声,原来是磁铁没和扑克牌做成好朋友,扑克牌不高兴了。我们的小朋友可以帮帮它们吗?刚才的操作中,我们发现磁铁不能直接和扑克牌做朋友,那我们可不可帮它找个小帮手呢?
2.幼儿探索,教师个别指导
引导幼儿总结吸起非铁制品的方法。(给非铁制品绑上铁制品后,放在桌面上,用磁铁去吸铁制品,就能把非铁制品从桌面上吸起来;在非铁制品的下面放上铁制品,磁铁靠近铁制品在的位置时,就能把非铁制品夹在它和铁制品的中间,从而吸起来。)
3.幼儿分享。
你帮助扑克牌和磁铁做朋友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4.教师小结。
(呈现PPT动画)我们可以把给扑克牌夹上铁夹子,放在桌面上,当磁铁靠近铁夹子,吸起铁夹子时,同时也把扑克牌吸了起来。我们还可以在扑克牌的下面放上铁夹子,磁铁靠近铁夹子在的位置时,就能把扑克牌夹在它和铁夹子的中间,从而吸起来。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的小朋友帮助磁铁和回形针、铁夹子、硬币、钥匙这四个铁制品做了好朋友,还在他们的帮助下帮助扑克牌和磁铁做了好朋友。老师把所有材料都放在了科学区,小朋友们可以在区域时间去帮助磁铁找到更多的好朋友。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幼儿利用磁铁吸铁的特性,帮助磁铁找到更多的朋友(非铁制品)
活动总结
在本次的活动中,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结合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环节中,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并重,基本达成活动既定的教学目标。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态和语言都略显生硬,教学机智不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
3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我的配方》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法探究配制彩泥的秘密。
2、尝试做简单的实验记录。
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各种水彩颜料、面粉、水、葱、芝麻、豆类等配方材料以及毛巾、盘子、笔、两张事先画好配方的表格、记录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问题导入法: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团彩泥)
这团彩泥是我自己配方后制成的,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多种方法配制彩泥
1)幼儿实验前教师先介绍配方表格记录纸
表格上画有许多材料(同文字相配),你用了什么材料,用了多少,请在表格的相应位置打“∨”。
2)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方法开始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4)幼儿相互交流自制彩泥的心得,并交流配方:
(1) 幼儿介绍配制成功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2) 幼儿介绍配制失败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3) 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成功和失败的表格进行比较)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用各种方法配制彩泥
1、每个幼儿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重新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情况,并在第二张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2、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3、展示彩泥配制成功的记录表2,彩泥配制失败的记录表2。
4、幼儿对记录表进行比较交流。
四、延伸活动
1、彩泥配制成功的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创作。
2、个别创作失败的幼儿允许他们再次尝试,从种感受配方的秘密。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3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2、辨别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3、使幼儿乐于倾听各种悦耳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6、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倾听悦耳的声音,辨别不同的声音。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制作好听的声音,以增加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之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的形式了解声音。
活动准备:
①玩具或乐器的引出,能为幼儿带来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学习更主动.更积极。
②录音机的使用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体会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③识字与瓶子的提供,为孩子打开了动手操作的大门,让幼儿有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与同伴大胆的进行交流,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同伴之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形式:小组、个别、整体
活动过程:
1、导入,我采用了猜测法来进行导入。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法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用录音机放出小猫.小狗.火车等声音,让幼儿对他们的声音感到好奇。)
2、活动展开:
①玩玩具,找声音,让幼儿自己动手,找属于自己喜欢的好听的声音。以增加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②增进幼儿对声音的了解,让幼儿回忆身边的声音。让幼儿能正确分辨出好听与不好听的声音。正确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③自由操作好听的声音,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之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让幼儿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做喜欢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做的好听的声音。我们可以帮你的声音设计一个名字,这样它就不会孤独了。
④幼儿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好听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好听的声音不刺激我们的耳朵。
3、结束部分: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声音,最后我们一起来到操场和草地上听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让幼儿亲临自然,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好听的声音。
4、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己收集或制作好听的声音,也同父母一起完成。这样能提高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合作能力,共同找到或创造出好听的声音。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多孩子来说这种活动是与父母增进感情并能激发幼儿自信和自主的造作能力和活动。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活动同样具有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制作好听声音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中主动地参与活动,学会倾听,听辨和模仿不同的声音,体会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
3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植物的弯曲运动》教学设计反思
本活动来自主题《弯弯绕绕》,弯绕既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实用性。而对于植物的弯曲运动对于孩子来说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活动中需要老师引导孩子观察各种植物的弯曲现象,并对一些弯曲了解他们的作用,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产生兴趣,认识几种攀缘植物。
2、更主动地关注各种特定的形状,体验发现的乐趣。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第25号。
2、事先在幼儿园附近寻找有弯绕植物的场所。
3、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弯绕
1.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这些植物长得怎样?
2.爬山虎长得怎样?为什么会爬得这么高呢?(引导幼儿说出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及叶片上的“脚”,向上攀缘的)
3.牵牛花是怎样生长的呢?(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茎的攀附缠绕现象,即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
4.西瓜长在地里时有一根长长的藤,这根藤又是怎样的呢?(帮助幼儿理解瓜藤都是弯弯绕绕的)
5.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
(二)找找弯弯绕绕的植物
1.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许多,让我们去找找看吧。
2.幼儿结伴去户外寻找攀缘植物并记录。绘画记录不必强调画面的逼真,只要能表现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即可。
3.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藤蔓(茎、须)是怎样长的?
【活动反思】
4-5 岁的孩子喜欢动手动脑探究事物,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在 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支持、接纳孩子的探究行为,并给予一些观 察和探究方法的指导:如比较性观察法、连续观察法、分类法、记录 法等。在活动中我运用提问的方法,让幼儿对几种爬藤植物的外形特 征和攀爬方法进行比较性观察,使幼儿更好地发现它们各自的不同。 除了横向的比较,还有纵向的比较,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时机,对 比观察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发现了爬藤植物爬高的原因;对比蔷 薇开花前开花后的效果,发现了它对我们人类的用处。当苒苒发现了 一棵类似攀缘植物的小苗时,我支持、赞赏她的发现,并利用拍照的 方法帮她记录,将照片贴在主题墙上,有助于她后续的观察。在观察 和探索过后,我和孩子一起对几种植物按照攀爬的方法不同进行分 类、概括,使他们对藤蔓植物的种类及其特征有了较清晰地认识。幼 儿在不断地观察、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会慢慢地积累经验,迁移经验, 形成受益于终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教学设计故事反思
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本篇是以食物的旅行为例,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
活动目的: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加深幼儿对身体的了解,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合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卡片数套,小兔布偶一个,食品、白板纸、油画棒、大小塑料软管等材料若干。
2、课前与爸爸妈妈讨论及查找有关资料。
3、主题环境创设(人体模型、人体各结构图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每人吃一块萝卜片,谈话关提出问题让幼儿猜测,引出课题“食物的旅行”。
1、讲述故事“萝卜的旅行”。
2、利用小兔布偶,重点提问:萝卜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二、幼儿自选食品(糖、饼、果等),再次体验食物在身体里的感受。
三、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1、教师演示课件,帮助幼儿认识消化器官的名称。
2、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3、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讨论:辨别哪些是健康的饮食行为?哪些是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教育幼儿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分组操作活动:加深对人体主要消化器官的理解。
1、分组玩拼图游戏。幼儿利用小卡片,合作拼成一幅完整的人体消化系统图。
2、部分幼儿躺下将人体外形轮廓勾画出后,自主选择大小、长短不一的塑料软管等材料(做食管、胃、小肠、大肠等)。
3、分享交流:教师与幼儿共同将做好的人体消化器官图布置在室内主题栏目中。
附故事:《萝卜的旅行》
小兔最喜欢吃萝卜了,小兔把我放到嘴里,嚼呀嚼,把我弄得痒痒的,一不留神,我就被吞了下去。不一会儿,我到了一条长长的管子里,就像坐滑梯一样,真好玩!还没等我玩够,就滑到了一个大袋子里,这大袋子可神奇了,它会一边分泌出一些液体,还一边慢慢地蠕动,把我磨得呀越来越碎,越来越碎...被磨碎的我接着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管子里,像迷宫一样,好不容易出了迷宫,我就到了一条皱巴巴的大管子里,在这我的营养都被吸收掉了,最后我就被排出了体外。
活动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并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新课之前,我先引领学生回顾了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然后引入食物消化的讨论话题。学生很容易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并且能马上理解这些器官都是消化器官。但是,学生对于肝是消化器官却不是消化道这点不理解,因此,我又加入了消化器官、消化道概念的对比,以及肝的功能的扩充。在了解如何保护消化器官时,学生也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饭后不剧烈运动等。
学生在这节课中提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课堂反应很积极,他们对于平时看不见的肚子里面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跟随食物一起在消化道内旅行时有很多次“原来是这样的”反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的好奇得到满足心的同时,这些知识也能深深的映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且能积极主动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这样才达到了科学课的目的。希望能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探索科学的奥秘。
3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旋转的世界》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各个部位的活动,体验自己在旋转时的感受,初步了解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
2、通过自由玩会转的玩具,与同伴相互交流的活动,初步了解物体的一些旋转方式
3、通过转动理发店标记牌、小鸟纸环、转转卡等玩具的活动,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旋转中物体图案的视觉变化,激发制作转转卡的兴趣
4、在提供制作风转的基础上,通过幼儿自选材料,创造性制作自己的转转卡和同伴相互交流的活动,让幼儿感受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体验和发现的快乐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6、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转转卡、理发店标记牌、小鸟纸环、各种会转的玩具、牙签、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听音乐做运动,转动身体各部位
2、幼儿讲述自己身体那些部位转动了刚才我们做运动时发现身体有很多地方可以转动,我想请小朋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发现
3、幼儿玩会转的玩具,相互交流,讲述这个玩具哪里会转动
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玩具,请小朋友去玩一玩,找一找,看看这些玩具会不会转,它是怎样玩的,你去选一样,玩好后来告诉小朋友(幼儿自由玩玩具后交流)
4、出示理发店标记牌、小鸟纸环
你们在哪里看见过的?老师把它转起来,你们看一看花纹有什么变化?你们觉得怎么样?反过来转你们又觉得怎么样?
5、出示转转卡,激发幼儿制作风转的兴趣
这张转转卡上有什么图案?这些图案转起来和不转时有什么不一样?
请小朋友一起来做转转卡,老师介绍做法
6、相互交流,欣赏做的转转卡。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探索——再猜测——再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物体旋转现象的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体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转起来的科学道理。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就是对刚才活动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产生的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和正确概念,孩子对这样的认知的掌握比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效果要强很多,是孩子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固有的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化成大家共有的集体经验,使得活动重点多次突出,难点再次被突破。
活动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了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3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色彩妙妙屋》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通过玩色,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些新变化。
3、幼儿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调色盘、红黄蓝各色颜料、水彩笔、一次性塑料杯、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告诉幼儿这些颜色不仅好看还会变魔术呢?
2.我们一起来看看变魔术会变出什么呢?
3.指导幼儿初步想象完成记录表。
二、基本部分:
1.介绍材料
2.老师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请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观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幼儿讲述)
3.通过四组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相互间比较一下各自变出的新颜色。
4.再次根据实验结果完成记录表。
三、结束部分:
1.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发现红颜色和黄颜色合在一起可以变出橙色,红颜色和蓝颜色合在一起可以变出紫色,黄颜色和蓝颜色合在一起可以变出绿色。
2.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核心部分是实验过程,幼儿就像小科学家一样,操作、探索、发现、记录、交流、运用。而这一系列的实验过程,以及初步尝试记录,对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传统上,教师不要求幼儿做记录,也不要求幼儿运用变出的颜色进行涂色。本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增添了以上两项内容,在体验挑战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教师有针对性地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在轻松有序的氛围中,引导幼儿专心操作,主动探索,大胆交流,从而实现活动目标。
3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排序》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排序。
2.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能够正确地排序。
3.充分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排序。
活动难点: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能够正确地排序。
三、活动准备
PPT、画纸,不同颜色的圆形贴片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探索毛毛虫身体颜色的排列规律。
2.小结:我们把物体按规律排列方法的叫作有规律的排序。
(二)基本部分
<一>通过PPT初步感知排序,发现物体排列规律。
1.通过引导让幼儿发现排球、小皮球的排列规律,感知有规律的排序。
2.将图中男孩女孩按规律排序,巩固有规律的排序方式。
3.通过引导让幼儿发现大树、小鸟的排列规律,认识有规律的递增排序。
4.填空练习,巩固有规律的递增排序。
<二>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排序。
游戏“拯救白雪公主”
1.游戏:修好彩石路。
2.游戏:填补“勇气之星”魔法项链。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按有规律的排序或有规律的递增排序自主设计“勇气之星”魔法项链。
大班科学活动《排序》反思
幼儿学习排序可以为幼儿粗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大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
此次活动,我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在游戏中探索、体验和巩固,既加深了幼儿对排序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在本次活动中如果多增加一些师幼互动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3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天敌和朋友》教学设计反思
教材分析:
《动物的天敌与朋友》是大班下学期科学领域的第二个主题活动下的一个小活动。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知道动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我们是赖以生存的伙伴,要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虽然很喜欢小动物,但对动物的知识了解甚少,对动物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清楚,这些有待于教学中逐步加以解决。在此活动中我抓住了孩子的天性――喜欢小动物的兴趣,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孩子喜欢的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我主要让孩子通过看动物视频激发孩子对动物的兴趣、根据图片、视频了解动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及重点:
1、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
2、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动物的朋友和天敌的图片,资料。
2、视频《动物世界》、《蚜虫和蚂蚁》、《保护动物》。
3、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1、播放《动物世界》视频,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2、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动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由猫抓老鼠图片引入,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之间的“敌人”关系。
1、出示猫和老鼠、蛇和老鼠、老鹰和蛇、螳螂和蝉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有的动物之间是“敌人”关系。
2、引导幼儿了解“天敌”概念:一种动物捕食或者残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就是后者的天敌。
3、举例说明“天敌”的概念。例如: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鹰是蛇的天敌、蛇是老鼠的天敌、蟑螂是蝉的天敌。
4、幼儿思考:黄鼠狼、公鸡、蜈蚣之间的关系。
三、出示蚜虫和蚂蚁的视频,引出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
1、出示视频蚂蚁和蚜虫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分析蚂蚁和蚜虫相互依存的原因。
3、介绍分析犀牛和犀牛鸟、海葵和寄居蟹、小丑鱼和海葵之间的关系,让幼儿了解动物界的互惠互利关系。
4、幼儿思考:“鲨鱼和向导鱼、鳄鱼和牙签鸟、海豹和企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
四、总结思考:
还有那些动物之间是朋友关系?那些动物之间是敌人关系呢?
延伸活动:
播放《保护动物》的视频,了解动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活动微反思:
这节微课充分体现了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教学环节清晰、明确、教师教授清楚,多媒体使用恰当,画面生动,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较容易的解决主题活动中关于动物关系的难点,活动时间只有7分钟,便于幼儿进行碎片化学习。
活动微反思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天敌与朋友>>是大班上学期科学领域的第 2个主题活动下的一个小活动。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从而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让孩子知道动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我们是赖以生存的伙伴,要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
二、设计意图:现在的孩子虽然很喜欢小动物,但对动物的知识了解甚少,对动物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清楚,这些有待于教学中逐步加以解决。在此活动中我抓住了孩子的天性――喜欢小动物,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孩子喜欢的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我主要让孩子通过看动物视频激发孩子对动物的兴趣、根据图片说动物之间的关系,操作配对加深孩子的认识,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让孩子在游戏中感知动物之间的关系,萌发孩子保护动物的意识,符合《纲要》中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要求。
三、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
2、情感目标: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活动难点:根据动物之间朋友和敌人关系准确地给它们配对。
四、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孩子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名字。
材料准备:
1、收集动物的朋友和天敌的图片,资料。
2、动物世界视频,《我想有个家》视频、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纲要》指出,老师应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次活动中我采用了实物导入法、多媒体示范法、引导发现法、语言激励法,情景创设法、个别指导法。学法:《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孩子的具体学法有: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
六、活动过程
我将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氛围 、激情引入。教师播放《动物世界》视频,引起孩子对动物的兴趣并说出常见动物的名字,提问: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自然引入新课,引起孩子思考,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
(二)、由浅入深,理清关系首先,出示老鼠布偶引起孩子的兴趣,还厚提出问题:小老鼠最害怕谁?为什么?引出猫和老鼠的关系,然后进行小结,引出“天敌”的概念;接下来让孩子通过看一系列的图片加深孩子的认识,激发孩子讨论交流的愿望;然后让孩子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是天敌关系这样就完成了孩子对“天敌”的认识的任务。接下来,出示向导鱼和鲨鱼,引导幼儿讨论动物间的朋友关系,自然导入。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
(三)、拓展延伸,放飞心愿。在这个环节我首先《我想有个家》的视频,播放视频是为了激发孩子保护动物的意识,接下来组织幼儿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和动物保护动物?鼓励孩子把思想付诸于行动。然后最后和孩子一起进行小结,使孩子孩子的生态保护意识。最后,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动物之间的关系,使孩子我的兴趣得到延伸。
3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一分钟》教学设计反思
一、设计意图:
大多数孩子爱拖拉,为了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拖拉的习惯,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一分钟的作用,明白只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合理运用时间。
二、活动目标:
1、感知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2、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3、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
2、操作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3、时钟一个、记录用的白纸、彩笔。
四、活动流程:
一、故事导入。
元元上学迟到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教师: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答:60秒,很长。。。
教师:今天我请小朋友亲自来体验一分钟长短。
通过课件钟表中秒针走动60秒是1分钟,来理解一分钟的长短。
小结:秒针走动60秒是1分钟。
三、讨论交流: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提问:小朋友可以想一想一分钟我们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2、老师分享生活中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资料:
附: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人大约可以走80米。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大人跳绳可以跳160个… …
小结:看来一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一分钟不仅可以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操作体验。
师: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1、介绍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2、介绍规则:幼儿分四组。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
3、幼儿操作。请数数在一分钟里你夹了几粒弹珠(夹了几粒珠子、图几个圆圈)。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小结: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分钟很短,但如果小朋友抓紧时间,还是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一分钟。只要我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做事专心,不拖拉,我们肯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一分钟》微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课件中时钟的动画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4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整点》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复习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时间。
2、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Ppt、FLSA动画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回顾钟表的认识。
二、集体活动。
1通过观察动画,引导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让幼儿说出: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
2反复观察几次体会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个数字,经过了一个小时。
3观察钟面
认识整点
得出分针指在了12上,时针指在几就表示几点整。4、自由拨钟。
5、邀请小猪佩奇和我们一起认整点,提高兴趣。(贯穿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道理)
三、总结
整点时,分钟指在12上,时针指在几就是几点整。
教学反思
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认识钟表,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组织了《认识整点》这个科学活动,之后我发现幼儿对时钟的学习兴趣很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首先第一个环节,利用以前的《认识时钟》的知识点,回顾复习钟面的认识,通过观察动画,激起幼儿兴趣,引出形象地将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得快,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的规律引出。
第二个环节,认识整点,并用儿歌的形式回答老师现在X点钟。在这种环节中我出示了4面时钟,引导幼儿先观察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要想知道几点钟,首先看时针和分针指向几。
第三个环节是拨钟,以上两个环节都是老师的说教,孩子们都有点坐不住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我马上请孩子们把自己带来的钟拿出来自由拨针玩,大家都很兴奋,然后我提出了“请拨几点钟”的口令,并且自己也拿钟示范。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了孩子们对整点的认识,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最后一个环节增加了小猪佩奇和小朋友一起认识整点,引起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的时间概念,进一步养成孩子珍惜时间的观念。
整个活动遵循《纲要》中指出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认识整点时,为幼儿准备充分的幻灯片,使幼儿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在练习时,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禾苗的意义》教学设计反思
一、设计意图:
幼儿最喜欢阅读绘本故事,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绘本故事中渗入抽象的数学概念,1到10的点数,比较多少都很好的在故事中有趣的表达了,符合幼儿形象化的思维方式。
二、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幼儿在故事中理解生活中数学的10以内的点数,比较多少的概念。
2. 幼儿能听懂故事情节,并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 幼儿在故事中意识到要保护野生动物,培养幼儿有爱心。
4.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 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三、活动准备:
1.编写故事《禾苗的秘密》
2.制作PPT动画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老师:你们想知道禾苗的秘密吗?
幼儿:想知道。
老师:我们一起来看故事把这个秘密找出来。
2.教师讲故事:
春天来了,1株禾苗上有2只虫子,3只青蛙又吃掉了2只虫子,接着出现4条蛇,5只老鹰,6个猎人,7只狗,8只熊,9只蜜蜂,10个警察。最后,动物们四散逃跑,猎人被警察抓走了。
3.说一说故事中的数字规律
1株禾苗2只虫子3只青蛙4条蛇5只老鹰,6个猎人,7只狗,8只熊,9只蜜蜂,10个警察。总共10个数,每次都递增1,每次比前一次多。
4.说一说故事中的道理:
提高幼儿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不虐待小动物,对小动物有爱心。
5.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听了今天的故事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请你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学反思
教学优点
1.幼儿对《禾苗的秘密》绘本故事很感兴趣,故事动画和声音的出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课堂氛围好。
2.幼儿跟着故事情节的发生可以学习1到10的点数,而且找到其中的数字规律。
3.这个绘本故事在科学领域渗入了语言.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幼儿得到了全面的教育。
教学不足
1.教师讲述故事的节奏有点快,肢体语言需要加强,这样更利于幼儿消化吸收故事内涵。
2.故事教学需要转换方式多讲几遍,这样才能照顾到多数幼儿,做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4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陀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说教材:
大班科学内容《神奇的陀螺》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我为幼儿提供了陀螺和小夹子,在玩陀螺的过各中我提问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操作探究过程,体验动手动脑,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应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使幼儿形成受益终身学习态度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对陀螺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运用、操作、观察、比较、记录、体验等方法探究陀螺的秘密,懂得对称和平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
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因素,尝试夹子的夹法,多与少的变化。
难点:
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陀螺转动中的快慢、长短,对夹子的多少夹的不同位置的区别与平衡起很大的关系。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陀螺的经验,引起幼儿对转动平衡这一现象的探究。
材料准备:
木质小陀螺12个,小夹子50个
教学方法:
活动操作法、发现学习法、探究研讨发、暗示学习法。
活动过程:
1、师幼互打招呼并向来听课的老师问好。
2、导入课题:师你们玩过陀螺吗?说出怎么玩及陀螺的种类,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3、玩陀螺的不同疑问。有一个夹子夹在陀螺的上面会怎么样呢?(引出提问,让幼儿预测,说出会怎么样)用两个夹子会怎么样。
4、操作用两个或三个夹子去试一试。
师:试的时候要多试几次,操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在不断的实验,观察、比较发现问题。
5、提问幼儿玩陀螺罗的夹子是怎样夹的,并请幼儿试工一下,得出两个“对称”,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对称了才可以使陀螺转的稳和长,三个夹子可以夹成三角形,师:证实可以转起来,那四个夹子可以吗?给幼儿发记录表,让幼儿记录自己玩陀螺夹夹子的位置,然后汇报。
6、在不断的试着怎样夹,才可以使陀螺转的时间长,并作出记录,然后说出来汇报。有上下左右、斜上方、斜下方、左上角,右下角,上下各两个对称或稍微分开一点,也有超出四个的。
7、玩陀螺比赛并总结:夹夹子的多少和位置的不同陀螺转的时间和平衡也不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神奇的陀螺非常感兴趣,我以孩子们的游戏兴趣激发了学习的探究,使幼儿行成收益终生的学习态度。不足之处,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我的引导语再明确一些,孩子们在记录的过程中应引导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夹夹子的位置,会说方位词,下次活动继续改进!
4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会吹气球的瓶子》教学设计活动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小苏打、醋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也是每个孩子们都喜爱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的气体能够吹起气球,却是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的。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科学视野。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现象只是活动的载体,不是活动的唯一目标,活动旨在让幼儿亲历一次真实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
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活动难点:
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每人一份活动材料,包括杯子、小苏打、醋、空瓶子、勺子、漏斗、气球。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气球)
——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把它变大。(幼儿自由探索)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
——小朋友们来看一看,我们今天的实验会用到哪些东子?(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等)
2、教师分步骤做实验,幼儿仔细观察并思考: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做实验的具体步骤,一会自己做的时候就不回手忙脚乱了。
实验步骤:
(1)将小苏打用漏斗装进气球里。
(2)将白醋用漏斗灌进瓶子里。
(3)把气球套在瓶子上。
(4)气球套好后,将气球拿起来,让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挥发出气体。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
一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它会让气球变大。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白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结束部分
幼儿继续探索,气球大小的原因。
教师小结:如果想让气球大一些,就多用一些白醋和小苏打,反之气球就会小一些。
四、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使用这个实验原理探索更多的玩法和用途。
活动反思:
《会吹气球的瓶子》这是一节大班科学实验,主要是让幼儿通过猜测、探索、试验,发现气球变大的奥秘。
在第一环节就是让幼儿把气球变大,试一试,看谁的气球最大。大部分孩子能够用嘴巴吹气球,并把气球吹大。紧接着我便出示瓶子,让幼儿猜一猜瓶子能否将气球吹大?
这一提问的出现,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很多孩子都是充满信心觉得气球能够吹大,还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气球吹不大。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问题一出来,很快得到了幼儿的回应“我们要试一试,去吹一吹才能知道结果。”这样的效果比起直接让孩子去操作好多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为什么瓶子会把气球吹大?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关键。当孩子们出现了一系列的猜测后,我展示自己的瓶子吹气球,并吹给孩子们看,然后请们观察,为什么老师的能够吹大,你们的不行。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找答案。在孩子们找到答案后,再请孩子们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孩子们通过实验成功地将气球吹大时,个个都享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这一节活动,我们乐意了解到我们不管在任何时都要从幼儿出发去考虑问题,给孩子足够思索、探究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科学。
4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伴随二胎政策的放开,幼儿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孕妇,看到园里部分怀孕老师大班孩子也总是好奇的问这问那,小宝宝长得什么样?怎么生出来?是弟弟还是妹妹?小宝宝能听见我说话吗?等等问题问个没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5-6岁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刨根问底”。
引导幼儿探究发现自己的成长,自己身体的变化,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可以进一步满足他们渴望成长的需要,满足他们获得自信与成就感的需要。若要了解自己的成长,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本活动《我从哪里来》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带领孩子们去探秘胎儿孕育成长的过程,感受生命的伟大及珍贵,感受自己的独特,自信快乐的成长。
一、活动名称:我从哪里来(明天版大班下册科学领域)
二、活动目标
1.感受生命成长的独一无二,萌发成长自信心。
2.了解胎儿孕育及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
3.能将胎儿在子宫内发育代表性阶段过程正确排序。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对生命成长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三、重难点
重点:了解胎儿孕育及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
难点:能将胎儿在子宫内发育代表性阶段过程正确排序。
四、活动准备
孕妇助教、胎心监测仪一台、课件、幼儿绘本。
五、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提问:宝贝们,你们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吗?
(二)阅读绘本,了解“我从哪里来”。
幼儿自主阅读绘本,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语: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准备了一个绘本,请小朋友们安静、认真的阅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借助绘本,知道“我从哪里来”。
1.自由分享,回顾内容。
提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幼儿结合阅读经验,自由分享。教师将幼儿分享到的内容显示在课件上。
2.借助课件,梳理过程。
指导语:我们看着大屏幕按照“我从哪里来”的顺序完整说一遍。
幼儿完整叙述。
3.观看视频,完整欣赏。
师幼完整欣赏绘本《我从哪里来》。
故事:爸爸和妈妈相爱了,亲密的在一起。爸爸非常爱妈妈给她准备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个礼物叫精子,妈妈也非常的爱爸爸,也为他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叫卵子。这两份礼物见面后会紧紧的抱在一起,它们拥抱得那么紧,以至最后慢慢地融为一体,变成了一个整体,一颗“爱的种子”——我们就是那颗“小种子”。“小种子”游啊游啊,游过一个长廊到了一座非常漂亮像宫殿一样的房子住了下来,这个房子名叫子宫。很快小种子在子宫里发芽了,一天天的在长大,等长到9个月妈妈的子宫装不下我们的时候,妈妈就会打开子宫的大门,我们在妈妈和医生的帮助下,勇敢、努力地爬出一个隧道,来到爸爸妈妈的身边,从此以后,我将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四)孕妇配合,探索胎儿发育顺序。
指导语:“爱的种子”在妈妈的子宫里是怎样一点点发芽长大呢?他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非常神秘的客人,她的子宫里正好住着一个在长大的宝宝。
1.测听胎心,激发探究欲望。
提问:这位老师的子宫里面真的住着一个小宝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办法能听到宝宝在妈妈子宫子里的声音?
师幼配合测听胎心,感受胎儿发育的神奇,愿意继续探索胎儿发育的顺序。
小结:这是宝宝心跳的声音,为了能健康的与我们相见,宝宝的心脏每分每秒都在非常用力的跳动,这时宝宝在妈妈子宫里正在努力地生长呢。
2. 探索胎儿发育顺序。
(1)观看胎儿发育视频。
提问: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九个月是怎么一点点长大的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游戏排序,巩固经验。
指导语:观看完视频后我们了解了宝宝在妈妈子宫里九个月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小朋友分为三组来将胎儿发育变化的图片进行排序。
规则:幼儿分为三组,根据观看视频的经验将胎儿发育变化的图片,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并试着讲述图片内容。
图片内容:胎儿在妈妈子宫里一点点长大的,第一张:1个月的时候胎儿才刚刚住在妈妈的子宫里,看起来像个“小海马”;第二张:3个月开始利用脐带吸收氧气和营养,这时候胎儿的五官和四肢都开始发育了;第三张:5个月的时候胎儿的心跳十分活跃,这时候胎儿在羊水里像宇航员在太空船一样轻飘飘地来回动;第四张:7、8个月的时候胎儿就长得更大更强壮了,在妈妈肚子里开始感受到外面的光和声音了;第五张:等长到9个月妈妈子宫装不下的时候,这时候胎儿头朝下,进入妈妈的骨盆准备出生了。
小结:每一个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九个月都是这样发育的,都是从一个小小的胎芽逐渐发育成长为一个健康婴儿来到家人身边,每个人都是宝贵的生命,是大家心爱的宝贝。大家都因你的出生而感到幸福。
(五)观看图片,萌发幼儿自信成长。
1.出示幼儿刚出生时照片,对比刚出生时与现在照片的不同。
提问:快看,又有些小宝贝来到我们身边,看看有你吗?找找哪张照片是你?
翻转照片验证幼儿找的是否正确。
2.观察对比,感受长大后每个人的不同。
指导语: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长得很像,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妈妈会一眼认出我们来的,因为在妈妈的眼里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一天天长大了,现在你们长得怎么样,还像吗?哪儿不一样?除了长相你还有哪些地方和大家不一样?
幼儿观察自己长相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以及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本领、兴趣爱好、性格脾气等。
小结:虽然每个人在妈妈肚子里成长都是一样的,但是出生后我们渐渐长大,我们的长相、兴趣爱好、性格脾气、学到的本领就越来越不一样了。希望小朋友从现在起就要勇于探索,大胆表现,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最好的自己。
活动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爱是核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幼儿爱的情感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让幼儿从小知道爱父母和长辈、同伴,老师,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从小加强对独生子女爱的情感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培养幼儿有爱心、爱父母、同伴、老师的品质,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爱的情感不断升华。
相关文章
-
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教学设计反思
-
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天敌和朋友》教学设计反思
-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影子》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健康活动《你是我的好朋友》教学设计
-
小班艺术活动《我的朋友在哪里》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教学设计
-
大班艺术活动教案《夸夸我的好朋友》教学设计与反思
-
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叶子》教学设计反思
-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影子》教学设计反思
-
小班健康活动《小脚的朋友》教学设计反思
-
小班健康活动《狗是人类的好朋友》教学设计
-
大班科学活动《会吹气球的瓶子》教学设计活动反思
-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陀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我们的星座朋友》
-
大班艺术活动《神奇的帽子》教学设计反思
推荐文章
-
幼儿大班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
-
幼儿科普教学:泥土和石头
-
大班科学活动:教孩子了解空气是什么
-
班活动设计方案:会飞的风筝
-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多多鞋店
-
大班科学教案:你猜,我猜,大家猜
-
让小孩知道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教案
-
幼儿园关于禽流感的教案
-
培养幼儿有身边处处是科学的意识的教案
-
培养幼儿和家人之间的情感的教学方案
-
让幼儿感知空气的特点的教案
-
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的教案
-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
体育委员不好当
-
20年后的一天
-
续写《猪八戒吃西瓜》
-
心理障碍与出生经历有关
-
雨中踢足球_小学生作文:五年级
-
足球队激励语40句
-
心痛绝望的网名—像风没有归期389个
-
大气点的公司名字大全,儒雅意境的公司名字39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