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即进步
时间:2022-10-11 17:15:29
A+
反思即进步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尊重孩子在发展水平、能力 、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
案例描述:
大班孩子们非常喜爱夏日多雨的天气,有的孩子开始和周围小朋友初步探讨这个问题,老师把孩子的这一兴趣作为切入点,提前观看了天气预报,预设了这一课。这天,午休时间散步时天一下子阴了下来,这一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让孩子们很兴奋,我抓住这一短暂而有力的时机,问道:“感受到天气有什么变化了吗?”帆帆说:“有风吹过来了,很凉快。”玉心说:“天变黑了,太阳公公不见了。”佳琪说:“像是要下雨了,现在好像比刚才热!”我继续引导“听一听树上有的声音?”一凡说:“知了叫个不停。”这下打开了其他孩子的话匣子:《十万个为什么》中说青蛙会在下雨之前叫个不停;蜻蜓飞得很低;蚂蚁搬家……(幼儿身临其境,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兴趣又是引领他们积极探索的第一要务,随之幼儿积极在先前的经验中提取有关下雨前的信息,从而很自然的进一步探索“雨的形成”。)
“什么时候会形成雨?”“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时我们已经进入活动室,孩子们将小手举的高高的,“文浩,你说一下。”他站起来说:“老师我不知道。”我又接连叫起了两个举手的小朋友,依然不会。可是不会回答为什么举手?
反思:活动的引出让孩子有了一种发现感,加上先前的知识经验储备,问题难度小,孩子们表现欲强,回答问题非常流畅,而后面“雨的形成”原因,问题难度较大,知识储备较少,但是孩子们的积极性依然很高,表现欲不减,所以便有了举手而不答的现象。我回顾了一下前面的提问过程,难度小的问题对应的是像帆帆等知识掌握较全面的幼儿回答,而后面的问题对应的是发展水平低于前者的幼儿回答,归根结底识老师在提问时没有真正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没有提出符合每个幼儿水平、能力的问题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满足。
接下来,我采用分解式提问的方式,简化问题的复杂性和降低了提问难度,并充分利用本班的电教平台,一边播放动画“雨的形成”,一边提问“水蒸气遇冷时会变成什么?”“水”。(水的“三态变化”幼儿已经学过)“下雨前地面温度升高,所以感觉比较闷热,这样水蒸气就会上升,越往上温度就越低,形成了小水滴或小冰晶。” 一凡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小水滴比较重,空气就禁不住它了,于是就落了下来。”“对,小水滴的重力大于空气对他的浮力时,就落了下来,形成雨。”直观性形象的动画让孩子们饶有兴趣,也明白了雨的形成过程,可是还有孩子问:“老师我妈妈说下雨是因为太阳公公生气了。”“是云彩姐姐流眼泪了。” 周围有些孩子也不解的望着我。 我告诉他们,这是属于文学类的语言,是美化了的语言,是将太阳、运彩拟人化了,而雨是一种自然现象,要用科学规律和准确的语言来解释。
等孩子们午休起床时天依然没有下雨,我们又共同探讨了与之有关的另一个问题――雨没落下来(阴天)的原因,(水蒸气上升速度慢,形成的小水滴在下落过程中蒸发了;大气污染的缘故;酸雨的形成等等
案例描述:
大班孩子们非常喜爱夏日多雨的天气,有的孩子开始和周围小朋友初步探讨这个问题,老师把孩子的这一兴趣作为切入点,提前观看了天气预报,预设了这一课。这天,午休时间散步时天一下子阴了下来,这一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让孩子们很兴奋,我抓住这一短暂而有力的时机,问道:“感受到天气有什么变化了吗?”帆帆说:“有风吹过来了,很凉快。”玉心说:“天变黑了,太阳公公不见了。”佳琪说:“像是要下雨了,现在好像比刚才热!”我继续引导“听一听树上有的声音?”一凡说:“知了叫个不停。”这下打开了其他孩子的话匣子:《十万个为什么》中说青蛙会在下雨之前叫个不停;蜻蜓飞得很低;蚂蚁搬家……(幼儿身临其境,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兴趣又是引领他们积极探索的第一要务,随之幼儿积极在先前的经验中提取有关下雨前的信息,从而很自然的进一步探索“雨的形成”。)
“什么时候会形成雨?”“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时我们已经进入活动室,孩子们将小手举的高高的,“文浩,你说一下。”他站起来说:“老师我不知道。”我又接连叫起了两个举手的小朋友,依然不会。可是不会回答为什么举手?
反思:活动的引出让孩子有了一种发现感,加上先前的知识经验储备,问题难度小,孩子们表现欲强,回答问题非常流畅,而后面“雨的形成”原因,问题难度较大,知识储备较少,但是孩子们的积极性依然很高,表现欲不减,所以便有了举手而不答的现象。我回顾了一下前面的提问过程,难度小的问题对应的是像帆帆等知识掌握较全面的幼儿回答,而后面的问题对应的是发展水平低于前者的幼儿回答,归根结底识老师在提问时没有真正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没有提出符合每个幼儿水平、能力的问题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满足。
接下来,我采用分解式提问的方式,简化问题的复杂性和降低了提问难度,并充分利用本班的电教平台,一边播放动画“雨的形成”,一边提问“水蒸气遇冷时会变成什么?”“水”。(水的“三态变化”幼儿已经学过)“下雨前地面温度升高,所以感觉比较闷热,这样水蒸气就会上升,越往上温度就越低,形成了小水滴或小冰晶。” 一凡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小水滴比较重,空气就禁不住它了,于是就落了下来。”“对,小水滴的重力大于空气对他的浮力时,就落了下来,形成雨。”直观性形象的动画让孩子们饶有兴趣,也明白了雨的形成过程,可是还有孩子问:“老师我妈妈说下雨是因为太阳公公生气了。”“是云彩姐姐流眼泪了。” 周围有些孩子也不解的望着我。 我告诉他们,这是属于文学类的语言,是美化了的语言,是将太阳、运彩拟人化了,而雨是一种自然现象,要用科学规律和准确的语言来解释。
等孩子们午休起床时天依然没有下雨,我们又共同探讨了与之有关的另一个问题――雨没落下来(阴天)的原因,(水蒸气上升速度慢,形成的小水滴在下落过程中蒸发了;大气污染的缘故;酸雨的形成等等