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虫虫虫虫爬》反思
中班教案《虫虫虫虫爬》反思
1、中班教案《虫虫虫虫爬》反思
活动背景:
儿歌《虫虫虫虫爬》简单、有趣,每一幅图画联结起来就像是一幅慢慢展开的分格漫画,陆续出场的角色将儿歌内容一波一波地推进。采用了循环儿歌的形式,有很强的节奏感。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呼应,非常有利于幼儿进行预测。同时在知识经验方面,还展现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用“爬、飞、跳、游”等动态词描绘了小动物的活动方式。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表演的形式,感知图片的内容,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并学习仿编儿歌。
3.体验参与游戏带来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图片、伴奏旋律、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模仿小动物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咦,我们一起听听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怎样走路的?(老师提醒幼儿用节奏来念)带领幼儿听音乐模仿小动物的“爬、飞、跳、游”4种走路方式。
(首先,创设情境,以一首听上去轻松而且节奏感很强的旋律导入,并借助于问题: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他们又是怎样走路的,来调动幼儿最直接的经验回忆。带领幼儿模仿小动物,虽然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需要幼儿不断适应新的动作模式,因此老师的示范、鼓励等策略由而此介入:看,谁来了,它是怎样走路的呀?等等,帮助幼儿初步感知了儿歌的节奏型,为后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经验准备。)
(二)看图学儿歌,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老师:“刚才你学了哪些小动物,它是怎样走路的?”
老师:“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好玩的游戏变成一首很有趣的儿歌呢?这首儿歌在哪儿呢?就藏在老师带来的图片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第一张图片
老师:“图片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它爬到谁的家?”
(这张图片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老师带领幼儿集体学说。)
2、出示第二张图片
“蝴蝶是怎样走路的?它又会飞到谁的家呢?”
(这张图片也可以像第一张图片一样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谁来说说,请幼儿个别讲述——“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将第一幅和第二幅图片放在一起讲述因为这两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问题简单明了,对幼儿来说,图片儿歌的内容是简单的,富有节奏的句式是有趣的。因此,这个环节我不断地提醒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儿歌的句式节奏上。通过这一环节,幼儿也会初步感知到这种首尾呼应的句式。)
3.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1)请幼儿比较第一、二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和我们平时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吗?”
(2)向幼儿介绍分格线。
老师:“这个分格线有什么用呢?”
小结:当我们把几幅小图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线隔开,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小动物在做这些事情的连续过程了。
(3)出示第三幅图片
老师:“这幅图片上也有分格线,谁来用一句好听的话把这幅图片的内容像前两幅图片一样说出来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
(这个环节重点是解决分格线这个难点。分格线对于幼儿来说知识性含量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个大环节中单独解决掉,同时也是想让幼儿带着初步掌握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在后面的环节中慢慢地消化理解。)
4.第四、五张图片
老师:“咦,小青蛙跳到小鱼家,它找小鱼干什么呢?”原来,青蛙要告诉小鱼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在小鱼的身边出现了什么呀?”———鱼网要来网小鱼了。
“小青蛙会对小鱼说什么?”
“小鱼会害怕吗?”
“小鱼小鱼游,游到谁的家呢?鱼网是它的家吗?它的家又在哪儿?”
“小鱼究竟有没有被抓走?我们一起看看”
“小朋友在干什么?哦,小朋友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这两张图片的内容和前面图片的内容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一系列的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让幼儿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推断。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5.完整地学说儿歌一遍。
老师:“我们一起来听着好听的音乐把儿歌完整地说一说。”
(形象生动的图片配上韵味十足地旋律,能在瞬间调动起幼儿的视听感官,培养了幼儿欣赏性的倾听能力,促使幼儿在倾听和欣赏画面过程中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给了后面创编活动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创编儿歌
1.集体创编。
老师:“在这首儿歌中讲了4种小动物不同的走路方式,在一开始的游戏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咦,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会爬的、会跳的、会走的小动物编进儿歌中,让它变成一首会变化的儿歌。我们来试试,好吗”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张图片,除了毛毛虫会爬,还有谁会爬?”
(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老师相应地贴上图片。)
幼儿一起把新创编出的儿歌说一说。
2.个别创编
老师:“大家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图片,大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放在图卡上来创编新的儿歌。
要求:
(1)新儿歌中几种小动物走路方式要不一样。
(2)贴图片的时候,想一想,前一幅分格线后面的图片应该和后一幅分格线前面的图片怎么样?你的新儿歌能不能连贯地讲下去。
幼儿分别操作。
3. 幼儿展示自己的儿歌
(这个大环节应该是整个活动的**部分,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这也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讲述迁移更好地帮助幼儿把书本经验转化为实践生活经验。同伴之间的合作,创编出一个个有趣的儿歌。一个幼儿的表述,有启发了其他幼儿的想象,开拓了思路,从而引发更多的新组合。)
附儿歌:
虫虫虫虫爬
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青蛙青蛙跳,跳到鱼儿家。
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
小朋友跑呀跑,跑回自己的家。
活动反思:
1.对重难点的把握。
为了让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和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需要,在活动重难点方面笔者定位为:在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基础上,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并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学习仿编儿歌。活动中对儿歌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困难。难点应该在幼儿最后创编这个环节。因此我们采用了集体创编先,幼儿小组、个别创编后,并结合图片的辅助材料来帮助幼儿很好地解决这个难点。
2.活动过程和方法的组织。
在这次活动中着重体现的是游戏激趣、互动提升、创编表达这3个过程。在第一环节游戏激趣中,借助于音乐旋律、老师的提示语、幼儿的动作参与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经验回忆,直接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准备。在第二环节互动提升中,借助图片学习儿歌,幼儿由此进入了互动的环节。前三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内容简单、节奏有趣。幼儿能够感受首尾呼应的句式。把分格线放在了第三幅中解决,是想让幼儿带着前两幅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后面的环节。在学习后两张图片的内容时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很好地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吸引幼儿,很自然地把幼儿推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第三环节创编表达中,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是对儿歌韵律和节奏学习次巩固性练习,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不足之处:
在最后创编活动中,我希望幼儿能根据儿歌的句式节奏来创编,加上图片的经验帮助会使幼儿的创编有了更多的精彩、有趣和可爱之处。幼儿的想法是拓展的、开放的,但在表现时出现了与语言表述的脱节和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分析原因:1.材料提供的有限性局限了幼儿的创作和表现。2.语言技能的支撑不够局限了幼儿很多表达。
我的疑问:创编作为难点,强行需要幼儿按照句式讲述难度很大,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我们追求的是美的意境还是硬幼儿导入我们预定的学习情境?
2、大班美术教案《虫虫爬》
活动目标:
1、感受虫虫爬行的美感,体验在自己脸上彩绘的乐趣。
2、培养幼儿细心、大胆的作画习惯。
3、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幻灯片:各种昆虫、幼儿脸部彩绘范例;镜子、彩绘笔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昆虫爬行图片,感受美感。
1、已有经验导入:你们喜欢昆虫吗?你认识哪些昆虫?
2、逐一欣赏幻灯片:昆虫世界真热闹,虫虫们正在举行爬行大赛,比谁爬得美,你觉得谁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爬行时的姿态、路线、及周围环境)
3、拓展:昆虫们还会爬到哪里去?
二、欣赏同伴脸部彩绘,想象昆虫爬行情境。
1、虫虫们爬到了小朋友的那些地方?(额头、嘴边、鼻子上、眉毛上、脸颊等)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这种在脸上作画的方法叫脸部彩绘,看,一只知了爬到了我的下巴上,它是怎样爬行的?(引导幼儿想象虫虫爬行时的情境,为自己彩绘作好准备)
三、提出要求,幼儿彩绘。
1、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在自己脸上恰当的部位画上喜欢的昆虫,画的时候对着镜子,注意不要碰到眼睛。
2、幼儿彩绘时,教师巡回观察,关注胆小有困难的幼儿。
四、昆虫秀表演。
听音乐举行昆虫爬行比赛,看谁最美。
3、大班美术彩绘教案《虫虫爬》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虫虫爬行的美感,体验在自己脸上彩绘的乐趣。
2、培养幼儿细心、大胆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幻灯片:各种昆虫、幼儿脸部彩绘范例;镜子、彩绘笔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昆虫爬行图片,感受美感。
1、已有经验导入:你们喜欢昆虫吗?你认识哪些昆虫?
2、逐一欣赏幻灯片:昆虫世界真热闹,虫虫们正在举行爬行大赛,比谁爬得美,你觉得谁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爬行时的姿态、路线、及周围环境)
3、拓展:昆虫们还会爬到哪里去?
二、欣赏同伴脸部彩绘,想象昆虫爬行情境。
1、虫虫们爬到了小朋友的那些地方?(额头、嘴边、鼻子上、眉毛上、脸颊等)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这种在脸上作画的方法叫脸部彩绘,看,一只知了爬到了我的下巴上,它是怎样爬行的?;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想象虫虫爬行时的情境,为自己彩绘作好准备)
三、提出要求,幼儿彩绘。
1、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在自己脸上恰当的部位画上喜欢的昆虫,画的时候对着镜子,注意不要碰到眼睛。
2、幼儿彩绘时,教师巡回观察,关注胆小有困难的幼儿。
四、昆虫秀表演。
听音乐举行昆虫爬行比赛,看谁最美。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紧凑但不紧张,气氛热烈但不混乱,幼儿活动积极,乐学、愿学,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教师主导的纲要精神。实现了“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的教育目标。
4、中班教案《春风》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谈话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创编诗歌,并感受诗歌优美的韵味。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理解诗歌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字卡、操作卡、小图卡若干、磁带、观察春天。
活动过程:
一、谈话:经验回顾,说说春天的特点。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带着谁来了?(出示春姑娘图片)
2.利用图夹文形式教师逐一出示图卡,进行描述春天的特征。
春风一吹
吹绿了……吹来了……
吹开了……吹醒了……
吹得……轻轻飘
小朋友们……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回答贴出相应的图片。)
二、集体创编:尝试创编诗歌《春风》
1.教师依据幼儿提出的想法,示范创编诗歌的方法。
2.个别幼儿自由选择图片来试编诗歌。
三、自由创编:指导幼儿利用操作图卡来进行创编
1.介绍材料和操作方法。
2.幼儿练习创编,互动交流。
3.展示作品。
活动反思
1、活动的选材结合季节特征,并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环境中,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运用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思考、充分培养幼儿创造思维。
2、教师为幼儿提供独立活动和创意活动的机会,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和创造。
3、在尝试使用图记中也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抓住时机运用图记。
归纳了三点:图--字--词句的过渡。
小班出现图记时多以阅图为主,它可以出现在学诗歌之前,而且图记要大,具体形象,色彩鲜艳,幼儿对图记有了一定理解认识后,可采用标志、手势、来学诗歌。
中班多以图夹文的形式出现,在制作图记时开始向抽象性过渡,可出现简笔画,数量多一些,也可偶尔出现文字符号。
4、根据此类活动我还展开相应的延伸活动,如《夏天》《我爱》,都是通过以上的形式创编不同的诗歌内容,孩子的创造空间更加宽泛,口语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
5、小班教案《虫虫王国》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主动发现常见昆虫的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昆虫模型
2、PPT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哭泣的虫虫(PPT)
师:小朋友们,今天虫虫王国发生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赶快听一听……(我一觉醒来,发现身上什么也没有了,我回不了家了。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师:发生什么事啦?那你们知道虫虫身上什么东西没有了呢?(引导幼儿大胆猜测)
二、观察昆虫,发现外形特征
第一次观察,了解简单的形态
师:我们一起到虫虫王国里去看一看,看看虫虫身上到底有什么,虫虫都在睡觉哦,我们要轻轻的拿起来看,好吗?
——幼儿观察,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你看的是什么虫虫呀?它身上有什么?”
师:小朋友,你在虫虫王国看到了什么虫虫呀?它身上有什么呀?(引导幼儿回答,ppt出示蜜蜂、蜻蜓、蝴蝶图片)
师小结:我们看到的虫虫都是昆虫,它们都有一对触角、一对翅膀,还有脚。
第二次观察,数数昆虫的脚
师: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几只脚吗?我们再去虫虫王国数一数,要轻轻摸着虫虫的脚,一只一只的数哦?
——幼儿观察,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正确点数昆虫脚的方法。
师:虫虫有几只脚?(PPT出示大虫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56,6只脚,也可以说是3对脚。
三、虫虫的聚会
师总结:在大家的帮助下,虫虫找回了自己的一对触角,一对翅膀,三对脚,它回到了王国,和朋友们一起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小朋友,我们也在虫虫王国找一个你喜欢的朋友跳舞吧。(播放音乐)
【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兴趣点。以情境导入为主线,贯穿始末,富有童趣,始终吸引着幼儿,激发着他们探索的兴趣。活动中两次观察环节的设计,都遵循了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大胆交流。幼儿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提升了自己的观察力,同时感受到了观察活动的乐趣。
另外,活动提问的设计环环相扣,重点在于引导和鼓励幼儿大胆说、反复说,以此来引导幼儿观察后及时对科学概念进行自我构建。
6、小班教案《虫虫历险记》含反思
活动目标
让孩子愿意倾听音乐,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尝试用简单的动作表现。
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很熟悉故事中的小动物。
物质准备:CD、故事图片、头饰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进行故事引导
冬天的天好冷啊,宝宝着凉感冒了,只好在家休息,他的布偶玩具小熊、兔子、松鼠、青蛙都在身边陪伴着他,宝宝想,要是这些玩具能动起来,来陪他一起玩该多好啊,想着想着宝宝睡着了,梦见一个小仙女手拿魔棒轻轻一点,哇!动物们真的动起来了。
2、听辨音乐,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
分段放音乐(师分别一段一段放音乐,让生感觉听到的音乐形象是什么动物。若幼儿听辨有困难,师还可变化语气,代表小动物说话,提升幼儿识别能力。由此,幼儿会知道,缓慢笨重的音乐代表的是体型较大的动物,比如熊、大象等,在本音乐情境中是指狗熊,欢快轻巧的音乐可能是兔子、青蛙、松鼠等小动物,以此种方法类推出其他五种动物形象)
你听音乐中是哪种小动物呢?
这种动物怎样走路?请你来学学它们的走路。
3、情景带入
小动物好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那样一定会很开心。
给幼儿分发头饰,请他们模仿动物走路。听音乐,根据音乐律动。
4、活动延伸
根据听到不同的音乐,想象出其他的动物进行模仿。
活动反思:
本活动选自艺术领域(音乐活动),小班“愿意倾听音乐,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尝试用简单的动作表现”。
因为幼儿很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适应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它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情趣,生动活泼的艺术品。音乐和舞蹈协调的节奏和动感旋律会使幼儿感受到最强烈的审美享受。
孩子们对小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并愿意与之亲近。能在倾听音乐中去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同时根据在充分发挥想象下的不同动物来表现其动作,这就是本首音乐的魅力所在。
所以孩子们对于狗熊、蜘蛛、青蛙等小动物,是再熟悉不过了,能和自己喜爱的动物一起做游戏,应该是很快乐的事情,于是我设计一个生病在家的小朋友,在“小仙女”的帮助下,自己的玩具小动物都变活了,并和它们快乐游戏的场景,这种生活场景贴近幼儿生活已有经验,教师的讲解提供的音乐形象,孩子们也能较容易融入到音乐环境中,激发幼儿丰富想象。并能根据音乐张力的不同,体会乐曲带来的是笨重的感觉,还是轻巧、欢快的感觉等。
7、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虫虫的圣诞宴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点数4以内的物品,知道总数。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点数游戏,体验快乐。
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4名虫虫卫兵、虫宝宝若干、虫虫的家、圣诞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圣诞节快到了,虫虫王国要开一个圣诞宴会。虫虫王国的虫虫们可热情了,也邀请了小朋友去参加。
卫兵:“欢迎光临。”
师:“这四个卫兵长的一样吗?”
二、欢庆圣诞——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卫兵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虫虫朋友进入圣诞宴会做游戏。
唱玩歌曲后,教师出示虫虫,请和老师一样的虫虫将虫虫举起来,一起点数。(4次)
三、宴会结束
卫兵:“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们要回家了。”
师:“谢谢你们的邀请,我们一起送你们回家吧!”
步骤:
1、送小朋友手中的虫子
师:“天黑了,我们一定要数清虫子的节数,不要把他送错家了。”
2、纠正送错家的虫虫
3、将剩下的虫虫送回家
四、自然结束
和虫虫们说再见!(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8、小班教案《虫虫怎样回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模仿虫类飞、爬、跳。
2.按运动方式分类。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虫虫的运动方式课件,透明大塑料瓶三个(瓶身分别贴上毛毛虫、蝴蝶、蚂蚱图案),虫类粘贴卡(蝴蝶、蜻蜓、苍蝇、蚊子、毛毛虫、蚂蚁、蚂蚱、蟋蟀、蚯蚓、青虫、螳螂、蝈蝈)。
2.认识常见虫类。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仔细看看都是谁?
二、探究活动
1.虫类运动方式——爬。
播放课件,认识这个虫吗?在哪里见过?它怎样走路?还有哪些虫是爬来爬去的?模仿它爬的样子。
2.虫类运动方式——飞。
播放课件,认识它吗?在哪里见过?它怎样走路?还有哪些虫是飞来飞去的?模仿飞行的样子。
3.虫类运动方式——跳。
播放课件,谁来了?它怎样走路?在哪见过?还有哪些虫是跳着走路的?虫虫还会怎样走路?
小结:有的虫会爬,有的虫会飞,有的虫会跳。
三、分类活动
出示透明大塑料瓶,幼儿操作虫类粘贴卡片,按照虫类运动方式尝试分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特点,活动兴趣浓厚,能积极描述自己的发现。通过让幼儿探究、模仿虫类的运动方式,利用饮料瓶制作分类记录单,引导幼儿初步尝试分类,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探究活动中,既感知了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模仿了各种动物行为,又能够辨别生物种类的相似和不同。活动让幼儿表达昆虫的运动,把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知识相互渗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9、小班科学教案《虫虫怎么运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模仿虫类飞、爬、跳。
2、按运动方式分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虫虫的运动方式课件,透明大塑料瓶三个(瓶身分别贴上毛毛虫、蝴蝶、蚂蚱图案)虫类粘贴卡(蝴蝶、蜻蜓、苍蝇、蚊子、毛毛虫、蚂蚁、蚂蚱、蟋蟀、蚯蚓、青虫、螳螂、蝈蝈)。
2、认识常见虫类。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仔细看看都有哪些?
二、探究活动。
1、虫类运动方式——爬。
播放课件,认识这个虫吗?在哪里见过?它怎样走路?还有哪些虫是爬来爬去的?模仿它爬的样子。
2、虫类运动方式——飞。
播放课件,认识它吗?在哪里见过?它怎样走路?(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还有哪些虫是飞来飞去的?模仿飞行的样子。
3、虫类运动方式——跳。
播放课件,谁来了?它怎样走路?在哪见过?还有哪些虫是跳着走路的?虫虫还会怎样走路?
小结:有些虫会爬,有些虫会飞,有些虫会跳。
三、分类活动。
出示透明大塑料瓶,幼儿操作虫类粘贴卡片,按照虫类运动方式尝试分类。
延伸活动
带领孩子收集、认识身边常见的虫类,知道它们的名字,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
虫类的基本运动方式为飞行、跳跃、爬行,有很多的虫类会综合运用这三种运动方式,如蝴蝶既会飞行又会爬;蚂蚱会跳、会飞、会爬。伴随幼儿的认知能力成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渐发现虫类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特点,活动兴趣浓厚,能积极描述自己的发现。通过让幼儿探究、模仿虫类的运动方式,利用饮料瓶制作分类记录单,引导幼儿初步尝试分类,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探究活动中,既感知了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模仿了各种动物行为,又能够辨别生物种类的相似和不同。活动让幼儿表达昆虫的运动,把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知识相互渗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0、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垃圾》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垃圾,知道垃圾应该扔进垃圾桶,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知道分类回收垃圾,使其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和幼儿共同收集塑料瓶、纸盒、包装袋等废品,收集幼儿当天做手工后的废纸、吃点心的包装纸、水果皮等。
活动过程:
1、出示收集的各种生活垃圾,引导幼儿认识、讲述。
提问:这是什么?
它从哪里来的?
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哪里去?
小结: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会产生很多垃圾,这些垃圾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污染,我们不能乱扔,应该把它扔进垃圾桶里。
2、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知道分类回收垃圾,使其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1)出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提问:你们认识这两个标志吗?
它告诉我们它能回收什么样的垃圾呢?
(2)讨论: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
小结:有一些垃圾,他还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如:纸制品、塑料制品、废金属物品、废旧电池、废旧衣物纺织品等,都叫做“可回收垃圾”。还有一些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这些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不能循环使用,叫做“不可回收垃圾”。、
3、游戏:动手乐
幼儿和教师一起将收集起来的垃圾分分类,送进垃圾桶。
活动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幼儿都知道垃圾要扔进垃圾桶,但是对“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并不熟悉。这一点跟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孩子们身边的小区垃圾桶都是不用分类的,上面也没有分类标志。家长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孩子也没有更多的了解。
基于对这些情况的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将分类垃圾桶、分类标志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直观形象地看到,这样比没有图片一味空谈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同时还了解了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
11、中班教案《卷心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和充分感知卷心菜的独特的线条特点。
2.能自主的用线条表现出来,鼓励幼儿耐心的将卷心菜内的线条画出来。
3.体验像大师一样绘画的乐趣。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具备线描装饰经验,能使用勾线笔进行绘画活动。
材料准备:勾线笔、卷心菜7个(留有1个完整的卷心菜、横切3个、竖切3个),大师线描写生作品《卷心菜》图片做成ppt、操作纸、小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发现卷心菜独特的线条特点。
1.出示一个完整的卷心菜,幼儿自由观察。
(1)教师: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呀?仔细观察卷心菜你看到了什么?(经脉有粗有细)这些线条是怎样的?用你的小手来画一画呢。
(2)教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卷心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横切卷心菜,幼儿自由观察。
教师拿着切开来的卷心菜提问:你觉得它像什么?(像一朵花、像一棵树等)卷心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展示在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线条)这些线条是什么样子的呢?(一层一层包起来的而且是密密的摆在里面)
教师:让我们一起沿着卷心菜上线条走一走。(幼儿徒手练习画线条)有谁愿意在我的画纸上画一画呢?(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二、教师出示大师作品让幼儿欣赏。
1.教师:大师也为卷心菜画了张像,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样的?
2.出示竖切面的卷心菜图片让幼儿欣赏。
3.教师提出绘画要求:先画出横切面的轮廓,只要画一个,轮廓要画大一点。再画里面的线条,线条是密密的一层一层的包起来的,小朋友画的时候要耐心的把卷心菜内的线条画下来。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我们也做一位大师来画一画吧。记住卷心菜很大哦!
2.鼓励幼儿耐心细致地画出线条。
四、欣赏与评价。
幼儿将作品展示出来,互相欣赏。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美术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活动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孩子自己操作,氛围都很热烈,虽然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但是他们都很努力、认真,就算孩子的进步是一点点,作为教师我们也要鼓励孩子的进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12、中班教案《虫虫历险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乐器双簧管,双簧管声音听辨的音感训练。
2.通过游戏,了解五线谱的线、间概念。
3.跟随音乐进行动物昆虫的肢体动作表现。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听辨双簧管声音,了解五线谱的线、间。
活动难点:听辨双簧管发出的声音。
活动准备
挂图、CD 、五线谱图、动物图片、双簧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音乐律动活动
二、新课教学
1、听音乐出示动物图片
2、模仿动物动作
3、介绍双簧管
(1)、听辩双簧管音色
(2)、听音乐做律动
把小朋友分成六组,扮演6种动物,听音乐听到哪种动物出场的音乐,相应的幼儿就走出来。
三、认识五线谱
1、出示书上图于黑板上
(1)、请小朋友帮小动物找到树枝回家,数数有几根树枝,让幼儿读线,数数有几根线。
(2)请幼儿帮小动物找到两根树枝之间的位置回家。
2、出示五线谱
(1)、让幼儿帮黄色唱名泡泡找线
(2)、让幼儿帮绿色唱名泡泡找间
(3)、让幼儿读出线间线间线间线间线
四、巩固练习
出示五线谱游戏活动,旋律时让幼儿随意学(小鸟飞、蝴蝶飞…….)旋律停止时听老师指令于线、间休息。
五、听音乐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中班幼儿意志还比较薄弱,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总结这次的音乐教学,我觉得在选材方面适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较以往积极,能大胆表演。在活动的设计上思路清晰,过渡自然。老师教态大方、亲切,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使幼儿学得轻松、愉快。但听取了老师们的经验指导后,发现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欣赏歌曲的环节太少,没有注意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习惯和喜爱音乐的情感。今后,我要发扬优点,改掉缺点,使自己在音乐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13、中班教案《运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按压方法作原地运球。
2、初步学会手掌粘球的缓冲动作。
3、锻炼股四头肌的静力性。
4、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5、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篮球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带领幼儿排四个纵队,根据节奏做热身运动。
二、活动导入,教师示范。
1、以"和篮球宝宝一起玩"导入活动。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和篮球宝宝做游戏。"
(2)请个别幼儿先上前试着原地运球。要求其他幼儿认真观察,他们是怎么拍球的,拍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3)组织讨论。
2、教师示范原地运球,注意手掌粘球的动作,幼儿认真观察。
3、请个别幼儿尝试运球,教师从旁指导。
注意:
1)用按压方式运球;
2)注意手掌粘球的缓冲动作。
3)脚要像大树生了根一样,在原地不动。
4)幼儿练习原地运球,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1、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
2、请幼儿有序地回教室,喝水、擦汗。
教学反思:
围绕目标,层次鲜明。活动中以游戏的口吻情节场景和孩子一起玩,幼儿丝毫不被要求和束缚。第一目标是探究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运球,这是整个活动开展的基础。第二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主要是增强幼儿身体的灵活性,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参与活动。第三目标是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好品质,这一目标主要是提高幼儿的情商,为幼儿今后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
14、中班教案《微笑》含反思
教学目标:
1.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
2.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
3.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微笑》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准备:
1.挂图,故事磁带。
2.两幅表情图:一幅为哭泣的表情,一幅为微笑的表情。
3.空白的圆形卡片,油画棒等。
重难点:
理解故事情节及内容,了解故事的含义,能主动帮助别人,愿意给别人带来快乐。
过程
:
1.看表情图。
――教师出示两幅表情图,请幼儿说说看了哪幅图能联想起快乐的事。
――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喜欢微笑的表情。
――让我看看你们甜甜的微笑吧!
2.欣赏故事第一段。
――出示挂图,欣赏故事第一段。为什么小蜗牛很着急?
――小鸟、大象、小兔为朋友做了什么?朋友感到怎么样?
――小蜗牛能为朋友做些什么呢?
――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想像并讲述。
3.完整欣赏故事。
――请幼儿边看挂图,边完整欣赏故事。
小蜗牛做了什么让朋友感到高兴的事?
――为什么小蜗牛会想到把微笑送给朋友?
――它是怎样把微笑送给大家的?
――朋友们喜欢微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家为什么认为蜗牛了不起?
4.制作“微笑”标志。
――幼儿自制两枚微笑标志,即在圆形卡片上画上微笑的表情。
――启发幼儿将其中一枚“微笑”标志别在自己胸前,时刻提醒自己为朋友带去快乐,另一标志则送给其他班级的幼儿。
反思:
《微笑》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蜗牛用微笑的方式给大家带来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
根据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在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中,我尝试让幼儿看图讲话。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表达能力比较差,另外留给幼儿的时间较少,使得许多幼儿没有了表演的机会。我班幼儿理解能力还很肤浅,注意力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发展,所以需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为了避免分散幼儿注意力,影响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感知,所以,在讲述故事时只运用丰富的表情、优美的背景音乐来表现故事,讲完后,提问简单的问题:(1)故事的名称;(2)有那些角色;(3)小蜗牛做了一件什么事?
我班幼儿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理解水平有限,对理解隐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验为朋友做事的快乐尤为重要。我依据幼儿的生活环境从三个方面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为大家带来快乐的:(1)为爸爸妈妈做什么;(2)为小朋友做什么;(3)为老师做什么。依据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本环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思考、讨论,进而得出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答案,并使幼儿有了行动的愿望,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解决了本活动的难点达到了教育的目标。
但是从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所设计的环节较局限,所要体现的阅读要求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根据这类情况,我试想在设计环节中,需要与目标的制定达成一致,如可以尝试这样来调整环节:幼儿在初次阅读后,就可以安排幼儿表演的内容,幼儿在通过表演后就能积累较多的语言经验,然 后再听 老师完整讲述。另外教师在安排幼儿的绘画活动时,把重点放在幼儿绘画出快乐的笑脸上,通过这样的一种调整,就可能会更贴切于目标,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自班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活动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在以后的语言教学中,我会继续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这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
15、中班教案《我的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家的喜爱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幼儿能用纸折好房子,粘贴在纸上,并添画出花、草、树等其他物体。
3.通过折房子让幼儿知道房子的结构,有屋顶、墙面、门、窗。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重难点:
学习用正方形的纸折房子。
折出房子两边的尖角,并能发挥想象添画景物。
活动准备:
1.正方形彩纸每人一张、胶棒每人一支(26张),水彩笔、油画棒若干支,装笔小筐六个。
2.折好的房子一个,二幅完整的折、贴、添加景物的画,(一块黑板,一块布、六块磁铁,课前将范画贴好}
3.诚邀:亲爱的30班家长们,为了让您更多的了解万婴教育的理念,快乐教育,快乐人生;为了让您更全面的理解《指南》在幼儿教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为了响应万婴教育机构园长观摩教学活动开放日;路园长将在4月17日(星期四)上午8:50分在多功能厅,为我们33班幼儿进行大班语言故事《小桃仁》的教学活动,欢迎您的光临,期待您与孩子同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用神秘的表情和语气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今天园长妈妈用纸折了一个礼物要送给我们30班的小朋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2.请小朋友看看这像什么?(老师出示折好的一间房子,引起幼儿的兴趣)。这个房子就是园长妈妈的家,好看吗?那么你们想不想也折一个小房子,当作自己的家呢?
3.瞧,这是园长妈妈的家,漂亮吗?(出示范画给幼儿欣赏折、贴、画自己的家)。园长妈妈画了些什么呢?(幼儿边看边说)你们想不想也把自己的家画出来呢?
4.现在我先来教小朋友折一个房子,变成自己的家好吗?等一会小朋友再把自己的家添画上美丽的风景好吗?
二、讲解示范:
1. 先用正方形纸折出小房子。(教师讲解示范,幼儿跟折)把正方形纸边对边对齐折;再横着对折后打开,折出中心线;把两边的纸向中心线折;用手指伸进去折出房子两边的尖角。2.我们把折好的小房子在反面用胶棒涂抹,贴在纸上,然后再请小朋友添画自己家小区的风景,比比谁的家最美丽。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先折好房子,再将折好的房子粘贴在纸上,然后添画各种风景和物体。
2、鼓励幼儿大胆涂色,使画面色彩鲜艳。
四、讲评:
幼儿互相欣赏,说说谁的家最漂亮,并请几名幼儿上前给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久违了,美术教学活动!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不荒废技艺和专业。然而,在我20年后又重拾生疏已久的美术教学活动,让我有一种担忧和压力,又有一种期待和挑战。担忧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常规养成是否好,压力却是,我的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期待的是,又能和孩子们一道折折、画画,体验、享受、欣赏孩子们的教学成果了,说到挑战,却是对我教育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检验。我喜欢这样的挑战,因为,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挑战中完善自我的。
其实这节美术教学活动,是应30班朱老师的要求而上的,我是硬着头皮接受了朱老师的钦点。然而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是那么的配合,家长是那么的给力,老师是那么的认真,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下来,幼儿掌握了折房子的要领,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及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老师们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准备、组织、设计、示范、演示、讲解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认识。整个教学活动非常流畅,完成了教学目标。
16、中班教案《爬高楼》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结合图片理解儿歌内容,培养幼儿识图、口语交际、模仿动作等能力。
2、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体验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激发幼儿感受、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3、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图片感知、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引领幼儿学习儿歌。难点:背诵儿歌。
活动准备
音乐光盘、挂图、牵牛花朵(模拟)
活动过程
1、 音乐导入:牵牛花带领小朋友去她家。
2、 战士挂图,让小朋友逐一触摸高楼、树梢、墩墙、泥巴高、长、滑、细的感受,同时贴上字卡片,认读高楼、树梢、墩墙、泥巴。
3、 教师简述牵牛花爬高楼、 树梢、墩墙、泥巴的过程,从而引入课题儿歌《爬高楼》
4、 教师出示牵牛花(贴手背),幼儿也贴,教师教幼儿学儿歌时加动作、表情。
5、 游戏:四名幼儿分别扮演高楼、树梢、墩墙、泥巴,其他幼儿边读儿歌边触摸。
6、 活动延伸:教师随音乐带领幼儿到大自然去采牵牛花。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我以能促进“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以儿歌是幼儿喜爱且易接受的教学形式,找到幼儿兴趣点入手,再以游戏活动为载体,使儿童在活动中得到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主动发展。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第一环节,以优美轻松的音乐为背景,创设了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在第二环节,让幼儿观察、亲身体验牵牛花爬高楼,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第三环节,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体验爬高楼的不易,增强了幼儿理解能力。第四环节,幼儿边学儿歌边做动作,辅以表情,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第五环节,分角色表演进一步加深幼儿理解力,提升了表演能力,增强了记忆力。第六环节,回归大自然,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活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观察力、注意力、参与表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
不足之处:在第二环节中,应在认识高楼、树梢、墩墙、泥巴、野牵牛时贴上字卡,初步让幼儿识字。在第五环节中让幼儿带上高楼、树梢、墩墙、泥巴的头饰,这样幼儿学习兴趣会更浓些。
17、中班教案《对不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教育幼儿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请”、“谢谢” “你好”、“对不起”、“再见”。
2.培养幼儿友好相处,能处理好同伴之间的关系。
3.大胆说出自己对的理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育幼儿讲文明,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2. 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自编情景故事一个。 2。挂图四张。
3.歌表演磁带一盒。 4。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讲故事( 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老师带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滑梯。大家都玩的非常高兴,只有方方和婷婷不玩。老师发现了,走过去问是怎么回事?婷婷告诉老师:刚才上滑梯的时候方方不小心踩了我的脚,婷婷被踩疼了可方方也不理,婷婷感到既委屈又疼,于是,两人就谁也不理谁了。在老师的劝说下方方走到婷婷面前,用细小的声音说了一句“对不起……,”没想到这神奇的三个字一出口,婷婷顿时不哭了,原谅了方方,两个好朋友又重归于好了。)
2、提问:小朋友,你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做的呢?
小结: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小心碰到了别人,这个时候我们要主动向别人道歉;而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了我们,也要向我们道歉,我们才愿意原谅他。这样大家在一起才能和睦、愉快的相处。
二、观看挂图。
1、玩积木时荣荣不小心把实实的积木弄到了。
2、喝水时鹏鹏不小心把水洒到了婧婧的身上。
3、吃饭时龙龙不小心把饭汤弄到笛笛的手上了。
4、睡觉时文文不小心蹬到了策策的身上了。
小结;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边看挂图边讨论:如果挂图上的小朋友是我,我会怎样做!
三、欣赏歌曲《对不起,没关系》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仔细倾听歌曲内容。
2、教师和幼儿一起演唱歌曲,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创编动作。
3、请两个小朋友到前面来进行情境表演。
小结:为了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文明,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向歌词里唱的那样,勇敢的向人家道歉,说声“对不起”。这是多么具有神奇作用的三个字啊!——“对不起”。无论别人多么生气他也一定会转怒为喜向你说“没关系”的!
教学反思
1.带领小朋友继续学习包括“对不起”在内的十字文明礼貌用语:“请”、“对不起”、“你好”、“谢谢”、“再见”,并评选出每周的 “文明礼貌用语小明星”,张贴小红花。 2。 通过听故事,小朋友们学会了在与人交往时使用礼貌用语,并懂得礼貌用语在日常交往中的意义。 3.。请小朋友边看图边讨论了如果是自己,会使用什么礼貌用语,从而培养了孩子与人交往的礼貌行为。 4。通过歌曲,《对不起,没关系》,教育小朋友们之间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 5。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做音乐游戏,并知道了“对不起”的神奇。
18、中班教案《花蜗牛爬高墙》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
2、明白做事情不要轻易放弃、坚持才会成功。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做事情不要轻易放弃、坚持才会成功。
活动准备
1、《花蜗牛爬高墙》故事挂图、幼儿用书、故事录音。
2蜗牛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歌曲(蜗牛和黄鹂):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先来唱一首我们学过的蜗牛歌。
啊门啊前两颗莆萄树、啊嫩啊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 那重重的壳啊!一步一步往上爬。
二欣赏故事
1出示挂图、小朋友你们看一下蜗牛有那些特征啊!身上背着一个什么啊!
它的身上背着个重壳能爬得快吗?
2花蜗牛住在墙脚下,春天到了,花蜗牛看到一群群密蜂,蝴蝶都向着高墙那边飞去,看美丽的苹果花朵开。
3花蜗牛也想看美丽的花朵,于是开始了爬墙行动。爬呀爬终于爬到一半了,突然刮起了大风,小朋友风刮得那么大蜗牛会怎么样啊!会掉下来。掉下来了怎么办啊!看不到那边的花了,要怎样才可以看到花啊!小朋友们快帮蜗牛想办法啊!再爬上去才可以看到。好小朋友们帮它加油吧!蜗牛又开始爬呀爬,快到墙顶了,大暴雨来了把蜗牛一冲又冲到墙脚。但它并不放弃,它说我一定要看到花。爬呀这次终于爬上去了。
4花蜗牛坚持不懈爬呀爬,最后终于爬到了墙顶,看到了又大又红的苹果。当它墙到墙顶时春天已过了,秋天又来了。花蜗牛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花蜗牛爬高墙》教学反思
《花蜗牛爬高墙》是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里面的花蜗牛坚持不懈的爬,被风刮下来、被雨吹下来。等这些动作会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用歌曲(蜗牛和黄鹂):先引起小朋友对蜗牛的兴趣。后接着讲关于蜗牛为什么爬墙的、爬墙时遇到什么困难、最后达到目标时心情怎样。
19、中班教案《虫虫、虫虫飞》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制作和装饰昆虫的翅膀。
2、乐意扮演会飞的昆虫,体验昆虫飞舞的快乐。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装饰翅膀用的各种材料,如彩色粘贴纸、手工纸等。
剪刀、双面胶、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 会飞舞的昆虫翅膀。
——你知道哪些会飞的昆虫?这些昆虫的翅膀是怎样的?
——你们想和昆虫一样有对会飞的翅膀吗?幼儿想像和模拟某一种昆虫,自由地展翅飞舞。
二、 制作翅膀。
——讨论:翅膀可以用什么材料做?
——幼儿可以独自制作,也可与同伴—起制作。引导幼儿注意翅膀的对称。
——怎样把翅膀装饰得更美丽?
我长出翅膀了。
——介绍自己制作的翅膀,请幼儿相互猜猜这是什么昆虫。
——请幼儿想办法怎样使翅膀固定在身上。
——在教师的帮助下穿戴好美丽的翅膀,扮演某种昆虫在户外边念“虫虫飞虫虫飞”,边翩翩起舞,并模仿昆虫的行动。如蜜蜂飞到花丛中吮吸花蜜,围着花儿舞蹈等。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实验记录为幼儿调整认识、整理经验、形成科学的概念奠定了基础。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培养幼儿记录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乐于探究,逐渐理解科学结论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20、中班教案《风车》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制作简易风车,体验制作乐趣。
2、通过玩风车探索什么样的纸更适宜做风车。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纸张(报纸、宣纸、瓦楞纸、手工纸、挂历纸、皱纹纸、锡纸)、吸管、安全钉若干、幼儿个人猜想记录、集体记录表。
2、经验准备:
有玩风车的经验,知道制作风车的方法,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提问,对什么纸适合做风车有了疑问并做了猜想。
教学重难点:
记录根据风车转动情况,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探究不同纸张风车转动的实验过程。
活动过程:
1、说一说。
(1)引导幼儿回忆猜想制作风车的纸张。
教师:猜想了哪些纸适合做风车?
幼儿:报纸、手揉纸、瓦楞纸、宣纸、图画纸。
(2)分享自己的猜想。
教师:你是怎样猜想的?为什么?
幼儿:瓦楞纸结实,不会破。
幼儿:手揉纸柔软,会转得快。
幼儿:图画纸硬,会转得快。
教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成功呢?
2、做一做(制作风车)。
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纸张制作风车。
3、玩一玩(感知风车的转动)。
让幼儿到户外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发现谁的风车转得更好。
4、想一想(由分享个人验证结果引出集体验证表进行经验梳理)。
教师:你的验证结果是什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用瓦楞纸、皱纹纸制作的风车转不起来”。)
教师:你的风车转得很快啊,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样的纸制作的?(引导幼儿总结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5、评一评(集体验证结果,选出最适合做风车的纸)。
教师:能转动的风车是哪些纸做的?哪些纸最适合做风车?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区域活动时到手工去制作风车。
教学评析:
活动生成源于幼儿在玩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材料也是根据幼儿猜想,提供了生活中常见而又熟悉的纸张,如报纸、挂历纸、锡纸……并使幼儿在户外游戏和玩中充分感知和探索,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科学就在身边。活动中让幼儿自我猜想、自我验证,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究“什么纸张最适宜做风车”。活动游戏性、操作性强,体现了让幼儿在做中感受,做中学习的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流畅,环节层层递进,教师的提问启发性强。活动中记录方法新颖,采用实物(具体纸张)记录的方法,既具体形象,又缩短了幼儿记录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究纸张的适宜性。
活动可以更开放一些,如不一定非得让幼儿猜想哪一种纸张适合做风车,可以让幼儿猜想哪些纸张适合做风车,然后让幼儿制作多个风车,这样幼儿可以将几种纸张制作的风车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同伴比较)从而得出更科学的答案。
教学反思: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为孩子先准备好材料,幼儿只要制作就行了,这样就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而这次我为孩子提供了多种制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脑筋选择材料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学习内容,而且孩子们对于自己选择的材料很喜欢,制作风车的过程也十分顺利。
优点:
问题是孩子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窗口。本活动正是抓住了孩子们在玩风车的过程中提出“用什么纸制作风车更好”这一问题生成的。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
不足:
由于前期经验铺垫不够充分,有的幼儿因为对制作风车的方法不是很熟练,所以即使选择了适合做风车的纸张也没有得到成功的体验。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恰当把握时机,当老师知道有的幼儿想用皱纹纸做风车后,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等幼儿发现皱纹纸做的风车转不起来时,才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用皱纹纸制作的风车转不起来”。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活动的闪光点,教师能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21、中班教案《数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探索数数方法,初步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
2、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
2.课件-数数
3.课件-数数
活动过程
一、交代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有小动物客人来做客,你们欢迎吗?
好!让我们来看看是谁来做客呀?
(小熊,小鸡,青蛙,小鸟。)
二、连线-请客人坐下
1.教师:请小朋友数一数来了多少小动物?
(1只青蛙,2只小熊,3只小鸡,4只小鸟。)
2.教师:我们请它们坐下吧?
你们看,小椅子都摆放好了,请小朋友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小动物入座呢?
(椅子分贝摆放了1把,2把,3把,4把。)
3.请小朋友安排小动物坐下吧。
(请幼儿按相同的个数进行连线。)
三、数数几条鱼
1.出示课件-数数[1-45]
教师:请你数一数海里的鱼。
2.发现问题,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
(1)教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数错呢?怎样数才能数清楚呢?
教师总结并示范数数,我们只要想办法记住第一个数的鱼,
再数到它的时候就不要数了。
(2)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记住第一个数的鱼呢?
四、幼儿探索尝试封闭式数数
1.请小朋友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你们可以用水彩笔记号。
2.小结交流数数的经验。
五、趣味练习
练习卡-数数[1-38]
相同的个数进行连线。
22、中班教案《虫虫虫爬》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表演的形式,感知图片的内容,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并学习仿编儿歌。
3.体验参与游戏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图片、伴奏旋律、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模仿小动物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咦,我们一起听听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怎样走路的?(老师提醒幼儿用节奏来念)带领幼儿听音乐模仿小动物的“爬、飞、跳、游”4种走路方式。
(首先,创设情境,以一首听上去轻松而且节奏感很强的旋律导入,并借助于问题: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他们又是怎样走路的,来调动幼儿最直接的经验回忆。带领幼儿模仿小动物,虽然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需要幼儿不断适应新的动作模式,因此老师的示范、鼓励等策略由而此介入:看,谁来了,它是怎样走路的呀?等等,帮助幼儿初步感知了儿歌的节奏型,为后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经验准备。)
(二)看图学儿歌,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老师:“刚才你学了哪些小动物,它是怎样走路的?”
老师:“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好玩的游戏变成一首很有趣的儿歌呢?这首儿歌在哪儿呢?就藏在老师带来的图片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第一张图片
老师:“图片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它爬到谁的家?”
(这张图片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老师带领幼儿集体学说。)
2、出示第二张图片
“蝴蝶是怎样走路的?它又会飞到谁的家呢?”
(这张图片也可以像第一张图片一样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谁来说说,请幼儿个别讲述——“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将第一幅和第二幅图片放在一起讲述因为这两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问题简单明了,对幼儿来说,图片儿歌的内容是简单的,富有节奏的句式是有趣的。因此,这个环节我不断地提醒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儿歌的句式节奏上。通过这一环节,幼儿也会初步感知到这种首尾呼应的句式。)
3.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1)请幼儿比较第一、二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和我们平时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吗?”
(2)向幼儿介绍分格线。
老师:“这个分格线有什么用呢?”
小结:当我们把几幅小图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线隔开,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小动物在做这些事情的连续过程了。
(3)出示第三幅图片
老师:“这幅图片上也有分格线,谁来用一句好听的话把这幅图片的内容像前两幅图片一样说出来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
(这个环节重点是解决分格线这个难点。分格线对于幼儿来说知识性含量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个大环节中单独解决掉,同时也是想让幼儿带着初步掌握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在后面的环节中慢慢地消化理解。)
4.第四、五张图片
老师:“咦,小青蛙跳到小鱼家,它找小鱼干什么呢?”原来,青蛙要告诉小鱼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在小鱼的身边出现了什么呀?”———鱼网要来网小鱼了。
“小青蛙会对小鱼说什么?”
“小鱼会害怕吗?”
“小鱼小鱼游,游到谁的家呢?鱼网是它的家吗?它的家又在哪儿?”
“小鱼究竟有没有被抓走?我们一起看看”
“小朋友在干什么?哦,小朋友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这两张图片的内容和前面图片的内容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一系列的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让幼儿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推断。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5.完整地学说儿歌一遍。
老师:“我们一起来听着好听的音乐把儿歌完整地说一说。”
(形象生动的图片配上韵味十足地旋律,能在瞬间调动起幼儿的视听感官,培养了幼儿欣赏性的倾听能力,促使幼儿在倾听和欣赏画面过程中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给了后面创编活动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创编儿歌
1.集体创编。
老师:“在这首儿歌中讲了4种小动物不同的走路方式,在一开始的游戏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咦,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会爬的、会跳的、会走的小动物编进儿歌中,让它变成一首会变化的儿歌。我们来试试,好吗”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张图片,除了毛毛虫会爬,还有谁会爬?”
(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老师相应地贴上图片。)
幼儿一起把新创编出的儿歌说一说。
2.个别创编
老师:“大家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图片,大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放在图卡上来创编新的儿歌。
要求:
(1)新儿歌中几种小动物走路方式要不一样。
(2)贴图片的时候,想一想,前一幅分格线后面的图片应该和后一幅分格线前面的图片怎么样?你的新儿歌能不能连贯地讲下去。
幼儿分别操作。
3. 幼儿展示自己的儿歌
(这个大环节应该是整个活动的**部分,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这也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讲述迁移更好地帮助幼儿把书本经验转化为实践生活经验。同伴之间的合作,创编出一个个有趣的儿歌。一个幼儿的表述,有启发了其他幼儿的想象,开拓了思路,从而引发更多的新组合。)
附儿歌:
虫虫虫虫爬
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青蛙青蛙跳,跳到鱼儿家。
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
小朋友跑呀跑,跑回自己的家。
活动反思:
1.对重难点的把握。
为了让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和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需要,在活动重难点方面笔者定位为:在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基础上,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并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学习仿编儿歌。活动中对儿歌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困难。难点应该在幼儿最后创编这个环节。因此我们采用了集体创编先,幼儿小组、个别创编后,并结合图片的辅助材料来帮助幼儿很好地解决这个难点。
2.活动过程和方法的组织。
在这次活动中着重体现的是游戏激趣、互动提升、创编表达这3个过程。在第一环节游戏激趣中,借助于音乐旋律、老师的提示语、幼儿的动作参与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经验回忆,直接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准备。在第二环节互动提升中,借助图片学习儿歌,幼儿由此进入了互动的环节。前三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内容简单、节奏有趣。幼儿能够感受首尾呼应的句式。把分格线放在了第三幅中解决,是想让幼儿带着前两幅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后面的环节。在学习后两张图片的内容时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很好地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吸引幼儿,很自然地把幼儿推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第三环节创编表达中,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是对儿歌韵律和节奏学习次巩固性练习,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不足之处:
在最后创编活动中,我希望幼儿能根据儿歌的句式节奏来创编,加上图片的经验帮助会使幼儿的创编有了更多的精彩、有趣和可爱之处。幼儿的想法是拓展的、开放的,但在表现时出现了与语言表述的脱节和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分析原因:1.材料提供的有限性局限了幼儿的创作和表现。2.语言技能的支撑不够局限了幼儿很多表达。
我的疑问:创编作为难点,强行需要幼儿按照句式讲述难度很大,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我们追求的是美的意境还是硬幼儿导入我们预定的学习情境?
23、中班教案《乌龟爬爬爬》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幼儿园已有的大型运动器械,让幼儿探索爬的不同方法,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运动的兴趣。
3、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游戏。
4、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大型玩具场地,小兔、乌龟大头贴若干,奖牌20块
活动重难点:
探索爬的不同方法。
活动流程:
热身运动小乌龟爬行龟兔赛跑放松运动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激发兴趣。
师:“ 我是乌龟妈妈,来,小乌龟,跟我一起去做早操。”
二、探索不同的爬行的方法。
1、幼儿自由探索爬的不同方法。
师:“前面有个城堡,想不想去玩?那好,小乌龟爬的本领最大了,今天我们就在城堡里爬一爬,看,哪个小乌龟爬得方法又多又好。”
2、集体练习
个别幼儿示范,全体练习。
3、教师小结幼儿练习情况。
4、再次练习。
那现在你们还想不想用各种爬的方法去城堡里再玩一玩呢?
三、游戏“龟兔赛跑”
1、两人一组进行龟兔赛跑。
2、统计比赛成绩。
四、放松运动
登上领奖台,分发奖牌(金币巧克力) 。
活动反思:
今天上午的室内活动我组织幼儿进行了《乌龟爬爬爬》的体育游戏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小班的幼儿比较喜欢爬行,正是利用了幼儿的这个兴趣,所以我选择了爬的游戏。整体环节比较流畅,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24、中班教案《马兰花》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与感受大师的作品,在尝试创作的过程中,欣赏色与色交融所带来的色彩变化之美。
2、学习在墙壁上用点画的方式作画, 体验玩色活动的乐趣。
4、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材料准备:
课件、各种朋友色颜料、抹布、排笔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师:你们还记得马兰花的故事吗?
师:故事里的这朵马兰花非常的神奇,它能让勤劳的人实现愿望!在马兰山上,开满了这些神奇的马兰花,风儿轻轻一吹,马兰花儿飘了起来,它飘啊飘,飘到了天空中,飘到了树林里,美丽极了!有一位名叫几米的画家,把这样的美景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播放课件,幼儿欣赏作品
师:几米画家的画是怎么样的?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像什么?
师:几米画家画的就是飞舞的马兰花。
师:老师在画里面还发现了好朋友色,你们看见了没?除了黄色和橘色是朋友色,你们还知道有哪些颜色是朋友色?
师:那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点画特点,请个别幼儿上前尝试点画。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着几米画家画一画马兰花,谁想来点一点试一试?
师:这种画画方式叫做点画。
三、教师讲述操作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今天作画和以往不同,是画在走廊墙上,请小朋友自己找朋友商量,三人一组,用点画的方式合作画墙壁画。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游戏环节——咒语变变变
师:故事里面的马兰花可是一朵神奇的花,你们还记得里面的咒语是怎么念的吗?
师:老师我来念一念咒语,请你们和马兰花一起帮我实现愿望吧!
师:“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请所有的女孩子都蹲下来!”我数一二三!一。。。二。。。三!
师:真的帮我实现愿望了!那我再许一个愿望。“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请帮我把所有的画笔都放回桶里!”我数到五,一。。。二。。。三。。。四。。。五!
师:收拾得真干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帮我把所有材料都放回指定的纸箱里!”我数到十,一。。。二。。。。。。
师:我许的愿望都实现啦,你们想来试一试吗?找自己的同伴来念一念咒语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本着开放性的原则,在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开放的环境,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提问,鼓励幼儿根据提问进行思考、回答,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独特的想法,开放性的接纳他们的意见。快乐的原则。我在活动中应本着让幼儿在活动感受快乐的宗旨,所以整个活动设计都是比较轻松愉悦的,营造快乐至上教学氛围。
但在活动中仍有很多需要改进。首先是,在幼儿作品呈现效果来看,幼儿点画,点分布较散,目标中“色与色交融”没有很好的完成,所以在幼儿示范环节,教师应该拓展幼儿经验,给幼儿“重叠”的知识经验,“花瓣飘下来,会不会两片重叠在一起?有的花瓣飘啊飘,孤零零落在角落。”还有就是,操作前规则要求讲述不够明确,幼儿一开始画到了另一面墙。
25、中班教案《半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认识半圆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认识半圆形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半圆形。
难点:知道一个圆形可以变成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活动准备
1.装有各种形状的篮子(人手一份)
2.剪刀。浆糊若干。
3.大的示范圆形和半圆形各一个。
4.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 让幼儿认识圆形和半圆形。
1. 教师出示示范圆形,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出示示范半圆形,再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称。
2. 让幼儿在图形篮里找出圆形和半圆形。
3. 给幼儿讲解圆形和半圆形的关系
二.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让幼儿思考:你能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吗?是怎么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让幼儿自主先思考再与其旁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旁听。
2. 幼儿讨论后,教师请若干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
3. 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教师巡回观察。
4. 教师把幼儿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三.教幼儿如何正确的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出示圆形,把圆形对折,必须以中线为中心边对边对折,对折后,在圆形的中线把圆形一分为二,把成品半圆形放在同等大小的整圆上比较,看看是不是该整圆的一半,该半圆形不能大于整圆,也不能小于整圆。
2. 教师再次向幼儿正确示范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验证。
3..请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再一次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作验证。
4..教师对幼儿的第二次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5. 教师小结:半圆形就是整圆的一半,两个同样大小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整圆。
四,延伸活动;快乐图形拼
1. 教师出示.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用了哪些图形拼成。
哪些物体的拼成里有半圆形。
2. 教师激发幼儿:你可以用哪些图形可以拼画面上没有的物体?并请你说一说。
3. 请幼儿自主与同伴用各种形状进行合作创意粘贴。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
4. 教师点评若干幼儿的作品。
5.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活动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关健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初步认识半圆形
在认识半圆形之前,我先出示了圆形给幼儿认识,让他们明白,半圆形和圆形的
演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待他们知道了这一点,再下面的认识过程做了相应的铺垫。
2.以幼儿为主体,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活动特别注重幼儿自主操作的指导。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在认识半圆形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幼儿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剪一剪,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先幼儿自主的尝试想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他们都会只是随手把圆形剪成半圆形。待他们自主的尝试过后,教师讲解正确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示范后,让幼儿再一次按照教师说的步骤去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当他们发现特征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依照教师的正确步骤去动手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最后借助图形快乐拼,给幼儿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图形的平台,并能利用各种图形演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在我巡回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幼儿利用半圆形变成了:月亮,花朵的花瓣,小兔子蘑菇房的房顶,等等。幼儿从动手中与图形们做“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意能力。
26、中班教案《虫虫乐园》
活动目标:
1.欣赏米罗作品中特有的符号及表现的情趣美,感受作品童话般的意境。
2.学习米罗用符号图形表现昆虫的方式,大胆运用剪贴添画的方式表现主题。
3.喜欢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体验创作的乐趣。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对昆虫有一定的认真和表现经验。
2.深色卡纸、油画棒、记号笔、剪刀、固体胶、8开白纸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体验
欣赏米罗的作品《昆虫的对话》,感受画面的内容与形式美。
1.播放《虫虫的乐园》,引导幼儿感受作品内容与形式美。发现米罗特有的符号和元素。
2.描述画面的内容。
3.进一步欣赏,感受形式美。
二、探索发现
1.欣赏其他作品,感受花架变形的独特方式,体验变形的趣味。
2.欣赏幼儿作品,发现作品中表现“虫虫乐园”的方法。
3.自由讨论:你想怎样表现虫虫的乐园。
三、创作表现
1.提出创作主题:“虫虫的乐园”。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在白纸上画出昆虫颜色样子,剪下后,贴在卡纸上。
3.引导幼儿在空余位置添画上其他物体,丰富画面。
四、欣赏作品
1.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中的昆虫。
2.鼓励幼儿表演昆虫的动态。
27、中班教案《鱼》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鱼的外形特征,欣赏鱼身上的独特花纹和绚丽色彩。
2.尝试用各种形状、线条和色彩来装饰鱼。
3.合作布置海底世界,感受成功的喜悦。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5.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事先布置好的海底世界场景。
2.范画:鱼。
3.各种鱼的PPT。
4.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和着音乐《小鱼小鱼水中游》进入活动场地。
T:瞧,我们来到了哪里?(海底世界)
T:你发现了什么?(很多鱼)
T:这些鱼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具体引导他们观察鱼的形状、花纹和色彩。
用手指来圈画鱼的外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等,让幼儿初步感知鱼的基本形状。
2.观察PPT
T:除了这些鱼,你还见过哪些鱼?
观看PPT,边看边说,教师讲和幼儿说相结合。
重点示范鱼身上的花纹
T:你看到鱼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现场示范)比如:圆点、条纹等
可请1——2个幼儿上来尝试画不一样的花纹
教师小结:这些鱼有着独特的外形,漂亮的花纹和绚丽的色彩。每一条鱼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想来画一条跟别人都不一样的鱼吗?
3.幼儿作画(播放海底世界视频)
简单介绍砂纸
T:你们在这种纸上画过吗?
请个别幼儿感知纸的特性,知道这是砂纸,上面粗粗的是沙子,在这样的纸上画画时要用大大的力气哦。
T:我要请小朋友画一条大大的鱼,那么它的身体应该多大?请一个小朋友用手指在纸上比划,鼓励幼儿尽量把鱼的身体画大。
幼儿开始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送鱼儿回海底世界
先画好的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把鱼贴在海底世界。
共同欣赏海底世界,教师带领幼儿边看边评价作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取材于生活,活动中幼儿很感兴趣。在活动中,面对我的提问,幼儿都积极的回答,说出自己看到过的鱼的形状、颜色、花纹,在示范画鱼的轮廓时,他们个个都很兴奋,也很跃跃欲试。在幼儿绘画涂色时,他们能够领会到涂色的要领,只是我自己感觉可能是受幼儿兴趣的牵引,在欣赏鱼的过程中时间稍微长了些,应该把重点放在画各种几何形的鱼这一方面。
28、中班健康教案《爬行运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乐于接受挑战,能与他人合作有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
2、尝试用多种方法过不同的障碍物,从中体验挑战活动带来的惊险刺激和成功乐趣(重点)。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准备
垫子 小凳子(红外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放音乐,老师和幼儿一起做热身活动
二、基本部分
1、放音乐——兔子舞,让幼儿和老师一起做律动。
2、老师告诉幼儿做——极限爬行运动
(1)先让女孩子平躺在垫子上(做木头人,双手贴在腿边),(.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男孩子从女孩子身上爬(老师师范,手先过去,再把腿抬过去)。
(2)让女孩子拱起身子来做山洞状,让男孩子爬过去。
(3)让男孩平躺或拱起身,女孩子爬过去。
3、老师发给幼儿每人两个红色圆圈,让幼儿贴在身上准备游戏——冲破敌阵(注意一定不要碰到红外线,否则能量会减少)最后谁剩的能力量多就获胜。
规则:三个孩子平躺,三个孩子拱起身,让其他幼儿爬过三个平躺的孩子,爬过有红外线的地方,在爬过拱起身的孩子,到达终点(记录男孩和女孩剩下能量的多少)。
4、换另一组幼儿进行游戏(交替练习),记录剩下的能量多少。
活动延伸
创设“小雪人”情境,听老师口令做放松运动,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只有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并积极地投身于活动之中,才能实现积极主动锻炼身体的长远发展目标。要让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关键要让他们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材料的提供和运用是使幼儿体验到乐趣的关键因素。材料的选择应符合游戏化的特点,有趣的材料会引起幼儿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幼儿进行关于小爬行动物爬行的创作表现,可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在进行对小动物的模仿时课堂有些混乱,但最终还是让幼儿体会到了小动物的行动状态。在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幼儿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不足之处:
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不够积极,幼儿回答问题不活跃,课堂有点冷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给幼儿创造更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29、中班主题教案《虫虫虫虫爬》含反思
活动背景:
儿歌《虫虫虫虫爬》简单、有趣,每一幅图画联结起来就像是一幅慢慢展开的分格漫画,陆续出场的角色将儿歌内容一波一波地推进。采用了循环儿歌的形式,有很强的节奏感。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呼应,非常有利于幼儿进行预测。同时在知识经验方面,还展现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用“爬、飞、跳、游”等动态词描绘了小动物的活动方式。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表演的形式,感知图片的内容,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并学习仿编儿歌。
3.体验参与游戏带来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图片、伴奏旋律、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模仿小动物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咦,我们一起听听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怎样走路的?(老师提醒幼儿用节奏来念)带领幼儿听音乐模仿小动物的“爬、飞、跳、游”4种走路方式。
(首先,创设情境,以一首听上去轻松而且节奏感很强的旋律导入,并借助于问题: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他们又是怎样走路的,来调动幼儿最直接的经验回忆。带领幼儿模仿小动物,虽然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需要幼儿不断适应新的动作模式,因此老师的示范、鼓励等策略由而此介入:看,谁来了,它是怎样走路的呀?等等,帮助幼儿初步感知了儿歌的节奏型,为后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经验准备。)
(二)看图学儿歌,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老师:“刚才你学了哪些小动物,它是怎样走路的?”
老师:“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好玩的游戏变成一首很有趣的儿歌呢?这首儿歌在哪儿呢?就藏在老师带来的图片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第一张图片
老师:“图片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它爬到谁的家?”
(这张图片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老师带领幼儿集体学说。)
2、出示第二张图片
“蝴蝶是怎样走路的?它又会飞到谁的家呢?”
(这张图片也可以像第一张图片一样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谁来说说,请幼儿个别讲述——“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将第一幅和第二幅图片放在一起讲述因为这两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问题简单明了,对幼儿来说,图片儿歌的内容是简单的,富有节奏的句式是有趣的。因此,这个环节我不断地提醒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儿歌的句式节奏上。通过这一环节,幼儿也会初步感知到这种首尾呼应的句式。)
3.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1)请幼儿比较第一、二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和我们平时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吗?”
(2)向幼儿介绍分格线。
老师:“这个分格线有什么用呢?”
小结:当我们把几幅小图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线隔开,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小动物在做这些事情的连续过程了。
(3)出示第三幅图片
老师:“这幅图片上也有分格线,谁来用一句好听的话把这幅图片的内容像前两幅图片一样说出来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
(这个环节重点是解决分格线这个难点。分格线对于幼儿来说知识性含量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个大环节中单独解决掉,同时也是想让幼儿带着初步掌握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在后面的环节中慢慢地消化理解。)
4.第四、五张图片
老师:“咦,小青蛙跳到小鱼家,它找小鱼干什么呢?”原来,青蛙要告诉小鱼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在小鱼的身边出现了什么呀?”———鱼网要来网小鱼了。
“小青蛙会对小鱼说什么?”
“小鱼会害怕吗?”
“小鱼小鱼游,游到谁的家呢?鱼网是它的家吗?它的家又在哪儿?”
“小鱼究竟有没有被抓走?我们一起看看”
“小朋友在干什么?哦,小朋友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这两张图片的内容和前面图片的内容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一系列的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让幼儿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推断。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5.完整地学说儿歌一遍。
老师:“我们一起来听着好听的音乐把儿歌完整地说一说。”
(形象生动的图片配上韵味十足地旋律,能在瞬间调动起幼儿的视听感官,培养了幼儿欣赏性的倾听能力,促使幼儿在倾听和欣赏画面过程中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给了后面创编活动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创编儿歌
1.集体创编。
老师:“在这首儿歌中讲了4种小动物不同的走路方式,在一开始的游戏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咦,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会爬的、会跳的、会走的小动物编进儿歌中,让它变成一首会变化的儿歌。我们来试试,好吗”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张图片,除了毛毛虫会爬,还有谁会爬?”
(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老师相应地贴上图片。)
幼儿一起把新创编出的儿歌说一说。
2.个别创编
老师:“大家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图片,大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放在图卡上来创编新的儿歌。
要求:
(1)新儿歌中几种小动物走路方式要不一样。
(2)贴图片的时候,想一想,前一幅分格线后面的图片应该和后一幅分格线前面的图片怎么样?你的新儿歌能不能连贯地讲下去。
幼儿分别操作。
3. 幼儿展示自己的儿歌
(这个大环节应该是整个活动的**部分,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这也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讲述迁移更好地帮助幼儿把书本经验转化为实践生活经验。同伴之间的合作,创编出一个个有趣的儿歌。一个幼儿的表述,有启发了其他幼儿的想象,开拓了思路,从而引发更多的新组合。)
附儿歌:
虫虫虫虫爬
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青蛙青蛙跳,跳到鱼儿家。
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
小朋友跑呀跑,跑回自己的家。
活动反思:
1.对重难点的把握。
为了让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和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需要,在活动重难点方面笔者定位为:在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基础上,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并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学习仿编儿歌。活动中对儿歌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困难。难点应该在幼儿最后创编这个环节。因此我们采用了集体创编先,幼儿小组、个别创编后,并结合图片的辅助材料来帮助幼儿很好地解决这个难点。
2.活动过程和方法的组织。
在这次活动中着重体现的是游戏激趣、互动提升、创编表达这3个过程。在第一环节游戏激趣中,借助于音乐旋律、老师的提示语、幼儿的动作参与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经验回忆,直接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准备。在第二环节互动提升中,借助图片学习儿歌,幼儿由此进入了互动的环节。前三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内容简单、节奏有趣。幼儿能够感受首尾呼应的句式。把分格线放在了第三幅中解决,是想让幼儿带着前两幅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后面的环节。在学习后两张图片的内容时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很好地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吸引幼儿,很自然地把幼儿推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第三环节创编表达中,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是对儿歌韵律和节奏学习次巩固性练习,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不足之处:
在最后创编活动中,我希望幼儿能根据儿歌的句式节奏来创编,加上图片的经验帮助会使幼儿的创编有了更多的精彩、有趣和可爱之处。幼儿的想法是拓展的、开放的,但在表现时出现了与语言表述的脱节和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分析原因:1.材料提供的有限性局限了幼儿的创作和表现。2.语言技能的支撑不够局限了幼儿很多表达。
我的疑问:创编作为难点,强行需要幼儿按照句式讲述难度很大,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我们追求的是美的意境还是硬幼儿导入我们预定的学习情境?
30、中班美术详案教案《小蜗牛爬呀爬》含反思
设计思路:
春天的季节特征逐步明显,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我们的孩子已经在幼儿园、社区、公园等身边的环境中找到了春天的轨迹 ,为了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活动设置了春天的电话亭,以接听电话的有趣形式鼓励幼儿尝试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春天的美。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了解到一些平时不容易发现的季节特征,活动以曲线条勾画小蜗牛的技能练习为主线,让幼儿通过绘画了解小蜗牛也是春天到来的特征之一,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1、 掌握小蜗牛的基本画法,能大胆的用曲线条勾画。
2、 乐意与同伴分享经验,能在活动中尝试用优美的语言表达春天的美。
活动准备:
春天的电话亭的设置,背景:太阳、云、小草、蜗牛,绘画用具,剪刀,垃圾盒
活动过程:
一、 经验分享
设置春天的电话亭,用接听电话的方式鼓励幼儿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的信息。
要求: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响亮的声音表达。
二、 欣赏讨论
1、 引出客人“小蜗牛”。
2、 说说小蜗牛的特征。
三、 示范讲解
1、 画小蜗牛圆圆的壳,。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设计壳上的图案花纹。
2、 画小蜗牛的身体,与壳连接在一起。
3、 用造围墙的方法涂色,要求涂色均匀,鲜艳。
四、 幼儿操作
1、 鼓励幼儿大胆勾画。
2、 画完后用剪刀沿轮廓线将小蜗牛剪下。
3、 提醒幼儿保持操作桌面的整洁。
五、 作品展示交流
幼儿把自己的小蜗牛贴在背景板上和同伴一起欣赏,并结伴说说小蜗牛的故事。
活动反思:
活动更多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31、中班健康优秀教案《小猴爬》含反思
设计意图:
本活动从快乐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提供不同难度的活动器材,引导幼儿在平面和立体面上进行多种形式爬的练习,以增强幼儿背肌、腹肌和四肢肌的力量以及动作的灵活性。在设计中考虑有三个方面:
1、提供软垫、地板胶、离地高度不等的绳子障碍和水果图片,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通过练习得到提高;
2、以小猴形象贯穿整个活动,使幼儿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3、启发幼儿独立或合作利用梯子与轮胎创造不同爬的玩法,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和与他人互助合作的交往意识。
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爬的练习,让幼儿学习爬时四肢的正确用力方法。
2、发展幼儿四肢和躯干肌肉力量,增强动作的灵活性。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准备:
软垫、地板胶、梯子、轮胎、录音带、拱形圈、绳子、水果图片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进入场地,四散站开。
2、准备活动,幼儿随着儿歌内容,模仿小猴做动作,使身体充分活动开。
(二)、基本部分
1、提供软垫,让幼儿自由表演自己会的爬行动作,老师引导幼儿进行手膝着地、手脚着地爬。
2、提供离地高度不等的绳子障碍。
A、老师引导幼儿必须身体贴在垫上,才能在绳子底下爬过,并让幼儿试爬。
B、老师依据幼儿试爬情况,讲解示范匍匐爬的要领,指导手脚的用力方法。
3、提供梯子、轮胎,引导幼儿在立体面上玩爬的游戏。
A、引导幼儿利用梯子、"出自:屈;老.师"轮胎练习爬的动作(包括梯上、梯下)。
B、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玩梯。
4、将软垫、梯子、轮胎组合起来玩游戏,在音乐伴奏下,老师和幼儿玩"小猴摘果子"游戏。
(三)、结束部分。
1、放轻音乐,老师和幼儿一起做放松动作。
2、听音乐并分享所学本领和游戏中的快乐,注意加强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
3、结束活动,幼儿离场。
教学反思:
幼儿只有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并积极地投身于活动之中,才能实现积极主动锻炼身体的长远发展目标。要让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关键要让他们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材料的提供和运用是使幼儿体验到乐趣的关键因素。材料的选择应符合游戏化的特点,有趣的材料会引起幼儿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幼儿进行关于小爬行动物爬行的创作表现,可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在进行对小动物的模仿时课堂有些混乱,但最终还是让幼儿体会到了小动物的行动状态。在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幼儿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不足之处:
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不够积极,幼儿回答问题不活跃,课堂有点冷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给幼儿创造更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32、中班综合优秀教案《小乌龟爬山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小乌龟克服疲劳,战胜困难勇敢爬上山坡的意志行为过程。
2、借助音乐,通过练习乌龟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移情体验。
活动准备:
山坡的背景、小乌龟、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坡吗?爬山坡的时候,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师:对呀,爬山坡的时候会很累,会满头大汗,会腰酸背痛,爬山是一件很艰难的运动。
基本部分:
1、有一只小乌龟,它也很想爬山坡,小小乌龟爬呀,爬呀,突然一阵风吹来,小乌龟抖了抖身子,感觉很冷,这下它会怎么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感觉。
2、小乌龟不怕水,还是勇敢的往上爬,嗨哟哟,嗨哟哟,爬呀,爬呀,哗……又怎么啦?大雨落在了乌龟的身上,爬山坡就更加困难了!这时候小乌龟又会怎么做呢?它会往上爬吗?
3、小乌龟不怕风,不怕雨,坚持爬到了山坡上,我们给小乌龟鼓鼓掌!(小乌龟,你真勇敢!)你们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4、小乌龟爬到山上特别高兴,还唱起了歌/(老师清唱一次歌曲)
5、我们也一起来学学爬山坡的过程吧!(幼儿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做相应的动作两次。)
结束部分:
我们也出去找个山坡来爬好吗?(幼儿听音乐,离开位置到户外)
附歌曲:
1=P2/4
3 2 1 2 | 3 4 5 | 4 3 2 0 | 3 2 1 0 |
小小乌龟 上山 坡 嗨哟哟, 嗨哟哟
小小 乌龟 上山 坡 嗨哟哟, 嗨哟哟
3 2 1 2 | 3 4 5 | 4 3 2 3 | 1 —— ║
爬呀 爬呀 用力 爬 汗水 流呀 流
爬呀 爬呀 山坡 上 心里 乐悠 悠
活动反思:
音乐活动是具有挑战性,伸缩性,延伸性和创造性的。"来;自.屈;老师;教.案; 这次我把游戏放在了活动的开端,在之前还是有所担忧的,我担心幼儿会因游戏而过度兴奋,后边不能专心的学习歌曲。但从活动过程看,幼儿先玩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熟悉了旋律,听懂了歌词,再学唱歌曲,幼儿就容易掌握歌曲,也能理解歌词内容,感受到小乌龟不怕疲劳、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同时激发了本次音乐活动的乐趣性,并使孩子们把热情专注在参与活动中。
33、中班健康教案《匍匐爬》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匍匐爬的基本动作要领,会玩游戏“夹汉堡”。
2、能够动作协调,努力练习,乐于遵守游戏的规则。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5、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观念。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匍匐爬行过障碍
活动难点:
身体贴紧地面,用胳膊肘和腿发力向前爬行,手脚协调
活动准备:
体操垫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慢跑热身。
2、听音乐,常规准备动作。
二、学习匍匐爬
1、选择不同的方法穿过“草地”。
要求:①选择不同的方法通过。
②前面小朋友到达第二块“草地”,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出发。
2、教师示范匍匐爬。(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3、幼儿尝试用匍匐爬的方法穿过“草地”。
4、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匍匐爬的动作要领。
5、竹竿辅助,幼儿再次尝试匍匐爬穿过“草地”。
三、游戏“穿山洞”
1、教师介绍游戏的玩法,提出要求:不能碰到“山洞”。
2、注意提醒幼儿身体贴紧地面,胳膊肘和腿交替用力向前爬。
四、游戏“爬高山”
1、用体操垫搭建高山,请幼儿用匍匐爬的方法爬过“高山”。
2、巩固幼儿匍匐爬的动作,再次练习,注意提醒幼儿腿不能抬起。
五、游戏“夹汉堡”
1、请幼儿当“肉”,夹在两块地垫中间,形成“汉堡”,用匍匐爬的方法爬过。
2、幼儿交换,轮流体验游戏,注意动作协调。
六、放松结束
1、重点放松手部、腿部。
2、再次回顾动作要领。
3、幼儿收拾器材。
活动反思:
通过了这次的课,让我明白了要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在上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教态亲切,设计时定好准确的目标,对教案的理解也尤其重要。只有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才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在做好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更有信心。
34、中班健康详案教案《小乌龟爬呀爬》含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尤其喜欢爬来爬去。小乌龟是幼儿喜欢的小动物,其活动方式非常适合幼儿学习,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这节课:通过观察外形、感触实物和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根据乌龟活动特征设计活动,让幼儿体验模仿小乌龟爬行和游泳的乐趣,锻炼和提高幼儿四肢的协调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2、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实物展示:一只乌龟
2、物质准备:音乐《小乌龟上山坡》、《乌龟爬爬爬》,小乌龟的爬行、游泳视频,小乌龟头饰
3、场地准备:干净教室
活动重难点:
正确的模仿乌龟爬行
活动过程:
环节1
活动环节1:教师模仿乌龟
教师活动1:
1、播放音乐,随音乐上场,模仿乌龟,当唱到找妈妈的时候就投入妈妈怀抱。跟幼儿打招呼“我刚刚模仿谁了?那我们现在看看这里面是不是他呢。”(拿出放乌龟的水缸)
2、这时可能幼儿很开心可以提醒孩子“它是很胆小的,所以就算我们见到它很开心,声音也不要太大不要吓到它,好吗?”
3、出示小乌龟(乌龟先前是被布盖住的)
幼儿活动1
1、“乌龟”
2、幼儿都蹑手蹑脚的凑过去观看
活动意图1:
教师跟随音乐模仿乌龟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提醒幼儿小点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活动环节2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乌龟
启发式教学——提问
教师活动2:
1、宝贝们请猜一猜的里面这只可爱的小乌龟长什么样子
2、“那么我们‘请’出小乌龟让大家仔细观察小乌龟的外形特征”小朋友仔细观察小乌龟的头上有什么?”
3、“他的背壳像什么、还有他的小脚有几只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吗?”
4、教师拿小乌龟让幼儿逐个摸一摸乌龟“小乌龟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5、“我们刚刚用手碰碰小乌龟,它会有什么反应啊?”
6、“学学小乌龟缩头缩脑的样子,小乌龟和小朋友一样非常聪明的当周围没有危险后再把头伸出来”
7、将小乌龟放在地上,通过观察,“小朋友告诉老师小乌龟是怎样活动的?”
幼儿活动2:
1、专注的思考
2、“眼睛”“嘴巴”
3、“圆桌”、“四只”、“不一样”
4、“背壳是硬的,尾巴和四肢是软的”
5、“会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
6、认真模仿
7、“爬行”
活动意图2:
1、教师让幼儿猜一猜乌龟的外形特征激发大家想观看实物的兴趣
2、教师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全面的观察、认识乌龟
3、提醒幼儿仔细观察为了完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环节3:大家一起模仿乌龟
教师活动3
1、播放视频“我们来看一看电视里的乌龟和我们的乌龟一样活动吗。”
2、谁愿意来学一学视频里乌龟是怎样爬行的”“哇哦!.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学的真像”
3、“小乌龟是生活在哪里的啊?”
4、“小乌龟是生活在海里和阴暗潮湿的地方,那它一定会干什么啊?”
5、“我们仔细观看视频学学乌龟游泳的样子”(开始模仿)
6、“小乌龟陪了大家很长时间了,也该休息了”(收起实物,把乌龟先放到一边
幼儿活3:
1、认真观看
2、争着要表现
3、“海里”
4、“游泳”
活动意图3:
观看视频为了让幼儿再次模仿乌龟爬行,为完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让幼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力得到锻炼。
活动环节4:师幼一起玩游戏
教师活动4:
1、放音乐
2、模仿龟妈妈
幼儿活动4:
1、幼儿听音乐在活动室中模仿乌龟,背上背壳
2、模仿龟宝宝
活动意图4
师幼一起根据音乐表演龟妈妈和龟宝宝的行为,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反思:
这节课通过幼儿模仿喜欢的动物-小乌龟练习不同方式的爬,其活动方式非常适合活波好动的中班幼儿学习。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这节课,让幼儿在体验模仿小乌龟爬行的乐趣的同时,锻炼和提高幼儿四肢的协调能力,并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活动过程中,结合游戏进行了活动练习,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学习中体验到很多快乐。
35、中班语言游戏详案教案《虫虫虫虫爬》含反思
活动背景:
儿歌《虫虫虫虫爬》简单、有趣,每一幅图画联结起来就像是一幅慢慢展开的分格漫画,陆续出场的角色将儿歌内容一波一波地推进。采用了循环儿歌的形式,有很强的节奏感。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呼应,非常有利于幼儿进行预测。同时在知识经验方面,还展现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用“爬、飞、跳、游”等动态词描绘了小动物的活动方式。
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让教师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调整活动的设计,重新组织重、难点,这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这一活动设计我们根据儿歌的节奏框架,在难度和重点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它更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并根据语言学习领域里提倡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表演的形式,感知图片的内容,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并学习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图片、伴奏旋律、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模仿小动物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咦,我们一起听听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怎样走路的?(老师提醒幼儿用节奏来念)带领幼儿听音乐模仿小动物的“爬、飞、跳、游”4种走路方式。
(首先,创设情境,以一首听上去轻松而且节奏感很强的旋律导入,并借助于问题: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他们又是怎样走路的,来调动幼儿最直接的经验回忆。带领幼儿模仿小动物,虽然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需要幼儿不断适应新的动作模式,因此老师的示范、鼓励等策略由而此介入:看,谁来了,它是怎样走路的呀?等等,帮助幼儿初步感知了儿歌的节奏型,为后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经验准备。)
(二)看图学儿歌,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老师:“刚才你学了哪些小动物,它是怎样走路的?”
老师:“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好玩的游戏变成一首很有趣的儿歌呢?这首儿歌在哪儿呢?就藏在老师带来的图片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第一张图片:
老师:“图片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它爬到谁的家?”
(这张图片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老师带领幼儿集体学说。)
2、出示第二张图片:
“蝴蝶是怎样走路的?它又会飞到谁的家呢?”
(这张图片也可以像第一张图片一样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谁来说说,请幼儿个别讲述——“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将第一幅和第二幅图片放在一起讲述因为这两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问题简单明了,对幼儿来说,图片儿歌的内容是简单的,富有节奏的句式是有趣的。因此,这个环节我不断地提醒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儿歌的句式节奏上。通过这一环节,幼儿也会初步感知到这种首尾呼应的句式。)
3.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1)请幼儿比较第一、二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和我们平时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吗?”
(2)向幼儿介绍分格线。
老师:“这个分格线有什么用呢?”
小结:当我们把几幅小图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线隔开,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小动物在做这些事情的连续过程了。
(3)出示第三幅图片:
老师:“这幅图片上也有分格线,谁来用一句好听的话把这幅图片的内容像前两幅图片一样说出来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
(这个环节重点是解决分格线这个难点。分格线对于幼儿来说知识性含量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个大环节中单独解决掉,同时也是想让幼儿带着初步掌握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在后面的环节中慢慢地消化理解。)
4.第四、五张图片:
老师:“咦,小青蛙跳到小鱼家,它找小鱼干什么呢?”"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原来,青蛙要告诉小鱼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在小鱼的身边出现了什么呀?”
———鱼网要来网小鱼了。
“小青蛙会对小鱼说什么?”
“小鱼会害怕吗?”
“小鱼小鱼游,游到谁的家呢?鱼网是它的家吗?它的家又在哪儿?”
“小鱼究竟有没有被抓走?我们一起看看”
“小朋友在干什么?哦,小朋友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这两张图片的内容和前面图片的内容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一系列的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让幼儿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推断。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5.完整地学说儿歌一遍。
老师:“我们一起来听着好听的音乐把儿歌完整地说一说。”
(形象生动的图片配上韵味十足地旋律,能在瞬间调动起幼儿的视听感官,培养了幼儿欣赏性的倾听能力,促使幼儿在倾听和欣赏画面过程中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给了后面创编活动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创编儿歌
1.集体创编。
老师:“在这首儿歌中讲了4种小动物不同的走路方式,在一开始的游戏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咦,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会爬的、会跳的、会走的小动物编进儿歌中,让它变成一首会变化的儿歌。我们来试试,好吗”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张图片,除了毛毛虫会爬,还有谁会爬?”
(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老师相应地贴上图片。)
幼儿一起把新创编出的儿歌说一说。
2.个别创编
老师:“大家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图片,大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放在图卡上来创编新的儿歌。
文章排版后
36、中班教案《勇敢者游戏》体育教案反思
中班《勇敢者游戏》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促进身体协调的发展。
2、培养幼儿勇敢的品质。
3、练习由高往低跳的技能。
4、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5、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椅子 桌子 体操垫 两个圆形沙袋
▲活动过程:
■ 一:热身运动
(1)幼儿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踏步 立正 稍息 向前看等)
(2)老师示范,让幼儿平躺在垫子上,听老师口令做动作(踏步,立正, 稍息, 向后转)
(3)让幼儿站在垫子上随老师的方向跳(孩子必须面向老师),原地休息
■二:游戏
(1)男孩一组(大桌子),女孩一组(小桌子),分别站到桌子边,爬到桌子上,从桌子上跳到垫子上。
(2)让女孩挑战从大桌子上往下跳。
(3)从大桌子上爬到下面的垫子上,再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还有什么方法能从桌子上面到下面的垫子上?
(4)增加难度:让幼儿平躺在桌子上,从桌子上面到下面的垫子上,老师在旁边辅助。
(5)把下面的垫子稍微加高,桌子上分别放两个圆形沙袋,让幼儿趴在沙袋上爬着到下面的垫子上,老师辅助。
■三:游戏:看谁反应快
中间放两块垫子,一边站一个老师,听老师的口令,老师数1,2,3,数到3时,幼儿迅速从垫子一头跑到另一头,跑慢了的小朋友会被一头的老师用垫子压在底下。
■ 四:放松活动,结束
▲课程介绍:
活动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简单,好玩,挑战,这三项不是在同一个纬度上完成的,是一系列的活动概括为六个字,体育活动分为三块。
第一是生理,速度,耐力,平衡,走,跑,跳等,第二是心理,意志品质,勇敢,执着,顽强,坚毅,第三社会性,团队的协作,分享,宽容,竞争,这三个活动项目通过身体生理,心理达到社会性的目标。
幼儿快乐运动始终以“快乐”为核心,突出幼儿在运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幼儿运动兴趣的培养,追求幼儿运动中的乐趣,强调整个运动过程中愉悦情感的激发。
通过运动教育的实施,开发幼儿的潜能,使幼儿同时获得有关身体的、情感的、知识的和社会性的发展,对于促进幼儿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此次研讨期望上述目标。
活动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对孩子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趣味性。设计的竞赛形式也非常符合大班的发展特点。孩子们在层层的闯关游戏中兴趣十足,感受到闯关成功后的喜悦。在活动开始,幼儿对小椅子玩法的探索上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不要草草收场。在组织活动的语言组织上还需进一步精简语言,尤其是在游戏规则的介绍上,既能表述清楚,又能让幼儿明白。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37、幼儿园中班语言游戏《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儿歌《虫虫虫虫爬》简单、有趣,每一幅图画联结起来就像是一幅慢慢展开的分格漫画,陆续出场的角色将儿歌内容一波一波地推进。采用了循环儿歌的形式,有很强的节奏感。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呼应,非常有利于幼儿进行预测。同时在知识经验方面,还展现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用“爬、飞、跳、游”等动态词描绘了小动物的活动方式。
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让教师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调整活动的设计,重新组织重、难点,这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这一活动设计我们根据儿歌的节奏框架,在难度和重点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它更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并根据语言学习领域里提倡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表演的形式,感知图片的内容,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并学习仿编儿歌。
3.体验参与游戏带来的快乐。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6.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7.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伴奏旋律、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模仿小动物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咦,我们一起听听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怎样走路的?(老师提醒幼儿用节奏来念)带领幼儿听音乐模仿小动物的“爬、飞、跳、游”4种走路方式。
(首先,创设情境,以一首听上去轻松而且节奏感很强的旋律导入,并借助于问题: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他们又是怎样走路的,来调动幼儿最直接的经验回忆。带领幼儿模仿小动物,虽然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需要幼儿不断适应新的动作模式,因此老师的示范、鼓励等策略由而此介入:看,谁来了,它是怎样走路的呀?等等,帮助幼儿初步感知了儿歌的节奏型,为后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经验准备。)
(二)看图学儿歌,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老师:“刚才你学了哪些小动物,它是怎样走路的?”
老师:“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好玩的游戏变成一首很有趣的儿歌呢?这首儿歌在哪儿呢?就藏在老师带来的图片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第一张图片:
老师:“图片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它爬到谁的家?”
(这张图片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老师带领幼儿集体学说。)
2、出示第二张图片:
“蝴蝶是怎样走路的?它又会飞到谁的家呢?”
(这张图片也可以像第一张图片一样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谁来说说,请幼儿个别讲述——“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将第一幅和第二幅图片放在一起讲述因为这两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问题简单明了,对幼儿来说,图片儿歌的内容是简单的,富有节奏的句式是有趣的。因此,这个环节我不断地提醒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儿歌的句式节奏上。通过这一环节,幼儿也会初步感知到这种首尾呼应的句式。)
3.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1)请幼儿比较第一、二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和我们平时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吗?”
(2)向幼儿介绍分格线。
老师:“这个分格线有什么用呢?”
小结:当我们把几幅小图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线隔开,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小动物在做这些事情的连续过程了。
(3)出示第三幅图片:
老师:“这幅图片上也有分格线,谁来用一句好听的话把这幅图片的内容像前两幅图片一样说出来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
(这个环节重点是解决分格线这个难点。分格线对于幼儿来说知识性含量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个大环节中单独解决掉,同时也是想让幼儿带着初步掌握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在后面的环节中慢慢地消化理解。)
4.第四、五张图片:
老师:“咦,小青蛙跳到小鱼家,它找小鱼干什么呢?”原来,青蛙要告诉小鱼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在小鱼的身边出现了什么呀?”
———鱼网要来网小鱼了。
“小青蛙会对小鱼说什么?”
“小鱼会害怕吗?”
“小鱼小鱼游,游到谁的家呢?鱼网是它的家吗?它的家又在哪儿?”
“小鱼究竟有没有被抓走?我们一起看看”
“小朋友在干什么?哦,小朋友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这两张图片的内容和前面图片的内容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一系列的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让幼儿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推断。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5.完整地学说儿歌一遍。
老师:“我们一起来听着好听的音乐把儿歌完整地说一说。”
(形象生动的图片配上韵味十足地旋律,能在瞬间调动起幼儿的视听感官,培养了幼儿欣赏性的倾听能力,促使幼儿在倾听和欣赏画面过程中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给了后面创编活动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创编儿歌
1.集体创编。
老师:“在这首儿歌中讲了4种小动物不同的走路方式,在一开始的游戏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咦,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会爬的、会跳的、会走的小动物编进儿歌中,让它变成一首会变化的儿歌。我们来试试,好吗”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张图片,除了毛毛虫会爬,还有谁会爬?”
(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老师相应地贴上图片。)
幼儿一起把新创编出的儿歌说一说。
2.个别创编
老师:“大家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图片,大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放在图卡上来创编新的儿歌。
要求:
(1)新儿歌中几种小动物走路方式要不一样。
(2)贴图片的时候,想一想,前一幅分格线后面的图片应该和后一幅分格线前面的图片怎么样?你的新儿歌能不能连贯地讲下去。
幼儿分别操作。
3. 幼儿展示自己的儿歌
(这个大环节应该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这也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讲述迁移更好地帮助幼儿把书本经验转化为实践生活经验。同伴之间的合作,创编出一个个有趣的儿歌。一个幼儿的表述,有启发了其他幼儿的想象,开拓了思路,从而引发更多的新组合)。
活动反思:
(一)思所得
1、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的意义。
中班幼儿有其显著的年龄特征,非常喜欢模仿,并且模仿的很出色,这首儿歌中提到的几种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孩子们都已经熟悉了,在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跟随有节奏的的音乐尽情的模仿小动物走路的姿势。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都兴趣很高,能大方表演模仿,并且在游戏中个个玩的不亦乐乎,活动气氛高涨。之所以选择这首诗儿歌是因为我觉得我班的幼儿已经做好了学习的经验准备。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在于引导幼儿积极创编,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让每个孩子将原有经验与散文诗相结合进行仿编,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
2、.对重难点的把握。
为了让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和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需要,在活动重难点方面笔者定位为:在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基础上,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并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学习仿编儿歌。活动中对儿歌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困难。难点应该在幼儿最后创编这个环节。因此我们采用了集体创编先,幼儿小组、个别创编后,并结合图片的辅助材料来帮助幼儿很好地解决这个难点。
3.活动过程和方法的组织。
在这次活动中着重体现的是游戏激趣、互动提升、创编表达这3个过程。在第一环节游戏激趣中,借助于音乐旋律、老师的提示语、幼儿的动作参与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经验回忆,直接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准备。在第二环节互动提升中,借助图片学习儿歌,幼儿由此进入了互动的环节。前三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内容简单、节奏有趣。幼儿能够感受首尾呼应的句式。把分格线放在了第三幅中解决,是想让幼儿带着前两幅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后面的环节。在学习后两张图片的内容时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很好地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吸引幼儿,很自然地把幼儿推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第三环节创编表达中,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是对儿歌韵律和节奏学习次巩固性练习,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二).思不足。
在最后创编活动中,我希望幼儿能根据儿歌的句式节奏来创编,加上图片的经验帮助会使幼儿的创编有了更多的精彩、有趣和可爱之处。幼儿的想法是拓展的、开放的,但在表现时出现了与语言表述的脱节和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有个别幼儿内向胆小而不肯积极参与到儿歌的创编活动中,分析原因:
1.材料提供的有限性局限了幼儿的创作和表现。
2.语言技能的支撑不够,局限了幼儿很多表达。
我的疑问:创编作为难点,强行需要幼儿按照句式讲述难度很大,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我们追求的是美的意境还是硬幼儿导入我们预定的学习情境?
附儿歌:
虫虫虫虫爬
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青蛙青蛙跳,跳到鱼儿家。
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
小朋友跑呀跑,跑回自己的家。
38、中班音乐教案:虫虫大作战反思
设计意图
本节活动是根据主题《虫虫,虫虫飞》设计的一节音乐活动。螳螂是孩子们熟知的一种昆虫,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螳螂非常感兴趣,同时了解到螳螂是一种益虫,而且它很厉害,有很多的本领。在这样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虫虫大作战》,活动中以螳螂拳为载体,让幼儿借助螳螂拳的身体动作利用手腕铃来准确演奏出节奏型。本次活动中要运用到的乐器是孩子们并不熟悉的,想要准确地演奏出节奏型是有一定难度的,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次挑战。
活动目标
(一)尝试随音乐用断顿的方法演奏。(重点)
(二)借助“螳螂拳”的身体动作和情境,用手腕铃演奏出|X X XX X|的节奏型。(难点)
(三)感受音乐的欢快活泼旋律,体验演奏的快乐。
(四)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五)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随音乐用断顿的方法演奏。
难点:借助“螳螂拳”的身体动作和情境,用手腕铃演奏出|X X XX X|的节奏型。
活动准备
音乐、手腕铃、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请来了我的好朋友螳螂,我们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
螳螂非常想认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做个自我介绍吗?
(二)打名字节奏
螳螂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要以打节奏的方式来认识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试试。
分别用两个字和三个字打出|XX|和|XXX节奏。然后用幼儿的乳名加全名并用螳螂拳的方式打出完整的节奏型,例如:萱萱安美萱|X X XX X|
(三)练习螳螂拳
螳螂今天要去除害虫,你们愿意和他一起去吗?
螳螂在除害虫的时候呢会打一套特别的螳螂拳,把害虫都能吓退,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螳螂拳是什么样子的。
谁来模仿一下他的螳螂拳是什么样子的?
他的螳螂拳是一直不停的打吗?
刚才的螳螂拳都有什么动作?
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螳螂拳。
(四)第一次去除害虫
没有成功,原来现在的害虫这么厉害,我们徒手是吓不走他的,所以我们要使用武器——手腕铃。
(五)使用手腕铃练习螳螂拳
第一次只有左上和右上两个方向,第二次和第三次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和正上方五个方向。
(六)自己去除害虫
PPT显示五种害虫,幼儿根据方向打螳螂拳去除害虫,最后将害虫都除掉了为自己欢呼鼓掌。
活动反思
孩子们非常喜欢本次活动,都非常地兴奋,很乐意去打这套特殊的螳螂拳。活动目标也基本都实现了,通过乳名加大名孩子们充分的学习了节奏型:|X X XX X|。活动还可以更加情景化,让幼儿在情境中去遵守规则和感受音乐,那样孩子能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本次活动中。PPT需要进行改进,按照方向有规律地出现害虫,而不是同时出现,孩子不知道该“打”哪里。活动中还应该再增加挑战游戏,让幼儿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得到提升。
39、小班分享阅读活动优秀教案《虫虫虫爬》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画面传递的动态信息,理解读本内容。
2、能运用动词“爬”“飞”“跳”“游”“跑”准确表达读本中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3、培养幼儿喜爱阅读的兴趣。
4、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5、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二、活动准备
有关池塘的图片一张、小动物指偶一套、大书一本
三、活动过程
1、故事引入
大家看看这个美丽的地方是哪里?(池塘)池塘里和周围会住着谁呢?这些小动物们经常会互相到朋友家去串门做客,你们想看看它们是怎样去同伴家串门的吗?
2、阅读画面
第一页:(遮挡第一,二格图画)画面上都有谁?蝴蝶的家在哪里?虫虫到蝴蝶的家来做客了,虫虫是怎样来到蝴蝶家的呢?(爬)我们一起看一下虫虫的动作是是怎样的?(出示第一二格图画)谁能上来学一学,虫虫是怎样爬的?我们用一句话来说说这幅画面: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第二页:(遮挡第一格图画)接着蝴蝶会到谁家做客呢?青蛙的家在哪里?蝴蝶是怎样来到青蛙家的呢?(飞)我们一起看一下蝴蝶的动作是怎样的?(出示第一格图画)谁能上来学一学,蝴蝶是怎样飞的?我们一起学一学。那画面上的小黑线表示什么?对,这是蝴蝶飞的路线,它从自己的家飞到空中,飞呀飞来到青蛙的家。那我用一句话来说说这幅画面: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第三页:(遮挡第二、三格图画)猜猜青蛙青蛙会怎样到朋友家呢?青蛙青蛙跳,怎么跳?我们一起学一学青蛙的动作。画面上的小黑线又表示什么?对,这是青蛙跳的路线,它从自己的家跳到荷叶上,又“扑通”一声跳到谁的家呢?(出示第三格图画)我们来看看这是谁的家?小鱼的家在哪里?我们用一句话来说说这幅画面: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池塘边还有谁?他手里拿着什么?他要干什么呢?
第四页:这是什么?用来做什么的?谁在捞鱼?我们用一句话来说说这幅画: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那鱼儿会被捞走吗?我们看下一页。
第五页:鱼儿被捞走了吗?小男孩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跑?天气怎么样了?他要跑回哪里?我们再用一句话来说说这幅画面:小朋友跑呀跑,跑回自己家。
3、梳理故事,总结分享。
出示读本封面,介绍名称《虫虫虫爬》。
教师逐页翻阅大书朗诵儿歌: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青蛙青蛙跳,跳到鱼儿家。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小朋友跑呀跑,跑回自己家。(注意:教师一边读儿歌,一边用手在大书上划出每个小动物的行进路线)
4、游戏:出示动物指偶,幼儿一边朗读儿歌一边做出各种动作,活动自然结束。
反思:
《虫虫虫虫爬》读本清新、自然。采用了循环的形式,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呼应,文字琅琅上口,节奏感强,非常适合小班的幼儿,图画采用分格漫画的形式表现角色的动态,呈现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让幼儿欣赏感受文学作品的美。让幼儿初步了解儿歌的特点,理解儿歌内容,读本中让幼儿准确的表述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小班幼儿进行阅读,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感知画面传递的动态信息,理解读本内容。能运用动词“爬”“飞”“跳”“游”“跑”准确表达读本中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培养幼儿喜爱阅读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上我先运用了情景讲述吸引幼儿。其次引导幼儿有次序的观察,以巧妙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激发幼儿大胆的去猜、去想、去说。我在每页小结中有意识地运用读本中的语句,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自然地引出大书进行看图猜测。同时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在教学互动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基本能围绕提问积极主动思考,学会了看图老师问幼儿答句式,例:虫虫虫虫幼儿说:“爬,爬到蝴蝶家。”蝴蝶蝴蝶幼儿说:“飞,飞到青蛙家”等等。整个活动教具准备充分,但课堂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分析原因也许就是在设计教具的使用上以及老师的要求上给孩子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会有些顾此失彼的结果。
40、中班主题《小乌龟爬山坡》教案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小乌龟克服疲劳,战胜困难勇敢爬上山坡的意志行为过程。
2、借助音乐,通过练习乌龟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移情体验。
3、培养幼儿清楚表述和大胆表演的能力。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6、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7、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山坡的背景、小乌龟、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坡吗?爬山坡的时候,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师:对呀,爬山坡的时候会很累,会满头大汗,会腰酸背痛,爬山是一件很艰难的运动。
二、基本部分:
1、有一只小乌龟,它也很想爬山坡,小小乌龟爬呀,爬呀,突然一阵风吹来,小乌龟抖了抖身子,感觉很冷,这下它会怎么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感觉。
2、小乌龟不怕水,还是勇敢的往上爬,嗨哟哟,嗨哟哟,爬呀,爬呀,哗……又怎么啦?大雨落在了乌龟的身上,爬山坡就更加困难了!这时候小乌龟又会怎么做呢?它会往上爬吗?
3、小乌龟不怕风,不怕雨,坚持爬到了山坡上,我们给小乌龟鼓鼓掌!(小乌龟,你真勇敢!)你们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4、小乌龟爬到山上特别高兴,还唱起了歌/(老师清唱一次歌曲)
5、我们也一起来学学爬山坡的过程吧!(幼儿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做相应的动作两次。)
三、结束部分:
我们也出去找个山坡来爬好吗?(幼儿听音乐,离开位置到户外)
附歌曲:
1=P2/4
3 21 2| 3 4 5| 4 3 2 0 |3210|
小小 乌龟上山 坡嗨哟哟,嗨哟哟
小小 乌龟上山 坡嗨哟哟,嗨哟哟
3 21 2| 3 4 5| 4 3 2 3 |1 —— ║
爬呀 爬呀用力 爬汗水流呀流
爬呀 爬呀山坡 上心里乐悠悠
活动反思:
音乐活动是具有挑战性,伸缩性,延伸性和创造性的。这次我把游戏放在了活动的开端,在之前还是有所担忧的,我担心幼儿会因游戏而过度兴奋,后边不能专心的学习歌曲。但从活动过程看,幼儿先玩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熟悉了旋律,听懂了歌词,再学唱歌曲,幼儿就容易掌握歌曲,也能理解歌词内容,感受到小乌龟不怕疲劳、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同时激发了本次音乐活动的乐趣性,并使孩子们把热情专注在参与活动中。
41、幼儿园中班教案《小雨点》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理解动词:张、摇、拔。
3、启发幼儿观察事物的兴趣,发展幼儿思想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自然景象。
2、录音机、磁带、可操作性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1、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说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水里看不见。(雨)
2、请幼儿欣赏儿歌《小雨点》(放录音)。
提问:儿歌的名称叫什么?
噢,小雨点落下来了,我们会听到什么呀?
它们都落到哪里了?
3、出示可操作性图片,请幼儿再次欣赏儿歌。
提问:
花园里有谁?花儿怎样了?(理解动词:张)
谁在鱼池里?鱼儿怎样了?(理解动词:摇)
苗儿在哪里?它在干什么?(理解动词:拔)
4、学习儿歌。
(1)引导幼儿完整跟读儿歌,提示幼儿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
(2)分别以集体、小组形式背诵儿歌。
5、仿编儿歌。
教师:小雨点除了会落在花园、鱼池和田野里,它们还会落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揭开公园图片,提问:小雨点,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谁会怎么样呢?
(2)揭开森林图片,提问:小雨点,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谁会怎么样呢?
引导幼儿园用儿歌里的句式说话。
(3)请想想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谁会怎么样呢?
引导幼儿大胆、合乎逻辑地想象。
a、让幼儿自由说。
b、请幼儿个别说。
(4)引导幼儿将新编的诗句组成新的诗歌内容。
6、教师小结
评价幼儿编诗歌的表现,鼓励幼儿回家后继续编。
活动反思
活动中,为了丰富幼儿下雨的经验,更好地吸引幼儿参与,我创设“动态感知”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既有声音又有图像,在倾听与欣赏中自然导入活动。而且视频中既有大雨、小雨也有毛毛雨,这就调动了幼儿多方面的生活经验,如有的孩子说:“大雨像线一样哗哗地下着”;有的说:“小雨滴滴答答地下着”;有的说:“毛毛雨听上去沙沙沙的声音……”在讨论感知中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加深了幼儿对雨的认识。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小雨点调皮可爱的形象,我选择了瞪着眼睛、张着嘴巴、抿着舌头、长着小手小脚的雨滴手偶,可以观察也便于操作,这在视觉上就带给孩子们一种活泼有趣的印象。为了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小雨点的快乐心情,我创设了“快乐表演”情境。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孩子们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可见在情境中表演比单纯的朗诵更吸引幼儿,这也达到了动静交替的目的。
相关文章
-
中班语言游戏《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
-
中班语言游戏教案《虫虫虫虫爬》反思
-
中班音乐《毛毛虫》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艺术活动《毛毛虫啃苹果》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音乐活动《毛毛虫啃苹果》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数学活动《瓢虫找树叶》反思
-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反思《小青蛙捉害虫》
-
中班音乐游戏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小青蛙捉害虫》
-
中班健康《可爱的毛毛虫》教案反思
-
幼儿园体育活动《小青蛙捉害虫》中班游戏教案反思
-
中班科学活动《奇怪的植物——吃虫草》示范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
小班分享阅读《虫虫虫爬》教案及课后反思
-
中班音乐《毛毛虫啃苹果》教学设计反思
-
中班音乐《毛毛虫啃苹果》教案反思
-
中班数学活动《小瓢虫找树叶》9以内数的认识教案反思
推荐文章
-
幼儿园主题教案: 《去救小动物》-
-
幼儿园主题教案:大家喜欢我
-
中班季节主题教案:“美丽的秋天”小结
-
主题活动教案:“我的朋友”的主题反思
-
中班主题教案:城市里的公路
-
方案教学:中班探索活动“蛇”
-
主题活动:来来往往---汽车家族---轮胎上花纹的秘密
-
体锻主题活动:火箭上天
-
幼儿园中班优秀说课材料《喇叭花电话》
-
中班教案《手指编故事》反思
-
中班案例牛奶打翻的风波反思
-
中班教师教育随笔《《春泥之志》》
-
你夺我争
-
考卷发下后
-
母爱
-
bitter sweet(大班英语)
-
表达很幸运认识朋友的句子179句
-
大班语言教案《爷爷一定有办法》教学反思
-
小班科学《泡泡满天飞》教案反思
-
幼儿园音乐教案《乡下老鼠》教学设计与反思
-
税务师事务所朋友圈文案34句
-
学校/校园环境卫生、文明习惯警示朋友圈文案36句
-
卫生健康教育朋友圈文案39句
-
医疗科技公司起名大全63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