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环境的主人
时间:2022-10-07 19:42:09
A+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
《纲要》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调节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园环境是一种隐性的语言,它能通过色彩、形象和布局随时随地的影响幼儿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在实施“二期课改”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以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角度创设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环境是属于他们的,使幼儿园成为儿童真正的乐园。我们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这些实践所反映的是对儿童发展实实在在的真切关注。
一、 创设互动的墙面环境
教师的墙面是孩子每天看到最多的地方,是吸引孩子注意力最有效的手段。墙面环境的创设随着教师的观念不断转变而悄然变化着,不像以前过多地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也不像以前那样是幼儿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而今,墙面环境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零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氛围。
① 环境与教学互动
新教材的学习活动内容都是以主题形式出现的。我们认为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主题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具有更深的教育意义。大班新教材中有一个主题“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这一主题,幼儿又生成了许多小主题,如:“小水滴旅行”“眼睛里的春天”“天气剧场”等。幼儿经过热烈的讨论,决定通过画、剪、贴、记录的方式,分工合作来完成该主题活动。在“小水滴旅行”主题中,幼儿画了小水滴手舞足蹈旅行的快乐样子,并把自己比喻成小水滴,请同伴来猜一猜,小水滴到哪里去旅行,非常的有趣、幽默,幼儿完全是按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达。
② 环境与师生互动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他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所以,教室环境建设为幼儿通过主动活动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创造条件。同时,幼儿的活动表现又为教室环境的再建设提供了依据。
例如:中班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产生了把活动室变成“家”的愿望。孩子们与教师商量后,决定把半间教室变成一个“家”。教师和孩子搬来了五颜六色的积木,共同拚搭,终于完成了一个厅、卧室、厨房、厕所齐全的小“家”。
二、 创设开放性为主的游戏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而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境活动,所以游戏环境就成为影响幼儿游戏行为的最直接因素之一。因此,我园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引发幼儿多种经验、有利于幼儿与之互动的开放性游戏环境。
① 游戏形式的多样化
我园走廊较多,空间较大,根据这一特点,在二楼、三楼、四楼创设了艺术长廊、科学长廊、乐器长廊、建筑长廊,打破了以往幼儿在规定时间才可以游戏的常规,尝试了孩子来园、离园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游戏的方式,使所有的空间都成了幼儿游戏的场所。全体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自由的选择游戏的内容。这一方式使我们进一步拓宽了游戏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独立性,扩大了幼儿的交往面,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② 游戏材料的多元化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考虑到:仅为幼儿提供现在的操作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操作材料的多元化,材料的摆放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小班阶段,我们注重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在提供游戏材料时还创设具有吸引力的趣味性情景,由此来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愿望。
例如:为了锻炼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练习用“小勺”的技能,设计了“喂喂动物宝宝”游戏场景,根据动物的特征,制作了动物宝宝,张着大大的嘴巴想吃东西的模样。幼儿看到后都非常喜欢,马上拿起“小勺”,选用了不同的食物,送到了动物宝宝的嘴里。由于教师创设了生活化的环境,使幼儿不感到厌烦,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得以练习和巩固。
中大班阶段,我们则多提供各种类型的低结构材料,以环境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如:在表现表达区制作“昆虫的一家”时,教师考虑到幼儿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为他们提供的材料十分的丰富,有水粉颜料、水彩笔、油画棒、回形针、牙签、牛奶盒、一次性圆盘、即时贴、各种颜料的纸等,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方法,在教师创设的自主环境中,幼儿探索、想象的需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满足。
三、 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环境的创设比物质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良好的师幼关系和生生关系应成为心理环境创设的主要内容。首先,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由传统的权威转化为与幼儿平等的伙伴式;其次,教师的指导方式由指挥式、命令式转化为与幼儿的交谈式与商榷式;再次,教师的教导行为也由直接干涉与介入转化为心理暗示与启发。只有当教师的观念转化为行为,才能自觉地创设高度心理自由的环境。如:大班主题活动“自然测量”中,幼儿可以从小木桥、棉签棒、游戏棒、绳子、积木、雪花片等各种材料中自由选择对正方形的椅面、长方形的桌面和不能用肉眼马上辨认出形状的东西进行测量。从幼儿选择的测量材料、运用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的不同,可以发现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活动中,教师不依据幼儿运用的方法合适与否进行评价,而是将评价目标定位在幼儿活动中是否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是否能用独有的思维方式寻求答案;是否能与同伴经常交流并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答;能否在集体交流时大胆表达等等。
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幼儿需要时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更应以共同探究者的身份出现,去倾听、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地缩小与幼儿的距离。活动中,教师始终要以开放的心态,鼓励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积极引导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并时刻作出表率,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不指责、不偏爱、不歧视、不放弃,让每位幼儿从心底里感到自己是受同伴和教师欢迎的,这样才能在幼儿群体中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相互理解、乐于倾听、共同成长的良好心理氛围。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两大方面。物质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对心理因素的把握,而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有时物质环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整合,这样的环境才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在今天的工作中,我们仍将遵循“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创设更能适应幼儿发展和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新环境。 相关内容: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幼儿园中班活动教案|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幼儿园一日活动|幼儿园活动区创设
《纲要》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调节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园环境是一种隐性的语言,它能通过色彩、形象和布局随时随地的影响幼儿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在实施“二期课改”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以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角度创设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环境是属于他们的,使幼儿园成为儿童真正的乐园。我们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这些实践所反映的是对儿童发展实实在在的真切关注。
一、 创设互动的墙面环境
教师的墙面是孩子每天看到最多的地方,是吸引孩子注意力最有效的手段。墙面环境的创设随着教师的观念不断转变而悄然变化着,不像以前过多地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也不像以前那样是幼儿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而今,墙面环境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零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氛围。
① 环境与教学互动
新教材的学习活动内容都是以主题形式出现的。我们认为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主题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具有更深的教育意义。大班新教材中有一个主题“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这一主题,幼儿又生成了许多小主题,如:“小水滴旅行”“眼睛里的春天”“天气剧场”等。幼儿经过热烈的讨论,决定通过画、剪、贴、记录的方式,分工合作来完成该主题活动。在“小水滴旅行”主题中,幼儿画了小水滴手舞足蹈旅行的快乐样子,并把自己比喻成小水滴,请同伴来猜一猜,小水滴到哪里去旅行,非常的有趣、幽默,幼儿完全是按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达。
② 环境与师生互动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他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所以,教室环境建设为幼儿通过主动活动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创造条件。同时,幼儿的活动表现又为教室环境的再建设提供了依据。
例如:中班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产生了把活动室变成“家”的愿望。孩子们与教师商量后,决定把半间教室变成一个“家”。教师和孩子搬来了五颜六色的积木,共同拚搭,终于完成了一个厅、卧室、厨房、厕所齐全的小“家”。
二、 创设开放性为主的游戏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而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境活动,所以游戏环境就成为影响幼儿游戏行为的最直接因素之一。因此,我园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引发幼儿多种经验、有利于幼儿与之互动的开放性游戏环境。
① 游戏形式的多样化
我园走廊较多,空间较大,根据这一特点,在二楼、三楼、四楼创设了艺术长廊、科学长廊、乐器长廊、建筑长廊,打破了以往幼儿在规定时间才可以游戏的常规,尝试了孩子来园、离园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游戏的方式,使所有的空间都成了幼儿游戏的场所。全体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自由的选择游戏的内容。这一方式使我们进一步拓宽了游戏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独立性,扩大了幼儿的交往面,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② 游戏材料的多元化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考虑到:仅为幼儿提供现在的操作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操作材料的多元化,材料的摆放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小班阶段,我们注重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在提供游戏材料时还创设具有吸引力的趣味性情景,由此来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愿望。
例如:为了锻炼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练习用“小勺”的技能,设计了“喂喂动物宝宝”游戏场景,根据动物的特征,制作了动物宝宝,张着大大的嘴巴想吃东西的模样。幼儿看到后都非常喜欢,马上拿起“小勺”,选用了不同的食物,送到了动物宝宝的嘴里。由于教师创设了生活化的环境,使幼儿不感到厌烦,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得以练习和巩固。
中大班阶段,我们则多提供各种类型的低结构材料,以环境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如:在表现表达区制作“昆虫的一家”时,教师考虑到幼儿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为他们提供的材料十分的丰富,有水粉颜料、水彩笔、油画棒、回形针、牙签、牛奶盒、一次性圆盘、即时贴、各种颜料的纸等,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方法,在教师创设的自主环境中,幼儿探索、想象的需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满足。
三、 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环境的创设比物质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良好的师幼关系和生生关系应成为心理环境创设的主要内容。首先,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由传统的权威转化为与幼儿平等的伙伴式;其次,教师的指导方式由指挥式、命令式转化为与幼儿的交谈式与商榷式;再次,教师的教导行为也由直接干涉与介入转化为心理暗示与启发。只有当教师的观念转化为行为,才能自觉地创设高度心理自由的环境。如:大班主题活动“自然测量”中,幼儿可以从小木桥、棉签棒、游戏棒、绳子、积木、雪花片等各种材料中自由选择对正方形的椅面、长方形的桌面和不能用肉眼马上辨认出形状的东西进行测量。从幼儿选择的测量材料、运用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的不同,可以发现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活动中,教师不依据幼儿运用的方法合适与否进行评价,而是将评价目标定位在幼儿活动中是否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是否能用独有的思维方式寻求答案;是否能与同伴经常交流并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答;能否在集体交流时大胆表达等等。
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幼儿需要时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更应以共同探究者的身份出现,去倾听、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地缩小与幼儿的距离。活动中,教师始终要以开放的心态,鼓励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积极引导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并时刻作出表率,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不指责、不偏爱、不歧视、不放弃,让每位幼儿从心底里感到自己是受同伴和教师欢迎的,这样才能在幼儿群体中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相互理解、乐于倾听、共同成长的良好心理氛围。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两大方面。物质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对心理因素的把握,而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有时物质环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整合,这样的环境才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在今天的工作中,我们仍将遵循“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创设更能适应幼儿发展和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