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小纸片站起来》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小纸片站起来》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小纸片站起来》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折、粘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敏捷力。
2、让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其对纸探索的欲望。
3、培养同伴间的合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幻灯片、 剪刀每人一把 、双面胶每组两卷、 纸篓五个 、展台一个、城堡模型一个、手工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幻灯片出示)
1、师:来,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
小纸片生来扁扁的,非常孤独它好想像小鸡一样站起来,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故事后提问:小朋友小纸片想干什么呀!(站起来)(评析:利用幻灯片中的形象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幼儿讨论
1、师:小朋友想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站起来?
2、幼儿自由讨论3、师:小朋友有那么多好办法,下面大家试一下。看谁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自主探索活动
1、幼儿第一次探索(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分享探索成果。
2、幼儿第二次探索(1)再次投放材料--剪刀和胶水师:今天还请来了两位好朋友给大家帮忙,剪刀和胶水,大家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好,下面咱们看谁的办法最多。(幼儿操作,师指导)(2)分享成果(评析:这两次探索活动的进行,使孩子们自发地感受到了纸片的站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次探索:只投放了纸片,使幼儿感受到用折的方法能使纸片站立;第二次探索:又投放了辅助工具剪刀和双面胶,幼儿感受到可用粘、剪使纸片站立。对这两次探索的结果都做了展示,幼儿间相互分享,使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使其更有信心进入下一环节,而且两环节后的幼儿小结,幼儿也清楚的表达出来了。)
3、幼儿第三次探索(1)出示城堡,幼儿感受纸的变化。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处美丽的景观,一所城堡,小朋友观察一下它是由什么做成的?
(2)幼儿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
师:城堡中的每一个模型都是由一张纸变成的,下面请每一个小朋友来拿其中的一个模型,把它变成一张纸师:你们是怎么变出来的?他们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
师幼小结:长方体变成了长方型,圆锥体变成了扇形,他们是由几张纸变成的?这样小纸片又扁扁的了。
小纸片又提要求了,它们说请小朋友再想办法使他们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合作把它们拼成一个漂亮的模型,看哪个组能使纸片站的好,组合得漂亮。
4、幼儿合作制作成型的纸站立模型,教师指导。(每组投放篮子,篮子里有剪好的圆形和长方形及正方形供幼儿用。)5、参观作品。幼儿讲解,相互分享。
(评析:城堡环节中幼儿通过拆合纸片,进一步感受纸片的变化:一张纸片可以变多种形状,幼儿在拆做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的探索体验,而且请幼儿将拆开的纸片重新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重新组合漂亮模型,当时考虑到每位幼儿手中只有一个纸片造型,他们在组合小组模型时有些单一,于是在最后这一环节我又在每组投放了纸,供幼儿组合模型装饰用。在合作制作模型环节,也体现了幼儿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幼儿在美工方面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不但想了好多办法使小纸片站起来了,而且还用它们组合了漂亮的模型,纸片站立的奥秘多不多?好咱们去告诉别的小朋友这个秘密好吗?
(评析:这是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整个活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进行,而且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一个教育过程。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玩纸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2、大班科学教案《小工具用处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工具的名称,知道它们的用处。
2、鼓励幼儿根据操作对象选择合适的工具。
3、知道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孩子提前做的工具调查表每人一张
2、工具»PPT
3、各种小工具:锤子 钳子 扳手 削笔刀 订书机 螺丝刀等
4、铅笔一支
5、美工纸
6、大纸箱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工具调查表说一说自己对工具的认识,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调查一下家里的小工具,现在我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调查向小伙伴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工具。(幼儿自由的发言)
2、认识各种工具,并探索工具的用处,能根据操作的对象选择合适的工具。
(1)、出示一个大纸箱,请幼儿帮忙打开。
师: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最能干了,今天我带来一个大纸箱,我请小朋友来帮忙,把箱子打开。
师:看来空手打开打开箱子可真不容易,谁能想一想其他的办法呢?(幼儿发言)用剪刀 刻刀等
(2)打开纸箱,认识各种工具
出示小锤子 锤子 钳子 扳手 螺丝刀等工具,引导幼儿认识并说出用途。
师:小朋友,箱子里有一个工具箱,我们打开看看里面有哪些工具?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问题并说出用途。
(3)能根据操作的对象选择合适的工具。
师:我想用铅笔为每一位小朋友画一朵小红花贴道表扬栏中,可是为什么画不出来?谁愿意帮老师到找一件能削铅笔的工具,我们看他找得对不对?(幼儿找出卷笔刀)
(4)请一幼儿示范操作削铅笔。教师并用小号的铅笔画画。
(5)出示几张美工纸,请幼儿选择合适的工具。
师:我想把这几张纸订成一本小册子,谁愿意帮老师到找一件能合适的工具。
(6)设计问题,引导幼儿说出解决办法:
手机的螺丝松了,用哪种工具好?
这排钉子太危险了,我们是用哪种工具把她砸下去?
这块铁丝太长,我想用一小块,我应该用哪种工具剪下来?
3、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来帮忙的这些工具,用起来省时间省力气,它们有一个名字叫工具,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很多问题,这么多的小工具就会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如果没有这些小工具来帮助我们,我们的生活就会有很多麻烦。所以,这些工具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大家都要爱护它们。但是在使用这些工具是应该注意什么?
4、思想教育:安全使用剪刀
请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结 :使用工具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用完的工具材料要归放到原来的地方。遇到困难可以请小朋友、老师、家长帮忙。
5、关注生活中的其他工具,到幼儿园里寻找被修理的物品,用工具自己修一修。
活动反思:
当教学活动结束后,我反复的思考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有以下2点:
1、目标应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及实际情况制定.
目标是一节课的重点,所以首先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课本上有3条我改动了一条"鼓励幼儿根据操作对象选择合适的工具"。我想中班的孩子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选择工具,也想在此环节中让小朋友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提升.在活动中,通过情景的演示孩子们知道订书机能订书,削笔刀能削铅笔,而且他们还能讲出自己的操作方法与小伙伴进行交流,最后利用PPT设计问题进行复习巩固.我觉得自己制定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美中不足的是应该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类,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工具很多可以分好多种.
2、在活动中应考虑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节活动,老师应该自己考虑一些问题.例如:当出示钳子 螺丝刀 扳手时,他们能认识吗?他们知道小工具的作用吗?在设计活动时,我没考虑周全,所以在活动中,我处理得问题不是很恰当,比如:提问扳手的用处时,小朋友回答不上来,我就进一步的引导,可是扳手是上螺丝的,不过螺丝刀在小朋友的意识里也是上螺丝的 ,所以我在此环节中只是用语言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因为这是我没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所以通过本节课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一种失误.课下,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再来探索扳手和螺丝刀的不同用处,以弥补自己的失误.
通过一节优质课活动,老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着或多或少的感悟,自己要随时总结记录,一节成功的科学课,首先要激发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探索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探索中,自己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也是我在本次活动中的最大收获.
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车跑起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小车制作,体验制作完成小车后的成就感。
2.大胆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积极参与想办法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制作车轮会转的小车,探索车轮与车轴连接的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小朋友有玩过玩具汽车的经验。
物质准备:一辆会跑的玩具小汽车,在不同位置钻孔的牙膏盒和没有钻孔的纸盒,钻好孔的瓶盖,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各种圆形积塑玩具,泡沫板,吸管,一次性筷子,橡皮泥,剪刀,双面胶,透明胶,音乐《雪之梦》。
活动过程
1.观察小车,了解小车的基本结构。
(1)指导语:看这辆小汽车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2)小结:小车由车身和车轮构成。(该部分略作详细观察车轮与车轴之间的关系,车轮与车身的高度)2.幼儿思考怎样做一辆会跑的小车。
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说一说,各种材料适合做什么,打算怎么做。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想请你们亲手做一辆会跑的小车,请你们在做之前先看一看桌子上的材料,和你的身边的朋友他说一说,你打算用哪些材料来做什么?怎么做?
3.幼儿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第一次操作)教师按半成品车、部分零件已组装配套、单一的材料分为几组摆放,幼儿自愿选择小组,尝试制作会跑的小车。
4.幼儿检查自己制作的小车。
(1)幼儿介绍自己做的小车。
指导语:你们的小汽车都做好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各小组在自己组内介绍自己做的车)
(2)检查小车能否跑起来。
指导语:请同伴相互检查,你做的小车能跑起来吗?看看能跑的小车和不能跑的小车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在相互检查和比较中,让幼儿发现车轮和车身位置、车轮之间距离的关系。
(3)小结:车轮要安在车身合适的位置上,车轮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小车才能跑起来。
5.幼儿改造自己的小车。(第二次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合作修理小车,让跑不动的小车都跑起来。
6.教师再次总结。
(1)先让在第二次操做中成功幼儿说一说,他是怎样改造自己的小车的。
(2)教师做总结。
活动反思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一些知识,推和拉能够产了力,推力和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为了让学生研究我让学生准备了科学材料袋,里面有《小车的运动》这节课需要的零件。我怕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零件都放进桌洞里。一开始,我让他们效仿的课本上的一位同学拉蹲在地上的另一位同学。感受一下他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做完这个试验后有位同学说:他都把我拉跑了,也没把我拉起来。另一位同学说他的力气太小了根本就拉不动我。这就让他们知道了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然后我让学生把坐小车的零件拿出来,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先把小车拼装好,拼装小车的时候有某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犯难了,这怎么安啊?这个细线怎么系上啊?这些曲别针怎么才能挂到线上呢?我对其一一进行了指导。在要探究力在大小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时,课堂就不好控制了,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也强。我还没说完学生就开始动起来了,全体同学就等着做这个实验了。我让他们仔细看了看实验说明的步骤,看着步骤做实验,同学们都乐此不彼的做了起来,“呀,我的小车跑的好快啊,挂一颗曲别针车子直往前动一点,挂到六颗的时候车子一下子就跑到了桌子边上了”。最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李帅同学把他的水杯放到了小车上,车子不仅没动,反而被压的车轮都掉了。但是后来他重新组装好之后,又在曲别针的上面加了一块橡皮,重新拉他的水杯,终于拉动了。
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多加一块橡皮力可以使载着水杯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 课后,我兴奋不已,我为学生的聪明和善于思考而兴奋。我茅塞顿开,我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4、大班科学教案《学号小人》含反思
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后,幼儿不仅乐于唱数,还喜欢各种比较数字大小的游戏,但是他们对于每个数字在整个数序中的位置和数字区间概念的认识仍不太清晰,如当玩游戏"猜数字"时,有幼儿猜10,我给出提示"太大了",结果仍然有幼儿会继续猜11。显然该幼儿并不理解教师给出的提示和所要猜测的数字范围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例子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当我请11~20号的幼儿去喝水时,仍有一些在这个学号范围内的幼儿没有去喝水,而是在同伴的提醒下才懵懵懂懂地跟随前往。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思考之后便豁然开朗:即使大班幼儿可以唱数到100,甚至更多,但是他们对数字区间的概念还是模糊的,有的幼儿并不清楚17是包含在11~20的数字区间内的。
以上两个例子,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幼儿缺乏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数轴,以及对数序的理解。基于幼儿的需要,我试图将代表幼儿学号与数序的核心价值相结合进行活动设计,为幼儿呈现一条有趣的"会无限变长的线",将抽象的心理数轴直观地展现给幼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与线段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能力。
2.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学号。
2.物质准备:自制带箭头的直线(箭头可以拉伸延长)、数字卡片(0、10、20、30、40)、学号小人卡片上面有幼儿的头像和学号)、箭头、小红旗、记号笔、空白卡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有趣的线,寻找线上的数字秘密
1.今天我带来了一条有趣的线,你们发现这条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很多幼儿马上发现了线末端的箭头,"线上有个箭头!")
2.你们平时在哪里见过箭头?箭头代表什么意思呢?
3.幼儿立即交流了很多有关箭头的经验。
("我上次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见过箭头,告诉我们儿童乐园往哪儿走。""我在地铁车站也看到过箭头,告诉人们怎么换乘。")【设计意图: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一条带箭头的线,引发幼儿对箭头的关注,并交流有关箭头的经验,为之后环节中理解箭头的意义作铺垫。】
4.箭头能表示方向,不过今天这条带箭头的线上还藏着许多看不见的数字。到底会有些什么数字呢(教师在线的起点和终点各贴上数字0和10)?猜猜这段线上0~10之间还会藏着哪些数字?
5.幼儿-下子说出了0~10之间的数字。"你们说的数字都比0大,比10小,所以都在0~10之间。"
6.如果从10再接着往后数,还会有什么数字呢?你们说的数字都比10大,都有可能在10的后面。那这条线好像不够长了。
(教师拉出箭头,将线拉到大约40左右的位置。)
7.(此时幼儿都觉得这条线很神奇,-下子很感兴趣。)变长的线上还藏着许多数字,这些地方会是数字几呢?
(在20、30、40的位置贴上翻过来的数字卡片,待幼儿猜出再将卡片翻回来验证。)
8.有些幼儿猜到这些地方可能是什么数字。
"因为已经有10了,所以后面肯定是20、30、400"(幼儿从线段的距离上估测出数字。)
9.如果再把这条线拉拉长,后面还会有数字几?如果神奇的线变得越来越长,上面的数字会越来越大。原来这些数字是从左往右、从小到大排队的。
【设计意图:教师先从1~10"出发刀,引导幼儿发现在一段数字中间还包含着许多其他数字。之后,教师通过会变长的线,引发幼儿初步感知线上数字排列的规律(从小到大排列)。】
二、在线上找学号的家
1.说了那么多的数字,有没有数字可以代表我们自己(幼儿立即回答"学号")?这条线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排队的,我们把学号也来排排队吧。
2.教师出示学号小人卡片,请幼儿找到自己的学号卡片,把它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幼儿看到贴有自己照片的学号小人,都觉得十分有趣,对"找找学号小人的家"跃跃欲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教师发现:幼儿摆放的学号小人之间的距离有些问题。如5并没有放在0和10的中间,或者几个相连的学号没有靠在一起,又或者11和13之间应该空开一点,却连在了一起。)
4.学号小人都排好队了,是从小到大排队的吗?有没有问题?为什么有些学号靠得近,有些寓得远?
5.幼儿对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表述了自己的理解,并能举一反三,发现其他学号摆放的问题。
"因为20后面就是21,当中没有其他人了,所以要靠得近呀。""我发现了问题!11和13应该分开一点,因为当中还有12!"
6.有些学号中间没有其他学号了,所以靠得近;而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分得开。刚才你们说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要分开一点,那现在请你们把这些学号小人也放到线上吧。
(幼儿将剩下的学号小人也摆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7.现在我们的学号都从小到大排好队了。你们知道吗?学号的顺序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知道某某为什么是1号吗?因为她的年龄是我们班最小的,所以她排在最前面。原来我们的学号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来排队的。这条线除了可以表示数字的大小,还可以表示我们出生的顺序。
活动反思:
很早听说过有这样一节课:“平衡小人”心里很好奇是怎样一个生动的课例,正好有幸走进胡醒老师的课堂,有机会聆听这个关于大班科学的探索活动。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安排都是老师精心设计和预设的,都给人一种严谨的教研风格,评价语、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多个方面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活动中的语言的规范和机智。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的指导孩子,要求明确到位,评价具体亲切并且准确,恰到好处的促进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回顾下来,受益匪浅。
在活动开始,胡老师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杂技小人”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孩子的自由猜想和进一步的操作探索慢慢的发现奥秘、汇总经验,丰富的材料给予孩子各种学习尝试的机会,橡皮泥、夹子、螺丝、磁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幼儿从生活经验获得知识,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日常的兴趣活动。对于表格的记录,更是有效的帮助孩子梳理探索的结果,共同汇总规律,获得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活动中,当老师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提出疑惑,在幼儿的再次实践里解决问题,使活动更加的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的常规,在一般的操作活动中,做到收放自如都是不容易的,但是老师明确清楚的操作要求以及生动的过渡语都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最后的环节,老师提出挂着不同重量的小丑娃在钢丝上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样带着问题的延伸活动,使幼儿的学习进一步的拓展,给他们更多挑战自己的机会。
小小的科学活动带给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一个科学活动不在于内容是哪个方面,关键是老师如何的深挖和钻研,怎么样的活动是有效的、快乐的、提升孩子兴趣和求知欲的,怎么样的过程是合理的,可行的、怎么样的引导是适时的科学的。要思考的有很多,一个活动的建构在无限的思索和实践中会越来越完美,就像胡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的是欣赏和提高,在这次的学习中使我们对科学活动有了更多的启迪。
5、大班科学教案《纸片变变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折折、剪剪、贴贴中,引导幼儿理解纸片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
2、体验成功的喜悦。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剪刀、纸片、胶水、用纸做成的城堡。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伤心手工纸娃娃)这个是谁呀?你们认识吗?其实他是一个手工纸娃娃,来,我们来看看这个手工娃娃怎么了?
讨论:小纸片请你们帮它一个忙,什么忙呀?那你有什么好方法呢?
教师小结:我们宝宝本领真大,想出了许多办法,那让我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二、自由尝试
1、桌上有纸、剪刀、固体胶,我们去试试吧。
2、幼儿操作:
要求:能用不一样的方法使纸片站起来。
师:你们都成功了吗?(出示笑脸手工纸娃娃)你是用什么办法的?请小朋友上来说说看。
3、小结:原来,我们用折、剪、贴、卷的方法是能够让小纸片站起来的。
三、探索操作
1、初次操作:
师: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玩,先闭上眼睛,这是什么地方?
(1)出示纸做的城堡:这是什么?这个屋顶是什么形状呢?(圆锥体)
师:圆锥体跟三角形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圆的,大的,三角形是扁的,这个里面是空的,这个我们说它是立体的,这个是扁扁的,我们说它是平面的,像纸城堡这些我们就叫他是立体的,跟老师说说看“立体的”。
(2)师幼互动:找出正方形的好朋友正方体;长方体的好朋友长方形。
(3)认识圆锥体
师:(出示圆锥体)这个呢?下面是圆圆的,上面是尖尖的,那它的名字里肯定有圆这个字,是什么呢?(可以请教后面的客人老师)
师:小朋友见过哪些东西上有圆锥体?
2、再次操作
(1)幼儿讨论
师:其实这些立体的纸城堡都是一张纸做成的,只要剪上一刀,就可以变成一张平面的纸了。
师:猜猜会变成什么形?
(2)造城堡
把立体城堡变成平面城堡。
四、结束
师: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刚才是拿了一个什么体变成什么形?
师:为了奖励小朋友,老师准备了很好玩的东西,带你们去看一下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作为一个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尽力为孩子们创造设计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当然,由于活动中人数较多的因素,再加上又是借班上课,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
如果让我重上这节课,我会让幼儿更加自由大胆的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充分的利用幼儿无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这节课更加生动活泼。
6、大班教案《小纸片的力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⒈在游戏中感受纸片折叠后产生的弹力。
⒉乐于探索,感知纸的弹力大小与纸的折叠方法、折叠次数、纸的材质之间的关系,并能合作记录。
⒊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⒋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手工纸纸条,报纸纸、水粉纸、卡纸,小跳棋,(以上物品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若干,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折叠纸片,感受纸片产生的弹力。
教师和幼儿共同复习纸的特性,引发幼儿对纸的探索热情,动手操作,发现小纸片的力量——弹力。
二、幼儿探索同一种纸片的弹力。
幼儿分组:1、采用不同的折叠方法,产生的弹力的大小不同。
2、采用相同的折叠方法,不同的折叠次数,产生的弹力的大小不同。
(教师帮幼儿记录 )
小结:我们发现,纸质和折叠方法相同,折叠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折叠次数越少,产生弹力越小。
三、幼儿探索不同纸的弹力。
幼儿分组:采用相同的折叠方法,相同的折叠次数,产生的弹力的大小不同。
1、请幼儿看看有些什么纸?摸一摸这四种纸有什么不同,请幼儿猜测这四种大小相同的纸片折叠后产生弹力的大小。
2、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弹力大小与纸质的关系。
(幼儿尝试合作记录)
小结: 纸的弹力大小与纸的质地、折叠方法、折叠次数有很大关系。不同质地的纸,它们折叠纸后所产生的弹力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纸张越厚,产生的弹力越大,纸张越薄,弹力越小。
延伸:小纸片还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请小朋友在区域中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让有进行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大班幼儿,所以,孩子们在整个活动当中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索。感受到他们平时不关注的小纸片竟然这么的好玩,积极性特高。我的活动设计环节环环相扣,使得幼儿活而不乱,收放都在教师的预设环节内,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教师的示范教具有些小,幼儿观察的比较费劲,仍需改进。
7、大班科学教案《让硬币浮起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起来,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动手操作硬币怎样浮起来。
2、难点:幼儿学习记录试验结果。
活动准备
1.材料盒三组(各种类型的纸一组,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盖一组,铜块、铜片木块一组)
2.一元硬币、装有清水的大盆3个,干抹布,记号笔,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2.讨论。
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3.猜想并操作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
师: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师: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www.banzhuren.cn)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
(3)动手操作,验证结果,并记录。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
a.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
b.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提问:哪些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那些不能,你是怎样操作的?
你的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一样吗?
小结:不同的纸帮硬币浮起来的程度不同,有的纸不能帮硬币浮起来。
塑料瓶盖的大小不同,尽管它能自己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
当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就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铜块可以沉到水底,但将它变成铜片后就能浮起来了。
(5)小结。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它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4.教学延伸。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
活动反思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园对年轻教师进行磨课活动。(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我选择《科学课让硬币浮起来》,此活动方案是在有经验教师的帮助下修改的,结果比第一次的课堂效果要好的多,我总结如下:
1.材料的投放
(1)有目的的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要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选择大小不同的同种材料,目的在于让幼儿探索能否让硬币浮起来与辅助材料的大小有关。
(2)教师的教具要有利于孩子观察。第一次我使用不透明且小的水盆作为演示教具,孩子们观察不到,导致课堂乱而无序。
2.有效的记录
为了节约时间,第一次猜测记录,我采用集体记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间接的交给了孩子们辅助物的表示符号和记录方法。
第二次操作的记录,小组一份记录表不仅有利于小组的合作,而且更有利于观察操作结果,从而进行总结。
3.活动环节,层层深入,重难点分明
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导入、猜测、探究、拓展,其中第三个环节是重点,感受物体沉浮的变化,探究硬币浮起来与辅助材料的大小、是否沾有水沾有多少水、硬币放在辅助材料的位置有关。第四个环节是难点,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8、大班科学教案《小树叶》含反思
设计意图
前几天,天气突然变冷,一阵北风吹过后,幼儿园的院子里落满了树叶,孩子们在帮清洁工奶奶捡落叶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男孩玩起了落叶,树叶被大风刮个不停,他们气喘吁吁地追逐树叶,并兴奋地凑在一起说树叶:“我捡到的法国梧桐叶变黄了”“你看我的这片叶子像小鱼的尾巴”“大风把树叶吹到天上了,像一架绿色的小飞机”等等。这不正是主题四中有关植物叶的话题吗?既接近幼儿的生活,孩子们又十分感兴趣,所以我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小树叶》。旨在帮助孩子们初步认识自己周围的树叶,了解树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用等。
活动目标
1、观察树叶的特征,简单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认识枯叶和绿叶,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枯叶和绿叶;
2、石臼、擀面杖、剪刀、鹅卵石、记录表;
3、茶叶包一个、茶壶、热水、布;
4、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小树叶》进入活动室。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小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知道它们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幼儿可以用语言、动作等表现)让我们一起来和小树叶跳个舞吧!(教师一边和幼儿舞蹈,一边洒落树叶,幼儿每人捡起一片树叶。)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每部分的作用。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师:“叶宝宝是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师演示树叶外形结构的课件,使幼儿知道大多数树叶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
2、幼儿讨论,初步了解树叶每部分的作用。师:叶宝宝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的,那他们对叶宝宝来说都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教师演示树叶每部分作用的课件,向幼儿分别讲解叶柄、叶片、叶脉的作用。
(三)通过幼儿动手实验,发现绿叶和枯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如果叶宝宝从树上落了下来,慢慢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结:使幼儿知道叶宝宝离开了树妈妈,就会一天天地干掉,枯死,变成一片枯叶。
2、教师出示一片枯叶:枯叶和小朋友手中的绿叶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回答)教师介绍记录表,教会幼儿记录的方法。幼儿选用桌上的工具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你刚才是用什么工具,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结:使幼儿明白枯叶与绿叶的根本区别:易碎、不易碎;没有叶汁、有叶汁。
(四)使幼儿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1、师幼讨论,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教师变魔术,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小结: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树叶,它可以泡水喝,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而且有些树叶可以制成药材,给人治病;有些树叶可以制成树叶食品、树叶饮料,有利于人体健康。
(五)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到户外搜集落叶,做叶子粘贴画。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大班“奇妙的植物”主题中有关叶子的一个分支,我选择的是孩子们最常见的也是现在这个季节有明显变化的叶子——树叶。
从整个活动设计上来看,内容非常丰富,它是由几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内容组成的。我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相关内容和同领域中不同内容的整合,比如:既有音乐体验,又有动手操作;既利用了多媒体,又添加了小魔术,使孩子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从整个活动过程中来看,孩子们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现出了他们对树叶的认识,有肢体语言、有实验记录、有语言描述等等,动手操作的小实验更让孩子的乐不思返,我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开放性的材料,发挥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性,使孩子们在不断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像此次活动中有的孩子发现枯叶是干的,没有叶汁,但是他却不知道怎样记录下来,当他得到老师的引导帮助后,很快地记了出来,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孩子思维的一个成长过程,使他们逐步地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同时,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动了脑,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记录,在每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知道了枯叶和绿叶的区别,进一步了解了树叶。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一定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及同仁们多提宝贵意见,我将在大家诚恳的指导与帮助下继续努力!
9、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蛋宝宝站起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
2、通过幼儿动手探索,学会积累经验,并做个记录。
3、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为幼儿准备鸡蛋,人手一份。并涂成彩蛋或加上图案,使其具有蛋宝宝的特征。
2、辅助材料:米、沙包、尾巴、纸、铅丝、海绵、积木、电线、布、瓶子、各种盖子等等。
3、《运动员进行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蛋宝宝想要站起来。
1、跟随音乐节奏,幼儿精神饱满的行走,音乐结束时做立正动作。
2、蛋宝宝非常想象小朋友一样神气的站起来,你们能让它在桌子上站起来吗?
幼儿进行探索,看看鸡蛋能否在平面上站起来。
二、我帮蛋宝宝站起来。
1、引导幼儿尝试各种在平面上让蛋站起来的方法。
2、你怎样让蛋宝宝在桌子上站起来的?
3、为什么蛋宝宝不容易站起来?
引导幼儿说出蛋的特征,蛋的两头是尖尖的。
三、帮蛋宝宝找朋友帮忙,并记录下来。
(一)
1、我们请一些朋友来帮蛋宝宝站起来,你们想想找谁呢?
2、幼儿进行操作,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尝试,比较什么方法能让蛋宝宝站得更稳,并作好记录。活动记录表
OO
所用材料
√或×
3、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好办法。
(二)、二次操作:
1、有的桌上的材料和另的桌上的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尝试一下其它材料,看看它能不能让蛋宝宝站稳?
2、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并做好记录。
3、再次交流,让幼儿说出更多更好的让蛋站起来的办法。
四、拓展思维,寻找材料以便投入区域中。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0、大班科学教案《小纸片站起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折、粘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敏捷力。
2、让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其对纸探索的欲望。
3、培养同伴间的合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幻灯片、 剪刀每人一把 、双面胶每组两卷、 纸篓五个 、展台一个、城堡模型一个、手工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幻灯片出示)
1、师:来,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
小纸片生来扁扁的,非常孤独它好想像小鸡一样站起来,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故事后提问:小朋友小纸片想干什么呀!(站起来)(评析:利用幻灯片中的形象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幼儿讨论
1、师:小朋友想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站起来?
2、幼儿自由讨论3、师:小朋友有那么多好办法,下面大家试一下。看谁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自主探索活动
1、幼儿第一次探索(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分享探索成果。
2、幼儿第二次探索(1)再次投放材料--剪刀和胶水师:今天还请来了两位好朋友给大家帮忙,剪刀和胶水,大家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好,下面咱们看谁的办法最多。(幼儿操作,师指导)(2)分享成果(评析:这两次探索活动的进行,使孩子们自发地感受到了纸片的站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次探索:只投放了纸片,使幼儿感受到用折的方法能使纸片站立;第二次探索:又投放了辅助工具剪刀和双面胶,幼儿感受到可用粘、剪使纸片站立。对这两次探索的结果都做了展示,幼儿间相互分享,使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使其更有信心进入下一环节,而且两环节后的幼儿小结,幼儿也清楚的表达出来了。)
3、幼儿第三次探索(1)出示城堡,幼儿感受纸的变化。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处美丽的景观,一所城堡,小朋友观察一下它是由什么做成的?
(2)幼儿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
师:城堡中的每一个模型都是由一张纸变成的,下面请每一个小朋友来拿其中的一个模型,把它变成一张纸师:你们是怎么变出来的?他们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
师幼小结:长方体变成了长方型,圆锥体变成了扇形,他们是由几张纸变成的?这样小纸片又扁扁的了。
小纸片又提要求了,它们说请小朋友再想办法使他们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合作把它们拼成一个漂亮的模型,看哪个组能使纸片站的好,组合得漂亮。
4、幼儿合作制作成型的纸站立模型,教师指导。(每组投放篮子,篮子里有剪好的圆形和长方形及正方形供幼儿用。)5、参观作品。幼儿讲解,相互分享。
(评析:城堡环节中幼儿通过拆合纸片,进一步感受纸片的变化:一张纸片可以变多种形状,幼儿在拆做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的探索体验,而且请幼儿将拆开的纸片重新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重新组合漂亮模型,当时考虑到每位幼儿手中只有一个纸片造型,他们在组合小组模型时有些单一,于是在最后这一环节我又在每组投放了纸,供幼儿组合模型装饰用。在合作制作模型环节,也体现了幼儿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幼儿在美工方面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不但想了好多办法使小纸片站起来了,而且还用它们组合了漂亮的模型,纸片站立的奥秘多不多?好咱们去告诉别的小朋友这个秘密好吗?
(评析:这是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整个活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进行,而且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一个教育过程。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玩纸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11、大班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含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绘本《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小怪物》,该书通过小熊一家寻找城堡主人的故事展开,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复合分类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大班的孩子,往往会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感兴趣,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挑战困难的勇气和需要,因此,根据内容的趣味性以及孩子们现阶段对知识需求,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物体特征用排除方法逐步找到目标,学习复合分类。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分类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幼儿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故事情节引入活动。
师:认识他们吗?小熊一家喜欢旅游,瞧,他们这一次来到了一个很大的森林游玩,他们走得又累又饿,这时他们看到了一个城堡,进入城堡看到一桌丰盛的食物,小熊一家太饿了,坐下来就吃了起来……
2.数一数小怪物的数量。
师:一、二、三……小熊一家数也数不过来,小朋友你们来帮忙吧,数数有几只小怪物。
(如果幼儿数得不一样,师:到底有几只呢,你是怎么数的?如果幼儿的答案一样,师:我们来验证一下。一个一个数对我们大班的孩子来说太简单了,我们可以怎么数?)【这是活动的开始部分,直选用了绘本中的三张图片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结合故事情节,本环节中还渗透了多种方法数数的内容,现阶段大班的幼儿应该学会多种方法的数数,本环节中数数小怪物的数量,运用魔术笔功能圈出数群,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多种方法的数数。】
二、找出小怪物的特征,为分类做准备。
1.找出小怪物的特征。
师:一共有二十只小怪物,这二十只小怪物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2.理解标记的含义。
师:我们用这个标记来表示**,那这个标记表示什么呢?(是与不是、有与没有)【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幼儿找出小怪物的特征,并运动白板的淡入功能,逐一显示幼儿说到的小怪物的特征标记,并区分“是”与“否”的标记,为后面的多种特征的分类做好准备。】
三、引导幼儿学习复合分类
1.继续故事情节,提出要求。
师:小怪物们看到自己的食物被吃了,非常生气,他们嚷着要把小熊一家关起来,这时一只小怪物跳出来说“等等,我们来玩着找人游戏,我们的大王就在我们中间……只能提5个问题。”
【继续故事情节,提出要求。在故事情节中,利用小怪物的身份提出根据5个问题找出大王的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引导幼儿根据小怪物的特征进行提问。
师:大王会是谁呢?你觉得大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会说出某种特征)师:那我们来问问“大王,大王,你长(有)**吗?”(操作课件,出示记录表,在第一个问题处放上标记)【在这里如何将问题引导特征上是关键,因此,在这里,运用了指向明确的提问“大王会是谁呢?你觉得大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么孩子肯定会回答“我觉得是有牙的那个,或者是有角的那个……”等等,减少了幼儿不必要的胡乱猜测,突出特征的功能。老师接着孩子的回答,“那我们来问问大王,是不是长了牙齿……?”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了第一个问题,有了第一个问题指引,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根据特征运用套圈的方法初步选中目标范围。
师:长(有)**可能会是大王,那我们就用这圈圈把可能是大王的小怪物找出来吧。(下面的小朋友可以告诉第几排第几个,为了不漏掉,我们找的时候要按照顺序找,检查是也要按照顺序来)【当第一个问题得到解答后,我运用了套圈的方式,把初步选中的目标圈出来,缩小目标范围,在套圈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第几排第几个符合要求,为了不漏掉,告诉孩子们找的时候要按照顺序找,检查是也要按照顺序来。渗透了排序的知识点以及学习正确的检查方法等。】
4.根据特征运用排除法逐一排除目标,找出怪物大王。
师:被套到圈的小怪物有几个?这里谁可能是大王呢?谁来问第二个问题?
师:长(有)**的可能是大王,那没长(有)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办?(拿掉)对,要把没长(有)的排除出去。
师:第三个问题谁来?(……)这次要把谁排除出去?(幼儿操作)师:第四个问题?(……)(幼儿操作)师: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小怪物的圈圈拿下来?
师:大王长什么样子的呢?(看着记录表说一说)对这就是大王(把大王拿到标记图上)【这个环节是根据接下来的提问,逐一排除目标的过程,电子白板的随意拖动以及淡入淡出功能,能够清晰地呈现排除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从第二个问题开始都由幼儿来操作,排除目标,老师给了孩子与白板互动的机会,同时起到了示范讲解的作用,为后面的幼儿自主操作奠定基础。】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趣味性很强的数学绘本课,故事中讲到了小熊一家迷路了!突然遇到了一个大城堡,里面什么人也没有,但有一桌子好吃的。小熊一家乐坏了,吃啊吃!就在这时怪物们回来了,提出谜题要它们——猜猜谁是城堡的主人。小熊也不慌也不忙,分类再分类,找出城堡主人好轻松!最后大家一起玩,热热闹闹好开心!通过绘本故事的形式教会小朋友一些基本的数学原理和概念。通过分类的方法来“找出城堡的主人“教会小朋友复合分类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融进绘本故事书里,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一边读着精彩的故事书,一边学会一些数学知识。
本次活动中增加了一个二次分类板的介绍,让学生学习看标记把图形分类,事物有很多特性,但由于幼儿期的孩子只注意最显眼的那个,所以他们缺乏同时考虑几个属性的能力。所以刚开始时把最显著的特征:头上有角的和没角的作为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再逐渐把分类标准详细化。然后把两个以上的分类标准一起展示出来,让孩子体验二次分类的过程。
12、大班科学教案《鸡蛋浮起来了》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活动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当他们看到死海里人可以浮在水面上觉得很新奇。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记录,获得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具体经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记录,获得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具体经验。
活动准备
塑料瓶、鸡蛋、筷子、记录纸、盐、白糖。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实验主题
师: 小兔妈妈在做饭时候把鸡蛋掉到水桶里,沉下去了,它捞不起来,请朋友们帮帮忙,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二、讨论
引导幼儿自由讨论,看看大家都有些什么办法让鸡蛋宝宝从水桶里浮起来。[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并请小朋友们自己操作一下,看他们想的办法可不可行。
三、引入课题
老师这里有几样厨房里用的材料,不知道可不可以帮助你们,出示盐、白糖,可以请小朋友感知一下。我们就分组进行试验,看这些东西可不可以让鸡蛋浮起来。
1、第一次往水里放白糖,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往水里放入白糖,请小朋友们观察鸡蛋有没有变化,并做好记录。
2、第二次往水里放盐,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往水里放入盐,请小朋友们观察鸡蛋有没有变化,并记录好鸡蛋的变化。
3、交流
(1)我们的鸡蛋都浮起来了吗?请每组派一名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2)教师小结:在我们小朋友的一起努力,相互配合下,我们发现鸡蛋在盐水中会渐渐地浮起来。
四、结束活动
我们已经找到了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了,让我们快去告诉小兔妈妈,好吗?走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主要是通过分组活动让幼儿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两次实验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自主组合、合作默契。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加入糖的时候鸡蛋始终没有变化,幼儿显得很沮丧。而加入盐的时候,鸡蛋随着盐的增加而逐渐升起来时,幼儿很兴奋,也很投入。通过实验,幼儿基本了解了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这一现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水应该少放点,放盐的时候要用量杯,一杯一杯地放,在导入的时候最好用多媒体,放出人在死海里漂浮的画面,提出问题,激起幼儿的兴趣。
13、大班科学教案《小苹果树找医生》含反思
设计意图:
这学期我们使用多元整合这个新课程。《多元整合》的内容以具有核心概念的主题为线索,将五大领域内容加以整合,建立了全面发展的课程构架。运用的当今全新的教育理论,全面地、细致地考虑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平衡的课程方案,一套使人性、智性与社会相协调的新教材。大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表现欲望很强烈。他们愿意、乐意、也渴望在集体面前畅所欲言以及表演。幼儿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萌发爱护鸟类的情感。
2、能围绕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知道啄木鸟、猫头鹰、喜鹊的特殊本领,了解其它鸟的特殊本领。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小苹果树找医生》课件。大苹果树婆婆和小苹果树图
2、小苹果树、老苹果树、喜鹊、猫头鹰、啄木鸟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你们看一看它是什么?画中画了些什么?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一幅画,两棵树,大小不同,苹果多少不同、表情不同)再看看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猜一猜为什么树婆婆不高兴
2、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好不好
二、完整欣赏故事一遍,初步熟悉故事的内容。
1、播放录音,要求幼儿认真聆听。
2、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老苹果树为什么不高兴?小苹果怎么办的?小苹果树请了哪些朋友为老苹果树看病?
3、小苹果树到底请了哪些朋友了来给老苹果树看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分段欣赏故事,采用提问的方法,帮助幼儿进一步的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故事第一段后,教师提问:树婆婆生病了,身体里长虫子了,小苹果树帮它请的第一位医生是谁?出示喜鹊的图片。他给树婆婆治病了吗?为什么?
2、第二段:夜里,小苹果树为树婆婆请的医生是谁?出示猫头鹰的图片。他给树婆婆治病了吗?为什么?
3、第三段:到底是谁给树婆婆看的病?边出示啄木鸟的图片。怎么看的?
4、最后:树婆婆的病被啄木鸟治好了吗?
四、了解故事里鸟和其它鸟的特殊本领。
1、提问:故事中的喜鹊、猫头鹰、啄木鸟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大自然的鸟类多着了呢,它们都有自己的本领,都是益鸟,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鸟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教师出示ppt,引导幼儿了解其它鸟的本领。
3、教师总结:喜鹊的本领是捉树叶上的害虫,猫头鹰的本领是捉老鼠和蛇,啄木鸟的本领是捉树干里的虫子。每种鸟都有不同特殊的本领。
2、提问:哪些鸟也有自己特别的本领?
五、结束活动
小朋友真棒,今天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些小鸟的图片,拿来向老师和小朋友们说一说,讲一讲,他们都有些什么本领?好不好?
活动反思:
通过故事的学习,了解有关啄木鸟等动物的知识,感受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幼儿认识自然界的能力。
14、大班科学教案《小车跑起来》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小车制作,体验制作完成小车后的成就感。
2.大胆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积极参与想办法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制作车轮会转的小车,探索车轮与车轴连接的方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小朋友有玩过玩具汽车的经验。
物质准备:
一辆会跑的玩具小汽车,在不同位置钻孔的牙膏盒和没有钻孔的纸盒,钻好孔的瓶盖,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各种圆形积塑玩具,泡沫板,吸管,一次性筷子,橡皮泥,剪刀,双面胶,透明胶,音乐《雪之梦》。
三、活动过程
1.观察小车,了解小车的基本结构。
(1)指导语:看这辆小汽车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2)小结:小车由车身和车轮构成。(该部分略作详细观察车轮与车轴之间的关系,车轮与车身的高度)
2.幼儿思考怎样做一辆会跑的小车。
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说一说,各种材料适合做什么,打算怎么做。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想请你们亲手做一辆会跑的小车,请你们在做之前先看一看桌子上的材料,和你的身边的朋友他说一说,你打算用哪些材料来做什么?怎么做?
3.幼儿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第一次操作)教师按半成品车、部分零件已组装配套、单一的材料分为几组摆放,幼儿自愿选择小组,尝试制作会跑的小车。
4.幼儿检查自己制作的小车。
(1)幼儿介绍自己做的小车。
指导语:你们的小汽车都做好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各小组在自己组内介绍自己做的车)
(2)检查小车能否跑起来。
指导语:请同伴相互检查,你做的小车能跑起来吗?看看能跑的小车和不能跑的小车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在相互检查和比较中,让幼儿发现车轮和车身位置、车轮之间距离的关系。
(3)小结:车轮要安在车身合适的位置上,车轮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小车才能跑起来。
5.幼儿改造自己的小车。(第二次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合作修理小车,让跑不动的小车都跑起来。
6.教师再次总结。
(1)先让在第二次操做中成功幼儿说一说,他是怎样改造自己的小车的。
(2)教师做总结。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注意内容的综合性愚教与生活和游戏之中,并在活动中设计了用肢体语言表现不同车辆的各种特征,活动中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
不足之处:
在幼儿用身体模仿小汽车的时候,应该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也可以使一些模仿能力差的幼儿受到启发。
15、大班科学教案《小动物的尾巴》含反思
设计意图
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平时非常容易疏忽的。小动物我们都要全力保护它。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本活动中层层深入地展开,先让幼儿通过“做朋友”,观察发现它们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讲解中激活幼儿兴致,在“捉迷藏”中进一步巩固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则本活动的重点顺利通过。再则,活动的难点“尾巴的用途”又在多媒体课件所设置的情境中得到解决。
针对我班幼儿园不同发展水平,我先让能力弱的幼儿在来园活动中先接触了一下内容,相信这样在活动中,幼儿的发挥会均衡些。
目的要求:
1、认识一些动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学习词:平衡、观赏。
2、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各种动物尾巴不同的样子;难点是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挂件若干。
2、背景图一幅,动物图片和象征物若干。
3、多媒设备及课件。
4、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说说讲讲动物,观赏动物,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
1、师:“今天,有好多小动物到我班来作客,这些小动物是谁
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让我们跟它们做做好朋友吧!”
2、幼儿在音乐中自由地讲解各种动物,教师指导幼儿比较它
们尾巴的不同。
3、集中幼儿讲解尾巴的不同。
师:“你同谁做好朋友,它的尾巴怎样的。”
二、幼儿独立操作。
师:“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想来和你们做朋友,可它们把尾巴忘带了,我们帮它们装上尾巴吧!”幼儿操作,并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奖五角星。
集中讲一讲幼儿的操作。
三、玩“捉迷藏”游戏,认识一些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目的1)
1、师:“现在还有一些小动物要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来找找它们是谁。”
2、幼儿找出小动物:猴子、牛、燕、袋鼠、松鼠、鱼、孔雀。
3、认识这些小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师:“这些小动物真粗心,身体藏好了,尾巴却露在外面,我们看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象什么?”"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幼儿讲解,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四、初步了解尾巴的用途。(目的1)
(一)听录音,了解
1、幼儿自由讲。
师:“尾巴有粗有细,各不相同,那它们有什么用呢?”幼儿讲解。
2、听录音。
3、再次讲解。学习词
(1)“平衡”(不摔跤,很平稳)。教师做不同动作让幼儿猜,再请幼儿做不同的动作,进一步理解;学习词
(2)“观赏”(让别人观看,得到他人的赞扬)。
(二)看电脑,了解:设置情境“换尾巴”。
1、看电脑。师:“换尾巴后,发生了奇怪的事,你们猜是怎么回事。”
2、幼儿互相猜测,再讲解。
3、听电脑告诉大家,再讲解。
4、集体给小动物换回尾巴。
五、动物舞会。
师:“今天,你们做了这么多好事,高兴不高兴,我们一起来扮演喜欢的小动物,参加它们的舞会吧!”
幼儿找喜欢的动物挂上,集体跳舞。
在音乐中跳舞,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在创编儿歌时,小朋友也能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来进行创编。但也由于我是一个刚转岗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儿童化,上课的语言艺术也还有待加强。
16、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小纸片站起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折、粘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敏捷力。
2、让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其对纸探索的欲望。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幻灯片、 剪刀每人一把 、双面胶每组两卷、 纸篓五个 、展台一个、城堡模型一个、手工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幻灯片出示)
1、师:来,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
小纸片生来扁扁的,非常孤独它好想像小鸡一样站起来,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故事后提问:小朋友小纸片想干什么呀!(站起来)(评析:利用幻灯片中的形象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二、 幼儿讨论
1、师:小朋友想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站起来?
2、幼儿自由讨论
3、师:小朋友有那么多好办法,下面大家试一下。看谁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自主探索活动
1、幼儿第一次探索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分享探索成果。
2、幼儿第二次探索
(1)再次投放材料--剪刀和胶水师:今天还请来了两位好朋友给大家帮忙,剪刀和胶水,大家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好,下面咱们看谁的办法最多。(幼儿操作,师指导)
(2)分享成果(评析:这两次探索活动的进行,使孩子们自发地感受到了纸片的站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次探索:只投放了纸片,使幼儿感受到用折的方法能使纸片站立;第二次探索:又投放了辅助工具剪刀和双面胶,幼儿感受到可用粘、剪使纸片站立。对这两次探索的结果都做了展示,幼儿间相互分享,使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使其更有信心进入下一环节,而且两环节后的幼儿小结,幼儿也清楚的表达出来了。)
3、幼儿第三次探索
(1)出示城堡,幼儿感受纸的变化。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处美丽的景观,一所城堡,小朋友观察一下它是由什么做成的?
(2)幼儿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
师:城堡中的每一个模型都是由一张纸变成的,下面请每一个小朋友来拿其中的一个模型,把它变成一张纸师:你们是怎么变出来的?"屈,老师.教,案,网"他们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
师幼小结:长方体变成了长方型,圆锥体变成了扇形,他们是由几张纸变成的?这样小纸片又扁扁的了。
小纸片又提要求了,它们说请小朋友再想办法使他们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合作把它们拼成一个漂亮的模型,看哪个组能使纸片站的好,组合得漂亮。
4、幼儿合作制作成型的纸站立模型,教师指导。(每组投放篮子,篮子里有剪好的圆形和长方形及正方形供幼儿用。)
5、参观作品。幼儿讲解,相互分享。
(评析:城堡环节中幼儿通过拆合纸片,进一步感受纸片的变化:一张纸片可以变多种形状,幼儿在拆做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的探索体验,而且请幼儿将拆开的纸片重新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重新组合漂亮模型,当时考虑到每位幼儿手中只有一个纸片造型,他们在组合小组模型时有些单一,于是在最后这一环节我又在每组投放了纸,供幼儿组合模型装饰用。在合作制作模型环节,也体现了幼儿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幼儿在美工方面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四、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不但想了好多办法使小纸片站起来了,而且还用它们组合了漂亮的模型,纸片站立的奥秘多不多?好咱们去告诉别的小朋友这个秘密好吗?
(评析:这是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整个活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进行,而且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一个教育过程。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玩纸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17、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站起来》含反思
设计意图:
一次,班里一个爱好摄影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照相机的三脚架,这引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有孩子问:“这照相机的三脚架稳吗?照相机会倒下来吗?为什么不能做成两脚架呢?”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站起来”的物体。于是,我想到可以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让幼儿设法使物体“站起来”,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生活中各种“站起来”的物体的关注与思考,并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这个活动有三个大环节:第一环节,以轻松的“站起来”游戏导人,丰富幼儿的体验。第二环节,尝试使物体“站起来”,其中又分两个小环节:(1)操作与交流方法;(2)按归纳出的三种方法将作品分类放置。第三环节,寻找生活中“站起来"的物体,将幼儿探索出的使物体“站起来”的方法与生活中各种“站起来”的物体相联系,感受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环节的安排上我们力求互有承启,小步递进,以有效达成目标。
目标:
1.尝试让物体“站起来”,感受使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准备:
1.媒体准备:游戏音乐mp3。
2.经验准备:幼儿喜欢玩“站起来”的游戏。
3.材料准备:剪刀、扭扭棒、木质积木、塑料积木、雪花片、塑料圆环、泡沫板、游戏棒、拱形纸片、手工纸、卷筒纸芯、木夹、书、三个呼啦圈、八幅图片(东方明珠塔、花瓶、帐篷、屋顶、相机三脚架、路牌、支撑大树的三脚木桩、相架)。
过程:
一、游戏:站起来
师:孩子们,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喜欢的游戏“站起来”吧。
(随着音乐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师报出数字指令,让幼儿做“站起来”的动作。如教师报数字“3”,孩子们就立即两腿站立并加一只手伏地,或者两手撑地加一条腿站立,另一条腿腾空抬起。)
师(小结):大家用了各种动作使自己站起来、站得稳,真棒!
(析:在轻松的音乐中,幼儿听着教师的数字指令,参与“站起来”的游戏,为下一环节探索使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做好经验方面的铺垫。)
二、尝试使物体“站起来”
(一)操作与交流
1.简单认识材料。
师:看到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桌子上那么多材料也想玩“站起来”的游戏。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吧。
指导要点:(1)请幼儿走到操作桌前看一看各种材料,并与同伴自由说说材料的名称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2)提醒幼儿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小心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锐物品。
2.探索让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
师:想一想、试一试怎样帮助这些材料“站起来”。
指导要点:(1)鼓励幼儿在帮助一种材料“站起来”后,再去尝试帮助其他更多材料“站起来”,使幼儿在有限的操作时间里操作更多种类的材料。(2)在幼儿能用一种方法帮助某种材料“站起来”后,鼓励幼儿探索更多方法帮助此材料“站起来”,拓展幼儿思路。
3.交流与小结。
师:你让什么“站起来”了?你是怎么让它“站起来”的?
指导要点:根据幼儿叙述的方法,将基本方法概括为三类(有的物体可独立站起来;有的物体可找与它一样的物体帮忙站起来;有的物体可找与它不一样的物体帮忙站起来)。例如:
幼:我把书打开,书本就能独自站在桌面上了。
师:原来有的物体是可以自己独自站立的。
幼:我把两片雪花片插在一起,雪花片就站了起来。
师:一片雪花片找到了和它相同的朋友帮忙,互相一插就站起来了,真棒。你还尝试过什么方法也能使雪花片站起来吗?
幼:我用剪刀把卷简纸芯剪出两道口子,将雪花片插在纸芯的口子上,雪花片也站起来了。
师:你帮雪花片找了和它不一样的纸芯朋友帮忙,还使用了工具剪刀,使纸芯有了小小的改变,这样也能帮助雪花片站起来。
幼:我用扭扭棒把三根游戏棒绑在一起,(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像照相机架子一样,游戏棒就站了起来。
师:你帮游戏棒找来了和它不一样的朋友——扭扭棒来帮忙,结果三根游戏棒一起站了起来。
师(小结):有的物体是可以自己站起来的;有的物体找来了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帮忙,站了起来;还有的物体找来了和自己不一样的朋友帮忙,站了起来。
(析:幼儿在游戏中尝试了用各种肢体动作使自己“站起来”,在这里教师引导他们将方法迁移到帮助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站起来”中,并拓展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方法。)
(二)送物体回家
师:请你们用小科学家亮亮的眼睛找找看,哪些物体是自己“站起来”的,请把它们送到第一个家。哪些物体是请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帮忙“站起来”的,请把它们送到第二个家。哪些物体是请和自己不一样的朋友帮忙“站起来”的,请把它们送到第三个家。
师(小结):我们成功地将这些物体送回了家。小科学家们的眼睛真亮!
(析:鼓励幼儿按之前总结出的使物体“站起来”的三种方法,将众多作品分别送回三个“家”,了解幼儿是否已理解这种分类方法。)
三、发现生活中“站起来”的物体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站起来的物体。看看你的作品和哪张照片像。
幼:我的作品是用扭扭棒把三根游戏棒绑在一起,让游戏棒“站起来”了,它和图片上东方明珠塔的底部、照相机的三脚架、还有撑帐篷的架子都很像。
幼:我的作品是用长方形积木撑住一本书,和图片上的相架很像。
师(小结):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和我们想出来的办法差不多,说明我们很会动脑筋。那就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看一看更多用各种方法“站起来”的物体吧。
(析:本环节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上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发现“站起来”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源于生活的教学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上过的一堂公开课,活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活动设计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的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操作性。课堂氛围很活跃,孩子们一直都非常快乐。
第一次探索中,我刻意介绍了辅助工具,但我感觉介绍得有点多,反而让孩子感觉有点茫然。我觉得应该简单介绍(或带过)辅助工具的介绍。可能这个一环节收到的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第二次探索中,我只是适当引导了幼儿怎样帮纸宝宝站起来,有很多孩子都做到了。不过我们如果在这时能制作有立体感的动画。效果一定会更好,更能激发幼儿想帮助纸宝宝的愿望。
第三次探索中,我以魔术方式出示了楼房,孩子们都很激动,也很新奇。通过观察和孩子们自己的拆卸,孩子们知道了这些普通的纸都可以做成漂亮的模型,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孩子们做出来的模型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做出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我想如果我做的模型能再丰富一些,孩子们一定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模型。
18、大班优质科学教案《小绿豆变变变》含反思
【设计意图】
绿豆芽在我们家常菜肴中并不陌生,孩子们几乎都吃过,但对绿豆变成豆芽的生长过程却知之甚少,我决定让大班的孩子们来做一次绿豆发芽的小实验,让他们多一次新奇的生活体验。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孩子们探索科学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
3、初步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不易,教育幼儿要学会爱惜我们的食物。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绿豆种子,绿豆芽,自带的可口可乐或雪碧空瓶子,纸杯,干净吸水的小毛巾、温水、小剪刀、双面胶、中性笔。
活动一:浸泡绿豆
【活动过程】
1、认识绿豆种子和绿豆芽。
(1)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和绿豆芽,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名称、形状、颜色。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绿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
教师提问:你们吃过绿豆芽吗?好吃吗?你知道一颗小小的绿豆是怎样变成绿豆芽的?
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发好多脆脆的绿豆芽让妈妈炒着给一家人吃啊?(激起孩子的表现欲)
2、让幼儿把绿豆种子装入纸杯(绿豆约占三分之二),倒入温水淹没绿豆。
3、在教师辅导下把饮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钻4个比绿豆小的眼(以保证每天浇的水不积在瓶子里,积水会让绿豆烂掉),把瓶口锥形部分剪掉(便于通风和生长)。
4、在双面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贴在瓶子上。
5、把纸杯里泡好的绿豆放入饮料瓶内,并在绿豆上面盖上干净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湿),开始第一次浇清水,多余的水会通过瓶底小眼排出。
活动二:观察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
1、幼儿每天观察绿豆发芽的情况,并由老师带领进行两次浇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浇水,绿豆芽一个星期即可长成食用)。
2、引导幼儿观察生长情况。教师提问举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和昨天比有什么变化?回答:绿豆皮裂开了,有个白色小芽钻出来了!……白白的身子上还有两片小叶子……
活动三:实验总结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知晓绿豆种子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实验总结:空气和水是绿豆种子发芽不可缺少的条件。
3、让幼儿体验收获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劳动的。
4、实验总结:我们所吃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珍惜。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发好的绿豆芽带回家,让妈妈给全家炒一盘香喷喷的绿豆芽菜,
2、当一回小老师,把发绿豆芽全过程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学会在家里发不同种类的豆芽菜。
3、让幼儿家长给教师手写一封短信,介绍一下绿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课”的全过程,发表一下感想,然后教师在全班一一念出。
【设计评析】
通过实际教学,我所开展的这一“小绿豆变变变”的实验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让孩子们实际观察到了实验的全过程,初步懂得豆芽生长必需的条件,孩子们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天都有惊喜,都颇具成就感。既培养了孩子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孩子们通过做实验学会了豆芽生长全过程,让自己在爸爸妈妈面前当了一回小老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在家长写来的短信中,其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孩子的赞美和喜爱,增进了家长和孩子间的亲情关系。
【活动反思】
在这次历时多天的活动中,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互相合作比平常多得多,他们兴致盎然,主动参与意识很强,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惊奇和乐趣让他们记忆深刻。小绿豆变变变的活动使我感到:只有精心地为幼儿创设探索未知领域的条件,用心选好题材,才能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探究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与体验。
【不足与改进】
在这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下是我反思后需要调整的:如对于绿豆种子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喝水这一知识点的解说不够详尽明朗;对为什么要先用温水泡绿豆种子、豆芽生长过程中的浇水和排水问题没有详细解说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备足了功课可能会让孩子们理解得更明白一些。
19、大班科学教案《小纸片不怕水》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探索使用辅助材料让纸片入水不湿的方法。
2、探索垂直杯口扣入水而纸不湿的方法,感受空气的存在。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操作,并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的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活动准备:
1、第一次操作材料:皱纹纸、塑料包装纸、透明塑料袋、可封口塑料小袋、牛皮筋、一次性塑料杯、玻璃小瓶、剪刀、宽透明胶带若干、清水5盆、干毛巾若干。(每组一份)。
2、第二次操作材料:透明一次性杯人手一只,皱纹纸。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片,引导幼儿讨论不让小纸片潮湿的办法,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纸片不怕水的游戏。我要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小纸片沉到水里而纸片不湿。我们先来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请你思考一下自己准备怎么做?你想选择什么材料呢?
(二)实验一:幼儿探索做用多种辅助材料使小纸片不怕水的方法。
1、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教师交代实验要求。
你们都想好办法了吗?好,下面就来试一试吧!如果你试了一次还想试第二次,必须用毛巾把工具和手擦干,这样才能保证第二次实验的成功。试完一种方法,你可以再试一种。
2、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幼儿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幼儿予以帮助。
3、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法,教师及时点评。
(1)成功的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法,同种方法的幼儿进行补充讲述。
"你成功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
(2)没有成功的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法,同伴帮助寻找不成功的原因。
"有谁没有成功的,让大家来帮你解决解决?"
4、教师小结:成功的幼儿做实验时材料封紧了,没有缝隙,水进不去,纸就不会湿;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败的原因了,是因为材料有缝隙,水进去了,纸也就湿了。
(三)实验二:提高难度,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开口的杯子让纸片不湿的方法。
1、教师交代实验要求。
刚才是用了桌上的材料,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也找到了原因。现在老师要出难题了,只用一只杯子,能不能让小纸片沉到水底而纸不湿呢?
2、幼儿取出杯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倾听幼儿的方法,及时奖励成功的幼儿。
3、请成功的幼儿讲述方法,并演示。
4、教师清晰演示全过程,边演示边小结实验要求: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稳、直。
5、幼儿讨论寻找原因纸片不湿的原因。
"刚才我们把纸严严实实包起来才不会湿,而杯子口这么大,纸也不会湿,这是为什么呢?"
6、总结:是空气把杯子密封起来使纸不会湿的。现在,我们把这个魔术带到教室表演给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吗?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20、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小电珠亮起来》含反思
游戏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来了解电池的特性和用途。
2、引导幼儿学习正确安装、使用电池。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游戏准备:
1、各种废旧电池、电珠、电线各若干,正确安装电池的操作图示。
2、铁丝、毛线、记录纸、笔等若干。
游戏玩法:
1.将一根电线连接在电池上(一边连接在"+"上,另一边连接在"-")。
2.把电珠连接在"+"上,"屈,老师.教,案,网"看一看电珠是否亮了。
3.运用铁丝、纸条、毛线等物品做实验,看看电珠是否亮了。
4.记录游戏结果。
活动反思:
活动主要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让幼儿通过自由选材进行电珠发亮实验,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导电材料;第二环节是通过利用电池数量进行电珠发亮实验,初步培养幼儿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从而得出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关系的正确结论。
活动开始以引起幼儿探索的欲望为切入点,我注重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自己动手,自己去发现。激发幼儿思维的热情,产生想学、爱学的欲望,辅以我的简评、奖励,使孩子们增加了自信心。
当孩子们认识了电池的正、负极符号后,我又对孩子们说 “刚才我们知道了电池有正负极,那怎样才能用两节电池让小灯泡变亮呢?” 孩子们早已按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要动手操作,我便把机会让给孩子自己动手探索,通过操作,幼儿都知道把正负极相连,接上电池,使电路接通,小灯泡就亮了。看到孩子们都连接对了,我又用激励的口吻对他们说 “你们能用两节电池接上电线,让小灯泡亮起吗?”
通过孩子的独立探索、亲自尝试,在解决问题、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孩子能自己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中,教师不是主宰安排者,而是一旁的鼓励者、引导者,允许孩子失败与尝试,突现个性化探索。面对教师提供的丰富的尝试材料,孩子们大胆的使用,利用其特征去尝试,在尝试中得到成功,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从而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并能够在尝试中获得成功。
21、大班科学教案《磁铁的秘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磁铁的秘密》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生活中孩子们对磁铁能吸住物品的现象很感兴趣,大部分幼儿对磁铁已有初步的认知,但仅仅觉得好玩、神奇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利用磁铁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本节微课,让孩子在轻松愉悦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样做孩子既易于接受,又会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想要探索、敢于探索、乐于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乐意主动探索;
2.知识目标:了解磁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能力目标: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
2.难点:能发现磁铁的“秘密”相同相斥,异极相吸。
活动准备:
1.教学Prize PPT;
2.游乐场操作材料每人一套、小猫钓鱼操作材料两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介绍可爱的小猫可可,激发幼儿兴趣,并示范可可在游乐场乖乖听话的演示。;
2.教师提问“小猫可可为什么这么听话?”引导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住小猫身后的曲别针。
二.基本部分:
1.为幼儿提供材料,(游乐场图片、小猫卡、磁铁)让幼儿也变出一只听话的小猫;
2.提问幼儿“究竟是什么东西让小猫变得听话”引导幼儿说出磁铁能吸住小猫身后的回形针;
3.让幼儿进行操作,给筐子里的东西分分类,找出还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引导幼儿总结:磁铁的特性是可以吸铁制品;
4.游戏“小猫钓鱼”利用小猫可以抓住小蓝鱼却怎么也抓不住小红鱼的奇怪现象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点。
三.结束部分:
观看教学PPT,看一看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哪里还藏着磁铁。
【活动反思】
在开始上课时,我首先拿出块磁铁问:这是什么?现在想来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少不好。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我应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电冰箱的为什么能够没有锁照样关上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会非常容易的得出答案。而且问题来自学生的中间,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经验,不是十分的困难。
在下面的环节就是学生玩自己的磁铁的时间。我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自己想法去玩磁铁,然后分享给大家。也就是说学生在玩之前先动脑思考,怎样去玩,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然后大家再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磁铁的性质。现在想来,是否能够让学生直接去玩,不先想。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玩的过程中,没有刚才一些其他学生的思考的限制,可能会有更好的玩法,这样可能有更好的发现。在学生在体验发现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还有就是小组进行合作玩。我现在思考这个活动不适合人数过多的小组玩。可以两个人小组玩,这样合作,他们都能够参与进去,而且手中都物品。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半学生在操作,另一半在玩的情况。
我先现在的合作探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但是操作时候可以更为小的分组。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22、大班体育教案《健康快乐动起来》反思
设计意图:
拉班运动方式创始人鲁道夫.拉班,这种运动理论是用来观察你的整个身体和有关系的各部分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和周围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拉班和费登奎斯(进行这种运动时只要求你思考你的感觉)和亚力山大(这种运动要求你提高对日常运动的感知力)有些不同。拉班运动方式是非常特殊的练习,其目的是想象对于在不同条件下身体应该如何运动这个问题,自己感觉并具有更强的感受力。通过你想让身体怎么做,你的身体动作就配合起来达到运动的目的。
走是最基本的一项动作技能。为了满足孩子对各种“走”的好奇心与活动欲望,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运用拉班运动方式探索和尝试身体的各种移动方法,结合其他几个纬度的练习从而丰富对身体各部位功能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身体游戏的兴趣,最终达到身体运动健康锻炼的目的。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不同作用,尝试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移动身体,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身体动作的表现力。
2、积极探索新的动作,独立或合作设计完成动作,发展创新技能。
3、在活动中体验身体游戏的乐趣,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
4、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5、感受运动的快乐,愉悦身心。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
2、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热身运动“健康快乐动起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运动吗?和我一起来做运动吧!”
幼儿随着音乐,在老师语言提示下,创编动作:
“游泳,跳绳,拍球,拳击,走路,举重,跳高,跑步,射击,艺术体操等动作。”
2、交流活动“运动的累了吧,走成圆圈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问:“刚才我们都用了身体哪些部位,做了什么动作?”
幼儿个别交流并作示范。
二、探索活动
(一)自由探索移动方法
1、“我们身体的各部位还可以做很多动作,你们平时走路是什么样的呢?”
2、“如果不用小脚走,你可以用其他部位的动作来代替小脚走吗?”请个别幼儿示范。
3、“现在请你们做一个和平时走路不同的动作在我数到3之前把你们的身体移到老师身边来,大家试试看,比比谁的办法多。”
鼓励幼儿独立尝试或自由选择同伴合作。
(二)相互学习移动方法
1、幼儿之间相互学习“你是怎样移动身体的?”个别上台交流并演示自己的动作后,集体跟学,教师数数,控制时间。
2师幼之间相互学习“老师也想到了几种好办法,一起来看看吧!”教师示范。
“谁知道我是怎么做的?”
集体尝试,边看边模仿动作。
(三)游戏:奇妙的方法上小学
1、以神秘的口吻激发兴趣:“今天我要用特别的走法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看,那是什么地方?”(看课件)“小学里要学很多知识想去看看吗?”
2、“可是去小学要经过草地、小桥、石子路。一路上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通过呢?”师幼讨论通过的方法,选择比较合适的动作。
3、幼儿自由尝试想象各种动作通过各个场地。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选择合适的动作经过各个道路。
4、用各种方法到达小学,欢呼胜利,并欣赏各类数字。“我们终于到小学了,看看里面有什么知识。”全体随机读数字。
三、放松活动
1、放松游戏“数字造型”:“小学里有数学知识,那我们的身体能变成数字吗?”幼儿单独或相互合作,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数字造型。
2、请个别幼儿示范全体学习。
3、小结:“我们的身体真灵巧,会做那么多有趣的动作,还能脚不沾地做高难度动作走路,所以我们要爱护身体的每一部位,平时多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你想变什么就有什么。我们的身体也累了,该休息了,现在回家吧。”
(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幼儿走回活动室)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23、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蛋宝宝站起来》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探索让蛋立起来的方法。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3、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熟蛋若干、大米、瓶盖、橡皮泥、扭扭棒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动画蛋宝宝,引起幼儿注意。师:“小朋友们好,我们是鸡蛋宝宝,今天我们带来了一个小实验,你们想玩吗?一起来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
(一)在桌面上操作。
1、请幼儿讨论思考。
出示幼儿操作鸡蛋站立的视频,引导幼儿理解鸡蛋本身是圆的,不能站立要靠物体支撑。
2、发给每位幼儿一个蛋,幼儿探索,寻找在桌面上让蛋站立的方法。教师观察、鼓励。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交流情况作简单小结。
提出问题:有没有不把蛋磕破就让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
(二)提供不同材料,请幼儿再次寻找让蛋立起来的方法。
1、出示并介绍为幼儿准备的各种材料。
2、自由选择材料进行试验。
3、引导幼儿使用各种辅助材料让蛋站立。鼓励幼儿多试、多想、多观察。
三、结束部分:
蛋宝宝送礼物。
活动反思:
通过切身体验、操作,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在活动中,不同材料的操作运用,让幼儿尝试、发现,在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中,自我、总结!整个过程,幼儿不但亲自体验了操作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对周围事物探索的。让幼儿在、体验、理解、反思、领悟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在整个活动中基本能达成预设目标,较全面的考虑各个细节的处理,使得活动方案比较完整、全面。但在实际中,还是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现在,将这一活动作一下反思,总结,以便查漏补缺,更好地开展工作!
24、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纸片》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3.能大胆探索与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难点: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纸片、小积木、记录纸、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纸,平时我们都用这种纸做什么?”
幼:“画画、折纸…”
师:“今天,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小实验。”
二、基本过程。
(一)自由探索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1.将一张纸平放在桌上,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师:“看,这张纸是平躺在桌子上的。请你想办法让这张纸片站起来,不能借助任何材料的帮忙。”
师:“请试一试,看谁站起来的方法最多,而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2.幼儿自由探索怎样让纸片“站”起来,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孩子介绍、演示让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纸片折一折,卷一卷,纸片的形状变了,它就能稳稳地站起来。”
(二)验证哪种方法的纸片“站”得更稳,能“顶”住一块积木。
1.出示积木。
师:“我要用这块积木考验一下,你站起来的纸片力气是不是最大。”
师:“我把积木放到纸上,纸片还能站得稳吗?为什么? ” 2.出示记录纸,讲解记录方式。
3.幼儿探索纸片怎样“顶”住积木,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师:“请你试一试。”
4.展示孩子记录情况,并让孩子把能“顶”住积木的纸片找出来。 教师一一介绍“顶”住积木的纸片的形状。
师:“那到底是哪种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积木呢,一起来找一找”
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结果,分别请幼儿上台将能够顶起积木的结果放在展示桌上给大家看。
师:“看来,小朋友们觉得这些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一块积木。”
(三)再次尝试改变纸的形状,“顶”住更多的积木。
师:“将下来,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新的挑战。想办法让你的纸片顶起更多的积木,想不想接受挑战?”
1.教师演示放积木的方法及记录积木数的方法。
师:“老师先来挑战一次,小朋友们帮我数一数”(老师从展示桌上挑选一种形状,放第 3 快积木时,倒了)
师:“老师在放第 3 块积木时,这个纸片有没有顶起它来?”
师:“哦,那这个纸片真正能够顶起的数量是最后倒掉的数量再减一个, 最后使他倒掉的那块不算。你们会数了吗?”
2.幼儿自由探索、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师 :“现在,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3.幼儿互相交流:纸的形状、“顶”住的积木块数。师:“你刚才顶起了几块积木?用的什么形状?”师:
“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用了圆柱体。”
三、结束部分。
探索怎样能“顶”住一筐积木。
师:“有什么办法能够顶起这么多积木呢?”(放好多这样的圆柱体)请每位幼儿卷一个圆柱体放在展示桌上。
教师演示成功了,提问为什么?
师小结:支撑的纸片多了,支撑的面积变大了,所以就能“顶”住一筐积木。
在第一个环节,我让幼儿大胆自主操作,尝试让纸片“站”起来,一开始幼儿思维没有打开,但通过大胆尝试后,能够想出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反思
我相继抛出问题“哪种形状的纸片站得稳”,通过一块小积木让幼儿首次感知不同形状的纸与承载重量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与想办法。接着,通过提供较多数量的积木,引导幼儿探索“哪种形状的纸能够支撑起更多的积木”,通过尝试,幼儿得出结论——圆柱体。
在最后的延生环节,通过让每个幼儿裹一个圆柱体,放在一起后支撑起一整框积木,引导幼儿感知合作、团结的品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探索的热情并没有消退。此次活动材料也投放于区角中,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
2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小水滴本领大》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多种用途,懂得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水可循环利用的特点。
3.感受水资源的珍贵,激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的多种用途
难点:感受水资源的珍贵,激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音频资料,相关PPT;纸,笔、记录表;科普短片。
经验准备:幼儿对水的用途有相应的体验。
活动过程
一、音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录有水滴“滴答、滴答”“哗啦、哗啦”的声音。
导语:老师带来了一段录音,请你仔细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提问:水有什么作用呢?
二、联系生活,逐步探究
1.实际操作,自由探究
出示每组一盆水和相应的器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讨论水的用处,进行记录。
师:你觉得小水滴有什么本领,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并把它记下来。
2.观察图片,直接感知
出示人们利用水来进行生产、生活的图片资料,幼儿对照记录表进行补充、修正,对自己的记录表进行解读。
小结:原来小水滴的作用真大,我们生活离不开水,吃饭、洗漱呀!各个方面都用到水,真是人类的朋友。
3.合理推测,拓展经验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许多小水滴的本领,小水滴还有哪些本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关于水力发电、动物、植物、工厂用水的PPT。
小结:小水滴的本领真大,水可以发电,我们吃喝拉撒都离不开水,动物也需要水,植物也需要水。
三、尝试实践,增强意识
播放关于水资源遭破坏的科普短片。
师:水资源遭到破坏,我们有什么办法来保护水资源,请你们试着想想办法,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记下来。
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记录,记录结果进行展示。
小结:原来保护水资源的方法真多: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多种树、水的二次利用,比如淘米水浇花草等。
四、合作游戏,体验快乐
请幼儿玩小水滴旅行记的游戏,布置生活中的场景,花园、菜地、树林、小河等。请个别幼儿扮演小水滴,在需要水的地方抱一抱。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到社区做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员。
活动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活、动植物的生存以及生产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水,更离不开淡水。通过此活动,让幼儿在接触自然、了解身边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知道水的用处多,感受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自然地激发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6、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小磁铁》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学习仔细观察磁性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探索的结果。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盘操作材料:内有磁铁、铁丝图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木块、布条、纸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自制小猫钓鱼用的游戏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让幼儿发现磁铁,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请大家看一看,在你们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呀?
幼儿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然后相互说说自己的发现。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师: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它的名字叫磁铁。
(2)让幼儿操作盘内的材料,探索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幼儿尝试分类把磁铁的好朋友放入桌上的大盘子里,教师个别指导。
3、教师小结磁铁的作用。并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好朋友都是铁做的,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4、讲述故事《小磁铁去旅行》,初步了解磁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5、游戏:小猫钓鱼。让幼儿再次对磁铁作更深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来学小猫钓鱼,看看谁钓的鱼最多,呆会一起把鱼送到猫妈妈的家里,结束游戏。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中 ,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了磁铁的神奇,通过幼儿感兴趣的钓鱼,玩磁铁,抓老鼠,完全让幼儿感受到了做一只能干的小猫是多么棒!在活动进行之中,我始终以幼儿在前,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游戏,小实验,探索发现活动中,主动倾听;独立思考;分享合作;大胆表达。他们发现了磁铁的本领,感受了磁铁的神奇力量,探索了磁铁的秘密。孩子们觉得,科学不再是枯燥严肃的说教,变成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与老师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与集体互动的表现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探究,观察,发现的主动性,也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围绕活动主题主动学习,与老师互相配合,动静交替,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的三个目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
27、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孔不入等特点。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对人、动植物的作用 ,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气球、清水1盆、塑料水瓶、针筒、小砖块、吹气胡子、乒乓球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气球)
2.气球里面有东西吗?
3.对准幼儿的脸,边放边问:感觉有东西出来吗?(有)能看见它吗?(不能)抓得到吗?(不能)闻到味道了吗?(没有)
4.小结:原来气球里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到、摸不着的气体。
二、感知空气的无孔不入
1.空间中有空气
(1)气球里有空气,那么我们的活动室里会有空气吗?
(2)我们用塑料袋到活动室的各个地方装一下,大家分开找,找好后捏紧袋口,回到座位上。
(3)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空气?
(4)小结:活动室的各个地方都有空气,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它们里面会有空气吗?(幼儿猜测)
2.物体中有空气
(1)介绍三组实验
这是什么(可乐瓶),它的上面有一个纸套,像个小火箭,玩的时候双手用力拍打小瓶子,看看火箭会有什么变化?
它是什么(针筒)玩的时候连续地推动针筒,看看乒乓球有什么变化?
这个玩具很好玩,等会拿一个纸嘴套在上面,对准吹气口吹气,看看胡子有什么变化?用完的吹嘴放在蓝色盒子里。
游戏很好玩,玩好一个游戏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等会听到小铃声请你们把材料放在桌上再回到座位上。
(2)交流
a.在玩火箭发射时你发现小火箭怎么样了?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b.玩乒乓球游戏时推动针筒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c.吹胡子游戏中胡子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小结:原来一些东西里有空气,连身体里也藏着空气。猜猜这块小砖块里有空气吗?(幼儿猜测)
(3)空气的无孔不入
a.小砖块按到水中,水里有什么变化?(空气从砖块里跑出来,原来砖块里也有空气)
b.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东西里空气都可以跑进去。在生活中,空气还会用在什么地方呢?
(4)空气的运用
a.幼儿自由讲述
b.(出示幻灯),看看空气藏在哪里?
三、空气的作用
(1)我们周围都有空气,如果捂住口鼻,会怎么样?(人离不空气)
(2)还有谁也离不空气?(植物、动物离不开空气)(看幻灯)
小结:我们呼吸需要空气,连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它,所以有生命的东西都离不开它;而且新鲜的空气更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一起到大树下去呼吸新鲜空气吧!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一个装满空气的密封塑料带让幼儿进行摸一摸,闻一闻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接着又让幼儿跟着我进行深呼吸,用鼻子吸,使得他们知道袋子里装的是空气,鼻子吸得也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着也摸不着,对我们特别重要。在幼儿找一找空气在哪里环节,我让幼儿用袋子捕捉空气、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来自快思老师教案.!活动中我亲自试验操作: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让幼儿明白燃烧也需要空气。让幼儿屏住呼吸,尝试没有空气的感觉;然后深呼吸,感受有空气的好处。在通过屏息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重要。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索活动使得幼儿了解了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的重要性。最后在让幼儿感受了空气的重要性之后树立幼儿环保的意识,并让幼儿自己说说怎么保护环境。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感觉我的言语比较多,导致了活动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2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冒险小子走钢丝》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了解两边重量相等能使物体保持平衡。
2、鼓励幼儿运用习得的科学经验制作玩具。
3、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感受活动成功的愉悦情绪。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器材(将一根长约30cm的钢丝分别绑在两根筷子上连接成斜线,筷子的一头插入在装有沙子的罐子里,制作成一个架子)、人形纸卡、橡皮泥。
2、教具:利用平衡原理制作的玩具 (一块方形胡萝卜、三根牙签、一些橡皮泥制作而成)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课题。
1、小朋友见过杂技表演"走钢丝"吗?他们是怎样的?
2、(出示人形纸卡)
瞧,有一位冒险小子,它也想来学走钢丝,它想先学着让自己跨在钢丝上不摔下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鼓励孩子运用以往的经验进行发散思维、联想回答)
二、教师介绍材料,探索"冒险小子"跨钢丝的方法。
1、用教师准备的一种材料--橡皮泥,帮助冒险小子跨走钢丝。
2、操作后交流:你是怎样使"冒险小子"跨在钢丝上不摔下来的?(绑、粘等固定的方法)
三、探索"冒险小子"跨走钢丝的方法及奥秘。
1、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冒险小子跨在钢丝上平衡地滑动呢?
2、幼儿尝试后演示:
(1)请将冒险小子固定在钢丝上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2)请将橡皮泥包裹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两边重量相等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3)请将橡皮泥包裹
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两边重量不等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3、讨论交流:为什么用同样方法(都是将橡皮泥包裹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
有的成功了,有的却没有成功呢?
(让幼儿了解两边重量相等能使冒险小子保持平衡的道理!)
四、幼儿第三次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此活动借助橡皮泥这一材料,让孩子通过多次尝试、交流,在操作摆弄、做做玩玩中使一些本来含糊的、处于半意识状态的东西慢慢变得明晰起来,不知不觉就习得了平衡的经验。而活动中反复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让幼儿最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一种不成功不罢休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眼前,只要自己善于尝试,敢于实践,成功就会属于自己!
29、大班科学教案《你喜欢什么昆虫》反思
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过程:
1.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
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活动反思:
有爱心的小安妮因为喜欢昆虫,而去收集死去的昆虫和蜕下的皮,给昆虫自由的生活空间,甚至在梦中,自己都变成昆虫,感受当昆虫的乐趣,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昆虫的喜爱。为了让孩子了解昆虫,课前让孩子们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来。
1、注意学法的指导。紧扣 “爱”字,突出重点。在课堂上,以“爱”字贯穿全篇课文,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突出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课文的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特点来学习。在第二课时教学3——5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课后问题“安妮很喜欢昆虫,她是怎样做的?”展开学习。首先,我让学生勾画出3——5自然段中能概括写安妮怎样做的句子;然后,具体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她是怎样喜欢收集昆虫的;最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习后面的内容。
2、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指导写作,我抓住第二自然段先概括在具体的写法,让孩子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能够进行仿写,通过检查可以证实大部分孩子学会这一写法。课文的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特点来学习。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我喜欢昆虫来写,但每个自然段写一个方面。
30、大班科学教案《礼物》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找找、说说的过程中了解动物与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关系,获取初浅的科学经验。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乐意用自己的本领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体验礼物的意义。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6、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7、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PPT
2、分组操作材料:礼物与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活动。
1、今天是狮子大王的生日,让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吧!
2、过生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
(二)集体讨论,观看PPT:想想、猜猜,获取动物与物品的相关经验。
导入语:今天狮子大王过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会送什么礼物给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情景一:猜一猜奶牛会送什么礼物?
情景二:想一想蜜蜂会送什么礼物,为什么?
情景三:母鸡有什么本领呢?想一想母鸡会用鸡蛋做了哪些不同的礼物呢?
小结:奶牛送了香香的牛奶,蜜蜂送了甜甜的蜂蜜茶,小母鸡把鸡蛋做成各种各样的蛋制品。他们都用自己的本领,做成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三)分组操作:找找、说说,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1、情景四:讨论动物的本领。
又来了几个小动物,他们是谁?会送些什么礼物?
2.幼儿分组操作并交流:配对游戏找一找,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配对。
3、集体展示并交流:理解动物与物品的关系。
(四)表达祝福,理解礼物的意义。
情景五:小鸟用清脆的歌声作为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延伸活动:
用自己的本领表达祝福,进一步理解礼物的意义导入语:小动物们能用自己的本领作为礼物送给狮王,那你们有什么本领可以送给狮子大王作礼物呢?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的相关礼仪,并懂得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活动难点基本解决,活动重点如果设置一个情感体验的环节就更好了。
31、大班科学教案《空气的力量》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玩玩饮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活动中主要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小纸片使杯子里的水倒过来而不流出来的方法,来感知空气的压力。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32、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园里装电话》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园里装电话
设计意图:
1、关于目标制定与载体选择。本次科学活动的知识目标定位在对6个数字进行排列组合。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引导孩子们设计电话号码,为可爱的小动物进行设计。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载体?我以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顺利实现活动目标;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对科学本身的兴趣。
2、关于目标的“度”的把握。排列组合的知识可以把我们引向概率学,但对大班幼儿而言,他们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5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征是单向的线形思维。因此,我把它定位在排出6个具体的号码。
3、关于活动过程的设计。科学活动离不开一个基本的程序,即“激趣——探索——成功”。本次活动中,对家中电话号码的讨论旨在激趣,也为后面的自主设计奠定基础;帮小动物们设计电话号码是展开探索过程,最终走向成功。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则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活动目标:
1、尝试将数字1—6进行6次不同的组合,排列成6个不同的号码。
2、体验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记录单、铅笔、1—6数字卡;
2、动物图片、教师使用的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讨论电话号码的秘密
1、回忆家中的电话号码(教师作记录)
2、分析、讨论:
(1)这些电话号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是由哪些数字组成?
(2)每家的电话号码有重复的吗?为什么?
(3)怎样让电话号码不重复?
二、设计电话号码
1、出示小动物图片,告诉幼儿:请大家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
2、提出设计要求:必须是8位数;前两位数为86,后六位为1—6,不能少其中一个数字;每家一个电话号码,不能重复。
3、第一次操作:幼儿摆弄数字卡,为其中一只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
4、第二次操作:幼儿摆弄数字卡,为六只小动物设计不同的电话号码,并作记录。
5、交流、检查。
活动反思:
1、这个教学活动选自建构式课程,在原来基础上我进行了调整。活动重点放在了目标一和目标二。
2、活动准备充分,尤其是记录纸采用表格式,这点非常好,能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我们使用的电话号码都是7位数。
3、活动过程层层深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寻找电话的秘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设计新的电话号码,老师也能关注到全体幼儿,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高,效果好。
4、整个活动进行非常顺利,似乎没有难点,寻找原因,发现幼儿练习本上只需要设计4个电话号码,选择余地大,最好调整有6个或以上的动物,设计6个或以上的号码,提高数字排列难度。
33、大班科学教案《东西不见了》反思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东西不见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难点: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鹅卵石。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三只透明杯、一只食用匙;每组三种实验材料,分别为面糖、砂糖、方糖;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
3、袋装果珍、泡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鹅卵石在水中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基础部分: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2、开始做实验。
教师预设问题,把这些糖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那一种糖会先溶化?
实验一: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糖化的快。
(3)指导幼儿做记录,那种糖化的快,用数字1、2、3表示。
(4)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化的最快的糖是什么形状的,最慢的呢?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
实验二:
(1)让幼儿取一种糖放入两个碗中,一个加凉水,一个加温水。引导幼儿观察,那个碗里的糖化的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可溶于与水的物品,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3、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活动延伸: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还能够溶解在水里?请幼儿回家尝试,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4、大班科学教案《蛋宝宝变魔术》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蛋宝宝变魔术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游戏中蕴涵的一些简单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针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及与同伴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一张教师示范图示、少量沙子、鸡蛋壳若干、小瓶子若干、蜡烛
活动过程:
一、出示蛋宝宝,引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前段时间有一位世界上最有名的魔术师来中国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那你们想不想做魔术师呢?好,那今天就请你们这些小小魔术师和蛋宝宝以及它的助手沙子一起来变个魔术吧!”
二、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游戏中蕴涵的一些简单原理。。
1、出示图示1,引导幼儿通过尝试来完成图示中的三个任务。
(1)蛋宝宝横躺
(2)蛋宝宝站立
(3)蛋宝宝在小药瓶上站立
“小朋友,你们看看这些蛋宝宝在沙子的帮助下都能变一些什么魔术呀?哦,这个魔术能不能成功吗就得看看你们这些小小魔术师的本事了!那现在就请你们赶快来试试吧!”
2、幼儿演示实验过程,教师将幼儿的实验过程中沙子的变化在图示中进行记录。
“好,你们的魔术成功了吗?那请你们来表演给大家看看吧!好你真能干,表演的真棒!那请你告诉我你把沙子放到蛋宝宝的什么位置魔术成功了?你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成功的情况
“你们的蛋宝宝都站起来了,但他的魔术失败了,我们看看他为什么失败了?”(放置沙子的多少)
3、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小结。
“原来蛋宝宝变的魔术是否成功和你们放的沙子有关系,只要放得少少的就能成功了,原来只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变魔术也是很简单的哦!”
三、将蜡烛油滴在沙子上固定沙子的位置,再次进行实验。
1、请幼儿进行第二次实验前的猜想并说明原因。
“金老师这里就有一些沙子放的较少的蛋宝宝,那现在请你们再来变变魔术看,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三个魔术。”
2、出示图示2,请幼儿再次进行尝试,并自己寻找答案。
(1)蛋宝宝横躺
(2)蛋宝宝站立
(3)蛋宝宝在瓶子上站立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你们发现了什么呀?它能不能完成呀?”
4、幼儿再次操作并引导幼儿了解实验的原理。
“刚刚那只蛋宝宝为什么可以完成魔术,而这只蛋宝宝为什么就不能完成魔术呀?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两只蛋宝宝有什么不一样?”
“原来肚子上有沙子的蛋宝宝只能完成横躺的魔术,而脚上有沙子的蛋宝宝也只完成站立和瓶子上站立的两个魔术,而这些蛋宝宝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不倒翁哦!”
四、幼儿扮演蛋宝宝,愉快的进行游戏结束活动。
“好,现在今天我们自己也来做回不不倒翁蛋宝宝,来跟着音乐动起来吧!”
活动反思:
调色其实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活动,如何使传统的活动有一定的新意,是我组织这个活动必须考虑的问题。班级的角落里有许多空的饮料瓶,这是我们给美工区准备的,但我经常看见幼儿把水灌在里面倒来倒去玩得非常的开心,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把调色这样一个过程和瓶子结合在一起呢?让幼儿在玩瓶子的过程中调色,又在调色的过程中玩瓶……
这个活动,初步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巩固了对三原色的认识。考虑幼儿对调颜色没有丰富的经验水平,我把重点确定为调配新的颜色,并学念儿歌;难点为尝试创编儿歌,并把自己想到的事物绘画下来,并且乐意在师生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
仔细分析整个活动,觉得的问题就是老师自身的预见性不够强,应该在活动前就要考虑到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在调色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变化一下调配的方式,把有红色的颜料水慢慢加入黄色的颜料水中。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想法,总想引导幼儿跟随自己的设计走,让孩子来适应老师,这其实违背了教学规律,也是不适合孩子的。如果我当时能针对出现的意外“将计就计”:既然孩子们看见了红黄两种颜色调成的颜色不一定是橙色,可以让孩子逆向思维并敢于尝试,如何将红黄两中颜色变成橙色,那就是要在黄色中加入少许,让孩子有不断探索的机会。其实这也是活动最宝贵的教育价值。
35、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让灯泡亮起》反思
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让灯泡亮起》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
2、能自主动手操作探索灯泡发亮的方法。
3、初步感知金属能导电的特性。(重点)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小兔子情景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铁丝、电池、小灯泡、记录纸、水彩笔、裸漏的电线。
【活动难点】
自主探索用电线等物体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的一位好朋友小兔子,它呀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安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小结:要想让黑黑的屋子里亮起来,需要安装电灯。安装电灯需要有电线、灯泡,还要有电源,比如:电池。这些就可以让灯泡亮起来了。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的灯泡亮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能力弱得幼儿完成操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请举手。(观察幼儿完成情况)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孩子们表现非常棒!(快思 )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出示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凸起的一头也就是电池的正极,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也就是电池的负极,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鼓励幼儿探索实验并记录。
1、设置问题情景。
师:孩子们,小兔子又遇到麻烦了,它家的电线不够长,灯还没有接上,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除了桌子上孩子们刚才操作的电池、灯泡、电线以外,还有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和铁丝,这些东西里面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帮助小兔子家通上电呢?(想)
师:(出示记录表)这是什么?(记录表)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和小盘子里的物品连接起来,看看什么材料能让灯泡亮起来,如果能导电让灯泡亮起来你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图片下面画一个“对号”,不能导电的材料,你就在记录表上画一个“错号”,把结果都记录好。还有把能导电材料放在一起,把不能导电的材料放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操作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下面,先把你们的小板凳轻轻的面向小桌子,我开始发材料。把记录表和彩笔在盘子里拿出来,开始操作和记录吧。
(1)幼儿动手操作并做记录,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分享实验结果。
师:刚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能导电,请举手说一说?(请2-3个小朋友回答)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实验分享结果。
师:我们根据记录的答案再来进行一次实验,看我们验证的对吗?一起再来实验一次。
小结:回形针、铁钉、铁丝都是金属制品,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些材料接触电线和电池后,能让灯泡亮起来,说明这些金属材料制品是能导电的。而像毛线、塑料绳等材料在接触电线和电池后,没有让灯泡亮起来,说明毛线、布条、塑料绳制品是不能导电的。
四、出示裸露的电线,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师: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破了)露出了里面的金属,我们实验后已经知道了,金属能导电,那当你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接触,尽快告诉大人)
小结:孩子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实验活动中小电池里的电流和这种裸露的电线接触都在我们使用的安全范围内,但当你在生活中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是一定不可以用手去触摸的,而应该及时告诉大人来处理。
活动延伸:
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36、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马路上的汽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各种汽车功用的兴趣。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大胆表达交流对汽车的感性经验。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拍摄录像:马路上的各种汽车、垃圾车在清扫马路、洒水车在洒水。
幼儿收集各种玩具汽车。
录音:轿车、卡车、消防车、救护车启动声或鸣叫声。
教学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在录像中你看见马路上有哪些汽车?
老师:马路上的汽车可多了,请再看一遍录像,边看边记马路上有哪些汽车?
二、探索汽车的不同功用
1、玩自己带来的各种玩具汽车
教师扮警察,幼儿当司机。
警察问司机“你开的是什么车?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区分客车和货车
谁带来了可以乘乘客的汽车?(专门用来乘乘客的汽车是客车。)
谁还带来了可以运货的汽车?(专门用来装运货物的汽车是货车。)
幼儿从自带的玩具汽车中分别挑选出客车、货车、并向大家介绍该辆汽车的名称。
3、了解特殊用途的汽车
这是一辆什么汽车?(铲车)你在哪里看见过的?它有什么用?(或:是用来乘人的吗?是用来装货的吗?)
看录像:垃圾车在马路上清扫垃圾。
这又是一辆什么汽车?瞧,它有什么用?垃圾车是怎样把马路上的垃圾清扫干净的?
小结:铲车、垃圾车都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能为人们工作。
还有哪些汽车也有特殊本领,可以为人们工作的?(幼儿找出有特殊功用的玩具汽车)
三、探索按汽车不同功用进行分类
1、游戏(一)汽车开进停车场
天黑了,汽车要进停车场休息了,这里有1号(2号、3号)停车场,你把带来的玩具汽车分一分,准备让哪些汽车进1号(2号、3号)停车场?
一幼儿示范操作
(引导幼儿在按颜色、形状等分类基础上按功用进行分类)
幼儿集体操作幼儿将手中的玩具汽车按客车、货车、特殊功用的车分别停放进1号、2号、3号停车场。
幼儿集体检查停车场内的汽车停对地方了吗?
2、游戏(二)听什么汽车开来了
引导幼儿听各种汽车发出的声音,辨别出这是什么汽车?该进几号停车场?(救护车、大卡车、轿车、消防车)
延伸活动:这是一辆什么汽车?(坦克车)是不是在马路上开的汽车?还有哪些不是在马路上开的汽车?
幼儿将手中的玩具汽车按客车、货车、特殊功用的车分别停放进1号、2号、3号停车场。
幼儿集体检查停车场内的汽车停对地方了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就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的,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活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活动的目标定位是科学、合理的。本次活动运用基本图形表现常见汽车的外形特征,体验不同车辆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整个活动以“游戏”为载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蝌蚪游游游》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游戏带来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和反复实践,探索解决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2.活动难点:通过活动,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白色陶瓷盘子4个。
2.白板笔、水彩笔、记号笔若干个。
3.量杯4个、自来水、毛巾、厨房用纸、盆子、垃圾篓等。
活动过程一、操作“小蝌蚪游游游”的实验,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有一群小蝌蚪遇到了麻烦,它们怎么也游不到妈妈身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师:老师有一个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操作“小蝌蚪游游游”的实验)。
3.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请幼儿猜想并记录。
1.出示并介绍材料,请幼儿猜测哪种笔画出来的蝌蚪可以游起来。
2.师幼共同记录幼儿猜测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现在请每位小朋友依次上来记录你的猜想。
三、幼儿操作,探索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猜想都是不一样的,那接下来就请你们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吧。但是,在操作实验之前,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实验规则,每次实验完之后请你们将水和小蝌蚪倒入他们的“家”,然后,用厨房专用纸将盘子里的水擦干净,并将用过的纸扔进垃圾篓里,再进行下次的验证,如果不小心将水洒到桌子上。请你们用桌子上的毛巾擦干净就好,好了,请小朋友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并尝试总结。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非常的棒,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以下你的实验过程呢?
2.师幼共同记录实验结果。
五、教师总结。
白板笔的墨水有着特殊的配方,白板笔的墨水里会刻意添加降低附着力的剥离剂,加入这些剥离剂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白板笔的墨水与盘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所以,我们再把水倒进去的时候,小蝌蚪就很容易的游起来了。还有,小朋友们要注意啦,白板笔的墨水是含有少量毒素的,所以我们在实验完后要仔细的擦干净,老师教小朋友们一个擦干净白板笔的方法,可以用棉签蘸酒精,这样白板笔就很容易的擦掉啦。
六、师幼共同尝试操作让其他物体“游”起来。例如:小人、帆船等。
今天小蝌蚪们都非常的开心,我替小蝌蚪谢谢你们,小朋友们,你们还
想不想试一试让其他物体“游”起来。好,那就请你们用白板笔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七、活动延伸。
1.将操作材料放于益智区,请幼儿继续操作。
2.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操作“××游游游”。
活动总结
“小蝌蚪游游游”这个科学实验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幼儿表现出极大地探索欲望,于是,我便利用实际生活机会,设计了此节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情绪一直很高,跃跃欲试。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把幼儿带入氛围中,在倒入水后,盘子上的小蝌蚪纷纷游了起来,幼儿们一声又一声的“哇”此起彼伏,都想亲自实验。在幼儿的操作环节,大家分工合作,轮流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后,幼儿终于得到了结论,原来是白板笔画出了的小蝌蚪可以游起来,我让他们猜一猜其中的原理,他们很聪明,已经慢慢的猜到了和白板笔的墨水有关。
此节活动比较成功,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难易适中,主要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探索,让幼儿充分的去感受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环节,个别幼儿其实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而我并没有一一解答,在活动后,我也分别找到了这几位幼儿,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了解惑,以后在这一方面,我还需多注意,及时保护每一位幼儿的求知欲。
3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小灯泡亮起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增强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了解安全用电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兔子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师:每到节日时大街上都亮起绚丽的彩灯,你知道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
2.合作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教师介绍试验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炮的电线,请你们动手试试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吧。
(2)幼儿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老师巡回观察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灯泡的变化,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探索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集中分享交流经验。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成功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小电工,是怎么做的?
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通了,灯泡就亮了。
3.探索活动“抢修电线”。
(1)师:(出示小兔子布偶)小兔子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兔子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兔子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2)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①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兔子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②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4.用电的安全。
讨论:生活中要怎样安全用电?
小结:裸露的电线丝不能触碰。手、金属材料不能插到插座内;电池电流小,不会对我们人体产生伤害,所以我们才可以用来做实验,家里的电,电流大,不能随意碰。
活动延伸
科学区投放灯泡亮起来的材料,供幼儿继续操作。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刚开始时孩子们并没有实验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在轮流的努力尝试着实验,并且期待着成功,在实验中孩子们都能体现出合作的精神,最后大家在一个小朋友尝试成功中收到了启发,各组中都纷纷让小灯泡亮了起来,孩子们很开心也很兴奋,有的鼓掌有的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但我知道这并不是课堂“失控”了,是孩子们对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来了,不足的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有些欠缺,如果能够多准备些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更加有利。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大班让小孩认识种子的传播活动方案
-
教孩子认识磁铁的活动方案:磁铁找朋友
-
教小孩了解饮料的教案好喝的饮料
-
教小孩子认识蒙古族的教案
-
幼儿园环保主题教案:变废为宝
-
教孩子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寻找声音
-
教小孩水的状态变化的教案
-
帮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以认真的态度的教案
-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的教案
-
培养幼儿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的教案
-
让小孩了解什么是惯性的教案
-
幼儿园教案:食品的贮存
-
圣诞节黑板报版面设计
-
一个“叛逆男孩”如何赢得英国名校奖学金
-
他是位内心美好的人
-
《凡卡》细节深入学法指导设计
-
《我爱绿叶》教学设计之二
-
[基督教] 卅九 好姐姐米利暗
-
新社会和旧社会_小学生作文:三年级
-
热_小学生作文:二年级
-
中班教案《七彩雪花》反思
-
有含义的游戏名字六字437个
-
公司取名字大全免费查询6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